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8:4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电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电学论文

篇1

关键词:物理;电学;误区

有一句话道出了理科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特别是电学不好理解,面对物理就像是雾里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有此感觉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同样走进了如下学习的误区中,本文希望通过对误区进行标识,帮助同学们走出学习的误区,提供参考的方向。

误区一:电阻不能做导线

这些同学认为平时使用的导线(铜线)电阻很小,实验的电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个个连接入电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于是普遍地认为“电阻不能做导线”致使不能正确判断电路中的故障。

例1:两个灯泡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当开关S闭合后,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这可能是灯L1出现了,也可能是L2出现故障,若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较大的示数,其故障可能是。有此错误认识的同学解答为:断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图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

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2.8V

D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2.8V

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导线都是有电阻的,导线越长电阻就越大。

误区二:断章取义

在电学一章中,各种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对概念定律的认识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行为。

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推导。但是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只记住了实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在通电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特点时,有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到实际应用时就变成了“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错误认识。而对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认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变成了“电阻跟电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了欧姆定律,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多么悲惨的事呀!

因此,我们对电学中概念定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断章取义,同时还要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误区三:死记公式

由于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较大,知识面广,公式比较多。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电学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对公式表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1:已知:电阻R1=10Ω,R2=20Ω,(1)先将两电阻串联,求串联后电阻?(2)若将两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又为多少?

解错过程:

已知R1=10Ω,R2=20Ω

(1)由,

R总==6.6Ω

(2)由R总=R1+R2

R总=10+20=30Ω

分析:本例题考查同学们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认识和应用,由于该生过分强调自己记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内容,最后造成乱用公式的错误现象。

例2:小宁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小灯光上面的字样模糊,但已知其额定电压是2.2V或3.8V。他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他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当他认为小灯泡接近正常发光时,再去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小宁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实验,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点(即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分析:本例考查同学们对电功率推导公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该生只记得电功率公式却不理解公式的应用要求:“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造致在使用数据时出现“张冠李带”的错误现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但要熟记公式,还注意如下几点: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5)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电学的时候,对基础的概念定律和公式要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切忌形而上学的学习态度。

篇2

论文关键词:体验中考中的电流做功问题

 

真题一(2011年山东省济宁市)电流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三个因素都有关。李明同学要通过实验探究电功跟电压的关系,他选用的器材如图1所示。其中甲、乙两容器完全相同,电阻丝R1的阻值大于电阻丝R2的阻值。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把实验电路连接完整。

(2)他在该实验中选用两根阻值不同的电阻丝,其目的是。

(3)在这个实验中,李明是通过观察比较来比较电流做功多少的。电流通过电阻丝做的功多(填R1或R2)。

(4)由这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解析:(1)在已知电流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三个因素都有关的前提下,要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的关系,就要保证通过电阻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等,改变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要想到到这个目的,两个电阻必须串联。为了比较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同,我们还要在电阻两端分别并联一个量程合适的电压表,电路连接如图2所示;(2)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让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不等,而两个电阻又是串联在电路中初中物理论文,所以必须选择两个阻值不等的电阻接入电路;(3)实验中我们是通过观察两个相同容器中所装的质量和初温相等的煤油的温度升高度数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的。因为R1>R2,所以实验的结果是电流通过电阻丝R1做的功多;(4)该实验的结论就是对他就问题的回答。

答案:(1)如图2所示。

(2)使R1、 R2两端的电压不同。

(3)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R1

(4)在电流一定、通电时间一定时,电压越高,电流做的功越多。

真题二(2011年山东省威海市)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间关系”的实验中,两阻值分别为R和2R的电阻丝浸在相同质量和初温的煤油中,每一烧瓶里各插入一温度计,如图3所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不易直接观察,本实验中通过 显示电流产生的热量变化;上述实验中采用这种电路连接方式的目的是 。

解析:电流通过电热丝(电阻)做功(发热)的多少是看不见的,因此我们要设法将看不见的电功转化为看得见的物理量或者现象,本实验中是通过温度计的读数变化来显示电流通过电热丝做功(发热)的多少的论文服务。本实验中将两个电阻连接成串联电路,是为了保证通过两个电阻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等。

