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篇1

1、关于能源环境的内涵概述

能源属于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能够提供某种能量转化的物质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环境是相对于某种主体事物而形成的相关物质因素及客观条件。能源的性质类别、储量分布是反应人类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

所谓能源环境,就是指社会生产发展与经济生活所依赖的主要能源的自然状态。人类社会生活中,能源的开发、生产、利用以及循环再生等能源活动状况对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

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1)煤炭能源:煤炭开采往往会造成矿区地表岩层发生沉降、裂隙、煤矸石堆积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烟尘污染物,会形成空气污染和酸雨等环境问题。

(2)石油和天然气:油气矿层勘探开采提炼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液、废气和废渣,通常会导致地表土壤严重盐渍化,造成地面及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油气利用中排放的硫化氢、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或温室效应。

(3)水电能源:水电能源开发对水体的截流会造成水资源污染自净能力弱化、导致水体流速、温度及地下水流量和方向发生改变,甚至淹没沿岸土地破坏自然环境,影响库区生态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栖息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核能地热:核能开发利用的核燃料特别是铀矿采冶生产和及其废料处理产生排放的废水、废气与废物中含有氡、铀及其它有害化学物质;地热超量开采或过度排放含有有害元素的地热水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5)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噪音污染和电磁干扰,生物质能开发可能导致土壤养分损失和侵蚀,并对自然景观和昆虫鸟类等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农村秸杆能源利用造成室内外空气污染,影响居民健康卫生。

3、当前我国能源环境管理面临的相关问题

3.1 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科学管理意识滞后

相对而言,能源环境管理属于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很多单位与个人对于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缺乏科学管理意识与环境保护理念,特别是相关主管组织部门管理机构松散,导致能源环境管理职能严重弱化,造成能源利用的极大浪费,废弃废物的随意排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3.2 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发展失衡造成环境管理不力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运行,目前全球能源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现代社会的消费意识,致使能源消费结构面临的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愈来愈大,导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开发的严重失调,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或破坏,甚至引发严重自然灾害。

3.3 相关能源环境管理的技术与资金投入严重缺失

面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能源环境管理需要一定系统科学的管理技术来实施,更需要充备的物资经费来保障,受管理意识和客观经济条件制约,很多地方的能源环境问题管理资金保障严重不足,能源开发与发展的技术管理措施相对落后,相关节能、环保、能源再生等技术科研跟不上形势发展需求。

3.4 能源环境管理的法制监督与保障体系相对弱化

能源环境管理,属于整体性社会行为,涉及到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安危程度,很多地方政府与组织个体,由于忽视能源的合理开发与科学利用,对于能源试产消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不能全面认识,造成能源环境管理方式手段粗疏,缺乏规范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

4、新形势下加强能源环境管理的策略

4.1 加强政策宣传与科学引导,强化能源环境管理服务意识

加强政府引导及职能调控,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强化能源环境管理机构体系建设;倡导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与消费意识,正确处理客观矛盾,实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能源环境污染治理实效性。

4.2 协调能源消费与发展规划,促进能源环境管理持续发展

立足于实际国情,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坚持长远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构筑节能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耗能行业的节能与环保管理,促进能源利用及环境管理的科学化。

4.3 优化管理措施与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环境管理稳定运行

依据现有科学技术为依托,拓展有利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推动能源开发与节能环保技术科研与实践,因地制宜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自愿并加强能源储备,加强能源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能源环境管理的技术推广。

4.4 完善法律监管与保障机制,提高能源环境管理合法实效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多种形式集思广益,充分构建和完善相关能源环境管理法律制度规章体系,严格依法执法力度,加强能源环境管理的动态监管与科学评估,促进和保障能源与环境的安全与协调发展。

5、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探究和优化节能环保技术措施,科学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是促进和保障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2

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大气和其他多种类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尽管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引起的环境影响是最显著的,它们在开采、运输、加工、利用的各个环节都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尽管我国能源工业现代化程度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由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特点,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落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石油工业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主要靠的是固定资产的大量投入,其比重达到了110.72%,因而使得技术进步和劳动投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贡献都表现为负值。

2.2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我国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这导致使用同样数量的能源,有较多的能源物料没有转化为其他能量就成为危害环境的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我国的节能降耗工作应主要放在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上。

2.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我国煤炭消费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燃烧中会放出几十种污染物,SO2和NOX会引起酸雨。酸雨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绝对优势,油气等优质能源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也低近38个百分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世界各国中是尤为突出的。

2.4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迅速增加:使污染也相应增加。经过50几年的勘查开发建设,我国能源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2000年的能源生产总量达106988万吨标准煤,居世界第3位;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92年开始,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了能源生产总量,能源自给率下降为85%,成为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原油从1993年开始也由净出口转化为净进口,且每年均在递增,2000年进口原油达7000万吨,已占消费总量的30%,而且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

2.5能源地区分布不均:我国能源地区性分布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和农村商业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的能源资源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从能源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六大区域分布看,矿物能源资源的80%左右分布在北方,煤炭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这一特点决定了能源运输长期以来存在着运输能力不足、运力紧张等问题,更使得能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污染从点源到面源不断扩散,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环境问题。

