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器的艺术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陶器的艺术特点

篇1

【关键词】浪漫主义;舒曼;童年情景;钢琴音乐

引言:

《童年情景》是舒曼于一八三八年完成的一部钢琴套曲。作者用准确的笔触、洗练的手法描写了一幅幅童年时期的动人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的无限怀念之情。这是一部由十三首小曲组成的钢琴套曲,各有各的标题,生动形象的展示了童年儿童的世界。此部套曲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

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

浪漫主义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首先出现也18世纪的文学当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与趣味和才能不受任何限制的表现出来。浪漫主义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音乐的第一个特点,是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体验。所采用的形式载体也为了与标题性内容相符而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出许多综合性或形式灵活的体裁。

浪漫主义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本民族历史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这反映了19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在音乐创作的题材方面,盛行采用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为主题。在追求更加个性化、情感化表现技巧的过程中,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影响到旋律特征、调试和声与节奏节拍的独特处理。浪漫主义的精神早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有所表现。

二、罗伯特・舒曼的音乐生涯简介

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因急于求成,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的创作与音乐评论。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舒曼的代表作用: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三、舒曼的钢琴音乐特点

1.标题

舒曼的标题音乐通过形象而鲜活的提示性标题让听众更能轻易理解乐曲。标题富有诗意且带有作者的私人情感。标题性既是一种进步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现实主义倾向的表现。

他常常是先写音乐,后定标题,而且标题的类型也非常多样。有的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命名,如《蝴蝶》;有的为隐喻性的字谜,如《狂欢节》;还有的表明了作品体裁,如《交响练习曲》,而《童年情景》的标题更具诗意和幻想气质,一个个标题不仅生动贴切,更具画龙点睛的作用。孩提时听“奇异的故事”,玩“捉边藏”、“竹马游戏”,以及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受到“惊吓”进的各样心情,不仅描绘了纯朴的儿童生活,也唤起了成人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2.曲式及调性

舒曼在钢琴创作当中多采用圆舞曲的形式,也多采用变奏的手法。用变奏的形式来展开主题动机。这是由于舒曼受到民间舞曲影响的原因。音乐的民族性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之一。

《童年情景》中各曲分别采用了简洁的“二段体”或“三段体”结构,调性布局也较有规律,前六首的调性向属调方向转(G―D―B―D―D―A),第七、第八首(F大调),与前一首在调性上形成了三度关系的连接,这是浪漫派作曲家调性安排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样,第九、第十首(C―#g=ba)在连接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之后,调性回到主调(G―e―G)。

3.和声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在和声方面比古典主义是多样而且新颖。这是由于追求浪漫主义美学思想所必然导致的结果。舒曼的钢琴音乐明显的带有这个特点。舒曼的和声理念虽然传承与贝多芬和舒勃特,但是他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如更加重视副属和弦,特别是重属和弦的运用,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异国和异国人民”第1小节,“梦幻”第22小节);运用“持续低音”,借此造成和声的混淆,使音乐产生丰富的色彩(“竹马游戏”的低音声部)。

4.节奏

节奏是舒曼音乐重要而有力的表现手法,他喜爱复杂节奏,并通过改变节奏和拍子之间的重音位置,形成特有的节奏型,如连续的切分音、交错的复节奏等。

5 旋律及织体

舒曼是深受诗学影响的作曲家,他作品中的诗意表在旋律和织体当中。舒曼的作品,旋律优美如歌而且灵活多边,织体以复调为主,热情内敛。甜美动人的“异国和异国人民”、浪漫而充满想象的“梦幻曲”,流动的声部与交错的线条,使结构紧凑而层次分明。“入睡”则采用高低声部节奏卡农的手法推动音乐的进行。舒曼音乐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激发听众想象力的标题,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与独特的音乐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将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幻想带;入了一个高峰。

四、结束语

对舒曼《童年情景》的作品分析与欣赏,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舒曼的钢琴音乐以及音乐中作曲家所注露出的感情。《童年情景》是大家熟知的作品,作品无论从标题和声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时期的特色。在对《童年情景》欣赏的同时,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化。对提高我们演奏和欣赏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都带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杰里米・希普曼,攀华.舒曼钢琴作品的特征(一)[J].钢琴艺术,2005,25-28

[2]曾旭.标题音乐与音乐美[J].福建艺术,2002,148-452

[3]克琴.罗伯特・舒曼与浪漫主义惭潮[J].德国研究,2004,86-95

[4]张瑜.略谈舒曼 《大卫同盟组曲》的中心调性和旋律基本元素 [J].钢琴艺术,2006,45-51

篇2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出示课题)

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器:有罐、鼎、鬲等;

饮器:杯、角、觚(gu)、(gui)等;

食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篇3

关键词:民间;彩陶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01-03

从人类开始定居以后,陶器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了,是生活经验和视觉审美的产物,是泥土与火的艺术结晶。民间陶器在中国农村的使用非常广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意识的偏见,人们将民间陶器看作“粗货”,其实就是从这些所谓的“粗货”上,可以发现我国民间陶瓷艺术的优秀品质。从原始先民的制陶活动来看,陶器的产生和发展,属劳动者劳动的产物。陶器的艺术价值是从实用价值中产生的,不同的实用功能,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从彩陶、黑陶、灰陶、白陶、三彩陶,一直到瓷,历代匠师积累了一代又一代的制陶经验,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日常用品和艺术欣赏品。

一、各个朝代民间陶艺的优点

在民间,传统的制陶技艺有着很多优点,就地取材,粗料巧做,实用与审美的完善结合是民间陶器的突出特点。如传统的四系罐,耳系、口柄与器体本身构成均衡和谐、变化多样的形式,壶肩部双耳或四系的处理,不仅携带方便,还是斟酒的把手。泡菜坛也是生活中常用的器具。如坛的造型具有科学性,表现了制陶艺人的聪明才智,泡菜坛顶部的凹槽是贮水用的,加盖以后,即不再进入空气,能使坛内蔬菜不致腐烂,经贮藏发酵后,便可以制出清香酸脆的可口泡菜了。朴素的生活是陶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优秀的民间陶器,蕴含着实用、物美而价廉的诸多因素,这正是民间陶器扎根在群众的基石。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的陶器,一直到清明两代的瓷器,长近万年,广及全国,几乎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有陶或瓷的生产,陶瓷器具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长期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从制陶技术发明开始,最早的陶器就是先民们最原始的“民间”创造活动的产物。也可以说陶瓷本来就是产生于民间,民之所造,用之于民,这始终是陶瓷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官窑则是建立在民间陶瓷的基础之上,是衍生的产物,在原来民间陶瓷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原有的技术和艺术的成就更加精益求精,不计工本,良匠苦心,在技艺制作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在艺术方面却有所失落和不足,民间陶瓷自身所具有朴素的情趣和自然的艺术韵味,在官窑陶瓷中越来淡薄了。

