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进展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麻醉学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麻醉学进展

篇1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麻醉药物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与麻醉药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丁酰胆碱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与用药后长时间窒息有关。

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μ-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马多通过CYP2D6代谢。此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

局部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罗哌卡因主要由CYP1A2和CYP3A4代谢。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速度。

一直以来麻醉科医生较其它专业的医疗人员更能意识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将不仅更加合理的解释药效与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用药前就可以根据病人的遗传特征选择最有效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种类和剂型,达到真正的个体化用药。

能够准确预测病人对麻醉及镇痛药物的反应,一直是广大麻醉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之一。若能了解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就有可能根据病人的不同基因组学特性合理用药,达到提高药效,降低毒性,防止不良反应的目的。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 概述

二十世纪60年代对临床麻醉过程中应用琥珀酰胆碱后长时间窒息、硫喷妥钠诱发卟啉症及恶性高热等的研究促进了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这门学科最早的研究就是从麻醉学开始的。

药物基因组学(Phamacogenomics)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它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消除等个体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病人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并由此开发新的药物和用药方法的科学。

1959年Vogel提出了“药物遗传学”,1997年Marshall提出“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是药物遗传学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的研究方法和范畴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研究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药物反应关系的学科。但药物遗传学主要集中于研究单基因变异,特别是药物代谢酶基因变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而药物基因组学除覆盖药物遗传学研究范畴外,还包括与药物反应有关的所有遗传学标志,药物代谢靶受体或疾病发生链上诸多环节,所以研究领域更为广泛[1,2,3]。

二、基本概念

1.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基因是一个遗传密码单位,由位于一条染色体(即一条长DNA分子和与其相关的蛋白)上特定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组成。等位基因是位于染色体单一基因座位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式基因中的一种。人类基因或等位基因变异最常见的类型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13 000 000多种SNPs。突变和多态性常可互换使用,但一般来说,突变是指低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而多态性是高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

2.基因多态性的命名法:

(1)数字前面的字母代表该基因座上最常见的核苷酸(即野生型),而数字后的字母则代表突变的核苷酸。例如: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指的是在118碱基对上的腺嘌呤核苷酸(A)被鸟嘌呤核苷酸(G)取代,也可写成118A/G或118A>G。

(2)对于单个基因密码子导致氨基酸转换的多态性编码也可以用相互转换的氨基酸的来标记。例如: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多态性Asp70Gly是指此蛋白质中第70个氨基酸-甘氨酸被天冬氨酸取代。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及基因本身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这些基因编码蛋白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药物代谢酶、药物作用靶点、药物转运蛋白等。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麻醉药物与药物代谢酶CYP45O酶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1,2,3]。

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药物作用,对于临床较常用的、治疗剂量范围较窄的、替代药物较少的麻醉药物尤其需引起临床重视。

(一)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3,4,5,6]。

1、药物代谢酶

与麻醉药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

(1)细胞色素P-450(CYP45O)

麻醉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参与反应的主要酶类是由一个庞大基因家族编码控制的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统,其主要成分是细胞色素P-450(CYP45O)。CYP45O组成复杂,受基因多态性影响,称为CYP45O基因超家族。1993年Nelson等制定出能反应CYP45O基因超家族内的进化关系的统一命名法:凡CYP45O基因表达的P450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40%的视为同一家族(Family),以CYP后标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YP2;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5%为同一亚族(Subfamily),在家族表达后面加一大写字母,如CYP2D;每一亚族中的单个变化则在表达式后加上一个阿拉伯数字,如CYP2D6。

(2)丁酰胆碱酯酶

麻醉过程中常用短效肌松剂美维库铵和琥珀酰胆碱,其作用时限依赖于水解速度。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它的基因变异会使肌肉麻痹持续时间在个体间出现显著差异。

2、药物转运蛋白的多态性

转运蛋白控制药物的摄取、分布和排除。P-糖蛋白参与很多药物的能量依赖性跨膜转运,包括一些止吐药、镇痛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等。P-糖蛋白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不同个体间P-糖蛋白的表达差别明显,MDR1基因的数种SNPs已经被证实,但其对临床麻醉的意义还不清楚。

(二)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影响

麻醉药物的受体(药物靶点)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有可能引起个体对许多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药物效应和毒性反应[7,8]。

1、蓝尼定受体-1(Ryanodine receptor-1,RYR1)

蓝尼定受体-1是一种骨骼肌的钙离子通道蛋白,参与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由于RYR1 基因异常而导致RYR1存在缺陷的亚临床肌肉病,在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琥珀酰胆碱的触发下可以出现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以至导致患者死亡。

2、阿片受体

μ-阿片受体由OPRM1基因编码,是临床使用的大部分阿片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位点。OPRM1基因的多态性在启动子、内含子和编码区均有发生,可引起受体蛋白的改变。吗啡和其它阿片类药物与μ-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镇静及呼吸抑制。不同个体之间μ-阿片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差异,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也有差异,对阿片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GABAA 和 NMDA受体

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是递质门控离子通道,能够调节多种麻醉药物的效应。GABAA受体的亚单位(α、β、γ、δ、ε和θ)的编码基因存在多态性(尤其α和β),可能与孤独症、酒精依赖、癫痫及精神分裂症有关,但尚未见与麻醉药物敏感性有关的报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多态性也有报道,但尚未发现与之相关的疾病。

(三)基因多态性对其它调节因子的影响

有些蛋白既不是药物作用的直接靶点,也不影响药代和药效动力学,但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改变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例如,载脂蛋白E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以影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反应。鲜红色头发的出现几乎都是黑皮质素-1受体(MC1R)基因突变的结果。MC1R基因敲除的老鼠对麻醉药的需求量增加。先天红发妇女对地氟醚的需要量增加,热痛敏上升而局麻效力减弱。

四、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

大多数苯二氮卓类药经肝脏CYP45O代谢形成极性代谢物,由胆汁或尿液排出。常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咪唑安定就是由CYP3A代谢,其代谢产物主要是1-羟基咪唑安定,其次是4-羟基咪唑安定。在体实验显示不同个体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

地西泮是另一种常用的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细胞色素CYP 2C19的G681A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与正常等位基因G纯合子个体相比,地西泮的半衰期延长4倍,可能是CYP2C19的代谢活性明显降低的原因。A等位基因杂合子个体对地西泮代谢的半衰期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表现为地西泮用药后镇静或意识消失的时间延长[9,10]。

五、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

到目前为止,吸入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引起药物副反应的遗传方面的原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MH。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

与MH不同,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但其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7,11]。

六、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

神经肌肉阻滞药如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作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一种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其第70位发生点突变而导致一个氨基酸的改变,与应用肌松剂后长时间窒息有关。如果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杂合子(单个等位基因)表达,会导致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药物作用时间通常会延长3~8倍;而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的纯合子(2个等位基因)表达则更加延长其恢复时间,比正常人增加60倍。法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16例发生过窒息延长的病人中13例被检测为A变异体阳性。预先了解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型的改变,避免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6,12]。

七、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

μ-阿片受体是临床应用的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5%~10%的高加索人存在两种常见μ-阿片受体基因变异,即A118G和G2172T。A118G变异型使阿片药物的镇痛效力减弱。另一种阿片相关效应—瞳孔缩小,在118G携带者明显减弱。多态性还可影响阿片类药物的代谢。

