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语言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语言分析

篇1

[摘 要] 电影和文学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中的两大主要形式,对文化的传播起着主流媒介的作用。但是,电影自产生初期至今,受到文学的影响很深,以致人们对两者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在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同一性的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混淆。本文通过用比较的方式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探索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与区别,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做出合理的解释,希望该研究对电影和文学的研究能起到补充作用。

[关键词] 语言;比较;相似性;区别

语言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对语言的熟悉之甚以至于经常把它视作理所当然,并对其产生了很多的误解。关于语言的研究,语言学家索绪尔对语言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为现代语言学及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语言”是抽象的,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个人被动地从社会接受来的,是一种社会行为;相反,“言语”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个人对语言系统的应用。换句话说,“语言”与“言语”是抽象与现实、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乔姆斯基也提出了自己的“语言”理论,他把语言分为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

电影的出现,引起了电影界和语言界对电影语言的争议。早在1972年克里斯丁麦茨就在欧柏林大学生电影会议上提出了电影是否是一种语言的令人困惑的问题。贝拉巴拉兹,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他曾把电影艺术比喻为一种语言,他认为,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语言”。可是,人们把电影说成是一种语言,却鲜于接受任何语言学的教导。电影这种语言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语言到底存在怎样的区别?

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比较

文学被称为语言,电影也被称为语言,既然二者都是语言,一定在某种角度与传统的文学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似性。

从电影的观众看电影的过程与读者阅读文学文字的过程来看,两者实际上都是一个语言的交际过程,并且导演与观众,作者与读者是互为前提的。文学作者写作的过程是用编码的过程,读者阅读是解码的过程。作者与读者之间要想有沟通,前提条件是作者的编码与读者的解码共同使用代码。电影的导演制作影片与观众观看电影也是相同的道理。

其次,在创作上,电影和文学也有着相似性,二者都强调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合乎逻辑的故事情节,内容要求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小说《呼啸山庄》展示了一个畸形社会下的性格畸形的人物希斯克利夫,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小说展示了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的生活写照,同时小说的主题“恨,是爱的异化”得以凸显;电影《加勒比海盗》成功地塑造了威廉这个人物形象,威廉极具骑士精神,英勇、有正义感而又不失谦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创作倾向或文化指向上,二者都以某种程度和样式出现,在语言的形式上虽表现各异,但都顺应社会当时的各种思潮,因此,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都出现了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以及后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是受了西方的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影响,主要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创作上追求内涵和风格的独特性,如人性的异化,表现手法的荒诞化意识流等特征,现代主义真实、客观、典型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对现实生活以及人物真实的心理进行刻画;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抛弃了合理叙述现实生活的做法,代之以情绪和感受的自由表现,甚至以情绪的自由宣泄来换取故事的真实性和连贯性,作品游走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后现代主义的电影的特点可以归结为“突出情绪,弱化情节”。后现代主义受到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虚无主义的影响更甚,在此引导下,后现代主义则更倾向于无我性和“非原则化主张”思维方式、艺术体裁和表现手法的多元化。实际上,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模糊的而且又是非特定的文化概念,不宜将其归为某一。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前卫,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例如,根据玛格丽特杜拉的同名小说改变的电影《广岛之恋》,记录了到日本广岛拍电影的法国女演员与一位日本建筑师之间短暂的恋情,而女演员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爱人,心理念念不忘的却是在家乡内韦尔同一个纳粹士兵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并因此而陷入痛苦,本以为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记忆却成为难以控制的潜意识,这部影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以“时间”和“精神”为主题,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差异。

其一,在构成要素上,二者有所不同。文学语言是用文字这一人工符号组成的,其语言单位是抽象的代码(除了象形文字),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素和音素。现代电影语言系统却是用自然符号构成的,没有最小信息单位,电影语言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摄影形象、影片的言语、电影的音乐、剧本等。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镜头对观众产生影响的,因此,电影语言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视听语言。另外,虽然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都有语法,但它们的语法有别,文学语言的语法从单词出发,然后划定词类、分析句子形态和语义、语用;电影语言的语法从镜头出发,拍摄全景并进行剪辑。最后,两种语言在构成要素上的区别还在于形容词的使用,文学语言处于刻画人物、场景,使用较多的形容词;电影由于影像画面的出现,就取消了形容词的使用。

