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源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能源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目前能源现状

篇1

关 键 词 浅层地温能 地埋管 小微地源热泵

中图分类号:O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浅层地温能资源

浅层地温能也称浅层地热能或浅层地热,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是地热资源的组成部分,但是又不同于传统的地热能。受地球天然温度场、水圈、大气圈、太阳周期循环变化的影响,浅层地温能也是循环、周而复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浅层地温能的分布受控于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不同的地质岩性特征和成因组合,不同的地下水动态,不同的岩土体结构、综合物理和热物理性质对浅层地温能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都有显著的影响。由于浅层地热容量、浅层地热换热功率差别较大。因此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温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浅层地热能赋存温储一般形态为基岩和第四系松散层。基岩岩石比重大、孔隙度小,热导率高,并随着含水率增加热导率和热容量增加。松散岩土体孔隙度大则热导率相对低,随着含水量变大则热导率和热容量变大。松散岩土温储的热导率大、热容量大,则其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时供热和制冷能力强,为开采条件适宜或相对经济地段。

由于浅层地温能分布范围内的地下温储温度相对恒定,夏季比气温低,冬季比气温高。根据温储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利用已经存在的温度梯度,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电能,加速将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驱动转移来实现供暖和制冷,效能比直接用高品位电能高数倍,经济上较为合算。

浅层地温能利用技术

当前普遍利用地源热泵系统技术开发利用浅层低温热能,主要用于建筑物室内供暖、制冷和提供热水等的能源供给。也可以用于满足服务于其他生产领域的供热和制冷方面的能源供给需求。

地源热泵技术是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或冷源,以水或乙二醇为循环工作媒介,由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空调系统,通过热能驱动交换方向转换达到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浅层地热能开具有利用可再生、节能经济,运行费用低、较为可靠稳定安全,环境效益显著、一机多用、应用范围广,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等特点。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可供开发利用价值的浅层地温能深度范围一般小于200m。开采利用技术方式有地下水热泵系统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浅层地温能温储一般具有能量密度小的特点,决定了单位面积或体积的温储所能够提供的供热量和制冷量也有限。开发利用技术决定了当地就近占有的温储规模大则经济效果好。

乌鲁木齐市区及周边地区浅层地温能赋存分布特点

乌鲁木齐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中段,南山、东山高中山地与西山低山山地之间为达坂城-柴窝堡-乌鲁木齐河山间盆。第四系广泛分布于乌鲁木齐河、头屯河流域、柴窝堡盆地及北部平原区。

乌鲁木齐城区大部位于乌鲁木齐河从南部山间盆地向北部山前平原穿越西山与东山间的河谷区,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复杂多变,富水性极不均匀。乌鲁木齐河及东部的水磨河等小河河道向北在前山河谷分布有厚度几米至几十米厚度不等的粗颗近南北向的带状粗颗粒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富水性较强。河道下部及河间则为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河间多形成隆起垄岗台地,至北部则为切割的黄土长垣残丘。由于人为对河道改变强烈,河谷地带地下水水位下降强烈,含水层厚度大幅度变小,富水性及水质明显变差。

城区北部八钢石化断裂为山前丘陵河谷区与山前冲洪积平原的构造分界,断裂垂直断距巨大,北部基底发沉降幅度、松散层沉积厚度急剧加大,乌鲁木齐河、水磨沟河以及东西方向的头屯河和东山小河河谷松散岩类潜水地下水向北径流的在此形成跌水,地下水位由南部埋深几十米变为数百米。

从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浅层低温能的赋存分布条件有以下特点:

南山、东山、西山等基岩出露或上覆有薄松散透水不含水层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垄岗台地等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地区。地下水富水性极不均匀,连通渗透性差,富水地段难于确定。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类型较复杂,岩石坚硬至半坚硬。此类岩性虽然热导率高、热容量相对较大,浅层地温能温储条件较好,但地下水开采凿井施工难度大、费用高、地下水抽灌平衡能力差别变化大,不利于开采地下水的循环利用,采用地下水热泵技术一般不适宜;同样在该温储施工数量众多竖埋管,会有钻孔费用高、难度大的问题,属于欠经济区;开挖水平埋管的槽沟少平坦地面,因冻土深度大需开挖较大的深度,也存在施工难度大费用较高的问题,可归入欠经济区。

南部山间盆地周边山前与北部西山、东山山前冲击扇倾斜平原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单一大厚度粗颗粒潜水含水层分布区,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巨大。该区地下水富水性强、补给径流条件好,可采用地下水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但靠近山前地段地下水埋深很大,在大于一百米埋深区凿井开采地下水需要特殊设备难度较大,为一般适宜开采区。该区域包气带厚度巨大,卵砾石间空隙较大,热导率和热容量小,是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经济型较差地区。

在达坂城-柴窝堡-乌鲁木齐南山间盆地中部、盆地南缘地下水浅埋及受低山丘陵阻挡出露地段、乌鲁木齐和流经市区河谷地段、头屯河和东山小河出山河谷地段,地下水浅埋深小富水性强且渗透性好,地下水易于开采且出水量大,回灌地下水条件好,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适宜区。由于本地也多是地下水水源地分布地段,因此在规划时必须查明当地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避免由于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使得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遭到破坏。

西山东山北部山前、乌鲁木齐河谷迎宾路以北地下水因跌水埋深急剧增大,至乌昌路至吐乌大高速公路联络线一带,沉积岩性为冲洪积卵砾石,地下水开采较为困难,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一般适宜区及较适宜区;该地带包气带厚度大,热导率和热容量小,为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欠经济区。

昌吉-安宁区-米泉以北至沙漠地区为山前冲洪积稀土平原、湖积平原及风积平原,沉积岩性细砂、粉砂、粉土、粘土,地下水位埋深小,含水层为多层结构,渗透性不好,富水性弱,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一般适宜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经济区。

