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艺术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影艺术的理解

篇1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节能;功率因数;设备布局

一、前言

节能已是长远的国策,对建筑电气设计而言,如何在设计阶段就实现节能的理念,制定可行的节能方案,已成为设计同行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建筑电气设计领域,设计人员对供配电系统中的节能方法有很多,将其归纳起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变配电室选址尽量选负荷中心,以便减少电能线路损耗

2、负荷计算要与实际相结合

3、提高功率因数

4、合理布局电气设备

本位讨论的重点为,设计人员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如何做到上述4点,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二、 电气节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电气节能设计既不能以牺牲建筑功能、损害使用需求为代价,也不能盲目增加投资、为节能而节能。因此,电气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就是基于满足在建筑物内创造良好人工环境提供必要的能源,为建筑设备运行提供必需的动力,按照用电设备对于负荷容量、电能质量与供电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来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

2、实际性。要充分考虑实际经济效益,合理选用节能设备及材料,使节能增加的投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收回。

3、节能性。应考虑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消耗,比如电气设备自身的电能消耗,传输线路上的电能消耗等等。这应该是节能的着眼点。

三、变配电室选址应为负荷中心

变配电室选址时应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以降低变配电系统中的电能损耗、电压损耗和有色金属消耗量。这一点几乎在所有的变配电所规范和手册上都能找到,但是我们设计人员往往在设计时采用直线距离方法来确定负荷中心,这点其实是错误的,电能传输靠的是导电体,因此在确定负荷中心时必须以导电体实际路由长度为依据。

导体越长,导体电阻越大,那么消耗在导体上的电能就越多。不仅如此,导体越长,其感抗越大,最终导致整个配电系统中无功分量增大,功率因数降低。

四、负荷计算要与实际相结合

建筑电气中的负荷计算是在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及使用功能得到满足,并考虑到今后发展空间的前提下进行的,节约电能也必须首先满足上述要求。

负荷计算主要包括估算法(包括单位产品耗电量法和功率密度法)、需要系数法、二项式法和单相负荷计算法等。其中需要系数法由于比较简单得到了广泛使用,因此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将需要系数法作为电气计算的主要方式。

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通常用需要系数法选择变压器容量,但经过笔者实际调查发现,设计人员设计的负荷为变压器的60%-80%,但实际负荷仅占变压器的30%-60%,甚至更低。这不仅造成了变压器安装时的一次资金投入浪费,也使变压器向整个配电系统中输入感性分量,是系统功率因数降低,不利于节约电能。

如某国有企业为住宅小区安装的一台容量为800KVA的箱式变压器,设计其负荷率为60%,但笔者与其主管物业部门共同调查时发现,这台变压器在夏天用电高峰期时平均负荷率为50%,而在冬天用电低谷期时其负荷率平均值仅为20%,有时甚至更低。并且地方电力检查部门也多次上门提出变压器负荷率过低,电能损失过大等问题。

对于建筑电气设计人员来说,进行负荷计算是要依据相关规范和手册进行,但对如下几点笔者和几位从事多年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同事均达成共识,也不违反相关规范和手册要求:

1、对公共大型建筑如政府办公大楼、大型场馆,展厅会所等选择需要系数是可取上线;但对规划、面积、功能相对到位的商住楼、宅小区等可以取下限。

2、如果相关规范和手册上有推荐的需要系数值有上下限时建议取下限值。

3、按规范要求配电干线的计算负荷为各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之和再乘以同时系数;变配电所的计算负荷,为个配电干线计算负荷之和再乘以同时系数,这两点千万不要忽略,否则选择的变压器容量必定偏大。

4、当消防设备的用电负荷小于,火灾时切除的用电设备的负荷时,在负荷计算时应不考虑消防负荷,即减去消防负荷来确定变压器容量。

五、提高功率因数

在实际用电过程中,提高负载的功率因数是最有效地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的方式。提高功率因数意味着:

1、提高用电质量,改善设备运行条件,可保证设备在正常条件下工作,这就有利于安全生产。

2、可节约电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电费开支。例如:当cosΦ=0.5时的损耗是cosΦ=1时的4倍。

3、能提高企业用电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企业的设备潜力。

4、可减少线路的功率损失,提高电网输电效率。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主要分为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和采用人工补尝两种方法。其中为了提高自然因数的方法我们再设计时应尽量采用以下方法:

1、恰当选择电动机容量,减少电动机无功消耗,防止“大马拉小车”。

2、对平均负荷小于其额定容量40%左右的轻载电动机,可将线圈改为三角形接法(或自动转换)。

3、避免电机或设备空载运行。

4、合理配置变压器,恰当地选择其容量。

5、改善配电线路布局,避免曲折迂回等。

而人工补偿我们现在主要用的是加入无功补偿装置,如电容器,可以有就地补偿、分散补偿、集中补偿等

六、合理布局电气设备

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和建筑电气设计手册都强调了10KV变配电所要深入负荷中心,合理选择低压配电线路的路由,以减少电能损失。但实际设计当中真正做点这几点其实很难,因为建筑专业再设计时很少能考虑到电气这方面的需要,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需要与建筑专业进行积极沟通。随着民用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下列问题是应该初步达成共识的:

1、对超高层建筑,根据用电负荷的配置和分布,是可以把相应的10KV变配电所布置在一定高度上,离负荷中心近的,建筑物的“避难层”处。

2、对于大型住宅小区,为了增加底下行车位,建筑结构处理已将地下层全部联通,对这样的建筑物,应将10KV变配电所布置在地下一层的中心位置,以缩短低压配电的供电距离。

