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与环境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研究
(一)样本的选取和研究思路
笔者通过选取深沪两市的68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作样本,分析研究其在2011年年度报告中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在取样本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未经过重大重组事项的。上市公司经过重大的资产重组后一般会更名,因此,在挑选样本时,不包括在2007年6月31日前更名的上市公司。第二,剔除发行S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这两种股票的发行与A股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若将该类股票计入样本,会对统计结果产生影响。第三,剔除PT与ST类上市公司公司。如果将这类公司的股票计入样本研究,会影响对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因为该类公司的股票通常是近几年来的财务情况存在异常波动的。在研究分析以上的各能源类上市公司所披露的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同时对年度财务报告中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年度报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
(二)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基本情况
分析样本所选取的68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的年度报告,其中54家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了相关披露,14家上市公司未进行相关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其中54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在这些已披露的会计信息中的披露内容、方式和表述形式又分别不同:
(1)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披露会计信息的54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显示,董事会报告以及会计报表附注是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集中地,反映较少分别是重要事项、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专项环境报告为0。
(2)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54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详见表3。
环保计划措施或环保拨款与补贴是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表述形式。但是,上市公司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披露会计信息较多的是对其发展有利的信息,而负面的信息则披露较少。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中,很多上市公司提到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但是却未明确给出具体措施。
(3)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
在上表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统计中,很明显货币性内容主要表现在绿化费、环保投资、环保拨款与补贴等项目,主要出现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非货币性性的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难以用量化性的指标来描述,非货币性的内容占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绝大多数,分别表现在环保认证、环保计划措施、政策影响和环保绩效。环保投资、环保拨款与补贴是非货币与货币相结合的主要信息。
二、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所存在的问题
(一)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等是我国当前所制定的一系列与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问题披露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体系在年度报告中的具体规范却很少,而仅仅是针对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因此,环境会计信息是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较少的。同时,根据以上各表,显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比较零散,并且很少会自愿、主动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
(二)披露比例低,信息价值不高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利益相关各方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更加注重,然而通过分析表1可以发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偏低。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比,我国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在总体上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数量相对较少,另外,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业面相对较窄也是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在进行披露时的一大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证监会和中国环保局等机构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很少有明确的要求,完全由上市公司选择是否披露,除非有强制性、硬性的披露义务。
另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完整而且太过简单,某些上市公司只是在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中提及简单少量的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缺少定量的具体描述,同时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覆盖面较低,信息使用者难以对已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的决策,能真正被利用的信息很少。
(三)披露缺乏内容可比性,形式不规范
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强制披露的内容较少,多为自愿性披露,这些都对利益相关方(如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在利用披露信息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同时自愿披露信息也导致了披露的形式不规范,披露的内容缺乏对比性;企业侧重于披露对自身发展积极有利的信息,很少披露负面信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体系不健全。通过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董事会报告或者是财务报告等地方都可以进行环境会计的披露方式。根据表4的数据又可得出,企业既可以通过采用货币形式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相关披露,也可以采用非货币或者是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相关披露。由表中数据可知非货币的表述形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导致了同样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同行业―不同企业”这一平台之间缺乏可比性,这也给信息的使用者(如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带来诸多不便。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主要是进行文字性方面的披露,很少在财务报表中单独设置环境会计的科目来进行相关算,很少会有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将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作为主要的社会责任和经营目标来进行报告。和财务会计披露相比,环境会计的披露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公众对环境方面的重视远远未达到同一水平,更多的是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与关注。
三、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的相关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统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完善相关会计法规
许多发达国家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是因为国外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越来越地多开始披露上市公司环境会计的相关信息,这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以及相关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是无法割舍的。例如1997年英国环境部颁布了题为“走向良好的实务:财务部门与环境报告”的文件,规范了企业的相关环境会计制度;《财务报告与会计问题:负债与环境成本》是由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一部推动了加拿大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披露报告制度发展的规范。该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负债的处理方式、环境成本和环境影响结果的记录以及环境会计报告方式等。
当前,我国政府支持依然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推进的一个主要依靠,而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公众的环境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我国应将环境会计监督和核算纳入相关法律,同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经验,取长补短,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特点逐步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和内容。
(二)提高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强化审计监管的作用
上市公司的本质仍是以营利作为根本目的,另外考虑到上市公司形象和成本问题等,上市公司往往或是故意扭曲真实的企业环境信息,或是会逃避对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披露。由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特殊性,有关部门更应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披露相关的管控力度。同时,对其进行的监管需要国家环保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双重监督、共同合作,严格制定环境保护、信息披露相关的具体审计准则。
(三)逐步改善、改进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法
如果未来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采用以网上披露为主,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即可通过一定的广域网(如Semantic Web、Internet)来建立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门监管网站,管理服务于信息披露的网上资源,设置专门的披露主页。监管部门可以在披露主页上,用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XBRL)披露中报和年报等财务信息,通过使用网络平台等方式供上市公司注册、从而进行规范化、合规化管理操作。
1.证券监管部门应该鼓励和规范新的财务信息披露方式,同时宜出台一些管理指南以及规范,尤其是当披露方式被一定程度地试用并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例如,当网上披露方式已被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所承认时,应该通过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来规范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产生,并最终在《证券法》、《公司法》以及相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规中确认这一披露方式的重要地位。
2.使用财务软件的开发与更新,使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成为现实。充分利用当前现有网络技术成果,鼓励支持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开发财务软件,鼓励支持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尝试一些新的披露方式,并将这些新的披露方式作为主流披露方式的辅助。
3.构建网上信息披露框架,勇于探索环境会计信息网上披露方式。由计算机领域、证券领域和财务、会计领域等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发一个网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框架,同时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依据我国当前国情、结合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制定相关规范和技术以及最新披露动态,例如研究开发XBRL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中的应用。
(四)加强公众、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能源行业的环保意识
对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公众、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能源行业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如今,我国公众、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能源行业的节能减排意识和环境保护正在一步步增强,一方面环境保护相关方――投资者会逐步关心企业的履行环境责任和环境质量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因为投资者会选择状况较好的股票进行投资,这也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一定压力。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如需有效进行,就要加强上市公司员工,尤其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环保宣传。同时对于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还要有针对其进行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相关培训,为环境会计信息体系的建设打好基础,以便适应企业环境会计的需求。(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江燕.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1,(02).
