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

篇1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和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随着新媒体人才备受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推出相关专业,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新媒体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综上所述,新媒体岗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编辑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与方法、虚拟产品营销等方面,特别强调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内容宣发与运营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独立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在物理环境建设方面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承担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软件与开发环境、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实训任务,主要进行新媒体策划与产品设计、编辑与推广营销等项目实训,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从事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活动组织、话题策划以及文案撰写等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平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工作室主要通过项目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和执行营销策划方案,负责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销的策划、组织、执行、跟踪、总结,负责与文案配合创作各网络传播渠道所需内容,负责项目具体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广计划及实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针对以上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方式和手段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分别设置了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与实训、新闻图片的采编处理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组,分别为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宣发运营。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继续培养社会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整合及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度、较好的媒体营销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熟知消费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体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能够胜任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设计、采编、制作与传播、项目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篇2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堂教学创新;三位一体教学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经历了近几年浮躁的初始发展阶段后 ,应该归于理性,认真思考、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展内涵,体现特色,适应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009年国务院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广告、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娱乐产品等新兴文化业态。《规划》的出台给高职院校艺术类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下简称多媒体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及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与时具进、适应发展的挑战。

首先是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与要求。2011年我们走访了上海、南京、无锡等地的12家多媒体行业,认真听取了其对媒体市场的剖析、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通过调研我们及时掌握了目前媒体传播市场的发展情况及行业前景,了解到这些媒体企业的核心技术岗位以及急需的技能人才类型。目前主要有5种多媒体职位较紧缺:

1.1 影视制作,要求熟练掌握常规的影视制作和特效软件,熟悉影视制作流程,最好还具有高水平的创意和策划能力;

1.2 网页设计与制作,要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包括构成基础、数字图像处理、动画应用等;

1.3 多媒体创作,精通各种视频和音频的剪辑;

1.4 多媒体动画设计,该类人才市场需求很旺盛;

1.5 媒体策划与创意,该类人才是融合策划与创意的复合型人才,类似于项目管理人才。这些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学校培养创新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挑战。我院多媒体专业开办五年来,基本上每年都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过去五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多媒体专业办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培养目标需重新审视;其次培养模式必需坚持多元化;再次课程体系还需不断完善;最后是“双师”素质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综上所述,政策机遇、市场需求、建设现状对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多媒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了专业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建设者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院多媒体专业实情与行业需求,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在已有的模式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定位方案结合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培养创新人才。

2.1 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学校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为做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积极开展各种行业调研。本专业坚持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市场职业岗位,剖析所需的职业技能,来设置教学课程。其次是专业指导委员会调研。通过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和完善。最后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通过调研,收集行业发展的动态与信息,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评价与要求。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使专业设置和建设更加适合于行业及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根据市场需求、调研学习及学生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方向概括的定位在多媒体综合应用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影视媒体(媒体策划、剧本写作、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短片制作)设计人才和网络媒体(网页界面、网络广告)设计人才的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又以影视媒体设计人才培养为主。影视方面主要培养具备一定艺术理论知识与素养,能从事电影、电视、新闻、广告、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媒体策划等工作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网络媒体方向主要培养的是网站设计(美工)、网络动画设计应用型人才。

2.2 人才培养方式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原则,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职场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推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具体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 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无锡职教园公共实训基地,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2.2.2 聘请企业核心技术人员执教,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综合技能,顺利实现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角色转变。

2.2.3 加强校企合作,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边工作边学习,培养专项技能,实现顺利就业。

2.2.4 依托学生工作室,用工作室的形式带动专业学习,通过真实课题和参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营造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2.3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结合设置多媒体专业课程结构。

首先专业基础课是培养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为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设有《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其次专业方向课是培养学生就业岗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为注重培养岗位专项实践能力,设置两部分课程:一是影视方向以《影视概述》、《摄影摄像》、《影视编导》、《影视灯光》、《影视画面语言》为前修课程,以《影视场景设计》、《影视编辑》、《影视特技制作》、《三维数码设计》为后续课程,结合《影视动画设计》、《影视短片制作》等实训课程,形成满足“影视制作”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二是网络方向课程以《信息技术》、《网站美工设计》等为前导课程,以《flas设计》、《网络媒体与网页技术》、《动态网站技术》为后续课程,结合《网络动画实训》、《网页制作实训》等实训课程,形成满足“网站网页设计”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最后是专业选修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彰显专业特色

