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获取;界面布局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87―06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变得丰富。在关于人类的信息获取方面,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向虚拟的电子空间的革命性转移。界面媒体元素的组成也由传统媒体单一的文字呈现方式变成现在由文字媒体、多媒体、流媒体、动画等形式的组成来呈现。大学生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在网络的应用和信息获取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的他们使用着最新的软件,交流着最新的思想,引导着最前言的时尚,他们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垄断着网络上的话语主动权,他们跟成年人相比,更多地利用网络获取知识,高校信息化建设使网络课程和资源越来越丰富,校园网的发达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极大方便,大学生对对网络学习的敏感和接受能力十分强。
本论文主要是以网络课程中网页界面媒体布局如文字色彩对学习的影响以及界面的布局设计对信息获取效果的分析,以期获得界面媒体元素的布局模式与知识学习和信息获取的相互关系。
二 概念界定
1 界面
我们探讨网络人机信息交换的一个策略就是要考察这样一个“界面”。界面存乎于人类和机器之间,互相排斥而又互相依存,将两个世界彼此分离又互相联系。通过这个界面点击鼠标和键盘,新闻、广告、影像、音乐通过界面将赛博空间和牛顿空间联系起来,高品质的界面有助于消除两个世界的差异,同时改善两个世界的关系。界面成为人和机器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平台。
2 界面元素
界面是用户和机器交流信息的通道,它同时融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通常我们所看到的界面媒体元素包括文字,动态文字,口头陈述、图表、图像、声音、照片、动画、录像、电视、电影等。每种界面元素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使得信息用户更容易接受。
3 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信息用户由于自身的信息需求而主动进行的信息搜索、比较、研究和吸收的行为。这种行为受到本身信息结构组成和信息素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信息源不同表现方式的影响。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感知理解和加工存储。
4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例如,你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电话号码,马上根据记忆来拨号,过后就记不住了。另外,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来说是7个,可以是7个无意义的音节,7个毫无关联的字、词等等,单位可以不同。
三 理论依据和问题提出
1 理论依据
(1) 界面媒体的布局原则
关于界面媒体元素的布局目前没有成型的理论做为支持,但是也有人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和布局原则,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作为我们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1)媒体的多样性原则;(2)时间和空间的紧凑性原则;(3)简练原则;(4)人性化原则;(5)个体差异原则。
(2) 威尔逊的信息需求模型
威尔逊的信息需求模型(图1)最初是与埃利斯的信息查寻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该模型充分揭示了导致个体信息查寻行为发生的身心及内外环境影响的种种因素,即影响信息需求产生的种种因素。关于“信息需求”,威尔逊有这样几个观点:(1)信息查寻行为的根由是“信息需求”。而需求作为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仅仅发生在处于需求状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旁观者是无法直接领会的。(2)信息需求源于认知上的不和谐,而减少不和谐的方式之一就是寻求信息以支持现有的知识、价值观、信仰或为改变这些找到充足的理由。(3)信息需求并非是最原始的需求,而是第二层次的需求,它源于更为基本的需求。基本的需求可以定义为生理上的、认知上的、情感上的需求。[1]
(3)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理论,色彩搭配在网页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意义,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含义。色彩搭配方式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产生不同效果。色彩心理学就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一种信息传播,视觉信息是借色彩构成所引起的视知觉形成的,色彩心理学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旨在通过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应用,提高视知觉的目视性与判读性,使这种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明晰有效。[2]
(4)短时记忆的位置理论
该理论认为,顺序通过每一项目与它在序列中的位置联系起来进行贮存,并把每一位置作为与之联系的项目的线索进行提取。序列中一个项目的位置能独立于它周围的项目进行限定,只要恢复适当的位置线索,不需要提取临近的项目就能对中间的项目进行提取。位置理论使用的是位置――项目联系,而非联结理论中的项目――项目联系及顺序理论中假设的中心点间的联系。位置理论提出,事物的不同排列顺序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3]
2 问题提出
信息飞速变化的今天,如何在最短时间能掌握和接受准确的信息成为了信息用户最关注的事情。除了信息用户本身的知识结构组成的原因以外,界面媒体元素的布局也显得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界面媒体元素进行不同方式的布局来测试用户信息获取的效果,提出影响信息获取的因素,促使信息提供者改进原有的界面布局,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果。由于影响信息获取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假设:
(1)不同颜色的文字对信息获取效果有直接影响
(2)在界面布局中有多媒体元素的界面信息获取效果优于无多媒体界面
(3)带有声音视频元素的界面比有图片元素界面的信息获取效果要好
(4)界面媒体元素的布局有序无序会影响信息获取的效果
四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的分析
本研究的对象以在校的大学生为主。网络介入教育领域,单一的校园式教育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学习行为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也已经接受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这一途径。
2 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根据现有的界面布局设计原则,按照界面布局要注意的几点来进行。通过阅读现有的参考资料和文献,我们在前面应经提出了在界面布局时我们遵循的几个原则:(1)媒体的多样性原则;(2)时间和空间的紧凑性原则;(3)简练原则;(4)人性化原则;(5)个体差异原则。
根据现有的理论依据进行设计[5],测试界面可以通过表 1来进行说明:
对于信息获取的效果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价,限于现有的设备条件,我采取了通过短时记忆来测定信息获取的效果。信息获取效果我们认定为是被试在浏览所提供界面时获得的信息量和准确度,通过紧随其后的测试问卷获得。
短时记忆在本实验中的优势:(1)测试的结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2)对测试设备的要求不是很高。(3)进行测试的时间不会太长,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流程:(1)测试界面的设计,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测试界面的类型和其依据的理论,所以这里就简要带过。(2)网络问卷的设计,问卷是根据界面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所确定的用于测试被试知识的获取情况。问卷设计时选择了网络问卷设计网站省略/进行在线设计和。(3)人员的选择,在校大学生是本次研究的主体。(4)测试界面的发放,利用网络直接将测试界面发送给参测人员。(5)数据的收集,提供网络问卷的网站不仅可以将所有结果以图形的方式统计出来,还能将数据以excel表格提供给我,这样对我的后期数据分析处理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性。
实验影响因素分析:(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参加测试人员的自身情感因素产生的,这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2)设备因素,本次研究主要通过网络来进行,所以当网络发生故障时,测试就要暂停。(3)材料因素,用于测试的材料好坏直接影响实验是否能顺利进行。
针对上述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三项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控制措施:(1)积极、耐心地向用户讲解实验的要求,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稳定实验时的情绪。(2)在网络环境比较好的时间段开始测验。(3)在选取测试材料时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可对比性以满足我们的测试要求。
3 统计方法
由于网络问卷的特殊性,所以参加问卷调查以后的数据结论可以直接生成条形图、饼形图或者线形图。这可以作为直接说明性数据。考虑到可能还要进行、差异程度的检验和因素分析,所以用本研究后期也会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类型主要为百分比、卡方检验和量表分析。
五 数据分析
参加本次网络问卷调查的人数总共为136人,回收121份,排除其他的人为因素,我觉得这次统计的数据还是比较科学的,本次调查进展得比较顺利,数据结果基本上能够科学地反映界面媒体元素布局对信息获取效果产生的影响.
