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工会;思想政治工作;职工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构建和谐企业是实现公司管理者与使用者和谐关系的需要。对新时期的工会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服务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会是工会工作一大亮点。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工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更好地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会工作,分析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就是要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立足本职,积极进取,为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工会工作人员都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课题,我们必须始终把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作为工会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开展人性化思想工作――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会工作,必须把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工会工作的战略目标。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掌握较高技能的人才,是职工所求、企业所谋、社会所需,也是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关键之举、长远之策。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思想政治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求实”。对于整个系统,我公司存在一些差距,现在是公司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全体职工坚决树立全局意识,团结协作,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公司的建设当中。让员工亲身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为职工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职工群众内心感情的“共鸣”,在行动上才能产生“共振”。如:前段时间,公司有一名职工,工作态度不积极,经常被其他部门或者上级投诉业务能力差,态度恶劣;另外一名职工,由于岗位原因,思想波动也很大,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都很不错,为构建和谐工会,工会工作人员针对员工特点,多次召集他们进行交心谈心,对他们采取个别帮教,正面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的原则,让他们体会到企业的温暖,也是他们下定决心,好好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工作和思想都有了很大提高,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三、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维护职工利益的根本
1.营造和谐稳定、互利双赢的新型劳资关系是工会工作的最终目标
从根本维护了职工的根本利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是引导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具体体现。工会是劳资关系矛盾的产物,是劳资关系一方主体职工群众的代表。代表、维护和表达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既是法律赋予工会的职责,也是工会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主要任务与途径。通过实施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开展“双爱双评”和“关爱员工”等活动,努力营造职工与企业共谋发展、共同奋斗、共享成果的互利双赢及和谐稳定的新型劳资关系,从而达到劳动者和建设者在经济利益、政治权力、文化需求方面的高度的一致性,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代表和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是工会工作的基础
没有对职工利益和谐和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就会流于形式主义。工会工作人员必须要深入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细心体察职工的情绪,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好职工思想问题和生活困难:(1)做好职工家庭和工作的动态管理,在对职工进行生日、生病及病逝等常规慰问工作的同时,针对员工遇到的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和困难,企业工会应给予关心和帮助,从而进一步做好职工政治思想工作,为职工高效工作解除后顾之忧;(2)对外积极开展帮贫扶困活动,通过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培育职工良好的社会道德,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对企业良好谁知。(3)维护职工权益,对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与问题,工会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与协调,从而化解纠纷。本级工会因权限所限不能处理的和维权的,要积极向上级工会组织反映,争取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为积极维权主动做好多方面工作; (4)在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工会组织必须做好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针对企业重大决策与事项,工会组织要多方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提出必要的修正方案和意见,坚定维护员工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如:今年二月份,分工会有一职工母亲病逝,工会当即派出慰问小组,亲自将慰问金和工会的关怀送达。当女工受到困惑或疑难时,我们的女工委员会委员就会在合适的机会和当事人多次谈心,倾听她在工作、生活中的委曲和苦闷,尽一切可能为女职工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女工委员会的职能,使各位女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当中。
3.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职工是工会工作的根本宗旨
篇2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论/文/网LunWenNet/Com]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篇3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篇4
相关热搜: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篇5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社会化;探索;高校