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适应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带动了中国空调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热泵技术越来与广泛的应用,浅层地温能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乌鲁木齐处于中国北方,冬季供暖时间长达6个月,气温的空间分布各特点是北部平原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温差大,向南部丘陵山地夏季气温相对较低,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多年平均气温山区2.1℃左右,平原区6.1℃左右,沙漠区5.7℃左右。在夏季也有制冷的需求,城区、特别是北部平原地区,夏季气温相对较高,采用空调制冷的建筑逐渐增多。对于乌鲁木齐周边现行的供热状况而言有效推广利用地源热泵技术系统,可以减少化石燃料利用和碳排放量,改善环境条件,提升生活质量。

乌鲁木齐及周边的昌吉、五家渠、阜康等地目前居住人口有近四百万人,形成城市、乡镇、村社相间分布的居住方式,靠近南部山前城区集中建筑比例大,北部平原则以乡村相对分散低矮建筑为主。在城镇冬季采暖所用能源主要为煤炭,在城区采用集中供暖,在北部平原地区则采用分散供暖。目前在乌鲁木齐城区城市集中及分散供暖逐渐向燃气热水方式转换,夏季制冷空调主要是空气源热泵技术。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只在城区有个别新建建筑采用。

乌鲁木齐城区建筑物密集且高楼林立的地方主要在靠近河道两侧,总体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条件不好,温储热容量和传导能力较小,开发利用不能保证所有甚至大部分建筑能得到较好供热和制冷,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因为包气带厚度大且缺少埋设场地不适宜采用,只能少部分建筑可以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技术。建议对间隔一定距离的建筑物采用这种技术以避免相邻太近而受邻区影响降低效率。具体距离需要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勘查评价论证后加以确定。达坂城区范围有限人口较少,建筑密度相对小且楼层低,单位规模温储所保证供暖或制冷的建筑面积比主城区小得多,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开采便利,采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减少化学燃料的应用是个很好的选择。为保护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热泵盲目上马造成对已有的供水水源地造成交叉污染,对已有的地下水热泵开采温储造成出水量和温度的大幅不利变化,需要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

一些新近扩大的城区多位于第四系厚度小基岩埋藏小以致出露的起伏地区、第四系相对较厚地下水埋藏较浅的丘间小块低洼地。独立的新小区本身有规划,同时距离其他居民区有相当的距离,便于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技术地下换热管的规划布置,同时可供利用的温储规模较大,对小区采用浅层地温能进行供热制冷的能力的保证程度较高。这些地方如仓房沟、西山陶瓷厂、王家沟、九家湾、水磨沟村、南湖、三屯碑、八道湾等地。只是因为基岩地区岩石硬度大,施工地埋管钻孔或沟槽的难度较大、费用较高,在应用时应根据条件进行经济收益方面的分析之后再决定是否采用。因供暖制冷对象为楼房小区,由于小区人员集中,在这些地区可采用大功率规模集中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

北部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小,含水层岩性组成颗粒细,渗透系数小,地下水富水性差,开采回灌条件不好且采灌能力相差较大,采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效果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却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这一地区主要是乡镇分布地区,建筑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状态,环境条件多为农田、水域和荒地,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大于二百米,岩土层含水饱和,包气带厚度很小只有几米,温储调节能力强,地埋管埋设场地条件好。在五家渠这样的小城市城区因存在较大的集中连片建筑,现在也出现一定数量高层建筑,地温能利用可因地制宜,利用地温能只要有适当场地埋设换热管,在相互之间不影响的情况下均可以采用。对于一些新建小区应事先对利用地温能加以考虑,在地基基础施工的时候同时将换热管埋入已被后期使用。对于兵团团场、乡镇,因为建筑区范围相对较小,可以考虑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地温能,也可以分小区组织进行。对于乡村可考虑全村集中开发利用,也可以分房分散进行。

近些年在北部地区居住小区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区不少人到该地购房置业,以小区为单位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将浅层地温能利用纳入其中可以为各方面带来收益。以农家乐、后花园等休闲度假旅游为特征的度假村大量发展,为城区居民夏季去度假游玩休闲提供了较好的选择和去处。度假村建筑本身独立紧凑,周边多为空地,正好适合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通过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还可以促进冬季这些度假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房地产发展中,在这一地区也开发了大量的单体别墅等建筑,由于位置偏远居住分散且整体范围规模偏小,无论是集中供暖或是分散供暖均存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因为每个别墅周围都留有空地,所以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在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时候可根据服务对象的规模不同因地制宜的分别采用不同功率规模的热泵系统。对于较大的住宅小区可以采用大型集中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对于度假村等可采用相对中型系统,对于别墅洋房则可以采用单建筑小型或微型热泵系统。

在山前冲积扇第四系大厚度松散层地下水深埋包气带厚度巨大的地区浅层地温能开发条件总体不佳。水西沟、板房沟、永丰乡、西山农场、头屯河米东城区、昌吉市、一带开采地下水费用成本较高,浅层深度内岩土导热储热换热能力较差,利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一般适宜,地埋管地源热泵不经济,效能比较差,是否开发利用地温能资源应从经济环境方面综合考虑。

小微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对于推广利用浅层地温能的意义

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在山前冲洪积扇平原虽然为城建集中人口密集,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市场需求强烈广泛,但是开发利用条件却相对不佳。因此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给予鼓励优惠的政策对采用地温能供热制冷技术非常重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为北部平原地下水浅埋区,采用技术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但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地温能的需求有限。针对北部平原分散供暖的实际现状,研发效能高的各种功率等级水平的小微型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技术使得地温能被大力推广开发利用至关重要,使其能够满足一家独户生活居住或是小规模旅游经营的需要。

在新疆与乌鲁木齐北部平原区具有相似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和经济发展和居住条件的地区还有天山北部山前和环塔里木周边的冲洪积细土平原。这些地区多为分散乡镇村和兵团农场分布,地下水埋藏浅,饱水带厚度大、包气带厚度小,小微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在南疆塔里木盆地煤炭缺乏,燃气供应有限,生态环境脆弱。通过利用浅层地温能,对于减少和缓解煤炭燃气的应用保护环境,降低沙漠地区植被破坏减少沙漠化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北京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地质勘察技术院,北京浅层地温能资源,中国大地出版社

