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解

篇1

(1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2武汉轻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数字媒介相较于以往的传统媒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而在数字媒介时代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传播方式下存在的群体压力产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数字媒介的自身特征,从形式上、传播方式等方面分析并阐述了数字媒介时代下存在的群体压力及作用方式。

关键词 :数字媒介;群体压力;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F 71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5

1 数字媒介的特征

数字媒介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依托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语言来编码和处理信息的媒介。形式上,数字媒介的编码是非物质性的字节—比特(bit)。比特的非物质性使得它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出现信息损耗,从而能够超越限制,无限传递。在数字媒介时代下,主体间不再是传统媒介时代下媒介拥有绝对权威的独白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数字媒介因其交互性和主体性的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介单向的传播模式,同时也打破了媒介的绝对权威,使得信息接受者与发送者能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马克·波斯特为强调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介对人的影响,将数字媒介时代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即以互联网为代表、以介入融合模式、无作者权威为特征的双向互动的媒介时代。媒介在作用于用户的同时,用户也作用于媒介。用户能够利用网络选择信息,成为操作主体,从而使得信息接收者掌握更大的主动性。除了超越时空性、交互性、主体性外,数字媒介的另一大重要特性是虚拟性。

2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指在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其表现方式多为从众心理与趋同行为。在模糊情境下,群体压力使得成员倾向于做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造成了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强调提示的意见往往容易被当作是多数或优势意见,如此营造的“意见气候”会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是使得成员感到群体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数字媒介时代下存在的群体压力及作用方式

在数字媒介时代下,由于媒介形态在本质上较之前发生了改变,人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态度与行为同处于传统媒介时代下时比较,就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形成,与数字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特征有关。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方式的单向性,多元化的意见难以被公开表明,而数字媒介时代平等、开放、多元、个性的特点使得多角度、多立场的观点与意见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内地进行交流碰撞,各方的意见通常都是强烈而明确的,用户能够在网络传播中获取足够数量的信息,由媒介强制推行舆论的可能性大为降低。由此,大众媒介之前所营造的较为明朗的“意见气候”也因网络传播的开放与多元而变得更加复杂化,从而影响到群体压力的对于个人行为产生效果的强度。

由群体压力造成的恐惧及其产生的、对意见的从众和趋同的作用程度在数字媒介中的体现因现实约束力的降低而有了较大改变。人们在网络上的表现往往更大胆,更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较为小众的意见。网络成为了一个参与者相对平等参与的领域,用户现实社会线索的减少,意味着社会的控制与规范也会相应减少。这使得用户在使用数字媒介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不用过多担心作为现实的社会人被社会孤立或是惩罚。这种“匿名状态”使得群体压力在数字媒介中的强度因此大大减弱。

在网络媒介中,人们更容易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选择切换到自己有兴趣、意见冲突少、立场接近的网络虚拟社区,而非选择从众来应对群体压力。同时,因为现实压力的减小,用户对所持观点的坚持程度也会有一定提高,网络本身个性化、包容与相对平等的特点也使得用户能够保持其较高的自我确信度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网络传播是开放的、自由的,是能为一般人所掌握的,弱势群体的意见在网络中也能够得到适当表达,并在极小的成本下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发挥其影响力。数字媒介的特性使得个人捍卫自己的立场,公开发表言论的勇气大大增强,处于“劣势”的意见并不会像在传统媒介中迅速衰竭以至消失。

但仍应认识到,群体压力对个人的作用在数字媒介中不可能完全消失。网络社群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现实人际关系形成的虚拟社交网络,如微博、微信朋友圈、Facebook、Twitter等,现实关系会对网络关系产生较强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的群体压力依然强烈;另一种是在网络上形成的网络社群,如百度贴吧、网络论坛等网络社区。网络社区自身孕育的群体虽然在最初现实社会关系的影响不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群体也会形成自己的群体规范,对于不符合群体规范的网民,也会进行孤立、批判甚至是惩罚。

一般情况下,网民都有自己的网络身份。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社区,每个人的代号也是相对固定的。每个人在确定ID名称后,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而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并不是绝对的。调查显示,70%的人认为现实的社会关系会或多或少被带入网络空间中,从而影响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在调查中,更有85%以上的被访问者认为自己在网络社区中的性格表现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监管与网络规范也在日益完善,现今“实名制”的实行,IP地址的查询监管,甚至是网络上的人肉搜索,都显示用户的网络身份并没有那么隐蔽,网络的虚拟性也不是绝对的虚拟。当得知在他人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的情况下,84.3%的人表示在对某个问题发表评论时,态度会有所保留。由此可见,无论是以现实的群体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网络群体,还是经过社区自身形成的群体,群体压力都无法完全消失。

网民从众心理的动因还会存在,网络虚拟社会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但是,通常作用的程度与范围则会比现实中减少。因此,社会心理学的“从众心理”并不会在数字媒介时代下的网络环境中失效,只是它发生作用的条件起了变化。数字媒介时代下的群体压力依然存在,只是其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

参考文献

1 金新.第二媒介时代网络传播方式对主体自我构成的重构——兼论马克·波斯特的媒介思想[J].兰州学刊,2007(6)

2 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6)

3 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 马学清.“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篇2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处理设备,通过各种软件,硬件创作平台,对艺术创作理念进行描述和实现,最终完成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追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根据数控机床的原理,将用绘画笔代替数控机床上的刀具这一设想变成现实,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平板绘图机,从此便打开了由计算机辅助绘图仪代替人工绘图的历史大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艺术形式更为普遍且为大众所接受的新的发展形态。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进行各种创作的,例如已经相当成熟的数字绘画艺术、数字影像、3D动画、数字音乐等艺术,都是依托计算机技术进行创作。众所周知,大多数依托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领域本质上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例外。用专业一点的术语来讲,数字媒体艺术采用了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段——数字化,并且将这种创作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得艺术接受者或者说欣赏者通过网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艺术世界,这一全新的艺术世界本质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化世界。了解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不难归纳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基本特点。1.1数字媒体艺术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这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数字性”。不管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基础还是作品的创作质量,都高度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换句话说,数字技术的发展程度基本上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程度。数字媒体艺术已经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完全依赖于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意和艺术家将自己的创意通过自身动手物化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一句话概两者的差异性就是传统艺术更多的是“人的艺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多的是“技术的艺术”。1.2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更强的可交互性。数字媒体艺术基于数字技术存在,然后依托互联网呈现给这一艺术的欣赏者,这一点与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一样。除了这个特点外,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传统创作艺术不具有的特点,那就是交互性。传统的艺术创作具有很明显的单向性特点,即艺术家们创作,创作的结果呈现给作品的欣赏群体。数字媒体艺术则使得依托数字化技术创作出的产品往往能够和欣赏群体产生交互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有过点击、打开网页的经历(网页设计和开发是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你每进行一步点击鼠标的操作,界面都会产生相应的响应,如点击打开一个视频的播放键,那么该界面就会响应你的这一操作即播放视频。这种交互性大大提高了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欣赏者的参与积极性。1.3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很好理解。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尤其是在现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呈现过程是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呈现给大众的。

