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篇1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语用原则;差异;对比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30-03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与西方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这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习惯,对于看似相同的语言表达,中西方民族也许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也起着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际双方的言语误解甚至交流失败。

二、中西方语用原则文化差异的根源性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变得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语言,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学习英语的大潮之中来。但是,在我国,由于英语往往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很多人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语的基本表达上,即使已经说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英语的语用原则掌握不多,导致了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够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当中去,从而容易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或者交流不畅的情况。因而,文化之于交流来说,显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对于人的思维和行动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则来思维和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它们的文化精神渊源却大大不同,从而使得双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却主张“天人相分”的观点,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观念,而西方文化却宣扬的是“个体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会通过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行为表现出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背景。应该来说,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其实质就是两种文化进行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一个过程[2]。

三、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用学属于一种跨学科的语言实用学范畴,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在特定场景中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情况。换句话说,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语句字面含义的意义,亦即话语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要普遍遵守的两个基本准则就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个言语交际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原则中的合作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会自觉遵守合作原则。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最为基本的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也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这样,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则,即礼貌原则[3]。这种原则往往是在人们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原则,即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礼貌原则来进行补救。由此可见,人们交际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交叉使用的。我们要尤其重视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使用规则和原则,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尽量避免语用原则使用不当造成的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语用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探讨的主要涉及的是广义的语用原则,它指的就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原则,其涵盖面广,涉及的理论众多,它不仅包括了语言学原则,还包括了与实际语言运用紧密相关的修辞学、言语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原则和准则。应该来说,语用原则涉及的分支学科非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交际双方必须掌握好中西方语用原则,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事实上,语用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理论和体系等都不太完善。但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却非常需要了解语用学的相关知识。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语用学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性原则;明确语用原则是掌握语用学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语用原则是语用学这门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研究语用学原则,是我们探讨语用规律的必由之路;研究语用学原则,也是了解语用学这门学科基本特征的突破口。无论语用原则具有多少的指导性、交叉性、层次性和独特性,我们都应该明确地分析其文化差异所在。

(1)中西方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则”,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来的。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顺利完成,交际双方都在遵循着某些会话准则,这就是“合作原则”[4]。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关乎“说什么”,第四条则关乎人们“怎么说”这个问题。应该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自觉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自然、无准备的言语环境中,人们并不严格遵守合作原则。这并不是说人们故意违反该原则,而是为了要产生某种较为特殊的会话含义而不得已为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人们交际行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合作原则产生于英语文化背景之下,因而,其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来,不具有普遍性和可用性。那么,我们就需要牺牲合作原则而使用更加符合我们文化习惯的交际规则来进行言语的交际。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中国人往往说话言不由衷,常常不得不违背合作原则。究其根源来看,中国人是为了保全礼貌而牺牲真实性,但西方人宁愿保全真实性也不要合乎礼貌性。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遵循了合作原则的,只是遵循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不一致而已,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的文化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从语言交际的方面和非语言交际的方面来具体探讨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就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交际双方的初衷都是要遵循合作原则并努力配合的,但是,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或者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比如说礼貌,交际双方常常会不惜牺牲合作原则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尤其对于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中西方文化来说,各自背景下的人们必然对如何使用合作原则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行动。比如说中国人崇尚谦虚和内敛,而这有时在会话中却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化发展,基本上能够遵循合作原则,但有时却让中国人感到难以接受。就非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会话准则的取舍往往表现得颇为不一样。比如说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概念并不那么严格,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往往却奉行严格的时间观。虽说这些并不是什么道德准则,但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想要顺利进行交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否则,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5]。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在进行会话交际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的意义。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来使得交际顺利进行,这就是著名的“礼貌原则”,它主要是出于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显示出尊重对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态度。一般来说,礼貌原则包含有六个方面的准则,即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同情准则[6]。应该来说,礼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人们之间的相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人们对于礼貌原则的侧重和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虽然说礼貌原则的产生和生长的土壤是英语文化环境,但是,它或多或少的也适用于其他各种文化,只是它的适应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这种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我国著名学者顾曰国也提出了专门针对汉语的礼貌原则,即与汉语文化有关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五条基本准则。无论是西方的礼貌原则还是我国特有的礼貌原则,它们都是对各自文化背景的强烈反映。比如说,中国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更为常用的是“贬己尊人”准则,因而,他们在进行祝贺与表扬、恭敬与谦虚的时候,往往表现得非常谦虚。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往往是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扬之辞,然后表示感谢。他们认为中国人实则谦虚的否定行为却让他们感到不高兴,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祝贺和褒奖的对象也不一样,中国人很少表扬自己的家庭成员,而西方人只要需要,他们却会赞扬自己的家人。在称谓方面,中西方语用原则也存在差异性。在中国语言中,有很多称谓形式本身就具有礼貌性质,但是,到了西方语言当中,却没有礼貌的含义了。比如说,中国人喜欢用“小+姓”的模式来表达对对方的亲切,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却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在中国,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老却并不意味着尊敬老人,而是表示无用。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不能随意地去帮助一个老人,因为这会引起老人的愤怒,而非高兴和感激。[7]还有,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为了求同和面子,有时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讲“面子”。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其所说的“面子”并不完全跟我们所说的面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包含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所谓的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喜爱,而消极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约束和影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某些“邀请”是不礼貌的,但在中国文化中,基本上没有把“邀请”这种行为列入不礼貌的行为之说[8](P624、333)。