一、公共关系学课程社会化实践的必要性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交叉性、跨领域的特性,涉及传播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许多基础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共关系学在理论上对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提出的指导原则,以及在实践上对这些组织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社会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没有公共关系能力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2014年,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延续了以往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整个市场年营业规模约为38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1.5%左右。[1]与此同时,由于行业整体稳定增长带来的人才需求量大和人才专业化问题,依然困扰着公关行业的发展。实际上,目前高校现有的公共关系学课程大多囿于课堂,走出去的时候比较少,课程与社会接轨程度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公关队伍的专业化。因此,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加深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融入度,加快授课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已经成为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一个地方高校的实践改革样本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传媒与设计学院开设的公共关系学课程,面向新闻、广告、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的大三学生。授课对象在接触公共关系学内容之前,已经接受了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吸收起来没有太大难度。那么,如何将概念和理论融入社会实践中?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参加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上困难重重。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常常并无能力为数目不少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因学业负担也很难抽出较长时间参加实践活动。[2]为此,笔者在多年公关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学生特长和本地具体情况,尝试着对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了两个学期的社会化教学探索。
(一)“社会化”的界定
鉴于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特性和具体的实践条件,笔者将此处的“社会化”涵义具象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尤其是业界的专家学者请入课堂,就具体公关议题进行指导,为学生带来业界新颖的想法和操作实践。二是将课程实践推向社会,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零距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实践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具体的实战演练对象,能够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应帮助,哪怕是最微小的帮助。社会化的第一个方面相对容易操作,现实中也为众多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所采用,第二个方面有一定实施难度,需要教师在合作方的联系接洽上投入大量精力,因而往往被高校课堂实践放弃。
(二)社会化教学探索过程
在“社会化”这个总体思路指引下,笔者从课堂内外入手,借助业界专家和本地企业的力量,在连续两个秋季学期开展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入”社会的教学探索。
1.课堂内探索:
以专家辅导配合教学内容改革公共关系行业横跨管理、传播、营销、广告等数个行业,优秀的公关人才必须懂管理、会策划、能传播。这对高校公关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在美国高校公共关系学的课堂上,“教师完全是一个指导者和答疑者,是一个指路人的角色,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主要是: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及相关学习资料的指导以及答疑解惑。”[3]为此,在两学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笔者改变原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原有教学内容的顺序,在课程概述和公共关系概念导入之后即采用公司制教学方式,将学生组成若干家公关公司,以公司业务培训和业务实践的方式部分替代讲授式教学。之后的课程内容都按照公关公司的实际运作来进行,从公司组织结构到公司服务内容,从公众关系处理到日常传播活动,从公关工作常规四步法到特殊情况下的危机管理,依次展开。学生组成的公关公司类型不同、各具特色,每个公司可以根据成员结构设定自己的业务优势和业务范围,在每个教学单元的讲解开始之前,会有一个相应性质的公关公司完成一次业务解析。在进入具体教学单元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公司中进行了小型的公关活动课堂实践,如模拟新闻会、制作公共关系广告,或现场处理公关危机等。这种教师讲授与学生展示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课后要做大量文献查阅和PPT资料搜集,使学生在正式授课之前即对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通过这种公司制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公关公司的内部架构和内部运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对公司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了一定了解。几个课堂实践给学生提供了“社会化”之前的小型“练兵”,为学生面向社会完成有实际意义的公共关系策划方案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改革,每学期的课堂都组织了一次业界专家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活动。来自罗德、迪思等中外知名公关公司的专家,结合各自特色对公关公司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的具体模式进行解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有关公关公司、公关从业人员、公关传播与公关管理部分有更直观和清晰的了解。来自家乐福、通力电梯等企业的公关事务负责人则从公关主体的角度,阐述社会组织需要怎样的公共关系传播,并结合各自传播案例,针对如何做好公关策划进行了具体的专业辅导。两次专家进课堂活动,正好与公司制教学改革相配合,不仅让学生的课堂知识与业界现状相互融合,加深了学生对整个公共关系行业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对公关公司和公关传播的浓厚兴趣。另外,这两次专家活动的策划、会场布置和组织实施全部都由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生完成。活动本身为学生们带来了更鲜活的业界动态、操作前沿和专家视点,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公关运作的一种实践。
