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

篇1

    一、 英汉文化及思维差异

    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是世界上历史较为悠久、内容较为丰富的两种文化,然而两者在外在表现上却有着较为显着的差异。如英语文化较为注重直接明了,而汉语文化则相对来说较为婉转含蓄;英语文化力求个性表达,而汉语文化则多为。但由于交际和表达的需要,英汉语言中常常有以隐喻来增强文字和言语效果的现象,这种表达方式既增强了叙述者或喜爱或厌恶的情感色彩,又在文字上增加了表达的延展性与生动性,使得人物的个性及事件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明了。从整体上看,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影响隐喻的使用与表达:

    第一,文化渊源不同造成隐喻关系不同。英汉文化的发展历程各有特点,其文化的本质内核也大相径庭。确切来讲,英语文化是囊括英国、美国文化以及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文化(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英美文化)。英美国家的人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文化是中英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文化里伟大的文学着作中充满了圣经的使用和暗示,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二场,有这样一段话:“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里,莎士比亚引用《圣经》中伊甸园的典故,暗喻哈姆雷特心中的世界充满了欺骗与邪恶,以及王后就像夏娃一样心智脆弱,禁不住诱惑。这种巧妙的以《圣经》中的典故来隐喻作品中的人事物,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与英美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则以儒家天人合一、中庸博爱的思想为主,同时,中国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佛教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具有深刻影响,备受国人尊奉。因此,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佛教术语作为隐喻的喻体较为常见。此外,中国传统的“龙”文化也与英美大有不同。在中国看来,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常用其表示祥瑞或权威,如“龙凤呈祥”、“真龙天子”等。而在英美文化中,龙则被视为一种凶猛邪恶的动物,例如,在圣经故事中,撒旦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意指最邪恶的人。这种由于长期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差异,造成了英语与汉语中隐喻的明显区别。

    第二,直觉体验与分析型思维下的隐喻理解。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喻是一种思维表现形式,它直接体现了思维中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思维结构不同,对隐喻的使用与理解也就会有所差异。大致来讲,英美人主要倾向于分析型思维,他们善于逻辑推理与思辨论证,因而英语中的隐喻常常将本体分割成许多部分来解释。而中国人则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常常从直觉、体验、类比等方面去思考,因而许多隐喻则是感性的对应链接。例如对于“爱情”的认识,莎士比亚说:“Love is a familiar. Love is a devil. There is no evil angel but Love”,将爱情视为善恶的统一体。而中国着名文学家张爱玲却说:“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她将爱情感性化理解,从现实体验解读。这两种对爱情的不同诠释虽都用了隐喻,但在思维结构及情感体验上是大相径庭的。

    第三,民族个性对隐喻差异的影响。从民族个性来说,英语和汉语中隐喻的期望效应也有较大差异。英美人性格张扬、幽默且浪漫,其隐喻中多有开玩笑或调侃的情况,例如,英语中常用“old woman”来隐喻一个人做事婆婆妈妈,语气中带有调侃之意。再如,英美人常用“sweety chocolates”等词形容女孩儿的可爱、漂亮,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当然,从整体上来说,英语中的隐喻和汉语中的隐喻大多时候还是为语言的形象表达服务,但这些细微的差别却是英汉隐喻语言理解中不得不重视之处。

    二、不同文化环境下文学语言的美学效果

    英美国家因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方面与中国多有不同,因而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就会被赋予不同的角色和意义。且因中美文化差异,中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在表达上也会显示出不同的美学效果,如隐喻这种语言修辞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情感。

    1.喻体与本体的选择对应

    喻体是修饰、拓展本体意义的内容,是本体内容的形象表达。喻体必须与本体在特性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英美与中国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多有差异,因而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表现在隐喻上即是本体与喻体的对应选择有所差异。首先,英汉语种对于颜色的认知上有较大不同。在英语中“blue”是忧郁的代表,如“in a blue mood”、“blue monday”的说法。而在汉语中,“蓝色”是纯净的象征,如“春来江水绿如蓝”。其次,因英国四周毗邻海洋,喜好航海,航海历史也较为久远,其隐喻中多以“风帆”“绳索”等航海用具作为喻体者,例如“sail close to the wind”比喻迎难而上。中国则因大部分地区身居内陆,因此多以山地、河流等内陆景观做喻体,例如“站在艺术的最高峰”。

