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的市场和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药的市场和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医药的市场和前景

篇1

论坛邀请了以色列、新加坡、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专家和金融资本专家围绕“生物医药孵化器管理、金融资本支撑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孵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开展主题演讲,为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把诊问脉,介绍海内外生物医药孵化与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助推福建省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很快,在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发明转移拥有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一批创新药物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厦门大学与养生堂万泰公司历时14年,投入近5亿元研究成功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很多国外企业想到中国来找市场,同时又有很多中国企业想走出去,如何才能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以色列TBN集团总裁Sigal女士给出的答案是“合作”。Sigal女士围绕“国家商业发展与中国创新”这一主题,介绍如何建立成功的全球合资企业,创造合作共赢的平台;如何利用独特的中国创新方式进入新市场,以及如何利用国际孵化器资源培育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她认为,国际孵化器资源对于中国市场,尤其是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研发和创新平台。

不仅仅是Sigal女士,在场不少专家、代表都十分看好生物医药产业。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李珊珊女士表示,医药产业前景看好,加之近几年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俗,现其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白富美”产业,备受投资者青睐。而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袁于人先生除了带来“新型兽用、水产疫苗和新一代生物农药设计思路初探”的演讲外,还希望借此机会寻求产业化合作伙伴。

篇2

医药外包市场快速崛起

1998~2009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57%,不仅高于全球药品市场8.45%的增长率,更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81%的平均增长率,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9年,全球约有生物医药企~k4700家,产品销售额117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总销售额的15%。据市场战略分析机构Business Insights公司预测,在2009~2015年,治疗性蛋白、疫苗类药品和单克隆抗体类药品等三大类生物工程药物的年平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4%、8.1%和9.3%,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规模将保持6.7%的年平均增长率。作为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引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可以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生物医药产业链来看,围绕药物靶标发现、药物筛选和验证、临床前开发和临床试验等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环节,产业分工日趋明显,更加专业化的合同研究组织(CRO)迅速崛起。一大批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平台型技术和专业组织管理提供优质临床或生产服务,与学术研究机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共同构成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2007年,生物医药公司的新药研发(R&D)费用合计约为600亿美元,其中25%(约150亿美元)采取外包服务形式。而在1998年这一市场仅仅42亿美元,10年来增长了320%。尤其在近几年增长率高达19%~20%,远高于R&D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0亿美元。可以说,制药工业正在快速减少传统的内部研发,增加外包比例。

驱动外包服务市场急速扩张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大批“重磅炸弹”药品的专利保护到期,将会使制药企业的利润减少。仅2007年和2008年这两年就有总价值达350亿美元的专利药品到期,品牌药的利润将被仿制药吞噬。外包服务可为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节省30%~70%的研发经费,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使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

其次,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线“苍白”,具有“重磅炸弹”潜力的新药候选者凤毛麟角,大型制药公司必须通过外包提高其研发效率。

生物技术公司的内部结构使其必须采取大量的研发外包,才有可能把主要资源集中在其核心技术领域。几乎所有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2007年宣布了裁员和增加CRO的比重,包括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裁员10%,其他生物制药巨头强生、葛兰素史克、安进、诺华和施贵宝等也正在实施较大范围裁员和关闭生产设施计划。

抓住机遇,迎接中国时代

由于医药研发成本持续上升,新兴国家巨大的市场吸引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了将生物医药研究转移到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速度,以求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开拓新兴国家药品市场。生物医药跨国公司直接将研发业务转移至海外研发中心或当地CR0公司,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如美国礼来公司(EfiLilIy)近年来将其早期药物临床试验任务的20%~30%外包到中国市场;惠氏公司(Wyeth)则与印度的GVK公司合作,将4000多万美元的早期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外包。同时,生物医药CRO企业积极向海外拓展研发外包业务,如美国Quintile、Covance、Kindle、MDS等已经先后在中国开办分支机构或合资CRO企业。

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类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最近几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同比增长24.6%。特别是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作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新兴产业,对吸纳人才、发展区域经济、提升产业机构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已超过400家,超过印度成为亚洲医药研发外包首选之地。

我国在发展生物CRO产业上拥有诸多的有利条件。中国在劳动力和高端研发人才方面存在巨大优势,可以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也为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各种临床试验受试者众多,找到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病人比在欧美国家容易得多,这对许多临床研究很重要;在中国还可以接触到一些其他国家不容易接触到的特殊疾病群体,这为开发某一特定市场提供了机会。随着研发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凭借在成本和l临床试验资源上的优势,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际生物医药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通过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能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研发和外包产业,应该是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循环要走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我国药物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生物医药CR0的发展可以使我国更迅速地学会生物医药创新的规律,培养出一大批国际水平的GLP、GCP专业技术人员,为将来实现原创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另外,生物医药CR0还可以吸引国外生物医药研发项目落户中国,弥补我国本土制药工业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为我国制药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我国尽快进入制药工业价值链的上游。

激发活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承接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多重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转移,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占领市场,努力成为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提高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国际分工地位。

篇3

摘 要 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结合国家政策,把医药行业分为五大子行业进行逐一分析其投资价值。

关键词 医药上市公司 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是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消费类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理和精神健康的关注以及投入将会越来越大这是医药行业长期豁求增长的坚实基础。在证券市场上医药板块对风险厌恶型资金和从周期性行业流出的资金产生强大吸引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00多家医药类上市公司,进一步细分主要可分为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中成药、生物制药和医药流通业五大子行业,以下将对这几个细分子行业进行逐一分析。

一、化学原料药企业

2006年,化学原料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288.81亿元,同比增长16.7%;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化学原料药工业为1258.50亿元,同比增长13.41%。从利润来看,化学原料药工业为71.99亿元,同比增长17.87%;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但从医药上市公司2008年3季报分析,化学原料药板块的收入和利润同比都是增长最迅速的板块,收入同比增长30.02%,与行业增长速度相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5.19%,远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

二、化学制剂企业

化学制剂生产商研发能力较低,产品主要以普通仿制药为主,产品同质性高,竞争较为激烈,导致盈利能力较低。虽然由于“医改”的因素及包括震后防疫在内的大规模传染病防治需要,一些厂商的普药产品有望放量,但是较低的毛利率水平不易给公司带来太多的利润。相较而言,依靠研发能力不断推出新品,从而维持较强盈利能力的模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重点关注我国化学药领域内研发能力最强的恒瑞医药。

三、中药企业

我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在中药原料和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药类上市公司大多拥有难以模仿的生产工艺和历久弥新的专利技术.具有垄断性的市场竞争优势,能保证风险相对较小但长期稳定而丰厚的收益。2009年5月7日,国务院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此举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对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此政策性文件的公布对中药类上市公司构成利好。另外,中药企业走中药保健品和化妆品路线已成趋势,关注江中药业,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改造传统中药的前景也十分可观,关注先行者天士力。

