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档案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档案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档案学的理解

篇1

【关键词】职工档案管理;管理难点;管理对策

一、学校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学校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内部师资力量的控制与调配,同时还较大程度影响着其他教务工作的正常展开,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国家高校招生规模急速扩大,院系重组甚至是院校重组都是常用的事,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之下就更加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职工档案管理工作来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还是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和难点,下文当中结合三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考虑到现在较多学校当中职工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到位,但是对于职工而言,档案就是其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也是职工在维护自身义务时候的有效依据,因此必然需要学校帮助其予以妥善的建立与管理。在新的市场背景之下,档案管理工作在较多方面都有优化和完善,主要就是将原有的个人基本资料转移到五险一金和合同保障等重要项目上来,使得档案本身以及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意义。其次就是目前教学学校内的职工档案十分不规范,具体表现在职工档案内容的高度雷同上,除此之外,职工的个人资料不准确或者是资料分散等也是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相当数量的职工档案上都只记载了基本的姓名年龄等信息,这样一些过于简单的人事信息是完全达不到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要求的,这样的档案也就相应的失去了实用价值。最后就是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对于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实际工作当中管理人员通常是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要求和标准的。

二、学校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分析

上文当中对学校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分析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可以看到的是,学校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完善必然需要通过合理的机构以及完善的制度离开实现,也只有在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之下才能够保证其为学校的教务工作以及人力资源分配提供良好服务。下文当中分析具体的处理对策。

1.建立并完善学校职工档案管理机构

学校内的职工档案管理机构可以由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来进行确定和指导工作执行,并相应的制定出明确的职工档案管理方法来,这样一种要求和规定的明确并不只是针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同时对各级档案管理部门都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权限设置的。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则主要是需要在重视的基础之上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从学校的层面和角度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达到这样一种目的,就要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基本地位的同时加强对于他们日常工作的要求,具体来说,首先就要加强宣传工作的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广播或者是校报等来传达领导对于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开展一些较大型的活动来进一步宣传,使得在整个学校范围内都营造出关注和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来;其次就有必要在学校内开展相关方面的培训课程,根据学校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来进行配合,一方面是使得学校内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日常工作当中良好落实,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加强全体职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这样就能够促使其积极参与和配合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最后强调的就是要注意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服务意识的体现,通过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相关文化制度的建设来促使其不断发展进步。

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任何一项工作归根结底都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因此学校内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完善还需要通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来实现,这甚至可以说是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首先,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同时还应当具备基本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和认识;其次就是要不断加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良好的培训来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最后就还需要鼓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行学习和创新,为档案管理工作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语

学校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对于学校内的人才资源分配以及教务安排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必然需要通过各个方面工作的进行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完善,最终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职工。

参考文献:

篇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广大档案学理论工作者、档案教育工作者和档案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代中国档案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档案学的研究内容逐步深化,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毋庸讳言,现代中国档案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保持档案学的繁荣局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档案学的理论与学科体系,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剽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增强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活力。建议国家档案局在“科技三项费用”之外设立一种档案科研专向基金,或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额度,以资助重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学课题研究。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档案科研工作。各级档案学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科研经费。此外,档案学研究者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社科、教委及其他基金项目,也可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以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

篇3

关键词:档案学理论原创性;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理论;档案双元价值论; 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

Abstract: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has been moved into an era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thoughts since the 1980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documents, collecting influential theories since 1980s. It employs the Delphi Method and summarizes four archival theories corresponding the theoretical criterion of originality which are 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and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se theories ,influences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lasting influence, this thesis further expresses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rchival original theories and it also presents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originality of Chinese archival theories.

Keywords: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1 引言

20世o80年代以来,随着档案学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加,国外档案学思想与著作大量引入我国,大大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开拓了研究视野。与此同时,我国档案工作实践也不断发展与完善,涌现出的新问题、新经验、新方法也促使档案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此外,学科间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管理学、信息技术、图书情报学科对档案学构成了理论借鉴与方法上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其中,涌现出不少新概念、新思想、新内容,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档案学理论,体现出中国档案学者理论思考的广泛和深度。在这些理论中,有的可以明确看出其与中外原有的档案学术语概念以及原有理论的承接关系,有的是与其他学科术语概念相关联的关系,有的则是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概念,以此进行逻辑思辨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思想。尽管这些理论的产生基础不同,但是都对我国档案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对我国档案学科的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档案学界中对于这些理论的评价和反响不尽相同,褒贬不一。有的理论形成广泛热议并被持续引用;有的理论热闹一阵后归于平静;有的理论则石沉大海悄无声息。有人高度评价,有人赞成,有人商榷,有人质疑,也有人明确反对。出现这些理论呼应和分歧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缘于实践认识的差异,有缘于研究视角的差异,有缘于研究方法的差异,有缘于学者知识背景的差异,甚至还有缘于对国外相关理论评价不一,等等。这一切都是我国档案学研究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良好的现象。然而,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档案学理论的日臻完善,对于档案学有关理论的评价,除了一般的专业学术标准探讨外,可能更需要一种理论原创性的标准。因而,本文对此作了分析。

2 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基本认识

词源学将原创性定义为“最初或最早的创造”。原创性突出的特点是“最初”“最早”“首创”“先进”。对原创性的理解有比较强的学科依附性,不同学科领域对原创性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各个学科对原创性的理解也有共通之处。

我国档案学界也对档案学原创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管先海认为,中国档案学理论的原创性研究,一般“是指以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以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取原始性素材作原始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上富有创造性的档案学理论” [1]。他指出,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特点,主要是原始性、创造性和指引性三个方面。其中,原始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基础,它可以指对一个全新领域的开拓,也可以指在一个经典领域的重大突破,不管是零起点还是在原有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只要是首创的,前所未有的,就是具有原始性。创造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升华,即这个理论应该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是一个突破。指引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归宿,一个优秀的原创性理论,不应该是一个终结,而是能够有很大的空间给予后人继续研究,成为一个具有开拓性或者是承上启下的平台。

本文基本赞同管先海有关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解释,但在有关特征认识上,我们认为还可以增加一些维度,除符合原始性、创造性、指引性外,还应该增加体系性、实用性等特征。其中:

原始性是“最早提出”或者“首创”,指概念及概念体系以及由此推理出来的理论内容是最早的,或者技术、方法及由此实现的路径和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是指由理论或者实践运用上的突破,即“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拓展了原有的研究范围;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话语方式和表述方式;以此作为基础,提出了新的概念、范畴、体系和观点等”[2]。指引性是指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上具有指导作用,即可以继续延伸,创造了足够的空间留给后人继续研究和深入挖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指引方向;体系化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理论研究按照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理论间不应该是孤立的、分散的,而应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系统;先进性是指能够省时、省力地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搞繁琐哲学,或者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有关档案学理论原创的判断标准,显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难以统一标准。清华大学的鲁白教授提出的医学研究中6项原创标准[3],我们认为很有启示意义,在本文,我们结合其他学科有关原创性成果的认识,总结出以下几点判定档案学原创标准:

第一,最早提出的、有影响的首创概念、理论内容;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者为后续研究拓展了研究范围,奠定研究基础,具有指引性和启发性;

第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或观点、或方法,能够广泛运用到档案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并且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三,解决了困扰档案学多年的理论难题或者实践难题,从而使档案学基础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四,改革了原有档案学的传统理论结构,既保证了档案学理论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3 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一般说明

本文研究中,我们通过文献调查、文献引用、研究持续性等要素分析,共梳理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中九个有较大影响的基础理论,它们分别是:文件论[4]、全程管理理论[5]、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文件运动纵横论[6]、档案学四范式理论[7]、档案双元价值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理论[8]、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

为了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具有原创性,本文采用了专家调查法(即德尔菲法),这些专家都是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十分活跃的,并且均不是以上九个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合作研究者。发放问卷进行专家判断,筛选出以下四个档案学理论,认为其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原创性特征。它们是: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档案双元价值论和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以下分别描述。