2.课堂外探索:
以定向策划实现实践“入”社会高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知识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服务。为实现这个终极目的,社会化教学探索不仅要将“社会”引进课堂,更要将课堂带向社会。为此,笔者主动与宁波本地企业广泛联系,寻找到两个合作方,连续举行了两届校园公关策划大赛。第一个合作方是本地一家公关公司,由对方命题举办了第一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园公关策划大赛。参赛者以传媒专业学生为主体,学生们围绕主题自行搜集资料,完成创意和策划方案。第二个合作方是本地一家专门吸纳心智发展障碍人士为员工的公益性烘焙企业,当时正面临知名度不高和盈利困难的问题。第二届公关策划大赛没有限定主题,学生以品牌的公益性为核心,结合公司提供的资料,为品牌完成一次主题活动策划,或为品牌制作全年传播计划。同时,笔者还带领部分学生赴桐乡市石门镇调研女鞋产业,并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女鞋名镇”科学发展论坛提交三份公关策划传播方案,为石门女鞋的品牌化出谋划策。三次定向策划活动从命题到评审均由合作公司或主办方主导,充分因应了市场需求,体现出实践“入”社会的教学探索主旨。
三、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化教学探索成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摸索,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实践体现出了一定效果。在两次校园公关策划大赛中,合作公司对每份策划方案都予以了认真评审,并给出较为详细的点评。这些点评反馈到学生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讲授内容,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关主体的真实需求。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女鞋名镇”科学发展论坛上,由于有较为扎实的调研基础,三个参赛团队全部获奖,获奖方案也得到石门镇相关领导和石门湾鞋管会负责人的肯定。这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公共关系的兴趣和公关实践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信心。
(二)思考与建议
在一定程度上,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某些成果,但从长远和整体看来,还有许多需要继续深化或改进的地方。
1.与业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公共关系由组织、公众、传播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信息传播。[4]要深入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教学探索,相对固定的、大型的公关公司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虽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两次专家进课堂活动的主体都是著名公司公关负责人,但这具有偶然性,并非常态。两次校园策划大赛中,合作方一为本地小型公关公司,二为本地小型公益性企业。两次社会化探索的合作方类型不同,涉及到了公共关系三大要素中的组织和传播,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公关市场的运作。但是两家合作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在知名度方面都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公共关系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几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就省内而言,杭州公关公司相对较多,宁波公关行业的规模则比较小。如何寻找到固定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外合作方,比如跨国公关公司或本地大型企业,这是后续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单凭教师个人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借助学院和学校资源,与条件适合的合作方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为实践性课程的社会化探索提供长期支持。
2.保护或回馈创意结晶
两次校园策划大赛共产出402份策划方案,虽然这些方案的创意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但毕竟每一份方案都是学生团队的集体智慧结晶,应该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在后续研究或教学探索中,需要在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与合作方就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事先约定,比如可以根据合作方和课题组对方案的质量评估,划定一定标准,由合作方对每一份接收到的方案予以相应的创意报酬。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意智慧,激发学生创意积极性,也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规范创意行为。
3.拓宽实战演练领域
公共关系工作包括调研、策划、实施、评估四个部分,就这一轮社会化探索而言,探索和实践的内容主要还是局限在公共关系策划这一块。当然,在完成策划方案时,学生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文献或实地调研,但这种调研是自发行为,教师难以控制和管理。至于实施和评估两块,因为条件限制较多,则基本不涉及。如果后续要展开更持久的社会化教学探索,除了继续开展策划实践外,还需要加强对实施和评估尤其实施的实战演练,比如在校内开展小型公关传播活动,或让学生参与到公关公司或公关主体的具体传播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对整个公关活动流程有更实质性的体验,同时也能检验策划方案的有效性。
4.激励教师社会化探索积极性
在这次社会化教学探索中,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课堂内的教学内容改革,还要负责专家联系与邀请、合作方联系与沟通、策划大赛的宣传与组织,并挑选和全程带领学生团队参加省级比赛,投入精力较多。虽然从教学效果出发,教师愿意主动开展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探索,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或扶持措施,单凭教师个人力量恐难以长期支撑。因此,高校应针对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从人力、物力或精神鼓励方面给予教师相应支持,激励教师对公共关系学这样的实践性课程展开社会化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公共关系业2014年度调查报告[EB/OL].
[2]梁桂军.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公共关系课程案例教学——以在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公共关系教学为例[J].现代物业,2013,(12):80-81.
[3]姚庆.从美国《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看国内高校公共关系类课程教学的改进——以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2,(2):102-105.