阿片类药物的重要的代谢酶是CYP2D6。可待因通过CYP2D6转化为它的活性代谢产物-吗啡,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对33名曾使用过曲马多的死者进行尸检发现,CYP2D6等位基因表达的数量与曲马多和O-和N-去甲基曲马多的血浆浓度比值密切相关,说明其代谢速度受CYP2D6多态性的影响。除CYP2D6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已证实CYP3A4在其它阿片类药如芬太尼、阿芬太尼和苏芬太尼的代谢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有报道显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COMT是儿茶酚胺代谢的重要介质,也是痛觉传导通路上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经的调控因子。研究证实Val158Met COMT基因多态性可以使该酶的活性下降3~4倍。Zubieta等报道,G1947A多态性个体对实验性疼痛的耐受性较差,μ-阿片受体密度增加,内源性脑啡肽水平降低[13~16]。

八、局部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有特有的S-(-)-S对应体,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罗哌卡因代谢产物3-OH-罗哌卡因由CYP1A2代谢生成,而4-OH-罗哌卡因、2-OH-罗哌卡因和2-6-pipecoloxylidide (PPX)则主要由CYP3A4代谢生成。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Mendoza等对159例墨西哥人的DNA进行检测,发现CYP1A2基因的突变率为43%。Murayama等发现日本人中CYP1A2基因存在6种导致氨基酸替换的SNPs。这些发现可能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7,18,19]。

九、总结与展望

篇2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细胞和脏器功能日益衰老,贮备能力和代偿功能逐渐减退,常规全麻诱导时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对更不稳定,容易发生意外,本研究拟观察单次氯胺酮静脉注射对患者全麻诱导期的直流动力学影响,探讨其临床实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65岁以上,择期行胃、胆、肠等各类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组(实验组n=30)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n=30),所有患者术前均无神经精神疾病和心肺功能异常。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30 min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和阿托品0.5 mg,入室开放静脉,以10 ml/kg输注复方氯化钠后吸氧去氮,先匀速(60 s)静注2 mg/kg氯胺酮或生理盐水2 ml,1 min后缓注异丙酚1.5 mg/kg,芬太尼1 μg/kg,待患者入睡后,快速静注琥珀胆碱1~2 mg/kg。气管插管完成后静注维库溴铵0.08 mg/kg,行机械通气控制呼吸,术中以异氟醚、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 用HP监护仪监测患者入室后诱导前,注药后1、3、5、10 min的HR、BP、SpO2、CO。其中CO用美国IQ-101型智能无创连续血流功力学监测仪测定,用MMSE评分表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以判断患者术后有无精神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标示。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

2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与注药后1 min比较,注药后3、5、10 min MAP两组均明显下降(P

用从MSE评分表现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出院时的认知功能未发现异常(表3),因患者均在诱导后吸入高浓度氧,SpO2均高于98%~9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氯腰酮是目前临床唯一的非巴比妥类静脉中具有确切镇痛作用的,可直接兴奋中枢交感神经系统;同时可与单胺能受体结合,抑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重吸收,可轻度兴奋循环系统,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加[1,2]。本研究氯胺酮静注后3 min、5 min、10 min时BP、CO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可能和氯胺酮的直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有关。

MMSE量表由定向记忆、计算和注意,回忆言语五部分组成,合计30分,精神障碍患者均或多或少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大剂量给予氯胺酮常因谵妄,恶梦等严重的精神症状而限制使用。对大脑特定部位的刺激作用可能是氯胺酮麻醉后合并精神和运动副作用的药理学基础[3]。本研究术后MMSE认知功能并未受影响,推测可能原因如下:①单次静注氯胺酮后,药物迅速“重新分布”,大脑内氯胺酮浓度迅速下降[3];②芬太尼可减少氯胺酮的副作用[4]3;③氯胺酮的副作用主要因其降解产物引起,本研究手术时间较长,接近或超过氯胺酮降解产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

本研究中两组在注药后MAP均有明显下降,在未危及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而未予特殊处理,血压回升至基础值的时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单次氯胺酮静脉注射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改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兴奋交感神经作用,可适当维护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副作用,提高诱导期老年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许华,徐美英,邓小明,等.氯胺酮镇痛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21(3):132-134.

2 张宗旺,朱桂枝,张励才,等.氯胺酮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21(3):135-137.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53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4-02

在全麻中如何科学地选择合理的药物配伍,提高麻醉效果,保证麻醉安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是麻醉医生一直关注的问题。右美托咪啶(EX是一种新型、高效、高选择性的中枢肾上腺α2受体的激动剂,由于该药不诱发有临床意义的呼吸抑制,易唤醒,具有抗交感兴奋,独特的镇静,抗焦虑和镇痛的效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啶可以减轻手术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拔管时间,减少术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外科麻醉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关注在整个围术期及苏醒期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用药量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月入住我院择期手术患者,包括普外、妇科、骨科手术患者,共10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在30-50岁,排除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异常,无神经、精神病史,无长期服药史,身体健康,术前准备充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x(组和对照组(P组。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禁食水,术前常规给予长托宁0.5m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输注0.9%NACL溶液,监测BP、HR、ECG及SpO2,诱导前面罩吸氧,组诱导前10min给予右美托咪啶0.5ugkg,P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所有药物均需在诱导前10分钟泵注完成,麻醉诱导均给予静注咪达唑伦0.1ugkg,丙泊酚1-2mgkg,舒芬太尼0.2-0.4ugkg,顺式阿曲库胺0.15mgkg,行气管管。术中组连续以ex0.2ugkg在术中维持。P组常规进行维持,两组术中均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靶挖输注,间断复合顺式阿曲库胺维持肌松。两组均以参照入室前血压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术中维持血压、心率在入室血压基础值20%以下,当超过基础值20%时,调整输注速度,当无效时给予相应的血管活性药物处理,如收缩压

1.3记录检测记录入室后T0,诱导前(T1,气管管前(T2,气管扦管后(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结束(T5,拔管后(T6各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苏醒期寒战、躁动、呛咳例数。

2结果

2.12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P组患者T2时的BP、HR与T0时比较显著降低(P

2.22组患者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组显著少于P组(P

3讨论

现代人类对手术中的知晓反应非常敏感,人们都希望在舒适安全的条件下完成手术,所以全身麻醉成为首选。全身麻醉系指利用各种全身的作用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规则的下行抑制,导致意识消失的麻醉状态[1]。因此现代麻醉利用多种或辅助用药进行复合麻醉,尽可能减少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满足病人及手术的要求。围术期采用合适的麻醉方法,调整麻醉剂量,合理搭配物,使用非麻醉性药物已被证明是降低手术过程中应激反应的有效措施。本文讨论的是右美托咪啶在全麻中的应用,右美托咪啶是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分泌作用,能产生近似于自然睡眠的镇静作用,同时对呼吸无抑制,有效减轻应激损伤,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2],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免受应激损伤,减少围术期心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3],研究表明,通过预注右美托咪啶能降低显微手术的应激反应,并减少物的用量。

本研究显示,麻醉诱导前给予0.5ugkgex泵注可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同时术中用0.2ugkgh麻醉维持,可加深全麻镇静深度,ex可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二者同时应用有协同作用[4]。组瑞芬太尼吻合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P组,同时组组内比较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差异,说明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苏醒时间简短,说明对呼吸抑制小。

本研究结果中发现,组患者术后寒战、躁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在P组的患者中概率增加,这与瑞芬太尼所致的术后痛觉过敏和阿片耐受有关,造成术后躁动增加,而ex可有效抑制瑞芬太尼所致的痛觉超敏,达到超前镇痛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躁动发生率和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因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感[5]。ex同时具有一定的顺行性遗忘作用[6],能消除患者对麻醉和手术操作等的不良记忆,本研究中显示组无术中知晓的记忆。

综上所述,ex在全麻中的应用,可增加手术与麻醉的安全性,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麻醉的舒适度的要求,降低恶心、呕吐、寒战、躁动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盛卓人,王俊科.现代麻醉学.第四版.第23章:287.

