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本范文

时间:2023-04-11 17:1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课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数学课本

篇1

高考命题的基本准则是以课本为主,其内容都立足于课本,对学生而言,这些问题看上去很熟悉,但与教材问题又有区别,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类似的,迁移了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对教师而言,编制题目的过程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教师命题能力的过程。

下面就以一道高中数学课本题为源衍变不同试题的命制过程,供大家参考。

人教A版高中课标实验教材数学选修2-2第32页习题B组第1题(4):

利用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并通过图像直观验证:lnx

源于教材,寻求变化,这个变,可以是由函数、自变量、系数的变化,系数可以由数字变为字母,也可以由特殊变为一般;所给条件可以强化变,也可以弱化变等。

1.改变函数变量的范围

变式1:证明不等式:ln(x+1)< x+1≤ex,x>-1。

说明:由上图可知y=ln(x+1)和y=x+1可由y=lnx和y=x的图像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所以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

2.系数由常数变为字母,由连续型函数变为离散型函数

变式2:已知函数f(x)=alnx-ax,(a∈R)。

①求函数f(x)的单调增区间;②若a=-1,求证:f(x)≥f(-1)且―・―・―・…・―

说明:变式2将系数由常数改为字母,可以考查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第②题是用连续函数解决离散函数的问题。

3.由比较函数值的大小变为比较自变量的大小

变式3:已知函数f(x)=x-ex+2

①求f(x)的单调区间。②设x1,x1是f(x)的两个零点,证明:x1+x2>0。

变式4:已知函f(x)=(x-2k)ekx+a(x-k)2(其中k为正常)有两个零点。

①求a的取值范围。②设x1,x2是f(x)的两个零点,证明:x1+x2

说明:变式3和变式4将母题中证明函数值大小关系改编为证明自变量大小关系,该问题其实是函数极值点偏移(函数非对称型)问题,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数第21题就涉及该问题的考查。变式3 是具体函数的求解,相对较简单,变式4含参谈论,有一定的难度,可作为阶段综性的测评题。

以高中数学课本题为基本素材,对试题进行命制探究、变式拓展,实际上就是对教材中题目的“二次开发”,为教师的授课提供有益的、切合高中学生学情的案例,其目的就是让考试题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认真研究教材,活化教材中的习题和例题,进一步开发测评试题,拓展其教育功能,是高中教学和复习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考备考中,我们需要建立在对高考试题和教材纵深研究的基础上,善于用联系的观点探究课本题和高考试题的变式,善于在课本题中寻找高考试题的原型,探究高考试题与课本题的结合点,再将这些问题做恰当的分解或整合、延伸或拓展。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题目的变化中发现不变的本质,避免让学生机械重复地训练,尽量让学生体会经历从苦思不得其解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酣畅淋漓,使高中课堂教学丰富、鲜活、高效,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9-0059-03

九月,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又一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怀着憧憬迈入高中校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中间往往有较多的同学感觉高中数学学习困难,有少数同学甚至进入数学学习的“困惑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我们对近2000名人学1个月以内的高一新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有70%左右的同学感觉自已在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方面面临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申请立项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的意义

1.初中与高中数学在知识铺垫、呈现方式、教法学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初中知识作为铺垫,《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都相继调整了部分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但初中阶段为适应义务教育需要,降低的幅度较大,而高中数学难度降低不大,甚至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与要求。例如高中数学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而初中对一些重要的计算技巧有所淡化,如将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进行了删减。

初中与高中数学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与抽象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数学教材坡度较缓,概念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而高中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多,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较为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如学生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的集合部分就具有概念多、符号多、抽象程度高的特点。例如高一新生对φ,0,{φ},{0}就较难区分,对φ∈{φ},φ∩{φ},φ∈{0},φ∩{0}很难正确辨析,对于象A|B=φ,M={X|∩A}、N={y|y∩B},求M|N这类问题的理解就更为困难了。