四、生物医药行业

一方面,由于生物药品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小,且可大规模生产,生产周期短利润极高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其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另一方面,生物医药是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国家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清晰显示出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意味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获得政府更多的扶持,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仍然以仿制为主,需要关注具备成本、技术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他们可能不断推出新产品,且可能抢夺跨国公司市场份额,关注天坛生物、华兰生物、通化东宝等公司。

五、医药流通业

我国医药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医保覆盖面扩大,以及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众多因素拉动医药经济快速增长。我们保守估计,到2020年,药品市场规模也将是目前的3倍以上,总规模将超过1.2万亿。医药流通业作为药品从生产企业到达医院、药店等销售终端的必经环节,是药品市场扩容的最直接受益者,2007年医药流通行业销售规模达到4026亿,年增速创近年新高,达到19.82%。

基于新医改扩容,医药流通行业整合加速,产业格局从春秋到战国,企业盈利能力有显著改善以及我国进入降息周期等理由,我们给予医药流通行业“增持”评级。根据公司的行业地位、竞争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关注四家上市公司:一致药业、国药股份、南京医药、上海医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辽宁省;健康产业;机遇;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F426.8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辽宁省健康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可以说,辽宁省发展健康产业,既存在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目前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已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具体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被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此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

生物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2009年,国务院便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医药列为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又明确地把生物医药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有32个:包括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等制药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8个;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4个。

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十二五”时期,国家计划投入400亿元,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再投入750亿元资金进行扶持。据此计算,“十二五”开始的未来十年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扶持资金总额将近1200亿元[1]。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既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为辽宁省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新医改推行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改革政策连续出台,尤其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广泛覆盖,不仅使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医改以来,辽宁省共支持了94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辽宁城镇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120万人,参保率9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0%和7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2]。

新医改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行与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辽宁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原动力。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医改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从而拉动健康市场的消费需求。

(三)经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加剧,为辽宁省健康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是一个相对刚性的市场需求,当慢病增加、亚健康蔓延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保健意识、“治未病”观念与养生理念的变化,而且也是医疗需求与保健需求的变化。即一方面,会因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产生大量的个性化非基本医疗服务,使医药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推动非基本药物器械的加工生产;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拓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给营养保健品业、商业医疗保险业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目前,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45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39年,辽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3]。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大,使健康养生、健康体检、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等相关产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面对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要,不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会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与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使辽宁省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但作为工业大省,依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底蕴,在健康产业发展上,却有着基础较好与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尤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辽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建设健康产业园区,不断搭建健康产业发展平台,从而为辽宁健康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2011年的3年间,辽宁医改总投入达到334亿元[2]。巨大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推进全民医保、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十一五”期间,辽宁省还每年拿出2000余万元投资于重大科技攻关专项[4];而在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上,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加快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的推动下,各市地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相继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加大生物医药的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支持。这样,就使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与中医药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辽宁健康产业在有利的发展平台上能更健康地发展。

二、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辽宁省健康产业虽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来自国际健康产业市场竞争的外部挑战

健康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超过15%[5]。国外健康产业发展迅猛,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产品研发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的健康产业安全。目前,“国外健康产品在中国市场以7%的品种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5]。从辽宁健康产业市场看,最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生物制药业与医疗器械业两大产业领域。

在生物制药产业领域,辽宁医药市场面临跨国药企的激烈竞争。近年来,辽宁医药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难,而老产品市场则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辽宁省生物医药市场已出现逐渐萎缩的态势。一方面是医药创新成果适应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买不起国外药物研发技术,买了转化成产品也难。现在,省内各开发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建厂房,搞GMP改造,但却面临着可投产的品种太少和企业开工不足的危险[6]。

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由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基本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家跨国企业垄断,因而,虽然辽宁有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的科技研发优势,但目前辽宁医疗器械仍然主要以进口为主,进口医疗设备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基本为高端医疗设备。而出口企业多是为国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配套零部件和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设备,自主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不强[7]。2012年,辽宁医疗器械出口持续负增长,全年完成出货值21.8亿元,同比下降0.5%[8]。

(二)来自国内健康产业市场的省际竞争挑战

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后,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或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引导,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省际间的竞争压力。

虽然,辽宁省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医药产业总量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发展的相对速度却逐年下降,落后于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际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发展形势十分紧迫。

2011年,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河北等省份,医药产业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1600亿元以上。山东省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761家,17家进入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691亿元,2015年目标为3800亿元。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资企业联手打造中国最大、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而辽宁省医药产业在2011年,销售收入仅为680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5%。近年来,辽宁省医药工业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与辽宁省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6]。

(三)来自辽宁省健康产业竞争劣势的内部挑战

辽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有诸多不利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健康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竞争力较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

目前,在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就全行业来讲,进入全国百强企业只有3家,而且比较靠后;号称百亿集团企业仅有1家,而且经济形势还不太景气;超10亿元内资企业只有9家,其中包括较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5家[6]。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也导致辽宁医药市场缺乏优秀名牌产品,极大地影响了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辽宁省乳癖消、沈阳红药、木鸡冲剂等大宗中药产品,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还不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尚未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辽宁医药市场的一批老品种,不仅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且甚至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险。

如何科学地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尽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打造辽宁医药品牌,不仅是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将要面临的来自于自身的挑战,而且也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主要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目前,辽宁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延续,第二产业仍为带动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只有顺应时势更新发展理念,才能制定出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科学的应对举措。

(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需要辽宁省偏重投资的需求结构必须优化调整,但改变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摆脱所谓投资“依赖症”,则不能失去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即在保持辽宁经济发展特色前提下,仿效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通过依靠第三产业,来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于健康产业兼跨第二、第三产业,并且辽宁健康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其自身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未来的健康市场需求前景也极为可观。因此,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必须依托发挥辽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走特色发展道路为引领,不断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健康需求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相对刚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辽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持续增长,而经济条件改善下所产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已经形成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并且,辽宁省自1995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老龄化比例已高于全国平均线。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必然带来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护理等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发展健康产业对拉动辽宁健康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关键是如何释放健康消费需求。释放健康需求以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为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释放拉动相对刚性的健康市场消费需求。

(四)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

健康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万亿市场,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才能在严格规范与科学引导下,不断永续健康发展。从辽宁保健品产业发展现状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行业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错位等方面。例如在沈阳,经营保健品店只要在食药监局备案登记、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即可,而不再需要卫生局负责审批的养生保健行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经营保健酒类产品,则更是处于监管盲区。可以说,辽宁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落后。同时也表明,加强科学引导、进行立法规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国锋.十二五400亿十三五750亿 国家投重金扶持重大新药创制[N].中国证券报,2012-06-29.

