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瓷艺术的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德化;陶瓷;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176-02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把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活动。中国素以陶瓷蜚声世界,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在八十多年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石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这些陶瓷产品既是中国历代社会的重要工业品,又是当时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日用品和观赏品。它不但在物质方面起到改善人类特定时代生活条件的作用,而且以绚丽多姿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唤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美好,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永恒的社会效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已成为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德化瓷传统技艺自德化窑烧制开始就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并在吸纳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我们下面展开探讨。
1 德化陶瓷艺术历史沿革
商周至唐代德化窑的产品为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胎质较松软,胎釉结合好,釉层比其他时期厚,釉呈淡青色或青色。器形矮小,圆胖。北宋以青白瓷为主,还有部分青瓷,器形表面装饰丰富,有阳纹和阴纹,纹饰题材较广,常见的有缠枝纹、卷草、流云、篦纹、篦点纹、团花、莲花、莲瓣、牡丹及釉下文字,构图疏密有序,变化大。改变了唐代器物素面的做法。南宋的年代特征有纪年器作为参照,这一时期仍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瓶和军持在结构上改变了矮胖的审美观,讲究颈部高度与体量的匀称统一,器物开始由“矮胖”变为“苗条”。南宋晚期至元代,器物除延续南宋生产的青白釉瓷外,且采用了氧化焰烧成工艺,使器物釉面莹润、光亮,釉层厚、呈牙黄色;图案简洁、精美,以宗教图案为多。
明代是德化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生产工艺、烧成工艺、产品质量、品种、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远在宋元之上,其主要标志是白瓷被誉为“中国白”而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推动了世界陶瓷业的创新革命。明代德化窑瓷器质地洁白细坚,烧结度高,釉色匀称,釉质细腻,光泽莹润,如脂似玉,个性化时代特征明显。
清代早中期,德化窑白瓷延续明代风格;青花瓷达到全盛,五彩瓷画面有所提高,出现了粉彩瓷;各种色釉瓷不断产生。清代中晚期,白瓷产量开始减少,只保留部分雕塑产品;青花瓷占据主导地位;五彩瓷和色釉瓷工艺特色形成。民国时期青花瓷产量减少,白瓷产品增多,釉上彩装饰手法有所创新,主要有五彩、墨彩,还出现了金彩、黑花、电光、贴花等工艺。
清代、民国时期,德化窑瓷的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独具特色,在器物上留下了这一时期独有的制作、烧成工艺痕迹,为后世提供了辨别的依据。
2 德化陶瓷艺术特色分析
(1)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艺术特色。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色淡青,或青色,或青黄,或青蓝,釉面光亮,使用后常出现冰裂纹。青釉瓷烧成出现的色调变化加上自然的冰裂纹,使器物产生一种色调幽雅、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整体效果上,早期德化窑有的口沿捏成花口,有的讲究各部位的搭配,有的讲究线条流畅,这些都是表现造型艺术的做法,使器物产生一种造型简朴实用、稳重大方的艺术效果。装饰艺术是对器物进行打扮的一种手法,对整体器物的艺术效果影响十分重要。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还处于萌发阶段,主要体现在对器物上所贴的双耳。通过对早期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分析,才能发现唐代德化窑瓷与其他窑口的区别,才能从艺术的角度认识早期德化窑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宋代德化窑瓷器的艺术特色。北宋釉的艺术在原有青瓷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配制了青白瓷;造型艺术讲究粗犷与精细的有机结合,器物造型迎合外销,特别是华人海外驻足地市场的需求;装饰艺术由堆贴发展到细致的刻、划,讲究刻画构图的精美。南宋德化窑的工艺全面兴盛,艺术成就显著,釉的艺术丰富,色调变化多,有的是窑内温度不同造成的窑变现象,有的是人为配方的结果,这一时期新增的釉色有影青、酱釉、青黄釉等;造型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由北宋时期的大口、低矮改进到小口、高瘦,整体造型“苗条”。装饰艺术在北宋刻、划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雕、塑。刻划讲究精致,并运用了模印法印制各种装饰图案,使装饰艺术又有了新的内容;雕、塑手法是在堆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的雕、塑工艺是德化窑雕、塑工艺的初始阶段。彩绘艺术,这一时期主要是釉下用酱釉或黑釉色料写上文字记号,或简单图案,这一做法开德化窑彩绘艺术的先河。
(3)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造型、装饰等几个方面。元代德化窑改进了以前龙窑的烧成工艺,开始使用分室龙窑,分室龙窑把以前龙窑的还原焰烧成改为氧化焰烧成,提高了烧成率。氧化焰烧成的器物釉面莹润、白中微带黄,呈牙黄色,俗称象牙白。釉层厚、温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造型矮小稳重,模印成型,露胎处有明显的粗裂痕,造型艺术讲究线条的变化。装饰手法以模印为主,同时还沿用前期雕、塑、刻、划等手法;装饰图案以宗教题材为主,图案线条浮出器表,构图精美。
(4)明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明代德化窑的白瓷、釉上彩、釉下彩瓷的艺术虽然时有体现宫廷等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更主要的是体现民间的气息;雕塑瓷主要体现宗教的艺术;外销瓷主要体现域外文化风情。