结束语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快速发展的新兴专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转变高职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琛.实用性人才培养与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研究,2011(14):185.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字媒体 教学体系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中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当今最前沿的、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宽口径应用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艺术创意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从业人员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更迭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还需要创作人员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新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数字技术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艺术创作思维。只有具备应用实践技术基础,创新性才能得以发挥,如虎添翼。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外不少高校重视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大推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究其成功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将项目或完整案例分解为多个局部案例,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案例精讲理论和方法,通过课内实践基本掌握局部技能点。

2、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数字媒体专业应培养学生较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同时具有艺术鉴赏基础,从而使学生既具有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和制作能力,又具有艺术创意能力。

3、个性化培养方式灵活。各个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校按照自身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选择进行特色教育。

但就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看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践教学缺少层次化。而数字媒体专业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是一个复合交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更应该循序渐进,按照由低到高、由基础素养到专业技能再到创新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创新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三、基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数字媒体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案例设计。对每门主干课程,要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囊括该课程主要理论、算法、原理和软件操作技术或编程技术的综合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主线构成数字媒体基础实验项目和应用实验项目。学生在实现该项目的过程中,可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围绕综合案例开展新型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将案例分解成与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应的小模块,教师讲解每个模块的实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并将每一模块都设计成可专项训练的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完成各模块并最终整合成整个案例。

3.将案例教学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可将案例与齐鲁软件大赛、ACM大赛相结合,案例中涉及这些大赛所需的知识、获奖大赛中的题目作为案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实践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教学实践体系也将不断改进。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跟踪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琪男 廖玉 龚秋华 佟小娟 王继军 面向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9,(18)。

[2]尹文龙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篇4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方案,研究和探索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提出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等方面的改革,以不断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廊坊市拥有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认为“大陆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存在的创新性不足,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可见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要从大学生抓起。

1.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廊坊,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使多媒体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前景辉煌。为全面了解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参照《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手册》、《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等相关文件及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多媒体专业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适用岗位、人才缺口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并附有两个开放题,给答题者反馈问题的空间。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廊坊市开办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高校的授课教师、学生及部分企业。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1%的教师及75.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专业应用教育亦已显得滞后,6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尚有不足,6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45%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学习与岗位衔接亦有一定差距,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35%的教师很少参加专业培训,31.2%的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4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投入缺乏。

2.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研究

为加快科技进步和多媒体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上,应有长期的、战略性的眼光,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设置相关实用的专业,以达到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基于廊坊市产业特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职业岗位群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面广告设计、印前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设计、室内装饰(展示)设计、网页与影视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几个方面,故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设置如下专业:(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2)网页与影视设计专业。(3)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专业。(4)动画设计专业。(5)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力图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高职课程学习过程中成长为合格的多媒体人才。

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研究

3.1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可能。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自成系列,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转贴于  3.2组织专业教师撰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及实习实训教材。这样便于将教师平时对课程的积累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目前已经有基础课类的《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和专业类的《图形处理实训教程》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尚有《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实训教程正在编写中。

3.3改革评价体系。考核方法分成笔试和实践能力两种,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并给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考试工作中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检测,应用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机制。建立“课堂作业——章节作业——综合作业”的三段式过程评价体系。

3.4开展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以学生演讲的形式介绍自己的作品创意、构思、技术应用及实现过程,再辅以教师讲评,既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5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功能和它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多媒体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难度、不同内容的课程题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4.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的基本要求

4.1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基础课当前大部分计算机设备均可承担教学,但是近年来许多多媒体专业应用软件的功能不断提高,因此须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法投入。

4.2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多媒体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学校多媒体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注意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软件。

4.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帮助企业做到人才本地化,促进毕业生顺利就近就业,专业的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基础。所以校企结合是多媒体专业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因此,紧紧围绕促进应用和提高效率两个中心目的,将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应用相结合,拟提出“以应用促教学”对策,这是将高职多媒体专业建设应用于区域经济的一次教育尝试性应用研究,也是全新视角下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的一个范例。

5.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创新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总之,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形成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多媒体专业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篇5

关键词:培养目标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新媒体(因特网、宽带网、数字电视网和移动媒体网络)作为第四代媒体,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远景。

1 我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媒体与艺术设计系设置的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和计算机系设置的多媒体专业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重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即媒体艺术,后者重在技术的应用,即媒体技术。数字艺术和基于新媒体的艺术已经开始全面渗入到各种媒体和各种信息服务行业中,如数字化的摄影、摄像、动画、电影、电视、书籍、报刊和互联网等。

我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掌握数码媒体技术、影视媒体制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技术等先进制作手段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2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现状。随着“多媒体”的概念逐步深入到被广大群众接受和熟悉,在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时代已经到来。目前全国各级省、市、地方部门都大力推行鼓励政策,推动数字产业的发展,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动画学院、数字传媒学院,常州更是国家动漫人才基地,上海设有多媒体产业园等,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片热潮。