    2.英汉隐喻的委婉性、幽默性与情感表达

篇2

关键词: 中英文化 语言学习 文化背景

一、见面打招呼

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在文化方面产生了很多的差异。如:熟人见面打招呼,在中国,传统的打招呼的方式是问对方:“你好”、“好久不见”、“吃了没有”等,其实对方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吃饭了没有,也没有想要邀请你吃饭的意思,而是为了打破人与人之间尴尬的相遇,是一种很和善的打招呼的方式;另外,中国人在遇见后打招呼时,还很喜欢说“你去哪儿,干啥去?”之类的话,这是一种招呼的形式,人们不会觉得侵犯了隐私,也不会觉得尴尬。在西方,人们一般会讨论天气状况,即使大家都知道天气如何,一般也会说“It is a nice day,is’t it?”之类的;在英国,你千万不要问你的朋友上哪儿去,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你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你想了解他的隐私,让彼此都感到尴尬。

二、邀请就餐

餐桌文化因不同的国家而表现不同的形式,在这个国家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在别国可能会被认为是坚决反对的。当别人邀请吃饭时,在中国,人们一般先是拒绝,这样以示自己并不贪吃或者是并不想占别人的便宜,然后再接受,并告知主人给他们添麻烦了,真是不好意思。请别人吃饭即使是满汉全席也还说是“吃个便饭”、“粗茶淡饭”之类的,这样以示主人的谦卑,从表达上也表现了中国人谦虚的美德。而英美人则不同,即使是请你吃点心,也常说“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Enjoy yourself.”在英美国家有人邀请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欣然接受,一般不会无故推辞,因为他们觉得被别人邀请是你的荣幸,并且会表示感谢,如“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三、赠送礼物

在赠送礼物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规范。在中国,人们认为礼物的轻重直接表达着你对受礼者的心意,也表示着你与受礼者关系是否密切。他们倾向于购买实用性强、尺寸较大、色彩较鲜艳的商品,即使礼品很贵重,也会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略表心意,敬请笑纳”。而西方人则更喜爱小巧、设计独特、色彩素雅的礼品,英美人送一个小小的相册也会说:“Here is a beautiful album,I hope you like it.”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表现得很含蓄,他们不好意思当面当场打开礼物,往往要推辞一番,并待客人走后才打开;英美人收到礼物不推辞,并当面打开加以赞扬,他们会说这样的话:“我很喜欢”或“我正要这个”,你一定要有对礼物的评价和反应,主人会很高兴。主人送你的礼物,你能够很快用上,主人会更高兴。

四、称赞

不同文化衍生不同的礼俗规范。听到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如果有人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或是“你今天很迷人!”时,美国人会高兴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深信谦虚是人类的美德,往往以“No!No!”之类的话回答。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断然否定别人的赞扬并言不由衷,有失礼貌甚至使人反感。而中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自信,不够虚心。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她们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等等。在中国,人们一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赞自己家里的人。

五、介绍

在介绍不认识的人相互认识时,中国人总是先把年龄大或者是辈分长的人介绍给年龄轻或者是辈分低的人,先把那些社会地位较高或者是有较高专业资格的人士或社交场合的主人介绍给社会地位较低、资历较浅、学识较薄的人。以示对这些人的尊敬,体现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结果。而英美人的此项规则却是把“较不重要”的人介绍给“较重要”的人,身份较高、社会地位较重要的人应排到最后才介绍。如有女士,则先介绍女士,再介绍男士。

六、结语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差异来源于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表面形式,而且要熟悉语言深层的文化内涵。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基础,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实现交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张公,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篇3

