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力学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工与能源学院
03化工(1)班
许莉莉
学号:200337001067
实习号:032
金工实习报告
03化工(1)班 许莉莉 学号:200337001067 实习号:032
历时两个星期的金工实习终于结束了,回想这些日子的工作,有过喜悦,有过懊恼。有过满足,也有过遗憾,这一次,彻彻底底地当了一回工人,亲身体验到工厂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工作环境,真正有作为一个工人的感受和体会,所有的这些都将成为我人生小册子中深刻的一页。
早在大一的时候就听说我们需要进行两个星期的金工实习,当时还很天真地想,这下子可以轻松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不用埋头于成堆的计算题思考题作业里,两个星期的时间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可以给自己放个小假了。但是,事实往往都会跟理想有一定的距离。从实习的第一天开始,我之前的想法和安排全部给了。当好一名工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容易。第一天我们组的内容是车工,看到那一台台陌生的车床,除了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之外,更多的却是担心,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担心会搞坏机器,担心会出意外,老师讲解以及现场演示之后,我们便开始练习操作。慢慢地,自己摸索者工作,操作控制也渐渐地熟练起来,随之,技巧也一点点地掌握了。记得那天的任务是在一段铁拄的两端分别车出两个小球。刚开始球形总是出不来,经过老师的指点后,不仅球形出来了,而且成品的规格更符合要求。看着自己的成果,有着另一番的成就感,同时,我从心里佩服那些控制机床的工人,虽说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但是在这些机器面前我们还是难掩我们在实际动手方面的能力缺乏,面对工作事故,面对机件故障,我们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再者,日常生活中,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零件,都是工人们与这些机器的完美结合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甚至是要经过很多工序才生产出来的,这样,你就不得不承认,工人的智慧和汗水实现了商品的多样性,满足了人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也许这一点,就是我在车间工作最深刻的感受吧。
接下来, 15周的后半段时间以及16周的前半段时间我们组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工作室里上机作业,第一次了解到生产和编程之间的联系,第一次通过计算机来生产我们的“杰作”,第一次体验到远程控制,很多的第一次我们都体会到了,大家心理都有着一样的兴奋与激动。
于我来说,铸造是印象最深刻的。大家都说铸造就是小孩玩泥沙那样简单、有趣。看老师演示,还挺容易完成的,但是,轮到我们自己动手时,我真正尝到了苦头,而且还是不少的。首先,由于缺少了一个步骤而导致了必须重来第一个工序,当时脑海里只有两个字:郁闷。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工序完成了,把模具搬下来的时候,由于力气不足,因而模具整个翻倒了,黏土都给弄得支离破碎,十分无奈地重做第二个工序了。这样,我的时间就相对减少很多了,离评分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脾气也开始来了。很幸运,这时,指导老师以及身边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向我伸出了双手,把我从深谷底拉了上来。于是,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在最后一秒完成了,而且成绩还不错。吸取上午的经验教训,下午工作干起来顺利多了,时间也变得充裕了,心情也随之变得轻松了。一间不算大的铸造房,工作环境比较差,然而,这里留下了我辛勤劳动的汗水和心血,记下了我的酸甜苦辣,印下了我对大家的感激。
整个实习过程,有一点累,然而,组员之间紧密合作,互相协作、帮忙,整个团队把团结发挥到了极致,大家都享受到了团队精神带来的喜悦。我们干得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很愉快,很舒心,因为,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干而是大家都在忙都在;我们不是最辛苦的,但是我们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我们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有流过汗水,都有烫伤过,但不要紧,因为,我们都付出了,都努力了。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不仅互相之间有了默契,沟通了彼此,拉近了心灵上的距离,而且,大家的闪光点也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了。就个人而言,这是一次的实习,我的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升,思想感悟得到了升华。真正懂得团队精神的发挥和发展才是成功的出路,这是我对本次金工实习的一句圆满的总结。
篇2
一、学习认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掀起了网络学习热潮。为我们一线的管理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搭建了网络学习的平台。网络教育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地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的知识,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入学以来,我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把学习当作完善自身的需求,把学习当成促进工作的动力。在网络教育学习中,我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根据复习提纲认真温习功课,按时完成各科作业。与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互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一年多来,我每门功课的考试都能顺利通过,亲身感受到学习开阔了我的视野,带给我的知识和信心。
二、学习收获
我相信,山没有人高,路没有脚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也是我参加网络教育学习的最大体会。按照学校要求,我在学习和掌握建筑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学习和掌握建筑施工与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学习中坚坚持把管理学原理和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建筑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自己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一是提高了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在质量、工期、投资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对象,以最优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目标为目的,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本人负责建筑工程等相关工作,通过学习建筑的常识有助于日常工作开展,加深了对建设项目的理解,使自己知道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高低,对一个建设项目所起的作用之重要。二是弄清了成本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关系。成本预测为成本管理确立了行为目标,成本控制才有针对性;不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无从谈成本管理了,两者相辅相成。并且,成本管理不单纯指一个方面,它涉及到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各方面的管理。所以,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管理最终都会和成本管理密切相关,抓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就是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最好促进。三是通过学习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施工与管理标准等使我知道,我们认识事物,不但要看事物的表面,还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认识建筑工程的各部位作用,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有助于我们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便于做成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达到节省工程投资的目的。
三、实践活动
在实习期间,我的主要目的就是看懂实习工地的建筑类型,了解工程的性质,规模,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条件等内容,了解不同机械设备的操作范围和规程,多多请教了解看到的不知道的知识。尽量争取参与并了解工程开工前和施工中的各项准备工作,参与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收集有关技术资料,整理施工实习日记,做好实习收尾工作。
为了解不同机械设备的操作范围和规程,针对在施工现场看到的“双锥反转出料搅拌机”,操作的师傅细心的告诉我,这是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广的一种自落式搅拌机,主要按重力机理进行搅拌作业。我观察到搅拌筒内壁焊有弧形叶片,当搅拌筒绕水平轴旋转时,叶片不断将物料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自由落下,互相掺合。主要用于一般骨料塑性混凝土的搅拌。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工长告诉我正确的放料顺序为:石子,水,砂。因为放料顺序不对会造成浪费。
我在现场看到李师傅在砌筑空心砖,据他介绍空心砖具有良好绝热性能,主要用于非承重墙或框架结构的填充墙等部位,比如阳台后砌墙。使用砌筑砂浆,孔对孔(空心砖)1/2处,孔向下(将少数分布筋埋入)交错搭接。若空心砖旁要开门窗洞,应将3块实心砖填入其中再施工。
我又询问了为了节约用水,可不可以使用生活用的污水来拌和混凝土。师傅笑了笑说,混凝土用水也需要干净的水,因为污水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不单是水,对砂、石的细度模数也有要求;对水泥标号也有要求。
在这实习中我有不少的收获。首先,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其次,本次实习,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同监理工程师一起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懂得了在工作中要讲求实际效率,与别人要协调配合的工作态度,使自己真正参与其中,发展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和交际能力,这将为我们以后从事建筑工程专业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四、努力方向
(一)紧紧围绕公司建设范围所涉及的专业进行深层学习和研究,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制图标准、安装标准图集等资料的内容、作用及使用方法;
篇3
一、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报名条件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
3.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
4. 报考高起本的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本科结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
5.2019年春季本市成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凭就读学校证明报名);
6.非本市常住户口在本市工作的人员(凭工作单位证明报名);