其二,两种语言的风格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修辞策略上。文学作品,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其语言都讲究文学修辞的使用。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写作中常常综合使用比喻、夸张、象征、讽刺、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于电影语言,爱森斯坦是很早就对早期电影中隐喻和象征的。作为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先驱人物,爱森斯坦认为电影的修辞性体现在蒙太奇上,认为蒙太奇即是“隐喻”,即是“象征”,上下镜头之间的关系是修辞性的,是隐喻性的和象征性的,爱森斯坦的隐喻的喻体更多情况下并不是场面本身的视觉元素,他认为喻体的选择与文化所指有关。爱森斯坦的隐喻和象征,需要观众有充足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背景,这就增加了他观点的晦涩性。有声电影出现之初,影视的隐喻和象征由于人们忙于用声音叙事而曾经被人们忽视。当时意大利新鲜事这样的代表人物柴伐梯尼甚至提出“我们反对隐喻”的论调。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巨匠安东尼奥。他认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通常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安东尼奥电影中选定的空间和场景具有象征的或其他的意义,比如,他的电影《奇遇》中荒无人烟的西西里岛、《红色沙漠》中大片的灰色厂区、《夜》中米兰城市里空无一人的街道,这些画面都象征、映射出城市的冷漠。由于无法使用文学语言中的比喻词,电影中的隐喻多是通过场景、色彩、服装、道具和音乐实现的,例如电影中黑白颜色的使用,通常用来表现黑暗和死亡;而彩色意味着光明和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色彩深切地感受影片的基调。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如此,电影从开始部分到纳粹结束,导演使用的只是黑白色镜头,象征了犹太人生活的黑暗时代,当纳粹投降,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那一刻,银幕突然换为彩色,彩色的使用体现了犹太人走出死亡阴影、走向光明的心境。电影中还用联想、夸张、示现、排比、空白等修辞,在风格表现上可以加强表达效果,但都是通过图像和镜头来实现的。镜头作为修辞手段,使得影片表达的文化可以跨越其表现的文化受众的局限性,使其文化更具认可性,观众也可以同时找到文化价值的归属感。另外,摄像机的机位也是电影语言的风格要素。摄像机角度的俯视、仰视或平视对观众感知的影响不同。通常的规律是,仰视常给人际关系以压力,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平时角度给人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和自然。

其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电影语言多用于叙述和说明,它的工作机理主要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也就是说,电影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的变化和运用都在忠实于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或者说是在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所以电影语言通过感知就可直接到达观众;而文学语言则多是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方式融合在一起。它需要概括性的抽象的理解才能到达读者。此外,对人物的表现程度,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也有差别,文学语言可以通过文字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电影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却只能停留在表象、外部。

其四,两种语言存在的状态不同。文学语言是静态的,讲求文字叙述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其存在的空间是两维的,具有严密的线形,是线性的;电影语言的空间不仅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是三维的,是立体的。因此电影语言连贯性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一连贯性是由光波和声波体现,而且是动态的,因为视觉和听觉都在随着镜头运动故而缺乏了文学语言那样的长期的稳固性。

其五,二者的传播机理不同。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都在发挥着相同的社会作用——传播信息。不同的是文学语言传播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文字视觉感受进行的,电影语言的传播是导演与观众间通过光波和声波进行的。

其六,两中语言的通用程度不同。各国、各民族的语言系统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文学语言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不具备普遍的可接受性。电影语言却是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与绘画、雕塑等有较多的共性。