答案:温度计示数上升(改变)保证通过两个电阻的电流相等(串联电流相等)

真题三(2011年上海市)在图4(a)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伏且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30欧。闭合电键S,电流表的示数如图4(b)所示。

①求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

②求电阻R2的阻值。

③若一段时间内电流对电阻R1做的功为30焦,求这段时间内电流对电阻R2做的功W2。

解析:两个电阻并联,所以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都等于电源电压,根据I1=U1/R1= U/ R1可以解决问题①:I1=U1/ R1= U/ R1=6V/30Ω=0.2A;要想计算R2的阻值,还要知道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的大小,电流表在干路,所以I2的大小等于电流表读数I与I1的差值,再根据R2=U2/ I2=U/ I2即可解决问题②:因为此时通过R1的电流为0.2A,所以电流表接入电路的是大量程,因此读数为I=0.8A,I2=I-I1=0.8A-0.2A=0.6A,R2=U2/ I2=U/ I2=6V/0.6A=10Ω;要计算电流对电阻R2做的功W2初中物理论文,还要知道电流做功的时间t2,t2=t1,所以t2的解决要从W1开始,由W1= U1I1t1得: t1= W1/(U1 I1)=W1/ (U I1)=30J/(6V×0.2A)=25s= t2,W2= U2I2t2= UI2t2=6V×0.6A×25s=90J。

答案:① 0.2A ② 10Ω ③ 90J

考题对比分析:

真题一全面考查了“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的电路图连接、控制变量法的具体设计、观察对象的确定以及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等细节。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掌握书本上这个探究实验。

真题二考查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间关系”的探究实验中转化法显示热量的方法和对于电路连接目的的分析。

真题三考查了我们应用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电功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

真题一是书本实验的全面再现,真题而是书本实验的一个变换角度考查,真题三是在实验探究明确电功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三道真题一步步推进,让我们在解题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考题命题趋势分析:

“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是电学知识的一个重点部分,这个知识点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前面所学的电路电流电阻知识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它有开启了电学与能量的联系之门,后续的电功电功率和电热知识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的,因此它也毫无争议地成为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新一年的中考中,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将以对电流做功过程能量转化的分析、实验探究、电路分析与设计、相关物理量的计算的形式出现,而且很容易出现与实际情景中的电灯、电热器等等家用电器相结合的题目出现。

练习:

⒈电炉接通电源后,电流做功的过程是将()

A.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电能转化为内能 D.电能转化为动能

⒉ 如图5所示的实验电路中,R1、R2是两个电阻圈,R1的阻值大于R2的阻值,电阻圈上各夹一根火柴. 接通电路,一会儿观察到两电阻圈上的火柴先后被点燃,这说明电流通过电阻时会产生热,将 能转化为 能. 若继续进行以下实验:

图5

(1)断开开关,待两个电阻圈完全冷却,再重新各夹一根火柴,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较大. 接通电路,经历时间t1初中物理论文,R1上的火柴先被点燃. 这说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__________越大,产生的越多.

(2)断开开关,待两个电阻圈完全冷却,再重新各夹一根火柴,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较小. 接通电路,经历时间t2,R1上的火柴先被点燃,比较发现t2小于t1. 由此推理,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越大,产生的 越多.

3.小虎家的微型风扇中的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1Ω,线圈两端所加电压为2V时,电流为0.8A,电动机正常工作,求电动机正常工作l min所消耗的电能。

参考答案

⒈ C

⒉ 电 内 (1)电阻热量 (2)电流 热量

⒊ 96J

篇3

论文关键词:创设实验环境提高实验复习效率

 

实验复习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年来数百份中考物理试卷抽样分析得知,在学生的实验能力考核中,实验题得分率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复习时单纯重复课本中的几大实验,淡化了实验复习效果。事实表明,实验复习应在原有基础上,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创设出新的实验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和拓展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增大实验容量,有效利用实验复习时间,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创设实验环境,展示实验通性