在官窑陶瓷走下坡路的时候,民间陶瓷却基本上保持着固有的特点。在艺术上植根于民间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研究中国民间陶瓷,特别是在官窑出现之后的民间陶瓷艺术,对于继承我国优秀的陶瓷艺术传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民间陶瓷认识不足,往往把它称为“客货”,冠以“粗瓷”和“劣瓷”的称谓,而将皇家督办的窑场称为“官窑”,认为那里是烧制瓷器精品的场所。这样,致使许多优秀的民间陶瓷艺术珍品在传统偏见流失,得不地到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从彩陶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在主体器物上进行可触性的雕琢,到在平面上进行可视性的绘画,都是相处具体的造物活动中,摸索出来的形式规律。也正是从这些远古先民的艺术创造中,我们才能体味到远古原始文化观念和民族民俗文化的发端,才能领略到中国先民在泥与火的艺术创造中是怎样完成民间陶瓷这一美的历程的。

从远古的泥质陶、夹砂陶、黑陶、灰陶、白陶、硬质陶到原始青瓷和早期白瓷的出现,唐代三彩、下彩、宋瓷及元明清五彩缤纷的陶瓷彩绘,纵观历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历程,可以看见陶瓷艺术植根于民间土壤,含蕴着实用、朴素的构成因素的独特魅力,可以体味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陶瓷艺术的源泉所在,得到发展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启迪。

民间陶瓷是劳动者手制并为自己所用的器物,它自然地流露了创造者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而制陶匠师们所追求的是以纯朴无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绘有几何纹、人物、动物、花草的远古彩陶、灰陶、印纹陶,装饰与同时代的青铜器异曲同工。两汉时期器物中除壶、罐等日常用具外,还有陶佣、井灶、楼舍等陶器小品,引人瞩目的东汉陶佣以其随意、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淳朴的艺术风格。

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禽畜佣中,以河南南阳东汉墓中出土的陶犬最为生动,数量多,形体大,姿态多样,通体多饰黄色铅,形象逼真。这些造型淳朴、神态羽羽如生的形象,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同时期的彩绘陶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彩绘陶器是泥质、灰陶一类的器物,它的最大特点是装饰性强,彩陶一般是用红与黄、黑与白为主混合使用,对比强烈,特点鲜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并开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其胎质、造型、着色都有很高的水准。当时主要烧制碗、罐、高足盘等生活用具,色已有青色,特别是“土”(也称“泥”)在民间得到广泛的运用。民间艺人直接用一种易熔的粘土为料,施于泥胚上,烧成可呈黄褐色,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底。

唐代,以越窑、邢窑为代表的名窑产品把中国陶瓷艺术带入新的阶段。而属青瓷范畴的长沙铜官窑的下彩绘瓷器多为普通民间日用瓷,它的装饰纹样题材从单一的褐彩斑点图形到褐绿相间的图形,经历了由偶然性到必然性的发展过程。纹样选材广泛,风格多样突破了以往民间绘画中题材的束缚,而代之以花鸟、山水的主题,透过一幅幅装饰小品画面,我们看到了民间艺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对未来幸福的向往。飞鸣自得的幽禽,欣欣向荣的花木,活泼浪漫的戏童,留给人们的全是一个充实、和谐的理想境界!在这里,美学法则、绘画意境、装饰手法已全然巧妙地融进对生活真实情感的表达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也正于此。

宋代陶瓷对中国的陶瓷发展有着创造性的贡献,承袭了历代制瓷工艺的辉煌成就,使陶瓷艺术走向了它丰富多姿、精美绝伦的成熟期。各地窑址星罗棋布,可谓“瓷国春生,名窑竞芳”,南北方各具特色。在造型与装饰艺术方面,也以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很高的美学境界著称于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民间陶瓷艺术,便植根于这个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并以自身的美学特征和审美特色,自成一脉,发展成为于官窑陶瓷艺术相提并论的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体系。概括地说,宋代民间陶瓷艺术是在士大夫文人美学思想影响下,融汇了市井文化的内涵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某些特征而发展起来的。

南、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尚的差异,造就南北民间陶瓷艺术风格的异彩纷呈,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等民间窑场在造型、装饰手法以及制作工艺方面尤为突出,成为宋代民间艺术的典型,充分显示了中国民间陶瓷清新、质朴、豪放大气、磁州窑是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并与河南修武的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鹤壁的集窑、登封的曲河窑,共同构成了风格鲜明的一大民窑体系,其产品为民间专用,绝大部分品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食器具、酒具、梳妆用具、灯具、寝具、供器和小动物玩具等,品种十分丰富。

磁州窑的制瓷原料较为低劣,产品胎体粗,因此常运用白色化妆土施于灰色的胎体之上,由化妆土衬于袖下,使粗糙的胎体罩釉后显得平滑柔润,加上黑彩和剔地后花纹与胎地形成的对比衬托,使釉色显得更加亮丽美观。而化妆土的使用,便成为磁州窑独特的加工工艺手段,其装饰题材多取于生活景物,如花卉、禽鸟、鸟戏、婴戏等。用纯熟而又简练的笔墨在瓷坯上作画,画面线条流畅,运笔洒脱、朴实,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平凡生活的极大兴趣以及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以“北有磁州,南有吉州”冠称的江西吉州窑系,是宋时南方著名的民间窑系。以黑瓷最有特色,常以木叶和剪纸贴饰瓷胎,施釉后,烧成的瓷器上树叶脉络清晰,自然情趣浓郁,褐黑色的釉面映衬着一片色调明亮清新的树叶,浑然天成,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意味。剪纸贴花是吉州窑独特的风格,是用剪纸的痕迹。此外,吉州窑和建窑的“黑釉”不出现短碎的长条形。圆形的班状浅灰色调,如满天繁星,被称作“油滴盏班”、“免毫盏”和“玳瑁盏”,这些特殊的带有神秘的釉色在民间瓷器中出现之后又很快被朝庭贵族看中,由于“斗茶”已是上至看家下至民都热衷的一门“游戏”,所以民间黑釉瓷也就成了整个社会的仪物了。

宋代民间还非常流行瓷枕。陶土制枕入窑高温烧成,早在隋唐时就有发现,至宋已日臻完美并开始盛行。宋代的瓷枕造型十分丰富,有孩儿枕、虎枕、狮枕、长方的几何形枕、椭圆枕等,装饰题材更为广泛,人物、花草均形态生动,情趣盎然。还有“招财利市”枕。招财进宝是民间极为流行的一句吉祥语,民间艺人把它写在瓷枕上,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和精神寄托。以实用为目的的宋代民间陶瓷,拥有质朴浑厚、豪放自然的艺术特征,宋代文化艺术中风行的平淡含畜之美,又为其注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磁州窑黑白相映的剔划装饰,耀州窑含蓄清丽的刻花纹样,龙泉窑凝润晶莹的釉色以及吉州窑别具一格的装饰手法,为宋代淡泊素雅的陶瓷艺术风格中融入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情趣,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把宋瓷的理性美]绎得情趣融融,这就是民间陶瓷艺术独有的魅力。