根据这次实际调研,我们总结出目前社会上各公司、企业和服务行业所雇佣的多媒体设计师的比例,普通社会信息服务业包括数码摄影、婚纱摄影、DV摄像和数字视频光盘服务、个人网页设计、文本编排等。该层次人数众多、服务面广,但其技术含量和对设计师的要求属于普通服务业标准。

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应用层次分类,得出我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在第一层次,即普通社会信息服务业,该层次人数众多、服务面广,但其技术含量和对设计师的要求属于普通服务业标准。我校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定位在服务常州周边第三产业,定位准确。

同时通过对在校学生、毕业生、企业、社会等各方面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网络访谈、面谈等形式,三者之间存在很大的问题,即个人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定位准确,培养的人才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问题何在?在中间环节!

3 高职院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对策。

3.1 教师方面。

3.1.1 教学理念更新。作为一名高职高专教师,首先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3.1.2 教育模式改变。现在几乎百分之百的学校都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却缺乏思考这门课对工科学生和对艺术设计的学生而言效果会否有所不同,方式是否合适。对于工科,重在对网页设计的整体布局和模块代码编写、后台管理等。而对艺术设计学生来讲,计算机除了作为辅助表达的工具外,还上升为辅助思维和辅助设计的一部分,不少网页动态效果和视觉模式的设计必须通过计算机作为媒介才能完成,重在设计与色彩搭配等。因此,课程设置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3.1.3 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改变。还有更不利于学科发展的教学安排是:将涉及到软件应用与技术教学的课程按照传统意义下的试验课和理论课完全分割开来,并硬性的规定理论课在教室上、试验课在机房上。对数字艺术设计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与设计思维、设计手法背道而驰,学生学习设计的效率极低。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比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等等。

3.2 学生方面。

3.2.1 学会学习。高校教育最尴尬的一个问题就是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发现自己掌握的东西完全落后于时代,不得不重新寻求职业培训。目前国内新兴媒体产业对人才需求极大,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学校培养了如此多毕业生却无法在工作岗位胜任。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会听课,学会独立完成作业,更应该学会学习。只有掌握了学会学习,才能更从容的面对知识的更新,应该学会自学,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如说:我在教学生摄影的时候,在拍摄朝阳下美丽的校园,我从一个很美的角度拍摄,让大家欣赏。如果说,一个学生只能站在我拍摄的角度进行拍摄,不会尝试不同角度拍摄,那就没有潜力,在学习拍摄时,不仅模仿老师的操作动作,而且注意要领、方法,这才是关键。

3.3 走产学研之路。

3.3.1 与企业合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侧重在摄影摄像方面,可以和社会上影视广告公司,比如上海影视公司、影视制作公司、极光影视公司、华视公司(动画版的《风云决》制作公司,全部由多媒体后期制作软件完成)等:通过参观学习上海国际传媒产业园、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国家产业动画基地等,可以与常州市区这方面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完成学生最后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企业实习。

篇6

 

网络新闻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受众要求的提高,网络新闻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主要问题

 

1.“标题党”现象泛滥

 

所谓“标题党”,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但内容通常与标题联系不大或完全无关。由于当前生活节奏日渐加快,许多网友阅读网络新闻时,往往只看标题,无暇细读文章内容,因此很容易受到“标题党”的误导。据《中国青年报》万人调查的数据显示:受访者中20.1%的人平时只看新闻标题不看正文;66.3%的人在看完标题后会快速浏览正文;只有11.2%的人会详细阅读正文。媒体专业人士认为,这也是“标题党”泛滥的重要原因。如今,大量“标题党”新闻充斥着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对网络受众、网媒行业及新闻当事人带来种种危害。一个存在虚假信息的标题容易误导受众,影响读者对信息的正确认知及价值判断。另外,当公众惯见浮夸虚假的信息,形成慎信网媒的观念,网媒的活力将不复存在。

 

2.侵权问题严重

 

网络新闻侵权就是相关机构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对他人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随着网络新闻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网络新闻侵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并成为了社会的一大关注热点。主要表现在:(1)侵害名誉权。目前,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侵害名誉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人利用网络捏造事实,诋毁他人声誉,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严重伤害了他人的身心将康和正常生活。(2)侵害隐私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有意或无意地泄露他人联系方式或私人生活等。(3)侵害著作权。在新闻传播中进行剽窃,在未经他人授权情况下将他人东西占为己有,就是典型的侵害他人著作权行为。

 

