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药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产业政策;比较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49 -02
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分析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意见》,该意见从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和药品生产的流通体系等方面要求加大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10年国务院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决策,指出: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制药,加快新型疫苗和试剂的研发,提高创新性药物的研发规模,提升整体的生物制药产业水平。同时在行业类的政策中出台了《2010-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这些详细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高效化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从十二五规划中重点突出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品的进出口额增长迅速。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处于逆差。处于贸易逆差的我国在保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在本着互惠、互通有无等原则的基础上,签订长期生物医药产业贸易协议。尽可能地反倾销,使用反补贴,进口配额等保护措施和其他手段维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避免外国生物医药大量涌入,从而对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呈现着区域化的特点,对此所制定的产业政策也体现着区域化的特色。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长春,依托药物资源优势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群,同时政府提出的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政策的提出,大大提升了以长春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比如吉林修正药业、金塞药业和东北师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北京依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依托,政府技术扶持政策的支持,形成了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以科技技术的创新带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上海、深证沿海等地,依托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政府对其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有着很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在出口贸易中减免相关企业的税收,对出口产品同时进行补贴等。
(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美国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及财政预算。其颁布的《生物技术未来投资与扩张方案》修改了赋税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研究与投资生物医药的积极性;《州政府生物技术议案》囊括了美国所有州政府生物技术工业发展战略,是美国比较系统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同时,美国各州政府通过鼓励和帮助组建各种生物医药行业组织,这些组织具有共同的产业网络化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研究单位、企业、政府和其他公共非赢利组织联系起来,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来,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美国已采取相应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来扶持,并鼓励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从总体上看,美国的生物医药国际贸易呈现快速增长、产品集中、贸易数量逐年增大的趋势。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方保护性生物医药产业贸易政策盛行。主要以保护贸易政策为主,利用非关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本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其用技术壁垒的手段限制国外医药产品的进口。凭借技术优势,制定了繁多的、严格的技术法规。
美国各州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在系统的产业扶持和管理上有着规范的措施。在资金的融合中,各州政府对其起到了补充作用。州政府认识到风险投资会阻碍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所以政府直接对各生物医药产业进行投资,这样规避了产业资金短缺的风险,同时州政府也对这样的风险资本进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美国各州在引导商业化的运行方面也有着一系列的措施,作为科研所的国家卫生研究所、美国各州专利和商标局、食品药品管理局等这些都给以技能、资本和监督管理上的支持。
二、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比较
(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相同点
政府的扶持是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先决因素,它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颁布的法规上,中美两国都相应的出台了一些促进生物医药发展的政策;在资金的投资中,中美政府都会在税收和融资渠道上提供便利,减免税收和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是中美两国的共同之处。
中美两国均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来扶持。均依据国内国际药品的贸易形势,制定积极的出口政策和适度保护的进口政策。以扶持本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中美的生物医药产业均呈现着区域化的特点,对此所制定的政策措施也体现着区域化的特色。中美各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规模在不断扩大。
(二)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不同点
美国政府提供的研发资金比例大大超过我国的政府提供的研发资金,美国研发资金占销售额20%的比例,而我国却不到5%。美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鼓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如加州就设立了30亿美元的生物医药基金,用于新医药产品的研发方向。而中国这方面的财政预算就赶不上美国。美国鼓励和帮助生物制药产业建立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如美国的生物技术网络组织,和贸易协会组织,它们主要对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基地建设、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而我国的行业及其协会的建立需得到政府的层层审批,管的过宽,限制了人才的自由交流度、生物技术的创新度等方面。
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者,在国际药物市场中占据绝对比重,其市场竞争能力远远超出中国。因此美国在外贸政策方面态度较为强势,贸易保护主义浓厚。我国生物医药发展水平较弱,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处于逆差,这对我国本土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与中国不同,美国主要积聚在东西两部。波士顿、华盛顿、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分布在东部海岸,旧金山和圣迭戈分布在西部海岸。我国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人力资源储备最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和国际交流上具有较大优势;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市场潜力巨大;中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各自发展特色。
三、美国经验启示下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优化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成熟体系对于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个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需在政府的支持,发挥区域化的特色、开拓市场方面,结合我国生物医药本身发展的特点,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进行优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融资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风险、高投资、长周期的产业,市场融资环境严重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中所需完整的融资氛围是生物医药产业成长的导向,生物医药企业从基础设施的筹备、产品研发的制造、投入市场的宣传售卖等等方面,政府的强有力扶持显然是相当必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对于资金的投入额度很高,短期内很难融资,投资环境自然受限,其发展阻力增大。政府在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整合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资环境,通过减免税收和奖励基金的建设,同时逐步放开民间资金的投入,这样对确保初期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发挥区域化的特色,积极开拓市场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分布呈现着严重的地域化特点,各地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理解和实施又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具有区域化的特征。在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模式上,应发挥区域化的特色。例如沿海发达城市有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应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中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由于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地理优势,发挥地区特色,寻找海外市场是必然趋势。我国的中部和边远区域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在特色生物医药上有着资源上的优势,这些区域可以发展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在产品的工艺和服务上积极开拓市场。基于各地的差异,打破区域政策不相兼容的困境,区域间的政策互补是必然的趋势,以此促进区域间生物医药资源共享,市场互利。
参考文献:
[1]胡侠,林哗.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97-99.