7.报考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二)在中国定居并符合上述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所在省(区、市)公安机关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可在有关省级招委会指定的地点报名。
(三)所有参加全国统考、单考和免试入学的考生均需办理报名手续。
二、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报名方式
本市成人高校招生报名全部实行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的办法。
1.网上报名:9月6日9:00-9月10日11:000,考生登录“上海招考热线”(网址:shmeea.edu.cn)按要求在网上输入基本信息、填报“意向志愿”和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网上报名期间,考生填报的志愿信息需要修改的可在网上直接修改,网上报名结束,考生院校志愿信息不得更改。
2.现场确认:已在网上报名的考生,9月14日—9月17日进行现场确认,确认时间8:30-18:30,考试直接到第一志愿学校进行现场确认,第一志愿为华东理工大学的考生直接到梅陇路138号(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场确认。(现场没有确认者网上报名无效)
现场确认时,考生须认真核对网上报名时输入的基本信息和填报的志愿、照片符合要求,核对无误后签名。招生院校核验考生学历证书及有关证明证书。逾期不再办理。
现场确认须带证件:(1)本人身份证;(2)学历证书或证明(含复印件);(3)符合政策加分的有关证明或证书;(4)非本市常住户口的考生须带好工作单位出具的证明。
三、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志愿填报
填报志愿与网上报名同时进行,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填报“意向志愿”。
报考高起本:考生在填报三个专业科类相同的本科院校志愿后,还可以填报三个科类相同或兼容的高职高专院校志愿。
报考专升本:考生可以填报三个专业科类相同的本科院校志愿。
三、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考试科目
考试依据2011年版《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命题
(一)高中起点升本考试时间表
日期
时间
10月27日
10月28日
9:00-11:00
语文
外语
14:30-16:30
数学(文科)
数学(理科)
史地(高起本文科)
理化(高起本理科)
(二)专科起点升本科考试时间表
日期
时间
10月27日
10月28日
9:00-11:30
政治
大学语文
高等数学(一)
高等数学(二)
民法
考生根据报考专业选择一门
篇4
由于我们是在学校学到专业课时才进行这次实习的,因此这次实习是比以往任何一次实习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后,才开始实习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更充分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学习,进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
首先,通过这次毕业实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大学三年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逐步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除上课程认知识习和假期专业实习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还远不够。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以前学习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正确的认识。
以前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所运用的模型和原理也是最简单的类型。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日趋规范和完整以及人民群众对建筑物安全、合理、经济的更高要求,工程上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疑惑,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我想,那便是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根据问题具体找出“瓶颈”所在,找到突破口去解决好。其实,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很多我们都学过,但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用于解决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学以致用”的另一方面是“以小见大”。许多知识、原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我们在上次暑假实习时,我对工程采用基础静压桩法和锚杆固定的处理方案十分不解,因为静压桩比现浇混凝土桩经济费用高。因此,我推测是该工程地基土质软弱或砂化严重,我向项目负责人请教后得到了肯定。因为在学基础工程后,我一直记得授课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如果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应尽量少使用静压桩,静压桩费时而且费用大,也就是这个小道理,才让我产生上面的问题和疑惑。有些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换个角度或换种思维可能就简单的多了。所以,除了将所学的运用于工程中,还应注意灵活、熟练掌握和运用那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原理和方法,从小处、细微处着眼,兼顾全局,一定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通过这次施工实习,使我更清醒地意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事设计还是施工或监理工作,我们都应该注重提高施工管理效率。这次施工实习的工程局,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习,在建三峡大坝时运用的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使我感受特别深刻。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要考虑的内容多,范围广,所要安排的工作任务量更大,但这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效率。三峡水利工程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工人们在工地上忙碌但有序,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也是在施工现场步步不离,认真将施工工作效率提高到最佳,而项目工程负责人则在工地现场指导。因此各项工作都在计划进行中。
通过这些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施工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十分有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可续性。
最后,通过这次施工实习,使得我更全面地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其实,在这么短暂的施工实习中真的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这几天的施工实习中我从更全面的角度认清了今后所从事水利工程工作所需努力的方向。正如在实习中老师和工程师所说:“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工作,需要的是谦虚和学习”。
的确,从大学毕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我们所面临的如同一张白纸,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等待我们去努力。因此,面对那么多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的同行前辈,他们工作经验比我们丰富,知识学的比我们扎实,学识比我们渊博,我们只有耐下心来,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我们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才会在水利工程这一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领域取得更大的收获。
另外,在这次毕业实习环节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尽管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尚不能轻松胜任水利工程工作,因此,尽管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篇5
关键词:CAI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68-03
随着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1]。对于与高分子相关的专业,专业课程一般设置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其中高分子化学侧重聚合反应机理的学习,高分子物理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重点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将这两门课揉合在一起,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48~72学时之间,要求掌握有关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于在食品学院中的包装工程专业,结合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对象,学校专业定位在食品包装技术以及与包装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2]。要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涵盖包装中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监管、检测和风险评估等与卫生安全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而讲述这些内容的前提是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包装材料学中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各种知识点。我们只有在介绍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懂得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要素,培养学生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准确合理地选择包装材料进行食品产品包装设计的能力。所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我们食品包装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校“3+1”的教学模式[3]影响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的学时数压缩为56学时。在这样少的学时条件下,要使那些对于高分子完全陌生的学生理解并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授课内容的选择及讲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几年不断地尝试和教学实践,作者结合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校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实际,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善以及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理论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例教学