最后,对两种语言作批评时所用的标准不同。

文学语言的批评主要是运用语言学、文体学、形态学、语用学等理论对各种文学类型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及作品中的选词、修辞、韵律(主要对诗歌)、原型模式、创作结构、文化方面等进行或现象分析、或理论阐释的评价。电影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为我所用,使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场景、各种风格的音乐、绘画、雕塑等题材、元素和技巧,还由于电影语言的视、听特点,电影语言的评论多采用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尤其是美学原理对电影语言中的文化、声音、镜头、风格、光影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虽然对电影语言的研究也涉及语言研究,但多是针对人物台词,剧本语言等口语化的、叙事性的语言,在电影语言系统研究中所占比重较小。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的研究为电影语言奠定了基础,电影语言研究从文学语言研究中汲取了许多营养,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语言“文学在先,电影其后”(比埃尔盖斯诺瓦的论断,刊登于《电影》杂志),D罗泼斯还发表了《害了文学病的电影》(刊登于《电影》杂志),认为文学与电影互相危害。更多的人的观点是,电影若想成为一门能与文学相媲美的独立的艺术,就必须有自己的语法,具有形成风格的元素。总之,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关于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对比仅是文学研究与电影研究领域的一角,但我们希望电影可以从文学研究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电影创作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安燕.影视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 中学诗歌教学 言语层面 内指性 心理蕴涵性 阻拒性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体裁自身语言高度凝练性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言语层面的分析、阐释和解读。所谓的诗歌言语层面,指的是诗歌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其言语系统。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提出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无论是诵读诗歌,还是提升审美情趣,首先面临的是诗歌的言语层面问题,这是诗歌作品的最表层,只有真正掌握了诗歌的言语层面,才有可能对诗歌作品的内容思想体悟透彻。在这个意义上,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言语层面分析,就成为诗歌教学工作展开的基础性工作。就中学语文诗歌言语层面特点而言,至少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歌言语的内指性;二是诗歌言语的心理蕴涵性;三是诗歌言语的阻拒性。学生掌握了诗歌言语的基本特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掌握诗歌内容。

一、诗歌言语层面的内指性

诗歌言语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就普通言语交际而言,主要指向外在的客观现实世界,换言之,用于日常交际的言语遵循客观性和逻辑性原则,言语所指有着明确的可以被再次验证的现实对象,因此,普通语言与外在世界的对象关系一般被概括为外指性。

而作为文学语言系统的诗歌言语则与之相反。诗歌言语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并不遵循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原则。文学言语构建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艺术世界,一方面,艺术世界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经验,折射和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规律。另一方面,艺术世界又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而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因此,诗歌言语并不遵守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诗歌言语层面区别日常生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内指性。

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诗歌杜甫的《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这首诗歌中,杜甫诗歌言语特点的凝练厚重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沉郁顿挫之风跃然纸上。但是仅仅这样向学生灌输诗难以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能够抓住诗歌言语特点的内指性特征细细分析,那么就能够引发学生对诗歌言语、思想等更多的思考。在这首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显然是内指性的语言,因为客观世界的鲜花并不会因为诗人个体感情的激动感慨而有所变化,空中的鸟儿也不会因为诗人不幸的家国变故、悲惨遭遇而有人类的情感。但是,阅读该诗,我们却可以发现这两句完全不符合客观性和逻辑性的言语,恰恰是整首诗最经典的语言,不仅鲜活地勾画出了诗人在当时悲愤沉痛的情感,而且语言的新颖别致令人震颤,这正是诗歌言语内指性特征的必然结果。对此,学界指出,杜甫的这两句诗,明显地违反了客观真实的原则,但是,因为它不是外指性的,而是内指性的,也就是说指向诗歌定的情境,它所表达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客观实在事物,而是这些事物在人们内心情感世界即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里面引起的体验,只要符合诗意逻辑中显现的人类体验的真实就行了,而不一定再受到外部世界的局限,所以它们成为经典佳句。[1]同样,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及《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等经典语句,也都借助内指性的特征展示了诗人绵延无限的愁思情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诗歌言语层面的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既然指向内在的情感世界,必然与诗人主观情感纠结缠绕在一起。与普通言语交际功能不同,诗歌言语不仅在于传达一种信息,而且通过负载一定的情感引发读者内心世界的波动,以此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增加读者与诗人之间情感的沟通,由此形成诗歌言语层面心理蕴涵性的特征。

以李白的诗歌《行路难》为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饱含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但是,作者并没有通过直白的说教形式加以表达,而是把情感蕴涵在诗歌言语中,通过为我们展示“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具体动作来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从表面上看,这些言语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言语一样,但是,在本质上,这些言语已经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其中的悲愤、压抑和焦虑被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打动读者内心,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关键之处。

再以曹操《步出夏门行》为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诗歌的言语层面蕴涵了作者当时特殊的情感,该诗创作于作者平定北方之后,正值踌躇满志之时,诗人以极度乐观自信的心态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当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为了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野心壮志,他依然以壮士之心践行着个体的理想,该诗熔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当然,这种心理蕴涵层还体现了时代大众的心理。建安以来,天下陷于兵火战乱之中,黎民涂炭,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心怀平定天下的野心既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志向和理想,又反映了普天下大众渴望早日获得安定幸福生活的心理,正因如此,曹操在诗歌中表达出来的踌躇满志甚至是野心不仅没有引起历代读者的反感,反而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和肯定,由此成为了该诗中的经典佳句。