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主要障碍

中图分类号:U4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目前,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传统化石能源消耗严重而面临枯竭,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等又导致环境严重污染,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节能减排也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主题。大力发展低/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当前能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一、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能够带动150多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然而,在给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作为能耗大户的交通运输领域在全球总能耗及对空气污染的分担率均超过60%。

就国内而言,作为世界第二能耗大国,我国油气资源消耗量逐年上升,且本国资源相对匮乏,油气资源进口依赖度高,且主要的油气资源进口通道无法100%保证,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环境污染方面,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我国有7个城市赫然在列,调查显示汽车尾气无疑是导致雾霾和PM2.5超标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舆论看来,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勇于担负起一个大国对世界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责任是成为一个强国的必要因素。为了降低温室效应对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将国内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降低到2005年的45%,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指标降低到百公里5.0L,压力巨大。

从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来看,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私家车总量超过1.24亿量。而且,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群众购车刚性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将导致交通领域导致的能耗和环境问题愈加严峻,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在传统化石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了电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实现低/零排放的新型车辆,目前主要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自面世以来就因其低能耗、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瞩目。我国自“八五”(1991-1995)以来即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在“九五”至“十三五”计划中推出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并相继实施了“十城千辆”运营工程、北京奥运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推广计划。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工信部的《节能与新能源推荐车型目录1-76》统计,共计有1162款新能源车型入选。在技术方面,各大车企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车型,如比亚迪E6、上汽荣威E50、北汽E150等,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市场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在2014年实现飞跃,销量高达7.47万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15年销量超过34万辆,同比增长3.4倍。

但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表面繁荣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推广效果却有些不尽人意。尽管2014和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形势喜人,但与科技部规定的目标却差距很大。与国家政策推动的公务用车相比,个人消费者对这一新兴事物大多仍持观望态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利用新能源汽车骗补而伪造销售数据的恶性事件。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已经成为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国家也在价格和上牌照等发面给予了适度的政策倾斜,但目前的推广难度仍然很大,效果差强人意。总体而言,目前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下:

续驶里程短:目前除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以结合燃油和电两种能源,实现较高的燃油经济性、较低排放和较长的续驶里程外,其余的新能源汽车均依靠纯电驱动。然而,纯电驱动虽然具有零排放的优点,但受制于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其续驶里程和动力性与传统汽车均有较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成本高:尽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购买实行了政策倾斜,提供了惠民补贴,然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仍然较高。国家为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了5万元左右的补贴,对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提供补贴3万元左右,然而去除补贴后其销售价格一般也为同款传统汽车的2-3倍。尽管新能源汽车后期运行和维护(基本免维护)成本远低于传统汽车,但一次购买价格高企却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安全性差: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差别是采用了电驱动模式,因而也引入了电池这类重要的新型能量源。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一般是通过成千上万快小的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这对电池成组和电池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组精度低将直接导致电池组的不匹配,管理不当会导致电池组不均衡甚至失控,从而引发安全事故,譬如近年来频发的电动汽车电池组自燃和爆炸事故。

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还远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充电难成为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尽管京沪高速依托高速服务区全程开通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平均每50建设一个快速充电站,但单次充电时间均在1小时以上。某些城市市区内的示范型充电站多处于缺乏维护的半弃置状态。充电难成为一直困扰着大量消费者,并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一大问题。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已经使节能减排问题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而新能源汽车能有效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对改善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意义重大。毋庸置疑,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新兴事物,国内外在技术和服务各方面差距较小,这对我国汽车工业也是一次重大机遇,有望借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打破发达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垄断,实现我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蜕变。

参考文献:

[1]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10.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0.

[2]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4.

[3]张庆丰,罗伯特.克鲁克斯.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http://.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

篇3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41.91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以低碳社会倡导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本原则的“低碳经济”成为主流思潮,而新能源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就成为进军低碳经济的捷径。尤其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目前在我国正迅速崛起,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等新型能源已经越来越多的从实验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国内的新能源产业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基础较为薄弱,技术落后,缺乏完善的政策指引

由于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起步相对较晚,缺乏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完善的政策指引。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还是普遍以传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基础还较为薄弱,技术手段也相对国外发达地区较为落后,处在实验阶段的较多,而实际应用的很少。

新能源市场把握不足导致经营欠佳

现今时期,我国的新能源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大多是以研究开发为主,而真正做成产品,能够在市场上畅销的却很少。其原因就是对新能源市场的把握不够,不了解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能根据新能源的长处和消费者的需求,将新能源技术转化成市场产品,导致新能源企业经济收益低下,普遍经营不佳,仅是出于新能源、高科技等一些市场“广告词”的利益驱使,而投身其中。

新能源技术人才匮乏,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新能源属于一项新兴的技术,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业内普遍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此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技术更是缺乏认识。而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企业普遍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很少注重对开发出来的新技术进行推广宣传,致使市场消费有限,限制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对策

建立完善的政策,正确指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而良好的经济环境依赖于完善的经济调控政策。作为对建设低碳经济,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新能源产业,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政策加以指引,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比如减免税费,或是提供项目扶持资金,可以通过政策的指引,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实现我国的低碳经济。

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提高新能源技术的转化率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同时,提高新能源技术向市场产品的转化率,可以有效解决技术落后,和经营欠佳的状况。可以设立对外交流部,和产品开发部,定期举行新能源技术的各种交流工作,以及新能源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各种研讨会议,从而实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优化技术向产品的转化方案,提高技术的经济价值。

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以及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宣传

高素质的研发人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和国内的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另外,还要加强对外的推广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技术优势的了解,引导消费者需求,刺激新能源产品市场的增长,从而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能源产业是建设低碳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能源产业能否快速、良好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虽然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近些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节能电动车的普及,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等,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引以重视,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依据自身的实际,积极变革,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如此,我们就可以取得新能源产业的快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中.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煤炭.2010.36(1).21-23.

[2]吴琼,潘光杰.浅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172,61.

