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麻醉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混合痔外剥内扎硬注术 穴位贴压 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8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04-02
痔疮为人类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
1 病因病机
我国痔瘘学界多数学者认为痔疮的发生常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1 解剖学因素。
1.1.1 肛垫一方面通过动静脉吻合管启调节肛垫大小以维持自制;另一方面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以保证肛垫组织代谢的正常运行,如果这二方面因多种因素发生调节异常,就会出现肛垫循环动力学紊乱影响对肛垫血管正常的灌注,最后导致肛垫组织不可逆性损害而发生痔病。
1.1.2 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又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腹压影响、括约肌的痉挛和重力作用而发生血液回流障碍导致淤血。
1.2 饮食因素。由于饮食不节,反复不良刺激加重了肛管的病理改变就会出血、黏膜脱出而为痔病。
1.3 不良生活习惯。起居不节,嗜烟无度,久蹲厕所,而致肛垫的循环系统和支持结构发生病变而为痔病。
2 分类
对痔疮的分类则是根据痔的部位和病状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2.1 内痔。位于齿线以上,由肛垫病理性肥大而形成。
2.2 外痔。外痔位于齿线以下,由肛缘结缔组织发炎增生、静脉丛瘀血曲张或发生血栓形成的团块或赘皮。
2.2.1 炎性外痔:肛缘皮肤破损,感染发炎,或过食辛辣、酗酒、腹泻等皮肤充血水肿发炎形成炎性肿块。
2.2.2 静脉曲张外痔:久蹲或腹压增大时肛缘皮下有青紫色团块隆起,压之柔软压处可消失,轻者无症状,重者可有坠胀不适感,称为静脉曲张外痔。
2.2.3 结缔组织外痔:肛缘皮肤皱褶因反复刺激或发炎,结缔组织增生肿大形成皮赘,称为结缔组织外痔。
2.2.4 血栓外痔:肛缘皮下突发青紫色肿块。局部皮肤水肿、硬节、疼痛剧烈,触痛明显,称为血栓外痔。
2.3 混合痔。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融合,局部齿线消失,称为混合痔。
3 症状和体征
痔疮的症状和体征因痔疮的种类、病因和病程的长短与病变性质、程度不同而异,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发生,或与其他病症相混,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3.1 便血:便血为痔疮的一个主要症状,指大便时或便后无痛性出血、血量鲜红,不与大便相混,或滴血,或射血,或手纸带血。
3.2 脱垂:脱垂是Ⅱ期及以上内痔和混合痔的另一主要症状,系肛垫支持结构Treitz肌纤维和Parks韧带变形松弛断裂时肛垫下移难以复位所致。
3.3 疼痛:疼痛常发生于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和混合痔发炎。内痔一般不痛,但当其脱出嵌顿发生感染或血栓时可发生胀痛甚至剧烈疼痛而致患者坐卧不安,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3.4 瘙痒:痔疮患者发生瘙痒常因内痔或混合痔脱出直接刺激肛周皮肤,或肠内分泌物随痔外溢影响皮肤代谢或对其过敏或刺激破皮肤所致。
4 临床资料
4.1 一般资料。2010年11月―2011年10月在我科行经腰腧穴麻醉(骶管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硬注术的住院患者共124例,年龄48~84岁,平均61.6岁,均为混合痔手术患者。以手术日期分组,2010年11月―2011年2月采用单纯西药治疗38例;2011年3月―2011年6月单纯中医治疗38例;2011年7月―2011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8例。
4.2 主要症状及分型。无明显诱因出现肿块脱出,脱出物不能回纳,无便血、疼痛。自行用药(具体不祥)后症状有所缓解。发病前因食“辛辣之品”上诉症状加重,为进一步治疗,故来院就诊。就诊时的诊断:
中医:痔,便秘(湿热下注)。
西医:①混合痔,②便秘。
5 治疗
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后,经经腰腧穴麻醉(骶管麻醉)行混合痔外剥内扎硬注术,术后给予抗炎补液、中药槐角丸加减清热利湿通淋利尿。
6 中医护理
6.1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经腰腧穴麻醉(骶管麻醉)行混合痔外剥内扎硬注术后,指导患者术后尽量控制排便48小时,以后尽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6.2 情志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疑问,丢掉思想包袱。
6.3 穴位贴压。耳穴埋豆疗法是将王不留行子压在所选的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的作用。
6.4 小便的护理。术后由于麻醉、疼痛、心理紧张、敷料压迫等因素,可能出现初期排尿不畅、尿潴留,故宜注意:
6.4.1 术后每次小便(术日及术后第一日),宜先由卧床改床上端坐3~4分钟,在家人看护下小便,以防直立性晕厥及排尿性晕厥。小便时打开水龙头,利用水流声诱导排尿,同时精神放松。
6.4.2 如果仍不能小便,即按摩中下腹数分钟。
6.4.3 经按摩仍不能小便者,可用湿帕热敷中下腹(可在热敷下腹的同时,用热水袋热敷)。
6.5 中药汤剂。中药以其效果好、副作用少的优点受到大家的信赖,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要注意辩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因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
6.6 疼痛的护理。
6.6.1 术后若疼痛可耐受,尽量不用止痛药物。
6.6.2 若大便后疼痛,坐浴后即可缓解。
6.6.3 若出现跳痛、持续性疼痛、异常胀痛、甚至伴局部发热或全身发烧等异常疼痛报告主管医生处理。
6.7 换药。痔疮病员一般宜每便后换药至术后15天左右(以肛镜检查内痔脱落为准)
6.8 拆线。一般术后3―7天拆线。
篇2
2012年春节,一部由《江南style》改编而来的《麻醉style》风靡网络,红遍江城。这是一群在万家团圆之时仍在守护生命的麻醉医生自编自演的舞蹈。而编舞者正是湖北省首批领军人才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尚龙教授。
武汉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创立于1955年。在经过了半过多世纪的发展后,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如愿获得两项桂冠:一个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的牵头单位;一个是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的牵头单位。两项桂冠集于一身的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麻醉学临床、教学、科研和培训中心,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医学殿堂。
在那些为麻醉医学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一代又一代协和人当中,有2个人是不得不提及的人物:一个是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创始人、“中国麻醉医师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俊杰教授;另一位则是在当今医学麻醉领域久负盛名、被行业内广为称道“姚麻”的姚尚龙教授。这两人如同是在医学海洋里驾驶着同一艘航船驶向同一个目标。前者是浪里飞舟驶出江河,后者则是驾驶着这艘航船驶向大海,乘风破浪,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远航。
立志从医,承前启后
少年时代的姚尚龙心中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立志从医,当一名好医生。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姚尚龙如愿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1982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的姚尚龙在皖南医院做起了麻醉科住院医生。从那时起,从事临床一线的姚尚龙才真切的感悟到医学对于战胜人类疾病的手段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所力不从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一次手术后,病人满怀感激地握住外科医生的手说,“您的医术真高明,我一点都不觉得痛。”听到这番话,为了病人忙碌一天麻醉的姚尚龙感到有些困惑,“明明是麻醉师的作用,可是病人们却并不明白。”从此,姚尚龙就暗自下定决心,既要做幕后英雄,还要做出色的麻醉医生、全国知名的麻醉学者,要让大家认识到麻醉的价值。
1984年9月,姚尚龙来到了武汉协和医院的麻醉科,师从当时麻醉学界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刘俊杰教授。正是刘俊杰教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姚尚龙从一个真知实干的麻醉医生一步一步成长为麻醉学界颇有名气的领军人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姚尚龙教授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没有刘俊杰教授就没有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就没有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麻醉人之一。”他与刘俊杰教授的师生情意及两人在中国麻醉界的学术影响早已成为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传道授业,激励后人
熟悉姚尚龙教授的人总能被他充沛的精力所感染。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他仍然在不知疲倦的奉献。
除了担任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之外,姚尚龙教授还有一长串头衔: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首席专家;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大专院校教材委员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等等。
这么多的头衔如其说是一串串耀眼的光环,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熟知我国的麻醉医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有差距。面对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个差距必须依靠这一代代人来缩小,让先进的技术能够造福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姚尚龙教授深知必须要把自己所在医院的麻醉科建成示范学科,并以此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正是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姚尚龙教授带领的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开始从基础抓起,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加快发展步伐,一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科发展的果然成绩斐然,并于2007年成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又获卫生部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学科。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至此成为拥有临床麻醉中心、重症监测治疗中心、疼痛治疗中心、麻醉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和实验室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科室。
姚尚龙教授致力于把麻醉医师协会发展为麻醉医生之家,承担更多麻醉医生维权的工作。他不仅切实奉行医师协会的宗旨,致力于维护麻醉医师的权益,还要求通过发展协会会员、健全地方协会组织、加强多学会间合作等措施以实现临床麻醉、ICU、疼痛等整个麻醉相关学科和谐发展。在姚尚龙教授的带领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人心齐、人气旺、基础研究硕果累累,学术交流互助互进,麻醉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实现了整体进步。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首席专家,姚尚龙教授努力在中国推广初级创伤救治技术。2008年的汶川地震,姚尚龙教授亲自带领武汉协和医院组成的医疗队赴灾区救援。看着满目苍夷的场景和伤残的百姓,他一边指挥,一边还利用间隙时间亲自做了17台手术的麻醉,是全队手术麻醉做得最多的专家。过硬的作风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者和同仁的高度赞誉。“虽然我是一名专家,但是在地震的现场,我仍然感到无能为力。” 姚尚龙坦言自己能救助的人只是少数。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中国没有好的医生与药品,而是因为中国人尚未熟练掌握科学的创伤治疗方法。在姚尚龙教授看来,怎样让病人在受灾现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他们远离死亡和残疾,是中国灾后救治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之一。2010年9月,卫生部医院管理所与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PTCF)共同合作的“初级创伤救治”国际培训项目工作在正式拉开帷幕,而姚尚龙教授正是这个项目有力推动者。
“两鬓斑白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如今已是年近六旬的姚尚龙教授仍然在为麻醉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禅精竭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治学严谨的作风激励后人,力促麻醉医学在上新台阶。
良相良医,桃李满天
