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药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医药的现状

篇1

关键词:生物医药行业;现状;发展策略

一生物医药行业涵义及特性

(一)生物医药行业定义

生物制药是指在制药工业过程中主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综合应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先进技术,以组合化学、基因治疗、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高科技产业,是一个由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共同支撑的体系。

(二)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

1.行业进入壁垒高

高技术: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高投入: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通常需要大笔资金。政策严格管制: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没有药证和生产许可证、GMP等规范认证的药品和企业不能合法进入医药市场。

2.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

3.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产品开发风险: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

4.高收益

生物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开发研究一种新药平均耗资3亿美元左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复杂、难度高,因此产业化过程具有很高的风险。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具有国际专利的新药并不多,大多是买进专利或者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药物,原创药物的研发非常薄弱。因此,导致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产能相对过剩与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面临跨国制药企业的严峻挑战

外资医药企业逐步加大在华投资、原料药的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资转变,是跨国制药企业投资中国的三大新动向。我国生物医药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外资制药企业所占据。与跨国制药公司相比,由于我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处于劣势,缺乏拥有核心技术与专利的拳头产品,因此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三)仿制药品的威胁竞争

虽然我国近几年已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但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由于国内市场对生物仿制药的庞大需求,仍然推动着我国生物仿制药行业加速发展。在制药行业,一旦仿制药上市参与竞争,那么在一年之内,它就能攫取原研药高达80%的市场份额。仿制药价格通常比原研药低15%,而如果有更多的仿制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药价的下跌幅度可能高达60%或更多。生物制药企业将不得不与生物仿制药进行竞争。

(四)人才、资本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短板

重视生物医药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以形成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成功的关键;伴随当前外资企业并购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造成的最大损失是未来的巨额利润――知识产权。这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生物药品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化政策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生物医药产业必然将会成为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扶植发展。同时生物医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需要多类学科的合作及严格的准入审批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建立针对核心、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建立为企业国际认证和药品注册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效研发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拓宽多方位的融资渠道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形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如国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出资与地方合作,采取股权合作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产业倾斜,政府对生物技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创业板股票市场优先审批、上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生物医药;集群企业;京津冀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创新驱动引领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是产业振兴和富国强民的有力保障。北京、天津、河北同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不断加强多个技术领域的协调合作,这其中也包含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1]。但是由于行业门槛较高、产品竞争激烈、有严格的安全审核标准和法律法规控制以及地方保护存在,导致生物医药企业技术研发需要更高的能力,外部寻求合作是快速弥补创新能力不足和转嫁研发成本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对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现状分析展开了研究。

1 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驱动机制

1.1 合作动机

近年来,生物医药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而京津冀地区更是各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箭头所指地区。并且京津冀三地区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及合作空间,同时具有良好的基础及明显的优势,聚集了全国多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在全国制药企业前20强中河北天津占据6家,分别排2、4、8、9、11、14位。并且每年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有40%诞生于北京。合作利于创新网络的形成,并使其复杂化,多元化。也使信息变得流通,促使相互间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创新机遇与更多的学习提升,也使更多项目可以顺利的开展与进行。

1.2 合作类型

(1)研发合作。现如今,集群化的发展成为了生物医药的必然趋势,可将各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制药企业等联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取得更有效的成功,也利于网络的形成。并且独立研究对于企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反而合作研发不仅减少了困难,更具有创新能力,还可以接收更多的项目。

(2)金融合作。类似于生物医药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它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是非常大的,医药企业需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贷款等方式,来实现研究所需的资金。

2 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的发展现状

2.1 京津冀地区各自发展变化

(1)北京地区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医药产业增长迅速,收益大幅度增加,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是生物医药成果的主要诞生地。并且拥有大量优秀人才以及丰富的关键技术平台:其中上市医药企业14家,100多家专注研发机构。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诊断试剂、抗体药物、疫苗等生物技术领域属于国际先进水平,还研制出首个基因工程重组戊肝疫苗和禽流感检测试剂;其 S A R s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发实力也处于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北京地区也在甲肝、乙肝、乙脑、麻风腮联合疫苗等生物制品上居于国内的主导地位。

(2)天津地区发展现状。天津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研发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已有500多家医药企业,并且有一批都获得了国家从政策,资金还有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进来还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研发团队的加入。尤其在中药方面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上。

(3)河北地区发展现状。河北地区其化学原料总产量占据了全国的一半,许多产品的技术工艺,生产规模,成本控制都在国内领先,也获得许多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获得了医药方面的多项殊荣,许多集团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在今年5月还开展了“五大工程”助力河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3 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最初几年,京津冀跨区域的合作并不是很多,都是由各地区大型医药企业为核心的生产供应网络,如:北京地区同仁堂、双鹭药业、双鹤药业;天津地区红日药业、中新药业、天士力;河北以岭药业、常山药业等,这些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创新网络,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区域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已经开始密切,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使得多家企业争相与这些科研单位合作,原本分散的子网通过大学和科研院所整合为一个技术研发创新网络。

