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医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神经免疫学,条件反射性免疫,情绪应激,心理行为干预。
分类号B845
有人统计,人类疾病有2/3与心理刺激、生活境遇有关,其中心身疾病占1/3。实际上,心理因素可以影响生理因素的观点是各国文化群体都普遍认可的。也就是说,精神和躯体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然而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却一直是个谜。随着科学的发展,一门新兴交叉型边缘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 immunology)诞生了。它融合了心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行为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这些研究对认识精神活动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打开了科学之窗。人们看到了免疫系统,这一保护机体免受传染病和肿瘤侵袭的防御系统,是精神和躯体之间的桥梁[1,2]。但是,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可以影响免疫系统,依然有不少生理学家认为免疫系统是独立的自我调节系统。实际上这涉及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问题,即心身分离还是心身交互作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依据我们自己的工作,阐明心理行为因素在调节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机制。这些工作包括了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的免疫效应、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
1心理神经免疫调节的研究
1.1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
条件反射性免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重要证据。自从Ader和Cohen在1975年第一次发表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CIS)的工作以来,这一实验范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种实验范式中,一种对于实验动物来说在味觉上新异的溶液,比如糖精水,被用作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霉素A等具胃肠道毒副效应的药物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CS),二者配对呈现。随后再次给与条件刺激,则发现实验对象出现了条件性味觉厌恶的行为现象,而且免疫功能也受到了显著的抑制。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调节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功能的重要证据之一。另一些则认为可能是应激的作用。动物对糖精水的厌恶行为也即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不能排除某种程度的应激的存在,而应激则会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升高,从而抑制免疫功能[3]。为弄清条件性免疫抑制的实质,我们分别采用一次性和两次性的CS-UCS结合训练方式,并在不同时程呈现条件刺激,观察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味觉厌恶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关系,发现两者的表现方式和表现程度并不同步,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并非是厌恶行为反应或情绪应激的伴随产物 [3,4]。并进一步发现不具明显毒性作用的生物免疫抑制剂作为UCS时,也能建立条件性的免疫抑制效应[5]。条件刺激不仅可诱发动物的细胞免疫抑制反应而且可诱发体液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强化水平的增加,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增强[6]。这些实验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是条件刺激的作用,而不是应激效应。对CIS的合理的解释是脑中CS―UCS的联想学习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储存了对条件刺激(CS)的知觉信息,该条件刺激与UCS的免疫抑制反应相偶联,CS再次呈现时就产生一个直接信号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反应。
利用联想学习原理,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条件刺激可以产生免疫抑制效应,也就可以产生免疫增强效应。建立起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conditioned immuno-enhancement, CIE)的模式将更有利于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系统的结果。而且由于CIE所用药物的免疫效应与CIS有所不同,CIE模式将为脑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次,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尝试以卵清白蛋白(ovalbumin, OVA)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经过一次配对,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阶段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时,诱导出条件反射性抗OVA抗体生成的增加[7]。虽然该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幅度较低,但从统计学上看,条件反射组和非条件反射组之间有了临界值差异。但该模式最初没有得到完全成功的验证[8]。为重复检验条件性抗体增强效应,再次分别用糖精水和电针作为条件刺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动态反应,对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发生发展过程做一完整的描述。
在用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的重复实验中[9],不同于先前工作的是,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时间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的下降段,而不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段。这是考虑到在基础抗体值比较低时,条件反射本身的效应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统计学数据表明,抗体水平在条件反射组和其他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p
我们还发现,条件刺激诱发的抗体生成曲线在动力学上与抗原再次进入体内引起的二次抗体反应曲线很相似。单独给予条件刺激后约15天左右出现明显的抗OVA抗体水平增高,20、25天左右达到峰值,以后明显下降并逐渐接近正常水平[10]。这一结果不仅仅证明了联想学习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发现了条件反射性免疫过程与抗原引发免疫应答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类似的。这些工作从免疫增强的方向论证了信号刺激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CIE模型。
从临床角度出发,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脑的调控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考虑到CIE模式在人类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寻找合适的条件刺激很重要。因为甜味饮料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从新异性的角度考虑,糖精水或甜味饮料都不太适用于人类。因此尝试将一种躯体感觉信号――外周电针刺激――作为条件刺激,考察它能否诱发特异性抗体增强反应。 电刺激信号是通过两支刺入肌肉5mm的细钢针发送的。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选择传统医学中的穴位足三里作为针刺的位置,因此这种条件刺激物也可以称为电针。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选择的电压强度分别为2伏特和4伏特[11]。
在本研究中,先是将电针刺激和腹腔注射OVA进行一次配对。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再次对动物实施电针。然后分别在第二次电针后的第10,17,24和31天经尾静脉取血,检测抗体值。结果发现,不管是2伏特还是4伏特的电针,均能显著提高抗体浓度,在第10和第17天时最为明显。研究还发现,甚至在麻醉状态下,电针和卵清白蛋白也可以实现配对,也就是说,在条件反射训练时麻醉的动物也出现了反射性抗体生成增加。没有发现电针本身对抗体生成有任何影响。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仅需经过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一次配对,再次呈现的条件刺激即可诱发出条件反射性免疫反应。验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客观存在性和普遍性。而且,电针被用作为一个有效的条件刺激物,将为把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1.2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神经机制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和免疫增强效应都表明与免疫无关的信号刺激能转变为具有触发免疫反应的非条件刺激的性质,这种转换必然发生在脑内,因而可以说这是脑对免疫系统调控的直接证据,但脑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楚,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相关神经回路和脑机制还远远没有弄清[2]。为了直接洞察脑的变化,探讨脑内中枢整合机理,找寻直接观察脑内活动的指标是必要的。
C-fos蛋白是神经元激活的一个标志物。它通常处于不活动或表达很低的状态,但在受刺激时能作出短暂而迅速的反应,可成为神经元兴奋水平的客观指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我们发现,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可以导致包括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在内的区域大量c-fos蛋白的表达。其中有一些脑区尤为重要。不论是条件性抑制范式还是条件性增强范式,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都可以引起岛叶皮质、杏仁中央核和下丘脑室旁核c-fos蛋白的大量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条件性免疫反应是和大脑的活动相关联的[10,12,13]。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和其他作者报道的关于脑机制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条件刺激物都是糖精水。我们的实验已经证实,以电针作为条件刺激也可以很好地诱发出条件性免疫改变,而电针和糖精水所激活的脑区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阐明以电针为条件刺激所激活的大脑区域将有助于进一步确定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有关的共同脑机制,排除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相关。
目前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神经化学机制研究也很缺乏。由于中枢胆碱能系统被认为与学习记忆有很密切的关系,该系统的这些功能主要是由毒蕈样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M受体)介导的。为再次验证条件反射性免疫与学习过程有关,实验采用对M受体具有阻断作用的药物东莨菪碱作为工具药,考察整个M受体系统在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以电针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模式的学习阶段是中枢胆碱能M受体依赖的,但在条件反射的唤起阶段是非胆碱能受体依赖的。在条件反射训练前阻断M受体,条件反射性免疫不再发生。但在条件反射训练完成后再抑制乙酰胆碱的合成,则不会影响条件刺激诱发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表明中枢乙酰胆碱参与了学习阶段的记忆形成过程,但不影响已经形成的记忆的再提取。这从神经生化的角度论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生成的增加与学习记忆有关[14]。
