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化学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化学发展史

篇1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多元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在他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介绍了人类至少具有语言、逻辑、音乐、肢体动作、空间、人际关系、内省、自然探索和存在智能九大智能范畴。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个性化教学

顾名思义,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进行指导,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形成有独特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因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学生需要什么,便授予什么。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

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课程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的信息素质和能力。然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个体差异却比较明显,无论是计算机应用水平、动手能力、兴趣爱好和创新意识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技能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有必要根据每位学生的智能特点,通过个性化教学和辅导,引导学生形成适于自身发展的信息技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局域网的环境下实施的,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实时监控、单独监控辅导等,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方式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策略

1.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为激发学生潜能做准备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重要原因,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兴趣及个性特征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当学习者在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时,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为其赋予新的含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优化资源,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如,教师可利用节日、学生活动、流行事物等元素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

例如,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二章“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计”这个内容时,正好遇上学生军训返校,我就以欣赏军训精彩相片来引入课题,并且以制作多媒体作品《难忘的军营》替代了教材上《快乐校园》的范例。

例如,教学“图形图像的加工”这个章节时,选用了制作学生感兴趣的圣诞节贺卡进行讲授。上课前播放的圣诞节歌曲及圣诞节由来的介绍为课堂营造了一个浓浓的节日气氛。

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得到了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且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些都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2.多元任务的布置为多元智能提供发展空间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它并非是课堂教学的“永动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任务驱动”时通常会把“任务驱动”异化为“任务驱使”,使学生处在不断完成任务的“流水线”上,疲于应付。主要原因是任务的设计仍以封闭型居多,一般都是由教师事先预设,任务设计单向、内容单调、结果单一,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需求的考虑,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设计和个性化发展的考量。为了在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设置“任务”时就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设置多元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要。任务的多元性也包括两方面含义,即把不同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制定包含多种智能要求的任务,或者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置多个适合不同强势智能学生的任务。

例如,在Excel数据统计这个章节中,我设计了中学生零用钱分配情况调查分析的综合练习。这个任务,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人际关系智能(调查小组同学每周需用钱的消费情况)、逻辑智能(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空间智能(表格与图表的美化)、语言智能(作品展示和对小组同学需用钱分配给出自己的建议)、内省智能(小组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通过这样学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而且不同的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强势智能,发展个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可不限定学生操作所使用的软件。如,制作网页,允许有的学生用FrontPage,有的学生用Dreamweaver;在处理图片时,有的学生用照片编辑器,有的用Photoshop,还有的喜欢使用Cool 3D等。因此,个性化的任务设计就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

择性。

3.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模式,关注全体学生的智能发展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采用分层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采用目标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测试分层、反馈分层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高层学生懂得学无止境,中层学生相信自己能更上一层楼,低层学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以下分层目标:(1)基础薄弱类学生的目标:认识PPT的界面组成,能运用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来制作简单的幻灯片。(2)中层学生的目标:不仅能熟练运用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还会利用自选图形来美化幻灯片,学会插入声音、视频文件,创建超级链接,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尖子生的目标:制作出较为完整的演示文稿作品,熟练掌握自选图形、超级链接的使用,适当加入幻灯片切换及自定义动画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在知识技术和组织上起带头作用。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采用分层合作学习模式时,具体教学方法以“小组学习”为宜。按照“组间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类学生合理搭配。在合作学习时,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例如,在多媒体作品《难忘的军营》教学中,我是按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教学的,学生分小组通过讨论与合作来完成作品的规划、设计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优秀的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组织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中等的学生则在交流中受到启发,使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较差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得到了他人的帮助,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采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个性化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种不容易“被测量”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就应当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然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个性化评价则是重过程轻结果,他特别强调的就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过程,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劳动与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中实施个性化评价可遵循以下几点标准:

(1)评价内容多元化。即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做到拒绝“唯一标准”,提供多把“尺子”,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

