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制药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物制药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生物制药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三全育人;生物制药专业;就业指导;高校;学生

 

随着生物制药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生物制药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挤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教育提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即“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指导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就业时应运用“三全育人”的理念,达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全员体验、全程体验、全方位体验,让每一位获得高等教育的生物制基药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成功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1]。

 

1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缺乏实践性和全方位性

 

学生在校期间,高校安排的实训时间一般较短,学生只能学习制药行业的产品检测要求,仅接触比较的知识,没有对生物制药行业形成系统的认识。这限制了学生的行动和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的实践性往往得不到保证和实施。部分高校开展的职业规划课程没有完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把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分隔开,仅仅讲授职业规划课程,没有意识到通过专业课系统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逻辑思维模式,也可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一门课、一本书面向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包含了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但是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度挖掘课程与专业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职业规划没有太多的了解,对如何找工作了解甚微。此外,职业规划课程课时数普遍偏少,往往只针对毕业生开设,这使得职业规划课程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多数毕业生来说为时过晚,多数学生在毕业时仍未能在心理及行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2]。

 

1.2高校就业指导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

 

就业指导机构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就业指导的组织机构。目前我国高等类院校基本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机构中的就业指导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得并不完善,就业指导信息反馈机制包括高校对学生就业前的就业信息指导反馈以及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信息跟踪与反馈两方面[3]。但是部分高校只对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学生毕业以后,就不再对他们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这大大影响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了解。

 

1.3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信阳农林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开展了一项关于生物制药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0%学生虽然对未来就业有一定的规划,但规划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想法,只有大致的就业方向,其中20%的学生想进药厂,30%的学生想进行药物研发,还有10%的学生认为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制药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想从事这个行业,但并没有真正了解;10%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变化太快,计划赶不上变化,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必要;30%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应是毕业生的事情,还没有毕业的学生不需要规划,殊不知早日开始规划和实施才能达成最终的就业目标。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进行求职,将会导致职业意向、职业兴趣不明确,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

 

2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生物制药专业的就业措施

 

2.1对高校的建议

 

2.1.1提高职业规划的实践性和全方位性

 

高校应该多开展与生物制药专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就业招聘活动,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机会。同时生物制药专业教师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带领学生进入生物制药实训基地进行基础技能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养成擅于运用专业知识的习惯,为毕业找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

 

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求高校不仅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的课程,更要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在一起,对生物制药专业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心理、思想等方面的指导,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学生协调配合,同时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营造全面和谐的就业指导氛围,使就业指导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参与性,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进而使学生在寻找生物制药方面的工作时有一些基础[4]。

 

全员育人,指围绕学生开展的以教师、学生、家庭为主体的全员育人机制,这说明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合作性的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学校、家庭、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学生的父母也要做好学生就业发展的引导工作,形成学校-家庭-个人就业服务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1.2完善就业指导信息反馈机制

 

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开展学生的就业工作,除了要有专门机构和专职教师负责就业工作外,还要完善就业指导信息反馈机制,更要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高校可以通过多种现代化网络交流技术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积极调动校友资源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健全用人单位信息资源库,与多个单位进行毕业生实习洽谈工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招聘对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提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同时学生毕业后进行职业选择时,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调试方面的帮助。

 

现阶段,随着生物制药产业的高速发展,就业形势日趋走向一个动态的、竞争的过程。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在完善就业指导机构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因为校企联合,对于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弥补了部分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室缺乏的的不足,同时给学生增加了实习的场地和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积极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地实践,只有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使高校在培养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高校也应与用人单位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同时做好调整,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更好的就业做好铺垫[5]。

 

2.2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就业要求

 

大学生毕业生总数的不断增加,使高校毕业生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难题,但生物制药业对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开始逐步崛起,同时除了生物制药产业以外,随着个性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医疗结构,体外诊断和治疗以及各种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出,对生物制药工程师和研发人员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生物制药行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这些数据为高校毕业生提早了解市场需求、找准职业方向做好了铺垫[6]。

 

生物制药领域人才需求的增长,将更有利于生物制药专业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通过在校期间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使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比其他跨专业的学生更具竞争力。同时学生应提高职业规划的意识,在校园招聘会中应多关注与生物制药专业相关的要求,在平时也要多关注一些医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招聘要求,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学业成绩和就业情况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其就业能力,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将会决定就业质量的高低。运用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来提高自身整体的就业能力,例如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自身的职业兴趣,通过职业指导来提高自身的求职技能。通过向优秀学生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通过参加与生物制药专业相关的主题竞赛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等[6]。

 

3结语

 

面对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缺乏实践性和全方位性、就业指导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学生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等问题,仍需高校和学生不断摸索和改进。高校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开展学生的就业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就业教育,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构建多维度育人的新局面,可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实用性生物制药专业人才,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于秀丽.浅谈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影响[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197.