[2]刘界.我国生物产业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生物医药产业;济南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26
济南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试点”,我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和预警工作实现新突破。本项目实施周期为5个月,承担和协作单位包括济南市知识产权局、市知识产权信息中心、高新区科技经济局,以及部分涉及核心专利技术和产品的企业。
1 项目具体实施情况
(1)建立健全分析评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1)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全面铺开。市知识产权局下发《关于开展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高新区)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的通知》(济知字〔2014〕14号),联合高新区科经局、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及生物医药企业,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知识产权布局态势、创新方向进行综合分析,并选取部分企业的核心专利和产品,围绕技术发展趋势、综合竞争力等进行评议。
2)分析评议工作体系和组织架构逐步完善。市知识产权局牵头成立了“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高新区)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评议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决策等。
3)知识产权专家库提供有力支撑。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家库由48名专家组成,包括了专利局审查中心、国之预警中心人员,山东、江苏、四川等重点生物医药企业高管,以及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的专家等,专业领域涉及药学、生物、材料、化工、信息、经济和法律等。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课题研究组滚动式引入专利分析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和产业政策专家等。
(2)扎实开展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研究。分析评议报告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任务分解阶段。课题研究组制定了生物医药产业分析评议研究报告的提纲和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按块分解。
2)需求分析阶段。根据我市和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背景、目的,对产业背景、技术特点、知识产权现状、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及企业需求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分析评议的需求和目标。
3)问题研判阶段。题研判过程主要由技术、法律和经济等三类分析模块组成。
4)资料收集阶段。开展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组织发放并及时回收摸底数据,获取第一手生物医药产业的调查资料,并形成《集聚区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调查报告》。
5)检索平台搭建阶段。建立生物医药专利数据库,搭建分析评议检索平台。
6)专利检索与分析阶段。将济南市与十五副省级城市专利情况、主要发明专利申请人情况、主要研发能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内先进城市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采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济南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7)分析评议阶段。汇总所有数据和子课题成果,通过全面分析,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及企业自身三个层面,提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策,包括政府应制定的政策措施、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领域规划等;专利管理部门如何围绕发展重点做好政策引导、管理机制、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加强自身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环节的发展建议。
8)成果运用阶段。分析评议报告对揭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明晰产业发展的地位及趋势,研究制定产业创新发展及专利战略规划均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市和高新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正在根据项目报告提出的建议,引导和规范生物医药企业的科技经济活动重大决策、招商引资(智)等活动,指导我市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进行专利布局等。
2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济南市生物医药分析评议研究工作经过几个月努力,在我市生物医药知识产权领域获得丰硕成果,在我市首开先河建立生物医药专利数据库;高新区首次全面开展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调查;引导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开展核心专利(主要产品)专利战略分析;最终形成的济南市生物医药分析评议研究报告,对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剖析,为政府决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其创新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有效可行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模式,可进一步地推广到其他行业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活动中,同时也为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多部门联合开辟新的协作模式。相信随着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实施将形成更多的核心专利和技术,进一步影响、带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1)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管理机制。争取在制度建设、产业整体知识产权布局态势与创新方向、核心专利分析、人才培养等环节取得更大突破。努力在全市范围内的重大经济科技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5150引才计划”中推广、引入知识产权评议。
(2)开展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导航试点工程。以前期分析评议工作为基础,继续探索以专利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专利深入分析为基础的专利导航工作,包括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导航,制定专利布局发展规划等,由此来支撑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篇3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DEA);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71-05
辽宁“十二五”时期及未来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而生物医药产业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近几年,辽宁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其原有产业基础和本溪医药产业基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生物医药是产业周期最长、投资最大,知识最密集的产业领域之一,能否成为辽宁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点,一方面要求产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离不开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税收的优惠以及财政金融的扶持,特别是对全省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些重点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扶持。本文利用DEA分析方法对全省45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创新效率和竞争力评价,诠释辽宁当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科技创新水平,并对这些企业进行综合效率排名,筛选出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以为决策者和科技管理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扶持提供参考。
一、DEA模型及基本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由Charnes、Coopo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该方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MU?熏Decision Making Units)的输入或者输入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它能充分考虑对于决策单元本身最优的投入产出方案,因而能够更理想地反映评价对象自身的信息和特点,同时对于评价复杂系统的多投入多产出分析具有独到之处。
DEA方法的特点是:适用于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在处理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DEA方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因此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应用DEA方法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当然也可以);无须任何权重假设,而以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DEA方法假定每个输入都关联到一个或者多个输出,且输入输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不必确定这种关系的显示表达式。
