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政治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政治的本质

篇1

法治国家除了应当具有民主完善、人权保障、法律至上和法制完备的特征之外,还应当具有司法公正、制约权力、依法行政和首重权利的特征。

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司法就是要公正地解决一定的社会矛盾及其法律上的冲突,它是国家这一公共权力因冲突着的各方无法自主地解决纠纷,而为其设定的由国家专门机关予以裁决的纠纷解决机制。司法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其最终来源是民众权力的让渡。司法机关的根基在于人民对它的信赖,这种信赖建立的依据就在于司法公正。

制约权力是法治国家的切实保证。权力的根据在于人民对权力的赋予和对于权力行使的认可。从总体上说,权力赋予的过程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参与,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直接参与,因此,为保证权力的赋予是正当的,就有一个对权力赋予过程的监督问题。至于权力的行使,更不可能由每一个人来完成,它必须由公众依照一定的程序认可的人代为进行。管理社会权力的人的行为是否是为公众利益的,如何保证他们永远为公众的利益而工作,使对权力行使的制约显得必不可少。在制约机制中,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是法律。这主要是因为,权力的行使最好是以法律制度作为根据,并以法律制度作为范式与轨迹;在制约权力的规范中惟有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做保证,并具有公认公知的特点。

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由于行政权力具有与其他权力不同的独特性质,因此,在强调制约权力的同时,有必要对依法行政予以特别的重视。行政工作内容最为丰富,涉及的社会范围最为广泛,与社会民众的联系最为密切,行政能否依法进行,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制约权力是从权力之外考查权力行使而提出的要求,侧重于对权力的外在约束;依法行政是着眼于行政权力本身而对行政权力所提出的内在要求。行政的内容、形式、程序都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要求进行。依照法治原则,凡是在法律上没有根据的行政行为就是违法行政,就应当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这与法治对公民行为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公民的行为不必要求具有法律上的根据,他只要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即不受法律的追究与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混淆了法治的不同要求,甚至把法治的不同要求完全倒置,这是根本错误的,只能走到法治的反面。

首重权利是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法律是特定权利和义务的载体,是一定数量权利义务的集合,无论是强调权利还是强调义务,在逻辑上都具有同等的效果。是首重权利还是首重义务,是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重要区别。由于每个人都有关心自我的本能,权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具有比义务更大的号召力,因此从保障权利出发带动义务的履行,比从义务出发保障权利更加有效。在终极意义上,权利是权力的基础,在社会现实中,权利往往难以自保,并易于受到权力的侵犯,在这一点上,也应当特别强调首重权利。

篇2

关键词 沙区植被;基本特征;植物区系

中图分类号 Q9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39-02我国“三北”区域广阔,浩瀚的沙漠、戈壁、盐漠、沙化土地具有多种生态条件,对沙区植被有深刻影响。分析我国沙区植被的基本特征,可为研究生态条件与植被关系提供依据。

1 纬度偏北

我国沙漠分布于东经75°~125°、北纬35°~50°,是世界上纬度最偏北的温带荒漠。荒漠的温带性显著,大陆性气候十分强烈,各个气候要素的年变率、月变率、日较差均甚剧烈,降水相对变率为60%,降水极端年变率可达6倍以上。因此,沙区主要发育耐极端变温的广温型、中温型植被。

2 地势较高

我国沙漠大致分布在13块高平原、台地或高湖盆中,沙漠分布的海拔高度大部分为1 000 m以上的高平原,最高的柴达木沙漠海拔在2 600~3 000 m,这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寒荒漠。虽然该区植物种类少,但在盆地四周山麓、山前平原发育不少耐干寒、抗盐碱、耐风蚀沙埋的植物。

3 深居内陆

我国沙漠深居亚洲大陆中心的腹地,大部分沙漠离海洋1 000~2 000 km以上,海洋的水汽很难进入,除东部地区降水为250~500 mm外,大部分降水均在100 mm以下。从东往西,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植被分布也明显呈东北、西南径向分异的现象。在东部干草甸草原干草原区中西部及其西南缘分布草原带沙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在荒漠区的北缘和东南端为一个较狭窄的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区,这就是准噶尔的北部台地和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的草原化荒漠植被,在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一线西侧则分布大面积典型的温带荒漠植被,因而植被的径向地带特别明显。而南北之间的纬度地带性虽有所表现,但不甚明显,如南疆以暖温带灌木植被为主,北疆则以中温性温带荒漠植被为主。这正是我国荒漠植被分布与世界各地不同的特征之一。

4 带状分布

我国沙区除东部草原带沙地分布于较为平坦微起伏准平原状台地外,地貌的基本特征是高山与盆地相间,形成既有明显的分界又有联系的地貌单元。各个沙漠四周高山环抱,地形十分闭塞,沙区内部为山地、丘陵所分割形成若干盆地地形,而此类内陆盆地在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上都具有同心圆式环状图式,即自盆地向盆地中央可有规律地划分为几个地貌基质带[1-2]。由于中小地形、基质的分异,导致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等一系列生态要素的再分配,由残山山地至沙漠中心呈不规则的同心圆状分布山地旱中生、中生的乔、灌木植被,残山旱石生植被或强旱生的灌丛—沙漠沙生半灌木、灌木植被—湖沼盐池四周盐生植被等。

5 气候在植被上的反映

5.1 气流影响

沙区东部草原带沙区发育有白榆及耐干旱、抗贫瘠、耐沙埋的樟子松等中生、旱中生乔灌木与多年生草木相结合的群落,而在中西部发育的主要为强旱生、超旱生小灌木、小半灌木、灌木半灌木群落,并存在夏雨型一年生草本,而春雨型短命植物几乎全然不育。植物的区系以亚洲中部成分为主[3]。而北疆中西部和南疆西部夏季仍在西北风、西风控制下,仍属西北风系,降水由西向东减少,且季节分配均匀,冬、春季降水可占全年降水的40%~50%,与中亚降水有其相似性一面。由于冬春积雪,水分的有效利用率较高,具有多种中亚类型的植物分别组成以小灌木、小半灌木为优势的群系,并由其构成与中亚相似的地带性荒漠植被。但总体来说,我国荒漠植被与地中海气候型控制下的北非荒漠的以常绿小灌木—常绿草本为主,短命植物普遍存在的植被显著不同。

可见,气候环流场结构、风雨形势不同,对植被分布有显著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固沙造林树种的选择和“适地、适树、适时”三适规律的应用等带来一系列不同的特点。

