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0:5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

篇1

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自2005年开始,经历了初期的认识与探索、中期的总结与深化、后期的反思等阶段。广大教师努力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深化课程改革,省教研室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与教研活动。除了每年的各级培训外,还分别在扬州(2004年)、盱眙(2005年)、盐城(2006年)、无锡(2007年)、苏州(2008年)、江宁(2010年)等地举办了等大型研讨会。为解决课改疑难问题,2005年至今,先后成功举办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为了探索课堂教学,先后举办了5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为总结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先后举办了4届优秀论文与教学设计评选;为促进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先后举办了2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活动;等等。这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既是宣传,又是培训;既是总结,又是推广;既是交流,又是示范;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为全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我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进一步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促进我省高中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组织了全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调研。调查方式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教师共有5615位),对苏州、扬州、宿迁等三市的区、县高中数学教研员和部分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召开部分教师、学生座谈会等。

调研表明,7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课程与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转变。

调查表明,课改后,我省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有一定的转变。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数学的核心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其次,对于教材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而非唯一依据;第三,在叙述技能目标时,多数教师使用“模仿”“概述”等过程动词。

2.教师教学行为有一定转变。

课改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增多。教师在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在教学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观。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在管理与指导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都积极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第二,在备课时,更多地研究教材、学生、教法;第三,课堂上,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不一致时,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精神,但更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第四,在课堂上,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绝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表扬学生,欣然接受”或者“肯定学生的做法,与学生讨论是非曲直”;第五,教师课堂上讲授时间一般在20-40分钟,尽量给学生留有自主空间;第六,多数教师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讲授法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在其次;第七,多数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讨论法,并关注主题的选择、讨论的组织形式等。此外,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室等场所上课频率较高。

3.教学研究广泛深入。

调研表明,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广大教师在课堂模式创新、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新教材研究、学习研究、考试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很多进展。

在日常教学研究方面,广大教师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进行研究,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提出、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细微的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落实。

由于广大教师认真深入的研究,近8年来,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每期都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登载我省教师论文,乃至高中数学刊物流传“无苏不成刊”的美谈。

在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研究的同时,我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研究,每届批准的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批准课题、省教研课题、省教育学会课题、各大市课题等)中都有大量的高中数学课题。

4.教师专业化发展迅速。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受益,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借助于课程改革,广大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迅速。

课改后,各种培训、教研、学习机会增多,每年各所学校都有多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或教研活动、会议),多数地区的教师参加市级全员培训,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日常的校级研修活动。这些培训(教研活动、会议等)由课程标准组、教材组、高校、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多方面专家进行讲座、交流,扩大了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与眼界,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带给他们教学经验与技能。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各市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高水平的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同时他们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全省共召开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高级论坛),广泛讨论、决策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选修课开设、教学要求制订、校本研修、教研文化、高考命题等,同时,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自身也得到发展。

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青年教师获得发展的机会更多。除了各种培训、研修、会议外,校本研修活动多是以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每2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每3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每2年举行一次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活动,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可以说,课改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非常多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也遇到很多疑难问题,有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或正在解决,有的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李善良)

问题呈现

本次调查表明,以下问题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及研究中仍比较突出。

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落实不均衡。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是什么?怎样确定三维目标?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这些问题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还是模糊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割裂三维目标的“高大全”“空泛美”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同步进行的问题,尤为突出。

2.教学设计存在“三多三少”。

有效教学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国际上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数学教学受传统思想及应试教育影响较大,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关注结论的多,关注过程的少;关注教师的教多,关注学生的学少;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

3.学生作业与负担过重。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有度、优质的作业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数学知识落实、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有效功能,同时教师也能借助作业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素质。

北师大肖川教授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然而在当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框架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改的理想目标与教学现实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数学作业的理念、内容、形式和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且效率低下。