本文应用DEA中的BCC模型(考虑规模收益状况)分析问题,模型如下图1:
其中n称决策单元DMU,评价指标体系由m个投入和t个产出指标组成。它们分别表示:“消耗的资源”和“工作的成效”。设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产出的产出量,θ为效率评价系数, 为规模收益系数,s+r与s-i分别为松弛变量,表示产出不足值和投入冗余值,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计算时可取ε=10-6。λj、s+r、s-i、θ为待估计参量。
求解后,通常当θ?觹=1,且s+?觹r=s-?觹i=0时,DMU为DEA有效,其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规模收益不变,且DMU为规模且技术有效;
当θ?觹﹤1并且s+?觹r≠s-?觹i≠0时,则认为DMU为DEA无效,或者是技术无效,或者是规模无效,当s+?觹r=s-?觹i=0,则技术有效;令K= ,当K=1时,称DMU规模有效,K﹤1时,规模收益递增,反之递减。
二、指标的选取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就是能够科学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与产出的真实情况,指标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遵循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并考虑其可获得性,以符合DEA方法对指标选取的原则。
决策单元(DMU)应具有相同的任务和目标、具有相同的类型、具有相同输入和输出指标,按此要求并考虑各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比较。本文选取辽宁省科技厅2010年监测的全省高新区内的45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作为决策单元,其数据来源是辽宁省科技厅2010年对这4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监测数据。表1表示的是这45家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辽宁全省各市高新区,其中大连和沈阳企业居多。
输入指标的选取。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和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科技研发人员数量,高学历人才以及科研经费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投入指标。本文选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数比重(X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数比重(X2)作为劳动投入指标,把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X3)作为资本投入指标。
输出指标的选取。一般以企业的创新产出为输出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新产品收入、利润及专利等都是重要的,而且这些指标能够体现创新能力,所以本文以拥有专利数量(Y1)、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Y2)和利润率(Y3)这三个指标为产出指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企业利润有正有负,使得统计软件无法操作,所以在技术上,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三、模型分析结论及启示
本文借助统计软件deap2.1首先对这45家企业输出和输入指标进行DEA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其中,te表示综合效率评价系数,是考虑规模效率的技术效率,ae表示不考虑规模收益的纯技术效率评价系数,ce表示考虑规模效益的规模效率评价系数,scale为规模收益状况,“—”表示规模收益不变,drs表示规模收益递减,irs表示规模收益递增。se表示超效率分析后的综合效率(用于综合排名)。
从综合效率方面来看,有包括沈阳中海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辽宁民康制药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生物医药企业综合技术效率为1,为DEA有效,占全部45家企业的三分之一,能够说明这些企业不但规模收益不变,而且还能合理利用企业内部科技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另外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45家生物制药企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689,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辽宁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各企业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来看,综合技术效率的最高值为1,最低值为0.133,各企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企业间发展很不均衡。
从纯技术效率方面来看,有包括沈阳中海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辽宁民康制药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生物制药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说明辽宁有近一半的企业能够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能在当前投入水平下尽可能地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水平,相比较而言,其他24家企业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当前的投入产出比较低,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配置,使用效率低下。
从规模效率方面来看,有包括沈阳中海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辽宁民康制药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规模收益不变,有25家企业为规模收益递增,对于这些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投入规模增加产出水平。而另外4家企业为规模收益递减,应适当减小生产规模。
利用统计软件EMS对以上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超效率分析,目的是对45家生物医药企业进行综合效率和竞争力排序,表2中列出这些生物医药企业综合排名,排名靠前的企业大多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多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其特点是企业内部科技研发人才较多,人力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科研经费投入的意识较强,力度较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竞争力。
四、启示
生物医药产业是辽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财政投入的重要领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辽宁本溪医药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更为提升辽宁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当前辽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企业规模偏小,且较为分散,缺乏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辽宁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初级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培育;另一方面,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产品创新少,缺乏专利保护,工艺支撑技术有待提高,上下游衔接不畅,社会中介不强,风险投入小,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有些产品还出现高水平重复现象。
辽宁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十二五”时期是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赶超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应该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微观主体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这对有效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投入资金,加快提升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辽宁应加快制定生物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全省的战略高度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找准我省在全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位置,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确定财政和金融支持的重点项目和范围,使之成为指导我省未来一段时期内生物产业发展的纲领。其次,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一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开展驻点,定向招商,把引进生物医药产业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二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省级或市级企业中培育一批牵动作用大,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争取三年内培育出3-5个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1-2个知名品牌产品。再次,要重点培育创新型人才。辽宁省内有十多所医药类高校,每年培育两万名高校毕业生,所以,辽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良好的人才储备,要加强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合作及产学研合作。由政府出资成立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育基金,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快培育具有掌握、运用和创造高新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段永瑞.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和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3]宋小敏,杨青,万君康.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1).