明代德化陶瓷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和人物两大类。器物从日常器物、器具到陈设用具都讲究线条简洁,内涵厚实,生动活泼,如碗、杯、盘、壶、炉、罐等。人物讲究神态与所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有机结合,通过衣纹线条的处理来表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如观音、文昌、达摩等。胎釉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表面,通过莹厚透明的釉药对器物表面和造型的烘托来增强器物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器物具有一种独到的艺术魅力,即莹润感增强,线条圆润流畅,光线下流光溢彩,使人感觉有一种高雅别致的艺术效果,如象牙白釉、猪油白釉器物等。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精雕细镂。通过刻、雕、捏等手法在作品线条、眼、手、脚等细部的综合运用,加上胎釉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栩栩如生,如观音、缠龙壶等。装饰艺术包括范围较广泛,主要通过堆贴、彩绘、浮雕、刻画等装饰手法来体现作品的特色艺术内涵。白瓷上的釉下青花彩绘和釉上五彩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装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民间题材图案的选用、推广,为后来德化民窑青花瓷、五彩瓷艺术特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装饰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艺术欣赏价值。如龙瓶、梅花壶、八仙杯、五彩罐、青花瓷等。
(5)清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清代白瓷,早期仍保留明代晚期的特征,质地洁白,温润,呈糯米胎;釉面较厚、莹润,猪油感强,俗称猪油白;或清白如葱根,俗称葱根白;器内叠烧支钉痕明显;足圈满釉或露胎有模印的水纹;装饰仍采用印花、贴花、透雕等手法。中晚期由于烧成工艺和瓷土配方的改进,德化窑瓷多数采用还原焰烧成,白瓷质地坚硬,表面时微有泛灰。釉面白,明亮,时微泛青,积釉处泛青尤为明显。
清代早期,特别是康乾时期,德化窑的青花瓷采用的发色料为国产青,含土钴(即石墨)比例较大,发色带有灰暗感;配料时如果添加的泥浆浓度高,或青花料浓缩,绘画在器物的坯胎上常出现积釉现象,上釉烧成后出现积釉的不规则纹状,俗称“蚯蚓走泥纹”。随着苏黎麻青和金门青的进入,德化窑的青花瓷发色青亮,色阶清晰。德化窑清代粉彩瓷色彩鲜艳,构图大方,用笔自然随意。在白瓷器釉上满彩,是这一时期釉上彩绘的又一新的尝试。
3 德化陶瓷艺术的现实意义
陶瓷文化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陶瓷文化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有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个法文的特定名词,让一座山区小县走进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这就是“Blanc de Chine(中国白)”――福建德化瓷。德化陶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印迹,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作为我国陶瓷的重要代表,2003年,德化县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德化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搞好德化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对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陶瓷传统艺术,推动我国陶瓷艺术加强与世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从留下印纹陶器他们的足迹,一直到今天千年炉火从未中断,千年文化流传有序,实为奇迹。它面向大众,品种繁多,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天地,开拓出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德化陶瓷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白”。德化陶瓷作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代表,它以民间大众淳朴的艺术风格和简练的工艺特点,博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均有德化陶瓷的精品珍藏。随着德化制瓷业的发展,而用独有原材料生产的瓷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打出了“德化”品牌,提升了这一山区小县在世界的知名度,而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古瓷都。
参考文献:
[1]郑小平.德化青花瓷器装饰艺术浅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饶媛媛,张玲霞.试论现代青花艺术的时代性[J].南昌高专学报,2010(6).
[3]苏友.德瓷雕观音艺术的历史与创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4).
篇2
现代陶瓷装饰中牡丹题材继承了传统装饰的优良技巧,结合当代审美观念创作出不少的表现形式,不仅有青花、粉彩、新彩,而且出现运用高温色釉的综合装饰,还有指画、刷花等新技法,把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来进行创作。
这里重点介绍瓷上牡丹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粉彩牡丹
粉彩工笔牡丹绘画技法以中国画白描为基础,白描也称线描,有丰富的表现力,为瓷画家格外重视。
粉彩牡丹染色技法也很关键,粉彩牡丹作品,染色不好,便前功尽弃。染色主要分两步:第一步是染里色,里面要染得平和,染得粉化,染出花的明暗面;第二步是填颜色,填颜色主要是加强牡丹花茎叶的色感、质感、亮光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以善画牡丹著称,有“牡丹大王”的美誉。他的牡丹创造性地运用了粉彩点染技法,用洋红、玛瑙红、宝石红等色彩层层渲染,既突出了工笔重彩的特点,又吸取了油画的表现方法。花卉造型美观,立体感强、色彩鲜艳;色调过渡自然、花瓣间的层次与质感,浑然有序;构图严谨,主次分明,质感柔和莹润;色彩绚丽,层次丰富,充分表现出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富丽堂皇的风姿。描线精细,苍劲老辣,显示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大家的风范。张松茂的粉彩填色方法,堪称一绝,他自己配制颜料,自己填色,颜色的搭配、过度,都恰到好处,从工艺美术的标准和要求来看,既突显了绘画工艺的独特精妙之处,又赋予瓷画美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价值。1997年时,江西省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赠送了一幅张松茂的粉彩瓷板画《紫归牡怀图》,画面是国花牡丹和香港区花紫荆花,以及杜鹃、山茶、芙蓉等百花图案。作品雍容华贵、端庄大气,无论是创意、绘画、烧制,在景德镇陶瓷史上都是空前的。“紫归牡怀”谐音就是“子归母怀”。离开中国一个多世纪的祖国了,不就是儿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吗?