民族之所以得以区分,不仅是受到地域的影响,还因为其发展历史与不同。民族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过程,一个民族的人,具有较为相似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趋向,无论是语言应用还是行为举止,都较为相似。而民族与民族之间,会在心理趋向与语言应用上存在不同之处,这也是各个民族具有自身的原因。在进行英汉翻译工作时,译者需要关注文化差异中的信仰问题,不同的信仰,对于同样的词汇具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国,龙是权利的象征,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有许多词语与龙有关,用具有积极意义。像龙凤成祥,生龙活虎等。而在英语国家,“dragon”是邪恶与罪恶的象征。在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许多英美国家的无法理解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将“dragon”转换为“tiger”,推动文化的正常交流。

二、风俗习惯差异,造成词汇的涵义不同

风俗习惯的不同,使人们对于同一词汇的使用方法不同。中国是一个崇尚儒家文化的国家,尊老爱幼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在生活中,我们习惯有老奶奶、老爷爷、老太太这样的称呼,老字在中国意味着受人尊敬。而在英美国家则不同,在他们的观点中,“old”意味着他们没有价值了,没有生存的意义了。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需要对“old”进行合理转换,翻译为令以尊敬的即可。另外,在中国的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会提出工作、年龄、收入、婚姻等问题,大家乐于谈论这些,来增加彼此之间的熟悉度。而在英美国国家,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如果你询问,就说明你没有礼貌。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位英汉翻译者,需要认识到英汉语言中所暗藏的思维与风俗问题,尊重不同国家之间的风俗习惯,将翻译工作做准做精。

三、地域环境差异,造成词汇的涵义不同

语言的含义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区域,在同一时刻会有不同的地理现象。同样的地理现象,其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关于地理或者天气的词语,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举例来讲,在中国,春天会吹东风,东风一来,春天则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在我国,东风一直被应用于大量的诗句当中,诗人用描述东风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像“东风夜放花千树”等。

篇4

中国重农,西方重商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属于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不需要对外贸易,长期“重农抑商”、“重农轻商”,所以,富足安逸的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长久以来大受推崇,倍受青睐。比如,“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十分流行的俗语描绘的是一幅多么令人羡慕的理想生活!相比之下,商品经济和商业向来不被人重视,商人始终不被人看重,经商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汉语习语———“无商不奸”便是有力佐证。而在历史上,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了原始资本的积累极力推崇自由贸易、对外大肆掠夺扩张,实行“炮舰外交”(gunboatdiplomacy),持剑经商,英语谚语———“Tradefol-lowstheflag.”(意思是:在资本主义向外扩张时,其政治军事力量扩展到什么地方,其商业贸易就紧跟其后蜂拥而至)就是最好的诠释;同时,他们较早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大力发展了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因此,英语就有了与汉语完全不同的merchantprince(财富王子)这一美称。

汉语“和气生财”,英语“顾客至上”

篇5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要想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翻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对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二者密不可分。在英汉翻译中,要准确地进行英汉互译,并准确地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翻译者应具有良好的中英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尤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一、英汉文化伯息传递与英汉语言差异

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这种研究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说,有利于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判断哪些是对应信息和非对应信息,并选择适当的转换模式;从宏观上说.可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英汉语言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而相异则是绝对的,以免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误差。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可以想象,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准确的翻译则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无法进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下面就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特点和区别来说说英汉翻译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词汇方面,英汉翻译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并没有对应词。如: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三伏”等,在英语中就没有这些概念;而英语中的‘`coffee" ,"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国也没有这些对应的词汇。怎样在翻译中处理这些词呢?我们可以采取音译和意译的办法。如把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等分别音译成“jiaozi" } "kungfu" , "chigong",把“coffee" ,"radar”音译成汉语“咖啡”、“雷达”;而汉语中的“三伏”则可意译为“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英语中的"bingo”可意译为汉语“一种类似玩彩票的游戏’,。