[2]赵丽萍,张欣,丁鹏艳.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思考――以 2007 年沪市 A 股 166 家上市公司为例[J].环境保护,2008,(08).
篇2
【关键词】能源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样本取自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我国能源行业(水、电、煤气、采掘业)93家企业2005年――2007年12月31日三年的年度财务报告,采取统计相关数据、列出图表并进行分析的研究手段,对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二、我国能源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分析
(一)各能源企业披露情况对比
不同行业与环境的相关程度不尽相同,造成不同行业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司占全部样本公司的比例大为不同。图1显示了水电煤气业和采掘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
这三年的数据比例分别为:2005年水电煤气披露30家,披露比例为32.97%;采掘业披露10家,披露比例为10.99%;2006年:水电煤气披露47家,披露比例为51.65%;采掘业披露14家,披露比例为15.38%;2007年:水电煤气披露54家,披露比例为58.06%;采掘业披露23家,披露比例为24.73%。通过以上图表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两个行业的披露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
(二)能源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分析
为了对比各披露项目的披露程度,利用表1中的数据作折现图2: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在年报中披露出来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内容多种多样,在年报不同部分披露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大部分是对环境支出方面的披露,目前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是有关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费、环保拨款与补贴等内容,还有些公司提到要注重环保问题,但具体采取的措施并没有明确提出。
三年的数据相比,2007年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涉及的企业数目较2006年和2005年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费、环保拨款与补贴等方面,其中以环保拨款与补贴增加幅度较明显,2007年较2006年增加10.19%和16.78,其他内容变化不大,说明国家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对企业环境治理的扶持力度在逐年增加。
(三)能源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分析
年度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通常有在年度报告中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将环境会计信息融入常规财务报告中列示;在企业的招股说明书、临时报告等文件中对环境问题做出反映。披露具体情况见表2。
上图显示,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主要在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大事项以及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其主要内容包括:环保支出方面,公司采取与环保有关的决策、按现行法规要求对原有设备改造和重置的环保支出、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公司因环境污染严重而受到的惩罚、排污费、违反环境法规的罚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厂区改造绿化费、收到的环保拨款及补贴等方面。其中前四项一般会先在董事会报告重点提出,其它的内容则主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环保收益方面,公司因采取环保措施所受到的奖励、公司因为采取环保措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公司由于实行清洁生产减少交纳的排污费、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国家拨给企业的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等。前两项主要在董事会报告和重大事项中进行披露,其它的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提到。对于企业当期发生的重大的环境事项,企业会在重要事项或重大关联交易事项中加以反映,个别企业会在监事会报告和重大事项中披露环保方面的信息。此外,几乎很少采用其他的方式,2006年董事会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26.37%,报表附注中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高达47.25%,但监事会报告中并未提及环境会计,说明大多数公司监事会报告没有完全反映监视职能,有流于表面之嫌。
三、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披露的项目不完整
多数集中在环保投资(2007年披露比例17.2%)、排污费(2007年披露比例24.73%)、绿化费(2007年披露比例12.9%)、环保拨款与补贴(2007年披露比例36.56%)等内容上,而不是按照有关要求,披露那些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会计信息和自愿公开的环境会计信息,有的上市公司由于环境成本投入金额不大,所以财务报告中没有单独列出这部分金额,未能体现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明晰性。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上述能源企业年度报告中,只有中国石化(600028)、长江电力(600900)、中海油服(601808)、中煤能源(601898)四家企业采用独立部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其他企业只是在财务报告中的某一部分甚至某一科目提及,与欧洲国家高披露比例相比,我国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够。
3、披露的比例与实质内容不符
环境会计信息大多数是以报表附注(2007年披露比例52.69%)和董事会报告(2007年披露比例39.78%)的方式对外披露,从各年报披露的方式来分析,绝大多数公司在“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中采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披露,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纯地披露工程造价、费用大小的数据,对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会计信息做一简要说明,而未能在独立的环境项目中将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反映。
4、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避重就轻
披露内容过于笼统,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多数是强调公司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积极的一面,对于负面影响的披露不够深入,仅仅披露是否有产生污染的可能,而对污染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没有披露,存在避重就轻的倾向。
5、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内容、口径不统一,如国投电力(600886)将排污费和绿化费计入生产成本,还有企业计入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有些企业对“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而有些企业则没有。这说明各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使得信息有用性很低,使所披露的信息在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6、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缺少必要的说明
大部分上市公司(如000720鲁能泰山、000690宝新能源、601699潞安环能)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大多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形成重大影响的信息,对于一些重大的环境投资项目没有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多数非专业内的投资者无法识别某些行业的资本性支出是否为环境投资,环境会计信息的实用性较低,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使用来说价值有限。
(二)主要原因分析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从以上各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能源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口径不统一,不披露或者披露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样是排污费,有的企业计入生产成本,有的企业计入期间费用,还有的企业不进行反映,使用者很难用这些信息去衡量企业的环境信息质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环境会计标准,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致使环境会计核算及披露的可操作性差。
2、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从上述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缺乏积极主动性,不鼓励先进也不树立反面典型,不奖不罚的制度让企业避重就轻,没有动力,没有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就可能会“忘记”环境代价,片面追求经济的加速增长,形成加大资源耗用和环境污染的恶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宏观经济的恶性循环。
3、专业人才储备缺乏
目前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由于没有开设绿色会计的相关培训,导致企业中懂得绿色会计的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普及绿色会计在实务领域上应用的障碍。
参考文献
[1]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水电煤气业、采掘业上市公司2005年――2007年报
[2]杨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12
篇3
一、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能源企业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绿色会计,应用会计学原理,货币与非货币计量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企业环保效益和环保成果,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综合考虑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反应了企业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的情况,和各种环境因素对于企业财务的影响。环境会计要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独立报告和补充报告的形式进行工作,使企业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方面实现平衡,走可持续经营的道路。
