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能源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与能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与能源

篇1

目前,有关工科化学课程的教材很多,如江棂主编的《工科化学》、强亮生主编的《工科大学化学》、徐瑛等主编的《工科化学概论》、唐和清主编的《工科基础化学》、高发明等主编的《简明工科基础化学》等,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适用对象,教材知识体系的设置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根据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按照突出物质的结构-性能与定量分析并重的原则,三峡大学选用了史启祯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的特色是包含主篇和副篇两大块。主篇主要是铺就一个基础知识平台,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做铺垫,副篇主要是引用化学的应用实例及趣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1]它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语言形象生动,适用性强,较适合作为三峡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该教材内容可以很好地为目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智力储备。同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工科化学的认识和了解,还将曹锡章等主编的《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等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此外,鉴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特点及工科化学教学内容较多大,有关的价键理论等知识抽象难懂,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及实用化,除讲授教材内容外,还穿插介绍当前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科技发展动态、工科化学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进行讲解,不断优化和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金属有机配合物材料时,笔者介绍了目前比较热门功能配合物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并以自己在多功能金属配合物材料方面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学生。这些相关教学内容拓宽与延伸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不同于选修课,它不仅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方法的引导,而且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针对“工科化学”课程的专业必修课性质及其教学内容众多,需要理解和识记的知识点较难的特点,笔者坚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堂讨论、课外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1.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板书、提问、讨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然而,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影音视频资料很难展现给学生。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并容纳较多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丰富有新意,教学效率高。[3]“工科化学”课程涉及无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学和基础分析三大块内容。知识面广,内容枯燥,为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笔者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方案,对所选用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压缩,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浅显易懂的课堂讲授和内容丰富的课件展示,增加了学生对工科化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工科化学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导式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既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课堂上,笔者会针对教材上相关的知识,常常向学生设定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查资料,下次课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绪论中物质的状态时,笔者提出“物质按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几类”;讲到新材料的分类时,提出“什么是等离子体”和“什么是液晶材料”等许多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化学类新名词、新概念,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种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工科化学的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之增强,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及时进行课外答疑,解决学生课后学习遇到的问题

考虑到要在48个学时内完成工科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而且知识点庞杂,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和掌握,笔者只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紧凑地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内容,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解决学生课后学习或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能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教材内容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每周专门安排一次课后答疑。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很珍惜与代课老师交流的机会,会把自己在学习教材、完成课后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整理出来让老师做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就更为透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工科化学的积极性。

4.选择部分章节让学生主讲,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站在讲台上“讲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设置一些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调节课堂气氛。然而,这种以课堂为中心、死板灌输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课程教学内容被动学习,在课堂上基本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即使偶尔被提问,也会因缺乏足够的准备,发言效果不佳,导致缺乏自信心。大学的三尺讲台,不仅仅属于教师,还属于学生,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个讲台得到必要的锻练。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上台讲解的机会,学生就能够深刻体会站在讲台上的责任,就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自己准备的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给其他学生。另外,学生在走上讲台之前,课前会做充分的准备,然后把自己准备好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工科化学中,其中一章为《氢》,这一章主要讲解氢、制备、用途、同位素、氢化物分类、氢能源等,没有较难的理论。因此,笔者提前两周安排学生课后查资料和素材,做多媒体课件,课堂抽出一个学时让准备好的学生上讲台讲解。从4~5名同学上讲台讲解的情况来看,学生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等媒体资料。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洁,图文并茂,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而且为学生将来毕业时能够更好地在应聘中表现自己提供了锻炼机会。

三、探索新型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考核环节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的考核不同于专业选修课灵活多样的方式,一般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容易使学生思想负担过重,给学生学习带来压力。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科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简明地介绍化学中的部分原理,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的物质本性及变化规律,建立一个化学意识,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决。鉴于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和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掌握知识点难度大等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果,笔者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采取了中期课程小论文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成绩考核核算方法为: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成绩的10%,课程小论文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试卷卷面成绩占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不同于以往的“1+2”模式(总评成绩=卷面+平时+实验),既可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课后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期望能够全面反馈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篇2