2情绪应激与免疫
除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研究外,应激与免疫的研究是进行精神行为因素对免疫功能作用研究的另一热点[2]。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应激可以导致免疫功能改变。但是,相关的动物研究大多采用电击或束缚的方式来引起应激效应。尽管这些模型也含有心理应激的成分,但其主要成分是生理性的。为了考察情绪应激对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采用两种情绪应激的动物模型:一种是传统的,以电击装置为信号刺激诱发曾有过电击经历大鼠的情绪应激。另一种是本实验室新建的,用空瓶刺激诱发定时喂水大鼠的情绪应激。这两种类型情绪应激源激活的脑区有许多共同点[15]。
在传统的电击信号刺激模式中[16],动物分成4组:电击组、情绪应激组、装置对照组A1和装置对照组A2。电击组动物用OVA免疫后2周内无规律给予10分钟/日,共6日的足电击,其余时间内无处置;情绪应激组动物除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同样强度和频率的足电击外,在2周内的其余时间将其每天置于电击装置内10分钟而无电击(恐惧的情绪应激);对照组A1动物仅在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对照组A2的动物则每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结果发现情绪应激组动物的呆滞行为和排泄行为显著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皮质酮水平均显著提高。在抗OVA 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上, 情绪应激组动物较装置对照组A2动物显著降低,而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并发现脾脏指数分别与肾上腺素含量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在空瓶刺激诱发的情绪应激模式中[17],动物先进行一周2次/日的定时饮水训练,然后腹腔注射OVA抗原以激发特异性抗体反应。此后动物被分成3组:分别为情绪应激组、生理应激组、和对照组。情绪应激组的动物每天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而另一次则给予一只空的饮水瓶,持续14天,以产生情绪应激。生理应激组的动物也是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但并不另外再给一次空瓶的刺激。这种设置的目的是控制缺水本身可能造成的生理应激的影响。对照组保持每天两次饮水不变。结果发现情绪应激产生了很显著的行为改变,即攻击行为和探究行为显著增加;血浆皮质酮、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显著提高;白细胞计数和抗OVA抗体浓度显著下降。抗体水平和脾脏的重量与儿茶酚胺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情绪应激的时间作用点和时程对应激的免疫效应有影响 。与此相对的是,缺水导致的生理应激只能诱发探究行为,升高皮质酮水平,降低白细胞计数。但它不诱发攻击行为,不影响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也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些结果进行了反复的验证 [18~20]。
上述两种模式的研究结果都证明,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产生了抑制效应,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由于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与儿茶酚胺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皮质酮水平无关,提示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能及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调节的中介机制。而皮质酮水平可能只是应激的一种反应。
为了进一步澄清HPA轴与SNS在情绪应激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我们分别采用糖皮质激素合成抑制剂美替拉酮阻断HPA轴,外周交感神经末梢的6-OHDA损毁SNS的活动。结果发现,对SNS的阻断能消除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而HPA轴的阻断没有这种作用。这些实验证明是交感神经系统介导了情绪应激所致的体液免疫抑制。进一步的证据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 β-ADR)拮抗剂心得安可以逆转情绪应激诱发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表明SNS是通过b-ADR介导情绪应激导致的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参与的受体亚型是选择性的b2-ADR而非b1-ADR[21,22]。
尽管以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应激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因为应激可以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换句话说,免疫功能的抑制与应激激活的HPA轴有关。但采用我们的情绪应激模型,发现情绪应激引起的体液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由交感神经系统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这为阐明情绪应激的免疫抑制效应的机理提供了新资料。
3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
正如上述研究发现的,心理因素比如情绪或者条件性学习可以引起动物的行为和免疫功能的改变。我们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手段来影响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虽然有研究报道,癌症可以通过将心理、情绪等多种因素整合起来影响病人的整个机体,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23]。为此,我们打算通过两个研究来考察行为干预对于癌症病人的作用。纳入第一个研究的是40个正在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根据年龄、教育程度、癌症分期和接受治疗的状况,她们被随机而匹配地分成两个组:一组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另一组作为对照。首先指导干预组病人学会渐进性肌肉放松,然后对她们进行想象训练。想象自己漫步在海滩上,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海水轻柔地漫过脚面等等。然后想象免疫细胞如何杀死癌细胞,被杀死的癌细胞又是如何被海水冲刷掉。在干预的前后,分别采取病人的唾液和血液,测定NK细胞的活性。结果发现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而且需通过服药来克服放疗引起的白细胞计数降低的副作用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24]。该研究表明,心理行为干预对免疫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第二个研究纳入120名正在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同样的,依据匹配原则他们被分为一个干预组和一个控制组。除了干预的时间延长到3个月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与上述研究基本相同。所测定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NK细胞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结果发现,干预组在所有免疫功能参数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NK细胞活性显著提高[25],生活质量也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缓解。不论是乳腺癌还是肺癌患者,不论是放疗患者还是化疗患者,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上都显著高于控制组。同时干预组的症状评分,包括疲劳、呕吐、疼痛和食欲不振等都有显著下降[26~28]。而且,通过行为干预,患者学会运用更为积极的认知方式来应对癌症,摒弃原先的逃避心理,从而使得情绪状态、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好的改善[29,30]。成长策略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正性情感[31]。这些结果反复证明了,NK细胞的活性对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相当敏感,心理行为干预确实改善了癌症患者及其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免疫功能的提高, 特别是NK细胞活性的增强可能在心理行为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4结语
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证明某些心理过程,比如联想性学习、情绪、行为想象、和认知策略等确实可以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也即高级神经精神活动能调节免疫功能。但免疫系统的变化也能影响高级神经精神活动的功能。免疫系统的紊乱不仅导致疾病,也与衰老、性格和行为变化有关。如抑郁症或“病态行为”就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有关[32,33]。但这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入展开。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在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上将会有新的前景。
致谢:作者感谢曾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研究助手,他们是王建平、李杰、邵枫、黄景新、陈极寰、王玮雯、刘艳、郑丽、李波、吕倩、卫星、郭友军。
参考文献
[1] 林文娟. 精神与免疫.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吉林出版社,1998. 693~701
[2] 林文娟.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及其思路问题. 心理学报,1997, 3: 301~305
[3] 林文娟,卫星, 郭友军,汤慈美,刘艳. 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8,30(4): 418~422
[4] 李杰, 林文娟,李波,卫星. 条件反射性细胞免疫抑制及其作用时程的实验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5): 481~483
[5] 林文娟, 陈极寰, Husband A J. 以兔抗鼠淋巴细胞血清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性免疫抑制. 心理学报, 2002, 34 (2): 259~300
[6] 郑丽,林文娟, 邵枫, 王玮雯. 对体液免疫反应的条件反射性调节. 心理科学, 2002, 25(1):27~30
[7] Lin Wenjuan, King M, Husband A. Conditioned behavioral learning activated antibody response to ovalbumin: New eviden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NS and immunit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fro-Asian Psychological Congress, 1993, 788~793
[8] 李波, 林文娟,卫星,汤慈美,郭友军. 以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7, 29(sup):34~38
[9] 陈极寰,林文娟, 王玮雯,杨杰,邵枫. 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强的动态分析――以OVA为非条件刺激物. 心理学报,2003, 35(2): 261~265
[10] Chen Jihuan, Lin Wenjuan, Wan Weiwen, Shao Feng, Yang Jie, Wang Bairen, Kuang Fang, Duan Xiaoli and Ju Gong. Enhancement of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c-Fos in the insular cotex in response to a conditioned stimulus after a single-trial learning paradigm.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2004, 154 (2): 557~565.