3.1 主客体全宗理论。全宗理论至今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1841年法国内政部在省档案馆基本条例中第一次阐述了全宗的概念以及全宗不可分散的思想,称之为“尊重全宗原则”。在此之前,各国档案馆遵循的都是事由原则,即按照档案的内容对档案进行分类。这样的做法割裂了档案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了一个机关的档案的分散。而全宗理论则代表了同事由原则完全不同的一种新的原则――来源原则,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档案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自身规模的扩大,人们发现档案文件间的本质有机联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全宗的来源已经从单纯的档案形成者扩展到了各种客观存在的活动过程。”[9]

在这样的背景下,何嘉荪教授和冯惠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了主客体全宗理论,该理论主要在冯惠玲和何嘉荪的文章《对全宗理论的反思――全宗理论新探之一》《全宗理论的实质――全宗理论新探之二》《划分全宗的原则――全宗理论新探之四》中得以呈现。该理论解决了从布伦内克到谢伦伯格在来源上的双重标准问题,把来源看作“同一社会活动过程”,是一组产生于同一人类活动过程的档案文件,并同电子文件管理的来源思想联系起来。该理论中,将全宗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全宗是“同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密切联系的档案文件整体”。全宗理论所代表的是同事由原则不同的一种新原则――来源原则,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档案看作一个整体不能分散。然而全宗并非仅仅产生于“一个机关”,而是来源于同一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档案的整体。这个观点是对“来源联系”含义的丰富和发展。

3.2 文件运动规律。20世纪90年代初,何嘉荪教授和傅荣校教授提出了文件运动规律理论。该理论的特色在于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和价值理论“汇合”在一起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这一理论主要是在他们的著作《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得以阐述。该理论具有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将三个档案学特色理论汇合在一起,纵向研究文件的运动规律,符合原创性理论的判定标准,因此是档案学原创性理论。

文件运动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0]:

第一,文件运动具有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而具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运动规律。文件运动不是单纯的客体运动,而是一种融入主体思想、意图和要求的社会活动。一方面,文件运动是一种人们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文件运动是一种主客体两方面参与的运动。整体性是指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性过程,而阶段性是指文件的运动过程总是一步步地进行,由若干运动阶段(形成、现实使用、暂时保管和永久保存阶段)构成的。第二,文件运动不是个体运动,而是群体运动,具有全宗理论或者来源原则揭示的运动规律。各种社会活动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导致了其形成的文件也存在着普遍联系,而同一项社会活动内部的紧密联系使得在该项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第三,文件运动的连续性有着文件价值理论(或称之为档案鉴定理论)揭示的运动规律,这是文件运动的内在动力研究。文件运动的矛盾就是主、客体两方面的矛盾关系。从本质上说,文件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主体确定文件价值关系的活动和过程。

文件运动规律的三大理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件运动过程加以研究。不似以往的档案学理论,将档案管理和文件管理割裂开来,忽视对现行文件的管理。矛盾运动说明了文件运动的动力来源;群体运动则说明了文件运动并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则详细地展现文件运动的特征和过程。这一理论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把档案学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理论,在文件运动角度下作了“三位一体”的阐述,更好地构建了档案学理论体系。

3.3 双元价值论。覃兆刿教授在其文章《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双元价值观与“档案”的定义》以及其著作《企业档案的价值与管理规范》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我国的档案价值观经历了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的一个转变。“在我国古代时期,档案属于皇室的私有物,它的价值主要认为是工具价值,即权威的象征以及对百姓的控制力。到了近代,档案思想发生了化,在重新审视‘旧档案’信息价值的基础上,确立了档案双元价值观,在保留档案的工具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档案的信息价值,并且信息价值观一跃成为主体。”[11]

档案的双元价值是共同存在的。单有工具价值和单有信息价值的档案都是不存在的,档案是二者的双元价值结合体,所有档案都符合这种“双元价值观”。根据档案的双元价值观,覃兆刿教授给出档案的定义是:“档案是人类对凭证信息的合目的控制。这里的‘控制’并不是传统的‘工具价值’意义上的‘控制’,而是指人们可以维护凭证信息的证据力;‘合目的’是指人们借助档案功能的心理需求以及管理技术上的主观能动性;‘凭证信息’通常是原始定义中‘原始记录’或‘原生性’的拓展。然而‘双元’不等同于‘二元’。‘双元价值’揭示的是一种相互依存,彼此对称的价值属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二元’则无法体现这种关联。”[12]

档案的双元价值论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对档案价值思想的转变,以工具价值观念为主体的古代社会的档案工作只可能局限于“档房”,而以信息价值观念为主体的近现代社会的档案工作则说明了档案由“档房”向“档案馆”跨越。

3.4 双重结构论。刘新安教授的档案物质实体双重构成理论,在其文章《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和《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中有详细说明。刘教授指出,档案是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要有两个前提:其一,档案是物质的实体;其二,档案是历史联系的记录。

为此,他认为:“构成档案必要的两个物质实体:一个是文件的实体集合,一个是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二者缺一不可。在计算机环境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将文件集中在一起,存放在硬盘或者软盘上,从而形成电子文件的实体集合。电子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中存放着电子档案或电子文件的一个代码。只有电子文件的实体集合只能是一堆处于非历史逻辑状态的散乱纸质文件;而只有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我们是看不到档案或文件的具体内容的。只有当电子文件实体的集合和电子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相结合时,才能说我们获得了‘电子档案’。”

“档案物质实体双重构成”理论的提出,使现代档案学正在按照科学的模式重构其理论体系。该理论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将实体构成和历史联系二者相互分离,形成各自独立的状态进行研究。同时,档案双重构成理论出现后,对档案的概念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档案可以重新定义为“利用文件及其历史联系记录历史的结果”[13]。

4 理论的相关评价与研究的持续性特征分析

4.1有关评价。以上四种理论的提出,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主客体全宗理论(1988年~1989年)、文件运动规律(1999年)、档案双元价值论(2003年)和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2003年)。目前来看,这些理论均有一定的评价,有的是持肯定态度,而有的是持商榷、批评态度的。

4.1.1 肯定性评价。冯惠玲、周毅和黄霄羽等教授认为:“《文件运动规律》的作者创造性地从广义文件运动的角度,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件运动整体过程的理论)、全宗理论(研究文件群体运动特点的理论)和价值理论(研究文件运动动力的理论)‘汇合’在一起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提出了关于全宗形态异化、文件运动动力等命题,并在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立卷方法、档案价值鉴定体制、档案馆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设想。”[14]

邸家琴同志则提出:“档案双元价值论以我国档案事业的演进为理论切入点,集国内外档案理论之精华于一体,对我国档案事业今后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且覃教授对于档案定义的理解,实质上是基于对档案事业有很深理解基础上的一种跳出事外的远观式理解。”[15]

对于刘新安教授提出的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理论,何嘉荪教授表示赞同。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于先行运动阶段的文件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双重物质结构,并且给出了肯定答案,这也正体现出原创性理论的指引性特点。

4.1.2 商榷性或批评式评价。对于文件运动规律中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王茂跃研究馆员就认为不适用于中国。他指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我国的档案形成规律理论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并否定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去改变我国档案的概念,认为其不完全符合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不宜中国化。”[16]

吴品才教授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描述的文件运动不仅仅是所有文件共同拥有的运动形式,而且极其重要,理应是文件运动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和描述了文件纵向运动的情形,文件运动除此之外还有横向运动,纵横运动在平面上构成了二维运动。”[17]

章燕华副教授则撰文指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受到挑战的根本原因是该理论既包含有对现象的描述,又包含理论的抽象,承担着充当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基础理论及微观直接面向实践的操作层理论的双重角色。因此,理论自身具有潜在的不统一性和不均衡性,并由此带来了不稳定性。”[18]