(2)评价的形式、方法多元化。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个别考查与统一考试相结合,口试、笔试、动手相结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方法,从多个角度、多种渠道进行评价。

(3)评价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元智能指导下的评价关注的不是不同学生考试成绩的先后顺序,而是每一个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前后有哪些差异,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贴上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而是为了找到个体的智能强项,发掘学生在哪方面具有发展的潜能,找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建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把学生的作品汇集起来,用以记录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轨迹。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局域网,查看档案袋及时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进步。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访问档案袋中的作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个性化评价追求的是“以评价促发展,点燃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它倡导更多赞许、包容和支持,这不仅是学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的动力,更是张扬学生良好个性的有力

保障。

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表讲话:“希望青年学生德才兼备,保持个性。”然而在网络纵横的信息时代里,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必须坚持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的同时,绝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必须加以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名卓,张琴珠.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5(01).

篇2

【摘 要】怎么才能使初中学生喜欢学习化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新时期化学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利用化学发展史调动学习兴趣,利用实验调动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习兴趣等方面来阐释,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化学问题。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化学发展史调动学习兴趣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发展,在化学发展史中,一个个化学家就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研究化学问题的故事引人入胜,因此,利用化学发展史,讲讲化学家研究化学问题的故事,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化学史,不仅能调动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化学的用处,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对化学学习的情感,促进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拉瓦锡利用天平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规律的事迹;在进行元素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以及门捷列夫研究出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在进行有机合成物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化学合成物已经达到几千万种了,这些新物质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些事例,让学生知道了化学的有用之处,了解了化学家对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实验调动学习兴趣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化学学科的优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实验确实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学习,看到现象各异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是难以抑制喜欢之情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有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状态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就想魔术一样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实验,发挥好实验的教学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比如,在进行绪言教学的时候可以补充这样的小实验,老师指着酒精灯,问学生:能不能不用火柴、打火机等点火物品将这个酒精灯点燃呢?学生左思右想,感觉是不可能的事。这时,老师拿着一根玻璃棒,在酒精灯的灯芯上轻轻的一碰,酒精灯点燃了!学生看得很惊讶,感觉太神奇了!其实,这个玻璃棒上早已蘸上KMnO4与浓H2SO4的混合物了,它们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热,点燃了酒精灯。化学上类似这样有趣的实验是很多的,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向学生补充一些,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要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因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学生,是一位科学家,自己像在做一项重要的研究。事实上,初中学生所探究的问题,在化学学习上早有定论了,之所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比如,放置较长时间的NaOH是否变质了?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家里的铜制品,时间长了会出现锈——铜绿,铜绿在火焰上加热后,会变成黑色的物质,这种黑色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很多学生猜测它是碳,也有不少学生猜测它是CuO,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习兴趣

生活中时常遇到化学知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的时候,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亲身去体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进而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雷雨过后,空气为什么变的那么新鲜?走进服装店,看到不少服装的面料是人造纤维,它是什么材料?平时饮食的时候,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平衡?假如你是一位学者,如何看待目前的能源危机?有什么新的思路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指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看待生活的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让化学教学变的有血有肉,不再空洞,这是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比如,在学习空气、水等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大气、水污染的情况,让学生思考空气与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空气、水资源的建议。

四、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主要设备,它能播放图片、声音、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思考,有很强的娱乐性,它在化学教学中有多种用途,比如,微观粒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可以做成课件让学生看,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化学实验中有很多是存在着危险的,比如,点燃不纯的H2会发生爆炸,让学生去操作危险性很大,但必须让学生感受一下,我们也可以做成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H2的“爆炸”;有些化学实验的时间很长,比如,金属的生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是难以完成的,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这个模拟实验,使学生了解金属生锈的原因,从而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防锈的问题。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为活跃的积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可以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未知的科学实验中,老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陆天池.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学科教育.2010

