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行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乳制品加工 机电一体化 必要性 运用
中图分类号:TS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03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有了较大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更加大了对于社会发展的更大的需求。目前,在我国的现状下,人们对于乳制品的需求量在扩增,对于其质量上也有更为严谨的要求,所以乳制品加工行业的技术性要求也要相应的有所提升。鉴于当前我国的乳制品加工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上,所以本文要讨论机电一体化在乳制品行业中的运用。
1 机电一体化相关概念的介绍
1.1 机电一体化概念
机电一体化,又被称为机械电子学,就是指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等各种相关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机的整合,并要运用在现实的工作中的一种技术手段。目前,机电一体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在各行各业中都有非常广泛的运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在很多行业和企业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乳制品加工行业中,机电一体化的运用就比较普遍。现代化的自动生产的设备在乳制品加工业中对于提高乳制品的生产量和生产质量,都能有效地加强和提升。对于乳制品加工的生产环境的改善是直接影响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极为关键的影响,不但可以保障乳制品加工技术的深入,并且能够保证其质量。所以研究乳制品加工行业中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意义是非凡的。
1.2 机电一体化的原理与基本特点
在一个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中,要实现机电一体化必须要涵盖五个方面的运用,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系统化的运作是实现机电一体化在行业中发挥作用的前提,这五个方面是结构构成方面,动力构成方面,运动构成方面,感知构成方面和职能构成方面,这五部分的相互配合与辅助是机电一体化在行业中运作的关键所在,只有五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发挥效用,才能够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正常运行,从而保证工作的照常进行。
机电一体化的广泛运用对于机械加工和电子行业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机电一体化对于乳制品加工的发展也是会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的。乳制品加工有着很复杂繁琐的加工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最求乳制品的生产量同时最重要的还要保证乳制品的产品质量,无论是对乳品原材料的检查还是乳品化学成分的分析上都能使得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得以发挥运用。在乳品加工行业的复杂环节中,乳品加工企业的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是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果。
2 乳制品加工行业中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更加广泛,在乳制品的加工中同样需要机电一体化的大力应用。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要求以及对乳制品质量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所以如何提高乳制品的产量和质量是乳制品加工企业需要加以重视的,而机电一体化正是能够解决乳制品加工企业难题的主要手段。
机电一体化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运用,不但能够提高乳制品的产量,因为机电一体化的本质特点就是使产品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机械化,在大量减少人力成本的前提下,能够使乳制品的加工过程更加简单化和标准化。同时由于其加工过程更加简单化和标准化,可以让乳制品的加工过程更加科学化,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更有质量保证。这不但能够保证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优化我国乳制品加工行业标准也能够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使我国乳制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康。
3 机电一体化在乳品加工业中的有效运用
现代化的乳品企业的的发展要求,要越来越多的采用全程的自动化的控制,因为在乳品行业的发展中要求在生产自动化的同时还要保证生产的高效与高质性。在乳品企业管理中实现机电一体化,不但能够实现乳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能够增加乳品生产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乳品符合HACCP与GMP的要求。
乳制品加工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乳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运用综合的技术管理手段,并且与ERP等技术手段相互结合,不但可以实现生产技术与订单管理以及乳品质量和乳品配方的生产信息的分析实现高效化、环保化和效益化,而且对于提高乳品加工的质量安全和乳品的市场销售量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影响作用。在乳制品生产包括很多环节,如储奶、配料、均质、巴氏杀菌、冷却、灌装、CIP及仓库的工业全自动化中,都可以有效实现封闭式的生产过程,从而能够保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污染源的避免,从而保证了奶品供应的安全性。
机电一体化外化为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应用在乳制品
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中,通过自动化的生产控制系统,如采用PLC进行检测、设置相关工艺参数,进行间接控制执行机构。通过对温度和流量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中央控制室的工控功能。然后将中央控制室与管理层的计算机进行联网,实现互通,从而做到在远程办公室对生产现场的数据控制。对于酸奶发酵过程,也可以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主要是利用组态软件,通过合理科学的控制算法进行计算。从而在QA的监控下,对每一步的配料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每步配料过程的严谨性,最终生产出合格的乳产品。
在乳制品加工车间中,自动控制技术也能够有效的应用。一般在乳制品加工车间内的控制室都设有操作员台,主要是采用PLC进行控制,操作员台通过对加工工艺的具体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然后将调整控制信息及时上传给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根据返回的信息进行监控,从而实现上下的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加工情况,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起到了很好地帮助作用。而且这种PLC控制程序具有非常好地机动灵活性,其处理能力也比较突出。
在生产工序的设计中,乳制品加工的程序被设计为先后顺序控制,由于加工程序为先后顺序,所以在加工程序执行时就会按照原先设置好的顺序进行严格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实时检测阀门和泵的临时状态,如果两者都正常则进行下一环节,如果两者有其一发生故障,则程序会按照原先设置好的程序执行报警并同时调整两者的具体动作,从而保证程序顺利执行完毕或者及时终止执行。
篇2
关键词:风电产业 主要问题 解决措施
一、风电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资源评价能力不高。我国风力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对建设风电场的资源的评估测量能力还不高。风电场建设选址需要大量数据做支持,而我国对这些数据的实测技术不高。我国风资源普查技术起步晚,一直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对风电场建设前期的数据支撑不够,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风资源评估更是落后,加之地表情况多变,使得我国目前风资源评估和风电场选址困难重重。
(二)风能产业产业链条不完整。在我国当前情况下风能产业链条当中对大型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设计和重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严重缺失,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使得我国风能机电制造产业链条不完整。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核心制造技术,在我国更是空白。因此,我国要采取相关措施,完善风能产业链条延伸,支持并且鼓励风电企业积极开展自主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对风电机组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健全完整的风机以及零部件产业链条。
