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1

一、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基本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成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以下特征: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辉传统的民族,从古至今诞生出许多爱国志士。中华民族在坎坷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爱国主义民族气节。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伦理性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核是儒家文化,其独特的价值定位使其更加注重个人内在修养的塑造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思辨性智慧。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荀况认为自然界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自有的规律。对于人生目的和价值的追求上,中华传统思想也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传统的思辨智慧,也是与哲学思想深刻接轨的。

第四,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不仅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归到传统价值的教育中,并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和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这样,由此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成人教育客体的特殊性,成人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目的,应该是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崇优良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来促进这些已经形成一定形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人受教育者的优良道德品质等的养成。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方面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人文素质:

1.“格齐治平”与“自强不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架构

中华传统文化规划了人一生的奋斗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在自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就要学会“为天地立心,为民生请命,为天下开太平”。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信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先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皆充分反映了中华英烈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自强不息精神。

“格齐治平”的思想能促使成人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小我”置于国家、社会这个“大我”当中,将个人理想的实现同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在社会的发展中重新确立和再次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人教育学生已经涉足于社会,承担了相应的社会义务,需要这种精神再次重建自身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精神有助于磨砺成人教育学生的意志,增强其化解挫折的能力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竞争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加适应现有工作的磨砺和年龄所带来的压力。

2.“允执厥中”与“天人合一”:处世观与宇宙自然观的建构

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并把“中庸和谐”之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又强调“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追求一种超然旷达的情怀。在对待自身上,中华传统文化追奉淡泊名利,以平常心来看待万事万物,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而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即在强调天地人相统一的同时,又强调人的能动性和特殊性,推崇用理性的眼光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已经拥有了相对完整的交际圈,因而“允执厥中”的处世之道有助于成人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和平时工作中的不同意见,懂得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知晓对持不同观点的人要学会宽容、理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让学生们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身,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超越。

3.“仁爱礼智”与“夙夜在公”:道德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塑构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德育,孔子以仁、义、勇为达德;孟子以仁、义、礼、智作为四基德。可见道德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和能量源。而中华传统德育的归旨,则在于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从而对人的内心进行启迪。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及爱祖国、民族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便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写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道出“举公义”。如此意念历代经久不衰,如屈原、范仲淹、陆游、岳飞、文天祥、于谦、顾炎武及林则徐等皆高唱出一曲曲为国家和民族无私捐躯的慷慨之歌。

“仁爱礼智”的思想有助于提高成教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由于其相对的成熟性和自知性,解决他们已有固定路径依赖的道德和心理等方面难题,需要这种更深层次的德育教育,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夙夜在公”精神能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的养成,由于他们已经步入社会,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激发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先义后利”与“求真向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重构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讲求道义,弘扬仁德,遵循“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道义原则,是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体现。另一层面,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历代文学作品间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真求实的理性态度及各种宽容仁厚、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美德善行等长期以来也是人们所反复称颂的对象。这些作品以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先义后利”观能促使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他们已经接触了许多社会现状,所以这种思想的教育能使他们对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茫然、不盲从,不在利益面前丧失信念,不在道德面前成为矮子。同时,人文教育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人”。“求真向善”的审美观能使成人教育学生从悠久绚烂的传统文化中受到感染、鼓舞、感动和启发,利用古代文学艺术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领域,宿就高雅的审美情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层次,精神追求的提高也可以缓解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压力。

三、 结语

我国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也包含着许多对人生和教育有所启迪的思想。针对我国的成人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育的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加强成教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启迪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深层次上升华他们的道德修养,从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功地完成再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任务,从而更好地融入和回报社会与国家。

参考文献

[1] 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冯进.高校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成人教育,2004(9).