明代制瓷业继承了宋代制瓷艺术的传统,有很大的发展。青花瓷为这一时期民窑的代表,明代青花瓷形制简朴的造型特点,仍保持宋元时期余风,绘画也用大笔粗画,单纯朴素,所用钻料色调浓郁外往往渗出釉外,呈铁褐色。为了摆脱贫困,民间匠师们千方百计搜索寻官窑的生产技术和资料,提高青花瓷器的质量,从而促进了民窑的发展。此时的一些民窑青花瓷,已达到了与官窑瓷器相提并论的格局。装饰题材来源于生活,无论人物故事、风景、花鸟均能反映平民百姓的爱好与审美习俗,以自然高超的技法表现,体现时代风貌。除了景德镇外,山东、河北、山西、吉林、陕西、四川、湖南、广东、浙江均有青花瓷的烧造。民间青花在艺术形式上是一种纯粹的民族形式,像福建化窑的作品胎釉纯白,山西的法华器均为这一时期的上佳作品。

清代制瓷规模更加扩大,在造型、釉色、彩绘等方面,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康熙年间民窑青花和五彩器,大多以花卉纹样,飞禽直兽、山水、人物故事为题材,特别是山水画,习惯于用“斧劈皴”的表现技法,人物故事特别盛行,如《西厢记》、《水浒》、《三国]义》中的故事,在画风上深受陈老莲画派的影响,线条老辣,人物面部都有不端正的感觉。除了新彩绘瓷外,紫砂器、玩具、灯具各种釉色均迅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制陶工艺在逐渐消失,但还有一些地方至今还在生产这些普遍使用的器具,它贵在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山东大鱼盘,既实用又美观,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青花鱼纹似行书,施笔粗犷、流畅、洒脱,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条活泼生动的大鲤鱼,犹如国画写意。安徽界首的剥花陶瓷器,民间艺人根据器皿的造型,在陶胎化妆土上精心刻花、剔花,描绘各种戏曲人物、花鸟纹饰,上釉后高温焙烧,窑变产生奇异的效果,朴实、粗犷,色调明快。还有像湖南铜官的印花绿釉陶,湖北蕲春的剥花罐,四川的泡菜坛,以及新疆、贵州、云南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所生产的民间陶瓷,反映了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人民的质朴。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段,陶瓷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具和观赏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也在不停地探求新的表现形式。民间陶瓷艺术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不愧为人类文化的珍贵宝库,它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植根于民间艺术土壤,就地取材,粗料巧做,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所需素材。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散发出朴实、浑厚、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表现出民间艺术细致、率真、朴素的情感觉受。

二、民间彩陶的阶段性

纵观中国民间的彩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的阶段发展:

从新石器时代后,民间陶器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直没有间断,从原始崇拜的偶像塑像到各种小型的动物、人物,以及以后殉葬的陶俑和民间兴趣的陶器玩具,都从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习俗及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过程。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在早期的陶器中以粗朴的泥质陶羊和陶猪为代表,虽然在制作上不够精细,但已准确地表现了这些动物的姿态和形象。这些陶器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始艺术现象是同一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及图腾崇拜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器在一定时期的限制已有定型化倾向,它表明了人们对于陶器共性的认识在逐渐地成熟,实际上是审美意识缓缓地、不自觉地发展的过程。

到了汉代,陶器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品种,从大量的考古资料看,以家禽为题材的狗、猪、牛、羊、鸡占有相当的数量,还有陶制的马车、牛车和船,更衬托得陶犬形象逼真。猪大多和猪圈塑在一起,猪的形象肥壮、姿态各异。

唐代陶器在继汉魏六朝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造型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生产地域广阔,各地名窑兴起,南北技艺交流,民间陶工队伍和宫庭陶器家一样得到迅速的发展。

宋代陶器的物制民间玩具相当繁荣,并有专门从事陶器玩具的工匠群,这些价格低廉、形神兼备的陶器玩具具备了商品的特性,作为货物出售。因此,它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购买群体,这与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和发展和市民阶层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陶器的创作者把[光转向了现实生活,宋代的民间陶不仅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反映了制造者对艺术的感受,他们不再按照某种观念凭空想象,而是用自己的[光观察周边的事物,追随着遍的社会心理进行创作,尤其丰富多姿的生活也为陶器艺术提供了广阔坚实的生活基础。

元、明、清时期彩绘的民间陶器最为多见,它吸收了民间泥玩具的表现方法,用绿红彩、青花料点绘其形象特征,用笔随意豪放,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用陶土做成的小玩具如哨子、小动物、骑马人等也是民间陶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陶器小品造型单纯简练,神态生动。装饰上常在玩具的表面罩白色化妆土,施以釉下彩开脸和勾点符号式的花纹。另外民间青花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丰富而充足的物质世界,而且塑造了一个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世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青花陶,青花陶是用“苏麻离青”发色的表色,涂在陶器上,它浑厚艳丽,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深色花纹呈现在滋润白净的底面上,很像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再加上错落有致的晕点,不难看出青花瓷是民间艺人画意的痕迹,它的笔墨韵味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花装饰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有别于其它画种,它不仅色调明快,青白相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而且画面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有动有静,显示了民间艺人在构思上的扎实功力。内容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抒情、含蓄,有的写意奔放。在运笔上也十分独到,既有细致的工笔描绘,又有奔放的写意“泼墨”,也的抽象的几何图案的任意组合,变化无穷,使实用与审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民间青花瓷多采用写意形式进行装饰,除用线外,利用钴料散晕的多变层次,取得水墨画一样的美感。尽管民间青花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有着本质的区别。文人画所强调的“书卷气”有为个人消遣的特性,大都借景抒情,抒发“胸中之逸气”。而青花瓷伸向广阔的现实生活,分析、研究、概括、提炼、熔铸成一幅社会风俗时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花鸟、文字及吉祥图形,这些画面在器物上的集中展示,构成了民间青花有别于其它瓷器的根本属性--装饰的绘画性。

民间青花陶绘画既追求文人画的意境情趣,以虚与实、干与湿、浓与淡营造出蕴藉雅致的艺术风格,又对形象的意态特征进行繁体的把握。同时不精雕细画,却大刀阔斧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形成粗犷雅致、浑厚朴素、率性挥洒的艺术效果。因此,民间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中一朵夺目的奇葩,在万紫千红的彩绘瓷器中独树一帜,以幽娴静逸而淳朴的格调,显示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三、小结

当我们珍视历史文化宝藏和学习这些丰富的技艺经验的同时,就会从这些平凡的民间彩陶作品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提高和发展当代陶瓷艺术水平。为继承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陶器文化,让它流传、发展,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船明.中国美术简史[M]. 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9:31-78.