(二)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语中rest 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汉语中“农民”尹farmer ,“爱人”并lover等。在翻译中,我们不能随意“对号人座”,而要根据其词汇的实际意思进行翻译。如:英语中的rest 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洗漱设备等,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厕所”或“洗浴间”等;busboy在英语中指是餐馆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杂工,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店小二”、“餐馆服务员”等;汉语中的“农民”最好译成“peas-ant",因为英语中的‘`farmer”指的是“农场主”,与汉语中的“农民”大有区别;汉语中的“爱人”最好译成“wife”或"husband",因为“lover”在英语中是“情人”的意思,与汉语中“爱人”的意思大相径庭。

在语法方面.英汉翻译中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汉语里很少用被动语态,而英语则常用被动语态。如汉语中的“家庭作业已经完成”,翻译成英语则是"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而不能译成:"Thehomework has finished

(二)汉语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动词,而英语中动词则一般不省略(口语除外),如汉语中的“这公园很漂亮”没有谓语动词,翻译成英语则是:"The park is very beau-tiful" ,谓语动词“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汉语中只有时间状语的区别,没有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而英语中时间状语不同,句中谓语动词时态也必定不同。如汉语中的“学生昨天植树”和“学生明天植树”,虽然时间状语“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谓语都是“植树”。但翻译成英语谓语就不同了,“学生昨天植树”译成“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yesterday.",“学生明天植树,,则译为“The students will plant trees tomorrow.",谓语分别是“planted”和“will plant" 。

(四)汉语的句式结构是“叠加式”,句子结构像“糖葫芦串”,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叠加。而英语的句式结构是“树权式”,主、谓、宾和主句是主干,定、状、补和分句等是树权,并有一定的顺序。如汉语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两个单句,翻译成英语则译为“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一人得道”变成了从句,而“鸡犬升天”则是主句。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区别,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符合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译汉则要把英语译成地道的汉语,而不是“英式汉语”;汉译英则要把汉语译成地道的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Chingliah) 。

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与英汉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差异实际上来源于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因而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是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的关键。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交际、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惯等。但在英汉翻译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汉语言交际上的差异,因此本篇只围绕英汉语言交际方面进行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日常谈话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打招呼、告别、称呼、祝贺和赞扬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译者,就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都喜欢用“你吃了吗?”和“你到哪儿去?”这类的问句。如果把这两句说成“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are you 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误解。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问句,而且是询问他们隐私的问句,这样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话,也会与中国人所期待的大相径庭。也许回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那就会使谈话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这点文化差异的话,你最好按英语文化打招呼的习惯说成"Hello”或“Glad to see you!”就行了。再如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气一点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 Smith , Misssmith等。但中国人都喜欢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职务、辈份等以示尊敬,如“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等。我们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异,把“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通通按英语习惯翻译成‘`Mr/MissHuang" , "Mr/Miss lin" , "Mr 1i"。再如:中国人和说英语国家的人在对祝贺和赞扬方面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前者则一般用“哪里哪里!”、“过奖了!”之类的话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 you”之类表示感谢的话表示接受赞扬、祝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这类句子不能直译,而应根据双方的文化习惯稍加调整。

(二)成语、谚语和格言方面的差异

成语、谚语和格言的英汉互译一直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难的原因在于它们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英汉文化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完全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不同。因而我们在翻译这类内容时,不能直译,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翻译成与对方语言相似意思的成语、谚语和格言。如英语中的”Live and learn"要译成”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直译成”生活和学”。但如果找不到对方语言中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时,我们最好先按原文的语言风格直译,然后再加画龙点睛的解释语,如把汉语中的”挂羊头,卖狗肉”译成”Hang up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s meat-try to palm off sth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前部分直译保持了原文风格,后部分解释语用了地道的英语说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联想的差异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和联想,同样,英语和汉语中的比喻和联想也很丰富。虽有少数比喻和联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等的表达,如’’as sly as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You ass”(你这头笨驴!)。但大部分比喻和联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语中的”aswise as an owl"(非常聪明),不能直译成”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猫头鹰并不是”聪明”的象征,而是”厄运”的象征。同样”You,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也不能直译成”你是一只幸运的狗”,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把”狗”与”幸运”联系到一起,倒是常常会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腿子”、”狗东西”等。这种在英汉文化中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比喻和联想的情况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要注意英汉文化在比喻和联想方面的差异,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义。

篇6

关键词:语言文化 高职 英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3.