[4]程红星,陈永莉.基于DEA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J].科技创业,2009,(12).
[5]刘井建,陈伟.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篇4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篇5
生物医药正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为让行业开始发热。
数据显示:2009年生物制药经济总量或超过万亿。进入2010年,截至目前为止,生物医药行业超大宗资金和大宗资金流入达77.07亿元,仅4月份就有50亿的机构资金进入该板块!
此时正值北京吹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集结号,重拳推出“G20”工程。此工程的推出标志着作为北京战略性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将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未来三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将从现在的400亿元发展到1000亿元,确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实现从“小散弱”向“高聚强”的战略转变和跨越发展。
在北京华美达药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馨婷看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早已蓄势待发,G20工程的实施为生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弱小症”开出了一剂好药方。“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早已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记者得到的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74136亿元,同比增长21.06%,连续几年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上亿元的规模企业2008年已达44家;医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北京化学制剂、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中成药等高端领域贡献了90%以上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每年有近1/10的一类新药在北京产生,亿元品种不断问世和提升;北京整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正在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2010年将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突破之年,前景可期,但其研究成果产业化程度并不乐观,多数企业罹患“弱小症”。
这种观点传递出目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一个略显无奈的现实:一方面,因为日益扩大的保健需求和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加大,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产业机制尚未顺畅,亟需自我突破,迅速升级。
华美达罹患“弱小症”
2010年,北京华美达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单方药金薯叶止血合剂销售额预计达到5000万。金薯叶止血合剂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尤其是针对ITP(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治疗ITP的药品。
“就是这样一种单方药,我们花费了8年时间,耗资近数干万才研制成功。”八年拿到“准字号”,在很多缺乏研发经费的中小企业眼里,华美达是很幸运了。因为手里握有原创药,且独此一家,即使做营销也不会出现许多竞争者,按理来说前途一片光明。可连续几年的推广却让王馨婷感到如他们这样的企业前方多崎路。
“对于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最主要的门槛就是持续研发经费的缺乏,大量企业因为不能承担这种周期长、高成本、高风险的研发经费,研发成果半途而废。”
迈过研发经费瓶颈的王馨婷并没有感到轻松,当药品仍处于研发阶段时,她在和一些知名研发机构接触时发现:很多生物医药权威专家手里都握有若干专利待价而沽,要么是专利迟迟得不到转化,要么就是被外地买家买走。
记者了解,这种情况在北京的确大量存在。目前北京很多科研院所、设备和人才均在为外地买家服务,北京科研所和大学研发的很多商业化成果多被上海和广东等地的公司买走,尤其是深圳,很多顶尖生物基因公司的成果都来自于北京。
中关村生命园总经理郭力正为此苦恼:生命园汇聚了大量的科技型研发企业,可是科研转化率却很低,税收也迟迟上不去,究其原因就在于科研转化多为外地买走。“生命园缺乏产业化的土地,而且北京制造成本太高,致使很多专利流失了。”
“我们希望自己将专利做大。”华美达的“做大”梦想仍然困难重重。这次他们遇到的是资金的瓶颈。“如果推广做得好,能够打入各省的医保目录,这样不仅我们自主研发的药品能尽快产业化,对企业再投入研发也具有一定的利润和空间。”
遗憾的是,没有政府的一些政策扶持,华美达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比如目前公司准备建一个固体制剂车间,还将在湖南等地扩建原材料种植地,均因资金问题搁浅。”
不久前在山东参加的一个医药博览会几乎让王馨婷为之郁积:金薯叶血合剂的市场价是268元/盒,前来问讯的人开价往往开一个很低的价,也就是说,数千万的研发投入和购买者期望价位仍相差较大。
其实这也是很多如华美达一样的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对的问题:“价格上不去,就永远不会有入做新药。”
新药产出率降低、研发成本不断上升、临床时间过长、上升过程太慢、企业定价不自主……这些关于药物创新的老生常谈至今依然存在,并且由于企业本身的基础薄弱,积累匮乏,国内生物医药发展的可持续性困难重重:“目前国内市场是仿制药多于新药。”
记者了解到,目前生物医药业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新药的开发能力和药品的营销,由于新药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虽然能够赚取高额利润,但国内公司大多不具备各种软硬条件。国外公司的做法通常是以新药开发带动药品营销,而我们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对于少数试图摆脱这种“营销带动开发”的企业(如华美达)来说,以上因素制约其向高、精、尖方向挺进,王馨婷坦言,这也是大多数生物医药研发型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如何对症下药?
据记者了解,国内生物医药所吸引的资金仅占整个医药融资5%的份额。很多投资人都表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还是很多的,很多公司会选择一些拥有突破性平台技术或者巨大市场的早期企业,即使这些企业非常小或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投资回报期,但只要企业具备高效台作的团队、自主的产品、显著的竞争优势、明确的市场机会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等特点,投资公司是愿意接受的。
“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国内企业并不太多。只有那些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才会被予以关注。”北京振华投资副总经理王军告诉记者,由于上下游依存链没有建立,国内很多企业只是单纯以研发为主导,再进行项目的转让,缺乏长远战略定位和市场考量。
“北京不缺乏生物医药研发人才,但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也没有形成风投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大,但模式不清楚。”王军表示。
“根据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现状,抢抓后发优势极为重要,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应以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为主。北京应该做具有核心价值的药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王军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两个环节:研发、销售,北京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抓住研发和渠道做文章,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宏表示,针对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大多患有“弱小病”的现状,这些技术的研制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比如政府可以着手推动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共性平台的建设将使很多中小企业节省很多成本。
这种公共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吸收如同仁堂、紫竹药业、双鹤药业这样的大企业,加大对他们的支持力度,还应该鼓励各具有核心优势的中小企业参与其中,以符合北京优势资源的高端技术开发为主,使其在运行机制、组织结构模式、技术转化方式、市场运作模式等方面发挥出支撑产业化的作用。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G20工程”的核心在于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创建,北京市政府将通过政策创新营造健康的产业氛围,通过全方位的支持措施支持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搭建一批国际化、高水平、规模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引入创新思维与手段,加强政府服务效力,保障企业受益。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机构还有很大优势没有发挥,我们不仅应该利用北京的资本优势将医药产业的诊断、保健、检测捆绑到一起,形成资源型上市公司,还应重新以产业政策支持产业基金的方式来寻求生物医药产业更大的发展。”