篇4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战略;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业发展对电力能源的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电力新能源的研究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我国目前电力新能源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和阻碍因素。探究我国电力新能源的发展战略,分析我国电力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提出合理性的电力新能源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电力新能源发展现状探讨

电力作为能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目前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我国的电力新能源体系进行重组,促进电力新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来说,电力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从电网发展规模上看,各种电力新能源电网数量比较少,规模偏小。只有提供发达的电网技术支持和并网的政策支持,电力新能源的技术才能更好的发展。另外只有提供更高的电网电压,电力新能源产能电力才能更远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的风力发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风力发电的能力和规模也不断提高,随着风力发电规模的扩大,随之出现的是系统调峰调频的问题,现在我国的系统调峰调频主要依靠煤电,电力新能源的出现对电力系统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系统调峰调频的能力和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太阳能作为一种电力新能源形式,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太阳能作为电力新能源,没有被广大社会人士认识和重视,新能源的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太阳能发展只是为国外企业代工。

二、电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意义

电力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有这巨大的发展前景,电力新能源的出现不但可以为工业产业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也会为环境生态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发展电力新能源对于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解决能源危机

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一直都处于世界前列,能源需求在最近几年也都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能源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电力新能源作为新兴的能源供给方式,虽然目前不是主流的供给方式,但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电力新能源在今后有可能成为我国能源供给的主要方式,也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旧的能源模式供应紧张的状态。

(二)有助于节能减排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石化能源为主,石化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电力新能源的发展,不但可以减少这些废弃物质的排放,也可以减少石化产品的开采量,减少大气污染的程度。

(三)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煤炭等取暖,会造成环境污染和雾霾天气。在所有的污染物源头中,电力生产时主要的原因[1]。通过电力新能源的发展,可以极大的满足社会的电力需求,也可以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和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2]。电力新能源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出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电力新能源发展战略探究

针对目前我国在新能源开发以及利用方面的构思以及设想,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几条发展我国电力新能源的战略。

(一)开发燃煤发电技术。今后我国在发展燃煤发电技术方面应该努力做到主要以高效低排为核心,严格的按照我国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时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提升本国燃煤发电技术。

(二)大力发展水电。水力发电也是我国发展新能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水电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水电工程建设以及水库移民、周围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对这些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发展水电,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3]。

(三)大力发展核电。根据中国现有的核电技术,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核电产业,要求必须达到规模化应用,保证核电的正常持续运行[4]。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核电科技和产业体系,强化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完善科技与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我国核电开发以及利用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现状来看,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尽管我国在开展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中,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注意。为此,我国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创新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策略,为我们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坤云.论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2).

[2]连矗杰,王璐.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1).

篇5

【关键词】徐州市城镇居民 新能源汽车 购买及使用现状 政策建议

一、徐州市新能源汽车购买及使用现状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从调查数据中显示,新能源汽车在徐州的普及率很低,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在购买汽车的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很低。目前新能源汽车以电动及混合动力为主。城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公交车,私家车,教练车。

就公共交通来看,2016年,徐州公交购置新能源公交车辆298台,其中纯电动公交车200台、柴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98台。目前为止新能源(含清洁能源)公交车占车辆总数80%以上,发展水平走在行业前列。徐州市已经开始投入新能源汽车的租赁,让新能源汽车进去居民的日常生活。就私家车来看,徐州市新能源汽车虽然在所购汽车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近几年来,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在成倍的增加,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在逐年增加。在所购的新能源汽车中,老年代步车所占的比例很大。徐州市的教练车有接近95%是新能源(含清洁能源)汽车。

二、徐州市城镇居民购买及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很低的原因分析

1.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汽车的价位仍然过高。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传统汽车相比其价格过高,而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对单位和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双重补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之间的价差,从而提高了其相对竞争力。但是,徐州市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却不甚理想。徐州市属于二线甚至是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相对于发达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就普通居民收入而言,年收入在3万―5万之间。虽然新能源汽车有很大的补助,但最后购车的价位还是很高的,对一个工薪阶级而言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还是有很大的压力的。传统能源的汽车七万左右就能买到,可想而知居民更倾向于传统汽车。

2.居民对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推广政策的认知程度低。虽然我国在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但是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89%的居民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存在,但是只有49.8%左右的人对新能源汽车有了解,大概只有8%的人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过全面的了解。就新能源汽车的法规政策及优惠政策而言,居民更是不了解了。从我们调查结果来看,真正了解相关政策的居民数量不足5%。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及生产商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3.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不便利

3.1充桩(站)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从调查数据显示,徐州市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充电桩是在2015年才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充电桩虽然已经建了1000多个,但是投入使用充电桩的数量才140个左右,很多分布在一些繁华地段,而在居民区分布的充电桩数量更是少得可怜。虽然充电站的数量与加油站数量相比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加油站提供动力的效率是充电站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司机在路上开着车,半路出现没电的情况,周围有没有充电站,流动充电车充电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司机本身会有不满,甚至会出现影响道路交通等一系列的问题。

3.2电池充电时间长。纯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一般为快速充电方式、慢速充电方式。快充和慢充是相对概念,一般快充为大功率直流充电,充满电要一个小时,慢充指交流充电,充电过程需6小时-8小时。电动汽车充电快慢与充电机功率、电池充电特性和温度等紧密相关。在调查中,有一位徐州市民向我们大吐苦水,他说买了新能源汽车之后,充电成了困扰他的一个问题。在买车时候厂家自带一个小型充电桩,但是由于家住8楼,充起电来很麻烦。另外,他害怕充电过程中出现事故,一直使用慢充,充电要8个小时左右,很是麻烦。燃油动力汽车补充动力仅仅几十秒,而新能源汽车需要6-8个小时,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要想使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便民性是努力的方向。

3.3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存在缺陷

在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给人的感觉是技术上不成熟、不可靠,使用起来不方便。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成熟性主要体现在驱动车辆行驶的电池的能量密度低和电池存在爆炸起火等安全隐患,导致续航里程和熟读都远劣于传统能源汽车。就目前电池的实际单位储能比只有汽油的十分之一左右。我国纯电动汽车部分核心技术仍然缺乏,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产品在可靠性方面落后于国外的先进产品。