篇3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冲突造成了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使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源上解决建筑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生态建筑的出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关键词】生态建筑 设计 方法

引言

中国建筑业目前正处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时刻,建设生态建筑是建筑品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建筑业转向可继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设生态建筑意味着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建成后使用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将发生一场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为内容的深刻变革,在一定意义上这场变革将围绕着生态建筑的发展而展开。

一、生态建筑基本特征及其设计思想

1.1 生态建筑基本特征

(1)生态建筑的低消耗性

这是整体有序与平衡观点和循环再生观点的要求。所谓低消耗性就是要尽力降低对资源及环境的消耗,从而降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出,使得生态系统保持在自我调节的范围,并达到动态平衡。

(2)循环再生性

生态建筑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资源、能源的利用应做到循环再生、可持续利用,逐步达到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目标,从而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环境适应性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强调与环境协调,尽可能的维护外部环境,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建筑的选址、平面、剖面设计都应遵循与环境共生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并与环境特点与气候特征相适应。

1.2 生态建筑设计思想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最高层次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

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2.1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是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生态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基本目标包括:(1)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2)把环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5)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6)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

2.2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1)整体设计原则

我们不能将生态建筑看作一个简单的建筑单体去做设计,而应当在满足业主要求、建筑本身的目的性的前提下将其所在的区域纳入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尊重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点,自觉促进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将各种因素统一考虑,权衡比较,从中选择最优的解答,建立不破坏区域环境,技术运用适当,人性化的居住社区和城市环境。按需索取,充分合理地利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及其它各种资源,形成高效、合理的开发强度。

(2)高效无污染原则

这个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降低建筑对物质与能量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智能建筑体系,降低建筑消耗的能量。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利用阳光、风能、雨水、地热等自然能源。合理进行建筑设计,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和浪费,提倡能源的重复循环使用;二是建筑材料的无害化,建筑材料利用的高效。即材料的循环使用与重复使用,避免选择的建筑材料含有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物质,给自然环境带来危害。三是指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3)灵活多适原则

采用适应变化的设计策略,避免建筑过早废弃,使其能够得到再次利用或多次利用,节省建造新建筑所需的重复建设费用,适应变化的设计策略主要有四种: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概念、长寿多适概念和合理废弃概念,在具体设计中应灵活采用。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3.1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

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从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建筑规划要走中小型化、花园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道路,提高绿地面积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体规划应体现建造场地、植被的一体化;减少对资源的干扰和非点源污染;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对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水污染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绿化建筑,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立体的、广泛的绿化环境,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类贴近自然。

在生态的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对于已确定的基地,应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尽可能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生态要素,维持其完整性,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和共生。我们的建造活动应尽量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并力图通过建造活动弥补生态环境中已遭破坏或失衡的地方,对于已选择的建筑基地,设计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尊重地形、地貌;

保护现状植被;

结合水文特征;

保护土壤资源

3.2 生态建筑的方案设计

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建筑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方案应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影,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型体;营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气候,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空间多样化、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变化余地,经过改造和装饰可以再生使用。一个成功的生态建筑方案设计应该全面的考虑地域气候影响与能源利用两个方面。

(1)生态建筑地域气候影响

地域气候影响包括地域气候条件、周围微小气候、气温、自然通风、建筑的地域与朝向、温度和降水等诸多方面。

①地域气候条件。地域气候条件影响建筑的设计形态,地域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特征指当地的气温、温度、蒸发量、风向和风速,以及太阳的辐射量。

②建筑周围的微小气候。建筑的特定地段选择都处于地域性的环境气候条件之下,还受当地微小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建筑地段情况,如地势的坡度与朝向、土壤类型、绿地植被状况、材料表面性质以及环境景观等综合性的影响因素条件下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蒸发量、太阳的辐射量等形成当地特定的微小气候状况。

③气温。建筑中获取的热量或热量的损失取决于室外温度,分析室内外的温度差异,是建筑设计考虑采暖或降温的基本数据,根据室内外的温度差异关系来确定期望的环境设计温度。

④自然通风。在建筑地段设计中,空气的流动是另一个重要的气象因素,各建区的气象资料均可提供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和风速,是设计的依据。

(2)生态建筑的能源利用

能源资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前者包括如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核聚变等能源,后者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充分利用和发挥可再生能源是生态建筑对能源利用的方法之一。

我国的建筑中需要的能源主要是电能和热能,电能是市政线路供电,热能是采暖所需的暖气和做饭所需的煤气、天然气或石油液化气。电力来自水利或者火力、核能发电,而火力发电、暖气和煤气供应需要耗费大量的煤,煤和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就我国的能源贮藏结构而言,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致可采年限分别为:320年、16年、50年,形势非常严峻。并且这些能源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一氧化碳、一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粉尘悬浮物,严重污染了我们生存的环境。

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在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应当重视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从可再生能源多想办法。目前应用于生态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其中以太阳能的利用最为广泛,技术也最为成熟。

3.3 生态建筑的构造设计

注重建筑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建筑外表面应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有机成分,昼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环境,同时要考虑室内空间维修和清洁材料挥发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建筑构造使用可循环或带有可循环材料(如钢材、铝材等)的产品,考虑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通过中水的再利用和节水装置来使生活污水降到最低;建筑屋顶、地面、门窗要进行绝热处理;广泛应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等建筑节能技术。