在传统高分子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中,高分子化学涉及的概念公式繁多,而且复杂难懂,要想完全靠死记硬背记住这些公式是比较困难的,而将这些公式熟练应用则更加困难[4,5]。对于食品包装工程系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对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部分应当有目的地选择高分子包装材料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进行讲授,对于复杂的聚合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可以不学。可重点学习各种包装材料如: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对二苯甲酸乙二醇酯等现实经济生活中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重点讲述他们的化学合成方法,催化,以及包装材料中单体与催化剂的残留造成的健康风险。在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前提下,适当削减了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聚合反应机理部分的内容,如配位聚合反应的机理。在“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中,增添了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反应。
比如讲述聚苯乙烯(PS)合成时,应当结合包装专业特点来举例聚苯乙烯合成过程对其在包装工业上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白色污染的风波[6]。向学生解释为何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21号令”,将被称做白色污染且长久被认为有毒的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餐具解禁。解禁依据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同学们都急切想从专业角度得到解答。10年前国家禁止聚乙烯发泡餐盒的应用是基于以下考虑。
1.PS泡沫塑料餐具带来白色污染的问题。
2.PS泡沫塑料餐具受热65℃时或燃烧时会产生“二英”强致癌物的问题。
3.PS泡沫塑料餐具中含有残存单体苯乙烯或在65℃以上使用会释放出单体致毒的问题。
4.PS泡沫塑料餐具遇热会释放出二聚体、三聚体等危害人体物质的问题。
5.PS泡沫塑料餐具含双酚类,导致生殖机能失常的问题。
6.PS泡沫塑料餐具难以回收利用。
7.PS泡沫塑料餐具不能耐高温,高温变形,不能在微波炉里使用。
从向学生介绍高分子化学中聚苯乙烯的分子构造,聚合机理,聚合方法以及化学反应后处理,我们就能解释第2、3、4、5问题。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讲述“白色污染”的成因是管理不善及随意丢弃垃圾的人,而不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PS泡沫塑料餐具≠“白色污染”,更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凶。PS的生产过程是苯乙烯单体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在密封的反应内,无氯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从而无产生二英的条件。PS泡沫塑料饭盒是直接采用食品级的PS材料,加入滑石粉、硬脂肪酸钙、丁烷等,通过挤出、发泡制得,生产过程全部为物理混合过程,无化学反应,不具备产生二英的条件。如果我们工业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级聚苯乙烯原料来制造一次性泡沫发泡饭盒,最终产品很难在单体残留量上超标。而且,国外公布相关报告研究结果,明确澄清有关二聚体、三聚体环境荷尔蒙的问题,它们不属所谓拢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食品级PS材料中并没有双酚A,在加工过程中也不可能产生双酚A副产物等。以上解释都需要我们高分子化学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能让学生们对学习高分子化学对包装材料的认识加深印象。
再如,讲解聚碳酸酯(PC)[7]的逐步缩聚合成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入聚碳酸酯“双酚A风波”。生产聚碳酸酯用到双酚A,在材料与食品相接触后,残留双酚A单体迁移进食品,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从高分子化学角度,向学生解析为何2011年在欧盟和加拿大,双酚A被列为有毒物质,被禁止用于生产婴儿奶瓶。在PC实例中,通过聚合机理,单体结构,聚合单体残留等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们展示PC食品接触材料的优缺点。
同理,我们在讲解聚氯乙烯(PVC)时[8],从分子结构的特点引入“塑化剂风波”,讲述聚氯乙烯由于分子的刚性需要塑化剂才能加工成型,这与食品相接触后必然造成有毒塑化剂的迁移。我们在讲解各种包装材料的高分子合成化学时,就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同学们已经有所耳闻、鲜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与《包装材料学》的有机联系
高分子物理部分以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聚合物的粘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等内容。因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是为《包装材料学》服务的,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高分子物理部分是教学重点,在讲解基本概念时,同时注意结合《包装材料学》所涉及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包装材料学》与《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餐盒禁止与解禁来讲解其分子的构效关系与应用。以前禁用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存在很多知识的误区,比如对毒性的误解与使用方法的不当。当加热至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80~90℃)以上,PS转变为高弹态,且保持这种状态在较宽的范围内,PS开始热变形,熔融温度为240℃,PS在高真空和330~380℃下剧烈降解。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性,一次性聚苯乙烯饭盒不能在70度以上或微波炉的情况下使用,这和聚丙烯餐盒使用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知识普及不到位,许多人把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在高温下加热,在微波炉使用,造成饭盒溶化变形,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我们知道使用说明,一次性聚苯乙烯餐盒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是无毒,绿色,安全且价廉,比如,在外就餐,我们可以用价廉的一次性聚乙烯发泡餐盒打包你的冷却后的剩饭剩菜而无需采用价格昂贵的替代产品。我们在讲解聚苯乙烯高分子分子运动时,就应该把分子运动的特点引导到聚苯乙烯作为现实包装材料由于分子运动的特点所带来的优缺点。同理,我们讲解聚氯乙烯分子[8]时,就需要结合高分子物理中分子运动的特点来讲解的塑化剂溶出。讲解聚乙烯醇(PVA)时,就应该把高聚物的结晶与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引入到结晶与分子材料透气透氧之间的关系上。
三、改进了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繁多,有些概念很容易混淆,还有些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针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使基本概念的理解变得容易,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效果,避免了死记硬背。比如,高分子应力松弛与蠕变讲述。对于蠕变,只是通过经典的教科书上的举例,“如在悬挂的软质PVC丝下面勾住一段一定质量的砝码,软丝会慢慢伸长,撤销砝码后,软丝会慢慢地回缩”这种书本讲解,笔者觉得不足以让学生加深印象。而是应该通过形象的多媒体实验演示或现实实验来讲解。由于实验课时有限,笔者在课前对实验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视频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结晶概念的诠释,是比较难比喻生动而且易懂的。高聚物结晶分子的排列在书中被用很小的部分来讲述,但是高分子结晶对高分子薄膜材料物理性质影响显著,对于食品包装的学生,急切需要知道结晶度与透气性的构效关系,但是如此小的篇幅根本不能让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晶的知识点。书本上的高分子晶体图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寻找更好的化学物质单晶图,我们可以找刚性的芳香有机物的单晶图来阐述分子间的各种力造成的分子有序堆积。通过这种举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部分链段的有序堆积。可见,生动的举例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和形象化,可以将教学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对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中一些概念的讲述,我们需要CAI教学[9],多利用化学分子结构软件制作课件。通过化学软件制作三维空间构型,再结合三维动画,动态演示分子骨架旋转,能轻松地带学生进入微观的分子世界,让抽象的分子结构与概念形象化,有利我们教学。比如高分子链的柔性是由于分子内各个化学键和原子在不停地转动或振动,高分子链的形状时刻在变化着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制作动态三维的大分子的内旋转图,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个“动”,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分子动态旋转以及高分子柔性的理解。
四、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老师引入实例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措施以外,有时引申话题,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10]。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文献,撰写小报告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分子聚合的教学中,结合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限制聚氯乙烯在食品包装保鲜膜上的应用?”“为什么限制聚碳酸酯在婴儿奶瓶上的应用?”“为何聚苯乙烯餐盒只能在70度以下使用?”以及“为何聚乙烯醇容易结晶以及吸水,这些性质会给作为包装材料的它带来哪些优缺点?”然后学生分组从聚合物分子结构、柔韧性等角度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问题都与高分子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都是从一些实际现象引出问题,再通过理论分析加以解释、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且较难掌握的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特别是偏重食品包装技术的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需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师则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生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其晔,冯莺.高分子材料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商贵芹,陈少鸿,刘君峰.食品接触材料质量控制和检验监管实用指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李尧,余五新,左治江.应用型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6):24.
[4]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何曼君,张红东,陈维孝等.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
[9]夏云波.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物理通报,2005,(9):47.