如热力学部分的基本概念多、不易理解,而且类似“平衡状态与稳态”、“状态方程与过程方程”、“热与温度”、“可逆反应与可逆过程”以及“自发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等概念有时容易混淆,在教学中笔者根据相关教研成果,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这类概念,有效地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熵是热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前期知识基础上引进这一概念才能被学生接受一直是个难题,通过对熵函数引入方法的研究,笔者根据食品专业的特点采取“直接定义法”直接说明熵与内能和焓一样是体系的热力学性质,是状态函数,减少一些繁复的推导过程,学生感到比较容易接受。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引进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成果,实现教学与研究互动,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什么施肥太多会把植物烧死及盐碱地的植物长势不良”、“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是渗透压知识的应用;“病人服用药物为什么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动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给植物喷洒农药时为何要在农药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人工降雨”是表面现象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深入浅出,列举日常生活和学生亲身经历实例,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加深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作用。如在讲授表面现象知识时,根据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食品专业的特点,对水稻、玉米、小麦等比较熟悉,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面粉长时间放置会结块,而大米粒、玉米粒、麦粒等则不会团聚”。然后,教师再用“物质颗粒越小,分散程度越大,表面能量越高、状态越不稳定,会自发地向低能量、较大颗粒状态转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其次,加强基本原理的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每一章结束后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基本原理解释食品领域的实际现象,搭建了物理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平台。第三,以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合理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在课程考核内容中包含测试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能力的题目,考核题目可以是指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正确使用物理化学的某一方面知识对实际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篇3

    1.1建成并实施了满足化学类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需要的课程体系从2009年开始课题组在学校教改项目“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又经过四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机化学课程新体系—必修+基础性选修+提高性选修。必修课:①有机化学,②有机化学实验;基础性选修课:①中级有机化学,②有机合成化学;③有机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提高性选修课:①精细化学品化学,②金属有机化学(双语)。通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和结构,开设有机化学系列课程,使学生更有利于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既获得系统、丰富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建立并完善了适宜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常量与半微量实验结合的方法,以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技术,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在选修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利用现代仪器和实验方法研究有机化学反应、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多步合成与设计,通过综合、设计及开放实验,加强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训练活动环节,主要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引导学生到课题组老师的实验室参与科研。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通过自愿报名组成项目组(3~5人)的方式吸纳部分优秀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每年资助的项目数只占当年招生人数的1%,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这种方式直接进入课题组老师的实验室,作为研究生的助手,通过和研究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素质,提高了创新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我院的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我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有机化学选修课时,介绍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自己准备考研的专业方向提前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验,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得到训练。通过调研、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考研深造或找工作奠定基础。

    1.3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和考核方法

    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直观式、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对比式以及自学式教学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开展创造性教学,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运用能力。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个人教学风格,采用了多媒体、板书及分子模型、演示等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提供立体分子结构模型,加深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演示实验过程,示范操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思维。建成了集学习指导(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有机化学学习指导和解题指南、实验指导、示范论文、参考书目等)、习题解答(课后习题及解答、考试试题及解答、考研试题及解答、实验习题及解答等)、教案课件、授课录像、电子教材、知识拓展和研究性学习为一体的局域网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课后辅导采用集中讲授、个别答疑与网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该平台已成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良师益友,也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试题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标准化试题库建设,实行考、教分离。先后参研或购买了高师有机化学试题库、高等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机化学试题库。这一措施的实施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既考虑教学重点,又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既满足优秀生的较高要求,又考虑其他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取材得当,因材施教。同时也使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加权的方法[6],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1.4依据学科专业特点,精选课程教材

    目前的有机化学课程教材多种多样,且各具特色。根据我们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师五院校合编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主教材,该教材系统性强、内容丰富,具有理论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学科水平和发展趋势,符合化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主要参考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邢其毅院士主编的《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教材的优点,编写了适合我们情况的教学课件,以结构决定性质为主线,注重方法与过程,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既符合培养目标(大纲)的要求,又满足学生的较高需求(考研),深受学生欢迎。此外,我们还编写了一批与理论课教学配套的实验教学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包括《有机化学实验》(赵斌主编,程超副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解题指南》(赵斌主编,田来进副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机化学学习及解题指导》(冯金城,郭生主编,科学出版社)和《基础化学实验(II)—有机化学实验》(李吉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5建立并充实了一支指导学生创新的师资队伍近几年以有机化学教研室为主体,形成了一支教学教研过硬、老中青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博士6人、硕士2人、学士2人)。团队成员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科院,2人具有国外(或港澳)留学或访学经历。这支以教授为课堂教学带头人,博士、硕士为教学骨干,教学与科研并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课程建设和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2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成果