(三)电网建设及管理与风电发展情况不适应。目前我国电网建设和管理落后于风电产业的发展,对于电网的调度、运行方式以及风电场接入的前期工作还没有达到规范化。电网的建设与风电发展的规划互不协调,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法规也滞后于现行风电行业的发展,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发展关系,才能保证大规模风电的可靠输送以及电网安全的平稳运行。
(四)上网电价急需调整。风电行业投资的盈利与否,主要取决于电价的水平。目前我国通过风电特许招标形成的上网电价偏低,致使大量风电投资项目亏损,同时风电设备和风电场建设的成本被迫走低,同时也影响了风电设备与风电工程的质量,这对于我国风电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极其不利。
(五)有关风电服务的体系还未建立。对于整合国内现有的风电技术资源,以及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服务,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在我国势在必行。就目前情况来看,此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涵盖国家风能技术中心、国家试验风电场、国家风电机组公共试验平台、国家风电信息中心、国家风能资源评价中心、国家风电检测和认证中心等在内。风电技术标准认证等技术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在许多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发展风能服务体系的能力、加快风电技术标准的规范、检测以及认证等技术方面的服务建设。
二、风电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资源调查和评估水平。今后一个时期,针对风电资源评估的重点应该放在风资源经济的可开发资源量上,与之相配套的应该是更加专业详细的实测数据的提供。目前我国应该加快风能资源调查和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使其具备可详查总资源量、技术可开发资源量和经济可开发资源量及其分布的能力。为制定计划和项目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切实改变我国目前风电资源评估水平不高的局面,为发展高效风力发电厂提供保障。
(二)政策及财力上予以大力扶持。国家应在政策及财力上予以大力扶持风电行业发展。要借鉴欧洲风能利用先进国家的经验,加快我国风电资源应用立法。其中,对风电的上网优先权、交易手段等都应有与之相关的明确规定,制定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对风电的扶持应通过法律保护来实现,积极鼓励风电的发展,尽快的促使我国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实现真正的起飞。
(三)协调规划发展风电的远期和近期目标。从风电发展的战略高度看,2020年以前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尽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争取降低占风电项目投资70%的风电机组成本,拉动相关地区风电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确保风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经济快速起飞。
(四)尽快实现风力发电机组的国产化。应重点培养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究和设计制造能力,提高开发制造300KW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的水平,尤其是浆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国家实力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涵盖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逐步推进我国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力求实现风力发电机组的国产化,以降低风电成本,推动我国的风电行业向商业化、产业化更好的发展。
(五)建立健全保护性电价制度。风电的长期保护性电价主要是为风电开发商提供担保的上网电价以及电力公司的购电合同。上网电价由政府部或电力监管机构确定。政府或电力监管机构确定上网电价,保证价格水平和合同期限同时具备足够吸的引力,用以确保社会上的资金流入风电开发部门,流入风电行业。风电开发商提供电力销售价格担保,以及电力公司的购电合同,使其在项目周期内获得稳定收人。
(六)完善风电相关服务体系。我国应尽快构建国家层面上的风电技术中心体系,用于风电技术研究、风电标准制定和认证检测,以及风能资源的评估普查和风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工作。我国风机产品的标准化政策的制定,应在详细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达到我国风机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生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还应该着力提升产品性能,改变国产风电机组的运行时间和使用寿命。(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媛·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张新房,徐大平,吕跃刚,柳亦兵.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及若干问题[J].现代电力,2003(5).
篇3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 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 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 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 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 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 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2)一般环保机械60%以上的产品达到90年代初水平,5%~10%的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篇4
1.面对发展现状 及早部署谋划
电力集体施工企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现处于成长或发展阶段,整体运作模式、运转机制、制度流程、生产经营管理的经验与手段还不太成熟,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够,主动服务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危机意识还不够强烈。企业内部用工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一线施工作业人员技能水平较低,整体劳动效率低下;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尤其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缺乏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模式和方法。当承担的业务较多而自身不能独立完成时,工程施工不得不进行转包或分包,给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工期、效益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和很多的问题。
2.转变经营机制 提升发展能力
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
2.1健全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有关规定,健全电力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协调运转。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职工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
2.2规范机构设置。以规范岗位管理、优化人员结构为突破口,以“三定”、“三考”为抓手,按照长远规划、促进发展、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员工“岗位双选---待岗培训--在岗预备—竞聘上岗—落聘淘汰”,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长效机制。
2.3优化分配结构。体现业绩为导向、激励为手段、市场化为依据、兼顾公平为原则,完善薪酬分配机制,加强绩效结果应用覆盖至工资升降、培训奖励、职工生涯规划和评优选先等方面,从而提高员工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真正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规范管理机制 激活运营活力
3.1完善整章建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对原有的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力求将各项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形成制度管人、规章管事,确保各项工作在可控范围内高效运转、顺利推进。
3.2加强成本管控。加强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各管理环节,积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同时要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3.3推行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根据施工项目的规模、施工复杂程度及作业环境、工期与质量要求、专业特点、人员素质和地域范围等因素先确定1-2个工程项目经理部或工程项目组,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4.稳定安全管理 保障经济实力
