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文化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

篇1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教学中必须有文化教学,教师在教授语言的时候必须教授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应放在同等高度上,实现两者的完善结合,才能减少学习中的错误,更有效地进行交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及全文只求表面意思,不能理解深层涵义。

2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教学实践也证明,影响学生交流的主要障碍就是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它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因此,为了能使学生透彻地掌握语言知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

(2)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文化间差异是影响有效交际的重要因素。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交际的关键。跨文化交流中,人们总是习惯于“自说自话”,要达到有效地交流,就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3)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3加强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使用网络、多媒体、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学辅助设备,采用视觉的冲击使学生对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国情背景等有所了解,进行文化熏陶。利用课外活动推动文化教学。定期邀请外教举办有关文化知识的讲座和报告,办英语角、英语社团,和外国朋友通信,组织英语文艺表演,学唱英语歌曲,活跃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2)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大学阶段的英语课时随着大学英语教改的推进有所减少,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都完成恐怕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可以通过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西方文化通识课程,辅助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改变英语学习的单一视角,开拓英语学习的文化视角,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西方的文化。

(3)适时进行大纲教材改革。不断加强文化教育研究,制定文化教学大纲,改革和更新教材。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文化教育没有体系化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研究者与教师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将文化积累零星地讲授给学生。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尽快制定出有针对性、系统性、切实可行的文化教学大纲,使文化教学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师和学生“在文化

中学语言”提供指南,搭建语言文化知识框架。

(4)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高。①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提高。当前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缺失有其客观原因,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自身文化素质仍需不断提高。教师作为文化教育的组织者和文化的传播者,要较全面地了解英语和汉语文化,具备良好文化素养。②教师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大学英语教师需要重视文化教育,并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内容。对选用教材进行相关文化线索整理,通过展现及剖析典型文化材料,在课堂授课中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自编自导,进行融入文化内容的小品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对相关文化主题有更多认知,能在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目标文化知识框架。③督导学生阅读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报刊及其它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倡学生广泛阅读有关英语国家的国家历史地理、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书籍。

(5)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发挥。首先端正学生英语文化学习观。

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文化学习既是学习语言本身的需要,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2

一、 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英语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传统的理论语言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从理论上来关注语言产生机制及语言规则的传统语言学,还是认为语言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的体系结构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都较多的立足于语言本身的层面上对语言进行研究,导致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对语言的掌握较多停留在纯语言能力的层面上,无法从文化层面的高度深入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造成英语理解上的错误和“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文化表现形式与承载载体的特征。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不同文化特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英语作为“全球语言”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法、词汇、句子结构和翻译技巧,还要从语义的文化内涵、语用的文化背景以及传统文化解读等方面,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正确地掌握和使用英语。

二、 文化教育的原则

1. 兴趣性原则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取角色扮演、英文经典剧目欣赏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产生并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扩大知识面,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避免语言内化过程的机械照搬现象。

2. 相关性原则

所谓相关性原则,就是传授的英语文化知识要与教材内容相关。中英文化差异包罗万象,教师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全部文化问题。一般来说,只有当学习内容涉及到两种文化的某些差异时,才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否则就会离题万里,影响语言知识的传授。

3. 实用性原则

传授文化知识不仅要与日常交际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密切相关,还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倾向等因素。我们应当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文化现象,重点教授对学生交际活动作用比较突出的、现代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一般交际需要。

4. 适度性原则

首先是文化内容的适度性。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内容的历史性与共时性的关系,重点传授属于主流文化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文化内容,适度引入历史文化,方便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历史成因;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适度性。要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 文化教育的对策

1. 完善基础英语教学大纲

尽管现有基础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所涉及,但过于笼统和空泛,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文化教学理念:(1) 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组成部分和培养目标;(2) 细化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强调掌握常用的情景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交际策略,了解常见非英语行为,学习日常交际习俗、礼仪、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等;(3) 在大纲中增补常用学术词汇和交际词汇,加入实用性突出的词汇释义,对于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有不同联想意义的常用词汇、习语、谚语等要注明其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对于某些词汇还需注明其语体;(4)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对英美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2. 强化基础英语教材建设

英语教材的编撰应该遵循适用性原则和适时性原则。尽量选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素材,避免出现“中文思想+英文形式”的中国式英语。选材内容应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可教可学性,适量选用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片段及有关英美历史文化背景的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材的生词表应注明某些词汇的语体或文化内涵及其联想意义,增加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注解,课后问答题或讨论题适当添加文化方面的内容。

3. 改革基础英语考试形式

在基础英语考试中适当增加检测文化知识和语用能力的试题,在评分标准和相关英语教学评估中加入相应的评价条目,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性作用。文化测试内容可侧重于与跨文化交际联系较大的交际文化知识,测试形式应以客观题为主,适量加入一些测试文化态度和案例分析之类的主观性试题,口语等实践性考试中可适当增加考查学生文化反应能力的内容,保证考试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高的相关度。

