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艺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瓷的艺术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陶瓷的艺术特征

篇1

陶瓷装饰艺术中,分为色釉装饰和图案装饰。色釉装饰就是利用各种材料,通过预置的烧成气氛和烧成温度达到预置目标的色彩效果和肌理效果。图案装饰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图案装饰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釉上彩主要是指粉彩、新彩、古彩、珐琅彩等。青花是釉下装饰的主流,采用含钴较高的着色剂为原料绘制图案于坯胎上,然后施以透明釉,高温一次性烧成。而综合装饰是将任意几种手法进行组合的装饰工艺,在一个器物上可以同时有釉上和釉下的手法,如颜色釉、雕刻、镂空、堆雕。正是由于有这种自由组合的形式,使得陶瓷装饰艺术有了更宽广的表现空间,更自由的语言表达,更有内涵的审美情趣,所以也就有了更为独特的图案装饰美学特征

青花瓷称为白地青花瓷器。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成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发展到顶峰。现在把青花分为两类:综合装饰和以绘画为主的装饰艺术。

从历史角度来解析青花的装饰艺术特征。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孕育期。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外,其余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衰败。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坯胎由于采用瓷土叫高岭土的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形变率减少。底釉分为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元代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竹、松竹梅、瓜果等;诗文极少见。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达到鼎盛之后又走向衰落。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是以五彩青花发展到了顶峰。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而近现代的青花则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综合历史的青花装饰艺术特征,结合自己对青花的学习和了解。个人理解是,先总结以绘画为主的青花装饰,其中又分为以中国画中白描为主的纹饰装饰和与水墨画息息相关的写意装饰方向。当然,不同的主题用不同的表现技法会取得异样的结果,这必须由作者的创作思想决定。青花绘画的装饰与国画的绘画又有着诸多的不同。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写意性更强的绘画方式。在这当中会面临一个在国画中无法类比的问题,因为绘画完成后不能看到最终效果,即青花分水。分水也叫“混水”,业界的说法是出现于清代康熙朝,实际上在元代和明末青花瓷上我们都能看到娴熟的分水画法,只是这种技法在康熙朝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了康熙朝青花的一个典型特征。这是青花装饰的一种主要技法,根据画面的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画,就出现浓淡不同的色调。由于青花浓淡的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综观各时期青花分水之应用,逐渐形成以下几点;(1)平色水(平水) 色度不同,每种色块匀净平整,尽量没有水与水相接的水迹纹。这种手法多用于图案工整、细腻,精致的器皿纹样上。(2)水迹纹(浪头水) 一笔水和一笔水之间相互压住一点头,重叠的部分形成深一点的水迹纹。这种手法保持手工痕迹的随意性,民间味浓。(3)晕水 根据画意,由淡到浓或由浓到淡,笔肚含饱水,笔尖留一小水珠保持在坯体上,慢慢晕下去,坯体随着笔而吸收,笔尖停留的时间越长,水色越浓,这种色阶变化不大,感觉柔和匀净。(4)洗水 笔尖蘸的浓水,毛肚含淡水,迅速一划而过,色阶变化较大、流畅、痛快。如康熙时青花分水就多采用这手法,一笔下去,色为几种,色度显得非常之丰富。 ( 5 )点水 用分水笔在坯胎上,分出小点,一点之中,色泽略有变化,起衬托的作用。在民间青花中,青花分水应用更为灵活。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就青花的绘画装饰问题只能作出以上解析。

篇2

一、从精英审美走向大众审美

基于西方大众文化影响、渗透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大众文化,其又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且还可以做到与当代中国其他文化形态并存。根据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大众文化包容西方大众文化,而且将西方大众文化当成其重要的文化资源;二是传统的中国民间通俗文化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给中国大众文化;三是中国大众文化利用与改造精英文化,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两者之间做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相当一部分经典的精英文化作品凭借相应的加工改造之后则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四是主流文化运用于渗透中国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作品将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道德规范等隐含其间,从而导致大众在文化娱乐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对相应思想道德教育获得。大众审美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更好的走向大众,从精英、贵族中走向普通老百姓中,使文化的享有权转向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数人,这也是符合我国主流文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求。

大众文化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文化现象构成,其拥有的作用于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艺术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产生艺术,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应该是从民众中产生,欣赏与使用的过程则是“回到群众中去”的一个完整审美过程。

二、从技术走向艺术

技术与艺术的首场创造性革命来自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尝试,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包豪斯所创立的设计理念为后世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的科学方法。进入21世纪后,设计与艺术结合的愈来愈紧密,在民众的生活中扮演这重要角色,它不仅完成了对批量机械化产品转型,同时引导并启发着大众对于生活美得思考和理念。当工业化脚步迈入陶瓷艺术领域,使得现代陶瓷艺术逐渐失去了往日手工制造,相对地,人性化、艺术化的设计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一场来自于设计艺术的自我革新,与科学技术发展与制造工艺关系甚微。

从当前的陶瓷艺术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陶瓷批量化的生产已经渐渐使人们审美疲劳,相反,大众更加喜欢形式考究、注重欣赏陶瓷艺术人工性、手工艺的本质。陶瓷艺术的这种转性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必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提出,由于当前高科技、高机械化和电子时代的来临,人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往往使用需求与生活情感需求相失衡。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中写道:“无论何处都需要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在这里奈斯比特所指的“高情感”即是符合艺术美的生态设计和符合手工艺术之美的艺术之美。而当前备受推崇的“创意手工陶瓷”则是此类具备高情感设计的代表,创意手工陶瓷脱离了当前机械化生产的模式,进入了小批量个性化设计领域,更加注重汲取手工艺造物的情感特点,使其具备设计与工艺的双重艺术美。