[11] Huang Jingxin, Lin Wenjuan, Chen Jihuan. Antibody response can be conditioned using electroacupuncture as conditioned stimulus. Neuroreport, 2004, 15(9): 1475~1478
[12] Lin Wenjuan, Li Jie, Zheng Li, Wang Weiwen, Chen Jihuan. Expression of c-fos in amygdala and 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 36(4): 500~505
[13] 李杰, 林文娟,郑丽,李波.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激活过程中下丘脑核团c-fos的表达. 心理学报, 2004, 36: 201~207
[14] 黄景新. 电针信号诱发的条件性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15]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陈极寰. 情绪应激对不同脑区c-Fos表达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3, 35(5): 685~689
[16]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 郑丽. 电击信号对大鼠体液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0, 32(4): 428~432
[17] 林文娟,王玮文,邵枫. 慢性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的影响:一个新的情绪应激模型.科学通报,2003, 48(9): 926~929
[18] 邵枫, 林文娟, Washington Welton Craig, 王玮雯. 心理应激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相关性.心理学报, 2001, 33(1): 43~47
[19] 邵枫,林文娟. 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心理学报, 2001, 33(6): 543~547
[20] Shao Feng, Lin Wenjuan, Weiwen Wang, Washinton Jr WC and Zheng Li.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stress on the primary humoral immunity of rat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003, 17 ( 2 ) : 153~157
[21] 邵枫,林文娟. 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401~404
[22] 王玮雯.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所致体液免疫功能改变中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23] 刘艳,林文娟. 肿瘤与心理神经免疫. 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 2(1): 21~22
[24] 刘艳, 林文娟, 刘新帆, 张冀岗. 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1, 33: 437~441
[25]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12): 841~844
[26] 王建平, 林文娟, 崔俊南. 心理干预在放患者中的应用.应用心理学,2001, 7(3): 13~17
[27] 王建平, 林文娟, 陈仲庚. 心理干预在化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 2002, 25(5): 517~519
[28]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中国癌症患者心理干预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3): 305~309
[29]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2002, 34(2): 200~204
[30]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 应对策略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1~4
[31] Lu Q, Lin W, Ziltzer L. Quality of life and coping resources among Chinese cancer survivors. Psycho- oncology, 2003, 12 (4): 197~197
[32] 杨宏宇, 林文娟. 白细胞介素-1在病态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2): 290~295
[33] 迟松,林文娟.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心理治疗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77~80
Research on Psychoneuroimmunology
Lin Wenjuan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of Psychoneuroimmunolog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behavior, the nervous system, the endocrine system, and the immune system. It emphasizes that psychological or behavioral factors can influence immune function and therefore influence health and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However, the evidence for direct links between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immune function is unconvincing. This review is concerned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psycho-behavioral factors in the modulation of immune function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s. In contrast to review the evidence or data published in extensive literature, this review is only an attempt to cover the studies conducted in our own laboratory. These studies include conditioned immunity of both suppression and enhancement, effect of emotional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cancer patients. Evidence from the three lines of experimental data suggests tha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associative learning, emotion, and behavioral imagination do influence the immune function. The related mechanisms are also discussed.