高中生对数学作业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是:“乐于完成”的占35.63%,“感到厌烦但能独立完成”的占49.79%,“感到厌烦经常抄袭”的占12.50%,“感到厌烦不完成作业”的占2.08%。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占64.38%)对数学作业感到厌烦,可见这样的作业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相背离的。

4.教学评价功能单一化。

早在2004年就有专家建议:“考试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课程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瓶颈。……不改革现行的考试,课程改革就会寸步难行,教学改革也容易流于形式。”[1]我国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早就出现功能单一化倾向,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改变,也难以改变。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由于受高考限制,许多地方的中考虽由地级市组织,但均为高考做准备,因此还是陷入了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考试的评价=高考、中考的评价

分数至上,学生“排队”现象难以禁止。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原有的评价标准。升学率、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的主要标准。

5.校本教研普遍缺少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特色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定期开展一些以公开课为主的研讨活动。虽然这些教研活动对于教学研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形式单调、教师参与程度低,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课改后,由于需要学习、吸收大量的课改理念、改革文件和先进经验,各地组织了大量的以教师培训为主的校本研修活动。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越来越低。而更为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行动研究,在广大学校却很少。

【注释】

篇2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学;问题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八个基本理念之一.而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国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数学史内容,并将“数学史选讲”专题编入选修内容中.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以来,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也努力尝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有助于促进高中的数学史教育.

一、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知识,无从谈起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普遍持欢迎态度.他们

认为数学史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爱国情操,对数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偶尔进行数学史教学,甚至完全不进行数学史教学,学生获得数学史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对感兴趣的数学史自己阅读而得,造成学生对数学史知识的学习片面、匮乏.这主要是由于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知识.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只掌握了教材中提到的数学史知识,对于那些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中国数学史知识还没有掌握,对外国的数学史知识了解得更少.例如,许多教师不知道世界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的出处,也有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概率论的创始人.

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发现高中数学教师缺乏数学史知识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他们缺乏系统的数学史教育.现在高中数学教师的来源各不相同,大部分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从未系统学习过数学史知识,只有一部分年轻教师在大学时上过数学史选修课,但主要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学,掌握的数学史知识不够系统,在当了高中教师以后,受到有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的影响,也只重视课本上考试内容的学习和讲授,不会主动去学习数学史知识.

2.高中数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

新课程的实施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也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现实工作中,数学教师普遍感到教学任务繁重、要求高,但教学课时少.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完成考试内容的教学,课堂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融入数学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不乏课时少、任务重的客观因素.但从主观上讲,是由于教师对数学史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数学史只能被当作具体的知识来讲授,而没有把数学史与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更没有把数学史真正地融入数学教学,数学史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高中数学教师缺乏融入数学史的有效策略,无从下手

把数学史知识从书本带入课堂,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许多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数学史,同时他们在教学中也不断尝试探索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是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许多教师对诸如能否在数学课堂中讲解数学史,如何讲授,如何使数学史对数学教学起到更大作用等问题感到难以捉摸,无从下手.例如,反映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是方程理论中的重要定理,但并不是韦达的主要贡献.韦达的主要成就在于符号代数、方程理论、三角学和几何学,韦达定理只是他的方程理论中的一个结果.而且后来人们将一元高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都叫韦达定理.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如果只介绍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认识韦达的主要成就和韦达定理.如果将韦达的所有贡献罗列讲解,并将高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呈现给学生是否可行?意义何在?效果如何?如何使学生全面有效地了解韦达定理产生的背景?

4.高考不涉及数学史内容,学生不重视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被称为“指挥棒”的高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高考的影响下,我国高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考什么,教师教什么,不考不教;考什么,学生学什么,不考不学”的弊端.数学史虽然已出现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但历来的高考从来不考数学史知识.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高考内容,便忽视了数学史的学习,对数学史感兴趣的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兴趣也逐渐减退.所以即使教师利用一定的课时在课堂上讲授,学生也不认真学习.这种情况使得高中数学教师更加忽略数学史的教学,数学史难以真正走进高中数学课堂.