篇6
认识实习是水工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2-3天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水利枢纽及各组成部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各种水工建筑物的特点和类型,了解水利数九的运行和管理方法,为即将开始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习时间: 20xx年7月7日—20xx年7月9日
实习地点:xx省xx市xxxx镇xx村
实习内容:
熟练掌握实习水利枢纽布置以及各种水工建筑物的作用,包括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等。了解实习电厂水力发电机组的型号,基本参数,运行状态,性能状态;了解厂房的结构,布置情况,及不同平面的布置情况;了解实习电厂开关站的布置与作用。
7月4日下午1:30,我们开了动员大会。老师讲了一些实习在外的注意事项和行程安排。
7月7日早8点,我们就在a楼门前集合,我们每人都背个包带着东西,不过很明显的,普遍男生的包比女生的小还少。由于地方不是很远,我们水工专业两个班乘坐校车去了xx村。车在路上开了快两个小时,把我们带到xx航电枢纽工程的施工地点让我们大体参观了一下。
我一下车,首先看到的是一条很长很长的大桥,两旁就是水电枢纽的工程,浩大的江水从上游滚滚而下,气势非常宏伟。工程建筑非常壮观,我们没有停留很久,马上就上车去了住处。住处是一家农家旅馆,虽然不大,环境也不是很好,但我感觉很自由,像在家一样。而且集体住在一起,感觉很有意思。
中午休息了一下,下午2点我们集合出发,前往xx航电枢纽工程。我们步行到那里,老师领着同学走一段,讲一段。主要是讲大坝的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名称、作用、原理,还有运行时的步骤。从中我了解了很多知识,我在工程制图中看到过闸门,如今看到了实物,还知道了它运行时是怎么做的,真是让我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起来。我们实习的这个工程已经不是象以往一样把闸门吊起来放进槽内,而全是用电脑就可以操控的,真是科技越来越先进了。此闸门还设计有“人”字形的,是为了能抵抗更大的压力,设计独特;在工程中有一个船闸,用来航运。有两个闸门,闸门一般是关闭的,当船只从上游来时,把上闸门打开,使上游水位和闸门中间的水位相平,船行到闸门之间,再把上闸门关闭,开启下闸门,当下游水位和中间水位相平,船只就可以向下游行去。当船只从下游行向上游时,反之即可。由于通过比较麻烦,老师告诉我们说一般是几条船一起过;我还看到和知道了土坝,它是用当地的土筑成的坝,用来挡水以便施工;等等。面向上游,可以看到工程布置为:船闸、10孔泄洪闸、水电站、28孔泄洪闸、1.95公里的土坝。
7月8日上午,老师给我们看了许多图纸,是xx航电枢纽工程的各部分设计图纸,图纸很多,每张图都很严谨,它并不象我们学工程制图时只有一个审核,它们有两个,也许更多的审核校验。可见水利工程是项工作严谨的任务。
10点钟我们听了一堂非常生动的课,老师请来了施工技术人员为我们简单介绍了xx水利航电枢纽工程的情况。首先技术人员讲了一个工程从开始到结束其中所要经历的程序。我简单记录如下:
1、提出想法。
2、上交《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后再上交《可行性研究报告》。
3、立项。提交《初步设计报告》
4、施工图设计
5、招投标。如管理标、施工单位标。
6、工程施工。一般要4—6年。
7、竣工验收
8、质量保修
在此期间所要履行的制度:
1、项目法人责任制
2、招投标,管理标,施工单位标的相关制度
3、监理制
4、质量终身制
随后,工程技术人员讲了xx航电枢纽工程的有关信息,先是讲了航电工程的概念:航电工程是以航运为主,同时可以发电的一项为社会造福的工程。
xx航电枢纽工程在水利开发时综合考虑到:水库调节,防洪,发电,浇灌,航运,供水,渔业,旅游,环保,河流治理,等等各项工作。虽然也许经济效益不会很大,但社会效益很高。其为xx市带来的巨大益处是不可估量的。
它的位置在xx省xx市xxxx镇xx村。上游是xx,下游是xx。所在的江是xx,下游将汇到xx。
然后工程技术人员又讲了xx航电枢纽工程的行进过程:此项工程早在50年代就有规划,到了1994年规划才得以批准。
XX年,宋书记提出在xx市道外区建立橡胶坝,可是这样不能解决航运的问题,于是他要求制定一套可行方案来解决问题。
XX年10月,提交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勘察地形。
XX年4月,《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同年9月,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年4月,提交了《初步设计报告》。
XX年4月,工程正式开工。计划XX年10月完工,且现行进度符合计划的进程。
之后又讲了工程的规模,当时还有些概念听不懂,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水库特征值的概念。水库特征值水库规划设计与运行中作为设计和控制运用条件的若干特征库水位及特征库容。这些特征值反映了水库的规模、效益与运用方式,常要通过经济分析和综合比较选定。特征库水位水库在各时期和遭遇特定水文情况下,需控制达到、限制超过或答应消落到的各种特征库水位。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成功素质教育;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深刻地拷问着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颁布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高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要义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解决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教领域的创新教育如火如荼,但一方面创新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存在空泛化、口号化、精英化倾向,导致创新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理论和实训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校实施的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成效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素质方面的相关理论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机制、教材与课程建设等都是我校继续深化和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基于本校“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努力探索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理论和创新素质训练的实践模式,并期望能够编写一本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简明教材,以对我校全体学生系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对其他高校开展创新教育起到启发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
武昌理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力图突破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和创新高校素质教育,彰显办学特色,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新型大学教育理论。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素质是指主体具备的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相关联的具有创新性且个性突出的优秀素质”,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按照成功素质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创新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观念(即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方法五个方面的教育与训练。需要强调的是,成功素质教育首先是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其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而不是那种精英学生的精英培养。
2. 胡塞尔“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现象学理论
教育脱离生活,不仅会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将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规避这种危机,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只有使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实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杜威与胡塞尔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反映了同一个主题,他们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融合,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
教育对生活的真正回归,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回归到当今时代具体的生活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内部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知识经验等等。生活世界是创新最肥沃的土壤,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神秘教育,而应该让创新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行为,作为一种处事方式、人生态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不难看出,我们这种回归日常生活的创新教育理论,是对传统创新教育理论和模式的深刻转变,有利于大学创新教育生活化、实用化、大众化、普及化。只有回归生活的创新教育才有实效,才能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大学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应该是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让创新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个个都是创新之人,天天都是创新之时,处处都是创新之所”的大学创新生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研讨法等方法,通过查阅“创新”、“创新学”、“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相关专著和论文,着重探讨了创新素质的内涵、外延、表现、特征及作用,阐述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五个创新要素的内容,构建了创新教育的理论体系;通过搜集和比较各高校创新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借鉴其他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的有益经验,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训练的措施、方案及实践模式。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在学术期刊发表,编著《创新思维与训练》已作为校本教材并在全校学生中使用,师生反映好,效果明显。成果的内容主要有:
(一)重新认识“创新”的本质内涵、特点,奠定了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厘清“创新”概念对高校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对创新实践和创新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常规思维和方法,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原创性或改进性的革新,从而获得新颖、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成果,并由此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活动过程。
把握创新概念的内涵,必须厘清以下几点:一是创新的主体指个体或团体,即每个大脑健全的人,因而创新不只是少数发明家、科学家的专利,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新者;二是创新的目的是满足创新主体和人类自身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需要,促使创新主体的发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三是创新的过程是主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各种创新实践促使创新对象不断改变、革新、完善和发展;四是创新的实质是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原创性或改进性的革新,这也表明创新的范围广泛,创新永无止境;五是创新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常规思维和方法;六是创新的结果是获得新颖、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成果。成果的新颖性和价值性是衡量创新的标准。