篇7

关键词:价值观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言语交际

1.引言

顾嘉祖(2000)曾指出:“语言与文化处于文化深层结构的底部,是构成民族心理积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属于某种文化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都会怀有明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自己文化的行为准则持认可态度,并可能视异文化的行为习惯为“无礼”。这经常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或交际失败。本文从对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价值观差异对中美交际中称呼语、恭维语、道歉语及隐私观方面的影响。

2.中美文化价值观特征

根据Hofstede(1980)的研究,大多数亚洲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属于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群体大多属于个人主义。Samovar(2000)指出“集体主义即高度强调群体的想法、需要和目标,重视集体的共同准则和义务,重视成员间的合作。个人主义则主张个人目标、权利和需求高于群体的目标、权利和需求,强调竞争,崇尚个人的成功。”

中美两种文化群体正是这两种价值观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中国人始终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团体利益相矛盾时,往往要放弃个人利益。中国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儒家提倡“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许多世纪来它已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而美国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权利和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但必须付出努力。英语中也不乏这种体现美国人个人主义精神的语句。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own boots straps” “Do your own thing”等等。美国人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与它的历史紧密相关。新教传统是美国传统文化哲学和价值观的根本源泉。新教的核心是上帝为中心,在上帝的意志下,个人有其尊严。因此个人尊严被视为“最为根本的终极的一项伦理原则”。

3.中美价值观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3.1 称呼语

称呼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由于时间取向的不同,中美文化群体对待“老”一词的态度差别很大。在汉语中“老师”表达了学生对师长的尊敬,而并没有“衰老”的意味。“老李” “老奶奶”等词语也满含着礼貌之意。而如果我们称呼一位老年的美国妇女为“old granny ”(老奶奶),一定会令她十分不悦。另外,受权力距离的影响,中国人习惯在称呼地位、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时,在其姓后加上职务,如“李经理”“张校长”等。这是由中国人对于社会阶层的看重决定的。而美国人在与不同年龄、地位的交往时常常直呼对方名字,这正是他们崇尚的“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的生动体现。

3.2 恭维语

当人们与他人建立一种友好的人际关系时,使用恭维语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中美文化群体在这方面的差异很大。例如,当称赞家庭成员时,一位中国母亲常常这样赞扬朋友的儿子:“你儿子真可爱!”而一位美国母亲可能会直接对自己的儿子说:“You are so lovely, darling!”(“孩子,你真可爱!”)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美文化群体对“自我”的理解不同。对于中国人,家庭从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的延伸,或属于个体;而对于美国人,家庭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为避免“自我赞扬”,中国人很少当众赞扬自己的家庭成员。由于对待恭维语的态度不同,美国人的恭维语使用频率比中国人要高得多,并且人们很喜欢接受诸如“Your have done a good job”, “Your sweater seems nice”这类话语。而中国人受儒家“谦卑”思想的熏陶,把“谦虚”作为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当个体在群体中过于突出时会感觉不适应,因此常常会拒绝接受别人的赞扬。

3.3 道歉语

“道歉语”在美国人的生活中似乎必不可少。只要发生了打扰或给别人带来不便的情况,美国人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人使用“道歉语”,而不必考虑故意与否。因此,“I'm sorry.”是常挂嘴边的语句。而中国人的“道歉语”使用率要低得多,特别当对方是熟人时,更是基本不用。这种差异也是两种价值观差异的体现。Wierzbicka (1985)指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当自己的行为侵犯或打扰到别人时,理应道歉。”而中国人更强调间接交际、留面子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往往尽量避免出现与他人的对抗,即使对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们也很少正式地道歉。