姚尚龙教授常说:有为才有位。既然在其位,当谋其职,尽其责。作为一名专家型领导干部,姚尚龙教授自担任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开始,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麻醉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系统学习医院管理方面的知识,从医院管理的大局上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人们眼中,姚尚龙教授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充分显示出了专家型领导的管理才能和工作魄力。他强调医院要从以往的惯性运作和粗放型管理的形态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过渡,坚持以人为本,患者利益至上的办院宗旨,强调医院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患者的诉求,办人民满意的医院。他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院各种规章制度,依靠制度管理,对事不对人。特别是涉及医疗质量和患者利益方面的问题,他能做到铁面无私,形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手术室的“血荒”是阻碍病人进行手术的一大难题。姚尚龙教授大力倡导术中节约用血,并且在武汉协和医院率先推行回收式自体输血项目。近几年来,平均每年有500余台心脏手术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2012年5月起,武汉协和医院手术科室全面启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节省了大量宝贵的血源。
祖国偏远的山区麻醉技术较为落后,姚尚龙教授经常带队支援这些地区。例如在新疆的博州,他每年都会不远万里带队赶赴那里,开展疑难杂症调研诊治、专家查房、专题讲座等活动。不仅派武汉协和医院的专家常驻新疆,还经常邀请当地的医生来协和医院进修学习,并定期选派麻醉科有经验的医生去帮助地方医院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麻醉学者,姚尚龙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科研要求十分严谨,对学生要求一丝不苟。姚尚龙教授成功申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主持多项卫生部重点研究项目,不仅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还积极参加多项国际合作的课题研究,扩大了麻醉学科的国际影响。姚尚龙教授不仅多次邀请美国、英国、德国等麻醉学专家讲课,成功举办麻醉与镇痛进展国际研讨会,还定期派科室年轻麻醉医师前往德国、英国、美国、奥地利和香港等地留学,并与美国杜兰大学建立住院医师互相培训关系。
姚尚龙教授十分注重对麻醉人才的培养,不仅悉心指导其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还不断强调年轻的麻醉医生需要开拓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姚尚龙教授指导和发表麻醉论文3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他主持的“985工程国际研究生课程”,定期邀请国内外麻醉名师给所有的医学生讲授麻醉临床和科研相关知识。他强调麻醉科室需要进行定期的麻醉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以扩充麻醉学生们的临床知识和经验。同时,姚尚龙教授力推每周一次的住院医师读书报告会,希望住院医师更多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口才,不仅需要麻醉做得好,还需要讲课讲得好。
几十年来,姚尚龙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麻醉人才,遍布祖国各地。对他的研究生,他时而是一名严格要求的“严师”,时而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朋友”。正是姚尚龙教授的悉心培养,其学生包括连庆泉、类维富、苏帆、王月兰、姜丽华、武庆平、尚游、金胜威、王寿勇等,目前大多数都是国内麻醉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其中不少的学生已经成为科室主任、教授和博硕研究生导师等。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曾几何时,中国的麻醉医生只能是手术室幕后的守护者。有人评价这样一群医生:治疗过无数的病人的病痛,却极少有患者见过他们的样子;守护过无数病人的安全,却极少有患者听过他们的姓名;抢救过无数病人的生命,却极少有患者知晓他们的努力,他们是鲜花与掌声背后的无名英雄。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中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生进行麻醉操作和术中管理病人的体会。 方法 610例手术分为有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生工作的麻醉护士组(330例)和无麻醉护士参与其中的对照组(280例)。麻醉护士组的病人在围术期均有麻醉护士参与护理工作。记录两组病人从进入手术室到麻醉操作完成、麻醉效果满意所需的时间。结果 麻醉护士组麻醉操作时间显著缩短。麻醉并发症均在早期发现并给予及时处理。结论 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生进行麻醉操作和协助麻醉医生术中管理病人, 可以减少麻醉操作所需时间,有利于麻醉医生安全高效地开展工作, 有效保障病人术中生命安全。
【关键词】麻醉护士 麻醉医生 围手术期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ssisting role and effects of anesthesia nurses during anesthesia procedure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anesthesiologists. Methods 61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esthesia nurse group (330 cases, anesthesia nurses acting peri-operatively) and Control group(280 cases, no anesthesia nurses participated in). Time courses from the entering-in operation room to the completion of anesthesia procedure were record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time courses of anesthesia nur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Complication of anesthesia were early discoveried and being given treatment. Conclusions Assisting of anesthesia nurses during anesthesia procedure, help anesthesiologists working with high performance and secure the peri-opetation safety of patients.
【Key words】anesthesia nurse anesthesiologist peri_operation
近年,伴随麻醉学科的迅速发展和手术室护士角色的不断完善,麻醉护士这一新型角色应运而生,其在优化手术环境、有效管理药品及配合医生的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我们医院从2006年1月开始在麻醉科设置麻醉护士, 配合麻醉医生开展麻醉操作和协助麻醉医生对病人进行术中管理,在保障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病人术中安全方面均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结合本人参与的330例麻醉护理工作,浅谈麻醉护理人员与麻醉医师的配合对麻醉操作过程所需时间及术中安全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方法
1.1 选取2007年4月~2007年12月本院手术患者610例,其中,麻醉护理参与330例麻醉手术,对照组280例,ASA分级Ⅰ~Ⅲ。
1.2 麻醉过程配合:包括手术前配合、手术中配合、手术后的护理等几个方面[1]。
1.2.1 术前配合
1.2.1.1 术前的心理护理:麻醉护士在术前访视患者,介绍有关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性,及配合麻醉时的注意事项,并安慰鼓励病人,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恐惧心理,使之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麻醉和手术,提高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和安全性。认真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1.2.1.2 手术前一日按照麻醉医生的麻醉预案,准备好各台手术所需要的各种麻醉常规用品,通过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的沟通进行麻醉评估,减少麻醉与手术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2.1.3 麻醉用品的准备:麻醉护士根据麻醉医生的麻醉预案准备齐全的麻醉用品及急救物品,做好各种仪器、设备的保管、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各种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并将这些物品放置于便于观察和有利于操作的位置,以便及时处置各种突况,防止抢救时手忙脚乱,延误时机。
1.2.1.4 调整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当调节使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这种环境可防止病人因麻醉前用药而致口腔、呼吸道粘膜干燥,不适感。
1.2.1.5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部位,检查麻醉前用药,各种皮试反应结果,医嘱执行情况,了解术前一日的饮食和睡眠情况等。
1.2.2 术中配合
1.2.2.1 建立静脉通道:为了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确保病人安全,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穿刺部位避开麻醉及手术区域。
1.2.2.2 配合麻醉医生:协助病人取得正确的,有利于各种麻醉操作顺利进行。麻醉病人由于全身或局部知觉暂时丧失,肌肉松弛,保护性反射消失,病人已失去自身调节的能力,同时,的变化可致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受限。
1.2.2.3 麻醉操作过程的配合:麻醉诱导时,物的浓度、剂量,注射速度,用药时机,都会对麻醉的深浅和插管成功与否产生重大的影响,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麻醉操作,按照麻醉医师的要求,及时准确给药,克服习惯性思维造成错误,抽好的药品贴标签后定位放置,使用过的药品袋、瓶、安瓿保留好,患者离室后方可处理。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提示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
1.2.2.4 麻醉深度的监测:用药后,应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变化。根据麻醉医生的医嘱合理掌握麻醉深度?在维持麻醉期间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按麻醉医师医嘱给药,所有药物严格核对,配合麻醉医生随时调整好,以利于吸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注意病人保暖和防躁动。
1.2.2.5 输液输血的配合:协助麻醉医生密切观察手术中失血情况,如吸引量、纱布块血量、手术野失血情况来决定输液量,以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输血前应与麻醉医生一道严格执行查对工作。在输液过程中,应保证静脉通道,在麻醉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入量。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1.2.2.6 抢救技术熟练掌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器材、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抢救工作及时报告麻醉医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1.2.2.7 术中监测: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尿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用药后的反应,使用监护设备,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麻醉深度等,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防止脱落[2]。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麻醉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1.2.2.8 保证书面记录完备有效: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 ,完整、清晰、准确、实时记录麻醉记录单,整理填写各种医疗文件[3]。
1.2.3 术后配合:麻醉清醒过程,尤其是全麻病人在苏醒期呈浅麻醉状态,躁动不安,病情变化多端,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在此期间发生。因此,本阶段的护理应是整个麻醉护理过程中的重点之一。
1.2.3.1 正确评估病人:评价麻醉病人的神志、呼吸、血压、四肢活动力、皮肤颜色、意识、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肌张力恢复情况及肢体运动、术后出血等情况并记录[4,5];
1.2.3.2 及时有效监测:做好生命体征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工作,及时对症处理;
1.2.3.3 安全而充分地进行术后止痛: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及手术部位、时间、创面、手术方式等情况综合评估,提供最佳术后镇痛方案,选择最佳镇痛方式。
1.2.3.4 呼吸的维持与呼吸机的撤除:仔细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及时地做好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维持及撤除。
1.2.3.5 交接工作:与麻醉医生共同护送病人回病房,并向值班护士详细交待麻醉方法、术中情况、护理记录、复苏情况、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术中出入量等。
1.2.3.6 术后回访:告知病人麻醉术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结合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咨询、干预和支持。
2 结果
*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对610例病人麻醉时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有麻醉护士参与的麻醉护理组在急诊手术及行全身麻醉的选择性手术病人,麻醉操作时间显著缩短,工作有序性增加。
本研究中麻醉护理组患者术中术后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率失常、低血压、躁动等并发症出现31例,在监护中及时汇报麻醉医师后得到及时处理,而对照组中上述并发症出现65例,其中包括呼吸机故障3例,导管连接脱落2例,虽然得以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的麻醉意外,但对手术医师的操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讨论