4.1抓好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建立“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权责一致,各负其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应用安全检查表及安全预控分析表,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规范了施工单位的安全行为,有效地控制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风险,为技改及大修项目的安全、可靠、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严格质量为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员工赖以生存的基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重视抓好所有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要覆盖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并有效运行,将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以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为第一责任、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管理、监督专家队伍。经常通过监督检查、管理评审等手段,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其所有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改进措施,督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篇5
【关键词】饲料添加剂,发展特点,发展趋势
一、引言
中国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是在药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阶段,饲用抗生素为人畜共用的药用抗生素;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第二阶段,人们逐步认识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及其转移的机制和饲用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提出了饲用抗生素应与人用抗生素分开,并开始研制专用饲用抗生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第三阶段,重点是筛选研制无残留、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的专用饲用抗生素,并与兽药分开;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由于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带来的种种问题引发人们寻求一种代替抗生素产品的方案,一批绿色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剂、微生物制剂等初现端倪,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饲料添加剂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品种增加,产量增长,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为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年,我国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除外)总产量629万吨,总产值431.9亿元,营业收入417.8亿元。
二、饲料添加剂行业发展特点
1、逐渐向“绿色、高效、安全”饲料添加剂转型。随着居民对食品安全和动物产品药物残留关注度日益提高,国家对兽药使用管理和残留监控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很有可能出台限制抗生素类药物在养殖中使用的政策。潜在政策变化加上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正切实改变着业内企业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养殖企业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逐渐转为“绿色、高效、安全、低残留、低毒性”。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投入“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饲料添加剂配合使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体内药物残留。饲料添加剂市场将逐渐由药物饲料添加剂占主流转变为多品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与绿色添加剂并存的局面。绿色饲料添加剂是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从源头上确保饲料安全,实现绿色养殖,生产绿色的动物源食品。
2、市场需求逐渐由产品需求转向方案需求。我国畜牧业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动物疫病传染率增高,传统的饲料添加剂经营模式已无法适应畜牧业对饲料的需求。市场需求逐渐由产品需求转向对“解决方案+优质产品”的需求。市场需要饲料添加剂供应商提供针对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等问题下可能出现的疾病相关问题的有效的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未来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优质专业的技术服务、强大的研发实力将成为饲料添加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3、饲料行业整合将推动饲料添加剂行业整合加速。在行业监管趋严及饲料生产企业经营利润较薄的压力下,饲料行业整合重组的趋势逐渐显现。2011年我国年产10万吨以上饲料企业达360家,较2003年67家增长4.4倍。在猪饲料行业,以双胞胎集团、正大集团、正邦科技为领头的前十大企业2012年猪料总销量为7,900万吨,占整个市场的33%,饲料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饲料行业整合步伐加快,促使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越来越集中,从而加速饲料添加剂行业整合,为饲料添加剂行业内拥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三、饲料添加剂行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饲料添加剂向绿色、高效、安全、多功能方向发展,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对动物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和功能的新型安全添加剂已成为当前饲料添加剂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技术主流发展趋势由一系列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代谢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新产品所组成,其中,微生物制剂、酸化剂、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酶制剂等品种的发展迅速。
1、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主要通过改变消化道微生态结构,抑制有害微生物,促进有益优势菌种的繁殖。微生物制剂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加强饲用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关注益生菌存活机理研究,细菌附、定植机制的研究以及益生作用的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研究等;③建立高密度发酵方法,提高发酵工艺。
2、酸化剂。酸化剂的主要作用为降低胃肠道pH值,促进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增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增加动物采食量。现酸化剂的抑菌性能尚不能与药物饲料添加剂相提并论,为了更高效地使用酸化剂,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将酸化剂与一些具有强抑菌效果的物质配合使用将成未来研究趋势;②利用医药缓释原理,通过包衣或微囊技术使酸化剂在消化道分段释放。
3、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许多功能,如增强食欲、抑菌杀菌、增强免疫机能、改善繁殖性能、改善肉品质等。未来植物饲料添加的发展趋势主要围绕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加强成品质量控制及建立毒理安全评估机制等
4、酶制剂。酶制剂在饲料中的添加能补充内源酶分泌不足、促进植酸、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分解,消除某些抗营养因子。未来酶制剂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围绕菌株培育、饲用酶制剂性能改良、建立效果评价方法及酶制剂产品应用几方面。
四、结语