3.4 隐私观

受价值观的影响,中美文化群体对待隐私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诸如婚姻状况、工资、年龄、住址及职业等中国人认为比较普通的话题,对于美国人来说却是应避讳的个人隐私。因为在美国文化中,每个人都有保护隐私和行动自由的权利,他们尊重他人的隐私,同时也希望自己得到尊重。“隐私”对于他们并不意味着“孤立”,而是一种对个体权利的保护。由于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的隐私观涵盖的内容要窄得多,我们在考虑个人利益之前常会考虑到群体利益,因此会认为以上话题根本未触及个人隐私。

4.结语

在诸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中,价值观差异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美价值观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而,了解这种差异是促进交际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eert H.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0

[2]Samovar, L.A., Porter, R.E&Stefani, L.A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篇8

【关键词】中英文翻译;文化语境;影响

简单来说,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文化内涵的唯一载体,因此,在中英文的翻译中,必须注重两种文化内涵的真实显现,只有时刻注重两种文化内涵的真实性,才能做到忠于原文的翻译,也才能体现目标语作品的实用价值。翻译过程中,强调语言的文化内涵,实际就是要求注重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文化语境,就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二是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只有处理好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得到高质量高标准的译作。

一、文化语境对翻译影响的具体表现

1、两种文化的空缺现象,给中英文翻译造成了一定影响

翻译,其实主要是两种文化间的内涵转换,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两种语言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文化空缺现象。这种文化空缺主要指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东西,如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武术气功等,这些对于西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当然就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方面,用适当的方式,选取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来尽量转述源语的含义。例如:(1)歇后语的翻译。歇后语是中国文化有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际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短小、形象、风趣的特点,而且绝大多数歇后语都是源于一定的民族习俗、审美情趣或是意识倾向,在运用中,只需说出前半部就可以使人了解其含义,但在翻译成英文过程中,往往很难体现出其幽默、诙谐的意蕴来。尤其对那些具有一定引申含义的歇后语更难翻译出原意了。例如“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如果对中国文化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根本无法了解这个歇后语的真正含义,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也势必给读者造成混乱不解的结果。(2)关于武术和气功的翻译。众所周知,武术和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的组成部分,对于西方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文化概念,因此在英文的翻译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气功中关于“气”和“阴阳”的翻译和理解,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可以完全包含此涵义的对应的词,因此,在当前的翻译中,多采用了音译法,即“qigong”,中国功夫中的功夫,也被音译为“gongfu”,都是这个原因。(3)关于中医相关医学术语的翻译。中医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用药理论和治疗方法上都有别于西医,其医学术语也是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因此,在中英文的翻译中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空缺。例如,对中医中的寒症和热症,不能简单翻译成“cold”和“hot”,而要翻译成“symptoms caused by febrile factors”和“—symptoms caused by cold factors such chill,slow pulse,etc”。

2、两种语言中词语含义存在的冲突,给中英文翻译传递信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中英文语言,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相同的词汇,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信息,而这里所说的冲突就是指源于两种语言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同,造成的与目标语对应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间存在的矛盾,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的深层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例如: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bourgeois liberalization)这个词,在西方国家里它承载着的是褒义的内涵,而在中文里,在某些使用过程中,却包含着贬义(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iming at capitalist restoration),因此,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类似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尽量避免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二、消除文化语境造成歧义的对策

针对不同的文化语境影响,要采取不同对策,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的翻译。

1、忠于原文,加强语篇语义联想,避免因文化语境差异带来的理解错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要恰当使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法。异化主张采取译文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原则,归化则强调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对于不同的文体和翻译目的,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式和手段。例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里,“贾琏道:“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个醋罐打个稀烂,他才认得我呢!”汉语中“醋”是嫉妒的代名词,而在英语中,“醋”则指坏脾气、讲话粗暴。上例中“醋罐”意指爱妒忌的王熙凤,因此直译为“vinegar hitch”当然为汉语读者理解,但对于英语读者则可能产生误解,因此,有的翻译家将其意译为“jealous bitch”,则更容易让英语读者明白其真正的表达含义。