整体来看,在今年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了河北沧州,天津医药集团控股河北德泽龙医药,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蓝皮书的也加强了京津冀之间的合作。还有京廊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带的形成,都象征着京津冀生物医药网络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完整化。同时为了推进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的建设,政府下发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优惠政策,其中包括:(1)人才鼓励政策,设立“领军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并对其进行实质奖励。(2)机构和项目支持政策,对项目材料进行免税政策,以及项目资金支持和补贴。(3)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对于生物医药的证券交易公司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使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三地区之间的合作。目前,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已拥有了870余家科技型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化专项和重大成果转化10余项,15个新药获得了生产批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了40%。

4 结束语

如今京津冀生物医药的网络结构已经相对完整,但是还是有待继续发展。第一,加强政府的管理,制定有关京津冀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规划;第二,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方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加强相互合作,例如大学城,或是一种新的专门合作的机制;第三,可以实行建立一个资源共享机制,这样更加利于网络结构向完整发展,加强了交流合作,使信息更加流通,提高创新,可以开展更多项目,并且也不至于一个重要的节点被破坏导致整体瘫痪;第四,培养人才,培养更愿意建立网络合作的人才;第五,可以建立产业联盟,使其相互间存在更大的利益,成为一体,合作更加畅通,完善整个网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 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生物医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中的重要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产业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国把生物技术列为一门“前沿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应用,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赶超的重点。生物医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其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还存在差距,必将经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艰难之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生物制药技术基础及产业链

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柱之一。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医药卫生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成长。生物制药这一制药技术,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通常在大规模、集中化的发酵工厂进行,它的生产过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化学药物,也不同于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生物工程技术制造药物,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培养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然后再利用现酵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从中提取出所需的药物。生物药在分子结构、物化特性、制备技术等方面与化学药不同,综合利用了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生物体、细胞、体液等提取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工程制品。这一制品具有高效性,对疾病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生物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正加速着新的技术时代。

生物制药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投入、收益、风险四高及低污染的特征。制药行业产业链可以简单分成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组成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与传统制药行业基本一致,但在每个环节上的技术基础差异很大,主要的生物制药技术如基因重组、单克隆等均源于上世纪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突破性发现。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给制药工业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将在持续提升人类的医疗保健水平上发挥重大作用。

二、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但自主研发能力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和国际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大力促进整个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行业起步较晚,行业产销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大力扶持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9.42%;2013年生物药品制造业需求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381.36亿元;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受到药品持续的降价和医保控费政策的双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749.77亿元,收入和利润增速远超当年GDP增速,分别达到13.95%和11.82%,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3-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这不仅推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到市场,还集聚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大大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二)行业技术落后于国外技术,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占比偏低。

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中,产品多集中在较为低端的仿制疫苗、血液制品行业,技术壁垒较低。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及生物技术的产研脱节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方面。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总资产达1848.07亿元,同比增长14.9%,小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8.02%,大型企业资产仅为17.17%,大型企业占比明显偏低。我国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创业型企业面临众多压力,缺乏拳头产品,企业发展规模小,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下,众多问题都在制约我国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具备较强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等都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明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是生物制药业的主要集中地,所开发的产品及市场销售额都占居全球优势。美国作为生物制药的发源地,拥有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和研制、产品生产和市场上的国际领先优势。多年来,政府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大量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必须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制药,进一步完成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占领未来全球生物制药制高点。

三、生物制药行业要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发展突破口

生物类似物是我国生物制药表现最为活跃的领域,是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现阶段在生物制剂市场上,跨国制药企业占据垄断性地位,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多重瓶颈有待突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短期内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生物仿制药和CRO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不同的是CRO未来市场规模较为有限,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一)高端生物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特别是单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药的技术壁垒较高,未来需求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制药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对生物药的需求巨大,但是生物药的价格较为昂贵,对其普及造成限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当前许多前沿生物技术仍落后于欧美等国家,通过仿制药物仿创结合,加以系统集成,既能实现技术上赶超的目标,也能满足当前我国防治重大疾病、应对突发疫情及处理重大卫生事件的用药需求。我国要改善生物制药行业所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国版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为国内高端仿制药发展扫平道路;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链监管的整合,改变目前各个环节互相分割的监管现状,进而加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

(二)CRO

CRO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CRO 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其显著的作用就是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并大大提高效率。CRO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临床研究队伍,该团队体现出高度专业化及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和风险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企业无法具有产业中所包含业务的全部优势,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即专业的研发机构才能促进生物医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医药外包的热土,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首选地。未来,欧美市场的增长率预期会下降,而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率将不断提高,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CRO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内企业未来发展必须在提升研究品质和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两方面需找突破口。

四、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展望

面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用改革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医疗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持续增加对全民大健康产业的投入,这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生物医药在治疗肿瘤、冠心病、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这充分表明我国将加大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市场潜力必将十分巨大。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对生物制药形成了较大的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未来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既要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要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梅,赵洁.《生物制药技术探析》.中国科技博览第18期,2011.