结束语

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上,当我们重新审视建筑业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费方式和其生态意义时,我们不得不抛弃那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而把具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性能的生态建筑作为新世纪建筑设计的方向。

面对机遇和挑战,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投入,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基础上,结合国情加强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推行生态建筑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认识;结合各地地域特征和经济现状,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制定颁布生态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生态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生态建筑技术体系;努力实践建筑生态化各项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建筑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管理机制和技术政策法规;搭建国内外生态建筑合作交流平台,最终通过研究、设计单位与政府、工业界密切合作,推动生态建筑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主流,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东主编,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

2.荆其敏、张丽安,生态的城市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

篇4

关键词:建筑 生态环境 生态建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21世纪的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尊重生态环境,生态建筑也势必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大力发展生态建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1 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空前迅速,建筑工程数量急速增长,因此消耗的自然资源及能源也相当巨大,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据统计建筑业耗费的物资占全国总消耗量的15%左右,我国仅用于建材生产及建筑能耗占据全国总能耗的四分之一。建筑物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空间,对自然水文、空气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建筑事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其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建筑事业早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担负如下责任:在改善和提高人民居住环境的功能质量的同时,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或在使用的全寿命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2 生态建筑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舒适的住宅、写字楼、综合性的大型商场给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到新的高度。这些巨变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呈现在人们面前。大量的消耗建筑材料,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及能源的过度开发,建筑供暖对环境污染严重,空调制冷造成大量的电力浪费,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生活。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生态建筑概念被提了出来。那么何为生态建筑?笔者认为生态建筑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2.1 应该要营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不能依靠降低人们生活质量来强调高效节约,生态建筑必须优先考虑用户的需求,努力去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应该要求清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不至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2.2 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及资源,其建筑风格也应该与环境相协调。建筑采光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光,建筑能源尽量采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材料。

2.3 回收并重复利用资源。旧建筑物拆除时,应该尽可能的保护好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比如砖、钢材、玻璃等,根据情况,尽量回收利用。另外,应该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2.4 建筑物的朝向、形状及空间布局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建筑物的朝向以获得更多的太阳照射为准;为减少流及制冷能耗,应该尽量的减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室内空间布置应该合理,在满足生活舒适的前提下,又可以节约能源。

⑤尽量扩大绿化面积,可以在建筑的周围种植树木,设置草地等,不但可以改善美观,维持生态平衡,又能有较好的防风、遮阴效果。

3 生态建筑的塑造

3.1 节约能源

我国的能源相当紧缺,其利用率也较低。,所以必须重视节能。①提高能源效率。在建筑设计时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达到节能的目的。比如,根据建筑物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一次节省电能;围护结构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减少建筑运行的能源损耗等。②开发利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比如利用风能、水利发电、太阳能等。

3.2 节约土地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当紧张,因此必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①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合理规划利用农村住宅地,积极发展新农村建设;②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占地面积;③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④使用新型的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其他工业废料,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3.3 节约用水

我国的水资源日益紧缺,且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节约用水。大力推进雨水、污水的净化利用,以缓解城市用水危机。①可以使用节水的卫浴器具,利用水价杠杆等方式来减少用水。②建立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系统。③建筑工程施工必须重视水资源的保护,比便水资源的浪费。④住宅小区及建筑排水可处理后用于城市绿化灌溉。

3.4 节约材料

建筑工程自建材的生产制造到使用的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并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因此,应该尽量的节省建筑材料的使用,或者尽量的采用环保、容易降解、可再生的材料。

4结束语

虽然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生活、工作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发展建筑事业的同时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白岚,黄耀志. 探索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J]. 安徽建筑, 2006,(05) .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实现途径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architecture becomes the focus problem.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green building and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way and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we hope to help and inspire follow-up study.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way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所谓绿色建筑,其“绿色”指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而是代表着一种概念,是一种象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能源和资源;②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标准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在最高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利用现代绿色科技成就,根据当地的环境和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造出健康舒适的人类聚居环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并使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它不仅要满足人类的整体生活需求,还要具备和谐、高效、环保、节能等特征,体现出绿色建筑的生产方式,这也是符合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居住生活方式。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尽可能地采用无污染、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以控制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把握好平衡。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尽量避免使用合成材料,既节省了能源,又为居住者创造了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量,不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无害,并拥有优良的室内环境质量。

三、绿色建筑的实现途径

(一)生态规划方面

绿色建筑不仅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建筑外部环境生态系统以及安全、健康、稳定的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成功的绿色建筑应该是一个与生物圈中的自然系统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的设计。从生态规划方面开始,就应立足于绿色建筑的标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这是保障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基础。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绿色配置、绿色建材、新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为绿色建筑提供高效的、集约化的生态居住环境,包括最佳的通风环境、日照条件、空气质量、绿地景观等,保障绿色建筑的健全与完善。进行生态规划时,必须结合绿色建筑的内涵,满足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自然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要保证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使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生态规划是促使绿色建筑成为现实并保障其规范的根本。