[2]金泉英.右美托咪啶小儿应用进展.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4:409-410.

[3]尚宇,康万军,李悦,等.预注右美托咪啶用于喉显微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5:385-387.

[4]张小敏,赵海芳,江浩.右美托咪啶联合芬太尼在肝癌射频消融中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8:814.

篇4

2012年春节,一部由《江南style》改编而来的《麻醉style》风靡网络,红遍江城。这是一群在万家团圆之时仍在守护生命的麻醉医生自编自演的舞蹈。而编舞者正是湖北省首批领军人才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尚龙教授。

武汉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创立于1955年。在经过了半过多世纪的发展后,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如愿获得两项桂冠:一个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的牵头单位;一个是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的牵头单位。两项桂冠集于一身的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麻醉学临床、教学、科研和培训中心,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医学殿堂。

在那些为麻醉医学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一代又一代协和人当中,有2个人是不得不提及的人物:一个是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创始人、“中国麻醉医师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俊杰教授;另一位则是在当今医学麻醉领域久负盛名、被行业内广为称道“姚麻”的姚尚龙教授。这两人如同是在医学海洋里驾驶着同一艘航船驶向同一个目标。前者是浪里飞舟驶出江河,后者则是驾驶着这艘航船驶向大海,乘风破浪,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远航。

立志从医,承前启后

少年时代的姚尚龙心中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立志从医,当一名好医生。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姚尚龙如愿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1982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的姚尚龙在皖南医院做起了麻醉科住院医生。从那时起,从事临床一线的姚尚龙才真切的感悟到医学对于战胜人类疾病的手段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所力不从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一次手术后,病人满怀感激地握住外科医生的手说,“您的医术真高明,我一点都不觉得痛。”听到这番话,为了病人忙碌一天麻醉的姚尚龙感到有些困惑,“明明是麻醉师的作用,可是病人们却并不明白。”从此,姚尚龙就暗自下定决心,既要做幕后英雄,还要做出色的麻醉医生、全国知名的麻醉学者,要让大家认识到麻醉的价值。

1984年9月,姚尚龙来到了武汉协和医院的麻醉科,师从当时麻醉学界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刘俊杰教授。正是刘俊杰教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姚尚龙从一个真知实干的麻醉医生一步一步成长为麻醉学界颇有名气的领军人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姚尚龙教授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没有刘俊杰教授就没有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就没有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麻醉人之一。”他与刘俊杰教授的师生情意及两人在中国麻醉界的学术影响早已成为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传道授业,激励后人

熟悉姚尚龙教授的人总能被他充沛的精力所感染。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他仍然在不知疲倦的奉献。

除了担任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之外,姚尚龙教授还有一长串头衔: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首席专家;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大专院校教材委员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等等。

这么多的头衔如其说是一串串耀眼的光环,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熟知我国的麻醉医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有差距。面对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个差距必须依靠这一代代人来缩小,让先进的技术能够造福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姚尚龙教授深知必须要把自己所在医院的麻醉科建成示范学科,并以此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正是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姚尚龙教授带领的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开始从基础抓起,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加快发展步伐,一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科发展的果然成绩斐然,并于2007年成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又获卫生部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学科。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至此成为拥有临床麻醉中心、重症监测治疗中心、疼痛治疗中心、麻醉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和实验室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科室。

姚尚龙教授致力于把麻醉医师协会发展为麻醉医生之家,承担更多麻醉医生维权的工作。他不仅切实奉行医师协会的宗旨,致力于维护麻醉医师的权益,还要求通过发展协会会员、健全地方协会组织、加强多学会间合作等措施以实现临床麻醉、ICU、疼痛等整个麻醉相关学科和谐发展。在姚尚龙教授的带领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人心齐、人气旺、基础研究硕果累累,学术交流互助互进,麻醉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实现了整体进步。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首席专家,姚尚龙教授努力在中国推广初级创伤救治技术。2008年的汶川地震,姚尚龙教授亲自带领武汉协和医院组成的医疗队赴灾区救援。看着满目苍夷的场景和伤残的百姓,他一边指挥,一边还利用间隙时间亲自做了17台手术的麻醉,是全队手术麻醉做得最多的专家。过硬的作风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者和同仁的高度赞誉。“虽然我是一名专家,但是在地震的现场,我仍然感到无能为力。” 姚尚龙坦言自己能救助的人只是少数。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中国没有好的医生与药品,而是因为中国人尚未熟练掌握科学的创伤治疗方法。在姚尚龙教授看来,怎样让病人在受灾现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他们远离死亡和残疾,是中国灾后救治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之一。2010年9月,卫生部医院管理所与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PTCF)共同合作的“初级创伤救治”国际培训项目工作在正式拉开帷幕,而姚尚龙教授正是这个项目有力推动者。

“两鬓斑白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如今已是年近六旬的姚尚龙教授仍然在为麻醉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禅精竭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治学严谨的作风激励后人,力促麻醉医学在上新台阶。

良相良医,桃李满天

姚尚龙教授常说:有为才有位。既然在其位,当谋其职,尽其责。作为一名专家型领导干部,姚尚龙教授自担任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开始,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麻醉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系统学习医院管理方面的知识,从医院管理的大局上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人们眼中,姚尚龙教授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充分显示出了专家型领导的管理才能和工作魄力。他强调医院要从以往的惯性运作和粗放型管理的形态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过渡,坚持以人为本,患者利益至上的办院宗旨,强调医院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患者的诉求,办人民满意的医院。他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院各种规章制度,依靠制度管理,对事不对人。特别是涉及医疗质量和患者利益方面的问题,他能做到铁面无私,形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手术室的“血荒”是阻碍病人进行手术的一大难题。姚尚龙教授大力倡导术中节约用血,并且在武汉协和医院率先推行回收式自体输血项目。近几年来,平均每年有500余台心脏手术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2012年5月起,武汉协和医院手术科室全面启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节省了大量宝贵的血源。

祖国偏远的山区麻醉技术较为落后,姚尚龙教授经常带队支援这些地区。例如在新疆的博州,他每年都会不远万里带队赶赴那里,开展疑难杂症调研诊治、专家查房、专题讲座等活动。不仅派武汉协和医院的专家常驻新疆,还经常邀请当地的医生来协和医院进修学习,并定期选派麻醉科有经验的医生去帮助地方医院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麻醉学者,姚尚龙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科研要求十分严谨,对学生要求一丝不苟。姚尚龙教授成功申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主持多项卫生部重点研究项目,不仅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还积极参加多项国际合作的课题研究,扩大了麻醉学科的国际影响。姚尚龙教授不仅多次邀请美国、英国、德国等麻醉学专家讲课,成功举办麻醉与镇痛进展国际研讨会,还定期派科室年轻麻醉医师前往德国、英国、美国、奥地利和香港等地留学,并与美国杜兰大学建立住院医师互相培训关系。

姚尚龙教授十分注重对麻醉人才的培养,不仅悉心指导其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还不断强调年轻的麻醉医生需要开拓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姚尚龙教授指导和发表麻醉论文3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他主持的“985工程国际研究生课程”,定期邀请国内外麻醉名师给所有的医学生讲授麻醉临床和科研相关知识。他强调麻醉科室需要进行定期的麻醉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以扩充麻醉学生们的临床知识和经验。同时,姚尚龙教授力推每周一次的住院医师读书报告会,希望住院医师更多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口才,不仅需要麻醉做得好,还需要讲课讲得好。