3.文字表现形态及结构失衡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基本都源于传统媒体,各大网络新闻网站对源于传统媒体的新闻通常的做法是原文转发,有时会对标题加以修改,有时会对原文进行简单删减,很少对其加以适当编改以适应网络新闻传播要求,最终造成新闻文字表现形态和布局结构的失衡,呈现出单一的平面媒体新闻表现形态及布局结构。这种完全忽视网络受众个性化需求,未能根据网络新闻的独特性进行新闻编写,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降低了阅读效率,降低了查询效率,降低了媒体影响力。

 

二、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走向

 

1.加强网络新闻的专业化建设

 

网络新闻专业化与网络受众需求个性化是未来网络媒体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传统网络新闻媒体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比如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它们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垂直的,而未来依托于互联网的细分,网络新闻综合化转向集中化,由普适化转向个性化,已经成为时展必然。专业新闻网站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许多专业站点群将进一步丰富网络新闻传播体系。专业化新闻,就是信息产品与服务以某一特定领域为核心开展,结构纵深性特征显著,将特定领域的信息深入化、专业化,并做好多维度、立体化的诉求阐释与价值构建。在追求个性的时代语境下,为那些差异化显著的网络受众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才能最终留住他们,这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来讲尤为关键。专业网络新闻媒体与综合性门户网站所的新闻最大区别在于专业新闻具有较大规模的忠实受众群,这样能够集中为他们提供特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深入化的信息服务。

 

2.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

 

网络新闻的发展需要传统媒体的支撑,但未来网络新闻将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信息的复制转发,而是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加以深加工,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做深度挖掘。全面但不深入,综合但不专业是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的,是最终会被淘汰的。由于在信息化时代语境下,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一条新闻不是你有便是我有,但所有的新闻都是观点或事件的简单堆积,若是谁能提供专业化、深层化的信息服务,谁就能够获得网络受众认可,谁就能占领网络新闻市场制高点,网络新闻媒体要结合网络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新闻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为受众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个性与特色将成为未来网络受众在新闻阅读方面的一大关注点,此外,在新闻传播自由度方面,网络新闻媒体无疑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并对后者产生了巨大冲击与威胁。

 

3.网络新闻生产与经营的产品化

 

职业媒体、职业媒体人会永远存在,但未来网络新闻的标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把内容做成产品。信息化时代语境下,渠道和分发对于各大网络新闻媒体而言,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手机上预装应用软件,覆盖量会很大。网络媒体还要加强受众行为习惯的研究,要明确其网络新闻传播效果核心影响因素的地位,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责任心的注入”为理念,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新浪的编辑部已经改叫产品运营部,强调产品思维应该大于内容、大于新闻的理念。产品的要求比较复杂,从初期设计如话题、稿子、作者的准备,到经过润色加工完成生产后,包装、推广渠道会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并存的媒体形态,而中间区域还有诸多的形态。无论是什么媒体形态,都需要坚持传统媒体的严谨思维和报道,也需要借鉴新媒体在内容包装和产品运营上的优势。

 

在“标题党”现象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文字表现形态及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制约下,网络新闻要想打破困局,突围而出,就必须要加强网络新闻专业化建设,要注重对传统媒体信息资源的深加工,要推动网络新闻生产与经营的产品化发展,这不仅是网络新闻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网络新闻发展的历史走向,只有立足现状,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趋势 人才培养 新型传媒人才

西南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

信息时代社会突飞猛进、蒸蒸日上,科技迅猛发展,传媒领域也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和“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成为人们交流、交往的工具。各种形式的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也愈加明显比如手机和电视相结合形成“手机电视”,报纸和手机相结合形成“手机报”,网络和电视相结合形成“网络电视”等等。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为主的“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媒介产业走向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更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动力支持。媒介融合已成为现代传媒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态势必然催生出新的传媒生产理念、新的人才教育理念。①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集散地”――高校,需要及时更新观念,采取相应的策略,使人才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得以立足。

一、媒介融合与新型传媒人才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述

1983年,伊契尔・索乐・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把“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即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技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一批新媒体得以产生的同时,也促进了“旧媒体”的二次发展。电子报纸、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都是新旧媒体融合产生的“混血儿”。媒介融合是当今媒介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传统媒体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②

媒介融合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技术化与全能化。在广播、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趋势越来越强。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不同形态的媒介相互竞争与融合,体现出文化的全能性与技术性。

2.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融合媒介趋势下,以往每种不同的类型的媒介独自经营,而现在多媒介走向联合经营,生产成本降低,资源合理配置,也促成“融合新闻”(Multiple-journalism)的产生,形成了“全民写作”的趋势。

