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向

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影视方向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Z2011-0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8-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由此,国内高校近些年来陆续开设了针对这些新媒体研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查阅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高校的该专业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二、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解析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2008年开始招生的,该专业归属在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设计多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拓展而来,课程教师主要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新疆师范大学本科办学要求,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是新疆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合计970学时,占总学时的36.5%,这部分课程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的,不同高校会有所差异,但校内不再具有可调整性和设计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四部分。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电子技术基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构成设计、大众传播与文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网络编程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节目编导、新疆地方民俗学、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从这份课程教学计划里,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1)广而失专。所设计的课程涉及学科多,面向领域广,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影视制作、广告、民俗文化、电视节目、传播学等多领域,培养目标凸显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但在追求全面、强调复合型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专业的方向性,丧失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貌似就业领域宽广,实际没有就业能力。

2)课程设计凌乱,缺乏系统性。从这些跨度较大、涉及学科领域面广的课程设计中,看似都与数字媒体相关,但很难厘清学科知识的层次关系,无法形成一个知识学习中必需的循序渐进、由浅显到精通的系统化进程。

3)知识建构缺乏体系,能力发展不能渐进。纵观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课一般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发展专业方向提供的深化学习在上面的专业选修课里,我们看到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并非是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提高,而是方向拓展的基础课程。而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有利于专业方向深化,但设计这类课程还是要与前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一定的相关和发展关系,科学的设计发展专业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上,由于过于偏爱于培养复合人才,并为这一目标而赋予实践,开设了许多跨学科门类课程,形成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局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堆砌和求全倾向。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知识体系构成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支撑的学科平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相应的岗位输出相应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等,要使学生有所学、有所用,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一点对于办学建设十分重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考虑了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与本专业的技术特色,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主要教学科研方向设为“虚拟现实技术”。其次在这个主要专业大平台的背景下再确定把“交互设计”、“多媒体网站”、“电子出版物”、“短片创作”作为四个专业小方向,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属于新疆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非艺术招生。由于该专业是由教育技术信息系拓展而来,由此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学设备条件上及教师配置上多来自于教育技术专业或受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非艺术招生,在办学的起点上与艺术院校就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产出。依托于教育技术专业,其可借用优势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下影视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比较而言,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如建设有篮箱演播室、数字非线性编辑室、数字高清影像工作室、摄影室等,并相应配置了包括高清摄像机在内的多套设备。该系现有的教师中,有近一半的教师研究方向在影视方面。因此,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刻意界定培养方向,但实际办学上应该清楚自己的办学方向应该在影视方向。其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数字影视应用技术,运用艺术创新思维进行数字影视短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移动多媒体视频制作等数字影视领域相关创作,并能进行栏目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里面,涉及4个关键词:影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从学科角度看,本专业首先立足于影视,拓展于数字媒体,是影视专业在数字媒体方向的发展。从知识体系看,本专业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由此,笔者以为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

1)依据目前的校本实情,培养方向定位在影视方向,以后随着发展,可以逐步开拓别的方向,如网络传播方向、游戏动漫方向等;

2)知识结构属于跨学科的该专业,涉及学科面大,相关课程多,而在目标定位明确之下,该课程设计以影视技术和艺术为主体,拓展与影视有关的新数字媒体、新数字传播等方面的课程;

3)本着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张扬的原则,将技术性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加强实践实习环节,提升艺术成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课程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设计关联因素很多,如公共基础课里面会有大学生素养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专业课程里面也会有影视技术类、艺术创作类、数字媒体传播类等方面课程,而且作为本科教学的四年计划,每门课程的开设学期和课时都互相影响。依据新疆师范大学教学实际和新疆区情,本文就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课:文学剧作、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视听语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数字摄像、数字图形处理、大众传播与文化、数字短片创作、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数字影视特技、影视广告、影视节目编导、新传媒技术、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制片与项目管理、播音与主持、文化人类学、CG 艺术赏析、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这个设计有三个不变,一是保持原先的总学时、总学分和周学时数不变,二是保持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不变,三是原来的教学计划模块不变。保持了这三个不变,也就回避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学校层面的教学设计,虽然仅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对于本科生四年培养显得并不全面和科学,但这些的做法在实践中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

与原有的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计上有了这样一些特点:

1)课程的关联度提高,专业方向更为明确突出。

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循序发展、层层递进。

3)依据本专业特点,在专业拓展方面趋向于数字化和传媒化,如影视广告制作方面、网络传播方面等。

4)通过文学剧作、传播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内容的补充,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影视创作的内在功力。

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

尽管在教学计划里规定了一些课程的实验课时,也规定了必要的实践活动,但它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程度,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和各种教学活动中。依据我们以往的部分经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情,我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这样一些设计:

1)扎实学好影视课程的相关素养课程,提高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素养,为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开设相关课程、相关讲座、相关话题讨论以及参观、参与一些相关活动等。

2)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联、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实验课程不再是验证性操作,而是创作型的开发。

3)学生作业的主要形式是数字化的作品,作业不再可以抄袭、复制,评价作业的方式也不再是教师的批阅,而是公开展览,接收大众(广大师生)的点评。我们一些课程的学生作业作品展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常态化。

4)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创作,强调团队精神,强化协作学习意识。如电视短片的创作等。

5)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爱好相近、专业特长明显的学生群组发挥优势,多出专项精品,带动专业发展。如现在已经发展的“黑眼睛摄像协会”“Chapet影剧社”等不仅带动了专业的学习,而且也在全校产生了影响力。

6)与社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在社会中建立我们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同时也使这些单位与我们学校的教学及教学活动相关联,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如我们前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是进入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这些单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7)结合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做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学习的集中深化,也是大学四年学习的综合检验,由此,我们提出要求学生做到“四化”,那就是方向化——本着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一体化——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协作化——毕业创作应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精品化——力求毕业作品精品化。