篇4

关键词:紫砂艺术;传统

1 前言

宜兴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材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内外均不施釉,制品烧成后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陶器成形工艺特别,手工成形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方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的审美意识。

2 传统紫砂艺术与其成形方法

紫砂壶艺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我们制陶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拉坯法、泥条盘筑法、压模法和注浆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宜兴陶土自身的特点,独创了一套和世界上所有手工成形方法不同的技术,即把陶泥放在木制的泥凳上,先锤打成片,然后把泥片围筑成圆型或镶接成方型,用木拍子打成形,这种成形方法学术界称之为“片筑法”。这种成形方法比其它方法制陶操作简单,技术性更强,所制的陶器用宜兴话来讲就是“泥门紧”,成品率高,而且体轻耐用。

宜兴紫砂壶艺是从日用陶中脱胎出来的艺术陶,制壶成形方法沿用“片筑法”,即全手工成形。由于茶具、茶壶的体积比其它日用陶体积小,加上功能要求是泡茶、品茶之用,所以技术性更强、更细、更精。几百年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使紫砂茶具演化成了一门有独特语言的艺术陶瓷。这个过程当然是文化人和艺人们的共同创意的过程。艺术应该给人精神上赏心悦目的享受,给人们借某一物体以联想的空间,这个空间愈大,其艺术水准必然愈高。紫砂壶艺不是现代陶艺,它首先受功能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要能作泡茶之用。在泡茶时能领略美感,又能为大多数人喜欢。紫砂壶艺是集实用、欣赏、把玩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艺术载体。书画艺术欣赏性很强,但缺乏日用性、把玩性,玉雕艺术具有欣赏性、把玩性,但缺乏实用性。紫砂艺术不同,既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又能在使用中把玩、欣赏,既有适用美感,又有视觉美感,亦有把玩抚摸美感。

宜兴紫砂工艺陶传统精华代表作品是紫砂茗壶。自明清至当代,茗壶制作的工艺质量等级,根据精、细而分为粗货、细货、特艺品三类档次。精货是面向社会的普通产品,细货指工艺陶产品,特艺品则是指有名艺人制作的作品,此类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精湛的造型技艺。只有名人名作才是紫砂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的名作型制典雅质朴、轮廓周正、线条清晰、比例恰当、整体大度、协调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欣赏品。

篇5

陶瓷是我国古代中的重要装饰器物,被各大文豪画家赋予了灵动的特性,又经过精湛的陶瓷工艺塑造出形态万千的婀娜姿态,因此陶瓷的美学地位不容忽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陶瓷美学对陶瓷的艺术审美研究极为广泛,其中以美学为出发点,感受陶瓷 “神性”塑造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上天之在,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陶瓷神性是由人性和无形共同作用下反映出来的。

一、我国对 “神性”认识的探讨

我国对神性的认定于某种意义来说是同哲学相通的,古时老子创立道家学说,由道家思想牵连万物,正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尽管这些思想并没有直接概括神性,却间接表明神性是奇妙无穷,玄妙无比的,是同万物联系的[1]。及至儒家学派发展,孟子将 “神”直接纳入道德修养最高层面,认定神同世间一切美好,是道德至高的境界,并且认为仁者圣德都具有神性,因此天下之人都对圣人极其推崇。神性是无处可寻,却又能时刻展现出来的,这种至高的境界逐渐发展,从最初的哲学立意渗透到其他领域,及至陶瓷工艺的出现,深深镌刻在陶瓷文化中。由于承载了众多 “神性”定义,陶瓷文化的 “神性”起步点高,融合诗画、酒乐等多项方面的艺术特色,在神性光辉闪耀的同时,寓神于美,激起了人们对陶瓷“神性”的美学分析。

二、从陶瓷文化内涵中探寻 “神性”及美学表现

(一)陶瓷发展起源中的神性诞生与美学体现

陶瓷最初是两种物体,即“陶”与“瓷”,尽管名称不同,但是二者源自同流,是原始瓷的后续传承。“陶”的历史十分悠在久,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由人类赋予了 “陶”的灵魂,并逐渐引申成为“神性”。以原始彩陶为例,约公元前4515年到公元前2460年,仰韶文化大放异彩,出现了彩陶的炮制,能够将陶器从朴素的陶胚制成色彩鲜明的彩陶。仰韶人类能够根据个人意志和陶制品材料进行色彩设计,当时最明显的色彩是大红色,这主要是因为制陶过程中会添加铁元素和锰元素过多的材料,形成通体红色,鲜明光洁的陶器表面[2]。关于陶器图案,则非常丰富,在已经出图的仰韶陶器中可以观察到的图案有几何图案、花卉图案、动物图案,从陶器历史来看,其文化历史悠久,在设计陶器中会将人性与物性巧妙的印刻在陶器上,这正突出了原始彩陶的 “神性”,既有美学特征又散发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陶瓷文化繁荣下的神性探索与美学分析

陶瓷的神性并不是陶瓷工艺品自带的,而是由人性与物性的完美契合引发的,这是人类活动中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艺术特性,在文化长河中,陶瓷神性既接受美学艺术的熏陶和感化,又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人类制陶工艺的不断进步,推动了陶瓷文化的向前发展,从白陶和原始陶器的?l展来看,白陶的出现对我国陶瓷文化繁荣与兴起具有巨大意义,因为掌握了白陶制造工艺,才能促进人们烧制更多精美器物,使白陶器物充满灵魂,在使用功能基础上增加了美学欣赏功能,展现更多“神性”。而原始瓷器是陶瓷“神性”出现的具体代表,原始瓷器真正的利用瓷土进行高温釉变,改变了陶器厚重、坚硬的体态,增加了更多柔和、细腻的纹路,进一步提高瓷器的审美水平。

原始瓷器的诞生将陶瓷文化推进,此时陶器与瓷器二者仍然分流发展,并没有合成,因此在历史上诞生了照耀艺术历史的“秦砖汉瓦”,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美轮美奂的“唐三彩”以及后来的紫砂壶陶器珍品。这些珍贵的陶瓷艺术品都是历史文化精髓的承载者,其色泽诱人、其图案精致,展现出每个阶段时代的独特文化内涵,为后代世人提供美学鉴赏珍品,是历史文化、哲学文化与美学文化的综合体,凸显了陶瓷“神性”的理念。

三、从陶瓷工艺内涵中探寻“神性”及美学表现”

陶瓷工艺是从粗糙的陶制品制造一步一步上升到陶瓷工艺制造的,每个时期的陶瓷工艺都富有其特色,在融入人性和物性方面充满了时代背景特征,因此在制造陶瓷的工艺环节中会受朝代文化风貌的影响,使陶瓷“神性”充满时代感和艺术审美特点。

宋代是陶瓷艺术迸发的时代,因为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无数令人心潮澎湃的名瓷,因而宋代被冠以“瓷的时代”。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以及景德镇青白瓷、龙泉窑青瓷、建窑“兔毫”都享誉中外[3]。从景德镇青白瓷制造工艺来看,要着重于瓷器的瓷身烧制,需要胎质轻薄而洁白,在烧制过程中必须精准把控火力,越加细腻越好,制成的瓷器才能承载宋代文风、政治思潮,体现出秀雅、蕴藉的特点。而定窑制成的陶瓷工艺品,在制造工艺上多用金、银、铜等精致装饰,刻画的花纹也多以繁复、精美为主,烧制的陶瓷器型多体薄而口大,远远观望,其精美异常,华贵无比。尽管定窑的陶瓷烧制工艺水平极高,但是因为其烧制工艺过于追求富丽堂皇,使得陶瓷人工雕琢痕迹明显,在当时崇尚淡泊无为的时代环境中,这种人性的融入受到上层阶级的否定。事实上,这就是在制造陶瓷过程中过于重视人性而忽略陶瓷物性,使两者的契合度减小,更因与时代环境要求相违背,造成的不被上层阶级欣赏艺术美的后果。及至清朝,陶瓷制造工艺日臻完美,在造型、胎质、釉面、以及绘制方面的工艺水平都极为精致,无论是仿古还是创新都能够突出特色,推动陶瓷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及 “神性”美学的光辉闪耀。