篇6
1.公共关系实务的操作技巧日趋成熟
从新闻、新闻宣传到大型活动的策划,从协调政府关系到社会公益赞助,从危机管理到上市公司的信息传播,从时尚公关到高科技公关,从环境公关到艺术(体育)活动公关,从企业公关到政府公关,公关实务内容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相当的发展。
2.公关地位战略化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公关的战略地位也必将逐步确立,而这种地位的确立,将成为中国公关产业化的先决条件。在未来众多的知识产业中,公关业将同信息业、咨询业、文化业等一起构成新兴知识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和主导性产业。
二、现行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1.理论部分课时比重过大
公共关系实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自身理论没有深厚积淀,也没有很难懂的东西,因此,没有必要浪费太多时间讲述理论。事实上,很多公共关系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在制定中,理论课时比重过大。据笔者调查,授课计划64课时的,理论50课时、实训14课时;授课计划48课时的,理论38课时、实训10课时。很多制定教学计划的人员并不十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
2.课程的实用性体现不够明显
公共关系实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各类组织的广泛应用,但很多学生学习公共关系实务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却没有突出其实用性,学生学完本课程,其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甚至提高不大。
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目前不少大学在公共关系实务教学中仍沿用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实行“满堂灌”,或有应用其它教学方法的,在实际应用中却不到位,这显然不能满足公共关系实务课程的教学需求。
三、公共关系实务教学改革措施
1.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的,明确“教”与“学”双方任务
本课程的理论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实务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公共关系的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理论知识。而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相关公共关系理论,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工作所具备的协调沟通能力、创意创新能力、策划与传播能力、专业写作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研究解决公共关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达到此教学目的,教、学双方应做到: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模块教学
模块一:实地调研。由教师针对辽东学院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水平,各食堂的饭菜质量,图书馆管理,寝室管理,后勤服务,就业安排,协会组织形式,E时代超市,咖啡馆等方面设计几个选题。根据班级情况,划分学习小组,选定负责人,然后学生按小组去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其满意度进行公关调查,写出调研报告。由于这些问题都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学生极为踊跃。通过小组成员间的沟通,实地调研,学生学会了对调研资料的统计、分析及撰写调研报告,从而切实提高了实战能力。
模块二:案例分析。案例学习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贯彻着各自独特而又明确的教学目的性。通过成功案例的述评、失败案例的思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模块三:实战模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而会实施前的演练与布置,又使新闻会的程序由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的实际,学生能够发现组与组之间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以模拟新闻会形式来完成该部分课程,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同时考察了学生现场应变能力。
模块四:课堂辩论。公关辩论区别于公关演讲,公关辩论更强调的是现场反应能力,选取当今大学生的热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选对手,小组与小组之间就公关热点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现场公关辩论。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深入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各种不同观点的交锋,最后教师针对相关问题给予解答,对各组辩论的表现予以评价。
模块五:创设公关情景。创设公关情景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公关情景要具有拟真性,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等形式确定学习小组组内人员任务角色。“公共关系协调”、“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公共关系礼仪”等内容,都可以应用如上教学手段进行。
模块六:个人职场形象塑造。可每班分成4-5人的若干小组,每个同学给自己未来职场进行形象定位,确定自己的合适的职场形象,参加全班汇报表演。这个模拟可以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学会自行设计形象,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块七:公关策划文案设计。由各学习小组根据实际自己确定公关策划文案主题,撰写一份公关专题活动策划书。要求有切实可行的主题目标和鲜明醒目的主题口号,还要包括活动流程、项目负责人、参与人的安排,具体的传播沟通方案,时间安排、经费预算等,并要尽可能独特新颖、个性鲜明,突出本次活动的特点。
3.建立应用能力考核体系
(1)设置形成性考核形式
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并不适合操作性很强的公关关系实务,应采取非考试形式。非考试形式改革的重点应在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要合理设计考核方案,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以真正衡量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首先对作业、实训、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认真;其次,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设计出富有新意的方案,并具有逻辑性及切实可行性。再次,设计及实训要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需要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
(2)量化评分标准
科学分配成绩评定标准,加大平时学习、实训的比例,使学生由被动期末“突击”学习转变为平时的主动学习。可以按出勤、课堂研讨、礼仪实训、公共关系专题策划活动、公关策划方案设计等形式进行赋分,并根据学生每次作业、实训表现等情况酌情累加或累减。
参考文献:
篇7
俗语说得好:“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的无法写出好文章。我们要想顺利完成并写出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毕业论文,就必须做好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关键是要选好题目,并做好写作前充分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工作。