二、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企业披露意识缺乏。
我国现存的能源企业除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公司,还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普遍经济实力薄弱,投资范围小,所拥有的专业人员不足,缺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因此,便出现了信息披露不完整甚至不进行信息披露的现象。这就导致这些企业不能平衡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难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信息披露内容片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普遍缺乏定量分析内容。多用文字描述该企业在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情况,缺乏数据的支持,有美化宣传的色彩。另外,信息披露内容多为总结历史成绩,对预算、计划及未来发展方面的披露则少之又少。这样片面的信息披露,使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发现和解决,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信息披露方式不一而足。
由于现阶段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没有得到统一的规范,导致各企业信息披露方式不一而足,现存方式有独立报告、补充报告、年度报告、会计报表附注等,而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规范,这些披露方式被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自由使用,造成较为混乱的局面,而且同等实力的企业间的信息披露报告缺乏可比性,使企业不能明确自身不足,学习他人长处进行整顿改革,会计信息披露工作难以发展。
(四)信息披露鉴证缺乏。
目前我国的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自我、自我评价,缺乏官方评价证明,即不涉及企业利益的第三方对企业所披露的信息进行鉴别、公证和认定,并有所记录和备案。缺乏鉴证导致企业信息披露的公信度和可靠性大大降低,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不规范进行信息披露的现象。
三、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成因
(一)相关法律的缺乏。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与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缺乏法律的约束,在信息披露工作中就没有相应的实施主体和负责人,导致无法可依,部分企业在这部分工作的投入就有有所减少,信息的真实性也就难以保障。
(二)信息披露监管懈怠。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监督的保障。现今我国的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却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政府既没有成立独立的部门对信息披露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而且没有对企业要求其必须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报告。另外,社会大众对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关注度不高,不能很好的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无法给予企业一种正面的社会压力,导致企业缺乏推进信息披露工作的动力。最后,企业内部同样缺少监管部门对自身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初步监管,任由其自由发展,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从源头上就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三)信息披露缺少统一规范。
由于环境会计发展还不成熟,各方面的理论指导不完善,因此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便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计量方式的不规范,导致企业在进行信息披露时仅仅重视非货币的计量方式,是结果缺乏数据的支持,各项工作便难以准确进行。披露方式的不统一,导致企业只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报告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归类,使企业间的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不能相互借鉴学习,信息的交流性极差。
四、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优化
(一)健全法律法规。
政府应尽快出台针对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对信息披露工作进行强制性的法律约束。明确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方法和责任人,让能源企业在进行信息披露工作时有法可依。同时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不按规定实施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教育,提高信息披露工作的质量,在能源行业中树立起标杆企业,在其带领下,规范整个行业的信息披露工作,提高能源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促进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
(二)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政府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部门对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进行监管。监管既要有日常的巡视辅导,还应有随访和抽查,来保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还应将监管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管理,来作为评价企业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社会大众也要发挥其监管作用,认真行使自身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给予企业一种正面的社会压力,同时也对了监督部门的工作提供了辅助。另外,企业内部也要建立起严格的监管制度,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使每一份信息披露报告都真实有效。
(三)进行统一规范指导。
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都要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指导标准,这样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才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如要求企业的信息披露中必须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文字性的描述,又有数据的支持;既有历史成绩的总结,也有企业未来发展的预算和规划,从而使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所保障。而信息披露的方式也应依据内容划分类别,要求企业根据标准实施,这样就不会出现企业自主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披露方式来掩盖不足的现象,并且使企业间的可比性增强,促进企业间交流学习。
(四)建立信息披露鉴证机制。
政府需成立一个针对能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官方证明机构,使第三方鉴证人员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进行评价和认定,增加信息披露的公信力并且促进能源企业重视信息披露工作,提升信息披露工作的质量。
总结:
篇4
【关键词】低碳;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低碳城市
1.低碳城市的提出
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1988年创建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2007年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0年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5年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在2001年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这里的“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2007年IPCC发表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未来100年这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要尽早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趋势,减少对自然和经济系统的影响。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2.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3.低碳城市的构成
(1)新能源利用
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2)清洁技术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
(3)绿色规划
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在这一点上,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4)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绿色消费
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就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二.城市建筑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概念
虽然“生态建筑”的称谓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但“当前还没有完整统一的生态建筑理论或被普遍认可的生态建筑的界定,生态建筑的定义和内涵,因不同国家的环境需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建筑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追求建筑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更重要的是都以生态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达到人工环境的生态化。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爆发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们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于是开始提出并关注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被称为具有“深绿色环境观”的运动,重新界定和扩展了环境概念,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因而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问题,寻求其生态合理性,这种思想的视野是建立在全球整体环境上的。
