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程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现代控制理论、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测试技术、计算机系列课程、经营与管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应用CAD及分析软件从事各种机电产品及机电自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如:进行工业机器人、微机电系统、智能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试验与研究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机械、仪器仪表、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设备/重工;
2、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3、新能源;
4、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汽车及零配件;
6、其他行业;
7、计算机软件;
8、原材料和加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师、高级机械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工程师;
2、高级机械工程师;
3、结构工程师;
4、自动化机械工程师;
5、电气工程师;
6、机械设计工程师;
7、助理机械工程师;
8、模具工程师。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篇2
[关键词]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控制论;思维方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55-03
0 引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套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之初,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形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学内容以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这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控制论的深奥,也领会到控制论的缜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1,2]。但是,由于学生的数理基础和机械工程专业背景有限,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抽象,而且理论性太强,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和方法,往往感觉力不从心[3-5]。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到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通过生活实例和典型工程案例巧妙地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无形的理论有形化,将缜密的证明过程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控制论的思维方式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问题,使该课程逐渐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实用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
随着控制技术在机械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掌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已成为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机电液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数学建模、时域性能分析、频域性能分析、稳定性分析、性能校正及其控制系统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系统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学习难、作业难、实践难。要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提出三个基本要求:较好的数理功底、一定的工程背景、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尤其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前期学习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方式,现在如何从让机器动起来的形象思维方式成功转型到只用数学公式表达机器运动的抽象思维方式,然后再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工程化,教学过程中应在以下6个方面下功夫[6]。
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2.1 给学生一个控制论的大概念,引导学生以最 快速度掌握控制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第一堂课上,首先向学生介绍控制论的产生、发展以及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概念,看到的是控制论这片森林,“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就是这片森林中的一片小树林。强调控制论是一种方法论,是研究广义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的动态历程,是适用于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工程领域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然后,再介绍控制论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以我国的人口发展为例,介绍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无计划的情况下,人口是爆炸式增长;在有计划的情况下,人口是以最低的增长速度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就是控制策略,充当了一个控制器的作用,控制着整个人口发展的这样一个动态历程。再以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例,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由于国家方针政策的作用。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这就是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控制论来分析系统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最后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调整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进行人为的控制,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包含着系统的数学建模、性能分析、性能校正,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用这两个实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控制论这个大概念,引导学生登高望远,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控制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控制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神奇作用和力量。