3.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可以分为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为主的内容融合,以及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为主的载体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影响与新型媒体人才

媒介融合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很大:

1.促进传媒理念的创新

人类不断追求信息传播的优化,而媒体融合正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它正变革着信息的采、编、播、获取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使历史上独立演进的不同媒体形态更加丰富、更加有序、更加高效的融合发展。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各种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得以作用于融合媒体之上。

2.促进核心价值的整合提升

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新型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源主体呈现多元化,普通公民也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介融合将会大大提高民众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断改变人们的心理状态。这有利于促进社会核心价值的重构,特别是草根媒体将成为社会核心价值重构过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3.呼唤新型跨媒体人才的更多涌现

跨媒体人才即媒体融合人才,他们可以灵活的运用多媒体工具和技术进行采集、编辑、制作等一系列工作,能够同时承担图文、音像等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

在媒介融合态势下,两类新型人才成为亟需:

一是能够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媒体工作者。此类人才要通晓人文社科知识,要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技能,尤其是例如WEB2.0影视编导、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特技制作等新媒体技术;

二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的管理工作者。此类人才应该兼具“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头脑和才干,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和策划。今后媒体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跨媒体人才的竞争。

二、传媒人才的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以及新型媒体的结构特性决定了跨媒体新型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从业者需要熟练掌握从前期策划、采写编制到后期的传输和互动等流程所需要的技能。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与新媒体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属性和体系、课程设置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和专业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等方面。

对此,调查组选取了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四所开设新闻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对其师生做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同时调查组还对重庆市的爱奇艺和壁橱社区论坛的工作人员做了访谈。目的在于寻找到高校新闻人才培养与目前媒体行业需求的契合点,从而对新闻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数据分析

1、师生基本状况

(1)师生群体构成

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上述4所高校大约140名学生,以2010级学生为主。学生的专业涵盖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等。本次调查的教师群体来自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共计6人,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

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处于46岁至55岁年龄段,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17%,36岁至45岁教师占33%。而在教师学历分布中,博士占67%,其余是硕士。

(2)师生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非常熟悉”和“不了解”两个极端方面师生比例小,其中老师都是10%,学生分别是6%和13%。近八成的师生都对新媒体有一定了解,“比较了解”的老师占45%,学生占25%;“一般了解”的老师占35%,学生占55%。

(3)学生对新媒体行业工作的意愿

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其余的则不愿意从事新媒体相关工作。

2.课程设置情况

调查的四所高校,都开设了与新媒体有关的课程,但在课程比例、设置内容上不尽相同。同时,四所高校的新媒体课程统一安排在选修课当中,必修课都没有安排有关课程。新媒体领域相关的课程开设的较少,学分要求较低。

3、岗位素质要求与期待

(1)行业具体供求

媒体倾向于人才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比如对软件技术的熟悉度、视音频操作程度等。而教师和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文案创作等基础性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

学生对传统媒体的采访写作能力不是很看重。教师认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是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媒体从业者则认为,应当更加注重设备操作、商业开发、产业化经营等现代技术的运用和能力的掌握。

(二)调查结论

1.从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方面来看:

师生对新媒体行业普遍给予较高的关注,对于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普遍看好,而且愿意进行有关学习和研究。然而,由于新媒体行业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新兴行业,高校师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比如实际用人需求、各领域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等等,尤其是诸如流媒体技术、整合营销、版权开发与管理等方面,是教学与研究的盲点。

2.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来看:

距离现代新型媒体人才需求还差很远。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教育观念注重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中外新闻史、广播电视史等基础史论课程的教学,学科架构不健全。以传统媒体的人才需要为基础,比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要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人才,新闻学专业主要是为报刊、通讯社培养记者、编辑。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转型,传媒间的差异正在被打破。此外在当下这个不断变化的媒介格局下,建构起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困难。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需要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资源组织架构的创新,也需要节目形态、技术手段的创新,而凡此种种都无法从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获得。

3.从高校与新媒体行业有关单位间的联系来看:

存在失衡与错位的现象。新媒体企业无法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充足的行业资源和良好的实践机会,高校也在人才输送方面达不到要求。教学和实践脱节,新闻人才结构失衡。我国的新闻教育基本上是在大学课堂内完成,新闻单位的参与度不够,当毕业生进入媒体,仍然需要接受再培训和职业化训练。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多样化、专业化的传媒人才,而新闻教育却呈现了人才培养路径过专、过窄的问题,与传媒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

三、媒介融合下传媒人才培养建议

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基础教育与培养,更离不开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间的平衡,针对目前新型传媒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紧跟行业用人需求,加强与新媒体行业的有效联系。