5.2 日照影响

沙区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2 500~3 000 h以上,年积温3 500~5 000 ℃,无霜期120~300 d,干燥度1.5~8.0,连旱日数30~160 d以上,气候干旱,夏季炎热,除东部草原区、柴达木盆地外,大部分地区的7月平均气温为20~28 ℃,因而发育的多为夏绿超旱生、旱生、耐高温的灌木、小灌木。

5.3 低温影响

由于冬季严寒,1月平均气温除少部分地区在-10 ℃以下,大部分地区在-20~-10 ℃,极少地区可达-25 ℃。因此,沙区发育许多小半灌木,冬春地上部分绝大部分死亡,仅有靠近地表的一部分高茎节在枯枝落叶覆盖下越冬。

5.4 冷热变化影响

冷热变化剧烈,年较差30~50 ℃,极端较差60~70 ℃,一般平均日温差10~20 ℃,夏季平均日温差常在30 ℃或30 ℃以上。在这种温差很大的情况下,植物除在夏、秋季需具有抗干旱、耐高温的能力外,秋、冬季还必须具有抗温度骤然降低的能力,需具有很强的抗寒性[4]。即使在夏季缺水状态下进行光合、呼吸、蒸腾等特征外,还必须具有适应日际温度急变的生态、生理适应能力,这是植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日际、月际、季际变温剧烈的种类被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结果。

5.5 风沙影响

沙区年平均风速一般为3~4 m/s,风沙日数一般为30~100 d,风区达150 d左右。大部分沙区起沙风可达300次左右。在长期风大沙多的条件下,植物具有抗风沙、抗风蚀、耐沙埋、抗风暴等一系列生态适应能力。在繁殖方式上植物常营无性繁殖,种子更新较少或极少。植物适应极端干旱条件,根系特别发达。流沙上先锋植物水平根系发达,处于沙生演替系列中后期的植物则垂直根系发达。也有水平根系与垂直根系均很发达的旱生植物。

6 沙区植物区系特征

我国沙区常见的植物种约为800种,包括山麓、戈壁、山前平原、盐土等各种生境上的种类,共有1 800种左右。如果包括荒漠区各山系山地在内,据初步统计全区植物种为3 913种,约相当于中亚总种数6 000种的2/3,隶属于129科、816属。其中,含单种属数为344属,含2~4种的属数为264属718种,二者合计608属,占总属数74.51%,而二者合计种数为1 032种,仅占总种数的27.37%;含10~20种以上的属数为84属,占总属数的10.29%,含有种数为1 945种,占总种数的49.71%;而含5~10种的属数为124属,占总属数的15.20%,种数为906种,占总种数的23.2%。由以上区系统计分析可见,我国荒漠区约有3/4的属为含单种属与寡种属,而其所含种数稍超过荒漠区植物种数的1/4。而占总种数49.71%的植物,均包含在含有10~20种以上的属数中,占总属数的10.29%。由此可见,我国荒漠植物区系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显著,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荒漠植物区系的古老性与荒漠性[5-6]。随着荒漠形成及荒漠的自然条件加深过程中,使植被逐步向旱生、超旱生方向发展,其大多数具有特殊的旱生、超旱生结构与生理生态特征,大部分植物是亚洲中部地方化的产物,分别具有优良的固沙、抗旱、耐盐碱、抗风蚀沙埋的性能,也是丰富的固沙植物资源。

7 参考文献

[1] 时永杰,常根柱.我国北方沙漠化概况、沙区地貌与气候特征[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3(S1):90-93.

[2] 赵广智,马增旺,邢存旺,等.宣化县黄羊滩原生植被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及保护利用[J].河北林业科技,2007(2):12-15,21.

[3] 付晓燕.黄羊滩人工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4] 何志芳,陈红锋,周劲松.广州南沙区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类型[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1,40(4):26-31.

篇3

关键词:政府 危机管理 启示

危机和政府危机管理

按照国际社会的通常看法,“危机是指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它具有威胁性、不确定性和紧迫性等三大特征。它们给决策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即决策压力。从类型上,危机可以划分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从危机的构成来看,在广义上,它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干旱、洪水、SARS、禽流感等;人为因素如疏忽大意、非预见性等造成的重大事故如飞机失事、火车出轨、煤矿爆炸、集体中毒、病毒流行等;人为故意因素造成的社会动乱,如党派纷争、民族冲突、宗教对抗;恐怖活动或恐怖事件;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武装冲突或战争。

由于危机不仅在物质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公众的心理层面产生了普遍的恐慌和不安全感,严重影响社会公共生活,在此情形下,政府出面缓解危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危机管理在政府的管理职能中的重要性勿庸置疑。

近年来,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如何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国家政府设立处理危机的常设机构,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在危机的预防、预警、处理等各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构建全过程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从而使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在信息化、多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各国政府所面临的管理环境也越来越开放和复杂。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所说:“今后的战略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震惊世界的2001年美国9 .11恐怖事件、2002年俄罗斯人质事件、2003年东南亚非典疫情、2004年圣诞节期间的印度洋海啸大地震,以及2005年美国遭遇的特大台风,更使得各国都谋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以保障本国的安全和利益。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纷纷组建了较为健全的危机管理系统,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规范作为危机管理的法律操作平台。本文以日本为例,就其危机管理体系做出阐述,目的在于从中获取应对危机的有益经验。

日本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概述

日本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国民的生存忧患意识和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也相对较强。其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构建,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是随着危机事件的频繁出现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基本框架

日本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首相,内阁官房,安全保障会议和中央防灾会议。其中,首相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和地位都非常重要。在有关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时,首相有权根据事态发展的需要召开内阁会议提出议案,与内阁成员商讨对策,做出决定。内阁官房(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办公厅)是首相的辅佐机构和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机关,在日本的危机管理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保障会议主要承担日本国家安全危机管理的职能。中央防灾工作会议的主要职能是当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火山爆发、台风与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时,负责制定和促进防灾规划的实施,同时,还设有由专家学者及官员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如“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域专门委员会”和“地震防灾基本计划专门委员会”等。日本政府还在首相官邸的地下一层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在这一危机管理体系中,日本政府将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别,启动不同的危机管理。

突出特点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共有防灾减灾法律近40部,由于法律体系完善,日本危机管理机制在防灾救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政府、媒体与民众良性互动、信息透明。危机管理组织一直与新闻媒体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媒体按照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报道,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三角关系,既受制于政府,又影响着政府,既引导着公众又满足着公众需求。在这三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危机管理者需要主动与媒体协调关系,妥善利用媒体的积极作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如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正是因为有了媒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在灾区居民的协助和支持下,抗震救灾工作不仅得以顺利进行,还避免了震后疫病。