篇2

关键词:文化教学 初中英语 激趣作用 分析

目前,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对于英语更加重视起来,英语同样也是我国教育当中的重要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十分重要,文化教学是最为有效的途径。转变教学和学习观念,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有着积极的帮助,充分发挥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当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一)文化教育与英语教育之间的联系

文化教育其实可以说是等同于语言教育的,人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前,首先必须要对自己的语言要所了解,这样他们才能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开去。以英语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如果对于西方文化完全的不了解,那么他们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可能也无法领会到英语的魅力,在学习的时候无法真正的学习英语。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不少的英语教材中也有不少关于西方文化和世界其他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介绍,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对不同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二者可以说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存在,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在教学的时候,只有将二者合二为一,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了解英语文化促进语言学习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须要对这件事情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很难做好这件事情,在学习英语知R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英语教学毕竟不同于汉语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于英语中的许多知识都不可能像学习汉语的时候那么了解,对于文化的差异可能也不是十分的了解,例外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对于一些英语谚语学生如果不了解的话可能也不知道一句话为什么这样的翻译才恰当,再比如,如果不是通过文化学习,学生也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狗”在英语中代表着积极正面的形象。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只有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理解知识的时候,障碍才会变小,这样能够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

二、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候,教师要想运用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只是一味的强制性灌输,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一些西方的文化,这样的话,是无法真正的达到激趣作用的,反而会使得学生感到厌烦。因为学生进入到初中以后,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得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的教学,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展现自己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想真正发挥出文化教育的作用,就应当学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多开展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的探究外国文化知识,例如可以在班级里成立文化探究活动小组,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不同的小组设立不同的文化课题进行研究,或者是多看一些西方的电影或是电视剧,通过这些来了解外国文化,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和真正的西方人接触和交流,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遵循科学性原则,引入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英语知识的时候,要学会遵循科学性的原则,文化教育虽然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较大的帮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将所有的文化知识都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十分的不利。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循序渐进的传播西方文化知识。首先在传播西方文化知识的时候,学生必须要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否则的话,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不够了解,在理解文化知识的时候可能也比较吃力在,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学生也无法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比如说,教师教学客人拜访方面的内容时, 如果将西方的饮食文化引入到课堂上,学生一定会感到大惑不解,不知道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既无法体现文化教育与英语教育的联系性,也无法发挥激趣作用。

(三)情境教学,展现趣味性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中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较快的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教师在运用文化教育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进行情境对话,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说,在我国与人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人们经常会说到“你吃饭了吗?”、“你今年多大了?”等常见性的对话,但是在英美等国家初次见面,人们一般很少会问到这方面的内容,他们认为提到“How old are you?”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他们在初次见面或者是打招呼的时候谈论做多的往往是天气问题,但是在汉语中人们很少会谈到天气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东西方之间不同文化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这种差异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对于一些陌生的事物往往充满着好奇心,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有利于调动他们英语学习积极性。

总之,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拉近学生知识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拓展,而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运用适当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中西方不同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熊丽琼.论述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激趣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0).

[2]李森林,陈建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模式[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06).

篇3

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教育 背景信息

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本文重点论述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教育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这样一种语言难免不会出现混乱。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在需要新词时,英语本身设置的障碍很少。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记录大量新创词的字典,而英语随时准备接纳它们。

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 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你会在罗马街头的广告上发现它;从东京的流行歌曲里听到它;在柬埔寨官方文件中读到它;德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有它的专门节目;法国的商务学校教授它;波利维亚内阁开会时,它是主要的表达工具。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主题概括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要掠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就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整个语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化。

结语

我们提倡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外语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许国璋,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4

Abstract: Teach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It is urgent to enhance the teacher team about the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team about the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the measures of enhancing the teacher team building and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the teacher team.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师;作用

Key words: cultural qualities;teachers;role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19-02

————————————

作者简介:王彦(1964-),女,广西灌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职业口才、文化礼仪与文化素质研究。

0 引言

近年来,道德滑坡,社会失范,几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要托起伟大的中国梦,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而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教师是关键。比起中小学和本科院校来说,理工类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是最薄弱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教师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导者,承担着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任。弗兰西斯·培根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高职院校教师如果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取专业知识,并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获得精神营养,从而自觉修正自己的言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学校人文教育的成败,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师资队伍现状却难以令人乐观。