俎鹤林同志则对主客体全宗概念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首先,全宗的定义语法欠妥,词不达意,种差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外延和内涵,不能够揭示全宗的本质属性,因此不能说明全宗到底是什么。其次,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是性质不同、相互对立的两种档案分类体系,如果把性质不同的两种分类体系强行捏合在一起,使之‘合流’‘同一’,必然是大杂烩。”[19]

4.2 理论的反响和研究的持续性。第一,为了分析上述理论反响与研究的持续性,本文对于“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档案双元价值论”“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进行有关检索,以“全文”为检索范围,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出自1988年至今的相关文章数量以及近几年有关指标,如表1所示。

第二,理论研究的反响与研究持久性,与理论提出者的目前档案学核心作者身份是相吻合的。根据姜鑫和马海群的研究,基于1998年~2012年档案学研究作者共被引分析统计表明,这四个理论的提出者――冯惠玲、何嘉荪、傅荣校、刘新安和覃兆刿,均是我国档案学领域的核心作者。

5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档案学原创性理论的影响、研究持久性、关注度,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的原创理论都能引起较大的、持久的反响。但这些具有一般意义的档案学原创性理论,以及其他一些新观点、新领域的探讨,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现出活跃。这与我国档案学界有着强大的原创研究推动力分不开:

第一,跨学科研究的推动。20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创新最常见的手段和方法,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都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应用”[20]。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学都和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促进了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的发展。

第二,国外档案学理论的引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的发展与国外档案学理论的引入密不可分,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是在欧美发展起来,然后由阿根廷档案学家曼努埃尔・巴斯克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之后由我国学者不断完善,并与中国档案学理论实践相结合,总结为我国的文件运动规律。

第三,档案工作的实践发展。档案学理论为档案学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促进档案学理论的发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准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档案管理实践活动是发展、变化的。比如许多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全宗理论对于档案管理实践缺乏普遍的、足够的说服力和指导力,从而推动我国全宗理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第四,我国档案学者的不断努力。即使有再好的环境和条件,如果没有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学者,也不可能有理论的发现。正是由于我国档案学者的刻苦钻研,积极利用有利的学术交流环境和便利条件,才形成了对档案学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理论。这一方面,如何嘉荪、刘新安等教授这些纯粹研究型学者,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当然,对于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界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评价角度、标准、立场与观点,存在分歧与争议却也在所难免。本文仅仅作一个基本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借此研究,理清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问题,进而认识和判断档案学原创,增强我国学者的学术自信,更好地推动我国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与注释:

[1]管先海.对档案学研究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J].档案管理,2005(03):21~24.

[2]郑全太,吉志新.对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一点看法[J].档案学研究,2005(03):8~11.

[3]注: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提出了一个衡量原创的一般标准,主要包括:第一,经典领域的重大突破(Major advance in a classic field);第二,新技术与方法的广泛运用(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widely used);第三,普适性发现(Discoveries with obvious practical implications);第四,概念性突破(Conceptual breakthrough);第五,突破传统观点(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views, break dogma);第六,开拓新领域(Opening up new area)等。

[4]注:1986年陈兆和和宝荣教授在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命题时提出了“文件论”,核心思想是对文件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义,以研究文件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与运动规律,文件的综合管理以及档案关系。

[5]注:全程管理理论是冯惠玲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在其主编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又对该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与说明。全程管理理论要求统筹兼顾文件从产生到长久保存或销毁整个生命过程中所有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通过各项管理内容和要求的系统整合,建立一个涵盖全部文件管理活动的管理体制、目标体系、制度体系、程序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强调各项管理内容的无缝链接、系统整理和总体效应,把实现管理目标的规范要求贯穿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从始至终。

[6]注:文件运动纵横论由吴品才教授提出。他认为文件纵向运动论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横向运动论则是科技档案转化为现行科技文件。在文件纵横运动中,纵向运动是所有文件共同的运动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件都能发生横向运动。

[7]注:档案学理论范式是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丁华东教授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对档案学研究及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的学术考察,探讨了档案学发展中的理论转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8]注: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理论由丁海斌教授在近几年提出。他认为档案管理包含着针对物质介质和信息内容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并由此形成相应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

[9]冯惠玲,何嘉荪.对全宗理论的反思――全宗理论新探之一[J].档案学通讯,1988(04):9~13.

[10]何嘉荪,傅荣校.论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视档案学基础理论[J].档案学研究, 1997(03):5~8.

[11]覃兆刿.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J].档案学研究, 2003(02):10~14.

[12]覃兆刿.双元价值观与“档案”的定义[J].北京档案,2003(09):16~19.

[13]刘新安.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J].档案学通讯,2003(05):10~14.

[14]冯惠玲,周毅,黄霄羽.档案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J].档案学通讯,2005(04):4~9.

[15]邸家琴.对档案双元价值论的理性思考[J].云南档案,2012(01):47~49.

[16]王茂跃.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何不适用中国――兼答何嘉荪先生[J].山西档案,1999(01):18~20.

[17]吴品才.文件多维运动的揭示――冲破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件运动现象[J].北京档案,2002(08):17~19.

[18]章燕华.“文件运动理论模型”质疑――兼与何嘉荪、叶鹰、金更达老师商榷[J].档案学通讯,2007(01):7~11.

篇4

【摘要】通过综合分析目前档案学理论、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档案学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运用对于培养档案管理人才,促进档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引进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新举措。

关键词 档案学; 教学; 思路

档案学专业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和资源、技术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专业教学理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及网络时代的需求,制约了学生专业能力及业务知识的提高。以下就从事档案学专业教学实践,改进档案学教学思路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档案学的教学现状和经验

以本人被聘任教的珠海卫校为例,在档案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受到了普遍重视。首先,珠海卫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由原来的19 周改为21 周(不包含实习)。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珠海卫校和珠海档案局(档案馆)建立合作项目,由档案局(档案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平台,同时以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教学医疗单位,为学生提供教学平台,档案学的教学工作受到了全校领导及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当今社会,档案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产生大量的电子信息,这些电子信息将会更好地满足教学评估和档案信息检索、利用的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掌握档案理论的同时,学习和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探索实践,珠海卫校在教学中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和初步积累了一套经验,培养出一批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性人才。但下一步应如何巩固原有的教学成果,进一步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这一学科教学水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二、注重教学目的和培养方式

学校要抓住教学评估这个良好契机,广泛开展档案法规意识和内容等宣传活动,让更多的教职员工及党员了解档案、关心档案,提高他们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他们形成档案、保护档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档案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出能够在传统档案部门工作的人才,还要培养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和网络管理的全方面人才,学生不仅要熟悉纸质文件,还要掌握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等内容。通过选择档案局(档案馆)作为学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模拟档案用户、档案信息服务者及档案咨询人员,成为档案利用的当事人和参与者,设身处地考虑角色利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档案管理及利用问题,在实际的档案利用中亲身感受档案用户的利益诉求以及档案管理及服务的技巧。

三、创新档案学的知识传递方式

无孔不入的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可便携性正构成一个“看不见的”庞大系统,使其可随时随地向接入的用户提供服务。这使得学生在任何的时间、空间碎片里,其兴趣碎片均能被“系统”聚焦,被引导产生相应的利用行为。因而,教师可以在时空碎片范围内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比如在微博上与档案学相关的一些热点信息,进行在线的双程讨论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碎片化时代的出现,颠覆了知识的传承方式,改变了知识建构的模式,带来了一场知识的“创新性革命”,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碎片化时代,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篇5