(一)综合素质的培养

1.注重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新媒体的特点是传播快捷、互动性强、内容海量、开放性高,这就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广泛涉猎,只强调对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必定是一个没有深度、没有发展前途与潜力的媒体。

2.注重对新闻专业素养的培养

媒体从业人员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更要坚持党性原则。媒体从业人员要做好把关人,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教育宣传、服务娱乐等功能。

3.注重对新媒体应用的培养

新媒体并不是指一种媒体而是一个过程,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移动媒体是新媒体。注重对新媒体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知识更新,教育机构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根据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特点,为从业人员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二)业务能力的培养要求

1.“跨媒体”报道能力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传媒机构不可能只拥有单一的媒介形态,报纸媒体开发了网络版和手机报以及官方微博,电视媒体开发了网络电视和户外电视,杂志媒体开发了电子杂志,广播媒体发展数字广播。新型传媒的业务流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媒体人才不能再局限于过去一报一台互不干涉的工作模式,而是要具备进行跨媒体传播、报道的能力。要熟悉传统媒体的运作流程,更要掌握新媒体的运作规律、报道手法、受众的特征、传播的特点。

2.整合传播能力

网络时代,在话语权平等的背景下,“人人皆记者”。作为媒体专业人才,其核心竞争力不再是第一时间报道事件,而是体现在对新闻信息的筛选上,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媒体人才运用敏锐和专业的眼光对信息进行鉴别、跟踪和深度报道,从混杂的信息中为受众梳理出有逻辑、有价值的内容。

(三)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学科资源的整合

重庆爱奇艺公司内容部资讯频道的主编左小漠在访谈中表示,当前企业亟需复合型人才,但是实际上员工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综合素养不够高,视野也不够开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构吻合,我们还发现,当前高校在相关专业的设置上有以下问题:一是涉猎过广,不够精细、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足;二是专业面过窄,比如有些学校将新媒体片面的理解为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影视艺术,将已有的影视类专业直接移植,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学科间的贯穿性、继承性不强,有的学校将理论课安排在第一学期,却将新媒体实务课安排在第四学期,无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衔接。

因此,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放在首位,要突破传统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对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要想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出合格的新媒体人才,必须要建立综合、科学的教学体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衔接,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学体系。

(四)高校新闻院系开设新专业,开拓研究的新方向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2005年在全世界新闻院校中第一个设立了媒体融合系;2007年3月,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Convergence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从2007年起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新传媒系,其中媒体融合作为该系重要的新闻专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开始也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注重培养媒体融合新闻人才。③

高等院校在设置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时候,要将之放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打大视野下,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将传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调整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合理比列。例如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教授给学生,配备有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工作经验的老师,将一线的经验和方法与学生互动分享。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新闻传播学实践性较强,实践课程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高校教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教学氛围。

(五)加强校企合作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新媒体工作者认为自身理论素养、业务素养不足,对所从事行业的属性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够,对新媒体产业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它们拥有丰富的智库资源,可以拓宽从业者的视野,为他们提供客观的理论指导和培训。与此同时,新媒体企业众多学习时间岗位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指引方向。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针对媒介融合这一背景,目前高校可多开展与新媒体融合性媒体的合作。比如,邀请新媒体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学校的荣誉讲师、客座教授,参与课堂教学,定期开展讲座;学校可以加强与新闻网站等媒体、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们到传媒机构切实体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有媒体将2013年称为“大数据元年”,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中国网民数量从100万发展到一亿用了七年半时间,从一亿到3亿用了将近4年时间,从3亿到2012年年底的超5亿则不到两年。近五亿网民意味着超过1/3的国人都已经和互联网有过亲密接触,“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到来。④在自媒体趋势下,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素养的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高校和新媒体行业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 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② 孙夏卿.《新媒体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

③ 唐筱童.《《媒介融合――锻造新媒体新闻人才势在必行》》.[J]

④ 孙祥飞.《新闻传播学考研》.人民日报出版社.[M]

参考文献

[1]陆平.《3G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J]

[2]孙夏卿.《新媒体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

[3]谢晓红.《高校网络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初探》.[J]

[4]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5]唐筱童.《媒体融合:锻造跨媒体新闻人才势在必行》.[J]

篇8

关键词 电视媒体缺陷;网络媒介融合;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004-02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占据社会各个角落,广播电视行业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冲击,而处于我国广播电视制度底层的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空间则更加狭窄,在一次中国传媒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教授用三个自来形容地市级电视台现状,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自生自灭,这确实是目前地市级广播电视所面临的现实危机和尴尬局面。地市级广播电视台需要分析自身条件、外部传播条件、网络环境等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法使上诉三者结合,探索一条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型发展之路。