情报系统精确高效。情报是危机管理的关键,自1997年1月20日正式成立情报本部以来,大大减少了过去各情报机构各自为阵带来的弊端,情报传递得以畅通无助,减少了失误。此后,又于2001年3月增设了“紧急动态部”,专门负责收集和处理可疑船只进入“日本领海”的情报,以加强“领海防务”,对日本的情报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众危机意识强烈。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一旦危机来临,大众的极度恐慌会造成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日本很重视安全时期对国民的危机教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危机教育和学校的危机教育,以增强防范危机意识,尤其重视培养全民危机意识和训练避险自救互救技能。

日本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各国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都须建立在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才能应对因不同天时地利人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危机。我国目前在危机对策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制度性框架,原有的机制有极大的局限性,因其主要针对战争及国内政治安全领域,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还很低。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这块“他山之石”,学习其先进的危机管理机制及其运作经验,以利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

完善制度,提高效率

日本危机管理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演变过程,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灵活有效的机制。神户大地震以后,日本防灾管理体制就由“综合防灾管理体制”逐渐转向了“国家危机管理体制”。我国政府也应从被动应付突发事件的体制逐渐转向主动预防和迎战突发事件的体制,尽快弥补体制漏洞,构建一个危机社会中的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政府、信息政府和危机政府。在此过程中,紧急立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尤其重要,它不仅能增强危机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还可以确立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启动实施的合法性,同时对国家最高决策者启动危机管理机制有严密的法律约束与监督。同时,还要依靠法律来调整紧急状态下的各种社会关系,以防止因突发事件导致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失控。

目前,我国已确立了一些法规,制定了诸如:应对社会动乱的《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应对安全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防治法》等。然而,这些制度不乏缺陷,如:过强的独立性、过重的部门管理色彩、分散的管理体制,不统一的国家级紧急事务管理机构,造成了缺乏对年度或较长期的宏观性的总体考虑,缺乏预警分析,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习惯于一种被动的反应模式。因此,建立一个在健全法制基础上的集危机预、防、抗、救、建于一体的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依法运转、成本低廉的新危机管理体系,是适应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迫切需要,以及切实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体制保证。

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现代传媒的发达,使得任何地方的危机事件都有可能迅速波及世界的每一角落,成为全球性话题,这也会使得危机的影响扩大化。在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通常是直接目击人,对危机事态的掌握有第一时间性和较强的准确性。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解决突发性灾难中的积极作用,使其在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担当好积极媒介角色,通过比较完善的危机信息披露机制, 及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披露有关的危机信息, 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 稳定公众的情绪,减少流言,获取广泛支持,鼓励民众自救、互救,促使危机朝着好转的方向发展。无庸置疑,建立一种有益于政府、媒体与民众之间的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非常重要。

建立危机事件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向民众公布真实的信息,对于政府危机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有关机制应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将有关的法律程序固定下来。此外,政府和媒体还可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和定期召开的记者会、听证会、开通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来建立政府与公众间畅通的信息公开渠道,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平息事件。同时,因信息传播具有多样化和多途径化,政府还要重视对新闻媒体的管理和引导,督促其肩负好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严防保密信息的泄密报道和信息的失真报道,对社会公众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危机事态的顺利解决。

加大防灾教育力度,增强危机意识

就危机管理活动来说,可以分为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尚处在潜伏期的危机,主要是依靠加强预防危机的管理。事实上,许多危机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如:某些自然灾害是可以预测的;某些人为故意造成的社会动乱也是能够事先发现迹象的。因此,在危机管理的早期阶段,对可能潜伏危机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非常重要,有效的预警可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要加大防灾教育的力度,让民众了解灾害、增强大众危机意识、懂得防灾手段。必须设立危机预警系统,对危机潜伏期的信息、情报及时处理,并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分析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危机发生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到防患于未然。要依靠一种常态的、健全的政府管理系统,避免因决策失误和管理漏洞将潜伏危机变成现实灾难。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百姓缺乏灾害教育,灾害意识和防范能力较为薄弱。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政府已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前提的今天,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已得到高度重视,它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发展的基础,应将危机教育体系和危机防范措施的建设纳入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议程,并辅之以相应的法规制度,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证我国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探讨发达国家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内容,有助于完善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体制,而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应对危机的基本保障。本文通过对日本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分析,望能对我国构建危机管理机制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政府采购救济制度 政府采购法

一、政府采购救济制度的必要性及国际范本

救济制度是针对法律所规制的权利并不一定会得到现实保护这一人类社会实践而设计的,旨在保护受损权益、恢复权利义务结构的平衡。有权利必有救济,无救济则无权利。在权益纷争中没有使权利受损方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机制或这种救济制度运作不畅通,都会导致社会混乱,因此,现代法律制度一般都规定有救济制度。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尤其是在前契约阶段,采购过程主要由采购实体单方行为主导,容易导致对供应商权益的损害,供应商也往往会对资格认定、采购合同的订立程序、采购合同的授予以及合同的条件等问题提出异议。因此,政府采购救济制度是政府采购规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障供应商合法权益、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中采购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保证政府采购正常运作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为此各国均在其政府采购法中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救济制度体系。其中,《WTO政府采购协定》(简称GPA协定)最具有代表意义。

GPA协定救济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规定在该协定的第20条第22条之中,内容具体包括:磋商、质疑、司法审查和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等,其核心是质疑。GPA协定第20条质疑程序中将救济程序分为磋商与质疑两种:

(1)磋商,如供应商就在一项采购过程中存在违反本协定情况提出申诉,则每一参加方应鼓励该供应商与采购实体进行磋商以寻求解决其申诉。在此类情况下,采购实体应对任何此类申诉给予公正和及时的考虑,且以不损害在质疑制度下获得纠正措施的方式进行。由此可见,磋商并非质疑的必经程序,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即供应商在提出质疑前,不必先经过磋商程序。

(2)质疑,依据GPA协定第20条第二款规定,缔约国应提供一套不歧视、及时、透明而有效的程序,使供应商有权就与其权益相关之采购实体违反该协定之行为提出质疑,该套程序必须遵循不歧视、及时、透明和有效的原则。

各项质疑应由一家法院或与采购结果无关的独立公正的审议机构进行审理;该审议机构的成员在任职期间应免受外界干扰;如果受理或处理质疑的机构不是法院,则应当规定以下程序:(a)在作出评价或决定前能听取参加人的陈述;(b)参加人可被代表和陪同;(c)参加人应参与所有过程;(d)审议过程可公开进行;(e)应书面作出评价和决议并对其依据进行说明;(f)证人可出席;(g)向审查机构披露文件。

