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特色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艺术特色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影艺术特色分析

篇1

[关键词] 处理方式;艺术特色;人物

影片的艺术特色

(一)对黑帮生活的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

《好家伙》是一部黑帮片,但是,它没有像其他的黑帮片那样充满激烈的格斗、暴力场面。影片表现黑帮的生活时所采用的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是极其冷静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冷静,才更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残酷。在影片中,主人公甚至在告诉观众,真正的黑帮杀人与电影中的区别在哪里:真正的黑帮从来不说废话,总是直接达到目的。

影片也确实是这么来表现的。影片中,汤米杀比利、杀男招待、杀摩利,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的,事先没有征兆。这在他杀男招待时最为明显:第一次,他向他的脚开枪,打伤人之后继续在玩牌,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第二次,只因为杰米的一句笑话就轻易地杀了他。而且,从电影中可以看出,这个男招待也是黑帮中的一分子。由此可见,汤米杀人并不需要充足的理由,只是在凭自己的情绪行事。在他的脾气下,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黑帮的头目都在可杀之列。杀人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不需要任何渲染。正是这种态度,才更显出他的凶残。他杀摩利是在与他一起喝酒快活之后,也是在观众没有想到的情形下轻易地杀了他。他自己的死正是中国人所说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写照。他是在满心以为自己被黑手党接受的时候被人突然枪杀的,也同样是事前没有任何警告,甚至是在充满希望的时候。对于他的死,杀他的人没有任何解释,如同他没有给别人解释一样。这种杀人的处理十分冷静,甚至都到了故意淡化的地步,这种淡化的处理,与其他黑帮片拉开了距离,使凶残显得尤为可信。

这种拉开距离的处理方式的另一个功能就是使这部影片与好莱坞其他的商业气息很浓的黑帮片隔离了开来。这不是一部以其场面的激烈、动作的惊险来愉悦观众的影片,它是要观众看到黑帮题材内部深刻的东西。这种处理把观众的注意力从黑帮的职业生活拉了开来,从而使人们关心他们的心路历程。

(二)纪实性与主观性的融合

本片淡化热烈的场面的主导目的是增强影片的真实性,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性,大量地使用了一些纪实性强的表现手法,如影片中的长镜头的运用等。影片的后半部分,在表现主人公80年代的生活时用了一种近乎纪录片的表现方式,通过字幕来逐一表现主人公在一天中的生活。这种客观纪录的方式为主人公的第三次被捕保持了客观性。但是同时,影片又是以亨利的视角出现,拆借动作的现实性,表现出动作、事件在人物心里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一种人物心理上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这种真实是违背实际真实的,但是又与主人公的感受相吻合。这就使影片还具有相当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与纪实性的结合,是这部影片一个很大的特色。关于这一点,在下面将会有详细地分析

人物分析

(一)亨利

1.亨利梦的实质――美国梦

影片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就是亨利,先是通过他的眼睛来看黑帮人的生活,再通过他的生活来表现黑帮的生活。亨利的梦是一种变质了的美国梦,他与许多其他美国孩子一样,梦的实质是金钱和权力,只是他的方式不是去做总统,而是去做黑帮。这样一来,他就必须卷入许许多多的矛盾纠葛中。在这里,黑帮的意义的外延得到了扩大,黑帮并不仅仅是黑帮,还是一个美国社会的缩影。美国的导演大多数都喜欢用一个小团体来体现一个大团体的精神,这部《好家伙》也不例外。黑帮成员为了金钱与权势互相仇杀的事实就是社会上人们为了相同目的使出的披着合法的外衣的相同性质手段的映射。积极向上的美国精神、美国梦,也往往会是引导人们犯错误的一个根源所在。

2.亨利成长史――从忠诚到背叛

《好家伙》的又一种翻译为“盗亦有道”,这是一个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的译法,但是从思想意义上来讲,无疑这种翻译揭示了更多的东西。影片展示的是亨利的成长过程,时间线索很清晰,但是,影片的开头却不是完全地按照时间顺序的发展进行的。影片的开头是亨利、杰米、汤米杀人,被杀者是另一个黑帮分子比利。在亨利看着杰米向比利开枪的时候,画面突然定格,从这里才开始了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所展开的叙述。影片把这一幕作为开场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仅是以激烈的场面来调动观众的情绪、吸引观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一幕对于剧中的主人公亨利来说,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几乎可以说,这一幕改变了他的命运,既改变了他对黑帮所谓的“道”的一部分看法,又对他的经历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这一行为不仅仅使他时刻处于害怕被黑帮发现而被人杀害的境遇,而且也使他看到了自己日后可能的命运,从而对他所接受的黑帮教育的“道”产生了怀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遵守着“道”,仅仅自己做一个“好家伙”是不够的,关键的时候还是要先救出自己来。汤米的被处决加深了他的恐惧。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在80年代看到直升机在对他进行监控时,首先反应的不是警察对他的追踪,尽管他犯有许许多多的大案子,但恐惧的是黑帮人对他的暗杀。所以,在听到警察拘捕他时所说的例行公事的一套话后,他反而放心了。因为如果是黑帮的话,他会听不到这些,直接就送了命。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3.亨利三次被捕的意义――对黑帮认识的深入过程

亨利的被捕共有三次,这是三个阶段。他在少年时的被捕正是对黑帮生活充满了向往的时期。那次被捕,虽然没有任何人给他警告或通知,他仍然几乎是凭着自己对黑帮成员的爱戴维护了他们,没有说任何话。在这里,他在无意间遵守了黑帮的规矩,从而成为黑帮的正式成员,成为一个“好家伙”。

第二次的被捕就不是这种情况了。当时,他已经是黑帮中的一分子了,在他进监狱之前,汤米信誓旦旦地说会为他照顾家人,但是事实上没有人照顾他的妻子,他的家人的生活费是出自他在狱中贩毒。而且,这时的他通过此前汤米、杰米等人的行为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入狱后家人可能的命运,他并没有把朋友的话当真,没有等待帮助,而是在救自己和家人。在这个时期,黑帮的朋友已经成为只能共享利益的合作伙伴。他的守口如瓶并没有为他本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这是他对黑帮认识的一个重要转折。

篇2

关键词:王家卫 摄影艺术 置景艺术 人物情节设定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0320057Y)

在中国香港电影的发展史中,王家卫是最看重电影艺术性,并且王家卫是最具个人特色的导演之一。他的影片一度改变香港电影的发展方向,是中国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成就。通过对王家卫的类型电影进行研究欣赏,总结出王家卫导演作品中部分特色,包括对人物设定、摄影艺术和置景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展现属于王家卫的个人电影风格和特色。

一、置景艺术

电影的叙事空间可以说是电影制作者对故事或者事件原有的空间进行取舍、处理和表现以及重组的结果,是电影制作者所认为的最具代表性和最适合故事或事件中的事务活动或存在的场所空间及其组合,是电影制作者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来建构而成的一个由活动影像和声音构成的意向性空间。在《蓝莓之夜》这部电影中叙事空间的设定有着比较明显的表意功能,影像符号在王氏电影中是象征意义使用,串联在每个叙事空间中。

《蓝莓之夜》这部电影中,不难发现有很多代表叙事风格的置景符号在电影中推动情节发展。从纽约出发,经过一段公路旅行,每停在一个地方便是一个叙事空间。每个叙事空间都会有一个关键性的叙事主题的空间符号――餐厅,这个看似普通的大众消费地点,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被反复运用,电影中所有的故事情节和空间都在这里产生、发展。王家卫一向喜欢在电影中表现餐厅,大小餐馆都在他的电影中出现过。王家卫擅长用场景的布置来续写故事,每一段叙事配上相应的文字,都是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令每一个叙事空间都连为一体,通过这些故事的发生,使设定的主角开始逐渐改变,也让人悟出了对待爱情的看法,解开了以前藏留在内心深处的心结,并最终回到最开始的地方,特定的置景将影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叙事并传达导演对现在人际关系的感悟和观察。

而电影《花样年华》中男女主人公大部分的相遇相知场景都被安排在昏暗具有怀旧色彩的破落巷子,涂鸦布满整个墙壁,小广告贴在电线杆上,地上还有一直未干的水渍,倒映着男女主人公背对背,面对面相思相愁的身影。《花样年华》中场景的选择都非常狭小,如昏暗的上海旧阁楼。王家卫为充分展现女主人公孤独的内心世界,正是利用了这样狭小的空间,来展现影片的怀旧情绪。王家卫的电影画面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固定的元素:如旗袍、马灯、烟、镜子、时钟等。王家卫巧妙地将这些象征符号与叙事空间结合在一起,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个性。

二、摄影艺术

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镜头语言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导演创作电影的一贯风格是追求美感,这样可以给观众带来平和愉悦的视觉享受。因此在影片拍摄时期,导演对于剧本的设置和摄影艺术的再创作是引用来讲故事,从而表达情感、引发思考的艺术。因此很多导演的艺术风格在其影片的摄影中就可以分析出来。