1.1 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欠缺 在工科类高职院校中,主要从事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是政治、中文及少数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其它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中能开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不多,就笔者所在院校来说,直接参与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占不到教师总数的10%,其它学校也大体如此,这就使得文化素质教学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当然,除了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外,专业课教学也应该渗透文化素质的内容,专业课教师也必须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但是,工科高职院校任课教师中,绝大部分是理、工科专业出身,是改革开放后走向高等教育岗位的,他们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学历高,脑子活,但也容易受时下一些消极思想的侵蚀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功利思想严重,在教学和科研上,关注的是是否有利可图,在科研成果和奖金分配上毫不放松,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对“第二职业”却投入了主要精力。在对待自己的知识素养上,当然也就只注重对有现实效用知识的涉猎,在有用的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对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文知识便不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些现象,也许不很普遍,但也绝非少数,问题的严重性可以想象,是与教师的身份、责任背道而驰的,将会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当然,这与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水平,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有关系。总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着人才结构单一,知识结构不完备,文史哲知识涉猎少,人文知识贫乏,文化素质欠缺的弱点,这样的师资队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校人文教育的开展,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1.2 领导重视不够,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具体配套措施

1.2.1 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化,可操作的办法还无法拟出 高职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虽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等文件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但具体到各院校,还没能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尚无具体办法出台。

1.2.2 师资队伍人员数量无法保证 出于编制的限制,经济效益的考虑等诸多因素,工科类院校对引进人文、 社科类教师积极性不高,致使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人员数量无法保证。

2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面对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众多困惑,学校应大刀阔斧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积极探索,努力追寻有计划、多层次地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策略与途径,确保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

2.1 树立全新教育观念 21世纪已是知识创新时代,拥有人文素质,知识结构全面,人格发展丰盈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抛弃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克服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功利思想,认清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迷途中摆脱出来,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

2.2 优化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2.2.1 充分调动院内师资文化素质教育积极性 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应起到主力军作用。除日常教学外,还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营造活跃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学校应在物质上、精神上、培训进修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普通理工科专业教师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参与者,是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当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内容,绝不是生硬地添加进去,而是将人文知识的内容、人文精神的熏陶与专业内容巧妙贯穿,紧密融合,浸润于专业知识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人文光辉的洗礼。而且,专业课教师也担当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就需要将专业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力。另一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由于深厚的学养而散发出来的气质风度以及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的作用。总之,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2.2 积极引进院外兼职文化素质教育师资 聘请院外名人、学者开设课程或举办讲座,让他们深邃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启迪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整个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融合度高、与社会联系广、与一线沟通多等特点,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兼任文化素质课程教师,他们既可担任一些专业课程教学,还可开设讲座或选修课程,他们来自生产一线,可以使学生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精神,是文化素质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

2.3 建立和完善文化素质教师队伍培训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校内培训,大力创建文化素质教育氛围。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举办人文教育专题辅导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办文学艺术讲座等方式,使所有教师都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并通过广纳人文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培育人文精神,从而使整个学校的文化品位都得到提升。

其次,校外取经,强化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可进一步采取脱产进修、考察学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举措,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使文化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文素养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再次,经济支撑,建立师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全面实施,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只有把人文素质师资培训经费纳入学校总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才能有保障,才能切实解决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确保文化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如期开展。

2.4 实行定期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完善提高 考核评价,目的在于激励教师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学校应把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人文素养等纳入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并建立教、学双向测评制度。通过定期考核评价,督促全体教师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同时,花大力气拓展人文知识,使知识结构更趋完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