篇6
【摘要】目前,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结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三个角度分别提出解决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不足的有力对策。
引 言
在现代社会里,R&D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点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R&D活动,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出新产品、对老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从而可以节约其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企业的R&D活动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而融资渠道的宽窄、深浅直接影响着公司的R&D投资资金。因此,加强对企业的R&D融资渠道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R&D融资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股权融资(通过筹集资本或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利润再投资(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银行贷款、商业信用、政府资助等方式。上述融资渠道构成了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而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为企业利润再投资,具体的融资渠道结构如下:
(一)股权性R&D融资罕见
股权融资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筹集资本,这种方式为以R&D新产品为公司目标的任务型公司所采用;第二种为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这种方式为上市公司所采用。当前资本市场低迷,而任务型的公司并不多见,因此,利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取的资金并不多。
(二)利润再投资是绝大部分企业R&D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投入比例低于相关标准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企业的意向融资顺序大体为“利润再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这与“啄序理论”相违背;而从融资规模来看,生物医药企业R&D资金提取比例多集中在[3%,5%]这个区间,而根据国家的相关指导,高新技术企业R&D资金提取比例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而国外企业则甚至超过10%。绝大部分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要求,也远远低于国外企业。
(三)R&D融资中银行借款比例不确定,如为单纯的R&D融资,很难获得银行借款
由于大多数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直接目的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者扩大规模生产,而不是为了单纯的R&D活动,而在获得贷款后,企业有可能将部分贷款用于R&D活动,而企业对该部分贷款也没有专门的管理。因此,很难分清楚银行贷款有没有、究竟有多少用于R&D活动,银行贷款占R&D融资的比例无法确定。但若为单纯的R&D融资,由于银行的谨慎态度,不愿承担R&D的高风险,因为银行不会提供专门的贷款用于企业的R&D活动。
(四)部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筹集R&D资金
利用商业信用的方式又包括两种:一种为通过R&D项目的新产品客户预先收取一定的款项,若项目失败,则该资金可以不用全部归还;另一种为与合作投资者共同开发,利用自己的信誉寻找可以信赖的合作者,而两种方式的最终结果都分散了R&D活动的风险。但利用这种方式筹集资金的也只是部分企业,而且金额也非常有限。
(五)政府资助的R&D资金占资金总需求的比例不大
大约只有10%的R&D总需求资金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其R&D活动相对具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该比例并不大。
二、R&D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狭窄的矛盾分析
生物医药行业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R&D资金的投入,因此要扩大R&D资金的投入。而目前我国R&D融资渠道单一,导致企业R&D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除应扩大利润再投资外,应更多地借助于外部资本。但在当前的融资市场上,要通过外部资本来获得R&D资金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因为:
(一)R&D活动的特殊性使其融资渠道有限
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R&D活动具有风险较大、结果不确定、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不熟悉行业动态及投资特点的投资者将会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前止步;而当公司的资产是无形资产如技术、商业机密等时,从传统渠道外部融资则会更为困难。
(二)银行不愿意提供资金扶持
1.上述R&D活动的特殊性,使银行望而止步;2.银行贷款成本较高,包括R&D投资项目评估的成本;3.当前银行呆坏账金额较多,为控制风险,银行严格控制了贷款的条件,并追究责任到个人,使放贷人员在放贷过程中更趋于谨慎;4.绝大多数公司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不能获得贷款担保,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银行不太可能把有限的资金放贷给高风险的R&D项目。
(三)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非常有限,面对众多的企业R&D项目,这部分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所述,政府投入的仅占总资金需求的10%左右。而且,在资金投入方向上,也呈现出“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大企业、风险较小的应用性开发项目获得的政府扶持更多,而更需求政府扶持的中小企业、风险较大的基础研究型项目获得的R&D资金较少。这种情况极大地降低了政府扶持资金的效用。
(四)资本市场不能为企业的R&D筹集资金
这主要表现为:1.我国主板市场缺少层次,只能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进入,且当前资本市场乏力,大企业为防止股权稀释也不一定愿意利用资本市场筹集R&D资金;2.虽然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入市的要求比主板市场低,但对技术还不成熟急需资金的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来说,保荐人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等限定都是一道壁垒;3.中小企业板建立时间尚短,需要生物制药企业和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这个市场。只有经历了资金供求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之后市场才能繁荣,而这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瞬间。
(五)商业信用参差不齐,难以区分
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普遍不佳,这就导致了相关机构在提供资金过程中,担心资金的回收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相关的信用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没有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故相关机构无法分清楚参差不齐的众多企业的信誉,在提供资金过程中心存顾虑。
(六)信息传递不畅顺
信息传递不畅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R&D融资过程中,部分企业有时为达到融资目的而不惜制造虚假数据或隐瞒不利数据以符合相关标准(如银行贷款标准、政府资金扶持中的关于自有资金比例的标准等)。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投资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他们无法了解企业真正的情况,因此,不敢贸然提供R&D资金。2.由于信息障碍双方无法了解各自的需要,而若通过营利性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寻租费用一般来说都不低,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三、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的对策
要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D的融资渠道,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练好内功、提高融资能力、降低R&D风险,而且需要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宽渠道、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具体来说,要解决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结构的问题,需要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为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作为企业R&D融资的宏观管理者,应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企业监管、信息沟通等方面来努力:
1.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生物医药行业R&D投融资的积极性。政府应秉承“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公开、公平、公正;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相结合、不支持消极和不保护落后”的原则加强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以鼓励技术创新。
