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学生对其他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的,因为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具体地说,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就必须重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英语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因此,英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信息载体,而且是了解他国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所以让学生养成文化意识,首先就必须让其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英语教师所要引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必须密切相关,而且尽量与日常交际或生活当中常涉及的语言知识有关,这样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同步传授。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阶段性的文化教学方案和计划,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阶段性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从学习文化的基础内容开始,对他国文化有个最初的认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通过设置一定的文化知识导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同时,让学生对引起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和深层次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再次,英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化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提高自主文化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学习文化,培养文化学习意识。
三、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以传统讲解式方法来授课,但这种授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英语课堂了。另外,有的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所讲授的内容通过直接翻译,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并未作任何改变和调整呢?原因在于他们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还十分模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授课方法和传统授课观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英语教学的目的,尤其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采用新颖有效的授课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具体来讲,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注重自身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英语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出国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悟到异域文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对多种文化的学习。
四、结语
不论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是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任务就是使学生能更多了解他国文化,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教学中的热议话题,并且该领域里的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亟待解决现如今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只有
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有效地将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找出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2]陈国民.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语言观 英语教学 习惯 交际 思维模式 生成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57-01
一、引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一名句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语言的属性。的确,“语言是多方面矛盾的,是多层次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对语言属性的认识是一个英语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只有基于对语言属性的良好认识才能够谈得上对英语教学规律的认识。我国的英语教学的确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究其原因,对教学理念的认识模糊应是首当其冲。英语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掌控者,他们的教学理念直接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成败。
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的本质和属性进行了描述。英语教学法直接受语言观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方面来考察语言的本质属性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对语言属性的探讨
1、语言是习惯
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语言恰恰是反映这个习惯的手段,而语言与语言的不同也就是习惯的不同。正是基于对语言的这一属性的认识,在直接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从来不会问学生Understand? 而只会问Remember? 因为在他们看来讲解并不能让学生了解和适应一个新的习惯,学习外语的最佳模式应该是模仿、重复、自动化,而曾盛行于20世纪4、50年代的听说法也强调反复练习,形成习惯的重要性。叶斯帕森(O. Jespersen)说:“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
2、语言是重要的交流的工具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另一个属性,在人类社会众多的交际方式中语言是最常用、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语言学习的过程往往就是交际的过程,人仅有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语言能力必须在交际能力的协调下才能够确保学习者得体地驾驭和运用语言。语言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记住有关语言的知识与规则,当今,交际论广为流传,在交流和交际的过程中学会英语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因而,英语教师尤其应当充分认识到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语言从根本上讲仅仅是符号,在符号下面隐含的是信息。因而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的意义并不在于理解和记住了多少符号,而是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了信息。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多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英语教学首先是要围绕信息来做文章,教学内容应该是具有实际意义、形式多样的交际性材料,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真实性,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参与课堂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它确保了学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会了把握语言和运用语言。
4、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传递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背景、情景、内容都离不开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对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了解。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各方面的知识。因而,外语教学一方面是在语言中教文化,另一方面又是在文化中教语言。故此,英语教师尤其应当注重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致力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
5、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人类的思维方式、过程和结果都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因而学习英语也就是学习和掌握英语中体现的思维方式、逻辑。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属于核心地位的思维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控者,因而,英语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外语学习所强调的语感的培养其实也就是目的语的思维方式的培养。英语教师应该明白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英语学习的关键,离开了这个基点,英语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在听中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在说话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6、语言是一套生成系统
语言是一套生成系统,亦即语言的能产性,它所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可以利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这种现象在语言的三个基本表意层面都有所体现。人们说话和写作就是创造无限句子的过程。故此,外语教学不仅要进行模仿以记忆它的语言材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有限的外语材料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习外语不仅是机械模仿而形成自动化习惯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外语的学习过程。即外语教学不能停留在机械模仿和句型操练的阶段,而要在单词、句型、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归纳语言的生成规律,并能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
三、结束语
由以上对语言属性的分析和讨论,我们认为: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的复杂性。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强调英语教师培养良好的语言观就尤为重要了。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的语言观,这也是现代英语教学设计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润清 戴曼纯编著《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孙玉梅编著《现代英语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束定芳 庄智象编著《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张正东著《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语法教学现状;指导作用
