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中国文学 影响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们脱离动物界,结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社会生产,同自然力量作胜利的斗争并取得我们今天的进步的力量之一。”(斯大林语)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字。文字能打破口语所受的时空限制,将人类的认识和经验广泛传播开去,长期保存下来。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叫书面语。在有文字的社会里,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语言和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语言文字运用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由于不同民族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地理、种族、文化等特点,而形成了全球人类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一、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汉语言文字的最初形成与其它语言一样,都是为了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起到相互理解的作用。但汉语言与其它语言又有完全不同之处:其一是其文字的拼写结构和望文取义的功能是其它任何语言所不能及的;其二是语音的抑扬顿挫,配合声母、韵母所产生的读音和语言意义与众不同。其三是汉语言文字结构简洁,但有一字一音、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现象。其四是汉语言文字构成的汉语词汇言简意赅,如四字成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其五是汉语言在组织成文章时押韵的运用使得其易记顺口,艺术特性非其它语言文字所能比。其六是汉语言文字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一个词,一句话,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有着不同的理解,延伸意义广阔。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也可以理解为做了某些好事,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也得到了升华。再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可以理解为对某人的眷恋之情,也可以理解为对某事的执着。
二、中国文学的风格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质朴凝炼的诗歌经典《诗经》,从恣意的楚辞到百花齐放的先秦诸子散文,从摇曳多姿的唐诗到流光溢彩的宋词,从优美生动的元曲到精彩纷呈的明清小说,此起彼伏,迭起,各领,连绵数千年,不断创造出反映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文学奇观。各种文学体裁的变化及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不体现了汉语单文独义、直观达意、音节铿锵、声情并茂、言文分离的独特文学风格,都与我们美丽的语言文字分不开。尤其是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至,我国的诗、词、曲、赋,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格律诗。
三、汉语言文字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
汉语言的演变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风霜,使得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所抒发的意境可以给人不同的想象空间,记录了汉语言的美妙,形成了诗,辞、赋、词、曲、小说等等,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意会的美妙描写,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句描写了多年生野草的繁衍生息,到了草叶枯黄的季节,一把火将烧尽,也只是将地表部分烧完,地下根系则完好无损,再年春天来临,又会发出嫩绿小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更为美妙,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给人以遐想。可见,汉语言文字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呈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汉语言词汇使中国文学得以升华
汉语言和汉文字在经历人类至今,形成了很多言简意赅的词汇,使得中国文学的内容精练而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词义的研究,注意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探求新的词义分析方法。这方面最突出的是义素分析法被应用到对汉语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贾彦德、符淮清、刘叔新等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形成的词汇的意义对中国文学来说相当深远。各学者相继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创新,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词汇表达,也为中国文学的进步开辟了更新的汉语言词汇。
(三)中国文学广阔的想象空间源于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
经过数千年岁月的变迁,汉语言文化益发博大精深,其抒发的感情,融入的意境可以以人不同的遐想空间,汉语言的美妙之处尽显其中,在中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诗词、剧曲及小说,构成了中国文学。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中,有很多美好的描写,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仅一个绿字就将江南的春色尽收笔下,同时也将作者思乡之情融入诗句中。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将作者观景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要想看得更远,首先就要丰富自己的内涵。可见,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通过汉语言文字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源于汉语言文字的与众不同
汉语言文字在世界上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历史悠久。而中国文学也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最辉煌灿烂也是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然而,中国文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支艺术奇葩,很大程度源于汉语言文字具有的独特魅力。汉语言文字从音、形、字、义及词汇组合上都与其他语言有着莫大的不同之处,这些文字和词汇的组合使得中国文学在读音上展现出情感和文字并重,简言表达深意的效果。
四、结束语
如今的汉语言文字,不断吸收着来自外界的语言风格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汉语言文学将不断面向国际化,汉语言的发展也能够不断地得到扩大。这样,加深中国汉语言文字的研究,将能够不断地为中国的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的文化将能够不断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闫顺玲,侯琰婕.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 甘肃高师学报. 2010(04).