2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阶段

2.1计算机自动绘图成为可能。在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时提到过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仪代替人工绘图的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绘图机,这一历史性的发明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源。它实现了由人创作到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自动创作。这一发展阶段中另外一个具有突破性发展的要数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伊凡•苏泽兰提出的使用键盘等输入设备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一系列绘图等操作,最终在计算机屏幕上输出所绘作品的绘图模型。特别是最终这一理论模型称为世纪可操作的技术之后,为后来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一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自动绘图,但是这一阶段创作的图形仍然是以二维为主,并且还未使这一项技术可以成为艺术家们通用的创作手段,就更别说在大众中发展开来,当时能够操作这一技术进行基本绘图的只能是那些技术研发人员。2.2发展与应用均走向成熟。虽然说在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员中大部分还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作品还是以平面几何图形为主。但是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为后期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贡献,因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模型已经成型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后来个人计算机面世,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性支持。有了这个技术支持,制约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就是它的“艺术性”还不够成熟。随着大量研发人员投入到新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系统的研制中去,成果以突破了之前的二维创作限制进入到全新的三维创作时期最为突出。三维创作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利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大批的商业性图形图像设计和排版软件面世,数字媒体艺术也进一步影响到传统的美术绘画领域,促进了计算机三维动画迅猛兴起。随着计算机动画的不断向前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还渗入到影视制作领域,尤其对影视特效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阶段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已经非常成熟,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在新时代—互联网时代结合时代特征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网络时代的发展。对互联网的认识首先要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个虚拟的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因为它借助了互联网的这个平台并且依托高超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创作,让数字媒体艺术在现如今这个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世界大放光彩。互联网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更加趋向于大众化。随着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得到普遍应用,而且随着具有更强交互特点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现如今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都使得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条件。以上是从纵向的角度分别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有了这三个阶段的了解,就可以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此外,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让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在这样一个依托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包括日常几乎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网页信息浏览、各种游戏的娱乐、网络动画的欣赏等都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体现。此外,数字媒体艺术还在数字绘画、数字印刷、数字影视制作、影视特效、虚拟现实艺术、数字音乐、新媒体与数字装置艺术等方面均有卓著成就。

3数字媒体艺术的五大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应该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数字化”,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实现数字化创作手段的五大技术支持:文字的数字化、数字图形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网络与通信。3.1文字的数字化。文字是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最基本的信息,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存储文字信息,目前采用的技术是对文字进行编码。最早的编码表示美国的《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简称ASCLL。常用的汉字编码采用GBK码,共收录了21886个字符其中汉字21003个。后面又出现了Unicode统一编码,从理论上讲Unicode编码能够覆盖几乎任何语言的编码表。解决了文字的在计算机与人交互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存储与转换的问题,就要考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将文字信息输入。最早的文字输入方法是键盘输入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字的输入方式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例如智能手机中的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3.2数字图形图像。数字图形图像是指由图像输入设备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并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可以是绘图、照片等。除了数字存储的特点外,数字图形图像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图形图像的色彩,色彩不仅要求强调色彩的亮度、色调、饱和度等基本属性还要注意不同的色彩空间。3.3数字音频。数字音频是相对于传统的模拟音频而言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了模拟信号处理技术。数字音频是一个表示声音强弱的数字序列,通过计算机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设备以二进制数字组合的方式记录和编辑声音,实现音频信号的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最终以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当需要这些音频信号时,计算机还可以将存储的数字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然后输出用户所需要的音频。3.4数字视频。同模拟音频与数字音频之间需要转换实现,数字视频也是需要将传统的模拟视频通过一定技术实现转换为数字视频。设计原理同数字音频与模拟音频之间的转换一致。3.5网络与通信。网络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更加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在上文已有介绍)。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交互性”要很大程度上以来网络的这种“技术交互性”。最早的移动通信是依赖无线电的发明,如今已经发展到现在的4G时代。

4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数字时代新兴的媒体形式,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审美特征。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就斐然。有些人会惊叹其发展的成就,陶醉于欣赏颇丰的艺术成果,有的人却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认为数字媒体艺术并不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高度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能够进行艺术创作吗?如果计算机能作画,那么要画家干什么?诚然,科学技术人员现在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将自然界或者真实世界中的物象模拟得十分逼真,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从美术创作方面也只能说是美术创作上写实性绘画的成就。艺术的灵魂是创造,而创造的灵感来自于哪?肯定是来自于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意或者说是一种艺术创作冲动。因为有了创意,创作才成为了可能。其实创作就是将创作者的思维和意识物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技术手段是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同样不例外。我认为,认识数字媒体艺术千万不能只片面的认识到其“数字性”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握其作为一门艺术的“艺术性”。这不光是艺术家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的把握应有的认识程度,也是在如今数字媒体艺术更加趋向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对大众的要求。时刻要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才是我们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质把握应该持有的态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深入领悟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艺术特征?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离不开数字媒体本身的特征。首先,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经典艺术相比是缺乏规范的,比如,在数字媒体艺术是带着娱乐性质的,例如,很多网民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创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自己和他人。数字媒体艺术还有一个特点是:从审美的角度讲,数字媒体艺术吸收了传统艺术中的美学特性,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的传播及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媒体传播形式的深刻改变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这就引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单向的由创作者到受众群体的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更加鼓励人们参与进来。这种双向的参与是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比如:人机交互的发展。