当今,饲料添加剂行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养殖模式与养殖环境的多样化,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国家对饲料添加剂管理的规范化,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积极动力。随着饲料添加剂向绿色、高效、安全、多功能方向发展,以微生物制剂、酸化剂、植物饲料添加剂、酶制剂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品发展迅速。饲料添加剂企业应注意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着力打造专业的技术服务形象,在规模化养殖及行业整合的大环境下抓住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梁诚,我国饲料添加剂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7年第12卷第3期.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营销模式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2-0110-05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间业务的特点
人民银行2001年6月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定义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间业务具有两个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一是中间业务属于广义表外业务;二是中间业务收入属于非资本性收入,为非利息收入。结合业务发展实际,中间业务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中间业务具有品种多,涉及主体多,经营范围广的特点
中间业务是一个业务集合,包括结算、、银行卡、信息咨询、担保承诺、资产托管、电子银行、投资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十类。其内部关系到每一个业务部门、每一级管理机构、每一家营业网点,主体众多;外部则覆盖了整个经济金融市场,涉及货币、信贷、证券、期货、黄金和外汇市场,具有广泛的经营范围。
(二)中间业务服务价格敏感度差异较大
中间业务是以服务、顾问、安排、策划为特色,以信誉/品牌为支撑,经营对象是服务而不是资金,产品差异化特征明显。客户对结算、等公众化产品服务价格较为敏感,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投资银行等业务的价格敏感度较低。
(三)中间业务收入没有基数
按会计制度规定,中间业务收入年终结转损益,年初从零开始,没有收入基数。相应的收入目标的确定性、市场竞争前景预测要比贷款、存款难度大,其管理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没有捷径可走。
(四)中间业务的风险结构与成本结构特殊
中间业务是一项低资本占用业务,其风险形式主要是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政策风险和关联风险,经济资本成本低,同时,没有拨备成本,在其成本构成中,人力成本相对较高,具有成本结构的特殊性。
(五)中间业务市场化程度高
按照2003年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中间业务收费标准除人民币基本结算七个品种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品种已经全部实行市场调节价。随着技术进步和业务创新的发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先后实施了多个版本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在外部市场变化剧烈的情况下调整了200余项收费项目,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
(六)中间业务信息透明度低,科学考核存在一定难度。
中间业务属表外业务,其收入与业务发生额直接相关,受市场和竞争影响,收入、业务量和价格三者之间的变动关系不确定。在会计报表上没有与收入相匹配、制衡的对应项目,收入必须通过表外科目和台账系统进行监控,上下级行之间客观上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成本结构方面的差异和各产品之间的成本/收入比差异较大,难以量化并实施差异化考核。
二、中间业务发展趋势
受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市场发展限制,国际先进银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自我修正,最终通过严格控制信贷等高风险业务、大力发展基本不承担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中间业务,并紧紧抓住外部市场变化和管制政策放松的机遇,通过业务创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市场投资工具很少,资金的流动性较低,相应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较低,90年代中后期,资本市场高速发展并且开始混业经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提升,目前已占其总收入的50%左右。而2007-2008年度我国各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均不足20%,距2007年时任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提出的“用5-10年的时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现在的17%左右提升到30%-40%左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扩大总量,提高占比是先进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普遍趋势。
三、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股改上市后,基层商业银行通过强化营销,把握机遇,实现了中间业务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间业务对经营效益贡献持续提升,对促进经营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某一级分行为例,2006-2008年中间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46.6%,2008年末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2009年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净收入22.68%,首次实现对全行工资性费用的全覆盖,收入总量同比增长26%,在不利的经营环境中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同时,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也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项目之间不平衡,传统项目具有比较优势,新兴业务相对发展较慢,同时当前增收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发展基础尚需巩固
以湖北工行为例,该行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了连续快速增长,但从近三年中间业务收入分项目比较情况看,传统的人民币对公结算、灵通卡收入项目相比同业具有较大增长优势,新兴的个人理财、对公理财、信用卡和投资银行业务复合增长率低于同业主要对手,相对同业水平发展较慢。2009年6月份收入占上半年收入总量的37.7%,高于当月同业4家银行收入占上半年总收入31.1%的平均水平;从一级预算项目看,6月份投资银行、担保承诺、资产托管、企业年金、及个人理财等项目实现收入占上半年该项目收入比例超过40%,剔除总行集中下划收入因素,收人项目较为集中,持续发展基础不够稳固。
(二)观念上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存在一定认识误区
股改后,基层商业银行面临资产规模、负债规模快速扩张的迫切需求,在加大对竞争信贷和存款业务资源配置的同时,部分行在经营考评、日常组织推动、资源配备等方面对中间业务的支撑力度不足。表现在,一是行长经营绩效考评中中间业务占比较高,但在专业考核指标中中间业务收入指标占比较低,产品指标占比较高,偏重市场占有而弱化了收入创造,扭曲了效益与市场的关系。二是牵头管理部门营销意愿强烈,归口部门相对弱化,归口部门的组织推动作用亟待提升。三是资源分配的刺激作用欠佳,上级行部分激励政策不够连贯,变动性较大,对基层行保持清晰、直观、可持续的业务发展激励有一定影响。四是执行力不足,缺乏除经济刺激之外的更加严厉的激励约束措施,少数行危机意识淡薄,业务发展中没有形成中间业务与其他业务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三)当前外部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客户投资行为改变带来业务持续发展的系统性问题
据研究,美国股市与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46。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与股市相关的,股市的暴跌将必然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资本市场持续动荡以来,银行与资本市场高度相关的产品收益变化明显。2007、2008年湖北工行基金手续费收入分别为26636万元、7553万元,2009年上半年只有1633万元,同比下降2752万元。工商银行总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17日,11只未到期理财产品共有7只净值出现连续浮亏(计提业绩报酬后),而有正收益表现的4只理财产品的净值也在1.04以内。经济的不景气影响客户投资结构和意愿改变对新产品发售和持续增收带来一定难度,成为今后一定时期主要的系统性问题。
(四)新产品开发及创新存在不足,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转型较慢
2008年我国实施持续从紧的信贷规模控制政策,中小生产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银行业纷纷通过开发贷款替代的信托类产品规避政策风险,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如建行2008年7月份密集推出18款信托类理财产品,总计发行规模合计达到65.80亿元。从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建行、中行、工行、农行分别发行了325只、286只、146只、61只理财产品,工、建两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实现能力分别排在第9位、第2位。工行与同业领先的建行在理财产品的数量和收益实现能力上都有一定差距,产品开发及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五)管理体制上资产业务收益模式与同业存在差异,同业行存在专属收入项目