篇3

关键词 问题解决 新课引入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化学史 教学效果

新课的引入是学生对新课的第一印象,可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位教师能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引入,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就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化学课堂教学中引课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引课方式会创造不同的教学效果。

1.什么样的新课引入是高效的

如果以“虎头一驼峰一凤尾”来形容一节课的话,那就是需要有精彩夺人的引入、引人入胜的、耐人寻味的结课3部分,其中引课的设置应该是一堂课能否引人入胜的关键。虽然引课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引课,如一部电影的序幕,一开场就精彩纷呈,让人忍不住想继续看下去;好的引课,又好比高手对弈,第一招就为全面胜利铺垫基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好的新课引入应具有以下特点:新课引入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形式上和材料上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在语言上简洁富有吸引力。

2.4种不同的新课引入方法

笔者结合全国化学优质课评比的课例(2010年,河南洛阳),以苏教版《化学2》中“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一课的新课引入来具体阐述。

2.1故事引入

用扣人心弦的生动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参与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1的引入:格林太太诉说病情,她曾经因为蛀牙补过一颗黄金假牙,后来一次车祸后在黄金假牙旁装了颗不锈钢的假牙。但那次车祸以后,格林太太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奇怪的是,众多的医学专家为她检查后,都找不到原因,四处求医就是治不好。后来,一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请问这病因是什么?请你开个药方。

分析:故事、寓言等有一定的情节,富有趣味性,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说故事引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但故事引课所选用的故事与教学内容要有联系,故事引课对教师的语言及肢体表达要求较高,此外还需要教师有较好的课堂控制能力,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节课的故事引入,学生对引课目的不是很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是能量的转化,这样的引课,只是热闹过场,效果不理想。

2.2化学史引入

化学发展史使学生明白化学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也能使学生明白化学对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化学史内容引入新课,学生可以了解化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化学思维过程,可以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化学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索精神。

教师2的引入:1799年,伏打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银板浸在盐水里,发现连接2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于是,他就把许多锌片与银片之间垫上浸透盐水的绒布或纸片,平叠起来用手触摸两端时,会感到强烈的电流刺激,伏打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

1836年,英国的丹尼尔对伏打电池进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解决了电池极化问题,制造出第一个不极化、能保持平衡电流的锌铜电池,又称丹尼尔电池,此后又陆续有去极化效果更好的本生电池和格罗夫电池等。

分析:这种新课引入的方法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电池的发明和发展历史。但对探究要求很低,缺乏问题指引,学生学习激情不高,不利于后面的学习。

2.3化学事实引入

化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如果有近在学生身边的例子作为引课的素材,就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

教师3的引入:以60周年国庆题材为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突显高能电池在游行彩车中的作用,从而提出问题:常见电池有哪些?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追问:它们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电池工作原理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入课题。

分析:这个引课内容体现了化学生活化的痕迹。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见闻,提高了化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为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参考。但是将知识的结果摆在了新课开始,使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制约,学生的思维无法扩散,学生一旦获得有关知识,就会失去再探究的欲望。如果能将这样的化学事实放在新课之后,作为发散学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拓展训练,则更会激起学生探究兴趣,使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2.4以“问题解决”为本的新课引入

“问题解决”本身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行探究,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增长知识与才干,发展健全的个性。

教师4的引入:提问: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有谁参与了这次全球性的活动?“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是什么?电能的来源是什么?我国的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火力发电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呢?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分析:这种通过问题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3.4种引入方法的比较分析

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引入方式,便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使教师选择了不同的引入方式,从上述4个新课引入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篇4

一、强化德育教育的功能,培养现代意识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不只是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化学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需要指出的是,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更有成效,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化学教学中,还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技意识。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等。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烟雾污染事件。培养学生形成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

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习本身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会怎样学习,学会怎样思维。”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对一式或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三、增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要的是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及能否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其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有人指出:“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篇5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一)契合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

化学与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健康、能源、环境等问题紧密相连。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人类的进步上,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问题也是情境教学的素材来源之一。同时,化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化学实验也正是进行情境教学的手段之一。