二、我国《政府采购法》中政府采购救济制度的基本规定

2002年通过的《政府采购法》,专门设章具体规定了质疑与投诉制度。这是我国政府采购阶段救济制度的根本性规定,也直接体现了国际协议——《政府采购协议》的基本精神与核心理念。

第一,询问。根据《政府采购法》第51条的规定,供应商对政府采购活动事项有疑问的,可以向采购人提出询问,采购人应当及时作出答复,但答复的内容不得涉及商业秘密。询问所涉及到的主体是供应商与采购人,询问的客体是对政府采购活动有疑问的事项,重要的是对于供应商的询问,法律强制要求采购人必须及时作出答复,从而强化了询问的法律效果。询问作为一种内部救济制度,与政府采购协议中的“磋商”制度相类似,这一制度的规定有助于在政府采购阶段及时增强沟通,友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避免增加诉累。

第二,质疑。根据《政府采购法》第52条的规定,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和中标、成交结果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出质疑;其第53条继续规定,采购人应当在收到供应商的书面质疑后7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并以书面形式通知质疑供应商和其他有关供应商,但同样的答复的内容不得涉及商业秘密。

第三,投诉。根据《政府采购法》第55条的规定,质疑供应商对采购人、采购机构的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机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答复的,可以在答复期满后15个工作日内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其第56条规定,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投诉后30个工作日内,对投诉事项作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投诉人和与投诉事项有关的当事人;其第57条继续规定,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在处理投诉事项期间,可以视具体情况书面通知采购人暂停采购活动,但暂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日。

第四,行政复议或诉讼。根据《政府采购法》第58条的规定,投诉人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当前我国政府采购救济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无救济无法律”,政府采购与一般的民事采购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针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特殊性,《政府采购法》及其配套法规设置了明确具体的救济制度,还设立了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的多方立体监督体系。但在实践中,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权利救济设置中存在着救济程序复杂、时间漫长的问题。

现行法律规定的处理时限,处理质疑是7个工作日,处理投诉是30个工作日,行政复议是2个月,行政诉讼是3个月,二审案件是2个月,这些都不包含受理的时间,算下来整个过程约需要1年时间。同时,在权利救济设置中还存在着处理机构缺乏公信力、质疑阶段暂停制度缺失、司法救济不全面等问题。因此,需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救济制度。

一是要完善暂停制度。我国可借鉴欧盟的做法,要求采购实体在合同缔结之前向供应商通报合同授予的结果,并规定若干天的期限(即强制停滞期),在此期限内允许供应商对合同授予决定提出质疑。同时,将现行的采购结果公示制度加以法制化,在出现质疑时,机构可暂停采购活动。在投诉阶段建议将暂停30日改为最长暂停30个工作日,以便与投诉受理的期限相契合,避免发生冲突。

二是要取消质疑前置制度,设立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并列的裁决体制。GPA中设定了磋商和质疑制度,我国的质疑制度实质上是借鉴了磋商制度。但GPA中的质疑制度与我国的质疑制度不同,GPA要求每一成员方应提供一套非歧性的、及时透明且有效的程序,以使各供应商对与自己有(或曾经有)利益关系的采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反规定的情况提出质疑,质疑应由法院或与采购结果无关的独立公正的审议机构进行审理,该审议机构的成员在任职期间应免受处界干扰。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供应商是最好的监督主体,其中《政府采购法》第71条、72条和73条规定的诸多违法情形,在实践中通常是供应商投诉的重点。我认为,应当借鉴GPA所要求的及时引入独立的审议机构的规定,并参考《合同法》中关于合同争议的解决方法,重新设立我国政府采购的救济体制。当供应商对采购活动提出异议时,鼓励供应商向采购人或机构提出质疑,但该质疑不再是必经程序。供应商可直接选择通过法院审理或向与采购结果无关的独立公正的审议机构投诉,如同《合同法》所规定的一样,实行一裁终局,从而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作者单位:刘卉:湖南师范大学;陈韬:保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汉平.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理论与实务.西苑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问题分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64-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之一,思政课在现实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规律性、有效性、科学性一直是关注及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突破与提升,始终是思政课教师需要面对的难题。我们从教学实践出发,紧密联系高职思政课的实际,认为要重视通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握问题的基本脉络,以此来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前提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进一步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结果的一大体现。然而,如何把这门课程开设好,如何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这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认识的根源,这也是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前提,即学生对课程价值及意义的认识问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采集学生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面对的群体基本上是90后的青少年,这一代学生的成长与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更是有着举重轻重的作用。若要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牢牢烙印在学生的心里,就必须追本溯源,回归到教学对象即学生本身。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采集学生相关的信息,经过分析进行处理,使课堂教学做到是“有备而来”。一般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查阅相关资料、档案了解学生的情况;运用直接观察法,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掌握他们问题所在;运用相互交流法与学生直接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予以足够的尊重和耐心;运用分类整理法,将每一个现实的学生现实的问题分门别类规整好,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总体上把握学生问题的趋势。

(二)建立问题体系

基于思政课教学有效实施的需要,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事先建立问题体系,这样将更有助于课堂上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信息与新的突破。针对建立问题体系的需求,可以从时间维度和教育对象这两方面来考虑。首先,从时间维度看,分为“结束性问题”“现实性问题”“发展性问题”。“结束性问题”通常指学生在已有结束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思想、行为等状态;“现实性问题”通常表现在处于现实社会与校园环境之中,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等状态;“发展性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未来即将面对的成长过程中,以个人发展为主旋律的相关问题。其次,从教育对象视角来看,侧重大学生现实、学习生活的“横断面”,突出表现在:学生的生活状态如何、学习态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家庭关系如何、还有诸如如何看待社会不良现象、如何面对时尚潮流、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如何确定未来人生目标等,这些都将是建立问题体系的依据。对思政课教学对象的问题有了基本认知之后,要落实的是如何有效建立问题体系。主要着重三点:第一,要充分利用采集的问题;第二,要将所发现的问题,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三,建立问题档案,形成规范的问题库,便于系统加以解决。