1 文字色彩对信息获取效果的影响
假设在白色背景下,黑色、红色、蓝色字体信息获取的效果不同。实验设计:本实验以白色为背景,文字颜色分别选取黑色、红色和蓝色,先将测试界面发送给测试者,五分钟以后发送网络问卷的链接。
结果分析: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出所测卡方值大于理论卡方值,P值=0.0905
白色背景与黑色文字搭配时,信息获取的效果比其他两种颜色要好。通过阅读颜色对眼睛疲劳的文章后我们发现,黑色字体与白色背景搭配时文字的反射率很高,容易被注视,信息更容易被用户理解,最有助于短时间内的信息获取。白色背景与红字搭配,由于红色字体色度过于强烈,虽然引起用户的注意,但是时间不够长,信息获取的效果也不如黑色字体。由于白色背景和蓝色自己的色彩反差不大,所以信息获取的效果在三者之间是最小的。[4]
2 图片对信息获取效果的影响
假设带有图片元素的界面布局信息获取效果要比没有图片元素的界面好。实验设计:本实验以白色背景黑色字体的界面布局作为对照组,在原有的界面布局上嵌入图片元素作为实验组,先将测试界面发送给测试者,五分钟以后发送网络问卷的链接。
结果分析:从图5、图6和表3,的对照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图片布局的界面信息效果要优于没有图片的界面。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的差异性不是非常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由在设计时图片元素不是非常多,界面包括的内容也不多引起的。通过现有的研究我们知道,在界面布局中插入图片元素的时候测试者的注意会被图片吸引,他们先会关注图片然后进行文章阅读,从而强化了测试者短时间的记忆,提高信息获取的效果。在平时设计界面布局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与文字内容相关联的图片,提高信息获取的效果。当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并不是图片越多越好,当图片越多,信息用户的注意点比较容易分散,往往会导致信息获取效果的下降,所以在界面元素布局中,我们提倡图片元素要适度,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就行。
3 视频媒体元素对信息获取效果的影响
假设带有声音视频元素的界面要有图片元素界面的信息获取效果要好。实验设计:本实验以带有图片元素的界面布局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则用视频媒体元素代替原来的图片元素。先将测试界面发送给测试者,五分钟以后发送网络问卷的链接。
结果分析:由于信息来源的技术特点不同,信息获取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是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直接获取的外界信息,一种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传递消息而获得的间接信息。而视频元素恰恰结合了以上两种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带有声音的视频元素出现在界面布局里面首先是对信息用户从视觉和听觉进行相应的刺激,信息用户通过观看视频和声音同时结合相应的文字内容不断强化自己的信息刺激,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包含视频元素的界面更容易让人接受,首先这是跟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有关。[6]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信息用户都是带有目的性地查找和选择信息,但是用户本身也具有懒惰型,所以他们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信息流量比较大的媒体以满足短时间的信息获取。
4 界面布局有序无序对信息获取效果的影响
假设界面媒体元素的布局有序无序会影响信息获取的效果。实验设计:以带有视频元素的界面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的界面布局打乱作为比较组。先将测试界面发送给测试者,五分钟以后发送网络问卷的链接。
结果分析: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出所测卡方值大于理论卡方值,P值=0.0932
在界面媒体布局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界面布局的有序性原则。通过测试我们发现,界面元素布局的有序无序直接会影响信息获取的效果,而有序的界面元素布局信息获取效果要比无序界面布局的信息效果要好。这就要求我们在界面布局时,媒体要有序,条理要清楚。相同媒体和内容出现在界面时候,我们应该按照界面布局的原则,将其整合在界面上,而不是无序地随意放置,这样会让信息获取者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产生疑惑,这样会降低信息获取的效果。
5 结果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在网络课程的网页设计中我们发现界面媒体元素的布局对信息获取效果有影响。界面媒体元素多种多样,但是一般情况下,作为界面主流元素,我们可以大致分为:文字(动态和静态)、图片(动态和静态)、声音、视频、色彩等等。由于界面元素包含的范围很广,在现有的研究条件下,我选择了静态文字的颜色、静态图片、视频和界面布局的整体性对信息获取效果进行了研究,同时得出了一下几点结论:
(1) 在白色的背景下,黑色字体信息获取效果比其他颜色的字体信息获取效果要好
(2)有图片元素的界面布局比无图片的界面布局信息获取效果要好
(3)视频媒体元素有助于提高信息获取的效果
(4)有序的界面元素布局有助于信息获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军,Internet中多媒体信息过滤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
[2] 索昕煜,网络界面色彩设计研究 [D]:昆明理工大学,2005.
[3] 吕厚超,黄希庭,系列顺序短时记忆的理论模型评述[J]:西南师范大学,2000.
[4] 张小曼,网页文字色彩搭配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5] Maja Pivec, Christian Trummer and Juergen Pripfl,Eye-Tracking Adaptable e-Learning and Content Authoring Support[J]: Informatica, 2006 (2):8386.
[6] Hua Wang,Mark Chignell1 , Mitsuru Ishizuka,Improving the Us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Learning: How Can Avatars help[J]: University of Toronto,2005.
In Online Course Design ,Interface Elements in the Layout of the Media and the Eff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ss to Information Research
YE Xin-dongZHANG Dao-zhe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325035,China)
篇2
关键词 新媒体;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王晓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陈素惠,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1
2016年1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就《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表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比上年末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农民存在不积极的现象。城中村居民长期游弋在城市边缘,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与此同时,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其中城镇网民占71.6%。新媒体作为人们广泛使用的媒介,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真正关注城中村居民向市民的实质性转化,谋求发挥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市民化道路上的积极作用。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1.新媒体使用是否会促进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2.新媒体怎样影响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
一、研究设计
“城市融入”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深层次的社会融人。由于其概念的庞大性和复杂性,学者们对城市融入的维度划分不尽相同。本文采用韦路、陈稳曾使用的社会融合分析纬度,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探讨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韦路、陈稳认为,在社会融合的众多维度中,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是最重要的三个,并且,媒体使用与这几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Ⅲ
本文对新媒体的使用状况的测量,包括使用强度和使用模式:上网时间、网龄、使用网络的目的、是否发起参与发起线上活动、拥有的网络粉丝数量。为了更好地反映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情况,笔者针对其群体特征,选取了一些二级指标进行测量:社会认同上主要考察居民的角色认同和自我认同;社会关系上主要考察城中村居民社会关系广度和深度;社会参与上主要城市生活参与和城市建设参与。调查以五级量表的形式从社会认同、社会关系、社会参与三个纬度设计了15个二级问题。如关于社会认同,设计的问题有“我有城市户口,所以我是城市人”、“我会关注城市发展状况,这与我紧密相关”、“我现在的生活比以前高”、“我比以前更有成就感”;关于社会关系考量的问题有“我同邻居、社区外的朋友互相帮助,关系密切”、“我的熟人朋友增多了”、“我更加注重维系我的人际关系了”;涉及社会参与的问题有“我会参加社区活动”、“我知道如何利用身边的公共资源为自己和家人服务”、“我会参加城市志愿者服务”、“我会参加网上的公共话题讨论”、“我会参加政府的城市建设意见征集活动”、“我会参与社会监督和评议政府活动。”。从“不认同”、“不太认同”、“说不清楚”、“比较认同”、“完全认同”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以发现新媒体使用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
鉴于要探讨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本文排除其他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将“城中村居民”定格在已撤村建居、拥有小区住宅和城市户口的城中村居民。笔者选取郑州市西史赵村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地区。之所以所择该村,一是因为该村被称为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典型”,“西史赵模式”曾叫响全国;二是该村城中村改造时间较久,居民生活相对稳定。从2007年搬进西史赵小区,居民已有将近9年的城市生活历程,能够对新媒体对其城市融人影响有更深刻的体会;三是该村硬件设施和制度管理较完善,排除了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干扰。
二、调查结果
本研究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问卷共设计29个小题,其中涉及到居民个人的基本情况、城市融入状况以及对手机、互联网的感受三个方面。笔者把数据录入SPSS21.0FOR Wi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以及新媒体使用情况。
(一)基本情况概括
西史赵小区居民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状况见表1。
从频数分析上来看,调查样本男女分别占46%和54%,比较均衡;年龄A20岁以下、20岁一30岁、30岁-40岁、40岁-50岁、50岁以上分别占比4%、40%、14%、20%、22%,以中青年和中年人居多;文化程度上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占71%,显示出城中村居民文化接受教育程度不高。此外,在调查居民目前的工作性质时,“无固定职业及其他”占比66%,小区居民的就业状况并不太理想。笔者在深度访谈中发现这与其出租屋经济有关,招租的租金使寻找就业机会的动力大大减少。
(二)新媒体使用情况
新媒体使用情况主要从新媒体使用强度和使用目的两个方面来考察。新媒体使用强度包括平均上网时长、网龄时间、线上活动参与和网络粉丝数量。我们可以看出,西史赵小区居民在手机、互联网使用强度上已达中等水平,但网络参与度还不够高。(表2)新媒体使用强度采用等权重法,权重设为0.25,得出使用强度均值。西史赵小区居民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联络他人”为首要上网目的。(表3)
(三)新媒体使用与城市融入维度回归分析
在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维度――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的考察中,笔者分别设立了二级指标来测量西史赵小区居民的城市融入程度。通过分析发现,城中村居民的社会认同程度比较高,身份认同的均值为3.17,自我认同的均值为3.26,但在对市民身份的认同上,存在着“固守农民身份”的现象。在社会关系城市融人维度的考察中,除“与社区外朋友相互帮助”的指标均值为3.04分,其他社会关系的三项指标均值均在4分以上,这说明西史赵小区居民社会关系融人度较高,但居民信任度较低。同时,在社会参与上,小区居民的城市生活参与度较低,均值仅为2.97,而政治参与度相对较高,均值为3.31,这说明相对于城市生活参与,西史赵小区居民对政治参与的意愿更高。