[2]一轩.辽宁医改:三年投入334亿 公共卫生服务“不差钱”[EB/OL]. (2012-03-22).http://.

[3]史楠,刘柏霞.健康老龄化与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9 (12).

[4] 科技部网站.辽宁省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EB/OL]. (2007-07-24).http://.

[5] 中国食品科技网.中国健康产业现状分析[EB/OL]. (2013-01-15).http://.

[6]陈明山.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EB/OL].(2013-01-15).http://.

篇5

关键词:资本结构;生物医药;行业特征;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TJ001)

作者简介:梁莱歆(1956-),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17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39-04 收稿日期:2006-11-20

一、影响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影响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本文拟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以往的研究中,已对一些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结论,如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多项指标,已被证明对企业资本结构有着显著影响。然而本文也考虑到在上述因素中,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动与成长性有很强的相关性,而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相对更为直接,因此本文在两者间选择了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由于折旧为非债务税盾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折旧的计算依据为固定资产,因此资产可抵押性指标与非债务税盾指标也具有很强的共线性,本文选择了前者。其次我们考虑到,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属不同的市场,有着不同的产品和经营周期,由此而形成了对某一行业资本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应当纳入到研究中来。对此本文选择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未来增长机会和产品的独特性等指标;第三,在许多研究中已证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考虑到这种影响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更为明显,故纳入本文的研究。由此而形成了如下8项分析指标。

1.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对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产规模效应体现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及因此而带来的负债能力的增强上;其次,由于生物医药产品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极为重要,而规模是声誉的很好的替代值,有较大规模的企业能给消费者以可靠、值得信赖的信息,从而保证了产品市场收入的稳定,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同时,资产规模效应还体现在单位融资成本优势和多角化经营上,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负债能力。本文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公司规模因素。

2.盈利能力(PRO)。盈利能力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内部融资能力的影响,留存收益对债务需求的替代性是最为直接的;二是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盈利水平越高,现金流量越充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更少:三是对企业负债的安全性和财务杠杆效应的影响,盈利能力越高,企业更易于得到债权人的青睐,在债务成本固定的条件下提高对财务杠杆的利用是有利的。而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如何还有待检验。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度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3.经营波动性(INVA)。波动性是企业面临的商业风险的最直接表现。波动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有两点:一是负债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二是现金流量变动较大的企业,商业风险也较高,在给定负债水平时,破产可能性较高。通常认为,经营波动性越大,负债能力越低。本文用营业收入的标准差与总资产的比值来度量该变量。

4.资产可抵押性(TANG)。通常认为资产的构成对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若企业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高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这种能力会受到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欢迎。因此,能用作担保的资产越多,企业被预期会利用这一优势发行更多的债券。本文用来度量可抵押性指标的变量为:(存货+固定资产+土地)/总资产。

5.产品的市场竞争力(PCA)。已有研究证明,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强度显著地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然而,不同行业有着相对独立的不同强度的产品竞争市场,因此就同一行业的企业考察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某力的关系更为科学,而在各行业中,生物医药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性相对较高。本文用企业销售额占行业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来表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企业未来的增长机会(INOP)。企业的增长机会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双向的,首先,当面临较高的增长机会时,股票容易被高估,此时发行股票是有利选择;其次,较高的增长机会更容易获得债权人的青睐。然而,根据成本理论可以认为,当企业面临较大增长机会时管理者仍不太愿意选择债务融资:同时,要将企业的增长机会变为现实现金流入,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要经历比其他行业更长的时间,时间越长回报的不确定性越大,债权人一般不愿将资金投向回报期太长的项目。本文用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比来度量该指标。

7.产品的独特性(ESP)。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使用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作为衡量产品独特性的指标(姚学清,2005)。生物医药企业有着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销售费用支出,巨额的销售费用对医药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广告费用在企业营业费用中占很大比重。对于医药行业的广告费用的税前列支,我国有着明显区别与其他行业的政策:从2001年8月开始允许该行业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对于超过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从2005年起又将该比例调高至25%。由此可以看出该行业的广告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抵税作用,这种非债务税盾的作用可作为债务税收优势的替代,拥有较多非债务税盾的公司应更少地使用负债。对该因素的度量我们选择了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

8.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Ti)。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结构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比其他行业更为显著。首先,由于医药产品的价格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近几年国家对药品进行大范围的调价和限价,对整个医药行业的盈利水平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国家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在税收及多种费用的列支上有着多项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化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负债抵税作用产生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具有周期性和整体性,它对生物医药行业内部的资本结构影响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对具体行业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时,一般不需单独考察宏观经济对具体某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而只需使用虚拟变量标示不同年份或时期,以考察其对整个行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向。对于资本结构的度量,学术界普遍采用三种方式:总负债/总资产;总负债/股东权益;长期负债/总资产。本文采用总负债/总资产(L)来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由于采用市场价值计算企业资产价值存在较大困难,本文的资本结构(L)

指标采用账面价值计算。

二、样本确定、实证模型实证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标准,按照2001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分类结果,本文根据研究需选择了深沪两市2000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A股生物、医药制造公司和其他各行业门类及制造行业下各行业大类深沪两市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A股公司,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各行业样本均排除了在2001年~2004年间任何一年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生物、医药制造业公司最终样本为59家公司连续4年的数据,共计236个观测单元。其他各行业门类及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公司数见表2第3列。[本文全部数据来源于由中国证券报监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上市公司年报大全(光盘版)》(2000-2004年)。]

本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各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模型如下

其中Xjit是企业j的影响因素i在t时数值:ε为未被观察到的随时间和截面个体同时变化的剩余误差项。

1.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行业特征及差异检验①

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1年至2004年的资本结构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在2001年~2004年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负债率水平相对较低,其次,该行业在2001年时的负债率水平较低,近几年逐步有所提高。该指标的标准差变动与平均值的变动相吻合,说明平均值的变动是由于企业间资本结构差异变动引起的;此外,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基本上以流动负债资金为主,长期资金比例很小。

分行业门类和制造业下分行业大类A股公司的资本结构值(各行业资本结构4年平均值)见表2第4列。从表2中数据来看,行业大类下的房地产业、建筑业及批发零售贸易业有着较高的负债率,与这些行业的经营特点基本相符;而采掘业、水电煤气生产供应等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有着较低的负债率。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的资本结构平均值差距较小,其行业大类间资本结构的差异水平有待检验。

Wald-wolfowitzTest游程检验是用来考察两个独立样本是否来自具有相同分布的总体,其特点符合样本量不同的两个独立分布的检验,适合本文的资本结构行业差异性检验。其检验过程是,先将选定的两个行业的负债率进行排序,然后统计最大游程数。根据统计原理,如果两个行业的负债率数据来自同一个总体,则游程数相当大;反之,如果游程数太小,则表明两组数据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总体。因此,运用该检验方法对生物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两两进行检验,就可以得到较可靠的差异性水平。