2.2 介绍“系统”这个概念,让学生明确这门课 程的研究对象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由系统数学建模、时域性能分析、频域性能分析、性能校正等主要章节组成,每一章节都包括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生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孤立的知识点,很难将这些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控制论的整体概念,所以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系统”这个概念。从上面人口发展实例中让学生得知人口组成就是一个系统,再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抽水马桶就是一个控制系统,是由水箱、杠杆、浮子、进水管和出水管组成,通过浮力与弹力平衡原理控制水箱内的水面高度。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分析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绘制控制系统结构方框图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引入系统的概念,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的,并且是有一定的目的或运动规律的整体。这就是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在以后各章节学习系统数学建模、性能分析、性能校正等知识点,最后利用这些知识点对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和性能评价,引导学生以“系统”的观点认识、分析、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问题。
2.3 基于所学理论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应用数学手段,基于物理学、电工电子学、力学、机械原理等知识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将机电液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的形式,进行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因此,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力学、电学、机械学的基础,有一定的机械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积累。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复数、复变函数、拉氏正逆变换、傅氏正逆变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定理。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学习工程数学,这里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与本课程直接相关的知识,尽量做到教会学生怎样应用定义、定理,而不是定理的证明过程。有些涉及到物理学、电工电子学、力学知识,学生们虽然学过相关课程,但是时间一长就印象不深刻,因此,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前把下次课程会用到的有关知识点给学生一一列出,让学生课后提前复习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在下次课堂上只需对要用到的基础知识作些简单的提示或回顾,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新旧知识有效衔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系统建模这章中,用到“牛顿第三运动定理”、“基尔霍夫定律”等知识,在系统时域性能分析这章中用到一阶微分方程和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知识。这时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或者点到为止地重复这部分内容,这样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这些数学模型是建立在哪些理论基础之上,并且知道如何应用原来学过的定理或定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一个完备的知识框架,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原来各门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只有融会才能贯通,学生自然逻辑清晰,分析能力自然提高。
2.4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工程化
控制理论中大部分定义、理论和方法都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限于理论的介绍和论述,学生不仅会感觉空洞乏味,而且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结合一些具体而又形象的例子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章中,系统的稳定性是这样描述的:“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初始状态,或者是输入引起的初始状态的影响下,由它所引起的系统的时间响应随时间推移,逐渐衰减并趋向于零”;系统不稳定性的定义是“系统在初始状态的影响下,由它所引起的系统的时间响应随时间推移而发散”,教师要花很多时间解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是学生还没有直观形象的感觉。每当讲到系统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定义的时候,笔者就列举两个实例,一个是倒立摆试验台,一个是起重机的起升机构的末端部分——钢丝绳、吊钩和货物组成的正摆机构。倒立摆源于火箭发射瞬间的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的系统通过稳定控制手段,使其稳定倒立的一个典型教学实例;而起重机货物摆动是在受到外界干扰作用下在铅垂方向附近摆动,最终在空气阻力作用下恢复到铅垂方向,这个铅垂向下的方向就是它的平衡位置;而倒立摆的平衡位置是铅垂向上的位置,在外界干扰作用下离开平衡位置,如果无外力作用再也无法恢复到它的平衡位置。通过这两个工程实例形象直观地介绍了系统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这两个抽象的概念,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2.5 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 生的洞察力
减少抽象模型例题,增加生活实例和机械工程典型案例,同时把机械领域的前沿课题以及研究结果作为实例引入到教材之中。例如在讲解时域性能分析这章中的二阶振荡环节的时域响应这部分内容时,涉及到振动频率、系统激励、系统响应、响应幅值的概念,将货郎担振动现象作为典型实例。货郎行走就是系统激励,货郎担的上下振动就是系统响应,振动的大小就是振动幅值。不同材质、不同尺寸、不同截面形状的货郎担振动的频率不同,如果货郎行走的频率与货郎担的频率一致,这样就发生共振,货物按照货郎行走的频率,在随着货郎向前运动的同时,做上下振动,这样货郎挑着货物就省力,这也是人们不把货郎担做得太硬,而是有一定弹性的原因。例如在二阶欠阻尼系统中介绍无阻尼固有频率、有阻尼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等概念时,列举行驶在马路上的汽车发生上下颠簸的现象。汽车底盘下都有减振弹簧和阻尼器,目的是为了降低由于路面起伏引起的车体上下振动问题。汽车的质量是 ,减振弹簧刚度为 ,阻尼器阻尼系数是,则系统固有频率,阻尼比,有阻尼固有频率 。如果弹簧太硬、阻尼系数太小起不到减振的作用;如果弹簧太软、阻尼系数太小消振太慢,路面没有起伏的情况下,车体还在振动。因此,如何设计、计算汽车的减振弹簧和阻尼器参数,使汽车有合理的振动频率和阻尼比,得到缓冲减振的效果,同时,还要避免汽车振动频率与路面起伏频率相一致的情况。介绍从具体生活实例或工程实例到各个环节模型,最后到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具体实例到数学模型的建模能力。
2.6 培养学生用控制论的思维方式解决机械工程 实践问题
要实现机器运动可以通过机构驱动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控制手段,还可以通过机构与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不同的机器具有不同的固有特性,只有在掌握了其动力学特性的基础上,才能确定驱动方案,其中必有一种方案是最佳的。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学习了各种机构,掌握了机构的运动规律。而本课程教会学生除了应用机构驱动机器,还可以应用控制手段实现机器更加复杂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如何将经典控制论应用于机械工程实践中,根据“时域性能分析和频域性能分析”的知识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根据“系统性能校正”的知识设计控制系统,改变系统的运动特性,达到期望的运动目的。
3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多年从事“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门课程的教与学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杨克冲,等.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孔祥东,群.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周先辉.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高教论坛,2010,(1):81-83.
[4]雷文平,郝旺身,等.关于“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68-69.