为回答本文提出的问题,笔者将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城市融入维度下的六个二级指标分别作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使用目的作为自变量分组依次输人方程。(表4)
结果显示,在社会认同上,新媒体对西史赵小区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自我认同。网络参与度越高,使用目的越趋向于自身能力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居民,自我认同度越高,而使用目的越趋向于休闲娱乐的居民自我认同度越低。社会关系上由深度和广度两个指标测量,线上活动参与度越高、网络粉丝数量越多、使用目的越趋向于联络他人的小区居民具有较广的社会关系网络,但新媒体对社会关系深度的加深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社会参与上,网络粉丝数量越多的居民,对城市建设参与的意愿越高。这些结果表明,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人有促进作用,新媒体的不同功能特性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有不同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
(一)新媒体的信息功能有助于缩小知沟,提高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反思是主体理性对现实的一种沉淀,它源于主题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对于城中村居民而言,他们在搬进城市后,各方面与城市市民存在着差距,心理趋低认同成为这个群体身上的一个显性现象。而自我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中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状况和心理融入状态,自我认同的提高对促进城中村居民的城市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使用利于提升自我认同。一方面,新媒体作为自我呈现平台,居民在网络上的自我形象展示能够帮助其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自我认同感,对其城市融人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居民王女士表示她经常会发公司的一些重大项目信息,来展示自己目前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地位,虽然这些项目和她自己并没多大关系。有学者就把新媒体网络看做是提升“想象中的自身”社会地位的特殊方法。另一方面,新媒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其信息功能能够使城中村居民及时获取信息,缩小“知识鸿沟”,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实现真正的内心认同。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以更快速度获取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而新媒体降低信息和知识获取门槛,在缩小知沟上具有优势。通过新媒体获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缩小与城市市民在文化水平上的差距,获得自我认同,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有助于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但信任度较低
研究学者梁辉曾指出,手机、互联网作为一种通讯媒介能帮助人们建构次级社会关系网络。不同于现代社会层级体制下的垂直式传播,网络中介传播作为一种水平式传播,再加上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会更有可能克服现实世界中农民与城市市民间沟通的种种障碍,使它们暂时忘掉各自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虚拟网络的新媒体而且完全可能帮助城中村居民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从而促进城中村居民城市融人。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新媒体在帮助城中村居民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时主要是通过社会关系的拓展来进行的。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有利于拓展人际关系网络,但信任度较低。
一方面,在新媒体上通过有价值的信息分享、自我形象展示和线上互动等形式能够促进城中村居民和市民之间交往关系的形成。深度调查发现,城中村居民青睐于新媒体的社交属性来拓展和维系人际关系网络一通过添加微信、QQ,“朋友的朋友成了我的朋友”,朋友圈呈滚雪球式增长,社会关系网络得到拓展,与市民产生交集。并且,新媒体维系人际关系的时间碎片化,成本也大大降低。居民程女士说,不必再刻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护人际关系,只需关注好友动态就能将关系长期维持在一种良好的状态。可见,新媒体在拓宽社会关系上具有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陈力丹教授认为,依据六度空间理论和熟人的熟人就是朋友的逻辑,社交性的虚拟网络社会变成一个熟人的社会,将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加入到网络中,会增强网络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的作用。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城中村居民通过网络建立起的人际关系的信任度较弱,对其提供深度社会支持的可能性较小。许多研究显示,农民在对待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态度上存在着矛盾心理――他们依赖新媒体,但却不太相信新媒体。调查中居民李先生表示:“网络中虚虚假假分辨不清,网上一个样,现实中一个样,给他们提供帮助万一被骗了怎么办。”
(三)新媒体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城市建设参与热情
社会参与是考量城市融入状况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城中村居民游走于城市边缘,社会参与空间有限。而公众也缺乏自我表达的平台和机制,普通人进入公共空间讨论公共事务的门槛较高,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成本也较高。而新媒体所提供的开放的公众意见平台,势必会对城中村居民的社会参与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深度访谈中,笔者发现城中村居民对城市生活参与的内容较为模糊,社区生活相对单调,休闲活动仍以传统农村式的打麻将、聊天为主,但他们对城市政治生活参与的意愿较高,这大多源于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遍使用。小区居民王先生表示,他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进行意见表达或网络投票,参与城市发展建设。
篇3
1 网络新闻媒体巨大的新闻传播优势
网络新闻传播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形态,技术的进步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契机与活力。网络媒体开启了传播学的新纪元。与传统媒体比较,网络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传播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在传统的网络学理论中,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网络媒体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可以是受众。这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造成的,它的互动性给予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阐述的那样:“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把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作信息的活动中”。由此可见,传统的线形传播模式已经无法合理地解释网络媒体,互联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非线性的传播样式。
其次,传统大众化媒体是一种广播手段的局限。大众媒体有两个弱点:一是选择性差,二是保存性差。选择性差,不可能像上互联网可以从互联网的上端、前端随便放大,使它传播的手段和每一个受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沟通的对象、社区化并不是大众意义的媒体,是他特别相投或喜爱,更津津乐道的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社区化的形成使网络越来越小众化,小众化不见得是退步,但小众化会使小众中间的人研究的问题越来越专业。
2 在网络媒体下电视媒体生存状态
对于网络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影响毋庸置疑,学界对此议论纷纷。
一种说法是“消亡论”。最著名的论断要当数SUN微电子公司的皆可布・尼尔森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说的“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大多数现行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指出:“当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在大力宣传互联网时,它们不知道他们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
第二种是:“平衡论”。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所赞同的观点。即认为网络传播不会消灭传统媒体,它确实会带来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但冲击过后,会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一种新的平衡,就像广播冲击报纸,而电视最终不能代替报纸和广播一样。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之间的相互平衡是以单向性传播为共同基础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是单向传播文本、声音还是图像,因此它们之间很容易获得平衡,谁也代替不了谁,传统媒体不会消亡。网络媒体自身还处于婴幼儿时期,对传统媒体这个“妈妈”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依附关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媒体形态的丰富、主流传统媒体相对商业网络媒体而言就越能优先占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新闻信息资源。此外,传统媒体完备的新闻采编结构、丰富的专业人才资源和广泛的通联网络,是商业网络媒体所不能比的。现阶段,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并存与合作的关系,让我更相信传统媒体不会消亡。
3 传统媒体如何保持多年积累的优势
互联网的发展确实对传统媒体有比较大的冲击,不过,如果说今后传统媒体这么多年积累的优势,一方面传统媒体有很多精英文化,完全是集中在传统媒体上。同时,传统的电视媒体直观性强,收视方便,成本低,而中国的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阅读网络媒体成本代价太高。应该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是相互竞争而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共存关系。人们的需求层次不会越来越单一,只能越来越丰富,网络媒体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多了一个选择。
传统媒体需要基于自身资源,抓住网络电视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向网络电视传播延伸,发挥自身潜在优势,扬长补短,力求在网络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传统媒体要维持受众,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向传统媒体以外的网络电视领域发展,以此来拓宽其受众群,在网络电视领域打造品牌。这是传媒竞争的重要趋势。在网络电视时代,受众获取新闻、信息与娱乐的渠道选择越来越多。不管是平面媒体、电子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本质上都是通过各种方便快捷的手段传播信息和知识。面对竞争压力,传统媒体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依托网络电视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如何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以适应新兴媒体出现后的竞争格局,将是传统媒体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中文版).海南出版社,1996.
[2]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国际新闻界,1998(5).