[参考文献][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in Grice, H. P.(1989), or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E.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灵丽.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J].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1, (4).

[6]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2

摘 要: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国家因文化差异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而不同的语言又传递着中西方国家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差异导致大学生形成了英语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所以,教师要研究电大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和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习惯,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电大

中图分类号:G728.8;G7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16-02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W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 to me!I won the first 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 you!You are so 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 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

(2)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 God!”“Thank 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 Day(圣诞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

篇3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将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比较引入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方法密切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 胡玉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3-14.

篇4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失误;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086-02

引言

语言渗透着文化,语言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语言离不开社会,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从语言模式中探求出暗含的文化模式,探求出每个社会群体所持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学习一种语言,也要尽量去接受它内在的文化,只了解其一,不可能很好地掌握这种语言,流利地应用这种语言。明末清初,随着西方语言及文化的涌入,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注重学习英语。英语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时尚,能真正促进贸易和经济上的发展才是最终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词语的字面意思与其真正含义完全不同。因此,一般学习者看到这些词语时,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很多英语学习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只有通过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掌握英语中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才能有效地避免理解失误和翻译错误。英语中有些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别的含义,不可照字面意思理解,如果望文生义,就会闹笑话。本文针对中国人在汉语思维影响下对语言产生失误的弊病,进行研究分析。

一、中西文化差异

1.话题差异

在以英语作为母语的西方国家,西方人闲话家常时的内容与中国人有些不同。谈话内容一般不会涉及个人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年龄等等这类问题。因为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这些会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方便过问的。这些话题在以往中国人眼中,没什么不可以谈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慢慢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或多或少地开始避免和陌生人提出这些问题,当然在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也会谈起,这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关心罢了。但对于初识的人,西方人更看重个人隐私,而不去过问。因此,对于爱问这类问题的中国人,就要小心发问,避免出现尴尬局面。

2.问候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日常问候及打招呼时,也有一些区别。在过去,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对方““吃了吗?”“去哪里?”“上街去啊?”之类的问候。其实,对方如何回答并不重要,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的答案,只是向对方打个招呼而已,这样比点头一过有礼貌些。而现代的中国人在见面时,问候语大多已变为“最近好啊”之类的话,对个人隐私的问题问得少了,不管哪种问候,都为了体现出提问者与答话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在西方,打招呼时,一般只问一声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或直接说声“嗨”就OK了。如果西方人遇到中国式问候,就会感到非常疑惑,回答时也感到莫名其妙。追究根源,还是对何为隐私的问题有不同答案而已。

3.称谓差异

在中国,一般平级或年龄相仿的人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才会直呼其名。对年长者直呼大名,会显得非常没有礼貌。对上级这样称呼,也可能因此得罪领导,让人觉得不分长幼尊卑,没有素质。但在西方,直呼大名却证明了关系亲密,家庭成员之间,皆可直呼姓名或干脆使用昵称。因此,在与人问候时,要分清对方来自何处,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问候语,这样才能不显得冒失,又体现了礼貌。

4.自我差异

任何学英语的初学者都能发现,在英语代词中,你、你们、他、她、他们、我们都不大写,只有一个代词大写,就是我。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眼中,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大写的我代表了西方人追求自我,体现自我的意识。但并不是说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而是显示出他们为人处事时更喜欢独立,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会尊重自己。这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自我主义的重视。但在中国,情况则恰恰相反。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称呼,就带有谦卑之意,如:奴家,在下、鄙人、奴才,小人等,就连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把自己称为孤家寡人,虽然在称呼上是把别人放在上位,自己置于下位,但这种情况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中国古代,上级可自谦,但下级不可越级,要比上级的自谦的称呼更为低贱,才能不冒犯上级。通过“我”这个代词,我们就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二、语言差异