工行资产业务收益管理模式侧重于贷款利息收入管理,同业某行侧重于综合收益率管理。目前同业某行对贷款业务收入管理采取“贷款综合收益率=基准利率+上浮收益”,贷款审查时全面审查利率浮动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综合收益,对企业价值发掘做到最大化,侧重于综合收益管理;工行采取“贷款综合收息率=基准利率+上浮利率”,侧重于贷款机会成本控制。另外与资产业务相关的中间业务产品相对较少。某同业行有部分专属收入项目,设计有工程造价咨询和工程项目资金监管业务收入项目.2009年上半年该同业行抓住房地产回暖的良机,这两项收入合计超亿元,成为增收的一大亮点。
(六)专业人才欠缺,服务基层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影响中间业务持续发展
一是日益增多的各类中间业务产品需要各层级营销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目前普遍面临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和营业网点岗位设置问题,营销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期来看也难以形成人员顺畅交接的业务持续发展良性机制。二是对各类产品从营销、收益、考核、统计等多渠道急需加大技术支撑力度,尤其要满足从客户、从产品、从专业、从机构多纬度反映中间业务收入情况的需求。目前工总行从管理层层面因新业务拓展较为注重渠道营销的最终结果而相对忽视渠道的具体过程,虽然基于庞大的客户群体许多新业务发展迅猛,但仍较多依赖传统行政命令式的任务指标模式,通过精确计算、科学衡量、全面调动基层营销网点和人员自主营销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迄今为止对网银基金、代客理财等业务尚不能与柜面业务一样准确统计还原到原开户网点,影响网点人员自发营销的积极性。
四、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策略选择
(一)转变观念,加快发展,迅速推动经营转型
首先,转变观念,提高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是保障。产品多、主体多、范围广的特点决定了中间业务工作是全行的一项共同工作,只有各级经营管理者经营观念的转变和重视程度的提高才能从组织上、机制上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持续推动力。其次,加快发展,提高资产负债业务规模是基础。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产负债业务庞大的客户群体,目前湖北工行资产、负债业务与同业领先行还有一定差距,增收基础相对较弱,只有提高资产、负债业务高端客户占比,才能为中间业务收入可持续增长奠定优质客户基础。再次,协调互动,推进经营转型是关键。通过网点转型,将网点由单一服务场所尽快转变为能够提供全套金融产品的金融百货公司,提升网点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实施业务转型,由单一重视规模向效益与规模并重转变,提高各项资产负债业务对中间业务的贡献度,回归效益中心。
(二)强化行政约束,完善考核机制,建立面向客户、面向基层的高效的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行长经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纵向上要求中间业务收入在各牵头营销专业的单项考核办法中占比权重要与行长经营绩效考核办法保持一致。横向上在各级行对部门的考核办法中中间业务考核占比也应不低于行长经营绩效中间业务总分占比。二是调整中间业务产品奖励计价办法,对除总行实施重点销售激励的基金、保险、信用卡等九类产品之外的其他产品,取消按营销量挂钩奖励的粗放计价模式,改为按创造中间业务实际收入计价的贡献度考核模式。三是化解费用块块考核和条条管理的矛盾,从省行到支行硬化中间业务挂钩考核的经营费用和工资费用约束,避免中间业务费用被挤占、挪用,保护基层行营销积极性。
(三)明确增收重点,加快重点项目的优先发展
1.把握发展机遇,提升资产业务支撑作用,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面对国家各项经济刺激政策,在扩大资产业务基础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信贷资源对中间业务支撑力度,提高信贷关联项目中间业务收入同业占比。一是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体系和合理的贷款收益结构,使与资金占用相关的成本体现为利息收入,评级、授信、方案设计等服务价值体现为信息服务、顾问费用等中间业务收入。二是加大投行常规业务的组织推动力度,提高常年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业务对公司客户的覆盖率和综合收益率。三是提高财险业务对贷款抵押品的覆盖率。从总行对2007年度贷款抵质押物保险情况的通报看,湖北分行贷款抵质押物的投保率为76%,贷款保险利用率为25%,大力开展贷款抵质押物保险业务大有可为。四是大力推动新兴业务的营销。重点挖掘对财务成本敏感的大型优质客户的结构化融资顾问业务,积极推介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备用贷款支持、信托融资+买断/回购型间接银团等结构化融资方案。五是大力开展保理业务、非融资类保函、循环贷款承诺和各类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并通过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培育新的增收亮点。
2.提高各类及理财业务分销能力,发挥个金专业中间业务收入生力军作用。
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分销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保险、基金等业务具有风险小、收益高、长期开展可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当前市场充分竞争情况下,保险、基金业务产品众多,营销人员选择范围广泛,通过积极营销和顺势营销即可取得较好的中间业务增收效果,受上级行产品开发限制少。2009年1-6月湖北工行保
险收入3000万元,比一家同业行低8800万元,比另一家同业行低3000万元,充分说明拓展保险市场尚有巨大潜力。因此要进一步顺应市场变化,克服片面产品营销和被动消极营销观念,向全产品营销和培育“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型营销”转变,并将业务收入水平作为网点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强化。
3.把握增收重点,提高信用卡业务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
截至2009年6月30日,某一级分行信用卡发卡量达164万张,约是某同业行的两倍,但该行信用卡中间业务收入3000万元,只有该同业行的62.5%,信用卡业务市场占比与收入贡献不成比例。为此,信用卡业务在快速扩张规模的同时应提高卡片启用率、动卡率、卡均消费额,实现收入增长与业务规模增长协调发展。首先,拓展分期付款业务,加强与车市、房市、电器、装修、旅游等行业的合作,挖掘和创新分期付款功能特色,在提高市场渗透能力和优化分期付款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提升议价能力,实现分期付款对经营发展的实质贡献。其次,加快发展特约特惠商户。一是加大商户拓展力度,落实各项商户合作步骤和措施,尽可能实施直接营销。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与第三方合作,通过间接营销尽快扩大对商户的市场覆盖面和份额,拓展和扩大信用卡发卡和交易的平台。三是规范商户费率,加强商户服务,提高消费和透支交易量,逐步弱化对银联的依赖,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再次,规范信用卡收费行为,对同业大行已收取的收费项目及时跟进。一是尽快落实2009年版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中的信用卡异地存款收取相应手续费的规定,堵塞收入流失漏洞;二是比照同业银行做法,对各类信用卡的本地取现业务也收取相应的手续费,体现信用卡的信用消费功能,增加收入来源。
(四)协调配合,推行“1+x”综合营销模式
传统的专业各自为政单一营销模式难以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发展需要,推行“1+x”营销模式,实现纵横结合,以点带面,立体推进,是提升全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渠道。一是从产品视角进行综合营销。在客户提出“1”个产品需求时,引导客户经理从中发现其他“x”个产品的市场机会,及时跟进其他金融产品营销。重点开展3条综合营销产品线:以存款业务为轴心,延伸营销保险、国债、基金、理财等中间业务;以贷款业务为轴心,延伸营销融资顾问、财险、报表审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中间业务;以结算账户为轴心,延伸营销电子回单柜、账户收支控制、“对公基金”、“债市通”、“超短期对公理财”等中间业务。二是从客户视角进行综合营销。从“1”个客户延伸到“x”个客户,通过一个客户的营销,带动上、下游客户的营销,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实现对优质客户板块的辐射营销,形成中间业务客户链。三是从职能部门视角进行综合营销。中间业务营销从“1”个部门延伸到“X”个部门,发展一个部门突破、多个部门跟进的营销模式。以公司业务部门为主导,形成授信审批、银行卡、外汇等职能部门的联动营销;以个人金融业务部门为主导,形成机构、电子银行等职能部门的联动营销;以结算与现金管理部为主导,形成个金、银行卡、电子银行等职能部门的联动营销。通过在全行推行“1+X”综合营销模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增加中间业务竞争力。
(五)加大产品创新和推广力度,争取市场领先优势