8)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活动和作品大赛,以精品作示范,以成果带发展。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设计,我们旨在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认识系统总体;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本文论及的教学设计虽然学科面小了,但能力更强了,更专了,实际的就业面也就更宽了。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形式 争议 发展 应用 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数字媒体的运用与发展。人类把高端网络技术与数字通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逐步取代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并快速地朝数字音频、视频和电影产业发展。因此,数字产业、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信息产业构成了新世界崭新的数字传播媒体,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巨大的产业链,最终数字媒体艺术逐步在知识经济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纵观近几年,数字媒体艺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也渗入人心,大家各持己见,但是大部分的理解都是一样的。简单的说,数字媒体艺术就是艺术的创造和形成过程。它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有的资讯、 图像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把它们进行艺术加工,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传播,从而形成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过程部分或者全部都得依托数字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媒体或数字艺术而产生的设计作品或者是视觉艺术是其应用表现之一。从目前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堪称艺术设计中活力四射和发展潜力无限的一门艺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将呈现更独特和更具魅力的一面给大家。

2 对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特点剖析

2.1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 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一味的依靠排斥以前的工艺技巧,而是运用数字平台创作出独特和自成一体的艺术作品。它所创作出的数字艺术作品能够使观众参与其中,并融入角色。大众参与的交互可以颠覆角色,大众不仅能使作品效果改变,并且有机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可简单拆分为“数字”和“数字艺术”。现有的数字和电脑技术的应用可理解成“数字”。而“数字艺术”就是通过 “数字”创造出的作品。“媒体”是数字艺术的一个媒介。

3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业方向和发展趋势

3.1 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技术与艺术两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和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相辅相成。传统教育缺少技术与艺术两者兼备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此类人才的培养也符合新兴市场的需求,他们的就业方向主要各级电视台、影视动画制作单位、传媒与广告公司、数码艺术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形象企划公司、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热门行业。置身于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发展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它隐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字媒体艺术在2002年底正式通过教育部的本科专业审批,成为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审批通过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陆续增添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以此满足市场需求。据相关人士统计透露,我国每年对数字艺术人才的缺口是15万。而电视卡通业就有每年200亿元的广阔市场。市场的广阔和需求量使多媒体产业演变成巨大的经济产业。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对视觉美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3.2 产业化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 以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为例,仅在2000年,数字技术产业(包含数字内容)的年产值就超过600亿英磅,而出口产值就远超过80亿英镑。以数字技术产业相关的雇佣人数共计约195万人,产值占GDP的7.9%。从数据表明,数字技术产业是英国的第一大产业。美国,作为全球的唯一超级大国,以电影和电脑软件为主要的数字技术产业,每年的营业额大于4000亿美元,占GDP的4%。更为惊人的是数字技术产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等)在日本的产值超过钢铁行业生产总值的两倍。这一产值使日本的数字技术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产业。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目前为止,用电脑直接从事数码艺术工作的有将近十万人。除此之外,每年有三十多万人接受相关数码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韩国的数字技术产业以游戏产业尤为出名,并且已经一跃位居韩国的第一大产业,连汽车产业也位居其后。数字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也相当的乐观,并且网络游戏在这一行业显得尤为突出。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得出,相比于2002年的中国网络游戏市场,2003年的网络游戏市场的规模发展得到飞跃式的进步,产值达到13.2亿RMB,2004年达到39.1亿RMB。从2003年到2004年净增长了25.9亿RMB,产值一下翻了两翻。由此数据表明,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巨大,隐藏巨大商机。在动画方面,专家预测:中国的动漫产业具有无比巨大的市场,产值预计可达到200亿元。仅仅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三地的青少年动漫消费就能达到13亿元。其消费人群的年龄是介于13岁到30岁。此外,动漫产业还能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文具产业、儿童食品、儿童服装、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这些产业的年产值总共是2050亿元。这些产值都是由动漫产业带来的,收入相当可观。

3.3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在于它打破常规,把高难度和神秘化的东西转化为大家都能接受和能明白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数字媒体艺术把科学元素和艺术元素科学结合起来,以简单的破译方式呈现给大家。作品的繁华与灿烂,惊艳与绝美,对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就是通过电脑的编程来全自动化的诠释与解读。无论是艺术的形式还是内容,在电脑上它们都具有同一性。在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是对这一领域革命性的颠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同的艺术信息可以实现相互转换,而大家也能享受到非凡的视觉特效和艺术视野。

数字媒体艺术与三棱镜有着惊人的相同点。三棱镜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它相对应折射出的光芒也不同。而数字媒体艺术也如此。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依托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以崭新而又独特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它由艺术层、科技层、媒体层、应用层相互交叉构成,包括广泛的商业设计和大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创作工具的数字化、作品展示的交互性、作品呈现的多态性、表现题材的广泛性特征。其具体的呈现为:创作过程是先由各类艺术(影视艺术、合成艺术、网络艺术等)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最后的一步就是结合智能软件,最终产出艺术作品。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创新将成为推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动力,而创意产业和信息设计将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主流,数字媒体艺术引领艺术创新到更加非凡独特的思维和更宽、更广的视野。

4 结束语

由上综述得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论在手段上,传播途径和传播空间上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字媒体艺术也将也将伴随着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逐步成为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无可估量。基于这一现状,时代生产力和数字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渗透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样,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J].饰,2006(3).

[2]李四达.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J].饰,2007(4).

[3]桂宇晖.面向新世纪的数码设计艺术学科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2).