作者:潘威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创新;应用

0引言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广泛应用,展示设计也随之快速发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展示设计涵盖内容广、涉及领域多,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展开探究,有利于丰富艺术创作形式,激发创作灵感,促使其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利用先进的科技为大众生活提供便捷,设计者通过不断创新艺术设计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1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其吸收艺术的精髓,且由信息技术做支撑,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内容和模式发生了改变。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对艺术的延伸和拓展,以此激发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辅助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包括科技性、虚拟性、融合性。其中,科技性表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其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将艺术的想象力用科技形式展现出来,并形成独特优势。科技性的应用特点突破了传统展示设计平面、静态的束缚。虚拟性也是数字媒体的重要体现,基于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拟性的变化,应用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如博物馆、展示会等活动要求中。融合性特点表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展示设计中的传统艺术内容可以通过科技形式展现出来,弥补了传统艺术与大众脱离的缺点,吸引更多受众群体。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也增强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2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1交互式创新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创新应用下的交互式展示主要在于互动性,强化参与者的主动体验感。基于现实的客观条件,不仅需要增强展示设计的交互性,还需要表达展示设计的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强,传统参观形式的设计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做好交互式创新展示,促使展品与人们实现沟通交流。为展现设计的创新性,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加大交互式展示的冲击性具有一定作用,满足受众互动需求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参与感。开发有效的互动设备,如智慧城市系统,在地图中引入实时交流等功能,增强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性,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带来良好的体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交互式创新展示旨在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实时变化,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数字化信息。为避免展示设计中信息的堆积,需要设定过滤参数,突出动态界面,避免受不需要的系统功能打扰。交互式创新展示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效果对展示设计具有直接影响。

2.2空间式创新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时代的产物,对传统艺术起到了革新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空间开阔,表现形式创新,构成要素新颖。基于不同的展示实物与场地,展示设计的空间感也不相同。空间作为展示设计的关键元素,空间设计不合理不仅影响视觉效果,还将与整体的展示设计理念产生冲突,带来不好的影响。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对展示设计进行空间式创新展示,需要在一定空间模式中,对实物及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基于科学的统筹规划,对展示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以期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且满足设计者的展示理念。基于科学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其艺术价值也不断提高。4D技术如今的应用面不断扩大且深受用户的好评,4D技术满足了受众群体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意义。将4D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实现空间式创新展示,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受众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将数字媒体艺术巧妙地应用于空间式创新展示设计中,增强用户的多重体验感。

2.3二维式创新展示

二维式展示设计虽然较为传统,但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下,其重要性也需得以重视。早年间,电脑喷绘等数字媒体艺术是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内容,其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手段,增强了设计感,并与用户实现了相对良好的互动,增强了观展者的代入感。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的功能增多,影像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得以使用,创新展示设计也不断发展,但是仍然不可抛弃二维展示这一传统因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对二维式创新主要体现在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如世博会上的清明上河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静态的画卷动态地展现出来,融合投影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将传统艺术通过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二维式创新展示将清明上河图中人民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为现代观展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二维式创新展示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不仅可以用图文表达,还可以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辅助下全面发展。

2.4网络式创新展示

网络式创新展示实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有机统一,是新型的艺术展示载体,其展示方式深受用户喜爱。基于当前的信息技术,多数设计者尝试利用网络技术丰富展示设计形式,进而达到创新性效果。将传统的艺术用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展现艺术设计理念,便于受众群体的理解。通过网络式创新展示设计的表达形式得以多元化。基于网络式的艺术载体,革新传统的展示设计思维模式,达到丰富设计效果的目的。网络式创新展示主要体现于人们在网页上的浏览,为提升用户观感,对网页创新设计、实现空间变革、打破传统的空间束缚均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艺术下,网络式的创新展示设计具有沟通便捷、分享实时的特点,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进行创新性设计,充分表达出传统展示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将取得一定成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可以逐渐发挥创新应用的优势,为展示设计拓宽发展空间。

3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革新了传统的设计理念,结合信息技术提升了观展者的体验感。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科技性、虚拟性、融合性特点,可以实现交互式、空间式、二维式、网络式的创新展示设计,进而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推动传统艺术的时展。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有机结合,为设计者带来灵感,丰富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以此达到最佳的艺术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茜.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4(28):245-246.

[2]程贤栋.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北方文学,2014(5):234.

篇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逐渐利用计算机技术,这样就形成了数字媒体技术,逐渐影响了艺术的发展,而且数字媒体艺术生命力抢进,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影响了整个社会公共媒介的发展,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媒介。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视听领域内的艺术形式,有如下几点特征:

1.1独特的创作工具

数字媒体艺术是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其创作过程伴随着技术性的操作,同时也有艺术审美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示都依赖于计算机,同时与互联网也密不可分,并且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1.2强大的交互功能

数字媒体艺术的作品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才能完成浏览,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是在观赏者的控制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例如,在网络游戏中,只有通过玩家的点击参与或互动才能构成一个虚拟的世界,才能体现其交互功能。

1.3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材料和技术分类,产生了数字媒体这一新的呈现方式。在计算机的处理下,声音、图像、文字等通过数字语言的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并且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媒体呈现出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使得作品更加生活化、艺术化。

1.4广泛的题材

传统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所依赖的是现实存在的物质,如绘画、摄影等。然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是面向未知世界的,借助高超的技术手段,数字媒体技术的题材更多的面向了宇宙、文明等超前的世界。

1.5人人皆可参与传播

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得很多单向传播的作品被埋没,而在数字媒体艺术下,人人皆可参与传播,可以自由选择传播途径,自由修改、删除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参与平台,实现了艺术创作和传播的平民化。例如,互联网上的论坛、微博等,都是人们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支持下所创作出来的大众文化,适应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民主化的特征。

2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2.1传播和受众关系的转变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所写的知识单纯的文本,只有读者参与到解读中,作品才能真正实现永久的价值。正如旅游文化的传播一样,受众对旅游消息的要求为内容真实、生动等,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支持下,受众能够积极参与到传播中。传统的旅游文化的信息主要依靠电视和平面媒介,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属于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忽视了受众在信息传统的主动性。数字媒体艺术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使得传播效果更加,受众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旅游文化信息。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下,必须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吸引受众参与到旅游文化的传播中,提升旅游文化的影响力。例如,有的旅游信息网都有游客交流区,游客能够在社区内交流旅游体验、发表意见和建议等;又如有的省市旅游局开通了微博,信息,加强与游客的交流,从而提高了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2.2传播形式逐渐增多