充分发挥工商银行在科技、产品、机构和客户等方面的优势,围绕重点领域、热点市场和重点客户需求,加快新业务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除在现金管理、账户管理、清算、国际结算、灵通卡、信用卡、电子银行等基础领域创新外,要紧紧把握当前资本市场动荡、居民理财需求众多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以信托理财、灵通快线等以理财为目的的各类公司和个人中间业务创新。既要突出品牌效应,又要形成能够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涵盖各个时间段的高端产品线,还要有长期开办的能够满足普通客户需求的日常理财产品线,形成“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全方位产品体系。另外审慎开展以衍生产品交易、代客风险管理等目前阶段较高风险的新业务,在加强对国际国内和地区经济环境、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对中间业务产品影响研究的同时,及时对基层行和客户进行风险提示或业务指引,并通过重新定价或补充风险控制手段,来完善和弥补现有产品避险功能,及时规避中间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形成风险控制和业务营销均衡发展的服务产品品牌效应。
篇7
【关键词】电力 自动化
电厂热工自动化是在火力发电的道路中慢慢发展而来的,自动化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电力事业提供了有效的基础。目前,我国在火力发电加强了技术改革,现阶段的电厂热动自动化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世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机组容量的快速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和完善。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是高速化、智能化、一体化和透明化,对故障信息的研究和充分利用是发掘热工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的基础,现场总线的应用,为热工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断拓展的空间。
一、当前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世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机组容量的快速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和完善,近几年更是日新月异,一方面作为机组主要控制系统的DCS,已在控制结构和控制范围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厂级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SIS)、现场总线技术和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技术的应用,给热工自动化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DCS的应用与发展。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变化,在二十世纪给人耳目一新的是DCS的应用,而当今则是DCS的应用范围和功能的迅速扩展。
1. DCS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展
20世纪末,DCS在国内燃煤机组上应用时,其监控功能覆盖范围还仅限DAS、MCS、FSSS和SCS四项。即使在2004年的Q/DG1-K401-2004《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规范书》中,DCS应用的主要功能子系统仍然还是以上四项,但实际上近几年DCS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展,除了一大批高参数、大容量、不同控制结构的燃煤火电机组的各个控制子系统全面应用外,脱硫系统、脱硝系统、空冷系统、大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等新工艺上都成功应用。可以说只要工艺上能够实现的系统,DCS都能实现对其进行可靠控制。
2.单元机组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崛起
随着一些电厂将电气发变组和厂用电系统的控制(ECS)功能纳入DCS的SCS控制功能范围,ETS控制功能改由DCS模件构成,DEH与DCS的软硬件合二为一,以及一些机组的烟气湿法脱硫控制直接进入单元机组DCS控制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控制系统一体化,在DCS技术的发展推动下而走向成熟。
由于一体化减少了信号间的连接接口以及因接口及线路异常带来的传递过程故障,减少了备品备件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及费用,所以近几年一体化控制系统在不同容量的新建机组中逐渐得到应用。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是电力行业DCS应用功能快速发展的体现。排除人为因素外,控制系统一体化将为越来越多的电厂所采用。
3.DCS结构变化,应用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近年来DCS系统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过去强调的是控制功能尽可能分散,由此带来的是使用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但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不一定能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相反到有可能导致故障停机的概率增加。何况单元机组各个控制系统间的信号联系千丝万缕,互相牵连,一对控制器故障就可能导致机组停机,即使没有直接导致停机,也会影响其它控制器因失去正确的信号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随着控制器功能与容量的成倍增加、更多安全措施(包括采用安全性控制器)、冗余技术的采用(有的DCS的核心部件CPU,采用2×2冗余方式)以及速度与可靠性的提高,目前DCS正在转向适度集中,将相互联系密切的多个控制系统和非常复杂的控制功能集中在一对控制器中,以及上述所说的单元机组采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正成为DCS应用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不但减少了故障环节,还因内部信息交换方便和信息传递途径的减少而提高了可靠性。此外,随着近几年DCS应用技术的发展,如采用通用化的硬件平台,独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标准化的通讯协议,PLC控制器的融入,FCS功能的实现,一键启动技术的成功应用等,都为DCS增添了新的活力,功能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宽广。
二、全厂辅控系统走向集中监控
一个火电厂有10多个辅助车间,国内过去通常都是由PLC和上位机构成各自的网络,在各车间控制室内单独控制,因此得配备大量的运行人员。为了提高设备控制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随着DCS技术和网络通讯功能的提高,目前各个辅助车间的控制已趋向适度集中,整合成一个辅控网(简称BOP 即Balance Of Plant的缩写)方向发展,即将相互独立的各个辅助系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全厂IT系统上进行运行状况监控,实现控制少人值班或无人值班。
三、变频技术的普及应用与发展
变频器作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功率变换部件,以提供高性能变压变频可控的交流电源的特点,前些年在火电厂小型电机(如给粉机、凝泵)等控制上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变频调速不但在调速范围和精度,动态响应速度,低速转动力矩,工作效率,方便使用方面表现出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节能效果在经济及社会效益上产生的显著效应,因此继一些中小型电机上普遍应用后,近年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扩展到一些高压电机的控制上试用,如送、引风机和给水泵电机转速的控制等。
因为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可以预见随着高压变频器可靠性的提高、一次性投资降低和对电网的谐波干扰减少,更多机组的风机、水泵上的大电机会走向变频调速控制,在一段时间内,变频技术将继续在火电厂节能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局部系统应用现场总线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新型自动化仪表的涌现,现场总线系统(FCS)是其中一种,它和DCS紧密结合,是提高控制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实时性、快速性和机组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解决现场设备的现代化管理,以及降低工程投资等的一项先进的和有效的组合。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现场总线已应用到各个行业,其中电力行业最典型的是德国尼德豪森电厂2×950MW机组的控制系统,采用的就是PROFIBUS现场总线。
篇8
河北作为我国主要农产品产区,又毗邻北京这一国际化大都市,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市场条件。其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蛋鸡养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国首个有机鸡蛋认证企业即位于河北省。河北在有机肥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有许多不同规模的有机肥企业。但就目前来看,据新华网的一则报道表明,河北有机农业总体发展存在较大问题。
2辛集市有机鸡蛋模式研究