    (1)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课程本身的快速发展。有机化学课程2009年被评为曲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着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010~2012年3年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与考研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我校名列前茅;课题组指导的本科生1人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7人获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在SCI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9篇;获得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1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特等奖;多人在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上获奖。(3)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011年医药中间体及天然药物开发团队获济宁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多名青年教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在教学比赛中获奖。(4)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室在内的基础化学实验室获山东省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推动了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009年生命有机分析实验室获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2011年医药中间体和天然产物开发实验室获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有力支撑了化学专业的建设。2009年我院化学专业(师范)被评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7)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2009年“高校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10年金属有机化学获山东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2年“指向创新能力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获校级教学改革立项。

篇4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多元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英语作为人们在国际交往中最主要的语言工具,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场合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同时,对人们在交流交往中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运用和多元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对初中阶段基础知识教育的跨越,又为以后更高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还适应了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一、多元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所谓多元文化交际,是指我们在对外交往中,不仅需要以英语为媒介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进行交流,还要同英语为非母语的人们进行交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必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差异。这就要求我们面对不同的对象,依据其文化特点,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不同的语言手段,进行正确的交流和交往,培养多元化的交际能力。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能有效地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促进学生英语词汇的积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首要工具,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必须通过语言的交流来促进相互的认识和了解。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必须对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消化与融合,才能进行初步的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吸收新知识,积累新词汇,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提高。

2.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音标准,促进和提高学生口语会话和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必须用会话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探析对方的意图,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因此其语音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交流的质量,影响到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因此语音的准确程度、口语会话水平、语言的组织能力、语言的表述能力,都是英语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英语知识综合能力的检验。

3.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已学英语知识的内化。学生通过英语交际,在广泛接触和结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对象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素质,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偏重语法训练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但是实践交际却存在一定的障碍。虽然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启齿、语不达意、不得体等,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如中国文化经常采取自贬或否定形式回答称赞以示谦虚,而英语民族则采取肯定形式,回答:“Thank you.”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有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方法,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不仅仅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把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交际能力放在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中,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际中更多地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英语语言交流的特点。

二、利用教材渗透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水平。

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不断拓展、引出相关的文化信息。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最大的文化载体之一,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了解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 pictures(黄),greenhand(没有经验的人)等。

在语法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多元文化。语法教学可以通过适当的英汉语言对比,启发学生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英语语法,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总结名词复数形式时,变化规则中以-o结尾的名词,一般情况下在词尾加-es构成,但是,由于英国多次受到外来种族的入侵,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汇,某些外来词(piano,tobacco,motto等)则在词尾加-s。

三、重视教学过程,培养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应该做到师生之间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教英语和学英语,用语言做事,使用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使交际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选择接近语言交际的练习,使课堂练习交际化,在做练习时,不仅要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还要设计多种情景,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表情,伴以手势、动作,要像演戏一样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创造条件。此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课时要以姿势助说话,充分利用手势和动作来增加说话的力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到英语的实际用处。另外,要充分利用课上师生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教师在课上的一切活动都要用英语进行,如组织教学、讲解、布置作业、解答问题等,把所教的英语用到师生交际中去,扩大和占领使用英语的阵地,这样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才能养成。教师不但要注意课堂上英语的操练和使用,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生活里使用英语。操练是为了使用,使用是对操练的检查和扩展。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四、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爱学、肯学、会学”的良好习惯上。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标准优美的发育、规范工整的书写、主动有趣的情景、可意会难言表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外语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融合于生活的功能,感觉到语言的自然美,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代替教师的讲解,要从旁指引、辅导和解疑,让学生直接同活生生的英语见面,直接主动地吸收、了解、练习和掌握。让学生跟录音学,跟录像学,跟英国、美国人学,跟同学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语言材料、实际运用,而且增强了语感,领悟了非语言材料的运用。这样对学生完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人格,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突破课本中心,使学生接触了许多活的课本;突破课堂中心,使学生找到更广阔、更生动的课堂;突破教师中心,使教师的作用无处不在。

五、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教师在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应该贯穿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注意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如在课堂上讲授有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利用课堂、课外进行练习和巩固,积极采用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开展英语讲座、听报告、听广播、看录像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听、读、写、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