几十年来,姚尚龙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麻醉人才,遍布祖国各地。对他的研究生,他时而是一名严格要求的“严师”,时而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朋友”。正是姚尚龙教授的悉心培养,其学生包括连庆泉、类维富、苏帆、王月兰、姜丽华、武庆平、尚游、金胜威、王寿勇等,目前大多数都是国内麻醉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其中不少的学生已经成为科室主任、教授和博硕研究生导师等。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曾几何时,中国的麻醉医生只能是手术室幕后的守护者。有人评价这样一群医生:治疗过无数的病人的病痛,却极少有患者见过他们的样子;守护过无数病人的安全,却极少有患者听过他们的姓名;抢救过无数病人的生命,却极少有患者知晓他们的努力,他们是鲜花与掌声背后的无名英雄。

篇5

【关键词】输注麻醉;肺癌切除术;舒芬太尼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18-01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环境污染加重以及吸烟人群的增多,肺癌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肺癌。同时肺癌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控制不好免疫功能状况可影响患者的预后【1-2】。而我们知道,老年患者身体处于衰退状态,任何手术与附属用的麻醉都可使自身免疫状态发生变化,也可刺激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3】。同时在麻醉中,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是保证病人安全、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前提【4】。靶控输注(TCI)麻醉既能保证充分的镇痛和足够的麻醉深度,有利于术中降压,又不影响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苏醒和拔管【5】。本文具体综述了输注麻醉应用于肺癌患者切除术的进展,现报告如下。

1 肺癌患者切除术的麻醉要求

众所周知,肺癌患者的机体功能都在弱化,中枢神经系统对静脉表现敏感,有可能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一些患者心血管系统代偿能力降低,重要脏器储备功能明显降低,在麻醉期间容易发生一些重要功能的失代偿状况。理想的麻醉深度应保证病人术中毫无痛觉和意识活动,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完善且无术后回忆【4-5】。术中监测麻醉深度能提高麻醉质量和手术安全性,减少麻醉并发症。同时又要防止过量,节约品,利于及早苏醒、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并发症【7-8】。

而在麻醉深度的判断中,一些患者的静脉麻醉随着剂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引起心动过缓或低血压,血流动力学的反应也可因用药不同而变化。手术麻醉时血压、心率、眼部征象、流泪和出汗用于预测机体对伤害刺激反应的特异性不高,与不过无助于监测术中知晓和术后回忆【9-10】。而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在脑电功率谱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测定脑电图的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得出的参数。脑电双频指数的优点是保持并量化了原始脑电的非线性关系,因而能更好地保留原始脑电的功能信息,观测简单,使用方便。脑电双频指数主要反映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状态,BIS值的大小与镇静意识有高度相关性,可较好地监测麻醉深度中的镇静成分【11-12】。

2 输注麻醉应用于肺癌患者切除术的特点与优点

在肺癌患者切除术中,输注麻醉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基础,通过调节物的浓度来控制麻醉效果,从而能够维持更加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麻醉效力【13-14】。靶控输注是运用计算机监测和控制给药速度的输注系统,可广泛应用于麻醉手术围术期以及行麻醉、镇痛以及其它各种药物的恒速输注。在传统应用中,连续输注式用药既可减少药物峰浓度过高现象,又可使血药浓度很快达到稳态,但是其血药浓度不能随外科手术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得到随时调整。静脉靶控输注给药时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这使得静脉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测定成为可能【15】。

3 输注麻醉应用于肺癌患者切除中的药物选择

丙泊酚是目前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的主要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而平稳,但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老年患者应用尤其明显【16】。

舒芬太尼于1974年合成,其在阿片类药物中镇痛效应最强,镇痛效应约为吗啡的75-125倍,是芬太尼的5-10倍。舒芬太尼作为最强效镇痛药物,起效快,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好,可以在手术前后为老年肺癌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镇痛【17】。同时有研究资料表明舒芬太尼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增加外周血CD16+、CD8+淋巴细胞数量【18】,不过对于其剂量的运用还有商榷余地。采用靶控输注技术给药可较好地控制血药浓度、减少不良作用的发生【19】。有研究表明,舒芬太尼输注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均降低,术毕约5-6分钟睁眼,6-8分钟拔管,为此保证充分的镇痛和足够的麻醉效果,同时对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20】。舒芬太尼发挥镇痛效应的同时,小剂量药物本身却对细胞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学者研究表明以芬太尼1/10量的舒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舒芬太尼组病人不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氟类吸入的吸入浓度也明显低于芬太尼组,提示舒芬太尼与氟类吸入有更强的协同作用【21】。还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体重修正的Gepts药代动力学参数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实际血药浓度与预设靶浓度相关性良好。还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靶控输注丙泊酚持续患者意识消失状态时,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可明显降低BIS,其机制与舒芬太尼本身的镇静作用有关,还通过药物相互作用使丙泊酚血浆浓度提高而加深镇静作用有关22】。

总之,对行肺切除术患者,靶控输注麻醉的应用能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又不影响手术患者的术后苏醒和拔管,而舒芬太尼的配合应用最好。

参考文献:

[1] 林财珠,杨华凌,曾凯,等.老年普利麻靶控输注麻醉时循环与麻醉深度[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3(3):316-318.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52-853.

[3] 王世瑞,牛泽军,江岩等.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麻醉诱导时病人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及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2):416-419.

[4] 史春霞,李立环,卿恩明,等.舒芬太尼用于心血管手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9):519-521.

[5] 邢玉英,张加强,贾丽,等.食管癌切除术病人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25(11):865-866.

[6] 刘玲,邓遁封,李锦成,等.舒芬太尼用于胸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0,32(13):767-769.

[7] 陈绍洋,李扬,王强,等.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18(9):466-468.

[8] Mark RE.Aging associated changes in human [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7,5(6):1269-1275.

[9] Woodhouse KW.Pharmacokinetics of drugs in the elderly[J].J R Soc Med,2008,8(7):2-4.

[10] Renfrew C.Induction of anesthesia with sevoflurane in the elderly:a comparison with propofol[J].Anesthesiology,2009,9(1):3-8.

[11] Atkins MB.Intenleukin-2:clinical applications[J].Serato Oacal,2009,29(10):12-17.

[12] Greeley WJ,Wilson DF,Pastuszko A,et al.Brain oxygen and metabolism is dependent on the rate of low-flow cardiopulmonary bypass following circulatory arrest in newborn piglets[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7,31(5):899-905.

[13] Djian MC,Blanchet B,Pesce F,et al. Comparison of the time to extubation after use of remifentanil or sufentanil in combination witll propofol as anesthesia in adults undergoing nonemergency intracranial surger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J].Clin Ther,2006,28(4):560-568.

[14] 连文洁,李彤.丙泊酚复合麻醉对腭裂患JL 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9):54-55.

[15] 任宪凤,林长赋,孟繁有,等.异丙酚或异氟烷复合麻醉对肺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9):773-776.

[16] Wang GN,Weng YQ.The effect of tramadol on serum cytokine respon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ulmonary lobectomy[J].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2005,17(2):444-450.

[17] 朱惠敏.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7卷第2期.

[18] 楼尉,张玉楚,陈骏萍.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在晚期癌痛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0年22卷第8期.

[19] 李树根,王卫利,宋振国,等.开胸肿瘤切除术后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7年34卷第21期.

[20] 于君,高菊香,石英.舒芬太尼用于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1年30卷第35期.