王家卫所拍摄的电影中,经常以复杂、高难度的摄影机动作来突破自我的艺术追求。高速摄影所获得的慢动作画面往往带给观众一种仪式感和庄重意味。王家卫在影片《一代宗师》中竭力追求影像的精心雕琢、完美无瑕,其中高速摄影手法被运用的极其精彩。高超的摄影技术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项的提名。其中一个画面,当叶问和各大武林高手在雨中对决比武时,在脚步打到水洼中,慢动作拍摄水滴运动画面让我们不仅感受到武林高手的武功境界和打斗的紧张感,而且滴滴水珠也给了观众无限视觉欣赏美感。并且在影片中,除了高速摄影的拍摄,对待人物画面特写的结构表现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人物的表情细节,人物的服装细节,人物的动作细节等等均用高难度特写镜头来表现,不仅看得简单易懂,而且画面显得也不凌乱。

摄影技术的表现除了镜头语言掌握技巧外,画面的色彩可以说是一部影片的灵魂,它是观众从荧幕上看到的第一感受。在香港影片中,王家卫对于色彩的运用更加娴熟。他善于把色彩含义更加主观化,对色彩风格化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形式。其中, 电影《2046》就是一个例子,一个男人游离于过往几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影像色彩的呈现上也香艳甚至媚俗的,大红色窗帘、床单与明绿色墙面、长裙强对比的配色、处处流露出女主人公的都市欲望与爱恨情迷。极其夸张浓艳的色彩运用是对电影美学传统的违背,其实这是为了追求一定的视觉效果以及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抓住了王家卫式的主观化、个性化的色彩运用也就抓住了王家卫式影像的色彩符号。

三、人物情节设定

对王家卫来说,电影是艺术化的、另类风格的,但还是离不开商业的包装。虽然他追求的是文艺,但是在香港电影文化发展当中的大背景下,没有商业包装就意味着没有票房,没有票房就没有投资商的赞助,所以王家卫在选择演员上毫不犹豫地选择大腕明星,张曼玉、梁朝伟、莫文蔚、王菲等都是红极一时的票房招牌。王家卫的电影在画面上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在人物情节设定中也很有时代和个人的特色。王家卫在电影中描述人物和开始故事情节叙述结合了人物性格描写、时间的描写以及电影中为人物设定的专有台词,也是王家卫电影的亮点和特色。

众所周知,王家卫被评为是“时间的诗人”,他对时间的阐述也有着独特之妙。他试图用精确的数字来折射人物内心对于外在世界的惶恐与无动于衷,用时间的概念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阿飞正传》中那句最经典的台词:“1960年4月16号下午3点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和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朋友。”这值得玩味的一分钟,表现出两个人从萍水相逢到无疾而终的命运。

在王家卫的光影世界里,都市小人物是他镜头下的焦点。而那些孤独无言、没有生命的起与止、漂浮于浮华又冰冷的都市中的女性形象又构成了他的影像世界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孤独、迷惘、只身一人带着华丽的忧伤,生活在支离破碎中,这一切都是王家卫影像的恒久魅力。正如《花样年华》片尾字幕所说:“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尘灰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积着尘灰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过去。”你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却反而记得更清楚,无法走出心灵困境。

大量地使用独白和旁白,是王家卫在电影艺术创作中最明显的特色。王家卫的影片风格呈记忆碎片式,分分块块,却又显得不那么凌乱。他将内心独白和旁边的效果包装人物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将这些碎片重新组接,勾画出属于他镜头里的风情万种般得孤独。

四、结语

香港的电影分为很多种类,匪警片、武侠片、僵尸片、喜剧片以及英雄片和文艺片等,而王家卫的电影非常具有特色,被许多专家和观众称为香港电影大师。他在摄影、置景以及人物设定上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也成了他的电影独特的标志和属于他自己的文艺片品牌,成为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和亚洲影展四项大奖的宠儿。也许提到王家卫,我们能想到的不仅是那昏暗灯光下痴情都市男女的爱恨情愁,在银幕上,光影和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视觉盛宴,还有属于王家卫爱情电影中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特色和经典台词。王家卫的特色还会继续下去,香港影坛还会有属于王家卫的传奇。

参考文献

[1]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篇3

摘要:音乐是体现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电影中也是重要表现元素,电影音乐创作的成功与否对电影本身有着重要影响。在当代电影艺术创作中,音乐始终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参与其中,并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本文着重分析电影音乐的创作观念与方法,旨在为创作良好的电影音乐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影音乐;创作;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34-01

二十世纪初,当音乐被纳入到电影艺术的创作中之后,与构成一部影片的其他艺术元素有机并存,并逐渐成为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承载着电影艺术精准呈现的重要责任,既加强了电影作品的视听艺术效果,也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电声乐器和电子合成器的问世,使得电影音乐的风格走向多元,为电影音乐的创作带来勃勃生机。。

一、电影音乐的创作

(一)电影音乐的创作观念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上,应尽量让音乐与影像相互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出新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能把音乐定位在电影艺术附属物的位置上,必须把它融入到电影作品的整个创作中。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影音乐。因此,电影音乐创作者必须懂得怎样利用音乐使影像产生某种质变,并让音乐把导演的意图恰到好处地传递给观众。

美国轻喜剧《修女也疯狂》当中,音乐的创作是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片中《I will follow him》等几首圣歌被改编成理性风格形式的音乐,伴随摇摆不定的节奏、轻快的旋律配上教堂美丽的和声,宗教音乐不但不减原来的华丽圣洁,而且又增添了几分活泼和明快的气氛。此影片是电影音乐多元创作并应用的上乘之作。因此,电影音乐创作观念很重要,打破束缚,才能创作出符合电影内涵的音乐作品。

电影音乐作为重要的电影元素,在创作时必须寻求其与电影画面的审美对位,并且成为揭示影片内涵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在形式与内容、演奏与演唱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电影作品中可运用民族音乐来制造背景气氛,渲染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等。优秀的音乐制作人懂得把这些音乐艺术特性融入电影音乐的创作,让电影音乐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形象。

(二)电影音乐的创作手法

1、古典音乐运用于电影音乐的创作

音乐不仅可以表达出某种情绪情感,还可以为电影人物的塑造起到点睛的促进作用。比如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里,导演对小主人公现实主义浪漫情怀的表现上,就是通过音乐的创作加以展示的,电影该片段的音乐音色明亮、清婉,极佳地展示出小主人公当时的情怀。

在电影情绪与主题的表达上,音乐同样具有强大的表现力。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是表现人物感情的作用途径。可以通过加强音色、改变音调等来加强影片的情感色彩。

2、流行音乐运用于电影音乐的创作

流行音乐在电影创作中多以背景音乐的形式被运用。流行音乐在电影中被恰当应用,不仅能渲染气氛、抒感,还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反映出某一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音乐在影片中突出地被用来表现情感,尤其是诠释爱情。在西方的电影音乐中,动听上口的旋律让观众难以忘怀,几乎成为影片的标志。正如许多人听到《EverythingI do,I do it for you》想起电影《罗宾汉》、听到《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就会想起《Lion king》、听到《Unchained me lody》就会想起《Ghoest》一样,这不能不说明流行音乐确实有其独特魅力。

3、摇滚音乐运用于电影音乐的创作

摇滚音乐以其独特的宣泄性、激荡性受到青年人的欢迎。电影音乐创作者意识到这一点后,大胆地将摇滚音乐运用于电影中,来反映新生代的浮躁、忐忑、希冀与内心体验。影片《头发乱了》几首歌曲如《红风筝》、《梦缠绕的时候》等则表现了年轻人在现代社会特有的情绪和心态,显得真实而有生命力。

摇滚音乐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运用,通常是将其特有的激情与震撼力在银幕上展现,以表达影片的某种效果。比如美国的灾难片《龙卷风》中,就采用了大量摇滚风格的电影音乐。这些摇滚音乐不仅增添了影片的“可听性”,而且与影片剧情内容相辅相成。“摇滚音乐”充满生命力和震撼力的特性,展现出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精神。

三、结语

总之,电影音乐不是独立存的系统,它与电影创作者的观念密切相关,与作品的整体创作要相融合。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怎样把握音乐创作与电影艺术的关系,关键在于对声音意识的确立、在创作手段上的整合与创新。让音乐真正进人电影艺术体系,与电影艺术的各个元素相互融和,就会达成新的合作关系,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篇4

[关键词] 电影;民族音乐;融合;促进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民族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其生活与情感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内涵。全面地继承民族音乐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寻找实现民族音乐创新与发展的突破口应当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必须要重视以及勇于承担的责任。随着我国电影艺术与电视剧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成为一个多元化因素融合的艺术形式,其中影视音乐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以及电影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当前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作为现实依据来论述民族音乐通过电影得到弘扬与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通过电影运用民族音乐元素的实例来体现出以电影为载体对弘扬与发展民族音乐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现状

(一)多元文化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与弘扬的冲击

多元化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很大程度改变了民族音乐以往的发展环境,对民族音乐的普及与弘扬方面造成了影响。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接触新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电脑、网络以及电视等媒介成了人们认识、接受和弘扬一种艺术形式的主要途径,因为使用群体的年轻化,媒介也在传播内容上迎合着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取向,这就对民族音乐的传播和普及形成了阻碍;同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使一些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民风民俗逐渐消失,比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男女对唱山歌的习俗,随着观念的转变成为自由恋爱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迎亲中抬花轿的形式已经被现代社会轿车迎亲所取代,等等,这种经济与科技带来的种种改变使年轻人不能完全理解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以及其民族音乐中饱含的情感。其次表现在民族音乐传承过程中人们表现出功利性,事实上民族音乐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许多年青一代的人对民族音乐的疏离并不完全是因为体会不到民族音乐的魅力,而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为了表明自身与时代的契合而去追求目前更加潮流的艺术形式,即使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许多学生当中也普遍存在着以考级为目的来传承民族音乐,这种“传承”是不健康的,只有摒弃这些功利心,才能为个人与民族音乐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民族音乐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阻碍民族音乐的弘扬