3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3.1 高职院校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人文素养丰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知识广博,内心充实,对事业、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他们陶然于清淡的生活,醉心于教书育人的繁重工作。他们的人生态度平和而又乐观,自然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无怨无悔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蜡烛精神,都会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只有加强所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推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3.2 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强调各种知识的交汇融合,单一的知识结构,在知识创新和科研工作上几乎寸步难行。就理工科教师来说,人文素养欠缺,知识结构不完善,思路就难以拓展,创造性的灵感迸发就无从谈起。如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他们在自然科学上做出过杰出贡献,但这些科学大家除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因此,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显然是不能胜任的。教师加强人文素养,才能使教师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3.3 拥有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群体,才能培育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才能展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学生时刻置身其中,受到熏陶和浸染,必将产生最为恒久的影响,才能成才,整个学校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也只有高度重视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才会开出文明和谐之花,结出人才辈出之果。

参考文献:

[1]韩冰.工科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桂署钦.关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咸宁学院学报,2008(4).

篇5

关键词:群众;美术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90-01

群众美术教育活动,可以让群众感受更好的文化氛围,展示其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用自已喜欢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发现和观察美丽事物,在画纸上尽情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美丽的世界。本文就群众美术教育的发展略加论述。

一、群众美术的教育

(一)注重继承、借鉴与创新

群众美术教育同其他艺术一样贵在创新,但创新不应高于继承和借鉴单独存在。在教学中尤其要以美术理论为基础,“以形写神,和谢赫的“六法论”直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包括着一系列艺术创作上的经验与理论,加之还有民间美术中的珍藏,我们可以从这个丰富的艺术传统宝库中得到宝贵滋养。在借鉴西方艺术方面,近些年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大量涌人我国,并已经渗透到艺术教学领域。而现代主义绘画明显有异于十九世纪以前的传统绘画。这样一种巨大的艺术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有它艺术上的原因。我们完全可以用沙里淘金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办法,既不一概排斥,又不盲目接受,并结合我国的文化精神,吸取有益于我们的因素。对于创新问题,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与结合。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形式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新的材料、结构、样式、语言、手法、风格等等,创作者都应该在创作中结合自我的真实感受大胆尝试。

(二)美术教育的实践性

根据美术教学自身的特点,尤其强调参与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技术”是关键因素。实践性中提到的“技术”,可以理解为绘画技巧和方法,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目标定位并不是培养未来的画家,弱化专业美术技能。如果一味的强调“教”的技能,如何画,提供一个标准供学生参考,只会让学生的创造力淹没在“模仿式”的教育中。“技术”的学习与表现因人而异,要明确技术是为表现个人情感和意愿服务的。怎样用技术表现情感,让学生自由的进行发挥,最终达成个人情感的表现就够了,再适当的结合一般性的美学规律进行修正指导,创作出新的、美的、充满个性和爱的形象。技术不应是一堂课的唯一目的,而应该是为美化生活、转达情感服务。

(三)美术教育的愉悦性

愉悦性旨在体现美术学习活动的感性、愉悦的特征。将美术学习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获得愉快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从而养成健康的人格。这种愉悦性的体现,要源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性。

二、如何推动群众美术活动的发展

篇6

一、音乐教育促进高校物质文化建设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配置齐全音乐教学的一切条件。比如,充满艺术感的校园建筑装饰、合理的校园以及教室的布局、完善的教学设施(音乐器材、音乐活动舞台)等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完善的教学条件,能够让教学活动中开展的一切教务活动顺利展开,并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条件完善的教学环境中,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齐全的音乐教学条件是校园的物质文化,艺术的建筑装饰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艺术品味,让教学与学生的情操得到升华。齐全的教学设备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二、音乐教育促进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是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立统一、严谨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的约束与管制,也是对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要求。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是促进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是维护校风的基础。音乐教育在音乐的教学上,要求学生能够按照音乐的旋律、结构、织体等有组织的进行音乐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规范性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道德观念。而音乐教育中规范的学习习惯,正是能够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相匹配。

三、音乐教育促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一)音乐教育促进校风建设

音乐教育对高校的校风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校歌上。校歌作为一件音乐作品,要体现校园的教学理念、文化观念等校园的核心思想。音乐教育不仅是对音乐作品的演绎,还要表达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形象与音乐情感。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细腻而震撼,优美的旋律能够表达校歌的听觉美感,内在的细腻能够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校训,并能够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真诚勤恳的人生态度。