据我们所知,英文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两者从根本上就有很大区别。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两者在语言上的差异。

1.音素差异

语言最大的用途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口语与文字更为重要,汉语言所使用的拼音与英语音素有明显区别。首先就是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汉字的读音有的使用单个韵母即可,有的则需要声韵母组合。但组合还不能明确区别汉字,还需要添加声调,汉语言中每个字都有声调,共有“一二三四”四个声调,声调不同代表着不同汉字。一个汉字一个读音,因此,汉字学习起来并不容易。英语单词的发音是由音素构成的。音标组合后形成开音节或闭音节。英语单词中的开音节与汉字声韵母组合后的读音相似。但闭音节是汉语没有的,而且,英语单词的声调没有四个,只有轻音和重音的区别。单词长,读音则长,单词短,读音则短。但是,有了音节和轻重音的影响,英语单词组合成句后,读起来也讲求抑扬顿挫,英文诗歌也追求押韵,但英语只有轻重音区别,所以押韵起来较难,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习英语的人,在读起句子或诗歌时,找不到抑扬顿挫感觉的原因。而汉语言文字就容易许多了,有四个声调的存在,很容易找到韵脚。

2.词形差异

许多人认为英语单词是由古人随意创造出的,而中国汉字更加像汉字影射的来源物。也就是我们说的象形文字。其实,在欧洲上古时期的古人们,也是在石壁上作画,根据图画演变出了单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单词的词形逐渐加大,在读音的影响之下,变化越来越大,到最后已无法追溯到影射的来源上。因此,现代的人往往认为,他们的单词是古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汉字有所不同,据我们所知,古代汉字起源有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小篆,石鼓文等等,这些字体形状不一。中国人也一直强调书法的重要性,练习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行楷,魏碑,篆书等等,风格有王氏,柳氏,郑氏等等。小小的方块字却能显示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粹。而印欧语系如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中的文字都渐渐演变为一种符号,失去了原有图像的外貌。所以,许多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单词时,觉得很难背下来,找不到单词与含义之间的联系,但事实上,如果了解了英语单词的音素与音素组合规律,了解了词缀与词源,听到即可写出、即可猜出单词含义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3.语义差异

中国汉字与印欧语系不仅仅存在语音与语形上的差异,在语义上也有很大区别。据我们所知,在跨国贸易或国与国之间订立一些合约时,不仅要拟本国语版本的合约,还要拟定一份法语合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用词方面,各国的语言都会多少存在些漏洞,各国语言中,只有法语的运用最为严谨,用词最为精确。用法语拟定出的合约,很少有疏漏之处,也很少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因此,国际之间大型的合约与合同都会备有法语版本。相比较而言,汉语的漏洞较多,很多人有漏洞可钻。比如:“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两种读音,两种含义,读“bèi”可以理解为他做不让爱人知道的事;读“bēi”就是说明他的媳妇是残疾人。还有,“开刀的是他父亲。”那开刀的人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因此可以说,印欧语系所使用的单词词义往往功能性更强,精确性更高,定义性更准。相比较而言,中国汉字的概括性强,使用性更为灵活。因此,再使用西方语言时,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避免使用失误。

4.语法差异

汉语的语法要求较少,有时主语置后,有时主语置前,听者随情况而回答问话者的问题。“你吃饭了吗?”可以说成“吃饭了吗,你”。在古代的诗歌中,古人也灵活地创造出一些回文诗,简单的几个字,可以变为一首诗,这种随意性对于印欧语系中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印欧语系的句子中,句子的语法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谓宾定状补的要求。这也就是上一项中提到为什么在国际之间的合约中,很多要拟定法语版合约的原因,在诸多印欧语系中,法语的要求最为严格,限制性最强。汉语虽然缺乏这方面的不足,但中国汉字的字形与影射物相似的特点多少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5.句型差异