我国民族众多,民族音乐的特点风格各异。在当前弘扬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了许多必须要克服的困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民族音乐的收集与整理问题,我国民族音乐的曲目数目繁多,这种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在相对有限的民族音乐收集与整理方面制造了很大的困难。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民族音乐的观众正在逐渐地减少,民族音乐的形式与曲目也在面临遗失。另一方面,在民族音乐新作品的创作上表现出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表现为新创民族音乐的减少;其次表现在新创曲目缺乏群众基础,这种现状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因为喜欢民族音乐的听众越来越少,而是真正做出来的优质民族音乐欠缺,民族音乐粗制滥造以及不能做到通俗易懂使听众缺乏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共鸣,导致当前很多新创民族音乐与群众审美观念脱节,很难得到民族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普及。

二、电影与民族音乐的关系以及电影对民族音乐的推动

(一)电影与民族音乐的关联

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所以对中国民族音乐而言,其发展历史显得更加源远流长。但是电影艺术既然能够与民族音乐联姻并且能够产生互相推动的作用有其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电影本身对民族音乐的依赖,这种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能够成为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电影对音乐这种依赖从电影出现后就一直存在,当中国接触到电影这种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后,在发展中自然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于是很多运用民族音乐的优秀电影作品不断出现。从中国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来看,它对电影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戏剧作用与情感作用方面,中国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当中包含了中国各个民族的气质,电影中通过运用民族音乐来表现地域区分及特色能够引发观众很大共鸣,使观众仅靠闻其声便能辨别出电影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如《红高粱》中,粗犷的陕北民调使观众达到了听觉与视觉的统一。除此之外,中国民歌在电影中的应用对烘托故事氛围,描绘故事内容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电影艺术而言,中国民族音乐既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也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所以通过电影对民族音乐的运用来推动民族音乐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具有可行性。

二是电影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存在很大的共性,这种共性决定了电影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能够达到很好的融合程度。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成果中可以明显地发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饱含着中华民族赋予它的内涵与特质,同时中国民族音乐在发展中也能将这种内涵与特质展现出来,这种民族的特质与内涵能够表现为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而听众对中国民族音乐这种艺术魅力的承认与理解是不分国界的,比如中国青年民乐乐团十二乐坊在国际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取得的成就就很好证明了这一点,这也再一次证实了对于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电影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最大的共性也正表现于此,电影艺术起源于西方,但是在中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同时也使中国电影在发展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民族审美观念的要求下悄然发生着变革,中国电影正在反映着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社会生活,也蕴涵着中国民族的内涵。民族性的特点是中国电影与中国民族音乐最本质的共性,中国电影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元素的艺术形式必然会与推动自身民族性特点凸显与发展的中国民族音乐融合,既然中国民族音乐可以提高中国电影本身的艺术性,那么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中,中国电影同样可以起到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作用。

三、电影对中国民族音乐能够起到弘扬作用的体现

从电影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关联中我们可以看出将电影艺术作为发展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舞台与载体具有可行性,尤其是从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与特点来看这种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与弘扬又具有了必然性。那么要了解电影艺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力究竟有多大以及能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弘扬体现出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来发现。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具有代表性且民族特质体现明显,同时中国民间音乐又具有很多音乐体裁,所以可以以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乐器和戏曲音乐等体裁为重点来看当今电影艺术对这些代表性民族音乐体裁的运用与体现。

(一)电影中对民间歌曲的运用与体现

在电影中,民间歌曲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尤其是在表现地域性特点上民间歌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歌在电影中的运用也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观众加强了对民歌的重视与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张艺谋导演执导的《红高粱》,在《红高粱》中无论是迎亲桥段轿夫所唱的小调还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抑或是《酒神曲》都成功将陕北粗犷的民风民俗很好体现了出来,同时也使这些歌曲成为人们难忘的经典,成为独立于电影艺术以外的独立作品,而电影对民间歌曲的弘扬与推动也正表现于此。

(二)电影中对民间舞蹈音乐的运用与体现

民间舞蹈音乐作为一种相对专业的舞蹈音乐使音乐与表演结合起来并流行于古代宫廷和民间,在民间舞蹈音乐的发展中,不仅融合了我国各个民族的艺术元素,还受到了一些外来音乐文化元素的影响,比较著名的民间舞蹈及其音乐包括各种打歌、狩猎舞、袖舞等。在电影中,中国民间舞蹈音乐对加深影片的艺术内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电影《嘎达梅林》中出现的大量的民族舞蹈音乐素材很好地展现出蒙古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又如张艺谋导演主导的《十面埋伏》中的袖舞与长袖击鼓的片段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与舞蹈结合后的独特的魅力成功地展现出来,抛开这部广受争议的电影不谈,其中这两段中国民间舞蹈音乐的确为电影本身带来了亮点,同时也使民间舞蹈音乐自身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电影中对民族乐器的运用与体现

在许多古装电影或者是需要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中,民族乐器的使用与出现十分普遍。民族乐器的运用不仅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弘扬民族音乐的体现。比如周星驰导演的《功夫》这部影片中,影片标题的设定就要求电影必须要展现出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所以民族音乐在《功夫》中运用得十分彻底,民族乐器古筝不仅作为其中两位盲人杀手的武器出现而且在影片的配音中应用了古筝、笛子、二胡、琵琶、锣鼓的独奏或合奏,彰显了影片具有的中国特色,同时也使这些民族音乐的元素在国内和国际上得到了推广与弘扬。

(四)电影中对中国戏曲元素的运用与体现

戏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这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在我国民族音乐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都具有代表性意义。电影中对戏曲元素的运用能够很好地配合影片的结构、体现影片的内涵。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定军山》选取《三国演义》的桥段,虽然在拍摄手法上受到了西方电影的影响,但是内容却与中国的民族戏曲完美结合,与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符合并对中国民族音乐起到了弘扬作用。陈凯歌导演主导的《霸王别姬》从故事情节构建上运用了戏曲《霸王别姬》的元素,使这部电影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也使观众深化了对戏曲《霸王别姬》的印象,对戏曲这一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推广作用。

总之,在电影音乐方面,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民族音乐对电影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看到电影对中国民族音乐所起到的推动与弘扬作用,只有认识与重视将影视作为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舞台与载体,通过创作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来与电影实现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民族音乐更多地让人们所了解与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社会各界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关注与重视,从而让民族音乐继续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雪.影视系列——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肖常纬,编著.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动漫;当代电影;叙事体式

电影艺术是“镜像复制”的艺术,而动画片相对于用常态电影,呈现出一种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独特风格。动画片是半抽像化的具象,用绘制而非机器纪录形成活动影像,因此动画片已经成为电影类型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另类的分支。而在常规电影中杂糅动画段落,或者加入动画角色,在当代电影中也越来越常见。“商业类型”日渐成为当代电影创作观念的主导性思想。在这一文化“取景器”的观照之下,显现在众多的电影作品中的动画画面不仅是一种过渡性的艺术渲染手段,而且越来越成为电影叙事架构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还可以说是电影吸引观众、提高票房的新颖“卖点”。

早在梅里爱时代,电影中加入动画元素的段落就已经存在,而加入动画角色的第一部电影则是1914年的《恐龙葛蒂》,时至今日,电影中加入一段动画段落,或者干脆直接塑造一位动画角色已经非常普遍,甚至“动画化”直接成为了一部电影主题的完整内核,我们耳熟能详的后现代电影经典《罗拉快跑》就证明了这点。在新旧世纪转换的“关头时期”,这一部由德国导演提克威尔执导的电影问世马上就给世界影坛带来极大的震动和反响。仿若就是一部“启动器”,《罗拉快跑》宣告了新世纪电影艺术形态的到来。这部游戏性的电影不仅在开头“字幕”时间运用动画来揭示主题,而且后来的三大选择性电影段落之间的关联无不显示着动画化特点。

将动画元素用到极致的,还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电影:《罪恶之城》,本身就是改编自漫画,加上导演天马行空的设计,让动画这一元素充满整部影片,让人分不清这是漫画,还是电影。当代电影对动画元素的重视,尤其是从动画元素作为辅助因素,到动画元素参与到电影叙事,无疑体现了动画元素对当代电影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讲,动画元素与“镜像话语”在叙事上进行杂糅与拼贴,已经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叙事语句体系。而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制作动画角色和场景,也越来越让观众分不清“绘制”与“镜像”的差异。可以说,动画元素已经成为当代电影叙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而这种电影叙事上的杂糅与拼贴,已经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魅力,不断的影响着观众以及电影制作者的思维方式。

当代电影中,无论是欧美电影,还是中国电影,导演都对动画电影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这些电影都试图向我们展示这样一种电影的发展现状:把动画这一元素拼贴/镶嵌到常态电影中,形成一个“绘制”与“镜像”的复合,从而造成对电影艺术的叙事环节产生一种巨大影响,使电影叙事又多了一种表现手段和方法。我们看到,由于动画元素的介入,尤其是电脑动画的大量加入,给电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电影中由于技术条件限制造成的一些难以表达,或者表达得不够充分的叙事内容得以用动画方式呈现,并且,动画元素带来的夸张变形,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也给电影叙事以更多的拓展空间。