篇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16~55岁,体质量50~78 kg,男46例,女34例,随机分为3组, 0.447%甲磺酸罗比卡因组(R组n=20)、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n=20)和0.375%布比卡因组(B组n=20)。各组用量均为30 ml,并且不加入盐酸肾上腺素。

麻醉方法患者术前30 min常规给予咪唑安定2 mg肌内注射。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给予低流量吸氧。常规监测: SpO2、ECG、NBP。麻醉方式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神经刺激器和刺激针。操作者触及前、中斜角肌之间的凹陷处,穿刺点略偏向中斜角肌,且在肩胛舌骨肌上缘垂直刺入皮肤略向尾侧缓慢进针,定位准确后,回抽无血液,注入局部。

观察与记录项目注药后3、4、5、6、7、8、9、10、15、20、30、60、90 min分别对下列项目进行评估: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0分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测定镇痛效果,使用针刺法评定感觉神经阻滞并记录起效时间(VAS≤4分)。⑵运动神经阻滞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0级无运动阻滞;Ⅰ级不能曲肘关节;Ⅱ级不能抬上肢;Ⅲ级不能曲指关节)评定上肢运动神经阻滞并记录起效时间(Bromage Ⅰ级所需时间)。⑶持续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VAS≤2分);运动神经阻滞完全消退时间(Bromage 0级时间)。⑷麻醉效果:按照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Ⅰ级:阻滞范围完善;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手术时病人有疼痛表情;III级:阻滞范围不完善,需辅助用药才能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进行评价。⑸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神经阻滞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及时给予处理。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_)±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数据用χ2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HR、NBP、SpO2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组大于B组和LB组(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R组小于B组和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LB组间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60例患者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获成功,达神经阻滞效果Ⅰ级为92.6%。常见不良反中B组寒战发生率高于LB和R组(P<0.05)见表2。

讨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方法臂丛阻滞相比阻滞成功的指标客观明确,其可直接诱发肌肉收缩,麻醉成功率高,特别适合用于肥胖、颈短及定位不清楚等患者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1]。

布比卡因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长效酰胺类局部,是由左旋和右旋镜像体1∶1组成的消旋混合物,但其毒性相对较大,尤其对心脏和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的心律紊乱甚至心脏骤停,并且较难复苏,其具有的严重心脏和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是由右型对映异构体产生的[2];左旋布比卡因是新一代长效酰胺类局部,是从布比卡因中提取的左旋物,其麻醉效能基本与布比卡因相似,在体内分布较广泛,游离血药浓度低,故其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明显降低且容易恢复[3];罗比卡因属氨基-酰胺类局部,其理化特性介于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之间,与布比卡因相比较,局部麻醉作用较稍弱,较低的脂溶性,较高的血浆清除率,低浓度具有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 [4]。

本研究发现,将0.447%甲磺酸罗比卡因和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两药均取得良好麻醉效果和较好镇痛效果,说明此浓度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这与曾凯等[5-6]使用甲磺酸罗比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得出的结论相一致;亦与吕艳霞等[7]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取得同样完善的麻醉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比卡因比其他两组慢;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左旋布比卡因>布比卡因>罗比卡因,表明左旋布比卡因和甲磺酸罗比卡因相比较,其镇痛效果强且维持时间长,这与Sinardi等的研究相一致[8],这个结果可能是布比卡因的脂溶性比罗比卡因高,穿透神经膜的能力强[9]。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手术需要,选择不同的局部:如考虑术后镇痛,左旋布比卡因优于甲磺酸罗比卡因;如考虑早期恢复功能,则甲磺酸罗比卡因优于左旋布比卡因。

本研究中,R组和L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使用布比卡因的患者多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和寒战等不良反应。这与布比卡因的心脏和神经系统毒性有关。虽然甲磺酸罗比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毒性较低,安全范围较大,但由于臂丛神经周围血管丰富且一次性注入局部药量较大,药物大量进入血液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反应。临床应严格操作规程,避免损伤血管、神经,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应用0.447%甲磺酸罗比卡因、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且未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为临床使用的适宜浓度。与布比卡因相比较,甲磺酸罗比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同时两者各具优点,麻醉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选择不同的物。

参考 文 献

[1]万里,张传汉.神经刺激器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5):307-309.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在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07-634.

[3]王向兵, 曾因明.左布比卡因的药代学、药效学特性及其毒性[J].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25(4):223-226.

[4]曾因明,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2-403.

[5]曾凯,林献忠,高友光,等.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2):945-946.

[6]王凤学,孙莹杰,周锦,等.0.25%和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麻醉病人的对比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1):68.

[7]吕艳霞,陈聚朝,王秋筠.不同容量左旋布比卡因腋路三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比较.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7):551-552.

篇7

【关键词】雷米芬太尼;芬太尼;静脉麻醉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6-2407-03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0例择期行斜视矫正术及白内障摘除术的患儿,男23例,女17例,ASAⅠ~Ⅱ级,体重10~40 kg,年龄4~10岁。手术前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呼吸系统感染、哮喘史及麻醉禁忌证。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F组)和芬太尼组(F组)。

1.2 麻醉方法:手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1 mg/kg,入室后行静脉穿刺输入林格氏液。RF组:麻醉诱导以丙泊酚2~2.5 mg/kg静脉注射,继之以4~10 mg・kg-1・h-1持续输注,维库溴铵0.1 mg/kg,雷米芬太尼1~2 ?滋g/kg缓慢静脉注射,时间1 min以上,继之以0.1~0.25 ?滋g・kg-1・min-1持续输注,面罩加压给氧3min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用雷米芬太尼0.1~0.25 ?滋g・kg-1・min-1持续输注;丙泊酚以4~10 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直到手术完毕。术中根据麻醉深浅而调整输注速度,维持循环稳定,手术中酌情追加维库溴铵。F组:麻醉诱导为丙泊酚2~2.5 mg/kg静脉注射,继之以4~10 mg・kg-1・h-1维持,维库溴铵0.1 mg/kg,镇痛药物为芬太尼2~3 ?滋g/kg静脉注射,面罩加压给氧3 min后气管插管。手术开始前追加芬太尼1~2 ?滋g/kg,以后根据时间适当追加,患儿有肢动仍然追加维库溴铵。常规备阿托品,以上两组患儿如出现眼心反射、心率减慢,则酌情给予阿托品0.005 mg/kg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连续监测患儿HR、BP并记录。分别测定两组患儿诱导前(T0)、诱导时(T1)、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30min(T4)、拔管时(T5)的BP及HR的变化以及苏醒时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1.4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间的一般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基础值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T0相比较,RF组在T1~T5时的SBP和DBP下降显著(P<0.05或0.01)。而F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RF组HR在整个麻醉过程中与基础值比较都呈减慢的趋势,F组HR在插管前后也是减慢趋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在全麻恢复期,RF组患者的咽喉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F组(P<0.01)(见表2)。

3 讨论

小儿的合作性及耐受性均较差,而眼科手术因头部覆盖无菌单,故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较安全。眼部神经分布十分丰富,全麻时需要保持足够的深度,以防止眼球运动、咳嗽、屏气等[1]。因其手术时间短、麻醉要求起效快、药效强、剂量易控制、安全可靠、苏醒迅速。雷米芬太尼正具备此特点,雷米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亲脂性的新型阿片类受体激动药,其特点是镇痛作用强、起效快、苏醒迅速、剂量容易控制,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长时间输注或多次注射给药,其代谢速度无变化,体内亦无蓄积作用。雷米芬太尼在小儿各年龄阶段都有快速消除的特性,其消除半衰期为3.4~5.7 min[2]。其主要通过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不依赖于肝、肾功能[3]。

丙泊酚为快速短效的静脉,诱导过程平稳,对中枢的作用主要是催眠、镇静与遗忘,持续输注几乎无蓄积作用,适用于持续输注维持麻醉,停药后苏醒迅速而安全,有利于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及恢复呼吸道的咳嗽反射[4]。

结果表明:RF组麻醉诱导后SBP、DBP的下降比F组显著。而诱导后的HR两组均减慢,但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后SBP、DBP与基础值相比两组均下降,但RF组更明显。HR与基础值相比RF组呈减慢趋势,而F组与基础值相近,但差异均无显著性。以上结果显示雷米芬太尼与芬太尼均能有效地减弱气管插管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及术中的浅麻醉反应,但雷米芬太尼效果更好。在全麻复苏过程中,雷米芬太尼组患儿的咽喉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芬太尼组[5]。说明雷米芬太尼具备苏醒迅速的特点。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能很好地满足眼科手术的要求,麻醉深度可控性强,术中循环平稳,术毕苏醒迅速。尤其适用于短小手术患儿的麻醉。

参考文献:

[1] 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2.