三、从地域走向国际

任何文化只要有历史,就会有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包含着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风俗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中国陶瓷艺术也逐渐展现出国际化的创作特征。

我们谈到陶瓷艺术创作设计中,已趋向于国际化设计的品相。首先在造型上选取西方日用瓷设计之长,其次,在装饰设计上,将西方设计理念和部分元素符号与中国传统纹样相结合,有着较高的审美趣味。企业需要推广品牌,出口外贸需要符合对象国大众审美习惯,这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民族间的文化交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流促使现代设计朝向多元化、人性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也是现代设计的大趋势和必然。

陶瓷艺术从地域走向国际的另一个因素便是传播媒介的扩大,拉近了中外艺术的距离。改革开放后,中外导演学者筹划并只做了许多有关中国陶瓷艺术的纪录片,其中卓有影响的有董浩珉《瓷路》和央视跨国打造的纪录片《china 瓷》等。《瓷路》摄制组辗转欧亚两地,在世界范围内探索中国古代陶瓷的影子,在中外陶瓷艺术爱好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外,《china 瓷》这部纪录片联合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瑰丽维多利亚与艾博特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道,设计组从中国外销瓷为主线,足迹踏遍欧亚8个国家和重要港口,此次纪录片在摄制和交流活动中无不体现出陶瓷艺术国际化合作的特征。此外,在现代陶瓷交流活动中,一些针对外贸的企业针对自身产品特色与出口国人文特点等拍摄了大量的宣传片投放于外文网站,对于促进企业进步与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具有双重意义。以陶瓷为创作动机的电视剧电影的制作也是陶瓷艺术国际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例如热播的电视剧《大瓷商》和《剩女的代价》都是以陶瓷艺术为剧情主体,不仅在大陆范围内深受喜爱,在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等南亚地区亦有较高的收视率,这种软性文化输出,将中国陶瓷的风貌潜移默化的带给观众,使得中国陶瓷国际化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

四、从传统图像提升到当代创作

(一)重构扩大了中国传统图像语言

传统图像包括纹样、图腾符号、民间美术以及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具象画面或艺术语言。中国历朝的图像内容都有所不同,或有创新发展,或有倾向性探索,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有着自身的发展格局,但总体而言,传统图像语言总是与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画面装饰中,注重突破传统,在把握图像基本构成原理上将传统的图像符号进行拆分重构,从而形成了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装饰的新风貌。例如学院派代表陶艺家秦锡麟的作品,在图案运用上不拘一格,善于提取中国传统图案中的经典样式进行分割,且以手工胎质泥性特点构成独特的点面装饰,具有强烈的民族装饰意味和艺术美感。

(二)二是将传统图像综合为民族艺术符号运用到创作中

从文化学层面而言,中国传统图像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具象的可识符号为传承的,它更多是作为一种民族心理与审美自觉共同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构建成为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图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亦有着其严密的科学步骤和意象考究。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并不仅仅依靠有形的图像语言为创作元素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艺术家逐渐从图像中去寻找中国文化脉络的本源,将图像符号演化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自觉,从更深层次探源陶瓷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例如景德镇乐天创意集市中某仕女茶具装饰中,作者选取了中国仕女这一传统形象,但从具体的形态设计上,突出了现代、趣味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佩夫斯特.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篇3

陶瓷设计艺术中自然形态语言的特征

自然形态一词在艺术设计中通常是泛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的形态,在陶瓷设计艺术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得陶瓷设计艺术中的自然形态语言即源于自然,又有别于自然,它是按照人的意志去创造的有实用价值和审美意义的艺术语言。在陶瓷设计艺术中,自然形态语言 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鲜明的特征,它既体现陶瓷的功能,又能够引导人们的审美直觉,引导人们欣赏陶瓷设计中蕴藏在自然形态语言中的内涵之美,这使得陶瓷设计艺术中的自然形态语言具有鲜明的表现力与形式美感特征。此外,自然形态语言在陶瓷设计艺术中的运用形式是多样化的,并且自然形态语言在陶瓷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都体现了完整的合理性,这使得其在功能那化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和魅力。

自然形态语言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应用优势

自然形态语言来源于自然,经过人们主观意识的加工后,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舒适与愉悦之感,而运用在陶瓷作品中时,其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精髓的根基。此外,陶瓷作品除了具有较强的功能性特征之外,还被赋予强烈的审美特征,理应让观者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因此自然形态语言应用于陶瓷设计中具有先天优势。首先,自然形态语言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的物种品类繁多,变化多样,具有取之不尽的设计资源;其次自然形态语言应用与陶瓷设计能够在整体上带来新的文化意义;再次,自然形态语言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于人们关注这个自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它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认为关怀因素。

2.应用方法

自然形态语言在陶瓷设计中应用时,应该考虑陶瓷作品的使用功能与创作理念,还要考虑陶瓷作品所要体现的艺术表现风格与含义,因此在实际设计中,自然形态语言应注重应用方法,做到“借景生情,借物咏志”。自然形态语言应用到陶瓷设计中应赋予其更多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不应简单的拼凑。自然形态语言应用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提取、整合、抽象自然形态,从中提取其精髓;二是巧妙运用自然形态中的肌理语言来展现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三是在陶瓷装饰中充分运用自然形态语言,使其以图案化形式出现在陶瓷设计中。