总之,使用语言交际工具的能力是在使用过程中被培养的,这种能力是否被培养起来了,也是在使用过程中检验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广大英语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注意和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五种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在创建和谐大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学校园文化系统的诸种育人功能中,德育功能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加强学校管理,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大文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从各种层面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五种功能。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大学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师生员工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包括领导集团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办学理念、学校定位、管理理念、人才观、教育观、发展观、质量观等,这些价值观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是通过规章制度、工作计划等来具体体现的。在校园文化中,领导集团的价值取向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所以,校园文化中蕴涵的领导集团的价值取向直接制约着各种管理行为,管理实践中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实现领导集团所确定的预定目标(价值取向)来展开的。师生的价值观是校园精神的内核,制约着师生理想的产生、行为的选择,构成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目标,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体现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个学校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源于学校绝大多数成员对学校价值取向的认同。然而,这种认同并不是天生的,是学校通过灌输、教育、约束等多种途径逐步达成的。学校管理和学校领导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大学校园文化所创造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尤其是大学精神的认同过程,也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

1?郾学校的校训、校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对学校的成员时刻发挥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教育作用。

2.教育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价值取向最直接的反映,也是管理过程中规范各成员行为的依据;规章制度从制定到变为绝大多数成员的自觉行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校园文化中的环境因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幽雅宜人的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仅彰显着学校集体的审美取向,而且对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集体意识的培养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文化传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为绝大多数校园人所认同,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同化功能。这种同化功能首先表现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同化作用。文化传统实际是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优秀的观念、价值取向、管理模式及物化形态的文明成果之总和。文化传统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积并经过历史检验的。因而,文化传统对师生员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同化作用。

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还体现在行为示范上。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园文化通过示范而体现的同化作用主要表现为领导集团的行为和学校成员的行为的相互作用。领导集团的行为是对学校价值取向的演示;学校成员的行为则是对学校价值取向的认同。在领导集团行为和学校成员行为产生的影响合力下,任何不同价值取向的言行都会被逐渐削弱,且最终被同化。

四、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通过有形的与无形的规范和约束两种形式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有形的约束主要通过高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来规范师生的行为;无形的约束主要通过校园精神辐射作用体现出来,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管理、制度、纪律的控制作用所不能替代的。校园文化主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操,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能引导学生产生感情上的认同,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促使他们去主动地完善自己,适应并改造社会。校园文化对个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具有持久性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继承和传递,它融化在学校这个集体的血液中,积淀下来并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规范约束力量,使受教育者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完善了个性,促进了创造力的发挥,并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全面的、良好的基础,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在一些条件下,这种来自校园人“内心”的价值约束比行为的约束更加有效。

五、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的实质是解决动力问题。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方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指明方向的基础上,还表现为一股推动力量,推动师生员工朝向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方向不断努力,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价值观本身就是驱使人们努力朝某一方向前进的动力。因为价值观指向的是未来的目标,它不是一种对“实然”的事实描述,而是一种对“应然”的理想设定。无论是对教职工,还是对学生,这种理想目标都具挑战性和激励性,能激发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从而促使其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校园文化就其短期影响而言,它能形成对教职员工士气的激励、鼓舞作用,会帮助学校克服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学校良好的环境氛围;从长远发展来看,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学校的成长壮大更是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最持久的决定性因素。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中层以上干部,都应深化认识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努力学会以学校核心价值观去建设校园文化,去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积极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多种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李雷.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谢秀军.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篇6

关键词:网络;英语写话;兴趣;思维空间

写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写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促进说的能力的发展。写的作用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英语词汇和写的能力都十分有限,所以写话对于小学生而言,一直是一道难题,有很多学生害怕英语写话,甚至对此产生一种厌烦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认为可以巧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开展英语写话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写话的能力。

一、巧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捷克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作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和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我们传统的英语写作的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一般就某一话题或情境进行写作,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网络资源的应用,则可使英语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网络资源中的信息多以听觉和视觉的感知为主,运用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动静结合的真实情景,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另外,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网络平台里的资源,激发学生写话创作的兴趣。

二、巧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写话的思维空间

网络世界的资源共享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创设良好的英语写作环境,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等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了英语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写话的能力。如,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中,学生要对所喜爱的节日进行写话练习时,我把学生带到电脑室上课,把喜爱同一个节日的学生分成一组,以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与自己喜爱的节日的相关资料。学生很快把自己喜爱的节日的时间、习俗、特色食物等找出来,然后同心协力地使用英语思维交流并写下来。

