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教育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
善意的谎言能让人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着,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
父母的一句谎言,让涉世不深的孩子脸若鲜花,灿烂生辉;老师的一句谎言,让彷徨学子不再困惑,更好生长;医生的一句谎言,让恐惧的病人由毁灭走向新生……善意的谎言不会玷污文明、更不会扭曲人性。
善意的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一次继续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绝不轻言放弃。因为未来的道路完全被欢乐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篇2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 人文教育 渗透策略
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表达唯美思想,彰显人生哲理,给人以人文精神的启迪与涵养,这是美术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如此,通过美术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才应该成为美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渗透呢?
一、通过美术课程的人文背景渗透人文教育
艺术是在生产劳动中萌芽并逐步独立起来的,远古时代,人们在为衣食劳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改造、加工,创造了原始的美,随着工具的改进、富裕劳动力的出现,美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领域,千百年来,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用社会人的眼光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就会透过美的表面审视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而这,正是美术作品的人文精神所在。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却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很少会引导学生触及作品的“灵魂”。教师的引导常常停留在让学生对画面构成的简单了解,评价也是粗浅的。甚至有些教师往往用“画得像不像”这样的标准引导学生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注重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为此,必须利用美术作品的人文背景。例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环境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可以从这个定义的原始来源去理解,例如,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给出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领悟其新的时代意义:即人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周边人居环境的改造与设计,其反应的是特定时代民众的心理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可以选择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法国凯旋门与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这几幅作品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反映了特定的时代情感。可以把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作为重点进行剖析。因为这幅作品相对年代较近,其创作理念与现代较为接近,容易为学生理解。在这幅作品中,主体建筑鲜明,细节方面诸如姓名墙等便于理解,空间结构独特的,所有这些,都会有利于学生理解这幅作品的人文背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濡染与熏陶。
二、通过情境设置渗透人文教育
通过美术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要从挖掘作品的人文背景入手,更要注意营造人文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人文情境中,达到油然而化的理想效果。营造适宜的人文情境不仅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更要教师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利用教具与多媒体,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加顺畅、审美传达更加到位,达到通过情境在学生内心世界激起人文精神的涟漪、通过师生互动通过表象直达作品人文内涵的理想境界。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诸如现实生活情境、随机游戏情境、现场实物情境、动感音乐情境以及视频情境,等等。还是以“环境艺术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要点这个环节的教学时,处理实用性便利性与美观相结合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先发动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雕塑、公共设施介绍给同学们,在课前要求学生要准备好图片或照片,并做好语言描述的准备。在课堂上,由于有了准备,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辅之以图片、照片或者实物,甚至同学间互不服气,还互相比较辩论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来自学生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情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进行实例分析这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动感音乐情境:用“英雄赞歌”“我的祖国”与“马赛曲”等作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法国凯旋门以及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等作品,无需过多的语言,这种情境本身即有强大的感染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内涵,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播放课前在网络上下载的《全金属外壳》的视频资料,由于这个视频里面有血腥的镜头,因此做了必要的删减,主要从展示美军训练的残酷与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残忍以及英雄的越南人民的英勇反抗、美国国内正义人士的反战声讨等角度组织视频资料。这种有声有画面的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使学生对战争的残酷、美军的野蛮、对和平的可贵有了深刻的认识。运用恰到好处的情境,使看似平静的画面有了活力,蕴藏在画面背后的人文精神鲜活起来。
三、通过教师人文修养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高级的智力与思想情感的交流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引导、感染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美术课堂渗透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往往起决定作用。只有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会有渗透人文教育的理念、有发现人文教育契机的眼光、有灵活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美术课堂的人文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人文修养。首先,美术教师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要做一名品德高尚的教师,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从,一名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其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其次,不局限于美术学科,文史哲都要涉猎,夯实知识基础;最后,研究好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四两拨千斤,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渗透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总之,片面的就本讲本的美术教育不仅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教育本真要求,就美术学科而言,也是低层次的教学。只有把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把美术教学带入优质高效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古聿浚,李宗儒,中学美术教师人文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53-75.