(二)建筑能源方面

建筑能源的供应方式有很多,绿色建筑应选择最合适的能源供应方式、对建筑能源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最优的能源组合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而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等这些是可以重复利用、可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尽量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可再生能源,比如利用太阳能产生热水。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等建筑用能的首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率,保护地球上有限的能源。我国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鼓励、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掌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技术,做好建筑能源的规划工作,保证能源的安全、充足、绿色化供给,为绿色建筑的实现做出贡献。

(三)施工过程方面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将环保的概念纳入其中,实现“绿色规划”。传统的建筑中,人们对建筑材料尤其是装饰性材料不够重视,只考虑到外观性能和价格因素,而忽略了对一些放射性元素和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或气体的控制,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绿色建筑应尽量选用安全的、低污染的“绿色建材”,有效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建筑垃圾,对于已经形成的建筑垃圾,通过分类回收,对其进行再加工利用,使资源的投入和回收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最终废弃物,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施工”。此外,对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进行检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各项功能在投入使用后能够正常发挥。

四、结语

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严重,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意识到节约资源、能源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建筑理念,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俊实,王军. 浅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3);

[2] 蔡利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J]. 江西科学,2010,(03);

[3] 杰克・埃弗里.  美国绿色建筑标准引导建筑开发新潮[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05);

[4] 王,王随林,王清勤,宋晓新,张旭,罗雪莹.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 建筑节能. 2010(02);

篇6

环境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废水和废物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情况九个方面,紧扣机构自身生产运营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投入(资源消耗)和产出(环境影响),关注这些活动导致的环境社会影响,以指标引导机构全面考虑环境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改善环境绩效。

指标体系

GRI的环境指标是参照了国际上的一些环境公约而制定的。在经济、环境和社会这三类指标中,环境绩效指标是最为成熟,也是达成共识最多的。在三类指标中,环境指标数占到38%,足见环境问题在机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环境指标旨在反映报告机构对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自然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土地、空气、水)的影响,涉及对环境的投入、产出及对环境的影响方式、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效果等。

例如,原材料、能源和水是绝大多数机构需要消耗的资源,这些资源消耗可能带来重大的环境影响,GRI把此类环境产出归类到废气、废物、废水等的排放。

生物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机构消耗的外部自然资源,它也会受到机构活动的直接影响。

此外,报告机构在运输、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领域也可能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不过这些影响通常是通过其他群体的活动反映出来的,如顾客或物流服务商。

遵纪守法反映的是公司在环境法律法规遵守方面的情况,以受到重大处罚额度和非经济处罚次数为衡量指标。

总体而言,环境指标紧扣机构自身生产运营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投入(资源消耗)和产出(环境影响),关注这些活动导致的环境社会影响,以指标引导机构全面考虑环境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改善环境绩效。

环境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废水和废物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情况九个方面,其中核心指标有17项,补充指标有13项,有23项占77%的指标是可以用绝对数字量化体现的,其他7项则属于指引性指标,各具体指标详见下表。

核心指标重点体现在原材料的消耗和再利用,废气、污水及废弃物的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几个方面。

指标中多数是反映机构积极行动的业绩指标,但也有个别是体现公司不当行为的“负面指标”,如EN28因违反环境法律法规所受到重大经济罚款的数额和非经济制裁的数量,因此机构不涉及这类指标时,反而表示机构的该项环境业绩表现较好。

环境绩效指标的解读与范例

1、原材料

EN1(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N1是按重量或体积细分的原材料使用量,是一个量化指标。不同行业的机构原材料消耗的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在指标的细化项目的内容上也千差万别。但此项指标是反映机构原材料消费情况的基本指标,机构可以通过量化该项指标,逐步调整优化原材料的使用,既为机构节省成本支出,同时又可以减少原材料使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范例:以负责欧洲28个国家业务的可口可乐希腊瓶装有限公司(CocaCola HBC, 以下简称可口可乐希腊公司)《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为例,其EN1指标详细列出了公司当年糖和糖浆、浓缩剂、塑料、金属、胶、玻璃、铝、纸张、纸板、木材等10种以上原材料消耗的绝对数量,以及较上年的增减变化情况。(详情略)

EN2(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N2是所用原料中可循环再生材料的百分比,该指标可以反映出机构节约耗材及循环再利用的能力和效果。

范例:可口可乐希腊公司分别在生产和包装两个环节推行循环利用工作,在生产环节减少瓶子本身耗材用量(比如,减少瓶身使用的材料);在包装环节,与政府、企业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废弃包装的回收再利用机构。公司每年设定目标,逐步改善。

2、能源

EN3、EN4(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N3和EN4分别是指使用一次能源资源的直接能源消耗和使用一次能源资源的间接能源消耗。一次能源资源是指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水力、核能、风力、地热等,经开发后可以直接作为能源使用的资源;而电力等则是由石油、煤炭、水力或核能等加工转化而来的,被称为“二次能源”。

EN3和EN4这两个指标都是可量化指标,反映出机构在经营或开展相关活动中消耗能源的情况,统一用热量单位焦耳(或吉焦)进行统计。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在统计时应避免重复,否则就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篇7