(二)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处于初中生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初中生的心理的特点可用“五个好”来概括,即好胜、好奇、好试、好动、好问。因此,为符合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化学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可行性。

二、在初中化学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

化学实验是在情境创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其作用也非常显著。尤其是化学实验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化学反应流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情境,能够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全面构建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运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复习理论知识,例如,在主要的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只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将少量浓硫酸倾倒在一个黑色布料上,利用布料迅速被灼烧漏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配合以语言表述,对学生说: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的各种液体,实际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当然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可以饮用各种水,当然这可能只是一种理想,但是如果我给你一种酸,你能不能毫无顾忌地饮用呢?估计同学们不太会给我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现在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对我的这句话进行验证。我将一种看上去是水的液体倒在一个干净的黑色布料上,请大家看布料的变化(在这个小实验中,黑色布料迅速被烧出一个洞)。

在这个实验情境的创设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氛围变得轻松和刺激,师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明显更容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实验,几句简单的语言,也能够达到教育学生硫酸等特殊浓酸腐蚀性高的化学特性,并达到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的教学目的。

(二)以化学历史创设故事型情境

利用化学发展史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家在探究化学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例如,在《氧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氧气发现的历史故事。

[故事情境]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加热汞煅灰,放出气体;将蜡烛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蜡烛的火光更为明亮,同时燃烧了更长的时间;将小白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小白鼠存活了较长的时间。从而他得出了实验结论:这种气体中不含有燃素,但可以助燃。普利斯特里向拉瓦锡展示了实验,拉瓦锡不相信燃素说,并通过金属煅烧实验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进而提出了氧元素。

[教师引导]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某种未知的气体,但是受到燃素学说的影响没能发现氧气,而拉瓦锡打破了这种限制,发现了氧。

设计目的:让学生沉浸在氧的发展史中,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精神,陶冶情操。

(三)以问题引导创设认知型情境

问题情境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情境教学要求:为了激发学生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地、不断地探索,最终实现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深刻理解原理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溶解度》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进行课堂演示,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向水中慢慢放进白糖,发现当放至一定量后,白糖不再溶解。提问:为什么白糖不再溶解了?

[问题2]白糖不再溶解了,说明已到达溶解的极限。如何科学地表达这种极限呢?

[问题3]如果想让白糖继续溶解,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教师设计了连续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课堂展示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由易到难,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四)结合演讲辩论创设讨论型情境

说到结合演讲辩论创设情境,对于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事实上这种情境创设方式是可行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主题,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还是带来了福祉?”问题抛出之后,我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让他们积极思考并讨论。A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B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并让他们分为两个阵营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A组学生说化学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很多化学污水和化学气体排放到了我们的环境当中,让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B组学生则认为化学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祉。比如说我们人类利用核能发电,利用化学原料制成干电池等。双方一度争执不下。最终我总结性地说道:“同学们说的都没有错,化学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給我们带来了福祉。只要对化学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有效抑制化学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把隐患提前消灭于无形当中。今后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化学,将来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了灵动,充满了趣味,这比苦口婆心地进行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灵活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实现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帅.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2014.

[2]王锐环.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情境教学[J].考试周刊,2015(8):140-141.

篇6

关键词:激趣 有机物 内容设计 实验教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高中教材的有机物部分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也是决定高考化学科成败的关键。有机物部分内容庞杂、理论抽象,若照本宣科,同学们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本人采用兴趣教学法,使学生有机课上能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一、重视课堂内容设计