[2]滕守尧,中外综合式艺术教育一百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114.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对策搭建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分析
1.学生个性的缺失
学生个性的缺失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的学生都比较擅长于考试,无论在什么地方,其考试的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同时,许多学校的教师为了迎合以分数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只
是一味地追求高分。这种环境下,学生从出生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为的只是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从而严重淹没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为考试的“机械人”。
2.价值观念的迷失
价值观念的迷失主要体现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放在了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认知上,通过反反复复的阅读、朗诵,得到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学校往往会忽视如何教导学生去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迷失。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片面化、教条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真实人性的分析,以标准答案为唯一的评分标准,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价值观的部分扭曲,根本无法学会去处理真实社会中的人性复杂的问题。
3.辨别是非能力的丧失
辨别是非能力的丧失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无限膨胀的社会中,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传播内容的复杂,使学生无法进行思考就获取了所需的信息。这虽然可以节省查阅资料的时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往往会让垃圾信息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尤其是一些黄、赌、毒的负面信息。这对于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通过行为将这种负面的问题表现出来。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1.教学目标的人文化
教学目标的人文化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偏重于关注真实的世界,改变传统的考试分数一统天下的格局,确立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准确地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生活、生命真谛的领会,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促进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树立,健全学生的人格,增加生命的厚度。另外,教师还需适度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促进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与热情度,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观察力。
2.教学环境的人文化
教学环境的人文化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提倡民主的人文氛围,争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中去。另外,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爱书、敬书的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强化文化视野。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学生接受一些有害于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未来之路、人文之路。最后,还可以适当地将学习地点从课堂、校园搬到校外以及学生家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方面的情况,还可以提升学生面对陌生环境时的适应能力,促进人文教育中集体化以及社会化目标的实现。
3.教学方式的人文化
教学方式的人文化需要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讨论、访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设定一些发散性问题,消除答案的唯一性标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需要尊重个性的发展。这样才可以保障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育不仅是针对教导课本上有限的语文知识,更需要注重传播一种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本文从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出发,就如何加强中学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虽然不能够全面覆盖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更加平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J].书屋,2005,12(09):57-61.
[2]赵文汉.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01):125-129.
篇4
一、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在理工科大学教育中陷入困境,这是不争的事实。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茫然无知。这一教育文化现象是世界性的,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忽视,比之发达国家还要严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文教育在理工类院校学生教育中的失落呢?
1.科技实用主义盛行,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直接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进步在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好处与实惠的同时,也确立了其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其无所不能的威信。与科技教育对人的文化世界所产生的直接而巨大的作用相比,人文教育对人的文化世界所产生的作用则不可能这样直接、这样巨大、这样明显,人们常常认为科技教育是“务实”的,“有用”的,是“硬”的,人文教育是“务虚”的,“无用”的,是“软”的。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2.市场经济初期对人文教育的排斥,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市场经济在其不成熟阶段也有其负面效应,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面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片面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因此,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大学教育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它给现代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大学中那些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大学教育单纯地服务于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这就导致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人文学科首当其冲。人文教育因与市场经济初期的矛盾,往往受到市场的排挤。这一现象在受着市场经济积极影响的科学教育的强烈而明显的反差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3.人文教育的知识化倾向,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失落的客观原因
近年来,许多理工科大学加大了人文教育的力度,增设了人文学科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受到科技教育的强烈影响,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也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人文教育不仅在于不停地进行理论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使受教育者能够切身体会和认同,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习者的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没有深刻的人文体会和认同,只接受了教条式的理论教育,势必使受教育者难以领会人文精神的内涵,失去对人文教育的兴趣,使人文教育难以开展。