(二)音乐教育促进教风建设

音乐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不同,因其属于艺术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一样,主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教学。音乐教学过程,在对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动手练习能力,此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在长期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并且,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对音乐的学习效果,无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耐心,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音乐教学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专业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三)音乐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所谓的学风,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音乐教育,要求学生对音乐旋律、结构、织体的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天赋,还需要学生能够按部就班的掌握学习方法。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人优雅的气质、儒雅的内涵。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音乐教育促进校园人际关系建设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能够让广大师生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大家庭。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学校领导对音乐的研究,对音乐教学方向的掌控,促进了领导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领导将音乐教研计划安排于教师,促进了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建设;教师之间相互切磋音乐教学方案、相互探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状况,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教师对学生音乐教学内容的安排,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为合奏音乐作品而组成一个队伍,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音乐作为一门对天赋、对技术要求极高的一门学科,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为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校园人均极力配合音乐教育。高校也开展各种音乐方面的社团,如歌唱社团、舞蹈社团、音乐剧社团等等,由学校领导、老师组织,由学生参与,大大促进校园里人间关系的建设。此外,音乐教育常常安排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有盈利目的的,有公益性质的。不论是盈利目的的艺术实践活动,还是公益性质的艺术实践活动,都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集体意识,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与教师成为好朋友。而在公益性质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能够提高学校的口碑,在外树立学校的形象。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信息化;电化教育;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感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入,信息化已成为各个领域跨世纪的世界性潮流,加快推进信息化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人工技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大幅度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由于使用了电化教学,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电化教育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轻松

电化教育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能力,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并且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因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课文中有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宿建德江》,其中有这样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为什么比树还低?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这两句诗的意境又是怎样的?小学生难于理解。于是我便采用了投影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想象。他们依据投影画面所显示的意境,很快就明白了所谓“天低树”,并非指天空真的比树低,而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好像比树还要低些。学生通过观察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浮动的景象,也很快的想到:因为江水很清,月亮倒映在江水中,所以月亮似乎与人接近了。通过这样一投影,学生眼前便出现了一幅原野空旷、天清、水碧、月亮沉江的美妙动人的夜景,从而顺利地突破了学习难点,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按以前的教学方法去讲,学生很难体会到那种意境,因此,电化教学能更好地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课上使用电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电化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战线的重视,并且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措施,它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从而扩大了教育教学的功能,既可以使教学易于从具体到抽象,又易于从抽象到具体。电化教育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小学生在学习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兴趣问题,从而可能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我在语文教学中,便采用了电化教育。例如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采用了幻灯投影进行教学,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新奇有趣的:事物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的鱼群、美丽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感到有负担、厌烦、甚至走神,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电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电化教育可以把学生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或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扩大他们的视野。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更好地培养,而且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从而发展了智力。

四、电化教育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电化教学不仅可以把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中所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述《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便使用多功能教学设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浪涛从鹳雀楼的前方向东流去的情景。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可以引起他们的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五、电化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

[作者简介]童志坚(1978- ),男,广东肇庆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想政治部,讲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珠海 519090)陈本敬(1980- ),男,广东陆丰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广东 佛山 52833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52-03

校企融合,企业成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普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到企业中实习,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成为普遍的现象。在实习中,学生置身于企业环境当中,同时拥有学生与职业人的身份。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包括实习学生在内的每一位员工的行为与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地,根据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理论,实习往往作为学生第一份工作,对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思维的养成,甚至对社会的看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视企业文化对于高职实习学生的影响,无论是从企业角度、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还是学生个人以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校园文化中进行,而企业文化作为区别于校园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企业文化价值的凸显