篇2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急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上述患者均与高血压防治指南临床标准相吻合[3]。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5.9±10.5)岁。高血压脑病8例,颅内出血11例,缺血性脑卒中15例,心肌梗塞5例,急性左心衰6例,急性肾衰竭5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鼻出血3例。选择同期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参照1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3~75岁,平均(60.5±8.7)岁。选择同期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参照2组,其中,男19例,女21例,受试人群年龄48~68岁,平均(55.6±3.2)岁,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疾病。三组受试人群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清晨、空腹状态下,采取上述三组患者5ml静脉血,在12h内进行离心处理,300r/min。离心10min后,静置,选择上层清液,置于-20℃冰箱中保存。通过同位素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通过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补体3(C3)水平与免疫球蛋白(Ig)水平。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受试人员Ang-Ⅱ水平比较
高血压急症组患者的Ang-Ⅱ水平(45.6±36.5)pg/ml显著低于参照1组的(91.1±77.9)pg/ml、参照2组的(133.5±111.2)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969、5.6922,P<0.05)。参照1组、参照2组的Ang-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2,P=0.0271)。
2.2三组受试人员各项免疫学指标比较
高血压急症组患者的IL-6水平、C3水平、Ig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1组、参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高血压急症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显著的神经体液因子激活现象。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这种神经内分泌因子在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西方研究人员指出,Ang-Ⅱ能有效提高心肌收缩力,缩小动脉平滑肌,进而兴奋中枢神经,导致交感神经冲动上升。Ang-Ⅱ水平及肾素水平显著上升,这会导致有机体血压水平进一步加重。相关研究证实,Ang-Ⅱ导致血管损伤,其在高血压急症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高血压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与体液免疫指标均存在异常现象。有机体处于高血压状态,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上升,合成增加。与此同时,IL-6水平会进一步诱导VSMC水平上升,导致患者血压水平进一步上升。高血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水平显著上升,在机体血压上升的状态下,会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现象与血管损伤症状,这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疾病发展。B淋巴细胞在高血压患者身上呈现异常活化状态,该细胞能生成免疫球蛋白复合物,进一步损害血管屏障功能与血管完整性。释放的神经内分泌物质、细胞因子,会导致机体内皮细胞增生或血管收缩。Ang-Ⅱ的快速激活,会进一步导致IL-6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上升。Ang-Ⅱ与IL-6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血压上升。高血压急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因子、免疫指标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简言之,免疫系统紊乱、神经内分泌紊乱共同促进了高血压急症的形成与发展。神经内分泌因子、免疫指标在高血压急症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4结语
篇3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方法自从本世纪40年代被提出以来,许多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的科学家都在对它进行研究,已在军事、医疗、航天、自动控制、金融等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目前出现了许多模仿动物和人的智能形式与功能的某个方面的神经网络,例如,Grossberg提出的自适应共振理论(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ART),T-Kohenen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M),径向基函数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RBF),Hopfield网等。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算法的不断提出,神经网络的研究逐渐深化,应用面也逐步扩大,本研究对常用的神经网络方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简单综述。
1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M)在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1.1 方法介绍
脑神经学的研究表明,人脑中大量的神经元处于空间的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各自敏感着各自的输入信息模式的不同特征。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神经网络专家T.Kohonen根据大脑神经系统的这一特性,于1981年提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它模拟人的大脑,利用竞争学习的方式进行网络学习,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自适应学习能力,鲁棒性和容错能力,其理论及应用发展很快,目前已在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语音识别、机器人控制、数据挖掘等方面都有成功应用的实例。
Kohonen网络由输入层和竞争层组成,网络结构见图1。输入层由N个神经元组成,竞争层由M个输出神经元组成,输入层与竞争层各神经元之间实现全互连接,竞争层之间实行侧向连接。设输入向量为x=(x1,…,xd)T ,输出神经元j对应的权重向量为wj=(wj1,…,wjd)T ,对每一输出神经元计算输入向量x 和权重向量wj 间的距离,据此利用竞争学习规则对权向量进行调节。在网络的竞争层,各神经元竞争对输入模式的响应机会,最后仅一个神经元成为胜利者,并对与获胜神经元有关的各权重朝着更有利于它竞争的方向调整,这样在每个获胜神经元附近形成一个“聚类区”,学习的结果使聚类区内各神经元的权重向量保持与输入向量逼近的趋势,从而使具有相近特性的输入向量聚集在一起,这种自组织聚类过程是系统自主、无教师示教的聚类方法,能将任意维输入模式在输出层映射成一维或二维离散图形,并保持其拓扑结构不变。网络通过对输入模式的学习,网络竞争层神经元相互竞争,自适应地形成对输入模式的不同响应,模拟大脑信息处理的聚类功能、自组织、自学习功能,实现用低维目标空间的点去表示高维原始空间的点,其工作原理和聚类算法及改进方法参见相关文献[1]。
1.2 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从基因水平探讨疾病的病因及预后,而基因芯片产生的数据具有高维度(变量多)、样本量小、高噪声的特点,样本量远小于变量数,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信息或知识成为重大课题。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一类重要技术,传统方法主要有系统聚类、k-means聚类等,但在处理复杂非线性关系及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时效果较差,受异常值影响较大。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法成为聚类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由于其良好的自适应性,其算法对基因表达数据的聚类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智能性,尤其在处理基因表达中有缺失数据及原始空间到目标空间存在非线性映射结构时有较好的体现,适用于复杂的多维数据的模式识别和特征分类等探索性分析,同时可实现聚类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2]。目前Kohonen网络已被成功用到许多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中,Jihua Huang等[3]设计6×6的网络对酵母细胞周期数据进行分析,总正确率为67.7%;曹晖等[4]将其算法改进后用在酵母菌基因表达数据中,总正确率高达84.73%,有较高的聚类效能;邓庆山[5]将该模型与K平均值聚类方法结合用于公开的结肠基因表达数据集和白血病基因表达数据集,聚类的准确率分别为94.12%和90.32%。目前Kohonen网络在医学领域中主要应用前景有:① 发现与疾病相关的新的未知基因,对目标基因进一步研究,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并对药物的开发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② 对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以期发现新的、未知的疾病亚型(肿瘤亚型),以便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从分子水平对疾病分型、诊断、预后等提供依据;③ 发现与已知基因有相似功能的基因,为推断未知基因的可能功能提供线索。
2 BP神经网络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BP神经网络在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2.1.1 方法介绍
BP神经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神经网络,一般由一个输入层(input layer)、一个输出层(output layer)、一个或几个中间层(隐层)组成。每一层可包含一个或多个神经元,其中每一层的每个神经元和前一层相连接,同一层之间没有连接。输入层神经元传递输入信息到第一隐层或直接传到输出层,隐层的神经元对输入层的信息加权求和,加一个常数后,经传递函数运算后传到下一个隐层(或输出层),常用的传递函数是logistic函数,即Φh=1/(1+exp(-z)) ,输出层神经元对前一层的输入信息加权求和经传递函数Φ0 (线性或logistic函数或门限函数)运算后输出,BP神经网络一般采用BP算法训练网络,关于BP算法及改进可参考相关文献[1]。
篇4
一、医学院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现状
首先,学校不重视。目前医学院和其他高等专业教育院校一样,医学院校更关心在校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养,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重视不够,甚至在职业精神培育上走过场,以至于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医疗业务水平过硬,却在职业道德的方面栽跟头,影响着我国的医疗事业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各医学院校务必重视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并拔高到与专业知识培育同等的高度。其次,培育的方法单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方法单一是现行我国医学院共同存在的问题。多数医学院校仅按国家教育部要求设置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在学校不够重视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状况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效果是差强人意的,课堂教育的特点一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解、演示和范读。学生则是被动的听众,这种方式适合学生掌握理论性的知识,并不适应职业精神培育,因为职业精神培育不仅是了解职业精神的有关知识,它更侧重于能培?B出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多样式的培育方法。再次,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养也是以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一般性职业道德教育,这只是普及职业精神教育的基础,与社会对医生职业精神素养的要求差之甚远,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从深度,广度等方面都欠缺。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础课程之外,我国医学院校还要有医德医风教育课程,比如《医学伦理学》,形成医学院校独有的医德教育体系,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德育教育就好比副课,脱离于医学专业教学计划,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医学院校要增加职业精神培育内容将职业精神培育摆到医学专业培育同样的地位,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是否能培养出服务和谐社会的高素质专业医学人才。
二、医学院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对策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医学相比之下要具备更为深刻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的医学将不再是真正的医学。医学精神起源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内涵的展现。人文精神助力医学发展,提升医学内涵,人文精神要求医生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和懂得关爱病人。在医学院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背景下加强人文教育,具体谈以下几点。