篇4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 政府扶持 市场调节

生物医药产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为迅速和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美国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源地,其行业发展更是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典范。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和企业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对行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借鉴。

一、政府给予极大的政策扶持

美国政府在其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政府的定位、法律法规的健全还是政府研发经费的投入,都给予该产业极大的政策扶持。政府的宏观指导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壮大和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政府定位明确

在生物医药企业的早期研发阶段,美国政府在行政保护、专利法实施、研发费用抵税等方面给予企业许多优惠,鼓励企业创新和投入。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法规和税收政策。而到了成果产业化阶段,政府一般不再介入股权投资和具体企业的运行管理,全部交由企业去实现,市场化造就了美国生物医药的高效运营和产出。

2.配套法律法规健全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来保护和鼓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并促进技术转移。目前,美国已出台《技术转移法》、《技术扩散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药品审批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此外,政府还对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规章进行改革,出台《药品专利期延长法案》、《加速药品审批法案》、《药品价格和非正当竞争法案》等,给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研发经费投入充分

政府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发展的重要保证。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源源不断地给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拨款或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前期的基础研究。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的一份经济学研究报告显示,政府在生物医药行业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10亿美元。政府除了直接增加投资外,还利用税额优惠(如减免高技术产品投资税、高技术公司的公司税、财产税、工商税)等税制来间接刺激投资;各州政府也为生物医药产品开发提供经费补贴。许多州还设立专门机构,成立了研究基金会、风险投资基金会等来募集研究经费。

二、市场有效调节产业运作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较为成熟,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工业界的投资资金充足,由市场和产业资本为主导而进行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和商业化运营,在美国较为规范有序。

1.资本市场运转健康

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持续的资金支持。从1998年开始,资本市场每年的融资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证券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是两大支柱。以2003年为例,当年总共169亿美元的融资额中,上述两项投资占到当年融资总额的97.6%。由于资本市场的成熟,投资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转使得美国的民间和工业界的投资远远超过政府投资。根据美国的税务政策,投资成功的资本所得因为要承担风险可以给予优惠,即使投资失败也可以抵扣当年收入直至全额抵完,这让风险基金和天使投资人有更大的耐心和激情去投资和扶持具有创新性的生物医药企业,使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到新的生物医药项目中去。

2.盈利模式值得借鉴

与我国生物医药产品主要靠市场营销方式获得盈利不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依靠专利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取得垄断利润。美国的原创生物药品价格由企业自行决定,在产品专利期内,产品价格始终保持上涨趋势。

三、企业自身不断寻求发展

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的良性运作下,美国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了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企业并没有完全依赖政府和市场而是不断寻求自身发展的方法。

1.产品推广模式科学

与我国急功近利型的带金销售方式相比,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临床推广方式非常科学、有效。企业主要通过免费送药、参与参与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支持专业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产品临床推广。

2.生产管理方式转变

美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现在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的更多的是知识是专利而非药品。在WTO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推销企业的专利、技术、概念,而药品生产大量地在其他国家生产或委托生产。

3.通过重组、并购和结盟壮大企业

2002年以后,全球资本市场全面萎缩,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受到极大冲击。2002年,美国约320家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中有20%实施了重组,与此同时,该行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例如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美国Amgen公司斥资160亿美元收购IMMUNEX公司,Medlmmune公司收购Aviron公司,Chiron收购Matrix公司等。这些生物医药巨头通过跨国合作、兼并和剥离等方式进行的战略重组,大大强化了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规模及经营实力,也大大刺激了传统制药厂商与生物医药企业的结盟和重组,为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篇6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在农、林、牧、渔、医药、环保等诸多行业愈来愈多地被广泛应用,已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目前世界上60%的生物技术成果都应用在了医药领域,这引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设在理工类或农学类综合型大学,招生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倾向于理工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大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生物公司或科研机构的研发和销售。这些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及实验技能,很难满足医药行业的需要,直接就业于医药领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医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需求现状及定位

医学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向医学领域渗透融合的结晶,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及相关实验方法为一体综合学科。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和医学检验基本操作能力及生物技术产品基本知识和产品营销能力。吉林是生物产业大省,分析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人才明显缺乏,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也较大。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开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处于探索阶段。我院具备医学院校的教学背景,我们将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充分融入到医学教学中,探索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课程设置

本着将生物技术与医学知识相渗透的原则,我院除教育部规定的四大工程和基础课外,还融入了本院的医学特色。依托学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课程,首先,在基础课中加大医学课程份额,将医学检验、内外科、组培、解剖、病理病生、药理学成为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次,在四大工程的教学中倾向选择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与我院的检验专业紧密融合,使学生熟悉临床中有关生化、免疫、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新技术。既体现出医学院校教学特色,又可满足生物医药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建设

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具有生物、医学背景和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四大工程是薄弱环节。我院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派出生物专业骨干教师到综合大学及生物医药公司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人才。其次,要求专业教师多听医学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授课中,杜绝照本宣科,使生物学授课与医学融合。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生物医学发展现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灵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理论向行为能力的过渡并适应生物医药的就业要求。我院始终重视实践教学,要求课程尽量按照理论与实验1∶1比例开设,实验内容尽量与医学相关;全面建设专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购买实验课所需实验仪器并注重实验室安全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安全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并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科研思想和科研兴趣。此外,强化生产实践,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相应生产实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毕业实践,强调毕业论文突出生物医药特色。

四、小结

创办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必然需求。我院创办该专业三年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中将生物技术和医学理论融合,充分体现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集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艳,王会岩,郝峰,等.为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培养医学生物技术人才[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85.