篇6

关键词:中国彩陶;希腊陶器;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9-01

一、中国彩陶与希腊陶器之比较——器型与纹饰

.器物的造型方式以及纹饰的描绘与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中国彩陶的造型质朴单纯,在最早的用手工制作的陶器,最初的实用的目的性表现较为明显。早期为了便于汲水,陶器的造型是口小细瓶圆腹和尖底;而希腊的陶器的早期发展阶段,它的造型一直是简洁大方的,最先陶耳和瓶身是分离的,到了最后陶耳逐渐和瓶身融合在一起了,并且形成了独自的风格。中国的彩陶在纹饰题材表现多为几何纹饰,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模画。而西方的希腊陶器由早期的几何纹饰为主的慢慢发展成以人物纹饰为主的题材,他们最早也是对自然的崇拜,但是后来战争的频繁,人们多在彩陶上表现当时的生活状态。在希腊的鼎盛时期出现了黑绘、红绘、白彩三中形式。而中国的彩陶没有集中的用某一颜色表现,而在希腊陶瓶上以黑为底图案用红色来表现。

二、中西陶器以“器”各孕育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彩陶反映的中国文化

1、礼乐思想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那么早在陶器的发明和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中就孕育了中国人思想和礼制的态度。礼和乐源于陶器的发明创造,礼是用日常的食器进贡神而致福,乐则是敲击日常食器而愉神祈福,两者都用饮食器为手段,让人和天地等超自然的存在相互沟通,都用陶器作为承载物,陶器无形中承担了沟通天与地、人与神、社会与自然的重要职能。

2、道家思想

作为道家哲学最基本的命题和范畴的道,陶器可以说是圆地具象的表现,圆在作为人们的审美范畴前它首先就是一个哲学范畴。圆可以说是陶器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抽象的表现为道,抽象的表现为圆。人们发明陶器,其目的就是要用空虚的部分作为主要功用。然而在自然界这一广大的空间中,要想有一个能够容纳东西的专有空间就必须制作出一个特定的空间,这是“有”,然而这个空间又必须具备虚空的特点,容物,这即是“无”。换句话说,作为“有”,这个器物不仅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同时还必须要构成一个自足性的空间;作为“无”,这个空间既要能够装入或倒出所融的物质,以便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同时又要保证所融物质不外流。陶器的发明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实际需求。

(二)希腊彩陶反映的西方文化

1、自然崇拜:克里特人热衷在陶器上装饰与大自然相关的图案,一方面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希腊人的宗教是以崇拜自然为主要核心的。在当时,大母神是岛上的众神之主,人们相信是她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与中国的女娲炼石补天用泥造人的说法相类似。在希腊人心中,大地母神的符号意味着更多的女性的形象这种自然崇拜说明了当时人们很重视生殖繁衍子孙后代。

2、理性思想与高度写实:理性在西方的古典艺术中有突出地地位,它突出理解,强调整体。比如说希腊的陶瓶上的彩绘就反映出当时一段时期人们的生活、经济的状况,人们当时所追求的审美趣味,如希腊陶瓶上所绘的纹饰。从希腊陶器的早期二维的平面绘制的纹饰到后期在陶器上的雕塑造型,不得不让人惊叹出西方的造型写实的技巧的精湛。

三、中西陶器凸显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源

(一)空间意识

“天圆地方”可以说是中国的原始的空间意识。陶器的起源观念、外形塑造、花纹样式中皆含有古人的宇宙观,即具体的表现为空间意识。比如在齐家文化类型的陶器中,器物的实用功能大大缩小,而以巨大的形式意蕴,表现出了充满空间张力的形式美,不仅成为空间意识的具象解释,而且也构成了丰富的“有意味”的内涵,器物的实用功能逐渐消隐在外在的形式中。而西方文化的空间意识里充满了和谐、数量、秩序,真正的美的鉴赏必须从对象的物质世界上升到对纯粹形式世界即“理式”世界的凝神关照。

(二)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希腊式的美术价值强调形式优于色彩,希腊陶器的外形古希腊的陶壶,单从外形我们看到的一个大的圆形的陶嘴,整个器身是接近于圆形的,壶把和壶嘴是紧挨着的,壶身上有规则的布满了植物纹和波浪形线条。中国的美学价值强调“道”、“器”并重,宽口圆底的陶碗反映出天圆地方的古代哲人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高度的抽象与意味的表现。比如彩陶上的蛙纹,最先由具体蛙的图形刻画在陶器上慢慢的简略成蛙体的单线,最后简化成类似蛙形的波折线。而西方人的思想是理性的,具像的表现。

篇7

【关键词】先秦;赵国;陶器;青铜器;玉器;造型艺术

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战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战国也是士人普遍崛起的时代,民间手工业在列国改革和社会自由竞争条件下蓬勃发展,战国时期各项艺术和手工业百花齐放。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即继立至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经过近170年的励精图治,赵国在疆域、人口、商业经济、军事等方面在列国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大的国力促进了赵国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也造就了赵国特有的文化风貌和艺术形式。赵国在陶器、青铜器、玉器等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是战国七雄国家中一枝独秀。

一、赵国陶器造型艺术

距今8000年,在河北邯郸武安的磁山就有了手工低温烧制的陶器。陶器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在技术上逐步提升,已经出现印纹硬陶。战国时期各地广泛使用的是灰陶,因为窑炉结构的改进,使得陶器的烧造温度提高,在品质上陶器获得提升,逐渐向瓷的质地发展。制陶业是赵国分布最广泛的手工业部门,赵国都城邯郸的制陶业相当的发达。考古学者在大北城遗址发现比较完整的碗、钵、细把豆等器物[1]。这时的陶器制作以轮制为主,手制、模制次之,有些器物还采用轮制、模制和手制兼用的方法。赵国墓葬随葬品中,百家村墓葬出土陶器497件,器形种类有鼎、壶、豆、盘、匜、碗、鉴、盉等多种样式。其中,鸭尊、鸟柱盘、兽头盆、弯颈壶为特殊的造型器物。以鸭尊为例,“器形作鸭状,上有一小圆口,尾作扁方形向上翘起,腿短粗,蹼作扁圆形”,“器身施以红彩,多已剥落,尚可隐约看出羽毛纹饰”[2](P621)。这样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堪称陶塑中的精品。赵国的陶器形制有其特别的造型,如莲花瓣盖陶壶,陶壶盖沿边饰以外翻的莲花瓣。鸟柱盘共发现有六件,都是在盘中间有一支柱,上托一鸟型。赵国陶器造型中鸟型器居多,学者认为这是赵氏出自东夷民族的缘故。在建筑上,陶也有广泛的应用。在赵王城建筑部件有板瓦、筒瓦、瓦当、大小方砖和长方砖等。从赵王城城垣上过去曾发现有铺瓦和排水槽道可知,其排水系统应当是比较完善的。