1.引言
作为多年来一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笔者来说,无止境的学习,不断地思考,孜孜不倦的探索是我的使命。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当然门槛也相应越来越低,然而社会竞争却与日俱增,面对着层次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让大学英语的教学能顺应这种巨大的改变,为社会塑造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大部分的院校都将大学英语教学转向以听说打头阵,学生为中心的实用性教学,摈弃了以往传统的以语法为重点的填鸭式教学。这是进步,是解决英语应用型人才缺乏的一大举措。那笔者思考的是,是不是语法教学就不再重要了呢?语言的流利使用需要以牺牲语言的精准性为代价吗?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托,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入手,来尝试找到答案。
1.1理论依托――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在他们看来, 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容,而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的出现“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但它决不是反对乔姆斯基的心智主义,而是反对把语言视为自治的系统,天赋的能力。如今,认知语言学已然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一大热点,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1.2语法与认知语言学
语法即语句结构法,而对语言规律的专门研究,称为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同时,作为语言学的另一个分支,认知语言学也认为,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动因,其外形通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成,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原本是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只有把语言看成是按特定社会的文化规约建构起来的观念内容,才能对语言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做出重要的概括和合理的说明,只有分析语法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认知和理解外部现实的独特观点,才能对句法规则的解释力给予合理的说明和归纳。认知语法旨在从认知上对语言结构做出系统、严格的合理解释。它的出现象征着语法研究的钟摆又由注重形式转向注重意义。句法不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也不再是语法的中心;一定的形式约定俗成地代表一定的意义,词汇如此,句法也如此。语言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人的语言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密不可分。
2.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的亲身经历,各校调研,现阶段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轻重不一,归纳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排斥。英语是一门除了母语之外学生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一门语言,而语法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逃避的一个壁垒。在将近1000份的调查问卷中,90%以上的学生承认语法学习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有接近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语法学习难,对语法无感。由此可见,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任重而道远。然而,经过六年中学生涯中在英语学习中与语法的每日相伴,在高喊着远离应试教育的浪潮中,大部分大学生都期待在大学英语课堂没有语法,只有与外教的侃侃而谈。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对语法的漠视。目前,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市面上出现的大学英语教材越来越五花八门,老师和学生的选择也越发多样。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正逐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的深化。随着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如今英语交际法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欢迎,随之而来的改变是,更多地大学将英语课堂与实际接轨,试图走应用英语的路线,避开以往应试英语教学带来的弊端。当然,这种探索精神值得鼓励,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听说占据了越发重要的位置,而相比之下,英语语法教学则显得单调乏味,无足轻重。而且,一些专业期刊,英语教学杂志等对语法教学的研究也乏善可陈。此外,如何评价一堂真正的好课,很多人也错误的认为,似乎只要老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课堂活泼风趣,没有冷场,才算得上是一堂好的英语示范课。然而,我不禁也会思考,整堂课的确以学生为中心,以听说、表演贯穿整个课堂,老师英语流利,也有启发性,学生们也积极思考,敢说能说,似乎无懈可击,但又好像缺了点什么。整堂课学生流利的英语漏洞百出,而老师不敢进行语法分析,更不敢说一句汉语,只有指挥和激发,唯恐走回以前的老路。在他们看来,一旦在大学课堂上详细讲解语法,就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就是与现今提倡的交际法教学背道而驰。这种教师间普遍潜意识存在的默契只会让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地位每况愈下。
与之相反,部分大学英语教学过度强调语法的重要性,夸大语法规则在语言学习中,尤其是在“应试”中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一些三本院校,独立院校以及高职高专中尤其普遍。由于学生本身基础差,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了,但依然弄不清楚句子主谓宾,没有句法结构的概念,写的句子惨不忍睹,说出的句子更是漏洞百出,但他们又必须面临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样的拦路虎,一部分教师痛心疾首,于是“换汤不换药”,依然以语法为中心,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详尽的语法规则灌输给学生。这样的课堂,依然延续着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模式,依然以考试作为终级目标,当然难免使得课堂陷入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率极低,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积极,而教师自己也是吃力不讨好。
由现状出发,总体来说,个人浅显认为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转向实用英语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更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及语言流利程度的训练。而且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和讲解,常常为了流利表达而牺牲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英语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被两极化,过度淡化或是过度重视。一些教师担心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语法的学习不扎实,太过依赖灌注式教学;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太相信现在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语言的准确性置于流畅性之后,甚至更远。
第三,语法讲授方法枯燥。教学形式单一,这一方面致使课堂沉闷,降低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在可预见的结果之下,对语法教学更加望而却步。
3.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指导作用
了解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现状及其呈现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是目前(下转第135页)(上接第119页)大学老师的当务之急。在对认知语言学的研习中,笔者得到了以下启示。
(1)摆正语法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位置,赋予语法学习新的内容。众所周知,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便不容置疑,但切不可走向两个极端。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是有意义的,是与人类认知有联系的,它并不是简单的纯规则。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有能力去理解这些有意义的语法规则。因此,大学老师在讲解语法知识时,要避免高中阶段的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在讲解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要有全新的发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2)不要孤立语法知识点,为了语法而讲语法。为了鼓励学生,提高他们语法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师应采用对比,联系,图表,和归纳演绎等多种手段将整个语法体系融会贯通,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吸收。
(3)输入语言文化,了解母语与英语的异同,从而更好的指导语法教学与学习。毫无疑问,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是掌握好该语言的基础。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也体现在了语言上。对比中英两国语言,我们就不难发现大量的极为相似的习语或表达。它们或在价值取向一致,或审美雷同,也有些语法结构相似。当然作为分属不同语系的两门语言,它们在思维习惯,修辞,词汇,句法结构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好比汉语多主动,多短句,多重复,而英语多被动,词汇多变化等。理解了这些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转换自如。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由于母语根深蒂固,很多学生不自觉的将母语的句法结构应用到英语句子当中。当然,当他们刚好句法结构一致时,语法学习会变得更简单。但若两者结构不同时,则会大大影响外语学习,很多中国学生都因为以汉语思维来分析英语句子而影响了自身的英语学习,这也是众多中国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仍然学不好的其中一个原因。
4.结语
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英语的学习早已如火如荼。而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作为对一门语言的规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规范的表达。因此,教师们要透彻理解这门语言,了解目前的窘境,将语法教学与视听说有效结合,探索教授语法的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表达和应试中更好的应用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安美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种种[J].外语界,2000,(3).
[2]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二[J].外国语,1994.
[3]高强.教师认知视角下的语法教学[D].山东大学,2007.