5.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选编不够合理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增加得比较多,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关于数学重要事件方面的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发展,从而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总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新教材选编的数学史内容结构松散,给出的数学史知识不完整,没有系统性,而且在形式上既有在章节引言和正文部分的插入,也有作为阅读材料的一般罗列,因不作为教学要求,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外,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实用性不强,与其他知识衔接不好,往往单独成文,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这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二、对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史素养

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数学史知

识才能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融入数学史,提高教学效率.一个具备较高数学史素养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职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有效利用教科书和辅导书、专业数学史书和网络资源,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充实数学史知识.同时,对于具有培养教师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应加强职前教师的数学史教育,可以将数学史设置为数学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重点讲授一些与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相关的知识.

2.探索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数学史的教育作用不是教条,不是理论论证,而是实践开发.数学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学史,才能充分认识并发挥数学史的教育功能.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意识、系统地寓数学史于课堂中.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引入新课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史引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来引入.还可以运用数学史知识作为教学结尾,使一堂课的收尾令人回味无穷,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讲授数学史时,应注重让学生掌握渗透在数学史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不只是简单地陈述故事.合理利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3.在高考中合理评价数学史知识

我国历年高考从未涉及过数学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数学史

知识的重视.可以在高考中加入一定分数的数学史知识,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起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史的重视,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4.教材编写者为教师提供合适的高中数学教材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明显增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教材编写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史本身的价值等诸多因素合理地选择数学史内容,并在教材中合理呈现,为师生的学习数学史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 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包吉日木图.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高中 数学新教材 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三、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整合 自主探究式 研究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混为一谈。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4.课堂小结。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等。

五、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存在弊端;改革策略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课程的方式和理念,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如何才能够解决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所预定的高中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就此对高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一、面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高中教学的改革对教师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教材要进行改革。对于一些优秀教师,其教学成果丰硕。面对我国的应试教育,面对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还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整体成绩的时候,来衡量教学水平的现状,提出了新课程的改革。其实,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是为了我国教育更加久远的发展,是从近年来无数的研究和探索中摸索出来的,是从我国近年来教育的现实问题反思中得来的,是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提出来的,是为了我国今后的繁荣富强而改变的,其核心就是为了我国民族的振兴。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来说,和世界各国的教育进行了比较,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主动性等方面显得不足。很多教师把高中教育的改革误认为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是说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学习成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成果的一种表现方式,尽管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学的评价要从多元化着手,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式予以改革,即便是原来优秀的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需要进行变革,改变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尤其要增强学生主动性、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对于新课程的改革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加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其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说大多数高中教育已经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但是无论高中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得有多完美,在高中教师的心中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高考的分数,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坚决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加扎实,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对于学习内容研究不到位的问题,可以采取每周进行一次专题模拟训练,比如说,在高中人教版教学中,对于选修系列3~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是1学分(18)学时,每两个专题可以组成1个模块。只有进行了专题模拟工作,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所以,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更新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内容,尽快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知识结构以及内容的调整。

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熟知概念、结论以及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等。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行为与思想并行,既要有教师的指导以及讲授,还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要设立相对应的情景模式,进行情景模拟工作,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内容,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比如,可以采取调查研究、阅读理解、撰写论文等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更加重视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对于高中教学新课程的目标来说,将学习形式与生活实例结合在一起,比如说统计学,对于统计学的教育要通过实际的案例了解其学习思想以及方法,了解统计学的意义以及作用。在进行导数学习的时候,要理解导数的概念,通过实例了解导数产生的实际背景以及变化率,体会其中心思想以及内涵,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大幅度地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在课程改革的能力以及教学目标上下大工夫。不仅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还要落实新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75-01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老师都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国家也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推动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高中数学学习对学生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前途,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改革现在教学模式,坚持现代化教学理念,多种措施辅助教学,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成绩,确保高中数学教学稳步有序的发展。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当今时代,传统模式的应试教育(即为应付考试而设的课程和教育方式,只追求升学率,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因此,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改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提高我国人才的整体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强且专业素质高的人才,让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即教师精心备课,充分利用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源,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充分的发挥个人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应该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运用数学哲学和数学方法论中的高效数学教学原则,以学生为本,既要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侧重锻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还要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掌握各种新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实现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