首先,选择论题。客观上要求选有科学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其一是指那些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能起先导作用,开拓作用,对各项工作起重要指导,推动作用的重大理论和问题。其二是指那些现实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和经济发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选题应该着重考虑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争论的焦点问题。大的如各项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中心工作,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事关全局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等。细分如秘书专业的秘书工作性质,特点,内容,工作规律以及秘书职能,秘书,秘书角色,秘书价值,秘书礼仪,秘书的参谋和秘书的组织与协调等等问题。又如:秘书的档案工作性质和程序,档案的属性和定义,档案的鉴定,档案的销毁,档案的分类,档案的利用,电子档案的利与弊等等问题。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人们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有不同见解的观点,和争论的焦点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切身的,近期的,是比较适合文秘专业学生考虑的选题,这样选择不仅具有现实性,适用性,即有价值有意义,同时,题目也会不大不小,容易把握,有助于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
其次,详细地占有材料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它也是撰写论文的素材。在选定论题之后,要做的工作就是围绕论题有目的,有条理地收集材料。,论题的核心材料即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如果选择《秘书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角色意识》这样一个题材目,那么,其核心资料就是围绕秘书工作中的角色的认识,把握和各种角色之间转换方面的知识,如《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期刊《秘书》,《秘书之友》,《公共关系》,《公关世界》等。因为秘书专业的实用性非常强,如果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则更有利于充实论文的内容,避免论文的空洞化,完全的理论化。,背景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共时或历时的参考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的参照,比较和深化。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和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材料。这些比较性资料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寻找新的角度,提新的见解,有些资料有时还可以运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厚度。,理论资料。毕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罗列事实的层面,要运用科学的思想和学科的理论来分析事例,使问题的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揭示一般的规律,从而产生宵用价值,指导和解决实际工作当中的问题。因此,必须注意理论资料方面的收集。同时,鉴于秘书专业的特殊性,还应要关注和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行政法规与政策,加强论文的现实性。此外,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要注意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于充分地利用。如把材料划分为理论类,事实类和随笔类等。总之,无论是收集还是整理工作都必须要明确,它们都是为方便论文写作而存在。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 艺术类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4-0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开设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4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招生。此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起来。
目前,我国开办该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已经有100多所,其中包括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艺术类院校。开办高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三大地区的开办院校所占比率达74%,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总和仅为10%,在数量上不足华东地区的1/3。同样,东北地区的数量偏低,只有3所高校。除此之外,在、甘肃、宁夏、海南等省份,尚无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1]这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自身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盛,高校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形成产学一体的教育经济模式。创造力是文化产业的精髓,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高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孵化器,加强对该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的是按普通类方式招生,有的是按艺术类方式招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招生方式对课程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从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角度分析其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文化产业”一词属于舶来品,国外对其的研究开始于60多年前,但理论构建却相对薄弱。而“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名词在中国的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实践操作的经验都尚浅。就拿该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设置来讲,也是五花八门,有的院校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文化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文化与传媒学院。不同性质的院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不一致,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差异性较大。
笔者查阅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资料,总结出以下三类情况:
1.1财经类大学
例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在原有中文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再加上该专业设置在财经类大学下,因此有较明显的文化与经济的复合体倾向。
中央财经大学于1995年将汉语教研室改建为中文系,后扩展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及文化产业专业方向,2004年改设“文化与传媒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文化产业系、艺术教育系和院直属逻辑学教研室,有“出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和“现代逻辑研究所”等三个院属研究机构。