分析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卷可知,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基本要求大致为:能分清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及装置结构;熟悉实验原理、目的及实验器材;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和有关表格;会画有关示意图;掌握操作过程;会读各种仪表示数;会填写实验报告;会根据原理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会判断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或装置错误;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会分析和排除实验中的故障;会根据条件设计探究性实验。实验复习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大有裨益。创造性是中考物理实验题的灵魂,实验复习着重体现实验内容与创造性紧密联系,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效促进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复习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实验时,设置这样一些情景:用刻度尺能估测矿泉水瓶的容积吗?用刻度尺还能做哪些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馈出多种信息:声学中,验证音调与频率有关;热学中,钢尺和木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不等,说明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电学中,塑料尺、木尺可做摩擦起电实验、绝缘体实验;力学中,尺可当简易杠杆使用教育学论文,与报纸配合可验证大气压是很大的,可制作跷跷板,特殊长度测量中离不开刻度尺。可谓“一尺激起千层浪”,使之形成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把手里的“冷粑团”加工成美味佳肴。

二.创设实验环境,丰富实验内涵

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旨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的落实给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生机,为初中物理实验复习创设了有利条件。在实验复习课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效,比如复习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实验室仍摆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器材,而黑板上的实验要求却大有变化:①若将电流表换成一个已知电阻的小灯泡,能否测出未知电阻和电功率?②将电压表换成已知电阻的小灯泡,能否测出未知电阻和电功率?③伏安法测电阻中,电流表无示数,如何用电压表检查其断路位置?④测小灯泡额定功率时,电源电压为6伏,灯泡额定电压为3.8伏,电压表15伏量程已坏不能使用,其余器材完好,不能换用其他仪器,如何测出小电灯泡的额定功率呢?画出电路图并加以说明。⑤电源电压为4.5伏,现只有一个电流表,一只标有“0.2A”的小灯泡,一个开关和一只“20Ω 2A”的变阻器,若干导线,估计小灯泡的电阻为12.5欧左右,能否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⑥用电能表,秒表如何从测出一个用电器的功率?⑦上述测量中用了哪些近似条件?通过布障设疑,加深知识横向和纵向联系,丰富了实验内涵,又如测量密度实验时,可列出下列条件:①不规则小金属块、细线及轻弹簧、刻度尺、盛有适量水的容器,测金属块的密度。②细杠杆和支架、盛水容器、砝码、细线、刻度尺,测量金属块和密度中国学术期刊网。③弹簧秤、盛水容器、细线、小金属块、未知液体,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和未知液体密度。④一些金属粒、烧杯和水、天平、砝码,测量金属粒的密度。⑤压强计、刻度尺,测待测油的密度。⑥U型管和水、刻度尺,测量菜油密度。到此,学生对密度测量有了较深认识,对密度内涵形成丰富认识,复习其他它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进亦如此。

三.创设实验环境,拓展实验内容

简单的重复,平铺直叙的讲述不利于实验复习。实验复习课灵活多变,旧题型新包装,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将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加以整理,梳理成型,归纳成类,通过训练操作逐步形成规律,在新、趣、奇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复习密度测量时,附加条件不同,解决方法也各异:①一大池盐水体积为V,给一质量为M的量筒教育学论文,天平和砝码,估测池中盐水里含盐的总质量,写出简要的步骤和最后表达式。②一块坚硬岩石质量约1千克,要求在一般家庭条件下用杆秤为主要测量工具,粗略测量这块岩石的密度,请简要写出测量密度的主要过程。③给你一支弹簧秤、空瓶、水、油,如何测出油密度?④一个量筒,水和金属盒,用这些工具能测出该金属盒的密度吗?若能测出,写出方法和最后的表达式;若不能,还需哪些器材?金属盒能放入量筒内吗?⑤为测石蜡块的密度,无天平量筒,只有两个杯子和一桶水,一根大头针还有一根自行车胎气门芯用的细长橡皮筋,请写出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最后密度表达式,蜡块可放进杯里。⑥用天平、刻度尺可以测出地图上某地的面积吗?把知识拓展,避免学生背实验步骤、画实验图的呆板复习方法。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总结规律,紧扣复习内容,创设出新趣奇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不断思索、分析、归纳、总结,发展自己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初中物理复习的各个环节如同一支交响乐,达到齐奏谐鸣,异曲同工之效。