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教师方面高中的数学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时间效率观念,既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从而提高高中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提前制定好自己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及时反馈课堂信息。(二)高中生方面的因素高中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很关键。(三)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规划也会在一定方面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工作在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指导,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需要提前精研教材,深刻了解教材重难点,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活动的内涵,做好备课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提前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不浪费一分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们做好互动,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高中数学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营造一个合理有趣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既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把课堂上的数学问题设计成不同的情境,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智力,针对问题自由发挥,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堂,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自己思考,真正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课前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有效的课前导入既能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还能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以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好的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使学生不断的发散思维并发挥想象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点。教师应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如多媒体等,使授课更生动形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负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效果。因此,布置课堂及课后练习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要提高学生的课堂练习效果。课堂练习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熟练应用能力标准。因此,教师在课堂及课后练习的选择上也要是做足功课:习题要有目的性,课堂及时练习,习题也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还要多样化)。根据学生课堂及课后功课完成情况,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所了解,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之,教师要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配合教师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数学成绩,最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向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2(88).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不断显露,而数学作为高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教育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当前高中数学教育遇到现存的问题入手,并分析其原因,引出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快发展,大量的数学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各个生产领域,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期望得到大家的关注。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正在由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而这时也正是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关键阶段。在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的地位,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老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则被大大忽视了。数学教育中应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思维能力的培养被题海战、各种培训、单纯追求分数的提高取而代之了,严重地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滞后的数学教育观念。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封闭性、节奏缓慢等特点,相对来看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公民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素质培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应试教育依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一直倡导提高素质教育,但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中学数学知识用某种新的数学理念去透视的时候,就有一个由于观念的历史演变带来的认识视角差。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数学符号变换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需要。数学教育对于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数学观念、道德品质、美学修养、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各种能力的拓展。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改变,给教师自主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转贴于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突出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功能。(1)教师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如不迟到、早退、拖堂,对待学生要耐心认真,这些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原则将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使学生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变得更为崇高。(2)教学生如何学数学,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实施数学素质教育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3)教学生学会“问”,并具有独创精神。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到活跃状态,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数学素质教育中思想观念的转换与方法的更新。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数学教育思想观念的转换和更新。所谓更新,并非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它既是对传统的扬弃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比数学知识的更新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因为观念的更换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且取决于人们的态度。那么,如何调整和确定更新的方法呢?目标是用辩证的数学观、素质型的目的观以及科学的方法观,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1)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改进教学方式。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以问题作为课堂的中心,围绕问题,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式的思维方式。

三、结束语

就目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而言,数学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并未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然而,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以后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相信当数学素质教育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素质教育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教育;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教学法;实践

所谓的“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教师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师针对主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系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就形成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数学课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的数学知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数学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外,数学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并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深化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法的背景

现行的高中教育更为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意识,就要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师模式,很显然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将“问题导学”教学法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这是需要学习数学知识,以减轻学习负担。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就必然会提高知识创造能力。

二、高中数学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要明确教学思想

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探索本次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数学教师要能够对“问题导学”的教学思想以明确,能够认识到“问题导学”要以教学活动的形式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问题设置,以促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积极意识,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问题导学”对教师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还起到了促进作用。高中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互动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发挥指导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确保“问题导学”数学教学法顺利展开的关键。