电影当中的动漫画面大致有三种作用:(1)展现真实人物难以表达的想象和幻想的境界。(2)有效降低电影的负面价值的影响,比如用漫画来处理暴力场面。(3)直接作为电影转场的关联手段或者是拼贴手段来促使电影后现代意义的生成。动漫在电影中的有效嵌入,以其灵动的镜像表达和视觉呈现,使电影的整体叙事具有了别样的风采。

一、动画元素在当代电影中叙事体式上的意义

对于视听结合的电影艺术,从均衡度而言,形式感的意义不小于叙事。也即是说,在电影的艺术表现上,情节内容和形式结构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与那些“平面形式感”的文艺形态如小说、散文、诗歌不同的是,电影的叙事体式可以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这种直观的呈现手段是多样性的。常规的叙事体式,例如插叙,在电影的叙事体式上可以呈现出“闪前”或者“闪回”,而表现手段则更为丰富,可以从拍摄手法、对色彩的运用,以及对声音的处理上进行表现,因而电影叙事是作为一种“较为立体感的形式感”而存在的。“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自在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人类固有的对艺术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满足。”[1] 因此影视艺术的叙事表现不是以自在的方式呈现,而是以存在的方式呈现。在电影叙事上,既需要有便于观众理解的、完整清晰的叙事脉络,同时又不能过于简单,而在叙事结构上进行改变,尽管短时间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但在同时也会对观众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惑,从而导致观众对电影文本的误读,尤其是较为复杂的叙事结构,本身就存在着非直观的性质,可能会对观众造成叙事解读上的困扰。而在常态的电影叙事中加入动画这种新的叙事手段,可以对常态叙事进行有效的补充,并且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叙事视距,同时造成一种新的、有别于常态的“镜像话语”。动画元素与常态电影叙事的拼贴与杂糅,既能将电影叙事焕然一新,同时还能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对电影内容进行叙事表达,给观众带来惊喜。“如果艺术搬用生活琐事,那么也只是把它们当作素材,目的在于进行出人意料的阐释,或移花接木,或面目全非。由此产生了艺术中永恒的假定性或者说是愉悦性。即便是最极端、最彻底的‘自然主义者’只要是他依然是艺术家,就不能超越这一点”[2]。

由动画元素和常态叙事元素共同构成电影叙事本文,使得观众在对电影本文的读解上,不仅仅获得一种新鲜感,同时动画元素与常态叙事元素的杂糅与拼贴,并不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不适应,因为电影叙事中的动画元素完全可以与电影艺术的整体性叙事达成完整统一,不仅如此,动画元素为电影叙事本文带来的陌生化的视距,以及形成与常态时空不一样的虚拟时空,反而完善了常态叙事中不便表现或无法表现的叙事内容。而动画角色加入原有叙事构架中,不仅丰富了叙事本身的内容,而且塑造角色同样具有生命力,表现的具 体方式还可以灵活多样。这种动画角色的加入,并不是单纯的对原有角色的替代或补充,而是对电影叙事的角色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同样,如果叙事采取了自白形式,那么这仅仅是为了使叙述获得某种真实性。电影话语的功能更具有双重意指性:它既推动叙述的建构,同时又把它规定为纯粹的电影构思……这种隐蔽性是由于视觉材料的特点构成的,即影像可以表示出‘我属于电影’的涵义。”[3]由此可知,动漫叙事正是在区别真实叙事的前提下完成自身电影叙事动力机制的架构的。是一种电影叙事策略的有效延伸。其功能指标不仅显现在电影形式感的凝聚层面,而且在于缝合了电影情节链条的空白和漏洞。使电影整体艺术感染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二、动画元素在当代电影叙事中对情感表达的意义

观众在进行电影本文读解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带来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和愉悦,更会被电影叙事中的情感片段影响,产生某种心理反馈。“这是一种独特的内心经验,它正是影戏感知的特点,我们获得现实及其全部真正的三维;然而它又保持了那一闪而过的既没有深度又不丰满的平面暗示,这既不同于一幅纯粹的图画,又不同于纯粹的舞台演出,他把我们的思想带入了一种奇特的复杂状态。我们将会发现这在整个影戏的思维构成方面起着并非不重要的作用”[4]。既然观众在观影过程情绪中无时无刻不是随着影片心理暗示的发展而逐渐扩散,最后达到审美愉悦的顶峰。那么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就更应该加强其自身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调度,以期实现电影艺术效用和商业目的最广范统一。

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的《世界》中加入了五段动画,其中有三段都是角色收发短信的场景,并且加入了与真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电子合成音乐。手机短信是在人物不能直接对话时进行情绪表达的手段,而用动画将短信收发场景展现出来,则形成一种暗喻。这些动画不但是角色收发短信时心情的外化,同时,动画夸张、粗糙的效果更能将角色面对社会现实的情绪一一展现。在动画中,多次将角色置于城市上空,这种在城市上空的飘荡正是角色不稳定的心绪的一种外化。尽管这些动画所表现的内容与前后镜头的衔接、音乐的配合等,都是对原有叙事的一种延伸,但相比较而言,《世界》中动画对情感的表达的作用依然要大于叙事本身。因此,我们不能将动画元素的作用局限于在叙事本身的拓展或是表现手段的增加,还应当看到,动画元素在情绪渲染方面的独特作用:情绪外化。这种情绪的外化其实也是叙事功能的一种延伸,因为它既是前面事件发生的结果,同时又为后面事件的延续产生了动因,有了贯穿叙事主线、联系前后情节的作用。“当然,来到我们眼前的印象最初仅仅唤起知觉,感觉并不是情感,但是,众所周知,根据现代生理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对情感本身的意识是来自肉体感官的知觉所形成并以它为标志的。这种异常的视觉印象一旦流入我们的意识,融合肉体感觉的整个背景也就发生了变化,好像新的情感控制了我们”[5]

通过对多个加入动画元素的影片进行叙事学分析,我们发现动画元素从来都不是作为叙事的核心出现的,而是作为叙事的催化剂出现的,动画元素作为一种符码体系被纳入到了叙事体式中,并对叙事体式的具体环节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固然,符码体系最初适应了使故事显得更加生动,避免单调和连续地展示图像,总之,增加内涵的愿望,它仍然丰富了外延的形态,对影片中我们已知的,最符合原貌的信息进行了陈述”[6]。

三、影像时代背景下电影文化的全面要求

如果说从形式感和情绪感染方面,动漫只是对电影艺术本体起到了补充和提升的作用的化,那我们可以在另一个视野较为广阔的文化场域来讨论动漫段落与电影整体的交互性,以及这种交互性所反映的时代文化因子。我们知道,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整合了物质文化(有形)和观念文化(无形),其发展无时无刻不是时代器物技术和人类艺术表现的“和声”。因此,电影可以说是这一种综合性最为显现的艺术媒介,是一种大众和文化之间沟通的有力手段。

如何“外化”自身的艺术观念来打造大众电影文化消费需求?如何实现与电影外部的时代文化环境有效“对接”和互动?作为视听媒介的电影能否与其他视听艺术进行有机互补?这些都是当今影像时代对电影所提出的重要命题。所谓的“图像”时代就是“文化的商品化和景象的流行,或作为它的最显著部分的视觉文化,都是当代社会的典型特征。”[7] 电影就其本身而言,是活动影像的外化,而动画元素纳入到电影的传统叙事体式中,无疑为电影的叙事体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在当代的科技背景下对动画元素进行观照,我们发现动画元素与传统叙事元素的杂糅与拼贴,也符合时代语境。

以上是笔者对当代电影叙事体系的动漫发展方向的一次较为浅显的梳理,事实上在文艺门类发展极为丰富、各种艺术理念和手法纵横交织、影视创作的泛文化交互性得到极大的重视的今天,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内在于此的审美想象的创造空间比以往都有着重要性的拓展和丰富。动漫元素的加入不仅仅充实了电影的叙事手段,而且极有可能在整体的电影艺术结构、电影带给观众的审美神韵、甚至是电影的创作技法和物质设备等方面将会给电影带来不小的影响。从而真正地、全方位地推动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俄]爱亨鲍姆.电影修辞问题,李恒基等选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99.

      [2] 同[1]p101.

      [3] [法]佛朗索瓦·若斯特.电影话语与叙事,李恒基等选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572.

      [4] [德]明斯特伯格:《电影心理学》,李恒基等选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7.

      [5] 同[4],P27.