[4]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5]卢殖.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各国的集团开始慢慢地形成互助互利的相互紧密的关系。其中在这些关系中,文化,经济地位尤为突出,从而也显得语言的重要性。翻译工作也将成为一项大工程,做好翻译工作已是迫不及待……
---引言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常常会译不达意导致文化语言误差。其中语感与语言和文化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本文首先从语感方面出发,阐述语感的重要性;然后再进一步说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再而从不同文化方面阐明导致翻译障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和我的看法。
一.语感的重要性
提到“语感”,许多人都会想到:那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是大脑迅速的反应。其实语感按其定义为:“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文字的能力,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浓缩。就像我们做题时,一旦理解其语感,思路也就形成了,思维在突然间提升,这样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语感派”代表洪振学先生的报告会于2007年4月24落下帷幕。会上他郑重地阐述了语感的重要性。除外《新概念》也揭示了“语感”重要性的面纱……
由此可见,“语感”对教学中语言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敏锐的语感对我们学习各种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会使我们的翻译工作事半功倍。
二.翻译中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传道的重要工具。自人类开始使用语言至今,语言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共享,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
除外语言又是被用来记录一个民族的变化的工具。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语言和文化的专家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为背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作为这种语言的学习者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极为必要。因此研究语言对我们研究,交流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交流与翻译
文化,经济,政治是关系到全球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文化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随之语言,交流,翻译也相应变得重要。做好交流翻译是学习语言提高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翻译,交流之中自然有其特别之处。例如:I''''dliketoknowwhenhewillbehere(我想知道他什么时候到这儿)。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各种不同的说法,便于我们日后的交流。现在推行的英语口语就是为提高演说能力,这样使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在交流中我们时不时的遇到很多问题,这都是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所导致我们对语言的认识的误差。例如:短语abridalshower表面可以理解为“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partygivenbyabride’sfriendsatwhichtheygivehersuitable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要想了解这种差异那就要看以下的分析。
四.文化的差异带来语言的障碍
人类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都会导致人们对认识和沟通带来一定的障碍。
(1).历史地理条件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近代生活来看,中国与英美的文化都有较大的差异,现在中国加速发展可是说是拉近了与西方的距离。但是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外由于英国地理位置靠近海,英国民族过着航海的生活,经常与海打交道,还有海上霸主之称。所以英语中带有大量关于航海的词语或航海的说法,而长期生活在大陆的中国很难找到相应的词语,因而对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吃力。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give(sb.orsth.)awideberth(“让出一条宽宽的水域”,指“远远地躲开”,而不是“让其自有发挥”);belefthighanddry(“船高高地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反之,由于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等方面的词语,在英语也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诗,完全可以译为:Thehillsandstreamshavenoend,thereseemstobenoroadbeyond;Butdimwithwillows,brightwithflowers,anothervillageappears.但在一般杂文中,恐怕还是直接译出其涵义为好;一种可能的译法是:Onehasasuddenglimpseofhopeinthemidstofdespair。还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day''''sseparationseemsaslongasthreeyears(一般不用threeautumns).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译为:misssb.verymuch。这种差异导致我们不能正确的理解语言要表达的意思。
(2)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对翻译的影响:
英国一百多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语言有较大的影响。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有些词语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被我们所了解和采用,如whitecollar(“白领”),CEO(首席执行官)等。但是,仍有一些反映这种生活的英语词语不被我们所理解。这或是因汉语一时还没有适当的对应词(如executives指高层管理人员,译为“总经理”、“董事”,还是什么?Individualism应译为“个人主义”?还是“个体主义”?),或因为我们对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够,或因为这些词语容易与传统的意义混淆,往往会构成英译汉中的问题。还有一些WilliamFerraro,ofFerraro&Smith,livedinagreathouseinMontaguSquare.(用主要合伙人的姓如Ferraro&Smith做公司名字的英语习惯,在汉语中仍不常见:法拉罗•斯密斯公司的威廉•法拉罗住在蒙塔古广场的一栋大房子里。)这种文化的不同使得真确翻译语言更为困难。
(3).中国长期的文化沉淀导致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很长历史文化的国家。自古就有农耕文化的传统,汉语中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arywant或Foodisthefirstnecessityofman)的传统,产生与此有关的大量习语。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照它们的实际涵义和上下文翻译。如见面时先问,“吃了没有?”(按岛国的传统,英语习惯多为谈论天气)只可译为Howdoyoudo或Hello。还有些“吃饱了撑的”(berestlessfromovereating–havesomuchsurplusenergyastodosth.senseless)、“吃不了,兜着走”(getmorethanonebargainedfor;landoneselfinserioustrouble;beleftholdingthebag)、“吃大锅饭”(eatfromthesamebigpot–getthesamepaywhetheroneworkshardordoesnotworkatall;practiseegalitarianismregardlessofwork)等等这些不同的文化习惯使得我们在与不同语言的人们有着很大的隔膜。
(4)宗教与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道教中"玉帝",佛教中"佛祖""菩萨",神话中的"老天爷""龙王"等,而这些概念在欧美人的脑海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信仰基督教,希腊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他们的心目中只有God(上帝),表示痛苦、悲哀或愤怒时,就说God!或MyGod。祝福时会说Godblessyou.表示,惊讶时就说Godblessme.关于这方面的习语还有Godforbid!(苍天不容),Godforfend(绝无此事)。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HethatservesGodformoneywillservethedevilforbetterwages.(为金钱侍奉上帝的人,为了更多的报酬也会给魔鬼卖力)等等。这些习语都生动地反映了God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样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的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也无处不在地感受到本族宗教这方面的影响,当他们表示痛苦、悲哀、绝望时会说"哦,天啦!老天爷呀!",当他们发誓时会说"老天作证",当说某人软弱、无能时,就说"他是个阿弥陀佛的人",当他们表示祈祷或感谢时就说"阿弥陀佛",当他们表示愤怒时就说"的见鬼"。所以说,中西文化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我们对翻译产生一些误解。这是我们交流,学习上的障碍,为此我们要克服它。我们克服差异学好翻译的一些措施:
(4)翻译中的一些技巧和措施: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与多种知识,它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王佐良先生说:“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理解"针对汉英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式:
(1).直译法:所谓直译法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语言的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的一种翻译方法。例如:所以李纨虽青春丧偶,但处于膏粱锦绣当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曹雪芹5红楼梦66)Sothisyoungwidowlivinginthelapofluxurywasnobetteroffthanwitheredwoodorcoldashes,Takingnointerestintheoutsideworld,,以上的翻译采用了直译法,既保存了原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2).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了星星盼月亮"(梁斌5红旗谱6)
FormanymonthsnoletterfromYuntao,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盼了星星盼月亮”只是通俗生动地表达“日夜盼望”,所以这里采用意译的方法"
(3).直译和意译兼用: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吴敬梓(5)儒林外史6)Bravingthewindanddew,WangMiantraveleddayafterdaypastlargepostingstationsandsmalltillhecametothecityofJinan汉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4).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译者就要仔细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作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1)不同的文化的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诸多不同,为使原文能够保持原文的意义,应做相应的等值转换。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打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式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式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玉兔”这一商标在英国译成”“MoonRabbit''''''''而不泽成“Jade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Rabbit体现了我国方老文化的风来,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进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五.我的看法与翻译:
导致翻译差异的原因有许多,我认为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善,首先要找出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是因为不懂西方的个别词语还是不懂他们的特殊表达。然后就是多交流,多与外国人交流,渗透他们的文化,还要学会对方的生活方式和一些背景下的表达,如果可以,中外应该多加强交流,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加快全球化,一体化,融入百家思想。中国要加快步伐,拉近中西的距离。
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势在必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首先应摆正态度,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本着的精神,学会尊重、认识和接纳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将与本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维模式视为异端;在与他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要善于认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缺点和他民族思维模式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
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同时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现文化缺省而译文读者又不可能根据上下文感知到的情况时,译者就要在译作时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其补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的后果。另外,译作过程中,对待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要客观公正。再者,译者还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各国之间的个个层面的交流才可能继续;译者的工作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这种兼容。
最后,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要认识到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处理翻译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异化强调“保留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强调“交际第一”,译者不仅要设法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误解。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侧重点不同罢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始终记住一个大前提: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
要善于将二者结合。如翻译“东施效颦”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异化翻译出其字面意思,意译/归化注释法对其字面翻译进行补充。这样既达到了信息交流,也达到了文化交流。
六.结语: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异化”还是“归化”。从“文化传真”的目标来看,译文应是越“异化”越好;然而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许一定程度的“归化”。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对原语能尽窥其妙,又要对译语能运用自如,做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强对语感的培养,还有加强交流是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文献:
1.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01期。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6
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影响因素;语言意识;策略
英语作为一门具有强大交流沟通功能的语言,成为大学里必修一门基础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学教育的高度重视。英语语言意识,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问题。近年来,尽管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也尝试采用过无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意识培养的教学活动并不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此,为了有效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本文分析了教学中影响语言意识培养的因素,进而提出了培养学生语言意识的主要策略,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英语教学中语言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这种工具就要把语言使用意识放在英语学习的首位。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语言学习意识,并将其贯穿在整个日常教学中。随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英语可以适应中国习惯,不再是一门高深学问,而是有着实际意义的交流工具,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和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大学应该重视对学生英语知识和英语语言意识的培养。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改进, 语言意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语言意识的认识不够,在教学中比较忽视,甚至有的教师将意识和语感进行混淆。不少地区英语试卷的较好区分度与考生的语言意识强弱直接相关,从表面上看是知识问题,但其根源则在于语言意识不足。因此,语言意识的意义不言而喻。近年来,对语言的得体性的考查体现得更加充分,只有掌握得体的英语才是真正习得英语。而这一切都对学生的语言意识提出挑战。因此,改变传统的以语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改变被动接受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模式, 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意识。