历史上辛集是河北省蛋鸡存栏大县,曾经达到1600~1700万的存栏数量。目前50%左右农户养鸡存栏量维持在3000~5000只,30%农户达到5000~10000只蛋鸡。养殖数量过万的农户占20%左右,极少数农户的鸡场能达到10万只蛋鸡存量。通过对辛集市新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机鸡蛋生产的访谈调研,了解了其公司运营的基本情况。辛集市新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设马庄养殖基地,该基地目前有存栏蛋鸡3万只左右,笼养蛋鸡产蛋率在90%以上。公司鸡场配有6个饲养人员和6个产品处理分装人员,鸡场防疫和消毒工作由产品分装人员一并完成。与公司有联系的养鸡农业协会(合作社)目前主要负责与农户的对接工作,公司也通过农业协会收集农户生产的有机鸡蛋。随着近几年有机产品被纳入国家农业体系并得到相当的重视,公司生产的“康钛益”牌鸡蛋于2005年5月11日通过中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之一的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的(CHC)技术委员会审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机产品)》中有机畜禽养殖的要求,成为我国首家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鸡蛋[3]。新绿科技公司、当地农业协会、农户组成一个有机生产网络。有机产品市场的开拓和有机鸡蛋的畅销得益于社会分工的完善。该网络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在逐步细化和明确。对这一案例进行剖析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组织形式看,该网络以公司为核心主体,合作社、农户处于客体地位,它们依靠价值增值为纽带联系在一起。该有机生产网络的有机生产模式属于“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作为网络中的主导者,负责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降低成本、贴近市场、谋取利润。合作社和农户的竞争优势在于专业化程度高,反映速度快,灵活程度高。公司与合作社农户之间以互补性分工为基础,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产品价值历经农户、合作社、公司逐步得到提升。公司经过改革创新促使一个持续运作的有机生产网络形成,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该公司通过对生产活动的垂直整合,将原来公司内部的许多功能外包给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包括对饲料、养殖、培训等工作的外包;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部分,即销售工作,产业组织呈现垂直解体的趋势,形成了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创新机制为公司发展注入活力。有机网络形成的基础:市场和公司的相互作用。公司本身虽然有着一定的生产能力,但这并不是该网络形成的根本原因,公司仅因扩大生产是不足导致其进行生产活动整合的;导致公司进行生产活动垂直整合的动力来源于销售方面的不足,市场阻塞推动了公司的改革创新。市场和公司一经产生就相互依存,市场中各个公司的激烈竞争使得公司分工细化,必然推动市场发展,市场发展之后反过来又推动公司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2)从驱动力来看,该有机生产网络主要由企业驱动。公司已不再以自行生产产品为主,他们将生产、原材料筹供、物流等环节外包出去,然后在既有商标或商品形象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金融、研发和市场销售等环节的竞争力。因此,在组建生产网络时,公司对产品进行采购,然后贴上自己的品牌,利用自己的营销渠道进行销售。他们必须向农民提供比较先进的技术,要求它们按照规格生产出合适的产品,这种关系可以促使农民养殖技术的提高和娴熟。
3藁城市有机肥模式研究
对藁城市石家庄大众肥业有限公司的访谈调研,了解到该公司是河北最早生产复合肥的大型现代化生产企业。企业领导经营鸡场起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鸡场效益良好,随后效益欠佳,企业领导在考虑鸡粪处理情况,遵循环保、可持续原则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办有机肥厂。每年有机肥生产量达到23000t,销售价格在50元/m3左右。有机肥厂的鸡粪原料来源中只有1/10为自家鸡场,9/10从周围10km以内的养鸡农业户中收购,干、湿粪均收,收购过程有专门负责运输的农户,公司通过一定价格从农户手中将鸡粪收集起来,然后以一定价格卖给有机肥厂以赚取差价。该厂所产有机肥种类有商务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每年销往全国各地,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基于有机肥生产自身特色,有机肥厂主要进行加工和包装工作,其生产网络的组织形式为“公司+基地”。有机肥生产周期短,在原料供给充分的前提下即可进行生产销售。生产过程机械化、工程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容易保证,公司雇佣附近农户进行有机肥生产加工,公司主要进行产品销售。这种模式带动了周围农户的积极性并为其提供了经济来源,公司在整个生产网络中扮演区域带动者的角色。通过发放给农户工资的形式进行合理的价值分配。这种模式的形成有其内在原因:公司资金、技术、设备充足,缺少劳动力;农户有劳动力而缺乏资金、技术和设备,农户没有余力进行生产加工,在这个生产网络中只能作为被雇佣者的角色。通过调研发现在该有机肥厂工作的农户大都为40岁以上中老年劳力,究其原因:年轻劳力渴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而中老年劳力大都继承了勤奋吃苦的精神,在收入合理的前提下他们更愿进行生产和工作,这是这些农户们转向有机的内在原因。
4存在的问题
1)企业应成为有机生产网络主体力量的趋势不明显。目前河北农民数量众多,有机龙头企业、合作社数量较少,大量农民散户经营难以形成规模。这种状况是由中国农业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的现状决定的。有机农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广大农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微薄,不能承担有机生产的种种风险。即使部分地区农户进行有机生产,规模也较小,品种单一,加工能力弱,有机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而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销售经验,这决定了该网络中企业应成为核心力量,必须依靠企业整合带动整个网络的发展。
2)营销网络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在企业专业化分工日益细致的过程中,企业间更应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生产企业、供应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应注重利润的合理分配,高效、快速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间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相互带动,建立快速、高效的有机农业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服务、质量监控与认证服务的网络服务体系[4]。
3)企业在监督农户生产、提高加工技术、产品检测方面问题突出。目前,我国企业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特别是有机食品在保鲜、储运、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发相对滞后,造成我国销售和出口的有机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同时,有机种植农户缺少有机肥料制作、有效防止病虫害、轮作等有机技术相关知识的指导和培训[5]。此外,有机产品认证费用较高,检测设备昂贵,企业缺少快速、简便的检测手段。
4)部分农户对有机生产认识有误,有机生产热情不高。目前辛集市农民对有机鸡蛋的认识较浅薄,部分农民认为有机鸡蛋是生产方式的倒退。河北蛋鸡养殖农户在认证方面缺乏规划标准的认证公司和机构,市场混乱度高。有机认证标准比绿色和无公害标准更加严格,河北省无公害鸡蛋多,但获有机认证的鸡蛋屈指可数。
5建议
1)吸取国内外有机农业模式的优秀经验,加快有机农业发展。新绿公司意识超前,较早获得了无公害认证和有机认证。大众肥业有限公司早期与美国、德国等进行合作,成功经营了有机肥厂,吸取我国乃至世界的优秀经验,将加快有机农业发展步伐。
2)加快有机产品的科技研发,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虽然有机产品环保性高、品质好,但产量低,在销售上仍有阻碍。目前,全国笼养蛋鸡产蛋率约为90%,散养蛋鸡产蛋率仅30%左右。散养和笼养有机蛋鸡的产蛋率相差较大,进一步提高有机鸡蛋产量的技术亟待开发。在有机肥生产中,买者更加看重有机肥中营养物质含量,企业经营者应积极探寻良好的腐熟、发酵、成分添加比例等技术,提高有机肥质量。
3)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建立良好的信用体制。公司可以适当开拓直销市场,生产的有机产品越过超市和销售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可借鉴日本有机生产网络销售渠道模式[6]。有机产品直接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有机产品流通环节少、利润高,有利于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信任。
4)河北有机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需在继承优点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通过调研,新绿公司模式中部分农户进行蛋鸡养殖,部分农户进行饲料加工,部分农户进行鸡蛋收集,公司负责销售,合作社进行培训和沟通工作。通过农户、公司、合作社间相互协作,分工明确,使有机网络专业化程度提高,有利于规范生产和经营,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5)政府规范有机市场,加快有机认证公司机构建设。规范的市场能够保证有机产品质量的提高。鉴于目前河北有机认证机构数量几乎为零的现状,政府有必要扶持重点大型企业成为有机模范单位,由其指定统一的有机生产标准,便于其它企业效仿,形成统一模式,有利于市场向健康方向发展。
6结论