具体检验过程是,各行业公司分别赋予不同的虚拟变量,再将生物医药行业与各行业成对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与生物医药行业成对进行检验的8个制造业下的行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通过了5%以下的显著性检验:与生物医药行业成对进行检验的10个行业门类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大部分显著性水平低于1%:总体上看生物医药行业与行业门类的资本结构差异要比与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的差异更为显著。以上分析证明,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行业特征,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结构与其他大部分行业有着明显差异。

2.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各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经计算求得每一指标各年的平均值与标准差,整理得表3。

根据表3中各指标的统计情况,从企业规模(Si2e)指标来看,在考察期内平均值稳步上升,说明样本公司规模有所扩大且分布较集中;受市场竞争加剧及国家对药品调价的影响,样本公司的盈利性(PRO)平均值出现了逐年下降;数据显示生物医药行业的经营波动性(INVA)越来越小,表明该行业正逐步趋向于成熟和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指标(PCA)的标准差较大,表明该行业企业之间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异较大;增长机会(INOP)指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投资者对该行业前景的评价逐渐由高估回归理性;正如以上所论述,产品独特性指标(EsP)表明,生物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高。

模型的估计方法我们采用了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模式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模型估计结果如下表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因素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表明企业规模的增强有助于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盈利能力指标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证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资本结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从与生物医药行业经营特征相关的因素来看,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指标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这与前面的理论推断是相符的,即当企业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有扩大的趋势时,具有产品竞争优势的企业为争夺市场,特别是抢占未来产品市场,在股权融资与内部融资有限时,会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生产扩大和开拓市场时的资金不足问题。产品独特性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表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增加营业费用支出的同时,亦为了避免过大的风险而采取低负债策略。时间虚拟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1.实证分析结果充分表明,企业的资本结构具有行业特征,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资本结构的分布上,而且还表现在与其行业经营特征密切相关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上。

2.生物医药行业的经营特征导致其低负债的资本结构。实证结果表明,生物医药企业的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尽管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资产可抵押性等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形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经营波动性、企业增长机会及产品独特性等因素的作用下,生物医药企业大多选择了较低的负债水平。由此表明,行业经营特征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提示了企业,要调整资本结构所应当重视和努力的方面。

3.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等经济环境因素对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篇6

据统计,医药生物技术产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等)的产值占当前医药产业规模的比例尚不足10%,但由于传统的新药研制方法难度越来越大,研制开发成本不断上升,成功率越来越低。因此在全球制药巨头中,目前有70%的项目是使用生物技术开发。

通常来说,医药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其发展的核心。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持续开发出新药,这样企业才能在新药的专利保护期内,获取较多的利润以弥补研发的开支。医药研发的特点是周期长和投入大,显然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巨大的研发风险使众多中小型制药企业堆以承担。而对于已经打通资本通道的生物制药公司而言,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整合那些极具潜质的项目型公司或者具备网络优势的“地头蛇”,绝对是一个划得来的生意。

当然,如何突破资金困境以及规避并购所面临着政策风险、价值评估、并购后的整合等风险,一直是本土生物医药公司以及相伴生的资本力量关注的焦点。《首席则务官》杂志之所以将当前的这一阶段理解为本土生物医药行业进人“并购时间”,而非“并购时代”,恰恰因为由于生物医药领域内的产业力量和产业资本均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尚未形成全球医药领域少数巨头控制与整合下的成熟期并购态势。本文以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发生多起并购的先行者――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生制药”)为个案进行详尽剖析,以期对刚刚进入“并购时间”的相关领域CFO们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鲜活案例。

难“研”之隐,-“井”了之?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不到3%,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约为5%。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水平仍远远不够。而另据业内数据显示,2010年10大研发国际领先药企共计投入研发资金602.4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未来五年重大新药创削资金的近10倍。其中日本武田制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最高,达29.5%,计46.4亿美元;美国默克制药研发投入占比最低,为12.3%,达55.8亿美元。

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江苏泰州医药产业园――中国医药城,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产业链最完善的国家级生物医药高新区,园内集聚1100多家中小企业。美时医疗、亿藤、中卫康等一批企业蓬勃兴起。随着海外企业的加快进驻,医药园区16亿元企业债券正式发行,园区金融环境的日趋优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科研资本相融共生,产业园已渐渐成为“医药科学家的沙龙、医疗企业家的俱乐部,融资的乐园”。

三生制药CFO谭擘和整个并购团队对泰州医药产业园企业的研发力量,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甄调研,终于发现上海亚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Ascentage Pharma以下简称“上海亚盛”)的潜力所在。

曾经在创业早期饱受资金短缺折磨的三生制药管理团队对双方的发展态势很清楚,而且对上海亚盛20多人的团队研发力量非常看好,其领军的核心骨干都是拥有海外履历的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药品研发。谭擘难掩兴奋之情地表示,“上海亚盛这个研发团队,多年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国外治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都是领先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分为单克隆抗体,小分子药物(替尼类)和细胞凋亡诱导药物,由于靶向机制,副作用较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药物领域之一。三生制药需要的是研发技术和市场,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实现互补共赢,新药有可能要到2016年才能真正上市。风险与投资并存,但是为了抢先占领未来的市场,我们必须迅速作出投资决定。”

2010年2月份三生制药以300万美元购买上海亚盛40%股权,联合进行靶向小分子药物的研发。8月11日,上海亚盛研发的两种新型小分子“细胞凋亡”靶点抗肿瘤新药在美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两种原创“细胞凋亡”靶点抗肿瘤新药的代号分是AT-101和AT-406。AT-101是以“细胞凋亡’关键调控蛋白BCL-2为靶点的抗肺癌药,是首个由国内实验室直接提交数据一次性通过FDA认可的原创靶点抗肿瘤化学新药。上海亚盛董事长杨大俊博士介绍,这两种新药都是公司原创的国家一类新药项目,技术水平为国际领先,率先攻克“细胞凋亡”靶点难关,填补丁国内空白。

曾在创司负责生物技术及医药健康的上海亚盛总裁杨大俊对于研发投资的观点是,中国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医药投资市场,如果说10多年前是IT产业的黄金期,那么现在正是做生物医药的黄金期。只要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就可以抵御金融危机。因为制药是长线投资,做创投首先要看的肯定是公司是否是行业龙头,技术是不是行业领先,这点是很重要的。医药行业往往是一个长期投资,而普通投资者一般不会参与前期投资,因此医药创投必须善于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公司。