1 地市级电视台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在不断弱化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97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今天互联网的交互性和个人化的发展势头席卷全球,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正在沦陷。

与一般网络媒介相比电视媒体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主要有以下方面:1)电视媒体受收视环境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而网络媒介随着移动通信工具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而体现出明显的优势;2)电视媒体所播出的节目一般费用较昂贵,制作成本高周期长,播放费用高。地市级电视台还普遍存在传播地域受到严格限制,传播范围仅限于本地,广告社会服务等诸多业务限于一地之内,无法比肩网络的广泛性传播;3)处于严格的制度控制下,受上级管理系统和同级政府多种因素限制,电视自主性创新寻求突破遭受的阻力更大,网络环境相对自己网络媒介形式多样,经营灵活;4)政府喉舌的定位使电视台会议新闻较多,内容缺乏多样性,政府公信力的降低转换为对电视台信息的不信任,网络媒介信息多样、生动活泼,时效性好,地市级电视台内部传统体制较多,节目创新性不足。

2 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加快新媒体建设的步伐

在新技术、新媒体的挑战下,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与网络媒介的创新性融合成为必要。建设自己的网站,抓紧与新媒体融合和发展非常重要,依托广播电视多年发展中积累的音视频素材,采编、主持、技术等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权威的官方资讯等广播电视网站建设的独有优势,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加快向多终端、多形态、多向传播模式转型。

地市级电视台应该与大型门户网站、地方网络论坛等网络媒介合作,发挥自己在采编能力上的优势,通过出售节目或者参股分红的方式,将节目交给网络媒介,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方便快捷、高关注度和高回馈率的优势自己的声音,在广播电视信号覆盖之外新增加网络覆盖。

1)举办各类活动已成为当前许多媒体获得经营收入的方式,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一定要把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搭载到一起,借助网络等平台,实现台网联动,扩大活动与网站本身的影响力,提升媒体品牌;

2)使广播电视与网络优势互补,建立广播电视网站的权威性。要将地市级的优质广播电视节目整合成为内容提供商,通过网络平台来扩展受众,扩大影响与覆盖,特别在重大新闻事件、重大新闻报道中要实现网台互动,弥补地市广播电视地域传播的限制的劣势;

3)合作开发无线增值业务。要以“三网融合”为契机,以手机音乐、手机购物、手机视频、手机动漫、手机阅读等形式不断拓展新增值业务,延伸广播电视的产业链,使广播电视网向家庭物联网迈进;

5)开放广播电视台影视资料库在网站上进行有偿分享广播电视台资源如历史视音频资料、节目制作花絮、主持人记者等的工作影像等均可在广播电视网站上向网民开放,有些甚至可作有偿开放,这样既能增加网站收入,也能增加电视台的影响力。网络形式也可借鉴当前网络媒介的一般形式,即小视屏,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依据需要分为若干短时间小视屏,配以较为吸引眼球的标题,以增加点击率。

3 地市级电视台转型的策略

1)全面实施“台(报)网一体的战略。电台、电视台和报社之间要加强横向联合合作,扩大主流媒体整体的影响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路子,探索创建多元化盈利模式,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配置好我们的频率、频道资源、节目资源和人力资源,让资源成为传统媒体保持“魅力”的有效办法;

2)加快全媒体人才培养,抢占新媒体平台。随着多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建设一支具备全媒体战略思维和意识的领导干部队伍,同时要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全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传统主流媒体记者编辑队伍的全媒体化转型;

3)坚持做好地方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是地市级媒体的立身之本,要坚持打好地方牌,推进频率频道的专业化建设,避免节目的同质化,专注做地域的、本土的、个性的节目,培育本土受众对我们的忠诚度,发展我们独有的消费群体和市场;

4)要根据新闻生产流程构建新型管理流程。要通过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重造,实现总台所有编辑、记者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动,其生产流程应该按照新闻信息采集、制作、编辑、报审、播(刊)出等一系列功能来划分,如设置新闻采集管理中心、制作管理中心、审查管理中心、播控管理中心等,扁平化的管理更有利于资源共享、多媒体协作、形成合力;

总之地市级电视台在网络条件下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手段,通过媒介融合充分认识自身条件,扬长避短,积极学习研究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大胆开展合作向外探索发展,同时国家应该给予相应的制度设施方面的支持,使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新的网络条件下仍旧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云.论新旧媒体的竞争与融合.暨南大学,2006.

[2]陈玉鹏.央视布局新媒体.互联网周刊,2006(12).