(三)了解教育对象问题现状

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已经建立的问题体系,按问题的类别了解学生问题的现状。重点掌握问题的现状:涉及哪些方面、严重程度如何、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存在形式以及学生问题的发展趋势等。教师只有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现状做到心知肚明,区分主次,抓住重点,才能切实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高职思政课教学要确定清楚解决问题的目标,教师要知道根据所讲的教学内容是旨在解决学生身上的哪些问题,有哪些层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托于讲授、引导的内容。确定问题解决的目标通常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认知上,大学生往往存在对事与物,乃至整个世界混沌的感觉,教师则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在情感上,在教育对象具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应努力促使学生从不愿意向愿意、从不相信向相信、从不喜欢向喜欢、从不参与向参与的方向产生渐进性的转变,归结为个人心态反映程度的调整即是情感的转变;三是在行为上,当大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去思考、处理问题及事件时,思政课教师则要尽可能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让他们能够以一个阳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与处理,并且应鼓励他们积极付之行动,学会改变,学会参与,学会实践,以坚定有力的行动来承担与改变,挑战自我,不断进步。

二、分析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关键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群体各种问题的发现正是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的起源,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亦是基于对教学对象各类问题的有效分析。

(一)认识“问题”的起源

从对学生问题的采集、了解到学生问题的现状来分析,表明其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凭空而降的,它是切切实实跟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紧密相关的,而且,每一位学生主体不同,问题的源头和形式必定不同。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指出:“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思政课的教学亦是如此。面对高职学生的教学,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每一个现实的个体”即每一个现实的学生,将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而来准备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问题”的起源出发,从学生自身出发,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主体曾经的成长环境、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状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来看,“学生问题”主要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涉及到的三大问题: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

首先,从历史问题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面对的是思想“半成熟”的大学生,他们的所想、所思以及最后的行为定向始终是来源于曾经的生长及学习环境。作为教师,更应该尽力着眼于学生家庭背景;着眼于学生在曾经的学校受到过哪些思想的影响;同时不可忽视学生在他们当地的地区又有着怎样的一种社会生活氛围。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应该把握多方信息,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定位”,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从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授课的对象高职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更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的期待与愿望。再次,从未来问题的角度出发,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远远不止在于帮助学生解决过去存在的问题、澄清认识所关注的现实,而在于从更深层次视觉来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从容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如何做到始终如一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如何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团的关系,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未来的更好发展。

(三)明确“问题”的环境

通过分析学生问题的构成,可以发现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重大。由此可以明确地得出,家庭熏陶、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都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定意义上可谓同等重要。

首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但是,在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中,往往表现出差强人意的地方,有些家长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与子女沟通,无形之中加深小孩排斥的心理,甚至是害怕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习惯性地伪装自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世界中,问题逐渐形成。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信息。高科技的电脑、手机似乎成了主宰、支配学生的工具,一些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发达的技术产品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业,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上进行交友聊天。另外,社会上的不健康的思想无形之中侵蚀着他们,致使他们追求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学校环境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分别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教师的教学模式上和学生的群体的影响上。

(四)界定“问题”的状态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学生问题的状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要么自卑感强,要么过于自信,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第二,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第三,意志力、自我约束力不强;第四,日常生活习惯不良;第五,对学习兴趣度不高,学习能力低下。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来看,把握核心“问题”已无形之中成为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之树,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乃至高校的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他们应该如何尽快地从容适应,以及他们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又该如何理性、冷静地看待问题,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师认真思考、总结。

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丧失思考问题的能力。现在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学生蕴藏的知识才会得到释放,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要求

思政课需要具备创造力的教师,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借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环节中若干“问题”。

(一)主题讲授以“理”服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门课程是紧紧围绕当今时代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一个传授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做到“真心、真信、真懂、真教”,明确教学主题,掌握教学“事理”,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例如,选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由外及内,促成内心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及要求。哈贝马斯指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所以,在主题讲授的过程中,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问题焦点多列举事例,依据事实,讲授道理,进而引导学生,做到循序渐进。

(二)互动答疑以“诚”待人

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中,讨论式教学法将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想。然而,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即必须以最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应当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生态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必须是相当宽广而丰富的。但是,在如今正值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学生接受知识、资讯的渠道十分广泛,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掌握范围之内,此时,教师诚恳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要体现出真诚、真实、真心,绝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共同探讨。

(三)课堂归纳以“悟”导人

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抽象地阐述概念,三尺讲台之下将会是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知识点恰当地创设情境模式,在情境之下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问题建构中搭建起知识的模型,使其身临其境有所感悟,对教学内容及问题有所认知与领悟,以“悟”导人。但是,这种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要点,也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特性,把握住问题的核心,有效准确归纳教学关键点,设计出一个个有目的教学单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进而促进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四)项目实践以“行”化人

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偏理论性的,即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所谓“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当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语,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由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应该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丰富理论课堂。让实践丰富与支撑理论知识,力求学生动之以“行”,以“行”化人,达到体验学习的目的,让实践丰富学生对感知世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篇6

关键词:税制结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 引言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众多,而外部性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被长期忽视,新古典增长模型就没有考虑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内生增长理论恰认为外部性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外部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税制结构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外部性的来源有很多,Lucas(1988)认为个体通过学习和观察他人行为而进行的人力资本积累能产生正向溢出效应。Hall(1995)认为R&D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也能产生很强的正向溢出效应。

Young Lee和Roger H. Gordon(2007)指出在控制其它决定经济增长因素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率降低10个百分点,会提高年度经济增长率1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何菌和沈明高(2009)研究了政府收入、税收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在税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营业税比重而相应减少个人所得税比重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几乎在所有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对资本征税对经济增长都不利。

Wang和Yao(2003)将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和物质资本放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核算框架,测量了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呈正向相关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多从税制结构与人力资本分别对经济增长作用角度予以分析,而将三者放在一起,考虑税制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统一计量它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还较少。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将税制结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三者联系起来,通过建立VAR模型,计量税制结构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全面把握和理解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内生动力,同时以期为中国经济增长再平衡提供政策建议。