篇3
工程机械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工程机械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又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与物质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所以,如何保证工程机械状态良好,并不断提高工程机械的技术素质,保证工程机械的有效使用,最终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工程机械维修理念的转变
(一)事后维修思想
二十世纪初期,工程机械维修一般都是在发生故障以后才进行的,即事后维修。它的最大优点是充分地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统部件的寿命,但事后维修是非计划性维修,浪费了较多的剩余修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二)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
为使每个机件都达到使用可靠和安全,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这种维修思想包含了主动预防的思想内容,其实质是通过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改变了事后维修缺乏计划性的被动局面。但这种维修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修工作以直接经验作为指导,只能提出一般性的维修原则,缺乏针对性;二是只着重解决维修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忽视了维修的整体内涵,缺乏对维修管理的研究。由于事先很难预料大量的随机性的故障,尽管做了许多的预防性维修工作,也很难获得预期效果;三是刻板地实行定时定程维修的离位分解检测维修,不可避免地使维修工作出现频繁分解拆卸的现象,导致维修工作针对性差、工作量大、耗时多、费用高,而且还会因拆装可能埋下一些新的故障隐患,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可靠性。
(三)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
近二三十年来,在预防为主维修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广泛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诊断手段,逐步形成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这种维修思想是以对维修对象的系统监控为手段,用大量的原位检测代替离位检测,将单一的定时定程维修改变以可靠性数据分析为依据的维修。它使维修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主客观更加一致,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盲动性。
二、我国工程机械维修业的现状
在国外,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维修业发展,设有专职的维修管理机构,维修企业形式多样,维修市场已趋于成熟,经常举办维修设备展览和维修理论、维修工艺大型学术会议,有力地促进了维修业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工程机械维修研究和应用才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建立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推广应用维修新设备、新工艺,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工程机械维修业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程机械维修业的宏观管理缺乏统一的归口部门;二是缺乏保护维修业正常发展的法律法规,致使维修业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三是工程机械维修企业性质相对单一,基本上局限于集体、私营性质的中、小型维修企业,融资意识谈薄;四是维修业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标准、制度不够完善,维修质量评价无据可依。
三、工程机械维修体制的改革设想
(一)要尽快成立责权统一的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机械维修业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其整体发展。
(二)要加大行业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使维修业有法可依、有据可凭,加快从行政命令型向依法管理型发展的步伐。
(三)积极营造工程机械维修业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制订扶持维修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引进外资,加大合并和重组力度,改变维修企业性质相对单一的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逐步形成合资、独资、集体和私营多家并存竞争和相为补充的局面。
(四)将传统的定点维修方式转变为定点维修与机动维修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业化的巡回维修队伍,配备高性能的机动维修设备,实现现场维修服务。
(五)促使工程机械维修业从专业分立向资源共享方向发展。现代化的设备集机械、电子、液压、计算机、传感技术于一体,对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能完成单一专业和工种的维修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重复性投资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拥有少量维修资源的企业,只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适应发展的趋势。
四、我国工程机械维修业的发展方向
(一)以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光电机械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将日益广泛。目前,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实践表明,工程机械性能越先进,结构就越复杂,其维修活动就越依赖于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事后维修、预防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思想,各有长短,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机械地规定某个维修单位或某种机型只能采用某一种维修方式,即不符合实际,又难以奏效。当前,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维修主要是以状态监测为基础,可靠性维修为中心,以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视情维修。今后,随着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的工程机械将装备机电一体化的在线自动监测和故障诊断等仪器设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将成为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主导思想。
(二)建立智能网络维修服务系统
建立智能网络维修服务系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工程机械维修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运用网络技术,可以超越国家、地区和时空界限,将工程机械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生产厂、维修厂、配件站和使用单位联系起来,实现远程、快速、优质和全方位的服务。生产厂以此作为售后服务的主要手段,通过与工程机械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维修服务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从施工现场获得信息,按最佳效率时就有权取的措施完成售后服务。
篇4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及能源管理、建筑节能设备及产品制造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环保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环保;
4 新能源;
5 广告。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给排水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污水处理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给排水工程师;
2 机电工程师;
3 污水处理工程师;
4 暖通工程师;
篇5
关键词: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相关因素;预防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Related Factors of hemorrhage in cesarean section operation, an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the study hospital treated 30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maternal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2 January to start in 2013 January obstetric, takes it as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selected in other labor cesarean section in 30 cases as control group, analysis the reason, the amount of bleeding and bleeding the rate of hemorrhage, and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mothers in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 and bleeding reasons for comparison, X ? =5.5982, 9.3934, 48.1816, 17.5080, more bleeding volume t=2.1336; P <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possibility of hemorrhage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 in parturients undergoing higher than other stage, clinical response to maternal close observation, and 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avoid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 cesarean sec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bleeding may occur.