篇4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可以优化科学教与学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有所借鉴。

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教育设备的配备越来越现代化,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是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联系切身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广大科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目前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是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结晶,符合义务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发展能力和智力,掌握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优良的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1、精心设计课前引言。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不断设计、变换出激情式、生活式、启迪式或悬念式的课前导语。如初二第一堂物理课,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今天我带你们进入物理世界……(激情式、悬念式导语),激起同学们好奇了解物理世界、学习物理的兴趣。

2、直观性和形象化进行教学。(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我不仅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实验,常常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具,增加一些简单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实验,如用一次性的注射器、细导线、酒精、打火机等制作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还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如玻璃导电、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巧妙地设置悬念。悬念和疑问往往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可以用心巧妙地给学生造成悬念,如让学生观察平面镜里自己的像,看得见却摸不着?斜插入水中的铅笔弯折了?被短路的灯泡熄灭了?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3、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特别是将计算机多媒体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生自己制作出“土电话”、“验电器”、“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莲花型烟灰缸”、“书页夹子”、“重垂线水平仪”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

物理学习中的能力培养,要以物理知识(主要指物理教材中的系统知识)为载体,物理知识教学的展开,从能力和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寻求培养能力的途径与规律。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1)注意演示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仔细观察。如:用金属盒压强计演示液体内部压强时,应先用手指压金属盒的橡皮膜,让学生观察压强计上液柱变化,然后再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中不同地方,使学生观察分析,如果一开始就将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出现不知需要观察什么的情况。(2)在实际实验中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能力。如:在电学实验中电路里应接进开关,且接线过程中开关必须断开,经检查无错,才可闭合电路,当接进滑动电阻器作保护、调节作用时,其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位置等等。又如:在设计记录表格时,应当体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少误差。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记录表格中要设有实验次序和待测电阻平均值的栏目。但是,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却不要设平均电功率的栏目。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我着重指导学生在观察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和概括的方法,如:在讲“浮力”时,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得到把物体放在空气中称与放在液体中称的结果不一样的感性认识,经师生共同分析,在感性上知道了浮力的存在,在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关于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变化的有关知识,再分析物体上下表面压力之差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1)通过论点、论据、论说三个部分,提高学生解答说理题的能力。如:图钉为什么头尖帽平大?论点:图钉帽平大,是为了减少手指所受到的压强,论据:F一定,增大受力面积S,可减少压强P,手指就不觉痛了;论点:图钉头尖,是为了增大对墙壁的压强,使它就容易钉入墙壁,论据:F一定时,减少受力面积S,可增大压强P,图钉就容易钉入墙壁。(2)应用数学工具解答习题的能力。一是证明题,如证明推导串联、并联电阻的规律。二是代入公式求解。(3)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如:求并联电路干路中电流,可以也可以。

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品格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管理 农村

1. 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我们都知道农村条件比城市差得远,农村孩子也因此勤奋很多,他们知道学习是走出贫困唯一的出路[1]。那农村的教育状况怎么样?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又如何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走访调研以及教学实践,发现农村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依赖时间换取成绩。在这种模式之下的物理学习,更是不容乐观。概括的说,农村孩子比较难掌握物理这门课程[2]。农村的学生肯吃苦,对于一些通过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识点学习的比较好。但是物理是一门综合课程,特别是新大纲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农村学生对于这些需要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的知识点则比较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理教材设计场景大都来自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农村学生由于生活体验缺乏导致视野狭窄,获得信息的渠道也不通畅,所以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也会造成偏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本身,由于教育理念陈旧,知识老化,教育资源短缺,导致农村学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老师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不透彻,也造成了农村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2. 针对农村中学物理学习弊端提出改进方法