“低碳筷行动”
3.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
城市建筑生态化不仅仅是节能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时,对人工环境的一种优化,其目的是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使用者和其他人的身心健康。
毫无疑问,城市建筑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当代建筑的生态化是一种整体的环境概念:“建筑环境不仅要以单体建筑的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与群体设计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我们认为,系统环境观下建筑呈现如下特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生态与技术的协同而不是排斥;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建筑作为一个过程而形成新的经济观;环境健康与文化功能的融合。
【总结】
篇5
2012年,Vattenfall了第11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往年相比,该报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将报告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介绍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实践,名为《走向可持续能源——201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叙述报告”),另一份介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绩效,名为《走向可持续能源——201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绩效报告》(以下简称“绩效报告”)。
报告三方面特色突出
Vattenfall的叙述报告包括CEO致辞、战略、Vattenfall的社会作用、展望未来、主要指标和联系方式六个部分。其中“Vattenfall的社会作用”是叙述报告的主体内容,介绍了公司和利益相关方关心的五大议题:排放量与气候变化、负责任的开采资源、能源用量、核安全、员工关系。绩效报告的部分主体内容是对GRI内容的详细对标,主要包括概况、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四个部分。整体而言,Vattenfall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具有三方面突出特点:
一、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创新
报告叙述和绩效分开。叙述报告部分撰写的重点是公司的战略、议题,包括相关绩效的简单展示,语言具有亲和力,简单易懂,便于理解和接受公司所传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绩效报告则以GRI G3作为报告基本框架,对相关指标具体披露。
主题和逻辑清晰。Vattenfall2011社会责任报告的主题词是“走向可持续能源”,无论在叙述报告还是在绩效报告中通篇都着重突出了这一主题。在报告最后的展望部分,分析了公司走向可持续能源战略的途径——“可行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公众的认可度”。绩效报告对公司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进行披露,“可持续发展”作为贯穿报告的主线,逻辑非常清晰。
突出关键信息。在叙述报告中每个章节都提取了正文的关键信息,例如CEO致辞“我们以提高持续能源的作用为方向,削减了成本,放弃了非核心资产,调整了投资计划”、战略部分“组合发电结构将由社会决策和市场状况确定”等,可让读者快速抓住重点信息。
横版设计别具一格。该报告在设计上采用横版,是独特的做法。版面没有过多的文字和图片的交叉,简单易懂。采用橘黄色作为主色调,蓝色作为主搭配色,与Vattenfall的logo色调相契合,很好地展示了北欧公司的特色。
绩效报告排版紧凑。绩效报告以G3指标为目录,正文部分具体介绍公司每个指标的表现情况,全文以文字介绍为主,绩效图标展示为辅,重视报告披露的实质性,排版紧凑,信息量大。
二、报告内容特点多
开篇介绍核心市场绩效。叙述报告开篇用地图作为背景,在地图核心市场区域列出相关绩效,并配以醒目的文字展示公司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全球视野,便于读者了解Vattenfall的核心定位以及实现目标的决心。
CEO致辞采用问答形式。站在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对CEO进行提问,想读者所想,写读者想知,在简单易懂的语言中,让读者感受到Vattenfall CEO面对挑战和负面信息的坦诚、积极与负责任的态度,获知Vattenfall为什么要提高能源投入,实现可持续的能源发展。
战略部分论述详细。该份报告采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公司的战略,解释公司从认识层面上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读者深入了解公司的战略取向,便于整体把握公司概况。
详细披露议题识别依据。Vattenfall将议题识别依据的分析称为“实质性分析”。在叙述报告中介绍了实质性分析的坐标图,即站在公司的社会作用角度,以对企业的影响力和对利益相关方的重要性程度作为识别相关议题的依据,识别出对企业影响力大、对利益相关方重要性高的议题,并以此为框架展开介绍相关内容。(见下图)。
同时,Vattenfall2011社会责任报告具体议题部分标题采用设问形式,能够让读者通过标题快速抓住议题的重点;议题披露以叙述为主,图表展示绩效为辅,便于读者有重点有选择性地阅读报告,提高阅读报告的效率;绩效报告开篇采用GRI对标,且GRI指标解释详细,在信息披露方面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平衡性,使读者能从对标目录部分直观地找到想要详细了解的具体指标信息,向利益相关方展示了公司以坦诚、开放、透明的态度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的负责任形象。此外,绩效报告部分的“联合保证报告”,不但介绍了审核的结果,而且对审查范围、审核程序以及审计程序也进行了说明,使报告内容客观可信;列有专门术语表,解释相关领域术语名词;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延伸阅读渠道,报告附有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部门联系人的职务和联系方式,便于利益相关方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整份报告亮点和特点较为突出。
三、管理实践披露详细
在管理实践方面,Vattenfall披露了丰富而详细的信息,涉及能源战略管理,调整投资组合,增加可再生能源和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投资;修改《公司章程》,将公司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欧洲能源系统的目标接轨;应对气候变化,绘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路线图;负责任采购管理;促进行业发展,帮助客户节能减排;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对社会责任管理和报告编制的启示
一、社会责任管理方面
以社会责任理念指导实践。可持续的社会责任理念是企业履行对各个利益相关方责任的必然选择,需要将其纳入企业的目标、动力、对象、内容和方式中,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价值观和自觉行动,贯穿于企业的各类业务中。
构建供应商管理体系。在企业的运营中,供应链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行为准则,对供应商的资质提出要求,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状况进行审核,内容包括供应商的产品、人权、劳工标准等,鼓励负责任的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水平提升的培训等。
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需要建立与自身战略、愿景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规范,设立环境职能机构,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和跟进。
二、社会责任实践方面
致力提升供应商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倡议组织和协会等多种途径,从行业的角度制定负责任的供应商的标准,鼓励负责任的供应商,提升供应商的履责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中国家财富的积累,长期能源需求不断攀升,全球必须实现二氧化碳大量减排。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气候变化也是必须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提早识别气候变化风险,对其进行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能够使企业转为危机,进而把握发展先机。
帮助客户节能减排。从企业产品使用者的角度,帮助客户节能减排。企业可以组织专家为用户提供节能减排的建议和措施;通过在线产品帮助客户监测并分析能源的使用状况,从而帮助客户找到节能点;通过推出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帮助用户节能减排。
保护生物多样性。企业应在设计、施工、营运等各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减少及缓解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企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可考虑编制清单,长期保护并配备或建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设施。
三、内容方面
提升公司战略的解读与披露。充分阐释企业的战略,有利于利益相关方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和绩效。在报告编制中可以增加对战略的描述篇幅。
增加议题选择依据。议题选择可以帮助企业评估报告所涵盖的特定议题、风险、机会和绩效等。在报告详细分析并披露议题选择的依据,可以让利益相关方了解企业在确定相关议题时的考虑因素,从而了解报告的披露重点。必要时采用图表形式披露公司议题选择的依据。
提高绩效披露的完整性。通过对实质性内容的披露能够有效增强报告的完整性和平衡性。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应该提高对GRI指标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解读,排除与公司实际信息披露不相关的指标以及在报告期内无法实现的指标,按照GRI指标进行信息披露,提升报告质量。
增加术语表。读者在知识背景上有较强的异质性,通过在报告中追加对相应术语的解释,能够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报告。术语表可以按照相应的知识领域进行分类,例如划分为与公司经营业务相关的行业术语、环境保护术语、报告中涉及到的相关国际机构术语等。
详细披露延伸阅读渠道。在延伸阅读参考信息部分,将信息的披露渠道进一步细分,详细披露相关信息的查询渠道,例如具体披露报告中相关信息涉及到的人员、部门的联系方式。
四、形式方面
明确利益相关方需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平台和工具,了解利益相关方对报告内容和形式的需求是撰写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基础。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向读者表述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议题和绩效,能够提升报告的阅读体验效果。
丰富报告表现影式。一份语言表述具有亲和力、表现形式新颖的报告,能够拉近读者与公司的距离,在提高读者对报告内容接受度的同时提升企业的负责任形象。可以依据报告具体需要,灵活采用问答的表现形式;进行横版或者竖版的设计;运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表述行业相关知识;采用具有企业特有视觉设计元素增强报告的特色和可读性。
篇6
1.1前置性文件