[3]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篇4
网络媒体的“信息倚赖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尤其是获取新闻信息方面,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登陆国内网站,不难发现网上的新闻信息基本上都是来自传统媒体,很少有网站自己的独创内容。造成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信息倚赖”局面,主要在于我国的网络媒体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对网站登载新闻类信息的管理,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把我国的互联网站分为“新闻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新闻网站②经主管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是指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该类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应当经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联网站,不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必须有规定的新闻信息源,即只能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并且必须和这些新闻单位签定协议取得登载授权,登载时需注明来源和日期,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经过几年的网络实践,2005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又联合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旧规定进行补充和细化。与旧规定相比,《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有以下新的规制:第一,明确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具体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突出其公共性。第二,明确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范围,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这就意味着具体实践中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不只是网络新闻登载,也包括电子公告服务,例如通过BBS、新闻组、QQ群、电子邮件、博客等向公众时政类信息的行为。第三,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三类:(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前两类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第三类向省级以上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即可。与旧规定(将登载新闻业务的主体局限于“新闻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相比,新规定明显地放宽了登载新闻的权利主体范围,即只要履行了相关行政审批或备案程序的网站,均可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不过,关于网络媒体新闻信息来源的规制没有改变。《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第一类、第二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转载、发送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信息,并且需要与之签订书面协议;第二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
不管是《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两分法,还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三分法,在管理思路上,我国其实把网络媒体分为两大类:新闻单位设立的网站与非新闻单位设立的网站。根据以上规定可知,在我国,新闻单位、非新闻单位设立网站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仍然实行审批许可制,这与传统媒体的管理体制没有本质区别。③唯一不同之处是,网络媒体基本上不具备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权,必须依靠传统媒体供给新闻作品。这种管理体制对新闻单位网站来说不成问题,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传统媒体开办的,传统媒体强大的新闻采编队伍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新闻作品。非新闻单位网站则不同,它们既没有新闻采写权,又没有所属的传统媒体作后盾,在新闻信息源方面“仰人鼻息”,只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作品,如未获得授权擅自转载就可能引起著作权纠纷。《新京报》与TOM网站之间的这场官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反映了现阶段我国非新闻单位网站尴尬的生存状态。
传统媒体作品不是网络媒体的“免费午餐”
著作权又称版权,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对自己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与精神利益相关的权利)和财产权(使用和获得报酬等与经济利益相关的权利)两大权利。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作品传播者所享有的相应权利)。著作权的法律确认与设立,体现了社会对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和保护。
著作权中人身权之外的内容,随着承载作品的新介质的出现和传播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因此,著作权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以应对传播技术的进步而带来的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鉴于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96年12月的外交会议上,形成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唱片条约》,赋予作者、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录制者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表演及录音制品的专有权。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对原来的著作权法进行修正或制定专门法规,以适应网络传播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需要。
我国于2001年对原有的著作权法进行修正,新增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2006年5月,国务院又颁布专门的行政法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容及侵权责任。另外,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通过,2003年12月、2006年11月两次修正),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2005年5月联合了《互联网著作权保护办法》。这些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把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延伸到新兴的网络传播领域,为解决网络作品侵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了促进新闻信息的流通与共享,根据国际惯例,我国著作权法除了规定“时事新闻”④不适用于本法保护,还对媒体互相使用已发表作品的著作权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例如第22条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媒体在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侵犯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的情况下,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合理使用”。本条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网络媒体,但“等”字样可以解释为包括网络媒体。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6条则明确列举了八项属于网络“合理使用”的内容,使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不必再从著作权法中合理推出。
在网络传播实践中,网站大量转载的传统媒体作品,显然包括有非“合理使用”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网站转载这些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否则便构成侵权。
根据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可能引起两种情况的著作权纠纷:(一)新闻单位网站转载自己的传统媒体作品。基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提出,作品在传统媒体发表后,作者仍然享有网络传播的权利,新闻单位网站进行转载至少还应当再次支付报酬(“合理使用”作品除外),否则就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现在很多新闻单位网站把转载自己传统媒体所发表的作品视为理所当然,不向作者支付任何报酬,这实际上是有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二)非新闻单位网站转载传统媒体作品。非新闻单位网站如果没有获得传统媒体授权、支付相应报酬而转载其作品,既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同时又侵犯了传统媒体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邻接权,即广义上的著作权。我国1990年出台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邻接权的内容,即第四章所谓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后,虽然把第四章的名称改为“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但在第一条保留了“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还是为作品传播者―――出版者、表演者、录制者和播放者的邻接权保护留下了余地。著作权法对作品传播者的邻接权予以保护,是因为其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TOM网站的行为即属于这种情况,只是《新京报》提起侵权诉讼而相关作者保持了沉默而已。
可见,我国著作权法对传统媒体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传播者的邻接权保护是比较充分的,网络媒体在进行转载时应谨慎从事,以免陷入侵权纠纷。
理性对待网络著作权纠纷
著作权概念的提出、著作权法的制订和不断修正充实,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作者的权益,激励作者的创作热情,还在于促进作品的传播,从而使文化成果被社会公众享用。著作权法的实质就是均衡作品权利人、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网络媒体为文化产品的传播和社会共享提供了优质平台,也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化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矛盾,既能有效保护传统媒体及其作品的邻接权、著作权不受网络媒体的侵害,又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需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双方协作,也需要立法、管理上的完善。
1.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共生”以求“共赢”
在现行体制下,网络媒体尤其是非新闻单位网站,必须倚赖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供给,似乎是一种“寄生”关系。事实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需要借助网络媒体,特别是商业门户网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无形中给传统媒体做了广告宣传。尽管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在影响力方面可以和著名商业门户网站相媲美的,仍属屈指可数。
两者既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就应该携手合作谋取共赢,而不是彼此对抗,两败俱伤。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纷争,无非是利益分配问题,正如《新京报》社律师所言:“我们想通过这次诉讼来促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规范化合作,让传统媒体在合作中赢得一个合理地位。”⑤一方面,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获得对方授权并支付相应报酬是理所应当的;另一方面,处于主动地位的传统媒体,恐怕也应该积极地与网络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意识到“以一个联盟对抗另一个联盟”做法的失当,于2006年8月与新浪网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新闻内容、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三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开创了报纸与网站之间互利共赢的全新合作模式。
2.建议明确规定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实行“法定许可使用”制度
所谓“法定许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用”,使用人可以不经作者和原发表媒体同意而使用作品(权利人声明不许转载者除外),但必须向对方支付报酬。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权利相对人为作者和传统媒体。关于网络媒体与作者之间的权益关系,高院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曾经作出过“法定许可使用”的规定,但是该条款在2006年11月第二次修正时被删去。高院删去这一规定,可能是出于保护作者权益的考虑,也符合权利人自己处置相关权益的法律精神。不过,考虑到网络媒体的特性及作品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网络转载属二次使用等因素,笔者认为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还是实行向作者支付报酬而不必征求其许可的制度为妥。
关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权益关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规定,网站转载传统媒体作品必须获得授权,即征得对方的同意(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网站除外)。这一规制,不利于网络媒体尤其是非新闻单位网站的发展,也容易引起著作权纠纷。因此,笔者建议我国《著作权法》再次修订时,关于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问题,对于作者和传统媒体均明确规定为“法定许可使用”。这样做,作者和传统媒体的权益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增加了作品被网络媒体使用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网络媒体也免除了征求转载授权的繁琐环节,更有利于发挥其信息传播迅捷、海量的优势,满足了社会公众共享文化成果的需要。
3.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是与网络转载“法定许可使用”相配套的制度。“法定许可使用”的前提是使用者必须向权利人(作品作者及作品传播者)支付报酬。但是,网络媒体的巨大转载量,造成权利人规模庞大且分散,使权利人获取报酬、网络媒体支付使用费用均为不易,且成本过高,难免引起著作权纠纷。我认为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成立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由该机构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向网络媒体收取转载费用再转付给权利人,进行网络著作权纠纷仲裁与诉讼等等。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既可以避免传统媒体及其作者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著作权纠纷,又能够降低转载费用支付的成本,是对作品作者、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三方均为有利的办法。(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注释:①⑤详阅《〈新京报〉诉案背后的传媒格局》,载《南方周末》2006年12月21日