篇3

关键词:机遇挑战竞争思维方式文化传承机遇

一、大时代——中国动画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短短的几年之间全国已有近200家大学开设了动画专业。回望过去,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市场经济环境逐渐形成,按市场化、经济规律办事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中国的入世,各行各业都在逐步与国际接轨,文化教育和信息产业也正面临着挑战。其中艺术市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壮大与发展,空间已变得相对有限,那么必然要寻找新的社会需求增长点即新的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空间。而动画教育与动画游戏产业的前景在经历了相当长期的痛苦酝酿之后,很快将要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这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动画产业,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02年,全球动画产业的产值是268亿美元,2003年预计是310亿美元。韩国和日本的动画产业的产值都超过了汽车业。在拥有儿童3.9亿的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动画游戏业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看好,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集艺术与科技于一体的动画游戏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青少年最易于接受的文化教育的主体部分,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状态,更关系着未来的文化传承。目前,美国、日本和韩国动画游戏的盛行不仅给中国带来经济的流失更带来传统文化的断层。

韩国和日本因国地狭小,受制于物质化的传统产业发展没有大的空间与前景,转而大力发展不需要消耗物质能源的文化产业。韩国将动画产业看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韩国文化振兴院是政府出面组织的非政府组织,设有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论证委员会。他们在各地的办事处分析当地的市场情况,向政府提供建议,政府据此组织企业进行投资。前不久韩国又推出了“卡通振兴5年计划”,决定从今年开始到2007年,将韩国国内卡通市场规模从现在的5万亿韩元增加至10万亿韩元,并将通过国家及民间共同融资2000亿韩元。可见,韩国政府是非常重视和扶持动画产业的,他们在按照市场规律有步骤有组织地运作。

动画教育与动画游戏产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中国动画发展人才奇缺的矛盾,正是全国艺术院校发展动画教育的历史机遇。中国动画教育办学历史最长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1999年以前,它还是美术系中的一个专业。到了2002年,正式面向社会招收学生的动画专业院校已达四五十家左右,2003年达到70家,到2006年初已有200多家。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但同国际上动画产业比较发达的美、日、韩动画教育院校相比,在中国的动画教育院校还是很少。因此,中国动画教育同样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全国的动画教育的现实状况基本如此。

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否健康成熟,看一看该学科教材体系的建设与相关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就可以有一个起码的判断。在目前这种大的环境下,教材从质量上暂不去讲,仅从数量只有有限的几本、并且多数专业教师多是从美术教育转过来的来看,动画知识、技能有待学习提高,教学经验有待总结完善,继而丰富。总体上师资严重匮乏,更谈不上成功的经验了;动画专业教育基础体系远没有形成,更谈不上完善了。而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必然,有空白就需要弥补;不完善,就有机遇。

二、动画教育跑马圈地,发展后劲尚未明晰

动画教育院校风起云涌,以招生数量来跑马圈地,不是长久的发展之计。用扎实的基础工作,从系统工程上做起,并且一切还得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个院校的自身基础条件与特点,认清动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确立符合本身特点的长远发展目标,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国的动画教育从某种角度看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同样也是平等的。任何事业的成功运转都有一个起步、开始、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因此,作为动画教育者要切实从基础一点一滴做起。在目前这一阶段,大多数的动画院校的专业师资只有一到三名,自己培养师资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而且,优秀的师资还需要相当时间的实际创作教学经验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所以,条件如此,事业还不能等待,我们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只有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从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做起,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整合好现有的动画教育资源,逐步确立并完善整个动画教育体系。如果说有竞争,也要分清主次,分清竞争对象。也就是说外国动画与中国动画的竞争、外国动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竞争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而国内院校之间更多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的环境与条件下要保证动画教育的发展后劲,实现国内动画教育院校多赢局面。

三、学院教育与社会实践(产业)的关系

教学是动画艺术专业的主体,科研是教学的翅膀,实践(产业)是教学的试金石。三者互相依靠,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教学自然是其中心环节,一切的活动必然围绕教学而展开。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的,尤其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相当快速的。如果没有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科研和实践的促进,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不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所以教学并不能脱离科研与实践而自行其事,必须有科研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同样,过于注重科研与实践(产业),偏离了以教学为主线的原则,又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变得偏颇狭隘,缺少系统性、普遍性。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了文学、语言、表演、戏剧、舞台、音乐、舞美、灯光等。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有影视的一般属性,又有动画艺术所特有的属性,如动画艺术中的演员不是真人的表演,而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虚拟形象,但其所做的表演又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因此,动画艺术的教学有其自身相对的特殊性,它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这样就要求围绕实践的学习环节更多一些。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都需要有一个从起步、过渡到逐渐成熟,到全面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所希望的是这个过程不要太曲折,太漫长。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试验,国际影视动画产业大鳄已对中国的影视动画市场虎视眈眈,我们的传统文化势必受到冲击和影响,动画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应进一步加强。