三、高中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问题导学”的教学法要在问题情境中展开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随着问题的展开,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随之延伸,教师从中就发挥“导”的作用。这其中,教师的“问题”和“导”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以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认知为主要目标。这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教学法的重点所在。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学问题”、“引导”、“学习”。其中,“数学问题”是确保教学展开的载体,并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数学教师设置数学情境,在情境中创设问题、根据设计方案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随着教学法的不断扩展,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展开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以确保数学教学有序展开。其中,数学问题所发挥的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索问题而独立思考,并能够与同学和教师合作解决问题。

2.“问题导学”要以“导”为教学主线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法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过程中,要按照所设定的教学标准将导学的标准确立下来,即所提出的数学问题要对数学教学具有延展性、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兴趣、还要体现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导学标准也是对“问题导学”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3.“问题导学”的标的是“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标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中,由于要面临高考,所以会以应对高考为目标。“问题导学”可以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误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是自我成长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对学习方法以充分掌握,以能够做到迁移学习;要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对数学知识以积极地探索,通过探索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创新知识,以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数学问题,只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性发展,才能够提高数学素质;在“问题导学”的数学情境中,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会不断总结学习经验,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不局限于思考,还要以动手的方式与教师配合。

比如,教讲解数学题:以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铁片,在每一个角都切去面积等同的正方形,之后沿着边将铁片折起而成为一个盒子,求解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当数学教师将这个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都按照数学题的条件用纸做纸盒。学生在做纸盒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制作中思考相应的数学问题,诸如切去的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会对纸盒的容积有什么影响,如果没有将纸片折起后如果计算纸盒的底面积等等。让学生在折叠纸盒的时候,不是局限于动手,而是要在动手的过程中思考数学问题。随着学生对数学产生认知,就必然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主动意识,由此而达到“问题导学”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的时候,要认识到数学问题所发挥的作用是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所以,需要数学问题中要囊括数学知识的传递、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渗透着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使得高中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露影.“问题导学”下高中数学的习题课教学模式研究[C].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2]梁竹.“问题导学”下的说课设计――《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之我见[J].广西教育,2015(02):80―81.

[3]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9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工科大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工科大学数学教育要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更好地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结合断形势下大学数学教育的特点,提出了若干工科大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般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15%一50%时,其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层次性、多样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不是低水平教育,更不是抛弃精英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实现的,大学教育及管理模式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反思,其理念和意识应不断更新并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总结。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工科大学数学教育的特点

(一)学生的特点

首先,当前的中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多是通过应试教育,利用题海战术选的,对其缺少数学思维教育和数学文化素质教育。由于高校扩大招生,生源的数学水平差距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其次,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更快、更多,网络上的种种诱惑冲击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他们不再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提供的知识和信息。

再次,当前社会用人单位不再单纯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视学生的数学技能和应用能力。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迫切要求自身适应市场需求,要求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节高校大学数学教育的体制。

另外,每年本科生考研的比例不断上升,使得大众化教育与数学精英教育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教育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的特点

其一,目前大学数学教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理解不深,对课改的教学大纲不清晰,往往套用精英教育下的教学要求,很少思考大众化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模式,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有可能避重就轻,越讲越难。

其二,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硕士以上学历已占有很大比例。高校教师普遍重视科研的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较多,但轻视教学工作的意识仍较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大量80后的研究生加人到高校教育队伍中来,青年教师的大量涌人为高校输人新鲜血液的同时,由于他们自身受到的是精英教育模式的培养及自身教学经历的缺乏,让他们转换为实施大众化教育的使者还需要一定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其三,虽然工科大学数学的教材种类较多,但课程内容变化不大,体系单一,同时教学计划及大纲要求过死,导致教师只对书本负责,难于顾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影响了教师教学主动性的发挥。在教授。教学方法上教师侧重于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教学,忽视问题背景设计及数学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

(三)工科大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一是部分教学内容下放至高中学习阶段。近年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进展迅速,将部分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纳人到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其中微积分中的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的概念及性质、简单的求导计算、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最值内容已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三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及相互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已纳人高中数学第二册(下);有关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抽样方法及正态分布、一元线性回归的内容已放在高中数学第三册中。在个别省份的高考试题中,关于上述内容的试题难度甚至超过了高校期末大学数学试题的难度。