三、相关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宣传,增强居民新能源汽车的认同感。以政府的名义宣传新能源汽车,增强广大消费者对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认知度。厂商、政府、媒体应联合一致,让“低碳”、“环保”、“新能源汽车”深入人心,并且要对新能源汽车的概念,类型,优势及相关政策进行具体阐述,让居民有充分的认识。

2.加快充电站(桩)配套设施建设,使居民真正享受实惠和便捷。。新能源汽车要在私家车购买及使用方面取得突破,政府在政策方面必须大力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要明确地方政府和汽车厂商的责任,推动落实徐州市各区域建设充电设施的要求。如果充电设施非常普及,汽车充电与加油同样便捷,价格又比加油实惠,居民自然会做出选择。

3.加大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入,联合相关企业及研究机构,进行技术革新。新能源汽车要想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成为真正的主流,就需要在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无论是在价格或是实用性方面都能够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这样才会使居民能够真正认同,使用新能源汽车。

篇6

关键词: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能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一)中国能源特点

1.人均能源拥有量低,储备量低

我国能源探明及可开采总量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1)。

表1 中、美与世界能源储备比较(1994年)

引自:霍雅勤. 中国能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2.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不均衡

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其次是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能(表2)。从表2可以得出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约为76%,居世界首位,但是煤炭资源在满足我国能源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 ]。

表2 中国一次能源资源结构

3.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表3)。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则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输”的产销格局将长期存在,造成过大的输送建设及能源输送损失 [ ]。

表3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构成

引自:付融冰,张慧明. 中国能源的现状.

(二)利用现状

1.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

中国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煤炭,目前煤炭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76%。同时,煤炭质量普遍低下,我国商品煤的平均硫分约为1.01%,平均灰分为23.85%[ ]。大量消费煤炭,特别是大量以终端直接燃烧方式消费煤炭,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

2.能源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费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初步统计,我国能源利用总效率约为 32%,比发达国家低 10 %以上,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 28.6%,欧盟的 11.6%,日本的 10% 。

3.能源价格未能反映其经济成本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

目前我国的能源价格并未完全反映其经济成本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目前,尽管我国的人均能源较为贫乏,但能源价格却接近于人均能源丰富的国家。这种局面与我国能源生产成本较低有一定关系。我国的能源价格由过去的完全计划调控过渡到现今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双轨制。政府对能源价格的控制程度通常与该能源种类的相对紧缺性有关。

二、中国能源、经济与环境问题

(一)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发展,目标是社会发展,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是环境保护。而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环境、经济等要素密切相关[ ](表4)。

表4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

引自:李长明.经济增长、能源与生态环境.

数据来源: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编《中国能源年评199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

1.能源与经济

能源是经济文明必需的生产要素和投人因子,经济发展是以能源为基础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有依赖性,即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另一方面,能源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因为经济增长可以促进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合理利用。但能源作为经济动力因素的同时也是一种障碍[ ]。能源的逐渐枯竭及能源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2. 能源与环境

能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同时其废弃物对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污染。污染物以气休、液体、固体形态存在,气体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的根源,液体和固体污染物则是江河土地污染的元凶。能源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有两种:一是地区性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包括烟尘,SO2,NO,CO等有害物质)、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对地区造成的影响,其中大气污染的影响最为严重;二是全球性的影响。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都和能源大气污染有关[ ]。

3.环境与经济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环境的定义,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等,既是环境要素,也是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同时,环境又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环境质量的好坏对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说保护或破坏环境,就是保护或破坏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既可以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成为经济的发展的阻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当前能源利用对环境污染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1.能源利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伴随能源消耗产生的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这些污染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占用土地、热污染等。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且以产生严重的SO2污染的煤炭为主,是第一大煤炭消费国[ ](表5,表6)。

表5 中国SO2排放量及其预测

引自:Kazuyya Fujime.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

数据来源:IEEJ.能源数据和模型中心

表6中国CO2排放量及对世界CO2排放量的贡献及趋势

引自:Kazuyya Fujime.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

数据来源:美国和加拿大的数据见IEA的《世界能源展望》,中国和印度的占比数据见IEEJ的《2020亚洲能源展望》,中国人口和中国CO2排放量见IEA的《经合组织和非经合组织国家能源平衡:1988-1999》,2010和2020年的数据为IEEJ的预测.

2.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能源生产粗放,单位GDP增长的能耗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结合我国能源国情,我国能源开采量及布局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能源开采量的增加速率远远不能满足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因此,近几年,曾几次出现严重的能源供给不足现象,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从能源布局来看,发达地区能源严重匮乏,其经济发展所需能源大部分来自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在能源的输送过程中,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成本,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间接导致经济损失

根据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不同时期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严重(表7)。这些估算是不完全的,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结果。但是,根据这些估算就可以发现,中国的大气污染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 ]。

表7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引自:周凤起.发展环境友好能源,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小结

能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断开发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对缓解能源短缺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能源、环境与经济有着复杂的关系: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并存、能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因此,处理好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 ]郭育光.矿区环境监测与治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 ]刘红.我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4, (10):21.

[ ]延吉生.我国能源资源状况―利用现状与发展战略[J].金属矿山.2003,(8):1~4.

[ ]史立山.中国能源现状分析和可再生资源发展规划[J].可再生能源.2004,(5):1~4.

[ ]万红飞,周德群,高亚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经济(3E)关联模型[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报.2000,13 (1):50~53

[ ]隗斌贤.经济增长中能源阻碍及其对策[J].中国能源.1997, (1).

[ ]郑楚光.洁净煤激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 ]王沅.黑色绿色的岔口[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 ]宿伯杰.《京都议定书》―中国的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62~63.

篇7

关键词:新能源;安全;立法;核能

Abstract: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sing of new energ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China’s resource strategy. A perfect law system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new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new energy in China,and it involves two layers:macro security and micro security. There are lots of shortages in the security legislation of new energy in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legislation of nuclear power security as an example,and claims that nuclear power security legal system should include legislative structure,basic principles,enforcement mechanism and details.