基于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创新主要有新颖性、价值性、广延性和风险性四个主要特点。创新的根本特征是新颖性。这种新颖性是指创新成果为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和首创的,既体现创新成果在构造、材料、操作、效用等方面的精巧别致、出奇制胜,又包括在时间和速度上比别人优越,出得快,用得早。任何一种创新还必须具有价值性。创新的价值性体现在创新成果在结构、操作、材料、形状、功能、效益等方面比传统或同类的更效益、更经济、更省力、更节能等。越是符合人民生活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成果对主体和社会的进步作用越大,其价值就越高。创新的广延性指创新是没有范围及时间界限的,上至航空航天,下至海洋地底,上至安邦定国,下至日常生活,宇观、宏观、中观、微观,创新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创新无疑也意味着风险。
创新的种类,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成果创新的创新程度,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改进创新;根据成果的创新方式,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根据创新活动领域的不同,创新又可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等等。
(二)通过对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创新素质构成要素在理论上的系统梳理和总结,重构了高校创新教育理论架构
创新素质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决定因素。主体人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素质是指那些与人的创新活动相关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突出的、改变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新事物的个性品质特征。它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依据成功素质教育关于素质“五大体系”的构成理论,创新素质也相应包括创新精神(观念)、创新品格、创新知识(主要是创新思维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等五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主体人个性倾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需要,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主体人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心理因素构成,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的强弱实际就是根据主体这些心理状态以及创新性活动的自觉与盲目进行区别的。简单地讲,创新精神就是主体人在一般思维活动中突出的强烈的创新欲望或创新趋向。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主体对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创新教育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和兴趣,善于鼓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养成创新精神。
2.创新品格
创新品格是指人们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意志、情感、自信心、目标等特征,是创新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支撑着创新者的行为和活动。它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康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和优良的创新品德等,它反映出创新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
创新品格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发展所凝聚形成起来的,包括创新意志、毅力、勤奋、自信力、活力、诚信、积极、乐观、胆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造性人才的思维特质,如直觉、潜意识和灵感等。
创新品格具有驱动性、方向性、维持性、调控性、补偿性等特性。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新主体以已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再造或重新组合的活动中,产生出具有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由“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的能力构成。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不畏艰辛、一丝不苟地完成有价值的创新设想的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一般来说,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包括设计、绘图、工艺制作、实验、组织、语言、写作、自我表现、精雕细刻、精进整合等能力。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既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也包含有丰富的创新思维知识,对于创新活动极为重要,故予以单列讨论。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以灵活、新颖的形式,多维角度的思考和大胆探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全新而独特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显示人的一种智力品质的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人类一切创新成果都可以说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常规思维。常规思维的特点是常规性、单向性、逻辑性和沿袭性。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处理日常工作、生活问题所产生的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优点,但不利于创新。而创新思维多采取具有创见性、扩散性、集合性、求异性、越障性、超前性、想象性、综合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的思维方法,通过判断、推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演绎等思维过程来实现创新,具有新颖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等思维特征。
创新思维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很多种。创新思维中重要和常用的是扩散思维、集合思维、越障思维、求异思维、超前思维和创意思维等六种思维方式。
5.创新方法
简言之,创新方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从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A·F·Osborn)创立第一种创新方法以来,现在全世界有资料可查的创新方法有360余种。针对大学生特定创新活动的需求,限于篇幅,课题组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创新方法。它们分别是观察发现法、属性列举法、类比创新法、组合创新法、设问创新法和智力激励法。
每个学生都具有某种不同的创新潜质和潜能,教育就是要生动的学习生活中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加以培养提升,成为其创新素质。
(三)结合社会需要和高校创新教育的需求,重点探讨了几种常见创新实践活动,为高校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1.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是对前人没有觉察到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规律的揭示,其目的是侧重于“探索未知”,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科学发现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新事物;揭示事物的新属性;基于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归纳出新规律;在已归纳出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套科学理论。
科学发现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科学发现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事实型与理论型科学发现。根据科学发现的手段与方式,可以分为预见型和偶然型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科学发现是一种完整的、复杂的理性过程,事实上,每一种科学发现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或多或少又有些共同的地方。其中假说验证是科学发现中最为普遍的过程模式。假说验证过程,是在发现用己知的科学原理无法解释的新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假设,形成科学假说,经理论和实践验证,最终创建科学理论的过程。
2.技术发明
发明即“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 我国于2003年12月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发明“是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它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前人所没有的;先进的;经过实践证明是可以应用的。
技术发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从发明创造的成果形态分,可以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从发明创造的创新性质分,有原创性发明和改进性发明。原创性发明是真正的无中生有,是直接由科学发现转化而成的全新型发明或种子发明,往往能填补某一科技领域的空白或开创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例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属于当时的原创性发明。改进性发明是对原有的科学技术进行改进所做出的发明创造。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改进、补充或优化,以及将已有的几种技术综合所获得的发明创造成果,都属于改进性发明的范畴。可以说,改进性发明也是一种“有中生无”。
每一件发明的微观过程不尽相同,但从宏观上看,却大同小异,可以归纳成以下过程:选择发明课题 —— 构思技术方案—— 验证方案可行性 —— 做出样机。
3.艺术创造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既然是创造,它就必须具有从无到有、惟一而无其他的基本特点。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所形成的制造特色是迥然有别的。对于艺术家的创造来说,作品切忌出现许多与另一作品“相似”、“相同”的地方,严格来说,从立意到表现均不能雷同。艺术创作最讲究的是“创新”。
关于艺术创造的种类, 我国现在通常是按照艺术创作反映生活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而把艺术创作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文学、曲艺、摄影、杂技等创作门类。每种门类又分为若干品种、题材和样式。不同的艺术创作,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艺术表现手段区别是很大的,因此形成了种类具体而鲜明的特点。
虽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在表现形态和实践进展上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但艺术创作的一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是积累生活经验,分析生活情况,搜集创作素材;第二是围绕创作主题进行艺术构思;第三是运用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将素材构思化为具体的作品,亦即完成艺术表现阶段。
4.经济活动创新
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经济创新现象和经济创新活动中,我们可根据它们的表现特征和熊彼特的理论,将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经济活动的创新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