②新闻网站是指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互联网站。
篇5
【摘要】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充要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资本与社会责任二者的有效互动为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深入分析社会资本和社会责任关系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构建网络媒体社会责任实现机制,以实现其良性运行。
关键词 社会资本;网络媒体;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 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32400410296) 和2012 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CSH014)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乔占军,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责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经成为对社会公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在维持其自身积极发展的同时,应更加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
一、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研究
(一)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内涵
网络媒体是指利用网络为载体而进行信息传播的服务机构和平台。而网络媒体社会责任则是指网络媒体企业和从业人员进行网络信息传播时所应履行的相关社会责任和义务。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较2013年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以其具有的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性和受众地域广泛性等诸多传播特性,以所提供的及时、有效的海量信息,对社会公众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重大作用。
(二)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内容
1. 传播及时、准确的信息。传播及时、准确的信息是网络媒体首要的社会责任和最基本的功能,这是网络媒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和树立公信力的根本要求。网络媒体要把及时、准确的信息作为传播的第一考虑要素,并兼顾传播信息的社会效应。此外,网络媒体工作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严格自律,保证所传播信息的真实和公正。
2. 提供高品质娱乐信息。网络媒体是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媒介,其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娱乐信息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媒体在提供高品质的娱乐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应使得的娱乐信息不低俗、不媚俗,社会公众在获取娱乐信息的同时,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3. 舆论监督。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作为一种舆论手段,网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其所应担负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网络媒体传播范围广、影响大,对社会起到一种监督、预警和调试的作用,也是社会公众行使监督的有效路径,对事件的发展和解决起到推动和催化的效果。
4. 文化传承。网络媒体具有非强制性、潜移默化性和独特的弹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健康的网络文化、向社会公众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和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网络媒体履行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二、社会资本与社会责任互动关系研究
网络媒体产业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本经济,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就是一种社会资本投资。二者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 网络媒体履行内部社会责任可提升内部社会资本的获取。网络媒体内部社会责任是指网络媒体企业对内部员工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网络媒体内部社会资本则是企业内部员工之间所构建的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
履行内部社会责任的作用有三方面:①有利于增进网络媒体企业内部各成员间的信任、协作和凝聚力,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从而扩大人际关系网络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潜在资源。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互的信任和协作所形成的关系网络正是形成内部社会资本的关键。②有助于增加企业内部员工的认同度、归属感,并可有效提升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而使得企业内部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降低辞职几率,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这是网络媒体企业获取内部社会资本的重要路径。③可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的加入。总之,网络媒体履行内部社会责任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内部关系网络,改善企业形象,提升工作绩效,进而获取内部社会资本。
2. 网络媒体履行外部社会责任可促进外部社会资本的积累。①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并接受政府监管,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不断积累自身的外部社会资本。②履行对客户的社会责任,提供及时、全面、客观的网络信息服务,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有助于改善企业形象和提高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③履行对商业伙伴的社会责任,倡导公平、有序、良性的竞争,进而为合作和协调打下良好基础,有助于增加比较竞争优势。④履行对所在社区的社会责任,为所在社区提供环境保护和捐助,有助于获取所在社区更多关注、支持和信任。⑤履行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经营信息,并主动履行保值增值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吸引投资。总之,切实履行外部社会责任会促进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网络,增进信任,进而推进网络媒体外部社会资本的积累。
三、如何构建网络媒体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一) 建立网络媒体自律机制
1. 推进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①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始终,组织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定期参加职业道德学习,要综合运用共同学习和自我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实现自我约束。②可在网络媒体企业内部设置“职业道德奖”,通过先进的典型事迹感召来促使从业人员提升职业道德素养。③在内部建立职业道德行为监测标准,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规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践行情况,这也是从业人员进行自我道德审查的依据,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①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流程。网络媒体应建立集信息生产、审核、传播、监控为一体的完备的信息流程,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播。②完善和践行网络自律公约。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是网络媒体行业共同约定并遵守的承诺。通过网络媒体行业内的合作和自律,营造良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共同抵制社会责任缺失的行为。③定期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是网络媒体企业与外部良性沟通的有效渠道,也是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为直接的形式,这是降低与社会之间信息不对称、获取社会公众信任和积累社会资本的有效措施。
3. 提升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①要组织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定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融合互联网技术和新闻传媒知识在内的职业技能,培养其理性职业思维。②独家报道和原创新闻是网络媒体提供及时、准确网络信息的有效方法。为此,网络媒体企业应加大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资金投入,以提升独家报道和原创新闻占所传播网络信息的比例,进而获取更高的社会公众信任和社会资本。③应加大对网络编辑、新闻传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建立一支具备有关职业技能的专业化的采编队伍,这是网络媒体获取社会资本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
(二) 推进网络立法进程
1.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是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保障,为此,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是政府依法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对规范网络媒体良性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的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很多争议和盲点,履行社会责任的不确定性让网络媒体企业无章可循。如对于那些肆意转载谣言的媒体给予何种处罚还不够明晰,这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
2.制定网络传播的专门性法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性不强、效力有限、操作性不足等弊端已无法适应网络媒体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尽快制定并实行关于网络传播的专门性法律,如《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在专门性法律制定过程中要通盘考虑,在保护传播自由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的优先地位。同时,要明确各类传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②要确定网络传播违法犯罪行为的具体标准,并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此外,要根据网络传播主体的年龄和学历特征,加强对青少年人群的法律保护等。③要将制定的专门性法律切实贯彻到网络技术、产业、网络信息、网络安全等各个层面。
3.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有关网络传播的先进立法经验也可以给我国网络立法提供借鉴。如美国政府于2000 年分别推出《儿童网络保护法案》和《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
这两部法律规定:在美国司法管辖范围内的网络运营商,必须制定相应的隐私政策,在搜集13岁以下儿童个人信息时,必须征得儿童父母同意,同时必须保护儿童网络隐私和安全。德国于1997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规范Internet的法律—— 《多媒体法》,该法涉及了有关Internet的各个方面,从个人隐私保护、网络犯罪、网络服务供应商的责任到未成人保护等,是一部综合性法律。此外,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制定和修改了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有关网络立法体系。
(三) 建设监督机制
1. 社会公众监督。社会公众监督是保障网络媒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①增强监督意识。作为网络信息最为直接服务的受众,社会公众要树立和增强监督意识,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肩负起监督网络媒体的责任,发现非法传播,要及时举报。②提升媒介素养。社会公众应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媒介素养,深入了解网络媒体的特性、功能和运作规律,进而实现对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状况清晰的把握、判断和监督。③建立公众监督平台。网络媒体也应通过建立监督平台,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2. 政府监管。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具有正当性与权威性,政府监管和网络媒体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具体可采取:①减免税收。网络媒体作为企业公民,要依法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媒体的经营成本。政府可利用税收杠杆,对履行社会责任良好的网络媒体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从而用税收调节的方式对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监管。②规范政府监管体系。我国网络媒体监管部门涉及工信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多个行政部门,很难形成合力。为此,应整合各部门职能,形成职责明确、权责对等的规范化的政府监管体系,保持监管的整体性、长效性和专业性。③社会责任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的目的是督促网络媒体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政府可要求网络媒体企业编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统计表,并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填写,进而审计并准确监管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进展状况。
3. 设立外部评价机制。外部评价机制应由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和政府机构共同设立,以此作为监督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它是推进网络媒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践进程的成功经验。设立网络媒体社会责任外部评价机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应借鉴西方的成功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设立。②设立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应量化,既要为网络媒体企业提供社会责任衡量的标准,也要为网络媒体企业间的社会责任活动提供可以对比的框架,从而激励网络媒体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③应以满足网络媒体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而推动网络媒体更加积极地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以获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支持。④要优先考虑社会效应,引导网络媒体除关注广告量、点击率、关注度等与经济效益相关的数据外,更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7-21.