1.结合化学史料,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渗透有机物的发展史、发展现状、最新成果及发展趋势,可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感受有机物的魅力和新奇。例如:在引入有机物的学习时,可用10分钟的时间介绍了有机发展史中的著名人物及感人事迹----德国化学家魏勒,年青时不畏权威,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动摇了生命力学说的统治,开辟人工合成有机物的新纪元,让学生明白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源泉,广博知识、活跃思维是成功的法宝。格林尼亚,21岁之前是个不学无术的公子,在一次舞会上受辱后,发奋读书,终于成了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给那些自暴自弃的同学打上一针强心剂。解放初期,我国科研条件极为简陋,但我国科学家,群策众力,先后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用以增强同学们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学习芳香烃时,介绍凯库勒如何确定苯的结构,让学生明白灵感来自对某一事物的不懈追求,而非神的旨意。这样史料渗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想的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联系生产生活,体现化学实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向学生介绍有机物与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物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在讲聚合反应时,介绍各种塑料、人造纤维等有机化工的内容,说明有机化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让同学们注意白色污染给环境造成的压力。讲芳香烃时,应使学生知道多环芳香烃有致癌作用,现在工业广泛使用的多氯联苯(PCB)己造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学习卤代烃时,介绍电冰箱用的致冷剂--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杀手,长此以往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应改用氢氟烃作致冷剂,并提出多氯化合物的残毒致癌性,提醒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生活习惯,以减少致癌物对身体的侵害。学习醇类化合物时,告诉学生微量丁硫醇可用在液化气中,起泄漏报警作用。学习羧酸及其衍生物时,简介各种目前新型防腐剂和香料,并指出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增加学生学习责任感和紧迫感,点出常用的除草剂也有羧酸衍生物。讲到蛋白质时,介绍市场上比较畅销的护肤品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特殊蛋白质。这些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体会到有机物无处不用、无所不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发挥实验作用

1.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与实验两不误

实验演示是一种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有机物的教学应演示实验为辅,给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的衔接点,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对一些实验仪器的组装、操作可通过演示进行。

创新实验也可激发学生兴趣,可通过引导学生看一些奇异的装置或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方便操作的仪器激发学生的原始兴趣;也可在演示实验中添加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激发学生原始的好奇心,例:在参观有机实验室时,可让学生参观蒸馏烧瓶和旋转蒸发仪等,再对学生说这些仪器都是有专门用途的,激发学生原始的好奇心,为兴趣的培养奠定基础。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满化学实验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微观世界,微缩的客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打破了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更符合现代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通过模拟技术,对有危险性、危害性的实验,放心地让学生大胆操作,为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提供条件。例:CH3COOC2H5的制取,在多媒体技术上,可通过学生模拟实验,既掌握原理又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许多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存在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易产生C0毒气,又易熏黑炊具,浪费能源,通过做燃烧时调节空气量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认识不正常燃烧产生的飘火、回火、脱火现象及排除措施,并调至最佳燃烧状态,既教会了合理安全使用液化石油气,又激发了研制高效、节能、安全的燃气灶具的创造性兴趣。

有些化学演示实验,由于仪器较小或班级规模大,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观察清楚。则可把该演示实验放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将实验过程和现象清晰的呈现于屏幕上,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的细微变化。有些实验由于实验条件、时间和空间以及环境的限制,很难将这些实验演示给学生们,有些实验甚至连教师本人都没有见过。将这些实验用摄相机拍摄下来制成录相带或数字化光盘,以及多媒体软件,作为演示实验的补充便可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例如:石油的系列分馏等实验。

3.开展课外实践实验,巩固丰富学习兴趣

篇7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的学科,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历史现象,探求历史规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历史教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英语;音乐

一、加强多学科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大历史观的要求

由于历史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历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多才多艺、博学多识,不仅要精通历史 学科,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了解新兴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能随心所欲、灵活自如地 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中,从而服务于历史教学,激活历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用多学科知识组织历史课堂

1.语文

文史不分家,由于语文中的很多诗歌、小说、成语都和历史典故有关,不懂历史的人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学不好的人也学不好历史,像等很多伟人没有不懂历史的,他们既是文学家,也是历史学家。学生在欣赏佳作名句的同时,反而更能激起学习历史的兴趣,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探究世界奥秘,两者相 得益彰,相辅相成。