三、巧用网络资源,搭建学生写话的桥梁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也就成了人们常用的沟通交流工具。随着E-mail、QQ以及微信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经大大地缩短了。因此,我们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搭建好学生英语写话的桥梁。首先,我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笔友网站等,引导学生结交国内外笔友,让学生通过发电子邮件,在用英语跟笔友的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QQ或微信建立一个班群,在群中,教师可以在上面图片、声音等文件,让学生根据所听所闻用英语展开讨论,出现的语法还可以及时纠正。也可以使用QQ的BBS讨论区,让学生用英语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有趣的事物进行发帖以及让同学们互相评论帖子,从而搭建了学生用英语写话的桥梁,达到写话水平的提升。而QQ群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共享的空间,教师可以上传一些对学生有辅导作用的例文,也可以把学生写得好的帖子共享出来,一来方便学生浏览、学习,二来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激发了学生写话创作的兴趣。

四、巧用多元评价,树立学生写话的自信心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对学生挖空心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批改他们的作文,能够迅速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写作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些学习态度认真或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对于他们的作品,教师要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他们、鼓励他们,对于优秀的作品让他们在班上朗读或展示,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保持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树立写话的自信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英语写话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一个持续、有效的训练过程,相信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巧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英语写话的能力。

篇7

【关键词】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英语 教学课堂 问题 策略

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学校进行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高中英语存在课堂压力大、气氛沉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用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教育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内涵

英语能力的狭义概念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在考试中应用的能力,广义上则是指包括学生听、说、写、用四项能力在内,并且综合发展,相互协调。目前英语教育普遍达到的是狭义上的能力,但是广义层次上的英语能力才是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主要是由实际交流和阅读检验的。

二、目前高中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基本模式,在学生的概念中,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高中英语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不同于单独的听力课、写作课,只注重培养听、写能力的独立发展,而是锻炼学生听、写、说三种能力的协调发展。所以,高中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制定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受重视。目前部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着重讲解英语语法和长难句结构,忽视听力部分。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是不包括口语训练的,虽然现在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英语口语能力进行培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习惯性地忽视这一部分内容,或者由于时间原因来不及展开对口语能力的训练。英语是一门语言,对英语的学习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正是由于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忽视,导致教育出来的学生考试成绩可以很好,但是在实际交流时却不敢开口或者由于听不懂而不知该如何开口。

2.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未能体现。当代教育理念要求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但是大部分高中的英语教学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知识的接纳者,完全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在多年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当前高中英语教育将考试――尤其是高考――作为教学目标,考试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师的授课内容完全是针对高考内容展开的,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点,教师认为由自己掌控整堂课是必要的,逐渐形成了上课、作业、考试为一线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完全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学生在听课时无法完全消化和理解教师所讲的,不能达到记忆的程度,课后也不复习,导致做题时总要翻书查看单词和语法结构才能做出来。长此以往,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变得低下,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法构建起系统的学习体系,缺乏创新能力。同时,长期习惯了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不会产生主动思考的趋向,没有明确的方向。

3.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目前大多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形成通读、讲单词、讲句子、讲结构、讲语法的方法套路,学生没有自主发挥的机会,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上课时昏昏欲睡,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

三、对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方法的分析

1.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制定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对课本中的生僻单词和难句进行学习,节省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果。由于高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性格特点,喜欢的和讨厌的不会轻易改变,所以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解决学生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还应该进行拓展,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对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高中英语教学处于高考的压力下,学校和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只能抓住一切时间,没有很多的机会进行专门的听力和口语的训练。所以就要求教师将听力和口语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找好既符合他们兴趣,又包含较多英语词汇和知识点的英语故事或者散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每天早上进行朗读;也可以采取在课堂一开始让五个学生用英语讲述一件有意思的事,依次轮流;或者在课前或者课后放一段英文歌。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增加学生听力和口语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实验化学;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13-01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著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人的智能结构是多方面,在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中,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化学”选修模块教学中如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智能特征相适应,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 “化学实验”选修模块中多元智能的分布

语言智能: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

逻辑―数学智能:物质的鉴别和推断、实验操作的顺序、产率计算、分析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身体―动觉智能:组装实验仪器,使用实验设备、取用化学药品、清洗涤化学仪器,实验操作的动作和技术。