篇2

[关键词] 《集结号》;电影美术;电影主题

一、电影《集结号》及其美学特点

《集结号》是以、朝鲜战争和解放初期的战争故事为题材的电影,诉说了一个军人谷子地为死去的弟兄们争取“烈士”名誉的故事——父母养他们的时候都是“有名”的,葬身荒场就“无名”了,这不公平。谷子地是一个弃儿,对于一个不知道从何而来没有姓名的人而言,他深知无名无姓的悲哀。姓名代表了一个人的存在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一个无名的人难以说他活过,一个失踪了的人更谈不上荣誉。谷子地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要的是一种社会存在上的安全感,更是为那些生命寻找在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1]

导演冯小刚运用真实的电影拍摄方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它在镜头的设计、景别的运用、演员的表演、色调的选择(场面的调度)以及后期的剪辑制作上独具匠心,跳出了常规影片所使用的叙述手法,给受众耳目一新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觉。

画面构建了五次闪回的剪辑手法。首次闪回是在汶河阻击战若干年后的朝鲜战场上,第二次闪回是1955年谷子地转业到曾战斗过的地方,第三次闪回是当谷子地来到无名烈士墓前自言自语道“爹妈都给起了名字,为什么都成了无名的孩子了”,第四次闪回是在谷子地已经找到了老部队,汶河军分区做出决定,追认47名官兵为革命烈士,就在他听完王金存妻子读的通知后,他又一次回忆起1948年在战壕里与指导员最后的对话,最后一次闪回出现在47名烈士墓前。

导演曾四次安排四孔桥画面的出现。桥在这部影片中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的象征,它不仅揭示了主人公需要与死去的战友沟通、与现实社会的沟通、与观众的沟通、与任何意想不到的问题沟通,还需要去帮助连长谷子地抚慰战争给他心灵留下的创伤。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艺术目的就是使受众深深地受到影片的思想熏陶,从而达到和电影主题产生共鸣。《集结号》就是一部非常令人纠结的优秀的电影作品,导演将自身内心感受融合于电影之中,从而深刻地描写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并且成功地刻画出在战火中的幸存者为死难的战友立碑招魂的主人公形象。

《集结号》故事的流畅、逻辑的严密和台词的锤炼,同样充满着美学内涵。在《集结号》影片中,无论是战场的英雄还是壮烈牺牲的英灵,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刚刚开始,它像一个推进器,推动着每一个故事的情节一步步走向。《集结号》这部优秀的战地影片,又一次开创了中国战争商业大片中的新领域。无论是思想意义还是镜头的设计或是画面的剪辑,都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2]

二、《集结号》的电影美术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一)视觉美术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色彩的运用是美术艺术形式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在《集结号》中,导演将电影美术的艺术手段使用在电影的画面上,让人感到在视觉上得到了直接的艺术冲击,其处理得可谓是独具匠心。影片的全部故事所承载的时间和空间的色彩基本上是采取了两种明显不同的色调进行处理的,尽管电影情节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现,然而,谷子地的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对战争的铁血场面记忆犹新。影片中导演将人类在直对战争的死亡面前人性的彻底表现,这一悲壮、恐怖而又凄凉的艺术场景采用了青灰色进行艺术象征,顿时令人毛骨悚然,从而实现了视觉美术对电影主题深刻的影响,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二)美术镜头的使用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这部电影的最大贡献,是中国电影终于第一次把荒废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真实还原到了银幕上,像《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花》这样英雄主义的颂歌还很难与《集结号》相媲美。特别是前半部的战争场景非常逼真,音效卓越,不同地方不同枪械射击的声音清晰可辨,几乎没有长镜头,肩扛或手提摄像机的近距离跟拍,摇摇晃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电影美术中摇晃镜头,是电影美术的一种艺术运用技巧。影片的结尾部分是一个令人产生丰富想象而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的艺术享受。例如,谷子地最后为牺牲的战友赢得了“烈士”这样光荣的称号的时候,镜头在集结号的悲壮而又荒凉氛围中徐徐拉开。最后摇镜头将镜头的定位停留在一座大桥上。这不是寻常的大桥,它的身旁埋葬着和谷子地生死与共的47名战友。此时,观众不禁联想翩翩,谷子地和战友们的共同战斗场面以及他们在呼啸的枪炮子弹之中纷纷不幸中弹牺牲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摇晃的美术镜头又落在一群散乱的队伍中,那行军中的一幅幅肃杀和苍茫惶然的面孔,在皎洁的月光下留下了历史的战争印记。不难想象,电影美术镜头的使用给观众带来的艺术审美的震撼作用有多么巨大。[3]

(三)美术形象塑造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集结号》是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在整部影片中,导演运用电影美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大多是使用灰暗的色调作为影片的基调,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渲染了电影的主题。从而有效地展示出一幕幕血腥而惨烈的典型战争场面,以紧张、震撼、强烈的艺术魅力衬托着电影的主题思想。

《集结号》中有一场戏是整部电影的戏眼,也是最出彩的地方。因为近距离的重炮轰鸣,谷子地连长暂时失聪,一排长在弥留之际为了保全一连谎称自己听到了集结号,这时士兵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争论是关于逃生还是死亡的一场争论。让我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一群除了忘我冲锋外,仍对生命充满着眷恋的战士。与过去电影中“高、大、全”的战士形象相比,《集结号》里的那些哑了嗓子、灰头土脸的士兵更让人感到亲切和震撼。而指导员王金存从一个胆怯者成为一个殉道者的成长历程是对英雄更加符合人性的诠释。是整部电影的一个亮点,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