作为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生物技术企业,三生制药占据了中国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市场大约44%的份额,比其他六家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的总和还要多。三生制药还在继续拓展市场,今年第二季度又从国内外企业手中获得了另外2.2%的市场份额。可是市场格局并非一成不变,“在全面开放的中国市场上,往往多头竞争导致了市场出现乱战的局面:以三生制药上市的EPO产品益比奥为例,在益比奥上市后,国内许多厂家都开始介入EPO市场,成都地、北京四环生物、华北制药等16家企业先后获得SFDA颁发的药品注册证,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对于竞争局势,谭擘冷静分析。

究竟怎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疆拓土,对于三生制药而言,无论走到哪里,依托的都是前沿的生物医药。”三生制药虽然在美国上市,但很多投资者都在欧洲,因此谭擘的路演行程足迹遍及哥本哈根、伦敦、爱丁堡、法兰克福等欧洲资本市场要地。一位资深的欧洲投资者对此感叹,“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出问题之后,很难看到一家中国公司连续多年还在长期坚持做几年前IPO路演时设计的战略――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难得。”

目前,三生拥有七个正在研发的产品。其比澳是国家一类新药,是全球第一家将其上市的企业,抢在了两家在相同领域有类似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前面。ITP(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为特比澳的新适应症也已经获得了认证。

资本推手密集进入

已被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更大信心来源于极度活跃的社

会资本,生物制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新产品的开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往往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的利润。生物制药企业在创业阶段以创业投资资本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熟,普通权益性资本开始增加,达到生产销售的规模经济以后,开始吸收债务性资金。如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医药上市企业在一级市场大都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其中海普瑞、科伦药业、康芝药业、力生制药、誉衡药业、乐普医疗等均募集了超过10亿元的资金。作为为数不多的兼备消费和新技术两大特征的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都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而如何使得资本与产业的成功联姻、促进中国医疗健康企业的健康稳健持续发展,也成为众多PE股权基金需要考虑的问题。

维梧生技创业投资(VIVO Ventures,以下简称“维梧”)从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以美国和大中华地区为核心,专注于投资生命科学领域和医疗产业,目前管理的基金超过10亿美金。维梧在全球医疗投资领域中具有10多年扎实并广泛的产业投资经验和非常稳定的资深专业的投资团队,维梧管理合伙人赵晋表示,维梧在今后中国战略发展的重点就是积极地寻找和挖掘在美国和中国市场相互协同或互补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维梧在中国获得了“帮助被投资企业创造价值的价值投资者”的声誉。已在美国成功上市的康辉医疗就是一个受益于维梧帮助的中国公司。康辉医疗作为一家生产骨科器械的公司,基于其业务快速增长和优秀的管理团队,维梧在2009年投资了该公司,2010年帮助康辉做出了在美国上市的战略决策,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2011年医药板块最佳IPO,赵晋表示,目前中国在医药行业研发费用总体投入仍不高,医药开发领域还以原材料出,为主,而为了提高了附加值,将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在于研发高端药上。

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医疗基金合伙徐天宏表示,VC除了提供资金外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医疗行业的VC需要有一个非常专业的管理团队,”谈及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徐天宏称,要通过不断的并购,最后缩小到几百家大的医药企业,“除了国内之间的医疗企业的并购,现在还有很大的机会是在国际上,我们最近发现中国的企业在美国或者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多的并购机会,尤其在美国。”

安永亚太地区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张翌轩表示,过去两年对于生命科学的关注住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有很多资金、很多投资人的兴趣逐渐转移在这方面,但是当资金在投入支持研发的时候,他们追求的还是合理的利润。中国的医药行业火部分还足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还处在发展的阶段。现在外资企业对十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和投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市场非常诱入,14亿入口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在过去两二年,不管是在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尤其是在医疗器械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投入。“生物技术的行业本身有它天生的吸引性,我们刚刚访问过韩国几个最大的公司,他们本身都不是做生物医药行业的,但是他们都准备在生物医药行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做妍发和推广。制药和生物科技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但是回报也比较高。”

张翌轩同时强调,生物科技公司需要创造性的适应当前的环境,提高对可用资金的利用,并且在药品开发的过程中尽可能早的向投资者、购买者和监管机构展示其产品的潜在价值。然而在可用资木减少的情况下,生物医药公司寻找和开发药品的时间更加冗长、成本更高并且风险更大,药品的审批降至接近历史低位。气此同时,在药业公司已经实施了临床实验之后,监管者要求公司提供额外数据的现象更加普遍,这又增加了药品开发的时间、成本以及风险。“公司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筹集、配置资本,开展更加有效的研发。”张翌轩解释道,在资本层面,企业需要在筹集、优化、保管和投资稀缺资木方面具备创造性――寻找新的方法将现有的知识产权货币化,以至追求“虚拟”公司模式来减少固定基础设施;在研发层面,生产面向小众的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将会更为有效,这类产品需要进行的实验量较少,竞争压力较低,安全性问题也更少。

抢占海外资本通道

与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结构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2005年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8%,再融资占27%,债券融资占25%;而北美及欧洲发达国家中,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再融资占2%,风险投资占2%,其他融资占43%。

在这样的态势下,尽快打通富集青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力量的海外资本通道,不失为本土生物制药公司得以快速壮大的上策。为此曾被2001年国内创业板的“引而不发”耽误了数年时间的三生制药的管理层果断地把眼光转向了海外资本市场。

2007年2月7日,三生制药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第一家中国生物科技和制药企业,首次融资达1.23亿美元。上市后三生制药每年的销售额都以4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并把更多的资金持续投入到研发和扩大再生产中。2007年11月,三生制药为增加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投资3000万美元的新厂竣工后,研发和生产能力提高了3~5倍。

谈及三生制药在美国上市五年以来的高速增长谭擘表示,“足够的耐心非常重要。生物医药的研发更需要长久的坚持,COPY人的专利技术容易,但不会有大的未来。而要想占领前沿市场,就要有自己的核心拳头产品,除了立足国内自己研发、拓展国内市场,我们还不放过美国、加拿大的市场,在欧美资本市场角逐,必须有敏锐的嗅觉和速度,才会发现和捕捉住有利于三生制药发展的并购时机,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市场总是奖励耐心的长跑者。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更为惨烈,那些有着研发潜力的美国木土医药研发企业,苦于资金的束缚,迫切需要外来资金解套。而三生制药看中的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领先的专利技术与销售市场,经过研发部门、专家团队、财务部门、法律部门的实地筛选考察、临床试验,2008年二生制药与美国AMAG签订了其铁剂Ferumoxytol的中国独家销售权。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打通海外资木市场通道后,三生制药得以在全球视角下寻找适合的并购项目。比如三生制药与加拿大Isotechnica公司的并购项目,是在与欧美、亚太地区和国内三家企业等自不同国家的数家企业激烈角逐之后,签订免疫抑制剂Voclosporin的协议。“当时Isotechnica的账血已经亏损,财务、市计对其账面进行了全盘核算,让风险降到最低。妍发团队在实地临床试验之后,和当地医生进行了充分交