音乐智能:化学实验中与声音有关现象,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人际交往智能: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讨论实验习题、合作开发新实验。

空间智能:组装实验仪器,观察实验装置。

自我认知智能:及纠正自己在实验操作方面的失误、对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自然观察智能: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

2 “实验化学”选修模块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培养策略

2.1 通过知识预备,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表现为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原理、事实、现象、过程等,并将自己对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与推理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实验化学”选修模块中的知识预备可以不讲,而是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总结,在回答的过程中注意锤炼语言,使学生对反应原理进行科学、准确、精炼的概括,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思维智能。如在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中关于实验原理可以由提问入手,层层深入,设计几个问题,如:(1)阿司匹林是由什么为原料合成的?(2)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是什么?(3)在生成阿司匹林的同时,还生成少量聚合物(副产物),该聚合物应该如何除去?综合以上问题的答案,可由学生得出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语言智能。

2.2 通过实验过程,提高身体―动觉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是指对人的整个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和熟练摆弄物件的能力。在实验化学中身体运动智能就集中表现为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中动手操作是感性物质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把蕴涵于化学实验目的和化学实验设计中的理论思维,通过物质的操作方法外现于感性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化学实验为身体―动觉智能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2.3 通过实验现象,培养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实验化学中的自然观察智能不仅指的是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培养自然观察智能,这也是实验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4 通过实验数据,增强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有效利用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种智能在实验化学教学中的表现方式就是计算和逻辑推理,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5 通过实验报告,增进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是指人们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在实验化学教学中自我认知智能主要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得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积极和主动,伴随着学生的成功和失败,需要学生对自我态度的了解和控制,有着丰富的对自我行为和情感的体验,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成为实验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6 通过交流与讨论,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能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在实验化学教学活动中,通过交流与讨论,塑造人际交往智能。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等。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湖南省醴陵市姜湾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围绕《净化校园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近四年的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的初步研究成果。

一、净化了校园语言环境

1.完善了学校语言工作管理制度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和副校长为正、副组长的语言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学校中层和语文教师组成的学校语言工作小组。学校还设立了语言工作专职人员,职责明确,考核落实。学校语言工作网络覆盖校内各条线,从年级段到班级,从教研组到班级,从备课组到班级,深入各教学班。各条线协力配合专职人员开展工作,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

每学期召开校级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语言工作。学校制定了校园语言监督监测及督促整改的制度。语言工作纳入教职工考核、教学管理及学生评优等制度。

将语言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和日常教育中使用普通话,不定期检查,作为教师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听课、评课等教研中考察是否用语规范,并作为评价的指标之一。教职工评选先进的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教学管理及评估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教学评优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学校积极派出人员参加上级语言相关工作培训,并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成绩计入了教师业务档案。将“在公共场合自觉讲普通话”纳入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班主任配合检查落实。学生常规管理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学生评优制度中有关于语言工作的规定。

2.将语言规范化纳入了教育教学管理中

⑴ 德育内容。在学校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和能力的具体内容。办公楼内、教学楼内、走廊等设立了有关语言工作的标语牌、宣传牌;每学期校广播台进行了4次以上专题宣传。每学期班级黑板报进行2次以上专题宣传,并进行评比。班级黑板报开辟了“说普通话”语言工作宣传角。每学年中,在9月份的第三周开展“推普周”活动,内容包括: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每学期,在校园内组织语言规范化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达4次之多。在“推普周”活动中,组织师生参与社会语言工作。其中学生开展系列活动:“我教爸爸妈妈说普通话”、“我当推普员”等,社会影响好。

⑵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由语文组带头组织带动了全校的推普活动的开展,在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语文组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推广普通话而开展的,如:举行“推广普通话”演讲比赛等,取得了很好的规范效果。学校按年段语文备课组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语言能力培训要求,并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认真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常规化。

⑶学科渗透。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中有关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各科教学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规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和实施重点。各科教师普遍树立在日常教学中适时进行语言规范化教育的意识,有相关教学事例。教学管理中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的关系。

二、探究出了消除小学生口语交际心理障碍的对策

研究前期,我们围绕“口语交际过程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小学生口语交际存在很多普遍的心理障碍。其中,主要表现在:

⑴惧怕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口语交际 “难”而产生惧怕心理,不敢说。还有部分学生怕说得不好被人笑话,怕写不好挨老师批评。