4.人文教育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失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文教育本质上是“普及教育”。在科学技术领域,少数精英可以替代我们发明创造,他们完全可以替代我们去想、去做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只要会享受其结果,就可以体会高科技的无穷魅力。而人文精神是每代人、每个人所具备并外在体现的,不可能靠少数几位人文精英的辉煌成就而替代普通大众的人文精神,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思想,但代替不了我们每个人思想。因此,人文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使人文教育成为“普及教育”,才有人文教育的发展进步。但人文知识的自身特点又为人文教育的普及增加了难度,人文教育不是一旦“完成”就可以自动处于完成状态而不改变的静态事物,人文教育也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显示不同的内涵,这为人文教育的及时普及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二、理工类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理工类大学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其产生的积极因素与传统认识上重要的科学教育是不一样的。一位仅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人,虽然它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应用可能对他个人和社会发展有所推动,但无法保证它的每一项成功都对社会真实有益;而一位同时拥有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所作出的一切才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贡献。
1.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础
所谓人文,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的教育。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比,科技教育是求真,解决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事实判断;人文教育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更多的是“对”或“错”的价值判断。人文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础。早年,哈佛大学提出要“回到基础”,加强五大领域,基本上都是人文教育领域内容,其中第一领域是文学艺术,第二领域是历史,第三领域是社会分析与道德判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将其所学应用于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面。
2.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教人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质世界,一是精神世界,使人的真正得到安顿在于精神世界。现实社会上存在的三大学科体系,即科学、人文学和宗教,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精神世界发挥着作用,但在精神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则是科学体系所无力建立的,而只能由人文学科或宗教来建立,但后二者的发展和归宿完全不同,人文学科塑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世界;而宗教所塑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世界,这两种精神世界都能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但极端的宗教会引起反人类、的行为,从而导致人的生存危机。因此,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方面,人文教育比宗教具有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
3.知识经济对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知识经济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经济,是决策知识化的经济,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新技术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和对信息的有效处理。由于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使得每个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本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最新的信息,人们掌握信息量的机会越来越趋向均等。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你所拥有的资料信息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分享信息的综合能力。如对各类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判断的能力,运用信息从事创新工作的能力等,而要形成这种能力,则必然要求科学工作者要具备很强的人文素质。
4.人文教育的成败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从现实来看,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我们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文化价值中立,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但人文文化却不能照搬西方,全盘西化,尽管我们要学习西方人文文化中积极的东西,但中华民族必须靠自己的人文文化来维系和支撑,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对我国人文教育传统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冲击,如果我们的人文教育和文化也全盘西化,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生物的概念,而不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
三、理工类院校大力开展人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究
1.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
就理工科大学而言,开展大学人文教育,首先要改变办学观念,这就要求改变那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观念,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明确地把大学教育目标规定为人格的培养和自身的完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改变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状况,使受教育者不因“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使学生接受充分而全面的培养,提高他的技术才能,更提高他人性的品质,把学生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2.营造人文环境,形传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保证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建立和传承有赖于人文环境建立和人文传统的形成,其原因就在于“泡菜理论”,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水中浸泡,味道是不一样的。理工科大学要加强人文教育,就要营造较完善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文传统,除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外,还需大力加强人文“软件”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人文教育的氛围,完善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人文传统对人文教育的导向和陶冶总是通过涓涓细流式的潜移默化去实现的,通过一代代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文传统,这种人文传统的特点,即“润物细无声”,即“薪尽而火传”。
3.完善教学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条件
在理工科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落实,首先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现在,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在呼吁理工科大学应当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人文学科课程,如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就针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建议重新修订大学课程,无论主修什么专业,都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言文学专业素养,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大力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人文课程的开设门类,尤其在理工科院校,应广泛开展有关人文学科内容的选修课,在较宽松的氛围中,使习惯理工科思维的学生接受人文学科的教育。