(1)诗歌之中有历史

例如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就把1000多年前 一幅人丁兴旺、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国富民强的历史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昏庸骄奢,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就真实的反映了那 段刀光剑影的历史。还有一些诗歌在描写事件时,更容易让历史人物、事件变得鲜活,并能给学生展现一 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且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的《七律》,在让学生了解过程的同时,也 更好的发扬了精神,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2)成语是历史的浓缩

语文中见到的成语多数和历史故事有关,如一言九鼎、釜底抽薪、望梅止渴、分道扬镳、秦晋之好、刻舟求剑、负荆请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指鹿为马等等。如果历史课上恰如其分的引用一些 成语,将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热情和效率。

(3)读名篇就是与古人对话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好素材,如反映中国历史的有《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等等。反映外国历史的有《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如果语文阅读能力强,对理解历史有很大的益处,反之了解历史背景更容易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

2.物理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着许多物理知识,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杠杆定律、牛顿的力学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三次科技革命的一些重大成果,如蒸汽机、电力、发电机、电动机、电灯泡、汽船、火车、飞机、 宇宙飞船、原子弹等等。如果把物理知识恰当的运用到历史课中,许多难点就会迎刃而解,还可以使学生 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感悟科学的魅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3.化学

人类的发展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现代战争 生化武器的使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被提上日程,在历史课上运用化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更懂得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重要。从工厂废气的排放、汽车废气排放,到导致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学生就会明白自觉使用清洁能源、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必要,学以致用。

4.数学

在学习历史时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记忆,如等差法、倍数法、等比法、联想法等;历史年代尺和数学 的数轴很相似,年代的换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百分比等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历史示意图的画法会用到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条状图、折线图等,数字应用得好可以是历史时间更加形象化 。

5.政治

政史是一家,很多历史知识需要用政治学原理来解释,如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能较好的 理解各国的改革和革命以及政策的调整;政治上的科教兴国战略,依据是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各种法律 的出台都与历史有关,依据是“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进步”。另外哲学上的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对 历史学习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人物的评价、考古挖掘、对现实的看法、宗教的理解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地理

任何历史事件,必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任何一个地域必然有它的过去和现在。地域见证了历史的 发展,历史把这一地域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如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联系,天文学革命和太阳系的 构成、运行。历史上战争、战役的发生都要用到地图、考虑到地形、气候、交通,军事指挥家更离不开地图;我国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涉及了铁路、公路、航空、地形、气候、河流、物产等,让学生自己 设计最佳旅游线路,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地理大发现、三角贸易、郑和下西洋和海洋气 候、洋流有密切的关系。很多地名有历史的痕迹,如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埃及的亚力山大港、英国利物浦 、拉丁美洲等。

7.英语

世界历史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材中间一些黑体字和一些人名、国际组织、历史大事用中英文对照 ,这是以前教材从来没有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8.音乐

篇8

【关键词】创新意识;启发;实验教法研究

当今,人类正面临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接受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加强素质教育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我们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从而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创造史和发明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1994年国际滑雪教育会议(ICCE)的主题就是强调: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环境、能源、材料以及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涉及化学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有意识的让学生展望化学的明天──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食品,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此外,还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把学生引入化学问题情趣中用,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强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应坚持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有效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创新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花心变化的全过程都呈现着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观、具体,它是利用感官直接接受具体想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些表象进行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而获得认识,这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创新思维的结构中,包含有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所谓发撒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进行发散性联想,得出多种解法、多个结论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化学教学内容,有许多发散思维的素材,引导得好,能把学生带到积极思维的情境中。要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并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以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是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当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有许多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素材,有待我们化学教师不断去挖掘并加以利用。有人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因而,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化学作为研究和开发新材料的科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就更有必要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利萍.中学化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0,(20).