谷子地在年轻的时候就戎马倥偬驰骋疆场,是一个有功之臣,然而到后来,他的仅有的理想为逝去的战友们找回应该就有的荣誉还是那么困难、那么力不从心。在这过程中,他在十分的凄凉和痛苦之中夹杂着多种难以解决的矛盾,他饱受世态炎凉、忍辱负重猜忌,受尽人们各种各样的猜忌。他为自己没有能力替死难的战友们讨回公道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主人公不屈不挠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他一定会矢志不渝、坚贞不屈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进行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奋斗。导演通过电影美术非常娴熟的运用成功地塑造出了主人公的独特艺术形象,从而更加突出了电影的主题思想。由于主人公自身的社会地位低微以及具体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不得不放下一切的依赖外界来实现自己理想的念头。他毅然决然地采取了中国文化中的愚公移山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去为已故战友挖掘坟墓。此刻,主人公坚强而独特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从而突出了影片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歌颂生命的主题。[4]

(四)电影美术中的音乐手段对电影主题的影响

在电影《集结号》中,管弦乐的使用可以说是气壮山河、大气磅礴,它就像鲜红的血液在众多的男人们的血管中哗哗流淌一样,像长江、像黄河那样一如既往的坚强信念。无论在空间和时间上有着千变万化的改变,但是,意志和信念矢志不渝,永远不会改变。还有,吉他音乐,它的出现立即令人感到有一种“战地黄花分外香”艺术氛围。因此,电影美术恰当地使用听觉语言即音乐手段也可以衬托电影的主题思想。

三、如何利用电影美术表达电影主题

(一)重视视觉感受的表达

由于电影是视觉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呈现出的视觉美感会直接影响到电影主题的表达。所谓视觉呈现,包括镜头语言的使用、画面光线的处理以及场景的选择。在《集结号》这样一部史诗巨片中,配合主题的表现,深色的光线、静默和悠长的长镜头以及恢弘的场景都为渲染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性做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这部影片中,经典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散发出来的是男性的阳刚之美,是无私奉献精神之美,是大无畏精神之美。这种美好的形象,必然也是点睛之笔。在主题升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光辉的形象和映衬之下,还有谁能不为之动容。这样的电影美术,就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

战争永远是反人性的,电影不仅探讨了战争的反人性,同样也揭示了政治、集体、社会的反人性的本质。团长以牺牲47个弟兄生命的代价换取大部队撤退以及谷子地战后的不公遭遇,就把这矛盾鲜血淋漓地摆在我们前面。我们只能在谷子地和那47个卑微的、无人知晓的弟兄身上,甚至是那出卖47个弟兄的团长和司号员身上,看到可贵的人性和血性。谷子地要砸团长的墓碑而跟司号员打起来那场戏,两个残废老兵泪流满面,感人至深。电影质问了一个以前主旋律电影所不敢触及的问题:个人的尊严。

永垂不朽的英雄事迹固然可歌可泣,但令人感动并释怀的场景更在于影片后半部分述说战后对人物的历史追问。有几个场景是可以追述的,一是旧战场已变成煤窑,谷子地回到此地以一人之力吃住在煤窑,为的是天天挖掘煤矿找寻战友的尸体……一片偌大的墓地,墓地上竖着的木排上写着“无名”,明明是爹妈给起了名的,怎么就成了无名无姓的呢……他们本应该是烈士,怎么就失踪了呢……这才是影片要揭示的主题——人文主义思想,尊重生命,还生命以尊严。据我所知,这部影片催人泪下更多的是表现在这一部分。因为在进入电影院之前,关于战争场面的惨烈,各类媒体的宣传就已经让我们有了足够的心理承受力,而对后半部分人文关怀情节的呈现,却毫无准备,加上前半部分壮烈、血腥场面的铺垫,使观看者荡气回肠,哽咽在喉,热血喷张。我相信,只要是内心对生命充满热情的人,无一不为这一组组电影美术场景动容唏嘘、潸然泪下……

《集结号》在中国电影史上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在体现电影主题的过程中,电影美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镜头语言的运用、光线色彩的表现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为凝练主题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果和作用。在今后的电影制片中,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关注电影美术对电影主题影响的积极意义是电影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胡媛媛,张乐.波兰实验动画电影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0(S23).

[2] 王茂林.浅议电影美术中的室内陈设布景[J].电影文学,2010(S17).

[3] 赵俊华,赵紫薇.百花齐放姹紫嫣红[J].中国电影老海报,2010(02).

篇3

关键词:电影艺术 审美特征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动态的再现型艺术,它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电影与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影是指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电影美学要求电影首先要以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也就是要具备电影的思维特点和艺术特点。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一些。本文旨在从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反映现实的逼真性、视听的高度融合性和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四个方面浅要地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我们说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在它的肌体中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汲取了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汲取了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又如:将文学溶入电影艺术,主要在于汲取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方面等。二是,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电影从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二、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我们知道电影最早被称为“活动的照相”。至于照相我们是清楚的,所谓的照相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静态的。而活动的照相也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只不过是把可见的事物在运动中纪录下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动态的。因此,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特性――逼真性。谈到逼真性,照片的逼真在于人物、景物的真实;而电影的逼真性除此之外还在于,电影还能发出物体的声音和人的语言,它和活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使电影具有了更强的逼真性。另外,电影还能够把生活中的颜色和色调逼真地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色彩艳丽的世界。这样,银幕上的生活由于运动的画面、声音和色彩三者的结合,就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了。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都看过电影。有些电影看过数边,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比如:《地道战》。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用镜头真实的纪录了生活。

电影艺术的逼真感还有另一个表现――蒙太奇――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段。蒙太奇虽然来源于建筑学,但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相似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空间范围和视角。比如:有时远观、有时近取;有时从这个角度观察,有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有时平视,有时斜视,有时仰视,有时俯视;有时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随着事物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正是通过观察点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观察点上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电影正是根据这个特点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