3.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大自然中的各种食物具有鲜明的特性与个性,每种事物都会展现各自独特的面貌,这使得大自然为陶瓷设计提供了激发创作灵感的无穷可能性。但是自然形态语言在陶瓷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却需要更为敏锐的观察力与细致的研究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使创作者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自然形态创作。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自然形态语言在陶瓷设计中应用时,也需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融合时代元素,不断推陈出新、求新求美,这样才能够保证陶瓷设计不断有新的发现和进步。

陶瓷设计艺术中自然形态语言的发展趋势

1.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愈加频繁,并且交流范围日渐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世界面貌,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化思想意识相互冲击、相互融合,在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中构建了现代文化形态。在现代文化形态下,设计艺术也以现代设计形式与传统设计理念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并逐渐形成了现代设计艺术与传统设计艺术两个类别。随着人们对传统设计艺术的不断认可与接收,并逐渐发展到欣赏、崇尚,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陶瓷设计艺术必然向着现代与传统融合的趋势和方向发展。

2.自然与情感的沟通

在陶瓷设计中,自然形态语言本身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而应用于陶瓷创作中的自然形态语言是被赋予精神内涵的,这使得客观的自然形态语言与创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沟通与交融,并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相互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随着人们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的不断提升,陶瓷设计艺术与自然形态语言必将以情感融合为纽带和桥梁而建立更为密切的情感关系,使作品能够在自然、人文、情感、艺术等方面获得更高的艺术造诣。

3.工业化与个性化的协调

篇4

关键词 民族文化,现代陶瓷艺术,传统陶瓷艺术

1引 言

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开始,先人们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使具有民族特色的陶艺在火的艺术中升华。质朴纯真的民族陶瓷艺术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人们对这种民间文化艺术有着一种强烈又执着的眷恋之情。我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其发展不仅凝聚了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才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人们的审美情趣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论述民族文化的涵义和民族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对传统陶瓷艺术中的民族性的继承与批判等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意义。

2何谓“民族性”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所谓“民族性”是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地区特征。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生活习性都透露出自身区域的特征。以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比较为例,西方绘画侧重于光影、结构、透视和色彩等,而中国画追求意境,抽象写意,不求写实形似,酣畅淋漓地表现情感。因此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我国是以汉族为主,包含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不仅是汉族文化,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3民族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表现

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回顾早期的传统陶瓷,人们不会忘记早期的彩陶艺术。精美绝伦的造型、优美的图案、精湛的制作把陶土推到了艺术的顶峰。远古时期的人们用泥条盘筑和慢轮拉坯成形,装饰上多采用图腾和劳动场景的抽象表现,或是对自然的仿生和模拟等题材,使整个装饰图案富有节奏感。先辈们善于就地取材,在劳动过程中与自然进行磨合,创造出彩陶纯朴的美。秦汉时期的雄浑、古拙反映在陶塑和石雕两方面。如著名的兵马陶俑雄伟壮观,而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表现手法则简洁有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崇尚玄学清议,为文讲究淡泊、清瘦、飘逸。因此画像砖多出现圣贤高士。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自信、积极向上,在文学上,唐诗千年不衰,表现在陶瓷上则是经典的唐三彩,色彩华丽,陶瓷造型饱满富丽。唐三彩中的贵妇人面部圆胖,梳各式发髻,穿着各种彩色服装,风格优美;唐三彩中的动物着重动态的描绘,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开放、自信、向上”的社会风貌。后期传统陶瓷分为官窑和民窑两大部分。官窑瓷无论从造型到装饰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迎合了统治者的审美需要。早期的官窑瓷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造型与装饰配合得恰到好处,而后期的艺术格调却逐步降低;而民窑瓷则展示出质朴的民间艺术,它的形式和装饰是人们劳动的精华,民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宋代磁州窑丰富的产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其最具特色的装饰为白地黑花纹饰,选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以简炼纯熟的手法结合精湛的工艺生动地表现出来。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富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宋代陶瓷作品的总体特征是纤细、精巧,这也满足了宋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到了明清时期,陶瓷装饰手法逐渐向绘画方面转变,文人画家介入陶瓷领域后,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画已广泛运用在陶瓷上。另外,还有紫砂壶因古朴风雅的造型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传统陶瓷具有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贯穿着民族性格和情感,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征。