篇3

一、媒介理论是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核心

从媒介演化史上看,数字媒体艺术应该属于广义的媒体艺术(mediaart)的一种。媒体艺术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的诞生。区别于传统绘画、雕塑等手工艺术,媒体艺术依附于技术、商品和传媒,通过摄影、电影、海报、招贴、广告、印刷图像、机械装置等非传统艺术形式,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也由此启发和影响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未来主义招贴(见图1),杜尚的动力装置,罗钦可、汉密尔顿的摄影拼贴,利希滕斯坦、安迪·沃霍尔的丝网波普以及白南准的录像装置等都是这种艺术形式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战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兴盛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媒体艺术无论是基于印刷媒介、光学媒介、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通常都蕴涵了机械、技术、大众、民主、传播、通俗、解构、恶搞、拼贴、时尚、商业和娱乐等要素。因此,理解数字媒体艺术必然要追溯媒介艺术的观念和技术史。曾经撰写过《电影的虚拟生活》、《数字的解读》和《新媒体诞生后的哲学》的新媒体研究知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罗德维克认为:“从当代的角度来看,电影应该仅被作为源自19世纪的媒体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复杂的各种媒体技术发展的整体历史中的一支。它包括计算技术的系谱学,以及扫描、电子记录和传输的系谱学。”他进一步指出,“每一种艺术的媒介都是不断创新的,我们就可以通过提供一种新的材料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概念,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艺术媒介。”同样,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学者邱志杰等人也从艺术媒体演化史的角度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他通过考察录像艺术的四个发展阶段——从乌托邦到语法阶段,再从诗学阶段到它的边缘化时期,由此归纳和暗示了一种更为普遍的媒体艺术发展规律。邱志杰指出,新媒体艺术产生于现代主义对技术的矛盾:一方面,现代主义对于新技术、新世界充满着乌托邦的热情,由此产生了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和立体派的技术崇拜美学;另一方面,出于对机器的恐惧和对原始乐园的怀念,则产生了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梦魇。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MarshalMcLuhan)关于新旧媒体演化的观点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和意义。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技术都要改变人的整个环境,并且包裹和包容老环境。它把老的环境改变成一种艺术形式。”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后浪推前浪”,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包括既排除(新媒体使旧媒体成为老旧过时)但又包容(新媒体以旧媒体为其内容)的演进历程,从口语、书写、印刷到电子媒介莫不如此。麦克卢汉的这一贡献使人们认识到:“媒介即讯息”,所有媒体的“内容”便是另一个媒体。借用麦克卢汉的思想可以看到,当代社会的数字媒体正是在利用、改造、解构、拼贴和重构传统媒介(如文本、影像、图像、版画、电影、动画、音乐、戏剧或表演)的过程中,将旧媒介作为内容或艺术形式,并由此建构出自身的“数字化”媒体艺术特征和体系。因此,媒介理论是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艺术本质的钥匙。

二、符号学和语言学是建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工具

人们对当今时代有着形形的命名:全球化时代、消费时代、后现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读图时代、影像时代、视觉文化时代……或许可以概括地说,这是一个数字媒体文化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和跨国资本主义语境中,电子传媒和数字媒体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凸显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新特征导致一种迷宫式、镜像式的“碎片文化”特征的浮现,传统的文化传媒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有“新麦克卢汉”之誉的“后现论

先锋”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ard)指出的那样:当代的社会是一个“拟像的社会(societyofthesim-ulacrum)”,其文化特点就是传媒符号的激增,其结果造成表征与现实关系的倒置。鲍德里亚借鉴了索绪尔语言学和符号学,并对媒介符号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鲍德里亚认为,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对于产品或艺术品的复制,现代社会的复制则是一种无本无源的符号意象的增殖;艺术和传媒用符号来使实在消失并掩盖它的消失。在他看来,“在符号统治一切的社会中,一切存在应该是符号物的存在,真实、原件和原初都已荡然无存,虚拟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存在。”数字媒体艺术正是当代社会“虚拟化”的写照。这种艺术形式(如虚拟现实、多媒体互动装置、软件艺术和网络艺术等)无一没有虚拟、沉浸的美学特征和超现实体验,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构建符号或虚拟的能力已经大大超出了艺术再现的议题,使艺术创作不仅不再局限于“再现真实”,甚至也不再需要真实的语境。例如,2010年的电影《阿凡达》凭借强大的数字建模、数字3D虚拟摄影和“表情捕捉”创造了潘多拉星球美轮美奂的奇观和异族纳美人的形象,这种完全凭借概念设计和数字技术创造出的虚拟存在,恰恰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符号学与虚拟美学上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艺术理论家列夫·曼诺维奇(LevManovich)指出:“在计算机时代,数据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而起作用。被某个程序所使用的信息就是使用者认知过程的输出。”

他还提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实质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存在。非物质性(nonmateriality)或符号性是这种存在方式的基础。从这个最基本的性质又可以推导出数字媒体物质层面的其他一切特性(图像思维模式、非线性表达、正在进行时的时空特性以及交互性的艺术体验)。曼诺维奇进一步认为,数字媒体有五个原则: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和编码译码。其中数值化是首要的原则。数字媒体可以描述成数字函数,可以用数值来计算或编程。而数据化使现实世界“分散、重组与合成”成为可能。正因为这种数字特性,使得数字艺术的虚拟存在和交互成为可能。正如大卫·罗德维克在《电影的虚拟生活》中指出的,虚拟的含义远远超过了人们在一般语境下认为理所当然的意义。建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必须理解虚拟的含义,而符号学和语言学正是人们借以理解虚拟世界的工具。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

根据媒介理论、语言学、符号学以及传播学、艺术学的原理和观点,可以进一步梳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课题。其内容应该包括:①数字媒体艺术本体研究。包括该学科的界定、门类、特征、美学、交叉领域、表现规律等内容。数字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包括历史、事件与发展趋势研究,探索媒介和“媒介艺术”的演化规律。③数字媒体艺术创意方法学的研究。包括广告、影视、媒介公司的案例研究,创意思维、作品分析、调研与统计、受众行为和心理研究,以及设计步骤与流程研究等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应用领域研究。其重点在于理清学科与就业的关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特别是要注重其交叉和重叠的应用领域的研究。此外,国内的一些新媒体艺术研究学者如许鹏教授等还建议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民族特色内容纳入研究范畴,提出“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艺术理论。”该建议从另一个视角拓展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方向。

为了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数字媒体艺术在应用领域中的分支和相互关系,结合目前国内外高校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设置的资料,本文通过信息视觉化的方法归纳和总结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介产品的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学科内容如下。

(1)时基媒体领域,数字电影、电视广告、动画、动态媒介(片头、栏目包装、MTV等)、Flash、DV等归于此。按照新媒体研究学者、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兰迪·克鲁福的观点,该领域属于叙事逻辑的领域,与视听语言、蒙太奇理论、戏剧结构、角色造型、场景、表演、剪辑、媒介艺术史等课程相联系,它们同样具备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并更侧重观赏性。

(2)交互产品领域,包括网站设计(博客、购物网、体验馆、视频网、SNS社区、游戏社区等)、

手机软件设计、iPad内容设计、电子出版物、多媒体产品、交互设计、信息设计、UI界面设计等。其知识体系属于数据库逻辑,克鲁福认为:“在叙事逻辑中,控制权在讲故事的人手里;在数据库逻辑中,控制权在接受者手中,……所以是用户控制导向的。”因此,该领域更侧重用户的需求性以及交互性的研究,包括信息架构、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用户体验、界面设计和社会学-人类学方法等。