中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个体多,生产规模小,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7],生产技术和科技意识薄弱,经济上并不富裕;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地域性尤其突出,这是由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8],因此发展有机农业需要因地制宜。
1)国家层面上:充分利用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条件,建立健全有序的产品流通渠道,形成有机农业发展的产业规模;政府给予法规、制度、政策、技术、认证、组织管理、资金、宣传上的支持;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因地制宜的应用于国内。
篇9
1 引言
长期以来,随着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量的逐步攀升,不仅对水资源的开发的要求提高了,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为水电建设提出的新的难题。在面对难题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中所提供的机遇,新的要求无疑是对水力发电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在现阶段水电站设计工作上,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使设计质量得到提高,促进水电站整体水平的发展,以满足国内能源的需求,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水电站设计方法分析
2.1主厂房的结构布置设计
2.1.1主厂房的结构设计
(1)屋顶,屋顶包括屋面板:隔热、遮阳、避风雨等。以及预制钢筋混凝土大型屋面板、隔热层、防水层以及保护层等基础部分。
(2)排架柱,承受屋架或屋面大梁、吊车梁、外墙传来的荷载和排架柱自重,并将它们传给厂房下部结构的大体积混凝土。
(3)发电机层和安装间楼板,发电机层楼板承受着自重、机电设备静荷载和人的活荷载,传给梁并部分传发电机机座和水轮机层的排架柱。安装间楼板承受自重、检修或安装时机组荷载和活荷载,传到基础。
(4)围护结构,包括外墙,用以承受风荷载,并将它传给排架柱或壁柱。抗风柱,用以承受厂房两端山墙传来的风荷载,并将它传给屋面大梁和基础或厂房下部大体积混凝土块体。圈梁和连系梁,用以承受梁上砖墙传下的荷载和自重,并传给排架柱或壁柱。
(5)蜗壳和水轮机座环(固定导叶)将机墩传下来的荷载通过座环传到尾水管上,另外水轮机层的设备重量和活荷载通过蜗壳顶板也传到尾水管。
(6)尾水管,承受水轮机座环和蜗壳顶板传来的荷载,经尾水管框架(尾水管顶板、闸墩、边墩和底板构成的)结构再传到基础上。
2.1.2厂房混凝土浇筑的分期和分层分块
对厂房混凝土)浇注进行分期,主要是由于机组到货一般均迟于土建的施工期,且为机组安装创造工作面,为了适应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要求,厂房中的混凝土需要分期浇筑,称为一期和二期混凝土。
一期混凝土一般指的是底板、尾水管、尾水闸墩、尾水平台、混凝土蜗壳外的混凝土、上下游边墙、厂房构架、吊车梁、部分楼板等,在施工时先期浇筑,以便利用吊车进行机组安装。
二期混凝土则是为了机组安装和埋件需要而预留的,要等到机组和有关设备到货后、尾水管圆锥钢板内衬和金属蜗壳安装完毕后,再进行浇筑。二期混凝土包括金属蜗壳外的部分混凝土、尾水管直锥段外包混凝土、机座、发电机风罩外壁、部分楼层的楼板。
水电站厂房水下部分的混凝土属于大体积块体混凝土。其特点是现场浇筑量大,结构几何形状复杂,基础高差大,对裂缝要求严格。由于受混凝土浇筑能力的限制和为了适应厂房形状的变化,因此每期混凝土要分层分块浇筑,便于施工和保证工程质量。
2.1.3厂房结构的分缝和止水
分缝工作中主要可以运用沉降伸缩缝,这是为了防止厂房地基不均匀沉陷,减小下部结构受基础约束产生的温度和干缩应力,沿厂房长度方向设置的伸缩缝和沉降缝(永久缝)。其特点主要有一般都是贯通至地基,只在地基相当好时,伸缩缝才仅设在水上部分,但也需每隔数道伸缩缝设一道贯通地基的沉降伸缩缝。
止水是对厂房水上部分的永久缝中常填充一定弹性的防渗、防水材料,以防止在施工或运行中被泥沙或杂物填死和风雨对厂房内部的侵袭。与此同时,厂房水下部的永久缝应设置止水,以防止沿缝隙的渗漏,重要部位设两道止水,中间设沥青井。止水布置主要取决于厂房类型、结构特点、地基特性等,应采用可靠、耐久而经济的止水型式。
2.2厂房整体稳定及地基应力设计
厂房整体稳定及地基应力应该对沿地基面的抗滑稳定、抗浮稳定、厂基面垂直正应力注等进行计算。而河床式厂房本身是挡水建筑物,厂房地基内部存在软弱层面时,还应进行深层抗滑稳定计算。
在进行计算时,必须要保证厂房在运行、施工和检修期间,在抗滑、抗倾与抗浮方面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以保证厂房的整体稳定。并且厂房地基应力必须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不允许发生有害的不均匀沉陷。
由于河床式厂房直接承受上游水压力,在确定地下轮廓线、校核整体稳定性和地基应力时,以两个永久缝之间或一个机组段长度为计算单元,进行稳定分析和地基应力计算时,不能取单宽进行计算。另外厂房有大量的二期混凝土,并可能有分期安装问题,故在机组安装前后荷载变化较大,确定荷载与荷载组合时也有其特点。
荷载主要包括基本何在和特殊荷载,基本何在主要包括了厂房结构及永久设备自重;回填土石重;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情况下的静水压力等数据。特殊荷载则主要指的是校核洪水位或检修水位情况下的静水压力;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或检修水位情况下的扬压力以及地震力等。
厂房整体稳定和地基应力计算应以中间机组段、边机组段和安装间段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按荷载组合分别进行。边机组段和安装间段,除上下游水压力作用外,还可能受侧向水压力的作用,所以必须核算双向水压力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和地基应力。
2.3发电机的支承结构与风罩设计
2.3.1支撑结构计算
发电机的支承结构,其底部与蜗壳顶板联成一体,承受着巨大的静、动荷载,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机墩自重,发电机层楼板重及其荷载,发电机定子、励磁机定子及附属设备等重,上机架、下机架重,定子基础板重,下支架在顶起转子时的负荷。这些荷载通过定子基础板作用于机墩顶部。而发电机转子连轴及励磁机等重,水轮机转轮连轴重,轴向水推力。通过推力轴承传给机架再传至机墩。
2.3.2风罩计算
发电机转子连轴及励磁机等重,水轮机转轮连轴重,轴向水推力。通过推力轴承传给机架再传至机墩。当风罩墙半径与壁厚之比(R/δ)大于10,并且高度较大时,可按有限长的薄壁圆筒公式计算,底部固结,顶部自由或径向简支;而当开孔较多且尺寸较大,破坏圆筒整体性时,按圆周上为单宽的竖向梁计算,底部固结,顶部采用自由、铰支、固接或与发电机层楼板刚结,风罩墙与发电机层楼板一起按Γ型框架计算,但环向要适当布筋加强。
3 结语
水电站设计相比拦河坝、水闸、堤防等其他水工建筑物设计更不容易,设计周期较长,首先要做流域规划,然后随之就要进行水资源论证、林地规划、地质灾害评估、环评、水保、地勘、生物多样性评估、可行性论证等等多方面的评估,最后还需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复及发改、财政等有关行政机关的核准文件后才能正式启动。开工后,安全评估和相应阶段的安全鉴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由此可见,水电站设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因此在日常的生活,我们应当积极探索,认真学习,努力将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做到最优。
参考文献:
[1]林继镛. 水工建筑物[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第四版:32~120
篇10
随着消费者时间观念的增强以及国家全力推动电网的建设改造,快热式电热水器这种具有绿色、环保、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将受到国家大力扶持,成为我国热水器行业的主流产品。
在面对市场前景乐观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困扰快速电热水器行业发展的技术性难题――由于受国内居民用电环境和消费者对快热式电热水器产品认知的制约,目前快热式电热水器的全国市场总体规模还很有限,难以迅速扩张。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快热式电热水器的功率普遍都比较大,家庭安装一般为7500瓦左右,冬天特别是北方城市至少要8000瓦以上的功率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热水进行洗浴。这样一来,用户家中的电表至少要求为≥20A、空气开关为≥32A甚至要求达到40A。加上一般居民家里的电冰箱、空调等其他大功率的家用电器,就要至少≥80A。线路方面,一般电源线路要求必须达到4mm2以上专线,有的要求6mm2以上,在北方地区甚至要用到10mm2以上380伏的三相电。
基于我国电力设施条件和用电环境等限制,快热式电热水器的规模化发展受到一定局限。不少二三线城市、部分老城区,以及酒店、洗浴中心、健身房、理发店、集体宿舍等有大量需求的场所只能对快热式电热水器“望电兴叹”。如何保证快热式电热水器满足正常使用和解决产品受安装条件限制的难题,成为快热式电热水器获取更广泛市场的关键性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有些生产厂商缩减功率,推出功率低至5500瓦甚至更低的快热式电热水器产品。另有部分在行业颇有影响力的老品牌,在绕不开这一技术难题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了产品转型,将快热式电热水器的广泛市场拱手相让;也有一些厂家从市场战略入手,在产品定位上只针对建材批发市场和年轻的打工族群体,甘做“小众”品牌。
据贝力菲研发人员介绍,“超级双电模式”技术,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解决了产品的出水量不大和受安装条件限制的问题。
具体来说,普通家庭安装快速电热水器功率7500瓦,需要安装6mm2以上的电源线;而通过“超级双电模式”,1.5mm2加2.5mm2电源线即可实现8000瓦,出水量和水温以及沐浴舒适度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在“超级双电模式”的保障下,快热式电热水器采用1.5mm2和2.5mm2或以上的电源线便可以安装,其加热速度更快、出水量更大、待机时间长等特点,为家庭沐浴、厨房热水和酒店、洗浴中心、健身房、理发店、集体宿舍等商业场所的热水供应提供了安装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