keyword: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 cesarean section; bleeding; related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第二产程指的是从子宫口完全扩张持续到胎儿产出的过程,此产程中产妇的体力虚耗,极易出现子宫下段水肿、宫缩乏力、子宫下段变薄、产妇体力透支等情况,引起术中出血的发生[1]。为避免剖宫产产妇在术中发生出血,笔者对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产妇展开研究,对其术中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关预防措施,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现进行如下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产科住院部收治的30例第二产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其他产程剖宫产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出术中出血的原因、出血量以及出血发生率,并采取预防措施。研究组产妇年龄在22岁~38岁,平均(26.3±3.6)岁;孕周在35周~45周,平均(39.5±3.0)周;经产妇10例,初产妇2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1岁~40岁,平均(26.6±3.5)岁;孕周在35周~45周,平均(39.3±3.3)周;经产妇8例,初产妇22例。所有产妇均为行剖宫产分娩术中出血的患者。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排除标准
①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②呼吸功能不全及哮喘患者;③子宫形态不正常,子宫残角或阴道畸形患者;④胎盘早剥、前置胎盘、重度妊娠高血压患者[2]。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分娩,腹壁切口均为子宫下段横向切口。对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出血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对其发生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在500.0ml及以上即诊断为术中出血;出血量的测量为容积法,采用产科专用的接血的容器将产妇术中出血进行收集,之后采用血液专用的测量杯进行测量。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以及出血量分析,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以及出血量比较(χ±s;ml;%)
注: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的发生率及出血量的比较上,p
2.2剖宫产患者术中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切口损伤、胎盘因素和宫缩乏力;两组患者在出血原因的比较上,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各项出血原因的比较(n;%)
注:观察组患者主要的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约占53.86%;对照组患者主要的出血原因为胎盘因素,约占62.50%;两组患者在各项术中出血原因的比较上,p均
3讨论
3.1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预防措施讨论
①对剖宫产的指征进行严格的掌握,合理适当的使用剖宫产技术。在产妇进行分娩前对其行综合性的评估,对胎儿的大小、产妇的高危因素进行预估,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进行分娩。对患者的产程进行严密的监测,产妇出现剖宫产指征后立即行剖宫产。若顺产产妇处于第二产程时发生难产,应考虑是否转为剖宫产。当剖宫产具有明显的优势,应选择剖宫产进行分娩。若产妇的子宫口全开,胎儿头部达到骨盆,此时使用出口产钳、胎头吸引器、低位产钳等实施阴道助产。产科医师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严密的分析,有助于分娩方式的选择,不能对第二产程难产的产妇全部行剖宫产的代替分娩[3]。②对行剖宫产患者的严格掌握时机,避免在第二产程时进行剖宫产。产前评估产妇有巨大儿、宫颈评分过低、头盆不称的产妇不适合行阴道试产。第一产程中已经发生宫缩乏力、胎先露、活跃期停滞、胎儿下降延迟等应立即行剖宫产,防止对产程的盲目观察情况的发生。③若在第二产程时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剖宫产,术前准备应充分,保证术中配合度良好。产妇取头低臀高位,进行相关的处理后,及时进行胎儿的娩出。④胎儿一旦娩出后,立即经子宫壁注射缩宫素20IU,并行静脉20IU缩宫素的滴注。产妇若对米索前列醇无禁忌症,可经舌下含服或给药200ug;胎儿分娩后立即对胎盘进行剥离,将子宫推至切口外,对子宫进行约3min~5min的按摩,以促进子宫收缩;若止血效果差,则需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手术,如有必要可行子宫全切术[4]。
3.2第二产程术中出血的分析
术中出血在产科较常见,属于产后并发症,积极有效的止血对母婴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产程剖宫产的产妇产程时间较长,经阴道试产后体力过度消耗,产妇极易出现疲劳。产程的延长,胎儿头部已经深入盆腔,因为相对头盆不称的胎儿经阴道分娩的难度较大。经过第一产程后,产妇子宫下段受到压迫的时间久,肌肉组织扩张、变薄,极易造成缺血性水肿,肌肉组织弹性差,导致宫缩乏力;且胎头取出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撕裂子宫切口[5]。以上原因,造成了第二产程剖宫产手术出血的风险较大,临床工作中应尽量避免第二产程剖宫产,因为其难度大,对产科医师的要求更高,其必须拥有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3.3综上所述,第二产程进行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几率高于其他产程,风险大,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其发生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有助于母婴安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英,裴洁松,王雪梅等.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152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6):2876-2877.
[2] 李苗,黄广琳,徐小凤等.第二产程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4):506-508.
[3] 宋慧芳.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56例病例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3):87.