初中与高中数学在教法与学法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对一些典型问题注重反复示范,课本对每一类题型都配备了较多相接近的练习与习题。高中知识点增多,课时紧,教学时更为注重方法的讲解和思维的碰撞,要求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反复磨合的过程,而大多数高一新生继续沿用初中学习方法和习惯,注重听与记,缺乏积极思维,不会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进行高效的自学,知识内化与建构能力也不强,因此新生面对新的老师、新的课堂、难度显著提升的学习内容,就会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探究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已成为推进初中与高中新课程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着手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将引领教师从全新的视角整合教学内容,并使之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也必将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促使教师以研究的视角来审视数学衔接问题,引导教师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数学,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好的问题,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有利于引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反思自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三维目标实现方案,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经验,能锻炼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开发经验。促进课程观的变革,从而提升一线教师的校本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

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出发,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因此,在开发校本衔接课程时,所选取的内容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选取与学生所学知识单元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应用性知识等,从而突出所学知识的人文价值与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新课程的内在动机。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所编写的教材要努力做到语言简洁明了,贴近学生,适合学生自学,从而树立为学生高中学习奠基的教学理念。

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要从现实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人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数学课堂教学在初高中衔接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能走进新课程,深入领会好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使自己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角色向学习者、编著者、研究者转化。

2.渐进性原则

一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有一个渐进的上升过程。要注意针对具体课例、具体的教学阶段、或学生某一个具体的发展时期进行个案研究,提出阶段性衔接方面的共性问题与解决方法开发课程。

二是校本课程的完善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适合本校、本地区特点的有特色的数学校本课程。

3.适度性原则

一是适度选取衔接知识点。教师在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时,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大量补充初高中课程标准已作出删减的内容。而要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大纲的前提下,对学生已有知识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认识水平,选取急需解决的衔接知识点编入课程。

二是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对课标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能过度拓展,要坚持适度拓展原则,把握好知识难度,不盲目拨高,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开发初中与高中衔接校本课程

应从三个维度上整体把握

1.知识维度

初高中知识衔接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的过程。开发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应注重从“知识衔接”方面进行系统、整体的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是当前困扰一线教师与高一新同学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各地、各校所面临的问题又不尽相同。学生入学以后,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学情调查问卷”及与初中数学教师的联系、沟通。结合对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精选出学生高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础,列出知识衔接提纲,通过研究设计出知识衔接的整体规划,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厚实基础。

2.学法维度

建构在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多下功夫;要注意引领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尝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能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究性问题,培养探究能力,为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3.教法维度

篇3

一、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使用课本的现状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高三学生使用数学课本的情况,我们数学组教师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部高三年级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随堂听课。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680份,教师问卷7份,回收学生问卷675,教师问卷7份,听课共计35节。得到的结论如下:

教师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基本不再按照新课学习时的顺序进行复习,对于课本上的学习顺序和逻辑关系,教师基本上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复习参考资料和学案代替了课本,高密度,大容量,使得概念、定理、公式在“填空”中复习和记忆,并不注重概念的来龙去脉,学生在复习中无法再次经历从具体事例抽象出数学概念,定理的过程,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不能领悟定理的由来,体会不到定理、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逻辑关系和数学思想。对于课本上的例题,教师很少再次引导学生去进行二次阅读,提炼解题方法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而是把考试资料上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于课本上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小结和信息技术四个个栏目教师几乎从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丧失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数学视野的的大好机会。对于教科书上的复习参考题,只是看成练习题,几乎不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课本变成一种摆设,课本成了习题册。这不符合课本作为知识、思想,方法载体的设计初衷。

学生在复习时基本不阅读课本。从调查问卷看,在复习中基本不看课本的学生占了86%。学生以一本资料为主线,很少从整体上思考和把握在高一,高二学习时还没有解决彻底的问题,只是忙于去学习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方法,这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对数学的认识。对于在复习中你是否又温习了课本上重点例题和练习题,有92%的学生选择了否,这说明课本还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这导致学生的数学语言储备不足,不能准确地使用符号、术语,规范地书写解题过程,解题只言片语,缺乏逻辑的条理性。

二、 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使用课本的对策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阅读、再阅读。”数学家张广厚也特别指出:“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为使学生学好数学,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课本。