2.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改变扶持方式。政府应该首先适当扩大对生物医药企业R&D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鉴于财政逐渐向公共财政转化这一事实,且若过多的财政直接投资于企业R&D活动,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因此,在目前适当增加直接投入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这样既能使较少的财政能力发挥较大的杠杆效用,又能做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相结合,发挥出二者各自的优势。此外,由于各个企业的R&D资源有其比较优势且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政府应调整扶持资金投入的方向,改变“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
3.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建设。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而R&D过程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信用监管制度,外部机构不敢贸然把资金投入到这种高风险的活动中。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监管,建立相应的信用制度,加大对违反信用制度的处罚力度。
4.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的不对称和相关信息的不足始终是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过程中的重要难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企业和外部投资机构自身的努力外,政府还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作为:(1)完善信息沟通的机制和方式;(2)建立与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融资紧密联系的信息服务体系。
(二)从外部信用机构方面来看
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存在对R&D项目风险的疑虑,同时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普遍对R&D项目有“惜投”或“惜贷”的心理,这使生物医药企业的R&D融资更为困难;而实际上,我国的大量资金并没有投资出去,导致资金被闲置、浪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大对R&D的投资。
1.完善现有的信用政策。目前,外部信用机构应根据生物医药企业的特点,既要考虑项目的风险性,又要考虑项目的成长性,制定一套适合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的信用管理方法,在信用担保、授权范围、审批环节等方面体现灵活性。
2.创新金融品种,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根据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的特点以及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服务方式,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R&D项目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帮扶解困,逐步提高其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3.积极获取信息,对合适的R&D项目提供融资。要改变外部信用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外部信用机构自身应该对项目进行评估,从而获得客观的项目信息。同时,也应该与企业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加强对企业信用的评价。
(三)从企业自身方面来看
企业是R&D融资和使用R&D融资的行为主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R&D融资能力,因此企业需要扩大内源筹资,提高外源筹资的能力。
1.从内源筹资来看,绝大部分企业的R&D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超过5%,低于国家标准和国外数据。企业应该提高利润再投资的比例,扩大内源融资,同时应保障有一定的现金流量来支撑R&D活动。
2.从外源筹资来看,企业为获得外部资金等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1)提高自身素质,这些素质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控制风险能力和企业的信用等。只有自身有良好的素质,才能使R&D外部融资成为可能;(2)要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通过信息传递给外部机构以吸引外部投资机构;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外部机构的投资需求信息,争取与最合适的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尽量使R&D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篇7
ABO联盟以提升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水平、壮大北京研发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为根本目标,秉承“同一世界,统一标准”的服务理念,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共享、联合营销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系统解决方案。
探索产业发展新思路
历经多年的发展和积淀,2008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已近320亿元,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也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状态。
作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发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北京拥有全国最丰富的临床资源,拥有全国最具优势的新药筛选、临床前药效学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安全评价、临床评价、中试与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平台,拥有多个科技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平台和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
除此以外,北京涌现出了包括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京天成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爱普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批拥有专业技术的研发服务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北京独特的科技资源优势使其成为跨国制药公司和外地企业设立机构的重要基地,以赛诺菲-安万特、宝洁、健赞、诺和诺德、扬子江药业、江中制药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在京建立了研发中心。
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其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特点,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基于这种态势,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存量与增量并重,增量为先;制造与服务并举,服务为重”的发展思路。
但是,北京还有强劲的科技效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国家“十一五”期间支持的重大新药创制平台,有40%左右落在北京。这些实力雄厚的重大技术平台,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战略资源。盘活科技创新资源,使之服务于全国乃至全球的新药创新活动是北京在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
在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服务业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发展成为成熟的业态,形成了昆泰、康文斯、MPI、HLS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研发服务机构。而在我国,虽然一些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已经拥有一些特色的专利或专有技术,但研发服务业刚刚兴起,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普遍偏小。
以联盟形式将这些企业凝聚起来,对内合作,互为支撑,共享技术和装备;对外培育共同的服务品牌,拓展市场,提供打包服务。这种发展模式成为北京发展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现实选择。
ABO联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系统解决方案,融入全球创新链条,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ABO联盟旨在融合创新链条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整合其在国内乃至世界所拥有的独特技术,以小企业带动大院所发展,以全球创新活动作为服务对象,打造“亚太生物医药研发基地”。
共享资源8.6亿元
ABO联盟成立4年多以来,成员单位已由最初的8家发展到了现在的34家,整合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9家科研院所资源,可共享的科技条件资源达8.6亿元,实验室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5个通过国际AAALAC认证的实验室、6个GMP车间,拥有3名“重磅”专家及国际顾问、12名国际化“代言人”以及超过3000名高端人才。
ABO联盟自成立以来,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的构建,已在新药研发链条中初步构建了包括基础研究、中试放大和临床前评价等各环节的技术服务能力。目前,联盟内已有三家成员单位接受了美国FDA的GLP检查,8家成员单位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家单位通过了符合WHO标准的GMP认证。
完成3.3万个订单