首先要设置优良的,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是培育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基础,从而展开对医学生系统的人文教育,为医学院学生的道德培育和职业精神培育构建人文基础,培养医学生的人文信仰。医学院校在保障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人文课程比例,形式上兼具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人文知识,具体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医学法学等课程,课程量适当,避免过多影响医学生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也不能过少,太少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保持合理课程量同时避免与其他德育课程混淆冲突,制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完善医学生人文教育。在人文课程讲授过程中,要避免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观念的引导。通过人文教育的课程使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思想发展和形成过程有感官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医学的使命和最终目标,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二)促进职业精神培育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精神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它反映特定职业特殊利益要求,它是在特定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1]。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一方面是提高医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实践教学都很重视,每个学生都有一年的实践课程,在这期间学生是在医疗第一线亲身体验医生实际工作,同时这也为他们职业精神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延展性规律,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延展性表明其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和通过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必然是对医学职业精神感知并逐步内化过程,最终才能成为学生的素养。实践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必须的环节。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己经认识到仅仅开设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哲学等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并安排教师教授这些课程就是医学职业教育的终结,遵循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规律,这只能将职业精神培育停留在“知”的阶段,而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中“情”的培养、“意”的锻造都必须在实践中进行[2]。在实践的环节延续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利用临床实习和实训等学习实践活动感受人文精神,从而深化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让医学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在实践中深刻印在医学生的脑海中,职业精神培育与实践的成功结合,让良好的职业精神素养指引医学生未来的行医生涯。
(三)完善培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和其他专业大学生德育和综合素质的测评标准一样目前结课考试方式也被用于我国对医学生进行评测。随着社会对医生要求不断提高,采用这种方法考察德育和精神教育已不合时宜,并且一般大学生德育内容满足不了医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存在很多的不同,还使用原有的测评体系极为不当,在基于医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特征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具体内容,来制定具体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使趋势所在,才能更为科学的综合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方面合理的监督和评价体系还极不完善。首先改变部分人的错误认知,认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不可测评的,完善监督和评价体系更无从谈起。职业精神是可以测评的。第一职业精神教育有实体教学课程,测评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状况可以测评教育效果,第二任何行为都是在思维活动指导下的实施,可以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变化进行考评来测试教育效果。因此,职业精神在能不能测评上毫无争议,最重要最急迫的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作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医学生职业精神内涵,然后制定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目标,选择具体的参数指标,过程又包括逐一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再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排序,排列组合,交叉使用量变和质变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逐一分析研究,然后形成参考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听证会等形式对参数指标的合理性、重要性进行民意测试,并召开大会进行公开讨论和总结,形成较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以此评价量表来考核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效果[3]。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具体的讲:就是根据优秀医生应有的职业精神筛选出的追求卓越、责任感、利他主义、同情心、严谨科学态度、诚实正直、和敬业精神参数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列出了一个量化的评价表,根据这个评价表对一个学生形成的职业精神分别进行质的和量的考察,以此来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效果。以往的结课考试方式来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评价是不可取的,必须像教师评价机制一样,具有考评激励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够根据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医学生评价的具体结果,及时表扬,奖励职业精神教育成绩优异的学生,用相应的荣誉和奖励激励医学生自己去加强职业精神培育[4]。合理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监督与评价体系不仅仅可以用于评价医学院的职业精神教育效果,可以有效地保障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效果,也可以用来发现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不足,对优化和改进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意义重大。
篇5
关键词:体育活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45-01体育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而学校中的体育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是当代社会必要能力。在以往的体育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将这两项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来进行考虑。在现代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与校领导应该加强学生体育精神教育方面的考虑,构建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目标。
1.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内涵
1.1竞争意识的内涵。竞争是个人或群体为了某种利益或目的,克服外部或内部因素去打败对手的心理状态或行为活动。竞争意识是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学生意识到某一事物或某一目标对其自我发展能够产生重大意义的时候,其内心就会出现一种意识要得到这一事物或达到这一目标。但是如果有众多人都意识到某一事物或某一目标的意义时,其内心都会出现该种意识,竞争随之产生。竞争是个人意志的直接表现,其主要体现在选择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过程中,也会在决策、行动以及战胜对手的具体行为中体现[1]。当学生出现竞争意识时就说明其情绪开始发展并且日渐成熟。在竞争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挫折,但是只有学生学会承受失落与痛苦,学会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才是学会了真正的竞争。
1.2团队精神的内涵。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的成员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共同奋斗努力,相互配合与协作进而实现团体目标的心理状态以及新打工。团队精神是竞争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其一般都是表现在各个团体之间的竞争中。例如在一只篮球队,每个篮球运动员之间肯定是存在相互竞争的,每个人都想做最佳球员,但是想要打败对方球队又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只有在精诚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够把个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并且发挥到最大的程度。而这种合作必然会出现未来同伴的入球而创造时机,而自己仅仅是起到帮助进攻的作用。这就是团队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要求运动员忘记个人之间的竞争。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并且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构成影响,使得学生形成积极与合作的性格与品质。
2.体育活动与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的关系
2.1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活动,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但是良好的竞争意识仍然需要由体育教师进行引导首先,体育教师可以进行具有竞争性的体育游戏来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这是由于学生具有天生活泼好动的本质,并且具有一种好胜好强的心理,所以在进行具有竞争性质的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够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其次,在体育活动中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当安排小组比赛或个人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相互竞争的欲望。再次,学习可以组织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竞技比赛中,利用体育竞赛的特点来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第四,让学生感受并且学会竞争的策略[2]。体育竞争并不是单纯的体力活动,而是体力与智慧相结合的综合比拼。要让学生了解对手与滋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并且实施相关策略。最后,要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在体育的竞争中是一定存在成功与失败者的,在获得成功时不应该骄傲,在失败时不能气馁。
2.2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体育活动中的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例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这些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不单单能够培养学生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将个人目标融入于集体目标,从而获得团队竞赛与合作意识。再次,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活动中设置一些小团队之间的小组竞赛,在比赛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相互鼓励,互相扶持,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
2.3体育活动中的认知引导。在体育活动中充满了竞争与合作,学生投入也十分顺利。但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不代表其已经了解竞争与合作的本质。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认知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有进行针对性处理,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来对学生作出引导,让学生理解竞争的目的以及团队竞赛的意义,充分体会到竞争意识与团队竞赛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另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传授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与方式,帮助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平衡个人名利与团队荣誉。只有学生将正确的观念通过认知转化为自身意识,并且自觉指导行为时才能够证明其已经具备了正确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3]。