四、中国动画教育与产业的繁荣需要大动画的艺术教育概念

1.传统思维定式的制约。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优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优良的人文传统,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另一方面传统也有制约我们思维方式的弊端,这样说并不是排斥文化传统,而是要提醒我们自己不要被传统所羁绊,裹足不前。在动画艺术的创作上,动画是一门对想象力和夸张力都有非常高要求的艺术,传统的思维定式制约了想象力和夸张力的发挥。如何突破思维定式,开启思路,这是中国动画人的共同课题,传统的思维定式制约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动画艺术的创作上,体现在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上,体现在动画教育与产业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专家或学者去研究解决。

2.文化底蕴与视野的制约。一方面,动画相关的资料与信息的缺少,交流渠道不是很通畅,与其他相关的姊妹艺术如音乐、文学、戏曲等的交叉、交融不够。动画艺术生产创作与商业运作环节的连接不充分,动画行业环境氛围有待建立。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从事动画艺术的从业人员在对文学功底的积淀的重要性上存在一定的忽视。动画艺术不仅仅是动画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生命、历史、人文的认知与思考的问题。在人才的培养上应有意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积淀,同时,相关环节如动画编剧、导演等又与传统电影电视编剧、导演的相互认知与参与上存在断层,也制约了动画艺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急需动画教育去解决的问题。

3.行为方式的制约。有时很多人做事经常爱抱怨,这个条件不具备,那个困难大,没有这个,缺少那个,困难讲了一大堆,缺乏认真对待困难和问题的态度和积极研究怎么利用现有的条件达成目标的求实精神。

五、抓住发展机遇,繁荣中国动画教育

综上所述,抓住目前动画教育与产业在新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时展的千载难逢之发展机遇,把我们的动画教育与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动画形式为载体,以动画教育为手段,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不要把问题复杂化。如果我们中国的动画能够认真从以上几个方面逐一落实,认认真真,不急不躁,充分整合与利用好现有资源,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从思维上、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纲挈领,那么动画艺术教育与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再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教学

当今经济全球化毋庸置疑,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各国交往中起到的桥梁作用不言而喻。在新时代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既需要提升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又要加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传统英语专业教学中对其重视度不够,因此培养英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更符合现代化的教育要求,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吴为善、严慧仙在《跨文化交际概论》中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一概念强调交流者需要有来自于不同文化圈的差异。文化圈既包含思维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还包括人际交往。其中人际交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引起矛盾与冲突的部分,因此人际交往的学习也是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中之重。跨文化交际不仅是文化之间的交际,也是技能方面的交际,其中就包括理解并得体运用另一种文化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与基础,但非语言交际能力也不可忽视,在朱迪C•皮尔逊看来,“7%的情绪信息由语言传递,其余的93%要靠非语言手段来传递。”非语言交际能力对语言交际行为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交际有障碍时往往不可替代,它包括副语言,如沉默,话题转换;体态语,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客体语,如皮肤颜色的修饰,身体异味的掩饰、衣着、化妆等;环境语,如空间信息,身体距离等。交际者只有将文化与技能的融合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在大学中,专四专八标准化考试的通过率仍是评价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老师注重对语言知识的传授,甚至是做题技巧的研究反而忽视了语言知识所依托的文化背景;而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取得高分更是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做题,追求标准答案。造成老师以讲授应试为主,文化知识讲授为辅,导致学生文化知识不全面且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实际的培养。有一些学校意识到中国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后,希望通过外教授课来改进,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在我国英语课上,外教表现很随意,他们或坐在桌子上进行授课,或一边嚼口香糖一边上课。在课堂教学中,外教与中教相反,其往往将讲解量减少到最少,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并推选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课后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为下次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对此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并不能完成外教所布置的课后作业,有的甚至认为外教课堂毫无意义,外教未尽其职。这是因为在传统课堂中,中教是严肃的,学生尊师重道,习惯于老师教授而不是自己掌握课堂时间。造成上述多种教学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教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学,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也没有意识到外教在课堂中注重培养思辨能力、创新性、自主学习能力等课堂文化;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对教师关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具体授课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由此造成中教不教授文化知识,外教随意教授的现象。

三、英专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改进措施

从实施教育主体和接受教育群体来看可以分为学校、老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那么改进英专跨文化教学即可着重从这三方入手。

(一)学校倡导文化教学,导入文化教育

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在《翻译:思考与试笔》中表示,“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薄弱也反映在他们对一门语言有没有实质性的了解。保证英专学生专业考试的高通过率不应视为英语教学的唯一目的,学校应倡导学生习得知识的多元化,承担起构建一座沟通母语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桥梁。要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任务,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将文化内容纳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与魅力。