(3)互动娱乐领域,主要指电子游戏、网络游戏、装置艺术、交互动画、虚拟漫游、交互墙面艺术等,既有“时基媒体”的特征又有“交互性”的特征,并属于更侧重观众或玩家“体验性”的艺术。这部分内容同样与上述两个领域存在相互重叠区域。

(4)传统媒体延伸领域,主要指基于纸媒或户外展示的平面设计、摄影、广告、插图与漫画设计、

信息导航设计等。该领域往往更强调数字设计工具的高效率和丰富性。此外,在图2中,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传播中的计算机创作语言、工具或平台用虚线表示,其与媒介产品设计的重叠可以表示这些创作工具所涉及的领域。

四、结束语

篇4

有人说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继而产生有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视觉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以纸和笔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始使用电脑与数字科技来描述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一种被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在上世纪末获得了迅猛发展。是一个年轻、多元、高速发展着的新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不是特指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字平台创造出的多种媒体艺术形式。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 ,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2]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研究[C].艺术探索,201202(01).

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创新;应用

0引言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广泛应用,展示设计也随之快速发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展示设计涵盖内容广、涉及领域多,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展开探究,有利于丰富艺术创作形式,激发创作灵感,促使其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利用先进的科技为大众生活提供便捷,设计者通过不断创新艺术设计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1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其吸收艺术的精髓,且由信息技术做支撑,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内容和模式发生了改变。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对艺术的延伸和拓展,以此激发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辅助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包括科技性、虚拟性、融合性。其中,科技性表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其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将艺术的想象力用科技形式展现出来,并形成独特优势。科技性的应用特点突破了传统展示设计平面、静态的束缚。虚拟性也是数字媒体的重要体现,基于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拟性的变化,应用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如博物馆、展示会等活动要求中。融合性特点表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展示设计中的传统艺术内容可以通过科技形式展现出来,弥补了传统艺术与大众脱离的缺点,吸引更多受众群体。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也增强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2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1交互式创新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创新应用下的交互式展示主要在于互动性,强化参与者的主动体验感。基于现实的客观条件,不仅需要增强展示设计的交互性,还需要表达展示设计的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强,传统参观形式的设计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做好交互式创新展示,促使展品与人们实现沟通交流。为展现设计的创新性,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加大交互式展示的冲击性具有一定作用,满足受众互动需求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参与感。开发有效的互动设备,如智慧城市系统,在地图中引入实时交流等功能,增强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性,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带来良好的体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交互式创新展示旨在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实时变化,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数字化信息。为避免展示设计中信息的堆积,需要设定过滤参数,突出动态界面,避免受不需要的系统功能打扰。交互式创新展示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效果对展示设计具有直接影响。

2.2空间式创新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时代的产物,对传统艺术起到了革新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空间开阔,表现形式创新,构成要素新颖。基于不同的展示实物与场地,展示设计的空间感也不相同。空间作为展示设计的关键元素,空间设计不合理不仅影响视觉效果,还将与整体的展示设计理念产生冲突,带来不好的影响。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对展示设计进行空间式创新展示,需要在一定空间模式中,对实物及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基于科学的统筹规划,对展示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以期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且满足设计者的展示理念。基于科学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其艺术价值也不断提高。4D技术如今的应用面不断扩大且深受用户的好评,4D技术满足了受众群体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意义。将4D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实现空间式创新展示,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受众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将数字媒体艺术巧妙地应用于空间式创新展示设计中,增强用户的多重体验感。

2.3二维式创新展示

二维式展示设计虽然较为传统,但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下,其重要性也需得以重视。早年间,电脑喷绘等数字媒体艺术是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内容,其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手段,增强了设计感,并与用户实现了相对良好的互动,增强了观展者的代入感。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的功能增多,影像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得以使用,创新展示设计也不断发展,但是仍然不可抛弃二维展示这一传统因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对二维式创新主要体现在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如世博会上的清明上河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静态的画卷动态地展现出来,融合投影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将传统艺术通过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二维式创新展示将清明上河图中人民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为现代观展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二维式创新展示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不仅可以用图文表达,还可以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辅助下全面发展。

2.4网络式创新展示

网络式创新展示实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有机统一,是新型的艺术展示载体,其展示方式深受用户喜爱。基于当前的信息技术,多数设计者尝试利用网络技术丰富展示设计形式,进而达到创新性效果。将传统的艺术用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展现艺术设计理念,便于受众群体的理解。通过网络式创新展示设计的表达形式得以多元化。基于网络式的艺术载体,革新传统的展示设计思维模式,达到丰富设计效果的目的。网络式创新展示主要体现于人们在网页上的浏览,为提升用户观感,对网页创新设计、实现空间变革、打破传统的空间束缚均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艺术下,网络式的创新展示设计具有沟通便捷、分享实时的特点,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进行创新性设计,充分表达出传统展示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将取得一定成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可以逐渐发挥创新应用的优势,为展示设计拓宽发展空间。

3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革新了传统的设计理念,结合信息技术提升了观展者的体验感。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科技性、虚拟性、融合性特点,可以实现交互式、空间式、二维式、网络式的创新展示设计,进而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推动传统艺术的时展。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有机结合,为设计者带来灵感,丰富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以此达到最佳的艺术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茜.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4(28):245-246.

[2]程贤栋.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北方文学,2014(5):234.

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技术;艺术本体

0 引言

有人说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继而产生有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视觉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以纸和笔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始使用电脑与数字科技来描述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一种被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在上世纪末获得了迅猛发展。是一个年轻、多元、高速发展着的新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不是特指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字平台创造出的多种媒体艺术形式。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2]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研究[C].艺术探索,201202(01).