这样,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扩充,势必需要大学数学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但大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高中与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顺畅。

二是大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不足。当前各个学科的发展趋于交叉化、融合化,数学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学数学是工科的基础学科,在其教学内容中应用题量较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少,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条件缺失。

二、离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工科大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措施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多数人的高质量、多元化的教育,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结合工科大学数学教育的新特点,认为首先应在坚持以下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教育改革。第一,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发展数学素质、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第二,应用数学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数学课程自始至终都应当结合最新科学技术;第四,课程选材应与中学数学的现代化相一致;第五,数学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当有学生积极参与。

(一)工科大学数学教材的改革

首先,优化教材体系。工科大学数学教材体系应更好地体现“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它应比医学类、农业类等教材体系更具有数学的工具性,具有更深、更广的人文精神要求。工科大学数学教材体系可分为三类:基础数学教材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限选数学教材体系,主要包括数学建模(实验)、模糊数学、数学软件等;任选数学教材体系,主要包括数学文化、数学美、数学史等。

其次,优化教材内容。第一,在教学中对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处理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为此,应删减重复的内容,例如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等可作为附录,保证后续内容的学习需求即可。第二,适当增加应用题的比例及数学的前沿知识的简介,减少偏题、怪题、计算繁琐的题目,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数学教学要求,建立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配套教材,以形成保障工科数学教学质量的教材体系。第三,改革教学内容陈旧的现状,可适当引人新的教学内容,如在工科数学教学中增设泛函分析、群论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人理解。加强应用性内容如数学建模、灰色数学等的教学,通过学生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应用意识。另外,可增添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体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数学的人文精神。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与师资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学校应保证具有充足的教师力量并调节教师年龄结构,避免断层。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定期的研讨活动、集体备课,交流沟通,发挥传帮带的优势。加强教师应用数学软件的培训,建立教师科研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建立高校间的师资资源共享。

(三)改革教与学的传统模式

首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倡导“问题一理论-应用”式教学模式。适当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同时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提问、猜想,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强调工科大学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其次,改革学生学的方式,提倡“理论一应用-实践”式学习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参与数学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我校开设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数学实验课”、“校外实践活动”等,不仅提供了数学实践的机会,也满足了对数学有深入学习愿望的学生及想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考研的学生的需求。通过对工科本科生使用数学软件如MATLAB等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再次,处理好大学与中学教学的衔接。高中数学中涉及的微积分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是初步知识,在工科大学数学教学中要将这些知识加深、拓广。对与中学重复的内容重点在掌握基本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避免重复教学。

(四)积极探讨分级教学方式

如何适应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同时又要保证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是教育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部分高校已经提出了数学分级教学的理念并施以实践,有些经验已得到推广。.不同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分级教学模式有多种,分级教学实施的办法也不尽相同。因此,结合我校实情,笔者提出“逐步分级”的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步:教学大纲分级。工科大学数学使用材、学大纲。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教师要明确大纲的内容及要求,在授课时侧重基本要求,兼顾高级要求。

第二步:课堂教学分级。在课堂教学中以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主,侧重于基础,适当拔高。通过布!课后思考题和讨论题及分层次作业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课外答疑的时间对个别高水平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培训。

第三步:考试试题分级。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学生使用统一的试卷,试题分为A级和B级。A级试题对应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标准,分数为100分;B级试题对应教学大纲中的高级要求标准,分数为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学生的成绩(试卷成绩+平时成绩)在60分以上即可获得学科相应的学分,成绩在100分以上的学生在学分上学校给予奖励,如成绩在100一129之间可多获得该学科学分的50%,成绩在130一150之间可多获得该学科学分的100%。