(二)老师开拓多种教学方式,输入跨文化知识

面对更高的文化教学要求,老师就要开拓多种的文化教学方式。直接教授文化知识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书本往往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结合教材资料,充分挖掘知识点与背景文化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单词的由来、神话故事与西方宗教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等,由此激发学生,使其乐于参与课堂文化学习。老师也可借助多媒体来播放西方影片、歌曲等展现现代西方人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不止停留在过往或是书本,而是能将古代西方文化与当下现代文化、书本中的和现实的相贯通。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进行运用也是加深对西方文化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老师可以利用课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例如:排演外国文化剧、诵读外国文学作品、就中西某一方面文化差异展开探讨与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

(三)英专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学习,接受跨文化知识

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应主动利用多渠道学习和接受跨文化知识。英专学生应该意识到英语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背诵单词、句型和语法,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包括要有清晰的跨文化意识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新时代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此英专学生课堂内、外要加强学习,可以运用互联网进行线上选择性的学习国内、外课程,比较本国与外国文化的异同加深理解。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外教资源,主动与老师交流不仅学到地道的语音、表达,更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外教可以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更加直接的展现中西文化差异,学生也可对于不理解的文化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培养跨文化素养。

四、结语

语言的习得是为了加强文化之间的沟通,面对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上都显现出明显的差别,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除了语言知识外,学生应该对外国文化有很好的了解,并能在恰当的场合运用适宜的交际策略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学生在“教”与“学”两方面共同探讨、积极改进,从而培养出一批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姚丽,姚烨.英汉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教学探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3]葛瑞红.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分析[J].安徽文学,2016,(06):145-146.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石英.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72-75.

[6]张树光.大学英语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输入[J].赤峰学院学报,2014,(10):212-213.

[7]颜宝琴.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角度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思考.探索,2016,(06):259-260.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育 文化价值

一、前言

任何课程都不是处于”价值中立”或者”文化空白”的单纯的知识教授活动;课程的本身所具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播和体现,而基于课程本身,它就是文化价值附着的主体,很难想象没有内容延展的知识教学会是什么样子。当今世界飞速发展,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文化交错的多元化时代,不同环境之下的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影响到学习的理解的差异和行为之上的偏离,从而影响教育的优劣;我们怎样理解和看待英语教学对文化价值的贡献呢?而英语教育基于东西文化融合、未来发展、交流、沟通又将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意义呢?

二、文化价值特点

(一)文化价值的导入性。英语文化因素是跨文化英语交际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英语文化,其本身就包含不同质地和不同表述的功能;英语实质文之价值观是与我们不尽相同的,例如:“个人主义”的崇拜等与我们是相左的观点;我们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切不可套用自己的文化去理解英语文化的特色,而是要关注英语目的语言的导入和掌握英语民族的文化的深刻表达。

(二)文化价值内涵、主体关系。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人们往往把”学知识”称为”学文化”,把”课程”称为”文化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义混淆的说法;人们将”知识”称之为”文化”,将”课程”称之为”文化课”,其完全在思维逻辑上,否认了文化价值的内涵性和文化价值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英语教育是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一个综合教育体系,或者乘坐一个系统,他们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相互辅助的。我们在初中英语教材之中,以丰富的词义附着生活的背景、故事作为直观的语言篇章,融合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宣讲,这基本上确立了英语教育的文化主体地位。

三、英语教学的文化价值体现

(一)实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眼光;而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与国际上的接触也将越来越多;我们学习英语不光是为了在言语上的沟通与交流,其真正的实质,更是为了在东西文化之间进行双向的传递和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之中,不仅了解了英语文化价值之下的别人,也展现了具有东方文化价值观的自己;不仅能在全方位的领域之中进行畅通的交流,同时也避免了因为不会使用英语、不了解其文化价值、不会表述而导致交际中断。

(二)理解性。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不同背景以及历史文化产生的文化具有不同特性,也不可避免在某些地方发生碰撞;面对这种矛盾,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一味认为外国都是好的,我们的都是差的;更不可盲目追求异域文化而抛弃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欣赏、批判、反省和超越,正确认识英语教材只是作为一种自觉反映和表达异域文化的方式,它只是以其特有性质怀,体现了英语课程的文化理念,并不代表文化价值的导向。

(三)借鉴性

任何一个文化都是向前发展的;在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的不断演变之中,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它所特有的潜质内涵;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语言在文化理念上的表现尤其突出。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但也不仅仅只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课程,它甚至还在其背后隐匿了整个有关英语的文化。英语文化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英语文化之下的“个人主义”;他们强调自由、民主、平等及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我们国家由于传统文化的酝酿,讲求“集体主义”思潮,从这方面而言,英语文化价值观正好与我们的价值观产生相对的互补性;因此英语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而言具有借鉴性的特点。