篇7

外部环境网络是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关于新技术、新知识等的交融和互动。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内部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与外部建立资金、信息等系统的联系,实现引进的主导学习形式;同时外部环境也可以为网络内部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实现集群内外部先进技术的吸收与转化,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外部环境包括集群外的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等。

2创新网络视角下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2.1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构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范畴,需要全方位衡量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本文构建了涵盖创新知识溢出、创新网络组织、社会资本这三个层面,共计23个有效评价指标的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综合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全貌。

2.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各个指标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影响程度不一样,我们需要确定各指标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确定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从大到小排序,得到一个反映各指标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程度的权重序列表,如表2所示。

3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江苏省是我国的医药大省,其医药市场需求比较大,其优越的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基础,为承接生物医药产业的转移和集聚提供了先发优势。同时,江苏省又是生物医药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也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因此,研究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借鉴意义。

3.1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测评通过调研,定量指标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专家打分环节是通过互联网的GlobalTestMarket调查网,邀请研究产业集群方面的专家进行打分获得相关数据。在统一数据量纲后,将得到的数值转换成九分制,再乘以表2中相对应的指标权重,最后将各分项指标的所有数值相加,便得到该产业集群的综合得分。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3.2结果分析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存在一些问题,处于孕育突破、有待进一步发育成熟的时期,各行为主体结点间还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3.2.1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与国际上公认的9分制评价标准相比,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为5.0527(表3),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子准则层的8个方面得分依次是“信任与合作(1.0140)”>“创新能力(0.84)”>“集群效益(0.7358)”>“学习能力(0.7320)”>“集群规模(0.5634)”>“法律规范(0.5070)”>“创新环境(0.3849)”>“社会文化(0.2756)”。以综合得分的均值0.6316为标准,集群规模(C21)、法律规范(C32)、创新环境(C13)、社会文化(C33)这4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政府、企业及相关组织应着重采取更为有效的战略措施,改善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拓展集群规模,培养集群文化,进一步增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活力。

3.2.2集群内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一方面,虽然江苏省具有医药优势资源,但“消费观念对创新的激励程度”(表3:D133)是市场对创新意识认可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1834,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2316,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意识层面上,仍主要停留在仿制药生产的阶段,原创型新药研发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仍显不足,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网络内的企业数目、产品种类众多,但“R&D经费投入强度”(表3:D113)是体现资金投入对创新支持力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4162,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674减少了10.94%,说明集群内一些中小型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依靠自行研制和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强。由于创新动力的不足,生物医药产业链便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加工,导致产品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层面。

3.2.3“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江苏省辅助网络层的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尚未建立完备的基于长期高度信任合作的专业化与协作学习的网络配套体系。“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表3:D122)是体现集群成员间通过相互学习、知识共享形成的创新网络机制完善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0541,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0829降低了34.69%,说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之间,呈现技术改造、学习能力等相互脱节的情况。“新产品产值率”(表3:D123)是体现创新成果合作专业化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2366,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980降低了52.50%,是制约竞争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说明通过集群内部的科研机构与创新企业之间的高度专业化合作,实现新药迅速利润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这种低关联度、低带动性的网络配套体系将不利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步,削弱了集群的对接合力,其竞争力也随之会减弱。

3.2.险投资基金尚未发挥作用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贷款或投资等募集方式作为生物医药企业创业和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研发过程的深入,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不愿去支持那些科研结果不确定而在短期内又无法预见成果的研发项目。“创新环境”(表3:C13)得分为0.3849,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次末尾,说明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不理想,高融资约束阻碍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也聚集了一些投资机构,但大多数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同时现阶段的产权交易、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基础条件方面的不足,导致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狭窄,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缺乏使得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后期及产业化的过程中遇到资金瓶颈,导致江苏省的许多生物医药企业在长期的潜力项目上的风险投资资金严重不足,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集群产业化的进程。

3.2.5政府的政策有待调整江苏省的跨国医药企业众多,为实现以研发为主的生物企业的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规范”(表3:C32)只有0.5070的得分,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第六位;其中“法律环境完善程度”(表3:D321)得分仅为0.0650,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0657,说明江苏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欠缺,集群内的许多企业为了避免承担技术成果泄漏、知识产权不受保护的风险,以企业内部的实验操作代替了公共实验平台的技术研发。这种情形下的集群内部知识、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是难以发挥作用的,严重阻碍了江苏省生物医药网络式创新集群的发展速度。