社会转型带来的个人意识的觉醒,现代传媒所带来的观念碰撞,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话语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控制着社会绝大部分的经济和政治资源,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教育者依然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传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着各方面的资讯与思想,使得当代学生的眼界与思维相当开阔,思想政治教育要再像以往那样以排他性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进行理论上的灌输以确立其主导性已是不可能。但就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存在“过度膨胀形成了一种以政权的外在权威监管思想政治教育的习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紧张,遭到人们的普遍逆反”①。观念方面,当前人们习惯以经济和功利逻辑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时,我们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似乎思想政治教育不变为生产力,就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②而在教育内容方面,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游离于整个社会的重构之外,公民教育缺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党的历史、党的政策和价值认同教育,但却使关系到社会与人自身发展的公民教育被边缘化,这也是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大挑战的原因。

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更是彰显了企业文化的价值。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企业处于充满竞争而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它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和对现实环境的反映,是个人和任何其他组织所无法比拟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优秀企业的文化,糅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中优秀的方面,正好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的素材,完全可以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事实上,企业文化可以在内容、方法等多个维度上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它正在以其自身强大的渗透力、辐射力、影响力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与方式,把整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时代精神与传统精神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人们还难以对它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而对于狭义的文化,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1871年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把它界定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当代人们则习惯把文化理解为精神层面的财富,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文化是人自身本质与力量的体现,人是文化的载体;企业作为以人为主体而组成的一种经济性组织,必然体现着人的文化特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体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以及所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被誉为“企业文化新潮四重奏”的四本关于企业文化的论著,包括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日本的管理艺术》、威廉·大内的《Z理论》、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的《公司文化》、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对企业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金科玉律’”。因此,企业要想获得良好、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促进企业养成良好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文精神的企业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可以在应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能帮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主导性的话语权。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争夺话语权,在社会中确立主导价值体系的过程。在个人意识彰显、社会观念多元、资讯发达的社会现状下,教育者缺乏对学生的倾听,“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进展开的,不能深入到草根阶层”③,这“无疑会使社会陷入道德真空状态,社会成员失去了社会的凝聚力,在意识领域内各处闲散游荡。”④ 企业作为社会主要的经济体,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对内需要对员工贯彻自身文化,对外则通过产品、广告等外在形式向社会推销自身的价值观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企业的这一个特性,将企业的文化宣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促进主导性话语权的实现。

企业文化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公民教育形式。联合国1975年对“发展(公民)教育”给出了定义,即“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本杰明·巴伯曾说过:“强有力的民主所依靠的概念在于自我管理的公民群体,把他们联合在一起的,主要不是同一的利益,而是公民教育。”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栋梁,体现着市场经济对民主、法治、平等、进取、个性的要求,这与公民教育的内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企业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如“主人翁精神”、创新、责任等观念,和公民教育的内容是一致的。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很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内容,在学生大量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背景下,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教育形式来弥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教育方面的缺失。

企业文化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经济与人文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其人文教育的本质。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所设置的绝大部分为理工科等应用型、实用性专业,学校是职业培训工场而不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的地方,因而其本质上具有“天然的功利主义倾向”。这种狭隘观念,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庸俗化,让学校、教师、学生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其为专业技能学习的障碍。在社会和我们的教育系统中,“人们坚信一切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社会问题,均可通过经济发展而最终获得解决,以经济逻辑完全代替社会逻辑”⑤,这种观念致使发展经济、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成为人们的首要任务,成为解决人自身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说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功利化是以经济逻辑看待人文教育的表现,那么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是从人文的角度看待自身的经济活动,这无疑能促使思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进行自身的审视与反思: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体尚且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而作为人文教育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什么理由功利化呢?在这个“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使得人们仅仅热衷于自身权利的实现和利益的最大化,掩盖了召唤人的心灵的崇高道德理想”⑥的时代,企业对文化的建设与重视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有力否定与匡正。

三、发挥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路径分析

企业员工人性的优秀是企业优秀的基础。这是因为,企业的优秀可以归功于企业文化的优秀,企业文化的优秀可以归结为人的优秀,而人优秀的根本所在是人性的优秀。因此,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同样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培养高贵人性的重任。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我们找到两者结合的有效路径。