产品创新,就是指开发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何谓新产品?对企业来说,从未生产销售过的产品就是新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产品的各项因素(功能、式样、特色、商标、包装、服务等)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都可以将该产品视为新产品;从技术角度来看,只有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从而使产品的功能、结构、性能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的产品,才能算是新产品。
市场创新是指企业从微观的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市场机制的创造,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对新市场的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市场创新的重点是有计划、有系统地淘汰陈旧的、过时的技术或产品,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
工艺创新是指围绕企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品创新战略而采取的新的技术手段,是保证创新设计得以实现的创造性技艺。
管理创新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原理,对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陈旧落后的管理,进行改进、改革和改造,用新的管理方法去替代原有的管理。管理创新涉及到经营思路、组织机构、管理风格和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管理和变革管理等都是管理创新的范畴,管理创新会影响其他的创新。
5.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
大学生开展创新设计活动,编制创新设计方案,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设计的形式、要求、过程和相关准备情况。
大学生创业实务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创业形式和创业的一般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知识、创业观念、创业方法和创业具体流程等的指导。
(四)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体系而建构的创新教育与训练的实践模式
1.首创创新素质学分,实施素质学分制,设立创新奖,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来保障创新教育的实施。
2.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教师全面参与创新和引导学生创新。
3.创设有针对性的创新课程与创新训练项目,编著校本教材——《创新思维与训练》,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
4.创设”成功素质展示节”等人人参与的大众化的创新实战平台,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
回归生活的创新展示营造了一种气氛,更形成了一种大学的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文化代代相传,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中,就形成了最为广阔和深厚的创新土壤。
四、成果的应用效果
我校自实施本课题所研究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以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的创新素质得以显著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充分体现:
(一)学生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2009年全校申报创新素质学分有240多人,到2012年申报创新素质学分人数达到2000多人,2009至2012年,学生申报数年均增长达100%,呈快速增长态势。
(二)学生在成功素质展示节展示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2006年学校首届大学生科技节展示了62项学生科技成果,2007年展示了128项学生科技成果,2010年学校加大力度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训练后,到2011年,学校的成功素质展示节上,更是展示了学生1000多件创新成果。
(三)学生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我校学生仅2011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就达12项。其中自动化专业学生梅凯发明的“水轨列车”就是利用水的浮力,减少火车在前进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的科技创新成果,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2012年上半年学生正在申请的专利数就有10多项。
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最近四年,学生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农村经济与科技》、《当代经济》、《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等报纸和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共132篇。
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成果丰硕,2009年行政管理06级学生彭升关于武汉两型社会发展的系列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电信09级学生张莉娟再次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生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中三次荣获一等奖,这在湖北省同类高校中是唯一的,甚至在二本高校也是不多见的。
近年来,学生中涌现出不少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学联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共获奖11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
学生的创新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创新教育和成果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以《拥有创新能力会与众不同》为题报道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教育情况。
五、成果的创新点及其价值
在理论方面,本课题系统研究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品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五大体系创新素质及其教育与训练的途径和方法,着重探讨创新素质的内涵、外延、表现、特点及意义,对创新教育及素质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开拓和深化作用,对创新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篇8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方法;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03-02
近年来,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机械电子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整合成《工程力学》一门课,整合后的课程既要对原来的课程进行优化还要满足学生专业要求。课程优化后主要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大部分内容。静力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各种约束的性质,重点掌握平面力系的简化、平面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力偶系等的平衡方程,解决一般的工程力学模型问题。利用平面力系的相关知识对空间力系加以分析,掌握简单及复杂的静定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后续工程力学中关于研究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规重视课程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在压杆稳定、组合变形时重点突出圆形截面和常用的工字形截面,材料运用也多以各种钢及铸铁为主,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研究及新材料的应用对力学研究的重要影响。除此之外,教师可将目前国际上出现的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方法、新的加工技术等带到课堂中,重点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及思考能力。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多媒体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使多媒体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力学》教学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重视和加强多媒体的作用。
1.将工程实际的力学模型运用多媒体进行虚拟仿真。力学中的很多约束模型简化后的约束力方向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约束模型在实际中的约束方式进行动画仿真并配以鲜艳的颜色和动画,学生可以获得最直观的经验和体会,帮助其理解约束在工程结构中的作用。对于复杂组合变形及空间受力分析进行多角度多媒体分析可以避免学生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同时在放映相关知识时还可以预留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开拓思维,积极主动地发掘新问题。
2.代替传统黑板绘制力学图形。在工程力学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轴力图形、扭矩图形、剪力弯矩图形等,在绘制过程中如弯矩图与剪力图有积分关系,传统黑板教学速度慢、精度低。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对图形进行处理,在讲解具体例题时,可以对例题进行分步分析,在讲解期间可以随时停留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讲解。多媒体放映压杆失稳的临界状态,帮助学生理解压杆失稳的概念,确定欧拉公式的使用条件及其意义。此外,教师在讲到一些名人公式时,可以将人物典故在确定这些公式时的典故讲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传统上认为一个老师授课是否良好依据的判断都是老师表演得如何,讲述得内容是否细致,对例题是否都做了详尽的讲解。如此一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而已,也就是传统上说的“填鸭式”,不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除了上述的多媒体教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让学生上机练习,如编制程序寻找截面核心等,学生可以将两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可对力学图形的绘制总结更适合学生理解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扭矩图的绘制过程中引入了“双力矢”概念,因为扭矩图的绘制要判断扭矩的正负,而“双力矢”的引入可以使得扭矩类似于轴力图进行“遇左向上,遇右向下”直接绘图,如下页图1所示:可将Me扭矩转换成如图所示的“双力矢”,“双力矢”方向由右手法则确定。这样绘制扭矩图就可以直接类似与轴力图。此外还应重视讨论课、习题课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习题课中以学生为主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力,积极探索求取多种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比如学生在学校操场、草地等常坐的排椅可以简化为简支梁,讨论学生坐位变化时排椅的挠度变化及最大挠度发生在哪里?讨论矿泉水瓶子的形状与压杆稳定的关系,讨论桥梁爆破,大桥发生事故的力学原因等,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力学模型制作。学生是主题,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导师激发学生积极性、创新性能力。