这样,可以体现不同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需求,既不挫伤一般水平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又给予高水平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动态课堂 教学策略 案例分析

一、引言

当今社会,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和日常生活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写道:“现代高科技的核心就是数学,数学已成为人类理性文明高度的结晶。”因此数学学科是我国高中教育中的重点之一。由于数学学科的理性特点和我国应试教育的强度难度,普遍学生觉得数学学科令人望而生畏,真正热爱数学且学好用好数学的学生较少[1]。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是从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中产生的。哈尔莫斯(P・R・Halmos)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成为学科之后,仍然有着突出的以问题为核心的特征[2]。

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每位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答案――知识、技能、方法、兴趣、能力、态度、习惯、精神……但是,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呢?很久以来,受到经济、科技和观念的制约,我国的数学教学一直沿用粉笔+黑板的讲授式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幅度地增加课堂知识含量,适合大班教学;缺点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知识与能力相脱节。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终身学习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再也不能期望在学校就能获得足够其享用一生的知识,因此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掌握更加重要,讲授式教学法越发显出其单一落后的一面。

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让课堂充满一种开放的、自由探究的理性精神,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要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探究教学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将凝结于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展开,使知识由静及动、由表及里,把演绎体系背后存在的大量的丰富内容挖掘出来,以“问题”的形式揭开数学完善的面纱,充分暴露数学发现、数学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中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享受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3]。

二、高中数学课堂动态教学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结果课堂气氛不活跃,效率低。事实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双方感情的交流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理解之上的,平等和谐的氛围会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舒适,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学生的不正确回答往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以信赖的。教师要促进数学课堂和谐气氛的形成,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5]

2.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问题情境是先导、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根据课程的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

3.选择好的教学问题。

教师平时要重视对“好”的数学问题的收集整理,并鼓励提倡学生也这样做。只有储存大量“好”的数学问题,才能保证选择出来所需要的问题,为问答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一般认为“好”的数学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而且要求人们有某种独立的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这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就是说,应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就不应该是所谓的“偏问”和“怪问”[6]。

三、案例分析

对于一道综合题来说,学生并不是一点都不会的,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他们应该还是知道的。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如果分层次提问并加以鼓励,就能了解出各个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各个层次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学习了基本不等式一节后,我们通常会给出这样一道变式题:求函数y=sinx+,x∈[0,]的最小值。

这道题多年来总有学生错解为2。主要因为学生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只考虑“二定”这个条件,忽略“一正三相等”这两个易错的条件。为了避免学生犯错,上课时可以这样分层提问。

师:基本不等式的形式是怎样的?(让优等生回答)

生1:a>0,b>0,a+b≥2(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师:简记为?

生1:一正二定三相等。

师:注意这三个条件都必须满足,这是易错点。能否把正数a、b推广到一切实数?(让中等生回答)

生2:可以,只要添a

师:那你觉得这道题怎么做?

生2:该式符合“一正二定”的条件,但等号取不到,此时sinx=不可能,不知道了。

师:既然基本不等式的知识无法解决,我们赶紧换个思路。这题就是函数求最值的问题,能否从函数的角度考虑?这道题的形式你是否觉得熟悉?类似于哪个函数?(让优等生回答)

生3:令sinx=t,则t∈[0,1],y=t+,换元成“双勾图”,用单调性做。

师:很好!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高一时曾证明y=x+(a>0)的单调性,要求大家记住结论,集体回答。

学生集体:t=t+在[0,1]上单调递减,所以t=1时,最小值为3。

老师板书完后说:以前我们要求证明这个函数的单调性,等后面我们学习了导数工具后,用它来证明函数的单调性非常方便,书写也不复杂。

四、结语

问题探究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然而在学校中,许多教师不能很好地组织开展基于问题探究的数学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学设计的了解和掌握不够,从而导致未能将问题探究理论与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因此关注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缪亦男.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江乙临.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郭佳佳.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朱赛军.基于问题探究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