4.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是人文教育开展的关键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人文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人文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的体认,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良好人文传统的形成也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它是通过一代代作为大学教师的人文学者的言传身教,使一代代学生于其间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5.课内课外互动,结合常识分析是人文教育开展的具体措施
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的开展,首先要使人文教育内容进入主课堂,列入课程体系,使所有理工科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想选择的课程学习;其次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人文教育的讲座,进行经典艺术作品赏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逐步建立完整的第二课堂体系;再有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常识体验和分析,宜于揭示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促进学校人文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6.人文教育实质上是自我教育
篇5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中,将人文情景渗透到全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将关爱、同情等理念渗透到护理的细微措施中去,通过细节向学生展示如何在护理活动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和家属的心理,使得他们经历学习到感悟、最终内化人文素养的全过程,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学生人文关怀缺乏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说,经过课前准备的人文素养是潜移默化、不刻意的,显得不做作、不矫情,随意为之、合情合理,因此能够起到以情意促认知的良好效果。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把握他们的认知特点,既不可以拔高人文素养的难度,也不降低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努力通过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内化人文素养的平台。
二、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人文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新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医患、家属等角色,让他们临床揣度各方的行为和态度,体会到各方尤其是患者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和对病患者心理反应的敏感度。比如,可以在情景模拟临床教学法中,创设病人遭受重病折磨的情景,让他们体会到病患害怕无助、渴望救助的负面情绪,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产生移情,自发地对病患和家属表现出人文关怀,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态度柔和、动作麻利。
三、成立关怀小组打造人文教育常设机构
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可以考虑成立关怀小组,以建立常设性的人文教育机构。这个小组是一种非正式的团体组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长期受到小组活动的熏陶,进行实验室合作练习等活动,采取书面交流、现场交流等形式,感悟病患心理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可以说,关怀小组是实践和反思人文教育的平台,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多形式、多内容地表达关怀。
四、通过记关怀日记进行个性化培养
关怀日记是护理专业学生反思、见证自己人文素养培养过程的载体和平台,通过记关怀日记,可以发展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个体性人文关怀模式、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笔者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全程、不落细节地记录自己对病患情感的认知、感觉、反思和情感变化过程,以及时记录自己的情感体会和变化过程。通过实验,笔者发现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通过落到书面,学生能够发展出不同于关怀小组、角色扮演等大众、公开的人文素养,而是培养出更为细腻、适合学生本体情感基础的人文素养,并且真实性大为提高、效果也就更为突出,是一个实现情感共鸣、行为趋同的隐蔽课堂。
五、临床实习实践加深人文素养
篇6
一、人文、人文教育及数学教学
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对社会中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简单的说,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就其本身而言就包含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特征,而这种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
(一)让情感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可以沟通反馈信息,而且还可以令学生亲其身信其道,产生教育的想亲和力,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切美好的东西总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愉悦感受。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因此,要寓美于教,用数学固有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数学美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奇异简洁,图形的对称相似,整个理论的和谐统一等方面,数学教学中如能充分展示,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保证专题质量,“分散”贯穿始终
篇7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蕴含着很好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教育价值。在体育人文教育的实践中融入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则可以提高学生体质体魄的同时,也能够很好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气质。
关键词:
茶文化;体育人文教育;茶道精神;路径选择
作为我国教育领域里一门重要的课程,体育课承担着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职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开始承担起新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在提升学生体质体魄,使之具备一定的体育水准和竞技水平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人文教育的注入,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在这种新的需求下,将我国茶文化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则能够很好地提升体育人文教育的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人格理想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
1体育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现状