二、影响大学英语语言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英语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影响到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无数老师就知识而授知识,就考试而讲技巧,就任务而完成任务,而对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去学习英语的意识等领域却关注很少,研究很少。这样,使得大学长期以来的英语基础课程都是以学分为目标,缺乏对学生毕业后英语应用能力和意识的灌输与引导。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储备情况和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将影响到对英语学习成绩的效果。如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英语学习呈消极甚至抵触的学习态度,那么无疑会影响其学习质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强调语言学习的意识的同时,也要学生自己持之以恒,正确认知语言意识的重要性。
(三)英语学习的环境。环境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时候会改变学生内部思想,动摇学生积极动机。如今,在大学里,英语作为一门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而非专业领域里的主干课程,使得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对欠缺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在这样的意识下,许多学生都不喜欢英语,造成上课睡觉、逃课等现象严重,而考试效果极差的现状。除此之外,校园里的英语学习角、英语协会、英语比赛等活动仍然不成气候和规模,使得学生没有一个踏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就导致英语教学缺少地道的语言环境。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意识培养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英语教师培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师是教学中培养语言意识的关键者,教师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如何,直接决定其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对此,学校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业务能力外出学习和业务进修的培训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走出校门,和更多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学习,这样就会拓展教师的视野,提升其业务能力。同时,教师自身要善于研究,把精力放到真正培养学生身上,不断追求和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塑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学校校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因此,作为学校要创造英语学习的外部环境,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塑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有意识地主动学习这门语言。
(三)教学中多领域开展语言意识培养。课堂教学是树立学生语言意识的主阵地和平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培养。第一,以词汇为依托树立语言意识。在词汇教学中不仅停留在形、音、义的讲解,教师更应该对词汇的内涵和词义的合理延伸进行指导,词汇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语言形式。第二,以阅读为载体增强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对语言的直观感受,表现为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和资源,进行阅读理解的指导,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用词之灵活和高雅,在阅读文章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言意识。第三,以文化为内涵渗透语言意识。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意识的培养也离不开文化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外文化差异,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神妙,从而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语言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常汝吉.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翻译 语境 译本比较
1.前言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即是“在接受语中寻找最为贴切自然的等值表达,首先着重意义的对等,其次是风格的对等”。(Nida,279)确定意义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理解源语所要传递的信息,第二步则是选择对贴合原文的等值表达。然而,说时易,做时难。语言是不断变化着的,译者应该如何应对变化,达到翻译对等呢?语境理论无疑能提供有效的指导。
奈达指出:“翻译是语境中的翻译。”(Nida,286)当代英国功能语言学家约翰・费思也表示:“一个词在新的语境中则成为一个新词。”(李,5)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也坚信语境是翻译中的最重要因素,其重要性超过了任何其他规则,理论或词语的基本意义。(王,29)语境的重要性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和响应,并纷纷将语境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鉴于语境理论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语境理论的定义和语境的多种功能。
之后通过对薇拉・凯瑟的《一场瓦格纳的音乐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说明如何将语境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去,并体现语境功能。最后,本文指出语境分析是获得最自然贴切等值翻译的唯一路径。
2.定义和功能
许多学者都尝试回答“什么是语境?”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绝对的简单的答案。Lyons解释道,如果要给语境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那么就势必要牵涉并影响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甘,3)事实上,无论何种定义,都是学者站在不同角度,有所侧重的观察所得。基于前人所下的定义,笔者将语境的定义总结如下:语境是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对使用中语言带来的决定性的影响。
语境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狭义中的语境指词语所处的短语或句子,即我们所说的语言语境;广义中的语境指语言因素和诸如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等非语言因素。(甘,3)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对语境的理解如下(刘,86):
语境: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情境语境,文化语境)
根据日本语境专家的理论,语境有八种功能:绝对功能,限制功能,解释功能,补救功能,设计功能,衍生功能,转换功能和获取功能。(26-43)在下文中,笔者将通过文本分析,研究语境的四个主要功能。
2.1解释功能
使用中的语言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译者可以通过语境把握和传递给目标读者最确切的意义。要把握其确切含义很大程度上仰赖对语境解释功能的分析。具体来说,其分析主要包含两大步骤-理解和表达。此功能贯穿以下的文本分析,所以在此不详述。
2.2限制功能
人们用语言来交换意见和传递信息。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语言和语境相互依赖性表明语言的使用受到语境的限制。限制功能是语境的基本和主要功能。在文学翻译中,限制功能可以消除句法和词法层面的模糊性。(李畅,118)以下笔者将通过实例分析。
2.2.1语言语境
原文:……their slender stock of provisions was always at the mercy of bands of roving Indians.(par.4)
译文1:他们那点为数不多的储粮往往变成一群群流浪印第安人的囊中之物。
译文2:他们微薄的粮食储备总得受游牧的印第安人的支配。
原文中的“mercy”是固定搭配“at the mercy of”中的一部分,其意义受到此固定搭配的限制,意为“powerless against(无力抵抗的)”。如果脱离语境,其翻译则可能成为:他们那点微薄的储粮总得靠印第安人的施舍。那么,就扭曲了原文的意义。所幸两名译者都充分分析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尽管措辞不同,但传递的都是正确的信息。
2.2.2情景语境
语言的意义也随着其所处的情景而发生改变。
原文:I sat again before her parlor organ,fumbling the scales with my stiff,red hands…(par.2)
译文1:我仿佛又重坐在婶婶那架家用风琴前,用僵硬、通红的手指笨拙地摸弄着琴键……
译文2:我又一次地坐在阿姨的客厅风琴前,用僵硬红肿的手指笨拙地学弹音阶……
原文的“scales”的意义必须仔细斟酌。“scales”有多重含义,如天平,音阶。如果没有分析原文的情景,即主人公是处于客厅风琴前,而且整篇文章是围绕音乐展开的,译者就很有可能错译为:“笨拙地摆弄天平”,大大的偏离了原文。
2.2.3文化语境
原文:Carpenter,who,of course,had no money,had taken a homestead in Red Willow.