数字媒体艺术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从而提高了传播效果。数字媒体艺术合理地利用了数字技术,提高了旅游文化的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力,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旅游文化的传统过程中,传播者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会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体验,其传播效果会更加。例如,有一段介绍丽江泸沽湖居民“走婚”的微博,不仅有文字描述,而且有图片,吸引了“粉丝”的关注和转发和评论,实现了有效的互动传播。

2.3新旧媒体的整合

一方面,多媒体逐渐整合。传统的文化信息传播主要依靠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的信息量有限,而且有一定的延迟性,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多元化的媒体共同传播旅游文化,例如,旅游网站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旅游文化信息。另外,受众也可以自由选择旅游文化信息,但每一种传播媒体都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必须将多种传播媒体整合起来,这就是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整合了多种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给了受众者充分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新旧媒体的共同发展。新媒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媒体的消失,新旧媒体还会并存。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趣,旅游文化逐渐从电视、报纸等转向网络传播。网络中存在着巨大的受众群体,为旅游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开创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新纪元。但由于受众者的多元化,传统媒体仍有很大的存在价值,新旧媒体在交融中发展,逐渐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2.4传播效果的强化

在数字媒体艺术下,旅游文化的传播形式和方式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生动有趣的形式使旅游文化信息受到了关注。旅游文化的传播内容必须是受众喜欢的,旅游信息也要生动有趣。数字媒体艺术凭借计算机技术,综合文字、图像等媒体,给旅游者提供营造了生动的环境,让旅游者更好地理解了旅游文化信息,刺进了旅游者的旅游欲望。另外,数字媒体依托网络资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旅游者提供了海量的旅游信息,旅游者能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设计使旅游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旅游信息。由于受众者的文化、年龄、学历等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对旅游文化信息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数字媒体艺术依靠数字化的设计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的旅游文化信息,激发了旅游者的参与热情。例如,一些人文景区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枯燥的、静态的旅游景点变得生动起来,使守着不仅能够观赏自然美而且还能感受内涵美,提高审美境界,有助于受众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播旅游信息。

3数字媒体艺术下的旅游文化表现形式

3.1数字影视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制作的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数字影视能够将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动地展示给受众者,从而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促进了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人文旅游资源,如果想包揽旅游文化,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通过影视作品则能够浏览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数字影视从前期的制作到后期的声像处理,到最后的压缩保存以及画面的展示,都实现了数字化或部分数字化,使旅游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了旅游者面前。

3.2数字网络

在数字网络中,通过对旅游文化的多彩设计,使旅游者提高了注意力,实现了旅游文化的有效传播。在文字方面,传统媒体一般文字规范,而在网络中,网络语言有较强的口语性、随意性,有的游客在网上分享了旅游体验,其他人很容易产生共鸣,体现了大众化的特点。另外,图片也能够刺激游客的旅游欲望,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旅游摄影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够通过图片分享旅游体验,使“凝固记忆”传授给旅游受众,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此外,在旅游网站上,设计者设计了个性化的导览,能够通过点击实现快速浏览旅游景点。在传播形式上还有数字游戏、数字博物馆等,都利用了现代数字技术使旅游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更加便利。

4总结

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推动,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接连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方面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学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作为学科建设核心部分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艺术类专业范畴,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所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表现方式为数字化,也就是“换笔”了的艺术类专业。

当人类从工业社会走进信息社会后,艺术家与科学家都猛然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如: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等。一切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才更加绚丽多彩。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塑造形象,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科学也同样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依赖艺术无边的想象来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操作能力;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具有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普遍以核心课程为主,其他课程协助的方式进行设置。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一般为:《数字游戏概论》、《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游戏引擎应用技术》、《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九大类。

《数字游戏概论》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游戏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数字游戏开发和市场运营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数字游戏行业。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维建模与贴图,理解游戏建模与贴图的深入含义,了解游戏美工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三维游戏场景,道具及三维游戏角色模型的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制作游戏道具贴图和场景贴图的绘制技巧和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次世代场景与次世代角色模型课程和从事游戏美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原画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场景、配饰及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美术资源的一些表现手段,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内容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行业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界面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界面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游戏用户界面设计原则,了解除游戏外其他软件用户界面设计需求,培养学生在游戏用户界面方面的设计能力等。

《游戏引擎应用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不同游戏引擎特点,了解游戏引擎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在独立游戏开发和团队游戏开发中游戏引擎的协同操作能力等。

《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场景及道具的制作流程,理解网络游戏场景和次时代游戏场景的特点和区别,了解2D、2.5D、3D及次时代游戏道具及次时代游戏场景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游戏场景的模型制作,UV拆分以及贴图绘制的实践能力。

《游戏场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场景,建筑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场景及建筑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场景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

《游戏角色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非人生物、配饰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角色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角色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公司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目的让学生对游戏项目实践开发的流程进行了解,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了解传统三维游戏和次时代游戏项目生产的一般流程与各个环节之间的不同,懂得游戏美术制作方面的具体要求,掌握游戏中角色的制作方法。

三、总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社会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一专业的就业压力开始逐渐增大。该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有意思,特别是核心课程,实用性很强,但要完全掌握好一个软件,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大学四年的时间很难学得精深。而且由于这门课程是新兴课程,众多高校懂行的老师较少,很多都是从计算机系等其他专业调过来的,想法不够前瞻,技术水平也老套。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先生指出了几乎在所有院校都存在的问题:“首先,总体上还未能形成科学的体系,课程种类也存在缺失,课程之间的衔接有问题,就像是散开的珠子,乍一看都不错,却有不少雷同内容,反反复复学了,有些知识点却仍是空白。其次,核心主干课程缺少特色和绝对实力,跟国外的专业院校相比,可以体会到国外‘小而精’而我国‘大而全’的特点。”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任重道远,离不开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学者、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媒体艺术;全息术;数字化时代;融合