3.2.6集群文化等软坏境有待加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的核心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围,浓烈的集群文化氛围是集群竞争力提高的环境基础。但在江苏省的评价中,集群的“社会文化”指标评价得分0.275(表3:C33),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最低值,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相互合作的创新文化、根植于集群的传统文化氛围不是很浓烈。

4基于创新网络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4.1核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为解决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

4.1.1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自主型的技术研发,充分利用集群内部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培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把握技术创新源头领域,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赢得技术竞争的主动权。同时,江苏省应依托集群内部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抓住跨国医药公司在本省大力发展的契机,将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引进来”策略相结合。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与分工,有选择性的引进、消化、吸收、改造一些对自身企业发展适用性强、经济性好的先进外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促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土壤,以提高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4.1.2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针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目前的投入资金瓶颈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创业资金的投入与引导。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研发需要有相当程度的风险资本保障,初来集群的创业者一般都存在资金短缺、有形资产抵押和担保缺失的现象,他们研制出来的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面临巨大的风险融资渠道的需求。因此,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需要在资本投资、技术转移等方面增强吸引力,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生物科技银行等机构,促成证券公司、风险投资者与企业直接交流,从而为企业的基础研究吸引资金,降低药品创新开发的风险。

4.2辅助网络层的提升路径健全“产学研”合作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协作机制。首先,“产学研”合作化,需要研发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采取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的合作形式,进一步发挥集群的孵化创新功能。由研发机构提供人才资源,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共担风险,建立起大学与科研机构向中小型企业转让技术的责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使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提前进入企业的创新机制中,逐步建立起战略联盟的关系。其次,“产供销”一体化要求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寻找与工商业有着一整套特定联系的大学与研究机构,这可以使集群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求迅速找到研发的方向,并在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后,利用医药企业原有的市场网络迅速找到销路。同时,还要促进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企业与各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经济合作,以此形成“产供销”的协作机制。

4.3外部环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江苏省的外部环境网络中,政府角色起了主要的作用,面对集群文化淡薄等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政府政策的定向,加强社会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从而建设一个内外兼优的生态药业。

4.3.1明确政府政策和法律方向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于以“投资驱动”为主逐渐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进程,在该进程中,为更进一步培育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政府应制定出符合本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首先,建立起适合创业、创新的地方制度环境,对集群内的重点企业给予让利等扶大扶强政策,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有关重大生物科技攻关项目需实行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的服务。其次,加大对人力资本等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的质量。面对江苏省重人才引进,轻内部培养的现状,政府应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沟通的作用,加快江苏省生物医药人才的积累速度。最后,创造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活动的法律环境,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生物医药企业的先进创新技术成果的扩散。

篇8

关键词 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福建宁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98-03

21世纪被称为“生物技术时代”,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被视为新世纪的明星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6年以来,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六部委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通知(〔2008〕12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国家税务局〈企业研究开发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8〕126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等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宁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县领导亲自挂帅的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了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2006―2020年)总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措施。同时,宁化县被列为三明市“十一五”发展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的重点县之一。以上这些政策措施为宁化县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对促进宁化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1.1 虎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虎杖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明显的抗癌、抑癌、抗氧化、抗衰老、抗炎症和降血脂等功效。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对虎杖主要活性成分白藜芦醇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其开发利用的领域不断扩大,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药用、食用植物。

虎杖项目为福建省科技厅的“星火”计划项目(2007 S0039),由福建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和宁化县南方银杏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实施,项目于2007年1月开始实施,2008年11月通过三明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和验收,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国内领先。项目总结出虎杖种苗繁育、林下和田间栽培综合配套关键技术,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并制定了福建省地方标准《虎杖栽培技术规程》,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年7月31日公布,8月20日开始实施。现已建立虎杖种质资源库10 hm2,高效示范栽培基地100 hm2,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并在国内首次生产出风味独特、营养保健价值高的虎杖饮料,其制备方法的专利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质性审查并公布。目前国内多家药厂求购宁化县的虎杖药材,县政府、林业局已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种植虎杖,虎杖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 大力推广银杏早实丰产栽培技术,形成规模效应

宁化银杏种质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境内千年古树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每年为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据调查,全县共有50年以上银杏大树130株,其中雌树111株,雄树19株,种质资源十分丰富。

1993年以来,林业科技人员通过优良品种选育、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细致整地、精心栽植、嫁接和人工授粉等科学管理措施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实现了本地良种嫁接苗3~5年挂果、6~8年初产的目标;并开展了银杏果用、材用、叶用、果材兼用,绿化大苗及花粉利用的定向培育,总结出了银杏早实丰产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已建立银杏科技示范基地33.3 hm2、苗圃7 hm2、采穗圃2 hm2,并向全县推广种植1 330 hm2,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