[2]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 不列颠百科全书.修订版[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 乔占军.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阈下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J].中国出版,2013,(10):44-46.
篇6
一、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本次调查共350人,其中男性91人,女性259人。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⒈网民的年龄及学历分布比例
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按年龄和学历分,18岁至22岁占受众占65% ,23岁至25岁的占19%,25岁至30岁的占16%。其中,本科生占70%,研究生占30%。
⒉受调查网民对三类基本网络新媒体的了解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对网络新媒体的认知情况也有所不同。非常熟悉网络BBS论坛的占总人数的23%,没有不知道的。非常熟悉博客的网络受众占42%,也没有人不知道博客。非常熟悉播客的网络受众占6%,不知道的占48%,还有4%的网络受众处于徘徊状态。
⒊网民对三类基本网络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注册网络BBS论坛账号的受众占48%,其中经常点击的比例为16%;注册了博客账号的受众占65%,其中经常登录的占35%;注册了播客账号的受众占19%,其中经常登录的受众数量为3%。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没有注册过BBS论坛账号的受众占52%,未注册过博客账号的受众数量占总人数的35%,未注册过播客账号的受众数量为48%,从未点击过播客的数量占23%。
⒋网民对三类网络新媒体的使用频繁度
将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使用三类网络新媒体的频繁度以每天、每周和每月作为划分标准,每天至少登录一次BBS论坛的受众占6%,博客为3%,播客为0;每周登录一次BBS论坛的受众占39%,博客为48%,播客为26%;每月至少登录一次BBS论坛的受众占23%,博客为19%,播客为6%。
在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中,最近一次登录三类网络新媒体的受众比例如下:一天前登录BBS论坛受众为2%,博客为6%,播客为0;一周前登录过BBS论坛的受众占15%,博客为29%,播客为43%;一个月及更长时间前登录过BBS论坛的受众占83%,博客为48%,播客为57%。
⒌网民对三类基本网络新媒体的态度
在使用网络新媒体的过程中,网络受众往往会对所使用的媒体形式产生不同的态度。接受调查的网络受众对三类网络新媒体产生厌倦的感觉情况如下:总是产生厌倦感的BBS论坛的受众占3%,博客为7%,播客为17%;时而产生的BBS论坛受众占68%,博客为78%,播客为60%;从未产生过的BBS论坛受众占29%,博客为15%,播客为23%。
在产生厌倦感后,网络受众就会对网络新媒体采取一定的措施,继续追踪的BBS论坛受众占3%,博客为26%,播客为13%;选择偶尔登录的BBS论坛受众占74%,博客为55%,播客为81%;选择直接封闭的BBS论坛受众占19%,博客为19%,播客为6%。
⒍网民对网络其他新媒体形式的了解情况
网络受众对于现在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度主要表现在维客、极客、网络视频等上面,其中了解维客的占13%,极客占6%,网络视频占65%,而不知道这三种新形式的网络受众占受调查人数的16%。
二、网民使用新媒体形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⒈调查群体选择
笔者选择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对象,基于以下因素:一是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体的主要目标群体,影响着网络新媒体制定其发展战略、选择媒体风格、选择媒体广告及选择媒体内容等。二是西安作为我国知名的大学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发展强劲,生源遍布全国,相比较而言,西安的大学生群体更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因此,选择西安大学生网络受众作为调查对象对全面了解网络新媒体形式的使用和发展现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以三种基本网络新媒体为例,其发展时间上虽然有时间上的差距,但都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即为初步发展期、发展鼎盛期和平稳发展期。也就是说,这三种类型虽然是网络媒体的三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它们的发展道路是近似的,形成了以下的发展模式(如图1)。
BBS论坛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普及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博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普及于90年代末,2003年―2005年在中国已广泛使用;播客随着博客的出现,普及于2005年―2006年。
⒊影响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受众因素
虽然技术对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网络受众的选择使用。互联网经济是追求“注意力”的经济,如何吸引网络受众的注意力是各大网络新旧媒体特别关注的问题。同类网络新媒体,为何受网络受众关注的程度却落差很大?为何一些小型BBS论坛或者博客受众更具有稳定性,而大型BBS论坛或博客受众更具有流动性?这就直接关系到网络受众选择使用时产生的网络新媒体的期望和态度问题了。笔者试图从网络受众的期望、虚拟空间里的受众群体及其虚拟认同等角度去探究这一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
①网络受众的期望
笔者认为网络受众得到满足的程度与受众的期望有密切关系。郑兴东教授认为“受众的期望就是受众对传播媒介满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不同媒体并非全能,而是各具特色。以电视媒体为例,央视追求大而全,力求严肃和权威;湖南卫视以“快乐中国”为主旨,将众多精彩纷呈的娱乐化节目展示给观众;凤凰卫视则面向全球华人,立足客观,追求深度等等。因此,受众对所有媒体并非一视同仁,总是把自身的需要作为一种尺度对众多传媒进行扫描,一旦发现某一类传媒或某一个传媒能够较多满足自身需要时,就把这类传媒或这个传媒定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并对它抱有相应的期望。
相对于网络新媒体受众而言,多元化需求导致多元化的期望。不同的网络受众对网络新媒体的期望是不同的,因此得到满足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目前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状况与网络受众的期望值之间却矛盾重重。网络受众的期望值是不断在提高,但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水平却并非“水涨船高”,而是表现得有点急功近利。因此,改变急功近利的状态,真正地重视网络受众期望值不断升高的现实问题对解决网络新媒体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②虚拟空间里的受众认同
综观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其在综合性基础上的个性化,网易追求安全快捷的电子邮件及网络游戏、新浪追求快捷的新闻和娱乐信息、后起之秀凤凰网更是以其客观的资讯报道及评论著称、人民网以架起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为己任、新华网更是追求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式、海量为特色。以网络新媒体之一的BBS论坛为例,成功的BBS论坛必定是拥有自己的特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稳定的受众群。以天涯社区为例,中山大学刘华芹博士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成员对天涯社区表现出高度的归属感,喜爱社区、把社区看做精神的家园等而提建议以及把相聚的网友当做朋友的成员占61.5%,表达一种复杂情怀的网友占20.5%,对天涯社区表示讽刺及批评的网民占9%,把天涯当做窗口看社会的网民占9%。”再看专门化网站,以中国穆斯林网为例,其网络信息以报道世界及中国穆斯林世界的动态为特色,集BBS论坛、博客和播客于一身。其BBS论坛拥有着一群忠实的网络受众。调查中笔者发现,“中穆”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历史记忆,成员对其已经有了一种社区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主要是通过社区成员通过交流,建立在伊斯兰信仰之上的群体认同,这种认同也成了社区成员参与话题讨论、关心社区建设、参加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动力。穆斯林之间的兄弟情谊以及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建立起来的友情关系,是社区归属感的核心。
以上案例说明两个问题:一、天涯社区成员之间已经具有了以《天涯社区基本法》为基础的虚拟认同,这个虚拟群体的力量是天涯社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保障。二、中国穆斯林网络受众已经形成了以伊斯兰为基础的网络虚拟认同群体。根据数据显示,网络新媒体受众对网络新媒体的认知度越来越低,高峰值越来越低,完成发展三阶段的时间段也越来越短。这也说明两个问题:一、以土豆网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及播客网站上并没有出现虚拟群体,其固定的受众群体不足以维持其自身的发展,而更多的是靠财团的投资来维持,但这样的投资最终还是要通过受众的群体认同得到体现。二、以土豆网为例,没有形成主流的引导力是其发展的致命瓶颈。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体以靠搜索来吸引更多的网络受众。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为网民提供了更多“民主和自由”的空间,但实际上,这样搜索却使网络受众深受“网络迷航”的困扰。当然这样的问题在门户网站上也是存在的,但相比之下,视频及播客网站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没有形成稳定虚拟群体的视频网站其投资的价值也是一时的。
虚拟空间的受众认同,如同现实社区成员对社区意识的认同一样,由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拖延,地域、性别、族群、时间等传统社区互动方式被打破,使虚拟空间更加凸显其文化认同性,从而使网络新媒体成为了“想象的共同体”,它是一种以符号和历史记忆为基础而建立的,其生命力具有脆弱性。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并不具有长期稳定性,而是更容易发生变化。美国网络研究学者埃瑟・戴森在《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认为“社区不是被动的,社区成员需要投入以保证其存在……一个社区是由其成员投资创设的一项共同财产。放进去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所以说,在以网络新媒体为基础的网络虚拟社区中,更多的虚拟群体的成员之间,群体与成员之间,由于需求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其共同获得利益的观念不明确,因而目标往往具有不统一性。因此导致他们共同建设网络社区、维系虚拟社群关系结构的行动不同程度地受阻。在一定意义上,这会使虚拟社区内部的结构关系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增强了群体关系的易变性。这一点也可以从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得以证实,调查数据显示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为48.3%,而对博客内容的相信程度仅为32.6%。
篇7
(中南大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发展白热化,源于个体自我表达需求的自媒体平台形成、发展起来了。自媒体平台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传递以及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的主客体方向性。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带来了新的理念,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发展因此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及新的趋势。但是,朋辈心理互助借用自媒体这一平台进行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自媒体的概念和特性,发挥朋辈互助主客体优势,把握好自媒体平台给高校朋辈互助工作带来的机遇,克服在自媒体境域朋辈互助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探寻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发展的新思路,对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朋辈;主客体;心理互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33?04
[收稿日期] 2015-02-16;
[修回日期] 2015-04-20
[基金项目] 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论高校朋辈心理互助”(2013zzts106)
[作者简介] 虢晶(1988-),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林识音(1965-),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开始在手机网民中广泛普及。相比其他群体占比来说,青少年群体的表达意愿更为强烈,其中,“高校人”的占比之高及影响之大更是不容忽视。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当前信息和接受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信息传播的主客体方向性。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心理状态不稳定,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充分认识自媒体,充分发挥朋辈互助主客体优势,对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与朋辈心理互助内涵
(一)自媒体的概念和特性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学界对自媒体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 年7 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两位联合提出的对于“We Media”的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
相对于传统网络时代网站信息发生、发展和反映的方式而言,自媒体时代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每一个用户既是网络信息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可以是网络信息内容的制造者;互联网用户由浏览网站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向创造网站信息的主动输出者转变发展,开启了个人媒介和门户的新时代。在传统的网络时代,网站信息制造者局限于主流媒体对社会意见的多数化的反映,这样的信息代表着一定群体的意见,是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持有的态度、情绪、意见的一致性的体现。而自媒体时代提供的是一个个人言论的表达平台,人人面前都有个麦克风,既不代表官方发言,也不代表多数人意见,私人的观点意见开始从“台后”被推向“台前”,各种各样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影响。
(二)朋辈心理互助概念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人生成长经历的群体。心理互助是指从方法、技术、能力等方面给予别人心理援助,使别人掌握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增强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同情、理解、接纳的层面上[2]。而朋辈心理互助是指通过一定短期的培训的非专业化的心理工作者(互助者)对周围年龄相近、人生观及价值观相似、生活阅历及受教育程度相当的群体中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的具有心理调节、咨询和教育功能的人际帮助过程。