Key words:new energy;security;legislation;nuclear power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增加,常规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解决和补充我国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的能源战略目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过程涉及众多的法律关系,本文主要就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安全机制的立法问题进行探讨。

一、能源安全及其现状

安全是人们最常见和最常用的词汇之一,通常是指各种(天然的或人为的)事物对人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造成损失、不发生事故、运行正常、进展顺利等安顺祥和、国泰民安之意[1]。其外延既包括个人身心免受外界危害,也包括社会稳定和谐、国家有序运转。对能源安全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宏观安全,即在国家能源战略上考虑的能源安全;二是微观安全,即在具体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对居民、环境造成损害。

1.宏观能源安全(注:本文主要论述微观能源安全,对于宏观能源安全不做深入探究。)及其状况

宏观上的能源安全主要是指能源供给安全。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结构以常规的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7%。但化石能源正面临逐渐枯竭的问题,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按照目前所探明的储量,只能维持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而且,化石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给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探寻符合自己国情的新能源开发之路,如德国和西班牙的风能、瑞典的生物质能和英国的光伏发电与潮汐能。

但是对于核能,各国的态度则不尽相同。法国是大力发展核能的典型代表,大约80%的电力来源为核能,美国、日本的核能占发电量比重也超过了30%。在德国,虽然也曾一度把核能作为发展的重点,但由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的影响,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核能的价值。2002年德国通过《核能禁止法》宣布放弃核能,计划到2020年逐步关闭所有核电站;瑞典也于1980年通过全民公决决定将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核能源[2]。但客观地讲,核能相比常规能源是一种公认的清洁、高效的能源,是一种技术比较成熟,成本相对低廉,适于大量商业开发的能源。虽然出现了数起事故,但大多是人为因素导致而非技术上的问题,正因如此,大多数国家都将核能视为应对能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手段,即使是明确立法终止核能的德国,随着能源紧缺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增大,重新启用核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一次性能源消费国,但常规能源的保有量却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除了煤炭基本可以自足以外,石油、天然气的供应缺口很大,大多依赖进口,这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这种状况,我国的应对之策一方面要积极通过外交手段改善与主要能源输出国的关系以确保常规能源尤其是石油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这是长远之计。对此,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2005年2月28日十届人大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在众多的新能源种类中,由于分布特点、技术成熟度及自身特性等方面差异显著,在开发利用中也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针对我国常规能源尤其是石油供应异常紧张、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的现状,大力开发核能是当前较为可行的应对之策。但目前核能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不到1%,核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2%左右,这与世界上核能占一次能源6%~7%、核电占电力总量17%的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核电发展仍然显得落后,规模小,发展慢[3]。面对这种现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重点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逐步实现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自主化;要加强核燃料资源勘查、开采、加工工艺改造以及核电关键技术开发和核电人才培养。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kW,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左右,在建核电容量1800万kW左右。提高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微观能源安全及其现状

能源安全从微观方面来说主要是指在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即对人员、社会、环境的危害。在我国,常规能源在利用过程中突出的安全问题,如频繁发生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井喷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极大的损害,给社会环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常规能源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但是新能源并不等同于清洁能源,利用中也会存在安全问题:如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生物质能发电时排放的氮氧化物含量也比较高。其中利用核发电时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对核安全管理的任何疏漏和麻痹大意都有可能导致严重核事故的发生,酿成灾难性后果。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例:欧洲受污染的区域达到20万平方公里,受到核辐射危害的人数达到320万,直接致死的人数为50余人,还有数万人因辐射而致癌,周围大量动植物死亡或出现变异,而且还存在目前尚未明确的潜在危害[4]。由此可见,在核能开发中,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影响核能微观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技术安全。核能利用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系统工程,从铀矿采集到制成核燃料,再到核反应发电,最后到核废料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核燃料环,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放射性核废料。核能技术安全就是要解决将核废料产生的放射有效隔离在生物圈之外,因为一旦进入生物圈,将会给人类及自然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目前人类在处置核尾矿和低能核废料方面技术比较成熟,技术安全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处置高能核废料,高能核废料中所包含的钚有着长达数万年的半衰期,目前只能将其暂时浸泡在巨大的水池中冷却和封闭储存,还没有找到一个最终的处置方案。

此外,在技术开发中会面临开发失败的风险,对于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的开发方来说,风险的防范或减轻可以通过开发前充分的论证来保证开发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发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技术发展动态,同时可以引入商业保险制度,一旦出现风险,可以分散损失。

②管理安全。核电厂是一个大规模、复杂的人—机系统,其安全性依从于系统设备(硬件和软件)、环境和人员三方。随着科技进步,设备可靠性不断提高,运行环境大大改善。而对于人,由于其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特性,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和难以控制性,因而由人为失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事故发生率相对于设备事故率的下降而趋上升。有专家统计,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世界上所有工业事故中包含人为失误的从20%扩大到80%,核电站的平均人为事故率为70%以上。20世纪发生了几次震惊世界的严重核事故,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或者是操作规程不科学,或者是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这些事故对世界核电发展和核安全水平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成为促进核安全科学发展的动因,表明核安全法律制度的健全特别是有效实施保障在核能利用中应当占有显著地位。

篇8

【关键词】波浪能 综合开发利用 海岛及沿海地区

1 海洋波浪能开发前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能源进口国,发展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成为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近海岛屿的经济来源主要在海产养殖和海洋旅游两方面,由于电力、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近海岛屿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是一种改善岛屿供电、供水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见,随着示范工程的运行,海岛生活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势必会促进海岛旅游经济的发展。

利用海岛自身所具备的自然资源来解决海岛用电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岛屿居民用电、用水情况,提高居民生活条件,降低海岛对大陆输入能源的依赖度;既能解决居民用电问题,又无环境污染。

(1)伴随常规能源的日益紧张以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新能源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力发展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海岛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

(2)海岛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效地利用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污染和破坏,保护海岛当地环境。

(3)相比较于海底电缆输电的高成本和柴油发电的高噪声、高污染,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节约成本、改善环境。

(4)大力发展大陆近海海岛独立能源系统的建设,形成海岛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规模化应用格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远离大陆的西沙、南沙群岛、深海钻井平台的深入开发需要有充足的能源供给,海岛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2 波浪能开发利用现状