2.4体育活动中的情感引导。只要存在竞争就会有成功、失败。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瞬间的情感体验是十分强烈的。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时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成功时要保持清醒,失败时要冷静分析,不断进取学习。引导学生在遭遇失败时保持信息,找到克服缺陷的方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从而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竞争。在合作时,同伴之间应该相互信任、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个人的力量融合为强大的团队力量,从而获得团队的胜利。
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是一种必备的思想特质。而体育活动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培养竞争与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不单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为的重要的是其能够帮助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优势。参考文献:
[1]裴浩淋、孙健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篇6
老年脑出血病人在发病后或者术后早期使用神经康复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我科于2008年开始进行脑卒中病人早期治疗康复一体化治疗,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选择我科收治的2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其中15例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25例有三偏症状,3例为单瘫;13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性失语,癫痫发作3例。CT影像基底节出血17例,丘脑出血7,脑干出血2例,其他部位2例。其中破入脑室8例。出血部位分布与文献无明显差别,出血量5~150 ml,手术病人符合手术适应证(GCS评分6~12分,血肿部位表浅,脑水肿和中线移位明显,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早期脑疝,小脑血肿≥15 ml,大脑半球血肿≥30 ml。)
1.2 方法
在进行常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同时,超早期使用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广州市三甲医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生产,型号WOND2000F2)康复治疗。康复模式为小脑顶核仿生电刺激术、被动功能训练(四肢各关节主动肌)。主要治疗目标为早期改善卒中病人脑循环和早期肢体运动训练,降低致残率,治疗前后进行GCS评分、ADL评分(Bathel评分),对比结果。
1.3 结果
28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病人治疗前后GCS评分分别为8.31、10.96,F检验(P=0.000383682,P
2 讨论
脑出血(ICH)在我国和日本发病率较高,占脑卒中的20%,血肿部位多位于幕上基底节,出血量少则几毫升,多可达300ml。高血压性脑病常发生于50~70岁,冬春季易发。老年患者除可能因本病出现神经缺损症状外,还可能因意识障碍容易并发肺感染、尿潴留或导尿后尿路感染。治疗主要为对症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但是长期以来,临床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病人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脱节,特别是康复治疗严重滞后。
康复治疗在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对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益。神经康复的目的是采用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多种有效措施加速神经功能的康复进程,减轻疾病和损伤导致的残疾程度,使病人回归家庭和社会,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是在神经疾病和损伤后立即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并非在急性期后或恢复期才开始进行的与药物及其他治疗完全脱节的治疗措施。
神经生理学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损伤后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和适应过程,亦即代偿机制。促通技术就是基于这种理论建立的,是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的各神经元,调节兴奋性并获得运动输出,因此促通技术是在细胞水平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康复技术,是现代康复医疗的重要手段。康复训练对于病人的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功能和心理活动等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对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也有很好的调节。同时家庭成员的参与,有助于患者康复和回归家庭与社会。
康复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对于老年脑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得到众多文献的证实,胡天贵等〔1〕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早期手术、术后早期预防全身性合并症、早期进行运动疗法、早期促进言语功能康复、早期进行心理治疗等,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志嵩等〔2〕认为早期康复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肢体锻练及阶段性的功能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使其早日重返社会。
由于理疗仪器的原因以及病人的病情状况不稳定等原因,真正早期进入早期神经康复的病人并不多,也没有相关临床观察数据,很多文献的资料来源于病人在脑出血病情相对稳定后进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数据,而本组病人可以在入院以后或手术后1~2 d即开始进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治疗前后的GCS评分和Bathel评分的统计学分析表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效果明显,证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有助于病人提高各项ADL评分指标,进行早期临床治疗和神经康复治疗后,治疗组的Bathel评分高于普通进入早期神经康复的病员,为下一阶段的神经康复治疗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作者认为早期或超早期进行神经康复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神经康复治疗的效果,进一步提高ADL评分,明显改善老年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和神经康复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油画艺术 精神体验 油画教学 教学改革 策略研究
1 油画艺术的精神体验的表现形式
(1)还原艺术经典,感悟品味浓厚的宗教文化:在世界油画名品《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以其灵动的笔触和精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宗教文化中的善与恶,是与非。对于这一类反映宗教文化的油画艺术经典作品,我们常常会从中体会到宗教带给我们的神秘感,结合相关的宗教历史文化,我们更能感悟到宗教思想的博大精深。虽然每个人的不同,但是对于这些艺术经典,我们都能被其浓厚的宗教文化深深吸引。这便是油画艺术带给我们的精神体验之一。
(2)阐释艺术之美,感悟品味神秘的美学世界:提到油画艺术中的美学,就不得不再次提到世界艺术大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谜一般的微笑一直都牵动着每个观者的心灵,似笑非笑,似乎包含了人世间的所有情感;此外,有相关研究称,《蒙娜丽莎》的绘画技巧已十分高超,蒙娜丽莎本人的眼、耳、口、鼻等都严格遵循黄金分割比例。因此,无论是在人物情感表达还是在人物绘画技巧上,《蒙娜丽莎》都完美的阐释了艺术之美,作为油画艺术中的经典作品,它带领我们一起领悟神秘的美学世界,带给我们无上的精神体验。
(3)独特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带给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首先,在绘画技巧上,油画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不同于单纯的素描,仅以线条展现人物的五官特点,也不同于我国的山水画艺术,笔墨丹青下“重意不重形”,给人以朦胧的美感。其次,在色彩运用上,油画注重光与影的交叠效果、注重以彩色衬托人物情感,传达作品意图。对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言,既注重西洋绘画中的写实绘画技巧(黄金分割比例),又以不同的色彩搭配将该油画作品的艺术提高到另一个层次。在油画艺术中,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相辅相成,带给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赋予观者不同的精神体验。
2由油画艺术精神体验引发的油画教学与改革的研究
(1)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无法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去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新课改下,学生渐渐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这就为油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课堂条件,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对油画艺术作品的精神体验也可做到“由心而起,自由联想”。
(2)注重对油画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油画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往往是通过绘画技巧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的,鉴于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无法达到欣赏油画的水平,所以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尽量从作者生平和绘画风格中入手,为学生凝练最精准的作品内涵。
(3)注重对油画艺术作品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进行系统讲解:油画教学中,对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的讲解是切实提高学生油画绘画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学生对油画艺术精神体验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的油画教学改革仍旧任重道远,教师要注重油画教学过程中知识讲解的系统性,确保学生可以听懂,会用。
(4)多以优秀的油画艺术作品为引,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秀的油画艺术作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艺术积淀,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在油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油画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可以五花八门,但一定要以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同时,要注意选择的油画艺术作品要积极向上、富有趣味性,积极向上的油画艺术作品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而又充满正能量,而趣味性的油画艺术作品会让教学过程变得不再死板严肃。油画教学中,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摘取一些课外油画艺术作品,填补课堂内容的不足。
(5)注重知识的实践运用,在运用中升华体验感受:一切艺术都要以现实为基本依托,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深入生活之中,于生活细微之处见平凡之美。因此,在油画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不断的感受生活给予他们的丰富多彩的感受。第二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中感受四季变换所带来的不同景物之美,涤荡其心灵,丰富其生活感受。
(6)注意油画教学的层次性:第一,感受美:感受美是油画艺术精神体验的基础性阶段,即通过观者对油画艺术作品的观察,从绘画技巧、绘画风格、作品效果三个方面产生对油画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第二,欣赏美:欣赏美是油画艺术精神体验的中间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即在感受美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层次上欣赏油画艺术作品。第三,创造美:创造美是油画艺术精神体验的最终阶段,也是终极目标,即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通过对油画艺术作品的反复欣赏,形成自身对美的独特认知。
(7)丰富油画艺术教学的教学内涵,延伸名人教育,穿插德育教育:油画艺术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优质的艺术可以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在油画教学中,教师要延伸课堂内容,通过作品延伸到作者,开展名人教育,再以名人教育不断为学生灌输优秀的思想品德,将德育教育与油画艺术教学紧密结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艺术内涵和道德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油画艺术精神体验对推动油画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油画教学只有顺应时展,积极的转变自身的发展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去整合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切实的提高油画教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出血量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62(2007)05―0349―0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神经元胞浆中,神经元损伤时NSE逸出,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和外周血液,测定血清中NSE含量可以了解神经元损伤的程度。为此,我们通过对65例脑出血患者和5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SE水平的测定研究其变化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脑出血患者均为我科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40~73岁,平均(50.5±10.4)岁;出血量