[2]李莎.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3]覃敏. 西方意识流小说及其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篇2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
一、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
言文学教学中的现状对学生进行母语文化教育并提高学生的汉语言使用能力是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目的。但部分院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往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而将汉语言文学做为普通的专业学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这些学校忽视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为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立的课时较少。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措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当前时期,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存在诸多问题和漏洞。例如课程时间安排相对较短,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和肤浅;教学时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性教学,导致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运用不够合理及成熟;另外,部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枯燥晦涩的内容缺乏兴趣,从而难以领略汉语言文学的精髓,阻碍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
二、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上的教学措施
(一)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
素进行合理运用,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学作品进行充分解读,将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深刻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和魅力。然后教师要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拓宽学生发掘作品亮点的思路,同时引导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时要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有更深刻的领悟。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鉴赏作品的同时领略汉语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另外来讲,优秀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较高,需要教师将文学作品的作用教学进行充分利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某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来让学生品读。阅读结束后,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深读,之后让每个学生起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悟,并说出所选段落的精彩之处。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带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处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为学生讲授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少见的事物和环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自身的社会见识;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带动学生产生共鸣。与此同时,教师要将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传递给学生,将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展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单一,致使课堂气氛沉闷,降低了学生了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文学作品视频播放,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意境有更深刻的领悟。让学生发表一下在看完视频之后的感受,让学生对作品的精彩之处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朗读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作品进行朗读,在活动中大家一起感受文学作品的意蕴,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情。最后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领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例如可以根据作品设立相应的场景,使学生各自模拟文章中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将文章中的片段生动的呈现出来。这种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文章片段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通过此类有趣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优化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7-02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汉语言文学在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国家十分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发展并不十分完善,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包括教师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学生方面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有一段时间,汉语言文学的素质教学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①研究内容
首先,本文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依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②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书籍、报刊、杂志及点子刊物等,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前人的研究经验与优秀理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法,就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尽心分析阐述,使阐述更为具体化。
1.3文献综述
王晓云(2014)在《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出,语文作为各项学科的基础需要引起教师以及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当体现人文关怀意识与情感,使自己的课堂充满人情味;李华(2010)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中指出,汉语言文学对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国际化。
2.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阐述
2.1教学模式僵化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模式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汉语言教学发展的早期是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但随着学生自主性的提高以及主动学习能力的增强,这种模式实际上束缚了学生思维广度与宽度的扩展与延伸,并且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2教学方法单一老套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提供了多样的教辅工具与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然而很多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逼着学生背诵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东西。久而久之,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学习与理解。
2.3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上课之前,教师们往往会计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结束后应当达到的效果,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预期与实际教学成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当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拆分讲解之后,学生并不能掌握住重点知识,对于难点知识,很多学生连理解这一层面都做不到,更别说运用了。
3.汉语言文学的优化教学策略
3.1教师方面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以及自己汉语言文学课堂的独特魅力,进而让学生爱上自己,爱上汉语言文学课堂。
教师应当学会使用先进的教辅工具以及教学仪器设备,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例如在讲述朱自清的散文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朱自清散文诵读的音频引起学生的注意,随后通过播放一小段有关朱自清的视频介绍来引入课程的学习,最后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本篇散文的写作手法与技巧。这样一来,一节生动形象的汉语言文学课堂就呈现出来了。
3.2学生方面
作为学生,首先要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因为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悠悠上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对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与内在气质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课,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课堂教学的成功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紧密配合。
4.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摸索其中的规律,遵循规律进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优化教学。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密切配合之下,教师的讲课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篇4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杨玉丽衡水科技工程学校053000汉语言教学主要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汉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社会人才需要,加大汉语言文学课程比重,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外还需要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基础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将汉语言文学进行传承,通过知识范围的拓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让课堂氛围轻松,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答案,进而解决问题,最总实现教学目标。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让汉语言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汉语言能够让人提高自身的素质。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汉语言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借助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工具,能够更好地把一些影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汉语言魅力。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汉语言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借助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理念,必须将德育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去,既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又可以加快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德育的时机,在课堂上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继承中担负着重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使用技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的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作品,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
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有显著的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的意境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为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何种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加以描述,并通过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更加身临其境。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作者想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文章来刻画自己,表达凌云壮志,如杜甫、李白等。他们往往用诗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思乡之愁,感慨怀才不遇,或者来表达豁达,开辟仕途之路。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烘托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过于空洞。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应用
(一)增加阅读量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众多,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驾驭语言意境,还需要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境,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意境。
(二)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如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读音弄混,而北方人对卷舌的敏感度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三)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意境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诗歌的美感,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使美感体验更加深刻,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四)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离不开词汇量、语句语法的积累。背诵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势必会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诸多经典名著得以流芳百世,完全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背诵,加深对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影响,通过深刻记忆,便能在自己笔书写过程中引经据典,加深文章深度,提升文章层次,使笔下的文章更具生命力。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是学习、鉴赏汉语言文学作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引导学生发展主观积极性,从而更为透彻地掌握语言应用于意境分析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史怡乐.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J].青年文学家,2015,09:140-141.