一、政府信息公开等不等于档案信息公开

《条例》规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则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于是,人们产生疑问,已经列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文件材料,“文件在政府机关已经予以公布,待归档保存一定年限移交档案馆后反倒要经历‘形成满30年’的考察,从逻辑推理上似乎具有讽刺意义,从现实执行上似乎也存在程序矛盾。”②那么,政府信息公开等不等于档案信息公开呢?对此,理明先生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公开”,“承载政府公开信息的文件(以下暂限于人们通称的‘已公开现行文件’)与其内容相同的馆藏档案,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联系者,即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所谓区别者,文件转化为档案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文件都可以转化为档案,它必须经过办理完毕、区分价值,对于有长期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件,再按照一定规律整理后,才能真正转化为档案。同时,文件归档有法定的范围,尤其要强调归档文件的原始性,即不具有原始记录性的文件,不能随意转化为档案。就拿现行文件来说吧,一份已公开的现行文件,人们能够识读到其中的内容信息,而当该份文件归档的时候,档案人员还要收集这份文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背景信息,如文件的起草人信息、修改经办人与修改经办信息、签发人与签发信息,等等。这些背景信息与正式颁发的文件一起,构成了该份文件的档案。也正是这些背景信息,保持了该份文件的原始记录性,使得该文件具有了档案的本质特征。一份重要的文件,正式时只有短短的几页纸,但当它归档时,要形成数十甚至数百页档案,道理就在这里。”③理先生提出的观点很新颖,论述的有道理,然而,仔细分析问题就出来了。理先生的论述既不符合档案学基本理论,概念也不清。其一,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还是由文件+文件背景信息转化而来;其二,收集“文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背景信息”是不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必要条件;其三,正式颁发的文件有没有原始记录性;其四,理先生理解的“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中的“文件”指的是什么,是正式颁发的文件+文件背景信息吗?正式颁发的文件是不是文件等一系列问题都不符合档案学的基本理论。

刘东斌先生与理明先生有相同认识,也认为:“文件和档案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文件开放并不等于档案开放,所以才有现行文件的公开,才有档案的封闭期。”④但是,与理先生相反,刘先生却是用他颠覆传统经典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形成在前论”来解读,刘先生的“档案形成在前论”认为:“档案形成在前,是原始记录,是文件的前身”,“文件则是档案最终稿本的复制件”。⑤刘先生说的虽有道理,但其理论前提是“档案形成在前论”,这毕竟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而且,也有一些疑点值得商榷,刘先生将收文排除在档案之外就是一个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等不等于档案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再看《档案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历史记录也是一种信息,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现行的可以公开,历史记录更应该公开,为什么不能公开呢?再看《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重点公开“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 “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乡(镇)人民政府重点公开 “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这些信息不就是民生档案吗?政府信息公开等不等于档案信息公开?实在令人困惑。

二、笔者的困惑

对于政府信息应该公开而档案却要封闭30年后才可以开放利用的问题,理明先生提出的 “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公开”的观点和论述,虽然合理地解释了这种现象,而且论述很有道理,也是事实。把正式文件与文件底稿及发文签一同存档,也是档案实践中经常要求和经常做的。然而,理先生的解释却引出了档案学理论的更多问题,究竟什么是“文件”?档案学理论所说的“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中的“文件”是什么?是由“正式文件+文件背景信息”组成的吗?正式文件是不是文件?如果理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其一,传统经典的“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理论就有问题,或者是其中的“文件”概念有问题,其“文件”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件概念,而是包括“正式文件+文件背景信息”在内有特殊含义的概念;其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也有问题,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档案是处于文件生命周期中的第三或第四阶段,也就是非现行文件。既然正式文件(现行文件)已经不具备原始性,又不含有文件背景信息,那它怎么能运动到第三或第四阶段成为档案呢?难道是它运动到第三或第四阶段就自己增加了文件背景信息吗?其三,文件价值理论也有问题,文件第一价值(现行文件)根本没有文件背景信息,那它怎么能过渡到档案就有了文件的背景信息呢?其四,“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正确吗?刘东斌先生同样认为档案包含文件和文件背景信息,符合理先生的观点,但是,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完全颠覆了经典的档案学理论,同样让人困惑,到底是文件形成在前,还是档案形成在前?

究竟是现有的档案理论错了,还是理先生和刘先生的观点错了?两位先生强调档案包含文件背景信息,这不仅是档案实际工作中经常做的,而且,在信息时代,为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更是强调“内容、背景和结构成为文件的三种要素”⑥看来两位先生说的没有错,那么是档案理论有问题?显然,这有些令人困惑,但是,两位先生的观点为认识档案、发展档案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笔者的思考

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引发的档案学理论的困惑和问题,笔者认为,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要遵循系统性、连续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其一,系统性。档案学理论应是系统的,在这个理论系统中,尤其是档案学基本概念和档案学基础理论应基本一致,互相吻合,不应出现局部合理,而与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不协调或者自相矛盾的现象。

其二,连续性。档案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如果是基本正确的话,那么,它就应该有连续性,而不应因不同的需要而不断变化,档案的本质应该是不会变化的。不应不顾档案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把某些非档案本质的属性放大成档案的本质属性。

其三,独立性。档案学理论虽不应脱离实践,但也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为解释实践的合理性而存在,某些实践的存在并不完全合理。某些法规也不能代替档案学理论。

注释:

①陈永生:《从政务公开制度反思档案开放——档案开放若干问题研究之二》,《浙江档案》,2007年第7期。

②理明:《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公开》,《浙江档案》,2008年第1期。

③刘东斌:《档案形成在前说对现行文件公开利用的解读——七论档案形成在前》,《档案管理》,2008年第4期。

篇6

关键词:范式理论档案管理范式

范式理论因其对推动管理转型和管理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管理领域更为突出。但对于范式、管理范式、范式理论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等的探讨,目前在档案学界尚属罕见。本文就这几个问题予以简单介绍,以期加深档案工作者对范式理论的理解,推动该理论在档案管理中的完善与转型。

“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用来说明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相交替的一个关键性概念。1962年,他在《科学革命体系》一书中最早提出“范式”(paradigm)一词,并将其概括为:“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项国鹏:《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16期。)近年来由于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出现和发展,使学科之间的冲突与交融日渐增多,“范式”概念的提出恰恰体现了这种一体化和整体化趋势。也正因为如此,西方社会科学界在各学科和各专业领域中广泛借用这一概念,并对“范式”的研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使其超出了库恩赋予的原义。“范式”不再是一种单一的个体概念,而是包括规律、价值、理论、标准、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信念,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世界观,它决定着某一时期科学家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方式。亦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范式的实质是科学活动中的整合与升华,范式的意义、范式的存在的标志之一在于形成科学共同体。

同样,将“范式”理论工具用到管理活动之中,就产生了“管理范式”这一概念。它是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体系范畴?熏包括管理的理念、理论、结构、模式、方式、方法、手段和操作?熏等等。与单纯的管理模式不同,管理范式更突出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主体价值取向、管理理念与管理机构、管理方法、手段的有机统一和有效运作。作为高于管理模式层面之上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指向系统,管理范式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并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一定的支配地位,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当今,在管理领域的许多方面,人们都提出了各具特色、富有创建性的管理范式。如在行政管理领域,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回应,政府公共部门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改革,提出了“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依据的公共管理”、“后科层范式”以及“具有企业精神的政府”等等新的管理取向,力图“从以往主导地位的那种僵硬的、等级的科层体制转向的一种更加灵活、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形式”。这一转换过程反映着不同范式间的融合互补、不同理论间的兼收并蓄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在图书情报领域,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推动下,现已形成了技术集成、信息集成和集成运动三大主流范式,并提出了许多管理和评估模型,如诺兰的进化模型、达菲的符合模型、拉卡托斯模型、库恩模型等等。在国外的一些大企业已开始设立CIO(即企业首席信息主管)。这些有力推动了图书情报管理向信息资源管理的转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领域,如教育管理领域、企业管理领域等等,管理范式理论在其中都有较为充分的体现。