朋辈心理互助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辅导人员匮乏,高校心理健康辅导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开始探索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模式作为其补充,现在朋辈心理互助已经是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朋辈心理互助是相对于单向的专业心理辅导而划分的非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又称“准心理辅导”,在朋辈群体中通过各种互助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实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给予安慰、支持,实现共同成长,达到朋辈群体的“助人自助”。朋辈心理互助不再是传统的单向心理咨询、辅导的输出,因为朋辈群体面对的同样的学习、生活等问题,所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促进助人者对自己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二、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新特点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拉近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距离,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信息中心”,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带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作为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补充部分,在自媒体时代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网络交互新平台,主体互动白热化。自媒体时代,Web2.0 提供了一个网络用户上传下载的双向的、覆盖面广、便捷、平等的互动空间的交互平台,人人都能充分自由表达自我,同时能对他人的言行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思想,网络主体之间互动性日趋增强。在开放互动的网络空间多重场域中,熟人世界里的朋辈群体互动最为频繁。熟人世界中朋辈群体的特点在于基于现实中一定稳定性的人际交往关系而形成的网上集体有着类似的心理境遇,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相较于师生关系更具有感染力、共有的归属感等。因此,借助这样一个新平台,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表现出极强的主体互动性。
第二,生活空间网络化,心理意识外显化。自媒体时代,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工具,形成了新的媒介场所,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空间。在现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成为了主体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在网络各种媒介网站或交友软件空间中展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网上网下生活有机联动,个体生活空间网络化成为常态。另外,由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网络主体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更容易说出平常不敢说、不便说的真实的思想,但网络主体仍然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网络主体各种思想问题和深层次心理意识明显地暴露于网络信息中。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暴露于网上,密切关注学生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朋辈互助者较之以往则更容易捕捉和了解受助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主体性空前张扬,教育客体主体化。自媒体时代,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个体能在交互网络平台中自主参与和独立选择信息的上传与下载,既是网络信息创造者,也是接收者,主客体关系角色频繁变换。同时,网络信息内容、网络信息浏览方式、网络信息传输的主导者都因网络交互方式而改变,个人用户主动性、选择性和话语权大大加强,个体的自主与选择得到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得到空前张扬。网络化生存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以及对人主体性的空前张扬,网络化境遇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和平等化,同时朋辈心理互助中助人者与自助者的主客体关系也趋于模糊化和平等化。朋辈群体共同的身份认同决定着交往关系的平等化,互助内涵即是包括了助人者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实现的自我完善发展的自助,即助人者与自助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角色变换。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性在新网络交互平台中进一步凸显。
三、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面临的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的《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 年底提升了2.1 个百分点,其中20-29 岁年龄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这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3]。手机上网比例超过传统PC 上网比例,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使用率持续上升,成为第一大网络应用。而本次调查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非常依赖的比例达到63.9%,大学生对自媒体如此高的依赖率使得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对着新的冲击和挑战。
(一)自媒体虚拟自由,信息繁杂难甄别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自媒体环境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性,主要涉及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中暴露出的思想状况以及心理行为状况等,具有虚拟性、互动性以及网络所具有的瞬间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有效的实施必须甄别自媒体信息的对象和真实性问题。现行的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受“匿名狂欢”的干扰,主体性无限扩张,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信息充斥网络,其中负面信息的泛滥对各高校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以匿名身份隐藏着“恶”。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双重难题,一方面心理教育对象深处如此鱼龙混杂的信息网络中,可控性弱,大部分教育对象缺乏网络媒介心理素养,其心理变化存在冲击隐患;另一方面互助工作者本身就是非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者,虽然是经过了一定的培训,对负面信息有一定的甄别判断的能力,但是毕竟也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网络负面信息及情绪的影响。网络环境问题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朋辈群体助人者与受助者的状态,加大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互助自媒体匮乏,平台少形式单一
在网络匿名虚拟的大背景下,个体完全自主选择网络信息的吸收,要实现朋辈间心理互助,对朋辈群体中心理健康互助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当前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尽管部分高校开辟了官方自媒体平台,自媒体的舆论也得到了高校宣传部门和学工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极少设置单独的心理健康工作空间,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平台几乎没有。另外,在少数的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平台中,朋辈心理互助平台单调的界面及单一的心理咨询形式容易让求助者望而却步。从朋辈心理互助建设的自媒体平台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平台内容都不尽如人意。
(三)沉溺于线上虚拟世界,对线下现实生活冷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原生家庭影响,个人心理性格品质多出现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调节能力差等问题。自媒体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空间大量地自由地发表言论,积极活跃,过分依赖自媒体简单迅捷地宣泄情感,不愿意付出过多的人际成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易忽略人际情感交流,对于父母亲人、朋友及同学关心甚少,与自媒体空间中的另一个自己判若两人。甚至,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自我经营的虚拟世界之中,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日渐弱化,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十分冷漠,不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开展的新思路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集结助人与自助为一体的集合,它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体最原始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要求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实现最完美的自我。朋辈心理互助本来就已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自媒体时代对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网络集体中不断增强的朋辈群体互动,更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在朋辈群体中的积极作用。自媒体空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互助平台,互动平台给学生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也为更好地提升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实效性提供了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全面搜集自曝信息,制作完成“晴雨表”
自媒体,它起源于个体自我表达的需求,改变了获取、传递和信息的方式;它让网民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者,改变了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信息传授系统和信息接受系统。大多数人有了自己的平台,敢于在网络上显现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信息,充分地展示自我。这也为助人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开辟了新途径。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该充分重视自媒体“晴雨表”功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显流,也有潜流,“表现出来的、引人注意的、明显的是显流;没有被发现的、正在酝酿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是潜流。要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及时洞察和发现潜流”[4]。朋辈互助工作者可以及时搜集学生个体的生活动态信息,以及发表的心情和状态;能够及时掌握同学们关注的热点,了解他们日常的思想动态;透过信息表面,发现隐藏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关注同学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并做到对心理问题诱导因素的掌握并及时进行疏导等帮助,能很好地预防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我们高校朋辈互助工作者应该及时对学生通过自媒体暴露的素材和信息点进行搜集,全面记录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互动关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实际动态,建立实时的心理动态信息数据库,从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心理动态信息的搜集、存储和管理,达到对学生心理动态的实时掌握。
(二)开辟心理互动平台,主动掌控“话语权”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应该积极扩展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渠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建设相关的心理知识常规自媒体平台、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由学生自发地开辟专门的心理博客平台等,积极开发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抓住机遇,主动利用好自媒体,建立全面的、多层级的自媒体平台。一方面,积极开辟官方的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平台,将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吸引学生愿意使用、主动使用。通过官方自媒体平台,可以高效便捷、不限形式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对心理问题的求助意识,使得阳光心态、健康人格成为广大学生的共识,从而提高群体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激发学生自助的潜能。同时,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向学生推送工作计划、活动通知、现场报道等,增强心理健康工作宣传力度和趣味性,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助人自助。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朋辈互助者自身的自媒体运用。应当充分利用每一个朋辈互助工作的互助员的自媒体平台,因为互助员本身的学生群体特殊性,互助员与学生群体的无距离使得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无障碍的交流,并且大部分是在朋辈交流之间的隐形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个人心情、状态和感慨之中。但是,互助员应善于发现心理舆情,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主动掌控群体间“话语权”,有力地提高朋辈互助实效性。因而,丰富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加强相关平台的建设,要保障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控制和引导学生心理舆情的导向,用正确的互助理念来吸引学生的关注。
(三)结合线上线下具体问题,切实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自媒体的运用必须紧扣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总体工作部署,线上线下同时抓。要借助于学校心理互助工作队,及时开展各类上下联动的朋辈互助工作。自媒体平台拓展了新的网络空间,学生群体的生活空间网络化,虚拟与现实生活在网上网下实现了有机联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投射到空间各种言行中。高校心理健康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在“网下”看同学们的“网上”状态,要积极加入到自媒体与青年大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自媒体,培养朋辈互助者个体网络文化素养,提高网络群体中的生存质量,增加朋辈互助工作者在群体网络空间的“声音”,增强朋辈互助工作者在群体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境遇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同时,朋辈互助工作应该切实解决“网上”自媒体信息暴露出的“网下”的矛盾和问题,可以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和分析具体心理冲突或者是学习、生活压力等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朋辈互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根据学生群体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群体心理需要的诉求,朋辈互助工作最终都应该回归到实践群体生活中,并仍然对实践活动保持高度重视,通过在实践中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等方式调节网上的各种负面情绪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骁,于松明.自媒体时代下传播模式的转变[J].声屏世界,2014(9):60-61.
[2] 林识音,虢晶.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路径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7-219.
[3] 中国互联(CNNIC),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5.