 

[3]鹿立.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8):6-8.

 

[4]周熙,刘琛,瞿明丽.基于“三全育人”思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2):44-48.

 

[5]宋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1):10-12.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实训;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培养面向一线的现代高素质生物制药产业人才,高职院校提出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院校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创新型人才,因此技能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1]而实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是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除了校企合作的实训内容和企业顶岗实训之外,实验室的综合实训项目则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实践教学。本文结合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教学情况,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依据,对综合实训项目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探讨如何改革和提高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实践技能教学。

一、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扩建和改造,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实验室已经小具规模,其实验仪器和场地能基本满足日常实验教学要求。学院生物制药实验室可以开展基因工程(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及电泳等)、细胞工程(清洗并消毒灭菌细胞培养器皿、配置细胞培养基、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等)、酶工程(酶的提取纯化及活力测定等)、发酵工程(菌种保藏与复苏技术、微生物发酵工艺技术等)和生化分离(固液分离、层析技术、萃取与浓缩、膜分离、结晶及干燥技术)等实训教学。近几年,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综合实训的要求,实验室新添了几台先进的设备,并实行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

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改革思路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培养掌握核心生物技术和药学基本原理,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类专业技术人才要能够把微生物发酵技术、生化分离与纯化技术、生物活性物质分析检测等多种技术应用到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过程中。[2]为了使这些技术能够更好的连贯起来,在开设生物制药实训教学时,将涉及到的各门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系列联系紧密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下面以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实训项目――“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及鉴定”为例,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进行改革与探讨。

目前,细胞色素C的生产工艺过程包含着以下环节:生物材料的选取、原材料的处理、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及鉴定、干燥制成酶制品。在工艺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多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考查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符合综合实训项目设计思路。

在综合实训项目开始的前一周,先由教师讲解细胞色素C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工艺过程,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各组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通过后再由各组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对本组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分析,并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对每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开展综合实训项目,学生既能将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转化为实验操作,又能对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深刻的认识,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3]

三、综合实训项目的教学改革措施

1、实训教学内容的优化

为了提高高职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实训技能,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以往实训教学经验,对实训教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与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础实验技能,是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中的重点实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以几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评价,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大一下学期进行。第二部分主要是专业实验技能,是将药用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等课程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几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进行训练和考核,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第三部分主要是综合实验技能,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等生物制药专业涉及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中的综合性大实验,主要在大二下学期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实训内容并不是将各门课程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对其进行有机整合,以几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进行。

2、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先把实验内容讲一遍,并强调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学效果很一般。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开始前教师只讲解设计思路,不具体演示实验步骤,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的设计思路,必要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训教学考核机制的完善

对学生实训的考核,首先应注重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大实验操作题的比例,并从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提问考核。其次,考核过程中应适当考查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操作工,同时还要具备相对全面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胜任以后的工作。最后,教师要根据考核的反馈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以后的实训教学中加以改进,改善教学效果。

4、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近几年,我校与几家生物制药企业建立了校外定点实训基地,为毕业生和生产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保证毕业生综合实训技能和应用能力与企业岗位之间的要求达到紧密对接,[4]使学生可以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为将来的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四、结语

高职教育的综合实践教学成为未来大的发展趋势。[5]通过近几年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因为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较快,对教学内容、考核机制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还需要不断的在实践教学中沉淀经验、总结教训,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摸索。[6]

【参考文献】

[1] 秦钢.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与课程体系设置[J].考试周刊,2007(35)13-14.

[2] 邢增威,陈聪,曹智启.高职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实训项目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2(3)157-158.

[3] 何纯莲,赵冰清,黄浩.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J].药学教育,2006.22(1)43-45.

[4] 余斌.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效能评价的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77-79.

[5] 宁波.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5(1)31-32.

[6] 王安平,陈圆,黄亚瑾.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28)188-189.