4 民族文化是提高现代陶瓷艺术文化品格的基础

传统陶瓷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辉煌的过去,现代陶瓷艺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并结合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且对传统陶瓷艺术既有继承又有批判。中国传统陶瓷的审美有一定的形式化模式,从造型形式和装饰手法上都明显地体现出来。传统陶瓷艺术造型讲究和谐、平衡、对称、韵律等。这种美的法则曾经是经典,经过历代的一味承袭,就使得中国陶瓷艺术的审美产生了程式化模式,片面地继承会使现代陶瓷艺术丧失创造力。然而,另一方面很多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时尚、流行的陶瓷,照单全收地接受外来文化,许多作品只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没有内涵和意义。甚至一味模仿国外陶瓷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毫无个性可言,无法讲究文化背景,浮浅乏味。一部分陶瓷艺术家认为,具有民族性的传统陶瓷形式单一、拘谨,釉面光洁、无暇,造型完整优美,这些都束缚了现代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不论发展进程如何快,艺术都应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相结合,虽然加速对外交流非常必要,但也不能盲目地跟从。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借鉴西方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内容。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及人文宗教的集合体,加上精良的制作工艺、丰富的造型装饰,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含量,使人们在欣赏、使用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强烈感染,品味到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现代陶瓷艺术区别于传统陶瓷艺术的产品意味,强调个性,突出个人风格,但也必需要有本民族的文化含量,这样才会形成独特的民族语言,成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我们不能盲目举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旗帜一味封闭,但也必须充分了解本民族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在陶瓷艺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民族性”的淡化必将阻碍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纵观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实质就是艺术对不同文明生存条件下的人类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人们以陶瓷为媒介和方式,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而现代陶瓷艺术的精神性和审美性正是中国深厚精神文化基础与现代意识相碰撞的产物。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重任。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作者们强调自身审美情趣的表达,这种审美情趣也与民族文化有着明显的关联。另外,现代陶艺的创作,需要个人广博的文化知识积淀和丰富的学识修养。陶艺家既要有地域性文化特征和材料优势的发挥,又要有本民族的文化积淀,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现代陶瓷文化相衔接,这样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才会具有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180~224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东方出版中心,1999:58~83

3 当代中国陶瓷名家作品赏析[S].北京:2002:45~52

篇5

    陶瓷肖像画以写实为基准,发展之后以审美性为大众服务。参照陶瓷肖像画的发展历程便可总结陶瓷肖像画的审美特征,基本上可以分三方面来进行论述。首先,从以纪实为目的早期陶瓷肖像画创作为例,陶瓷肖像画的审美性主要与纸质肖像画相较,相比纸面肖像画陶瓷绘画有着更为生动的写实性,这源于陶瓷釉料的强大模仿性,可以最大限度的模仿油画的技法及效果。并且能最大限度的将油画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结合,体现东方绘画精髓,凸显东方审美特征。其次,瓷面肖像画在空间的占据上,比较布面油画或纸本绘画有着更好的展示性。在一定的空间中,无论是纸本绘画还是布面油画,其所占据的空间都不及陶瓷油画的空间体积感强烈,陶瓷油画有着更为出色的空间占据感。最后,陶瓷肖像画在时间的跨度上也有更为长久的保质期。综合这儿方面的装饰特性,陶瓷肖像画的独特审美性自然跃然纸上。陶瓷肖像画不仅满足世人的审美需求,更是愉悦大众的审美心理,考虑大众审美情绪。

    二、艺术特征

    陶瓷肖像画是将西方的写实油画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瓷器文化相结合,聚东西方文化精髓而成,散发着独特的东方意味。西方传统油画艺术强调写实性,注重对对象的真实性的把握,而东方绘画注重以形写神,强调人物神韵在肖像画作品中的重要性。陶瓷肖像画成为独立的装饰题材,出现在陶瓷绘画领域以来,便由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引起广大陶瓷工作者的广泛注意,陶瓷肖像画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更加注重对人物精神内涵的表达。造成此种不同的呈现效果,本质上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西方油画史与西方雕塑史相互影响而发展,所以在西方传统艺术风格的影响下,西方肖像画更加注重画面的写实性与细节性,画面客观性很强。而在东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陶瓷肖像画,在技法上虽然借鉴了东方油画的写实风格,但是其实质性的精神传承于中国古代传统文人肖像画。顾恺之提出的“以神写形”的绘画观点,不仅是对肖像画本身创作的规范点评,也成为我国传统绘画创作的主旨性追求。故此根据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陶瓷肖像画具有比西方写实肖像画更为传神的艺术特征。

篇6

一、陶瓷与书法的历史渊源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而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似可视为汉字的滥觞。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二、陶瓷与书法的艺术特征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中国作陶的祖先似乎一开始就赋予了陶瓷以艺术和精神文化的涵义。“陶者,淘也,依山取土,以水滤土,和水成型”,一个“陶”字竟是思想的象征,于是有了“陶冶”、“”等由“陶”字而生的人文意味,也有了陶瓷作品作为精神与文化象征的本质。在窑炉面前,每一个陶瓷艺术家都充满了希冀和期待。他们在用泥加火的特殊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灵魂。陶瓷艺术家在陶瓷创造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再次,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都讲究和强调变化。清人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中主张“练字不如练气”,正是受到陶文与金文布局结构的启发。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型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跌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陶上的图案、文字既表现了淳朴的时代风格,又富有天然的艺术情趣。刻的无论篆书或隶书,多在一圆形或方形、云形轮廓内变化其形体,介乎文字与图案之间,别有一种圆浑典雅的神韵,令人百观不厌。

三、书法装饰陶瓷的文化内涵

尽管自古以来不少陶瓷作品中都不乏有书法题诗铭款,但书法的布局位置往往放在主体画面的背面或留白的地方,显然是处于一种从属的辅助地位上。这一方面是受社会审美标准的影响,一味强调工艺而忽略艺术性,另一方面,受陶瓷工艺和材质局限,所以书法的附属性就表现得很突出。