四、结 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理论或实践必定载负着某种价值、某种文化;英语教育不是处于”价值中立”或者”文化空白”的单纯的知识的教授活动;它在宣讲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扬一种文化和一种英语历史使用背景之下的一种精神。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老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价值引导的责任;在充分了解英语文化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英语文化之中的有利资源,积极倡导人文素养的提高;结合实际情况,将自己的文化价值与西方英语体系的文化价值取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促成学生自己的独有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另一类目的;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和知识背景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的人生观念。

参考文献:

[1]韩宝成,刘润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回眸与思考(一)——政策与目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02)

[2]苏勤. 初中英语教科书与传统文化.分析与建议[J].现代教育论丛.2008(01)

[3]王海霞,王济卓.浅谈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1)

[4]鲁子问.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质疑与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7

针对大学生英语表达地方文化的“失能”现状,提出了以地方文化为内容依托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讨了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实施方案、自主学习的着力点以及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以期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导入研究与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

0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10)强调英语教学应注重学习者综合文化素养的培育,这“不仅表现在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上,而且表现在培养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上”[1]。然而,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学习者中国文化输出的“缺失”现象非常严重,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弱,尤其不能用英语流利表达那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且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大学生英语表达地方特色文化的失能,不利于国际交流中文化自信心的树立,不利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不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研究形成了以下观点: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2];明确教学大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相关细则,实施教学、评估一体化[3];增开中国文化英语选修课,完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建设[4,5];将中国文化内容纳入考试体系[6]等。国外没有对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进行研究的文献,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专家学者针对外语学习者中的文化边缘化现象(marginalization)提出外语教学中应适时、适当、适度地导入本国文化[7],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间的对比分析[8]等策略,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对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成功案例总结较少,对大学生英语表达地方文化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本文尝试将地方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旨在通过口语教学、文化体验、自主练习等多种形式,完善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英语认知建构,增强大学生用英语弘扬中国文明与地方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中国优秀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

1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课堂的原则

将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历、感受和实践地方文化的情境中,实现“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和“本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此,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1教学实施的综合性原则

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类课程,内容涉及文学、美术、音乐、建筑、戏剧等多个领域。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应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语言学、翻译学、社会文化学等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同时教学实施中又不能脱离“口语”这个主线,不能把课程上成文化课、翻译课,或者说是其他的课程,而把口语能力提高置之于不顾,或者是仅有形式仅有热闹,而达不到口语教学目标。

1.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原则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指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教学要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观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形成与习惯养成;注重开展以体验、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口语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对地方文化进行开放式英语表达,引导学生主动发起文化交流的话题,并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着重培养学生在围绕地方文化的练、说、唱、演、录、玩等多模态开放式的小组活动中,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友好平等的氛围下提高地方文化的英语口头表达水平。

1.3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原则

围绕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教学应当以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文化素养的形成为旨归,学生的发展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知识发展及学习活动本身的基本规律组织教学,应始终强调学生是言语实践与文化体验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2以地方文化为内容依托的英语口语教学设计

2.1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教学资源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完善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及合理应用,将极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9]。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要多渠道网罗收集地方文化的英语资料,这些渠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外事办、旅游局、文化馆等部门的门户网站,以及国内外专注于中国地方文化介绍与宣传的权威网站、报刊、书籍与杂志等;然后根据英语口语的教学规律及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上述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有效的归类。以独立的文化专题为主要内容,将其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句法操练、回答问题、朗读、口头翻译、角色扮演、游戏、采访、讨论、文化体验等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文化音视频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口语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才能完成。如,待口语教师视听并确定好音视频资料的有效性及难易度后,然后由技术人员按照需求裁减成时间长度不等的若干片段,利用编辑和转化工具将其转化为“.flv”格式的教学用音视频。

2.2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教学以专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口语练习和文化体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力求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对地方文化的独特判断,提高审美能力。

1)口语技能训练。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培养语感:播放地方文化的英语音视频材料供学生欣赏,并要求仿读、背诵,使其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针对材料中的常用表达方式进行诵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材料输入,熟记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句型;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句式以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用所学句型进行地方文化的英语复述,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点评和指导,并记录成绩。

2)专题讨论。提高地方文化英语口头表达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地方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通过专题讨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了解,有助于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正确得体的英语口头交际。比如,进行“南通历史(TalkingabouttheHistoryofNantong)”专题教学时,在学生学习完相关视听材料后,可安排“我眼中的南通”、“南通与‘中国近代第一城’”等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言,并做好记录。