数字化的到来,使我们迈入了“数字媒体互动网络”的新时代。而虚拟现实、视讯、影像的相互融合,使艺术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分类。但由于人们对艺术视觉效果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从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使艺术作品已经从静止向动态转变,从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转变。数字媒体艺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推动下,已经不单单是对拥有的真实存在进行表达,更主要的是把大脑皮层中各种幻想进行呈现。即在现实的世界中,展现虚拟的物象,使人们能体验和感受一种真实的环境。而全息术的日渐成熟,更是开启了新的纪元,促进了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追求。通过全息显示数字多媒体艺术作品,观赏者已经从平面显示的世界中走出来。通过自身的移动,不再局限于几个视角,而是对作品给予的视觉冲击,从360度全方位的进行感受。对于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的艺术思想,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使虚拟世界中艺术创作者的奇妙构思,能在现实的空间里驰骋和自由展现,给人们的艺术体验也是全新的。

1.全息术的产生与发展

全息术的应用原理是,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并在记录介质中存储物光波前的全部信息。当采用光波对全息图进行照射时,因为衍射原理的存在,而使原始物光波重新出现,进而形成原物体的三维全息物像、逼真而又形象。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图像,对全息图进行合成和制作。即在计算机中,输入摄像机或者是数码相机记录的图像。或者是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合成全息所用的二维图片,在进一步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合成三维的全息图像。这种数字全息显示技术制作的三维激光全息图像,真彩色、大视角、大幅面,已经在诸多领域成功的应用。包括工业设计、产品展示和商业广告。并且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展示和艺术表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二维图像的视觉效果相比,这些方面全息图像,是产业化前景的充分展现。

2.全息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技术发展的崭新成就,就是全息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艺术与技术。借助于互动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进行各个环节的制作和艺术的创作。所以,要想在数字媒体制作和创作中推广全息术,有效的融合二者,意义非常重大。

2.1 全息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取代雕刀和画笔等传统的工具,利用数字化的软、硬设备,在幕布或显示屏上,对艺术作品进行绘制。而通过融入全息技术,将艺术创作向立体现实空间拓展,它以烟雾和棱镜为画布、以光束为画笔,产生一种美轮美奂的幻境。通过改变作品的形态和创作空间,而变革视角、光影和景深等诸多创作思维。而三位仿真技术原本是在平面显示的,就应对现实空间的其他因素充分考虑。例如,通过计算全息生成汽车全息影像模型,或是采用双机拍摄而形成立体三维的全息影像。各类艺术通过充分利用全息术,而形成惟妙惟肖的全息影像,强烈的刺激观者的视觉感官,并更好地诠释艺术作品的灵魂。同时,全息术也将艺术家们的想象力进行了扩展,创造出天马行空、辉煌灿烂的艺术作品。

2.2 数字媒体全息作品即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同时还拥有观赏价值全息技术通过对作品中虚拟真实的营造,对作品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着传达。而不管是现实世界本身就存在的这份真实,还是虚拟想象出来的,为了能让观者全身心的投入,全息作品必须具有夺人心魄的光芒,产生动人心弦的吸引力。艺术作品不单单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同时还应富有深刻的内涵,这样才能彰显勃勃生机。而全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的显示,不仅需要巧妙地融合艺术思想和全息术,同时还应将更多艺术表现力的形式和元素添加进来。这就要求技术的创作者,不单单要对全息技术的设计技能和应用熟练掌握,同时,还应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所创作的作品不仅蕴含着精湛的技术性,同时艺术观赏价值也要极强。

3.结语

数字化时代,媒体艺术与全息术的融合,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因为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完善的全息技术,所以在应用和技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如全息数字3D 电影系统有着过于昂贵的价格,同时在技术和设备上的要求也非常的高等,导致全息技术不能拥有广泛的应用。如何才能使全息术产生更加真实的效果,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更好地完善媒体艺术与全息术,会使人们对艺术家的作品更好的体验和欣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会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带给人们全新的观感和享受。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勤勇 .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一朵奇葩――评《数字媒体艺术概论》[J]. 计算机教育,2013(01).

[2] 卢新亮,仲静静 . 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属性溯源[J]. 现代视听,2013(01).

[3] 饶简元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 艺术评论,2011(04).

篇7

【关键词】 符号数字化技术信息传播 视觉传达

自二十世纪以来,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逐步跨入信息符号为载体的数字时代。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长河中,语言和文字成为主要传播工具,传播学上称为符号或语言符号。然而,除语言符号之外,人类还拥有其它的传播工具与方法,甚至要比使用语言符号的历史更久远,他们也承载着人类传播信息的重大使命。

一、设计符号的阐释

设计符号设计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古老的表现方式,例如,烽火、信鸽、阳光;又包括人类在参与社会活动时发出的各种有意的与无意、可视与可听的信号,而这些很大一部分都属于设计符号的范畴,至于美术、舞蹈、音乐等表现形式更是比较典型的符号系统。这些活跃在人类传播信息的舞台上艺术样式是语言文字所无法胜任的。

人们接受的大量信息在视觉传达上是直观的、直接的。为此,设计符号的大量涌现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社会,可视、可听的艺术作品紧密地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并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究竟这些东西包含是什么?在艺术作品的设计中,设计符号的运用不仅是语言符号所不能代替的,更是极其重要的和运用广泛。当我们观赏一幅作品或阅读一本外文杂志时,虽然看不懂上面的文字或图形,但通过大量的图片、插图、色彩或多或少的都能猜出其内容,或领略其寓意,获得个人所想要吸取的信息,而承载信息任务的图片、插图、色彩等元素就是我们所谓的设计符号。

二、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

自从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发明计算后,浩瀚的网络世界便成立信息的海洋,并快速增长着。有人这样比喻: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的确,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着。

当下,一些数字及数字加工、传播、生产工具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从人类认识的历史来看,每一次对数字世界的重新认识都对人类世界发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已经步入了符号时代。现代人正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进行新形式的符号创造和符号交流活动,你只要在鼠标上轻轻一点,无论在地球哪一端的世界就会立即化身为一群符号精灵,以每秒绕行地球7圈半的速度,通过光纤、电缆或电话线跨海来到荧屏前。个体由符号所取代,主体和客体系统发生了跳跃式的发展,使人类由以前的初级文明进入更高级的符号文明。