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使诗歌语言描写的是静态的景观,实际上也蕴涵着诗人主体丰富的情感,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情愫。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关雎》一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全诗看起来写的是纯粹的景观,但是,语言流淌之处无不浸润着追求爱情的渴望,可以这样说,该诗言语层面包孕着无比丰富的心理世界。

三、诗歌言语层面的阻拒性

诗歌言语追求凝练简洁,这是从诗歌语言炼字的层面而言的,如果从诗歌言语形式新颖的角度来说,陌生化和阻拒性则是基本的要求。所谓的陌生化和阻拒性本来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提出的概念,强调文学作品语言和现实之间应该保持足够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扭曲语言使得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要言之,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语言的“自动化”现象,作家创作就是要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为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符合语法规则或者逻辑,由于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习惯和规范,甚至不容易被人所理解,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2]

中国古典诗歌对言语陌生化的追求早已有之,在诗歌鼎盛的唐代,韩愈就倡导诗歌创作中“不袭前人一字一句”、“惟陈言之务去”,宋代的江西诗派也对诗歌言语追求苛刻到了极致。这些从本质上说,都是言语追求陌生化的结果。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言语的表达上,上下句之间并没有非常顺畅的逻辑关系,甚至是一种令人费解的因果关系链接,但是,这种一反常规的言语表达却大大突出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以及对友人声名远播、光洁照人的充分肯定。这样大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言语层面的陌生化和阻拒性特点不仅体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现代诗人创作的诗歌,也鲜明地彰显这个特征。以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全诗优美得令人心颤,其中的经典佳句阅读起来唇齿留香:“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几句诗在言语表达上已经打破了常规的语法习惯,形成了一种阻拒性的语言,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延长了读者阅读感知的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非自动化,甚至是反自动化的活动,从而提升了诗歌作品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效果。这正是来自于诗歌言语层面追求陌生化和阻拒性特点导致的结果。再如,郑愁予《错误》一诗中的“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一直被读者津津乐道。究其原因,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拟声词技巧,让作者内心表达的模糊暧昧的情感一下子变得明亮、清脆、透彻、澄明起来,由此产生了一种陌生而奇异的审美效果,而且“美丽的错误”这样的词语组合,完全违背了普通言语表达的规范和常规,属于陌生化和阻拒性中典型的文学化的“矛盾修辞法”,非常耐人寻味。

诗歌教学本是追求审美艺术化的过程,但是,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异化成为思想品德政治说教,轻视言语形式创作的功用和审美价值,对诗歌言语层面的分析停留在雕章琢句的字词意思解释上,由此导致诗歌优美意境的消失。对此,恢复诗歌言语层面特点的分析,从诗歌言语创造与审美效果之间的维度上细细品味中学语文诗歌,不仅有助于理解诗歌思想和内涵,而且可以还原诗歌创作追求审美愉悦的题旨。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文言文教学;厌学成因;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2-0041-03

一、高职学生文言文厌学现象透析

当前流传高职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1]它比较形象地概括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在笔者看来,学生口头上常说的“怕”,从心理层面来分析那就是厌倦与抵触,即大家所熟悉的厌学行为。

许多高职学生认为学文言文耗时多而且将来用不上,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在课堂上靠教师“满堂灌”;在课外阅读上,师生心照不宣绕着走。

照理说,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因没有普通高中生面临着的高考的巨大压力,文言文教学难度相应降低,为什么高职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还在延续?可见,高职学生文言文厌学不在于文本的难易,而是另有其因。

二、高职学生文言文厌学的成因分析

在笔者看来,高职学生文言文厌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者的研究和分析也比较多,综合各家的观点来看,既有以往厌学情绪的积淀,又与当下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学生个性和心理因素等相关联。

(一)社会因素

自20世纪20年代国人中的先进知识分子高呼“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以来,文言文逐渐失去大众实用性,文言文的运用也逐渐淡出日常生活。社会变迁造成文言文与社会隔膜是导致高职学生文言文厌学的因素之一。

(二)学校因素

1.既往文言文教学及考核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在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以教师为中心,教法太死,存在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江苏常州的卓立子老师在其撰写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浅谈》一文中,做了比较确切的分析:“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情形大抵被归结为‘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死于章句’是指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教学方法太死,教师往往采取切鸡丁式的授受教学方式,不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废于清议’是指那种抛却文言文语言文字本身,毫无节制地任意拓展,大谈文言文文意和文章思想的现象,学生学习文言文所得的是空手而返。”教师过于注重在课堂之上展露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课外的拓展,学生成了配角,自然索然无味;厌学心理日渐积累,自然深受其害,也难以获得文言文水平的提升。