印欧语系,尤其是英语,句型注重形合。句子中连词用得很多,同时要求结构完整,而汉语中的连词可用可不用,结构较为松散。汉语也讲求句子的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英语中多了补语和表语。基本结构相似,都是按时间顺序,逻辑关系来排列单词,组成句子。但句子之间的逻辑连词,使用较少,我们根据句子就可以看出逻辑性,当然这也有可能会引起歧义,比如:我看他扶着一位老人走下公共汽车,手里拎着一个皮包。”这皮包是谁拎的,就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了。尽管英语的句子要求较严紧,但也有歧义句的存在。不过,印欧语系往往把句子的重点放在句首,而汉语在使用时,习惯于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句子的后部,所以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喜欢绕弯子说话,主次不清。这和我们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使用印欧语言时,要按着西方人的逻辑排列句子的主次关系。这样才不会让人摸不到头脑,分不清主次。

三、结语

中西方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渗透在语言之中。只有通过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掌握英语中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才能有效地避免语言运用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

[1]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篇5

【关键词】文化因素 翻译策略 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有着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分,广义上指的是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下属所有学科的英语,涉及面较广;狭义的商务英语指的是在国际商务背景下,在商务领域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这种英语具有行业特征并且是属于庄重文体性质。在理解和研究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文化的概念,根据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表述,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一、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的体现

(一)句法方面

中英文在句法方面的文化因素差异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中文重意合而英文却强调行合。由于哲学观的不同引发了中西方在思维的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西方的哲学强调和重视科学的形式论证,倾向于个体思维。有别于西方的哲学,中国在哲学上却主张“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突出艺术性。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必然会在语言上得以表现。西方语言在表达的时候句子有完整的主谓结构,主语一般不能省略,并且人称和数上还要保持一致,句子中往往大量使用连接词和介词等来连接前后句子以保持形式上的一致。西方语言这种重视形合的方式和中文强调意合有较大差异。而我们在使用中文进行表达的时候,通常会强调悟性和意会,句子结构里面的主语有时还可以省略掉,中文的句子中没有人称和数上的区别,另外句子中的连接词和介词的使用数量也较少。

(二)语用方面

语用学是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语用方面的文化因素的差异,如果我们不加以仔细的考虑就会出现语用方面的错误。例如在翻译“请提宝贵意见”这个比较常用的用语方面我们就要翻译成 “Your opinions will be appreciated. ”比较合适。“chain debt”如果我们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成“链条债”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而翻译成“三角债”就比较恰当。

(三)商务文体

商务信函。在国际的商务活动中,人们之间往来的函件就称为商务信函。由于是在国际上进行的商务活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进行商务合作产生的信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因素。但是商务信函中更多体现的是商务礼仪方面的内容。比如在写作商务信函的时候,通常会用第二人称中的你作为主语,很少几乎不用第一人称中的我。但是在一些必须要展现我的时候,也会用“我们”进行代替。这种换位思考的做法的能够更加的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从而做出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对他的重视和尊重的行为。

商务广告。商务广告的形式和内容与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同一则广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当广告的创作者若能够将本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性、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比较受欢迎。但是对于广告的翻译者来说,他就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来进行二次创作,这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特大甩卖,全场八五折到五折”这样一则广告,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因素。我们可以翻译成“Father of All Sales - 15 % to 50 % off”。在西方社会中,father不仅仅指父亲,还可以用来代指大河、大江。如在美国“Father of the Waters”或“the Great Father”就是指的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The Mississippi), 在英国“Father Thames”指的是 “泰晤士河”,然而汉语中的“父亲”就完全没有这层意思。

二、翻译商务英语的策略

(一)提高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

由于不同国家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方面的不同,这样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文化因素。翻译人员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的敏感性。有些时候,部分内容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有创意、有美感价值的,但是放到其它的民族中也许就不会有这种感觉,甚至可能会触犯他国或者是地区的文化,造成一种负面甚至恶劣的影响。因此译者不仅要有文化的敏感性,还要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这对译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一种干电池品牌中文叫“白象”,若直译为英文则为“white elephant”,但white elephant在英语当中是“无用的累赘的东西”的意思,若直译则肯定会使这个产品在打开西方市场上受阻。中国服装“七匹狼”这个商标最初在翻译的时候也缺乏跨文化意识的思考,被翻译成了“Septwolves”。这一英语单词前面有“Septwo”这个前缀,容易让英语读者联想到“腐败、脓毒”方面。如果翻译成“72wolves”就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含义还迎合了西方人对数字“7”的偏好心态。