1.2方法
脑出血患者均在入院第2天发病72h内抽取肘静脉血5ml,采血后立即4000r・min-1离心10min,分离血清后于-20℃冻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NSE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脑出血组与对照组血清NSE浓度比较
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23.70±10.59)μg・L-1]明显高于对照组[(8.10±4.24)μg・L-1](t=10.414,P
2.2 不同出血量的脑出血者血清NSE浓度比较
出血量≥30ml的脑出血者血清NSE浓度[(29.28±11.65)μg・L-1]明显高于出血量
3 讨 论
篇9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03-02
教育应该从人本性的角度出发,把人文教育置于教育的关键层面。如今的高校不断的扩招,研究生人数攀升,与之对应的医学类硕士研究生比例也不断增多。作为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担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对于医学的人文教育而言,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德,医德是医学教育的基石,是临床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研究生素质教育的课程安排时间还远不能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医德教育。作为高层次医学专业的人才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对于加强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一、关于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看人文教育现状。人文教育主要是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这时期正是学习高深专业知识的黄金期。由于读研期间,他们更多地重视科研而轻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对于加强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很重要的。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基本上由医学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等三大类组成,其中美国在硕士课堂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要做好人文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这也恰恰是人们重科研轻人文导致当前社会各界呼吁应加强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建设的原因。究其主要原因,在现阶段看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医学类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人文精神培养课程有限,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医学伦理学以及医学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又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效衔接和渗透,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由此看来,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导致当前人文精神匮乏的直接原因。
2.从硕士研究生受教育过程看人文素质现状。医学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主要来源于理科生,在现行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理科生注重科学性培养,忽视人文素质,这是不争事实。高等教育本科阶段,人文精神教育缺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仅仅依靠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公共课程,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导致我国医学院校重视医学专业课程建设,往往注重医学生科学性精神培养,从而造成轻视人文知识、精神、实践等现象。加之,当下社会功利行为盛行,医患关系物化现象严重,导致医方与患方矛盾突出。根据一项专业调查表明,医学生口语表达、实际动手、心理干预、协调沟通等能力层面相较于综合性学科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到医疗中,出现只见病情不见人、不能有效胜任工作需要和要求的现象。另外,思想修养方面,医学生存在个人主义,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心理干预能力差,很难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压力,工作满意度较低。他们留给患者的印象就是情感比较冷漠。
二、优化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就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加强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是十分迫切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对于卫生更高层面的需求,这决定了医学类研究生将面临残酷激烈的社会竞争。社会的发展对医学类硕士研究而言,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的技能的同时,又能担任独当一面的带头人或骨干角色,并且要求他们综合素质要很强,人文素养也要非常好。现代社会需要能够对社会和行业负责,并且具备高尚情操以及非常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大幅度的扩招情况的凸显,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可忽视的是,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各种不良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功利主义思潮也在社会上不断的蔓延,影响其实非常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往良性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会引起广大人民和整个社会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怀疑。改变目前的这种情况,缓解医患关系矛盾,营造健康的良性的医疗行业内风气已势在必行。对处在医学高等教育塔尖的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是首先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
就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优化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病患不仅仅是生物属性的人,同时还是具有完整的主观意识和社会属性的人,更加注重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健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具有医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医学人才。这要求他们不仅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同时重视人文关怀修养,自觉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然而,当前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却不令人满意。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合格,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忽略了人文精神是可怕的。优化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已刻不容缓。
三、重塑当代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精神
1.在课程教学与学术交流中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众所周知,研究生的导师在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的主导作用,是其他群体无法替代的。所以,导师在对整个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要渗透人文的精神和教育,特别是在学术指导过程、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导师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的个性修养,指导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都能成功,取得双丰收,达成双赢的结果。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广大老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必须充分了解医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文学科的教授,在教授过程中要结合医学和人文的很多方面,在人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设备,提高广大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将人文与医学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将人文精神合理地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使专业课显得形象而生动,医学研究生学习起来就有比较好的效果。据我了解,在大部分的医科院校中,目前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是以“两课”为中心。这不利于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育。人文学科都具有大众性和社会性,我们应该将它与医学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否则情况效果不能让我们满意。医学院校应该开设一些诸如医学心理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等与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临床科研遇到的伦理和人性等密切相关的一些专题,让人文精神和学科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2.通过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项目来提升人文的修行。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素质中要将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努力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修养。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或是研究机构,它们都应该给研究生更多服务大众的实践机会。例如,医科类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广大的研究生下到基层送医送药,定期到欠发达的地区和农村地带参与一些医疗救助的项目和活动,进而让学生不断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时弥补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不足,不断提高人生境界,明确社会角色,提升救死扶伤的人文情怀。
3.以高尚的医德作为人文教育的最高目标。要作为一名杏林高手,医学生就要在自己心中有一个高尚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在实际的临床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化解矛盾,处理好医患关系。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学生,只有心存病人,回报社会,才能真正做好医生。很多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做得很不到位,对待病人爱理不理,遇到矛盾也不主动化解,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所以社会上针对此的负面报道和评论特别多。实际上,在医患关系中,我们应教育医学生要用爱来点亮病人的心灯,让医学类硕士研究生要明确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教育他们开展人性化的诊疗,鼓励他们义无反顾地把爱心、温暖更多地献给病人,让他们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提供全方面服务。我们还要教育他们积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建立强烈的归属意识,以医患和谐为荣、以救死扶伤为荣,自觉去弘扬高尚的医风和医德,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类医学的精英人才是整个行业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和促进医学生,特别是高层次的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育,促进他们全方面的成长和成才,使其既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又有人文情怀,能体恤患者、尊重他人,并且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把人文教育切实可行地推进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当中,使其为我国未来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74.