麻醉护士是近年来适应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而设立的工作岗位.现代围手术期护理理论是指从病人决定手术开始到术后康复的全程护理[6]。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医疗仪器设备数量日益增加及功能日益精确和品的不断更新和种类的多样性,如何配合好麻醉工作给护理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麻醉学专业近几年飞速发展,国外麻醉护理工作及其教育已自成体系,形成独立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麻醉学的发展,并成为临床麻醉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麻醉护理工作尚未形成规模,仅有一部分医院设立了麻醉护士并从事麻醉师的配合工作,其工作内涵,工作范畴,教育与国外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处于起步阶段。
2 随着麻醉医生逐渐朝向全科医生的发展,麻醉护士的工作内涵也不断拓展.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师,完成日常的麻醉监测与治疗工作、负责麻醉前的准备、麻醉设备和仪器的维护和保养,麻醉用品、急救物品、毒麻药品的领取、发放和管理、麻醉器械的准备、特殊液路的建立,病人安置,配合全麻插管、参与病人围麻醉状态的管理[7]。
3 麻醉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在药品、一次性物品、器械等方面严格按规定行事,杜绝浪费,减少消耗,为医院节约开支,给医院带来效益及信誉,使病人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4 麻醉护士应提高专业技能,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专业培训,把麻醉过程中的对症处理模式向预防性综合治疗模式转变,不仅能极大地降低麻醉风险和手术过程的突发事件、高危事件、减少围术期并发症,还能最大限度降低医疗风险保证病人安全。
4 结论
由于麻醉护士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组330例患者麻醉操作全程有麻醉护理人员参与,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使得麻醉操作时间缩短,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全组无麻醉意外发生。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生进行麻醉操作和协助麻醉医生术中管理病人,有利于麻醉医生安全高效地开展工作, 有效保障病人术中生命安全,降低了医疗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苏帆.麻醉手术前评估与决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8.
[2] 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3] 张绍兰.护理记录取代整体护理病历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73.
[4] 彭小贝.单纯静脉麻醉患儿麻醉复苏期的观察与护理.护理杂志,2006,23(5):76-77
[5] 自智萍,易亚玲,王琦,等.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吉林医学,2005,26(5):463-464.
[6] 徐国勋,屠丽君.护理管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15
[7] 黄宇光.V爱伦高级医师案头丛15.麻醉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_(1):315318.
篇4
【关键词】 连硬复合全麻; 肝肿瘤; 心理疗法;护理
肝癌居世界范围内最常见肿瘤中第五位,除肝移植外,手术切除目前仍被认为是惟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肝癌的手术病死率低于5%,而5年生存率可达30%~50%[1]。肝脏手术部位较深,操作复杂,肝癌手术选用连续硬膜外复合全麻(连续复合全麻),具有全身干扰少,且术野暴露充分与肌肉松弛良好的特点,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少,使肝血流的影响明显减少,连硬导管还可留作术后的pcea[2]。手术作为创伤,会给患者带来各种不适,这些反应如过于强烈,不仅对神经内分泌产生影响,而且会干扰手术与麻醉的进行[3]。肝癌患者妥善的围手术期心理准备和心理护理,使患者麻醉前准备充分,理解并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麻醉医师操作得心应手,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手术的耐受性,大大加强了麻醉的效果,对促进术后切口愈合和康复也有很大的帮助,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至8月的肝癌患者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4岁。查体发现2例,无任何症状,其余5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持续性钝痛、黄疸、营养不良等症状,均为乙肝患者。术前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和麻醉耐受力进行评估,美国麻醉协会(asa)ⅰ~ⅱ级,麻醉选用连硬复合全麻,其中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2例,其余均为肝叶或肝段切除。WwW.133229.cOM
1.2 方法 巡回护士术前3 d访视患者,运用沟通技巧采集心理信息,分析确认心理问题,选用适宜的心理护理方法实施心理护理。术前1 d再次访视患者,观察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并调整心理护理的对策。术中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术后2~3 d进行回访,巩固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
1.3 结果 患者均手术顺利,安返病房。
2 护理
2.1 心理状态的分析
2.1.1 焦虑心理:肝癌患者在历经手术的尖锐心理冲突的同时,又要面临麻醉的挑战,手术带来的恐惧心理加之麻醉对患者造成的心理负担,会使患者忧心忡忡。会使其有明显的焦虑与紧张,不知所措,表现为坐立不安,食欲下降,失眠等。
2.1.2 恐惧心理:疾病对生命的威胁,担心愈后,即将进行的麻醉与手术,刺激患者引起的负性情绪。患者希望早日手术解除病痛,又害怕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手术是否成功、麻醉是否会顺利苏醒,极易产生恐惧反应,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烦躁、尿频尿急,尤其是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还伴有肢体的颤抖,女性患者还可流泪哭泣。
2.1.3 期望心理:患者入院后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术前患者对麻醉的疑虑越大,越期望得到麻醉问题的解释,希望最好的麻醉医师给自己麻醉,希望用好的麻醉药用量大些以减轻疼痛,希望医护人员认真查对,避免不必要的差错,希望在手术期间得到更多的关照,减少陌生感与孤独感,以减轻心理压力,稳定情绪。
2.1.4 无助心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在陌生的环境,被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麻醉使中枢神经系统某部位受到抑制产生消除疼痛的作用,但是这种抑制也可使运动功能受到阻滞,尤其是全麻,使患者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减退,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上的肌肉松弛[4],此种状态使患者产生无助的心理,对医护人员的依赖心理也明显加强。
2.1.5 配合心理:患者能正视自己的病情,对医治抱有希望,希望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使病情不再发展,生命得以延长。这类患者能积极配合麻醉及手术,愿意接受心理护理,大多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康复顺利。
2.1.6 主导心理需要:表现为身体安全舒适、病情信息和友爱尊重的需要。患者希望得到更多病情治疗及愈后的信息,希望医护人员用高超的医术治愈疾病,使自己早日康复,并希望与医护人员及病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心理护理
2.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确定患者的基本心态 护士要善于观察和了解患者的需要,运用沟通技巧主动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患者在手术期间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较高[5],护士要主动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仪器设备及麻醉医师,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麻醉的方式和方法,如何配合治疗等知识。良好的服务态度可以促进医患和谐,态度不端正,会引发纠纷[6],与患者交谈时,要善用文明用语,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技巧,认真倾听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使患者处于适宜的身心状态,对护士产生信任,患者会主动告知自己的内心感受及顾虑,使护士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有较准确的评估。一旦确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对心理护理的合作就会加强,会产生很好的实施效果。
2.2.2 分析患者不良心态的原因:制定护理方案 析出患者不良心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增强心理干预对策的针对性[7]。肿瘤对患者是一种较大的压力,确诊后即产生面临痛苦和死亡的悲哀心理反应,麻醉和手术对患者来讲均是一种创伤性刺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使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异常,从而影响手术后的康复[8]。肝癌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又是家庭的精神和物质支柱,患病后,事业受挫,昂贵的治疗费用使家庭经济困难,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由于对手术缺乏了解,害怕疼痛和死亡,患者此时既想手术又害怕手术,表现为紧张和焦虑,麻醉医师访视,加重患者的恐惧和不安,有的借故拖延手术日期甚至拒绝手术。由于长期患病,心理上产生了失落感,导致求助心理上升,希望得到家属、朋友及医护人员的爱护、同情和怜悯,而他们的种种需要因为疾病原因不被理解而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挫伤患者自尊而使患者倍感失落[9]。通过对不良心态的分析,找出共性化的心理问题,提前干预即将进行麻醉及手术患者可能随时发生的潜在心理问题及心理失常;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痛不欲生的致命心理负荷,有效避免肝癌患者的意外死亡。
2.2.3 选择心理护理方法,实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与患者住院求治的目的统一[10]。在患者面临心理危机和挫折时,根据患者的自身性格及自我成熟度,以及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提供适当的心理干预。①心理支持法:护士要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帮助患者认识肝癌,使患者了解癌不等于死亡。术前教育要带有同情心态,并选择适当时机巧妙告知麻醉的作用,施行麻醉的方法和安全性,讲解连硬加全麻的优点,告知患者和家属在手术过程中会对患者的生理机能进行监测、控制和调整,能为手术创造最佳的工作条件,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安全,并对术后的顺利康复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护士真诚的解释和劝告,消除了患者对麻醉的顾虑,满足了的心理需要,减轻患者术前的焦虑与恐惧,取得心理上的配合,提高了患者的应对能力和接受麻醉与手术的信心。②心理疏导法:术前患者存在种种思想顾虑,如恐惧、紧张,均可导致中枢神经或交感神经系统过度紧张,由此足以削弱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术中、术后容易出现休克[11]。利用心理疏导法,引导患者培养稳定的情绪,鼓励心理压力过大的患者及时宣泄,把自己的压力诉说给家人和亲属,避免过高的心理压力导致精神的崩溃,鼓励患者以平静的心态迎接麻醉和手术。③认知疗法:护士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手术及麻醉的认识,以达到认知及情绪行为的改善,使患者了解连硬复合全麻协同作用,用药量明显减少,苏醒迅速完全,苏醒时无疼痛,因而比较舒适,良好的硬膜外镇痛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不良情绪是由曲解认知而发生的,通过矫正患者的认知理论,行为理论等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及心理压力,有效指导患者建立良性情绪,借此提高治疗效果。④行为控制法:恰当指导患者进行术前麻醉的配合,帮助患者学会行为控制技术,如放松练习、分散注意力、想象疗法等,以减轻术前紧张与焦虑。指导患者练习硬膜外穿刺,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穿刺[12]。麻醉后的心理护理,应当在术前即已做好,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如讲清气管插管可能引起的咽痛或喉部有异物感,无需治疗2~3 d可自动消失;指导患者正确的深呼吸;告知患者咳嗽、咳痰的重要性及解决方法。恰当的指导及行为训练,解除了患者的顾虑,增强了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2.4 做好术后随访:①巩固心理支持:患者清醒后要及时告知有关手术的信息,患者得之手术成功苏醒顺利,心理会得到很大的安慰。指导家属正确使用pcea,做好术后的疼痛护理。围手术期的疼痛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干扰,疼痛通过兴奋中枢和交感神经引起多种激素释放,患者会出现失眠、焦虑、易怒等[13],利用音乐疗法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或用暗示法使患者放松,消除紧张,提高其痛阈值,对减轻疼痛或止痛有良好的效果。术后2~3 d进行随访,认真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护理的效果,通过赞扬的方式强化患者的自护行为。②强化社会支持,善于利用家庭及社会力量帮助患者渡过难关,使其正视现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和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14]。因此,手术室护士不但要掌握专业技术,提高护理质量,还要学习和掌握麻醉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有的放矢地做好麻醉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消除及预防患者的不良心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郝希山主编.肿瘤手术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03.