篇7

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是一个历史的扬弃与发展的过程,从装饰题材到内容和形式,从创造方法到技巧,我们今天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秀的装饰纹样如“牡丹纹”、“莲花纹”、“卷草纹”等等仍然被今人认为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而广泛地运用,正是这种历史的积淀使这些“纹饰”大受欢迎。具有民族性,也就是具有世界性,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在经历了千年之后,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艺术在时代的变革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海纳百川,囊括经典,汇成了变异多彩的艺术长河,在流淌过程中,产生了继承性和统一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今天的陶瓷装饰艺术行为,无一不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在先人已奠定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

在现代陶瓷装饰上,追求艺术上的独创性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是中国陶瓷艺术家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各个兄弟产瓷区的不同窑场,甚至各个窑场的不同作坊,在保持传统形式、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创造和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使得现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

一、民族风格在现代陶瓷装饰上的反映

在陶瓷装饰方面,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库。现代的陶瓷艺术家在继承民族优秀的陶瓷装饰经验的同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先进工艺创造出许多装饰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意蕴美好的陶瓷艺术作品。

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新意。现代陶瓷艺术家在注重传统的同时,力求作品完美的艺术效果,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传统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上的具体体现

一般来说,民间艺术最富有传统色彩,各民族艺术家往往都是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就好像孩子吸取乳汁一样。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剪纸、年画、泥塑、木雕、漆画等等。我国当今陶瓷装饰巧妙地吸收和借鉴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民间剪纸艺术。传统的剪纸其表现内容极为丰富,花鸟虫鱼,山水树石,人物走兽等应有尽有。题材也相当广泛,有寓意吉祥的,有借喻长命、富贵的,有企盼招财进宝等等。民间剪纸在装饰上的简练、流畅、连续、概括性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也形成了剪纸作品从创作构思到制作成品之速度快、时间短的特色。因此,它应用起来很灵活,适应性强。出于上述的种种因素,剪纸被陶瓷装饰吸收与借鉴,并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增添了器物的美,同是也表达了现代陶艺术家们的崇尚美、向往美的纯真、善良的情感。色釉综合装饰“京剧脸谱”就是作者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在瓷瓶上表现京剧脸谱的上乘之作,作者运用剪纸的形式,使脸谱的面块和线条用色块根据艺术构思加以组合,并辅之以名贵的色釉装饰,更加突出了脸谱的色彩感和立体感,这种集剪纸艺术、脸谱艺术和现代陶瓷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进一步表现了浓郁的传统审美情趣。

现代陶瓷装饰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成就,另一方面要善于融汇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营养,发展自身的现代陶瓷装饰。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照搬,更不是消失自己的艺术特征,相反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

篇8

【关键词】陶艺;个性;现代艺术特征

一、现代陶艺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速度,影响并促进不同行业的艺术家、工艺师相互学习交流,以及不再单纯的以材料为类别加以分类,这些观念的转变也反过来影响到陶瓷艺术的发展,使得陶艺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了现代或后现代的文化烙印。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家、工艺师借助了陶瓷这种材质,用泥性多特有的语言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与他人、人与理想、人与自然的新兴关系和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态度。

2、分类

2.1材质分类:陶器,含有氧化锰等着色杂志,往往是自然呈色,烧成温度较低,产品不易开裂,运用范围广。

瓷器,常见的有长石及绢云母质瓷器、骨灰质瓷器和滑石质瓷器等。

炻器,日本习称的一种半瓷半陶制品,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过渡产品,能源消耗低。

2.2功能分类:公共艺术和个人艺术。陶艺自发展以来,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至我们日常所用的陶瓷器皿,大至公园街区的公共艺术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审美意识的文化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陶瓷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有的耐腐蚀、耐风化的物理特性,渐渐的被建筑师、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二、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特点

1、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现代陶艺最主要的特征。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根本区别,是其对陶瓷实用功能的彻底抛弃。虽然保留其传统陶艺的材料工艺和某些装饰手法,但无论从表现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本质不同,现代陶艺以一种纯艺术的形式、多样的审美观念、个性化的表现语言,跨进了现代艺术的行列。

2、观念与个性。观念与个性是现代陶艺表现的内在精神。现代陶艺的观念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背景基础之上,与现代文化潮流和审美价值取向相吻合,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现代陶艺的个性,是陶艺作品反映出的独特的形态、色彩、公益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及通过它们所表现出的陶艺家的个人情感和理论。

3、材质语言与形式美。材质语言与形式美是现代陶艺的外在表现。材质的粗糙光滑,形态的扭曲与端庄,釉色的完好与瑕疵,都已成为现代陶艺表现的语言元素。新颖的造型结合得当的材质,再配以恰到好处的烧成效果,正是现代陶艺的特征所在。

三、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中材料的语言

1、制作材料。陶艺的制作材料一般可分为陶材、瓷材,也可以是两者结合。此外,现代陶艺中结合其他材料的创作也有广泛的应用,如陶瓷与金属、陶瓷与木材、陶瓷与竹材、陶瓷与纤维等结合,我们通称他们为陶艺的综合材料应用。

2、质感的表现。质就是陶瓷材料的材质美。胎色、釉色、材料每种材料呈现不同的质地与美感,并赋予材料各自美的语言。质是综合装饰,是陶瓷语言自身的一种内在美。各种不同的材质,有其自身的语言内涵,陶艺家需要掌握材质的属性和语言,才能更好的创作出新的作品。

陶艺家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偶然因素,体现在陶瓷作品中有些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1、存在形态及表现手法