[2]王国平.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5):71-72.
[3]李伟,张海东,龙跃洲,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20-21.
[4]严晓萍.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西北医学教育,2004,1(12):12-51.
[5]王蓉蓉,廖端芳.加强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2005,13(2):150-154.
[6]刘明捷,张前德.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45-248.
[7]周远清.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1.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项目编号JGY2014025,项目名称《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篇10
通讯作者:李钦柱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结合活血化瘀治疗股骨头坏死置换术后并发深层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医组51例,采用手术治疗后单纯抗炎治疗,中西医组53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治疗。结果 西医组有7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中西医组有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深层静脉血栓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治疗和预防DVT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手术; 活血化瘀; 股骨头置换术; 深层静脉血栓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由各种原因引起股骨头邻近关节面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循环血量减少,压力增高,骨髓内组织缺氧、水肿,是骨科临床上难治病症之一。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手术方法,但其并发症较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很大威胁。据临床研究显示,近10年来我国深层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尽一致,介于10%~70%,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1]。为了最大限度发挥髋关节功能,预防DVT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不断探讨总结,开展手术结合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0年1月收治的1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63例,女41例,年龄28~66岁,平均(48.2±2.6)岁,病程1~7年,平均3.4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向腹股沟区或臀后外侧或膝内放射、关节僵硬、跛行、髋关节运动障碍等,经X线、CT或MRI检查确诊。发病原因:外伤骨折42例,激素治疗21例,大量饮酒36例,不明原因5例;其中有9例为双侧病变,按Ficat标准分期:Ⅰ期19例,Ⅱ期33例,Ⅲ期31例,Ⅳ期21例[1]。CT检查显示:骨小梁毛糙增粗、变形,骨板壳出现厚薄不均或中断现象,髋臼周围可发生骨质增生等,患者心、肝、肾功能均正常。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西药组51例,采用手术治疗后单纯抗炎治疗,中西医组53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程度、分期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摄片检查,明确手术部位和方法。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用固定架固定耻骨和骶骨,髋关节屈曲45°~90°,充分显露股骨头。自髋后上棘前方6~7 cm,沿臀大肌和大转子前缘向远侧延伸做一切口,长约12~15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将皮瓣及皮下组织翻向两侧,钝性分离并显露臀大肌、臀中肌及大转子。用电刀切断臀大肌腱的股骨止点,暴露关节囊的前部及外侧部并“T”型剪开,暴露股骨头及颈部[2],注意保护坐骨神经,避免压迫。轻度内旋股骨,使髋关节脱位,用剪刀剪断髋臼内组织,使股骨头脱出髋臼,切除股骨头,测量原来的股骨大小,用直钳凿穿髓腔,并用细号髓腔锉插入扩大髓腔,操作时注意力度,以免锉伤股骨大粗隆及股骨皮质,导致大粗隆爆裂及皮质穿孔,将人工股骨头放入,填塞混合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做前曲、后伸、内收、外展患髋无脱位,依次逢合切口,完成手术。术后放置引流管,24~48 h后拔除,给予抗生素3~5 d治疗,手术1周后,可开始功能锻炼。
中西医组在手术后给予活血化瘀方法治疗,组方:丹参10 g、红花4 g、生地10 g、川芎10 g、毛冬青20 g、益母草10 g、元胡10 g、甘草5 g,给予内服并熏洗外用,治疗7 d。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术后西医组有7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其中4例发生于股静脉,3例发生于静脉,近端完全栓塞2例,附壁血栓5例,经溶栓治疗后好转,1例伤口感染;中西医组有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2例发生于股静脉,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6个月~1.5年,有1例患者发生脱位,股骨头脱落,1例因肺栓塞死亡,其余均骨整合良好,无松动、脱落、功能活动良好。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临床上的难治之症,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如发生骨折或其他因素导致供血不足,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一旦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保守治疗很难获得满意疗效,而且并发症较多,术后并发深层静脉血栓是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中药在治疗术后并发深层静脉血栓上具有一定作用,DVT在中医上属“脉痹、肿胀、瘀血流注、股肿、血瘀证”等范畴[3],认为本病是由创伤、手术等因素影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加之外来损伤,导致瘀血阻于脉络,脉络滞塞不通,回流不畅,引起疼痛[4],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其治疗根本。本组病例中采用中药内服和外用,从体内到体外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再通和侧支循环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深层静脉血栓的辅助治疗药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深层静脉血栓临床效果好,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查振刚,臧学慧,姚平,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5,8:511-512.
[2] 孙博.愈骨定痛汤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6例临床观察.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46.
[3] 李慧英.中药结合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医正骨,2007,19(8):78.
- 上一篇:数字传媒专业前景
- 下一篇:生物医药的市场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