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应 “以本为纲,立足双基”。教师应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本,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阅读例题的解法,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鼓励学生通过仿例编题,思考这些方法的使用情景并加以拓展。在课本上狠下功夫,就可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唯有源头活水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分两个阶段,从八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第一 熟悉教材,巩固基础阶段

本阶段阅读的任务是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阅读任务后都需要完成模块知识系统表的填写;选做课后的练习题,参与知识竞答比赛,和课本基础题目竞赛,检查反思复习效果。对评级不达标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交流,最终达到人人达标。

1.快速重学 整体阅读

指导学生按照所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和顺序,逐章、逐节阅读,落实最主干、最基础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整体认知。

2.重难内容 反复阅读

重点难点内容在教材中与其他知识内容有其内在规律性的必然联系,以此为基础可促使学生回忆复习其它相关内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复习来突破和巩固重难点内容。对于重难内容的学习,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因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情感需要等基础不同,部分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才能记忆和理解。

3.图象表格内容 对应阅读

课本中有些内容附以插图、图解和旁注,这些内容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通过这种方式教材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或题目种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是学生在阅读时易忽视,不会协同对应利用。在教学中要求并指导学生要图像、表格、旁注与知识内容对应阅读。

第二 建立联系,形成和完善知识网络阶段

在本阶段的阅读任务是解决疑问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我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

1.模块知识 联系阅读

人教A版的数学课本是按照模块块化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编排的。在具体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知识的割裂。高三复习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消除这种割裂。为此,我在教学引导学生明确两条主线――知识的逻辑主线和思想方法主线,提出相应问题,促使学生跨模块,跨章节阅读,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高中课程知识网络和方法网络,促使学生“见题明其理,知理能联题”。 如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证明、导数与函数的性质,算法与二分法等。

2.易混内容 对比阅读

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到深化的。对比方能认识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异同点,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学生阅读课本前教师提出明确的有关易混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辨析异同,探求规律,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如两直线垂直与平行关系。

3.同类内容 专题阅读

同类知识内容专题阅读是指对教材不同章节出现的知识上关联,形式上类同、思想方法相似的内容进行专题阅读,然后进行整理归纳,使这类知识形成完整体系。在学生阅读课本前教师提出明确的同类知识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如立体几何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几何法和解析法,数列单调性与函数单调性。这样可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

4.多科内容 交叉阅读

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内容、原理等与物理、化学、生物的一些内容是关联的,有机联系的。这些内容将是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对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与物理、化学,生物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交叉阅读。如向量与物理学中的位移、速度,功;概率与生物学中的杂交问题等。

5.反思性阅读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现状;策略

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数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是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渐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高考指挥棒的重压之下,很多教师的数学教学一直沿用题海战术式,即通过学生大量的做题,来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水平.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缺乏实际运用性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建立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材,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但依然存在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背离的现状;此外,当前,高中数学教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存在问题,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操作性,严重影响了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度和步伐.

2.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当前,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从数学学科的性质上来讲,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得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很多教师重视数学习题的讲解,重视学生大量做题,通过做题提高解题能力.这些教学模式都会影响和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国家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习惯性接受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才素质的提升.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解题能力的提升依然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升.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1.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

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和题海战术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充分建立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个好,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自己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中,教师不应当再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让学生在重复的试题中感觉疲惫不堪,而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达到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2.不断拓展教学内容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而应当立足于课本,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中,应当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且教学内容的拓展不能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初衷,确保教师的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课堂教学来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息息相关.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内容当成一个故事来讲.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同时提升,来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例如,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能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博大的胸怀.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的提升以及再学习再培训的机制进行.总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基础和保障.