篇3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校内实训 校外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53-01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人才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层面的要求应运而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而工学结合优质课程标准的制订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到实处的保障。生化分离工程是生物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从发酵液、 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提取、精制生化产品的一门学科, 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为现代生物工程领域的下游技术, 生化分离是生物工程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之一。目前, 生化分离技术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2],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等相关专业中,生化分离技术也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而开设的。

我校药学院自开设生物制药专业至今一直将生化分离技术作为专业必修课,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作为高职卫生职业院校中的理科办学专业,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构建创新思维, 一直是我们探索和思考的内容,以下是我们对《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探索及实践的初步体验。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

本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的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我们选取企业真实项目进行产品分离纯化教学内容的序化及教学,选取的项目具有很好的覆盖性和针对性。在进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每个项目进行了任务分解,以任务引领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到技能,同时积累信心、培养责任感。项目的实施按照行动导向的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将任务流程化,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根据教学要求我院选择了李万才编写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化分离技术》这本教材,该教材针对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按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程的实际,全书设计了5个代表性教学项目:青霉素的提取分离、牛胰脏中胰岛素的提取分离、银杏黄酮提取分离、牛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分离、香菇多糖的提取分离。每一个项目突出实践教学,从认识产品的原料开始,分成4或5个学习任务,并包含许多子任务,逐步学习原料的生物药学价值、产品工艺过程,从项目引出理论知识。每个教学项目后是2个能力拓展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练,达到“教、学、做”合一,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每个教学项目学习还包含必备的理论知识,以“拓展任务”形式列在教学项目中。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项目化教学中清晰地理出思路,认识某一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我们让学生课前分组讨论,自己查找文献、收集资料,探寻并画出理论上可行的不同路线,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探讨结果,分析各路线的优劣性,然后集体讨论出实际可以实施的工艺路线,以便在实训课上自己动手做出成品。通过自己的参与,大家在理论和实训方面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四、利用好校内实训

高等职业教育被确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较好地调动了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单位,是一个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服务的“服务型”组织,更是一个“资源依赖型”组织。

我校药学院现建有60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实验设备总值约600万,包括:化学技能实验室、药物合成实验室、天然药物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室、药物制剂实验室、药理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应用药物研究所、分析仪器中心和试剂中心等。利用好校内实训是生化分离技术学好的一个关键,每一个实训都是大家在理论课上讨论出的可行方案,然后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看看工艺路线是否可行,能否制得出期待的产品。实训过程环环相扣,它既要体现提纯生物分子前沿技术手段,使学生通过覆盖大部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验,从生物原料开始到目的物的鉴别,能对现代生化分离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以便在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中某一环节的不当或疏忽,都会造成所要纯化目的物的丢失或失去活性,使实验失败,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我分析总结、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不放弃的能力。

五、注重校外实训

为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我们和一些生物制药公司、药检所等单位建立了尽可能多的联系,并将其中与我们有长期协作关系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训基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的生化分离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等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具体应用于实践,使之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4个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实际操作,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

以上就是我在生化分离技术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作为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生化分离技术课程,与其它理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如何将这门课程更好地与生物制药专业相结合并与之融合,培养出真正适应生物制药相关岗位的专业人才是教学实践中始终思考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不断改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强化实训教学等环节,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无机及分析化学》主要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溶液化学平衡、滴定分析等。本课程在我校作为生物制药及园艺专业基础科目,在大一开设: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20学时。无机化学部分的学习既是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提高,又为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准备必须的知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分析化学的内容与无机化学密不可分,四大滴定完全建立在四大平衡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的专业,该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都因专业而异。本文就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讲授体会作简单介绍,为同行提供相关参考。

一、理论课教学应结合专业方向讲解

本校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为生物制药及园艺专业,生物制药主要运用微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上述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药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制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熟悉生物医药分析和药品检验技术,能在生物制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医学检验、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生化分离技术及工业药剂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化学反应热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内容,为今后学生从事新药研发做准备。同时,本课程的分析化学部分应作为重点讲授内容,解离平衡、滴定分析等章节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应结合药物分析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便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可结合园艺中常见的土壤腐殖质测定的问题,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加深强课程在专业中的应用。