2 孙大金,杭燕南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 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810.
3 王振英,郭梅,李淑英.择期手术病人应激反应心理干预效果评价.护理学杂志,2004,19:9.
4 董凤歧总主编.现代护理基础与临床/手术室. 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7.
5 牛树平,李严,陈华,等. 患者在手术期间的需求.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50752.
6 陆瑾,何丽萍,张康颖.手术前患者睡眠质量的研究与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06,6:44.
7 周郁秋主编.护理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9.
8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61865.
9 金奕,孟宝珍,魏津玲.肝硬化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53455.
10 薛富善,袁凤华主编. 围手术期护理学. 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142.
11 艾登斌主编.简明麻醉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8.
12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84.
篇5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良表现,临床表现为患者坐卧不安、撕扯衣服和床单、企图拔除身上的导管或口咽通气道、定时、定向能力障碍[1,2]。能够交流的病人可能说出些有意义的句子,但余下的大部分都是无理智的,患者往往夸大地抱怨疼痛,通常不能配合麻醉师或护理人员,听从指令则更为困难,其生命体症也常有异常,血压升高,呼吸心率增快,代谢率增加导致全身的氧耗增加,热量需求增加,呼吸频率加快,通气不足,甚至出现缺氧症状,PaO2 降低和PaCO2 升高。患者一般可在短时间唤醒,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极度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病人生命[3]。因此,在苏醒期间加强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将我院PACU 2007年所收治的1224例患者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相应护理。
1 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2007年实施1224例全麻病人发生术后躁动的因素与治疗。
1.1 资料与方法:实施全麻气管插管病人中,男性503例,女性721例,年龄为5~86 岁,体重29-83kg, ASAⅠ~III 级,施行手术中全部为肿瘤病人。其中胸部、胸壁手术367例、腹部手术520例、头颈部手术319 例、其它手术18例。所施行的麻醉为静脉麻醉者815 例和静吸复合全麻409例;术毕使用新斯的明58例、并用贝美格催醒42例。术中连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CO2。术毕观察各种不良刺激、不同手术类型术后躁动的发生比例;比较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分析催醒药与术后躁动的关系及术后疼痛与术后躁动的关系。
1.2 结果:各种有害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其中疼痛占65%、气管导管刺激占46.7%、尿管刺激占22.41%、酸碱平衡失调占18.67%、拮抗、催醒药占7.81%、缺氧占4.98;胸部手术发生率比腹部手术发生率相对较高;静吸复合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率18.18%,静脉麻醉15.73%;术后躁动患者中使用术后镇痛的占30%,而不使用术后镇痛的占70%,不使用术后镇痛发生术后躁动的几率明显增高。
2 讨论
2.1 原因分析
2.1.1 麻醉原因:①术前用药:抗胆碱类药物的应用与麻醉后的兴奋呈正相关。如氟哌利多、大剂量的胃复安、咪唑安定等苯二氮䓬类药品以及阿片类药物,如度冷丁。②诱导及维持用药。包括咪唑安定、依托咪酯、、氯氨酮,可致苏醒期躁动。另外新一代的吸入七氟醚、地氟醚、异氟醚等,也可成为引起躁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③快速苏醒:快速苏醒所导致的EA 延长了病人停留于麻醉复苏室的时间,因此利弊相抵,并无特别优势。吸入性物短期内浓度急剧下降,拔管的时机掌握不合适,病人知晓,患者感觉已经恢复,但是意识尚未恢复,对外界刺激呈高敏状态。④肌松药的残留作用:肌松药残留可导致严重的焦虑和躁动,可行肌松监测,常规用肌松药拮抗。如新斯的明。⑤术后止痛的不完善:不同病人对物的反应不一,不同个体也存在对物的敏感性差异。某些生理、病理以及药理因素会影响脑组织对物的敏感性,常规的用药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要求,在麻醉苏醒期有多数的病人主诉伤口疼痛难忍,这也是比较明确的一种引起躁动的原因。但是在一些排除了疼痛的试验中,躁动依然存在,疼痛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躁动。⑥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的不稳定:气道梗阻、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钠血症、低血糖、脓毒血症等,这些均可引起躁动或谵妄。⑦其他的原因:如低温,膀胱胀,尿管的刺激。
2.1.2 手术原因:①与手术部位有关:在耳鼻喉科手术、呼吸道、乳腺以及生殖系统等与情感关系较密切的部位进行手术操作,苏醒期躁动及情绪不稳的发生较高。②体外循环等手术操作所致的微量空气造成脑血管的栓塞可以引起术后精神运动以及神经功能障碍,此类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发生谵妄的机率越高。
2.1.3 病人本身的因素:①病人的年龄。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EA发生率以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发生为多见。老年病人的发生率较高是否和褪黑素的异常分泌有关。②术前的焦虑:术前过度紧张,对手术及麻醉风险过度担忧,均可增加EA 的发生。③与生俱来的对物的兴奋,包括吸入物,术中一些催眠镇静药物以及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这可能与病人的遗传有关。④ 既往有酒精成瘾、阿片类药物成瘾,麻醉苏醒期会出现类似戒断综合症的表现。有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病人,长期服用会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重摄取,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和组胺受体(H1、和H2受体),在吸入全麻时易引起惊厥或心率失常,EA 生率较一般病人高。
3 护理
术前访视病人时,充分了解患者性格特征、生活习惯、文化修养、社会和家庭背景。详细向病人讲解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特别对一些心理压力大,过度紧张病人,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消除病人的种种疑虑,减少在苏醒期间由于各种不适而引起的躁动。
3.1 确保患者的安全 ①患者术后进入PACU,将其平稳移到病床上,安置适当,给予加用床档,用约束带约束四肢,特别是脑外伤和小儿病人以防患者因烦躁而坠床或误伤。约束带处要注意勿太紧以影响血供。②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证其有效引流,以防患者躁动而脱出或脱节。③给予皮肤护理,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以防皮肤长期受压出压疮。④专人护理,直至患者完全清醒,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麻术后给予平卧位,待清醒后改半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带管入室的病人迅速连接好呼吸机保持呼吸环路的完整性。根据病人自主呼吸能力的恢复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密切观察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及呼气末二氧化碳等。气管导管要注意防止痰液阻塞,及时吸痰,听诊其肺部呼吸音。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幅度的变化。
3.3 床旁备好负压吸引器和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堆积而阻塞呼吸道;监测血氧饱和度:术后给予持续氧气吸入,PaO2>95%时,给予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3~4L/min;PaO2<95%时,经观察无上升趋势,给予面罩氧气吸入,流量6~8L/min;PaO2<90%时,应严密观察呼吸的变化,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准备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4 保持循环系统稳定 ①全麻药物的作用及手术创伤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病人入室后要迅速连接好动脉模块,注意对零,确保其正确度以及
Y连接处要放盖,液半线靠近时关节处以确保数值的正确度。并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对于有创的动脉血压,观察波动变化及管边,要保证其通畅,确保穿刺点不压迫弯曲及脱落。②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液;病人入室后应了解术中补液情况,评估术后血管内容量状况。做好三查七对工作,并及时排除输液、输血中的故障。③严密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性质;全麻手术病人引流管较多,要确保其通畅,防止脱落。以便早期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汇报。
3.5 有效镇痛、镇静 全麻期间患者对各种刺激的反射消失,停药后最先恢复的是对疼痛的刺激,疼痛是引起患者烦躁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可取得良好效果,如给予芬太尼1μg/kg或静脉推注,或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留置静脉止痛泵等,给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3.6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①减少吸痰刺激 吸痰对患者的刺激性较大,很容易引发患者烦躁,操作前应先听诊双肺呼吸音,痰鸣音重或呼吸音低、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立即吸痰,每次吸痰≤15s,2 次间隔时间一般>3min,应尽量减少吸痰的次数。②减少尿管刺激尿管刺激也可引发患者烦躁,应保持尿管通畅,及时向患者解释插尿管所带来的各种不适及其必要性。导尿管的选择:要选择一些产品质量有保障,表面光滑,粗细适中橡胶质量好的导尿管。在苏醒期病人感觉尿管不适,耐心向病人解释留置尿管的重要性,在确保导尿管不滑出的基础上减少气囊内水量,仔细观察尿管是否通畅,膀胱是否充盈,对症处理。对尿管刺激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可以给予尿管注入利多卡因胶浆,配合静注镇静药或芬太尼针。可以消除躁动或降低躁动的程度。③ 减少刺激 不适也可导致患者烦躁,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该对术后康复的意义,以取得患者配合。④减少操作刺激 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面对烦躁患者,应耐心地给予解释,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对于反复发作的躁动,应作血气监测。如有酸碱失衡的患者,给予及时纠正。
3.7 注意观察 综合分析,对症处理,不可一味的应用镇痛药物而延误治疗。
4 总结
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烦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此期患者病情不稳定,护士密切的监护能预见一些护理问题的发生,有针对性的加强护理,可以降低护理问题的发生的机率,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仔细观察、正确分析,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病情对症处理。面对躁动发生的患者,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患者发生躁动的原因,对患者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平稳地渡过苏醒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杭燕南,庄心良.当代麻醉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70.