二、新彩牡丹
新彩是清末国外传入中国的一种釉上装饰。新彩颜料的品种很多,颜色附着力强,颜色较薄而又艳丽明快,烧制范围较宽,在调色时用油或水胶进行调和,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先生所作的釉上新彩瓷瓶《富贵长春》,此图用国画构图和写意笔法表现风姿绰约的牡丹。运笔生动流畅,遒劲洒脱、枝条用笔穿插交错、文秀清逸;花叶勾勒层次丰富,正反俯仰,生动自然。花瓣薄施淡彩,婉转多姿,渲染鲜艳。盛开的牡丹艳丽而富有层次、鲜盈如生,在绿色枝叶的烘托下,显得雍容华贵。两只蝴蝶飞舞,使画面增加了动感。构图饱满充实,有着俊雅明朗的风姿。
三、指画牡丹
指画牡丹是近年来景德镇盛行的一种绘画技法,通过手指、手掌、手的关节、运用樟脑油、新彩颜料在瓷画上点、擦、抹等技法,把艳丽的牡丹绘于瓷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的指画牡丹画,就是用手指蘸了点油,在碟子里把颜料抹开了,在瓷画上通过手指、手掌、点、擦、抹等技法的运用,让一朵朵红艳艳的牡丹花跃然瓷上。花瓣层层叠叠,手法有轻有重。画完花瓣后,他又用料笔蘸了黑色和黄色调和的颜料画花瓣、花茎,时而涂抹,时而轻轻勾勒。短短十几分钟时间,一幅《繁花似锦》的牡丹花就完成了。其实赖德全手指画的神奇还不仅仅是以指,快速成画,更重要的是人体手指的肌理表现出的花瓣的纹路,手指并不匀称的线路表现出叶、梗、茎脉的不规整,更显出作品的自然天成——这是用画笔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极佳效果。赖德全大师这一独创技法被称为陶瓷绘画一绝。他的瓷板《春满华堂》,以二、三枝姿态各异、花簇叶润、茂盛开放的红、紫、黄的牡丹为主题,用没骨法绘枝干花叶,枝条用笔奔放、穿插交错、文秀清逸;花叶勾勒层次丰富,翻转相叠,勃茂丰神,与花朵共展春情。几只小蜜蜂绕花纷飞,颇有情调。寄寓了“富贵花似锦,宜昌祈安康”的吉祥夙愿。
四、青花牡丹
青花是中国陶瓷史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其艺术效果与中国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青花分水绘画技法是景德镇传统陶瓷画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中国自己独特的审美情结,它是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以单纯色彩来表现丰富内容的艺术。青花分水瓷画运用笔、水、青花颜料构成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水和颜料在坯体渗透渲染后,产生了奇妙的肌理效果,再根据作画者对画面的需要经过轻、重、缓、急的用笔,在坯体上显示出中国画韵味和生动奇妙的意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擅长用青花分水在坯上作画。分水时用手的两个指头夹住分水笔来控制用水量的多少,达到绘画的要求及表现物象的艺术效果。在青花绘画中除了用分水笔控制水分的分量和流速外,也可用到水墨画的方法点、染、勾线等工序。他的瓷板画《子归图》画面绘紫荆、牡丹、两花相互融合,穿插有致,构图新颖、紫刑花以勾线为主,细线谨密,工整细腻,花朵先勾后染,以浓淡过渡表现转折向背:牡丹不事勾勒,着力分染以重笔勾叶脉。作品以中国画没骨法结合青花分水技法绘就,晕染层次丰富,色泽沉而稳定,清新自然,韵味无穷。
篇3
关键词:陶瓷雕塑;历史原因;现状;艺术修养;改变与创新
纵观历史,我国一直是雕塑艺术的大国。我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文章针对陶瓷艺术的有关现状,对陶瓷雕塑艺术的设计与审美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陶瓷雕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雕塑定义
中国优秀的陶瓷雕塑历史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早期人类历史是彩陶文明的开始,彩陶的艺术特征包括模仿与随意、夸张与变形,传达出自由的精神;第二,秦汉时期,从博大质朴到活泼生动,兵马俑的气势恢宏与高度写实再现无不体现了当时写实风格的社会地位;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冥器陶塑与青瓷,北朝陶俑的艺术风格深受佛教造像的影响,也打上了西方古希腊雕塑的写实烙印;第四,五代宋辽时期的瓷塑艺术达到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宋代达到写实瓷塑艺术的高峰。在历史发展中,古人把制作雕塑的人定义为匠人而非士大夫。其实,在与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同时代的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写实反而是中国人的强项。在历史长河中,南北朝之后,特别是宋朝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将非文人画的写实观念贬为民间工匠的手艺,与上流士大夫阶层的艺术观念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秦兵马俑的写实表现观念是不可逾越的艺术成就。笔者在山西调研时发现,北宋晋城皇帝庙“十二元辰真君”的写实效果着实让人惊叹,如此沉静的雕塑手法,在写实与写意中找到了平衡,手法绵韧、挥洒自如,随意之中将人体结构表现得惟妙惟肖,人物表情与身份紧密结合、结构精准。但该作者在北宋时期只能被贬称为匠人,这无疑是中国美术史的一大遗憾。
二、当今陶瓷雕塑的地位及影响因素
陶瓷雕塑工艺作为陶艺术中独特的种类,在时代的巨浪中起起伏伏。现代文明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对当代陶瓷雕塑工艺影响颇深,这使得现当代陶瓷雕塑创作具备了极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开放的多元化审美也使得雕塑语言打破了以往的创作理念,进而将古老的陶瓷艺术与现代艺术审美融为一体,使陶瓷工艺的发展更加与时俱进。在2014年景德镇一年一度的国际陶瓷博览会秋拍上,近两百件陶瓷拍品中,雕塑陶瓷类作品却为数不多,其最高竞拍价格也远低于绘画陶瓷类作品最高竞拍价格。陶瓷雕塑艺术市场如此冷淡,足以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陶瓷雕塑这一艺术形式至今尚未引起业界足够的重视,它更多地被等同于工艺品而非艺术品。第二,陶瓷雕塑可以用模具制作,而模具的使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水线式的生产,可以大量翻制,而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这对收藏者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伤害。第三,在如今的经济浪潮冲击下,一些艺人为求生存甚至发家致富,选择较快出效果的其他形式的陶瓷制作。
三、只有改变与创新,雕塑陶瓷艺术才有未来
第一,创作者的心态与修养的沉淀。陶瓷雕塑的创作质量与创作者的心态密切相关,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如何定位与要求的,直接决定作品层次。面对今天的社会,在陶瓷雕塑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将时代的要求、创作者个性化的特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融合在一起,这是对陶瓷雕塑创作者自身修养的要求。第二,匠人精神与艺术积淀的融合。匠人精神第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第二,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第三,耐心,专注,坚持;第四,专业,敬业。在目前艺术界追求“短、平、快”的时代,很多作品正是缺少了艺术上的匠人精神。当今社会中,一些艺术家心浮气躁,忽略了作品的品质灵魂,更缺少专业精神。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创作一幅作品的人往往较少,一些艺术家已经不满足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低产量”的作品上,而是进行流水线式的创作。当一些艺术家被冠以大师名号,藏家更多地从拍卖榜单上寻找名家的时候,匠人精神更显露其难得的一面,也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第三,现代艺术观念在雕塑陶瓷艺术中的体现,决不能总是在表面形式上延续祖先老一套的东西,也不能仅仅是技法上的改良,而应该是让现代艺术观念深深扎根于雕塑陶瓷创作,无论在主题或形式上都要完全区别于古时候的雕塑艺术品,换言之,就是今天流行的一句话——深度创新。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2014年艺术品拍卖年鉴》编委会.2014年瓷器拍卖年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篇4
一、论陶瓷文化
中国最早而众多的古陶片,在距瓷都景德镇百余公里的万年大源仙人洞出土。出土的陶片中,已出现原始朴拙的绳纹装饰、刻画格装饰、附加堆装饰。这是陶瓷文化史的重大发现,它刷新了古陶瓷文化的发展史。陶片简陋的线条,说明了那个时期的先辈们就已有陶器绘画,开始用图案来装饰陶器,以此来表达某种语言,可以说开创了陶瓷美术的先河。