篇6

电影的叙事手段主要有画面、音乐、字幕等。其中画面是最主要的叙事手段,画面又包含着序幕和叙事顺序等表现手法。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有序幕,有的序幕用在开头,用以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等;有的则不表达影片内容,只起保证内容真实的意思。画面的叙事顺序主要有闪回、闪前和时间顺序,闪回、闪前相当于小说中的倒叙和插叙,时间顺序就是按照时间关系进行叙述。由此可见,电影不仅具有画面的电影性,还具有语言的文学性。文学性是电影艺术固有的特性。电影的文学性是电影获得持续发展的源泉,提高电影的文学性是全面提高电影艺术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影片场面壮观、宏伟,但却没有完美的故事情节,花费巨资打造出来的只是一个搞笑的故事,这无疑限制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一、我国电影艺术文学性缺失的表现

当前,我国电影创作严重缺乏文学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创作为迎合人们的视觉刺激和娱乐化需求,片面发展自身的语言形式,忽视了对影片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挖掘。电影中的文学价值主要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形象塑造和文学表现手法等。我国电影文学性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一)思想内容单薄

近年来,我国的电影创作有不切实际的趋势。一些导演要么制作一些虚无缥缈的影片,要么将其他影片改头换面或简单移植。这种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思索,中国电影是该一地追求大制作、高成本?还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触及生活的本质?虽然文学创作与电影制作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但在艺术情感的表达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二者又有着同一性。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影响下,中国电影迷失了方向,也失落了传统。关怀人性、关怀集体的主题影片被人们遗忘,只为票房和拿奖而拍片,无法真实表现时代的沧桑,无法真正体现社会的伦理取向和审美心理,这种现象不利于电影艺术的长久发展。

(二)作品风格单一

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也是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最高表现形式。当前,中国电影在制作风格上呈现出某种蜕化和失落。在制作上倾向于电影的跨界性和国际合作,无论在制作方式,还是市场运作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特征,在演员阵容上动用多国演员,目的在于吸引观众眼球,赢得广泛的影片市场。影片的主题多是虚幻奇特的神话和传奇,超越了具体的文化想象制约。这种过于商业化的制作模式使电影作品的文学性消失,失去了崇高、深刻和对人类生活的理性思考,变成迎合观众需求的“文化快餐”。

(三)典型形象的缺失

形象塑造既是艺术创作的关键,也是评价电影质量的重要标准。与文学作品相比,电影拥有更多塑造形象的手段,如声音、行为、画面、色彩等,但我国许多影片中,形象塑造与叙事进程无法有机融合,使人无法产生认同感,这严重影响了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既需要与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相符合,还需要与时代和具体语境相符合,这就需要进行文学加工和润色。

(四)拙劣的叙事

电影艺术综合了时间性和空间性,因而非常讲究叙事技巧的运用。如《我的父亲母亲》采用倒叙手法引出父母亲之间的爱情;《广岛之恋》则采用闪回交叉的叙事手法来叙述两段恋情。此外,还有许多影片也都采用合适的叙事手法,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实现了以画面讲故事的影片制作原则。[2]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我国的许多影片,包括一些大片在叙事中存在着某种漏洞———叙事线索不明晰和叙事结构不严谨,东拼西凑、缺少逻辑性是非常常见的现象。电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不断变换的画面虽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期待,却冲淡了他们对细节的关注,零散的叙事特征、没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叙事的严谨性。

二、我国电影艺术文学性的建构策略

现代社会中人们主要依赖直观化的图形来获取信息,人们已没有时间和心情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推敲。科技发展既带来了多元化的电影表现方法,为电影中文学性的缺乏提供了掩饰手段,也影响了电影艺术性、思想性的提升。只有唤醒电影中的主体意识,对人类的生存状态、道德价值做理性思考,扩展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才能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发展。

(一)借鉴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

电影文学性的展现较为复杂,电影所塑造的画面形象不是文字能够表达的,只有将文学中的文字经过加工创造,才能展现出动人的银幕形象。因而,电影文学应当借鉴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提升自己的文学性,实现电影与文学的互补。文学中叙事技巧有助于增强影片中的造型表现力,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营造、情景交融有助于打破影片画面的浅淡性和乏味性,为影片营造一种诗意化的造型、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克服直观的视觉语言,创造性地表达抽象或理性的内容。电影与文学都是叙事性艺术,电影是以画面和银幕造型来叙事,而文学是以语言文字来叙事,但二者都遵循共同的叙事规律。电影发展初期,一些电影艺术家从文学艺术学习到一种新的电影技巧———蒙太奇,不仅使电影能够完整地感知和表达世界,而且还促进了电影艺术的成熟。因而,现代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应多向文学艺术学习,借鉴其叙事技巧、叙事手法,从而使电影朝着文学性的方向发展。

(二)丰富电影的文学意蕴

回顾中外优秀的影片,我们发现这些影片不仅注重先进拍摄技术的运用,更注重影片的文学性。文学是一门含蓄动作表现和间接的情感抒发的语言艺术,将文学融入电影艺术,既增加了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又提高了观众的审美积极性,增加了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虽说电影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在银幕上的直接再现,但它毕竟是一门艺术,要体现美化的、典型化的生活。[3]所以,应适当对电影语言进行加工和修饰,增强电影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随着观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电影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视觉感官上的满足,也要故事情节的惊险动人,更要有对生活的启发和思考。只有那些具有思想美、思想魅力、思想穿透力的影片,才能真正地感动观众、吸引观众,受到观众的喜爱。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理应引导和提升观众的审美意识,促进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三)提升电影的编剧艺术

篇7

由于网络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启发了新兴模式下电影崭新的制作流程和方式。在这个基础上,网络模式为个人影像的拍摄和传播搭建了宣传和展示的平台。个人自制电影这一新的电影模式开始于1999年6月,美国高中生大卫阿贝尔利用家用DV拍摄了一段视频,后制作成小电影并上传到了网上。正是这部电影开拓了个人网络影像传播的先河。随着现代数码产品的出现及宽带普及到每家每户,上传到网上的个人化影像越来越多,一些有特色的作品风靡一时,甚至出现了“草根导演”。而有的电影和电影网站还兴建起了官方网站,以此作为宣传,积攒人气。提供资讯的电影网站为传统电影的传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专业化网站的出现、发展和成熟,专门为电影圈内人提供信息资源的网站方兴未艾,这些网站对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有着辅助作用。

网络对电影传播内容的影响

由于网络媒介的加入,电影受众者可以轻松享受其海量存储、传播速度快以及开放性带来的益处,随意选择想要观看的电影作品。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影受众的视觉感官要求,而且增加了电影观赏灵活度,使观众不必死板地遵循传统模式下的固定电影时间和观影次数。但是当下值得注意的是,快捷的网络上传速度和容量爆炸的传播内容已经让观众应接不暇,产生疲劳。同时,在如今众多的电影资源并存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艺术在网络平台中也开始出现多种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电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其自身所存在的时代的社会面貌、政治环境、伦理道德和审美时尚潮流等,这就必然会引出某个电影艺术作品所蕴涵的信息、所表达的思想与整个社会所推崇的主流政治理念及道德伦理能否和谐统一的问题。假使一部影片所展现的理念不能符合时代主题与社会普遍认同的政治常识及道德伦理,那么这种影片在受众者的眼中就得不到好的评价,电影艺术信息便不能实现其价值,其存在便不能得到容忍。这种容忍度又会根据时代、社会、地点的不同有所变化。如今,多元的文化存在中国电影受众所接触的网络空间中,其中除了占很大部分比例的大众文化外,还有能够从后现代等多个角度来阐释、生产和传播的各种其他文化成分。这种多元化的电影文化传播方式既充分考虑了电影受众的长时间的主流文化接受习惯,又给受众提供了相对前卫的、或是边缘的小众文化以开阔人们的视野。这样的新兴传播方式不但可以满足广大网络电影受众对了解社会、参与思辨、现实反思、表达观点的理性需求,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排解情绪、释放压力、生活娱乐的感性需要。网络媒介的出现让世界变成村庄,中国与外国优秀电影艺术文化作品的学术交流及相应的动态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得到更广泛的交流和传播。一些综合网站对国外大片的上传与介绍,以及网络提供的相关国外优秀电影艺术作品资源的下载、观看,或国外网站的链接,拓宽了中国电影文化的视界,促进与世界电影艺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国内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网络媒介包含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信息,并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交流与传播。透过网络媒介看中国电影艺术的信息,其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快捷的上传下载速度可以使网民花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接收最新的作品及其相关资讯。其次,相对于传统媒介狭窄的传播,网络媒介则以其包容性接纳着更多面的文化,如边缘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最后,为小成本电影提供机会,同时使电影受众以开阔的视野、最大限度地接纳欣赏不同内容的作品,使一些平民作品也可以被广大网民所接受。虽然这当中也有电影作品优劣共存,网络传播带来的丰富多元的电影艺术作品却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网络对电影传播受众的影响