[2]熊丹.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剑南文学(上半月),2015,04:33-34.
篇6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完善课程结构
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道家认识论 当代汉语言 和谐融通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9-01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探索老庄的认识论思想,不但是历史意义还是现代文学意义的体现,任凭无发掘道家认识论的价值,是对现代文学教育事业理论思维的水平极大的提高。道家的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并且其认识论思想与汉语言的本质特征也是息息相连的,它强调的是靠着人的理性思维和直觉去发现和提升人精神领域的境界,就是将自然及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这就与汉语言的承载范围互相关联起来。
一、道家认识论与汉语言思维的契合
凡是对道家哲学有所研究的人都会知道,老庄哲学是以自然思想为始终的,认识论也是如此,起于自然便终于自然,这其实是对“为学”异化的失望和强烈批判。庄子的认识论与老子的是相对应的,老子查验到了“为学”中的伪圣、伪智、伪知、伪仁、伪义,也体察到了“为学”与社会文化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已经渐渐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隔阂。老庄探其根本、追其溯源,知道所谓认识论就是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自我感知,其中的道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道家的认识论可以说是体验觉悟代替了科学的论证,是一种超乎逻辑的直观感悟认识方式,却十分注重主观的审美意识,要求必须用全部的感觉来感受并走进相对的世界,这样显得十分模糊与玄妙的认识方式正是道家的特色。而这样的认识方式却切合了汉语言的本质性质,一是悟性思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为华夏儿女培养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就是悟性。道家的悟道中给予接受者的不是要思考的对象而是悟道的契机,是一种触动神应、豁然开朗的萌发性认识。道家这种悟性思维是讲究直观式的思考的。另一个是直面扩展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在差异中求得共同点,为要打破事物之间的同属关系,去找出差异事物之间的相同关联。庄子的万物其一思想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其三是内外兼容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治心重于治物”的说法,古诗中也常有“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 、“听不以耳而以心”等强调由内而外的对于世界的想法。
二、道家的直接认识论与当代汉语言体验的契合
老庄的认识论是在认识的过程中遵循着自然主义的法则,提倡关注受教育者从自然寻找自我的方式,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说法,其真实的意义就是顺其自然、不强求,道家中一般的方法论和思想都体现了一样的精神理念,以精诚所至的感人思想进行教育,既要符合自然的本性又不能违反自然规律。道家在其自然认识论的理解中,直觉性思维、对比性思维、整体性思维都从多方面超越了正常规范下的认识,其无言之教、潜移默化、环境教育等方式都对汉语言教育有很深的影响,得到了相应的有益启示。
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特认为,在汉语的构词方式中缺少语法的形式,却 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而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要用在哪里,填在什么地方合适,要细细斟酌,还要从上下句各种不同的关系中去考虑、分析,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维的方式就是由这些关系所产生得出的,因此,部分语法就被一些纯粹的默想代替了。老子对于静观认识方式的提出也许就是这样的原因。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认为,汉语就是“超等词汇”的典型代表,它属于不可能的论证语言。索绪尔这样的说法恰恰从反方向暗示了汉语言的体验性。
三、道家认识论与当代语文教育语感与阅读的契合
通过分析汉语的语言思维特征与道家的认识论,语文教育并不应该像注重语法教学的印欧语系一样,反而是应该在语感方面多积累、常感悟,在阅读方面多读多写,应该尽量除去心中焦躁、忧虑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也不求立竿见影。更不应该照着西方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要将注意力转向对整体的把握上。这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是播种、收获与孕育、生长的关系,前两个是可以看得见的,清楚明白的,后两者是一个复杂又缓慢的过程。可以看出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汉语言本身的结合给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语感方面
语感本身是一种修养,是在不断的诵读中慢慢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快速、直接的领悟能力。道家的理论指出,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就是透过朗读、背诵,然后对整体的感知、体会、把握、揣摩、领悟等方式来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并且加强文化的底蕴、扩展语言的材料、模拟语言的构建、培养认识的悟性,来逐步提升阅读、理解、感悟、表达的水平。
(二)阅读方面
古文中多数的寓言故事都对我们有所启示,在阅读教学中也是,阅读不仅是一个展示技术的过程,也应重视阅读中对知识的理解、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更应该将阅读作为一个构建文化底蕴的过程。而不应该让阅读将文学作品分解,缺乏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忽略了作品的精华内容,应该从作品的本质属性上进行分析,使读者与作品有心灵的交流,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 ,现如今,在大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求甚解,不好读书” ,学生宝贵的时间和青春都被浪费在对一些支离破碎的问题进行的深入分析和牵强附会的繁琐练习上了,学生从一开始对优秀作品阅读产生兴趣,到后来经过反复的阅读感到枯燥和乏味,使一些本来对学生有帮助的好作品在学生心目中变得索然无味,失去了阅读的美感和心灵的震撼。
总而言之,将道家的认识论思想和现代汉语言相结合一定会品味出文字的魅力和精华。对于一个精湛的文学作品来说,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和独特的观念,思想和作品是相互交融的一个过程,是相互对立并且能够共同生存的。在品析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境界的出发,从而将文学的美感升华到更高的层次,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鼓应.道教文化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1).