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有着极其密切而久远的联系。尤其是陶瓷装饰艺术的进步,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瓷装饰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种视觉艺术,进而形成了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凝聚了古老民族美化生活的方式,又揭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又是陶瓷艺术发展的时代标志,是陶瓷文化发展的象征。
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在积淀和物化中国文化的同时,产生并形成了特有的中国陶瓷文化。伴随着中国陶瓷制造技术、陶瓷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中国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陶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匠所倾注的心血和感情,也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是在于它是奠定当时艺术的基石,从而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先河,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
由于陶瓷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景德镇在世界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西欧人把中国称之为“C h i n a”,其实“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原来西欧人是通过景德镇瓷器来认识中国的。当时的陶瓷艺术品也荟萃在景德镇。汉世南北朝时就有冶陶史,陈朝就生产了宫廷用的陶器。唐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并有“假玉器”之称。宋景德元年(1004年),因景德镇的瓷质优良而获宫廷诏令烧制御瓷,景德镇也因获此殊荣而得名。“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对景德镇陶瓷的美誉并名扬海内外,至今已经走过了17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制瓷业特别发达,无论何种瓷,都具世界首例,成为中国制瓷中心,被誉为“瓷都”,专为皇家烧制瓷器。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瓷味十足的地方风土民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名城。
漫游陶瓷文化名城,里弄遍布古陶瓷文化遗迹,河床由碎瓷片铺垫,老房屋由窑砖头砌成,山丘由匣砵堆成,地下埋藏着古瓷。这一切都与窑火有关,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火与土构成的陶瓷文化,如今这里仍然遗存着庞大规模、完整复杂的古瓷业体系,呈现出瓷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貌。
二、论陶瓷艺术
陶瓷的出现,带动了陶瓷文化、陶瓷艺术的发展。陶瓷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是以形态方式反应山、水、花、鸟、鱼、龙、神,以及人类自身等,也就是以纹饰方式;画鸡像鸡,画猫像猫。而主观意识是借以大自然形态,应用艺术手段,倾诉作者想表达某种情感的一种方式。它涵养了文化品味,表达了人的想象思维,美化了自然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陶瓷艺术它表现的是人类的真情,是以物象制成艺术品转化成优美的形象,使人类在享受美的同时,在感知另一世界,这是人的一种精神文明,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人们用价值观来衡量某个作品,是衡量某个作品的技术含量以及艺术含量。当人们用不着用价值来衡量某个作品的时候,那这个所谓的作品就是“艺术垃圾”了,当人们无法用价值来衡量某个作品的时候,那这个艺术品就成了无价之宝。得以“无价”而著称,说明了这个作品充满了文化和艺术的含量。也说明了人类所创造的陶瓷文化,其特殊价值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陶瓷艺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扩展人们的情感视野,其受众接纳程度,必须面对多层次对象的情感需求。许多成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其风格有的是结合着周围事物而产生的奇想;有的是靠生活体验来升华主题;有的是艺术家对新鲜事物而产生的灵感;也有的是将不同的元素引入环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其粉彩人物瓷板画《钟馗照镜》图,“平生貌丑心无愧,何惧狰狞对镜看”。看诗句就能领会主题,看神态就可以找到答案。钟馗睁开的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人间任何卑鄙下流之事也难逃他的火眼金睛,他东张西望的人物造型,正描述着这位严谨、执法如山的判官,丝毫不敢懈怠,唯恐妖魔鬼怪逃离他的视线。《钟馗照镜》图更是以诙谐幽默的情调,再现了钟馗面虽丑陋,但心地善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天地的坦荡的本质的惬意。
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熏陶了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是个形态艺术,它的文化含量是从多方面摄入的,传统的中国古文化是陶瓷艺术的基石,外来文化的摄入,影响了陶瓷艺术,如陶瓷粉彩艺术就是鲜明的例子。粉彩艺术写实层面的技能与西欧绘画艺术的传入息息相关,陶瓷艺术从“形神论”中去理解外部现象和内在精神的关系;从“气韵生动”里去了解表现的最高要求;从“迁想妙得”去认识想象与移情的作用。
陶瓷艺术善于从中国历代的造型艺术中,吸取形象的风格和艺术的趣味。素描艺术的应用,使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表现。从古代青铜器或者盛唐仕女画里去吸收浑厚、凝重与丰满的风格;采用文化游牧的态度,从汉字书法里去吸收俊秀、挺拔与精炼的笔墨风格;从汉代画像石里去吸收奔放、强劲与古朴的风格;由此丰富了陶瓷粉彩艺术。这些不同风格的渗透,由画内到画外,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陶瓷艺术的语言与表现力。除此之外,陶瓷艺术还借鉴和吸收了版画及民间艺术等等创作方法,使陶瓷艺术语言有了更多表现的技巧。表现性素描核心培养了陶艺家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理想的境界融入各画种形式的文化因素、审美精神与情趣,造型概括、真实、有强大的感染力。
篇5
关键词:水墨;语境;现代;陶瓷绘画;创作
0 前言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即艺术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束缚,各种文化艺术不断融合、重组,推动现代艺术的快速发展。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国画艺术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水墨画和陶瓷绘画,大量的创作艺术家有效的将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总体来讲我国绘画艺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在中国的陶瓷之都――景德镇有许多的陶瓷艺术家在深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在陶瓷绘画中开拓创新,有效的将水墨画的创造理念、创造形式深深的融入进了陶瓷绘画艺术中,这可以称得上是陶瓷绘画艺术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与创新,这一创新势必会把我国陶瓷艺术推向更高的艺术水平,陶瓷艺术在新时展下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成就。对此,我们作为与之相关的研究者、工作者,应该将在传统陶瓷绘画艺术基础上与水墨艺术相结合,实现创新与发展,使其与时展产生共鸣的问题真正重视起来,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陶瓷绘画艺术的概述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古代人民以其精湛的智慧在大量的实践生活中创造出了具有东方文化气息的中国画以及具有中华民族独特蕴含的陶瓷艺术,二者可谓是同根同源,相生相伴,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来看,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陶瓷的外表面进行美化,来提高陶瓷的艺术美感,而陶瓷绘画中最具影响的因素就是绘画所选取的图案,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将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搭配、水墨颜色等充分的应用到陶瓷绘画创作中,来讲陶瓷的艺术形象、艺术韵味以及中国独特的发展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载体,并且和中国画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但是,陶瓷绘画与纯粹的国画相比又存在一定的不同,因为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与国画结合的产物,通过陶瓷的工艺生产过程将陶瓷绘画的艺术美展现出来,达到质地美、造型美和装饰美的协调与统一。