篇7

当今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教学以学生的先导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作为切入点而展开。以接受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传统音乐教育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时,不能只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去传输计算机音乐的知识,而需兼顾学生的艺术特点和计算机的技术特点,以数字化的理念指导教学,以媒体的视角检验教学。

本文借助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方法,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底蕴,合理运用计算机的智能化,使学生在掌握软件操作方法的同时,能遵循艺术规律,灵活创作艺术作品。

一、计算机绘谱软件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音乐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提出与普及,软件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计算机音乐亦是如此,合成器、采样器、音源等诸多重要硬件因素的软件化使得计算机音乐逐步走向通用和自由。

软件教学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计算机绘谱软件能够将乐谱由纸媒介输入到计算机中,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到磁媒介上,继而可以对乐谱进行编辑修改、MIDI回放、输出打印、联机等处理,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重复利用,因此,计算机绘谱软件常被作为计算机音乐的入门级软件,以及作曲、配器等课程的先导课程。许多艺术专业教师对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法进行了相应研究,也有许多软件工程师对软件技巧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然而,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侧重的是音乐织体、曲式特征等专业因素的考量,忽略了软件本身的智能化;而软件工程师则注重软件技巧的运用,忽略了音乐的视听规律。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学生对于软件的学习止步于打谱、改编、输出、回放等与音乐相关的片面功能;二是学生对于软件技巧的关注过度,而不能从音乐的角度激发灵感、创作作品。这些都不是计算机绘谱软件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因为绘谱软件是音乐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结合使用的工具,故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单方面传输知识都是不科学的。

如果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出发,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做到艺术数字化,便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绘谱软件,并合理利用软件进行艺术创作。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指导理念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是以数字科技作为必要的创作手段、以数字媒体作为传播途径、以数字媒体用户作为传播对象的艺术,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艺术性、多样性以及大众化等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核心是艺术创作和设计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交叉,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运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如数字图形、图像、音频等采样、创作工具和软件等),根据人们的使用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艺术创作和设计规律,来创造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说是在艺术构思与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数字技术的最新成果,其结果是促成了集视、听、触等多种感官效应于一体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出现,引导了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创新思维模式的改变。李四达先生曾撰文论述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即借助现代逻辑符号学,将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过程进行分解,定义为由元数据经过模块化、数字化、语法表现到交互艺术的过程,进而阐释了在符号学分解的情况之下对元素经过剪切、拼贴、扭曲、重组、合成而得到新型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可能性与具体构想,这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创作的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计算机音乐是影音艺术与数字化科技相互交叉融合的数字媒体艺术,同样具有数字媒体艺术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因此,将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设计理念应用于计算机音乐软件教学是科学合理的。特别是计算机绘谱软件作为基础软件,如果其教学理念渗透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思想,便能够将这一理念延续下去,体现于后续其他软件的教学当中,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创作。

三、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计算机绘谱软件教学法

本文讨论的是音乐院校(或专业)计算机公共课中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作为计算机音乐课的先导课程,计算机基础课担负着多重任务,并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即必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而又不拘泥于软件的操作技巧,其教学重心应定义为在艺术的层面讲授技术层面的内容,这正是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教育理念的宗旨,具体表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的一种非线性表达,具有即时性、时空性、交互性、多样性、数字化和虚拟化等特点,由此分析,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目标势必要顺应其自身的特点及内涵,第一,使学生在学习软件之初理解软件在处理乐谱中的数字化与非线性表现;第二,使学生在简单使用软件时理解软件在设计编排乐谱中的即时性与多样性表现;第三,使学生在深入掌握软件时理解软件在作曲、配器中的时空性与交互性表现。

如此定位教学目标,既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软件的功能与数字化技术,又抓住了学生对计算机音乐的研究和学习兴趣,从而为后续内容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技术能力和音乐情感。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李四达先生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做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他论述的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是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一种精髓式的分析,也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全新解释。计算机绘谱软件作为借助计算机处理乐谱的工具,具有很强的符号学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之初的内容可以类比“语法、表现形式”的认识,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使学生在掌握乐谱导入导出、MIDI回放等基本功能的同时通过讨论加深对绘谱软件操作手段的认识,同时发现绘谱软件的强大功能,并培养起对计算机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意向。

其次,乐谱深度处理的内容可以类比“元数据、模块化”的理解,采用演示法与实验法,使学生在观看演示的同时掌握软件的相关功能和操作方法,随后在主题实验中练习软件的操作,并运用专业知识合理改造编排乐谱,加深学生对计算机音乐及计算机辅助处理功能的理解。

最后,乐谱创作及配器作曲的内容可以类比“数字媒体与交互艺术”的定义,采用互动法和开放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激发音乐创作灵感,借助绘谱软件,在设定的主题和曲式范围内进行音乐创作。

3.教学评估的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思维相互结合的体现与产物,新技术、新媒体带来新思维,这就意味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评估不能只从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去片面地进行,而应集中考察教学在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交互层面的效果,因此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在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在教学初期,教学评估应考察学生对绘谱软件功能的熟悉程度和对计算机音乐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期,教学评估应考察学生对绘谱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对乐谱处理的感知水平;在教学末期,教学评估应考察学生对绘谱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作曲配器的艺术设计与创作水平。

结语

计算机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为音乐领域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研究方向,计算机公共课也肩负着普及音乐软件的重要使命,如何向非计算机音乐专业的学生恰当地介绍音乐软件成为一项急迫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绘谱软件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当前绘谱软件的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了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对计算机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法,对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的教学法兼顾了绘谱软件教学的艺术与技术两个属性,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完备的绘谱软件操作方法,培养基本的计算机音乐素养,适用于音乐院校(或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

(注:本文为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kyb083)

参考文献:

[1]林贵雄,吕军辉.计算机音乐与作曲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2]唐霁虹.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3]黄志鹏.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上)[J].音乐研究,2008(2).

[4]黄志鹏.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下)[J].音乐研究,2008(3).

[5]孟繁,张晓峰.浅谈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音乐的结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

[6]侯蕾.浅谈我国计算机音乐课程的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2).

[7]徐德雷,高金香.从琴房到机房――谈计算机音乐对音乐教育的意义[J].艺术教育,2009(1).

[8]赵欣.电脑音乐与电脑音乐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

[9]翟沁.计算机音乐教学法研究[J].发展,2008(2).

[10]冯杰.高师计算机音乐教学模式之探究[J].歌海,2009(2).

[11]徐恩平.计算机软件辅助音乐教学[J].科技信息,2009(2).

[12]林贵雄,吕军辉.计算机绘谱[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13]谢键铨.Finale 2004绘谱软件快速攻略(一)―(八)[J].乐器,2005,(4―11).