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具有适应出版、娱乐、报业、旅游、影视、网络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需要,能从事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文化政策、管理、策划等有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专业课程分为两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类,包括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二是专业类课程有,包括艺术生产原理、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文艺思潮、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美学史、中西文学比较、传播学理论、中国民俗学、文化产业概论、当代文化理论与政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学、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法、文化行政学、文化广告学、西方美学与艺术、华夏美学与艺术、大众文化与传播、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
1.2综合性大学
例如,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本科学位资格。该专业设置在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下,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方向还是课程设置来看,都具有明显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倾向。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文化产业、中国文化、策划营销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内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到文化事业、文化娱乐、文艺展演、新闻出版、影视音像、广告、信息传输、体育、旅游、民族民间手工艺等单位或部门以及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从事策划、咨询、开发、经纪、营销、管理、研究、教学等工作,就业面十分宽泛。
该专业主要课程为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民族文化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传播学、文化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社会心理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外文化产业案例等。
篇9
关键词:会议;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10—02
一、会议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人才知识结构的多样化需求
会议活动的举办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会议的有效和成功举办,需要大量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法律、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的人才,此外,对于设有会议附设展览或参观考察的会议、由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等不同具体情况,还需要增加国际贸易、物流学、语言学、各国政治文化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参与其中。
(二)人才技能水平的层次化需求
会议业人才需求呈现层次化。从等级上看,会议业既需要财务管理、法律、经营管理、计算机、语言等专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大量掌握商务礼仪和服务技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的中低层次人才;从够作形式来看,会议活动既需要掌握经营管理和项目策划、全程参与和掌握会议进程的核心人才,也需要为会议的不同活动内容提品、服务和咨询的辅人才和支持性人才。现阶段我国会议业在中低层次、辅助和支持性人才需求尚能满足。而对于高层次、复合型核心会议人才的需求相对迫切。
(三)各类专业人才的阶段化需求
会议的举办是项目管理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前期的营销策划、中期的组织管理和后期的控制执行等不同阶段的工作推进,而其最终结果则表现为由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模块化活动构成的会议日程或行程的完成和实施。在不同的阶段,又分别表现为对劳务、信息、知识、技能等不同要素的选择性侧重。通常,在会议举办的前期,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于会议项目的策划和营销能力;在会议筹办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于组织管理能力、财务能力;在会议举办的后期,对人才的要求则主要集中于对计划的执行能力和对现场各岗位和工作的控制能力。会议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决定了会议教育必须将会议理论与办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来实现。
二、会议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层次低、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会议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以会议现场劳动密集型服务工作的顶岗实习为主。由于会议活动的特点,使得提供服务的企业在会议期间产生大量内容简单、技能要求不高的临时岗位,工作人员仅需要短期培训甚至不需培训即可上岗,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只需在会前临时补充人手。加之企业基于保护内部机密的考虑,也通常不愿让学校方面介入其核心业务。这种局限于普通技能岗位的合作形式,让校企双方在相互的认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一方面,企业似乎只是满足了临时用工需求,而无法感受到学校在会议管理理论方面的优势,甚至片面地认为校企合作唯一的益处就是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被动地配合企业,而与理论教学的进度脱节,学生对于行业的认识只停留在最表象的层面,容易产生满足感或者消极情绪,影响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随机性强、缺乏互动
以简单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会议教育校企合作,合作的达成相对容易,不需要校企双方投入过多的成本来进行相互的考察、协商和工作培训,往往由企业出于短期工作的需要主动提出,学校方面出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考虑而被动接受,校企双方没有长期、稳固、持续的联系,校企双方呈现为随机性、临时性的劳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形式简单、初级,成本低廉、易于管理,但学校和企业缺乏更深层次的互动,效果也是流于表象。校企双方在合作前不了解彼此的制度、文化和诉求,在合作后没有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反馈审视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因而在校企合作之中,无法在合作中真正发挥和相互借鉴彼此的核心优势。
(三)校企合作缺乏持续动力和实效机制
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考虑,难以协调一致。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工作进度和教学进度之间、管理权利与工作责任的关系之间、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方面,校企双方都难免存在着分歧甚至对立。如果不能协调一致,则校企合作就没有长期持续的动力。