篇8
(1)媒体的功能。影响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媒介。因此,能否确保公共关系功能的实现,媒介的选择至关重要。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由于政府自身的特殊性质,使其一直处于社会公共关系之中,尤其是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应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如何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媒体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媒体在政府公共关系处理中的介入,能够帮助政府更好地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并且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
(2)单向传播媒介。在以往政府发展过程中,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纸、电视以及广播,并且在政府公共关系中,这些传播媒介发挥重要作用,在传播信息、宣传方式方面,单向传播为政府公共关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虽然传播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报纸仍旧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在政府公共关系建立过程中,通过报纸进行宣传,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报纸实效周期较短,在编辑报纸过程中,会带有编辑的主观色彩,无法确保报纸的客观性等等。
(3)双向传播媒介。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政府公共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相比于单向传播媒介,社会化媒体具有很多优势。例如,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机会逐渐增多,以及政府信息透明度提高。微博时代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了便捷,使人们能够及时关注政府微博动态。
(4)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是确保政府公共关系的关键,并且在建立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明确政府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在政府公共关系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政府服务理念的重要性,服务理念能够为公共关系的开展指明方向。社会化媒体的实现,沟通是其主要媒介,相比于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职能。
二、社会化媒体时代政府公共关系优化策略
(1)转变观念。首先,在政府公共关系建立过程中,政府主体应转变以往观念,树立政府的服务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并且在公共关系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政府管理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政府公共关系建立过程中,为使其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要求公共关系主体应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依据活动对象的具体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媒介,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能够让公共关系的传播获得良好效果,但是,在实际开展活动过程中,政府主体应注意表达方式,以增加亲和力。
(2)不断引进新技术。首先,政府主体应不断学习,能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个新媒介的产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因此,为充分发挥社会化媒体的功能,政府主体应熟悉和了解各个媒体之间的优势和劣势。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政府官员,大多存在网络恐惧心理,担心自己发表的言语,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会被恶意传播,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地位。因此,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政府官员应深入细致地分析社会化媒体的利弊,不断扩展沟通渠道,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兴传媒技术。其次,转变以往行政观念。社会化媒体的实现为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政府官员应认识到在线服务的重要性。例如,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社会化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奥巴马进入总统最后竞选环节时,相关微博数据显示,他的粉丝已经超过了310多万,这为奥巴马的成功当选奠定了良好基础。
(3)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首先,政府主体应保持与人民群众交流的畅通性,确保政府公共关系的顺利开展,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常进行沟通,政府主体能够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依据人民群众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解决对策。其次,社会化媒体的实现,政府能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动权。政府在应对社会舆论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化媒体议程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利于公共关系的社会舆论,政府应随时与人民群众交流,引导社会舆论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建立良好的网络氛围。最后,利用社会化媒体,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是人们生活中的虚拟空间,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有利于社会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限制,社会化媒体存在的缺陷,会为网络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通过利用用户匿名性特点,在网络中,传播不健康信息。例如,凤姐事件,使人们的审美标准降低。因此,在网络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公共关系能够指引其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三、结论
篇9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现状;发展思考
本文拟以较具有代表性的新浪网为例,从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特点、选题、报道形式、报道角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我国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作一些思考,探讨能够更充分的满足受众需要、更好的体现网络新闻专题价值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现状
为了满足规模日益庞大的网民的新闻需求,我国各大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做得越来越具体、细致,数量有增无减,形成了网络新闻专题的一个大繁荣。就新浪网而言,点开新浪网的新闻专题首页,就可以发现各种新闻专题被分成了许多具体的类别,包括了国内专题、国际专题、体育专题、娱乐专题、财经专题、科技专题等。
但是目前,网络新闻专题还没有公认的分类标准,一般将其分为事件类专题、主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和栏目类专题。
事件类专题一般信源来自于突发事件。如新浪网2008年1月25日的“科索沃宣布独立”、2008年4月28日“山东发生旅客列车相撞事故”、2008年5月5日“缅甸遭受强热带风暴袭击”等。这一类新闻专题通常新闻性较强,由于信息本身的动态变化,所以在策划上偏于被动,持续周期由新闻事件的本身特性决定。事件性专题往往是受众比较喜欢爱看的专题。
主题类专题一般为一些可预见的主题。如新浪网2008年4月17日“2008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5月8日“2008俄罗斯红场阅兵”以及一些常规性的颁奖和会议等。这一类专题具有宣传性、服务性较强的特点,在策划上更为主动,持续周期由策划或者主题进程共同决定。此类专题在信息接受益加小众化的今天,往往会得到一部分“铁杆受众”的期待和衷爱。
二、对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思考
(一)充分运用网络传播新技术进行创新
网络新技术是影响网络专题发展的重大因素。网络新技术作为网络专题的新的表现手段,能更好地反映专题的内容。新技术的应用一直在影响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对网络专题也不例外。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对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更新和利用,不仅仅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受众的迫切需求。
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同之处,就是网络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是建立在网络传播技术的创新和不断发展之上的。
相比传统媒体中纸质媒体只有文字和图片,广播电视媒体只有声音和视频;纸质媒体只有有限的版面,广播电视媒体只有仅有的时间段而已,网络媒体则在这方面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它除了有无限的网络传播空间之外,还有着丰富的传播方式。除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之处,它还有着flash、模拟动画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还将有更多的传播方式会运用到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当中。
这些网络传播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不仅仅使得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更加快捷、形象,同时也使其传播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统筹联动,加强品牌战略实施
自从网络媒体出现以后,它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就没有停止过。在我国,目前商业网站还没有对新闻事件的直接采访权,这就造成了其要信息来源方面的缺失。而在网络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都意识到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使彼此更加强大。
在市场上明显出现“马太效应”之后,仅靠单打独斗难免落得伤痕累累,甚至难以在竞争大潮中支撑。因此,“合纵竞争”势在必然――联合互动、统筹运作、内容共享、错位竞争。这样有利于在重大活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使得不同媒体之间的特色相互交叉融合,产生多家媒体力量叠加的“1+1>2”的传媒效应。通过内容交换,取长补短,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整体竞争力。统筹联动不是简单的组合与拼装,而是一种建立在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作战关系。统筹联动既可以是与其他网络之间的联动,也可以是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同时进行的联动。由于统筹联动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竞争成本、形成舆论强势,因此它能使媒体在竞争中占据相对优势,使自身的影响力波及到合作媒体覆盖的范围之上。
(三)网络新闻专题要注重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并不应该是单纯的将新闻报道在网络媒介上进行“堆砌”,而应该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网站能否吸引住受众,能否从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
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要着重增强策划意识,提升新闻专题的竞争力。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要求能够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配置与运用网络新闻资源,办出网站特色,提供更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要注重策划。众所周知,并不是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制作成为一个新闻专题的。能够作为专题来进行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是具有重大意义,或是在社会当中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2.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策划
数字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没有过时,传媒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是否为受众提供了满足他们需求的内容。在当今获得独家报道越来越困难,网络新闻专题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需要在内容上进行精心的策划,深度开发新闻信息资源。
三、结论
现代社会,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中只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正视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推动网络新闻专题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振轩.我国图书馆自助借阅服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6(6).
篇10
编者按:
在社会化媒体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网络传播的大前提下,目前一些网络负面的声音明显要多出很多,其实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很多正面积极的东西完全淹没且极少人关注,形成一种“泥沙俱下”的现象。日前,在第三届金网奖颁奖典礼即将召开前夕,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在谈到诸如SNS、微博等新型社会化媒体备受关注之后所呈现出一些极端的负面影响时,建议新型社会化媒体除了可以披露一些社会的不良现象之外,也应积极倡导和宏扬一些正面的典型事件。
目前很多网络媒体的商业化元素相对较浓,而整个中国网络受众对于网络媒体和舆论辨识的成熟度还不够高,对信息来源和信息真伪的判断处于弱势,从而很容易被网络上所传播的一些负面信息所影响,也正是因为缺乏了一个基本的分辨能力,网民会盲目地出现对于某些个案事件进行跟贴批判。而值得一提的是,往往一些负面的影响会被无限制地放大,一些正面积极宏扬正气的典型,却较少被广为传播。
当传播的方式由企业到渠道商再到消费者,变成企业直面消费者,由受众影响受众从而影响企业业绩时,网络营销本身也要面对全新的传播规则。
之前企业在进行传统的网络营销模式时,一般都会通过产品的形式让渠道商和终端消费者来接受,这中间会有个冗长的过程,但现在的新型传播方式,已经摆脱了纯粹基于产品的层面,它的目标移开产品,更多的是人与人形成一种社会化网络,是基于公共关系基本原理的营销,通过一些点评的形式来让消费者主动去接受所感兴趣的产品。
2009年在伦敦召开的国际公共关系峰会上,公共关系专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巧传播”,这种方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媒体,改变了传播网络传媒的规则,灵活性不可替代性,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方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