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黄金时期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亦是21世纪的头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介的介入,看电影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群体缩减至一个人,网络观影成为更为私密的独立空间。网络观影已经逐渐发展为可以与影院观影一同开展的电影消费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电影欣赏上表现出更加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据调查,中国网民上网途径根据地点的不同主要分为:个人电脑上网、家庭电脑上网、网吧上网。无论是这三个途径中的哪一种,都改变了传统电影院的群体观影模式,使得观影的空间和氛围变得私人和自由。这一改变对人们观影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为控制性。在观影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播放、暂停、中止,控制影片的播放。但是这些在院线观影中无法实现。第二为主动性。在观影之前,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介巨大的片库和便捷方式,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寻找影片资源。第三为随意性。随意性可看做前两种观影心理的延伸特点。通过网络传播方式观影,受众基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自由选择影片类型、控制电影进程、播放停止等,这些是以传统方式观影时无法做到甚至无法想象的。人们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掌握当前的热门影片信息,而且同样也可以了解到包括一些国外大片的票房排行,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下载电影,收纳到自己的电脑中以备随时观看,或者选择在线观看。由此可见,网络传播方式促进了电影艺术欣赏的流畅性和便利性,并打破了原有的影院和电视频道固定的传统播放格局,新兴的现代网络传播更具时代感,更人性化,相比影院的固定性与公众性,也更加的私人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网络传播方式使受众对电影艺术作品欣赏的速度加快,从专业影评到大众影评,网络集合了各类影评,针对作品的艺术批评也从原来的影院、家庭的小团体模式迅速拓展到了世界各地。互联网的相互性带来的公开化的艺术批评也使人们对电影艺术作品的欣赏热情更加浓厚。电影艺术作品通过网络传播放映,改变了院线放映的狭窄性、艺术批评的局限性,网络是个自由度很高的平台,比如下载和存储都能实现自由化,这就使得人们的观影与赏析有了私人的空间;在使用电影网站时,网络的开放性让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娱乐和欣赏批评电影作品也因此更加公开化、娱乐化。网络的这些特点都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瓦解着人们“电影艺术审美都很严肃”的印象,使电影艺术从神坛上走下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和电影艺术审美越来越紧密的联合,同时人们言论的表达也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电影艺术的创作和拍摄接近生活。

结语

篇8

本课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10册15课的学习内容《皮影》。现代社会卡通、漫画、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外来视觉文化正在不断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而学生对传统艺术知之甚少。皮影戏对绝大多数城市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艺术,璀璨古老的民间艺术需要他们传承和创新。

本课研究就是笔者对于弘扬民间传统艺术的美术课程开发的一点探索。

【教学目标】

1.感受皮影艺术魅力,了解皮影造型及表演特点,初步掌握皮影制作方法及表演。

2.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艺术造型特点及皮影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实践能力。

3.通过鉴赏皮影、制作皮影、表演皮影,提高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弘扬中国皮影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皮影的艺术造型特色及制作方法,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

难点:设计制作皮影人物。(通过皮影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创新,解决制作皮影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皮影实物、皮影作品、教室环境的创设。

学生:塑料膜片、马克笔、剪刀、塑料线、电热熔枪等。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文化探访 走近皮影

老师利用春假带着同学们走进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博物馆,对中国皮影艺术进行了一次文化探访。参观时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笔记,初步了解皮影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皮影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皮影的独特艺术魅力。通过文化探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光影游戏 导入新课

师生玩手影游戏。教师在投影下跳皮影舞蹈,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让学生知道了皮影戏是利用光和影的原理来制作的,所以被称为“光影间跳动的精灵”。】

三、实物探究 认知皮影

1.观看皮影戏视频短片。让学生进入皮影艺术的情景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皮影的兴趣。

2.欣赏两个实物皮影作品。通过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来探究皮影是什么材料做的?

3.请学生上来玩一玩,其他学生观察,来一起探究皮影是怎么“动”起来的?通过同学非常仔细的观察,学生自己发现皮影是靠在关节处的活动节和装上的操作杆活动。

4.教师总结:皮影戏是我国集戏曲、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艺术。它通过雕刻创作出各种形象,钉上活动节,装上操作杆,由操作者在灯光透射下,贴着银幕演出,效果颇似小电影,故被西方电影史学者称为“有声电影的鼻祖”。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称之为皮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对皮影实物的探究,让学生从看到摸再到玩,让学生对皮影有了一个全方面的感触,最后对皮影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欲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赏析皮影 感受艺术特色

1.让学生欣赏皮影中的生、旦、净、丑头部造型和戏曲人物中角色造型。鉴赏皮影各种角色的不同造型特点。(生角:平眉细目、安详沉着;旦角:弯眉线眼、秀丽文静;净角:立眉圆眼、威武刚烈;丑角:额头凸起、鼻翼张开、龇牙咧嘴、滑稽有趣。)

【设计意图:对比感受视觉上给学生一种冲击,从内心感受皮影头部设计的精美,同时了解皮影不同的造型特色。不仅皮影戏说唱的表演形式很多是按戏曲的模式进行设计的,皮影中的各种脸谱和行头的造型,都源于戏剧。】

2.小组讨论:学生探究皮影为什么大多采用侧面形象?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由于皮影是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所以一般采用侧面表示。教师再补充,有时也在身段的造型和衬景道具处理会出现正面造型,这种多角度的综合表现,是为了弥补剪影造型的单调和不足。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克服学生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皮影人物哪吒、孙悟空和它们的动画形象进行比较观察,分析皮影具有哪些艺术表现特色?(皮影具有装饰性的特点。人物外部造型表现得非常夸张,而且十分概括和简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教师选择了学生们所喜欢的皮影人物,如哪吒、孙悟空等动画形象进行比较观察。这些人物的造型很独特,学生一看就喜欢,有助于学生了解皮影造型的特点。】

4.赏析皮影人物的装饰图案,学生观察分析皮影都常用哪些图案进行装饰?(皮影图案中会大量使用短线、月牙纹、圆点;经常会出现龙、凤、鸟、鱼、麒麟等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皮影中图案运用是非常大胆灵活的,皮影中的图案可以是植物、动物、自然物、几何图形等各类纹样。)

5.感受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皮影。皮影在图案设计上还会受当地民间剪纸及传统戏曲的影响,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皮影的绘制形式多样,有重雕镂,少彩绘的;也有少雕镂,重彩绘的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从造型、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赏析皮影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比欣赏、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发现感受皮影艺术的美,从而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阔想象空间。】

五、传统皮影 现代制作

1.了解传统皮影制作的方法。主要四步完成①制皮;②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进行镂刻;③着色:雕镂完毕后,压平着色;④订缀:在皮影人关节点处,用线订起来,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作为支撑皮影人的主杆,在两手处各拴一根耍杆,插上皮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就完成了。通过了解传统皮影艺人是怎么制作皮影的,学生从中感受到整个皮影艺术活动过程的辛劳。

2.老师向学生介绍一种用磨沙塑料片制作的皮影方法,即环保又方便。简单讲解制作过程:①确定人物外轮廓,根据外轮廓分别剪出各个部位;②在关节处定好活动节;③设计花纹,然后雕刻出花纹或是用记号笔画上花纹装饰,再用水溶油画棒上色;④最后装上操作杆。

3.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皮影戏的内容和皮影人物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喜欢设计皮影人物,如富有现代感的人物、动漫人物等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两三个皮影人物,并进行展示表演。(设计皮影要有美感有创意,体现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和寻求方法,充分体现团队协作精神。这种皮影制作的新方法,让皮影艺术真正走进了课堂,让学生真正亲身感受了制作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六、表演皮影 体会乐趣

1.欣赏皮影艺人幕后表演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走进幕后,去欣赏皮影艺人是怎样表演皮影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皮影是说唱的艺术,充分认识皮影的综合艺术特色。皮影从制作到表演都凝结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文化追求。】

2.学生作品展示及皮影表演。让学生小组合作,为自己的皮影设计台词、设计动作和情节,到舞台上演一演,做一回真正的皮影艺术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人人参与。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大家齐心协力来完成,互帮互助;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真正感受皮影的乐趣及皮影的艺术魅力。】

七、课后拓展 尝试创新

欣赏皮影社团同学创新的多种方法制作的皮影作品。

(1)用刮画纸制作的皮影;(2)用宣纸和塑封机制作的皮影。

【设计意图:以上是这节课的拓展提高部分,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不同材料去表现皮影。使学生更加深刻领悟皮影艺术的造型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创作的欲望。】

八、了解现状 传承发展

1.目前,作为“皮影的故乡”――中国,皮影艺术正在消失,艺人老年化,后继无人。中华皮影正濒临灭绝的危险。中国皮影己成为“断崖上舞蹈的文化精灵”。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而自豪,更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份民间传统艺术。

2.现在皮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曾获得2006年央视春晚歌舞类一等奖的舞蹈《俏夕阳》,更是将古代皮影艺术和现代舞蹈精华巧妙结合。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让学生了解皮影的价值,让学生知道皮影艺术存在的危机,从而感知我们所承担的责任。最后又让学生展望未来,知道皮影正在不断改革创新,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对传承这份民间传统艺术充满信心。】

案例的启示:

创新为传统美术提供了发展的渠道。皮影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有人说已被人们遗忘,有人认为皮影戏的制作要求高,演出场景特殊,不适宜在学校教学中推广。许多人认为皮影戏是一种传统技艺,而“创新”就会失去传统的美。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皮影戏的创新并不代表背弃传统,反而是一种蜕变。将皮影引入美术课堂,让孩子们在想象中创作,在创作中游戏,在游戏中快乐。通过教学,也为皮影的发展开辟更多的新生代群众,对传承我国优秀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将是一次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尝试。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是否让我们把目光还可以投向剪纸、刺绣、泥塑等更多的民间艺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美术课堂也需要走进传统,从传统中寻找创新的灵感,探索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其成为学生更易接受和喜欢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弘扬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国本土的文化,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注:本课曾代表下城区参加杭州市小学美术教学评比,并获一等奖。)

(杭州市永天实验小学 浙江杭州)

王卫华(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美术研究员)点评:

1.教师教学精神可敬可佩。面对当下小学美术教师工作量繁重、教学资源不足等现状,胡老师为上好一堂中国民间艺术皮影的课,积极面对,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利用春假期间,亲自带领学生走进了中国美院皮影博物馆,进行文化寻访活动开展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让学生去博物馆完成探究学习调查笔记,在这基础上进行教学,就是很好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鉴赏皮影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了解皮影的材质、皮影的造型艺术特点、皮影的表演、皮影的传统制作方法等一些皮影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皮影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皮影艺术的兴趣。

3.课堂教学体现教师的创造力。面对传统皮影特殊的材料和技术,及学习民间皮影制作的途径较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这些因素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简单选择欣赏课而结束。但胡老师为了让学生“热爱”皮影艺术,深切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达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真切欣赏与热爱,积极开拓思维。不但利用开发好的地方文化资源,还积极利用现代材料,寻找适合学生创作的材料与技法,仿真变通,进行理想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处理能力具有创造性。

4.传统艺术与当下怎样对接与延续,胡老师能站在当今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进行有效的教学。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和戏剧巧妙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形式。传统皮影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以戏曲人物为主。通过实践,教师总结并创作出皮影艺术造型的新形象,将传统人物的造型拓展到现代卡通造型上。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创编皮影戏设计皮影人物,使古老的民间艺术换上了时代的新面孔,激励了学生学习皮影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9

【关键词】奥斯卡动画短片;影响力;思想;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31-02

在这个图像文化盛行的时代,动画在塑造时代上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从最初的幼儿动画到现今的全民动画,就足以说明动画在不断壮大。当然,动画受到外界的瞩目,不得不提起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它功不可没。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Academy Award for Animated Short Film)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1932年设立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设立至今,具有很长的历史,评选出了八十多部优秀的动画短片。从这些获奖短片来看,其主题思想、制作方法、艺术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一、奥斯卡动画短片的发展历程

奥斯卡动画短片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一部分,自颁发以来受奥斯卡金像奖威望的影响,也愈加受到世界的瞩目。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一般是指“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是奥斯卡众多荣誉的一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规定,动画的长度必须超过70分钟才可以参加这个项目的竞赛。然而相对于奥斯卡奖的悠久历史,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才刚刚有了雏形。这个奖项于2001年才设立,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开始颁发。在此之前的动画长片电影们都只能按普通电影那样去角逐最高荣誉――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只有短短13年历史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之所以被看作是动画领域里的一项权威评定,恐怕更多要归功于奥斯卡的另一项动画类奖项――最佳动画短片奖。

2002年,奥斯卡最佳动画奖被细分为最佳动画长片奖和最佳动画短片奖两个奖项。从名字上看短片奖似乎更像个技术类奖项,跟长片奖相比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样子。实际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具有很长的历史,从1932年开始颁发,只是早期的动画并没有借助电脑技术,现在意义的动画短片是从1974年开始的。相对于北美的动画短片作品,该奖项似乎倾向于更富有艺术气息及更大胆创新的欧洲作品。其中,不乏像《探戈》(1983)、《种树的人》(1988)和《蒙娜丽莎走下楼梯》(1993)这些在动画史上流芳千古的旷世奇作。所以短片奖实至名归地被看作是当今世界动画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奖项。

二、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赏析

当我们欣赏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时,有时会被它夸张变形的人物吸引,被它华丽的色彩迷惑,被它晦涩的情节困顿,也会为其感人的场面落泪,有时还会在它的不知所云中迷失,甚至有时还会体会到它发自内心的呼喊,看到毫无美感的丑与恶,体会不安与痛苦,所有这些都无不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时至今日已评选出83部优秀短片,其中美国本土居多,前28部都是美国本土的,此后才有美国以外的国家的作品M行参选,其中加拿大获奖的作品最多,有《沙堡》《摇椅》《哑谜》《种树的牧羊人》《拯救大师瑞恩》《丹麦诗人》等10部作品;英国有《伟大》《操纵》《酷狗宝贝》等;法国有《商标的世界》;德国有《平衡》和《寻找》;俄罗斯有《老人与海》;日本有《回忆积木屋》等。

美国动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美国动画片的历史,在世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一直引领动画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首先,频繁地丰富地涌现出动漫周边产品;其次,良好的外形,典型的电影明星介绍;第三,大团圆结局;第四,注重细节和特征,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第五,动物形象夸张,成为广泛借鉴的卡通图案;第六,角色设计规范;第七,数字技术和薄膜技术的运用,使画面更完美;第八,情节曲折、有趣,个性鲜明,音乐优美动听。

加拿大在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有1978年第5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沙堡》,讲述了泥人在沙漠里创造出一众可爱的朋友,他们就像团结贪玩的一族人。利用着自身的特长,相互配合,建设着他们巨大的城堡。风沙再次来临时,他们得以躲进城堡。古怪的角色的形态设定虽然简单,但令人佩服的是与形态相符的运动特性和与沙子间的物理互动效果。1981年第5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摇椅》,温馨的色调,温馨的笔触,温馨的音乐,温馨的故事。片中的摇椅,充满浓郁的北国风味,见证了沧海桑田,承载着一代人对旧时代悠闲自然的生活的怀念。浓妆淡抹的手绘水彩,打造出流畅的场景转换。配乐与舞蹈场景都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热情欢乐。1998年第6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种树的牧羊人》,该片以平实的旁白、第三人回忆录的角度讲述一位孤独的种树人,穷尽半生,凭勤劳的双手变荒地为森林,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2005年第7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拯救大师瑞恩》,通过创作者与被创作者之间对话的形式,以破碎影像和反常声效贯穿的手法“记录”了一部命运的离奇悲歌。

加拿大动画的一大主要特征在于题材多来源于各国民间传说和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加拿大动画中别具一格的民族音乐、异域服装,不同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听感受与作品主题,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动画在这里不受任何地域宗教的影响,自由发挥,全力创作,张扬个性,任何种族都得到平等对待。

英国在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有1976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伟大》,短片围绕个人遭遇和社会反响创作大量卡通角色,通过他们塑造出时代伟人的形象。夸张的高帽和轻快的插曲令人印象深刻,大量真实素材和历史事件把观众带回短片主旨。1992年第6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操纵》,结合传统英式幽默的特点,人物与动画师插科打诨,幽默之余更多体现喜剧人物的自嘲,也表现出动画师别具一格的“动画”功底,以及对生活情趣的异样触感。

英国动画电影,虽然数量不多,但制作精良,独特的个性,重人文,非主流,赢得更多。英国电影品种繁多,款式多样,探索性强,想象力丰富,探索生命和死亡、哲学、命运等深奥的问题。

法国在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有2010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商标的世界》,故事的外壳生发于欧洲大陆人文主义理想的忧患意识的五彩蛋。故事里面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诸多商标将世界解读为商品的世界,这里的一个个商标都被赋予寓言的色彩,具有人性化。

德国在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有1990年第6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平衡》,当平衡被贪念打破,最后留下的只有孤独与失败?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争抢下去的结果看起来并不是这样。也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并不都是那样的一块处在平衡间的板,而更像一个倒T字形的形态。1997年第69冒滤箍ㄗ罴讯画短片《寻找》,朴素的定格风格动画正是德国定格短片的典型代表。泥人为寻找神秘的水源,一层一层地洞穿了荒芜人烟的沙漠、荒地、石滩、铁壁,却回到了本来的地方,原本的空间就在水中。德国动画所表现的实验与探究有目共睹,它坚持注重影片的外在形式而忽略其娱乐性与商业价值;关注声音与画面节奏的关系;使绘画运动起来的美学特征。

三、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视听觉艺术的需求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得动画超出了传统的范畴,延伸到我们生活中去。动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现象,它更是一种影响日常生活的方式,也成为了全球新兴的重要产业。动画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与此同时,中国动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要想动画发展起来,要重视其根本,发展动画短片,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我们就要从优秀的动画短片学起,取其精华,从而创作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兆倩.多元视像的梦幻与现实[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法]奥利维耶・科特.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幕后・手记[M].王英策,王诗戈译.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120.

[3]杨晓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

[4]姚震宇.奥斯卡获奖动画创作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5]喻青青.艺术的表达与先锋的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2013.

[6]曹迪思,汪少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特色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22):20-21.

[7]王乃真.动画事故[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9).

[8]王余烈,赵晓艳.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的民族文化特色探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2):64+60.

[9]张春.中国电影短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张h.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纸人》幕后[J].时代漫游,2013,(05):72-73.

[11]刘向英.动画短片的艺术特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2]赵小波.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9.

[13]熊阳.从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看动画审美的演变与发展[D].南昌大学,2013.

[14]王愿.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动画短片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湖南大学,2013.

[15]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16]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7]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18]杨晓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9]杨晓林.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08).

[20]周晨.中国动画电影与奥斯卡最佳动画的比较分析[J].媒体时代,2011(10).

[21]张楠.动画长篇的奥斯卡之路[J].艺术评论,2011(07).

[22]高放.迪士尼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J].电影艺术,2001(03).

[23]王丽媛.奥斯卡大片艺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4]赵明.基于内容的动画短片分类[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5]王余烈.论动画短片的故事创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1).

[26]郑勤砚.动画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

[27]黎青.动画短片《平衡》的现实指导意义[J].文艺研究,2005(08).