[2]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M].台北:成均出版社,2012.(09).
篇8
一、汉语言文学概况
(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及现状。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没有中断,一直随时间持续的发展。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文化长河源远流淌,沉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并且对全世界文化都有了一定影响。汉语言文学最初是由文字演变而来的,从远古时期人们简单的岩画,逐渐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并逐渐诞生了汉字。人们开始利用汉字进行自己动作的表达以及事件记录等基本活动。使用文字比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形式的表达更有传播保存的效果被人们广泛的接受。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利用文字进行事件的记录并在其中加之以思想和感情,借助文字在社会中传播,逐渐形成了汉语言文学。几千年来,人们将自己所看所想所感所悟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世界大国,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文化上都对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世界中的地位极其的重要。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形成一定的规模,变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国品牌”。在世界经济文化频繁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了一定促进,人们对于外语和外国的热情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文化与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应该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一场学习中国文化的潮流。在这其中包括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的人数众多。根据数据显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学。发展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全世界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1000多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课程。有多所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汉语言课程,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程度不断增加,海外学习汉语言的人数已达数百万人。
(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包含范围很广,甚至连平时的语言也是汉语言其中的一种。随着现代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些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便开始对孩子进行一些简单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的启蒙教育。对孩子进行一些古代故事、唐诗宋词的的教识。让孩子对汉语言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孩子可以利用古代故事、唐诗和宋词等接触到较好的语言环境。在正式进入小学之后,便开始有了正规的汉语言文学的培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一直伴随整个学习生涯。时间长远,学习面也极广。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深刻领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可以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学习汉语言文学对个人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除了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思想还间接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使得我们不仅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历史的发展、人类情感,还能对自身的文化素质、个人道德起到熏陶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在日常行为琐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这种素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真”与“善”两点,我国汉语言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宣扬这两点,通过文字的形式将这两点体现出来。中国历史上的伟人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素养,而这种素质就是源于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正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才能真正地领悟到中国文化,学习儒家文化中“仁”“礼”之道,从而在思想道德上给人以启发。通过对我国文学书籍的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素养,不仅在知识上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一定的提升。孔子在论语开篇中就劝诫人们要学习并且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思想家们首先致力于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求知学习能力,人的本性就是不断的进步,进步的本质就是对于知识的不断追求,由简单的到复杂的,由少量的到大量的,循序渐进,最终到达知识的顶峰。在孔子的理论中,求知的范畴非常广。由此观之,中华民族的本性中求知的地位可见一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完备而深刻的汉语言文学体系。不仅满足了国人在求知,意境方面的需求,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去感染千千万万的中华同胞。阅读文学典籍开阔眼界,提高知识储备。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汉语言文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语言具备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了解汉语言文学驾轻就熟。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学习,就能够使用汉字,懂得一定的语法,就可以用汉语表达出对于生活美的感受,也只有汉语可以表达出那种细腻缠绕的感触,甚至不必刻意刻画内心,情随境迁感受不一样的汉语言美,熏陶心灵。汉语言文学中涵盖了很多的生活智慧,人生哲理。甚至在其中探寻到了成功的必备条件。中国有许多书籍都在世界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等。外国友人称在中国古文学书籍中学习认知到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中国的古代汉语言文学在哲学,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也被人们接受喜爱,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语言文学已经变成了很普遍的现象,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必定被广泛的人们追求。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创新能力 高级文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 传统文学底蕴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 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 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 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
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3.3 关注心灵感悟,培养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语言和文学学科类教学在学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本专业各学科能力培养结果的综合检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得到验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深度,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其次,还要加强语言文字的修炼,力求做到“精”,用词要精练,语句精辟独到。再次,加强辞章修养,除了在结构上缜密外,语句力求做到“活”。
3.4 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汉语言文化专业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对秘书和助理工作人员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养,除了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之外,还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发挥出来。只有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发展中的汉语言文学才能走向璀璨的明天。
篇10
论文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转贴于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4]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 上一篇: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
- 下一篇:工程力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