流,发现已经开发到二期的Voclosporin免疫抑制剂的优点在于,引起糖尿病副作用的发生率非常低,而疗效与同类药物相同。预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亿元~20亿人民币。”全程操作这一并购项目的谭孽非常看好新项目的前景。

不过由下诸多现实的挑战,生物医药产业大规模进行海外并购的条件并不成熟。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陶景洲律师表示,中国医药企业能成功进行海外并购的并不多,木来赴海外并购需要一定的实力和规模做后盾,但目前中国去海外并购的医药企业却是中小型企业居多。同时生物医药行业的海外并购属于知识密集型并购,由于投入大、周期长、有些项目要五六年甚至十年,时间长跨度大,潜在的风险难以预测,并购团队宅要做充分的准备,防患于未然。“并购之前,既要全盘考虑,又要注意细节。由于研发新药,前期投入成本高,后续用于临床的追加资本更多。因此购买研发阶段的新药不能盲目上马,不能因为和对方谈判很久,就不舍得放弃。比如新药的上市必须经过美国FDA批准,所以一定要验证并购的药品是否经过批准,否则无法上市。此外如果对方研发队伍不稳定,一旦在并购后和中国公司发生劳工纠纷,不仅继续研发成了泡影,而更危险的是高投入换来的只是一个空壳。”

当心“冲动是魔鬼”

针对生物制药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开发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并购可以节约开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利用现成的科技人员和设备、缩短投资回收期,经过兼并收购,收购者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地位,如现成的行销网络,及其与当地客户及供应商多年以来建立的信用,使企业能马上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世界范围内,前100家全球医药企业供应着全世界80%的药品,并且全世界近90%的药物生产是来自发达国家:美国占30%、日本24%、德国13%、法国9%、英国6.4%、瑞典4%。全球前10强的制药企业已经占有国际药品市场份额的50%,而中国医药工业前10强只占有国市场的25%,相对而言,中国医药市场的集中度严重偏低,束缚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集结中国医药的优势兵力,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并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整合力量。

对此天士力集团CFO裴富才分析道,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文化的渊源,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中国医药在西方国家规模化发展的难以兼容。中国医药企业大部分生产原料药,剩下的大批做仿制药,好多医药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产品,生产的药品是西方发达国家淘汰的产品,我国医药行业专利产品的短板以及专利权保护的不完善,极大制约了中国医药研发产业的发展。

像同仁堂、天士力这些中药企业生产的中药在国内有着稳定的客户群,而在美国作为特殊的商品销售则非常困难。目前很难走出国门。而国内中国医药、上海复兴、华润等公司的并购非常活跃。但是由于中国医药企业大部分是小型企业,上百亿元的药厂都没有,这就为海外并购的少之又少埋下了伏笔,以至于大的案例比较少。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业投入的加大,中国医药板块的海外并购会有所发展,但这和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医保的覆盖率密不可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医保水平比较发达,医保覆盖率广,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医保覆盖率低,很多患者有病没钱洽就放弃治疗,这不仅制约了国内医疗水平的发展,也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医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有分散很难形成合力,再加上了解全球并购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中国医药海外并购的成功。

同样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充满信心的纽交所上市公司――尚华医药研发服务集团CFO戴维力则表示,“海外并购充满变数,绝不能冲动并购,目前尚华医药对于海外并购还没有提上日程。但对于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则会不断提升自我,以研发实力提升竞争力,在本土内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中,在美国资本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篇7

引发关注的不是公司所拥有的业绩、股价和前景,而是稳居两市首位的超高市盈率。截至8月13日,国农科技以高达2万倍的市盈率稳居两市所有股票首位,创下个股市盈率的新高,也让众多市场投资者直呼:太吓人!

《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在超高市盈率背后,则是国农科技横跨生物医药和房地产两大产业,在2011年底营业收入仅区区7450万元、总资产不过1.96亿元。截至2012年6月底,公司预计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100%—438.35%,亏损已成定局,但公司重组传闻却从未间断过。

浙江万里学院客座教授冯洪江指出,“20多年来,国农科技的大股东从国有到私营,主营业务从运输到药业、房地产,这种类似‘腾笼换鸟’式的变化,并没有给公司发展带来预期的大增长、大发展,反而让公司沦为资本玩家手中的工具,应当引起市场监管部门的反思”。

腾笼换鸟未见效

过去20年间,公司控股股东从最初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运输公司、北京大学下属的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中国农业大学下属的中农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到安庆乘风制药有限公司、香港富景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最终实际控制人变为汤斌。

不过,国农科技在这一系列的股票名称、公司股东不断变化中,公司业绩并没有随着主营业务的“腾笼换鸟”得到全面释放,反而出现了节节败退的走势。《中国企业报》记者从公司2011年年报中看到,2011年国农科技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为7450万元、1239万元,较上年同期出现高达43%、49%的下滑。其中,生物医药营收为5416万元、房地产营收为1122万元。

在与主业无关的高新技术行业和物业管理两项上,国农科技在2011年也获得了802万元的营业收入。但这却无法改变国农科技整体竞争力单薄的现状。

一位曾长期持有国农科技股票的投资者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原本以为香港富景入主公司后,会将全资拥有的安庆乘风医药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并将借助安徽中医产业基地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给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前景。没想到,公司现在房地产业务没有放弃、药业产业也没有做大。什么都在做,什么都做不好”。

当年,安庆乘风药业获得北京中农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持有的深圳中农大科技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后,国农科技便完成公司高管的调整,由毕业于东南大学临床医学系后下海从商先后在先声药业、协和药厂和福瑞股份任职的张新凯,接替过去10年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罗晓,出任公司总经理一职。这被外界解读为公司将整合安庆乘风药业资产进行业务重组的重要一步。

在香港富景借助安庆乘风药业入主公司后,最终却让来自加拿大籍华人汤斌又完成股权变成,成为安庆乘风药业的实际控制人,并成为国农科技的实际控制人。目前,汤斌还全资控股安徽省东至乘风药业有限公司。

日前,当记者拨打国农科技投资者热线,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到电话后表示,“这不是投资者热线,这是公司行政部电话,我是公司审计部的,看到没人接电话,就过来接听”。

当记者表示想了解一下公司主营业务及今后变化情况,为什么房地产业务发展后劲不足时,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房地产项目因为是先建设后销售,今年6月份江苏国农置业房地产项目‘田园风光’二期已经封顶,下半年收入会有所增加。这个项目共有5期都是在滚动开发。其它情况我就不太清楚,给你何婷(证券事务代表)和杨斌(董事会秘书)电话,你打过去问一下”。