[28]于瑾.动画短片中的创意思维研究[J].电影文学,2008.

[29]王清平.宫崎骏与他的动画[J].美术大观,2008(7).

[30]耿宏涛,汪少明.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的多元性及其积极意义[J].媒体时代,2011,(10):69-72.

篇10

从1984年钟惦棐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西影”)提出中国的西部电影理论开始,中国西部电影便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1984年到1989年,是以“黄土片”为主的西部电影的发生阶段。刚刚结束,电影创作者们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精诚团结,爆发了极高的创作热情,结合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寻根”思潮和国内的“反思”潮流,肩负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心,将目光投向了西部这片中国文化之根的广袤土地上,以表现质朴的“黄土文化”为主,形成了雄浑阳刚的影视美学风格。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分别在这个阶段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创作出了风格和内容都极为丰富的西部电影。虽然这一阶段是西部电影的发生阶段,但也是西部电影成绩最为显著,成就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

陈凯歌的《黄土地》是“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吴天明的《人生》是第一部参加奥斯卡评奖活动的中国影片,也是掀起西部电影热潮的第一部作品;黄建新的《黑炮事件》题材新颖、表现手法大胆独特,在当时颇具先锋性;颜学恕的《野山》获得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大奖;田壮壮的《盗马贼》内容和风格极为超前;吴天明的《老井》获得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最佳男演员奖、影评人费比西奖;张艺谋的《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滕文骥的《黄河谣》创新性的在影片中运用大量的民歌民乐,形成极具地域色彩的西部音乐电影。

在1990年到1999年的创作阶段里,西部电影有了新的电影语境,它要在保持传统美学风格的前提下,适应商品经济,结合市场的需求创作影片。同时,国外电影和香港电影进入大陆,对西部电影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西部电影独占全国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严峻的电影环境中,西部电影创作者选择了类型化的发展道路。将西部电影与其它类型电影相结合,形成了诸多“西部电影次类型”。类型化的西部电影,在这个以第五代导演创作为主,第四代和第六代导演创作为辅的阶段中,既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还能坚守传统西部电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意蕴,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影片。

何平导演的西部传奇片《双旗镇刀客》获得了第3届日本夕张国际惊险幻想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张艺谋表现西部农村问题片《秋菊打官司》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将香港武侠片同西部片相结合,是西部武侠片中的代表作品;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也成为西部武侠电影中的优秀作品;刘镇伟的《大话西游》是西部电影次类型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将西部电影一贯的悲壮雄浑风格彻底打破,让无厘头喜剧风格充分地融入到西部电影的核心审美特征中,形成了当时绝无仅有的无厘头西部喜剧片。张艺谋自《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八年,创作了反映西部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他的这部影片为西部电影类型化道路的探索阶段,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然而,类型化的西部电影在市场的作用下,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西部电影走类型化道路,很容易使西部的地域特征、文化风貌沦为影片的背景,失去其独特而宝贵的艺术价值。这种创作危机在这一阶段中表现得并不明显,因为第四代导演对传统西部电影的坚守、第五代导演对西部电影传统的继承、第六代导演对电影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核的追求,使西部电影的类型化转向能够在适应商品经济的同时保证影片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市场对电影创作的影响日益增大,这种对电影艺术的坚守、继承和追求日渐削弱,最终“西部电影”与“西部题材的电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西部审美趣味、地理风貌、人文景观失去了其深层的文化意蕴,成为类型电影的奇观元素,使西部电影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大量流失。这种倾向,在西部电影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中突出地显露了出来。

第三个阶段是在2000年以后至今。在这个阶段中,西部电影呈现出了两种倾向:继续西部电影类型化的道路或部分演放弃类型化道路的探索,重拾传统西部电影的创作。这种创作道路的坚持者以贾樟柯和王全安及为代表,他们继承了传统西部电影的美学风格,没有被淹没在商品化的潮流中。

然而,西部电影发展到这个阶段,其生存环境与第二个发展阶段相比更为艰难。消费时代和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优秀影片的流入,在人们高呼“拒绝沉重”的时代,电影之于观众,更多扮演的是娱乐消遣的角色。注重娱乐性的观众,会直接选择好莱坞大片或某个国家的某种有突出特点的类型影片;注重思想性的的观众,会直接选择欧洲的艺术电影。审美价值较高,文化内涵较丰富的中国西部电影,往往淹没在数量更为庞大的低品质电影中。观众没有耐心对良莠不齐的影片进行筛选,索性选择放弃观看。这就是为什么导演创作出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电影,往往必须先要获奖,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美丽的大脚》就是典型例证。

面对西部电影的艰难发展道路,“新西部电影”的概念由西影集团总裁延艺云、西部文化学者肖云儒、西北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阿利等人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同步提出。他们希望通过对“新西部电影”概念的逐步探索,可以在西部电影日益衰微的趋势下力挽狂澜,为西部电影的发展确定一条新的出路。

二、“新西部电影”概念的提出与逐步形成

西安电影制片厂是西部电影创作的摇篮。过去的20年中,西影厂在西部电影的创作中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2000年6月,经过陕西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组为西影股份有限公司,改称西部电影集团。改组前的西影,已经失去了其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的光华,西影的衰落和西部电影的衰落有着互相的作用。西影人希望通过改组这一契机,实现西影的振兴和“新”西部电影的崛起。

2002年,由西影集团出品,杨亚洲导演的《美丽的大脚》荣获四项金鸡奖奖项,成为西影改组以来第一部西部电影力作。肖云儒、延艺云和张阿利等人作为研究新西部电影理论的中坚力量,对《美丽的大脚》的创作经验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这部电影在保持了传统西部电影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之外,还有了新的开创。导演一改传统西部电影对于西部的审视和剖析的姿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西部对话、感受西部、除了对西部进行解剖,更多的体现出对西部的关爱和与西部的交流。正是这一视角的改变,使《美丽的大脚》成为不同于以往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西部电影。

但是,这部在艺术上成功的影片在票房上却成绩平平,获奖之前没能引起观众的关注,被淹没在了市场竞争的浪潮之中。肖云儒、延艺云和张阿利认为这种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不对等是西部电影目前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西部电影的运营,还是按照传统的运作流程进行,这就使得西部电影无法在信息量极大,新片数量极多的电影市场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即便是制作精良,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影片,也不能实现其应得的市场价值,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久而久之西部电影便陷入了无人问津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分析《美丽的大脚》在艺术上的成功与市场上的失败,提出“新西部电影”的概念。

新西部电影之“新”是指现阶段在探索西部电影的新的美学规律的同时,更关注电影市场的运营,让优秀的西部电影通过可控的商业运作为人所知,形成完整的电影产业链和文化品牌,让西部电影在艺术上的发展有市场的支持。

2003年,张阿利在西北大学学报上《中国西部电影的回顾与前瞻》,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总结了西影在80年代的辉煌成就,认为西影在9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下创作与实践同时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机制和艺术创作的不平衡以及人才的流失。提出了将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电影市场化规律、电影产业化运营等,作为“新西部电影”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内容。总结了有利于发展新西部电影的经验。(张阿利:《中国西部电影的回顾与前瞻》,载《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4期)

我们可以看出,西部电影的复兴之路,不能再单方面依靠电影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的探索,应当结合商业,将西部电影的创作置于更为宏观的世界电影市场的视域之内,同产业运营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强调在坚持传统西部电影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让西部电影作为一个特色产业和文化品牌参与世界电影的角逐。通过商业运作、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西部电影的再度繁荣。新西部电影的研究对象已经从电影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转向了电影与市场的关系。

2003年由延艺云、肖云儒和张阿利作为总策划,何志铭导演,西影出品的9集大型文献专题片《大话新西部电影》开始拍摄。2006年1月1日在陕西电视台播出。这个专题片借向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献礼,采访了50多位著名影人,回顾了西影的历史,展示了西影曾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了多年来的创作经验,将“新西部电影”这一概念裹挟在对西部电影的怀念中推而广之,通过激起人们对于西影和西部电影的强烈情感,让人们将复兴西影和西部电影的希望寄托在“新西部电影”的探索和实践上,确定了新西部电影多元化、类型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至此,“新西部电影”的概念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2008年,张阿利对延艺云、肖云儒、导演滕文骥、周晓文、黄建新、杨亚平,编剧芦苇等人进行了集中的采访,将采访内容整理成为《与中国西部电影精英面对面大话西部》和《群英汇聚共谋新西部电影发展大计》两部系列访谈笔记,连载在《电影画刊》上。

在访谈中,围绕传统西部电影创作经验的回顾和新西部电影之“新”的探索,总结了传统西部电影创作中成功和失败的两方面经验,从多角度全面解析了西部电影的发展和衰落,特别对西部电影的市场运作和产业化运营做了深入探讨,再次强调了“新西部电影”最具突破性也最为重要的创新点就在于要将西部电影置于更为广阔的多元文化平台和世界经济平台中,通过实现和发展它的类型化、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给西部电影注入新的生机。

2009年,延艺云《新西部电影策》,文中总结了从2002年以来对“新西部电影”多方探索的理论成果,使“新西部电影”这一概念初步形成——“将时尚的审美潮流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将资金运作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塑造具有品牌效应和市场效应的集合性文化品牌。其中的关键是将资金运作和市场运作结合。”(延艺云:《新西部电影策》,载《电影艺术》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