然而,为了深入理解基于数字化的数字媒体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理解“媒体的要素”是如何借助技术手段形成数字媒体艺术所特有的美学现象,我们可以借鉴现代逻辑符号学的分析方法。首先,将数字媒体分解为“元数据”,即这种媒体的最原始的编码状态,然后进一步建立元数据、模块化数据、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艺术……,就这样层层递进,形成文字语言结构的符号化模式,再根据曼诺维奇提出的数字媒体模式寻找与之对应的概念和符号学,就可以总结分析出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征。其次,我们将数字媒体艺术根据符号学的构架分为3个层次,即技术层面、艺术表现层面和交互层面,其中,技术起主要作用。学习者如不能熟练掌握数字媒体的基本“技术语言和语法规则”,就难以实现后续的艺术表现效果。因此,学习者对数字媒体算法和软件的掌握和理解是完成艺术创意的基础。

三、数字化技术在设计符号中的运用

二十一世纪,物质文明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 使得人类世界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媒体大行其道,新的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网络、电视电影、电脑多媒体等的流行,使“设计符号” 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拓展。在突破了平面的图形之后,进入到网络、电视电影、多媒体等视觉媒介的非线性传播中,各种视觉的图形、图像、影像等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些“设计符号” 变静态为动态;实现空间中的无限扩展;产生不同于印刷的色彩;提供受众进行主动性的交互式活动,更具开放性;最终创造出更丰富的视觉经验……总之,这些被制造的 “真实”的情景犹如发生在眼前一般,就象著名图形处理软件adobe公司的广告词所言及的:“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象不到的。”

在曼诺维奇看来,数字化不仅是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基础,也代表着美学特征。正如有“新麦克卢汉”之誉的后现论家鲍德里亚指出的那样:当代的文化特点就是传媒符号的激增。其流行的结果是表征与现实关系的倒置,是现实的一切参照物都销声匿迹的“复制与数字仿真”时代。设计符号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导致了视觉传达设计也多元化。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大众传媒,是从视觉上来吸引人们的视线,抓住人们的心理。设计符号无论“写”的形式如何的与众不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都以图形、图像等视觉语言为代表,它打破了国家、民族和社区的藩篱,在视觉的传达中让人们产生共鸣的火花。如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创作的拼贴艺术品《符号》)就拼贴了一个时代的丰富图像如肯尼迪、马丁·路德·金、越战士兵、登月宇航员,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同样,1956年,英国理查德·汉密尔顿的波普艺术代表作《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也通过媒介符号的拼贴与重构将当时美国家庭的通俗文化、流行时尚和大众媒介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艺术风格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说,视觉传达设计要完成“引起人们的共鸣,抓住人们的心理”,刚考语言、文字是远不能胜任的。这也是“设计符号”可以为人们读懂的条件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废除风格的约束,冲破习俗的限制展览不再向观众展示已完成的作品,而是展示它的过程; 观众不再持对于传统作品表现出的审慎态度;面对有争议的作品,观众是自由的,可用他们自己的想象来发展设计师表现的内容等等。总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对空间、时间、运动的运用……设计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了新鲜、多元化的形式,“设计符号” 在其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拓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其发展前景正未有穷期。

参考文献:

【1】《新媒体艺术》,童芳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

【2】《数字技术引发的新设计艺术观》,邓政著,艺术教育,2008.7;.

【3】《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欧阳友权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篇8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

要了解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媒体对艺术产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必须借助于大众媒介才能进行广泛的传播。因此,媒介的革新,也是艺术革新的先决条件,而新媒体的出现,自然也催生了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自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过确切的概念产生,并且“新媒体艺术”这一称谓,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媒体艺术相对应。如果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和探索的话,那么新媒体艺术则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基础,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1]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大部分是使用录像设备、计算机设备、数字技术、网络设备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现代艺术的每个领域。虽然新媒体艺术比较抽象,但是并非离我们很远。有学者从文化视角反观新媒体艺术后认为,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指的是艺术表现的物质载体或者手段,而且是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面向社会,从而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方式。韦兹也曾说过,艺术史一再证明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性结构”,虽然没有一个含义可以用来形容一切新媒体艺术,但是我们要持着包容的态度,而不是一种事实判断。就如《亚太艺术》编辑苏珊•阿科瑞特所说的:“新媒体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语,其主要特征就是先进的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装置艺术和行为。”[2]

二、中国新媒体艺术概况

中国新媒体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动荡时期,这一系列的变化,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前提。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中国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全球化的加速使得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联系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使得文化艺术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形成了世界艺术发展的趋向。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媒体艺术必须要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艺术的发展中去,中国的艺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并没有失去自我意识,它既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又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本土特色。在这种背景下催生的新媒体艺术,使得当代人更加追求国际化和表现力,与传统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更加适应社会的转型。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者,大多数都是艺术院校毕业生,有前卫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这些人洞察到了时代的变迁,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新生事物。而新媒体艺术的接受者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他们对新媒体艺术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的热情参与,让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新媒体艺术的传播方式也从国内的艺术院校或者策划人的小范围传播,逐渐扩大影响力直至现在的网络传播,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中国新媒体艺术起初就是前卫艺术,早期的前卫艺术主要是摄影、录像、表演等多媒介的使用。后期的前卫艺术是对媒介手段和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而如今,中国新媒体艺术正在向着大众艺术转型,更加融入社会中去。现在真正盛行的,则是观念摄影艺术、录像艺术、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录像艺术一般由录像装置、录像带作品、录像短片等组成。中国在1990年第一次接触到录像艺术。在中国,录像艺术仅仅是一种录像形式,到90年代中期,才出现了一批成熟优秀的艺术家,如李文斌、林六苗、朱加等。1996年,曾经举办过两场引人注目的展览:一场是朱其策等展出的“以艺术的名义”,展览中展出了他们最新的录像艺术作品;另一场是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现象与影像”,被许多艺术家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里程碑。虽然现在录像艺术已经渐渐淡出了当今社会生活,但是它仍然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开始探索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的相关问题。冯梦波是中国第一个多媒体艺术家。1996年,他的互动性作品《私人照相簿》,以自己的家庭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老照片为基础,以及他童年时代的涂鸦、书籍和电影镜头,加上音乐,观众可以按键选择观看。[3]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受益匪浅。白丁的《少儿不宜》、小小的《小小系列》、老蒋的《新路上的摇滚》等作品,就是通过互联网FLASH形式来创作的。中国新媒体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就是观念摄影。摄影是传统艺术的一种类型,而新媒体艺术的观念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最大区别,在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是反对客观真实性的,它强调艺术家情感注入和观众的介入。他们不是将摄影作为一种客观记录现实的手段,而是用主观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审美印象和人生观感。1998年12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展览主要强调了观念和影像概念,反映了自我和环境的生态基础。近几年,中国观念摄影也有许多优秀作品,如王晋的《百分之百》、邱志杰的《好》、高氏兄弟的《中国新闻系列》等。[4]