3)文化体验。地方文化是某一地区所特有的文化,其内容、典故和风格意境与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显著相关。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准确得体地用英语将本地文化介绍给他人,亲历亲为的文化体验或考察活动便成为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比如,在进行“南通工艺(TalkingabouttheCraftsofNantong)”这一专题教学时,可安排学生参观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南通沈绣博物馆,或开展学做风筝或者是染蓝印花布活动。唯有亲自参与,才能将地方文化讲好、讲活、讲深。

3以地方文化为内容依托的英语口语自主学习

学生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的自主学习,需要找准着力点、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与文化素养。

3.1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语音语调练习

基于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学习,最终目的是对外交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介出去,倘若发音错误或不够标准,则很可能会引发交流的不畅,从而影响到推介效果。因此,在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时,第一个着力点应放在语音学习和语调完善上,力求将体现地方文化内涵的每一个英语单词都能熟练而准确地读出来,并要细心观察和认真模仿英语本族语者的纯正发音。

3.2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词汇量积累

词汇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在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时,第二个着力点应放在地方文化英语名称、概念、术语等专有词汇的积累上。地方文化的英语介绍中,专属于某一文化项目的特色词汇不在少数,对于那些已被中外读者广为接受的词汇,如“蓝印花布”(bluecalico)、“盆景”(bonsai)等,应通过学习与体验将其作为积极词汇纳入到心理词库中去。对于那些由于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而产生多个英语名称的文化项目,如“城隍庙”的英语表达就有“CityTemple”、“ChenghuangTemple”、“TownGod’sTemple”三个不同版本,学习者应多方查证,找到最权威、最恰当和最为英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法。

3.3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句型句式操练

强化句型句式操练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有助于提高语速,而且有助于增强口头表达的流利性与准确性。在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时,第三个着力点应放在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句型句式的记忆和操练上。这样,对于那些英语基础不是很扎实的大学生而言,在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时更加胸有成竹,心理压力小,一串串贴切、简单而实用的蕴涵地方文化信息的英语精句便可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有利于树立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

3.4地方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

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最终目的是将文化项目的浓郁地方特色及深厚的内涵积淀用英语忠实地推介给读者或听众,因此,在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时,除尽可能多地掌握语言知识、补充大量的专业词汇和句型句式外,还应将着力点放在加强文化和审美方面的修养上,努力提高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与理解深度,这样才能通过准确的英文将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及独特魅力表现出来,才不会使受众接受错误的信息,误解中国优秀的地方文化。

4以地方文化为内容依托的英语口语教学评价

4.1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的评价原则

地方文化与英语口语教学的融合需要地方政府的外事、文化及教育部门等多个主体的参与,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上述各方积极参与进来,评价的维度应该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全面地认识了家乡、深入地了解了家乡,是否养成了热爱家乡、推介家乡的思想感情,关注学生在家乡文化的对外交流中是否更加自信、是否能够积极作为,还要看教学实施产生了多大的社会效益,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是否对改善地方文化的外宣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4.2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的评价方法

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方法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教学专题、不同的活动方式应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举例而言,地方文化的英语视听活动可以采用选编、朗读、背诵、复述等形式考核学生的鉴赏与领悟能力;地方文化的体验与考察活动可以采用汇报、表演等形式考核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生英语表达地方文化的综合能力可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从词汇、句法及文化意象的传递等方面进行评价。词汇和句法能力的测量运用Wolfe-Quintero等人提出的三个参数,即流利性(指和本族语者说话一样快)、复杂性(指能够运用多种且难度指数高的结构或词汇)和准确性(指所用语言中无错误)。文化意象传递能力的测量通过观察学习者对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策略的选择以及解析听众的理解和反应两个方面进行。

5结束语

本文对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但尚不完美,还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地方文化与英语口语教学的成功融合及其最大效益的产生还有待于更多的专家学者在今后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实际落实好这些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用准确而流利的英语弘扬中国优秀地方文化的人才。

作者:张成国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31.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肖龙福,肖笛,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6.

[4]杜凤秋,李静.论英语专业地方文化教材的编写原则[J].学术论坛,2011,(8):202-205.

[5]张艳玲.跨文化语境下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许昌学院学报,2012,(1):149-152.

[6]曾洪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5-107.

[7]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75-80.