(二)寻求中西文化契合点

翻译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将国内外的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合,同时还要在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契合点,避免出现简单使用同一语而掩盖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商务英语的翻译也是如此,需要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寻找到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不仅可以使翻译的过程中保持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同时也不至于让国外的文化不能有效的表达。尽管这个契合点不容易找到,但是翻译者应灵活地掌握翻译技巧,让两种文化尽量的靠近,或者是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来处理,让中西方的文化能够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它借助于谐音上的相同点翻译为“Go Believe”,这样更容易让人记住这个名字,同时还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受。另外还有将商标“zephyr (西风) ”翻译成“和风”等。这些案例都是找准了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翻译出来的效果自然就好了。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文化意识 培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认清语言教学的本质,从语言感性出发,提升学生们语言感性认知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考试常考知识点,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意识对于英语学科教学而言是一项长久教学任务,作为高中英语教师,要从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生活积累出发,做到持续性、积累性渗透,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贯穿英语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英语文化渗透力。

一、挖掘中西文化差异元素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们的英语文化意识,就必须让学生们明白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在哪,导致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分别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大脑中充分确立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思维与跨文化意识。在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英语知识点,它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性较强,英语教师一定要在教材中挖掘生活文化元素,使得教材的教学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教师必须要以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为跳板,帮助学生拓宽语言文化视野。

就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而言,其最显著的差异点就是语言发音方面的差异,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通过语音差异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思维能力。比如,在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高一英语Unit 1 School life的教学过程中,我在教学环节就从英语语音发音方面对学生们进行了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例如在headmaster、struggle、satisfaction等单词读音教学过程中,我从形声的角度将其与中文发音相区分,让学生们认识到英语语言发音文化的美妙。当然,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单词标注为“俚语”,俚语是英语方言,我以此为英语发音的另一突破口,进行跨文化意识渗透,让学生们懂得英语使用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开展英语文化生活体验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开展英语文化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够在英语课堂中逐步渗透情感元素,让学生们面对英语文化形成身临其境之感。开展英语生活体验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同时也能够拥有更多的空间学习英语,拓展英语知识视野。那么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英语课堂上有效开展英语文化生活体验呢?笔者从自身英语文化培养课堂实践经验中总结得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学交流情境创建;(2)模拟化情境交流;(3)文化生活真实演练。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从英语文化角度挖掘学生们的英语文化体验,以此提高整个高中英语文化课堂的层次。

比如,在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6 Unit 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英式幽默”的教学主题,我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英语文化体验情境。我结合学生熟知的的幽默大师“卓别林”的人物形象,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卓别林在其幽默哑剧中的精彩表演,以此提升学生们对英语语言文化幽默的认知感。在播放卓别林视频的过程中,提出以下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arlie Chapli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s films? What is so interesting about them?进行情境对话交流,与学生们在英语文化氛围下讨论英式幽默,不仅能够深化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还能够让学生们切实提高英语文化认知能力,培养英语文化思维意识。

三、丰富课外阅读模式

要想充分培养学生们的英语文化思维,高中英语教师切不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局限于教材中的英语内容,而是要大力开发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的创新性、多样性和多元性,使学生们的英语文化思维能够充分得到培养和锻炼,拓宽英语文化视野。学生们要想真正了解英语语言文化,也只有通过英语本土文章的阅读才能够深入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背景、环境等等。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L貌和人文素养也往往在一些著名书籍中可以体现出来,教师一定要结合每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元素的挖掘,给予学生们广阔的文化素养拓展空间。

比如,在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English and its history的教学过程中,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英语的历史,能够充分加强学生们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认识。为了实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区分,并且让学生们对西方国家文化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些外语著名书籍,例如《基督山伯爵》,给学生们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使其能够加强西方文化了解。同时,结合本单元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的教学内容,我让学生们就Frederick William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课外知识了解,鼓励其在课外寻找与其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加深历史文化认识。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语言教学逐渐成为基础文化教育中的重点项目,作为高中英语教师,要避免素质教育模式与应试教育制度的矛盾性冲击,务必兼顾对学生们英语使用能力的锻炼和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领悟英语文化内涵,逐渐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安玲玲. 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 英语广场,2013,32(5):56-58.