篇6
Abstract: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rapidly increase, which resulted in the tough job market. The role college 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guida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realize medical students' employment education guidance.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教育;就业辅导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career education;career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42-02
1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使医学生的就业辅导有别于其他专业。明确医学生的特点和就业辅导教育的意义与策略,不仅关系到我国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剧增。据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到2009年总数达6l1万人,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加上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仅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8%[1]。2010年,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2011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突破700万,而医学生毕业生有119万(依据卫生部最新数据统计),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其就业情况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依然不容乐观[2]。
2 大学生就业教育辅导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和麻醉学系在校实习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共308人,其中临床专业120人,麻醉专业188人。发放208份问卷,答卷有效率100%。308份问卷中,男生145人,女生163人。自行设计并发放问卷,对两个专业医学生对就业教育辅导的学习意愿、对实习生应用性人才培养意愿等进行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
结果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有必要开设大学生就业辅导教育课程;麻醉专业 94.60%的学生赞成设置就业辅导培养方向,临床专业只有 53.92%的学生持支持态度;在有针对性地大学生就业教育辅导训练结束后,我们对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92%的学生赞成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辅导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研究。85%的学生认为通过就业教育训练和就业辅导学习,自己能学到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且就业和面试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我们把这两个班和其他同级没有进行就业辅导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2011年6月)A级(临床医学系)、B级(麻醉学)成绩作了比较,其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两个班和同级其他班在探索研究前就业情况仅差0.02,几乎没有差距,而在探索研究后两者就业情况相差了10.8,显然有了明显的差距。同样,A、B级就业通过率也有较大变化,两个试验班A级高出同级其他班10.3%,B级高出9.5%,都在10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就业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就是距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医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篇7
关键词:模拟临床思维;教学;胸外科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60-02
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其要求学生在对教材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模拟临床处理疾病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来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无疑为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架起一座桥梁[1]。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有两种形式[2]:模拟病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临床病例模拟技术。目的是从动脑和动手两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有三所院校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以模拟病人技术为核心的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实验。之后许多院校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还远未普及,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熟固定的模式,病例甄选、教学软件开发等还未成熟。针对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胸外科教学的应用还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大连大学临床医学系2009级本科生6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30人。
2.教师和教材。所有学生均由副教授以上、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教材选用吴在德主编的《外科学》第7版,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挂图等进行课堂授课。实验组:采用医学模拟教学方法,首先老师提纲挈领,简单讲授教学内容;根据胸外科专业教学目标和内容,甄选实际病例;挑选学生,提前温习相关疾病知识,饰演病人;课堂上,引导其他学生模拟临床医生,收集主诉、现病史和既往史等;参照临床实际工作,针对“病人”开展查体工作,引导学生讨论需要做的辅助检查以及可能结果;引导学生作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针对具体病情,面对模拟病人,开展胸外科基本操作讲授。最后,老师给出循证答案,对一些前沿研究进展,予以介绍。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4.效果评估。通过书面理论测试和临床技能考核进行教学评估。理论测试有填空、选择、简答和病例分析题。临床技能考核有病史采集、查体、辅助检查分析和运用、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实施手术操作(在模拟人身上,模拟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病历书写、同患者沟通能力和爱伤观念、在医疗活动中与其他成员的合作、语言表达及临床科研思维的能力等。其中≥85分为“优良”,≥60分为“及格”,
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P
二、结果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胸外科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的成绩明显增高,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考核结果提示:经过模拟临床思维教学后,学生对胸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更趋全面和深入,尤其是在病例分析以及临床技能方面,成绩明显提高。
三、讨论
临床思维是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由此认识疾病、判断鉴别,做出决策;是将疾病一般规律应用到判断特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其要素有两方面——临床实践和科学思维。著名医学教育家William认为[3],学习医学在床头,而不是在课堂上。阐明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科学思维是经过对临床具体问题进行比较、推理、判断、反复训练后建立的对疾病诊疗决策。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工作存在教学方法呆板、人材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存在以“三个中心”为主的状况和灌输,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把学生束缚得很死。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发挥,培养的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科研以及自学能力较差。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是按照临床诊疗工作的思维路线,重新整合传统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模拟教学和专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目标的教学方法,属于医学模拟教学的范畴[4,5]。William认为,没有对病人的观察,而只看书学习,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作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在茫茫大海上漂流”,都不适合学习医学。胸外科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毕业后争当合格的胸外科医生,仅用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够的[6]。本研究显示:在胸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上,实验组学生较对照组学生有明显提高,反应了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他们感受到患有疾病、但热血沸腾的生命,而不是机械和冰冷的石材,让书本上枯燥乏味、平面形式的疾病,变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以老师为主体,传授布道,忽略学生的感受的教学方式,而以开放讨论的形式,老师参与和引导,医学生是主体,以自主学习为关键。作为客体,老师精心准备问题,发挥导师作用。这是与传统教学法最明显的区别[7,8]。
随着《医师法》的实施,临床医学学生的实践机会明显减少,经过此教学方法,不仅可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场景,也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如:怎样同患者进行沟通,争取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怎样进行人文关怀等等。让学生不仅用脑子去思考如何治疗,还引导他们用心感受,懂得怎样帮助和安慰患者。模拟临床思维模式的教学结果提示,其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同时,还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孝合.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在中医儿科教学中应用研究初步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8,15(3):108~109.
[2]董军,闵苏,黎平等.医学模拟教学在医学留学生的麻醉学示教课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2,11(2):210~212.
[3]From Wikipedia,http:///wiki/William_Osler.
[4]马宇,李金宝,邹文漪,朱科明,邓小明.医学模拟教学在麻醉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08,7(6):612~613.
[5]徐激斌,王志农,冯翔,刘冰,朱晓东.PBL教学在胸外科实习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84~385.
[6]陈小明,李自成,张明亚.模拟教学在心血管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08,7(7):694~695.
[7]王鸿祥,陈斌,马庆良,等.情景模拟教学在大学生“性与健康”课程中的运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1,10(11).