篇8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培养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十分欠缺,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用主要围绕语言知识点的开展;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把上课的时间和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或翻译能力的提高上,导致学生的课后实践也是围绕于教学内容的反复练习和巩固上;加上社会和学校对语言学习者采取的主要考核方式主要是能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各种考核测试。以上情况说明当今英语教学和实践存在相当明显的认识误区和教学实践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始终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而跨文化学习的素质受到了忽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从语言教学本身来讲不仅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人文性课程。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进行有效交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文化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辅助成分,也是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具有深远的育人价值。回归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和沟通技巧传授为基础,以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和熏陶为重点。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应把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和语言背后所展现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进行完整的呈现。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所阐述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

三、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途径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将英语作为单纯的语言进行教学的误区,从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出发,西方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的途径:

1.教学大纲中跨文化素养的贯穿

所谓教学大纲是指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离不开教学大纲的制定,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同样必须采用教学大纲为主要标准。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学大纲忽略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语言教学之支撑的交际习俗、礼仪、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将无法实现语言学习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从而达不到外语学习的根本目标。

2.教材开发跨文化素养的强化

教材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学英语教材的研发离不开基本纲要—系统语法知识、二个中心—语言知识和技巧、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为一体的培养宗旨。教师基于教材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实现学生学习异国的历史背景、习俗习惯,人文景观、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的呈现,让学生感知语言学习背后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实际教学跨文化素养的渗透

众所周知,熟练标准的语言语调,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情景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接纳语言文化,还原语言学习的真实语境。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来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比较,取舍、参考和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有利于学生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有利于教师从某种程度上引导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文化传承者和宣传者。

4.学生实践环节跨文化素养的重视

积极开展学生的课程实践活动,合理分配教学实践,开展语言课外活动、实习活动、文化实训和论文的撰写,具体表现为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讲座的开展、英美文化选修课程的增设,如:“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概况”、“西方文化导论”、“英美诗刊选读”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观,从文化的多元性去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其次,引导学生通过书刊阅读、网络资源等途径自觉获取文化信息,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实现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有效转化。

5.学生综合评估中跨文化素养的涉及

鉴于我国大部分地方院校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综合性评价现状,他们主要倾向于采用期中测验、期末考试等终极检验方式,以成绩高低来判断和决定学生的近期学习效果,从而造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模式误区,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众所周知,一个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应把跨文化素养拓展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提高测试的广度和深度,增加考核的方式和模式,全面衡量学生的考核环节,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其教学效果,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从而调整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04]1号文件.

[2].[美]洛林•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篇9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进行了如下的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都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而文化在教材中一般都是点缀,往往没有明确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比较欠缺,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关于文化语境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阶段的文化都必须通过语言来传递。因此,要了解一个社会和探讨其文化,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反过来说,语言的学习也同样需要文化知识的补充,离开了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语言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韩礼德(Halliday & Hansa,1985:89)对语境与外语教学进行了研究,将语境与语篇教学结合起来。他认为,在语言的社会交际中,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语篇是一个纯利功能框架,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的复合体。由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的语境是文化语境,而语篇的语境是情景语境。语篇产生的语境有两种: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文化习俗、道德标准、生活习惯等。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对语言系统起决定性作用。

三、将文化语境融入到英语口语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协会把交际能力作为外语能力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交际能力包括五方面:四项基本技能和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口语教学中去。在通过文化传授英语口语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尤其是讲英语的国家)文化的差异。下面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与口语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进行阐述。

1.价值观念。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在得到对方的称赞时,中国人虽然从心理感受上同样爱听赞扬的话,但在口头上,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或公共场合,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拒绝。譬如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称赞以及作出的反应方面的差异就很大,请看下面对话:

西方人用英语表达称赞以及作出的反应如下:

A:You did a good job.(你干得很好。)

B:Thank you very much.(谢谢。)

中国人用英语表达称赞以及作出的反应如下:

A:You did the job very well.(你干得很好。)

B:No,I haven’t done enough.The achieve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我做得不够,那时大家努力的结果。)

西方人强调个人所起的作用,中国人当然也承认这种作用,但往往侧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教师要使学生看到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要揭示深层文化价值的不同。

2.思维方式。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语言上,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英美国家的人更喜欢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说出要表达的内容,言简意赅,句子结构完整,而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至于比较复杂的带定语、状语甚至从句的句子,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方面的差别就更大,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带来思维上的障碍。反意疑问句的回答、动词的形态变化等也常由于英汉的差异而造成思维上的干扰。

3.道德规范。不同的文化中有共同的道德规范也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例如,中国文化中不赡养老人是不道德的,而美国文化中这种观念就很淡薄。在美国文化中,父亲请儿子干活常常要付款,这在美国看来是正常的事,而在中国看来确实不成体统,由此看出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了解对方的道德规范。

4.生活习惯。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在我国和很熟悉的人之间相遇,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近来你胖了!”或者说:“你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一般认为是在关心他/她,不会为此生气,因而问话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在国外可就不同了,英美人如果听到问话人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关系很熟,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回答,他们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英语中属于privacy的问题还包括:How much do you make?(你挣多少钱?);What’s your income?(你收入是多少?);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你结婚了吗?);How come you are still single?(你怎么还不结婚呢?);Do you go to church?(你去教堂吗?);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里?)。