4.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导学案教学模式走入数学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知识理论有效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已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路标。本文通过探析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尽管导学案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但是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导学案的设置分为准备学习、知识学习和习题巩固三个部分,在三个教学环节中,一旦课时内容较为复杂,理解公式逻辑和数学思维的要求就会升高,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和教学方向,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效果,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提高导学案教学模式利用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设置导学案典型数学案例,增强辅助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中的典型案例是数学学习和数学考试中的重点,更是高中数学课本内容的精华所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导学案的着力点定位于典型案例。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大典型数学案例的设置篇幅,以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数学知识,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思维,从而了解考试重点和知识精髓。例如:在进行“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函数y=(x-1)2与函数y=|x-1|-1的图象,(如图1和图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函数图象进行观察讨论,进而得到结论:函数y=(x-1)2与函数y=|x-1|-1的图像在x≥1时,y值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x≤1时,y值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这两个函数在定义域上不是增函数。利用这种典型函数案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增函数知识,且学生通过图象总结规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函数的相关知识。

二、对导学案进行梯度式设置,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导学案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实际情况,将导学案混乱无序的内容,以梯度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帮助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又有助于帮助高层次学生发掘自身潜力,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然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即:低层次学生应该牢固掌握公式,并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中层次学生要在低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利用公式解决较为综合性的三角函数问题;高层次学生则要在中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自己推导公式,并能灵活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复杂且综合性较强的三角函数问题。

三、在导学案中细化公式定理,优化学生逻辑思维

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导学案模式时,不仅要抓好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做好总结与反思,因此,教师必须在细化数学公式定理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数学方法和解题思路。为此,教师首先要将知识整理作为导学案的重点,将数学公式和定理进行细化整理和总结分析,为学生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习题,进而在讲解数学重点和难点时,将其对应地落实在数学问题中,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思路,学会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根据实际情设置辅导资料,集体式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置是以材料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应该集思广益,从课本延伸至课本外,以学生为中心,编写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导学案内容。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备课小组,从教研组的智慧结晶中,明确备课内容,进而根据其内容确定教学大纲。针对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个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以外,高中数学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活用课本内容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总而言之,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孙利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中数学;实践;反思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而,针对多媒体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意义及应用反思,展开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1.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具抽象和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很多知识点都不易被学生理解。在开展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图与声像结合的情境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2.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投影,将课本内容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仅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

1.利用方法不当,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受到限制

倘若将原始教学方法的板书死板地放到多媒体屏幕上,这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还会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对提升学习效果很不利。

2.滥用多媒体手段,阻碍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教师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师生间能否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倘若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顾屏幕内容的切换,让学生紧盯着屏幕,失去了交流的机会,如此不仅达不到最初的教学目的,而且还会影响师生间之间情感的交流。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并完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方法

在需要经过高考才能升入大学读书的大背景下,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中阶段,高中阶段学习科目多,课程比较难,学习压力大,稍有放松,成绩可能就会一落千丈,数学作为其中的难点,广大师生也为之头疼,但是为了升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没有哪位学生轻言放弃,也都各自在寻找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边学习边摸索,虽然取得一些进步,但是并没有能够真正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继续探讨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方法,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依然有必要,本篇文章就是从一个高三学生的视角,结合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探讨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的方法。

1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数学学科尤为如此,面对枯燥乏味的高中数学知识点,大量的作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本就应付不过来,那么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1.1课前的预习:课前的预习对于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够做到课前的预习,就可以提前发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预习的时候还可以尝试对课文中的习题进行解答,自己不会的要做出标记,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就要更加重视这个知识点,以提高听课效率。

1.2课堂中的听课:课堂听课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也是获取知识最多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把之前预习时遇到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弄明白,并做好课堂笔记,把一些解题的思路,技巧,甚至一些典型的例题记录下来,方便课后复习,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在课堂结束之后,要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并在后面写下自己听课之前的答题思路,然后进行对比和总结,从而发现不足。

1.3课后的复习:课后的复习是对课堂中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得巩固,对模糊的知识点进一步进行梳理,对容易忘记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印象,可以适当扩展和深化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1.4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能够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发现问题,对于不会的题目一定要跟同学或者老师讨论,及时解决,做完作业还要进行总结归纳,把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类,对同一类题目要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思路,把题目弄通、弄透。