篇9

关键词:有机化学;环境问题;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节约和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开发和研究新的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21世纪提出的“绿色化学”概念,要求利用可再生的原料生产化学产品,在生产的同时不产生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对环境没有污染,实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为社会提供有益无害的化学产品的目标。现在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但是,农业、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例如,植物纤维每年生产出来的有上千亿吨,而为人类利用的仅占1.5%。我国吉林等省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玉米秸秆餐具、玉米淀粉可降解塑料等产品已成规模,也有用豆渣制取大豆蛋白纤维、用玉米芯生产糖醛等化学品的成熟技术等等,但是,但是麦秸和稻草等的利用仍未解决,仅有5%的秸秆用于造纸,大量的秸秆被废弃,甚至焚烧而污染大气。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的资源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工厂和实验室常以有机溶剂进行萃取操作或作为有机反应的介质,这些溶剂不仅易燃易爆,而且还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毒害。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对环境、人体无毒又安全的绿色溶剂。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超临界流体对有机物的溶解力很强,其中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就是一例,它具有无毒、无残留、惰性、价廉、可以循环使用的优点。近20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为萃取溶剂所进行的萃取研究,涵盖了药品、食品、香料、化工等行业。在超临界流体中进行卤代、加氢、氧化、聚合等有机反应的研究也已初见成果。今后,超临界流体有望部分取代挥发性的有机溶剂,从而消除溶剂的残留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有机反应往往产生副产物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将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化为产物,实现零排放是化学家的理想,这就是“原子经济性”。现在有的反应的原子利用率已经达到100%,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环氧乙烷的生产。原工艺使用的氯乙醇法,要用氯气并产生大量氯化钙,原子利用率只有25%;现在用银催化氧化乙烯,原子利用率达100%。提高有机反应的原子利用率应从选择新原料、采用新型催化剂、改用新的反应线路等方面不断地探索。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有机化学还有许多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反应原料到反应产品,从反应条件到反应路线,将原来依赖矿物资源转变为开发生物质资源的新路线。玉米及玉米核的综合利用:1)玉米的化学组成主要为淀粉(质量分数约70%)、蛋白质(约10%)、油脂(约5%)和纤维素(约10%)。玉米经侵泡、破碎、分离提取后,可以得到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纤维等初加工产品。2)玉米的初加工产品经过深加工后,还可以得到2000多种产品。例如,淀粉可以加工为变性淀粉、淀粉糖、淀粉高分子材料、淀粉发酵产品等。淀粉发酵产品是以淀粉或淀粉水解的葡萄糖等为原料,经发酵转化成为多种有机产品,是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其中淀粉发酵生产的乙醇,现在已经推广为汽车的清洁燃料-乙醇汽油。3)玉米核(或称玉米芯)的主要成分是多缩戊糖,与稀硫酸在加热加压下反应,可以制得糖醛。糖醛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糖醛与苯酚在酸或碱催化下缩聚成酚醛树脂,可用作砂轮、砂纸、纱布的粘合剂;糖醛的氧化产物己二酸和顺丁烯二酸酐分别是合成锦纶纤维和不饱和聚酯的重要单体;由糖醛的还原产物糖醇生产的糖醇树脂,可作耐腐蚀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和防火泡沫塑料;糖醛还是合成香料、药物、燃料等的原料。看到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不禁令我们叹为观止,其实,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它的成果正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有机化学在材料、能源、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国防科技等很多领域里,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过程中,有机化学已经展现其他学科不具备的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巨大能力。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创造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有机化学渐渐发展成为一门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各个方面、充满活力的学科,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今天的物质生活中,存在几千万中形形的物质,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及合成的。可以说有机化合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食品、医药、香料、有机肥料、炸药、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等。对于征服疾病如白血病、控制遗传病、延长人类寿命将起到巨大作用。

篇10

一、化学教学中的智育渗透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

3、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成或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生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如参加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作为化学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参加竞赛,去拼去争,争取成为胜利者。

三、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3、应增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