国内会议教育的校企合作多为松散合作状态。校企双方通常只是签署简单意向,而没有建立权责关系明确的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及实施计划,合作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协调机制,加之外部环境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校企合作关系比较脆弱,缺乏实效。
会议教育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和提升,而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面。合作的基础应当建立在充分的沟通、深入的认识和高度的一致基础之上。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
三、会议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初探
(一)细分人才需求层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学校是人才的供给方,需求和供给应当基于共同的细分市场。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业务对于人才需求会有所侧重,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资源对于人才培养会有所定位。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要求企业和学校都应当有选择性地寻找相匹配的合作对象,并在相互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找到供需的结合点和合作的切入点。与临时性的合作关系相比,相互认识和了解的过程,需要校企双方都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着眼于长期,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方面的匹配,是合作的重要基础。
篇10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实践;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63-03
引言
自1985年率先开设外事管理专业(先后更名为国际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走过了1/4个世纪。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关关系学三个本科专业。秉承外语院校特色和优势,多年来,学院一直立足于培养既精通外语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专业的课程均覆盖国内外该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达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水平(即专业英语八级)。上外复合型管理类毕业生以工作层面会英语、交流层面懂专业、合作层面通文化,多年来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在211三期建设中,为掌握社会需求第一手资料,以便总结经验和不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于2009年7―11月对企事业单位展开了问卷调查。通过上外校友会管理分会、在校生实习单位和教师的社会关系等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其中,85%的问卷来自于上海地区,此外来自江浙豫鲁等省份。“社会需求问卷”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对上外校复合型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和对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等四个部分。调查的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主要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政府机关、金融业、会计审计业、管理咨询业、制造业、IT行业、媒体广告、非营利性组织、贸易行业、教育行业等。用人单位的性质也呈现出多样化,其中,近半数是涉外企业,1/3是国企和行政事业单位。单位规模主要以大中型为主。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调查
1.复合型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乐观,尤其是大中型单位需求
此次随机发放并回收的295份社会需求问卷中,占总数62%的182家单位明确表示对上外复合型(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有需求,仅有9.2%明确无需求,还有26%表明不确定。相关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单位性质与对复合型专业毕业生需求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也许说明,随着国际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外语基础好,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只局限于涉外单位对这些学生感兴趣。近年,学生毕业去向多元化也说明了这点。同时,我们发现单位规模和用人需求之间呈显著相关(P值为0.002),不同规模的用人单位在对复合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中型用人单位相对于小型用人单位来说,更加需要复合型专业的毕业生。
2.关于毕业生从事的岗位
此项调查旨在了解毕业生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仅就调查对象聘用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而言,不仅局限于上外生源。调查得知,目前社会上聘用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多从事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文秘类和财务审计类等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多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与维护、信息资源管理等工作。公关关系专业多从事公关策划、行政或文秘、市场营销、媒体管理等工作。从柱状图可看出这三个专业和岗位的匹配都比较分散,但也基本体现专业特点。
同时,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需要对口并不十分注重。68%的单位认为“一般需要”,只有14%的单位认为“很需要”,还有18%的认为“不需要”。笔者认为这也许和专业所属学科有关。相对而言,偏文科的专业就业更分散些,如公共关系专业从事的工种相对更多,不同工种比例差别也不大。就这三个专业而言,都没有比例超过50%的工种,超过30%的工种都达到三个或以上。另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得知,上外复合型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相关度总体看也不高,只有19.3%的毕业生认为二者相关程度高。可见,我校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本科教育理念符合实际。
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所有制单位对人才专业对口看法显著不同。外商独资企业相对认为不需要对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对认为较需要专业对口。需要说明的是,统计结果显现的专业对口要求不高,除复合型人才特点外,可能与本问卷调查对象中涉外单位比重较大也有一定关系。
3.用人单位选人最看重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
如果用人单位对专业对口不是很看重,那么,他们选人时最看重什么呢?多项选择中,有超过一半单位表示最注重“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外语水平、专业对口、学校知名度也是比较重要的指标,在校大学生非常关注的“总评绩点”反而是最不被看重的。
对问卷来源较多的外商独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析如下:
如图5、图6所示,外商独资企业选人时最看重的依次为: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外语水平、学校知名度等。专业对口的支持率不足1/5。国企选人指标有所不同,依次看重: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学校知名度、专业对口、外语水平等。除二者都表示最看重实践经验外,外企更强调外语水平,而国企更强调学校知名度和专业对口,对外语相对不是很看重。对待在校总评绩点上,国企比外商独资企业偏强一点,但总体都不看重。
管理重在实践,知行合一。用人单位对实践经验的格外重视是否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听过的会忘记,见过的会记得,只有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在校期间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在就业中就能胜出一筹也为多数学生认同。课程结构影响学生知识结构。提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配置,67.8%的单位认为二者应相当。更有27%的单位主张“实践课应多于理论课”,几乎没有人认为理论课应多于实践课。虽然对实践与理论课的划分没有清晰界限,问卷中我们也没有提示,强调实践课程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对专业能力重要性排序
在“对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提出意见”的调查中,数值1表示“不重要”;2表示“一般重要”;3表示“非常重要”。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认为沟通协作能力、快速学习和领悟能力最重要,外语听说能力比外语读写译能力更重要。
表1显示,上述能力都重要。相对而言,沟通协作能力、快速学习与领悟能力、应变及解决冲突的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最重要,高居2.7分以上。组织协调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也很重要。相比之下,用人单位认为动手操作能力等几方面就没那么重要。同时,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外语听说能力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外语读写译。这和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一致。62.3%的毕业生反映,如果用外语,现在更强调“口头交流的能力”,只有21.1%的更强调书面表达能力。可见,在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格外注重对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时要着重考虑最重要的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2.工作中所需专业技能更适合在专业实习中培养
有近70%单位认为“专业实习”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最主要的环节。其次,有近一半的单位认为“工作前单位培训”和“专业实践课”也是主要途径。39%的单位表示大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如创业大赛、案例分析大赛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只有不到30%的比例认为要靠“工作后熟悉”。访谈中,有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招人就想来了就能用,要肯干、上手快的。”
这项对课程的建议和选人时最看重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等调查结果综合分析,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意识到建立学校和社会各方广泛联系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性。一方面,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职责,如接收和指导实习生、对毕业生上岗前培训、谋求与高校合作形式的多样化等;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设置考虑学生就业能力要求,重能力培养,重智慧培育,重过程设计,重形成性评价,摆脱填鸭式教学,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平台建设等。归根结底,大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思辨能力的“完整人”,而不是具有工具理性的“知识人”。
3.大学最需要加强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和品德修养的培养
“在大学教学中,您认为哪一方面需要加强”的多选中,61.4%的用人单位认为“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最需要加强。“品德修养”尤为重要。相对而言,外语技能、专业理论素养、计算机技能等就显得次要很多了。可见,要先做人后做事。
我们身处一个平坦的世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几乎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在脱离合作伙伴、脱离市场或是脱离产业环境的情况下独自发展。要想在21世纪取得成功,就必须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企业、社团乃至政府机构开展密切的合作,这种全球化合作离不开出色的交流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所谓素质教育,多指对心理素质的培育。“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前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谈到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时,也格外强调智商(IQ)、情商(EQ)、灵商(SQ)的均衡发展。“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21世纪需要的是“高情商的合作者”,而不是孤僻、自傲的“天才”。德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二、总结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取得较大收获,对复合型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目前,许多教学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这一方式,在今后工作中,可以在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上有所拓展,如可以对在校生、针对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针对学生实习的单位等进行走访或问卷调研,也可以就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个专业灵活进行。教学研究可从理论研究入手,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也可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讨论教材、教法、评估与测试;还可从学习者入手,研究学习效果、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重视教研是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
根据问卷反馈意见和日常工作体会,笔者认为,未来工作中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好育人和服务的关系;处理好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处理好专业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4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
[2]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
Analysis of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English and administration compound talent
ZHENG Xiao-wei,FU Jun-he,DU Jua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