三、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以及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首先,来看看传统艺术。绘画艺术是用画面来塑造形象,但是缺少了音响效果;音乐艺术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但又缺少了画面,也就缺少了形象感。而电影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出现,使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电影和戏剧又有所不同,电影和戏剧虽然都重视动作性,但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而戏剧更重视的是言语动作。电影艺术不仅善于汲取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台的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台》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

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电影艺术的空间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拥有时空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由于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了极大的自由性。比如受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时间感就短,信息量少,时间感就长;节奏变化强烈,时间感就短,节奏变化缓慢,时间感就长。这里还涉及一个电影艺术时空的交错的问题。所谓时空交错指的是打破现实时间的自然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场面进行交叉衔接,将联想、回忆、幻觉、梦境同现实融为一体,使时空呈现出跳跃性并获得多层次的展示。电影艺术似乎有一种不受物理空间和自然时间束缚的力量,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更能摆脱时空的客观规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们对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创作,同时也有利于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辛、甘 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译,三联书店,1986.12。

[3]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E•吉甘:《论电影艺术的特点》,见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1984。

[5]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4。

篇4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视艺术;蒙太奇;二次传达;科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42-01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否是同一门艺术,这是学术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有诸多相似之处,以至于很多学者将其二者统称为“影视艺术”,但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对电影与电视的不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笔者认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门艺术的不同分支,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二者的差异正逐渐模糊。

一、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艺术共性

(一)都运用蒙太奇来实现其艺术创造

蒙太奇手法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把不同的镜头艺术性的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它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看事物、看世界的方式。以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为例,影片中多次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如:对比蒙太奇,回忆的彩调和现实的黑白色调,冷暖对比;重复蒙太奇,红袄、红发夹、红布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可以算是一条线索,引导着剧情的不断发展;隐喻蒙太奇,途中青花碗的破碎隐约意味着父亲的这次离去,回来时不会那么顺利,埋下伏笔等。以电视剧《铁梨花》为例,交叉蒙太奇将主人公的喜悦与伤悲、期望与绝望、命运的坎坷描绘的深入人心。由此可以看出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突出特征。

(二)从创作过程看,属于二次传达,传播结果定型

文学、绘画等艺术是一次传达,即经过作者的创作,艺术表现已经固定,不可更改。音乐、舞蹈、喜剧等为二次传达的艺术,先有作者作曲、编舞、写剧本、然后在经过演出实现艺术创作,这便是二次传达。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同样属于二次传达的艺术,先有剧本,在经过导演、编剧、摄影、演员、特效、剪辑等成型,并且不再变化。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播放,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异。

(三)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大众化与多样性

大众化与多样性既是内容体现也是形式的体现。大众化可以理解为被广大观众普遍认知,或是广大观众立体视角的全面展示,而非自我单一的认知,多样性则是百花齐放,既可以拍规模宏大的历史大片,也可以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大众化与多样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魅力的基础。北京大学副教授陈宇认为冯小刚电影获得市场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冯小刚电影首先是拍给老百姓的”,它们面向市场,贴近现实生活,且没有重复,总在创新,抓住了观众的期待。

二、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艺术个性

(一)心理感受与视觉不同

电影艺术艺术氛围浓厚,在大屏幕上观看电影镜头,图像的清晰度高,影像尺寸大,视觉冲击力强,能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电视艺术则不同,屏幕缩小,清晰度大大降低。电视的观看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看电视的过程中,观众可以讨论剧情、可以发表看法、可以随意变换频道、可以发泄情绪,轻松自然,提供给观众的是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电影强调感染、电视则更强调感受。

(二)传播环境不同

电影艺术是在影院,而电视艺术则是在家庭。电影播放时影院内的漆黑环境及良好的音响效果,能够给观众营造一种强烈的观影氛围,把观众一步步引向对银幕世界的专注和认同,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后者现实感较强,收视环境熟悉,电视艺术作品又是夹在新闻、广告和综艺节目中,因而更容易使观众接受现实主义的作品。基于不同的传播环境,观众的反馈也不同。电影观众不可能边看边评,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别人的欣赏。他们只能默默地接受,悄悄地酝酿,褒与贬都只能在观看结束之后。电视艺术则不同,周围是熟悉的人,边看边说,没有约束,当场反馈,参与性极强,很符合现代人的社会心理。

(三)表现手法不同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画面、色彩和场面调度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相同,但基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两者各有侧重,电影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倾向于使用远景、大全景、全景等大场面来展现,体现纵深感和大气势,电视则更多以近景和特写为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的差异性正逐渐模糊,在技术的支持下,电视也可以运用长镜头、大全景来表现宏伟壮阔的场面,相反,电影也并不一定要选择大场面及长镜头,小成本故事片、喜剧片也许更受观众的欢迎。现在人们更多地选择用网络形式观赏,因为它克服了许多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两者的差异性正逐渐的模糊,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利于影、视艺术的创作者找好自己的定位,为广大的观众创造出更出色、更影响深远的作品。

篇5

[关键词]技术;审美;沉浸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沉浸性体验:1908-2008中国百年电影声音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ZH010)。