长期以来档案管理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均是范式理论在档案管理领域的体现,但一直没有引起档案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在各方面的影响下,中外档案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具有管理范式特征的理论。如“后保管模式”、“知识管理”、“分布式管理”、“市场化管理”、“满足休闲日增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资产化管理”等等,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已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历史时代决定着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政范式的转变和我国档案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档案管理领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正发生着一系列根本的变化,这也必然导致档案管理范式的变迁,即管理理念、技术、方法模式的发展变化。在我国档案管理发展史中,先后经历了档案史料管理、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档案知识管理四种思维模式的档案管理范式。不同的档案管理范式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档案学的研究取向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1)档案史料管理范式。20世纪30年代前。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宝贵史料,早期档案的保管主要是用来编史修志的。鉴于档案史料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历代王朝都设有专门的档案存放场所和管理机构,但古代档案保管机构主要是些史志部门,并建置史官负责管理工作。这一时期的档案学寓于史学之中,史学与档学融于一体。(2)档案实体管理范式。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初。这一时期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是档案实体管理工作,即由各级档案部门,遵循全宗原则,对档案原件实行集中、有序、质量和安全管理,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四个环节。档案内容信息开发虽然已被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而提出,却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尽管该时期的档案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还仅限于档案工作中的若干具体业务内容,主要是侧重对档案实体的分类、排架、保管等的研究。(3)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传入我国,档案界人士纷纷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理念,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维来考察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以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分离为前提,直接对信息进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加工和利用。它突破实体管理的传统运作模式,逐步健全现代管理系统,扩大了管理对象的范围,丰富了管理的手段,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水平。信息时代的档案学研究范围,已扩展到对档案学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对档案与社会、档案与相关学科关系等方面的研究。(4)档案知识管理范式。21世纪,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使档案管理工作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档案知识管理是在新思想,新观念指导下,对包括信息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综合决策并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信息技术与人本思想结合起来管理,而且更加注重后者。知识经济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命题,对档案知识属性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将知识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新世纪档案学者研究的新课题。纵观我国档案管理范式从档案史料管理、实体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直至知识管理的演进过程,实质是档案价值的升华与知识内涵的拓展过程。由于档案管理领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致使每一阶段档案管理范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当然,它们并不是完全区别的,而是后一范式对前一范式的继承和发展。

将现代管理范式理论“内化”到档案管理领域,对于在较高理论研究层面上总结和澄清当前档案学界的一些学术观点,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时空背景下档案管理范式的建构,丰富和完善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推动档案学学科的建设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档案实际工作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科学合理地配置管理资源,转变管理和服务手段与方法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决策参考、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但与行政管理、图书情报等其他领域相比,档案界对范式理论的关注尚处于自发阶段。一方面,理论研究不够全面、系统,缺乏清晰度;另一方面有些理论只是处于管理模式层面,不具备管理范式理论研究的高度;有些观点其实践效果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考察。

篇7

关键词 :数字遗产长期保存;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鉴定理论

中图分类号:G252 G270 文献标识码:A

王恪

一.前言

目前, “数字遗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数字遗产是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并能够起到文化传承作用的数字资源。数字遗产只通过数字化方式生成,不存在相对应的印刷版和其它形式版本。从个人权益保护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角度,“数字遗产”可以界定为“个人数字遗产”和“公共数字遗产”。这些数字遗产都是人类社会在信息时代的印迹,是对社会活动客观、真实的记录,都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在网络时代,数字遗产的唯一性、易消失性使其极度脆弱,普遍面临着长期保存、利用和传承的困境。

数字遗产长期保存项目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本应该成为重要参与者的档案机构,却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数字遗产的长期保存是一项融合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复杂工程,其不仅需要应用技术支撑,更需理论指导。档案学是一门研究信息资源的档案化管理和人类记忆长期保存的一门学科,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对数字遗产长期保存具有极强的指导能力。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是档案学三大基本理论,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在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的应用,对于拓展档案学研究领域,提高档案学学术影响力,促进数字遗产长期保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来源原则在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的应用

1 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

来源原则是档案分类中的至善原则和一切原则中的最高原则,是档案学科的理论基石。1898年,《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在荷兰出版,使来源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来源原则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尊重来源,尊重全宗的完整性,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顺序。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电子档案的大量出现,来源原则遭遇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学者普遍认为了解电子信息形成和使用的背景信息对电子文件管理至关重要,实践证明电子文件对来源原则仍有很强的依赖性。在1996年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上,人们重新肯定了来源原则的价值,并指出来源原则由以往的实体来源一一文件形成机关,扩展为相对抽象的“文件形成过程”,即文件在什么条件、为了何种目的、采用怎样的结构形式等各种综合的背景信息。

2来源原则在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的具体应用

“新来源观”是来源原则在数字时代的适应和发展。目前国内外较多采用“元数据”指代电子文件生成的背景信息。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中往往包含详细的内容特征(题名、主题等)信息、结构特征(格式、类型等)信息、背景特征(创建者、时间、来源等)信息和其它特征(语种、关联等)信息,能够实现对数字遗产的定位、发现、证明、评估、选择等。元数据是数字资源管理的基础,诸多数字遗产长期保存项目都依赖于完善的元数据集。

1996年,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et Archives,IA)的正式成立标志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保存在全球研究和实践的开始。IA是非营利性组织,目前其收集的数据已经超过10PB,其中包括3980亿份网页文件、157万份数字电影、12.6万数字唱片、190万音频文件和近600万份文档。lA所保存的数字遗产都有唯一的基于都柏林核心集( Dublin Core,DC)的元数据文件,其详细地描述了数字遗产的背景信息。国际网络保存联盟( International Internet Preservation Consortium,IIPC)是推动全球数字遗产保存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IIPC开发了网络信息资源保存元数据集(WebArchiving Metadata Set),包括与文件相关的数据、与爬虫和服务器相关的数据、与网络爬行过程相关的数据、与选择过程相关的数据等。这些元数据集对于理解文件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具有什么内容、形式、结构等背景信息至关重要。 “元数据”已经成为来源思想的新的实现途径,其符合来源原则的基本要求。

“新来源观”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从形成和利用文件的行政组织方面来解释来源,而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职能、活动及行为,即文件应该来自于“同一的社会实践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展了“911网页保存项目”、伊拉克战争、2004年总统选举、联邦政府等专题数字遗产保存项目,收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图片、音视频资料等,按照“同一来源”的标准进行长期保存,为人类维护共同记忆。IA可以通过Wayback Ma-chine实现对历史网页的回溯查看,用户只要在检索栏输入网址,来自于同一网址的网页就会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呈现,用户利用时间轴能够查看网站不同时间点的网页。目前,根据“来源”对数字遗产进行管理与服务,已成为数字遗产长期保存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

3 来源原则对数字遗产长期保存的指导作用

来源原则所包含的历史主义思想是档案专业的理性之魂,它从根本上维护了档案形成的有机联系和历史原貌。数字遗产是人类记忆档案化的产物,只有尊重来源原则才能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建设一种能够反映机构职能、组织结构以及其它特征的来源索引,从文件的背景知识来了解文件的内容信息,是对数字遗产进行有效管理的思想理论。档案学基本理论的“新来源观”为元数据、专题采集等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的应用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够指导其进一步发展。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的应用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档案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从现行文件到历史档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文件在生命过程中先后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可以使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不同的运动阶段;在文件不同的运动阶段中,根据文件的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存放和管理方法。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对各种文件运动基本规律和特点的集中概括,是对文件价值规律的理论抽象。为适应现代技术条件下电子文件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档案学界又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该理论是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修正和补充。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文件生命运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拒绝承认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界限,主张文件的连续管理、全程管理、前端控制,并注重文件元数据的提取与运用。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管理责任上的连续,以及文件管理领域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合作。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的具体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在互联网内链接所指向的网页中,两年半内会有30%的网页消失,而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网页以每年10%的速度在消逝。这些消逝的信息将是人类记忆不可挽回的损失。数字遗产长期保存项目在数字资源消逝之前对其进行选择、鉴定,将具有保存价值的数字资源整理、储存,延长其生命周期。