2 水墨语境下现代陶瓷绘画的发展
(1)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的艺术表现。我们知道,水墨画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创造风格上、艺术造型上、创作工具上、表现技巧上都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下。第一,国画的创作是借助文房四宝等工具来完成的,即在纸上面通过笔墨、色彩等展现的一目了然的艺术形象,而陶瓷绘画艺术是在陶瓷工艺生产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其是通过画笔、釉料的装饰装潢来完成的,并且陶瓷绘画需要高温的考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创作形式、创作理念截然不同。其次,中国画艺术是一种平面艺术,而陶瓷绘画艺术是立体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与陶瓷的整体外形、质地相互联系,来形成立体的美感,同时,陶瓷绘画不能仅仅将中国画的艺术元素机械地移植,必须在融会贯通和领悟掌握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视觉层次的主体安排和空间表达,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及表现手法。我们知道,陶瓷绘画艺术的形成是在充分借鉴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也只有将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相结合才能形成陶瓷绘画艺术的新风格、新风貌,推动陶瓷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其中在陶瓷绘画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水墨画中的青花分水,青花分水与中国画中的无色具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所指的就是通过对色彩浓淡变化规律的应用,将色彩表现成为由浅到深、由薄到厚、有简单到复杂,充分体现出色彩的层次感,来达到色彩艺术的独特效果。而从空间的布局来看,其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具有明确的空间层次,将空间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水墨画精神所在。我们知道,水墨画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山、水的艺术形象的创作,通过创作技巧、创作手法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让人的精神愉快、放松,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和手法传达作者的精神感悟、自身修养和内心情感,所以水墨之中皆是意蕴和精神的共同体现。具有较高水平的陶瓷艺术也是如此,首先,陶瓷绘画艺术的素材和动力源泉都来源于真切实际的生活,在客观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情感加工、审美体悟、精神意识等主观因素的糅合和丰富,形成具有主观思想色彩的艺术形式,表现独特意蕴,提升作品价值。其次,陶瓷绘画通过艺术家的知识积累、技巧训练、学识修养体现陶瓷作品的灵性和逸气,描绘作者的精神世界,表达身修养,从这个角度讲,陶瓷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化。
3 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创作对水墨的应用
(1)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艺术性应用。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总是反映时代风貌,展现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背景。所以现代陶瓷绘画要借鉴水墨画的艺术表达,表现当代中国的地域风情、文化风貌、审美情趣和智慧思维。悠久的陶瓷绘画创作历史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格和骨气,具有东方文化和民族气息的历史烙印,陶瓷的历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发迹史,就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长卷。从这些角度都说明,陶瓷绘画和水墨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也要充分利用两者的历史渊源和艺术联系,广泛运用水墨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釉料、色彩和布局的合理运用,通过营造具有"水墨"特点的艺术情境和画面效果,充分表现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表达陶瓷素雅、宁静、沉着的美学价值。
(2)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创新性应用。艺术来源于生活,陶瓷绘画也不例外,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生活特点、生活方式、生活规则,艺术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在于其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艺术表达和不断丰富的艺术境界。当今时代的特点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陶瓷绘画也要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和艺术创作的观念,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加入时代元素和现代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形成具有独创性和反映时展、时代主题的艺术作品。同时,陶瓷绘画创作的根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陶瓷绘画创作的精髓还在于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取向。作为一种现在还在流传的艺术形态,陶瓷绘画的启示和方向是现代艺术元素和当代艺术特征的合理运用,所以,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时代特点、合理汲取时代营养的基础上,才能将"水墨"的创新性应用在现代陶瓷绘画创作中。
(3)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科技性应用。陶瓷绘画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必须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但我们纵观当代的艺术传承现状,许多艺术形式都有青黄不接的危险,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形式没有和当代科技进行有效结合,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创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新技术流程和新工艺材料的发展要求。在目前的陶瓷绘画创作中往往不能将陶瓷的工艺流程和艺术设计很好地融会贯通,也就难以产生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水墨陶瓷法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矛盾的问题,使当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不仅是技术工艺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也说明了当代"水墨"的科技性应用在陶瓷绘画中有很好的体现,陶瓷绘画的发展也没有放弃对水墨韵味的一贯追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虽然是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在具体的艺术表达中、表现手法中、鉴赏方式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奇妙之处。本文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绘画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上看法,希望给广大同行业者提供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姜强 .论陶瓷绘画艺术语言[J]. 社会科学家,2011(08).