二、讲授前沿知识

除了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教师必须查找相关内容的前沿进展,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介绍相关背景知识。针对生物制药专业跟医学材料相关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讲授高分子医学材料、储氢合金材料以及记忆合金材料。讲解这部分理论知识时,我们以高分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为例子,在课堂上演示超滤膜的成膜过程,课前准备好高分子铸膜液和凝固液。用玻棒在玻璃板上涂一层薄薄的铸膜液,然后浸入纯水中,由于有机溶剂和非有机溶剂(纯水)的交换,铸膜液凝固成膜,整个成膜过程只需一分钟。初步成膜之后,让其在水中浸泡15分钟,充分去除掉有机溶剂。此实验让学生对高分子分离膜获得形象认识,然后再将超滤膜的表面和断面的微观结构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介绍膜分离原理。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既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由“未知”向“已知”的过渡,同时又涵盖了大学化学的理论深度。这个过程,结合专业介绍相关前沿知识并提高学生听课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所思考,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验教学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需对药物的反应动力学进行测试,因此,对于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该实验课程侧重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分析方法等内容。在教学时,提前做实验部分,这样在理论讲解时,学生能很好的联系实验过程,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有的实验则先弄清楚理论部分,然后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目的。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态度不够端正,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预习不够认真,很多同学只是简单的将实验课本上相关内容抄写至实验报告纸上,没有真正地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进行理解吸收。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够规范,例如在滴定分析实验中,很多同学在配置溶液中,存在药品随意洒出的现象,有的同学在取药品时不用药勺直接倒取,大量药品洒出,造成药品浪费和试验台的污染。2.实验数据的记录不真实。在实验过程中,很少同学能够做到对每一步的实验数据进行认真详细的记录,实验现象记录不仔细。有的甚至随意捏造数据,在实验结果分析部分,所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相差太大。

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规范实验操作步骤,遵守实验室仪器实用的相关规定。在实验药品和仪器实用完毕后应该及时归位,并做好相关清洁卫生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的记录相关实验数据,对实验的实验现象应认真记录并查找相关理论原因。

四、灵活应用多重教学手段

篇5

关键词:微生物 自然界 分布 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发酵技术》打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联系,与后续教学衔接。

《微生物学》开设在三年级,学生在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学习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还完成了《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基本知识,完全可以满足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他们还学习了两年的《生物制药设备》课程,对生物制药设备,特别是发酵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工厂中的清洁要求已有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一章节时,《微生物》课程已经学习了大半个学期,学生对纯种微生物的特点、培养、灭菌以及实验操作已经非常熟悉。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理论、实验知识,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如何将微生物的理论、实验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的发酵生产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一、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

(一)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应用

2.空气中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3.如何防止人对发酵的污染

(三)教学难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2.树立无菌操作意识

3.将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发酵生产中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及要求

1.学习并了解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

2.学习并掌握土壤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3.学习并掌握空气中的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4.学习并熟悉如何控制饮用水的洁净度

5.学习并了解人体中的微生物,如何避免人对发酵的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学习微生物无处不在,树立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培养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将微生物理论知识与发酵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然后理论指导专业学习和应用于实际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4.养成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板书设计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水分 2.营养 3.pH值 4.氧气 5.温度 6.保护层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1.种类:细菌、防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依次递减

举出几种可以在发酵中利用的微生物的例子

2.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二、水中的微生物

(一)水体的生态条件

1.营养 2.温度 3.氧气 4.pH值

(二)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三)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四)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1.大肠杆菌来衡量 2.饮用水的标准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1.来源 2.种类 3.分布 4.卫生标准 5.在发酵中的应用

四、人体中的微生物

1.种类 2.在发酵中如何防止污染

四、教学过程(见附表)

五、教学反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86-1

众所周知医药卫生领域是现代生物技术最先登上的舞台、发展最迅速、潜力也最大的一个领域。医药事业的发展对生物制药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生物技术制药内容较多、基础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笔者针对该学科的特点,通过对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上结合了多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生物技术制药的学科特点

生物技术制药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生物学学科以及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等药学学科。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各知识点之间密切相关,不仅包括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还包括与药物制剂、药物质量控制等相关药学知识。

2 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

为将教学改革思路融入课程教学当中,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总结原《教学大纲》执行情况、分析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该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新技术修订教学大纲。以“强调知识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和缩减教学时数”为指导思想,使内容丰富,结构系统完整,既注重少而精,又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修订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1)适应性。教学大纲应符合学校对生物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层次对教学内容的特殊要求。(2)前瞻性。教学大纲应较好地反映生物技术制药所在领域的先进成果及其发展趋势,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进一步深造及教师不同教学风格的展现留有发展的空间。(3)一致性。先承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协调一致,以减少有关知识讲授的简单重复。(4)协调性。教学大纲修订要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的关系,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