三、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1.实验考核改革。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可以做些考核方法的改革,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考勤,作业提交,课堂表现及实验考核。目前已经有些高校已经对实验考核和考试考核进行了改革。比如哈尔滨理工大学在课程实验方面将实验报告占50%,实验结果40%,实验表现占10%。河南科技大学重视实验钱的预习和提问,占到3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报告占40%。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如下:实验预习与提问占20%,实验操作占20%,实验报告50%,实验结果分析及引发思考占10%。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避免有的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欣赏实验。
2.考核内容及方法改革。传统的考核内容及方式有时会使学生束缚于其中,现在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但是考试考核制度的改革需要多方经过仔细筹划、论证、调研才能运行,需要每一个老师和相关主管领导积极参与。在此,主要就《工程力学》课程的考核内容进行一些建议。考核的基本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应占70%的份额。另外的30%可以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能力方面进行考核。另外考试所占学生最后总分的份额应从70%降低到60%甚至50%。考试也可以采用多考题,抽签方法进行。考核只是一种手段,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整体把握和学习。
四、新兴学科知识扩充力学知识且提高学生兴趣
工程力学中所应用到的基础理论和公式推导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在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目前先进的测试技术、虚拟仿真动力学软件、力学分析软件等都是力学在实际解析中的重要补充。比如:曲杆结构是发动机中的重要组成部件,它工作中都是处于循环状态,对于它的受力分析可以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现实模拟过程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曲杆各部位的力学受力情况,在弯扭组合变形部分可以利用Ansys软件对轴的受力进行精确分析,都可以对学生的课堂知识加以补充并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图2所示为笔者在Ansys中对曲轴的第七阶应力分析云图,图中颜色直观表示了曲轴的受力情况。将其前十阶应力分析云图和振动阶型等带入到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将学生的电工电路中的电桥知识应用于工程力学中,如测试梁的应力,如图3所示。利用电桥的和差特性,在测弯矩力时,将应变片贴于悬臂梁的上、下侧面,同时在接桥时把应变片接在电桥的相邻桥臂上,另外两个桥臂为固定电阻。电桥的输出电压仅反映的是弯矩力作用的结果而与拉伸力无关。通过将前沿知识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有宏观的把握并融会贯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电桥的和差特性,在测弯矩力时,将应变片贴于悬臂梁的上、下侧面,同时在接桥时把应变片接在电桥的相邻桥臂上,另外两个桥臂为固定电阻。这样,在弯矩力F作用下,dR1=-dR2,同时dR3=dR4=0,电桥输出为:
五、结语
力学知识是工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生是学习的根本也是主体,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为主,在课堂教学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方法,将新兴学科知识带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多动手并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工程力学;习题;CAE;辅助教学;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N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77-03
0 引言
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机械、交通物流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数学与力学基础较一般,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稍遇理论难点就产生畏难情绪,消极应对,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以高中阶段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学生容易掌握理论力学阶段的刚体平衡与运动分析理论方法,但从材料力学部分开始的变形体理论与分析方法则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课时量被要求缩减的今天,如果教学方法、理念不改革,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除了学风建设外,迫切需要积极探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习兴趣、锻炼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内适当利用CAE计算分析软件作为辅助手段,其丰富的图文信息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一定程度上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1-4]。另外,根据力学课程注重练习的特点,如果恰当安排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环节,学生会感觉有明确的目标,往往能积极努力并取得一定效果。但目前安排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环节的一般做法存在一些弊端,如对完不成课堂练习的缺乏约束机制,课后作业存在抄袭现象等。
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围绕每节课主要知识点的习题环节的设计与完成为主要任务目标,来主导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听课与自学、课后补充等各个阶段的学习与实践。课堂精讲时教师适当采用CAE计算软件辅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小分组方式完成习题设计与解答,教师及时给予定量评估考核,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质量。
1 传统教学模式中习题环节的特点分析
习题环节是掌握与巩固所学工程力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其形式包括课堂内与所授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例题、每章节后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课外习题、工程实例等。如何合理灵活地安排习题环节,对于保证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在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今天,“精讲多练”是工程力学课程的基本教学原则之一,尤其应注重习题环节的设计与运用。
1.1 传统习题环节设计
传统教学以教师主导课堂讲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习题环节安排在理论讲述之后,或为课后作业形式,具体步骤如下:原则上要求学生作适当的课前预习,但一般没有具体安排或硬性规定。课堂上主要由老师直接讲授理论,并辅以例题讲解。为检查教学效果,课中可能抽时间安排课堂练习环节,一般是通过点名找学生上讲台答题,抽查学生掌握情况,再由教师点评解析;课后再布置几道习题作业由学生完成并提交,教师进行批改并在下次课前进行适当点评,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又起到引导新授内容的作用。
1.2 传统教学模式中习题环节设计存在的问题
上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缺陷,操作时存在一些问题:(1)课前预习没有明确的安排与硬性要求,难以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学生往往也没有足够的课前准备,始终处于被动听课状态,容易出现难以掌握授课内容的问题,这与主动学习、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要求显然不符;(2)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自觉性差的学生尤其难以收到良好效果;(3)课堂练习与抽查方式缺乏充分的调动作用,部分学生(甚至包括被点名抽查者)以不会做题为由消极应对,被抽查者的答题情况也不一定反映整体实际情况,抽查作答与教师详细点评讲解整个过程会耽误不少课堂时间。笔者曾采用根据抽查者完成情况而给予其平时成绩加减分的奖惩制度,可产生一定约束作用;(4)布置课后作业缺乏约束,难以避免学生抄袭现象,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对教师而言,作业布置的多则批改任务繁重,目前高校教师一职多能,往往难以完成;而作业少则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练习训练,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
总之,在现今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环境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调动作用与约束机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有必要进行改革。
2 习题环节结合CAE辅助手段的教学模 式设计
由于习题环节的重要性,提出强化习题环节的主导作用,由教师引导,学生以小分组的形式在课前、课中自选和设计相应习题并完成解答,习题内容要求覆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由教师主导建立相适应的考评方法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课中教师精讲和学生自主学习时可采用CAE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其对理论概念的理解。
2.1 设计方法原则
(1)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客观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充分运用CAE辅助手段等多样化方式,服务于教师精讲过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习题环节设计与解答的过程;(3)由学生主导完成选择性学习与练习实践过程,教师只起辅助引导作用;(4)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方式建立有效的量化评估考核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改实践。
2.2 主要设计内容及实施步骤
内容步骤如下:(1)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大纲与教案要求,明确概述本次课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针对性地预习以作好课前准备,2~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完成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的内容包括:主要知识点概述;选择或自行设计2~3道相关习题并提供初步的计算步骤;理论联系实际部分,提供工程实例或CAE分析模块。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并用手写方式完成上述内容。预习报告的重点在于初步准备好习题环节,习题难易程度等不作限制;(2)课中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初查。每节课开始时,学生先按小组提交预习报告,并在教师引导下自学课程内容20分钟左右,教师则查阅提交上来的预习报告并给出初步评分;(3)教师精讲环节。教师围绕该章节主要知识点,少时精讲,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教师应抓住核心和难点,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惑,特别是对学生习题环节设计与初步完成情况进行点评与提示。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根据需要多样化,如可采用CAE分析软件辅助教学;(4)学生小组修改习题设计并完成作答环节。教师进行引导性、启发性精讲后,学生进一步自学,并补充修改小组报告中的习题设计和基本解题步骤,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具体作答步骤,将答题结果附在所修改的小组报告中再提交。教师应与各学生小组互动交流,即时给予指导;(5)定量考评与互动环节以及教师对下节课内容的安排提示。由教师负责、部分学生组长参与的考评活动中,通过轮流抽查方式来检查一些小组在课堂中的习题完成情况,未被考核的小组的答题报告可由教师在课余进行审阅,将定量考评结果直接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最后由教师概述下节课的内容重点、作自学方法的提示,并回答学生的疑问。
2.3 实践过程介绍