三、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从艺术方式创新到内容创新。中国新媒体艺术是从模仿到原创的发展过程而来的。中国新媒体艺术不但模仿我国的传统艺术作品,而且也模仿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汲取营养来构建自身。模仿是创作的前提,也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例如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从雕塑、摄影、绘画等艺术样式中汲取经验,在新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扩展。传统的皮影戏被制作成皮影动画,画纸上的水墨画艺术也被做成了水墨动画,网络自然也成为传统艺术扩展的新空间。20世纪60年代,一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我国的一些艺术工作者,例如邱志杰的作品《物》,受到西方极简主义的影响,在手法上做出了创新。伟大的艺术总是从模仿前人开始的,但是发展的真正动力,还是在于自我创新,中国新媒体艺术需要的就是推陈出新,加强艺术语言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自我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从技术的提升到艺术的升华。中国在新媒体创作过程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技术的发展,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的整合创作,必须要加入技术的元素才能完成。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不仅仅要与国外的先进媒体技术接轨,提高技术的含量,更要学习他们超前的创作理念,努力去发现和创造新媒体艺术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汇,增加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力,使得新媒体艺术创造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革新上,更重要的应该是艺术的观念更新。虽然新媒体艺术是依赖技术的艺术,但是技术无论在何时,都不可能是艺术的本体,仅仅只能是艺术升华的手段和方式。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新媒体艺术从产生之日起,就因受到技术和领域的限制,艺术作品都是由个人创作而成的。随着技术的普遍,使大众越来越精通媒介技术的运用,也尝试了许多利用媒介创造出的贴近大众文化的艺术作品。大部分艺术作品的创造者都是由一些普通艺术青年、普通工作者或是大学生所组成,打破了艺术从业者的垄断地位。这样大众就不再需要精英文化的赋予,而是自我选择,实现自我的解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网络上共同创作诗歌、小说、画作等艺术作品。这种交互性,将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审美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四、中国新媒体艺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新媒体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还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和发展上的困境:技术水平上的限制。目前我国传播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手段还局限于电视机、录像机、便携式摄像机拍摄、数字设备编辑、电脑等常用的大众化手段。实际上还有许多依赖技术原理的艺术方式,如虚拟现实和3D虚拟动画等,在中国还是很少能用到的。这样就使得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更多地停留在缺少技术含量的主题意义上。我国的艺术家们,许多都不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没有独立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能力,创作优秀作品的可能性相对减少,也使得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国新媒体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守旧。中国新媒体艺术作品,最初都是通过对西方作品的模仿而产生的,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作品,都有着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影子。虽然通过模仿也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作品整体上看起来自我创造能力比较差,作品瑕疵比较多,很少有令人惊艳的作品呈现出来。研究资金缺乏。新媒体艺术是依赖高科技的艺术,技术上要求越高,越能体现出相关艺术作品的水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研究资金来源比较少,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学科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门类,培养的人才只能擅长一个专业,无法文理兼顾。再加上缺乏研究资金的供给,缺乏需要用来教学的昂贵的新媒体设备,这样的断裂,会导致研究上的困难重重。

篇9

关键词:绘画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92-1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至于媒体的内容,应该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广告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确保其可行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在众多媒体遍布的今天,其中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然而却与这绘画艺术有着极大的历史渊源,后者对数字媒体产生了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一、基本功训练上数字媒体艺术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

绘画艺术在影视、动画、美术后面承担着影片环境造型、人物造型和置景工艺制作等流程,银幕上看到的影像均与美术造型相关。美术设计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更需具备表达创意的表现手段。用绘画语言表述创作意图是直接而有效的艺术形式,手绘画稿除了有创意性和艺术性之外,具有“图解创意,一目了然”的便捷创新与创意是电影美术的灵魂。因此,美术设计师必须具有绘画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识的趣同性等一系列重要课题,都不能将之人为地割裂开来。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绘画与设计的差异性,掌握适度的分寸关系,运用二者之间共性的基础理论才能对这一问题有着客观深刻的科学认识,需要具备对形式美法则的特殊理解和艰深快捷的创造意念。而绘画艺术恰恰是注重形式感的艺术样式之一,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均充满了形式的变化,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候成为中国画的总称。所谓笔,是指勾、勒、点、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不同用笔方法表现出无穷的线条情趣,所谓墨,是指中国画的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粉五彩。绘画艺术中的色彩是影响着数字媒体设计的主元素之一,色彩影响数字媒体设计元素有以下两小点。

(一)色调组合,只有相同面积的色彩才能比较出实际的差别,互相之间产生抗衡,对比效果相对强烈。对比双方的属性不变,一方增大面积,取得面积优势,而另一方缩小面积,将会削弱色彩的对比。色彩属性不变,随着面积的增大,对视觉的刺激力量加强,反之则削弱。因此,色彩的大面积对比可造成眩目效果。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般建筑外墙、室内墙壁等都选用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以减低对比的强度,造成明快、舒适的效果。

(二)色彩对比与位置的关系,对比双方的色彩距离越近,对比效果越强,反之则越弱双方互相呈接触切入状态时,对比效果更强。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对比的效果最强,在数字设计作品中,一般是将重点色彩设置在视觉中心部位,最易引人注目。如井字形构图的四个交叉点。