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经说过:“电影里面的声音有一天能像电影里的画面那样成为一种可驾驭自如的手段。……声带有一天能像画面那样从一种复制的技术转变为创造的技术。”[1]著名大导演乔治·卢卡斯也认为声音作为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画面占有同等的对电影叙事和情感渲染的推动作用。声音进入电影创作领域近80年,确实已经成为能够驾驭和创作的技术,它的进入绝对不是偶然,它已给我们的电影艺术打上深深的烙印。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我们在艺术美里所欣赏的正是创作和形象塑造的自由性。”[2]受众在对电影声音的审美接受中,接受主体会根据自己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个体兴趣等,对电影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对电影声音艺术的审美接受是随着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使主体有着不同的审美嬗变。从早期声音记录技术发展中对于电影声音感知到模拟技术下的声音对于画面的视觉延展再到以主体参与为主的沉浸式体验,已充分让我们感受到声音艺术创作接受的主体审美过程是对于电影声音艺术二度体验的过程。在电影声音的二度体验过程中,作为电影声音的创作主体和电影声音的审美接受主体都是在体验着影片中的情与境,感受着真与理,将我们自身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电影声音艺术中,充分调动接受主体情感、知觉、想象等,从而获取较高的审美体验。由众多的对于电影声音审美接受主体构成的共同感悟所创造出的审美体验,恰恰体现出作为艺术鉴赏的大众性,而大众接受体验出的丰富的含义远比创造主体给予电影作品的意义要全面与深邃。无论是对于电影声音的设计还是接受者对其能够进行鉴赏,一定是建立在声音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之下,因此声音记录与还原的媒介技术就已然能够成为电影声音设计者与受众审美接受的桥梁与纽带。

一、“入乎其内”:追求技术本位中电影声音听觉感知的审美接受别林斯基曾经认为,欣赏美应该具有“美学情感”,如果只是一味地“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那就“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更坏”[3]。对电影声音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也是达到创作者与鉴赏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对于声音在电影艺术中表达的正确理解,就不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如果没有创作者对于声音元素的理解与加工,就不能让接受主体感知影片的主题与情绪,因此创作者的创作与接受者的鉴赏就密不可分。“入乎其内”自然也就成为早期电影创作者对于声音元素的设计和接受者对于电影声音审美接受的平衡点。

在世界电影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声音元素的加入,1927年出品的电影《爵士歌王》中当男主人公唱完一首歌曲后,说了两句台词。无论是创作者无意的创作,还是其有意的存留,就是这两句话却让接受者感同身受般地感悟着主人公所说言语的内涵,加强着我们对影片的深刻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命运似乎在他的台词中更强地表达出来。“入乎其内”就是创作者在利用声音元素创作的时候,希望能够达到和接受者同样的情感共鸣,而实现对其画面内涵的感知。实际上早期即使没有台词的电影艺术作品,也利用了声音的另一个组成元素音乐来达到“入乎其内”的共鸣作用。像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虽没有对白与台词,但是却有其音乐的伴奏。早期的电影没能够做到把声音记录到媒介上,但是在现场为了营造其不同的气氛,现场会请来乐队根据画面的播放而配上不同旋律的音乐,情绪的感染就在于音乐中不断地加强,更符合了接受者观影时的心理期待和情感体验。但当时仅限于声音技术的发展,还不能够把声音元素作为独立的创作元素而考虑,因此此时对于声音的接受也只能够停留于“入乎其内”,既电影声音的接受者通过声音达到对于画面的感知接受。

篇6

[关键词] 数字电影艺术的产生;数字电影艺术的审美;数字电影艺术的未来

回顾电影历史,短短百余年,电影制作技术已经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遭到立体声道的一次次的技术革新,这一次次的技术飞越,给电影的艺术形式创造了无穷丰富的演变和美的意味情趣。新世纪,伴随着全球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电影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革命。数字电影突破了思想与绘画、摄影机与胶片的技术基础,将电影数字技术化。数字技术与电影的结合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最初直接反映生活的画面,到创造性突出视觉奇观,再到银幕中隐含的特殊效果,使观众逐步体会电影的真实性。无论是电影幕后的制作,还是在电影载体的数字更新,无论是电影中主人公的灵魂形象或者是电影观众的欣赏认可,都彰显出数字技术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国内外电影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数字电影艺术产生的价值意义

每当听到人们谈论好电影或是电影好时,笔者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好的电影?从赏析角度上看,一部经典大片的数字技术特效带给观众的视角冲击,绝对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从主观上讲,我们首先总会以自己的审美需求为先准。然后强加于他人,希望别人也能赞同自己的观点。然而客观的眼光是一切真理的基础,进入数字电影时代,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观点,也已经黯然失色。从艺术表现上,我们总是喜欢积极的东西,数字电影带给我们的总是极富想象与超前的,具有挑战性与先进性的东西,这时对于欣赏者而言,主观评价的来源只是区别于对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而已。

数字电影作为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媒体艺术形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在电影只反映现实性的年代,许多传统电影制作达不到镜头需要,要借助电脑才能更完美。运用电脑技术将传统电影引入数字化技术后,会使影片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效果。电影数字化技术最大的好处,直白地说,那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电影创造的世界给人以更为强烈的真实感。不论是《天下无贼》里刘德华用玻璃杯剥鸡蛋,还是《英雄》重李连杰的剑穿水珠,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这种出神入化的场面是不可能有的。据媒体报道,外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通过数字化技术,仅用200人就演绎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数万人参加的诺曼底登陆,当影片上映时,几乎没有人能感到是科学的巨大力量在推动着这场银幕上的战争。在这历史与现实、现实与电影之间,真实抑或不真实,真真假假没有人讨论,因为没有人否定历史!