2009年是ABO联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年,也是ABO联盟不断调整与做实的一年。在这一年里,ABO联盟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围绕着市场与标准两条工作主线,不断完善以执委会为核心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工作方式,重点在国内外市场拓展、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建设和新发传染病应急反应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自2006年以来,ABO联盟多次组团参加了BIO等国际知名会议,针对重点城市组织大型路演活动。经过上述工作的开展,联盟的国际品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推动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的建设,从整体提升联盟的服务能力。同时,ABO联盟以新发传染病快速应急反应体系为重点,形成效率优先的“北京机制”,在EV71和H1N1等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ABO联盟共完成 3.3万个订单,销售额达7亿元,技术服务收入达5亿元。其中,国际订单的收入占技术服务收入的39%以上,新增技术服务21种,为114个创新品种提供了服务,新增客户77家,服务区域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长春等省市,以及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ABO联盟的成员单位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位列我国化学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前三名,京天成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建立了我国最快的人源单抗研制平台,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建立的肺癌肿瘤模式为国内首创,国家药物安全评价检测中心、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及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所提供的服务代表了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最高水平。现在,ABO联盟已经成为北京新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的新药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篇8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医药领域;应用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相关先进理论成果、当代先进技术不断侵入现代生物技术,全面社会需求,生物技术由高新技术代替过去传统技术俨然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其与医药领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一方面能够促进医学基础学科发生革命性转变,一方面能够为医药工业开辟出又一片天地[1]。
1现代生物医药的重点领域
1.1肿瘤治疗
世界范围内,肿瘤死亡率在疾病死亡率中有着十分高的占比,每年各个国家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数以亿计。肿瘤属于一种多机制的复杂病症,现阶段依旧采取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方式治疗,疗效并不十分客观,同时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当前,唯有现代生物医药方可肩负起彻底攻克肿瘤的人类使命,肿瘤治疗着实进入到一个两难的局面。在对肿瘤患者机体癌细胞进行杀死时,同时会危机到患者机体的正常细胞。基于此,现代生物医学提出了导向治疗理论。导向治疗指的是借助抗体寻找靶标,就好似导弹的导航仪,于病灶中有效引入肿瘤药物,从而不至于伤及到其他正常细胞[2]。现阶段,在数百余种开发的现代生物技术药物中,存在一半被用于肿瘤治疗,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抗肿瘤新药研发及现代生物技术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1.2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好比小脑萎缩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等,势必会愈来愈有赖于现代生物医药的发展。单单美国每年中风患者就超过80万,且死于中风人数达到20万,而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十分有限,特别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方面的药物更是极少,伴随神经生长因子、溶栓活性酶的开发为治疗此类病症带来了希望[3]。
1.3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当前,现代生物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诸多炎症是由机体自身免疫不足造成,好比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皮肌炎等,全球范围内全年单单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费用超过千亿美元,治疗此类顽疾的高效基因药物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艾滋病(AIDS)是属于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病症,现阶段治疗AIDS仍旧还没有十分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但很显然,医药领域已经把攻克AIDS的希望寄托于现代生物技术。
2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2.1制取活性物质
在现代医药领域中,医疗环节应用的抗生素、菌体药物及酶制剂等各种类型药物,均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成的,此类微生物发酵产物只不过是不计其数生物活性物质中的几种。一般而言,生物活性物质均是通过液体深层培养法而生成的,一些物质可发挥对生物体内酶活性予以抑制的作用,此类物质即为酶抑制剂,酶抑制剂在医药领域有着十分可观的发展潜力。在现代医药领域中,诸多生理活性物质均可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得以生成。就好比,在治疗大部分关节炎过程中,体激素往往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体激素成分中可的松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则更为显著。而醋酸可的松属于以脱氧胆酸为生产的原料,通过32个环节的化学反应合成而来,如若借助黑根霉将黄体转换成11-a-轻基黄体酮,则能够省去多个不必要的化学合成工序,有效提升其收率[4]。
2.2开展基因治疗
自基因角度而言,基因治疗指的是将具备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是增补到部分存在缺陷的基因中,进而实现对基因缺陷予以修复的目的。自治疗角度而言,基因治疗指的是借助导入遗传物质对病患机体细胞基因予以转变,进而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此种导入基因既可以是与缺陷基因有着对应功能的同源基因,又可以是与缺陷基因不存在关联的治疗基因。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基因治疗期间,多采用下述两种治疗方式:(1)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法,即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对生殖细胞基因表达予以转变;(2)体细胞基因治疗法,即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对体细胞基因表达予以转变。自理论角度而言,对生殖细胞缺陷予以修复,一方面能够对当代基因缺陷展开治疗,一方面能够保证基因缺陷不至于遗传到下代人细胞基因中。
2.3改进生产工艺
现如今,我国已设立了国家基因资源库、生物样本库及蛋白质库,将各式各样化学药物制剂技术、基因重组治疗性抗体、大规模培养、基因治疗等作为关键,通过一些大规模企业构建健全医产学研密切相融的新药研发体系。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进药物生产工艺期间,其能够起到提升菌种生产性能和水平、简化工艺改善收率、优化工业生产菌种及极大降低生态污染等作用。世界范围内生物制药市场中基因工程药物已经占据很高的份额,有着高成长、不易攻破壁垒及极佳市场潜力等特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因工程药物复合增速超过5层,平均毛利率高达80个百分点[5]。基因工程药物包括单抗、重组蛋白及新型疫苗等,近些年借助基因技术改进亚欧无生产工业、生成高产菌株的实例不断增多。
2.4单体克隆
单体克隆抗体一经问世,便得到医药领域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其不仅具备可标准化、质地均一、反应灵敏等优势特征,还能够展开大规模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现如今,市场上已有数以百计的单抗治疗制剂、单抗诊断试剂,且还存在诸多单抗治疗制剂正在被开发。单抗偶合物能够展开机体定位诊断,有效促进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诊断工作的开展。单抗偶合物一方面能够促进机体肿瘤定位,一方面能够展开导向治疗,强化肿瘤治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功效,降低不良反应及用于杀死机体肿瘤细胞等。此外,单抗简易家庭诊断药物,好比糖尿病诊断药物、妊娠诊断药物等逐步在市场中推广,简易诊断法作为一种时展趋势将逐步由医院转至家庭。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增强体质、攻克病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预防、诊断和治疗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方面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基于此形成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截至目前现代生物技术最为庞大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臧秀兵.浅谈生物技术在现代医药行业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32-32.
[2]黄金会,罗浩原.基于生物技术在现代医药行业的应用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9):155-155.
[3]王可炜,羊芳明.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应用和挑战[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36):34-35.
[4]高巍,刘佳.医药领域中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作用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162-163.