二、赵国青铜器造型艺术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的代表性工艺。考古发现,夏代就已经有青铜器的发现。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重要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和规模作为天子、诸侯、贵族等级的标志。礼器即“藏礼于器”。到了春秋战国所谓的礼崩乐坏,青铜器作为礼器的性质改变了,在器形和技法上也与商周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如在技法上,商周时期铜器的块范即陶范制作在战国改为脱蜡法,采用牛油塑模灌注的方法。由于冬天冰冻成块的牛油坚硬而易雕刻,所以在这个时期的铜器上可以看到繁复的螭龙纹、螭虺纹等细密的纹饰。战国铜器在装饰纹饰的技法运用上具有超越性的革新,同时铜器上饰以描绘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画像艺术也大量出现。如建筑、人物活动、宴乐、狩猎、征战、采桑等战国时期社会风貌。这个时期的铜器纹饰,以细腻的手法表现丰富而多元的战国社会生活内涵,是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工艺特色。《荀子•强国》认为优美的青铜器“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先进的制铜技术主要包括制范、刻划、镶嵌、焊接等。赵国的青铜器在制范、镶嵌、焊接、刻纹等技术上表现突出。赵国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青铜器物造型与纹饰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瑰丽的艺术珍品。春秋晋国赵氏的墓葬就出了独特造型的青铜器。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青铜器约1690件,其中出土的青铜鸟尊长33厘米,高25.3厘米,器身为一昂首挺立的鸟。鸟尊的鸟头小而带冠,圆眼、勾喙。喙的下部是固定的,上部可以开合,前倾可以开,立定可以合。鸟的背部有长曲虎形捉梁,虎后足直立状。鸟的背部有一个椭圆形的开口,口上有盖,盖上有钮,钮中铰链与虎形手把虎的后枝相连。鸟足直立,矮粗,足间有蹼,尾巴后有虎形支脚,虎张口露齿,前足着地,与鸟足形成三点稳定的着地。鸟尊通体羽毛纹饰,喙下、足跟以及翘位饰以鱼鳞状羽纹。虎身为云纹,脚为鳞纹,尾为回曲纹。鸟尊造型逼真传神,也为美观的实用器,纹饰既展示了鸟的柔顺性格,其中鸟身的鳞状纹也使得鸟尊显示出刚劲之美,整体造型厚重典丽。赵国青铜器多鸟型,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出自山西太原的一件青铜子作弄鸟尊,通体饰以浮雕状花纹,并有错金铭文“子之弄鸟”四字。李学勤先生认为此也为春秋晋卿赵氏的器物。此与金胜村赵简子墓的鸟尊形制相似[3](P39)。赵简子墓还有一件铜戈,是富有艺术美感的兵器。柳叶形前锋,长援,横断面叶中间扁厚,两侧呈锐三角形。援中心透镂花纹,短胡,椭圆形銎腔,上有穿孔。銎与内部饰虎擒雄鹰圆雕。“虎昂首张口,身拱曲,卷尾,前爪抓鹰身,后爪扼鹰头。虎身饰鳞纹、卷云纹和重环纹。鹰伸颈翘尾,身饰羽状纹、鳞纹。鹰爪下饰一周连珠纹”[4](P74)。虎鹰之像,暗示此兵器勇猛无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个铜戈造型显示出贵重的特点,与实用的铜戈大为不同。晋国赵卿墓还有莲鹤方壶、青铜匏壶、青铜三足虎头提梁匜等皆为造型生动、奇特兼具使用功能的青铜器。1923年出土于山西浑源县李峪村有一批赵国代地的青铜器,有些散见在世界各地,保留在上海博物馆较多。浑源墓的时代约为战国前期偏早,当为代国被灭后的赵人墓葬,亦是赵国造型艺术的典型作品[3](P59)。浑源铜器“其类别、组合还是造型、装饰工艺等皆引起学者的极大关注”,“总体上属赵灭代后赵国的青铜文化遗存”[5](P8)。其中的鸟兽龙纹壶和牺尊显示了赵国青铜器很高的造型艺术水准。鸟兽龙纹壶周身布满十分精美的纹饰,主纹是人面鸟嘴兽身鸟尾的动物和龙相缠绕一起,下部是兽头噬咬螭龙,上下各组纹饰间还有浮雕写实的牛、犀牛、虎、豹等动物纹饰,底下还有一圈雁纹。纹饰上,除了通行的蟠龙纹题材之外,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特征[6](P79)。牺尊的造型稳重端庄,形态十分逼真,可谓浮雕艺术造型与实物器用的完美结合。牛鼻上还穿有一圆环,表明当时驯牛技术已有用绳穿牛鼻的方法了。赵国青铜器中有许多造型奇丽、纹饰华美的艺术珍品。1997年出土于赵王陵2号陵的三匹青铜马是罕见的圆雕作品,一匹为行走马,作昂首行走状;另两匹为驻足马,分别作低首伫立和低头觅食状。三匹马大小相差不大,以立体构图的写实手法,将动态与静态马刻画得生动传神。郝良真描述这三匹马的造型:“从雕塑艺术的角度看,采用了多视角立体构图的圆雕手法,以一条和谐明快的曲线勾勒出马的头、背、臀、尾的整体轮廓,马头的颌骨突出,颌角清晰分明,眼神凝重深邃,鬃毛与马尾线条流畅,连马掌部位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将运动的马与静止的马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三匹青铜马造型完美,刻画细腻,风格写实,反映了赵国艺术的精湛,代表了赵文化灿烂的艺术成就。”[7](P9)这三匹立体青铜雕塑马是草原马的造型,均为风格写实的战马形象,对赵文化有着特殊意义,是赵国胡服骑射的见证,充分表现了赵国精湛的雕塑技艺和尚武的审美思想。赵国青铜器的优美造型,也是中国造型艺术“应物象形”审美创作标准的反映。对骏马、鸟、猛虎、雄鹰等造型与所描绘对象形似,且有真实感,同时这些形象又超越“具象”的层面,形态极富艺术张力,给人以艺术感染,也是中国造型艺术“以形写神”至高境界的一个体现。赵国青铜器鸟的纹饰和雕塑较多的特点,这与赵氏源自东夷民族有关,尚存鸟崇拜的残余。青铜马的造型对赵国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赵氏先祖从舜时期就以驯马驾车为祖业,在商周时期因为君王驾车的特殊地位而受封;到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改革,成为军事上骑兵代替车战的开始。另外,赵国还有草原文化特点青铜帐篷顶部件,“至今考古发现的青铜帐篷顶柱全国只有5件,其中3件出土于东周赵氏的辖地,2件出土于中山国境内。可见,被游牧民族半岛形环绕的赵氏与赵国,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8](P308)。中山国后为赵国征服,属于赵地范围,所以,中山国的青铜器与赵国一样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特征。