此外,受考试导向制约也十分明显。为适应升学考试,语文“文言文”部分设计的专项练习,虽然部分地提升了学生的应试水平和成绩,但是牺牲了学生的兴趣。现将南通市五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考试的题型及分值列表如下:

通过上表可知,最近五年来南通市的语文科目中的文言文考试在试题的类型、分值、选材、难度上,相差不是很大,已经非常模式化了。填空侧重考察学生的记忆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主要检测学生的鉴赏水平;文言文阅读,注解较少,难度较大,虽说可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综合水平,但是无形之中也抹杀了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教育中忽略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是诱因

语言是一种具有地域性、族群性的上层建筑,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母语的学习,由于社会及家庭大环境的作用,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在运用的程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通常认为,母语天天在使用,自然而然地就会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就能提高应用水平,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使用的范围相对较狭窄的文言文尤其如此。

王鹍在《浅析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中说:“笔者根据在美国对美国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和体会,分析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如学习动机、性格、语言能力倾向、年龄因素、情感因素、认知风格等)对在汉语作为二语习得中的影响,由此也可在对中国学生进行英语(或其他语言)的教学中得到一些启示。”[2]如果我们将离学生较久远的文言文假设为第二语言,那么,个体差别对文言文学习将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个体学习动机是有很大差异的:为升学,为将来找个好工作,也有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考试或被同学间的竞争所推动等等。动机不同,对文言文的喜欢程度与投入的精力自然差别也较大,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其次,文言文的学习程度的好坏与学生的性格及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向、外向人格类型学说。相比较而言,外向型的孩子更喜欢表现自己,更乐意与老师交流,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而内向型的孩子,可能要相对封闭一点,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效率自然要低一些,提高也会更慢一点。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口语发展早,在语言交流的流畅性及读、写、拼等方面均占优势,但男生在语言理解、语言推理等方面又比女生强。

(三)心理因素

肖格格在《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一文中认为,学生文言文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功利主义文化取向决定的行为主义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导致的。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受教育者变成了像机器或动物一样只根据环境需要来反应的物体,而不是被培养成具有内在认知结构和内在动机的人。持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的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学生求知热忱,扼杀了学生学习乐趣,妨碍学生人格发展,并且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厌学和溺学。正由于行为主义教育理念没有培养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独立的人格,当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发生冲突时,学生以功利主义的态度接受强势的西方文化,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认同和抗拒,厌学文言文则是必然结果。[3]

三、解决高职学生文言文厌学的对策和建议

李楠老师说过:“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做好高职生的学习心理调适工作,帮助高职生成长,是高职教育工作的重点。”[4]虽然目前文言文在社会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小,但是我们要阅读古代的典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学习一些文言文的常识,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对于如何激发高职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一)精选教材篇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指定的语文教材,这些教材也都选编了相应的文言文篇目。有不少的文言文流传至今,是名篇佳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现代人对文本所描述的内容比较陌生,自然也难以引起兴趣。所以,我们在教材的篇目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趋向,将更多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富于启迪的文言文充实到教材中来。

教师应该发挥个人能动性,自己动手挑选合适的篇目,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师精讲篇目,提高教学效率

安徽师大附中的严景东在《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调查报告》一文中认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除了与教材本身直接相关外,还与教师的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上文言文课不太满意,对充斥于课堂的解释、翻译心生厌恶。一方面,满堂讲,满堂问,缺少启发、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现象并不少见;另一方面,一切服务于高考的功利思想禁锢了文言文教学的勃勃生机。”

严老师的分析对我们高职文言文的教学有借鉴意义。教师虽然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也不可能对所选篇目面面俱到。所以,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篇目,反对咬文嚼字或一味说理,把文言文讲成古代汉语;其次,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讲究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学生自主学习,体悟美感,陶冶情操

学生处于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希望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金娟伟在《文言文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一文中对于培养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出三个方面的策略:重视朗读,感知课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供平台,互动合作,让自主学习意识长久保持;拓展阅读,加强学生对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5]对于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同样具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能帮助我们找到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合适路径。

(四)联系社会生活,寓教于当下

语文教学是鲜活的,文言文在当下也是有生命力的。教师在营造“绿色课堂”氛围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前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多彩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论语》时,除了讲授相关的篇目,我们要告诉学生,《论语》中很多简练睿智的言辞因被广泛使用而成为成语或习语流传至今,比如“朽木不可雕也”“欲速则不达”“文质彬彬”等等。讲到《论语》开篇《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学生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8名演员同时击缶而歌,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喜迎四海宾朋之情,可以称得上是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邱之宁.由果溯因的创新设计激活语文课堂[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

[2]王鹍.浅析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4).