1.3 油茶种植面积大,产业基础好

宁化县是国家油茶重点县之一,油茶栽培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丰产培育技术成熟。现有油茶面积10 067 hm2,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油茶面积1 333 hm2以上的有淮土、安远、石碧3个乡镇,面积达6 333 hm2,占全县油茶面积的63%,其中淮土乡面积近3 333 hm2,居全县首位。油茶林主要为红皮桃茶和羊屎茶2个品种,红皮桃茶主要分布在淮土、石碧,而羊屎茶主要分布在安远等乡镇。据初步调查,宁化县油茶林的单位面积茶籽平均产量为300 kg/hm2,全县年产茶籽约1 534 t。平均单位面积产值为4 050元/hm2,全县油茶年产值约2 070万元。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了“宁化县宁花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1 000 t的茶油精深加工厂,其产品“宁花牌”茶油获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1.4 中药材种植品种不断增加,产业后劲强

1993年以来,宁化县除了推广种植虎杖、银杏、油茶外,还进行了厚朴、杜仲、黄枝子、红豆杉等中药材的种植,现已种植厚朴114 hm2、红豆杉100.5 hm2、栀子7.6 hm2、杜仲31.2 hm2。

1.5 积极开展野生中药材的调查保护工作和试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效

宁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许多珍稀、名贵中药材。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该县的药用植物资源,于2007年3月开始,宁化县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宁化县境内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深入系统调查,拟对宁化县的中药材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现已调查确定276个品种,其中13个品种为珍稀、名贵中药材;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2种,属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花榈木、梨茶、短萼黄连、八角莲等,其中八角莲、金线莲、七叶一枝花、石蒜、沟距虾脊兰、八角枫、宽叶韭等药用植物和伯乐树(钟萼木)、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等已成为国家极濒危或濒危物种。目前,正在进行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和部分重点中药材品种的前期人工驯化栽培试验研究等。

1.6 组织机构健全

宁化县于2007年成立了“宁化县生物医药产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指导全县的生物医药产业工作。

2 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林业生物产业加工企业,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宁化县的油茶、银杏种植面积较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虎杖野生资源丰富、人工种植技术基础好,发展势头好;但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专业从事中药材加工的企业,这是制约宁化县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的瓶颈,没有加工销售,产业也难有进展。

2.2 野生中药材资源滥采乱挖严重,造成珍贵中药材濒临灭绝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足,对一些畅销、紧缺的中药材,只开发不保护,使资源数量锐减,分布范围减小,有的珍稀种类中药材资源濒临灭绝,中药材可持续发展已受到限制[1]。

2.3 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水平

药用植物基础科研和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有待提高,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驯化研究工作研究不够专业。

2.4 品种认定和品牌建设工作滞后

宁化县当地筛选的虎杖、银杏(银杏果、银杏叶)、油茶等品种的产量高、品质优,但没有树立品牌和申请品种认定,使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进程缓慢。

2.5 产业发展方向定位单一

在资源培育方面,虎杖、银杏、油茶等许多中药材品种均是药食两用的植物,过去一直把林业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药用开发上,而忽视了它的食用价值和其他用途。

2.6 产业发展后续资金缺乏

因前期投入资金不足,致使有的项目虽然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虎杖饮料的开发等,尚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3 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对策

3.1 总体发展思路

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注重基地建设,向培育林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转变;从注重药用植物提纯提取,向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微生物药等生物新产品开发转变;从注重原料药、药物中间体开发,向注重终端产品系列开发转变;从注重生物医药开发,向发展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大生物产业转变。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以林业生物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林业生物产业基地[2]。

3.2 产业对策

宁化县中药材资源种类多,潜力大,民族民间中药材资源丰富;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重点是发展在国内外具有竞争能力的名贵中药材的同时,重视一般传统中药材的培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2.1 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收集与保护中药材种质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中药材资源是中药科研、中药材生产和中成药生产的前提和保障,对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大力做好宣传与保护工作,运用生物工程等现代科技手段选育中药材良种,利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如生物技术)来快速繁殖一些珍稀濒危品种等[3]。

3.2.2 对药用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开发,提高综合利用率。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经济植物研究中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基因工程[4]等;运用现化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3.2.3 发展深度加工,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要想做大林业生物产业,必须走集团化、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化的道路,要进一步壮大一批企业,使其形成林业生物产业的“龙头”,即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和有一定市场控制权的企业应联合进行中药重大产业化项目、政府贴息项目的论证,通过政府引导性投入,以品牌、品种为纽带,市场为目标,进行产业整合[5]。

3.2.4 加强重点中药材的GAP基地建设。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基地,是保护和利用道地中药材资源的有效措施。规范优质的中药材是药品质量稳定均衡的首要保障条件,强调对中药材生产过程中进行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改进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和环境生态,是林业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6]。

3.3 工作措施

3.3.1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林业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与职能,切实加大对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力度,研究和确定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事宜,为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论证等重大问题提出可行意见并出谋划策,为引进项目提供信息,为联系科研机构创造条件,为林业生物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3.3.2 制订产业规划。加强规划引导,充分利用建设海西优惠政策,发挥优势,形成亮点。高起点、高层次制订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产业布局等。