篇8
2 生物材料的类型与应用 生物材料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已经超过一千种,在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也有几十种,涉及材料学科各个领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2.1 以材料的生物性能为分类标准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四类。
2.1.1 生物惰性材料 生物惰性材料是指一类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是生物陶瓷类和医用合金类材料。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惰性的材料,因此生物惰性材料在机体内也只是基本上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与组织间的结合主要是组织长入其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一种机械嵌联,即形态结合。生物惰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氧化物陶瓷 主要包括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氧化铝陶瓷中以纯刚玉及其复合材料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为主,具体包括纯刚玉双杯式人工髋关节;纯刚玉— 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酯—钴铬钼合金铰链式膝关节,其他人工骨、人工牙根等。(2)玻璃陶瓷 该材料主要用来制作部分人工关节。(3)Si3N4 陶瓷 该类材料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作为替代用的较小的人工骨,目前还不能用作承重材料。(4)医用碳素材料 它主要被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脏器以及人工关节等方面的材料。(5)医用金属材料 该类材料是目前人体承重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其表面涂上活性生物材料后可增加它与人体环境的相容性.同时它还能制作各类其他人体骨的替代物。
2.1.2 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能诱出或调节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但是,也有人认为生物活性是增进细胞活性或新组织再生的性质。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概念已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充. 一些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某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都被视为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由于人体骨的主要无机质成分为该材料,故当材料植入体内时不仅能传导成骨,而且能与新骨形成骨键合。在肌肉、韧带或皮下种植时,能与组织密合,无炎症或刺激反应.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羟基磷灰石,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活性材料之一,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简称HAP)材料的研究, 在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羟基磷灰石 [Ca10(PO4)6(OH)2]是脊椎动物骨和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结构也非常相近,与动物体组织的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界面活性优于各类医用钛合金、硅橡胶及植骨用碳素材料。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材料,如口腔种植、牙槽脊增高、耳小骨替换、脊椎骨替换等多个方面.另外,在HA 生物陶瓷中耳通气引流管、颌面骨、鼻梁、假眼球以及填充用HA颗粒和抑制癌细胞用HA微晶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又因为该材料受到本身脆性高、抗折强度低的限制,因此在承重材料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现在该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制备多孔陶瓷和复合材料是该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涂层材料也是重要分支之一。该类材料以医用为目的,主要包括制粉、烧结、性能实验和临床应用几部分。
(2)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 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有望部分取代传统的PMMA 有机骨水泥. 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 以上。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入材料。
(3)磁性材料 生物磁性陶瓷材料主要为治疗癌症用磁性材料,它属于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的一种。把它植入肿瘤病灶内,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滞热效应,导致磁性材料区域内局部温度升高,借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4)生物玻璃 生物玻璃主要指微晶玻璃,包括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和可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两类。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1.3 生物降解材料所谓可降解生物材料是指那些在被植入人体以后,能够不断的发生分解,分解产物能够被生物体所吸收或排出体外的一类材料,主要包括β-TCP 生物降解陶瓷和生物陶瓷药物载体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修复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刮除后所致缺损,而后者主要用作微药库型载体,可根据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中空结构,用于各种骨科疾病。
2.1.4 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并且与其所有单体的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的材料。制备该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某一种生物材料的性能。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它除应具有预期的物理化学性质之外,还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这里不仅要求组分材料自身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要求,而且复合之后不允许出现有损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性质。按基材分生物复合材料可分为高分子基、金属基和陶瓷基三类,它们既可以作为生物复合材料的基材,又可作为增强体或填料,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或组合形成了大量性质各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利用生物技术,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被引入了生物医学材料,大大改善了其生物学性能,并可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已成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植入体内后引起的组织反应类型和水平,它又可分为近于生物惰性的、生物活性的、可生物降解和吸收等几种类型。人和动物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生物材料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2.2 以材料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2.2.1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或医用金属材料,是一类惰性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除了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外,优良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常常导致植入的失败。已经用于临床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等三大类。此外,还有形状记忆合金、贵金属以及纯金属钽、铌、锆等。
2.2.2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它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两个来源,该材料除应满足一般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足够好的生物相容性。按性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分为非降解型和可生物降解型两类。对于前者,要求其在生物环境中能长期保持稳定,不发生降解、交联或物理磨损等,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不要求它绝对稳定,但是要求其本身和少量的降解产物不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材料不致发生灾难性破坏。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人工器官、人造血管、接触镜、膜材、粘接剂和管腔制品等方面。这类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芳香聚酯、聚硅氧烷、聚甲醛等. 而可降解型高分子主要包括胶原、线性脂肪族聚酯、甲壳素、纤维素、聚氨基酸、聚乙烯醇、聚己丙酯等。它们可在生物环境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和性能蜕变,其降解产物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或被机体吸收利用或被排出体外,主要用于药物释放和送达载体及非永久性植入装置.按使用的目的或用途,医用高分子材料还可分为心血管系统、软组织及硬组 织等修复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应当着重要求其抗凝血性好,不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不改变血液中的蛋白并不干扰电解质等。
2.2.3 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称为生物陶瓷。生物医用非金属材料,又称生物陶瓷。包括陶瓷、玻璃、碳素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此类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来说,生物陶瓷主要包括惰性生物陶瓷、活性生物陶瓷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三类。其中惰性生物陶瓷和活性生物陶瓷在前面已经简要作了介绍,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随着生物陶瓷材料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医学问题的出现,对生物陶瓷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生物陶瓷材料无论是生物惰性的还是生物活性的,强调的是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力学环境和生化环境的适应性,而现在组织电学适应性和能参与生物体物质、能量交换的功能已成为生物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因此,又提出了功能活性生物材料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模拟性生物陶瓷材料 该类材料是将天然有机物(如骨胶原、纤维蛋白以及骨形成因子等)和无机生物材料复合,来模拟人体硬组织成分和结构,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并能发挥天然有机物的促进人体硬组织生长的特性。(2)带有治疗功能的生物陶瓷复合材料 该类材料是利用骨的压电效应能刺激骨折愈合的特点,使压电陶瓷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在进行骨置换的同时,利用生物体自身运动对置换体产生的压电效应来刺激骨损伤部位的早期硬组织生长。具体来说是由于肿瘤中血管供氧不足,当局部被加热到43~45℃时,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现在最常用的是将铁氧体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填充在因骨肿瘤而产生的骨缺损部位,利用外加交变磁场,充填物因磁滞损耗而产生局部发热,杀死癌细胞,又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现在,功能活性生物陶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鲜有报道,但其发展应用前景是很光明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陶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差别很大,在医学领域用途也不同.尤其是功能活性陶瓷更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临床应用中,生物陶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度和韧性较差.氧化铝、氧化锆陶瓷耐压、耐磨和化学稳定性比金属、有机材料都好,但其脆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生物活性陶瓷的强度则很难满足人体承力较大部位的需要。
2.2.4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此类材料在2.1.4 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2.2.5 生物衍生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
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生物组织可取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体的组织. 特殊处理包括维持组织原有构型而进行的固定、灭菌和消除抗原性的轻微处理,以及拆散原有构型、重建新的物理形态的强烈处理.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命力的材料. 但是,由于生物衍生材料或是具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是其组成类似于自然组织,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皮肤掩膜、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鼻种植体、血液唧筒、血浆增强剂和血液透析膜等.