County…(par.4)
译文1:卡潘特当然没什么钱,于是他在红柳县领了一份宅地……
译文2:当然,卡朋特身无分文,在……的红柳郡,他获得了政府给予的一份田产。
“take”的意义为“拿,带走,获得,得到”,因此,原文的“had taken”语义相对模糊。而且Homestead是一个文化承载词汇,指的是根据美国政府1862年宅地法给予定居者的作为农场使用的160英亩田地。一旦译者缺乏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had taken a homestead”的意义就局限于“领了一份宅地”。译文2中的“获得”意义也相当模糊,译文读者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
2.3衍生功能和补救功能
字典提供的是词汇的基本概念,在具体的语境下,词汇的意义则要更丰富得多,这时,仅仅依靠字典所提供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不仅仅使词汇的意义具体化或笼统化,而且还生成辅的临时性意义。(李畅,120)
2.3.1语言语境
原文:…I never knew how far it bore her,or past what happy islands.From the trembling of her face I could well believe that before the last numbers she had been carried out where the myriad graves are…(par.19)
译文1:……不知它究竟把她带了多远,经过了哪些幸福的岛屿。据她那颤抖的面孔来看,我相信最后一曲开始时,她已被带进了海洋―那万坟聚集的地方……
译文2:……不知这水流带着她走了多远,领着她游历了哪些快乐的岛屿。但从她颤抖着的脸庞,我有理由相信,在最后一曲开始前,她已被带到万千墓冢的地方……
原文的两个句子之间存在着意思的转折,尽管作者并没有使用明确的转折连词如“but”或“however”。但是,如果译文中不出现“但”来体现这一层转折,第二个句子的出现就会显得突兀。因此,“但”字作为一种补救措施而出现。
2.3.2情景语境
原文:My aunt wept quietly……From time to time her dim eyes looked up at the lights……(par.18)
译文1:婶婶安静地哭着……她不时抬起朦胧的泪眼看看灯……
译文2:我的阿姨静静的落着泪……..她暗淡的眼睛时不时望向……灯……
当dim修饰眼睛的时候,按照字典里的意思应该为“朦胧的,模糊的,看不清的”。考虑到当前的情景“My aunt wept quietly”,较好的译文应该是“朦胧的泪眼”,而不是“暗淡的眼睛”。原文中语境是我的婶婶由于哭泣而看不清楚东西,所以尽管eyes通常没有泪眼的含义,但是,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如果翻译为泪眼更加符合情景。这就是语境的衍生功能。
原文:She would sit beside me by the hour,darning and counting while I struggled with the“Joyous Farmer”……(par.6)
译文1:当我和《快乐的农夫》搏斗时,她便坐在旁边织织补补,或是算算账。
译文2:当我和《快乐的农夫》奋战的时候,她便坐在我身边,一边缝补衣物,一边打着拍子。
“counting”在字典里并没有打拍子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却是最贴切的翻译。Joyous Farmer是主人公弹奏的曲子,“她”是教导主人公弹奏的人,darning和counting之间用and相连接,“她”不可能同时进行缝补和算账,因此,通过语境分析,译文2“打拍子”是准确的翻译。这是体现语境衍生功能的又一个典型例子。
2.3.3文化语境
原文:As for myself,I saw my aunt’s misshapen figure with that feeling of awe and respect with which we behold explorers who have left their ears and fingers north of Franz-Josef-Land,or their health somewhere along the Upper Congo.(par.4)
译文1:至于我自己,我望着婶婶那饱经风霜的身影,满怀敬畏之情,就像是望着那些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以北地区冻掉了耳朵和手指,或在刚果河上游染疾受伤的探险家们一样。
译文2:而我,看着阿姨变形的身躯,心生敬畏。是一种对在弗朗兹约瑟夫大地北部失去耳朵或手指,或是在刚果上部沿途丧失了健康的探险者怀有的敬畏。
“Leave”在字典里有“留下”的含义。译文1将have left their ears译为“冻掉耳朵”在字典里也是找不到根据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Franz-Joseph Land指的是北冰洋非常寒冷的岛屿,那么,冻掉耳朵的翻译是合情合理的。而译文2对原文的字面翻译则显得生硬。同样的,the Upper Congo指刚果河从源头到卢瓦拉巴河的河段,那里的气候相当恶劣,译文1的“染疾受伤”也比译文2“丧失了健康”的翻译更为自然贴切。这也是语境衍生及补救功能的体现。
3.结语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是对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准确理解和传递,其顺利开展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本文将语境理论应用到文本分析和批评中去,重点关注语境的四个功能―解释、限制、衍生和补救功能。通过对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语境理论的适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笔者独立篇幅探讨这四个功能,事实上在确定词汇意义的时候,它们是密不可分、互相作用的。同样,语言、情景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也是互相牵制的。
奈达曾经说过,许多人将字典奉为最根本的权威及词汇所有意义的贮藏地点。然而,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也认识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些词汇意义永远不会出现在字典里面。翻译可以说是世界上极为复杂的活动之一。所以,在处理文本的时候,译者必须认识到,文本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不应该忽视文本的交际的功能,它是特定语境内的一个信息单位,也是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Snell-Hornby,69)
在以上的文本分析中,笔者分三个层次分析语境功能―语言、情景、文化。语言语境指词汇之前或之后的语言符号环境。(甘,14)情景语境指与特定交际情境相关的知识,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主题、交际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性别、年龄、个性、种族、成就、教育背景等等。(甘,62)语言反映文化而且受到文化的限制。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仅仅是通晓双语,而且通晓双方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考虑到原文所处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刘,86)语言语境是文本分析的最低层,如果我们忽视情景和文化语境,要获得最自然贴切的译文是不可能的。词汇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着的,只有依靠语境,才能把握其确切含义。
参考文献
[1]Keats.John.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
[2]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4]Xizhen.ed.A Collections of Papers on Context.Beijing Language College Press,1992.
[5]方健壮.一场瓦格纳的音乐会.当代英美散文名篇选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甘琼.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对《茶馆》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7]黄梅译.一场瓦格纳的音乐会.薇拉・凯瑟作品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8]李畅.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1,(1).
[9]李维章.语境因素对翻译的限制和影响..