3.3.3 加强科技交流。进一步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的研究开发力量,建立集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技术力量和科研条件,搭建政府指导和高校为主体的林业生物产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林业生物产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3.4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3个环节,要制订和实施林业生物产业的企业家和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专业管理和科研人员到相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培训和深造,主要培养具有高端知识结构的研究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初始的流通环节及具体指导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工作。

3.3.5 建设产业园区。为建立有特色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完善林业生物产业中小企业培养体系,引进、培育一批中小型林业生物产业企业群体,鼓励林业生物产业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林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努力打造高水平、高档次林业生物产业基地[7]。

3.3.6 加强产业招商。积极开展林业生物产业招商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加强专业招商人才的培养,提高招商的策划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组织招商小分队赴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和台湾地区开展项目宣传、推介和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到宁化县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主动承接林业生物产业的转移。

3.3.7 政策与经济扶持。要给林业生物产业予以政策倾斜,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使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产品积极争创知名品牌,重点项目早日促成落地,尽早形成林业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政府在政策、经济上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

4 结语

宁化县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悠久的中药材栽培历史,优良的药材品质,奠定了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近10余年来,在中药材栽培利用研究和示范栽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对野生中药材资源进行保护、繁育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对道地中药材应加大其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深入开展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新品种选育的研究。此外,还应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力度,促进林业生物产业的发展,走集团化、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化的道路;重点培植当地的林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并做大做强,带动林业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姜建国.三明市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化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76-180.

[2] 王业桥,杨本鹏.海南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21-24.

[3] 常宏志.陕西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用于[J].林业实用技术,2008(4):36-37.

[4] 胡忠,李庆云,曹军.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2,10(4):371-380.

[5] 赵惠英.加快西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11):289-290.

篇9

关键词:生物 制药 技术

一、 生物制药技术简介

1。 基因工程技术:激素和许多活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与机能的重要物质,其活性强,临床疗效明显,但这些物质自然界甚为稀少,从人体及动物中提取难度大,来源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要,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却为临床提供了这类廉价、高效的药品。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激素类药物,一般从动物中提取,其资源缺乏,价格昂贵,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人或动物胰岛素合成基因分离后移植到微生物细胞中,并实现基因表达,这样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基因重组微生物被称为基因工程菌,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发酵灌中产生10克胰岛素相当于450千克胰脏中提取的产量。人生长激素(简称HGH)是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由191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类激素,分子量为22000D。以前,人生长激素只能从人脑垂体前叶中分离纯化,应用深受限制,而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工艺可得到,并且与人生长激素相同,临床用于治疗垂体前叶HGH分泌障碍引起的侏儒症,促进烧伤及骨折等创伤性组织的恢复,也用于改善老年性肾萎缩的症状及治疗胃溃疡。

2. 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微生物转化及酶催化工艺早已在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酶与固定化技术结合弥补酶的不足,在制药界取得显著发展,如用大肠杆菌酞化酶生产6一APA、犁头霉素生产氢化可的松、乳酸菌转化蔗糖制备右旋糖醉等。原西德BeohringerNannhein公司在青霉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用聚丙酞胺凝胶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状固定化酶已投人生产,其表面活性为100一150U/g,1kg固定化酶可生产500kg6一APA,能连续反应300次,他们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转化率达到85%一90%,反应次数达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后活力可维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细胞、特别微生物细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药物的合成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用固定化酶的膜反应器分离布洛芬可得到许多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体外试验证明其S一异构体比R一异构体活性高100倍。近年采用多种固定化系统组成的人工肾可在体内反复返转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3. 细胞工程及单克隆抗体:植物细胞工程培养技术为开辟药物新资源、使微生物原料生产工业化、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临床应用之中,中草药数千种,其中89%来源地植物,初始靠手集野生资源,最后鉴于野生资源有限,及不断开发利用,难以满足需要,许多名贵药材如天麻、人参、当归、黄茂等均采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其所含有效成份较天然植物含量高。如培养的人参细胞中Ginselagoside含量较天然植物高5.7倍。培养的烟草细胞C。QIO含量较天然植物高16.30倍等等。由此可知,植物细胞工程将为人类创造一代新型中药制剂造福人类。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主要以植物的微生物难以生产出蛋白质类药品,并实现工业化、商品化。英国韦尔科母公司采用8立方米培养罐培养生产a一干扰素为工业化动物细胞培养典型实例,被称为"超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获得成功。1975年英国科学家通过淋巴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产生的杂交瘤,经体外培养、分离可得到一些无性繁殖细胞株,它们能分泌免疫学均一抗体。这种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一经间世显示巨大生命力,由于单克隆抗体目前在医药领域具有特异性强、操作方便等特点,因此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代替传统的抗血清用于临床诊断。1981年美国批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后,1983一1984年又批准了37种,1985年美国FDA认可就有55种,到1987年底,美国已批准单克隆诊断试剂在上百种以上,它主要用于艾滋病、肿瘤性疾病、乙型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的诊断,临床疗效显著。由于单克隆抗体对相应抗原结合,具有高度专一性,因此有人试用肿瘤抗原的抗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携带者,将药物导人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药物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种由单克隆抗体和抗癌药物组成的导向药物为"生物导弹"