3 教学方法、方式的优化

3.1 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板书讲授方式使学生对教书的认识被无形中的限制为照本宣科、让他自己看书也能看懂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课程本身应用性强、结合实际紧密的特点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基础性,发展性知识为主线,一般性知识为辅助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边学边想边分析,并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教与学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禽流感、SARS等病毒引发全国范围重要疫情的时候也恰好是目前学生经历过的事情,采用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来讲授疫苗和药物开发能够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构成,只有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才会自觉地去思考。

3.2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启发性强,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特点,是近年来广受重视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学生间小组合作解决给定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团队精神,也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组织文献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宣讲能力,进而锻炼学生们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补充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充分覆盖的知识点,对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3 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集图、文、声于一体的现代信息多媒体教学模式来指导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工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使其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学习效果。比如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视频了解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胃病疫苗、禽流感疫苗生产的原理及生产工程,真实地再现了工厂实际生产操作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在相关行业尽早地适应工作需要。通过给学生观看部分教学多媒体录像,有目的性的抛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去观看,这样有的放矢,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为透彻、深入。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库,或者直接访问数字图书馆中的内容,获得学科的最新信息,从而更好的把握教学内涵,了解该学科发展动态。

4 充分结合试验教学,推动理论学习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生物技术制药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比如让学生根据实际条件自行设计试验方案,交由老师统一审定试验的可行性并进行修订,然后由学生按照修订后的方案执行整个试验过程并提交完整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从设计到实施到完成报告整个过程的表现进行综合、全面评价。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一些制药公司进行实地观看生物技术制药等的生产全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实验室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距离。

近年,社会对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已发生一些变化,尤其是提高了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能完成相关的工作,其次要有综合运用的能力,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不断创新的能力。在5年的教学工作中,也逐渐品味出教与学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探索促进二者共进的方法。希望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将来社会和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

[2] 翟西峰,王之纬.药剂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卫生职业教育,2002,20(12):47.

[3] 张惠斌.未来药学的发展趋势及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药学教育,200,2:1.

篇7

关键词:西药制药 技术工艺 设备 编制 发展

受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引进西医的时间较晚,对于西医制药与质量检测的各种技术与设备仪器都还不够完善,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医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为了能够更好的对西药制药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以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就必须要在西药制作的过程中进行加强对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的管理与控制。另外由于我国西药生物制药开始应用的时间较短,各种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管理以及生产质量控制等都还不够成熟,如何解决当前我国西药制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与工艺,提高我国西药制药水平和西药生产质量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1、常见的西药制药设备的研究

近年来,优良制造标准(GMP)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制药工程的发展,这主要得力于在GMP中对制药设备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与管理,主要内容有关于制药设备的选型、安装与设计等各种影响到制药质量的因素的规范与要求,例如,制药设备必须要便于清洗,容易进行消毒灭菌,设备的使用必须要简单易行,且保养与维修较为方便等等,这样就可以极大是减少因失误所造成的事故发生数量,同时也更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新建的和实施GMP改造的药品生产企业都迫切要求购买符合GMP要求的制药设备。制药设备是否符合制药工艺要求,怎么样的设备才符合GMP要求,GMP对制药设备在外观、结构设计、检验、在线监测控制、验证技术指标等方面有什么要求等等,是选择设备时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而制药工艺的复杂性又决定了设备功能的多样化,制药设备的优劣也主要反映在能否满足使用和洁净环境的适用性上。另外,制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综合利用率、挖掘生产潜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这些也都成为现代制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能力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设备管理如何与GMP管理相适应以确保药品生产的顺利进行,是企业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西药制药常用的技术工艺分析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西药的制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制药工艺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的西药制药通常都是以公司、车间这种二级操作方式来生产制药的,因此其制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司工艺技术与车间工艺技术互相配合应用来完成的。

2.1公司工艺技术分析

公司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分析考核各车间产品质量、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进展情况,找出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办法,总结规律性的经验,指导全公司的生产技术工作。工艺技术分析活动由生产总监主持,技术管理中心负责综合,会同质量部、供应部和生产车间对各项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作全面分析,每月(季)组织车间和有关部门工艺技术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