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为什么得到的阳光不一样?笔者同时是从农村走出,面对农村中学教育的弊端,感到十分焦急[3]。为此,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一边调研一边与同仁探讨,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求学路上的灯塔,引领着学生的学习,在教育行业中对教师专业水平的高要求是不言而喻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方案。笔者提出三点自己的方法:(1)自身学习: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的成长是教学观念内化的过程,其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学习、培训,在实践中锻炼提高。(2)交流学习:在自己学习之余,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3)经验积累:总结反思只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想学生推荐这个方法的同时,还可以用于自我的学习提高。通过及时对自己所学、所听、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总结,不仅可以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还能够总结出新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2.2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目前物理教学相关的论文主要针对城市学校,里面提到的教学方法、课堂模式等等对农村中学都不很合适。因此,根据已有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于城市学校有便捷的多媒体、开放的实验室,农村学校条件简陋[5]。尽管这样,我们有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学习是离不开教具的。教师应当会因地制宜的选择、制造教具。比如,在学电学这一章节时,可以使用一块干电池几节导线以及一个小灯泡来制作简易电路。简便易懂的让学生认识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农村和自然接触较多,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很好地教学材料。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部分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冬天晾在外面的衣服,及时结着厚厚的冰还是能干,进而解释什么是升华现象。同样可以用雾、露、霜、雪等来阐释物态变化。

2.3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旨在让学生多种感官接触所学到的知识,已达到最佳的记忆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人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并最终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从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体验式学习强调不仅用脑去思考,而且还要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6]。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部分时,浮力对初中生来说是个难点。不少学生难以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实验室中没有相关的教具。多数教师采用了画图讲解的办法,效果仍不理想。笔者经过探索,改用了如下的教学方式,获得了明显的效果。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个大小合适的容器(如脸盆、鱼缸),保证至少每桌一个;到学校卫生室找两个小药瓶上的橡皮塞(为保证放人水中后能浮起来,两个橡皮塞上面都粘有一小块塑料泡沫);容器中放入适量水。上课时引导学生做了两个小实验。实验一是(1)用手放入容器中感受水对手的力度。实验二是通过把粘有塑料泡沫的橡皮塞一和橡皮塞二同时浸没在水中接触到容器底后再松手,观察比较两橡皮塞的运动、浮沉情况(松手后,橡皮塞一和橡皮塞二全部向上运动,最终都漂浮在水面上;(2)将橡皮塞一浸没在水中接触到容器底后马上松手,橡皮塞二也浸没在水中,但接触到容器底后,要使劲按压上部使其下面凹孔中的水排尽,让橡皮塞二与容器底密切接触。观察比较两个橡皮塞的浮沉情况(松手后,橡皮塞一向上运动,最终仍漂浮在水面上,而橡皮塞二却沉在水底)。通过这种切身体会的过程来增加对物理的学习。

2.4活学活用

物理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光学习理论知识,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学好的。鉴于教材以城市为背景所设计,笔者会在每一章节的学习结束后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设计情景问题,专项的对刚刚学过的知识做训练。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同学把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或者奇怪的现象提出来,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进行讨论发言,并探究出科学的解释。这些方法都能够让学生远离死记硬背,一边学一边运用,效果非常理想。

总结:针对农村中学教学现状以及在物理课堂特定环境中的漏洞,笔者提出的以上观点还有待于更多的同仁来作进一步补充。希望以此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对农村物理教学的关注,从外部环境中给予孩子们一份帮助。

参考文献:

[1] 谢深泉.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 中学物理,2012,18:53-54.

[2] 刘健智,肖晓兰. 农村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J]. 课程・教材・教法,2010,06:52-57.

[3] 梁书科.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思考[J]. 发展,2011,08:153.

[4] 孙成祥,王京开.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J]. 内江科技,2010,12:195.

篇7

论文关键词: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趣味实验

论文摘 要:本文从物理实验教学出发,结合本人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了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兴趣,并从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趣味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或现象,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物理实验怎么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呢?