3. 生物材料的性能评价 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因为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它是指生命体组织对生物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该材料既能是非活性的又能是活性的.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现在普遍认为,生物相容性包括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是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要满足的首要性能,是材料与宿主之间能否结合完好的关键.关于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目前形成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体动物的较完整的评价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 10993编号了17个相关标准,同时对生物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标准化.迫于现代社会动物保护和减少动物试验的压力,国际上各国专家对体外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评价生物材料的安全性、使评价方法从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主要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性和致癌性试验以及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都未统一,更没有标准化.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也很重要.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外法。具体来说侧重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分子生物学评价方面的一些研究。总之,关于生物功能性的原则是提出不久的一个新的生物材料的评价方面,它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而涉及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疲劳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生物材料在人体内长期埋植的稳定性是需要开展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生物材料的发展趋势展望 生物材料科学是20 世纪新兴学科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现在,生物材料科学已成为一门与人类现代医疗保健系统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还因为它跨越了材料、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和现代高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现在对于该材料的研究已从被动地适应生物环境发展到有目的地设计材料,以达到与生物组织的有机连接。并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生物材料必将走向功能性半生命方向。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已从短期的替换和填充发展成永久性牢固种植,并与其它高科技(如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备富有应用潜力的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研究在世界各国也日益受到重视.四年一次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代表着国际上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目前的水平。分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生物材料今后研究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
(1)发展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功能的,能参与人体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相互结合的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将成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把生物陶瓷与高分子聚合物或生物玻璃进行二元或多元复合,来制备接近人体骨真实情况的骨修复或替代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制备接近天然人骨形态的、纳微米相结合的、用于承重的、多孔型生物复合材料将成为方向之一。
(4)用于延长药效时间、提高药物效率和稳定性、减少用量及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的药物传递材料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5)血液相容性人工脏器材料的研究也是突破方向之一。
(6)如何能够制备出纳米尺寸的生物材料的工艺以及纳米生物材料本身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篇9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 术前准确评估和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术中防止呕吐物及口腔分泌物误吸、术后周密规范的呼吸道护理进行探讨。结果 有效减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结论 科学的呼吸系统评估,细致、合理的呼吸道护理方案,进行规范、有效的实施呼吸道护理措施是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的保证。
【关键词】老年患者 腹部手术 肺部感染 预防护理
随着医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人口进入老龄化,老年患者手术率也在逐年增多。因高龄患者往往伴发多种疾病,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是指术后有临床表现的肺部异常,并对疾病的进程有负面影响。腹部手术高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有较高的发生率。这些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等。临床护理以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为主要内容,其中包括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技术和氧气疗法。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技术中包括有效咳嗽、叩击、引流、吸痰法四种护理手段。外科手术患者以有效咳嗽、叩击、吸痰法的护理应用最多。现就老年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细节进行措施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减少老年患者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一、术前准备
1、术前评估及预防:不同于普通腹部手术患者,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呈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低,并存疾病多而复杂,对手术耐受性差,术后活动少,较普通患者更容易出现PPC。传统术前教育忽视了患者的需求、理解能力及掌握程度,简单的讲解术后排痰方法。调查表明传统术前教育,患者虽对排痰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术后仍有60%的患者不敢用力咳嗽。患者对排痰的理解只能处于认知的水平,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良好的术前准备和实施方案,重视有关健康知识宣教术前宣教是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获得配合和支持。正确了解、评估患者术前危险因素(①吸烟(>400支/年);②活动耐力差;③肥胖:肥胖者是术后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增加PPC的危险)以便术前、术后予以干预,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及生命体征。对于高危患者,安置于病人较少的房间,病室每日一次紫外线空气消毒,定时开窗通风,室温保持在18~20℃,相对湿度60%左右。积极治疗患者原发并存疾病。
2、术前训练:术前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卧位有效咳嗽训练以及深呼吸训练,是保证老年患者在手术后因疼痛、抵抗力下降、肺功能下降、呼吸运动受限时,能够有效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的训练。深吸气训练及有效咳嗽训练:指导深胸式(腹部手术)呼吸并咳嗽,咳嗽要有一定冲击力,以利分泌物在气道振荡、流动和排出;方法是深吸气,屏息4~6秒,咳嗽3次,是预防肺泡萎缩及低氧血症最简单的方法,对老年人尤其有益。
3、术前措施:①术前雾化吸入:15 min/次,患者在雾化吸入时嘱其口对雾化吸入管,开始深呼气,然后深吸气,再憋气4~5秒,如此反复呼吸、憋气能使药物随雾点沉降于支气管表面上,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②禁烟:研究表明术前4周停止吸烟也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③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的老年患者,均应高营养支持一周,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能量以提高手术耐受力;④改善原有肺部疾病不良状况:净化呼吸道、稀释并排出痰液,必要时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待感染控制稳定1~2周后再手术。
4、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疾病折磨,可导致情绪和性格发生改变。担心手术风险,担心缺少亲人照顾,有焦虑、抑郁和恐惧等心理。部分患者术后持续胃肠减压的不适感,更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责任护士要多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了解患者文化程度、信仰、对疾病的认识、个人需求以及存在具体困难,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以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二、术后护理
1、麻醉复苏期的护理:术后心电监护,24 h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每30min巡视病房1次,发现问题随时记录,并及时与医生联系。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使其维持在94%以上。 麻醉终止后,患者受麻醉的影响并未消除,保护性反射还不足,很容易造成肺部吸入性并发症,因此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将患者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每5~20min检查皮肤的颜色、呼吸幅度、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注意保暖。
2、促进呼吸功能恢复:给予有效氧气吸入,根据氧饱和度监测,随时调整给氧流量。由于手术时使用的麻醉剂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加之伤口疼痛,咳嗽或咳痰无力,腹带包扎过紧等因素均可使患者呼吸活动减弱,术后6 h后每2 h翻身1次,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预防肺不张,患者清醒后取低半卧位,使横膈下降,以利于肺膨胀,对特殊情况者,让其更换左、右两侧卧位,使肺泡轮流处于高、低位,以利于支气管内分泌物的引流。腹带松紧要适当,防止影响呼吸。当患者体力稍有恢复,鼓励深呼吸或吹气球以促进鼓肺,每日做深呼吸3~5次,逐步增加,以利于改善肺部通气功能。
3、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因患者咳嗽排痰无力,必须采用辅助方法(1)辅助咳嗽法:即在患者吸气时或在咳嗽时,用双手保护切口,以加强咳嗽效果;(2)手击震动法:患者取半卧位、坐位或侧卧位以充分暴露背部,让左右两侧肺叶都能得到有效叩击与震动使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肺泡内的痰液松动易于咳出,医护人员手掌半屈呈杯状,反复叩击背部或胸壁,每次3~5 min,用力适当,可使黏稠的分泌物松动,配合有效的咳嗽即可排出,时间尽可能选择在晨起、两餐之间(若病情允许可以进食)、睡前且在雾化吸入15-20分钟后进行,因为晨起时咳嗽力强,两餐间可避免呛咳与误吸,睡前排痰后可促进睡眠。雾化后痰液已稀释易于脱落,这时再给予有效叩背通过振动很容易使痰液由呼吸道排出。 对于术前有效咳嗽、咳痰和深呼吸运动的演练效果在术后进行有效实践,责任护士的专业指导,患者的实践配合,有效咳嗽、咳痰和深呼吸运动保证着老年患者减少肺部并发症。(3)刺激咳嗽法:用食指和中指在吸气末梢用力向内压迫胸骨柄上窝的气管,并活动压迫方向,以引起咳嗽反射;(4)雾化吸入:用化痰药物进行雾化吸入,每次15 min,每日2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雾化时嘱患者深慢呼吸,以保证雾化药液完全吸入,同时可酌情应用祛痰剂。及时了解血流动力学的动向,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按时、足量静脉应用抗菌素,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
4、适当镇痛:虽然术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有效咳嗽、咳痰和深呼吸运动重要性有所了解,手术后伤口疼痛迫使腹部手术患者由正常的周期性呼吸改为长时间浅快呼吸,造成功能残气量明显下降,适当的镇痛有利于患者的深呼吸,可增加胸壁活动度,增加咳嗽的有效性,使萎陷的肺泡膨胀,增加通气功能,有助于预防PPC。为有效减轻疼痛,术后可留置连续静脉自控镇痛泵,在使用期间应注意观察效果指标及呼吸情况。
5、营养支持:腹部手术创伤大,老年患者往往机体抵抗力低下,常常增加了PPC的发生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进食,利于恢复体力,促进排痰,增强自身机体免疫力。 由于老年患者特殊性,护理过程别要注意密切观察胃肠功能的变化,对胃肠功能恢复不良者,注意听诊肠鸣音情况,观察有无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现象发生。排气后指导患者先进食易于消化的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至普食,适量食入蔬菜、水果预防便秘。注意观察患者的食欲状况,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出现
6、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可使用镇静剂等,以免影响呼吸功能。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7、术后早期活动:早期积极活动可刺激肺通气/血流灌注增加,促进分泌物清除及氧合作用。术后24 h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大手术患者,如活动耐力较好,让其自行床上活动。 鼓励并指导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期床上、下床适量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度,以促进食欲和肺功能恢复利于术后康复。但老年患者由于体能虚弱,往往并发多种疾病,如骨质疏松,故每次下床动作宜缓慢进行,预防坠床和跌倒。
8、心理支持:家庭成员爱的支持和鼓励是老年患者成功减少肺部并发症的有效辅助,老年患者对家庭成员的重要性是老年患者生存欲望的保证,是老年患者从精神上配合治疗战胜疾病的保证。因此,在有效控制感染的情况下,家属的陪伴和爱的支持,相比医疗机构拒绝家属的照顾,实施相对封闭的医疗和温馨护理的力量更具优越性和人性化。
PPC发生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各器官及系统功能减退,肺功能低下,抵抗力低下,加上全麻手术经喉插入气管导管,病原体可延导管外壁进入呼吸道,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尽管抗生素种类繁多,但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于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极为重要,加上手术本身所致创伤,因为惧怕手术切口疼痛,咳嗽无力使痰液堵塞气道,严重影响通气功能而久治不愈。指导并给予老年术后患者有效咳嗽和叩背,是我们开展“把时间还给病人”的基础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做为一名护士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通过术前评估和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等措施,包括戒烟、术前训练、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理护理、营养支持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对降低PPC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英杰. 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景亮. 高度重视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J]. 临床麻醉学杂志,