三、赵国玉器造型艺术

篇8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工艺、造型和装饰特点

龙山黑陶器的制作工艺,首先在取材上主要是以细泥、泥质和夹砂为最常见,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这种用来制作黑陶和蛋壳陶坯泥多取自低山丘陵与河流冲击平原的交汇处,这里古河床年久沉积的细泥不仅细度均匀, 而且不含任何杂质。陶土的细度决定了坯体的可塑性、延展性和成坯后的稳定性。这种陶土的选取不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是先民们有意识选取的结果。其次在制作手法上龙山文化是在前代基础上发展成快速轮制技术。黑陶高足杯历来被视为龙山文化快轮技术的典范之作,此器物底部有利用快轮同心旋转留下的痕迹,竹节状的杯柄与口沿外侈状的杯身经过分别轮制后粘合一起,充分显示了熟练轮制技术及精湛的磨光技术的应用。在入窑烧制过程中火候和温度的精确掌控,及独特渗碳技术的运用,是龙山黑陶中蛋壳陶产生的又一关键步骤。以上这些工艺技术的综合利用产生了器形规整匀称,器壁较薄,器表素面磨光,表里乌黑发亮的人间精品。

龙山黑陶的装饰特点,其最有代表性的陶器是三足器和圈足器。在装饰手法上除了磨光外,以饰划纹、弦纹、蓝纹、方格纹和绳纹居多。在造型上发展了结合装饰与实用功能的仿生器物,摆脱了对事物的简单模仿而强调其象征意识。龙山黑陶的仿生器物典型的如三足陶,它的形象并非模拟或写实,因为飞禽多两足,走兽多四足,而三足不仅具有简洁性,还具有稳定性,从实用方面考虑还便于在底下烧火,丰满的袋足既是受到女性的启示又具有快速升温的实用功能。整体造型上显然是受到鸟的启发,高耸入天的流恰似鸟类长长的喙,此处的应用增加了注水或酒的便利度。在陶的把手上,形似鸟的翅膀又便于掌握。有腹带足的是龙山文化的特色,也是古代炊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凸显了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史前先民的“尚黑意识”与“图腾崇拜”对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的影响

1.“尚黑意识”对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的影响

龙山文化黑陶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半山――马厂文化彩陶在制作手法上的重要区别在于,彩陶的胎体原料是地区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质地,而龙山文化的“黑”则与胎体原料无关,乃是在烧制过程中加入特殊工序所致,那么史前先民们面对彩陶的绚烂多彩,为什么却偏要选择纯粹的素色黑陶?

从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的盛产地来看,多出现在濒海的东部地区。这是一带水网泽国之地,无论是农业生产、渔猎活动还是舟楫交通都离不开水,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使得思想意识比较底下的原始先民自然而然萌发了对水的崇拜。水冲积而成的泥土是黑陶制作的原材料,黑陶的色泽,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好尚,它还包含着一种原始的宗教哲学意蕴。崇拜水的原始思想,在先秦时期尚见其影响。

2.“图腾崇拜”对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的影响

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被奉为图腾的动植物, 乃是先民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资源。李泽厚认为,彩陶上的纹饰是具有严格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这种含义“通过巫术礼仪,终于凝结在、积淀在、浓缩在这似乎僵化了的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了,使这种线的形式中充满了大量的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的含义。”因而,在远古时期,陶器上的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氏族部落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民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

龙山文化黑陶对鸟形做装饰的大量运用似乎与该部落盛行对鸟的崇拜,把鸟来作为图腾有着某种承接的联系。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黑陶多兴盛于河流交汇处,鸟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泽和草木,鱼虾、草木种子和虫类构成一个完整的鸟类食物圈。这种共生的关系,是在适当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这也是山东龙山文化尊鸟、尚鸟的根本原因。关于鸟图腾的原始思想,在先秦时期亦见其影响,《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述远古时名叫简狄的妇人外出游玩时遇到一枚燕卵,吞服后怀孕,生出了“契”。后来“契”成了殷商的始祖。毋庸讳言,商族就是一个崇拜鸟图腾的氏族社会。其后,史载《左传・ 襄公三十年》:有鸟“ 或叫于宋太庙曰:‘嘻嘻!出出!’鸟鸣于毫社, 如曰:‘嘻嘻’。甲午, 宋大灾”。又见于《国语・ 鲁语》“ 海鸟日爱居, 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 藏文仲使国人祭之”。此种神话传说的记载, 表现了鲁、宋东方滨海之人与鸟图腾之关系。因此,龙山文化黑陶艺术所展现出对鸟的崇拜无论从地缘结构上还是从历史发展上,显然都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的。

总结

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范,成为中国陶艺史上一朵奇葩。有着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技术的改良、新工艺的发现使得陶器风格突破前代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原始宗教思想和理念,对制陶技术有着极大的反作用。充满神秘魅力的黑色和庄重、肃雅、高贵的外观气质,突显出与众不同。对氏族图腾的敬畏又要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也促进了工艺水平的进步,以上种种因素造就了龙山文化黑陶的独特魅力。

篇9

关键词:纹饰造型 旅游商品 文化寓意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35-01

原始陶器纹饰的造型、纹饰以及色彩的研究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没有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真正研究其造型的形式美法则;还没有在地方旅游商品设计中融入其文化内涵。尤其是红山时期陶器的纹饰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学科。笔者从美术专业的角度对红山时期的彩陶纹饰造型的形式美以及色彩上进行比对研究,同时,在地方的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开发中,更好的融入红山陶器造型纹饰的符号语言提出一些的见解,为振兴本地方的旅游经济发展近绵薄之力。

红山时期陶器纹饰的造型研究对史前的文化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红山时期陶器纹饰的识读和理解的困难程度很大,又没有专业的团队和研究机构,因此,要想真正研究陶器纹饰造型以及色彩及其寓意,那么陶器纹饰造型的研究有必要由从属地位相对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和专业的人员,因为纹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先民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意识,以及纹饰所传递的信息和发展到今天纹饰符号所传达的意念。