2重视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的内容看似简单,例题也不是特别多,但是却非常有必要去认真阅读,看似简单的例题,其实包含了很多解题的思路,在认真阅读课本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数学课本中的一些定理、公理以及公式都是知识的精华,是所有解题方法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对高中数学课本的阅读。(1)针对课本中的概念。要求能够做到记忆,判断和举例子。深刻的理解概念的意思,对于概念中的关键字,可以做一下标记,并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叙述,方便理解。(2)对于数学公式、定理的阅读,千万要注意公式和定理能够成立的条件,特别是数学公式,要考虑到它能够适用的区间和范围,对数学定理,要认真分析定理的推理过程,通过阅读理解公式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这些公式和定理,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想到答题思路。(3)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在看课本了答题思路之前,最好能够先认真的思考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想出一些解答方法,然后再看课本给出的答案,作对比并发现其中的出入,找出问题的原因。如果自己确实也可以解答出来,那么就要对两者做出比较,看看哪一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更加简洁明了,适用范围更广,对同一道题要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对其中解题的每一步的来由也要弄得清清楚楚。还应该注意的是解题时候书写的格式,一定要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避免考试时不必要的扣分。

3学习技巧的运用

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做题加深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使用题海战术,因为高中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实在太多,认为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就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不对的,还得讲究一些学习的技巧。(1)听课的时候,要注意听思路和方法,思维要跟着老师走,不要因为做过于详细的课堂笔记而跟不上老师的思路。(2)做题的时候,要认真归纳,把同一类的题目放在一起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每道题都要一一解答。(3)在平时做练习的时候,看到题目首先要想明白它的解答思路,把重要的步骤列出来,并不需要每一题都要详细地写出答案,如此一来,既可以节约时间,用来学习其他科目,又不会因为过于疲惫而产生厌学心理。(4)学习过程中注重讨论,通过讨论进行学习是一个很轻松的学习过程,可以和同学,或者老师进行讨论,讨论学习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同时也很容易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对学习帮助非常大。(5)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还可以适当的看一些课外的辅导资料,只要时间允许,抓住零碎的时间阅读数学报等课外读物,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4结束语

高中数学虽然难度大,但高考占的分值却很大,是升入大学所必须要考得好的科目之一,同学们务必学好高中数学才能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因此,学习和借鉴一些成功的学习经验十分必要,本文提出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是笔者结合自身以及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的数学学习经验,希望能够给处在迷茫状态的同学们一些启发,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取舍,努力学习,把高中数学学好。

作者:张鑫越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刘远毅.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中数学个性化学习方法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3):285-287.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高中数学具有知识量大、逻辑思维性强、内容抽象等特征,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时,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不断深入,很多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困难、信心不足、成绩下滑等不良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科学引导学生尽量避免思想高度紧张、情绪波动异常等的不良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不仅代表着课堂教学秩序的融洽,而且也代表着师生双方的交流融洽。教师的课堂调节与控制必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氛围,也直接左右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要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既注意教学内容,又注意整个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积极认真处理好学生个体与教学整体的关系。此外,教师在自己的言行上必须给予学生最大的关心及鼓励,随时关注学生的情况,不断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可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使学生真正体验成功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高中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而教师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也是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保证。学生能否对高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运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必须狠下功夫,不仅要注重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全面展开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而且更要注重让学生亲身实践,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层面、多渠道地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此外,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这样,学生就自然会对高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三、注重知识的联系与转化

注重知识的联系与转化,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引入新的内容与知识,同时需要精心地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使学生发现高中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与转化。教师所作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能够充分展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也要使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一般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也有自己思考、分析、研究和创新的余地。此外,教师更要在此基础上,逐渐向新知识作自然顺畅的延伸,尽量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能有新的发现与收获。通常情况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结论后,他们都会感受到发现与收获的成就感。这样,学生亲身体会到高中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转化,不断增强了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四、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高中数学知识绝大部分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也直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内容,都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新编的高中数学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全面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很多内容都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实际问题。在高中数学课本中,安排那些有研究性的知识和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也是不断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客观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量科学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知识内容,这不仅能让学生亲自体会身边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学习动力。

五、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科技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是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学习掌握现代先进的科技教学手段,诸如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一般能够在许多方面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困难与问题,也能够在有效地增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与氛围,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大胆创新,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