2.2车间工艺技术分析

车间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总结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升降的趋势和原因,检查革新、技改措施和“三废”治理等进行情况和效果,提出车间可自行解决的办法、措施和要求公司组织解决的生产技术关键问题。车间技术分析活动由车间主任主持,工艺技术主任(或工艺技术员)负责综合,对车间技术经济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和保证生产的稳定、均衡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每月末组织班组长和技术、设备等管理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

3、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下达和考核

3.1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下达

由技术管理中心结合本公司的生产技术组织水平和近年的实际完成情况,编制较为进步、合理的各产品技经计划指标,经生产总监批准由公司下达各车间和有关科室执行。技术管理中心应于月、季、年终编写全司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报表,并写出技术分析文字资料,主送生产总监,同时抄送各生产车间和财务,以推动和加强对工艺技术的指导。

3.2 技术经济指标的考核

在西药制药的过程中,对技术的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制药企业的经济收益是有着直接关联和影响的。因此,公司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还应该定期对每个车间的生产总量进行考核,并根据预先制订的奖罚规定进行相应的奖励与处罚,以此来提高各个车间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制药工作效率。

3.3同品种厂之间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技术管理中心应努力与省内外同品种不同生产厂之间建立定期(月、季、年)的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料分析交流活动,以利总结经验,学习先进,认识差距,赶超目标,不断提高本公司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水平。同品种厂之间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应与二级技术分析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

4、西药制药技术发展分析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人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发展腾飞的新世纪里,在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面对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态势,使得《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扩展也很快,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生物技术制药教育体系必须实时改革[1]。本文作者根据这几年来的从教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特征分析

1.1优化教学体系,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内容涵盖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细胞工程、生物材料以及化学工程等相关学科,内容较多,学科相互交叉,讲授难度较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过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课程。但是,对于生物材料和化学工程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而这方面知识对于整个生物制藥来讲极为重要。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保证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增加了生物材料和化学工程方面的内容。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带动指导教学,重视开拓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2]。

1.2突出学科特色,调动学生积极性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发展迅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不断应用于这里,共同推动了生物技术制药科学理论技术的持续创新。如用于水处理的高分子树脂材料,后来却可以用于分离纯化糖类、蛋白质类等药物。近年来,许多新型药物如缓释剂、微胶囊等使用了可以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如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这些生物材料的使用丰富了生物技术制药的内容。在通过不断介绍新的生物材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新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教学是一种艺术活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师应有扎实的生物科学、药物科学、化学工程等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广的人文知识底蕴、熟练掌握教学基本技能,讲起课来才能收放自如,能引人入胜,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1运用交叉学科分析研究问题,拓展学生科学视野

在进行《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时,既强调对基本概念的解释、理论的归纳,同时应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分子生物学、药学、医学、生物材料学以及化学工程等多角度进行理论研究与分析,教授学生以生物技术制药历史发展的观点、从不同学科认识问题,使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如在酶工程制药中对于酶的固定化教学中,笔者就融合了生物材料、分子生物学和药学等知识。酶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结构的蛋白质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和药学两种角度来讲授;而对于固定酶所用的明胶、聚乙烯醇等材料是生物材料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部分,如材料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制备、应用等。通过对酶及其负载生物材料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从多学科角度讲授酶制药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酶工程制药的理解。

2.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技术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地表达出来。通过部分动画演示和观看教学录像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快速理解接受理论知识。笔者在备课时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资料;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生物技术相关的学习网站如小木虫、丁香园等网站,引导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教学效率[3,4]。

2.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更好地为今后的生产实践服务,为科研服务。生物技术制药实验课程设置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5]。与理论课同步开设了DNA的提取;细胞融合;细胞转染等实验,作为课程实验的基本环节。综合实验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和科学素质设置。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生物材料壳聚糖的制备,生物酶的制备;开展了以壳聚糖负载生物酶的实验。这些实验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使得在课堂上讲授的枯燥的理论在实验中变得生动而具体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帮助。期望培养出具有视野开阔、专业素质优良、有较强实验操作能力,可以将专业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创新性和竞争性人才,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凌建亚,张国英,陈敏,等。基于协同创新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建设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5,5:101-104.

[2]赵卓,郭刚,吴超,等。以科研优势带动研究型教学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39(8):155-157.

[3]姜海蓉,彭方毅,敏,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440-441.

[4]杨德龙,栗孟飞,李唯,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5,32(2):106-109.