[2] 黄 悦,杭燕南.小儿雷米芬太尼药动学及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5.26:114.

[3] 高秀江,张吉辉,毛瑞芳,等.雷米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49.

[4]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3.1163.

篇8

中图分类号 R6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52-03

“分娩必痛”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妇不愿意接受这种传统观念,要求在平稳、舒适无痛苦状态下进行分娩。分娩镇痛是顺应形势的需要,也是开展舒适医疗的需要。如何提高与优化分娩镇痛的质量是当今麻醉医师和产科医师的共同目标。分娩镇痛在美国、英国达85%以上,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新加坡和瑞典等国家的椎管内分娩镇痛达10%~30%,在法国、匈牙利和西班牙达35%~75%,发达国家的剖宫产率约10%~20%。目前,我国的分娩镇痛率不足1%,但是剖宫产率却高达50%。与发达国家整体差距甚远,分娩镇痛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 分娩疼痛产生的机制及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原因

随着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对分娩提出更高的要求,分娩期间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同时更要求无痛,减轻或清除分娩疼痛是产科临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由于分娩时第一产程的疼痛来源于宫缩和宫颈口扩张,疼痛刺激由交感神经并行的内脏神经传入脊髓T10~L1节段。第一产程后期及进入第二产程后,会阴的膨胀和牵张产生了新的疼痛刺激[2]。因而分娩疼痛是一种极其强烈的躯体与心理感受,剧烈的疼痛使产妇过度通气,产生呼吸性碱中毒、低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PaO2

2 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病例选择

ASAⅠ或Ⅱ级,足月妊娠初产妇或经产妇,单胎头位无头盆不称,无产道异常,无原发性宫缩乏力及前置胎盘,无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心脏病,无神经系统合并疾病,无血液及凝血功能异常疾病,无椎管内阻滞穿刺禁忌证,产妇自愿或要求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术前签署麻醉同意书及分娩镇痛知情同意书。

3 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时机选择

分娩开始后,从潜伏期到活跃期之间平均长达9 h,也是第一产程宫颈扩张子宫下段伸展较快的阶段,长时间的子宫肌纤维拉长或撕裂,子宫血管受压,使组织缺血损伤,可释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诱发严重疼痛的物质,致使许多产妇无法忍受从潜伏期到活跃期的疼痛[5]。但是,目前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多集中在产程的活跃期,从潜伏期开始施行分娩镇痛更有利于抑制产妇因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机体的恢复,对产妇和胎儿都有利。Nelson等[6]研究发现,分娩镇痛在第一产程潜伏期介入不仅对产妇和胎儿无明显影响,而且产妇能够得到满意效果。因此,从潜伏期开始实施全产程的分娩镇痛可使产妇在漫长的产程中得到充分的休息,情绪稳定,自觉补充食物,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自信心。而且在椎管内阻滞后可促使宫口扩张,便于胎先露下降,使阴道分娩进展更顺利[7]。

4 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常用方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国内外麻醉界公认的镇痛效果可靠使用最广泛的药物镇痛方法,有效率达95%以上。其优点是镇痛效果好,可做到完全无痛,尤其适合用于重度分娩疼痛的产妇,产妇可以清醒进食,可参与产程的全过程,几乎无运动神经阻滞,产妇可下地活动,还可灵活满足产钳和剖宫产的麻醉需要,为及早结束产程争取时间。

4.1 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法

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是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PCEA)。其镇痛效果确切,运动阻滞轻,对循环系统影响小,对中枢神经系统无抑制作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可以使分为单次给药(LDI),连续给药(CEI)及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PCEA是一种新的给药方式,将设定好数据的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连接,然后由产妇根据宫缩疼痛的程度自行控制给药达到镇痛的方法。PCEA的优点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药物的使用剂量,改善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患者的焦虑,由患者自控镇痛,患者对药量过大或不足的抱怨减少,分娩过程灵活掌握感觉阻滞平面,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PCEA的缺点是医护人员如果不熟悉此技术或不熟悉镇痛泵的设置,也可以使阻滞平面不足或阻滞平面过高,容易忽略对患者的观察。其中所采用的药物浓度,单次剂量,锁定时间及持续输注背景尤为重要。一般认为在硬膜外注入低浓度的罗派卡因和脂溶性阿片类镇痛药,可在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环节阻滞疼痛冲动的上行传导,两类药物合用既能发挥协同作用,缩短起效时间,增加镇痛效果,又能降低各自的药量,减少不良反应[8]。

4.2 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法(AEA)

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法(AEA)是运用阻滞最小的硬膜外镇痛,它可减轻运动阻滞程度,使产妇在产程中早期能够下床活动,提高产妇的满意度并减少器械助产的机会。其优点在于更自然,提高产妇的自控能力和信心,产妇可活动下肢,减少置入尿管的机会及护理工作负担,直立位可以缓解疼痛缩短产程,利于胎儿心跳,自然分娩率高。其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头晕。注意监测,产程中应有人陪伴。其应用药物多选用运动感觉阻滞分离特点明显的局麻药罗哌卡因和少量阿片类药物混合联用,利用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的协同作用,减少局麻药的用量,以达到最小运动阻滞的目的。采用患者PCEA的给药方式可将局麻药的用量减少约1/3。

4.3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法(CSEA)

腰硬联合阻滞综合了硬膜外与脊髓麻醉的优点,不增加并发症,腰硬联合阻滞的起效更快,镇痛完善,不易出现单侧阻滞不完全的现象,阻滞平面易控制,相对比较安全,由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用药少,其不良反应低。既可给与罗哌卡因与阿片类镇痛药的混合液,又可以单独注射阿片类镇痛药,给药起效快,镇痛效果更好,更安全。

4.4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分娩镇痛法(CSA)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技术是通过放置于蛛网膜下腔的微导管向其间断持续注入局麻醉或阿片类镇痛药维持麻醉的方法。CSA直接作用于脊神经,选择小剂量既可产生麻醉镇痛作用,与传统的连续硬膜外麻醉比较,CSA具有用药量小,镇痛完善,作用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舒芬太尼脂溶性高,与阿片受体亲和力强。通过置入蛛网膜下腔的微导管输注微量舒芬太尼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只阻滞产妇的痛觉,而不对其宫缩、产程、产力产生麻醉作用,尤其适用于产科分娩镇痛[9-10]。CSA与CSEA比较,CSA镇痛起效更快,效果确切完善,对产妇循环干扰更小,不良反应轻,对产妇胎儿影响小,更符合理想的分娩镇痛[11-12]。

5 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常用药物

无论是硬膜外还是腰硬联合阻滞镇痛,均采用低浓度局麻药和小剂量脂溶性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局麻药常选择对运动神经作用小的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浓度为0.0625%~0.125%。由于罗哌卡因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更适合于分娩镇痛。阿片类药物选择作用时间短的芬太尼(1~5 μg/ml)和舒芬太尼(0.2~0.6 μg/ml)[13]。