体育人文教育的内涵比较丰富,一方面它囊括了体育精神和文化上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包括了教学中对学生所进行的人文关怀和培育。学校能够通过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文化的同时,可以利用人文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让他们感受到体育对人的关怀。详细来讲,体育人文教育的作用大概有下面几方面。首先,体育人文教育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从我国中学、大学还是其它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教育上往往都存在这样一个偏差,那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专业知识或者相关技能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但是却在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上有所欠缺。探其原因,不难发现,当下激烈异常的升学和就业压力以及职场竞争,让大部分师生把关注点和重心放到了如何考学、就业、升职上面,因此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上面都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切的学习计划都围绕分数、专业能力而设定,却很少会主动关注人文教育,更不用说去主动学习提升了。这方面的偏差极易导致一些负面现象的出现,譬如说学生道德滑坡、崇拜金钱暴力、热衷于享受、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针对这一情况,用人文教育去加强体育教学,则可以在强化学生体质体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提升他们在修养、情操、责任等方面的水平,让学生不单单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更可以成为一个有着优秀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人。其次,体育人文教育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更好更快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从未有过的信息时代已经悄然来到,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人们的道德和素养有着很高的标准。不仅要求人们能够拥有坚毅的内心以及强壮的体魄,同时更要求人们能够有着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较高的情商智商。针对这一点,体育人文教育有着很好的用武之地,其可以培育学生宽厚、谦逊、博爱、奋斗、团结的人文精神,又能够在潜移默化间,提高他们的智商和情商。可以说,体育人文教育的这一特征和内涵,就给我国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筑牢了思想和精神基础,同时这也是体育教学更好更快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上面我们探讨了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仍然停留在只注重身体素质而轻人文教育的不足之处,从实践中看,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很多学校的体育人文教育所占比例还很低。无论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还是大学的体育教学,普遍还存有“重武轻文”的思想,认为学习体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强壮骨骼,人文教育与体育教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以说,这种较为落后的观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比较适用,因为那时国人的体质偏差,强身壮体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无暇关注人文教育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体育教学早已从单一的强身壮体发展到培养全面的综合型人才,那种落后的体育教学观点早已成为体育教学不断前行的“拦路石”,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第二是很多体育老师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在各个层次的学校里,基本上所有的体育教师都是体育专业毕业的,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在体育生的培养上也存在诸多缺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只注重体育专业的培训,缺乏人文素养和知识的培育。这一缺陷就导致这些体育教师只懂得如何教授如何锻炼、竞技等专业能力,却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水平去支撑体育的人文教育。而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年龄阶段,因此老师的培育和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一个好的老师所传授的人文关怀,足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用。第三,是很多学校在体育人文教育上的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从实际中看,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增设了相关的体育人文教育内容,但是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却停留在那种照本宣科的阶段。在人文教育中,老师仅仅是把书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读给学生,没有启发性教学、没有互动内容,也没有深入的二次创新,这不仅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导致体育人文教育难以更好开展。
2传统茶文化的人文内涵
我国的茶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模样。从远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效,如古书曾记载:“神农日尝百草,得荼而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之风的盛行,茶文化也得到了初步成型和发展。而到了有唐一代,在佛教盛行和儒家、道家日臻成熟的背景下,茶文化又与这些思想流派的观点相互融合碰撞,最终上升到了一种哲学思想的境界。我们先来谈一谈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首先是茶文化所蕴藏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是大自然的产物,其多长在崇山峻岭之中,不喜人间烟火,吸日月精华而成,本身就有朴实、清新、素雅的特质,这就和我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基本一致。茶文化的这一思想内涵,一方面影响了饮茶者在环境营造、茶具和茶叶品种的选用,如喜欢在有着青山绿水的户外饮茶,或是在庭院模拟出一副竹林青青、曲觞流水的自然环境,以此来追求内心的那种“归隐”之情。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就是茶文化的这种思想内涵会影响到饮茶者的价值观念和处世之道。比如说,我国很多人在品茗时,往往会把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愉快或者苦恼用一杯清茶化解掉,用“出世”的心态来宽慰自己,进而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个平和的状态,用更加包容和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其次是传统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思想。这种思想内涵源于我国的儒家思想,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生之事始终秉承一种恰到好处、不过不缺的态度。茶源自自然,有静心去火的功效,因此人们在饮茶时,会在有意无意间,让自己变得安静且平和。茶文化的这一思想内涵对饮茶者的影响主要分为这么几方面。第一是在煎茶和饮茶时,讲究火的大小要适中、水的温度要不高不低、茶的口感要不浓不淡。二是在饮茶时要用恰如其分的礼仪去招待朋友,或是用礼貌得体的态度去回敬主人,这种礼仪讲究的是适度和舒适,不能过,也不能缺,具体体现在茶事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一言一行上。三是这种思想内涵对饮茶者对自身人格的追求和完善大有裨益,众多饮茶者会通过饮茶,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和而深沉,并修身养性,锤炼出自己朴实、高尚、清净的人格魅力。再次是传统茶文化中“茶禅一味”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源于佛教,它是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思想所追求的就是要从红尘的种种烦恼中脱离出来,用另一种视野去看待人生和这个世界,最终达到顿悟的目的,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世界的本质,这正是“茶禅一味”的终极境界,也是茶的本味所在。在这里,我们可以用“茶禅一味”所蕴含的“苦静凡放”思想来阐述一二。苦为何物?指的就是人所面临的生老病死,以及凡世间的种种困苦。静为何物?指的就是无论风吹雨打,都要用一颗安静深沉的内心去面对。凡为何物?就是平凡之处和细微之物,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要善于从生命和生活中的小处以及细微之处去感触这个世界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存和运行规律。放为何物?就是要学会不怒不喜,不为外界所动,要善于放下一切,苦也放下,喜也放下,让自己轻装上阵、轻松而行,没有任何负担。应当说,茶文化所具备的这些思想内涵,对于引导和培育人们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文修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茶文化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要把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涵与体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这里要明确一点,中庸并非不思进取,平平庸庸,不是说提倡和稀泥和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而指的是一种对自己以及对事情的把握水平。