[3]晓明.传媒研究和传媒初中的现状与问题[J].现代传播,2002(5).

篇9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数字影视技术、游戏动画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到影视制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新闻媒体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教育与培训机构、大中型企事业等相关行业,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

1.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新兴学科,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等领域,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

1.1新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以数字形式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进行获取、记录、加工、处理、传播与管理的媒介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1.2新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交互的一种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信息的获取与输出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传播技术、数字信息管理与安全等。其他综合性技术,有如流媒体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1.3新产业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又称数字媒体创意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其范围涵盖了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动画、游戏、教育、工艺、时尚设计、广告、建筑设计、视觉艺术、互动休闲、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等。近年来,数字媒体产业在世界各国都受到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

2.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现状

“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精髓。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2.1政策技持

国家863计划率先支持了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2发展概况

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高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演艺业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演出网络建设。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及相应的创作理念,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多媒体软件业、电视台、电影公司、广告公司、出版发行业、游戏制作公司等从事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制作、音视频数字化、相关技术研发、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数字媒体管理、广告、影视动画、大众传媒、房地产等产业的演示动画片制作,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各类企业(特别是教育IT企业)从事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或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3.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基本应用技能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之上,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经过学习和实践后,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练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媒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技能。

(3)熟练掌握影视图像的采集、剪辑和后期编辑的方法与技能。

(4)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基础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解决多媒体设备常见软硬件故障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艺术创意能力,能够独立设计与制作各种广告平面效果图及游戏效果图。

(6)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英语),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自学本专业书籍的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简化为“四个一”要求,具体见上表。

3.2专业主干课程

数字媒体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动画速写、数字图像处理、数字摄影技术、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数字音视技术、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DirectX动画编程等。

3.3专业培养特色

(1)在“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形成完整的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知识结构。

(2)增加实验课比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分为数字影视技术、动画与游戏技术二大方向进行培养,拓宽学生就业面。

(4)邀请学术界和IT界知名人士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使学生了解相关前沿信息和业界最新动态,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5)每学期组织网页设计制作、主题广告设计、DV制作、多媒体课制作等技能比赛,并组织培训学生参加院校等更高级别大型专业比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技能;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 03-0092-01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Art Design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Li Xin

(Liaoning Modern Technology College Shenyang110164,China)

Abstract: Digital media art major is aimed to culture professional designers with higher art accomplishment and skillful ability to use computer for digital media creation. Under the current market requirement of art professional designers and the duty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detail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exploring a way to culture skillful professional designers.

Keywords:Digital art;Innovation skills;Higher education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概述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全方位地进行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数字技术介入艺术领域,为我们勾画出又一幅更新更美的艺术图景,数字媒体艺术正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0”和“l”是数字时代的基本代码,正是这两个简单的数字,经过不同方式、不同序列的组合,打造出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数字艺术世界。

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开来,几乎进入所有与视听媒介相关的领域。从好莱坞的数字电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响电视,从计算机网络游戏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数字媒体艺术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崭新的艺术领域。

二、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为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保证传媒类人才培养质量,组建了“数字媒体教研室”,构建了文学、工学、管理学三类学科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形成了数字媒体专业的综合教育特色和优势。

(一)构建多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是国家根据数字传媒文化、科技迅猛发展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在近年来设置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新专业,专业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为了体现这一专业特点和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将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三个专业的教学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在共同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大目标下,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跨专业、跨领域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发挥了文、工、管各自学科的优势,增强了专业的交融与互补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进入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子中心和实践子中心,进行不同阶段和层面的学习,培养了实验与实践能力,增进了专业之间的相互了解,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形成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育人新模式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快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学校在“数字媒体教研室”的结构体系中,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两个层面和两个阶段,并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贯通、相连的新构架和育人新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培养方案的教学进度进入中心学习,首先进入第一层面和第一阶段的实验中心,在各功能实验室学习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理论、应用技术等。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作品在策划、管理、技术水平和艺术形式等方面上均体现出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特点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集数字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有关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艺术原理、创作规律,还得掌握数字媒体行业发展的各种动态,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力和创新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和不怕输,不怕吃苦的顽强精神。

(一)更加贴近人类观念的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系统能够处理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适合人类交换信息的媒体多样化特性。多媒体的实质不仅在于多种媒体的表现,而且在于媒体的可重复使用和相互转换。

(二)趋于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在数字媒体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必须得能进行实时的通讯和交换。这种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使反馈简单,一目了然。不同的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随时改变。

(三)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艺术,这为它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数字艺术无与伦比的可复制性,在艺术传播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