数字遗产保存工程规模浩大,需要管理数以亿计的数字资源。分级存储管理( Hierarchical StorageManagement,HSM)方式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大数据存储管理模式,它有三种存储方式:在线存储( OnStore)、离线存储(Off Store)、近线存储(NearStore)。在线存储采用磁盘、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性能好,存取速度快,能够随时对数据进行读取和修改操作,但是价格相对昂贵。离线存储采用价格低廉的磁带或磁带库,能够大规模配置。离线存储主要是对在线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数据灾难。其平日不与系统连接,在存取数据时需要人为将存储介质或者设备临时性装载或连接到计算机系统,因此存取效率很低。近线存储主要存储那些访问量并不大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存储在光盘库、磁带库或者是比较低端的磁盘阵列或高端的磁带设备中。近线存储是定位于在线存储和离线存储之间的应用,要求具有高速稳定传输、能够迅速寻址并承受一般的访问负荷,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分级存储管理方式根据数字资源的不同价值进行分阶段管理,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的“现行阶段”、 “半现行阶段”、 “非现行阶段”管理思想相吻合,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数字遗产领域实现的生动体现。

数字资源呈缴制度是保存数字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英国2003年10月批准的《版本图书馆法案》将强制呈缴出版物类型扩展到联机和脱机出版物。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建立了一个“电子出版物自愿缴送计划”,并制定了配套的使用规则“澳大利亚缴送光盘以及其它电子资源使用政策”。法国在2006年8月将互联网出版物的缴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符号、信号、书面作品、图片、音频或者其它所有通过电子形式可以访问的信息都被列入法定缴送的范围。传统文件的运动阶段大多是顺序向前的,但是数字资源则可能会做逆向运动,因此采取前端控制措施是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主要主张之一。数字资源的易消逝性促使人们必须采取前端控制,在数字资源形成之初就将其缴送至数字遗产保存中心,使其提前进入保存阶段。

3.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数字遗产长期保存的指导作用

数字资源在网络环境下转瞬即逝,信息生产者在数字资源实现第一价值后,往往不关心其对社会的第二价值。数字遗产保护机构基于社会整体利益的考虑,在数字资源进入“非现行阶段”后对其进行长久保存。可见,数字遗产是档案化的数字资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不同阶段的文件其保管场所、管理方法有所不同。数字遗产保存机构应当充分认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掌握数字资源运动规律,采取分阶段管理、前端控制、全程管理等具体措施,确保数字遗产的可长久利用。分级存储管理与数字资源呈缴制度都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的成功运用。

三、档案鉴定理论在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的应用

1 档案鉴定理论的基本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档案,也并不是所有的档案都能够永久保存,因此,对档案进行价值鉴定就至关重要了。20世纪初到20-30年代是档案鉴定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这时期代表理论是: “高龄档案应当受到尊重”的年龄鉴定论、职能鉴定论和行政官员鉴定论等。20世纪中期到70年代末是鉴定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双重价值鉴定理论和利用决定论在这一时期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鉴定理论从国家模式向视野更加开阔的社会模式转变,强调档案的价值在于反映产生它的社会,档案的社会价值是由档案形成者的职能来体现的。这一时期的档案鉴定理论主要有“宏观鉴定战略”、 “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理论”和“文献战略”,档案鉴定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档案鉴定理论在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的具体应用

数字遗产具有唯一性,是具备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作用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浩如烟海,人类无法将所有的数字资源悉数保存。因此,在对数字遗产进行长期保存之前,必须对其进行价值鉴定,甄别重复或无价值的数字资源,确保将有限的资源用以保存价值较大的数字遗产。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国家图书馆对数字遗产采取选择性保存,而瑞典、挪威、芬兰、冰岛、奥地利则采取周期性地将本国的所有网页快照进行保存。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对数字出版物保存的选择标准是:出版物内容是关于澳大利亚的,亦或内容与澳大利亚的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科学、经济相关,并且是澳大利亚作者,或者由权威机构完成且有益于世界知识的积累。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将数字资源按照数字保存价值分为三类,以确定其保存的级别。其分别是:临时价值、机构永久保存价值和存档价值。现阶段,对于数字遗产的采集还没有理想的方式。选择性保存需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单位成本较高。由于需鉴定的文件数量过大,只能宏观鉴定形成者的主要职能、计划和活动,挑选出最精炼的文件加以保存。

国际网络保存联盟将网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划分为四个过程,即“获取( Ingest)”、“存储(Sto-rage)”、“访问与管理(Access&Management)”和“索引与检索( Index&Search)”。“获取”是整个过程的开始,涉及到资源的选择政策和标准,其实质是数字资源的鉴定问题。英国图书馆对于网站的选择保存制定了以下标准:反映英国生活、活动、利益的多样性,具有研究价值,事关国家利益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事件,以及仅有网络内容形式或具有消失风险的网站。

个人数字遗产也是数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25.9小时。网民在互联网上创造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如同档案馆不能保存所有的私人档案一样,数字遗产长期保存机构也不能保存全部的个人数字遗产。因此,对于具有典型意义、影响范围大、具有特色的个人博客、论坛发帖、日志、评论等个人数字遗产应该加以收集、整理与保存。而大部分的个人数字遗产则由本人进行保存,一些数字遗产保存机构也为此提供了个人数字遗产保存服务,例如IA的“Archive-it”项目。

3档案鉴定理论对数字遗产长期保存的指导作用

数字遗产长期保存的第一步是数字资源的选择,而数字资源的选择涉及对数字资源的价值鉴定。数字资源的选择性保存耗时耗力、成本巨大,而目前对数字遗产的鉴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使威本与效率达成平衡。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已建立起完善的价值鉴定理论体系。档案鉴定的实质是从纷冗繁杂的档案中甄别保存价值较大的并予以保存。将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延伸到数字遗产保存领域,势必会推动数字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数字遗产作为人类记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其长期保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图书馆学的研究目标是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以便达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情报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是最佳的标引方案、最少的信息查找时间、最大的信息流通;档案学的研究目标则是保障信息的凭证价值与存证能力,保全凭证与永久保存人类记忆。数字遗产长期保存本应该是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可遗憾的是图书馆界和信息情报界却成为了主力。档案学基础理论对数字遗产长期保存具有极强的指导能力,人们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应用了这些理论。档案学界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发展、延伸、推广、输出这些理论,不仅能够加强档案学界的话语权,也有利于数字遗产的长期保存。

参考文献:

[1]谢欢,郑永田.数字遗产保存: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使命[J]图书馆论坛,201 3,32 (4):15-20.

[2]聂云霞,国内外数字遗产长期保存实践与推进策略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3 (1):38-45.

[3]聂云霞,数字遗产长期保存中档案部门边缘化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 (2):53-56.

[4][14]刘家真,廖茹.档案学的本质特征和可持续发展[J],档案学研究,2010 (6):4-8.

[5](美)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黄坤坊,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 25-27.

[6][13]肖秋惠.档案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3-34.

[7][10]黄霄羽 来源原则“重新发现”的深刻实质与重大意义[J]北京档案,2004 (11):20-23.

[8]李华,昊振新,郭家义,等.Web Archive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2-9.

[9](加)特里·库克.对数字时代来源原则的反思[J]档案学研究,2011 (1):82-85.

[11]邹吉辉,何永斌,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理论定位[J]档案与建设,2009(7):5-7.

[12]傅荣,王相华理论核心问题:原则与内容一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比较研究之-[J]档案学通讯,2004 (4):18-21.