关键词: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意义;途径;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ut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ed for an increasingly large proportion, and HVAC system in energy saving building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 of HVAC system, construction system is the base of energy saving.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VAC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composition and main feature, discussed in the modern building HVAC energy saving measures from many angles, discusses the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and from the air pretreatment system, independent fresh air system and personalized ventilation system of HVAC system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 HVAC system; energy saving; significance; way;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l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暖通空调系统能源消耗的构成及主要特点

1.1暖通空调系统能源消耗的组成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此同时建筑能耗的总量也逐年上升,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说,暖通空调系统能耗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建筑物在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和热水供应等方面的能源消耗需求,其中暖通空调系统能源消耗大约占到三至五成,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现代建筑通常采用设置暖通空调系统来保证建筑物内适宜的温湿度,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就是这种需求所消耗的能量。

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包括建筑物冷热负荷引起的能耗、新风负荷引起的能耗及输送设备(风机和水泵)的能耗。室外气候条件、室内设计标准、以及其他设备照明等因素都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有重要的影响。

1.2暖通空调系统耗能的特点

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与其它建筑能耗相比有一些特点:首先,能量使用效率受到系统设计、选型、运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系统设计不合理将会降低能源消耗效率。其次,室内空气环境的冷热质量也会影响到暖通空调系统的质量。这就要求尽可能多的利用现有天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作为补充。第三,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是通过交换形式完成的。因此,针对这一特定热点,可以采用冷热量回收的方式来节能减排,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益。

2 暖通空调节能措施

2.1暖通空调系统自身设计方面

设计是工程的龙头,系统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而建筑负荷计算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设计工期短,许多设计人员为了节省时间,错误地利用设计手册中供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时估算冷、热负荷用的单位建筑面积冷、热负荷指标,直接作为施工图设计阶段确定冷热负荷的依据。往往使得总负荷偏大,从而导致空调采暖设备偏大,初投资增高。运行费用增加,能量消耗增加。

2.2采用新型节能舒适健康的空调及采暖方式

当前,我们应采用新型节能舒适健康的空调方式。空调系统特别是舒适性空调系统对人体的作用是通过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环境平均辐射温度进行的。人体对环境的冷热感觉是这些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环境参数众多,不同的环境参数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热舒适性效果,但对于不同热湿参数组合的环境其空调系统的能耗是不相同的。

2.3提高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性

影响暖通空调系统的最大因素在于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性,其决定着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的大小。因此。只有严格规范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系数,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

2.4着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新能源

由于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高品位、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必须开发一些合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面。地热(冷)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应用于空调制冷,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清洁无污染。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和深层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水等作为冬季热源和夏季冷源,是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

2.5加强对冷热回收利用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正蓬勃开展,如对暖通空调系统的伞热回收器,卫生热水供应问题的深入探讨。都涉及到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回收问题,这种主流的环保方式既提高了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也实现了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2.6规范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的管理

暖通空调系统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暖通空调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要严格执行空调操作规范和完善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杜绝无证上岗和无经验施工,对未达到考核要求和规定的人员应二次回炉,重新培训,直到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只有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从而达到规定的节能效果,实现系统控制的高水平。此外,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此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以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 新型环保节能技术应用

篇8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85-01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少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人们逐步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废物的有机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放也越来越多。由于大量的废气进入大气污染,损害人体的健康,会导致酸雨。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造成污染全球温室效应,水、废气、固体废物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传统的“三废”处理成为一个无限恶性循环的过程!这种“先污染”然后在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做了一些环境治理贡献,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快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影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现象正在升温。“末端治理”的缺点逐渐暴露的环境治理方法:管理成本高,主动性欠缺、没有积极性,治理难度较大,有污染转移的风险。因此,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清洁生产势在必行!

一、市政工程环境问题分析

1、市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市政建设等方面如道路、排水系统,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管道项目,由于其长期的不确定性,规划阶段,经常会导致原始树木、绿地和其他生态破坏。更重要的是,的建设过程中,会对公园和绿化区域大面积的填补和挖掘,更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地下人工构筑物、表面硬化等施工亦会对地下水及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危害效果会逐渐加深,以致某天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产生不良后果。

2、市政施工对周围的噪音污染

因为市政建设往往有施工范围大,场地受限制,开放性等特点,往往很难封闭建筑工地,许多工程中降低噪音的措施和技术难以应用,各种各样的机械噪声的施工过程会造成噪音污染,影响大范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3、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大气污染。

市政建设,开始规划和详细设计,最后,施工完成后,需要很长时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大型机械设备、人员较为集中等问题,难免对周围大气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例如,许多建筑机械和设备使用柴油作为燃料,柴油的燃烧产生的废气对大气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和施工粉尘释放到空气的过程,也破坏环境。

二、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

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对清洁生产就是我们所说的。将物料和能源的用量通过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产过程。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着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循环过程。

通过持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改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从干细胞的来源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以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破坏。需要实施污染防治的原则,从生产设计、清洁生产能源和原材料选择、工艺技术和设备维护管理,以及其他社会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减少资源的浪费,从生产源头,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清洁生产的强调重点

1、清洁的能源。从最基本能源问题分析,无污染的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结合现有的传统能源合理利用的新技术;