篇6
雕塑作为一种立体造型艺术,通常是指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的观赏物或纪念物,且蕴含一定的寓意和象征。它包含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是用石膏、粘土等各种可塑材料或可以用于雕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而制作的一种立体造型,以此反应雕塑家的审美追求,表达创作感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显示生活。雕塑艺术在我国有着极为漫长的发展和制作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人,就已经开始制作泥塑和陶塑了。
雕塑艺术门类多样,按照其制作材料划分,可以分为木雕、石雕、泥塑、冰雕、沙雕、金属雕刻、陶瓷塑塑、石膏像、玻璃钢雕塑、漆雕、玉雕等等十几种,其中,陶瓷雕塑因为中国“瓷之国”之名而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艺术,给观赏着以独到的视觉和触觉双重享受,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工艺史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陶瓷雕塑制作和发展历史
陶瓷历史悠久,大约兴起于自秦、汉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德化窑和景德镇窑达到鼎盛。谈到陶瓷雕塑就不得不先说起陶瓷的发展,陶瓷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瓷器之国”的美誉,陶瓷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中华文化中大放异彩,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即能从侧面反应中国瓷器的独特地位。
陶瓷雕塑艺术的产生则要始于我们祖先对于陶土的认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掌握了利用泥巴制作器皿的技艺,将泥巴晒干在用火加以灼烧使泥土材质发生改变,变得更为坚硬和结实,甚至还能防水,以满足陶瓷制作的需要。自商代开始,原始瓷器出现,随后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在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原始瓷器不断变化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等到东汉时期,又出现了青釉瓷器,此时制瓷技术水平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中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至隋唐时代,更是发展成青瓷、白瓷两大以单色釉为主的制瓷系统。至五代,瓷器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河南柴窑为代表的北瓷系统和以越窑“秘色瓷器”而称道的南瓷系统。着名。宋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世界知名的五大瓷窑。
元朝时期“白底青花瓷”登上历史舞台,清代生产“彩瓷”.如今着名瓷器之都:江西景德镇仍然吸引着中外热爱艺术的人的目光,在中国瓷器工业中占据独特地位。
陶瓷雕塑是陶瓷装饰的重要门类,深刻展现了东方美学,是中华民族艺术价值观的深度体现。早在奴隶时期,就出现了白陶精品,当时的陶塑造型小巧,多为动物形式,对人类手工艺的进步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到西周时期,陶瓷雕塑进一步应用到建筑装饰上,推动了建筑美学的发展。汉代陶瓷雕塑技术水平有了更大的提升,造型已经不限于人物,还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常见物品,进一步体现了陶瓷雕塑的动态美。陶瓷雕塑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有了更为自觉的审美追求,题材多与宗教有关,表现出更进一步的神话和非世俗化倾向,对于陶瓷雕塑制作的细节要求更高,特别是细部刻画的完美性追求,自然也催生了更为精美的陶瓷雕塑作品,极大地推动了陶瓷雕塑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了盛唐,对外开放和对内交流程度极大提高,陶瓷雕塑制作工艺进一步融合南北两大瓷窑的制作特点,且吸收域外创作风格,在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水平和数量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增加,在中国陶瓷雕塑制作历史上大放异彩。宋代时期,陶瓷雕塑制作则更多地吸收了写实风格,在题材内容上表现为进一步地贴近现实生活的倾向,促进了陶瓷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的兴起。等到元朝建立,着名的青花瓷登上历史舞台并深受各时期人们的喜爱,在陶瓷雕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中国陶瓷雕塑艺术一直处于长足发展中,直到晚清,中国社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制瓷工业一落千丈,陶瓷雕塑创作自然陷入困境,直至,中国陶瓷雕塑创作才重新恢复并不断发展,中国陶瓷雕塑艺术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3陶瓷雕塑新产品创作体会和建议
(1)注重雕塑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陶瓷雕塑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陶瓷雕塑的创作者应当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首先表现在对陶瓷雕塑的材质、制作方法、发展历史等的理解和融会,须知,对于陶瓷雕塑新产品的创作创新无疑是建立在创作者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的。
其次,创作者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要善于在时代和历史的交汇点上,把我历史和时代的脉络,吸收传统创作工艺的精华部分,融会时代的需求和创作者自身的个性化风格,实现对自身创作诉求的表达和艺术审美的理解,反映现实生活,以求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
(2)吸收借鉴外来创作精华
21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汇的时代,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各种文化相继涌入国内市场,中国陶瓷雕塑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实现我国陶瓷雕塑艺术的突破性创新和发展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研究重点之一。只有秉承兼容百家的气魄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大胆而谨慎地学习和借鉴其它文明中有关陶瓷雕塑创作的理念和方法,有机糅合入我国的创作工艺,才能推动我国陶瓷雕塑创作更好地发展。
(3)重视创新的作用
纵观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一直到今天,创新都是其发展的内在灵魂所在,对于维持陶瓷雕塑创作的生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创新,陶瓷雕塑艺术早已湮灭在茫茫历史长河中,离开创新,陶瓷雕塑艺术无法保持它在世界手工艺文明史中的竞争力,因而,创新,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生存发展的必然所在。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固有思维和固有创作模式,要善于研究新办法,实践新做法,大胆突破高度创新,当然,在创新过程中也不能舍弃自身的创作诉求和创作个性。
篇7
关键词:陶瓷英语;艺术教育;现代化
作为中国的历史符号之一,陶瓷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长河中,陶瓷对我国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以及世界人民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陶瓷艺术对于我国美学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传承陶瓷艺术教育对于陶瓷文化的发展、弘扬、创新乃至国际化都有着重大意义。
1 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陶瓷艺术是中国的一项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其工艺的传承一直都是采用古老而又传统的教育方式,比如拜师授义、或者家族内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的途径也是丰富多彩,这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毋庸置疑,陶瓷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掀起了陶瓷艺术教育的。自从熊希龄1906年在湖南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学校,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陶瓷艺术教育学校。再到近代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陶瓷美术设计系,建立了五年制独立的本科。陶瓷艺术教育不但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也在自身发展与提高中摸索前进。当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更是“艺术无国界”,许许多多艺术家从海外归来,把西方的一些先进教育经验和艺术理念传授回来,加以本土优良的传统技艺去探索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新方法、新道路。