根据目前项目立项、决策阶段需开展的工作和标准化工作流程[2],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初测、铁路建设方案研究论证、可研报告(送审稿)编制、补充初测等过程中完成的前置性文件。这些前置性文件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咨询和评估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设计单位进行可研阶段工作期间,同步开展外业调查、资料收集、意见征求和方案评价等工作,按照相应文件编制办法编制专题报告,经建设单位报送各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将审批意见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单位执行、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单位在对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上报正式可行性研究报告。关于前置性文件对铁路建设方案不可回避的强制性作用,文献[3-4]均作为强制性条文要求予以强调。例如文献[4]第1.0.9条“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土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节约能源等内容的重要设计原则。需要说明的是,环境影响、水土保持、节约能源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同时也纳入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文件组成部分中,2012年以来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也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设独立篇章[2]。而前置性文件的编制应以可研报告中的有关内容,如线路走向、运输组织、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工程措施、站点布置、工程数量、工程投资等为评估依据,进行专题论证,对可研的建设方案提出修正意见,也为项目的初步设计工作提出指导性原则。
1.2前置性文件的主要内容
1.2.1环境影响报告
环境影响报告主要根据文献[5]进行编制。该报告书通过对建设项目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环境质量现状的分析,以及与沿线城市规划相容性的分析,从生态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振动环境影响、电磁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大气环境影响、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根据现场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提出落实建议,并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和提出应急预案。
1.2.2水土保持方案报告
文献[6]作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主要依据,在报告编制过程中侧重于对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方面的评估。通过对项目建设方案的基本分析,对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划分,明确防治责任范围,对项目水土流失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水土保持措施及总体布局、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和方法、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分析,并对水土保持设施后续管理提出建议。
1.2.3土地利用实施影响评估报告
该报告依据土地法和文献[7]进行编制。主要内容为对建设方案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目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建设方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评估,以及对城镇规划和布局的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评估,对项目的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2.4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我国目前有黄河、长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七大水系,各大水系均由水利部直属的相应水利委员会(管理局)进行管理,而分布于各省区的分支水系则由水利厅及下属单位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文献[8]编制的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也视所评价的河流,由归属管理单位组织评审。根据文献[8]要求,该报告主要对项目涉及的跨河工程(包括建设规模、结构形式、防洪标准等)及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河道基本情况(含河道概况、水文、泥沙、气象特征、河道地质情况、现有防洪标准、洪峰水位等)进行论述,并对河道演变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通过水文分析计算、雍水分析计算、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河势影响分析计算、排涝影响分析计算进行防洪综合评价,提出防治与补救措施。
1.2.5沿线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
该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为文献[9]。该报告通过对建设方案的工程概况、用地范围的分析,以及对用地范围内地质概况(地层、构造等)阐述,分析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种类、储量、质量等)、开采情况和矿权设置情况,对无法避免压覆矿产的理由和依据进行详细说明,以及对压覆的矿产资源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2.6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文献[10]用于指导地灾评估报告的编制。该报告通过对评估范围和级别的界定,经过对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的评估,阐述地质灾害的类别和特征,对现状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预测项目可能引发、加剧、遭受的地质灾害,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和危险性分区等建议。
1.2.7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报告
该报告主要针对建设方案的控制工程和特殊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根据文献[11]规定,该报告主要对项目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背景、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分析,对场地地震危险性和发生概率进行评价,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就地震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地震安全性、地震灾害等方面提出建议。
1.2.8建设项目选址报告
根据文献[12]的要求,建设项目选址报告主要包含建设项目的拟选位置、拟用地范围、拟建设规模等内容。报告编制需从项目选址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及要求,交通运输条件及要求,主要选址方案,符合城市规划的论证,与市政、防灾、能源、交通、通讯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与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的衔接和协调、与规划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沿线规划、城建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答复。
1.2.9节约能源报告
根据文献[13]及铁路总公司关于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节约能源评估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为评估范围和内容,建设项目用能情况(含用能系统及设备选择,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能源供应情况分析(含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能源消费对区域能源消费的影响),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节能的技术、管理、效果、经济性评估等,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2.10跨越航道通航论证报告
由文献[14]可知,该报告着重于对跨越通航河流的工程在安全影响方面的评价。主要内容有涉水工程的合理性、可行性分析,通航环境分析(含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分析),涉水工程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涉水工程对交通组织的影响分析,涉水活动水域通航风险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安全保障措施。
1.2.1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近年来建设环境变化情况,国家发改委要求编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以实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该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在规划选址方面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项目在实施前涉及土地征用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项目在实施前涉及拆迁安置、环境污染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项目在建设中涉及劳资纠纷、文明施工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突出问题,项目其他涉及群众利益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突出问题。通过以上问题分析,确定社会稳定风险等级,提出防范措施和化解方案的建议。
1.3前置性文件的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的评价是从国家政策、社会影响、行业要求、技术难度、投资控制等方面综合论证后得出的。本文将环境影响、水土保持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影响程度很大”来考虑,主要观点为这3个前置性文件无论从国家各项政策规定还是在对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无论对技术的要求还是投资额度的影响,均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直接影响到项目立项和决策。将土地利用、防洪影响、压覆矿产、地质灾害等4个前置性文件作为“影响程度大”来考虑,主要是其对社会、行业的影响较大,其次考虑的是技术难度和投资。将地震安全、项目选址、节约能源、航道通航等4个前置性文件作为“影响程度一般”来考虑,主要是因其相对上述前置性文件的影响程度,更多的倾向于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投资调整更易于实现,而不是其对建设方案的重要程度降低。上述前置性文件在实际工作中应予以同样重视,本文论及的影响程度是从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过程中对建设方案的研究和确定方面出发,就实际工作中的难易程度和对策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这些前置性文件除单独编制外,与项目设计阶段的可研、初步设计文件编制也互相配套或互为因果关系,如节能、环评、水保、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等均是可研、初步设计文件的组成部分,其余则直接影响到建设方案的线路走向和工程措施。