在我国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数学是高中最重要的课程。数学是物理和化学的基础,学好数学对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断磨合、配合,目的是想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乏味,学生们不能完全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在开辟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设疑”显示出它的创新性、独特性与吸引力。学生喜欢它的新颖与挑战,老师喜欢它可以将自己的毕生所学融会贯通。“设疑”这一教学方法受到众多老师与学生的青睐[1]。因此,本文对如何设疑才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展开探讨。

一、通过对基础例题变式设疑,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新章节、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数学课本上的教学例题。教学例题存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们进入新的课程,接受新的知识。例题也是所学新章节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题目。所以,老师应当把握好例题的教学,将例题加以变化、一题多变,提高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2]。例如:在讲解“在一个四边形中有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时,老师可以将例题变化成“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叫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等等题目供学生们进行判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新知识,还能复习曾经学过的旧知识。通过对基础例题的变形设疑,达到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通过对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设疑,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当今的教学方法中情景教学备受老师和学生们的热爱,情景教学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化、情景化,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一直都保有高度的热情和兴趣。所以讲设疑和情景教学合二为一融在一起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3]。例如:在教授等比数列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这样一个有关等比数列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地主和一个放羊的羊倌。羊倌负责给地主放羊。羊倌给地主提出两个结算工资的方式。第一种是:每年结算3万钱;第二种是第一天结算1钱,第二天2钱,第三天4钱……依次成等比数列结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两种方法。老师给学生们提供纸,用纸代替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中的等比数列,通过自己的演绎,学生们会能加牢记这样的题目和解决思路。所以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疑,达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三、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中重点和难点设疑,启迪学生认真思考

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和老师无法攻克的难关,它像一座大山一样横在数学高分成绩之前[4]。在高中数学卷子中,最后一道题都是拔高题,最后一道题也是整张卷子分值最高的题。所以,它的重要性不成轻忽。怎样攻克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奋斗和为之努力的目标。将“设疑”应用到数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中,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在高中数学中,包括两大板块,一个是函数、一个是几何。几何是数学的重点,函数是学习中的难点。用正确的“设疑”方法就可以攻克这两大板块。例如:在教授“证明立方体是长方体”的过程中,老师对立方体进行设疑,可以不公布题目中立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自己画图、自己猜测图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可以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力。在教授“二次函数应用题”时,老师可以对最后的问题进行设疑,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其他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通过对解题探究过程设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题的积极性;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中重点和难点设疑,启迪学生认真思考的能力,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四、结语

在我国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老师扮演着灯塔的角色,能被学生接受的、认可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就是正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设疑”恰恰就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和老师都很享受设疑和解疑的过程。通过设疑,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将学习数学当成兴趣的目的,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倪白园.巧妙设疑,激发探究――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3)

[2]叶锦霞.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篇10

一、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转变

即功能定位的转变,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精英的教育,学生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发现高中数学与实践相去甚远,往往看不到它的用处,或者根本用不上,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这样的定位适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更好的发挥高中数学知识对所有高中学生的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转变

以前的高中数学教材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是教学的内容仍然有许多不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例如:从前的高中数学教材无论学生今后发展方向如何,不论学生继续学习或就业,不加区别使用同一套教材,学习相同的内容(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现在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有不同的版本,其中又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和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和内容,满足个性化的发展,又如:从前高中数学教材中没有的向量知识、概率统计知识、算法等与社会进步、发展,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都加进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前,本地区使用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它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

三、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照本宣科,不加分析的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感觉有点看电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积极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

四、高中数学教学结构的转变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所有问题皆在课堂内解决(尤其高中数学课),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下,高中数学课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给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教师开放组织形式,如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单位、厂矿里各种生产情况、入口年龄分布情况等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放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家庭、社会寻找鲜活的数学内容,开放教学形式,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课前自学、尝试练习、提出疑问、小组合作等不受限制。开放教学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时刻关注并捕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五、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象不复存在,也不可能适应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它呼唤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的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必修3中“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教师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路口,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如教学必修4中探究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利用多媒体展现图象的平移、变换实况,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变化的过程情景,自然容易接受。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六、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