篇7

一、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一)不同的风俗文化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社会活动之中渐渐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在当今的世界上民族非常多,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些各不相同的文化使得在有关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困难。比如,“红”这个字在汉语当中代表着颜色,并且含有幸福美好以及吉祥喜庆等方面的意义,但是在一些西方文化之中,“红”仅仅就是一种颜色,并不包含其他的含义。再如,“老”这个字在汉语当中代表着年迈、时间悠久、陈旧等,但是在英文之中“老”只是说明落后而已。所以,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语言以及文字并不能完全进行直译,进而给中西文化作品在实际的翻译工作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相关的翻译人员如果对文学作品之中的词汇进行单纯的翻译,那么很有可能会使文章产生歧义,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翻译水平。

(二)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有关体现主要是在精神、行为以及物质等几个方面,是所有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表现依据。中西方人们思维上存在的差异是中西文化之间有着巨大差距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整个文化领域之中,相关的思维方式能够引起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在思维方面的细微差异很有可能会导致两种文化之间产生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思维方式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西方文化普遍重视逻辑思维,更重视对于事物的研究以及分析,进而总结出一定的结论,并且反复进行验证强调。但是中华文化却更侧重于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我国文化之中的中庸之道,提倡世间万物无论贵贱皆有其可取之处,这属于一种具有中性的完善共性优化决策之中的方法论,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我们的文化都早已深深地刻进了民族的骨子里,对于当代乃至后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使其文学作品都带有浓烈的民族情怀。所以思维方式对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乃至文化作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导致中西文学作品具有巨大差距的一个根本要素。

(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能够代表个人对于某一种事物以及该事物具有特点的相关认知,并在心里做出一定的评价。中国和诸多西方国家不仅仅是在风俗文化以及思维方式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对于事物的认识以及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风俗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相去甚远。与此同时,中西方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也是导致价值观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西方文化之中十分崇拜个人英雄主义,这种观念认为个人主义能够实现个人价值,是充分体现个人奋斗的一种重要依据。而在我国文化传统之中,个人主义主要是代表不顾大局、自私自利以及唯我主义,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排斥以及摒弃。这种情况是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中国文化之中推崇团结意识、大局意识,认为只有团结一致才是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崇拜集体主义精神。所以由于中西文化对于个人主义的观念不同,其褒贬的寓意也大不相同。从这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价值观具有较大差异的国家之中,一个相同的词语所代表的含义有着全然不同的意义,这使得中西文化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之中有着非常大的障碍,造成相关的文学翻译出现较大的歧义。因此,在实际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之前,应该对文学作品具体的创作背景以及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高效地还原出相关作品的意境,提高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进步发展。

二、西方文化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相关传说内容丰富多彩,其包含着浓浓的文化特色,或是展现了人们对于一些美好事物的憧憬,或是证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有着非常深奥的内涵。由于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之中对于这些神话故事都有所应用,充分展现出了西方传统之中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让相关的文学作品蕴涵了更深的情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让读者拥有更高的审美兴趣。例如在翻译“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时,如果相关的翻译人员不知道与其有关的一段希腊神话故事,那么就很难准确地将其翻译出来。在希腊神话之中Achilles是一个备受人民尊重的英雄人物,他的母亲为了使他长大后变得强大,就在他出生之后攥着他的脚踝使他在冥河之中完成浸洗,果然A-chilles长大之后变得无比强大,他的身体能够禁得住刀劈斧砍,唯有当时被母亲攥住的没有受过浸洗的部分非常脆弱,后来敌人知道这个弱点后用箭射在了那里,最后使他失去了生命。因此“Achilles'heel”指的就是人们的弱点,假如对这个神话故事不够了解,那么就无法正确地解释作者在此句之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害羞是他的弱点”。如果想要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正确地了解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内涵,那么就一定要对其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

(二)《圣经》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圣经》对于西方人自身的道德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西方文化的进步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整个基督教的巨著。其相关内容包含了经济、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等诸多方面,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感彩。其中有诗歌以及戏曲等不同种类的题材,充分表达了人们内心的虔诚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是西方人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诸多文学作者都曾在《圣经》之中取材,从而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想要抒发的情感,使相关的作品拥有更加丰富的语言,内容更具张力,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审美兴趣。

三、在中西文化差异之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整个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英美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英美文学的相关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对于整个西方文化领域都起到了代表作用。正确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能够强化中西文化之间的传递以及交流。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地还原出原著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尤为重要,这样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到作者投入到文字之中的感情,让读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相关的翻译人员不能充分地了解到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内在含义,对于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特点特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在实际进行翻译时无法选择一些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出作品原本的含义。在相关的翻译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只是对于单个词语或者是词组进行直白的翻译,而没有切实理解原句所蕴涵的意境并对其进行转化的情况,从而导致文章内容死板,语句生涩难懂,扭曲了原著之中所蕴涵的感彩,使得读者无法感受到作者实际表达的内容,这严重降低了作品原本的文学价值,使作品缺少了应有的文学气息,同时也使得文化之间的传递产生阻碍。