2提高铁路建设方案可实施性的对策和方法
2.1目前铁路建设方案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铁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与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与铁路建设方案研究息息相关的环保选线、规划选线的设计理念愈加重要。但正如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和停滞不前的一样,铁路建设方案在研究确定的过程中,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铁路建设项目的立项、研究、决策、审批过程较为漫长;可研报告及各前置性文件在编制过程中,地方环保、水利、国土、建设、规划、交通等有关部门的人员更迭、政策和技术要求的调整,使得原来已协商、沟通的意见有变化的可能,甚至推倒重来,不但对项目的推进有严重的干扰,也对铁路建设方案的稳定有不可避免的影响。有关影响因素因与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有很大关联,侧重点各有差异,本文仅就普遍性问题作一个简单归纳,。具体项目的特殊问题应在解决过程中根据有关政策和技术要求灵活处理。前置性文件批复时间:批复时间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改影响很大,因此定义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为“大”,一旦批复,其批复意见调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定义变化可能“小”。前置性文件批复意见执行:因批复意见一般具有必须执行的强制性作用,因此只要批复意见不存在语意偏差,都应该是坚决执行的。从这方面讲,定义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变化可能“小”是合理的。前置性文件批复意见理解分歧:主要指相关各方对前置性文件批复意见的理解和执行。特别当批复意见的某些条文带有“原则同意”、“基本同意”等等概括性词语时,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多认为该前置性文件的批复意见认可可研报告提出的建设方案和工程措施,可以不再调整、修改可研报告的相关内容,而前置性文件的编制单位或该行业的行政部门认为应严格执行前置性文件的批复意见,由此导致方案及工程实施、验收中,因各方对批复意见理解的分歧可能导致相关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定义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为“大”,因批复意见调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定义变化可能“小”。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地质”:主要指地貌、地物发生变化和不良地质范围变化,与地灾、防洪和地震安全评估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地,除非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否则对建设方案的影响属可控范围。自然条件中的“环境”:这里指各类保护区、水源区、文物、河流、各类矿产资源、土地类别等,牵涉到水土保持、土地、防洪、地灾、压矿、项目选址、通航论证等方面的评估,因此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为“大”,因其在项目前期调整可能小,其变化可能定义为“小”。自然条件中的“重要构筑物”:主要指军事设施、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厂矿企业等,与环境影响评估有关,受国家政策、部门管理等人为干扰因素多,因此其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及变化可能均为“大”,是最不稳定的因素。社会因素中的“人员调整”:由于行业部门的管理人员调整,可能会对已沟通、协商过的意见重新评估,属社会风险评估范围,但对方案的确定影响较小。社会因素中的“政策技术变化”:该条主要说明由于行业部门的政策性变化和技术规范的修订,或不同行业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同,导致建设方案的修改风险。例如铁路与石油液体储罐的防火距离要求,石油天然气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和铁路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存在差异,执行过程中如不能协调一致,达成共识,则对建设方案的影响程度、范围都很大,因此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大。社会因素中的“规划要求”:城镇、交通、建筑规划等对建设方案的走向、站点设置的影响和关联非常密切。一般情况下,如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资料为经过批准的正式材料且较为详细,其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如未提供正式规划资料或不详细,则对建设方案的影响很大,为建设方案的实施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2.2提高可实施性的对策和方法
2.2.1改进外部影响因素的对策和方法
(1)建设单位提前介入,组织可研报告编制单位与地方环保、水利、国土、规划、交通、建设等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形成权威性且内容详尽的协议文件,一则有利于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对相关费用的准确估算并纳入可研报告中,二则有利于项目实施阶段协议各方遵照执行,不会节外生枝而有碍于项目顺利推进。
(2)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参照合同法等有关法规文件,对需要与各部门签订的各类协议文件格式进行细化,对各方责任、义务和权利,应遵循的规定应有较为详尽的阐述。由于可行性研究阶段铁路建设方案未完全落地,存在局部优化调整的可能,因此在协议文件中应对此有客观负责的说明,并可提出免责条件和费用调整办法(变更或清概),以便在项目实施时执行。
(3)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在建设单位管理下,与各前置性文件编制单位密切配合,在保证本单位商业机密和国家秘密不被泄露的前提下,以及知识产权不被侵犯的条件下,提供前置性文件编制单位所需资料。同样,各前置性文件编制单位不能仅依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提供的资料开展工作,也需要进行现场调查落实,并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必要时或对某一问题存在争议时,可由建设单位组织共同进行现场会诊。
2.2.2提高建设方案研究深度的对策和方法
(1)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进驻现场开展工作时,除与地方政府结合时进行一般性工作汇报,提交资料收集清单外,在不违反保密政策和铁路总公司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尽量就研究的建设方案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认真听取地方及各部门的意见。遇到对建设方案有重大影响的意见时,需专门到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并形成书面沟通结果,供建设方案确定和决策时采用。
(2)必要时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补充勘测阶段采用局部现场放线的方法,特别地段再加强勘察手段,以落实各前置性文件提出的强制性要求,避免建设方案在下阶段发生大的变化而延误项目批复。虽然看起来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这个阶段的投入加大,但因对建设方案的确定和决策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加上前置性文件专题研究可靠的结论支持,实际上不但降低了建设方案大规模变化的风险,也提高了建设方案在沿线各部门的可信度,从而提升地方各部门对建设方案的支持力度,易于建设方案审查的顺利通过,也就降低了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总投入。
(3)加强现场的调查工作和走访工作。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充分利用1∶1万地形图,在开展调查工作时,对图中与建设方案影响大的河流、文物、水利(含枢纽、水库)、道路(含互通枢纽)、医院、学校、部队、电视(广播)台、气象部门、各类通讯发射塔、油(气)库及管线、加油站、地震台、高压电力线、变电所、畜牧场、养殖场、铁路及车站等敏感点的图例认真解读,查找各敏感点适应的法规文件确定的安全距离和控制距离,并落实沿线各类保护区、风景区、水源区、基本农田、矿产资源、不良地质分布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走访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现场知情人员,进一步确定上述敏感点的性质、级别、所适用的法规文件,用以确定建设方案采用绕避或拆迁的何种方式通过,并与产权单位达成协议,必要时可通过建设单位与产权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形成共识。这里需强调的是,为减少项目后期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方案的争议,应将隧道弃砟场、桥梁弃土场、站场和路基取弃土场的选址、调查、勘察和协议签订工作纳入到可研报告中专题说明。
(4)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积极参与各前置性文件的审查、修改工作。除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支持外,对审查过程进行的现场调研、审查答疑也应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各前置性文件审查单位对项目建设方案的理解,也有利于审查意见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减少因审查意见太原则和泛泛引发的执行难度和分歧。
(5)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收到各前置性文件的批复意见时,应认真研究对建设方案的影响,对批复意见分解到各个相关专业,规定在补充初测和定测期间就外业调查、协议协商、资料更新、措施调整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工作,在初步设计阶段就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
3结论
篇7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力(1956-),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杨仲卿(1984-),男,山东滕州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讲师。(重庆?400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1021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54-02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s)是专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类课程。[1,2]在教师主持下,围绕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与训练。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强调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帮组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折,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研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涵盖了入学教育、学术方向、探索创新等方面,都是教师们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总结。[3,4]既有经典内容,也有新问题,设计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许并不唯一,还需突破;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