[3]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37.

[4]李楠.高职学生厌学心理调适[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0).

[5]金娟伟.文言文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Learning-weariness in Classical Chine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HAN Liu-yong

(The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 Nantong Campus, Nantong 226006, Jiangsu Province)

篇4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汉语相关知识和文化,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同时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内容的讲授,而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则基本忽略不考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化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这也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人文素质培养贯穿汉语言文学教育始终,在保障传递知识文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形成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课堂,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够发展情感、提高人文素质。

2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目前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一味的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是被迫的接受知识文化,而不能够与教师之间形成能动的交流,这种教条呆板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但是部分教师过于这种教学手段,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传递,有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3.1培训教育理念,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教育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和信念。目前,高师院校的汉语文学教育理念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传递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构建积极健康实用的课程体系。高师院校要将这些教育理念形成文件材料,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学习,并切实的将这些教学理念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去,强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杜绝浅尝辄止的学习后,教学依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学生的人文素质难以提高,不符合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要求。汉语言文学是涉及到民族发展的基础学科,因此,其教学工作要遵循统一的直道思想和原则,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汉语言教师努力专研教法,发明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从课程改革的层面上看,要对教师的这种积极性予以肯定,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和实用性层面上看,很多教学方法的效果有待商榷,究其原因,很多教师只是为了改变教学方法而改变,并没有结合汉语言本身的特性和课程内容的需要,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课改需求,而任意改变教学方法,这与教育理念产生了背离,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掌握教学的实质,制定可行教学方法

目前教育届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实质众说纷纭,但对于汉语言教学的本质却达成共识,即主要由文字、文学和文化三部分递进组成,这三部分中,文字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基础,是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传承的载体,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语言文字规范性的教学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汉语言文学知识,并不意味着指讲授汉语言文学的应试知识,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而是传递给学生今后能够应用到生活工作中的汉语言知识。可见教师要从分认识汉语言教学实质,制定可行的方法。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数是教学的指挥棒。而高校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目的,汉语言教学也从分数的高低转变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由表层知识传递转为文化内涵培养,基于这种教育转变,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

篇5

摘要:本文根据《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教学目标内容更加深入科学以及教学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关注人本价值和全面发展、课程的先进理念得到普及和传播、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校本教研和追求有效教学、更加强调目标与内容的统一、大力提升主体与对象的一体化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动态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课程改革促进语文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改革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一、教学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一)更加关注人本价值和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重视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展、能动的个体,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与个性,这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着促进作用。和过去的思想教育不同,语文课程改革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将会影响我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二)课程的先进理念得到普及和传播

素质教育得到了普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教学上,从单纯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并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发展过程。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个性差异,使教学行为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评价视野更为宽泛,方法更为多样,靠一张试卷来判定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做法已经逐步改变。

(三)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正如2012年语文新课标指出:“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语文作为母语,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大家的共识。教科书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师由教科书的讲授者变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四)重视校本教研和追求有效教学

重视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主题研讨,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为操作方式,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内容更加深入科学

(一)更加强调目标与内容的统一

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到,不仅要注重字、词、句、篇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从多角度考虑,使之体现知识、智能、德育三方面目标的整合优化,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立的教学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规范,便于理解、操作和检测,要从各学段目标、各单元目标入手,依据三维目标确定每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

(二)大力提升主体与对象的一体化

在读与讲的关系上,由重讲转向重读,教师的讲解主要是针对学生不能通过读了解、理解的内容;在师生关系上,要求发扬教学民主,认为这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上,注意学生性格、情感、信念、意志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善于根据个体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使有潜力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在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与社会生活有着更加广泛深刻的联系。

(三)创新教学成为新热点

“守正出新”是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新课改的引领下目前创新教学成为新热点,教师不断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可能途径。在教师行为上,要求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创造的热情;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直觉能力,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只有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造;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发挥创造性。