二、 理论分析

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奠定了我国现行税制的格局,我国目前是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的税制体系。从税制结构来看,我国税收主要有两大类,直接税和间接税(流转税)。中国的现行税制体系中,70%以上为流转税,也就是间接税,其余不足30%为所得税等直接税。其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中国最大的税收来源,两者之和占税收总额的一半还多。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直接税、间接税及税收总收入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间接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一直都高于直接税。近年来,国内增值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列呈下降趋势。营业税是我国地方税的主要税种,历年营业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列比较平稳,大约维持在15%左右。2008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后(统一后一般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之前内资企业为33%,外资为25%),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列明显下降。个人所得税占我国税收总收入的比列较小,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列平均大约为6%左右。据统计,美国在2000年~2011年间,其个税收入均占到了其整体财政收入超过40%。关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列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下降趋势明显。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宏观层面讲,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创新,增加资本回报,使经济持续增长。从微观层面讲,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被雇佣的可能性,提高了人们的收入能力。人力资本积累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教育、培训、干中学等。教育可以使人们学习更多知识、掌握切实可用的技能,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它在促进技术溢出方面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使得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大学教育正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普罗大众教育相吻合,但与此同时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在扩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Yt=A(t)K?琢tHt1-?琢h?茁t中,Yt表示经济增长,A(t)为技术水平,借鉴(刘海庆,高凌江,2011)的做法把它分成两部分:纯经济效率和纯内生技术进步率,前者受社会制度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比如各种司法、社保制度及各项税收政策等,税制结构就借此发挥作用,后者仅是时间的函数。Ht1-?琢表示人力资本,它本身可作为生产的投入要素进入生产函数,促进经济增长,另外它还通过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税制结构能和人力资本积累均能产生正向外部性拉动经济增长,在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税制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税制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 实证检验

1. 变量及数据说明。本文中经济增长用经济增长率表示,为消除物价的影响,本文用GDP平滑指数对经济增长率进行了调整。DTAX表示直接税所占税收总收入比重,IDTAX为间接税所占税收总收入比重(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此处的直接税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间接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EDU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本文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作为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适龄人口是指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统计年鉴》,每个变量样本时间跨度为1994年~2010年。

2. 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可以判别序列平稳性,并可通过差分法使不平稳序列平稳。单位根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表1中检验结果显示,变量GDP、DTAX、IDTAX和EDU的T统计值分别为-2.100 1、-2.701 0、-2.466 3和-1.874 7,均大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样本区间内GDP、DTAX、IDTAX和EDU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经过一阶差分后?驻GDP、?驻DTAX、?驻IDTAX和?驻EDU的T统计值都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样本区间内一阶差分后?驻GDP、?驻DTAX、?驻IDTAX和?驻EDU都为平稳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3. Johansen协整检验。为确定直接税、间接税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本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技术对此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迹统计量检验有,79.596 0>47.856 1, 最大特征根检验有46.435 37>27.584 3,均拒绝原假设(即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亦即三变量存在协整方程)。表3第二行检验结果拒绝了最多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但第三行接受了最多有两个协整关系的假设。由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直接税、间接税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所以可以建立无约束VAR模型。

4. VAR模型说明与最优滞后期的选择。根据VAR模型滞后期的选择标准,表3中LR、FPE、AIC、SC和HQ统计量有4个指标显示的最优滞后期为p=2,所以我们可以建立无约束的VAR(2)模型。

5. VAR(2)模型的稳定性检验。从图1可以看出,VAR(2)模型的全部根都落在单位圆以内,因此VAR(2)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得以满足,VAR(2)模型是一个平稳系统,选取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图形表示更为直观,全部单位根的倒数的模落在了单位圆之内,因此,所建VAR(2)模型是稳定的。

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4中我们用差分后的平稳序列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滞后期为2时,我们拒绝变量?驻DTAX、?驻ITAX和?驻EDU不是?驻GDP的格兰杰原因,接受?驻GDP不是?驻DTAX、?驻ITAX和?驻EDU的格兰杰原因。即?驻DTAX、?驻ITAX和?驻EDU的变化均能Granger引起变量GDP,而GDP并不能Granger引起变量?驻DTAX、?驻ITAX和?驻EDU。

7. 方差分解。图2是经济增长的标准误差被分解为其自身和?驻DTAX、?驻EDU和?驻ITAX的情况,经济增长自身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从第1期的100%到第6期下降为55%,随后基本保持不变;DTAX的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从0%到第6期上升为35%,随后基本保持不变;EDU的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从0%到第6期上升为8%;ITAX的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从0%到第6期上升为2%。

四、 结论与启示

1.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2时,变量?驻DTAX、?驻ITAX和?驻EDU均能Granger引起变量GDP,而GDP并不能能Granger引起变量?驻DTAX、?驻ITAX和?驻EDU。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在较长期中DTAX的冲击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率约为35%,EDU的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约为8%,ITAX的冲击对其波动的贡献率约为2%。

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直接税占我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要远低于间接税所占比重,但其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要远高于间接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间接税具有累退性,收入低的人比收入高的人会把收入较大的部分用来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配置、恶化了收入分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考虑调节我国的税制结构,适当增加直接税的比列,降低间接税比重,进一步减少税收扭曲?

3. 人力资本溢出效益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得作用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应加大教科文卫投资,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改善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环境和土壤,使其溢出效应最大化。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税率和税收补贴等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创新、研发新产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Lucas, Robert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 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2.Hall, Bronwyn H,.The private and social 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 Smith, BruceL.R.,Barfield,ClaudeE.(Eds.),Technology,R&D, and the Economy.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5.

3.Gordon, Roger, Can High Personal Tax Rates Encour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MF Staff Pa- pers,1998:49-80.

4.Gentry,WilliamM.,Hubbard,R.Glenn,Tax Po- licy and Entry into Entrepreneurship, mimeo.ution, Washington, DC,2000:140-883.

5.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管理世界,2006,(5):10-18.

6.何菌,沈明高.政府收人、税收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金融研究,2009,(5):14-25.

7.刘海庆,高凌江.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6):492-49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增值税扩围改革、实际税率变化与企业绩效”(项目号:14XNH004)。

篇7

[关键词] 德鲁克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课题SJJYBZD002《西部开发与陕西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概 述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是公认的现代管理学之父,他为管理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是在他的出生地欧洲,日后生活的美国,还是在日本,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他的影响是非凡的……”德鲁克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想财富,他在管理学界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和新概念,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和指导性,不仅让管理学家和管理者从中受益,而且极大地推进了管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推进了现代管理学研究工作的普及进程,进而“将管理由一项技术性工具提升为思想性、战略性和社会性的层次”。

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是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的、管理职能和方法、管理环境等构成。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而作为管理主体的单个管理者或群体管理机构都只能由人来承担,而且这些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从管理客体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物质资源、科学技术、信息、时间等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唯一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没有人的使用和管理再先进的物要素也只是一堆废物,离开了人的实践和思维活动,就不会有科学技术。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在一定程度内突破时间及信息的限制,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只有把人的因素作为根本,才能依靠被管理的人去组织协调物的要素和其他管理要素。就管理目的而言,现代管理从获得最大效益、最高效率为目的逐步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转变,因而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