为了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驾驭未来的优秀人才,重庆大学从2009年起,面向本科新生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各专业根据自身特色设立了面向本专业新生的研讨课。课程旨在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基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2011年重庆大学又推行了校级“新生研讨课”示范课程,打破了各专业新生研讨课的专业限制,面向全校本科新生,采取网络“抢课”的方式取得学习资格。“能源、环境与社会”为校级示范课程之一。
一、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1.全校性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1)小班教学便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5-7]在研讨课上,通过课程的组织,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能源、环境与社会”选课人数32人,采用小班教学便于师生间的互动,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选课学生的覆盖专业范围广,教学过程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用。作为全校性新生研讨课,采用网络选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能源、环境与社会”的选课同学来自汉语言文学、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和各专业开设的研讨课不同,全校性新生研讨课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用,注重新生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
2.课程的设计
“能源、环境与社会”新生研讨课共16个学时,课程从哲学、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多个视角,结合科学与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性的社会学观点,以认识快速改变着的世界及应对中国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资源、能源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例子,介绍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国内外发展清洁能源的成功案例,结合同学们所熟悉的各种应用条件,共同探讨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途径、经济分析和政策支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以科学和人文的精神认识和分析能源问题,理解能源与社会的关系和能源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人文社会原因,并能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分析能源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激发学习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
3.组织及教案的编写
结合笔者在热能专业新生研讨课中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了便于全校性研讨课的有效开展,本次研讨课设计为4学时每次,共授课4次。
新生研讨课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对科学知识探索的激情,并启发、训练学生的学术表达方法与能力,注重启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学生愉快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教师从不同的学术视角,与他们分享和探讨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本次新生研讨课在组织教案编写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四个单元,采用“专题报告与讨论”与“专题研讨”相互穿插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其中,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为“专题报告与讨论”;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为“专题研讨”。
篇8
【关键词】 MFCA核算体系; 环境绩效评价; 环境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 F253.7;X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80-04
一、引言
近年来,水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京津冀等地区的雾霾,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环境保护政策上也作出了相关指示,“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纲要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吨标准煤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5%以上、挥发性有机物全国排放总量下降10%。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一定危害,在创造产品价值的同时应注重对环境的影响,真实完整地披露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将环境绩效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将废弃物成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中,无法单独反映与废弃物相关的成本信息。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流程出发,追踪投入资源的去向,将产品形成过程透明化,从实物和价值两个角度获取负产品信息,挖掘负产品成本比例大的生产环节,制定策略改善经营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和物料投入,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该核算体系可以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1]。
二、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一)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1.国际标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分别于1999年、2000年和2003年相继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和《生态效率指标编制者和使用者手册》,其中在《生态效率指标编制者和使用者手册》中用消耗量或排放量/增加值来衡量不可再生资源、淡水资源的耗竭、全球变暖、臭氧层损耗破坏以及固体和液体废弃物的弃量六个方面的环境问题[2]。
ISO14031:2013《环境管理―环境绩效评价―指南》将指标分为组织周边的环境状况指标和组织内部的环境管理指标,环境管理指标又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和运行绩效指标[3]。环境状况指标主要包括大气、水体、土壤、植物、动物、人类、美学、传统和文化,管理绩效指标具体指环境方针和方案的执行情况、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财务绩效以及公众关系,而运行绩效指标包括材料、能源、支持组织运行的服务、设施和设备、供应和交付、产品、组织提供的服务、废物以及排放。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2013年5月颁布的《G4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将指标细分为物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排放、污水和废弃物、产品和服务、合规、交通运输、整体状况、供应商环境评估、环境问题申诉机制等方面,对行业具有普遍适用性[4]。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生态效率评价标准首先提出用生态效率来评价环境绩效,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其中环境影响包括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水资源净消耗、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气体的排放等,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指净增加值[5]。
对此,将国际上主要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2.国内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对环境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始于1997年左右,2000年之后研究开始不断增加。我国目前还未出台具体的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也未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行业或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主要是依据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6]和环保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7]中对环境的要求来披露的。两个指南中环境绩效指标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将两个指南关于环境绩效的指标作一下比较,如表2所示。
(二)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
从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来看,在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未能追踪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物料的流动
目前环境绩效评价相关定量指标的设计仅限于利用末端排放的数据。利用末端数据设计出来的指标,忽视物料和能源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流动踪迹,无法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导致结论片面化,并且无法根据结论找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改善点。
2.缺乏与废弃物成本相关的货币指标
从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来看,关于废弃物排放的指标主要是收集企业废弃物排放的数量,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缺乏废弃物成本方面的数据,使得依靠以往的指标体系评价出来的环境绩效无法全面反映关于废弃物的信息。
篇9