[10]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感;培养分析
作为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且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是满足教学改革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语感的升华。因此,在实际中就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且通过进行语感培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在新课改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而对学生进行语感教育则可以满足教学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语感是一种能力,所以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讲究一定的方式与方法。语感的培养也可以看作是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二、组织学生诵读吟咏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进行诵读吟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且对于诵读吟咏来说,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积累的关键。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读书声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色之一,通过调动学生的眼手口脑,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且进行朗读与吟咏,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在不经意间也可以感受到语音与节奏上的不同,这样也就可以进入学习中,从而领悟到作文之道。所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时,就要有目的地进行,并保证读的形式的多样化。同时还要从不同层次上来进行读,这样才能实现由生到熟的过程。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要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朗读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受到文学的影响,从而掌握好文章的中心。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好诵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自主阅读的良好读书习惯。其次,要重视背诵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进行背诵,还可以让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从而实现文化的沉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累好词汇知识,夯实学生的语感基础
对于语感来说,就是利用好言语实践活动来形成内化的语言能力。所以想要实现语文能力,就要依靠大量的存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做好语言材料的积累工作。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主动识字习惯的形成阶段,随着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积累,可以总结出更多的规律,并养成良好的识字能力。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识字的数量,还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识字过程的体会与感悟,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识字中去,积极探索与尝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积累起语感经验,明确识字的目标,同时还要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将识字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掌握好语感。
四、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从而实现语感学习
在语感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等来实现有效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过程。教师也要明确学生的语感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言语与经验上,还要对语感进行分析,也就是说要品析语言。因此,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想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掌握好字词中的意义等方面,所以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咬文嚼字,针对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意思,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教师在训练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就要从标出文眼的语句、表达着声音与气味上的语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品析,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从词、句等方面出发,通过从文章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词、句与段落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进行想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艺术魅力。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随时写作的学习习惯,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加深与语言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总的来说,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找出语感中的本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语感。所以,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这硬拍艽俳小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语言能力 英语语感 相关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39-01
一、英语语言能力概述
英语语言能力是学生在通过英语学习后所掌握的英语水平,这种语言能力直接关系到外界对学生自身英语综合素质的判断和评价。英语语言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英语认知能力、英语语法能力和英语文化知识能力。
1.英语认知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英语认知能力是学生对英语所形成的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学生对英语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感知是学生对英语的一种感性认识,主要是对英语的一种最初态度,其往往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欲望的钥匙;理解是是学生对英语这种语言本质规律的认识和领悟,主要指认知英语的作用价值等,需要学生对语言本质加以认同,对其价值加以深刻领悟体会;巩固是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保持和消化,学习了英语知识,不能单纯的机械的记忆,还要反复的强化记忆,将从外部世界学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为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旦吃透消化,英语知识就是自己的丰富资源;应用是语言认知的高级阶段,其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英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2.英语语法能力
英语语法能力是学生在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语法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即能够真正弄懂语法知识在英语中的作用,弄懂语法知识对于语言结构的价值,从而使语法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便于为英语的表达、组织、写作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客观上看,英语语法是一种应当掌握的知识,在内观上分析,是学生为打造自己的语言能力而存在的能力源泉。
3.英语文化知识能力
相对于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而且,英语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其语言能力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文化知识能够有效融合在英语中,让学生在熟练运营英语的过程中,熟知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能够更加顺畅的发挥出英语文化知识的魅力,使英语在国际上的交流工具作用更加显著和稳固。
二、英语语感概述
英语语感是学生对英语语言敏锐的感觉,它包括学生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感彩感受等。多年来,英语语感在英语教学领域被普遍关注,这也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
1.语音感受
英语无论听、说、读哪个方面,都需要学生对语音进行准确的把握,否则,便无法对语音背后的意思加以甄别,从而由单个词影响到真个句子乃至整个段落的理解。对语音把握不准,说明语音感受仍然存在欠缺,则对语意的把握造成了直接性的障碍。
2.语意感受
准确把握语音,能够构建出准确的语言环境,使每个英语单词所勾连成的句子被学生所理解,使英语表达的意思更加淋漓尽致,容易被学生所体会,继而真正理解句子及段落,从而准确体会语言环境、语言的陈述口吻及语言的声调等等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3.语言感彩感受
语言的感彩是一种主观意味比较浓厚的气息。因此,语感将语言感彩感受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语言感彩感受可以为学生切实体会语音、语意背后更为深层的含义提供了方便,使语言所表达处理的观点立场更加明确,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甄别判断,完成英语学习中具体的教学任务,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三、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感的相关性
英语语感虽然不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但却是实现英语教学终极目标,增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所必须运用的途径的手段。因此,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感的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1.英语语言能力为英语语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
从本质上将,英语语感的提炼是一种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正是因为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使得各种方法应运而生,而强调语感的培养,则在比较细化的领域找到了合适英语学习方法。缺少了这种学习方法手段,英语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巩固将非常吃力,语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够敲开英语语言能力的大门。因此,英语语言能力为英语语感的培养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使英语语言能力的打造和提升具备了有利可行的客观条件。
2.英语语感为英语能力的提升找到了条件上的可能性
学好任何一门语言,都应当具备合适的条件。汉语的学习需要构建在良好的语感基础上,而英语学习同样需要事先找准语感,使语感的自身作用切实融入实际学习过程中,使语感的作用充分发挥,贯穿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并保持语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延伸作用,语感准确无误,对于英语单词在特定语言环境里的语意表达,及单词感彩的判断都变得异常简单,从而使英语的句子、段落都被学生游刃有余的理解和消化。最终,学生通过语感的准确把握,对英语的认知拥有崭新的认识,收获了语法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
3.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感的相关性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32-01
英语语法作为初中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中,英语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过分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而忽视语法教学的问题,这加剧了“文盲英语”的扩散。因此,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成为英语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解读