总之。数字化技术所造成的影像奇观和科幻效果,尽管无法改变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但是它却已经改变了传统电影艺术真实的最终意义,给了我们思维想象力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数字媒体艺术成就电影美学效应

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电影本身的现实性和时空连续性。因而。在数字技术出现以前或者在数字电影还未曾与电影结合的时代,无论对电影的本身有多少种看法,一个最基本的也似乎是大多数理论家都赞同的,是电影的现实性本性。一些有影响的电影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曾经指出,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绝对的现实主义”。马赛尔・马尔丹在其《电影语言》一书中断言:“电影艺术是高度‘现实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最能向我们传达现实感的艺术,因为它能最忠实地再现现实的外部特征……我觉得可以断言,电影是比任何其他艺术表现方法更为现实的语言,电影也许首先便是一种语言,甚至它就是现实本身。”

然而,数字电影的产生与飞速发展,已经逐渐湮灭了电影的这种现实性,它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另一方面,电影艺术美学形式发生转变,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甚至作为一门学科拿来研究。从数字电影中,生活美的真切,人性美的光辉,自然美的雄壮,我们都可以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于是,便提高了我们的鉴赏美和认知美的能力,在这丰厚的美学中,数字技术的成就是无穷大的。

哲学上说。每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郡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即数字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社会背景,而数字电影的产生,又带来了相关的艺术形式。从艺术的角度上说,数字电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目前可以说是电影艺术的支柱,它的成就并不只在技术上。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或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从观赏角度分析,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电脑艺术家们可以凭借影视制作软件打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和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自然景观、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以及各式各样心灵象征的意象。美国好莱坞《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骇客帝国》等一大批科幻影片在全世界风靡,与其说是数字技术的成功,不如说是电影寻找到了表现心灵和思想欲望的新形式更为准确。因此可以说,数字电影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数字电影艺术情趣的培养与提高

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作品,总是带着不同的主观色彩,有人喜欢画面艺术效果,有人喜欢波折的故事情节,而有些受众群众则看得更远、更深刻一些――它们寓意着什么,体现了什么?凡是美的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但是数字电影并没有只浮躁地夸大现实,它在极力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将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愿望放大,加以理解运用,然后又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超理想的现实,更进一步。科幻片《E,t外星人》呈现给观众的是具有浓郁人情味的一面。它表现了人类和外星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从而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未来这陌生世界的恐惧感。而《星球大战:魅影危机》和《最终幻想》等数字科幻电影,给观众以感官上愉悦之处,就在于它可以使观众以超常的视角去体会,从而满足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理。因此,在数字电影中,一切科幻片甚至近些年来陆续出现的魔幻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与价值。我们欣赏表象,体会意境,却不为表象和眼前的东西所牵制,我们生活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早在1997年,迪士尼推出了第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动画片《花木兰》,该片以中国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为题材,据说是经过上百位动画大师历时两年才完成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电影画面,其整体风格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元素,画面柔美轻巧,意境唯美悠远,极富东方韵味;其音乐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部电影巧妙地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的普遍认可。他们的成功正 说明了,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是本着这样不断追求与创作而来的。

我们知道,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必然会经过感知、想象、理解与认知这三个步骤,这是审美境界得以塑造与提高的必然选择。数字电影的审美情趣只存在于受众人心里,它只会让你去感叹、去赞美、去理解、去想象。当受众认识到自己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欲望是什么的时候,这就标志着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了。数字电影是集技术、故事与表现形式为一体的,这三个层面共同作用。技术是保证电影质量的关键因素,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表现形式则是电影追求的最高层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好电影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这么简单,技术与故事情节必不可少。但电影表现形式犹为重要,它能开拓视野,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掘人们的想象力与能动力,并且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四、数字电影的未来之窗

数字技术的发展总是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技术的进步将会把数字媒体艺术带向何方,这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为电影提供了制作技术的同时,也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纵观各发达国家,他们的科技文化发达。数字电影技术已经很纯熟,创作人员已从过去单纯地运用数字特技逐步转化为将其与传统摄制、传统特技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以科幻、超现实、未来和宇宙为主题的电影已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前景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电影的数字化也已经成了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我们期待着日臻完善和更新的数字电影给我们带来更加完美的感观体验。虽然我国的电影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市场前景日趋看好,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许多经济技术要素与市场发展要素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数字电影院创下1.2亿元票房收入的最高记录,在全世界处于前列。目前,中国数字电影的拍摄、放映数量和票房产出皆创新高,发行、运营网络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成,数字影院建设正在加速展开。

数字电影实际上并不仅仅在改变电影的画面,它在改变着电影的全部制作方式、传输方式、发行放映方式。总而言之,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引进,整个电影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化,并还要不断变化着。数字艺术的诞生和飞速发展是一件令世人瞩目的新鲜事,而数字电影就其影响来说,随着不同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它们反映的内容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技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正因如此,数字电影才有更广袤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们要及时把握现状,立足于丰富多样的事物形态,不断总结各种电影艺术产生的形式,归纳其发展规律,为电影业和电影美学的进一步生产实践提供人才上的支持和理论上的指导。

五、结论

篇7

[关键词] 《哈利?波特》;虚拟空间;创意;国际化;影像表现

 电影《哈利?波特》的上映掀起了科幻电影的思潮,电影的影像表现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人类对魔法世界的向往,更加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但是在电影创作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虚拟空间创意运用到现代电影创作中开拓了电影的表现可能性,增强了电影表现力,使得电影不再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同一性载体,而是更加具有真实感,更加符合观众在泛文化背景下的欣赏和阅读需求。本文就电影《哈利?波特》虚拟空间创意的影像表现做一些思考和分析,以期得到广大老师指正。