篇6
【关键词】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趋势
有专家认为,继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发展历程上又迎来了第四次革命―――智能化,这次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智能化将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更方便了人类的生活,是一次科学技术的改革。智能化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实质上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产品、技术、管理等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科技更是影响着各领域的发展,智能化逐渐运用在各个领域,同时也成为了机械工程的发展方向。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影响着国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机械工程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将技术科学理论知识运用生产实践中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任何生产和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机械,各个工程领域的发展都需要机械工程提供必需要的设备,各个领域不断提高的需求促进了机械工程的发展,同时机械工程自身的发展,如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也能更好的满足各个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机械工程在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废水、废弃、废物的污染;资源的大量消耗等。因此,机械工程的发展不能一味的以提高生产、生活效率为目标,而要寻求一条既不破坏环境也不影响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分析可以得出,智能化发展是机械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技术、信息等的限制,我国部分机械工程企业还未实现智能化发展,还是以传统的制造模式为主,但可喜的是,机械工程企业一直都在不断改革,借鉴国内外发展较好的机械工程企业的成功经验,在技术、管理、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开拓创新,将智能化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总之,未来的生产是智能化的集约生产,顾客的需求是智能化的服务和产品,因此,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必须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为目标。
虽然目前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国机械工程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总体上是良好的。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不少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研发产品技术,将产品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国机械工程行业一定能够克服当前的困难,走上科技、智能发展的轨道。
三、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方向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普遍推广,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发展也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已经渗透在机械工程管理、产品、生产设备、科学技术等各个部分,成为影响机械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的发展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下:
1.管理智能化。由于智能化管理在机械工程管理中的逐渐渗透,机械工程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多层次、交叉式的管理转变成阶梯型管理模式;由原来的人力管理为主转变为微机管理。智能化管理对机械工程企业的生产、销售、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都实时监控、合理决策,并针对运行结果及时给出正负反馈,以指示下一步的生产活动。这样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管理信息更透明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人员浪费,为企业节省人力和物力,同时减少了人为差错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模式的改变,智能管理模式的发展也提高了机械工程的整体发展。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推广,使得机械工程企业能够更好地预测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决策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更有利于机械工程企业抓住国际和国内形势下的机遇而发展。
2.产品智能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这种不断提高的需求要求促使机械工程企业由传统的劳动力生产转向技术生产,不断需求创新。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智能化产品可以拥有多种人脑的分析功能,如远程控制功能、定时控制功能、联动控制功能等。如针对不同领域的机械工程产品,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能对外界信号进行感知、分析;在产品上安装控制器,可以模拟人脑分析、判断、处理接收到的外界信号,从而实现产品智能化。机械工程智能化产品常有的几种仪器仪表包括有:集散控制系统、单片机+数码显示管+电子线路,可以达到分级控制、灵活配置、智能管理的效果。
3.机械工程设备智能化。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许多机器设备都趋向自动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促进了智能管理模式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智能设备的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设备性能参数的变化及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及生产状况,有故障发生时,系统设备能够及时给出预警信号,不会造成生产的损失。
机械工程设备(如加工机械、动力机械等)的运行状态是机械工程生产效率的基础,对机械工程企业以至于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机械设备的结构、工作性能、工作效率的不同,机械工程的运行效率、任务目标等也是不同的。
4.科学技术智能化。科学技术智能化是实现产品智能化、生产设备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的基础。科技智能化运用在机械工程生产各个方面,如导航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微显微技术等的运用。因此,现代机械工程企业要不断地关注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其应用在生产中。由于机械工程不同领域对产品结构、性能等的需求不同,机械工程智能化产品发展的模式、目标等也不同,对不同领域的智能化产品的生产应该根据具体需求而有有所差别。不能采用“一概而论”的方式,要针对具体需求,进行适当的技术、设备选择配置,使机械工程智能化生产更有效率,智能化产品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概述,在此基础上,对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方向在管理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机械工程设备智能化和科学技术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当然,要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体系还有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总之,只要我们正视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拟定措施并实施,就一定能够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及创新的技术,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保证机械工程未来的智能化发展顺利。
【参考文献】
[1],杨金勇.浅谈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的结合发展及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18一19.