二、绘画艺术赋予了数字媒体艺术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数字媒体作品的文化层面是个大概念,不仅仅体现在美术造型方面。提高文化综合素质和修养,可以杜绝和减少美术师在场景、道具造型上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因此数字绘画艺术在艺术设计领域迅速的取得了主导的地位有两大优点,第一,高效、方便的绘制过程,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效率制胜是现在高速发展得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第二,数字绘画逼真,快速多变的视觉效果更加符合审美人的心理。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绘画艺术的传承与拓展

数字绘画在传统的绘画中既有继承也有拓展,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以及更新,无纸绘画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艺术的一种,因为数字媒体绘画修改方便,不留痕迹,准确性高等优势,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传统艺术语言邢台和创造模式,形成世界新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所谓的新媒体技艺术,它是在科技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依傍高科技而发展产生深刻变革。

总之,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有着彼此的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承载美、承载人们情感的载体,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同于普通的手工制品,就是由于它们承载了人们能够欣赏到、体会到、感受到的美和情感。在这一点上,各艺术门类皆相似,绘画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如此,而且数字媒体艺术自身也需要向人们展示一些视觉上的效果,这就离不开美术的支持。任何一种视觉上的艺术门类,包括摄影、摄像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作支撑。在这一点上来说,绘画艺术就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阶梯,只有踏过它才能攀登到下一个高度。就比如绘画艺术之于数字媒体艺术就好比是相貌之于女人的影响,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作支撑,数字媒体艺术就成了只有形没有内涵美的是视觉形体。所以说绘画艺术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惠芬.数字媒体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2]吴彤译.色彩的性格[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0.

[3][美]约瑟夫・A・康塞里克著,李晓珊译.传统绘画与数字媒体的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

[4]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8,(06).

篇10

技术作为艺术呈现手段或在舞台艺术形态的内在因素,决定了舞台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态。[1]技术的进步对艺术创作形式美的影响可以从技术进步促使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随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的进化而改变,科技进步所导致的舞台艺术呈现的形态是多样化的,科技的进步也使观众对舞台艺术欣赏得到了全面的刺激,让观者的代入感以及沉浸式体验更加完美,早从舞台艺术的程式上分析,一个时代的科技生态往往决定着这个时代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程式或者作为这一时代舞台美术的整体面貌,但这些时代的面貌特征将映射出时代的审美痕迹,舞台美术紧跟时代,几乎不间断的更新着人们的审美姿态。每次的科技的进步,都会促使舞台美术的视觉艺术在表达方法上加以丰富的衍化,直至促成新的审美趣味及进一步的视觉思考,在我们现今的这个时代,科技对舞台艺术作品的影响有逐步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沿着高科技的路途逐步脱离旧式,在科技的介入视觉艺术得以延展,就舞台艺术而言,现阶段技术手法的约束被逐渐打破。高科技的表现方式或许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的主流,舞台美术创作的科技的元素和艺术创作者共同生成。在当代舞台美术作品中,以科技进步为基础方式的新媒体艺术的介入,产生了能够促使观看者产生视觉审美输出的日常生活化的符号和影像。并具备时空关系与场域突破。生硬的视觉审美被淡化,舞台的仪式感将被得到提炼。

二、科学技术对舞台美术的数字化启发

(一)全息投影与影像技术

全息投影数字技术也被称为3D虚拟成像技术,是在工业革命下的产物,主要利用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的干涉原理和法国物理学家A.-J.菲涅耳发现的衍射现象,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2]这项技术是由英国科学家斯盖伯发明,现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电影、舞台等各个领域。全息投影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影像的呈现方式,突破了沿用已久的舞台美术呈现方法,广泛扩展了舞台的艺术空间,加强了舞台的空间感和透视感,从而在舞台的空间布局,全息投影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全息投影技术可以使得舞台效果影响文本内容的立体呈现给观众,不再是以前仅通过双眼获得很直观的感知,全息投影通过利用适当的音效使得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以一种独特的上帝视角观赏。随着技术的成熟,全息投影技术扩展了观众和表演的关系,更使观众能够自身与舞台或者影像之间进行互动,观众的参与感和带动感更加强烈,创造出震撼的视觉体验。捷克舞台设计家约瑟夫?斯沃博达曾说过“戏剧意味着活动和运动,它是活的东西”,因此,他就常常利用光墙和镜面的反射、投影等一系列的舞台灯光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光的戏剧”。全息投影的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已经不再是一种很高深的科学技术难以被理解和普及。例如日本将动漫改编程3D影像视听的演唱会,中国的利用春晚节目利用全息技术实现“空间穿越”。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全景式的体验交互,而数字影像也更加注重全方位、多面体、多维度的观看成像,这种交互是艺术作品本身与受众的主动交互,这将会彻底突破现在被动观影的艺术观赏体验,享受身临巧境的视觉效果。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视觉构成元素

上个世纪90年代,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催生了“数码艺术”的产生,图形图像设计作为“数码艺术”中极其重要的发展果实,以数字为媒介的数字化图形图像设计以制造、制作、储存和传播,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于一体,大大的扩展了舞台视觉艺术领域[3]。数字化的图形图像结合传统图形图像艺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平民化过程中,使得一般人都能够利用数字软件对图形图像进行编辑和制作,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独特的属于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图形图像作品。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视觉化特性

(一)多媒体、多感官的视觉形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复杂多样的视觉体验形式,数字媒体是信息时代下对舞台艺术形式的变革,使得舞台艺术的创作形式得以多元化,不再是独有的一项技能。人们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轻易的利用软件对传统媒体图形图像进行处理和改造,并加之更多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理念。通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思想和审美趣味观念过数字化的形式轻松转化出来变成为一种与文本内容更相融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将舞台艺术创作改造为一种人们日常的一种习惯,通过不同的人和不同思想的组合,创造了新的多重感官的视觉形式。

而数字媒体艺术也在传承了传统艺术的视觉理念和经验的同时,更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去再现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更广泛的视觉表现题材

数字媒体艺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优秀部分之外,利用了新兴技术包罗万象的优势,融合了多种形态的艺术成分和特点。对于舞台艺术这种具有多方创造性的思想综合体,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无疑是为舞台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无数的可能。依据数字媒体的艺术,也将衍生出更加广泛的视觉表现题材,拓展演员对时空的及人物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