篇9
1.1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生物技术专业近十年由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导致该专业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学生就业压力年年加大。在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问题仍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一般每年除了大约30%-50%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外,其他毕业生的就业往往趋向于散发状态。而且一般性生物技术企业多是参加大型综合性院校的就业招聘会,而不参加医学类就业市场,生物技术医药类企业多数是名为招聘生物技术专业,实则招收医学类、药学类学生,更是加剧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的恶化。根据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近三年的调查,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的学生比例较低,大部分学生从事的行业与生物技术关系不大。因此,考取研究生也成为该专业大多数学生的首要选择,学校和专业教师也往往鼓励学生考研,从而使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医药生物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大大打了折扣,变相地转变研究生教育的预科培养。根据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近三年的调查,表明大约有80%以上的学生将考取研究生作为其毕业时的首选,甚至毕业后仍有不少没有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又重新加入再考研的队伍中。由此可见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1.2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后续问题
就业形势的差强人意带来连续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高考招生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青睐生物技术专业,这种现象在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尤为普遍。该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近几年一直不高,而这种现象又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发展部署,在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培养、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向生物技术专业倾斜。同时由于第一志愿录取率低,大部分生源需要从其他报考专业调剂,又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调剂到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感到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从心理上对生物技术专业认同感较差。这些调剂的学生中大部分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学习风气,从而使专业的发展极其被动。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从诞生开始就显现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并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直接促成了生物经济产业的发展。2013年我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
2.1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医药生物技术将是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和开发领域,如何在医学院校做好做强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2.1发挥医学院校的医学教学资源优势
地方医学院校一般都有多年的办学历史,优势专业往往集中在医药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和药学等专业,而这是其他类型高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充分挖掘医药学科的基础优势,结合目前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在生物技术专业构建了完整系统的“生物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计划与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体现生物、医药之间的交叉融合特点,除让学生学好生物基础平台课程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别安排一定比例的医学和药学有关的医药类板块,建立生物技术知识为主、医学和药学知识为辅、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医药生物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产学研结合,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联合办学
产学研是相互耦合、相互促进的,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创新的思维,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培养体系,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优秀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往往站在医药生物技术科技发展的前沿,往往洞悉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充分挖掘办学驻地或者临近区域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资源和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实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融入他们对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理念,有助于培养与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相接轨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积极走出去,同山东省烟台市威海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具体规模,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分别从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技术专业专职教师中选拔一定数量的教师,通过互派方式,培养为“双师型”教师。这部分教师既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又熟悉生物技术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生产操作平台,他们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培养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重要参与者。熟悉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能及时掌握生物技术企业中生物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就会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提出更合理的建议,深谙教育教学规律就能更好的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更为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接轨
卓越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时抓住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使教学各环节前后衔接,形成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授课体系,并将国际上关于生物技术的新进展融入教学体系中;紧跟生物医药企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需求的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灵活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及时更新。在已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或医药研究所(公司)联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步对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采用校企联合模式组织教学,在企业进行的教学过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2.5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分类培养我校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积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喜爱程度,进行分类培养,通过有类别的引导,培养他们成为生物技术产业中不同层次的人才。例如,热爱生物技术科学、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要及时把这部分学生引入教师的科研中,使其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科研思维,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考取研究生,培养成为生物技术的高层次研发人才。近三年,我校药学院积极在生物技术专业中积极开展大学生早接触科研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经过统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基本保持有30%以上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联系专业教师,课余时间跟随专业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起到了很好的培养,参加的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其他对生物技术不是非常喜欢的学生甚至厌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和就业难度,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产学研平台中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中及早进行实践锻炼,把所学知识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使他们一毕业就能有娴熟的与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相对接的操作技能,在企业中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
3展望
篇10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生物医药行业 成本效益
一、生物制品行业中成本效益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联性
GMP是生物医药行业成本控制的指引。生产环节要严格按药品GMP认证规定进行操作,同时也要定期接受复检。2008年1月执行的修订后《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更加严格,基本等同于生产企业要实现“零缺陷”。其对物流部分从采购到产出有着严格的质量检验要求:企业应根据工艺要求、物料的特性以及对供应商质量体系的审核情况,确定原料药生产用物料的质量控制项目、物料应按批取样检验、对产出的产品能够找到其所有生产原材料的来源、批号等,使每批的产品与生产用的原材料发生一一映射关系,从而达到产成品与原材料具有追溯性。财务人员就要以成本效益为中心,通过编制物料平衡的计算表,来反映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即:根据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特点把其生产过程划分成N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投入的原材料按理论投入量进行价值核算,最终形成产品的制造成本,核定为标准成本。
GSP是生物医药行业成本效益的标志。生物医药行业的流通环节要遵守药品企业GSP认证的项目要求。在《药品企业GS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中明确了药品的入库、出库、报损、储存、运输和不良反应报告等内容,确保了合格的药品转移至消费者管理内容要求,不合格的药品如何处理的内容要求,这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了最终的把关,同时合格质量的药品流向消费者手中的同时也创造出无形的巨大社会效益。从会计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财务人员就要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设计销售业务流程,销售部门主要负责处理订单、签订合同、执行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催收货款。发货部门主要负责审核销售发货单据是否齐全并办理发货的具体事宜。财会部门主要负责销售款项的结算和记录、监督管理货款回收。最终实现产品的资金循环。
二、建立成本效益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条件
企业高管团队重视“成本管理出效益、成本管理出质量”的先进理念。企业员工要贯彻成本效益与质量优先的平衡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手段无疑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一剂良方。国家强制生产管理标准和流通标准的贯彻执行,客观地促进了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更要以此为契机,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模型设计、开发与建设,植入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信息系统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生物医药行业的成本效益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一)重视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能对管理层进行独立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中国企业传统的“重管理轻治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重视诚信与道德价值观
无论企业管理层还是其他员工都应该以诚信与道德价值观作为行动的准绳,并且不折不扣的执行。诚信与道德价值观是控制环境的基本要素,影响企业重要流程的设计、管理及监督。管理层应向员工传达诚信与道德标准,并针对违反政策和道德准则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去除或减少可能导致员工进行不法或不道德行为的机会。通过公司政策、行为准则及管理层的以身作则,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与财务成本效益管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医药行业在生产环节有GMP的要求,流通环节有GSP管理规范,终端环节有国家药品监管码质量跟踪系统。这些都是由国家制定的严格监管措施,是医药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四)关注风险评估,健全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刻在影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以发现和处理这些变化带来的风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五)完善生物医药产品的安全防线
对于生物制品行业来说,人是其产品的消费终端。即使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遵守GMP和GSP要求,但由于每个人有个体差异性,在使用产品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少量的不良反应,为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使损失降至最低,就要考虑这部分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其有效途径就是加入产品责任险。
参考文献:
[1]闫培金.《企业物流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
[2]《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规范-指引
[3]《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