6 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常见并发症

6.1 胎儿与新生儿并发症

(1)胎儿心动过缓:多与椎管内应用阿片类镇痛药及个体耐受差异有关。防治方法:密切监测胎心音,根据产妇个体差异适当调整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避免用量过大[14-15]。(2)新生儿脐带动静脉血低pH:其原因与静脉内液体负荷量大小、血管加压素的应用、产妇的、子宫位置移动、交感神经阻滞程度、吸入氧浓度高低、从切开皮肤与子宫至胎儿娩出的时间、产妇此前应用镇静药等有关,应针对原因作相应处理。

6.2 产妇方面的并发症

(1)低血压:其原因与容量血管和阻力血管扩张、原有血容量、麻醉平面过高或局麻醉用量过大有关。另外,还与产妇平卧位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有关,处理方法是常规让产妇改变即可,必要时给与一定的液体负荷或先用间羟胺或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不但导致上述新生儿脐动脉血pH低,而且引起胎儿心动过速[16-17]。(2)产妇对LA神经毒素的敏感:早期研究认为妊娠与分娩对LA的中枢中轴,周围神经毒性作用敏感,并得到多位学者的支持。后期研究认为产科镇痛所致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TNS)与马尾神经综合征(CES)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LA的神经毒性作用仅为其中原因之一,如排除其他因素产科镇痛TSN与CES的发生率并不高于非妊娠妇女[18]。(3)硬膜刺破后头痛:头痛与脑脊液漏入周围软组织引起的脑脊压降低有关。近年来,由于穿刺针的改进和穿刺技术的提高,其发生率已明显下降,发生率约0.8%左右。处理多采用卧床休息,补液,镇静镇痛等对症处理。必要时行硬膜外腔血液充填治疗。(4)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注意产妇的气道保护功能,特别是已用镇静药的产妇,所有的产妇均按饱胃患者处理。(5)CSA镇痛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这与留置的蛛网膜下腔的导管长度、方向、所用局麻醉的浓度、剂量等有关。注意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遵守操作规程,严密监测,认真随访。通过以上各方面处理可有效减少CSA镇痛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

7 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展望

随着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产科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孕妇分娩过程管理的科学化,产妇对无痛分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随着分娩镇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提高,椎管内分娩镇痛必将给孕妇带来更多的福音。但是,分娩镇痛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目前分娩镇痛仍然有许多争议和并发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进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随着产程的进展,一些预示着可能是难产的因素渐渐显露出来,如宫缩乏力、胎方位异常、头盆不称等异常情况将成为影响椎管内分娩镇痛的重要因素。麻醉医师应及时告知产科医师、助产士,作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和处理,以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分娩镇痛质量[19-20]。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由于在缩短产程、减少手术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胎儿缺氧、降低新生儿窒息、镇痛效果理想、母体儿茶酚胺释放降低、子宫血流明显改善等方面有显著优势,目前,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应用最广泛,效果最理想的镇痛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满红,欧阳文,段开明,等.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8):214-215.

[2]高和新,刘宇,张荣,等.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脐血流和脐动脉血气影响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3):258-259.

[3]李兵,王燕,苏刚,等.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8):782-783.

[4]Rogers R,Gilson G,Kammerer-Doak D.Epidural analgesia and active management of labor effect on length of labor and mode of delivery[J].Obstet Gynecol,1999,93(1):995-998.

[5]Angelo R,Gerancher J C,EisenachJ C,et al.Epidural fentanyl produces labor analgesia by a spinal mechanosm[J].Aneshesiology,1998,88(1):1519-1523.

[6]Nelson K E,Rauch T,Terebuhv,et.al.A Comparison of intrathecal fentanyl and sufentanil for labor angalgesia[J].Anesthesiology,2002,96(1):1070-1073.

[7]Hess P E,Pratt S D,Soni A K,et al.Anassociation between Severe labour pain and cesarean delievery[J].Anesth Analg,2000,90(1):881-886.

[8]王伟,徐世琴,沈晓凤,等.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和产程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9):742-743.

[9]Ransom D M,Leicht G H.Continuous spinal analgesia with sufentanil for labour and delivery in a parturient with severe pulmonary stenosia[J].Anesth Analg,1995,80(2):418-421.

[10]Imbelloni L E,Gouveia M A.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with spinocath for obstetric analgesia[J].Int J obstet Anesth,2006,15(2):171-172.

[11]左美娟,张博,戴阳,等.硬膜外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10):1025-1026.

[1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鉴.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05.

[13]吴新民.麻醉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31.

[14]Rofaccl A,Likers,Fallahs,et al.Intathecal plain VS hyperbaric bupivacaine for labour analgesia:efficacy and side effecf can[J].J Anesth,2007,541(1):15-20.

[15]Reynolds F,Seed P T.Anaesthesia for caesarean section and neonatal acid-bases tatus:ameta-analysis[J].Anaesthesia,2005,60(1):635-636.

[16]Ngankee W D,Tam Y H,khaw K S,et al.Close-loop feedback computer-controlled Infusion of phenylephrine for maintaining blood pressure during spinal Anaesthesia.for caesarean section:Preliminary descriptive study[J].Anaesthsia,2007,62(1):1251-1256.

[17]Arai L Y C P,Kato N,Suram M,et al.Transcutaneous.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 at the PC-5and PC-6.acupoints reduced the severity of Hypotension after spinal ana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esarean section[J].Br J Anaesth,2007,100(1):78-81.

[18]徐世元.局麻药对周围神经的毒性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2):188-191.

[19]Lieberman E,Davidsonk,Lee-Parritz,et al.Changes in fetel positions during labor and their association.with epidural analgesa[J].Obstet Gynecos,2005,105(5):974-982.

篇9

【摘要】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奥扎格雷+巴曲酶)40例,对照组(奥扎格雷)40例。观察2组疗效。结果:降纤酶组与对照组比较。血脂、血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P

【关键词】巴曲酶,奥扎格雷钠,进展性脑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经常面临的问题,是脑梗死治疗中的难点,是神经内科医生面临的最尴尬的临床情况之一,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于2008年9月~2011年9月,对巴曲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选标准:

1) 发病在6-72小时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进展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头颅CT或MRI排除脑出血.3.发病年令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巴曲酶注射液10?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第2天查血凝,如FIB>1.0g/L,再应用巴曲酶注射液5?U,隔日复查血凝,如果FIB>1.0g/L,则再次应用巴曲酶注射液5?U。后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14天。对照组则应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天。

1.3 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常规查头颅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血流变、血脂。治疗后14天复查血脂及血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判定其临床疗效,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

1.5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数据用x±s表示,疗效对比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治疗后降纤酶组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80.00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有1例牙龈出血,均未停药而自行好转。

3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的一个常见临床类型,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威胁患者的生存和康复。 在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中,形成的血栓不断蔓延是导致脑梗死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溶栓是国内外公认治疗脑梗死的最佳方法,但由于溶栓治疗时间窗小,适应证局限及出现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等因素,使许多患者在就诊时就已失去了治疗时机。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纤维蛋白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纤维蛋白原升高能引起血浆黏稠度升高,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巴曲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单一成分、高纯度的类凝血酶制剂,为丝氨酸蛋白酶的一种,具有降纤、溶栓、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是强力降纤维酶制剂,通过降解血中FIB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以抑制血栓形成。巴曲酶能直接使FIB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使FIB降解产物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黏附性,降低血液黏度,使血管阻力下降,抵制血管痉挛,减轻白细胞黏附及血小板聚焦,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循环〔2〕,减轻阻断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起到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保护作用。应用巴曲酶同时激活内源性 tPAt,促进血栓溶解,改善微循环使血流再通〔3〕。并且同时可增加侧支循环,挽救部分缺血半暗带,改变缺血周围组织血液供应,尽可能减少梗死面积,及时恢复脑代谢,使已经缺损的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奥扎格雷钠是TXA2合成酶抑制剂,能抑制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促进PGI2的产生,使PGI2/TXA2比值上升,从而使凝血过程受到有效抑制,使形成的血栓靠血液平衡关系的破坏而被自行溶解〔4〕。近年来,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显著,但在基层医院还未开展的情况下,使用巴曲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临床应用时间窗宽,监测简单、方便,安全系数大,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廖维清. Frank wifgand wrnagl 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损伤级联反应.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6(4):197~199.