三、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1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提出语文教学的走向:“学好语言、提高素养,走向生本、促进发展,精选内容、简化头绪。”目前,语文教学正从“教课文”走向“教课程”,即从传统的教授课文思想转变到密切结合课程教学的观念上来;从“教师的舞台”走向“学生的舞台”,“以生为本”的理念与社会民主化、政治民主化同时推进;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模式”,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鼓励创新、个性化教学及学术思想的改革实践;从“内容分析”走向“策略指导”,尤其是在知识到能力转化的过程中,不仅“得意”、“得言”,还要“得法”;从“非语文”走向“本色语文”,在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以“语”为本、以“文”为色,不断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和运用母语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凤荣,《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顾晓红,《小学语文有效教法综述》[J],《考试周刊》,2009(23);

篇6

本文在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策略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将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为全面,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增添。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以及场景教学等等,让学生主动去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在学习和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去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是大熔炉,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块好钢,环境很重要。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中,还应该在课堂外。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地成立学生社团、汉语言文学组织、诗歌文学社等方式,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探讨和运用。还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文学创造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爱上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授课体系,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培养、人文情怀的提升,在高校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展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施华,赵玉志,金慧,王丰敏,李书红.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J].科技信息,2011(29).

[2]李莉.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建设,2014(04)147-149.3.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问题;加强对策;方法

前 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英语的语言功能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英语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进行英语学习,小学到大学的每一个教学阶段都有英语学科的设置,高校也相应设置了英语专业。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质量还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人才数量并不多,大学英语教学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大学英语教育已经经历过多次改革,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选择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作为分析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的。

1、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提高有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对于大学英语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不利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英语教学规划与管理责任不足

就国家的教育部门来讲,其对于英语教育的规划不足,更没设立专门的机构对英语教学工作进行负责。我国的英语教学缺少相关的外语教育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只考虑到近期的利益,没有从长久的角度对英语教学进行思考。国家相关部门在英语教育的管理职责不尽明确,造成我国的小学、中学与大学的英语教学脱节现象频发,使英语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早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大。直到现在,这种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也会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这说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力度明显不足。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缺少时代性。

在许多大学,教师利用同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于不同的专业,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医学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对英语进行简单的了解,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求。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则应当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规划才能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1.2教学思想的落后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在相关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就可以开展质量高的教学活动,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傻并不难。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就是对课文的讲解,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就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从此来看,在许多教师的眼中,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应试技巧进行培养。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揣摸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建立起时代性的教学理念。众多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英语的知识进行传递,没有重视起学生英语学习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不利。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学思想落后,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1.3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足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原创性不足,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理论还处在借鉴的水平上。许多教师不是理念的研究者,只是理念的使用者。一定比例的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对自己使用的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创造出符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教学理论。除了大学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不深之外,还存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情况。在大学校园中,许多教师为了评优一味进行科研数量的提高,而忽略了科研工作的质量。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论并不来自于其亲身经历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许多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缺少理论研究的意识,他们没有认识到理念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因为工作量较大而忽略了理论研究的作用。

2、大学英语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科学规划外语教学

国家对于外语教学的规划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进行外语教学规划时,要从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使大学英语可以作用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在对外语教学进行规划与管理时,要考虑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社会的需求之下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另外,要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国情进行分析,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对于具有不同教学资源与水平的学校,也要有不同的英语教学指导。在学校内,对于不同的专业,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的外语教学规划虽然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会为当代大学英语教育活动指明方向,保证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的责任,加强不同教学阶段之间的联系。

2.2加强英语学习理论与社会用人理念的转变

英语教学要从实际需要以及实际水平进行。对于英语学习来讲也是如此,只有按需学习,才能使国家具有的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大学生英语学习理论的转变以及社会企业用人理念的转变。当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存在误区,盲目拒绝没有英语能力的人才。当代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合理进行人才的选拔,对于不需要英语能力的岗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不要过多注意应聘者的英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加强专业学习,使英语学科得到正视,获得尊重。

2.3加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人性化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有一定影响。教学目标与课程的设置都需要满足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这就使得多样化成为大学英语课堂设置的重要标准。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层次应当不断增多,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更要学会利用多媒体以及计算机来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开拓网络平台为学生打造创新型大学英语学习方式。这样一来,除了课堂之上的传统教学,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其它学习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得到满足,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3、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受到社会人才观的影响,也受到学生学习需求的影响。笔者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加强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当代教育工作者利用正确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促进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发展,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宋力,郭迎福,毛征宇,等.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现状及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