篇8

来源原则与全宗理论的发展历史被档案学文化理论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普鲁士的登记室原则、荷兰的来源原则、德国的自由来源原则。我们今天的探索也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

1.来源原则的提出与充实阶段。这个阶段开始于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布伦内克认为,第一个明白表示这个新理论的地方是柏林科学研究院历史哲学班1819年4月6日的意见书。该文件是给当时的普鲁士政府的。意见书中反对将不同的档案混合在一起,提出如果把各种不同地方、教会和寺院的档案合并之后也在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地方仍然分开保存,更有好处,特别是对于特种地方史的编研有好处。从这段中我们看到了档案整理和保存方面,业已闪现出宝贵的历史主义的光彩。我们也可以说,历史主义思想于档案整理等方面的运用,客观上为来源原则的孕育和诞生,提供了土壤和种子。法国历史学家纳塔利斯•威利在1841年提出的被称为“结构主义”的理论成为档案馆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他指出:按档案全宗整理是得到有规律和一致次序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用一些分类的理论方法取代这个方法,就会使档案陷入难以补救的混乱之中,那些不是以来源作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有着巨大的危险,会使检索文件变成不可能的事情。法国的尊重全宗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史学理论基础。可以说,这种思想之中,有着结构主义进步的理性思想光芒。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结构主义思想也有其致命的缺点,就是它只注意事物结构因素的共时性,从而忽视了事物结构的历史性。这种思想应用于实践的结果只能是重视维护机关、组织、团体、家庭形成档案的整体性,而忽视了档案文件形成过程的时序性、历史性的特点。尽管这样,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的提出与实践,它仍然是档案学理论和档案管理活动的划时代的进步。它为档案事业真正成为一项同图书馆事业相区别的独立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来源原则的理论是档案整理、分类实践发展的结果。荷兰人首先在理论上给来源原则提供了科学的论证。荷兰人缪勒、斐斯和福罗英认为档案的分类系统必须与该档案原来的机关组织完全一致。整理档案的原则不是档案员想出来的,而是历史和生活创造出来的。档案是“有机体”,不能任意破坏,不准许把它从原来的生根发芽的土地上。但是,荷兰档案学者对来源原则的理论建树,给了以事由原则为主整理档案的做法以决定胜负的一击。

2.来源原则的完善与提高阶段。(1)西德档案学家阿道夫•布伦内克认为,应从哲学视角理解档案的有机体,“自由来源原则”不是固定的方案和分类规范,而是一个总则。该原则不只是保持固定的来源,而是把来源原则解释为“在来源一致性基础上的事由一致性”。布伦内克的自由来源原则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来源共同性基础上的事由共同性。②在来源优先权之下实现“来源事由”的综合。③档案体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④来源原则只是一个总则并不是标准。⑤事由共同性不同于“事由联系性”。⑥档案员应当以“有机体”的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来源原则可以作为档案馆组织及历史研究的原则。⑧“来源”有两种含义,即“固定来源”和职能来源。布伦内克的自由来源原则思想合理地继承了法国人、普鲁士、荷兰的来源思想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批判地吸纳了传统事由原则思想中的某些合理成分,提出在来源的统辖之下,建立来源和事由的合理的比例关系。(2)来源原则在荷兰的发展。荷兰的档案学者认为,档案结构原则是将“档案组合”看成是一个整体,它在历史上形成的结构不应该被一种与该“档案组合”不相干的整理体系所打乱;回复原则是在重新整理一个“档案组合”时,应先将以前存在于该“档案组合”中的顺序予以恢复,然后才能够采用同构成这种顺序的主要思想相一致的改进方法,对档案进行重新整理。当代荷兰人的档案整理思想,比缪勒、斐斯、福罗英时期的相关思想又前进了一步。

二、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全宗理论

1.几种主要的全宗概念及实质。(1)全宗就是一个独立的机关或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档案的整体。(2)全宗是指主体(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3)全宗是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有密切有机联系的档案文件整体。(4)全宗本身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档案文件的集合体,是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的集合或集合体。(5)档案全宗是彼此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的交由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文件综合体(前苏联)。(6)一个特定个人、机构或组织在进行活动、行使职权时所积累的全部文件———档案的整体(法国)。以上几种全宗的定义,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具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如:除了个别的定义以外,它们都集中表达了来源原则是它们的核心思想。我国的学者在给全宗下定义时,比较注重全宗档案形成过程的历时性。也就是说基本上认为全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全宗定义基本上都强调全宗档案的有机整体性,全宗档案是一个按照有关立档单位的社会活动规律和特点,通过有关文件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的创造性的、有意识的劳动,逐步成长起来的档案或文件的有机整体。

2.几点认识。(1)我们应当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全宗的定义。也就是说要根据档案事物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去完善和发展已有的全宗认识的内容。(2)全宗概念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科学地组织和管理档案事物的主导思想,而且也作为我们在实践中具体确定全宗单元的准则。(3)全宗概念不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我们不但现在要坚持它,将来也要坚持它。(4)以来源原则为核心思想的全宗原则,是档案管理的主导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应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

3.全宗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所谓的全宗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能够维护档案本质属性及档案文件之间历史的有机联系性的理论。而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档案必须按全宗管理。全宗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来源原则的思想,并注意文件和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使全宗内的档案成为便于保管和利用的有机整体。全宗理论的有关概念及其原理应用于档案管理实践的过程、程序、方式等,就是全宗理论的方法。对于全宗理论的方法,我们讨论几个问题:(1)对履行一个特定职能的若干立档单位的全宗划分方法。对于这一点有两种做法。第一是要求根据职能来源,在档案馆中,将各个立档单位围绕此项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组成一个统一体来保存。第二是各个立档单位履行这个特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分别作为各有关立档单位全宗的组成部分,但是要通过检索工具重建那些由于机关职责的变化而被分开的某一特定职能的相关档案的统一次序。(2)立档单位的确定方法。档案全宗的主体是立档单位。立档单位的确定是比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普遍认为,能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对外行文;有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而且自己可以制造财务计划;设有管理人事的机构,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以上这些是构成立档单位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从客观事实出发,不能教条的运用,应当全面联系地进行分析,合理地确定立档单位。

三、全宗理论的研究取向

篇9

关键词:档案学  实验  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尤其是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加特长、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来进行,合理调整实验课程的内容、结构、处理好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改革现行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的文科实验室实行的是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实验室基本上都是学科设置的,学科在哪个院,实验室就划归哪个院,我们档案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造成人员和设备配置单薄、资金使用分散、实验室建设重复、设备技术落后,有些实验室承担的实验课任务往往每年只使用一学期,造成资金浪费,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共享。在教学上,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实验教学内容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试也是从事于理论教学考试,因此实验室的活动能力很弱,缺乏活力,实验内容和形式单一,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而且系统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修改实验教学大纲,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和增补,科学地分配学时数,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组织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讲义,为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准备提供基本材料。实验题目的设置要求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地融合在一起,根据条件和可能,设计一些新的实验,保留下来的一些传统实验题目也要注入新科技的内涵。

        (二)增强实验题目的类型和数量

        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每门课程总学时数大幅度压缩,相对加大了实验课的比例,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给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培养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留有较充裕的时间。由于实验设备经费投入较少,造成档案保护、缩微摄影、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同一实验题目设备只有一件,而实验课时数又少,如果全班同学同时做一个实验题目,多数人只能当观众,大家动手的机会太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增加实验题目的类型和数量,可以同时开设多项实验题目,充分挖掘设备的利用率。

        (三)改革现行实验教学方法

        由于档案学专业学生实验能力较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拘泥于实验讲义和教师的传授状况,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在实验开始前,实验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操作示范,实验中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是按照教师示范进行简单的模仿操作。这样做似乎有其道理,但是,如果所有实验都这样的话,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提高。因此,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知识应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跨出原有教材的框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于实践。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项目的了解和掌握。

        (四)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实验态度

        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实验之前既不做准备,实验过程也不认真,虽然对实验结果感到新奇,但却不知道怎么回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生理论和实验基础差的原因,同时也与管理者和教师的要求有关。为了使实验效果得到提高,应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1.实验前做好预习。实验前要求学生详细阅读实验教材,对实验内容的情况教师随时抽查,没有预习的学生不准参加实验。通过预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结合实验内容和步骤从理论上明确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现象、原因,提高实验效率。2.实验过程中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很多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不认真,不能认真对待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对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观察,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3.正确观察、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从中发现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达到实验目的。

        二、拓宽实验教学途径

        (一)开放实验教学。

        开放实验教学就是一种由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实验教学形式。更高级别的开放实验教学,应该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案,对于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做会有一定的难度,实验管理也有一定的难度。开放实验教学初期,具有共性的实验室,实验费用较少的实验题目,要对所有学生开放。档案专业的所有实验题目基本上没有什么材料消耗,费用较低,完全可以对学生开放,甚至对全校学生开放。