2、音译法和代换法,是消除文化空缺造成的影响的有效策略

音译法,就是采用汉语拼音加注的方法,进行翻译,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在英文中完全找不到对应词的汉语,属于完全空缺现象。比如“气功”、“功夫”,再比如汉语中的地名、人名,及有关中医理论的词汇等,“胡同”,译为“hutong”,“秀才”译为“xiucai”。而代换法,主要用于一些成语式短语,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在翻译时用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换原词。例如“挥金如土”译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精神文明”译为“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等。

3、注解法是针对两种语言中词语含义存在冲突而采取的有效方法

由于两种语言文化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不同,造成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文化里所代表的信息有所不同,甚至相反,针对这样的词语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注解,把源语和目标语的相关文化信息和内涵进行比较和介绍,势必会使读者感到混乱和误解。而在语篇后,对这样的词汇进行注解,就会轻易消除这样的歧义。

4、加强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相关知识学习,扩充相关知识容量,是消除文化语境对翻译影响的最重要手段和方式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特征等诸多方面,因此,从事中英文翻译的人员必须对两种文化的各个方面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即使是某些方面的小的差异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翻译的“信、达、雅”的标准。

三、结语

中英文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即文化内涵的转换,因此,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两种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只有对两种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避免文化语境对翻译造成的影响,才能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很多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介绍

教材中出现了“What’s your name?”但它在西方人看来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西方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 ...”, 对方自然会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 或“May I know your name?”

2. 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问:“你吃饭了吗?” (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你上哪儿去?” (Where are you going?)等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西方国家的人打招呼朋友之间通常用“Hello!”、 “How are you?”等进行简单的问候。有时也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

3. 称呼语

我们称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其实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如果我们称长辈“Uncle Smith”、 “Aunt Brown”, 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 感谢

我们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怪怪的。而西方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Thank you”除表示感谢外还可以表示礼貌。当一个人传递一样东西给另一个人时,那个人会习以为常地说声“Thank you”。

5. 赞美

在西方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同时也是得到别人赞美后要说的一句话。西方人会说:“听了您的赞美我非常高兴,谢谢!”,而中国人则说:“一般,一般。”如果是西方人赞美我们,我们这样回答他们会感到惊讶,并认为对方不友好,露出一副不理解的神情。

6. 个人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西方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Where are you going? 和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疑为刺探个人隐私,审问、监视别人。

二、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得体地应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1. 通过比较,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将中英文化在介绍、打招呼、称呼语、感谢、谦虚、赞美、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办法。”越来越多的初中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英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等同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宜长时间使用,要不断地进行变化,使学生有新鲜感。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图片或者报刊,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录像等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样富有情趣的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耳濡目染。

3. 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篇10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并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跨文化意识就是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经常成为困惑学生的难题。那么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尝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不失其完整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我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营造跨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化。

1.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像个展览会,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他们的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班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班是实物布置,有的班是英语手抄报展。布置完后,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课桌摆放方面,英语国家的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课教师协商后,我对课桌采取了调整,在教室中间留出了一块“舞台”供学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2.利用课外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于是,我提议他在教学楼上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图画故事,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他们的课余英语学习。我还利用英国家的传统节日,通过讲座、英语剧表演、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多途径地接触英语文化,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又增加实践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二)激活教材内容,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传统,激活英语教材。

传统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常常巧借这些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Day”时,我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展示圣诞图片,播放圣诞歌曲等。同时,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的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通过适当引入英语传统,不仅能激活教材,还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2.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激活英语教材。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大量存在。比如,在教学中,我讲解了中英方文化里“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熟。“blue”一词在“You are blue.”中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通过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三)教授英语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背景知识,对提高交际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进行得体的交际。比如在见面时,中国人通常用“去哪儿”、“忙吗”、“吃了吗”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外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他们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表示类似的意思。如果无视其中的文化差异,生搬硬套,就免不了产生一些误会。

三、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初中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钟启泉,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