篇8

当今社会的信息需求量与使用量都非常大,开放教育教学如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更加方便地实现学生与教材的有效对话,学生如何在课程学习以后做到学而致用,这是非常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开放教育在总体上来讲属于动态化过程,其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但是也要受到特殊教育主体及教育客体的限制,从而以开放式教育规律为指引,进行系统化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在进行开放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教学方法研究时,首先当然要坚持教育理论中的普遍规律,揭示出它和传统教育手段相不同的特点,其次也要注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意防止照搬教学原理,不顾教学教育对象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化特点,而是要用发展与变化的思维进行针对性研究,机动灵活处理教学方法模式的革新。汉语言文学的科目教学一向是文科专业里面的核心专业内容,更是高校教育系统里面的相对发展成熟的专业,现在已经形成了较独特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但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我们更要把开放教育做到更符合学习者需求,用动态化思维为汉语言文学的科目教学方法改革服务。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一)采用更加灵活的讲课形式。

开放教育学生以社会在职人员居多,学生出勤率肯定不如普通高校。如果某批学生本来人数不多,而缺勤状况又很突出时,采取大班讲课的办法显然不合适。经过研究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在出勤率率好的时候应以教室授课为主,教室授课可以更加方便地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于学生欣赏课件与集体讨论交流,而在出勤率不好的时候,则可以采用教师同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手段,或者教师同学生在一同浏览网络页面,制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讲课形式要因教材而动。

有些课程文学性很强,如现代文学课、古代文学课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师就要多讲,少提问,少组织讨论;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如古籍导读、西方文学史论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就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合作学习,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使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有些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语文教学研究等课程,教师则需采用理论及实践相配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多都是中小学老师,用这种课程设计手段,能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强的实用性价值。

(三)增加网络辅导。

网络辅导实为课堂教学的延续,网络辅导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作空间,辅导内容可以包括电子教案、自主学习辅导、复习指导、习题分析、课程论坛等。自主学习辅导包含:上课地点、上课时间、上课预期内容、课程重点、课程难点、课程习题设置等方面的内容。电子教案则为全书框架的基本梳理,还有各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分析。课程论坛的重要性需要加以特别强调,它是网络中教师与学生实现互动的基础平台,开放教育教师要按照教材设置内容定期组织讨论内容,学生针对讨论的核心内容可以随时进行疑难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复习指导重点强调主要学习内容、针对性训练及参考答案,方便学生根据参考答案进行自己所做答案的对比分析,从而去粗取精,产生更好的习题训练效果。

(四)考核方案要富有特色。

开放教育学生的日常成绩应当占有总成绩的更大比例,日常成绩包括三方面,第一是上课出勤率、第二是书面作业完成情况、第三是网络学习表现情况。日常成绩评价标准要有开放式教育的特点,逐步加大网络学习分值例。考核方案应当更加突出成人化特点,上课出勤率的评价分值不应设置太高。考核方案应当更加突出自主化特点,学习速度的快慢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决定,在大的时限范围内,学生自行学习进度的自由把握。网络学习表现情况应当加大评份分值比例,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方案,并规定明确的答题时间,考核方案的形成目的是保证学生能够按期完成作业,在最大可能范围内提升学习效率。

篇9

关键词:优化 高中 文言文 对策

常规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严重困扰着文言文的教学与学习,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思想,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往格式化和复制性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改变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难学的文言文,学生是很不愿意学习的。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三、理解文意,消除紧张心理

我们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大多只停留于考试层面,而高考考的是课外的材料,虽说考点是课内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只会觉得文言文难以拿到分数。那么高考复习前的文言文学习,就可以放在一边,到备考复习时做几套题练一练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认识,认为文言文考点就那么几个,平时花时间去读去记去背,有点浪费,还不如去做数理化的题,记几个英语单词。更何况读背文言文,成绩还不能一下子体现出来,而做题、记单词效果要比这来得快些。鉴于此,有必要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与提升自身的素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自身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四、学以致用,突出实用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文言文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隔岸观火地学些文言语句,积累一些古文化知识,那岂不可惜了古人的智慧!学生只停留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尽信书”境界,古文只增加了他“掉书袋”的资历。那么语文教学也就成了陶知行先生说的“没有生活的死教学,语文也就成了没有生活的死语文”,这样也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学。真正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学知识外,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09-0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