⑵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是口语交际能力低的学生。他们说话经常出现吞吞吐吐,含糊不清。他们从未获得过成功的喜悦,信心丧失殆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⑶厌恶心理。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成绩较好,但性格内向,情绪放松,竞争心理不强。在口语交际时,存在着应付心理,随便说上几句,应付过关。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口语交际情感是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使口语交际能力主动地得到发展。实践中,我们探究出了如下有效策略:

1.兴趣诱导策略

兴趣是学生口语交际入门的导向,是直接推动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强大内驱力。小学生具有喜新好奇的心理特点,而且对色彩鲜艳的动态事物尤为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如下两项目具体策略:

⑴ 经常变换口语交际的主题、内容与形式,使学生每一次都有一个新鲜的感觉。

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唤取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产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动力。

2.“循序渐进”策略

信心是兴趣的基础。教学中,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学生差异,设立分层目标,即对学生口语交际要求设立不同层次。对困难较大的学生暂时地、适当地降低一些要求,使这些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赶上去。

3.“鼓励”策略

有一部分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写好课本中的要求,而是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口语交际中,让他们尝试即兴演讲、辩论等较有挑战性的口语交际的形式。在习作中,让他们尝试着编童话、写诗、写小论文、写小散文等,积极投稿。只要他们思考了、实践了,并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就应该为他们喝彩,使学生多一份自信,多一点兴趣,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篇10

论文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精神文化;育人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育人,在当今这样一个呈现出多元文化格局的社会里,面对各种文化理念与思潮的蜂拥而至和相互激荡,大学精神文化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势必会受到影响。由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讨大学如何适应这一客观趋势,培育优秀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加强大学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理应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命题。

一、多元文化及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功能的解读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再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而是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由此,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

1.多元文化背景的形成

目前对多元文化这一概念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先生在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提出,多元文化是指本土文化起源的多样性。今天所谓多元文化,就是指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现状。目前对于我国而言,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当代社会转型也随之加速,这有利地推动着文化向多元方向发展。其次,中国社会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剧,由此使中国跨入信息化社会,这为多元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最后,改革开放使我们与全球文化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格局。由此,我国必然要面对多元文化这一历史性趋势。

多元文化具体到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主要指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并存;各种意识形态与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并存;重学术分析和研究的精英文化与重生活、消费和时尚的大众文化并存等。

2.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解读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作为一种内化气质的抽象,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是所有身在大学中的大学人的共同财富。它既是大学的,也是每个大学人的。大学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亚文化同样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育人功能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首要功能。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教育力量,大学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等。浓郁而深厚的精神文化能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指引与导向、激励与凝聚、认同与约束以及陶冶与教育。学生只有时刻身在健康而积极的大学精神文化氛围里才能如同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会满身芬芳,从而受到精神上的启迪与洗礼,成为志存高远和自立自强的高素质人才。

(1)指引与导向功能。这是大学精神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大学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把大学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深深印刻在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身上,从而潜移默化地指引与教育其中的大学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他们实现对个人精神、人格和心灵的塑造,以此达到充实自身精神世界和升华个人价值追求的目的。

(2)激励与凝聚功能。大学精神文化是全体大学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诉求,而这些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一旦被群体成员所共同认同后就会成为“粘合剂”,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力作用,从而在各个方面把所有大学人团结起来,激发出潜在能量,使其保持积极的进取心和获取成功的动机,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进取。

(3)认同与约束功能。大学精神文化对大学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治学追求和行为习惯时刻产生着影响。它使个体把群体认同的理想诉求内化成自身的价值取向,这为每一个大学人在对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进行评价时提供了一个内在尺度,从而对大学人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并规定了每个大学人的言行举止。

(4)陶冶与教育功能。大学人由于长期处于大学精神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于是便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使自身的情操得以陶冶,道德得以洗礼,人格得以升华,从而达到了通过大学精神文化氛围陶冶大学人心灵的教育成效。

3.多元文化: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功能发挥必须面对的课题

当今社会,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多元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道德观念、传统习俗、情感风格和精神追求。在这样一种文化前提下,任何一所高校,其精神文化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都必然要被多元文化打上深深的烙印且不能游离于多元文化之外。这是因为大学精神文化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始终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因而难以摆脱文化背景的牵引和钳制。随着文化纷争和文化冲突的日益凸显,价值标准的多元性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性都将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精神文化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作为一种不争的社会现实,多元文化之于大学精神文化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如何正视多元文化这一现实背景以及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采取切实的方法和策略推进自身发展,已成为大学精神文化及其育人功能发挥所不可规避的现实课题。