[2] 黄燕华,王新民,匡培根,等.巴曲酶对海马脑缺氧的保护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25.

[3] 匡培根.东陵精纯克栓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国新药杂志,1994;3(6):36.

[4]戴德银.实用新药特药手册,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72.

作者单位:116400 庄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上接第364页)

注射痛是丙泊酚的一种局部不良反应,可通过合用利多卡因或通过使用前臂较粗的静脉的方法来减轻。本文B组注射痛发生率为54%。我们A组先静注氯胺酮,待氯胺酮起效后再推注丙泊酚,大大降低了注射痛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因氯胺酮用量小,恶心呕吐、嗜睡的不良反应并未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减少了丙泊酚用量,降低了呼吸循环抑制程度,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减少了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无痛人流的安全性和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1-492。

[2] 沈通桃、钱燕宁。小剂量氯胺酮的临床应用・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3,24:343-347。

[3] 尤新民、吴韬、金熊元。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乳腺活检手术的临床观察・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100-101。

篇10

【关键词】 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甲状腺切除术

Application of Laryngeal Mask-airway in General Anesthesia for Thyroidectomy Patients

CHEN Xiao-yan,HAN Wei.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JiXi,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 for hemodynamic changes in general anesthesia for thyroidectomy patients. Methods 50 patients who underment thyroidectom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with 25 cases each,including group T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by laryoscopy and group L with blind antegrade LMA insertion to mouth floor .The value of SBP、DBP and HR were measured at the time before trcheal intubation or LMA insertion (T0), and after intubation or LMA placing 1 minutes(T2),3 minutes(T3),after extubate intubation or LMA 1 minutes(T4) . And morbidity rate of side-injury such as pharyngody and hoarseness were recorded during 3 day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re was no obvious hemodynamic change at T2~T4 amony the group L(P>0.05),while the SBP、DBP and HR at T2~T4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0 in group T(P<0.05).Comparing with group L,the value of SBP、DBP and HR were remarkable higher in group T at T2~T4.The morbidity rate of pharyngodynia and hoarseness after operation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group T than that of group L (P<0.05).Conclusion LMA was suitable for thyroidectomy operation with less hemodynamic changes ,higher safety and less side-effect.

【Key words】 Laryngeal mask;General anesthesia ; Thyroidectomy

喉罩是集面罩和气管内插管优点于一体的维持气道的新型麻醉器具,喉罩在维持呼吸道通畅时不仅可以保持自主呼吸,也可以进行辅助和控制呼吸。由于放置喉罩对患者咽喉刺激相对较小,心血管反应轻,可以快速建立有效通气,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作者采用喉罩通气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甲状腺手术的择期患者50例,ASA分级Ⅰ~Ⅱ级,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19~55岁,体质量45~68 kg,基础代谢率及T3、T4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其中行一侧腺叶切除术12例,一侧腺叶切除联合对侧腺叶结节摘除术25例,双侧腺叶次切除13例。随机分成2组,T组行明视气管插管,L组行喉罩置入,每组25例。组间年龄、体质量、手术方式无显著性差异。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用飞利浦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吸氧去氮,麻醉诱导以咪唑安定0.1~0.2 mg/kg 、异丙酚1~2 mg/kg 、芬太尼3~5 μg/kg、阿曲库胺0.5~0.6 mg/kg,待下颌松弛后T组经喉镜插入气管导管,L组盲探或经喉镜插入喉罩。成功后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异丙酚静脉持续泵入复合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中根据时间及手术刺激强度追加芬太尼和阿曲库胺。

1.3 监测指标 监测记录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后1 min(T2)、3 min(T3)、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后1 min(T4)各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术后3 d出现咽痛、声音嘶哑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T组气管导管在喉镜下一次插管成功,L组有25例盲插喉罩成功,5例经喉镜辅助插入成功,其中有4例漏气,经调整喉罩位置及加深麻醉后未发生漏气。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1)。两组诱导前(T0)SBP、DBP、HR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诱导后(T1)SBP、DBP、HR明显降低(P<0.05),T组在插管后1 min(T2)、3 min(T3)、拔管后1 min(T4)SBP、DBP、HR明显高于诱导前(P<0.05),而L组在T2、T3、T4点SBP、DBP、HR与T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T组在T2、T3、T4点的SBP、DBP、HR明显高于L组(P<0.05)。

两组并发症情况(见表2)。术后L组咽痛、声音嘶哑发生例数少于T组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甲状腺手术患者大多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在麻醉选择上大多选择颈丛阻滞麻醉,但是,患者常由于手术中的牵拉不适和甲状腺手术特定的而感到痛苦。全身麻醉可以有效地控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心动过速、精神紧张等症状。但是全麻气管内插管时,由于置喉镜、显露声门和套囊充气等操作常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等插管应激反应[1],在此次研究中,从T组在诱导前后及拔管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中就可以明显地表明气管内插管对机体的刺激强烈。这与气管内插管使会厌感受器、舌跟颈部肌肉深部感受器以及气管黏膜受机械性刺激,激活交感-肾上腺能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反射有关[2]。喉罩作为一种维持气道的新型工具,发展迅速[3,4]。喉罩不插入气管,不会刺激会厌感受器,不会使气管声带受机械损伤,对交感肾上腺能系统及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小, 要求的麻醉深度较浅,术中易于耐受,不易诱发呛咳,术后咽喉不适与肿痛率较低。同时也降低了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全麻的质量,而且喉罩操作简便,技术难度小,成功率高。本研究通过比较气管插管与喉罩置入对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发现在相同的麻醉诱导用药条件下,T组的SBP、DBP、HR在气管插管后1、3 min、拔管后1 min与插管前相比明显上升,而L组置入喉罩后1、3 min、拔管后1 min的SBP、DBP、HR较置入喉罩前相比变化不大。同时T组术后咽喉痛、声嘶的发生例数较L组明显增高,进一步证实喉罩置入不易引起插管应激反应及术后副作用的发生。在使用喉罩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喉罩的密闭性稍差,清除气管分泌物不如气管插管,术前禁食禁水,使用抗胆碱药物必不可少,有消化道反流疾病者禁用喉罩通气方法[5];②尽量选择型号合适的喉罩,错置或型号不适易导致漏气,麻醉加深时喉头肌肉松弛,与喉罩吻合密切,有利于改善漏气;③喉罩内口的格孔小而密,不易经外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术中应严密监测气道压力,以及时发现分泌物所致的气道梗阻;④要防止罩囊过度充气,否则可引起舌肿胀或压迫喉壁的一些神经,使得神经损伤或麻痹[6]。由于甲状腺手术时常需要头颈后仰过伸位,在安置时应注意避免动作过猛。置好后,应及时行双肺及锁骨上喉部听诊,确认喉罩位置正确并且无漏气。

综上所述, 采用喉罩全身麻醉效果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适合甲状腺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 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副作用的防治.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12):673-674.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54,740

[3] 周仁龙,杭燕南.第三代喉罩的临床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1):880-882.

[4] 王克杰.喉罩通气道在全麻中应用.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