2、清洁的生产过程。运用先进的管理措施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减少污染的生产材料,并使用利用率高,中间浪费输出更少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减少污染,提高效率;

3、清洁的产品。严格控制产品的输出,坚决不允许伤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流出,不能满足需求的产品要进行回收,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

四、努力开创清洁生产工作新局面

由于缺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多,和一些高消耗、高污染和环境约束等问题的出现,中国开始寻求健康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主要的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变化的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开创清洁生产工作新局面,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保问题与生产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总是受(法律)保护。必须从我做起,时时刻刻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一度电,一滴水的节约做起,积极参与有关环保活动,使环保问题深入人心。

2、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的实施,需要建立国家监督办法和当地管理的规定,单位负责环境监测,提高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系统。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提高质量为推进速度和质量相结合的关键。经济发展,既需要高速,更需要高质量。片面强调速度和不讲质量,通过大量的生产要素,如能源、原材料和资本来实现经济增长,是“没有质量”的速度,和“没有发展的增长”。目前,高能源消耗和浪费的问题比较严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快科技进步,积极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尽快加强和扩大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征服最高的职位发展;提高优良的种植品种推广先进和适用的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信息技术的步伐,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水平。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消费,高质量。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走高科技,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使人力资源优势获得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加速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进行转化,建设水、土地、能源、材料等的节约的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清洁生产得到发展,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篇9

关键词:林木生物质能源;农村;开发;利用;推广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15-03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能源需求量飞速增长,而与之同时出现的则是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的持续短缺问题。因此,开发、利用、推广新型绿色能源成为了各国政府、企业正在积极推进的工作。而林木生物质能源是以木本草本为主的生物质采用直接燃烧热化学转化生物转化液化等方法,将存储在林木生物质中的化学能加以开发并重点发展气化、发电、供热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技术 [1]。据统计,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 73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而森林每年所贮藏的生物质能源占全部生物质能源总量的2/3,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2]。

总书记在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3]。同时,在国家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要求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有效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使其能大量替代煤油电气等化石能源,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和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4]。在当下全社会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社会背景下,着力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不仅有利于治理农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短缺,降低农户能源使用费用支出,改善农户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中国农村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情况,笔者前往福建省建宁县进行走访调研。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问卷和访谈,以农户作为基本调查单元,共调查当地农户126户,获得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95.2%。问卷主要涉及家庭基本信息、基本用能情况、用能偏好及政策、对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知识和态度认知情况四方面,以描述统计的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阐述当地农村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情况,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建宁县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现状

建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林业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黄花梨之乡”、“建莲之乡”、“无患子之乡”。2008年该县遭受严重持续低温冰冻灾害,森林受灾200多万亩后,开始调优树种结构,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考察和专家论证,确认建宁的气候条件、林地土壤很适宜种植无患子树种。无患子种子含油率高达40% [5],该树种是生产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料。作为一种再生性能源的木本油料树种,无患子具有良好生态、经济价值和利用前景。

建宁县在引入公司合作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时提出了由公司基地种植及“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带动农户种植,而笔者走访了建宁县的多个村镇,对农户参与能源林建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仅一成的农户参与到了企业运作的能源林建设当中,大多数农户并未参与。可见,当下的能源林建设仍然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农户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进来。

但是,在关于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到能源林的建设当中的调查中,有64%的农户愿意参与其中。从农户回答愿意参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的原因看,政府补贴、村干部广泛宣传和与企业签订协议保障产品销路是最重要的三个原因。如果没有政府组织协调、企业负责相关收购与合作,仅依靠农户的自发组织、需求,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就难以开展,整个产业也将无法摆脱原料生产成本过高和原料有效供应不足的制约。这部分愿意参与能源林种植的农户,希望在种植的过程中,更多的得到来自政府的资金补贴以及相应的优惠政策。

在受访农户中,不愿意参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的主要原因包括:生产成本太高;对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的政策不了解,认为政府扶持力度不大;产品没有销路,种植风险太高,没有在外打工收入高;林地资源少,没效益等。

从调查结果中还得出结论,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对农户参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意愿有着一定的影响。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高,农户越满意其目前的林业产业结构,种植习惯就会越难发生改变。特别是在林木生物质能源树种产品销路没有保障、预期效益不明显时,农户更加不愿意参与生物质能源林建设[7]。

二、建宁县林木生物质能源使用状况

建宁县在着力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但是其县农户使用林木生物质能源情况却不容乐观。在笔者调查的农户中没有一家使用生物质能源,他们仍然使用传统的煤炭、蜂窝煤、煤气等作为日常能源。林木生物质能源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而农村居民坚持使用的传统用能方式只会不断引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如秸秆的燃烧在造成秸秆养分流失的同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薪柴的燃烧不仅是农村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会因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空气自净能力的下降等环境问题;煤炭、薪柴直接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更是会给气候环境带来无法估计的影响[8]。

(一)使用偏好对于能源选择的影响

通过对建宁县农村居民能源使用的偏好进行了调查,分别考察了煤炭、蜂窝煤、液化气、电能和薪柴在农户选择能源时的偏好差异,得出下表数据:

从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性是农户在选择能源种类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农户对于煤炭、蜂窝煤、电能、薪柴的使用,都是基于经济性角度考虑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农户对于能源环保性考虑仅仅在电能的使用中会优先考虑,在其他能源的选择中,都次于便利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

当被问道“在同样价格支出情况下,是否计划使用更环保的新型林木生物质能源”时,近六成的受访者选择愿意更换环保能源。因此,我们知道,农村消费者在能源品种的选择时,将经济性置于首要考虑因素,在经济性能满足的前提下,还是愿意兼顾环保性的。

能源产品属于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必需品,需求是刚性的,但是由于农村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其收入对能源产品偏好及接受程度产生差异,这类消费群体对于能源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对产品价格非常敏感。生物质能源在现阶段中,其价格下降所导致的内部收益率的下降幅度要远大于产量的上升而带来的内部收益率的上升幅度,所以对现今的生物质能源企业来说其很难靠降价来增加市场份额 [9]。在生物质能源价格难以下降的前提下,环境保护概念又不被广泛接受,在现阶段的日常能源选择中,农户不会倾向于使用生物质能源。

(二)认知水平对于能源选择的影响

针对农户关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认知情况,我们进行了两项调查,通过比较农户对于各项表述的认知均值与标准差,考察农村地区居民对林木生物质能源相关知识和态度的认知现状。一项是关于农户对林木生物质能源基础知识认知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原料、产品和用途,在该项调查中各项得分均在3分左右,表明农户对于生物质能源基础知识的认知情况一般,而各项数据的标准差均大于1,说明在农村消费者中对于林木生物质能源基础知识的差异较大。在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种类一项中得分更是只有2.57,大多数农户根本不理解林木生物质能源具体包括什么,该问题反映出的问题使得农户没有足够的理由选择使用林木生物质能源,从而致使林木生物质能源很难在农村地区得到有效推广。另一项是关于农户对林木生物质能源态度认知部分的调查,内容包含环保、前景、用能意识、原料取材和产业化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在对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态度调查得分较高,除原料取材外,普遍都在3.5分以上。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发展得分情况最好,说明农户对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发展保持乐观,而标准差值也相对较低,表明农户在趋势认知方面差异不大。在原料取材方面,数据显示,农户对此问题没有清晰的看法,反映出其对林木生物质能源占用耕地和原料取材方面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综合上述关于农户对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认知水平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农村居民对中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明显暴露出其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比较低。由于农村地区居民因受到教育水平、发达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了解林木生物质能源相关知识的渠道和内容都十分有限,仅从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接触过零星信息,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讲解或指导,使得绝大部分农户缺乏对其知识的了解,并不清楚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优势、具体使用方法和购买渠道等,使得林木生物质能源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相关建议及对策

建宁县的情况具有代表性,现在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尚处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用户转换成本过高、原料供给不稳定、自主研发能力弱、配套支持政策不健全等诸多不利因素[10]。因此,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农户认识到生物质能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从而更好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源。以下针对前文,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激发农户的积极环境态度

政府部门应当首先通过、传播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来触发农户的环境感受,引发他们对于环境保护以及开展低碳行为的认同;其次,强调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促使农户在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关注社会福利,关注其作为公民个体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以此强化农户的责任意识,积极响应社会期望;然后,通过积极的反馈来增强农户的自我感知效力,即通过增加农户对其个体行为实际效果的感知以产生积极态度并使低碳行为方式得以持续。农户对于环境的态度越积极,具备的环境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激发其采取环境友好,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中来。

(二)加强宣传力度以提高相关认知水平

当下林木生物质能源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户对相关内容不知晓,认知存在偏差所造成的。绝大多数农户对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概念模糊且存有偏差,不知道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以及其可带来的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通过广播、电视、知识下乡等信息传播途径对农村居民进行能源知识和技能的知识普及,提高农户对于生物质能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农户群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出台相应补贴优惠政策

当农户具备了环境知识、积极的环境态度意愿时,仍然未必产生主动的低碳行为,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感知障碍和主观规范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对于能源林的种植还是生物质能源的使用,农户期待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补贴政策,给予一定的优惠。而对于政府来说,通过实行财政补贴或政府购买的方式内在化由于使用生物质能源带来的社会收益,农户只需负担其个人收益即可。例如,可以给种植能源林的农户免费赠送相关节能炉具,或者在节能炉具和能源产品上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在现阶段通过这种方式拉平农户在生物质能源方面与传统能源的支出,直接增加农村居民的能源使用效益,降低农村居民的能源使用成本,扩大生物质能源用户数量,培养农户的使用生物质能源的习惯。

(四)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进度

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合力进行生物质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全面系统地对生物质能源原料生产、转化技术、产品市场进行研究和推广,标准化生物质能源产品的生产环节,建立完善的生物质能源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及时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使之能够尽早实现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谷战英,谢碧霞.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前景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7,(2):88-91.

[2] 中国民主同盟三明市委员会.关于促进福建省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EB/OL].http:///show.

asp?id=586,2011-11-30.

[3] 王建蕾,徐立青,富饶.中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

[4] 赵倩.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确定[N].中国绿色时报.2012-01-05(B01).

[5] 潘园园.“无患子之乡”成长记[N].福建日报,2012-06-20.