异化以及归化是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两种主要的翻译方式,其分别代表了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的意译以及直译,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共同进步与发展。伴随着如今中西文化在融合程度上的不断提高,意译以及直译之间存在的联系也更加密切。相关的翻译人员应提高对于西方文化所具有特色的了解,并切实地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不同之处,合理有效地应用意译与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进而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自身实际的翻译水平,尽最大的努力呈现出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所蕴涵的意义,使读者能够直观地通过译文对于作品的意境进行理解,真切地展现出作品之中的西方文化,有效地提升相关作品实际的文学价值。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才能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高质量的翻译,从而避免降低翻译过后作品的价值以及意义。

四、结语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入手,从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差异性比较的意义、中国的对策和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等五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明晰中西翻译理论的各自侧重和不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优点,有利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

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二、中西译论差异的具体表现

第一,中西方翻译理论意识的差异。西方的理论研究有着很强的广度和深度,是多维度、立体式发展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就出现了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同一理论在不同地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操纵派、文化派、多元系统派则跟翻译研究学派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翻译理论,缺乏对事物进行科学论证和系统总结的习惯,谈论翻译标准仅限于随感式、印象式的,由于这种学术传统,加之中国人务实、重实践、讲究实用的社会心理,使得理论研究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第二,中西方翻译理论基础的不同。西方翻译标准大多建立在某种理论或思想基础之上,自觉的理论意识和科学传统使得他们的译论容易形成流派和体系。如纽马克的标准属于语言学派,奈达以信息论、符号学为理论基础。而我国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近年来,情况有了改观,但我国翻译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仍然大多是西方的翻译理论。

第三,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冷静、客观的解析。而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以“人”为出发点,重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中西方翻译理论表述的含蓄性与明确性。西方翻译理论以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在用来指导西方语言文字之间的翻译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且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明确性。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倡导者注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给予人们较大的联想和领悟空间,但无法给翻译实践作出精确的规定,具有含蓄性。

第五,中西方翻译理论立论的实用性与理论性。中国的传统译论注重于实用性,关注翻译理论是否有实际的作用,能否指导翻译实践,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与中国传统译论相比,西方更为重视翻译理论的抽象性、条理性和系统性。他们认为重点在于描述翻译实践后面存在什么样的理论,在于如何从理论角度去认识翻译、解释翻译。

三、中西译论差异性比较的意义

首先,通过比较,使我们认识到各自翻译标准的特点和发展轨迹,知己知彼。中同方的翻译理论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性。其差异主要由中西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非反映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传统的中西翻译标准都离不开“信”或“忠实”,以原文为依据,同时并不忽视读者的接受水平和译文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只不过在用词上有区别而已。

其次,认清我们同西方译论之间的差距。现代中西翻译标准都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但在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上,西方似乎更显开阔。西方理论家将翻译置于原文和译文的多维文化空间,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另外,他们有较强的理论意识,任何研究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使翻译标准的内涵(指翻译标准本身)和外延(研究方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因此,西方翻译研究成果更丰富多彩。

第三,学习借鉴西方译论。如果说中西翻译标准真正存在差距,那主要是时间上的先后,西方起步早于我国。尽管目前对西方译论仍处于引进、消化阶段,但是,借助网络媒体和各种现代化信息传递技术,掌握西方先进理论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有了西方的理论作为借鉴,可以避免走弯路,能够在理论上取得更快的进展。当然,应该注意学习西方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照搬。

四、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找到了中西翻译理论差异的一些原因,明确了差异对比的意义,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好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使中国翻译理论有所提高和进步。

为了赶上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理论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应该从对汉语言的研究人手,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创立适合中国需要的现代翻译学。因为,语言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媒介之一。没有对语言的研究,要研究该语言的翻译理论就是缘木求鱼。

第二,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局限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和模式,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不足,结合中国的实际,探寻弥补的对策,建立我们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第三,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地位,充分认识翻译的作用。应该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地位,推进翻译工作。

篇9

本文从分析谚语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与其民族的文化背景,在动物词的运用、宗教方面的映射、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谚语;中西方文化;动物词;历史;宗教;环境

谚语有着它无可替代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着谚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又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概括及总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包含着语言,语言中又渗透着文化;语言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首先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没有语言,何来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即独特、互不相同;其次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角度去分析,语言会受文化的影响,却又能反映出文化。总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经验中的态度、思想。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不仅在内容上的表现手法简练精辟,在寓意中更能发人深省;它不仅具有广泛地感染力,还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谚语是出自民间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仅在用词上趋于简练、便于记忆,在用句上,语言生动、切合实际;而且在理解范畴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可以说是集该民族人民的聪慧、精神和经验的结晶。本文就中西方谚语在、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研究各自特点。