国内外对波浪能利用的研究已有相当长时间,经历了不少艰难和曲折,英国、日本、挪威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波浪能发电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波浪能发电装置主要分为沿岸固定式装置和离岸漂浮式装置两大类,而从目前波浪能所采用的转换原理上看大致可分为聚波蓄能式(水库式)、振荡水(浮子)柱式、摆式和筏式等。虽然世界上对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究开发历史不短,也研制了不少试验发电装置(电站),有的容量还相当大,但是目前整个行业尚未达到高度商业化的阶段。

3.1 国外现状

在国外,波能转换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益田善雄首先开发成功航标灯用微型波力发电装置。在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许多沿海工业化国家陆续开始波浪能开发研究,各类波浪发电装置波浪能转换装置的设计实验层出不穷,以英、日、挪为代表的各国专家在对众多波能转换装置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后,筛选出几种有前途的转换方案,各国相继建成了约20个波浪能转换装置或电站,逐步形成了小规模、商业化的运用开发。本世纪初以来,开发发电成本低、生存能力强的商业化波浪发电装置,成为当前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最成功的当属爱丁堡的Pelamis Wave Powe公司研制的“Pelamis”波浪发电机。目前,在葡萄牙、苏格兰等地分别有该装置的试验基地,其中,在葡萄牙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Pelamis”商用海浪发电站。

3.2 国内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波能研究开发国家之一,波浪发电技术研究始于70年代,从80年代初开始主要对固定式和漂浮式振荡水柱波能装置以及摆式波能装置等进行研究,且获得较快发展,微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成熟,小型岸式波浪发电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波浪能开发的规模远小于挪威和英国,小型波浪发电距实用化尚有一定的距离。

总结来讲,国内现有的波能转换装置通常采用岸线式或近岸式布置方式,它们对装置使用地点的要求十分苛刻,既要求该地区的近岸波浪能足够大,又要求沿岸地形适合相关土木工程建设,另外,此类装置多为固定式装置,存在抗恶劣天气能力差的缺点。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我国波浪能转换装置从上世纪80年展至今,但仍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来看,我国的波能转换装置的研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尚未形成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产品。

4 波浪能综合开发利用思路

多元化和综合利用是目前波能开发利用发展的新动向。在海岸工程领域.关于波浪能开发利用的研究和探索正在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结合防波堤等海工和港工设施建造波力电站,可为波能利用开创了新途径,是目前波浪发电行业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电站的土建可以结合工程进行,波浪发电的成本大为降低。电站的吸收波浪能的作用,还可减轻作用在海工建筑上的波浪冲击载荷,提高建设费效比,增加工程可靠性。对于重点发展旅游业,需要建设客滚船和游艇码头的沿海岛屿,为保护停靠船艇的安全,必须建设防波设施,研究比较把防波堤建设与组合波浪能发电系统建设,综合性策划、设计,结合起来建设,可以功能互补、减少重复、节约成本,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海岛的开发建设,还是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稳定可靠的能源动力作为保障,因此,解决能源问题对于开发与发展海岛至关重要。由于其孤立的地理位置,海洋岛屿无法实现电网覆盖,岛上军民的用电紧张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国海岛能源利用方式以大陆供给常规能源为主,具体分为海底电缆铺设直接供电及柴油发电两种方式。

海底电缆铺设直接供电普遍应用于距离大陆较近的海岛。离大陆较远的海岛无法铺设电缆,同时海底铺设电缆还会对海底植被和生态造成一定破坏,而且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柴油发电适用于具有一定电力条件(输变电设备等),因距离较远等因素无法通过电缆直接供电的海岛,需要用电只好采用柴油发电的方式,但是柴油发电存在运行维护成本高、燃料运输困难、噪声和尾气排放影响当地军民生活的问题。当内燃机出现故障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维修,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由于地理、气候、成本、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常规能源得不到持续供应,全国多数海岛仍处于缺电、缺水的境况,尤其是在台风频发的东南沿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视,相关学者提出了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解决海岛能源问题的方案。利用波浪能解决海岛、沿海的部分能源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伴随常规能源的日益紧张以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新能源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力发展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远程网电和海岛柴油发电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

海岛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效地利用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污染和破坏,保护海岛当地环境。

(2)相比较于海底电缆输电的高成本和柴油发电的高噪声、高污染,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节约成本、改善环境。

(3)大力发展大陆近海海岛独立自然能源系统的建设,形成海岛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规模化应用格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远离大陆的西沙、南沙群岛的深入开发需要有充足的能源供给,海岛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海水淡化、植物培植等入手,形成独立的自然循环经济结构,可以为海岛人类生存、长期生活、支撑发展、维护权益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在经济效益上,目前近海岛屿的经济来源主要在海产养殖和海洋旅游两方面,由于电力、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近海岛屿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海洋波浪能开发利用技术是一种改善岛屿供电、供水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见,随着示范工程的运行,海岛生活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势必会促进海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将这部分能源开发与海水淡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养殖、海岛建设、海上旅游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效益上,利用海岛自身所具备的自然资源来解决海岛用电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岛屿居民用电、用水情况,提高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当地人气,降低海岛对大陆输入能源的依赖度;既能解决居民用电问题,又无环境污染;示范工程将为解决近海岛屿供电、供水问题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及其大范围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煤化工;洁净技术;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398-01

1、 煤炭的重要性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并且这种比例,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在我国能源的供给中,煤炭的位置仅次于石油的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的新型能源,这些新型能源虽然改变了能源的布局情况,但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煤炭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煤炭在能源消费出现了下降的趋向。因此,研究煤化工和洁净技术就显得十分必要。

2、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利用现状分析

2.1 煤化工的含义和特征

煤化工顾名思义就是将煤为基础材料变换成气体、液体等等过程。我们之前了解的煤化工是煤的气化、液化等等过程的产物,而现在在这个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内容诸如还可以通过氧化、溶剂处理得到的材料等等。