二、把握大学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应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必然选择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整合、积淀和提炼出来的,它是各种复合因素的集合,是大学精神风貌和物化环境在意识形态上的映射,是弥散于大学中因“人”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因此,鉴于大学精神文化的这种弥散性和教育性的特点以及它对大学人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印刻性影响作用,在面对多元文化这一全球化文化发展趋势的挑战下,把握大学精神文化并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应对这一现实课题的必然选择。

1.推动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及各种混合文化造成的多元文化冲突让当代大学生接触到了形形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各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信仰和信念的选择,在这种强烈的文化激荡背景中,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对待世界、人生与自我的正确态度。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精神文化将会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深深地熔铸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在无形中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品质等与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进而实现自身良好的精神自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2.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大学精神文化能够通过一定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调节锻炼大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从而为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因为除了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身体健康层面,我们更加追求的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健康标准,即心理层面的健康,而大学精神文化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大学精神文化活动可以达到使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接受和评价自我、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3.完善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又是重中之重。面对现今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注重为大学生创设具有创造性的特殊文化环境和氛围,并通过这种环境和氛围来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融知识、趣味、精神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大学精神文化还会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引导,使其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4.推进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

审美素养是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之一,感受美、追求美、升华美,并按美的要求进行自我完善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流、相互冲突与适应的背景下,大学精神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抵御腐朽低俗的审美情趣的高雅环境,并以其形式多样的各种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用生动活泼的美感形象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以此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使其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进一步促进其审美素养的发展。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策略思考

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大学精神文化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一定要清醒认识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正视并且要勇于直面其挑战和冲击,在把握和适应形势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从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创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以生为本”的大学精神理念

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以生为本”的大学精神理念是彰显大学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根本所在。因此,大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使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个性与人格的发展完善过程,从而为大学生成长为广泛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个体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是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传承与创造的重任,大学精神文化及其育人功能更是其发挥作用的内核与灵魂,鉴于大学精神文化的独特作用,树立以生为本的大学精神理念,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在以生为本的大学精神理念的统帅下,发展别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促进育人功能的发挥,并在此基础上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科学发展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对社会具有适用性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成为目前多元文化形势下大学精神文化建构及其育人功能发挥的根本目标所在。

2.开展健康活跃的大学精神文化活动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大学精神文化是育人的文化,而育人首先是要培育大学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因为德乃是立身处世之本。著名诗人但丁就曾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增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高度赞颂她的高尚品德,但却很少提及她科学上的丰功伟绩,这是因为在爱因斯坦看来,居里夫人的人性光辉比科学上的丰功伟绩更加令世人钦佩。所以,“重智轻德”只会让学生远离文明,远离进步,他们的才智、潜能等极易偏离社会生活的正常轨道。然而,大学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抽象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体现和诠释。因此,学校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健康有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校园艺术节以及竞赛评比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内涵丰富、品位高尚的大学精神文化走进大学人的生活,占领学校文化主阵地;另一方面,学校要认识到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展实践活动,利用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区域历史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引导学生在大学精神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促进自身思想品格的进一步提升。

3.构建大学精神文化资源整合方式

大学精神文化作为各高校特有的大学文化组成部分,是文化寓存于实物之中的,即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先进文化,而实物是大学精神文化的载体。大学精神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各高校自办学以来长期积淀的产物,其载体也具有多样性与多维性的特征。因此,科学整合大学精神文化的多渠道资源,挖掘蕴含其中的内涵,延伸其独特而深刻的意境,构建大学精神文化资源的整合方式是实现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功能得以发挥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首先,对观念形态的大学精神文化进行整合,把不同时期观念形态的文化资源纳入其科学体系,使大学精神文化成为全面的系统的理论化的文化形态,让大学精神文化深入人心,并在其主体身上印刻上深深的烙印。其次,综合利用高校中的各实态资源,比如文化石、文化墙、文化长廊等建筑物,以达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增强吸引力,发挥整体效应。最后,建立新的整合理念和整合思路,发挥大学精神文化整体效应,从而真正以特有的大学精神文化渗透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