篇7
关键词:机械工程 专业硕士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30-03
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基础是从事复杂机械装备设计、先进装备制造、机电系统控制与监测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机械工程实践环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时间较短,开展机械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及开发技能,同时满足机械工程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
1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方向的确定
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及工程能力培养要求,才能确定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该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的设计、分析、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现代制造工程,机械性能分析、设备故障诊断、状态监测与维护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技术,工业设计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具有从事机电新产品、制造装备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水平高,掌握先进设计、分析、检测、制造等现代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
由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现代设计与方法、先进制造与装备、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向。
2 培养环节的设计
2.1 实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该领域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且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一学期内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般由学校导师所合作的单位内具有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指导学术、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的模式为主。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特别是理论部分)的指导。学校导师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负责。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经常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共同指导从而保证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4-5]。
2.2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6]。学位论文形式可根据行业特点,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课题最终成果,要以具体的设备、系统来体现。学位论文完成后,按有关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审议,充分考核其实践能力,验证课题论文具体实物成果,然后才能将相关材料上报研究生院,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获得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3 实践课程的设定与实施
3.1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代设计与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实现。该实践通过使用ProE绘图软件和PowerMill软件以及数控机床来实现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首先学生通过使用ProE软件来设计出需要的加工零件,然后将绘制好的加工零件导入到PowerMill软件,通过此软件来实现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需要加工轨迹代码,在仿真检验后将代码导入数控机床中来实现零件的加工。图1为学生完成的零件三维造型及加工轨迹设计。
3.2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在对先进制造与装备的认知基础上的实践能力。该实践课程培训在西门子840D SL数控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如图2所示。教学试验台上配有针对机床常见情况(如运动、故障报警、加工状态)的演示盘,通过各种信号灯的显示可模拟机床的刀库的旋转、换刀以及机床辅助动作的状态。学生可进行西门子840D-SL系统的连接调试、西门子840D-SL系列S120伺服轴调试、西门子840D-SL系统参考点建立调试及故障诊断、西门子840D-SL系统所用Step-7 PLC指令编程与调适、ShopMill CAD/CAM编程实践、PCU单元OEMs HMI扩展界面开发与编辑、SIMATIC WinCC flexible开发工具包的使用及数控加工程序测试,完成图形仿真训练。
3.3 机电系统测控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方向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测试和控制技术的认识与实践能力。该实践通过数据采集卡来实现对模拟量的采集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控制,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据采集卡是如何将外界的模拟量转换成电压,然后将电压转换成人们熟悉的数字值;明白数据采集卡是如何控制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编程来实现对直驱试验平台的控制。通过该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先进制造与装备的概念,还能够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位机来调用动态链接库函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图3是学生通过变成编程软件实现的简单测控界面。
4 结语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过上述环节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为我国制造行业提供实用型科研、技术人才,间接促进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宝营.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5,13(25):120-122.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设备监理》编辑部.工程硕士培养应以行业队伍建设需求为目标――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高彦芳副教授[J].设备监理,2013(2):34.
[4] 郑文轩,杨瑛,田贝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154-155.
篇8
【关键词】机械工程;智能化;重要性;发展趋势
0.前言
新经济时代是智能化的时代,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拓展, 智能化有了长足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日渐增加正是智能化发展的现实基础。目前,智能化技术逐渐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
1.实现机械工程智能化的重要性
(1)机械工程作为一种与机械的生产和应用具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其通过对科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机械设备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社会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机械设备作为拓展生产范围和促进生产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各行各业中各种机械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加上机械工程中包含了多种机械与控制技术,在机械研发与应用过程中都离不开机械工程的应用,因而必须对机械工程进行有效的分析。
(2)智能化涉及了方方面面的技术知识,因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智能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使智能化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因而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对于我国机械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加上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必须对智能化的机械工程发展趋势进行探究。此外,机械工程在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通过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实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并通过智能化的实现降低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实现机械工程的智能就显得十分必要。
2.机械工程智能化要点分析
2.1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是与机械生产和使用密切相关的学科, 通过科学与实践经验的结合,解决与机械设备相关的各种问题,具体来说,社会生产离不开机械设备, 没有机械设备的生产只能是小范围的生产, 并不能实现规模性生产,机械工程的出现使得机械设备的使用更为普遍, 从而使规模经济成为可能。机械工程涉及机械、控制技术等多种知识, 研究机械的研发、使用以及维修等多种内容, 始终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2.2智能化
智能化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涵义,而是一个涵盖较广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涉及多种技术, 并将这些技术运用在某一特定用途中的智能化的综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智能化不断发展,智能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逐渐拓展到建筑、生产等多个领域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更是为智能化不断创新, 从而拓宽了智能化的深度和广度。同时, 新时代的经济要求决定了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性。总之, 智能化在未来具有极为方阔的发展前景。