[14]电声研究所.Sibelius 5来了[J].乐器,2008(10).

[1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16]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体系的探索[J].装饰,2011(4).

[17]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篇8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119-02

在21世纪,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展示设计中重要的手段,先进的数字化传播、新颖的展示方式将传统展示设计渲染为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传统展示设计所采用静态实物、图片等已很难再吸引大众的眼球,只有顺应时展趋势,把数字媒体艺术的和展示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促进展示行业与展示设计的发展。

1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的电视、广播以及电影开始慢慢地向着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和逐渐普及的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形成了新时代的数字传播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最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它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把人类的艺术感性思维和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求部分或者全面运用数字方法。数字媒体艺术是现阶段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艺术,主要包括:数字影像艺术、网络艺术、4D数字艺术以及虚拟现实艺术等。它是一种从平面设计到三维设计、从界面到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其实质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传媒艺术充分组构融合。

2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展示设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就是社会形态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让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而社会需求使得展示设计变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展示设计传播信息的特点更加明显,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现代媒体的主要艺术形式,与展示设计的结合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1空间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展示设计中打破了以往设计的空间形式及思想,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崭新空间。进行展示设计的最基本条件是具有所要展示的事物及参观场地,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缺少了空间,一切无从谈起。故在展示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展示的效果。通常而言,展示设计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会充分利用实物压缩、分割或者创设空间。在新科技时代,4D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能够充分感知置身于思维空间中的展示效果。在此类展示空间内,可以合理选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再辅之以动感座椅,能够依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设置雨雪、气泡、烟雾以及光电等效果,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展示空间,让观展者在视觉、味觉、触觉中如身临其境。同时,在时间的流动、观展者的活动中展示空间的触觉更加明显,把空间的虚拟和真实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观展者可以随心转换视角,尽情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极大了挑战了人类的视觉急性,扩展了空间艺术,改变了展示空间面貌。

2.2二维展示

二维展示在整体展示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促使二维展示就传统表现形式产生了明显变化:1)静态形式多样化;2)从静态开始向动态变化。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进行二维展示通常使用静态的文字与图像等,而在数字媒体出现的早期,就可以实现电脑刻绘、喷绘等,现今数字影像、投影艺术的发展增加了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展示的《清明上河图》凸显了展示艺术从静态向动态发展的趋势,巧妙运用投影秀,把宋代民间百姓的生活情境直观而生动地展现给受众。该图将中国传统艺术、现影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既展现了古时宋代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同时又对宋代的市井生活展开遐想,从而合理展现了宋代都城的生活情境。

合理运用数字影像艺术可将展示效果发挥到极致,完美体现展示对象的各类细节,并且能够用漫游的方式联动多个空间,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受众。数字影像艺术的加入改变了展示设计的被动状态,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尽管动态影音已经发展成为二维展示的主流发展趋势,当需要和静态不同形式进行合理配合,把动态与静态巧妙地穿插在展示设计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2.3交互式展示

交互式即将受众的被动参观过程转变成一个主动参与体验、思考的过程。受众观展不仅展示互动的结果,同样也是和社会客观条件、展示环境一起互动的结果。受众互动体验能够直接给人以冲击的感受,要想获得互动体验需要拥有相关互动设备,包括可以直接、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或者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如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专题:实时新加坡,在该展览中展示了新加坡的智慧城市系统,主要内容涵盖实时地图、雨天打车、城市热岛、实时通讯等功能,在展示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信息都能达到随时变化的要求,同时,所有的视觉元素不再需要同时全部呈现,用户或设计师可以设定信息过滤参数,只突出让人们动态查看的信息界面。用户可以本地浏览放大的部分空间,而仍保持系统的连续性,并且放大时能突出其他的点,以聚焦所需的有限空间的各类情况(见图1)。

在观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主动发问、思考,从中获得了科普知识,这种互动技术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思考意识,在展示和观众心理互动的同时,也放大了传播信息的功能。与此类似的“虚拟翻书”的互动展示装置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将投影仪把图片投放到白色书页模型中,当受众左右挥动手臂作出翻书的动作时,书页面中投影画面会按照手臂左右挥动动作进行前后摆动,带给受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虚拟翻书所收录的信息总量要大于普通书籍信息含量。

在拜耳150周年庆典中,多媒体互动巡展是拜耳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巡展会将拜耳的创新信息带到世界各地,比如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25个地区,希望借由一场又一场的展览,彰显公司的实力。整个展览聚焦医药保健、农业以及高性能材料等核心话题,极具创造力地诠释了公司的使命宣言:“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该展览展示了品牌旗下的各类产品,动态化的设计手法使产品信息的呈现更加突出和明确,通过简单操作与引导,受众就可以参与进入整个交互式的展示过程中(见图2)。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联合使人们能够在参与中获得更好的互动体验。

体验化的展示为观展者带来了身心的全新体验。同时把“互动”的理念引入展示设计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法,是平面展示向着“立体互动”方面转变的开始,在现代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的时代,尽管数字媒体艺术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方式的展览,但将互动过程中体现的艺术引进展示设计中是一个必然趋势。

2.4网络展示

网络展示主要指将数字媒体艺术和展示设计相结合后形成的新型展示艺术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着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于是网络艺术顺应时势而诞生,和其它种类的数字媒体艺术对展示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网络艺术完全改变了展示设计的面貌,最初的网络展示只局限于运用网站来展示商品,如:网页设计、个人网站展示或者博客等,而随着网络艺术发展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网络展示运用到展示设计中。如俄罗斯虚拟博物馆,依靠谷歌艺术项目使得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游览5座俄罗斯博物馆,帮助不同地方的人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进行交流沟通(见图3)。当今社会各种展示设计多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具体内容利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法的方式展现在互联网中,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可以进行供公众进行网络体验、充分互动的网络平台。实际上它是对实体展会的引导、延伸,让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浏览器、以及Wed浏览器进行参观,而针对参观者而言,只需要利用鼠标与键盘的简单组合,或者利用手机与便携电子设备就能够快速地浏览网上展示项目,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为网络会展服务的可能性,其受众范围更广、传播手段也更多元化。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能够把会展展品布局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复制到网络中,重新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崭新的方式推动展示设计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3数字媒体艺术背景下的展示设计发展前景