1.1 存在形态:陶艺作品的外在形象所处的空间环境的状态。一般分三类:一是平面形态。以二维形象特征存在于空间环境中。如陶瓷壁饰、挂盘等;二是立体形态。以三维形象特征存在于空间环境中。如陶瓷雕塑、器皿等;三是观念、综合形态。平面与立体形态的结合。如装置、景观陶艺等。

1.2 表现手法:指陶艺作品的主题内容外在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所显现的形象特征。

1.2.1 具象表现手法。指作品侧重于反映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细节真实行。一般是人们首席和可认知的具体形象。

1.2.2 抽象表现手法。相对于具象而言,抽象表现不具体的反映现实生活候总已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食物和现象,而是借助造型语言候总的形态、色彩、纹理等抽象原色,运用形式法则和构成原理来创造和表达特定的观念和感情,是现代陶艺创作中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1.2.3 装饰性表现手法。指陶艺表现中追求的一种唯美倾向,它既不同于完全具象写实的表现,也不等同于无具体内容的抽象形式。夸张的造型和精良的工艺制作是这类作品的主要外在特征。

2、装饰的运用

陶艺成型后,装饰效果是创作者个人意念的进一步发展,有以泥质本身效果来表现肌理的素陶;也有在未烧的坯上,用色料彩绘的釉下装饰;也有在已烧好的瓷胎上进行加彩的釉上装饰;还有施颜色釉来作装饰的颜色釉装饰。这些装饰方法之间还可以相互穿插使用,使陶艺作品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综合装饰。因此,装饰手段同整个陶艺创作过程密不可分,制作者必须根据造型来考虑装饰手段,这样才能使陶艺的表现新颖别致。

3、绘画的运用

绘画的题材内容、形态样式、空间关系等因素是陶艺家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情感表现以及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在陶瓷的装饰中釉下和釉上的彩绘形式多样,这些彩绘形式的结合我们称之为综合彩。这种综合彩的装饰手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现今的陶瓷装饰中运用广泛。陶艺家不断将新的元素注入到装饰中,是综合彩更具现代情趣和审美需求。由于色釉的特殊性质,陶艺家往往会把两张或是两种以上的釉有机结合起来,使色釉在烧成中,互相渗透、自然流动,形成釉的新貌,这种方式的使用往往是陶艺家利用釉的色泽对环境和氛围的一种烘托表现。

五、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中的个性与情感

在现代艺术中,陶艺已作为一个独具品格的艺术门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现代陶艺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艺术创作过程极其价值,开辟了现代艺术的新天地。它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雕塑。它从传统中走来,但人们更多注重着它的现代品质。

有个性的陶艺作品,其中必有强烈的自我精神的肯定。正如当代美术批评家皮道坚所说,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已经成为蕴涵着中国当代心理结构和集体无意识层面丰富内容的文本,成为世纪末中国心灵史的一段索引;表现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人性的思索和人生的感悟,这种审美价值的阐述面对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艺术家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于长敏.陶艺创作实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吕品昌.陶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3]孙晶.陶艺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任杰.陶艺设计与制作[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唐英,赵培生.现代陶艺教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传统陶瓷艺术;审美符号;表现形式

1 艺术审美符号

艺术审美符号作为艺术审美的抽象艺术语言,在审美体验过程中是由传达艺术形式、情感、思想等要素借以传达艺术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把语言符号解释为“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能指”是符号的形式,而“所指”是符号的内容,也就是能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或曰“意义”。西方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所涉及的“意象”的范畴,传统艺术中“意”与“象”的有机结合。

2 陶瓷艺术中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

审美符号作为一种体验美感存在的形式,“它既区别于一般概念符号的标志,也区别于艺术符号的呈示。”[1]在陶瓷艺术中艺术符号通过器物造型、纹样、釉色美感的不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从而产生美的体验,通过这一过程,艺术符号在传达艺术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成为审美符号为人所认识。因此,陶瓷艺术的审美符号融合了表象的艺术符号以及对于符号的内涵暗示产生的美感体验。

2.1 表象的审美符号

“表象的审美符号”是指具体的宗教观念、礼俗思想借助于具体的物质形式成为表象的艺术语言的过程。例如,如龙山文化时期的白陶h,是这一时期典型器物,由于当时的东夷族以鸟作为图腾,白陶h以表象的方式在造型上充分展现了这一鸟形的艺术符号,人们通过象形的创作手法,遵循一定的规律或形式法则,从而产生符合一定时代精神需求的艺术品。除了民族图腾的符号外,民族习俗、宗教艺术的符号也同样以此手法转述到陶瓷器物上,借助于抽象的符号寄托创作者的情感与观念,成为表象的审美符号。

2.2 表意的审美符号

表意的审美符号是指艺术符号能够充分展现美感,并且不仅限于艺术形式。从本质来看,表意的审美符号寄托了思维与情感,追求象外的虚空。正如胡雪冈指出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往往被惯称为 “意象”,“‘意象’”即‘意’与‘象’的有机结合,说到底,‘意象’是情景交融、托物寄情的一种艺术表现。[2]从中国陶瓷艺术史发展的纵向来看,由早期的原始陶瓷明显的象形符号,逐渐发展到魏晋青瓷、唐三彩等艺术形式,直至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高峰的宋代瓷器艺术,在文人艺术风尚的引领下,温润的艺术风格成为这一时期艺术追求的范式。可以发现,由表象的艺术符号逐渐转变为追求艺术的意境之美,寻求器物形象之外的意义。从而,表意的审美符号突破了有限的象的形式,塑造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独特艺术意味。