篇10
药品质量的管理成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首要任务,医疗机构能否实现全面的药品质量管理,是影响药事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是药品管理的基本法,其中,对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有专门的章节,明确对购进药品必须履行相应程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制药企业,医药商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药品质量风险增大,如何规避风险,建立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医疗机构对药品质量的把关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中药饮片外,对药品内在质量的确定是有限的,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的特点,在《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基础上陆续出台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管理进一步细化,对提升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水平奠定基础。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分为不同的两个层面:一是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医疗机构;二是保证合格药品在医疗机构储备期间保持质量合格。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必须涵盖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1 入库验收环节
药品入库验收时确保药品质量的首要环节,医疗机构在保证 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前提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提高验收人员素质,做好入库验收记录,做到有据可查,严把验收关[2]。为避免验收环节流于形式,明确分工和责任,突出药品验收的重要性,保证质量管理人员的独立性,该院将药品购进和药品验收分属不同部门,相互制约,同时利用信息系统设置相应权限,规定必须经质量管理人员确实合格后才能网上入库使用。大大减少了以往先入库甚至使用后再验收的情况发生,根据《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的要求,药品验收记录应当包括药品通用名称、生产厂商、规格、剂型、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准文号、供货单位、数量、价格、购进日期、验收日期、验收结论等内容,该院经历了手写登记的过程,非常繁重的工作,还容易漏登,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该院在信息系统中按上述要求设定电子表格,在完成入库信息输入后,导入验收信息再逐条进行确认,大大减少的验收人员的工作量,但相关管理制度并未对电子版的验收记录予以明确认可,各地药品监管部门对此的认识和理解不统一,例如针对麻精药品的验收、冷链药品的验收在完成网上验收后再按验收记录表予以手工录入相关信息,以备检查之需,建议主管部门顺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简化相关的程序。
该院药品供应商(含2家生产企业)有28家,规模不一,管理水平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发票内容中的批号、效期与实物不能完全吻合,发生多批次实物而发票只显示一批次,常见大宗的药品,如大输液等。我们针对2014年度的此类情况做了统计,涉及17家供应商,发现票物不符的发生率在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间,这类情况隐藏的风险是巨大的,一旦相关药品发生严重药品不良事件,就无法追踪到相关记录,对问题的处理、责任的追究会给医疗机构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分析原因与供应商的规模、仓储能力、信息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说明医疗机构与有规模有实力的供应商合作是保证药品质量的有效手段。
入库验收的操作难点,根据2008年3月1日实施的《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 使用单位购进药品、医疗器械,应当查验、索取下列资料,并建立采购档案:包括加盖供应商公章的药品检验报告书,前期由于供应商未同步完成相应的流程,加上不同医疗机构要求不同,造成索证工作进展缓慢,时常需验收后补,再者每年几万份的纸质检验报告书,如何有效管理是有困难的。电子化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但需要监管部门在相应的规定中予以明确,并强制药品、生产流通使用领域贯彻执行。从实施多年的进口药品监管的效果来看,由于有进口药品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规定的的明确要求,注册证、口岸检验报告一般随货同行,建议制定涵盖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使用单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范,避免各环节要求不统一、难以贯彻落实的弊端。
此外,根据《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的规定,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要验收到最小包装,随着医学的发展,如癌痛规范化诊疗的推进、麻醉学的进步,麻醉药品的使用量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麻精药品的购进量、频次不断增加,加上必须的即时验收、双人验收,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特别是注射剂的验收耗费的时间是主要的。在2013年度该院麻精药品验收过程中,确实发生2批次的芬太尼注射液有短少(每盒10支包装少2支),由于发现及时,按程序逐级申报,得到了指定供应商的妥善处理,但也说明按最小包装逐支验收的必要的,一旦疏忽,会造成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影响验收的主要因素是麻醉药品注射剂型的包装未考虑到验收的方便性,不够透明的外包装,内置的标签遮挡,在尽量不破坏外包装的前提下,往往很难提高工作效率,建议麻醉药品生产企业考虑麻醉药品使用中的特殊要求在细节上予以考虑,在最小包装上设计验收用的观察口。
2 近效期药品的管理
药品的效期管理是常态化,科学地制定采购计划、保持适当的库存量,提高周转率不仅能提高资金的效率也是效期管理的主要措施。由于临床的用药情况是动态变化的,按照管理学的规律,20%的药品需要花费80%的管理能力。效期药品的风险主要有几个方面,购进时就是近效期药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本身效期就12个月,经过流通领域到医疗机构,基本只有半年的效期;另一方面,现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遵循的是招标采购,基本的渠道是固定的,面对近效期药品和临床用药的需要,只能按日、按周需求量购进近效期药品。从物流的环节分析,效期管理的最大风险在各临床护理单元,管理不善,药品在各病区滞留的时间可能将所备药品变成近效期药品甚至过期药品,加强药品的效期管理,重在制度完善和有效的督查机制,针对入库时已经是近效期的药品,直接进入预警模式,在药库、药房,挂牌上墙,每一位工作人员在药品质量管理部门下发的警示通知上签名确认知晓,专人负责每周或每月清点结存数,为避免近效期药品在临床科室滞留,提醒治疗护士的注意,要求调剂药师在近效期发出前在显著位置上粘贴一红色不干胶标识。近年来,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已有巨大的进步,智能药房甚至智能医院都已出现,但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在基层、在三、四线城市,对药品质量的管理仍采用的信息化与人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效期药品的最终解决,必须取决于电子条码和全程智能化用药系统的建成,在该院目前情况下,改进医嘱流程,尽量减少病区备用药品的种类、数量是当务之急,为加强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管理,我科协调医务、护理、质控等部门,共同制定关于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管理制度,限定备用药品范围、严格审批,控制品种数量、明确责任人、落实管理措施,将对备用药品的督查纳入护理质控和药剂科质控,保证各病区备用药品每月接受2次检查,引入PDCA管理,促进不断完善。查处的备用药品安全隐患数(30 d内效期、过期、性状改变、相似药品混放等)从2012年度18起降到2014年度的1起,效果显著。
3 冷藏药品管理
医疗机构冷藏药品的管理近些年来逐步规范,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①硬件投入不足;②温度管理不到位;③忽视湿度管理;④冷链的衔接有漏洞[3]。首先面对的是冷藏药品物流问题,监管层陆续出台了技术标准和一些指导意见,但缺乏有效的监管的手段,随着2012年修订后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颁布执行,该项工作近年来才有了明显的进步,为加强冷链药品的管理,该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涵盖购进、验收、保管、养护、转运等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如下,以该院为例,符合冷链管理的药品有57个品规,年度单品种采购金额从千元到二百万,分散在11家供应商,除少数大宗产品由冷链车运送外,大都采用泡沫箱加冰袋的方式运送,从历年的验收数据分析,受季节、路途的影响较大,难以保证达标。根据冷链的定义,仅仅监测入库验收一个点的温度是不够的,根据药监部门的要求,医疗机构对冷链的验收应当索取运输全过程的温度完整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短期内难以实现,一方面供应商需要相关硬件软件的巨大投入,冷链药品的成本会大幅上升,必须有待市场去消化、调节;另一方面,采用的温度数据即时采集技术仍有待完善,采、存、传标准不一致,现阶段应当出台冷链药品技术规范,有利于各环节的操作和执行。冷链药品从生产到使用,减少中间环节是有效的管理模式,国家应当制定鼓励、引导减少中间环节的冷链供销模式。再者,冷链药品的院内物流仍然有待改善,一般采用专用保温转运箱,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32个病区、每日百次计的医嘱,人力物力难以承受, 该科对全院的冷链药品说明书中储存要求以及各病区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级别的处理措施以到达最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具体如下:①主要使用病区配置周转箱,长期医嘱集中配送。②临时医嘱、偶尔使用的科室安排专人配送。③按冷链药品的储存使用要求,尽可能减少院内运送的品种数,如胰岛素类制剂,要求的储存过程必须2~8 ℃,但使用后只需室温保存,部分药品经调剂后、临床使用前可保持在室温水平,因此可不将此类药品纳入院内冷链药品的管理,只强调此类药品在住院药房常规调配过程中不得放入调配箱内等待护理人员来取,必须在护理人员到后从冰箱中取出以保证最短的时间内可送到临床科室。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在现阶段有效提升了该院的冷藏药品管理。
4 拆零药品管理
拆零药品是医疗机构在处方、医嘱调配过程中,为满足患者的需要而改变药品的出厂包装的这类药品。随着医药市场的发展,更多的药品采用了铝箔材料类,可保证拆零后单片不改变包装条件,该院口服药物197个品规,其中采用铝箔包装115个,瓶装82个,拆零药品涉及的质量问题主要是:①卫生状况;②效期;③外观。难点是拆零后效期的确定,过去是将各类需拆零药品统一分装至大的磨口瓶中,边消耗边添加,现在为避免无法追踪相应的信息, 特规定只许保留原瓶拆零,并在原瓶外标注拆封日期,由于药品效期是特定条件下的保证药品质量的储存时间,一旦拆封,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大小是与药品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国内缺乏相关药品的拆零后效期的权威研究和数据,无法参考,该院在借鉴文献和外院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拆零药品效期作出相应的规定:①现状相对稳定的药品拆封后效期为30 d;②易潮解、风化、变色药品拆封后效期为7 d;③每周一次对拆封药品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通过综合的措施,一方面保证了药品质量;另一方面也尽量减少浪费,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数据,该项工作还在不断地摸索中。有些药品极易变质。如氨茶碱片,包装为100片/瓶,由于该院临床应用少,拆封后短期内使用不完即变色,建议生产厂家更改包装,如用铝塑单片封装,避免拆封整瓶后剩余药品全部与空气接触[4]。同时药品生产可否参考个别药品说明书(如胰岛素类制剂说明书有启用后一月内用完的陈述)的做法,厂家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会有效的保障药品的质量。
5 退药的管理
退药是指因多种因素造成已经调配发出的处方、医嘱不得不退费将药品退回药房的行为。在发出、退回的过程中是缺乏有效的监管的,质量风险显而易见,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28条的规定: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由于存在除处方医师(有缺陷的处方、大处方)、患者(发生不良发应或病情变化)、药师(发生差错)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避免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等社会因素,医疗机构都不得不采取允许特定条件下的退药,为保证药品质量,作出如下规定:①严格退药行为的审批;②特殊储存条件的药品一律不得退药,我方存在过错的,退药引起的经济损失由责任人承担;③拆零药品不得退药;④所有符合退药要求的药品在收回药品时,必须即时经部门质量负责人验收合格并做好相关记录后在系统中确认退药行为。本环节的验收应当确认是否为该院发出和有无人为掉包的行为,该院门诊药房曾发生过一起开具10盒氯吡格雷片在调剂窗口掉包后退药骗取药品的案件。
药品的质量关系患者用药安全,是医院药学的主要工作,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运作是不同的,所存在的问题必然是不同的,该院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该院实际,逐步健全药品质量管理的组织框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反馈、改进、提高、落实的动态机制。但由于药品质量牵涉的部门、环节、人员多,在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制度上的盲点和操作上的难点,应当看到随着医院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推进,为解决了药品质量管理的部分问题提供了对策,但随着医改的推进,零差价的设立,药事服务费政策的滞后导致药学部门成为成本部门,部分医院甚至采取将药房剥离出医疗机构等做法,院方对关系药品质量的软硬件投入积极性下降,药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必然埋下药品质量安全隐患,应当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引领医改走向正确的方向。鉴于国内医疗机构现代化水平的巨大差距,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更应当立足现有的软硬件,领会各项法律法规的精神,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工作探索有效的方法,促进药品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