首先,要找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点,这是两者积极互动的基础。企业文化中的很多内容是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的,如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奉献、社会责任、创新、诚信等,都是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衔接的。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这些积极的内容,并以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鲜活的教育素材,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衔接。特别地,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他们在由学生人转变为职业人过程中的困惑、难题,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环境,从而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企业文化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地提高专业技能。

其次,要维护好在企业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是因为可以与学生、学校之间实现双赢。学校可以把实习作为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目的;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学习到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而作为用人单位,则可以减少用人成本,培养大量的后备人才,提高劳动效率。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遵纪守法、以人为本的。部分企业在管理中会用很多土办法去制约员工,如把这个月的工资留到下个月底发,或者每个月都要在工资里扣一定的保证金,防止员工中途辞职;也有的企业不给员工买法定保险,当出现责任事故的时候一推了之。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处于弱势,单个人没有能力和企业谈条件。因此,学校有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与企业谈判并签订规范的合同,约定学生实习的条件和待遇,帮助学生解决后顾之忧。在现实中,有的企业认为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有了一定的付出,因此不愿意为学生提供法定的保险,报酬也在最低工资标准以下,这显然是违法的,也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思想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只有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才能解决。”⑦学校只有匡正这种挤占学生权益的行为,才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否则学生在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工作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相当困难;现实与教育内容的巨大反差,会让他们抗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再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措施应对部分企业文化中消极、负面的方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则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其根本任务,这也是其固有的弱点。因此两者的指向和追求并不相同,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现冲突在所难免。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润过程中如果存在忽视对人的关怀、工资福利不健全、缺乏诚信等行为,则对实习学生是一种重大的伤害,也会极大地影响对实习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在实习的过程中,企业会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安排学生的工作,要求学生安于本分,固守着自己熟悉的岗位,在必要的时候让学生超出法定的时间加班也在所不辞。而思想政治教育却要把学生作为真正学生来对待,而不仅仅把他们作为一个企业的工人,必须教导学生要不断接受新知识、要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些冲突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不仅会导致导致学生思想消极、对抗,无心工作,专业技能提高慢,工作成果的质量下降,还可能使学生陷入人格分裂的状态,极大地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有,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企业环境,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学生在企业里实习,企业文化作为鲜活的教育内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书本理论上的知识分析现实企业文化,解决他们心中的憋闷和困惑,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学生到企业工作以后,由学生人到职业人身份转变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困惑和苦恼。这当中既有对学生时代自由自在的怀念,也有对企业诸多要求及约束的不适。学生在这个转变阶段,往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好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抓好机会,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适应企业环境以及自身角色的转变。“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根本性的力量。”因此,当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环境的变化,并通过自身调整适应这种变化的时候,很多思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帮助企业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企业来说是一种共赢。学生会在其中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则由于其优秀的文化,有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而获得长远的发展潜力。作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帮助企业完善其管理制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减少企业的某些错误做法,改变企业某些错误的观念。只有这样,在对实习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注释]

篇9

关键词:责任教育;校企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10-01

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是职业学校和企业融合的一个内在的深层次的需要,这种深层次的合作也是当今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是针对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没有重视学生和企业员工的责任教育,在认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途径。

一、校企文化之间的冲突

在校企文化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使我们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企业的需要,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校和企业以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和学校文化的有效融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校更好的进步以及企业在社会激烈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学校和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冲突。

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而企业文化的主题是员工和老板,学校的目的是向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以至于将来更好的适应于社会,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它们的目的是向社会培养技能型和职业型人才。而企业,它们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和学校的最终目的上存在差异,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发生了冲突。另一方面,在管理方面,学校是事业单位,存在着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所有事业单位所固有的弊端,办事效率低下,机关繁冗、还有一些的作风,尽管这些年来,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改革,学校也跟着改革,施行绩效考核的办法,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现象,学校教师的整体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学校教学和自身课堂学习中深受一定的好处,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充分的调动学校师生共同的积极性。而企业,奉行利益就是生命,追求利益是它们最大的目标,因此相对来说管理效率比较高,繁琐的程序比较少,自主意识比较强,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在管理方式和教育目标上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且不管是在学校文化的教育还是企业文化的教育,都没有将责任教育融入其中,在校企文化融合产生极大的冲突。