根据上述原则与实施步骤的基本设想,对一些章节实施了教改实验,如材料力学部分的“弯曲梁横截面应力”一节[5]。根据以往经验,对于梁弯曲内力与应力、变形与应变概念以及变形体理论特别是利用三大关系来推导求解应力等理论方法,不少学生理解模糊;对于不同横截面形状梁的实际应力分布特征,学生也缺乏清晰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平均应力分布假设的意义。
在课前教师就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并按小分组写好学习报告,根据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安排和以往经验,强调注意如下内容要点:(1)纯弯曲与横力弯曲的区别;(2)平衡、几何、物理三大关系的概念意义以及弯曲梁应力解推导过程;(3)弯曲梁横截面应力计算例题;(4)不同横截面形状梁应力分布特点以及平均应力公式。
课中首先由教师检查学生小组的学习报告并安排学生自学,在提交的近30份报告中,发现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简介都比较清楚,在习题准备和实践分析讨论环节,个别小组完全完成了所提供习题的解答,还提供了贴近实践的小案例;近1/2的小组则选择了课后习题并给出了解答步骤;仍有一些小组准备不充分,简单的附上了两个习题,没有考虑作答和实践分析讨论环节,甚至有报告内容雷同的现象。教师按A~D四个等级给予初评分。
教师精讲环节中,重点讲解利用三大关系推导求解梁弯曲应力等理论疑难点,通过PPT演示了利用CAE软件建模分析过程和结果,如用ANSYS对不同横截面3D梁的弯曲受力分析(如图1),展示梁变形图、横截面上应力分布图等结果,使学生对内力与应力应变等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习题解答与评估环节,由于之前的学习准备较充分,绝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迅速地完成自己安排的习题作业。一些小组选择了同一课后习题,如矩形截面悬臂梁横截面应力计算题[5],教师要求其修改梁的支座和荷载条件,加以区别。现场抽查了近10组的做题情况,对其题目设计合适性、难易程度与完成情况作了量化评估,总体来说效果良好。
3 习题环节和CAE辅助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实践发现,利用习题环节主导教学过程的优点在于:(1)强调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审阅小组学习报告的方式明确了考核内容,较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课中的学习质量与效率,避免了课前学生不预习、课中听不懂易开小差、课后完成作业困难的问题;(2)由学生通过小组方式自选或自行设计习题,在强调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前提下,对题型、难易程度、解答方式等不加限制,保证了小组成员能独立完成作业,避免统一布置作业方式难以兼顾学生成绩与能力的差异、容易出现抄袭现象的问题;(3)可以培养学生抓住课程主要知识点并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课前、课中也有较充分的时间主动学习;(4)利用PPT及CAE软件工具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清晰认识。实践发现如果多次运用同一CAE工具辅助教学,学生会一定程度了解CAE计算原理,并喜欢利用该工具进行分析验证。
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如个别小组的学生预习工作不充分,存在抄袭、应付学习报告的现象;部分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找习题,不积极找其他信息资料,缺乏自主设计的思想,对相应知识点实践应用的分析探讨缺乏深度。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利用习题环节和CAE辅助方式主导教学过程的方法,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尝试提高自身能力,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但相应的考评机制(特别是目前期末考试为主评定成绩的考核模式)以及其他操作细节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黄辉,王喜莲,.在习题完成环节中实现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5):24-27.
[2] 锁小红,吴培宁,孙晓霞,王虎军.工程力学的CAE辅助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178.
[3]赵连华.基于VB和ANSYS的材料力学仿真实验系统[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23-25.
篇10
关键字:结构力学 土木工程 教学改革
一、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首先,结构力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更为看重该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要求更高,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复杂,学生面对如此艰深繁多的内容和结构都会感到无所适从,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人性化的。
其次,当前结构力学课程知识与专业课知识之间的沟通还不够。通常的情况就是力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各忙各的,互不干涉。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结构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 是一种非常不利的教学现状。
再次,多数力学教师往往仅仅是局限于理论这一块!对于实际的工程问题知之甚少,甚至几乎没亲身体验过工程状况。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力学教师的教学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显然是无法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
二、 高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开展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结构力学教师应该改变过去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逐步转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力学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也能够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和工作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得工程力学教学由系统性向综合性转变。
第二,改变教育教学内容。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结构力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改革意义和改革价值,要立足于当前结构力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目标和特殊要求,尽可能改革当前教学的内容,把那些繁杂的内容精简化。例如可以大量省略超静定拱和空间桁架的内力计算,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更为贴近结构力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第三,丰富基础理论内涵。 结构力学课程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以外,更要重视对于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运用实际应用案例来不断丰富基础理论内涵,使得结构力学的课程教学不再显得那么纯理论性,而是融入了多个实际操作案例,加强与其他相关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得结构力学课程变得理论与实践并存。
第四,拓宽课程实验内容。 由于结构力学课程属于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性课程,因此结构力学课程除了要加强学生对于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以外,更要强化学生对于实际操作和实验课的学习与实践。这就有了结构建模。不仅要增加结构建模的学习,更要让它与其他诸多相关实验课相配合,这样才能使得结构力学基础课程有了理论加实验的教学模式。从而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更为贴近,也可以为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更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五,做好结构力学课程的课件。应该说任何一门功课在当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日益普遍化的情形之下,制作教学课件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和教学模式。当前教学课件已经是现代化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尤其是要制作一些动态的课件例如复杂结构的受力变形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因此结构力学教师应该不断细化教学课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多收集各种力学教学资料,认真整理并加以合适的加工,用更为细化的课件来使得力学教学显得更为多样化。从而切实发挥出教学课件的有效作用,实现课件的有效共享。
第六,改革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结构力学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甚至没有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当然也不能随意照搬其他专业基础课的改革模式,而是要在满足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条件之下,尽可能地改革结构力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要改变教学观念,打破旧的条条框框,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力学课程教师要尽快改革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活动,善于由生活实际到力学问题,精讲配合自学,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还应该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教室等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第七,努力改进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材料。 当前高校的很多结构力学教材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确出现了很多适应新形势需求的新教材, 但是就教材过于笼统化,无法适应独特的需求。或者是教材细节安排和具体内容的表述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达到优秀教材的目标。 因此,结构力学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的改革工作,尤其是名校名师要多编写一些精品教材,以使教材能够充分发挥出教学的重要作用。
第八,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结构力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其实验教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结构力学教师应该要不断改革实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建模能力,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以将实验内容作为课后作业,计入考试成绩。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基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教师也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要求,并讲授他们一定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性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必须尽快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变为指导者,学生变为主动学习者,让研究论文代替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 鹏,关学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94-95.
[2] 李建楠,张彦均.实验引导下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6,(1):23-2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