篇9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篇10

1 我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1.1 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种少,质量差 我国医药行业多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仿制国外药品,由于科研水平较低,研究与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药开发能力弱,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中大多数是仿制自国外药品,“八五”期间开发的1500多种新药,70种为一类新药,但仅有2种具有独立的分子结构,为世界公认的创新药品凤毛麟角。同时,在我国临床医疗所使用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中,主要有47大类,3000多个品种,11000多种规格的产品,但产品主要集中在常规设备等中低档医疗器械,而高档产品的生产较少,并且在技术方面较为落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1 2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知识产权制度对作为知识产品“生产基地”的医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临床医院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一功能还没有为生物医药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所认识,不少人对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含义知之甚少。据对某高校抽样调查显示,知道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的人员占45%,进一步了解其内容的仅占15%;知道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立法、司法、执法过程的不足20%,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合法权益的不足10%.这种现象在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同样存在。这种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淡漠反映在:对无偿使用别人的成果习以为常,对自己的成果被别人仿冒、抄袭不以为然。这一现象应引起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3 人员流失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医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可转化的科技成果主要是职务性成果。近年来,由于科研人员流动数量日益增多,导致高校、科研院所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流失状况日益严重,这不仅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侵犯了科研院校和院所的权益,而且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1.4 管理不严导致知识产权无法保护 科技成果转化部分采用技术转让方式。在这种合作中,由于合同签订不规范,或由于责、权、利不清,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导致有意或无意中造成资产流失,同时不少管理者对这种现象并不介意,采取一种听其自然的默认态度,造成知识产权无法保护的局面。

2 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2.1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十几年的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并初步与国际接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法规的制定及施行,不等于法制的健全。我国生物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社会观念的转变,执法机制的形成、管理制度的完善、法律知识的普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司法、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实施监督和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仍有大片空白,需要加快填补,使之臻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要解决立法问题,同时也要解决执法问题。一方面要严肃查处各类侵权、假冒等违法活动,逐步优化法律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植我国生物制药知识产权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努力提高医药行业企事单位自身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2.2 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水平 针对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面临着的生物医药,特别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强劲走势,要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体水平,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竟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竟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看待知识产权问题。

2.3 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行业的优势 尽管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在中医药领域发展前景却是广阔的。一是化学药物将逐渐淡出而代之以生物制药和中药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由于化学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根据WTO的统计资料,几乎所有化学药物的“致病”作用与其治疗作用是等同的,也就是说,应用某一化学药物在治疗某一疾病的同时会潜在地引发另外一种疾病。二是医学模式的改变决定了药物治疗的目的已经由直接杀伤外源病原体转化为调整生物体自身功能,这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三是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增加、老龄化社会来临,导致疾病谱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化学药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近几年来,在“崇尚自然”的大潮下,包括欧美在内的各国政府,把希望投向了我国的中医药。随着各国有关法规的建立健全,中医药进入医疗主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四是在西欧,中医药已被列入医疗保险体系。在美国,由于民众对中医药需求日盛,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拟定了一部《天然药物法规指南》,颁布实施后,处于“支流”状况的中医药将转向“主流”药品。这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

中医药是目前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但是欧美国家已加大投入进行研究开发,如美国每年投资近1000万美元在科研机构设立“替代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癌症、疼痛、艾滋病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这给我国提出了挑战。我国现有35大类、43种剂型、5000多种中成药,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其许多方面优于西药。如果能开发出三效(速效、长效、高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三便(储存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的中成药,就能大大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竟争能力。

2.4 进一步完善通过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是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杠杆。同时专利制度是激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专利制度对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创造依法进行保护,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为了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目标,要加强科技研究,在继承传统、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中药行业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发明创造、调动申请专利的企事业单位发明人的积极性,引导科技工作者把取得专利作为科研开发立项的目标之一。制定激励政策,把取得专利作为业绩考核指标之一。设立专利奖,将专利奖励与科技奖励同等对待。

2.5 培养中医药国际经贸与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 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建议在医学院校开设一定学时的知识产权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学生的课程计划中,通过学习基本知识,使学生较早受到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初步树立产权意识。对生物医药领域研究开发的从业人员普遍进行知识产权的宣传、学习、并列为岗前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一,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医药研究、开发、生产部门的负责人,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办短期知识产权轮训班,并将之作为履行职责的考核内容。医药研究开发院所,应培训通晓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负责在医药研究开发立项、鉴定、申请奖励以及有关论文、报告、宣传材料公开发表前的审阅和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的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