数字媒体艺术参与到展示设计的过程中可谓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互动性、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综合性等艺术特点,可以为展示设计带来新颖的艺术设计方式,不管是从360°环形影像、声光电技术,还是从体验化展示空间等各个角度都和传统的展示设计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为展示设计的发展注入了现代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并且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网络展示。数字媒体艺术和展示设计的有机融合,将推动着展示设计向着更远的方向发展。

其次,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正在从静态转变成动态,从实体转化成虚拟。以往传统的展示传达出的信息只限于简单的视觉感受,观展人员在看后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让展示设计可以以一种流动的互动方式进行,让观展人员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产品,在观看过程中充分地参与,主动选择需要接受的信息,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现场观感,拥有一场完美的参观体验。最后,在数字媒体艺术背景下,展示设计向着虚拟展示方向发展,展示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突破地域限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展示信息进行压缩处理,构建新的虚拟展示空间,吸引观展人员的注意力、进行个性化展示。同时,虚拟展示也可以让观展人员和环境、展览产品之间进行互动,观展人员可以完全按照个人兴趣选择参观主题,为其提供便捷参观的方式。

4结论

总而言之,在21世纪初的展示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不单单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将更加注重体现人类的情感、思想,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等现代思想理念,进而创造出更具思想性、人性化的艺术。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信息产业,它的发展应不断吸纳新的传播方式与表现手段,只有有效地将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很好的融入展示设计中,才会在信息社会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突出其自身的优势。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这种交互、动态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各种元素能够清晰的展示、分析、被接受,数字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展示设计的静态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同时也改变了展示艺术的内涵与形式,将更丰富、更多元的展示效果呈现到了观众的面前,让观众在展示的环境空间中获得会展信息与情感体验的美妙交融,这将会极大地推动展示设计的数字化发展,对展示设计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相信在未来展示设计发展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独特的运用,并带来所未有的创新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2]王萍编,严格译,展览与展示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3]刘东峰,展示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

[4]耿志宏,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

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 艺术 应用型 培养

社会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只有不断的培养综合素质过关,创新能力卓越的应用型人才,才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与科学技术契合度很高的学科,它很好的结合了文化与艺术学科中的专业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同时学习本学科的学生除了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求对艺术有一定的敏感度,长此以往既可以对我国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发扬,也可以增强其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为其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介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结合了科学、艺术、人文等多个专业学科知识,并在其课程中融入了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了对艺术作品进行创作、创新。一般来说,只要是经过计算机数字技术创造或再创新的媒体文化,都可以认定为是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来对传统艺术进行优化创新,与其他的网络数字科技也存在一定的交互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出现,让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随着技术在艺术作品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数字艺术创作的图像也开始作为信息来传递,两者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新型学科,从学科的定位来看,就是要对艺术创作进行一个全新的颠覆。它包含了艺术基础、三维动画、数字影视等课程,涉及艺术、计算机、动画制作等领域。从高校教育来看,本学科的侧重点主要在于媒体艺术,并不是单一的数字媒体;从专业课程的角度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学习及实际运用是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软硬件”,将计算机技能作为基础工具,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来实现艺术的创作和创新,充分的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课程的选择是具有科学性的。

二、高校在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面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类教师与艺术类教师各自为营

在人才的教育中,师资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从事教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一学科的教师中,普遍为单一学科教师,例如,有些高校直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师调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去针对电脑操作及基础知识进行教学,然后再将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也调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针对艺术创作、创新方面进行教学,两种学科没有很好的融合前,教学的成果必定就是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过硬,或者是艺术创作能力强,但就是无法结合应用。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上都会有差异,如果教师之间平时也不进行沟通交流,学生是无法在此学科上取得很好成绩的。

2.学科理论指导体系不科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产生来源于社会对计算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更高需求,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正是因为新,各高校在课程的配置上大多存在杂乱现象,除了教学系统不专业,还有课程与课程之间严重脱节。如果继续维持现状,不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那么对人才的培养会更加有难度。一定要尽早的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指导体系,实时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紧跟时展的步伐,让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目前,中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教育也形成不小的规模,但还是缺少真正掌握此类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产业也是一项不利因素。

3.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大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类别本就多样化,需要同时学习VB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动画及图形设计等,上述课程含金量较高,难度大是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例如其中的一个MAYA软件,要想完全吃透,必须花费3-5年的时间。另外在校生不可能只学习一门课程,如果想学好本专业,就必须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投入更大的精力,这样才能避免管中窥豹。

三、培养数字媒体专业性人才过程中的建议

1.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第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让学生的长处得以发挥;第二,在人才的培养方向上要趋于现代化,以未来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不断的对教育制度进行调整,合理的优化课程配置,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祖国的发展事业添砖加瓦。第三,对于其专业新生的培养方向,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潜力挖掘。同时还需要尊重其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其营造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最终培养出一批具有个人特色、综合素质过关的创新性人才。

2.开展实训机制,加强学生校内的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改革,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在校园里筹建与地方企业共同的实训工作室。数字媒体艺术这一专业要求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要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实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校方来提供便利条件。于是,一些高校就与校外的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具体内容为企业可以将一部分项目交由在校生在工作室完成。学生根据项目的特点及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分工、师生讨论等方式相互协助,最终完成项目。项目成果是否合格由项目所属企业进行评估确认。在国外,同样模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很成熟,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也让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各个环节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在和企业对接项目的过程中,也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环境。

3.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用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除了在校内的工作室中实践,还可以利用本地资源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优秀的人才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的结合本地区的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链条,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为区域的发展奠定基础。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具体的做法是要与专业匹配的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教师定期到实习基地与基地的工程指导人员一起指导学生,达成交流成果。这种做法既能锻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学到的知识得以转化运用。为了促进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持续发展,一定要大力促成这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研发突破、人才资源共享。

四、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数字媒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各高校必须加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我国未来的数字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袁剑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篇10

关键字 中德;数字媒体;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45-02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崛起,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先进的数字化传播及独特的呈现方式,增强了传媒的特色和社会效果。媒体传播艺术已经从语言文字传播、电子传播转向网络传播。只有顺应时展趋势,将数字媒体艺术和传媒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促进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的整体发展。