[6] 福建三明建宁7.5万亩肥皂树 绿色新能源“摇钱树”[N].海峡都市报,2012-10-23.

[7] 孙凤莲,王雅鹏,叶慧.影响农户参与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意愿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86-96.

[8] 岳树梅.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能源消费法律制度创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0):115-118.

篇10

【关键词】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净化

目前,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GDP连年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的脚步没有跟上,出现了很多环境污染的现象。其中,最严重的要数城市大气污染。因为空气是人类生存不可须臾离之的必要条件,扩散又最容易,对人体的伤害最直接,影响面也最大。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城市空气恶化的报道告诉我们,城市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加强城市大气环境的监测和净化力度已经势在必行。

1 如何加强城市大气环境的监测力度

要防治大气污染,监测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了解当前的大气状况,才能判断它对人体是否会造成危害,是否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只有明确当前的大气污染类型,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但是,大气环境是一个流动性很强、随时都在变化的东西,并且非常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和空间环境的影响。因此,大气环境监测是一项大范围长时间的工作,必须对整个环境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内审,才能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1.1 建立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健全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鉴于大气环境监测的复杂性和规模性,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监测网络,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该部门必须建立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调查分析的有效性,比如采集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测量的数据是否完整,数据分析是否精密、准确,数据的综合评价是否具有可比性。

以上所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其中,最需要严格保证的是监测工作的第一项,样品采集。样品采集必须保证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也就是我们环境监测机构所说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才能作为进一步分析研究的依据。

如何加强样品采集的监督力度,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呢?第一,原始数据必须来自现场调查,记录明确的采样时间和地点,所采的点位、断面、频次和周期,经核查没有遗漏或编造,才进行录入。第二,要根据污染的严重程度,对污染源进行分类,增加重点污染源的采样频次,减少轻度污染源的采样频次。第三,采样设备必须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合格并作出明确的标识的设备。第四,经常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质量意识。第五,设立监督员,对样本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进行监督,对采集的有效样本在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做出分析和保存。

1.2 设立县级监测站和监测点

大型权威机构是大气环境监测的中流砥柱,但是,一只眼睛总有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扶植小型的县级监测站和网点,加大投入走自动监测的道路。

当然,自动监测设备必须选取国内外有一定资职厂家。所谓实验室,是指获得权威机构认可,准予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相关监测或检核的部门。实验室的成员需要通过国家环保机构的山岗证考核,获取相应的任职资格,同时具备分析,纠错,评判监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处置。并配备通过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考核通过的质量内审员,负责查找监测部门工作存在的不合理处 ,以此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2 如何加强城市大气环境的净化力度

2.1 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绿化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措施。植物能够调节气候,吸附、过滤和阻挡大气中的粉尘;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些树木如柳杉等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除此以外,城市绿化也是美化城市的主要手段。

2.2 提高能源利用率

传统能源的使用,造成的废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不能废弃能源的使用,只能尽可以的减少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消耗又要满足满足能源需求,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一条路可走。

首先,我们要调整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多使用优质能源,少用以至逐步废弃低质能源的使用,以油代煤,以气代油,以电代气,逐级进行替换。其次,研究能源利用技术,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能源,清洁生产,节约材料,对能源进行二次利用,对废弃物进行合理回收。第三,开发新能源,尽量使用可以再生的能源。第四,调整城区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在城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的支柱产业,对污染较严重的耗能大户,控制其发展规模,实行污染物排放总控制。加大城市污水,垃圾,油烟的综合整治工作。

2.3 减少机车污染

随着社会进步,汽车越来越普遍,交通工具的废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减少机车污染,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发展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道路系统,合理增加公交地铁的站点设置,更加全面的覆盖城市的各个地区,尽可能的方便人们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需求,在城区道路上设置非机动车专线,提倡自行车出行。第二,对汽车进行技术创新和能源改造。为充分使用燃料,可以加入催化剂,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或者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可以从想办法改进发动机方面的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燃油;还可以开发生物燃料、有机燃料等新型燃料。

2.4 加强环境执法和环保宣传

被动地治理环境而外,我们更应该控制环境污染的来源。环境污染是我们人造成的,我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是影响环境不可忽视的环节。首先,环保部门和有关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做统一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通过电视、报纸的大众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传播环保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发动民众自发的保卫自己的家园。最后,对于破坏环境情节严重,而且不听劝告的单位或个人,应予以相应的处罚,以儆效尤。

2.5 合理安排城市布局

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决定的。合理的规划,可以尽量地将人和污染隔绝开来,将危害降到最低;错误的规划却可能将人与污染拉近,把危害增强。规划在城市设计之初和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是一样重要的。在规划时,大气环境方面,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工厂的选址和建设问题。大型的供热站可以设在郊外,这样,既离城市不远,可以集中进行城市供暖,降低能源损耗,又在城市之外,对居民的影响较小。但是也要注意废气的排放,对烟囱进行规划。工业区的选址,也应该在城市边缘,要注意了解当地风向,选择下风一侧,避免将有害气体吹到居民区。

参考文献:

[1]朝鲁门,白光明,兴安.城市大气污染分析及综合防治[J].北方环境,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