2.3 陶瓷艺术中审美符号的特征

传统陶瓷器物中的审美符号,因人们价值观念与情感的差异,对于审美符号的体验也逐渐变得多样化,艺术审美符号特定的、具体的含义日趋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审美符号在理念上的延伸性。从审美符号的表现方式“象”与“意”两种手法中也能清晰的看到,器物的具体形象附加了社会文化或时代的艺术语言内涵,因而审美符号的意义逐渐被延伸,构成多样化的理解方式。其次,审美符号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体现的价值意义不尽相同。当今的快餐文化异于传统的礼制社会,符号在器物的形式与内涵上异于纲常礼教的束缚与限制,因此对设计的功能符号、形式符号与视觉艺术符号的表达也产生了多样的阐释。第三,审美符号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透过形式结构,也遵循着艺术审美的相关原则。

3 审美符号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应用形式

审美符号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应用形式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与方法,但审美符号不固定于外在形式意义,具有一定的开发性。在现代陶瓷设计中,这种开放性具体通过器物的功能性符号、视觉艺术符号等将一个完整的涵义诉说清楚,从而形成一定的风格意象。

具体来说,功能性审美符号主要侧重于器物的实用性,如(图1)的大耳有福的餐具,将佛像的平面造型转化成立体,佛像的面部与耳朵被设计成餐盘与餐盘的端拿部位。在民间也有关于佛耳大有福的说法,餐盘的设计不仅暗含了传统的吉祥寓意,又与餐具的功能性相契合,展现器物最大的功能性目的。

此外,明确的几何符号语言可以通过组合排列的方式形成秩序感或节奏感。如(图2)马克・赛库拉(英国)设计的礼仪用具,整体形态均有几何形态的明显特征。壶嘴顺着壶体顶部弧线侧伸出来,与三角形的长直角边方向一致,壶把手则是与三角形的短边方向相同。所以这些,给人以良好的设计秩序感[3]这些功能性、几何性的审美符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作为美感体验的媒介,不仅富有视觉艺术特色,而且更能展现时代性特征。

4 结语

审美符号是人的审美认识与体验的一种媒介,不同时期审美符号的内容与形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环境下人的审美体验造成的。因此,审美符号在当代已经变得更加的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然而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审美符号又同样以表象与表意两种方式的融合来展示器物的美的本质,并用艺术功能性、几何性等视觉艺术符号展现器物的艺术意味。

参考文献:

[1] 吴炫.论审美符号[J].广西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 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陶瓷绘画艺术;中国画;特质;共同性

陶瓷绘画艺术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绘画技巧、笔墨运用等均体现出了突出的中国画特征,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陶瓷绘画艺术以陶瓷为载体,通过颜料、釉料等进行创作,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展示到世人面前。近年来陶瓷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以及文化韵味,这种特点与中国画是一脉相承的,时至今日,二者依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发展史上闪烁着光辉。对陶瓷绘画艺术以及中国画特质的共同性展开探讨与分析,有利于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笔墨意趣

中国画的自然神韵、作者的个人品行、学识、素养、精神追求、审美品位等均需要通过笔墨语言来表达,可以说笔墨是作者内在精神与情感的外化。我国的哲学思想深远厚重,影响着书法、美术的创作与表达,其中中国画在用笔、用墨上追求的浑然天成、古雅洒脱、空灵清淡等意趣,与传统哲学中宣扬的“实源于虚”、“有源于无”等思想是相符合的[1]。中国画的创作以自然感悟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以及较强的生命力。在笔墨意趣上,中国陶瓷绘画同样体现出了这一特征,虽然二者在用色与用笔等方面具有差异,但是其内在本质却是共通的。陶瓷绘画的载体是瓷质表面,因此绘画技巧明显与中国画存在区别,而从表达上来看,唐代釉下花鸟彩绘、元代的青花瓷、明清的彩瓷作品等都明显体现了笔墨意趣,犹如在宣纸或绢帛上创作的中国画作品。陶瓷绘画将工艺与材料高度结合到了一起,实现了中国画的嬗变,使其可以表现空间从平面转移到了多维空间[2]。以元代的青花为例,其“料分五彩”的绘画理念与中国画提倡的“墨分五彩”是一致的,其绘画色彩分明,笔墨意趣深远;无论是陶瓷绘画还是中国绘画都强调明暗与浓淡的表达上,其中陶瓷绘画通过擦、皴、染、点的方式表现出淡、浓、中、浅、深的特点,而中国传统画则通过十八皴与十八描表现凹凸明暗的图景变化;陶瓷绘画创作或多或少都会借鉴中国画的创作手法与意境,例如王步先生在创作青花瓷作品时常常借鉴山人的创作丰富,突出作品深远的意境,笔墨雄浑简洁、沉稳豪迈,青花技法与水墨画创作方法融为一体,写意效果极好,整个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浑厚、透彻、意境悠然[3]。