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骨髓成为履责指引。对壳牌而言,企业履行对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是其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壳牌在履行责任中的目标、动力、对象、内容和方式等问题。对壳牌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以对经济、环境和社会负责的方式来帮助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壳牌公司CEO傅赛在公司201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重申:“2011年是经济持续动荡的一年,这再次证明,壳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业务决策中的核心考虑要素,的确是正确之举。这意味着,在大型能源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我们始终认真考虑安全、环境以及社区这三大因素。壳牌必须以负责任的方式生产和提供能源。”
壳牌将可持续发展置于公司战略层面。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壳牌认为必须注重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在业务决策中考虑经济、健康、安全、安保、环保和社会因素。壳牌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经营的前提,并要求在其所有活动中都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果。这使得壳牌要定期与其利益相关者接触,尊重并考虑他们的意见和需要,以创造新的盈利机会,降低技术、非技术和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正是基于对全球资源、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判断,壳牌将对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与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责任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强调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早在本世纪初,面对全球能源形势与挑战,壳牌就呼吁变革。壳牌明确提出,企业的宗旨是:以对经济、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方式,帮助满足社会的能源需求。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壳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保障。
今年壳牌报告在内容结构上的调整,更加体现了壳牌对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方式的高度重视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作用的认知。与其往年报告按照履责内容进行信息披露的做法不同,壳牌201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核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公司介绍、方式、行动、业绩。特别把企业的运行方式提到履责内容和取得业绩之前,反映出其从“发展理念改变——行为方式改变——采取切实行动——全面改善业绩”的履责路线和战略规划设计。其中企业采用怎样的方式开展运行是其是否能够兼顾好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是否能够取得优良业绩,是否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这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本质要求和内涵。
履责行动融入核心业务兼顾全球责任议题。作为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壳牌以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行动,将其对人、对环境、对社区负责的理念和价值观,贯穿于其全球各地的各类业务當中。
作为一家能源公司,负责任的行动还具体体现在开发难开采的能源,在北极、深海以及对加拿大油砂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壳牌认为,安全始终是首要任务,也是壳牌运营过程中的一项核心价值观。壳牌的目标是实现零死亡事故,杜绝对员工、承包商和社区邻居造成伤害或者危及生产设施的事故。壳牌在报告中并不讳言,在2011年公司还是发生了几起事故,这也再次提醒公司上下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在运营过程中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壳牌通过执行严格的流程,并将安全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来进行安全管理。壳牌制定了HSSE(健康、安全、保安、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社会业绩方面的一系列标准,要求所有运营活动都必须达到这些标准。公司要求所有壳牌员工及壳牌负责运营的合资企业都必须严格遵循壳牌的安全准则、干预不安全的行为,尊重社区邻居和环境。同时,壳牌还鼓励其承包商和非控股合资企业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安全文化。自壳牌2009年推出12条强制性救命规则以来,公司的安全记录得到了显著改善。这12条救命规则主要关注日常作业活动中的高风险领域,包括高空作业安全以及驾驶时严禁超速等内容。
履行社区责任。壳牌的社区责任目标是:在业务所在的社区发挥积极作用。壳牌业务能够为周边社区创造就业机会,并通过供应链推动當地经济发展。壳牌认识到,作为石油公司,其运营活动还可能引发人们的担心和关切。为此,壳牌的做法是携手社区邻居,共同应对这些关切,共同分享壳牌业务所带来的收益。
对于所有重大项目和主要设施,壳牌都要求制定“社会业绩计划”,以帮助评估项目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减轻这些影响。在新项目开发或计划扩建现有设施时,壳牌都会与當地社区紧密协作,制定互惠互利的方案,回应社区的需求和期望。这有助于改进公司的决策和运营方式。
壳牌还不断提升公司员工直接与社区沟通的能力。2011年,壳牌了《社会业绩手册》,为相关员工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指导。此外,还推出了交流计划,为这些员工互相借鉴学习提供平台。
篇10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绿色就业;低碳
一、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就业
绿色就业指在绿色职业(从事风能、太阳能、地热发电和从事其他可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职业,还包括废弃物回收循环使用和环保型汽车的设计与制造职业)工作范围内就业[2]。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在《绿色职业工作前景》报告中定义:直接使用体力劳动的职业和可持续、释放低碳能的职业。举凡能源供应业、运输业、制造业、建筑业、物质管理、零售业、农业及林业,均有创造绿色就业的机会[3]。
全球各领域的绿色工作数量逐步上升,可再生能源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发展,在大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能推动新能源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和安装、维护等上下游行业,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就业机会。据全球风能协会《2008年全球风能展望》报告,风能利用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可减少约15亿吨,带动的就业岗位35万个,到2020年,预计风电能为全球带来200万个就业岗位[3]。
2006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及其支持行业的雇佣人数约230万,其中,风电行业约30万人,太阳能光电领域约17万人,太阳热能行业超过60万人,对各种给料进行培育并加工成乙醇和生物柴油领域的雇佣人数超过100万[2]51(表1)。
美国学者认为,可再生能源同化石能源相比,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于太阳能等技术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大约是石油、天然气的2倍,与欧盟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的观点类似[5]104。可再生能源良好的投资与就业前景,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区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的爱荷华、密歇根、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们努力通过吸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电动汽车行业投资来振兴经济。2006年,美国可再生能源业创造386000个岗位,而煤炭行业只创造82000个岗位[1]255。
欧洲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就业人数突增。丹麦1999年风机制造、维护、安装和咨询服务提供1.2~1.5万个就业机会;风机零部件供应遍及全球,也创造了约6000个就业机会。德国2006年可再生能源的制造、运行和维护,增加17万个岗位[4]104。据德国联邦经济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采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每年减少1.1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年德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提供了近28万个岗位,比上年增加10%。
201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市场可提供170万个就业机会。此外,每年相关贸易出口可达170亿欧元,还可提供约35万个潜在就业机会[4]104。
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欧洲可再生能源理事会(EREC)共同的《拯救气候:创造绿色就业机会》报告可知,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能达成切实有效的协议,并大力投资绿色能源产业,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行业将提供690万个就业岗位,节能行业则提供110万个就业岗位。到2030年,若能实现大规模的从传统煤炭发电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转型,不仅会在全球范围内减少1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可新增数270万个就业岗位。相反,煤矿资源开发的合并重组,全球煤炭行业的就业机会将从470万个减少到2030年的140万个。
联合国的《绿色职业工作前景》报告:未来几十年全球发展可再生替代能源技术,将创造数以百万计的绿色职业岗位。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持续的快速扩张,到2030年,全世界风能领域的雇佣人数会达到210万人。太阳光电行业的雇佣人数可能达630万人。从事生物燃料工作的人数,预计将达到1200万人。
未来30年,绿色职业工作充满机会和挑战。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如果全球各国不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化,将“错过一个重大的机会”,将会失去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这份报告出炉的背景是面临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施泰纳认为若忽视绿色能源政策和绿色职业工作,将是这一危机中最严重的错误,长期存在的新就业机会使各国的经济实力更强,扩大和发展绿色职业工作是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2]。从一些国家已制定的能源发展目标(见表2、表3)中可知,各国已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
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及绿色就业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