当然,当代陶瓷艺术教育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1)如何改进陶瓷艺术教育的僵化模式?从小学到大学,中国的“填鸭式教育”、“虎妈教学法”一直占领者主导地位。教育模式的单一僵化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对于艺术教育来说,灵感是艺术的源泉,照搬课本的教育方式根本没办法唤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学到艺术的精髓,创造力、创新力更是无从谈起。(2)陶瓷艺术教育如何国际化、世界化?陶瓷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应该是博采众长的发展形势。而当前的陶瓷艺术教育更像是闭门造车,极少数人外出学习,但是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沟通是个大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对英语的掌握能力不佳。不管是对外宣扬我国的陶瓷文化或者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日常英语沟通能力,更需要专业的陶瓷英语水准加上一些艺术性名词,否则就会闹出不必要的笑话。
2 陶瓷英语在陶瓷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社会了。为我国的一大瑰宝,不仅仅要为国外展示,也要走出国门,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这并不是否定我国的陶瓷艺术教育水平。我国陶瓷艺术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沉淀,为陶瓷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们也应该同时清楚的认识到这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继往开来的继承古老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首先要认识到陶瓷英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大名鼎鼎的中国瓷都―景德镇,每年举办一次的世界陶瓷博览会都不仅仅能获得大量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自身的广告效应做出巨大贡献。借助着陶瓷巨大的文化效应,每年去景德镇参观的人数大增,这给景德镇的消费带来的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同时更加快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招商引资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在陶瓷艺术教育方面同样如此,艺术无国界,要想把我国的陶瓷产品扬名海外就必须知道国外的客户需要什么。这就要求陶瓷艺术者能够走出国门,听到外面的声音。这其中陶瓷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正确的陶瓷英语使用对陶瓷教育意义重大。每一门专门外语都涉及到专业词汇,特别对于非日常使用的词汇来说。陶瓷英语更需要专业加上一些艺术功底,让本来美好的事物展现出来。比如我们日常听到的青花瓷的翻译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这属于基本事物的名词,不涉及到艺术领域,而到了描述陶瓷艺术的时候,良好的专业英语的作用就展现出来了。比如写意liberal style、吊灯洋莲开光式reserved panel design with pendent lamp and lotus等等。专业的英语需要磨练,更需要日常的生活积累,否则难以表达出来其中正确的语境。
再次,良好的陶瓷英语水平对于陶瓷艺术人才的培养有重大意义。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教育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比如英国的胡佛汉顿大学经常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先由教授介绍有关背景,然后参观藏室进行实物教育。当下,建立开放的、面向国际的办学体系,增强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将成为艺术类高校普遍的发展大势。这种趋势还将导致生源结构的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定要建立和肯定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相关联的专业陶瓷英语。如果我们在利用电脑资源以及软件设计进行国内外的交流的同时,不断加强陶瓷艺术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势必会更好的发展国内的艺术教育水平。
3 总结语
要想让外界充分领略我们国家灿烂的陶瓷文化,同时让世界更多人了解我们瓷器的成型技艺和名瓷,掌握有关的陶瓷英语以及正确熟练的使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传承中国优良的陶瓷艺术基础上不断的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才能对我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文锋,李建华.陶瓷英语对当代景德镇发展的影响[J].景德镇陶瓷,2010(6).
[2] 郑鹏.景德镇艺术纵观[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篇8
【关键词】耀瓷装饰纹样 时代感 文化性传承与发展
耀州窑是我国北方烧造陶瓷的历史名窑之一,它始于唐,鼎盛于宋,衰败于元。耀州窑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北方陶瓷的典范。耀瓷装饰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性贯穿了人们生活的始终。不仅记录和表达了相应时期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也体现出古人在纹饰创造与传承方面的民族特性和聪明才智。
一、耀州瓷器装饰艺术的时代属性
耀州窑始于唐代,衰败于元。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随着历史的推进,耀州瓷器的装饰艺术在各时期也有所不同:唐代兴盛富强,耀州瓷器产品多样,包括三彩、黑釉瓷、白釉瓷等10多个品种。五代时期,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生产仍未停止。青瓷为主流产品;纹饰题材有植物、动物、水波和几何纹样等,如猛虎追牛纹、双虎纹、牡丹纹等。宋代时期,文化鼎盛,青瓷以其典雅深沉富有玻璃质感的釉色、洒脱精湛的刻花装饰技法以及富有韵味的造型,被誉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和“宋代青瓷刻花之冠”。刻花青瓷刀锋犀利,纹饰洒脱;印花青瓷精巧秀美,刻画生动。金元时期,民族文化互融,纹饰多为游鱼、莲花、水波等题材。例如,刻花鸭莲纹、卧鹿纹等。
二、耀州瓷器装饰纹样的艺术文化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非完全地复制生活。人类运用自己的审美理念,发挥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与想象能力,运用概括、提炼、再创造等手法,描绘出基于生活而超越生活的形象。人类制作图案的本身就是为特定的文化目的服务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风格的装饰图案,耀州窑陶瓷装饰纹样中可以看出含有大量民俗艺术文化的内容。人们通过绘制纹样的形式,反映社会中下层老百姓、城市阶层及乡村农民的美感意识,表达和祈求生活吉祥、万事如意的理想。
耀瓷装饰纹样艺术特征表现为继承我国传统民俗纹样风格,着重描绘形象的外轮廓特征。用平面艺术的视觉手法来描绘每个形象。纹样平铺在器物的立面上,没有复杂的色彩变化,如黑、白剔花瓷,印花青瓷。这样既制作方便,又突出了图案的重复、节奏等美学要求。如白地黑彩玉壶春瓶(图1),通过平面化的剪影形式来表现,抓住事物外形特征。不论是表现植物或人物,其手法都很简练。在瓷器装饰中,无论在形式或内容方面,其寓意都深入人心,作者借此抒感,寄托希望。如青釉剔花牡丹纹带盖执壶(图2),奔放争艳的牡丹,曲径蜿蜒的缠枝,缜密繁巧的团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民间工匠细心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创造能力。
三、耀州瓷器装饰艺术的历史文化特征
耀州瓷器装饰纹样中大量的题材,都隐含着各个时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传达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任何艺术形式都带有历史的足迹,符合时代的特征,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民间陶瓷艺术的代表,耀瓷的产品制作与民间历史文化及大众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在中国陶瓷装饰艺术演进过程中,宗教艺术产生着重要影响。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国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在耀瓷装饰纹样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如葡萄、摩羯、莲花、飞天等纹样。耀州窑的工匠将这些外来题材带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加以改造,中西合璧,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特点的装饰纹样。例如,中国传统纹样婴戏纹将葡萄、石榴等合为一体,从而赋予了多子多孙的含义。这些外来题材的融入对当时的耀瓷纹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耀瓷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耀州窑为北方青瓷的产地,宋朝时被列为贡品,远销世界,在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但现在耀州窑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的破坏、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的困境,这是耀州窑陶瓷艺术衰退的主要原因。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应在继承中有所创新。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要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粹,融会贯通才是长远的目标。