其实,陶器纹饰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有些古代纹饰可能蕴含多种意图和含义,器物纹饰识读和研究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影响了我们对史前时代以及史前人类本身的认识与了解。(2)通过对原始陶器纹饰的研究,尤其是红山时期陶器纹饰研究,使我们更好的了解红山时期先祖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精神文化、科学文化方面的审美意识和生活状态,以及当时在陶器上用纹饰所传达的观念和用途。在研究图案纹饰造型的基础上,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探求其他古代纹饰的内涵表达或其本来的含义和创作意图,以及在发展中的演变过程。(3)彩陶中那些相对稳定的纹样与按一定形式美法则构成的纹样的组合方式,以及它们共同形成的装饰纹样与纹饰结构,必定对现代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的元素符号,把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成功结合已成为现代设计的典范。(4)红山彩陶纹饰造型研究在与地方旅游商品的设计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链接,还没有在地方特色的商品设计中真正融入地方的文化特色,就朝阳地区而言,地方旅游商品设计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就地方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来说,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新鲜感和个性化,是制约地方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的障碍之一。长期以来,地方旅游营销只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新、奇、特进行宣传和开发,其实这并不符合游客的要求。据研究表明,那些来自外地的游客更关注的是地方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理念,他们在进行旅游商品选择时更注重商品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与地方特色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以红山彩陶纹饰造型研究与地方旅游商品的设计作为切入点,是对辽宁旅游商品设计的开发以及资源整合进行重新定位,这是对辽宁地方旅游商品长期保持其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

从陶器纹饰造型研究入手,尤其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红山时期的彩陶纹饰更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图形语言反映远古时期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模式的内涵,反映出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特征。因此,就艺术的发展角度来看,原始彩陶纹饰的研究对现代设计如视觉传达,建筑装饰,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以及地方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等设计领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我们知道围绕“世界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世界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中华文明的真正曙光”这些主题来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将大大赋予产品很深的文化内涵。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陶器纹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意蕴,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明确的定位。这些具有市场冲击力的文化概念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最好时机。对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民间艺术品、装饰饰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等旅游商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努力打造“产品赋予意蕴;造型赋予吉祥;纹饰符号赋予美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想对原始文化有所了解,或者想对艺术的本身有所揭示,甚至想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到丰富的营养,我们可以从彩陶纹饰这一巨大的文化历史宝库中吸取到更多的精髓。

我们可以看到彩陶作为制陶工艺发展的产物,也是当时人类某种观念、精神和情感的体观。彩陶中那些相对稳定的纹样以及纹样组合方式,以及它们共同形成的形式美的装饰方式与纹饰结构,都说明原始先民独特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思想状况以及心理状况等;必定反映出特定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模式的内涵,反映出中华原始艺术的特征。因此,就艺术的发展来看,彩陶的成就与影响主要体现在纹饰的形和色的特点上,以及所形成的自然的形式美法则规律等,它对现代设计(如家具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设计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另外,古代纹饰的结构、色彩等造型结构,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分析、理解纹饰的意蕴,由于远古人类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尚不为我们所确知,由于古代纹饰研究没有源于自身的理论和方法。古代器物纹饰研究尤其是其文化内涵的分析和探究,从整体上看,至今仍然是处于猜测状态,至少是猜测成分居多。我们并不排除某种古代器物纹饰可能有多层面的意思表达,其传承历史还要求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因为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其寓意表达应该是明确的、确定的。

研究彩陶纹饰的传承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尤其是对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更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祖先为我们留下这么多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来研究它和传承它以及更好的在设计中运用它。

参考文献

篇10

生活是艺术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设计师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非常强调以自然为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就是强调对客观事物对象的观察,自然美丰富而生动,是设计师创作的源泉。

日用陶瓷产品的出新,离不开设计师对生活观察和精心设计,一套好的餐具、茶具等都同样离不开设计师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设计师要观察时展潮流,色彩的变化和对比,陶瓷产品的实用性、美观性、艺术美等。一套好的咖啡具,给人一种生活享受和艺术美。

陶瓷外形的线条美,是外师造化,就是强调对客观事物对象观察,自然美丰富了生活,是设计师创造的源泉。如景德镇海畅法蓝瓷系列――蝶舞;是设计师通过蝴蝶的巧妙设计与日用陶瓷结合,把现实生活中的蝴蝶溶入到日用陶瓷咖啡具上,呈现出艺术美。

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即记忆中的表现。设计师掌握愈丰富,想象就愈自由,就如画家一样,“搜尽奇峰打草稿。”“龙眼胸中有平驷”都是强调创作中要大量观察,艺术是相通的。只有认真观察生活,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才能发挥设计师敏感,设计出更好的陶瓷新佳作。

二、造型艺术美是设计的结晶

艺术美是生活中自然美特征的能动反映,艺术美是设计师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艺术美不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们精神的影响。好的陶瓷产品是设计师现实美的代用品,是设计师经过构思、想象和用材质工艺的创造,去满足人们的渴望。

日用陶瓷的艺术美是在于实用造型,线条、色彩、烘托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趣味,从工艺上是装饰材料的发挥表现。从陶瓷造型上看,对称协调表现更多的严肃、完整的情调;不对称的均衡显示了变化统一。使人们感觉更活泼流畅一些。如色彩的暖色和冷色的对比,红色表示热烈、蓝色则表示平静、黄色表示欢快、白色则表示纯洁,这种对比形成种种不同的美,这种美不是明确的具体的认识的再现,而是洋溢着宽泛的含蓄感情表现的美。陶瓷器型反映出设计师再现艺术美的内容,它的外观线条流畅与曲惋,都包含了设计师对产品的认识,市场的地位,日用陶瓷外观艺术美,就是以其外在形式烘托气氛,格调韵律趣味等来表现情感,并以此来影响人,感染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原始艺术中人的形象还露出生活的喜悦和欢乐,甚至可以隐约地看到当时人与人的协作关系,如青海大通县陶盆上的舞蹈纹,表现一群妇女在集体舞蹈,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呈现五人为一组,连臂踏歌,顿足为节,不论这些如何但都是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美好的人物形象。总之,造型是艺术美,是设计师耕云设计的结晶。美的发展在历史上随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实践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经济和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给设计师创造了良好的设计平台空间,改革开放,发展带来了新的东西,同时,在时代潮流影响下,带来了新的动力,我们可以预见,在社会主义社会呈现出更多更好的陶瓷优秀新产品,将展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

三、陶瓷设计是艺术美的创造

美的创造和一般实践中创造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表现为都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两者的区别是:美的创造是在人类一般实践创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美的创造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理想为指导,运用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一种活动。设计师同样是针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的需要,根据民族和地区的习性和特点,从实用适宜出发,考虑发展趋势,时代感要强,设计出新颖时尚的陶瓷新产品。

人们在创造美的长期实践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审美理想,并在一定审美的理想的指导下,运用形式规律去创造美的事物。在满足人的实用需要的基础上,设计师创造了各种美的和实用结合的陶瓷新产品,而且在实践中使人自身变得更加完美,一切好的日用陶瓷新产品,都离不开设计师的精心实践和创造。创造了美是时代的民族的特点,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了美。”这是根据历史事实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创造美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受到社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文化传统的制约,因此美的创造具有时代的民族的特点,时代向前发展,美也在向前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发明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都是改变材料的形状,并没有改变材料的性质(如制作石器只是改变石头的外形,使其出现刃口等)。而陶器制作是把粘土经过加工做成坯子,再烧制成另外一种新的物质――陶。从陶土的选择,成型到烧制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过程。例如:陶器中的炊渚器要求陶土有较高的耐火性能,用料中须掺和细砂,所以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智慧的进一步发展,陶器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