5.文化习俗。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能走、能飞、能游泳、能降雨。所以,“龙”在我国被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成为至尊帝王的象征。炎黄子孙都称为“龙的传人”。西方人无法理解在中国“生龙活虎、龙飞凤舞、叶公好龙、望子成龙”等说法。因为,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想象中的带翅膀的爬行动物,能喷火、凶残,是邪恶的象征。又如,色彩在中西方国家有其不同的含义。“red”在中国有喜庆和象征积极、开朗、奔放之意。但英语中“red”却有危险或使人生气的意味,“red flag”为“使人生气的”,“in the red”有亏损、负债之意。

6.宗教文化。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在西方语言体系中,用于赞美、感叹、诅咒发誓、表达愿望或形象描绘时,宗教色彩也比较强烈。西方人总是用“God”这个字眼,而中国人则表现出复杂多样的信仰内容。如西方人常说“By God!”(凭上帝发誓!);中国人说“老天爷作证!”,西方人说的“God bless me!”(上帝保佑!)相当于中国的“菩萨保佑!”等。也有些习语与宗教有关: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自助的人上帝助之),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四、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口语教学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采取固定教材与补充资料相结合的办法,克服教材单一的不利因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讨论和阅读的过程中,轻松真实地体会了文化及其差异。当然,补充材料最好既能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介绍,又能锻炼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和技巧。

2.运用对比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大量文化差异的事实,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性。口语课上教师提供的文化介绍(cultural presentation)极受欢迎,学生普遍感觉受益匪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了解文化差异的迫切需求。

3.在口语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增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对文化差异的适应和处理能力。课堂外由于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和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口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模拟的跨文化交际环境,给学生提供大量演练的机会,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以及提高其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4.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体验并积极地发现文化差异。例如,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周给他们一个有关文化方面的话题。如东西方节日及其欢度方式比较、东西方教育体制比较、东西方着装方式比较等,要求各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和书籍等各种手段查找所需的资料。

五、结论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目的语文化 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08-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英语教师基于自身的语言优势和工作关系时常接触外国文化,所以也就承担了帮助人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担。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英语老师通过引介跨文化交际课程、修订教科书、革新教学方法等,已经承担起这一责任。但是,总体而言大多数的英语教师没有接受专门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教育意识不强,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一个专业的、系统的认识。基于此,通过随机对陕西省几所高校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当前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有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应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英国学者Byram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这一模式结合了跨文化和外语教学两个视角,以交流者为主体,强调交流过程中的动态性和互动性,适合英语作为世界共通语这种语言教学背景。Byram认为英语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一是态度。态度表现在自我相对化和对他人的评价上,主要指对待那些文化意义、信仰及行为方面的差异的态度。二是知识。知识是指对本国文化和社会群体以及对交流对方相应方面文化的了解,还包括对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交流互动过程的认识。三是技能。技能则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信息和一般的知识框架对外来事物和文献进行理解并发现其内涵的能力。四是批判性文化意识(以下简称意识)。该意识是指一种批判性、基于明确标准之上的鉴别、评价本民族文化及其他国家的文化惯例和文化产物的能力,也包括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明确的标准进行互动、调停和磋商的能力。基于这一理论笔者设计了40 个问题,针对以上提到的四个维度,从四个方面即教学实践、跨文化教育能力、跨文化知识和教学改革展开。

二、结果和分析

2011年6月,对陕西几所大学外语教研部的2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调查对象按性别、民族、讲授教材、职称、教龄等进行分类,对若干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普遍认为文化教学非常重要

超过65%的教师能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但在具体实施文化教学上却做得不够,例如只能偶尔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T2,T3),或欣赏一些影视及录像节目(TS);对于专业化的专题讲座(T4)和让学生编排戏剧(T6)方面则很少组织,测试也很少(T10)。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至于如何解决,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2.教师的文化测试结果

被试对象在文化测试上的统计,教师在有关文化测试的35道题中正确率68.6%,没有达到良好水平,而在Q13、Q17、Q24、Q30等题上错误率为60%,可以说教师对于某些文化知识也不是非常了解,提高教师此方面的素质应尽提上议事日程。

3.教师访谈情况

通过对10名不同民族、教龄、讲授教材的教师访谈,从中挑选了3位具有代表性的对话进行汇总,针对8个问题进行了访谈,包括教学目的、文化教学重要性、所用教材、考试内容和朝汉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当然其中也不乏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等因素。对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能够领会,但如何把它及时更新并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仍是一个现实问题。谈到所用教材中的具体情况,大学英语教材本身太老化,缺少新颖性,而且缺乏练习口语方面的内容,从而使文化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文化沙龙,经常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知识,如西方节日、名人名言、地理知识等,同时前面的导入、对话和交际任务部分都能给学生就某一话题的展开提供帮助,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考试中是否应加入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各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至于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普遍认为师生双方都存在一定误区,包括教师素质、学生学习动力、课时的限制等。朝汉教师在开展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的解释可能会从本民族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