创新是生命力的所在,耀瓷只有通过保留原有特色工艺和纹样特点,发掘新颖题材,灵活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再创造,才能与时代的观念相结合,被现代社会的消费者接受。鉴于时代的要求与设计本质的要求,必须以创新为前提,准确传达信息,耀瓷的发展需要在满足消费者日益上升的审美需求的同时,开辟新的设计思路,才能将这一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
结语
随着耀州窑瓷器烧造技术的创新发展,耀州窑陶瓷装饰艺术也会紧随时代的脚步,在表现方式和题材手法上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真正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鉴赏水平的艺术珍品。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范景中,杨思梁,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陶瓷艺术 书法艺术 陶器上的文字 传统艺术 陶瓷书法
一、我国自古以来陶瓷工艺与书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密切。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出土的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由此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
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2 0世纪6 0年代以后,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视野的扩展。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品位也越来越有所提高,书法也逐渐地成为陶瓷装饰中所独具魅力的种类。众多陶瓷书法作品,或以笔写,或以刀刻,或以釉上,或以釉下,各具风采盎然。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家利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我们汝州的彩陶、广东佛山的现代陶艺、山东淄博的色釉刻瓷,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刻划和堆字等。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的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
从陶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原始陶器到彩陶、彩绘陶,再到后来陶与瓷的流脉和传派,陶瓷艺术的奥秘既深藏在历代传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更神奇地深藏在从配料、拉坏、成形、装饰到烧制的个体经验之中。因此,陶瓷与书法一样,它的原则、法规、模式、风格、内涵也都受到整个中国文化内涵与形态的制约。
简言之,陶瓷与书法都是当时文化、艺术及至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
二、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篇10
这套丛书以整体性的视域俯瞰河北民间艺术,选取了颇具代表性的曲阳石雕、唐山皮影、武强年画、定窑陶瓷、磁州窑造型艺术、河北剪纸、河北古建筑等河北民间艺术,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既具有理论的深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既有历史文化的深厚,又具有现代的张力。不但展现了河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更注重彰显其审美意蕴、开掘其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的视域是这套丛书贯穿始终的思维理路。追溯河北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寻觅其生成的母体和源头,不是简单地还原河北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而是要发掘民间艺术的文化本原,凸显其文化滋养下艺术的生命,并在艺术生命中彰显其民族精神。在对河北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的梳理中,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民俗文化被看作为一种基源性的存在,是河北民间艺术生成的根基和沃土。比如被誉为“民俗生活的艺术画廊”的武强年画、被称作是“乡间飘逸的‘诗人’”创作出来的剪纸以及磁州窑、定窑的陶瓷、曲阳的石雕等民间艺术,都承载着民间艺人和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反映着各方乡土的风土人情。在对宗教文化的解读中,将佛教、道教以及民间神话传说等和民间艺术的发展、艺术风格的特征、审美心理、思想蕴含结合起来,使读者从更深广的意味上理解民间艺术,而不是停留在单纯的视觉感受上。
艺术生态的视角,显示了这套丛书解读河北民间艺术的独到性。这种艺术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以一种整体的视域俯瞰河北民间艺术,对其进行整体的观照,以一种良性的、和谐的、共生的生态观来面对民间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二是在对河北民间艺术的纵览中,将民间艺术与哲学理念、美学观点、宗教文化、民俗生活以及神话故事等结合起来,不是就艺术而谈艺术,体现出一种大的人文生态理念;三是在对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解读中,融进其他的艺术形式,在艺术生态的视野中进行阐释。例如,在郄建业对武强年画的研究中,将年画和戏曲文学结合起来考察,探究了武强年画同戏曲艺术的文化渊源;陈文增将定窑装饰技法与中国书画、诗词之契合来彰显定窑陶瓷的人文理念及其艺术精神;张墨瑶则将剪纸、建筑雕花、陶瓷绘画、民歌俚曲、戏曲文学等融进皮影艺术的研究中。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一种艺术生态的思想视域。
艺术伦理观、教育观的进入同样是这套丛书引以关注的理论点。在对河北民间艺术的生成、创作、题材以及艺术功能的探究中,河北民间艺术的伦理价值和人文教育的意义得到充分地强调。例如,唐山皮影艺术被作者称为“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具有塑造人生观及安身立命之意义;河北古建筑的作者赵晓峰在对古建筑艺术的探究中融进人的文化生命的存在,如此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套丛书的作者并没有生硬地讲授河北民间艺术的这种道德教化功能,而是将这种艺术的“善”作为一种阐释的视角融进民间艺术的自身之中,使读者在了解相关的知识、品味艺术作品甚至是艺术制作中来感受到这种伦理价值的力量,体会到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生命伦理的意味。河北民间艺术反映着燕赵大地的生命情怀,这块土地上生民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生活情趣等,都孕育在这方土地生成的艺术中,他们的心路历程、生存状态,他们的庆贺娱乐、祈愿祝福,他们的稚朴天然、勤劳智慧等等,都通过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播撒出来,散发着浓郁的馨香。这香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熏染、感发众多的生灵。
面对如此悠久绵长、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瑰宝,传承和保护自然是当今重要的课题。此套丛书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并进,传承与保护同行。关注当代河北民间艺术的存在境域,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显示了此丛书的一份忧患和担当。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流露于字里行间,落脚于当代境域的思考。在对曲阳石雕的研究中,作者阐述了石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前景,分析了其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对于定窑陶瓷,作者就其制作工艺、发展设想、新产品的创作等问题阐述了“当代定窑及其使命”;对于剪纸艺术,作者将剪纸艺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现代动画设计结合起来进行观照,凸显了其“现代意义”;而武强年画的作者直视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分析了民间文化的生态保护和现状、武强年画的保护性开发以及传习等问题,作者认为,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日常生活内容有机结合,才是更为有效和至关重要的保护和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