3.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技术、信息等的限制,我国部分机械工程企业还未实现智能化发展,还是以传统的制造模式为主,但可喜的是,机械工程企业一直都在不断改革,借鉴国内外发展较好的机械工程企业的成功经验,在技术、管理、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开拓创新,将智能化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总之,未来的生产是智能化的集约生产,顾客的需求是智能化的服务和产品,因此,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必须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为目标。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不少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研发产品技术,将产品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国机械工程行业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上科技、智能发展的轨道。
4.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4.1管理智能化方向
由于智能化管理在机械工程管理中的逐渐渗透,机械工程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多层次、交叉式的管理转变成阶梯型管理模式,由原来的人力管理为主转变为微机管理。智能化管理对机械工程企业的生产、销售、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都实时监控、合理决策,并针对运行结果及时给出正负反馈,以指示下一步的生产活动。这样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管理信息更透明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人员浪费,为企业节省人力和物力,同时减少了人为差错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智能管理模式的发展也提高了机械工程的整体发展。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推广,使得机械工程企业能够更好地预测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决策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更有利于机械工程企业抓住国际和国内形势下的机遇而发展。
4.2产品智能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这种不断提高的需求要求促使机械工程企业由传统的劳动力生产转向技术生产,不断创新,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智能化产品可以拥有多种人脑的分析功能,如远程控制功能、定时控制功能、联动控制功能等。如针对不同领域的机械工程产品,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能对外界信号进行感知、分析。在产品上安装控制器,可以模拟人脑分析、判断、处理接收到的外界信号,从而实现产品智能化。机械工程智能化产品常有的几种仪器仪表包括有:集散控制系统、单片机+数码显示管+电子线路,可以达到分级控制、灵活配置、智能管理的效果。
4.3机械工程设备智能化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许多机器设备都趋向自动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促进了智能管理模式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智能设备的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设备性能参数的变化及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及生产状况,有故障发生时,系统设备能够及时给出预警信号,不会造成生产的损失。机械工程设备(如加工机械、动力机械等)的运行状态是机械工程生产效率的基础,对机械工程企业以至于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机械设备的结构、工作性能、工作效率的不同,机械工程的运行效率、任务目标等也是不同的。
4.4科学技术智能化
科学技术智能化是实现产品智能化、生产设备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的基础。科技智能化运用在机械工程生产各个方面,如导航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微显微技术等的运用。因此,现代机械工程企业要不断地关注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其应用在生产中。由于机械工程不同领域对产品结构、性能等的需求不同,机械工程智能化产品发展的模式、目标等也不同,对不同领域的智能化产品的生产应该根据具体需求而有有所差别。不能采用“一概而论”的方式,要针对具体需求,进行适当的技术、设备选择配置,使机械工程智能化生产更有效率,智能化产品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篇9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机械工程;应用
引言: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机械加工领域的发展,并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机械工程从传统制造技术转向柔性自动化、集成自动化和智能自动化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并且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在现代的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机械工程的各个环节中,不仅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增加了机械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机械领域的决速发展。
1、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1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的集成机械技术,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械自动化仍然处于单子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性能较单一的低水平阶段。同时,发达国家的机械自动化生产管理过程,已经完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而我国还是旧时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实现人员管理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并且,我国的机械设计创新研究水平也不够,不能能够采用复合加工手段进行机械制造。以上这些都造成了我国机械工程发展的缓慢。
1.2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
我国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自动化水平发展缓慢,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机械技术人才的缺失。我国现代的机械工程领域中,自动化应用范围不够宽广,而大多数的技术人员只学习了自动化技术的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实践环节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因此,我国要重视自动化技术人才的个面培养,并不断加深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实现机械工程的研究创新,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2、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2.1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现代机械工程中,要依照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客户的具体需要,对产品的性能进行相应的设计及调整,是灵活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体现。灵活的柔性自动化技术,就是为了满足市场和客户的共同需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技术,不仅具有自动完成各种技术性操作的功能,还可以实现一定加工目标下的智能操作,能够适应不同的外界因素。由于柔性自动化技术对市场需要进行了分析调查,对机械工程企业的内部组织有效的调节,有效的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加工产品的生产效率。柔性自动化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现代机械工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类型,促进了企业机械工程紫动化的发展进程。
柔性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机械生产技术基础上,将数控技术作为核心,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信息科技,把高端的计算机设备、信息科技手段以及机械生产技术三者有机的结合来发展机械工业制造,从而加大对生产的灵活性,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努力实现机械加工工程领域的工业化发展目标,促进机械工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柔性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2集成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对于集成自动化技术而言,将信息技术通过改进,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的目标,确保加工制造的各个过程都更加具体化。集成自动化技术利用系统工程概念,能够将各种加工技术及生产信息高效集成,不仅仅是技术功能方面的集成,同时也是技术经营方面的集成,从而扩大机械工程的生产规模,最终实现强化机械制造中的集成能力的目的,使得机械工程企业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相适应。
2.3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现在的机械工程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商品概念体系,同时还涵括了产品的集成活动和系统,是一个功能体系和信息处理体系有机结合成为统一体的过程,涉及到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形成了机械工程领域的智能自动化技术,是智能化与集成化的结合。这种技术能够实现对事物的模拟,从而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是一种类似于人脑工作的自动化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系统的整个过程,优化了自动化生产的过程,可以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能够监视自身的运动状态,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能够有效避免机械工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应付外界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及时做出快速的响应,调整自身参数适应外部环境,使机械加工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有利于机械加工的安全性。