1 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的电视、广播以及电影开始慢慢地向着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和逐渐普及的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一起形成了新时代的数字传播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在德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它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把人类的艺术感性思维和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求部分或者全面运用数字方法。

现阶段,中国也积极借鉴这项先进的数字传媒技术,将其发展成为传媒领域及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艺术,主要包括:数字影像艺术、网络艺术、4D数字艺术以及虚拟现实艺术等。运用数字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就是通过媒体计算机,对语言、符号、图像、图形、声音、影像以及文字等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向大众传播。媒体技术可对一些瞬间突变、环境现象及长期渐变等过程进行模拟显示,对疑难、抽象信息的处理非常有利,而且效果极为逼真,逼真、形象的动画、图像与声音,其次,媒体技术具有较快的信息输出速度,传输直观、准确、快速,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再次,媒体技术多样化的信息输出方式具有显著优势。媒体技术能够依照具体需要采用声、图、像、文等各种形式将信息输出,可以满足受众的不同要求。数字传媒艺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传媒艺术充分结合的艺术。目前,中国与德国的数字媒体艺术都处在飞速发展的水平,为推动本国的文化、信息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传媒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2数字媒体艺术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而社会需求使得展示设计变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展示设计传播信息的特点更加明显,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现代媒体的主要艺术形式,其与媒体传播的结合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1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信息的感染力

数字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打破了以往设计的信息传播的空间形式,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崭新空间。故信息传播的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展示设计的效果。通常而言,展示设计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会充分利用实物压缩、分割或者创设空间。在新媒体时代,4D数字艺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能够充分感知置身于思维空间中的展示效果。在4D数字展示空间内,可以合理选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再辅之以动感座椅,能够依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设置雨雪、气泡、烟雾以及光电等效果,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展示空间,让受众在视觉、味觉、触觉中如身临其境。比如:我们熟悉的《阿凡达》、《纳尼亚传奇》等电影,还有很多著名的德国影视大片,都运用了大量的4D数字技术,利用三维立体影像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的风雨雷电”感受在四维空间中展示相关气象知识。观看影片的观众可以观察模拟出的不同气象特征充分感受在不同的温度、气象条件下该如何着装、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等,这比冷冰冰的摄氏度、风力级别要有趣得多。运用4D数字艺术,在时间的流动、观展者的活动中展示空间的触觉更加明显,将空间的虚拟与真实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观展者可以随心转换视角,尽情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极大了挑战了人类的视觉急性,扩展了空间艺术,改变了展示空间面貌。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促使信息传播的二维展示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静态形式多样化以及从传统的静态开始向动态变化。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进行二维展示通常都是静态的文字、图像等,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早期,就可实现打印、电脑刻绘以及电脑喷绘,现今数字影像、投影艺术的发展又增加了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在馆内巧妙将三维动画技术与现影运用在一起,展现了动态投影版的《清明上河图》,把宋代民间百姓的生活情境直观而生动地展现给观展者。这幅图全长128米,高6.5米,运用折幕的方法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影、三维动画技术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既展现了古时宋代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同时又对宋代的市井生活进行了奇特的想象,从而合理展现了宋代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情境,也巧妙向现代人们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传播概念。

之前关于此类信息的传播一般是利用效果图等来表达信息的传播理念,相对较单一、平面化,单单停留在静止表面,处于被动状态。而运用数字影像艺术可以把展示效果发挥到极致,把展示对象的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地表现出来,而且还能够用漫游的方式联动多个空间,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参观者。数字影像艺术改变了展示的被动状态,满足了现代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但是在应用二维动态影音时要想获得较好的展示效果必须注意影像灯光与整体大环境之间的明暗联系,各种影音之间不可以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尽管动态影音已经发展成为二维展示的主流发展趋势,但需要和静态不同形式进行合理配合,将动态和静态巧妙地穿插在展示设计中,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

2.2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现代媒体的发展更注重受众对信息的反馈,受众的互动体验能够直接给人以冲击的感受。要想让观众获得互动体验需要拥有相关互动设备,包括可以直接、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或者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比如:在北京城市规划博物馆中存在“虚拟翻书”的互动展示装置,这个设计就非常精妙,设计人员先制作了一个很大的白色翻开的书模型,充分利用投影仪把图片投放在白色书页中,从整体看来就是翻开一本具体的书的形象,当参观人员左右挥动手臂作出翻书的动作时,书页面中投影画面会按照手臂左右挥动动作进行前后摆动,这是一种新颖的虚拟翻书展示,带给参观人员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未虚拟翻书所收录的信息总量要大于普通书籍信息含量。

再如上海玻璃博物馆,中德两国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通力合作,运用新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了一套基于系统知识的语言,使观众能在此见证人类在玻璃领域的创造和发明。团队将博物馆的主展厅入口设计为一个万花筒的形状,并将五块播放影片的大型视屏置于万花筒的入口处,通过不锈钢折面反射出来。馆内的巨型壁画生动描绘了日常生活,并且还引起了观众“玻璃能有多热”、“玻璃最多有多少块”的疑问。而种种疑问的答案都可以从隐藏在门后面的互动方式的多媒体装置中得出,在观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主动发问、思考,从中获得了科普知识,这种互动技术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思考意识,在展示和观众心理互动的同时,也放大了传播信息的功能。

3新媒体时代中德媒体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中德媒体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先进的、新兴的媒体技术将被应用于中国和德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中,这是大势所趋。另外,新兴媒体会与传统媒体、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也将进一步融合,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受众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会与媒体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另外,新兴媒体的重要性和会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会逐步扩大。未来,运用新媒体技术,会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趋于成熟化。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媒体技术逐渐显现出其优越性,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先进的数字化传播、独特的呈现方式,增强了传媒的特色和社会效果。数字媒体艺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也进一步满足了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未来,中德媒体技术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前景,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会涉及到更多的领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Zhou Haixia.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ino German media dialogue" [J]. German research, 2010,24(1): 45-51.

[2]German media said 1/3 foreign companies may be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withdrawal of China [J].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2011(11): 74.

[3]Jimmy,without.2012 Chinese television coverage and viewing condition investigation results [J]. advertisers, 2012(12): 90-95.

[4]Nicholas. Based on the hand formula perspective of Yin Donggui v. media defamation case [J]. Chinese Journal (in newborns), 2013(6): 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