一、电影《哈利?波特》中虚拟空间创意的影像价值

现代电影艺术的多元发展为电影的生存空间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从技术创新、艺术表现、高科技创新应用以及影片效果的角度来看,现代电影中虚拟空间创意的价值非常广泛。笔者就电影《哈利?波特》中虚拟空间创意的影像表现的价值论述如下。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影技术特别是影视后期特效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电影的虚拟艺术手法与传统实拍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创作者或者导演可以灵活地将以前很难或者无法拍摄到的画面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例如,我们在《哈利?波特》中看到的千里草蛇,就形成了这种视觉的冲击力,而影片中的多个环节的虚拟空间创意的创意表现那种试图突破的传统电影技术的真实感也恰恰成了虚拟空间创意的影像价值构成的主要元素;其次,《哈利?波特》作为电影技术的先进流派,科学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定位也相对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电影元素,促使电影艺术在不断的变化中来解决电影拍摄中的空间问题,整个空间环境的变化、电影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电影制作中电影的市场定位和电影的内涵发展,都成就了现代电影业在文化变革时期的特殊历史使命和地位;再有就是电影虚拟空间创意喻指为,前一个时间和前一个空间是艺术作品的能指本身所在的现实时空;后一个时间和后一个空间实际上是艺术作品的所指事物所在的时空,两种时空处理办法构成科学技术赋予电影艺术的生命内涵;还有就是虚拟创意的应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促进了行为和艺术的融汇,迫使电影艺术对新科技、科技艺术的重新审视和架构。那么这种审视必然是由技术的变革与电影传统文化的底蕴构成,更为主要的是虚拟空间创意的影像价值给予了电影创作的持续性和生命力,为虚拟空间创意在电影中的应用开阔了空间,同时也为电影创作手法的变革开阔了视野,在这一点上,电影《哈利?波特》由于技术的创意,艺术与意识的碰撞,促使电影艺术更加包容性地融合了虚拟空间创意。换言之,就电影《哈利?波特》来说,虚拟空间创意在形式上丰富了电影创作的途径和形式,在手法上更加国际化,在创意方面成为超越现实主义的经典版本。

篇8

关键词:钢琴;电影;音乐;美学;特点;表达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01-01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结合体,由电影的概念我们可知,电影不仅仅是连续的画面构成的,还需要音乐的存在才能是完整的电影,二者之间能够完整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将电影的表现更有特点和内涵。在电影中,若是画面主要以展现生活内涵为主,那么,音乐则是将人物细致刻画,深化剧情。钢琴音乐能够满足电影艺术巧妙而且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达到电影美学的要求,尽管电影艺术与钢琴艺术在功能上有着差别,但是当二者表达一同一个主题时,就会出现画音统一存在的局面。

一、试听的综合感受

电影画面与音乐的音响相互融合成为一体,也就是音乐和画面同时展现在观众面前。钢琴音乐的选择范围是根据影片的主题而选定的,要根据剧情的需要从而限制钢琴音乐的表现。很多人认为,《钢琴别恋》拥有好莱坞电影音乐史上最美的钢琴旋律,在笔者看来,这部配乐更大的意义在于,尼曼用钢琴的唯美素描和一系列充满古典主义色彩的变奏,打破了极简主义的原始界限。开场的第一钢琴主题极具印象色彩的旋律线条在哀伤清淡的触键下显得寂寥落寞,听者仿佛看到主人公艾达在海边抚弄着钢琴,迎着海风独自起舞。不久,第二钢琴主题在随后两个乐段中先后出现,旋律活泼灵巧,音乐在轻快的琴键跳动下暗藏危机。优雅古典的钢琴旋律在平缓但内具张力的弦乐衬托下散发出遗世独立的凄冷情怀。两个大主题在乐段中前后映衬,相互角力,在动静张弛的戏剧氛围中尽情宣泄。尼曼通过简单旋律重叠和古典管弦乐技法制造出随音乐韵律起伏的动静转化,正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主人公艾达在感情的激荡中既享受又惊恐的心理。两段主题钢琴的角力仿佛象征着影片中两个男人因为艾达而展的无形争斗。在尼曼的改造下,钢琴的旋律片段带有强烈的印象派效果,连绵起伏的旋律重叠使每一个音符成为流入内心并让人隐隐作痛的根源。

二、感情的共鸣

不只是钢琴,弦乐在乐段中如清晨的薄雾笼罩在四周,仿佛一个无形的力量将所有乐器和音符都约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形成相对封闭集中的表达效果。尼曼在一个封闭的音乐场景,对单个乐句的旋律线条进行细微刻画,使音乐在行进过程中既保持延伸的可能,又让其在无限循环中找到归属的意义。尤其是几个钢琴变奏乐段,在钢琴进行多次旋律往返后,弦乐适时加入,把钢琴重新带入整合的轨道。钢琴的重叠与弦乐交织成一个巨大的网,将情绪细密地编织于内,乐句此起彼伏的连绵伸展让观众茫然漂流在无形的旋涡里。观众在影片中找到了感情的共鸣,体现出影片在美学上存在的真正价值。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影行业不断翻新,钢琴音乐的特殊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钢琴乐通过观众的审美感官转化为感情到最后成为审美理解的的审美过程,是钢琴音乐的特殊美学效力。钢琴因素融人电影作品的主旨紧扣观众的内心,从而达到抒发电影美学的意义。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精神文化要求也随之增高。钢琴音乐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被众人喜爱和接受,钢琴音乐也因强大的艺术功能经常被应用在电影艺术当中。在电影艺术中,钢琴音乐的运用不仅能够为钢琴音乐自身创造出好的发展机会,还能使电影作品的审美感得到升华与进步。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与美学因素,可以给观众带来感官与听觉上的享受,提升电影艺术品位深化电影艺术的主题,使之能有更为深刻的蕴含。观众的审美观与时代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电影中对钢琴音乐运用时要考虑观众审美的变化而对钢琴音乐运用方式做细微变化

参考文献:

[1]曹莉芳.试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

[2]张怡.论钢琴在诠释电影主题与情感中的应用[M].短篇小说,2013 .

[3]张红霞,吴艳.丁善德钢琴音乐调性与和声思维模式初探[J]. 中国音乐学,2007(04) .