3、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3.1高度集成化
在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集成化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机械制造企业结合计算机应用,通过有效的整合手段,将机械生产系统作为整体进行运作,这种高度集成化的制造系统,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2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在机械工程中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智能自动化技术也越来越强。在现代机械领域中,机械设备实现了人机一体的结合,通过智能化的系统进行机械产品的控制加工,是人机相互协调的结果,能够提高机械加工的自动化技术水平,使自动化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3.3虚拟化
自动化技术的虚拟化发展是指将更多的现代化高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机械控制理论结合,实现机械加工制造的完全模拟,能够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隐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加强生产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虚拟化的机械工程技术保证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还促进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4绿色化
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机械工程的生产过程中,企业为了加快生产速度,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需要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浪费,采用绿色设备和绿色材料,向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产品的回收利用。
4、结论: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现代机械工程领域,能够优化企业的技术体系,提升产品的质量,降低企业的成本。我国的机械工程中,要积极培养优秀技术人才,提高自动化技术水平,并且向着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祖龙,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
篇10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
一般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在机械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从而促进机械加工生产效益与效率的提升,保证机械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工程行业,有效实现了自动化技术与机械工程的完美结合,能够增加生产收益,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一、当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机械化水平不高,刚性自动化和单子自动化是我国自动化的主要特点,而发达国家已经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领导层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对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加以忽视,难以从机械的管理、工业组织和生产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影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同时我国部分机械工程需要对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加以植入,以此促进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此外,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发展工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如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自动化应用范围狭窄、自动化技术落后等,这些降低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机械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时,相关人员缺乏自动化专业知识,难以全面了解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降低自动化市场需求;同时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与长远发展规划,自动化技术的投入不足,难以将社会实践和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导致自动化发展实际价值不高,影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只有强化企业创新意识,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价值,促进机械工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
二、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策略及前景
(一)发展策略
要想推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首先可对低成本技术加以发展。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企业无法对高投入的自动化技术加以有效提供。基于这种情况,我国企业应对低成本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加以重视,积极开发利用初级的自动化机械,为未来机械工程自动化与智能化提供坚实基础。其次可对机械自动化设施加以完善。要想促进机械工程的自动化发展,必须要健全和完善机械化的基础设施,如数控机床和电子计算机等。只有保证配套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才能全面实现机械工程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促进机械工程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升[2]。最后可强化专业性人才培养。专业机械自动化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重视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培养,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加强自动化技术的教育与宣传,强化人才的全面培养。
(二)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将会朝着更加环保、实用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在环保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环保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机械工程作为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在应用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更为环保,不会产生噪音与污染物。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要积极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保证机械自动化能够与时展需求相结合,符合环保理念,以此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
其次在实用方面。当前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生产经营的高效率,而对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应用情况加以忽视,影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价值。企业在采用自动化技术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应用目标加以确定,科学对待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遵循实用原则,强化应用效果。同时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国情出发,对其进行综合考虑,逐步实践机械工程自动化的跨越式发展。
最后在智能化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朝着智能化状态发展,如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机械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其将会在社会发展背景下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3]。当前自动化机械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效益与生产效率的提升;未来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将会更为复杂化与精细化,而实现机械自动化的完全智能化,将会高效快速完成这一复杂精细的工作,代替人工完成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业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合理应用,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面尚不成熟,需要积极借鉴与引进先进的技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使机械自动化技术朝着更加环保、实用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机械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旭.基于自动化技术发展上的机械工程建设探讨[J].科技风,2014,24:149.
- 上一篇:人文教育的好处
- 下一篇:网络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