中庸和谐注重的是万物协调,都保持一种合适和恰当的位置和距离,并秉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上,它追求“入世”,就是要求学生要在学业和以后的工作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这和体育精神不谋而合,也正是体育人文教育所需要的。体育教育的本质还是运动性和竞技性,在实践中,高负荷的体育训练和必须分出胜负的体育竞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胜利后的骄傲以及失败后的沮丧之情,这种不平和的心态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由是言之,将茶文化“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涵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们用更加平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体育,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竞争和压力。另外,茶文化“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涵,可以给体育人文教育增添一些礼仪上的内容。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礼仪的注重和讲究对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这个民族就开始将茶来祭拜祖先。而在古代汉文化圈里,茶更是青年男女提亲、订婚、结婚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人”。概括来讲,茶文化所蕴含的礼仪,与我们这个民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招待亲朋好友离不开茶、红白喜事离不开茶、化解矛盾也离不开茶……可以说,茶文化这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具体到生活上面,它追求的就是一种和善友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以及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状态。这对于体育人文教育来讲十分重要,可以使学生们更加注重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步入社会后,也会懂得如何和善处世。同时,这种思想内涵也体现在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上面。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常常会以茶为载体,来展现品茗者良好的价值追求和谦谦君子风范。从我国的历史上可以看到,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茶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理想,这也是茶被人们称为“饮中君子”的重要原因。而茶文化的这一特质,对于引导学生们建立起完善的人格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那么,如何将茶文化很好地运用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呢?笔者建议,这种融合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用巧妙的方法使其有机结合,自然而不突兀。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将茶文化中的体育元素提炼出来,并将其与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结合,之后再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去。这里笔者以采茶舞简单举例,采茶舞是我国古代产茶区劳动人民的创作成果,凝聚着丰富的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引进采茶舞,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肢体上的动作感受到体育之美,另一方面更能感悟到里面所蕴藏的茶人精神。同时还要在体育人文教育中大胆创新,不妨采取一些“情景教学”模式来强化教学效果,如茶艺表演、去采茶区采风等等,通过这些情景上的模拟,来增加人文教育的厚度和深度,从而让学生们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加清晰而深入的认识。
作者:马昆 马春英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体育部 河北地质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学生体育人文教育使命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85.
[2]朱红缨.高校茶文化专业构建动因及教育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6):88-92.
[3]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81-01
在最近的几年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同时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关于“书呆子”批判的浪潮。那么,什么是“书呆子”?小学语文的本色回归究竟具体指什么?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又要从哪些方面下手?这些问题都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筮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的小学阶段,一部分教师虽然已经开始关注“书呆”问题,但是在一些改善措施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效果并不是相当显著。所以,为更好地阐释人文素养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从小学语文本色回归教学的基础出发,提出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一、关于语文本色回归教学的阐释
语文,可以说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学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同时,语文也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它奠定着其它各学科的基础,与其他各学科命脉相连。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都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探寻语文的本色,要使语文本色回归还是要从中国文化入手。
翻开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饱满的文字贡品婀娜多姿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中,语文不仅仅是关于语言的展示,它是琴棋书画,是人文与艺术的结合。可以说,这就是语文的本色。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我们看见的是文字所透漏出来的灵性,但是其实质是人类思维所散发着的灵性,只有灵性的思维才能创造出富有灵性的文章。而这也就是所讲的“书呆子”和人文回归之间的区别。从传统历史文化中体现的人文性是建立在素养的基础上之上的,也就是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语文本色即散发着满是灵性的语文思维,而所谓语文本色回归就是让语文的灵性通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来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二、从语文本色回归谈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上来看,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语文本色缺失现象,我们有必要通过调研使其回归。通常来说,语文本色缺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向:首先,从教师的教学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形式可谓花枝招展,但往往都起不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最终导致语文的形式主义。再者,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中虽然起着必不可少的引导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能过度的依赖于教师所归纳的理论知识,应该学会付诸于实践。所以,以下从语文本色回归的立场出发对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几点规划性的意见。
1、从阅读过程中体会人文.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每一部经典文学著作都是在特定的背景环境下所创作出来的,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有着作者自己独道的见解。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深层解读。其实,只有将学生带入到作者所渲染的环境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味人文美。
举例来说,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要首先引导学生将视野放在东北的小兴安岭,通过一次次的略读、精读、解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教学,像:在阅读过程中你有没有联想到什么?或者小兴安岭美在什么地方?或者文章除了四季美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务必将所设的问题与文本结合,使学生能够从文本的基础上转化,在学生的脑海中不能脱离文中所描绘的小兴安岭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2、从思考中体会语文课堂的品质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品质美不仅单纯的指文章的品质,还指学生的品质。只有将学生的品质与课文中的品质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能够做到精心的思考问题,独立的思考问题。