另外管理的职能和方法及管理环境等,同样必须由人制订创造并控制或实施。这充分说明人在管理实践中的决定作用。我们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受历史和社会制约的、具体的人。因此,以人为本决非宣扬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而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管理思想。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在思想中始终有一条以人为本的主线,到处闪烁着人文主义关怀。他重视人性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他把“使团队成员具有成就感”列为管理的三大任务之一,把“培养人才”作为管理者的五项工作之一。德鲁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重点,自由与责任相结合,来构思有效的管理、组织结构、制度与管理者的工作。这种促进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正是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所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德鲁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指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发展主线,表现在他思想中的许多方面,笔者总结了如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一)“以人为本”的个人与组织和谐发展观

德鲁克吸收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理论的合理性,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原则。他指出,管理是要涉及人性的,并且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通常都在一个组织内存在、运行和实践,并为这个组织服务。而组织是一个由工作关系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正是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由共同目标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因此管理通常要涉及到人的本性。德鲁克从人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人与管理的密切关系,以及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位置。他把人作为具有某种生理特性、能力和局限的资源来考虑,认识到了人与其他资源的不同,是“有个性,有公民权,要监督他们是不是在工作,做得多或少,做得好不好,因此也就需要有动力,要有激励,有奖赏,使人有地位,有职权,使他们满意”。他在《未来的里程碑》中说:“个人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上。因为要在现代人类状况下生存,必须重申人不但是一种生物和心理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存在;他是一种造物主所创造的生灵,以造物主为其存在的目的,并且受造物主的支配。”

德鲁克正视了在管理中人与组织的关系,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积极的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发展观,创建了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是个人与组织实现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使个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能够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在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组织目标。德鲁克的目标管理首次把人的有效性和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地化解了组织效率与人本管理相互冲突的两难处境,更好地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在目标管理中,德鲁克强调管理者在成就上的更高标准。高尔基曾经说“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好”,所以说,目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大地激发了人的潜能和动力,使外部的目标化为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从而使团队成员更为努力和更加有效地去实现组织目标。所以,可以说目标管理实现了传统的他人管理的方式向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德鲁克通过目标管理,把管理的责任最终归结为个体的自我管理,升华并发展了他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要重视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占了很大比重,德鲁克认为管理人员能够创造出一个整体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曾经有人问德鲁克他对管理学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他回答了四个较为突出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第一次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成本。德鲁克指出,“人是一种有机体”,人有特殊的心理、能力、限度和行为模式,是一项人性资源,而不是物,有其人格和公民权。德鲁克把人看成既是一种特殊也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他的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都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提出很多实用性很强并且意义深远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较为突出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在用人问题上提出“着眼长处”的思维方法。

德鲁克在用人方面充分考虑到了人的特性,在肯定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弱点的同时,指出管理者的关键就是要懂得扬长避短。因为任何人都有很多弱点,而且这些弱点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是要让个人的才智和健康体魄以及工作热情得以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成倍增长”。①德鲁克指出,所谓的“全人”、“成熟的个性”都是不存在的,都忽视了人最特殊的天赋,即竭尽所能于一种活动,于一个专门领域、于一项成就的能力,忽略了人的卓越性。他指出,一个人只能在一个领域上达到卓越,最多也只能在两三个领域上达到卓越。所以说,一位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要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并不是不知道他有什么缺点,而是懂得用他人所长,设法使其弱点不发生作用,而不要考虑他会不会投其所好,是否能跟管理者合得来。“如果想对付一个人的短处,组织的目标一定会成为幻想。”只有用他人所长,才能够实现组织的目标,才能使个人的有效性得以发挥。可以说,个人价值是否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他的有效性发挥与否。“人本管理”核心就是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德鲁克强调个人有效性的发挥,本身就是人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

(三)“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

德鲁克十分注意对团队成员的培养,管理人员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培养其下属并促进他们不断发展,成为“高大”和“丰富”的人,这与管理者本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的主体,调动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很大进步,以人为本是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属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管理是我们区别于资本主义管理人本观念的两大特征。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搞好我们的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的精神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就是平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来源都更具多元化。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平顺,人生阅历较少,往往功利意识较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同时,网络这一多元文化的 出现,使不同的文化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在其诱导下,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必然导致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识到学生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如果我们否定学生的个体差别,只是一味地灌输,只能使学生缺乏活力和创新意识,更加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

(二)自我价值的认同

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觉悟,塑造理想人格。这一点在任何时期都不会改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把教育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此为出发点,只有学生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同,才能自觉地实践教育内容。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指导,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能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肯定和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才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作用。

(三)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重要的是丰富现有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多维化发展。社会主义激励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对待整体要以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和规范激励为主,通过设置和实现目标,完成丰富有益,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来激发群体的积极性。

对待个人首先要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人一旦被先进思想所武装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就会为完成工作任务做出不懈的努力。其次是尊重感化,围绕情感开展工作,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情动人,激发人的满意感,信赖感,归属感,从而激励人的士气,而士气的提高就意味着更大的效益。再次是需要激励,需要是人积极行为的内动力源,假如管理者能提供满足需要的条件,就能焕发人们追求满足的积极行为,这就是需要激励。

(四)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直接决定着管理主体的行为倾向,是与主体的需要、理想、道德志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内核。在社会主义管理中,人民群众是管理客体,又是管理主体。人是生产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最根本的就是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往往对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比较松懈,尤其我们当今社会从人治向法治的转轨尚未完成,因而在管理方面比较偏重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对制度的执行比较松懈。但由于这种管理注重人的价值,注重内协外争效应,注重人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并举,因而代表着管理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注释:

①[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许是祥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0.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许是祥译.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美]彼得・德鲁克.徐斌译.管理的前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美]彼得・德鲁克.毛忠明,程韵文,孙康琦译.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美]彼得・德鲁克.童新耕译.成果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美]彼得・德鲁克.孙耀君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美]彼得・德鲁克著.李小刚译.未来的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 双歧三联活菌;硝苯地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 R5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7(b)-011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iple viable bacteria of Bifidobacterium combined with nifedipine treating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IB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n=40) and control group (n=40) us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In control group,they were treated with simple triple viable bacteria of Bifidobacterium,3 tablets every time,and 3 times a day,while in study group,on the basis of the?treatment of control group,they were treated with nifedipine,10 mg every time,and 3 times a day.Thes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ccepted 2 weeks treatment continuously,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pectively after treatment.In addition,the relapse situation in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pectively after 4 weeks drug withdrawal. Results After 1 course of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study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Triple viable bacteria of Bifidobacterium;Nifedipine;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Recurrence rate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病理机制比较复杂,症状易反复发作[1]。IB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黏液便、大便性状异常及排便习惯改变等,通常情况下患者排便后症状即可有效缓解,且患者的肠道未发生器质性病变,但是却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4]。IBS主要可分为便秘型、混合型、腹泻型和未定型等4种类型,其中腹泻型IBS是导致成年人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5]。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40例患者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认同的罗马Ⅱ关于腹泻型IBS的相关诊断标准[6-8],均经钡剂灌肠或结肠镜、血生化、大便培养及B超检查明确诊断,且均已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18~57岁,平均(37.24±5.17)岁;病程10个月~11年,平均(2.13±1.34)年;其中每天腹泻2~5次 31例,6~10次9例;40例均伴有腹痛症状,22例患者有腹胀症状,24例患者有黏液便。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19~59岁,平均(38.62±6.32)岁;病程11个月~10年,平均(2.56±1.42)年;其中每天腹泻2~5次 33例,腹泻 6~10次7例;40例患者均伴有腹痛症状,23例患者有腹胀症状,27例患者有黏液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腹泻情况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在既往1年内有12周或12周以上时间具有明显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且合并以下特点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排便后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次数随着排便次数的变化而变化;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次数随着大便性状的变化而变化。②以下几点症状不是IBS诊断的必备标准,但是均属于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辅助进行诊断,具有的数量越多越明显:患者的排便频率具有明显异常,即每周排便次数3次;患者的大便性状明显异常,即大便为稀水样或块状便;患者的排便过程明显异常,即排便过程中有排便不尽、急迫感、感觉排便费力等;大便为黏液便;患者腹部有明显膨胀感或胃肠胀气。③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变化及生化异常。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双歧三联活菌(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S10970104)进行治疗,用法:以温开水口服,3片/次,3次/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硝苯地平(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10930145)进行治疗,用法:硝苯地平,口服,10 mg/次,3次/d。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接受连续1个疗程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停止服用抗生素和其他会影响消化系统的药物。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定期进行为期4周的随访。

1.4 观察指标

治疗1个疗程后,每周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1次随访,随访时间持续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腹胀、腹痛、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等症状的变化情况以及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并详细进行记录。随访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况,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的复况进行评价:若停药4周后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再现,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恶化超过了有效的标准,即代表复发[9]。

1.5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10]。显效:患者的腹胀和腹痛症状完全消失,每天的大便次数为1~2次,大便成形为软便,无黏液便;有效:患者的腹胀和腹痛症状大部分消失,每天的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超过原来的一半),大便逐渐成形,基本无黏液;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没有达到有效的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55.0%,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的比较

随访4周后,研究组患者中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17.65%;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复发,复发率为45.45%,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治疗过程中,研究组中有2例患者产生血压波动,1例出现便秘症状,1例出现一次性皮肤潮红、头痛及口干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但患者均可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IBS是指包括腹胀、腹痛、黏液便、大便性状异常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累及患者的整个消化道系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上、下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或便秘、腹部饱胀和腹痛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对IB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常情况下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解剖学变化,但是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饮食结构、激素、药物及情绪等因素与IBS之间有密切联系,>80%的IBS患者症状的发作、加重与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有关[11]。

目前,临床上对IBS患者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临床上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止泻剂、促动力剂、抗抑郁剂和解痉剂等,但是其治疗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同时,因为IBS具有持续反复的临床特征,故临床上长期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治疗无效或使病情复发。

双歧三联活菌片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三联活菌片,其主要由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及长双歧杆菌组成,其可以补充肠道中的有益生理菌群,促进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并且在肠道形成强力的化学及生物屏障,从而在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12]。硝苯地平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其能够有效阻碍钙离子进入机体的肠道平滑肌细胞中,导致平滑肌的收缩性降低,能够有效治疗肠道平滑肌痉挛[13]。有研究[14-15]表明,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IBS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其常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过反应通常比较轻微,患者均可耐受,且停药后症状会自行缓解,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腹泻型IBS患者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红兵,张声生,李振华,等.3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证候分布与不同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18-20.

[2] 杨春龙.痛泻要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6-7.

[3] 张运红,黄文彪.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124.

[4] 林诚.复方谷氨酰胺联合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5):149-151.

[5] 张声生,汪红兵,李振华,等.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9-12.

[6] 高文艳,王长洪,林一帆,等.健脾调肝温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13-17.

[7] 裴丽霞,孙建华,夏晨,等.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28(1):27-29.

[8] 高文艳,林一帆,陆宇平,等.健脾调肝温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 51(6):506-509.

[9] 武建华.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1):98-99.

[10] 沈哲,马良.益生菌联合谷氨酰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 17(2):234-236.

[11] 陈叶青,周国华,周红宇,等.文拉法辛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及双歧三联活菌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547-549.

[12] 尹小宁.双歧三联活菌、蒙脱石散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4):89-91.

[13] 李藿.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29):140-141.

[14] 哈尼帕・司马义,徐珍荣,巴合达娜提・海沙尔,等.马来酸曲美布汀和硝苯地平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2011,6(12):1508-1509.

篇9

摘 要: 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主要特点有:重点集中在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编写则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编译

>> 浅述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历程 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的基本经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困境原因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以文本为中心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探析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材编写的思考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结构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本经验 把握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本脉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探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6―06―06/2010-

04-25.

[8]转引自刘宝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与话语研究(1949.10-1956.12)[D].天津:天津大学,2006.

本文系2010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从CAI到积件:现代教学媒体与‘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0YZ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10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18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项目监管中心,抽查考核了我省长春市、二道区和农安县2017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对2017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发现问题整改的通知》(吉卫基层发〔2018〕27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将开展2017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整改目标

对照2017年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做好2018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同时,及时查找问题、梳理问题、整改问题,进一步规范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工作步骤

(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2018年12月24日)。市卫生计生局将组织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召开存在问题的专题工作会,进一步明确整改工作任务,确保整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自查工作阶段(2018年12月25日至2019年1月4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认真对照国家考核发现的问题(详见附件),开展自查整改工作,并形成自查报告(内容要体现具体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目前整改情况以及整改工作的成效),于2019年1月4日前上报至市卫生计生局基层卫生科。

(三)整改工作核查阶段。(2019年1月7日至1月11日)。市卫生计生局将组织业务工作人员进行整改落实情况核查工作,与2018年度和龙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同步进行。

三、工作要求

(一)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整改工作,要将整改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切实加强整改力度。

(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时间节点内完成自查和自查报告上报工作,并将整改过程材料(电子版和纸质版)一同上报至基层卫生科。

 

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基层卫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