一、关于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习俗上的差异

中西方谚语的最典型差异,就是以动物词为主体的习俗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相同的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义外,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众所周知,含有动物词的谚语在英汉语言文学中的数量相当庞大,而且构成了谚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一个动物词“狗”,狗在汉语意义中是种卑微的动物,如果在中国,被对方比做是狗,那将是很恶劣的中伤。我们汉语中也有不少与“狗”这个动物词有关的谚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贬义词,虽然在现代社会有很多爱狗人士,社会上许多人把宠物狗当成家族成员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与日倍增,可由于汉语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汉语文字及口语表达中的贬义形象却不曾改变。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语谚语中出现以“狗”这个动物词来比喻人的行为的一般为褒义或是赞美。如:“Youarealuckydog.”(汉语翻译为:你是一个幸运的人);“Everydoghasitsday.”(汉语翻译为:人人皆有得意时)等。不仅“dog(狗)”这个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存在较大差异性以外,还有很多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谚语中的意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龙”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贵的人或物都以“龙”冠之。而在西方语言中,赞扬“dragon(龙)”的词语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贬义。比如在英语中,“dragon”一词,指凶狠残暴之人、严厉严肃之人、恶毒的老妇人。

二、宗教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种人心向往,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宗教对其语言的影响反映得也颇为具体。西方大部分国家的人们信奉的宗教都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说英语的国家中的许多谚语都与基督教有关,如:“Christmascomesbutoneyear.”(汉语翻译为:佳节难逢);“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汉语翻译为: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等。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宗教种类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学派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很多谚语多与这些宗教有关,如:“借花献佛”(意为:拿别人的东西做自己的人情);“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为:平时不用功,不提前做好准备,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才慌慌张张开始准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意为:即便一时可以逃脱,但由于其他无法脱离的牵绊,最后还是无法全身而退)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信奉佛教的人们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间的一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意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等谚语则反映出了道家在汉语文化中的影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为:别人不来侵犯我,我也不会主动去攻击别人。别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谚语则反映汉语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学派宽待以人、礼仪为先的思想。

三、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篇10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热情、自信。对学习英语的动力不够。初中生对英语学习的特性曲线呈现正态分布的变化,在英语学习的初期,由于对陌生语言环境和风俗文化的好奇,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初期阶段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单调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英语单词的背诵默写,语法的枯燥背诵,初中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好奇心渐渐消失,积极性大大降低。尤其在学生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背诵单词的时候对单词注音,记生词靠死记硬背,语法的不熟练导致在遇到陌生句型时,不能恰到好处的解析出来,对句子翻译囫囵吞枣。重要的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基础将直接影响到高中的英语学习,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有它的实践性和熟练度。因此只有经过大量反复的口语笔头上的英语练习,才能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二、解决初中英语听说问题的对策

1.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扫除英语听说障碍

中西方语言交流的障碍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习俗的差异、、文化产生的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应该补充对应国家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还有饮食差异,真正从心里上去接受这个文化,这是提高英语的一个最基本且又最重要的途径,由以上结论看出,我们应该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注重对这种语言背后文化的了解。语言总是与其相应的民俗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相对应的,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学生仅仅从教材上去获取英语中的文化、饮食风格是不够的,因此学生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文化交融的意识。例如,英语中有很多的禁忌与我们文化中的禁忌不一样,还有打招呼的方式,一些表示歉意的方式都是差异较大的。像我们邀请别人都是我作为主语放在前面,而在英文中则被认为这是不礼貌的,所以我通常是放在最后,但是我通常是大写。例如中国人认为白色是丧礼,而在西方则认为这是纯洁心灵的象征,所以白色通常用来做婚纱,而中国人通常是喜欢红色。所以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积累,老师可以发挥带头和引导作用,可以用看电影、英文歌的方式,让学生零距离的去体验西方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电影中更直观,更感性的去体验英语国家的语言风格。

2.利用信息技术,调节学习氛围,克服恐惧心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带来了福音,信息技术使得整个地球村紧密联系成一体,让远在千里化为尽在眼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生动的上演一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这样充分缩短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调节了紧张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激烈的课堂氛围下主动练习英语口语,教师通过原生态的英语电影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和中文的使用差异,并且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如坠其境、告别自卑,为学生将来学习英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让学生产生主动用英语与人沟通的欲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