不过,上述工作人员提供的何婷和杨斌的办公电话,在此后的一天时间内一直处于无人接听。

资本动作不间断

汤斌控制下的乘风药业资产不仅并未注入国农科技,实现整个公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大发展,反而让公司开始借助自有资金加大对药业产业的拓展。日前,国农科技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计划在蓬莱进行异地扩建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21348万元,占国农科技2011年末经审计总资产的108.75%。

有来自安徽的投资者透露,“从汤斌完成对乘风药业和国农科技的控制之后,整个市场对于国农科技新一轮的重组预期就很大。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多次传出要重组的消息。汤斌入主显然是不可能只停留于生物医药或者房地产这两个项目上的小打小闹,要么是确定新的主营业务,要么就是重新引进新的投资者”。

实际上,汤斌在国农科技上的资本运作尽管未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运作路径出现,但《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两年已经有多路外部投资者纷纷探路国农科技,欲借助公司重组预期谋利。

国农科技2011年年报显示:已驻守国农科技两年的第二大流通股股东周爽、分别于2010年底和2011年2季度进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周宇光和肖小平,都是A股市场上猎取重组股的大牛散。此前,因为看好公司重组预期,包括重庆长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深圳长城国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先后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超过5%以上,成为公司第二大股。最终,又纷纷撤出。

冯洪江分析指出,“目前,公司的房地产、生物医药,都是对国家产业政策高度依赖的产业。房地产是当前国家宏观政策严控的产业,而医药受到整个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影响,也面临着新一轮的重组和改写。因此,不排除公司控制人还在等待新的机会,比如政策调整的拐点,完成对旗下所有医药产业的重组。但现在汤斌并未完成自己控制的国农科技与乘风药业的资源整合发展,这一步棋外界就很难看得懂”。

篇8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我国加入WTO以后,在以高科技为主要内容、以知识产权为保障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同积累了丰富知识产权保护经验、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企业进行竞争。就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而言,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一、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种少,质量差。我国医药企业多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仿制国外药品,由于科研水平较低、研究与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药开发能力弱。“八五”期间开发的1500多种新药,70种为一类新药,但仅有2种具有独立的分子结构,为世界公认的创新药品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在我国临床医疗所使用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中,主要有47大类、3000多个品种、11000多种规格的产品,但产品主要集中在常规设备等中低档医疗器械,而高档产品的生产较少,并在技术方面较为落后,严重影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知识产权制度对作为知识产品“生产基地”的医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临床医院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这一功能还没有被生物医药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所认识,不少人对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知之甚少。这种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淡漠反映在对无偿使用别人的成果习以为常,对自己的成果被别人仿冒、抄袭不以为然。这一现象应引起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三)人员流失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近年来,由于科研人员流动数量日益增多,导致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流失状况日益严重,这不仅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侵犯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权益,而且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四)管理不严导致知识产权无法保护。现在,大多数科技成果转化采用技术转让方式。在这种合作中,由于合同签订不规范,责、权、利不清,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导致有意或无意的造成资产流失,同时不少管理者对这种现象并不介意,采取默认态度,造成知识产权无法保护的局面。

二、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十几年的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初步与国际接轨,但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观念的转变、执法机制的形成、管理制度的完善、法律知识的普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司法、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实施监督和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仍存在空白,需要加快填补,使之臻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要解决立法问题,同时也要解决执法问题。一方面要严肃查处各类侵权、假冒等违法活动,逐步优化法律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努力提高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自身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二)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水平。针对当前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体水平,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和看待知识产权问题。

(三)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企业的优势。尽管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优势不大,但在中医药领域发展前景却很广阔。一是由于化学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化学药物将逐渐淡出而代之以生物制药和中药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二是医学模式的改变决定药物治疗的目的已由直接杀伤外源病原体转化为调整生物体自身功能,这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三是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增加、老龄化社会来临,导致疾病谱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化学药物已远不能满足需要。近几年来,在“崇尚自然”的潮流下,包括欧美在内的各国,把希望投向我国的中医药。随着各国有关法规的建立健全,中医药进入医疗主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四是在西欧,中医药已被列入医疗保险体系。在美国,由于民众对中医药需求日盛,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拟定了一部《天然药物法规指南》,颁布实施后,处于“支流”状况的中医药将转向“主流”药品。这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中医药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欧美国家已加大投入进行研究开发。如美国每年投资近1000万美元在科研机构设立“替代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癌症、疼痛、艾滋病等方面已取得进展,这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现有35大类、43种剂型、5000多种中成药,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许多方面优于西药。如果能开发出三效(速效、长效、高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三便(储存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的中成药,将大大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

篇9

自主创新能力待提高

据了解,国内已批准上市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共计13类25种382个,但只有6类9种21个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

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创新体系分散,是主要原因。

据介绍,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只有5%,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虽然不低,但其中真正由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韩忠朝说。

韩忠朝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学研脱节。在应用研究方面,我们仍习惯性地延续基础研究的传统,以科研机构为核心组织科研工作。但科研机构没有能力整合市场、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本,一些科研项目是为科研而科研,为拿国家经费而科研。

而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起来。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和由企业来整合科研资源、社会资金资源、市场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此外,体制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科研创新、医药卫生、投融资、生物制品审评、产品定价、转基因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企业评价等体制机制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需要。

韩忠朝还指出,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型生物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往往集中在传统的制药工业领域,同样制约了我国生物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这种环境中,我国的生物企业往往不能站在生物技术前沿,引领生物产业发展。这进一步导致了生物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低,各地发展结构趋同,市场竞争无序,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

政府管理方式须改进

在韩忠朝看来,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的问题,政府对创新的引导责任和推动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韩忠朝表示,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时,一定要加强前瞻性,并且尽可能明确细化,从而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虽然科技的发展是任何人都难以预见的,但政府可以根据发展趋势,在制定规划、政策和法规时,提前确定相关领域的基本原则,尽量走在产业发展的前面。同时,要尽可能地使规划的落实方案具体化,细化有关法规,并且明确监管责任。这样,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才能更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发展重点,有助于避免盲目发展。

以干细胞领域为例,韩忠朝介绍说,在美国,无论将干细胞作为药物还是新技术,均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监管。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在干细胞治疗领域明确管理职责。供体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治疗,建议归入医疗技术的范畴,由卫生部批准其研究应用资质。来源于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严格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审核,由药监部门批准其开展规范的、可监控的临床试验。

韩忠朝认为,对其他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的审批监管也应该这样。他指出,目前我国新药评审机构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现有的人力无法保证对企业上报的新品种申请及时给予回复;而且,对于某些新品种,评审人员有时会因为了解有限和规避责任,以至于耽误了某些可能成为领先水平的新品种及时获得批准。”