二 、生物技术应用展望

1.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效研发产品线。国内大多数生物医药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新产品研发效率低下。这与国内生物医药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有关。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大多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10%,甚至低于2%,远低于国外同类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往往造成后续产品开发乏力。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或完善从上游构建、小试、中试放大、临床研究到最终生产的高效通用技术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国内少数企业,如沈阳三生,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该公司陆续开发出了干扰素、IL-2、E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一系列产品,经营业绩良好。

2.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药物开发是国内生物医药的重大发展机会。全球销售领先品种大部分都采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平台,目前,特别是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了生物医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国内,大多数销售领先的主要品种不能实现国产化,往往不是由于专利限制,而是国内基本未能掌握该技术平台。预期在未来数年内,能真正解决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及大规模培养技术这一重大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将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3. 选择合适的产业化项目。医药产品开发风险大,即使产品开发成功,一般每10个新药中大约只有3个能获得超过其开发费用的收入,而另外7个新药的收入还不足以补偿其研发费用。与其它化学药一样,大多数生物医药产品盈利能力低下,甚至亏损。因此,在生物医药研发立项前,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市场等方面的全面论证,以减少项目研发及市场销售失败风险。

生物医药产业是发展前景巨大的一个产业,随着"人类基因组"等生物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基因药物将被研发和投入生产,生物医药产业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1):92-96

篇10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生物医药研究方法;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39-02

广东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大省,生物医药产业已被国家和广东省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之一[1]。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物医药领域基础及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服务和管理工作,因此他们应认识生物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以适应生物医药相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或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惊人的发现或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努力和探索,选取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行业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行业实际对接的教学方法,建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又为生物科学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侧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限选课程《生物医药研究方法》。从201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始授课,至今已完成了四个年级的教学工作,经过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教学主管部门对于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获得一致好评。下面就已经开展的课程教学探索进行具体介绍。

一、充分l挥教师科研优势,构建优秀教师团队

由于方法学的内容比较枯燥,加上课程没有实验课,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课程选择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由三位左右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分别讲授不同内容。参与授课的教师全部主持过省级以上课题,主讲教师需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合教师个人科研经验,以生动具体的实例从选题、实验设计、观察、总结四个阶段为学生全面介绍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流程、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具体为学生介绍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从道德、能力和安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严肃的治学态度、严密的科学手段和严格的工作作风,为大四的本科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集中介绍组织学、电生理学、药理毒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医药研究中的常用技术,并具体介绍其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和最新技术手段。同时利用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为学生集中介绍各级基金项目的分类和具体申请方法,课题标书的构成和书写要点,以及申请课题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和直观的印象。课程内容设计和教材使用上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同时,通过课程教学,也让学生对于教师的科研方向有一定的了解,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完成从基础、专业知识积累到专业实践训练的过渡。

二、结合课程特点,确立以互动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如何提高生物医药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一直是课程授课教师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授课教师们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生物医药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教师注重强调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师完成理论内容讲授后,由学生自由分组,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个人兴趣自选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相关课题,根据选题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拟订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撰写科研标书。在学生标书设计中强调课题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特别鼓励学生挑战传统科研思维,进行大胆新颖的课题设计。课后,授课教师根据分工,分别和不同小组选出的学生负责人通过网络、电话及面谈等方式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选题和标书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包括题目的文字表述是否准确,研究内容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的相同性和创新性,拟采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通过标书撰写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为其今后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标书撰写完成后,学生还要根据课题标书内容制作相应ppt,随后在课堂上由每组学生用ppt进行汇报。除课程授课教师外,邀请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作为评审,根据学生的标书和ppt汇报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协作精神。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要更好地完成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因此,生物医药研究方法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完成教学一线工作的同时积极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请教,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授课形式更趋合理,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准备和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的知识储备也相应增加,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想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思路,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

三、建立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是考核。改变传统标准化笔试试卷形式的单一考核方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考试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观念[3]。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各占50分。其中平时成绩中课题标书撰写占30分,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标书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和标书写作中的分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协作能力。ppt汇报占20分,由几位评审教师根据各组学生ppt的内容、制作与板书运用、Z言表达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几位老师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增加了考核的公正性。期末考试以学生解决研究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为考核重点,从实验分组、每组所需实验对象数量计算、统计分析等几个方面设计应用题来考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减少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考试比重。

综上所述,生物医药的授课团队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发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查阅文献、完成创新性科学实验设计和撰写课题标书的能力。但学生在提出问题及深层次的科研问题讨论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进一步设计和完善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方式,以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生物医药特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蓓,胡炜,李海燕.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创新机制 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3,(9):48-52.

[2]于浩淼.互动式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141-143.

[3]史楠,刘柏霞.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115-117.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Bio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Based on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WANG Hui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Biopharmaceutic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