二、责任教育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责任教育孕育在校企文化之中,不管是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是从企业的经济效率以及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责任教育都占举足轻重的位置。从学校学生目前的现状来说,目前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没有那么优越,也没有那么和谐,这种环境造就了他们性格上的一些缺陷,有大部分同学存在没有一点责任意识,这种现在折射出了我们在学校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之中的弊端,尤其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方面。在学校教育的方面,我们的本质和宗旨是教书育人,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宗旨还有一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优秀的技能人和职业人,因此,在培养目标上没有融入责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给每个班级都配有德育课以及心理课老师,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在硬件上确实是标准很高,但是学校没有很好的将这种优势孕育其中,没有很好的驾驭这种优势,没有将学生的责任教育融入课堂之中,所以导致学校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企业方面,虽然企业给员工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场所,但是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融入责任教育,一些员工,包括职业学校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做工的过程中,有些不注意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生命危险,鉴于此,在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加大责任教育的传授和教育,使员工和学生尤其是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有意识的认识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三、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重视责任教育的策略

(一)实现利益共赢

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实现利益的共赢,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是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模式以及要求的变化,企业越来越重视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要求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大批这样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就是行业和企业,而校企文化的融合促使了学校以企业的模式培养适合企业的员工,而企业以学校教育为途径满足自身的需求。学校的供应和企业的需求共同达成了双赢的结果。

(二)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学的全过程

现在绝大部分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以顺达电脑厂为例,顺达电脑厂是以“赢得信赖是荣誉也是责任”作为自己企业文化的宗旨,他们对员工开设了培训课程,有周末培训班,也有夜校培训,晚上工人上晚班之后可以选择辅修一门或者多门课程,在顺达电脑厂工作的员工,他们最基层的员工——流水线上的工人,对基本的电脑英语都一目了然。看一下就知道最基本的意思,而同样的英文让我们的实习学生看的话,她们都不知道最基本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将企业的这种文化模式融入我们的常规教学之中,能在学校不浪费生命的好好的学习,那么走入企业就会一个更高的平台。他们会在企业中珍惜这样的机会,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

(三)学校应该企业文化融入常规教学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大舞台,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考虑将顶岗实习的学生或者是本校毕业的学生的一些关于没有责任意识的事例编排成教材,或者是请这些人来学校走进课堂给学生做讲座和报告,用事实说明事情的说服力,增强责任教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说服力。同时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模拟课堂,模拟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或者是企业的管理要求,使学生在学校的环境和氛围中体验企业的要求,做到全方位的和企业融合。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校企文化融合的冲突,得出责任教育在校企文化融合中的缺失及其作用,并提出责任教育在校企文化融合中的一系列政策。

参考文献:

篇10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把个人的成长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腾文公下》)的英雄气概等,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教材。这些教材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努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就是将别人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有了这一前提,才能超越利己的天性,关爱、同情、尊重他人。这种良好的品格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关心他人,为社会履行责任。

三、培养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

孔子说“学而不厌”,强调学无止境。他告诫学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数十年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并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人做学问的精神,使学生能有所感悟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刻苦学习,努力追求。

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学思并重的原则,强调在学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作用,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意思就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只注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疑惑而更加危险。这一学思并重的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使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敢于创新,敢于质疑。

五、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读了诗文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不能完成;派他出使四方各国,也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隐含的意思就是,教给你诗文三百篇,目的就是要让你有能力去完成政治任务,有能力去出使应对四方。由此可见,他认为学习要学以致用,教育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现代教学中,课堂外的航模、电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兴趣小组活动,暑期的社会实践考察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