二意境追求

绘画创作的意境往往来自于现实生活,并高于生活。从起源上来说,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就具有共同性,最早的陶瓷绘画应当是石器时期产生的彩陶,同时这也是最早的中国绘画作品,绘画与陶瓷艺术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在意境塑造与追求方面,二者都以相同的美学思想为指导,即实现景与意的统一,艺术美产生的源头就是境界,当艺术实现了高度的情景交融,那么气质与神韵就将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4]。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均将已经作为创作以及鉴赏的标准。意境从本质上来说,体现的是外界景致、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思想情感的有效融合,可以说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均体现着“物”与“心”的有效结合。以冯晓矛现代的作品《乡情》为例,该作品有三屏,画面上包括炊烟、茅舍、溪流、远山、山泉、轻舟等意象,在各种具体意象的配合下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表达形式充分凸显了中国画创作中强调的意境之美,作者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均通过陶瓷绘画艺术展现出来。另外,无论是陶瓷绘画艺术还是中国画艺术均注重笔墨色彩的搭配,丰富的内容以及适当的留白能够给欣赏者予以视觉上的强烈刺激,将丰富的意象集中呈现给欣赏者,欣赏者将与作者之间产生跨时空的交流,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5]。

三气韵表现

在气韵表现方面,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具有明显的同属性,而气韵生动也是“六法论”中提出的第一法,“气”这一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与价值。在中国画创作中“气”从艺术结构上来说有三种,一是笔气、二是墨气、三是色气;而从精神意志方面来说,则表现为气度与气势。“韵”为作品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气韵是潜在的,超越了具体的艺术符号[6]。在创作中气韵的结合就是将具体的意象以及精神实质抽象为内在的神韵,将自我精神与情感融入其中,气韵联动是中国画独有的审美精神结构,其辐射广泛,影响极大。从陶瓷绘画艺术方面来说,陶瓷绘画在陶瓷立面上进行创作,从创作工艺以及表现来说,它与中国画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即先强调陶瓷艺术,再突出绘画艺术特点,陶瓷绘画艺术创作来源于民间艺术,因此它具有突出的民俗性,表现是也就具有世俗性,这种世俗性使其气韵表现更加别具一格,更符合世俗娱乐趣味,如著名的陶瓷绘画艺术作品“天启青花人物碗”,其意象主要为牧童放牛等,具有鲜明的生活特色,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人物的动作都符合现实状况,韵味悠长,十分生动、形象,这种质朴、悠然的气韵与中国民俗画一脉相承。除此之外,陶瓷绘画艺术还与国画有着相似的气韵表现,这是因为,后期陶瓷艺术得到了统治者的关注,被应用到宫廷中,此时陶瓷绘画艺术的审美性以及文化特色等都发生了改变,逐渐趋近于统治者的喜好,吸收了文人画与院体画的精髓,与普通的民俗画区分开来,气韵特点表现为奇趣、古气等,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如许之衡曾评价清代的陶瓷绘画艺术具有丰富的奇趣与古气,即具有丰富的气韵表现力[7]。

四创作技法

陶瓷绘画艺术来源于绘画艺术,其本源相通,而同时陶瓷绘画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升华与拓展,在创作陶瓷绘画作品时,作者会参考中国绘画创作中的主要元素以及表现手法,而虚实技法就是其中之一。虚实的表达是中国绘画的独有特点,绘画中的景致是实景,而其意境、气韵以及情感的表达则是无形的、虚幻的,表达上的虚实技法在陶瓷绘画艺术中的表现也极为明显。虽然中国画以及陶瓷绘画都是客观的存在,也是对客观的表现,但是却不是直接将对象表现出来的,而是将内在的精神、审美体会等融入到实景中,对实景进行一定的虚构与塑造。例如在《风华正茂时》这幅陶瓷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应用的手法具有豪放的特点,浓淡关系适宜,牡丹花的造型设计与实际的开放转台相似,符合我国中国画中对牡丹花的设计与表现,为了使花瓣的圆形弧度符合实际需要,作者并没有应用毛笔处理花瓣,而是用手指进行了替代,花瓣的色彩中间浓郁、外部较浅,浓淡虚实得体,与中国画创作是一致的,加上合理的留白,整个画面的显得立体且圆润,虚实的合理搭配与中国画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8]。另外,创作中技法的运用以及线条、点面的搭配也对虚实表达有极大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二者也呈现出一定的共同性。首先是技法的运用,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的用笔技法均具有笔道酣畅淋漓、气势浑厚等特点,虽然近年来的创作中,陶瓷绘画借鉴了西方的陶瓷创作精华,但是仍未摒弃传统的中国画精髓,对实处的表达采用浓重的笔墨,而在表达虚幻内容时则应用清浅的笔触。而在线条的表达上,中国画与陶瓷艺术均具有线条流畅,气势腾飞等明显的艺术特点,这一特征在青花瓷中的表现最为明显。

五结语

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在笔墨意趣、意境追求、气韵表现以及创作技法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与共同性,艺术创作者应当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在陶瓷绘画艺术创作中融入中国画元素,利用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弘扬中国画艺术,二者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当在时展中得到继承与保护。在发展陶瓷艺术绘画时,应当将民族元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中国画以及陶瓷绘画艺术能够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秀梅.中国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比较[J].艺术百家,2013,(02).

[2]曾凯杰.论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

[3]李倩.谈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的共通性[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06).

[4]李红岩.浅析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

[5]何悦炜,金敏.陶瓷绘画与中国画[J].大众文艺,2014,(19).

[6]许敬.论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4,(23).

[7]苏冬生.中国画与陶瓷绘画中的线条魅力[J].陶瓷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