        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了专业的知名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大力拥护。对教师和管理者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开放的实验题目要精心设计,增加实验项目的宣传,避免学生选择题目的盲目性。开放实验教学的初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实验室人员工作量会大幅度增加,实验经费和维修费会相应增加,实验管理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应该与管理部门进行协调解决。

        (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社会实践

        面对就业出现的新问题,为了使学生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可以让学生到所学专业相近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寻求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实践。学生通过校外不同单位、不同模式的教学实践,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都会得到明显提高。我院档案专业自从建立专业之初,就在省内机关档案室、企业档案信息中心、学校档案馆、等十几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每个班的学生毕业前都有二次实习实践机会,每次到基地实习一至两个月时间,而且选择实习单位工作最忙的三至四月份。利用这一实践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真实的从业环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适应。

        (三)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并存

        我校已经实现网上办公,而且很多课程还实现了网上教学。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各种教学信息组合在一起,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开展实验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优势。学生中有很多计算机软件高手,完全可以设计出与实际条件完全相同的计算机仿真平台,进行虚拟实验,达到甚至超过实际实验效果。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可以拓宽实验操作的途径。

        虚拟实验易于接受和理解,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增强许多传统方法所不能完成的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教学时间内,也可以在正常教学时间外进行实验,增大了实验教学的信息量,拓展了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全方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于颖:《对高职实验教学的改革的探讨》载《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档案馆;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112 — 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持续高涨,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进一步加强,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为大力发展数字档案馆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也开始起步了。继2004年深圳市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数字档案馆之后,许多城市的数字档案馆也实现了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文件资料著录、数字档案内容管理、档案借阅与全文查询、档案的内容关联管理及图文声像一体化等应用功能,这些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进程。

一、数字档案馆的内涵

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期一样,20世纪90年代末,电子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没有围墙的档案馆、全球档案馆、超级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等新名称不断见诸报端。随着数字图书馆从概念变成现实,档案界对于数字档案馆的表述也渐趋统一。

然而,对于不同的研究者而言,数字档案馆仍然有着不同的内涵。档案界、计算机界、国际标准组织机构以及档案用户等,都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概念。

信息系统论是当前档案界对数字档案馆概念描述中的一种主要提法,其核心是将数字档案馆定义为一个超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定义强调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信息系统,但是,没有给出信息系统的确切内涵。而持信息仓储论这一观点者通常将数字档案馆定义为“信息仓库”、“知识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站”等,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它强调了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存储和传播功能,但对数字档案馆本质属性的描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信息环境论将数字档案馆看作是一种“信息组织模式”,其对数字档案馆本质属性的表述显得比较宏观与抽象,环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难以具体认知。功能拓展论将数字档案馆定义为传统档案馆利用现代技术拓展服务功能的一种方式。其它还有一些类似的释义,不再一一列举。从以上几种定义来看,多为描述性定义,差异较大,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所得到的数字档案馆概念。

那么,怎样才能从当代信息科学与档案学的角度来对数字档案馆这一词语的含义进行认定和概括,使所有数字档案馆建设者都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未来的目标呢?只有对数字档案馆这一信息时代“新生儿”的本质属性与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才能得出相对比较完整和清晰的数字档案馆定义。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定义:数字档案馆是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利用数据库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获取、存储、处理、交换与数字档案信息的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是各级政府和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数字档案馆的特征

1.数字资源的多样性。一是依托于实体档案的数字化;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组织、加工相关数字信息形成的数字信息。

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依托于网络,一方面能够在线采集网上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能够针对利用者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3.技术的多变性。由于数字档案馆依靠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基础于内容的检索技术等,其存储技术、载体、格式、阅览方式等,都呈现出不断进步、变化的动态。

三、数字档案馆的功能

1.信息集成功能。数字档案馆的建立,使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对特定区域内的所有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档案实体的保管形式。通过信息集成,使中心档案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管理档案及相关信息的中心,所以,信息集成将成为数字档案的首要功能。

2.资源共享功能。无论利用者位于何地,档案保管于何处,利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方便地查询、下载档案目录、数据乃至全文,数字档案馆这一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档案利用的理想化目的。

3.社会记忆功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将应用国家相应的档案政策使档案馆改变以往以党政信息档案为主体的实体保管模式,档案是社会记忆的主要工具。数字化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档案馆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数字档案馆能实现对电子公文、科技文件等进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对文件从生成、捕获、处理、归档、鉴定、提供利用等的全过程管理,进行数据的动态管理。

四、数字档案馆的最终目标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国家信息基础工程把各级各类档案馆组织在一起,把档案信息与其他门类信息综合起来,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面向全社会发挥作用。所以,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尤其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应该从一开始就纳入到国家信息基础工程之中统一规划与设计。数字档案馆的核心资源主要来自相关的信息系统,同时又可与相关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共享。

五、数字档案馆的总体架构

数字档案馆应以结构化的数字档案馆为基础,基于物理和逻辑两种结构,建成中心档案馆和基层档案馆两层分布式结构,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接收、信息交互、资源数据查询、数据存储与备份、归档数据管理、目录、信息的整理与利用管理等功能。按照两级模式建立的中心档案馆内容包括各门类在内的所有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基层档案馆应管理本单位经过归档流程的先行有效的各类档案数字化信息。

六、数字档案馆理论体系建设

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档案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携手开展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势必会更加有力地推进数字档案馆理论体系的建设。但是,对于数字档案馆这一档案工作创新变革的产物,档案界似应更多地承担起建设相关理论体系的重任。鉴于档案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文试图从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数字档案馆理论体系建设的内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数字档案馆基础理论建设

数字档案馆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传统档案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对传统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数字档案的定义及边界。例如:数字档案馆的管理对象究竟是什么?与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信息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大档案的概念外延到底有多大?这对于当前档案部门科学构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库,合理配置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字档案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例如,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贯彻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组织原则,建立起科学的数字档案馆体系,推进数字档案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如何构建数字档案馆的绩效评估机制等。

狭义数字档案馆的组织架构、工作环节以及相关的工作原则与要求。例如,数字档案信息的创建、获取、鉴定、存储、处理、交换、、利用、保密等应采取哪些策略,建立哪些制度?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如何根据数字档案的形成目的、形成活动、形成过程、处理程序和职能范围来正确运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上述理论问题,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的推进速度相比较,档案界关于数字档案馆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显得比较欠缺和薄弱。然而,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档案学科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或缺,势必会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和无所适从,进而加速档案工作的边缘化趋势。笔者认为,档案工作者需要学习、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更需要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与工作内涵。数字档案馆既不能成为信息孤岛,也不是一个没有独特内涵、漫无边际的信息大仓库,需求不明晰往往是导致一些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关的法律规章建设

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这里只能列举一些实践中遇到的、亟需解决的法律规章问题。如:档案工作的法律规章,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规章,著作权、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政策,保护公民隐私权、知情权的法规政策,信息共建共享的法规政策等等。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档案界应注意总结和发现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积极推进相关法律规章的修订与完善,确保数字档案馆建设有法可依,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七、进一步推进区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

1.坚持统筹兼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一是扩大档案收集范围。注重收集档案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多门类、多载体、多途径,丰富馆藏数量,改善馆藏结构。二是实施馆室一体化。通过馆室交换,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国家档案馆之间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有效衔接和共享。三是规范数字档案馆建设,特别是要完善档案数据库建设,夯实数字档案馆资源基础。

2.坚持共建共赢,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

实现档案资源集成共享离不开完善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由于档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同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规则不明确,一些地区可能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产权地区化,有可能人为设置档案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导致在档案信息归属上的“地区所有、部门私化”,这种格局将阻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因此,区域内各级档案馆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思想认识是否统一、工作是否同步,都将直接影响区域数字档案资源集成共享和利用服务的整体水平。

3.坚持分步实施,深化拓展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