[4]匡.中国钢琴作品织体的民族风格六议[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2).

篇9

观后感与影评不一样。

一、性质不同

1、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2、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

二、作用不同

1、观后感:表达自己的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

2、影评: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表达的主题,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又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三、对象不同

1、观后感:可以是电影、话剧、连续剧等对象。

篇10

关键词:电影 歌曲欣赏 研究

电影歌曲指电影中的主题歌、片头曲、片尾曲、插曲以及剧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电影歌曲既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称得上是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具有二者共同的艺术特点。作为声乐艺术的一个分支,电影歌曲可以独立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是中国电影歌曲,还是外国电影歌曲,有不少已成为名歌,广为传唱,经久不衰。而电影歌曲欣赏,又是欣赏电影、欣赏声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并对学唱电影歌曲起到基础与前提作用。

一、歌曲在电影中的作用

歌曲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并不是以单纯的歌曲艺术在影片中出现,而是通过和其他要素协调配合对电影产生作用。比如一段歌曲在插入影片时首要考虑的是电影画面及故事情节是否符合,是否能够对插入歌曲的电影片段产生影响,能产生什么的影响是烘托感情还是对作品剧情弥补铺垫。因此在影片中选用歌曲要特别慎重,不要让歌曲破坏了作品的整体审美艺术价值。电影歌曲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四大类:主题歌、插曲、主题曲、场景歌曲。

二、中国电影歌曲审美形态的特点

1、歌曲内容指向性具体、明确

歌曲进入电影艺术就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同一时空出现,画面具体、明确的内容仿佛都在对歌曲进行着客观说明。因而,作曲家进行电影歌曲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歌曲那样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进行随意发挥,而要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风格等进行创作。也就是说,在电影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其内容必须具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性。从观众的角度分析,一方面,由于歌曲被置于影片的特定环境和情节之中,使人们对歌曲的感受与影片内容自然相连,从而产生较为明确和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歌曲借助电影的具体内容与情节,让观众通过电影画面,更加准确、直接地把握歌曲的内容,强化自身的歌曲感受力。由此可知,电影歌曲内容具体、明确的指向性,使其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然而,中国电影在20世纪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歌曲泛滥成灾的现象。正所谓“戏不够,歌来凑”,许多歌曲同影片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本毫无关系。可喜的是,许多导演和作曲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追求歌曲内容指向性的具体、明确,成为当代中国电影歌曲审美的重要特征,正如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所说:“最成功的歌曲就是当作曲家没有打算超出剧作任务的范围,而是一心一意地完成这种剧作任务而写出来的作品。”

2、歌曲形式灵活

一部纯歌曲作品必须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演奏(唱)时间上也应保持完整性。而歌曲一旦进入电影,它就变得非常灵活,作曲家创作不再遵循纯歌曲中运用的曲式结构,而是根据影片的具体需求创作出若干不同情绪的歌曲片段,其结构则根据画面内容与时间的需求进行“变形”发展。电影歌曲的这一审美特征主要是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导致电影歌曲丧失其连贯性,呈现出时间上的间断性。

3、歌曲创作手法多元化

由于电影作品的题材和形式多样,表现的内容和塑造的风格丰富,为了与之相适应,电影歌曲需要在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及音色等方面不断变化,产生“新意”,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音源被开发出来,给电影歌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一些全新的创作手法、理念的出现,更是为电影歌曲的多元化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当代中国电影歌曲创作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审美局面是时展的必然。

三、电影歌曲的欣赏要点

其一是明确欣赏目的。电影歌曲欣赏的目的,可分为宏观目的与微观目的两种:宏观的欣赏目的,是将欣赏作为审美教育,培养美好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审美能力;微观的欣赏目的,是将欣赏作为歌曲创作、声乐演唱、歌曲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起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目的。

其二是学会演唱。使自己成为电影歌曲的歌唱者,充分发挥“在一切艺术中,只有歌曲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歌曲也是优胜者”的作用,让电影歌曲发挥出最大最广的感染力。

其三是把握欣赏要素。电影歌曲欣赏,应把握以下要素:第一是了解电影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词曲作者的生平简历和创作思想、创作特色。

四、电影歌曲欣赏的必要方法

1、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电影歌曲欣赏的“案头工作”,如果说,电影歌曲的歌谱是词曲作家的“歌曲设计图纸”的话,那么作品分析就是在“阅读图纸”。没有这个“阅读图纸”的过程,就无法真正精准全面地欣赏电影歌曲这座“歌曲建筑大厦”。作品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词曲作家的生平简历、艺术道路、艺术风格;作品本身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速度、力度、复调、风格、体裁、情感、形象、演唱流派与技巧,等等。

2、具体欣赏方法

1)感性欣赏法

这是一般人从审美的角度,欣赏电影歌曲的方法,要求欣赏者倾情投入,凭借联想与想象,进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

2)知性欣赏法

这是声乐或歌曲教学中的一种欣赏方法,要在教师的统一指导、组织之下,进行全面的欣赏,并应反复欣赏,加之讨论交流、教师点评,使欣赏逐层深入,逐级升高,真正起到“解剖麻雀” “解读样板”的作用。要求欣赏者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动作用,获得独有的艺术启示与艺术灵感,成为指引自己歌曲创作活动的动力与智力支撑。由此可见,电影歌曲的欣赏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很好地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欣赏效果。在不断反复的欣赏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欣赏方法。

总而言之,电影歌曲作为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使电影与音乐取得互补双赢的艺术效果,而这,正是电影歌曲的重要艺术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于秀娥.影视歌曲价值举隅[J].电影文学,2009,(02).

[2]朱凌云,韩伟东.电视歌曲的特点及运用之我见[J].经济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