一是忽视语法规则的教学。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即为淡化英语语法教学,从而导致教师不愿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探寻科学且新颖的教学方法。在语法教学中,只对教材上的语法知识照本宣科,不对语言知识点进行专门、详尽的讲解,忽视对英语基本句型的分析。更有甚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即为提倡交际教学法,认为语法教学已不再重要,学生只要能开口说英语,能对话交流,就达到了英语教学的目的。这种理念导致的后果为:第一,教师课堂上讲解语法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仅以安排大量交际活动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整个课堂教学都以听、说、演的形式进行,空有热闹却缺乏实质,颇有“作秀”意味;第二,对语法知识、句型结构必要讲解的忽略使得学生无法用得体的英语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写出的英语句子错误百出。二是僵化了语法规则,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语法规则死记硬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对语法规则只进行机械的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对语法规则只进行死记硬背。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语法规则规律性的总结,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句法进行机械操练,课后对语法实行题海战术进行强化;第二,教师对语法作为形式、功能、意义这三者结合体的认知不正确,对语法应采用多样化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训练没有给予重视。
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改进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一是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使用者在语境中有效使用以及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在初中生的实际学习中,大多时候造出的看似合乎英语语法的句子,在英语用法中其实是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不仅语言要符合语法,还要注意英语社会的文化、思维习惯。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语法、词汇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英语语法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运用水平。二是要对英语语法教学的作用及地位形成正确的认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培养初中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客观要求而存在。现实情况中,教师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和运用,学生所学的语法知识无法顺利转化为交际能力,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初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语法教学能使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更易理解和消化输入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提升英语语法学习的效果。
三、加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是将显性语法教学与隐性语法教学有机结合。显性语法教学,即通过教师对语法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心里产生一个具体的认知和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做大量练习,借此达到掌握语法知识的目的;隐性语法教学,即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练习实践、阅读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语法规则。这两种教学方式均有其优点和缺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要将这两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从学生的不同情况出发,采用合适的语法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在语篇和语境中开展语法教学。语法运用是否得体是通过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所体现的,语言的运用又与具体文化背景、语法知识息息相关。在传统语言教学中,英语语法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在词句水平上语言能力的一种方法,没有考虑具体的语境,这限制了英语语法教学的提高。因此,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法置于具体的语篇、语境中进行教授,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语法的实际运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进而实现英语形式与意义的连接。三是在语法教学中,加强互动与反馈。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这一载体实现文化交流。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学生是语法学习的主体,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以封闭灌输的方式进行,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同时缺乏互动性,学生不能检验自身知识理解的正确性,教师也不能从学生那里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宰地位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从互动交流中检查自身知识理解情况,让教师从交流中得到更多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
总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作为学生积累语法知识的重要渠道,在帮助学生强化英语运用能力、全面提升英语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分析当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把握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改进的基本原则,将语法教学与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平稳发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双.浅析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的方法[J].教育科学,2015(01).
篇10
【关键词】语言学 交际能力 英语学习
一、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学科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自二十世纪以来,语言学科的研究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语言学的适用领域有很多,在众多领域之中,语用学科的研究是语言学科研究里还算是比较新的一门学科。语言学分析研究影响语言行为(如招呼、回答、应酬、劝说)的标准和支配轮流发言的规则。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它与我们的汉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地域差异、习惯差异等等,都会导致出现一些特别的语言失误问题。在当今社会上,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提高,同时我们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将语境理解透彻,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英语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语言,所以我们应当要对英语认真的学习,通过英语的学习能够使得我们对于语言学的研究与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灵活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恰当的场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我们也应在运用英语时能够充分考虑到社会和文化语境因素,将所学到的词语、语法规则运用到恰当的交际场合,使得交际目的快速有效的达成。这些对语言学的研究与提升能够对今后的英语口语学习、听力学习、阅读学习以及写作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通过语言学的研究对英语交际能力的作用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一种工具。通过对语言学科的深入研究,可以很好地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去学习英语并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交际当中去。作为一个中国人,英语与汉语的差距始终在那里横跨着一道沟壑,我们在语言的运用上想要能够流畅的用英语进行交流,其前提条件必然包括有三点,一是具备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二是具备较好的英语语言水平,三是能够运用英语来进行良好的沟通。此外,拥有良好的语言水平并不等同于碛辛己玫挠⒂锝患誓芰Γ而交际能力也不应该仅仅依靠是否合乎英语语法来分辨语句是否通顺,还应该包括判断语句是否适合交际环境的能力,也应该包括理解言外之意和运用这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涉及到了你对语言这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深入。所以说,对语言学的研究对提高我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三、我们要将对语言学的研究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我国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状态改变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它在社会上以及学校中都受到了比较特别的重视,这样的情况也在不断激发着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由于我国的大环境如此,周围都用着母语在交流,第二语言得不到锻炼,因此在课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诵大量的单词、语法和句型等,但一到英语的日常交流时,还是出现张口结舌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也体现了即使是在经过大量训练的情况下去学习英语,很多学习者仍然不能较好的掌握英语交际中的使用。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他们英语语言能力不足,而是他们对语言环境的深入比较匮乏。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的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文化背景知识输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是由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来决定的,但目前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仍然偏向于日常英语教学的单词句段等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于语言能力的培养仍然不足。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将西方的英语文化习俗以及文化背景知识融合在教学中传输给学生,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大大提高。
2.课堂气氛要时刻把握。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如果有着相仿的语言气氛,其学习的劲头会大大增加,同时学生们的思维较为活跃,且在上课时的注意力不可能45分钟都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机械式的进行“填鸭”教学,这样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学会创造情景,通过现实的教育来展现语言知识,并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运用,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教授英语时可以为学生们进行直观的教学,如在讲open时可以先做一个开门的动作,然后在让学生学习这个单词,直观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的记住这个单词,并熟练掌握。
四、结语
本文就对语言学来看英语交际能力做了一个总结,说出了英语的学籍不仅是词汇的简单学习,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能够很流利地与英语本族人民进行沟通。在目前的英语改革教学的热潮中,对于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成为了新的关注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认识到语言的语用能力对于英语实际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能够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