新一代煤化工的技术的概念就是以煤气化为主导,一碳化学作为辅助材料,然后制成各种产品的工艺。

煤化工的特点根据煤的变化而进行变化,但一般有以下特征:涉及到的专业较多(地质勘查专业、化学专业);涉及到的工艺较多;由于其复杂性,涉及到的成本较大。但是,新一代的煤化工具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优势。新一代煤化工技术的比较明显的特色就是能源上的综合优化,与周围环境和谐发展。

2.2 洁净煤技术的含义及其范围

洁净煤技术最早提出来是为了酸雨的治理。洁净煤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煤的加工过程中,能够使其效率提高,不污染环境,达到最有效果的技术。因此,通过定义可以得出,洁净煤技术污染程度低、技术较为新颖。在操作方面,技术可以分成开采方面、提前处理方面、控制方面、发电方面、利用效率方面的等等。

总的来说,洁煤技术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过程中都是较为合理和环保的即洁净消费。所以,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可以归咎到这个里面。

2.3 目前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的问题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新一代煤化工发展并不是很快。而现在它的特点和优点正好是我们目前整个世界背景下所需要的。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是以化学专业相关为背景然后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项研究是从1983年开始的,现在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技术有配煤燃烧专家系统,先进煤精制过程,温和煤气化项目,煤制液体甲醇/二甲醇工艺等等。

从国内的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成就,另一部分为缺点。在成就里面讲述到的内容有原有的煤化工的技术的产品量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煤气化工艺,所带来的产量年年提高;煤基一碳化工工艺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醋酸纤维的能力有所提高以及从甲醇里面得出其他有机物的工艺也取得了显著性进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比较新的煤炭技术诸如灰熔聚气化技术等等;洁净煤技术能够对我国的环境以及国家的长期发展都会有重要的影响,现在在我国,已经把洁净煤技术划入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中;并且国家已经相应的一些高校把重心转移到该技术的研究之上,也在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的洁净煤技术的相关人员;最后,我们在这些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模型诸如PDAS模型等等。从我国的目前形势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纸上谈兵,一些规划只是出现在口头上,而并没进行落实;在该领域研究出来的成果数不胜数,可是能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的微乎其微;从国外借鉴别人的技术数不胜数,可是属于自己的真正技术特别少,并且即使在有的情况下,这些技术并不是成熟。

3、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对策建议

3.1 从我国的现有状况得出

从目前的形势看出,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真实的原材料。一旦材料或者资源上存在问题,那么该项技术的发展出现错误。对于出现错误的,一定要认真总结,吸取教训。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的遵守一些规则即效益、生产技术方面的主要性等等。它往往涉及到的东西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对于技术的评价必须要看其是否符合我国的现有背景,在选择技术上尽量要成熟、较为先进最重要的是能够运行等等。在该方法上要尽量丢弃那些污染技术程度较高的技术,可能它符合国家的标准以及相关方面的要求,但是尽量不要再使用,另外,在技术的考核方面还需要结合着我国的现有的状况诸如资源方面的情况以及国家政策方面的要求等等。在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的选择上,要考虑其经济性,并且要进行合理地计划。在技术上一定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科研,并且要秉着长期不断地创新的原则,一定要侧重于基础方面的研究,并且还要侧重于其创新,要达到这方面的相应的条件必须有建立相应的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有一套相应的高素质员工的队伍。在整个煤化工的技术中,煤气化是特别重要的内容。在该项技术中,煤气化需要重视,并且在该方面的投资上需要加大力度。

3.2 侧重于较为重要的内容

我国能源技术未来走向的趋势是和谐、成本低、多元化、切实可行的,有创新性。所以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的发展的重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在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方面,尽量使该项技术达到污染环境的最低限水平,并且要保证其高效率的运转;在发展上面尽量使用一些有机物的燃料的,并且尽量扩大其应用;尽量使煤化工的工艺含量高些;在发展上提倡多元化的项目;在能源材料的科研上尽量使其能够满足各种各样的条件诸如高温、腐蚀性等等。

4、结束语

煤炭行业一直在我国的能源供给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它的优势也是传统的技术不可比拟。因此,煤炭的高效率的利用以及结煤技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本文从研究煤炭的重要性出发,详细地介绍了我国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技术利用现状与对策建议。希望本文对研究该领域的人员有所帮助,若有不足,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谢克昌.新一代煤化工和洁净煤技术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03,06:15-24.

[2] 郁向民,李文鹏,徐显明,夏志辉,曾群英.我国煤化工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云南化工,2005,02:57-62.

[3] 舒新前,李分霞.试论我国新一代洁净煤技术的优先研发领域[J].中国煤炭,2006,07:55-56+58.

[4] 周则男.化工综合利用:煤炭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来自中国国际煤化工及煤转化高新技术研讨会的报告[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2,11:4-5+53-54.

篇10

事件:

国家发改委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

《规划》表示,“十一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点评:

自07年以来,我国加快发展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频繁出台:电监会《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发改委、环保总局和电监会联合《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发改委主持召开南方地区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工作座谈会;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本次《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出台的。

从《规划》中可以看出,几类可再生能源将齐头并进,共同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水电:

水电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我国水利资源丰富,尤以长江及其上游金沙江流域为最,全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达到5.4亿千瓦。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全国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7300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到1.9亿千瓦;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3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2%左右。拥有大量水电资源的公司如长江电力(600900)、桂冠电力(600236)等将受益。

风电:

风电是目前除水电外最具规模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有43.5亿千瓦,发展潜力巨大。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到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目标由原来的500万千瓦变成1000万千瓦。国家将重点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风电场和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做好甘肃、内蒙古和苏沪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准备和建设工作。但目前我国规模风电开发实行的招标制度导致市场竞争激烈,而核心技术主要依靠进口的现状使得风电成本居高难下,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风电将快速发展,而受益更多的可能是风电设备龙头企业,如金风科技(002202)、东方电气(600875)等。

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发电比小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发电的电能质量更好、可靠性更高、经

济价值也更高,但由于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量为7亿吨标准煤,随着退耕还林和种植薪炭林,到2020年生物质能资源量可达9-10吨标准煤,在能源资源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将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4000万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300处,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农林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初步实现生物质能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培养一批生物质能利用和设备制造的骨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