语文,应该是安静的,当然,并不是反对大声地诵读。只有用心灵去阅读才能安静理智的思考,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独立的人文素养。像《小镇的早晨》一文中的片段:“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两座拱形的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镇两头。”这样的文本是不适合全班来诵读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来安排合适的阅读形式。可以说,阅读是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交碰,只有静心的阅读才能体会文章中的品质美,才能从中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实现人文素养的培育。
3、从读和写中充分的展现语文的人文素养.通常来说,语文分为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关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语文思维与感悟上的碰撞,更有一部分在学生作文中有很好的体现。所以,只有注重学生的读写结合,才能更形象的透漏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能够从学生的作文中捕风捉影,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读后感,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也就是说,有读必有感,然而感悟不能局限在语文思维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写作表现出学生的感悟,也就是作文教学。在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中,往往出现限定题目,甚至限定内容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最好的作文教学方式就是给予学生一段素材,让学生自己提取有价值的内容,提炼出自己认为的主题,这样既实现了读写结合,又能够有效地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人文价值。
语文,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能急于一时,也不能追求形式主义。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们只有坚持语文本色回归才能达到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继续探究语文本色回归的教学措施,从而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 唐彩连.返璞归真,还原阅读的本色――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新校园:理论版2012.04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为了使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转化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除了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之外,还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设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知识与才能。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三、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好孩子》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行为、好品质,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京京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的好孩子。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知道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在让小花带路和桂花家做客的两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农民的疾苦非常关心,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学习,做一个性格温和,品质优秀的人。
五、在学生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
去年元旦前夕,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元旦回家过节,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你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盛饭、夹菜,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写在日记本上。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元旦节,妈妈为我们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开饭了,一家人围坐一团,我先给他们发餐具,然后给爸妈盛饭,把他们俩爱吃的菜夹到他们的碗里,这时妈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新年有新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的小皇帝懂得孝敬父母了。”……一向都由父母侍奉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我想:妈妈为了供我上学,辛勤地工作,还要做那么多的家务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妈妈,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给奶奶盛饭,爸爸却不高兴地说:“你自己盛给你自己吧,奶奶会自己盛饭,用不着你多此一举。”听了,我满脸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想: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孝敬老人应从小事做起……。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文霞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中小学电教:下》2012年 第2期
篇10
1.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感互动。就是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始终灌注着情感,以情感沟通和融洽师生关系;并且,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引领着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情感世界,而教学内容丰富的情感又不断熏陶、感染师生,这样使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2.教学技艺、辅助手段具有美感。就是指教师有过硬的学科专业技能,教学语言(包括语音、动作、姿态、手势、表情、态度等)运用准确、明白、流畅、生动、形象,与整个教学活动协调、和谐。各种教具操作准确且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与其他教学部分浑然一体。教学场景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一致,能与教学活动完美统一。
3.探索和完善作文评改。语言通顺是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语言流畅是学生作文的较高要求,而语言生动是作文的高级要求。语言的生动性是解决作品文采的关键。生动的语言,是作者运用修辞的结果,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创造,它包含着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分析、综合和概括,包容着丰富多彩的思想,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语言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动的语言是学生语言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度融合,是学生语文素质高的一种重要体现。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引导学生的同时,积极撰写生动的作文,身体力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快速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还远远不止如此。这只是在课堂上的表现,它的重要的思想基础是大量阅读和深厚的生活体验。它把语文学习和语文素质的习得有意无意地推向课堂之外。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语文素质在课外这个无比广阔的时空中进一步得到锤炼和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开辟人文教育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