“监管部门的责任不仅仅是保证药品不出问题,还应该帮助企业不断完善新品种,最终促成创新药通过审批。这对民众的健康有益,而且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韩忠朝说。

科研资金布局应结合产业

资金匮乏是制约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国外近年的统计表明,一个创新的基因工程药物或干细胞药物平均需要超过13年的时间和超过8亿美元的研发经费。我国固然有人力资源丰富和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但仍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由于对新品种市场前景的信心有限,银行和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动力不足。因此,很多创新项目需要国家投入资金。

近些年,国家对生物医药创新投入越来越大。但韩忠朝发现,大部分国家扶持资金都用于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科学固然十分重要,但容易存在与产业脱节的情况。”韩忠朝建议,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更加贴近产业化的技术。这就需要国家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除了包括来自科研院所和大学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以外,应更多地引入了解产业化问题的专家,以便对资金投入哪些领域更有效率作出更好的判断。

企业核心技术要更好保护

篇10

李翰明:天普药业主要定位于危重疾病的生物医药领域,目前还没有研发普药的打算。

大概是在2000年,很多公司都转向普药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感冒药、降血压、降血脂之类的普药品牌,但是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再来看,发现真正生存下来的品牌并不多,药企还是应当回归最初的使命,舍得在产品研发上投入,专注于医学难题的攻克,而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看到什么赚钱就一窝蜂地跟上,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与特药相比,普药更像是快速消费品,经过这几年井喷式的发展,普药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普药的医学成分不多,产品特性不明显,同质化严重,只能靠包装和宣传来制造产品差异化,因此在营销上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支付大量的广告费用,这无形当中也压低了利润空间。而特药不一样,它本身的产品特点和医学的证据就很突出,一个临床试验的数据就足以说明一切,不需要太多的产品包装,它的重点在产品研发本身,而不是营销卖点的竞争。

《销售与市场》:据悉,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投入750亿元资金进行扶持,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这会给天普带来哪些影响?

李翰明:这个肯定是有影响的,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会吸引很多海外人才的回归,会刺激国内产生一大批新兴的研发机构,外部研发机构由于没有公司制度的约束,更容易产生一些创意出来。而随着药品研发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寻求与研发机构合作或采取外包的模式。现在的药品研发已经不能单靠自身的力量了,首先是研发的周期越来越漫长,从美国FDA近年来批准的药品数量就可见一斑,一款药研发下来需要十几年是很正常的事;其次是研发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许多大的药企通常投入年销售利润的15%~20%,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最终能不能通过临床试验还不一定,所以要冒很大的风险。

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药品研发只能靠国家整合各方的力量来推动,与外部研发机构的合作或者外包将会是未来的一个标准范式。天普目前也正在寻求与外部研发机构的合作或直接投资,比如为一些缺乏资金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等,当然,我们也希望政府今后会继续加大扶持的力度。因为说实话,几百亿元资金看起来体量很大,但是对于医药研发这个“烧钱”的行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款新药的研发资金通常需要十几亿美元,就算在国内减半,这750亿元能产生的效力也是很有限的。

《销售与市场》:2012年,跨国药企纷纷迎来“专利悬崖”,时隔一年,在您看来,中国制药企业是否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机遇?去年天普引进罗氏的邦罗力是出于何种战略考虑?

李翰明:目前来看对中国药企的影响不是太大。因为中国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专利保护意识,加上专利产品在中国的注册周期比较长,一般要3到5年,这都大大限制了专利产品的进入和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据估计专利产品在中国医药市场的份额不会超过10%,所以即使所有的专利产品都到期,所释放出来的市场空间也十分有限。

去年我们引进了邦罗力,其实看重的不是它有没有专利,而是药品本身,我们认为它是一款肿瘤治疗方面很好的药,是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方向的。原先的同类药其实很不安全,尤其是对肾脏伤害很大,而这款产品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这次罗氏选择与我们合作,也是希望通过与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来推动这款药打开中国市场。而对于我们来说,也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学习跨国企业的经验,为将来向海外市场拓展作准备。

在国际化的战略准备方面,除了与跨国企业合作,引进新药,我们也非常注重内功的修炼。首先一点就是要打好基础,包括你的产品研发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办公自动化能力、市场开发拓展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然后你慢慢在某一个领域做到了国内市场的老大或领导者,你才有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其实,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能力已经没有问题了,主要是缺乏国际型的人才,真正懂得国际市场的开发管理,能娴熟地与国外市场对接的人才是少之又少,等到留学海外并留在当地企业工作的这批人成熟起来之后,就会顺利得多。

《销售与市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形成包括现代中药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开发平台,对于中药的市场前景您怎么看?

李翰明:“天然来源药品开发和生产的行业领先者”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定位,可谓与中医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天普从提取男性尿液中的蛋白起家,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人尿蛋白生产企业。从当前的医学发展来看,化学药品已经很难突破了,医学研究的方向已经逐步向生物制药、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更加尊重人体运行规律的方向转型,像目前针对癌症的治疗就在逐步放弃化疗,开始转向免疫治疗,在临床中中医已经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改善机体的免疫系统。相同的治疗理念为中西医的结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相信未来的市场前景会更加光明。

《销售与市场》:据称,在医药领域,未来电商的市场潜力在300亿~500亿元。天普有没有开拓自己的线上销售渠道?

李翰明:天普是不会直接到网上卖药的,因为现在网上销售的大部分药品都是OTC类普药,而且现在国家对这一块的监管也很有限,所以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出现。实际上,对于药企来说更有吸引力的是网上的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可以将产品信息更加精确、迅速、低成本地传达到患者、医生和一般大众那里。我们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通过手机来获取知识和药品信息,构建治疗方案,所以移动终端将会是药企争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量入口。

针对新媒体这一块,我们市场部也在开发一些真正能帮到病人和医生的应用,这才是我们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核心。仅仅通过手机发送信息这种方式,别人都在做,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至于可穿戴设备之类的高新科技,目前来看,还无法完全取代医生,因为特药对应的症状通常都是很复杂的,仅靠一些网上的信息是很难完成诊断和治疗的,当然通过这些途径对疾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利于与医生的沟通,以选择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案。

《销售与市场》:最后,请您谈一下公司后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对中国医药市场的看法。

李翰明:我们的目标就是争取在危重症领域成为值得尊敬和合作的生物医药领军者。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不是看你的销量有多大、你做了多少广告,而是看你的企业文化和对社会的贡献。衡量是否受人尊敬的标准,我认为有这么几点:一、是不是愿意投入力量在研发上;二、是不是有一支专业的营销队伍;三、是不是将你的客户放在第一位;四、是不是有正直诚信的文化;五、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对社区、年轻人的教育有没有帮助。总之,可以用天普的企业文化来概括,就是用我们的创新精神和爱心,造福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