一、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做好演示实验是搞好实验教学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基础。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准备充分

要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必须亲自准备实验,提前试做,不要怕麻烦。所需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观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的阶梯,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思考。

2.要操作规范

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演示中教师必须操作规范、步骤正确,仪器放置合理得当,切忌粗枝大叶、草率操作。实验时,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望远镜、照相机等精密器材的镜片不能用手擦,要用专门的镜布擦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要增强实验的直观性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要使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对一些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例如:电学实验中,把各元件固定在插孔式演示板上,挂起来进行实验演示,此方法特点是学生观察明显,从而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

二、加强对学生实验课的管理,提高学生实验课的质量

只有教师示范,不能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对学生实验非常重视。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忽略了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教材,以致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不甚明确。结果到实际操作时,就出现了盲目混乱的现象。又如教师在课前没有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实验开始时,学生发现缺少仪器或仪器已有破损,就会围住教师要这要那,造成混乱局面。有困难的学生常因得不到及时指点而呼喊教师;实验技能比较好的学生,又因提前完成了实验而未得到很好安排,就无事可做,互相谈论,影响别人操作等等。因此,要上好学生实验课,提高学生实验课的质量,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首先要求教师做好实验的预试。除掌握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关键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拟出上课时向学生交代的注意事项,并作好课中巡视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指导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其次应充分准备好器材,放置有序,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最后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到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内容,并理解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扼要地做好笔记,为能自觉地、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

2.加强上课时的组织指导

实验课开始时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个别操作示范,投影出注意事项。再组织学生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对所要探究的实验过程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允许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在巡视指导中,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情况给学生恰当地揭示观察要点。如:学生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有时会出现这样几种问题:(1)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2)光屏上没有呈现清晰的像就记录像距;(3)在u

三、积极运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的情感有明显的倾向性,他们对新奇的现象或问题特别感兴趣,教师应“投其所好”,利用趣味性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而趣味性实验的设计和开展也有一定的要求:

1.紧扣教材

教材上的课外小实验、阅读材料,我们都可以作为开展趣味小实验活动的好素材,利用趣味小实验,完成一项以课本知识为主线的活动内容,初二教材里的趣味实验:烧不死的小鱼、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瓶吞鸡蛋等,都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物理世界,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生了。例如:学习《大气压强》这节时,让学生尝试动手做实验:将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硬纸片将杯口倒过来,学生会惊讶地发现:硬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也洒不出来,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将教学推上。

2.联系生活

通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找来的材料和器物,就可以轻松地将看不到、摸不着的科学原理亲自实践一番,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学生既玩得高兴,又可以在玩中学到有用的科学知识。例如:把一只气球吹足气,系紧口子,再用一块透明胶布(橡皮膏也可)贴在气球上,拿一根针从贴着透明胶布的地方把气球扎破。气球会爆炸吗?再如,把家用自来水开关调到有一股细流,把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或塑料梳子、笔杆)接近此细流,会清楚看到水流向塑料棒的方向弯曲。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综上所述,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趣味性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方面的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劂轩.初中探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娄进.开发巧妙的物理实验资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篇8

关键词: 课堂引入; 欧姆定律; 兴趣; 物理学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一环节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深入程度、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对本节课授课知识的兴趣多少等.对于初中学生,注意力本就不容易集中,那么一个好的引入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并真正进入课堂的关键.欧姆定律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若仅仅是公式,学生在刚学的时候很容易记住,但是对于欧姆定律的来源以及探究的过程总是模糊的,就算教师在课堂上有过演示实验,在部分学生看来都只是因为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但其实不然,这个探究实验正是欧姆定律得出的关键.可是学生理解不到位,可能是教学哪一步不够确切.比如其中一个设计点就是引入这个探究实验,在引入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回到当时欧姆在探究时的过程以及条件中,结合当时的条件可能做到的以及达到的情况,这样的引入或许会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引入恰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最关键的一步.一方面,课堂引入具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体知识难度要低些.”比如在讲解“静摩擦力”这一节课时,由于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将摩擦力作为先行组织者,将其作为上位概念,再将静摩擦力直接提出,并联系其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静摩擦力的概念.另一方面,课堂引入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本就不容易集中,在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可能还处在下课所经历事情的愉悦之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找到一种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法.注意力是保证学生上课的首要条件,而兴趣又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引入环节中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键.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常用的几种引入方法:

(1)实验引入法,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入时采用实验的方式是中学物理教师常用的,运用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可以快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教师既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

(2)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可以是视频、图片、实物等,某些物理现象不一定是发生在学生周围,那就可以通过图片或录像的方式为学生展现物理现象或物理情境,这样就显得更加直观,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讨论引入法,一般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例,对学生进行提问或者大家一起来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导入了本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材料,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这个过程,关键是借助生活中鲜明的例子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4)问题激疑法,设置疑问是教师的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有意激疑启思,活跃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5)复习引入法,这是最便捷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在与新课联系较为密切的时候使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更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做液体压强的复习题时,引出浮力的知识,浮力其实就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上下的压力差而产生的,学生联系前面知识能够快速地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不会感觉到陌生.

(6)故事引入法,一般的故事引入都是直接引用物理学家们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通过了解前辈们的物理思想、实验方法和探索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素养[2].比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先给学生介绍牛顿这个人的一生,学生会由于对牛顿这个人的崇拜而愿意对其所提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7)游戏引入法,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从而引入新课,利用游戏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摩擦力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绳子是经过教师处理过的,所以一定会产生输赢,学生心有不甘,因此就可能产生对答案的探索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欧姆定律教学引入文献分析

欧姆定律是整个初中电学的重难点之一,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接收者的认知情况以及他们的阶段性特点等等,首当其冲考虑的便是引入部分.以下是大部分教师在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中常用的几种引入方式.

(1)复习引入

学生在接触欧姆定律之前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电阻3个物理概念,有的教师则是充分的利用学生已经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讨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存在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2)实际问题引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把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教师会由生活当中电流受电压、电阻变化的电路来进行提问(比如收音机的音量大小是由什么来进行控制的),然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的学生最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会争先抢答,有的教师就会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来抢答.设置如下两个问题:实验中当电压一定的时候,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当电阻一定的时候,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一步提出,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是否存在某一数值关系,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进而探究三者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

(4)通过实验引入主题

实验的创设是根据电流在电路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事先设计电路图,然后改变其中的电阻看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实验现象与学生前面所了解的不一致,通过继续进行实验对比解释才知道电流在电路中同时还会受到电压的影响,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引入对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判断.

(5)由物理学史引入

新课标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史,学习前人的科学态度与精神.有的教师会通过介绍欧姆这个人,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提出欧姆的杰出贡献---欧姆定律.

3、 总结

通过对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在大部分文献中采用的都是惯用的物理引入法,而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实验引入法,由于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电流、电阻、电压等,教师在这里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实验.电压和电阻的影响因素,前面的定义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因此,现在最为疑惑的就是电流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电流与电压以及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这种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会感兴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物理知识,还能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实验探究的步骤,从而加强实验探究的意识,与初中物理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符合的,因此,实验探究法引入欧姆定律总是作为欧姆定律教学引入的首选.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够体现出来的,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物理学里面最好的方式在笔者看来就是物理学史的渗入.物理学史具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运用灵活性等特点,物理学家们的物理思想、实验方法和探索精神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提升学生的素养[1].但是通过对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已有的教学设计当中,很多教师就是对欧姆的一生进行简要的介绍之后就直接提出本堂课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欧姆的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或许会深刻地记住欧姆这个人,这样的引入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渗透,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就没有那么的明显,笔者曾经也用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引入,得到的结果没有显着的不同,因此,笔者又设计了另外一种方式的物理学史引入.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电流的知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1)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前面已经学习了电流,对于电流是否存在和其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进行测量?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初二上学期就已经学过热量之间的传递,有温度差的两个热源之间是可以直接进行热量的传递,欧姆认为电流也应该具有和热传递相似的性质,既然热是受到温度差的驱动,那电流也应该受到某种驱动力而且应该是正比的关系,现在我们知道这个驱动力其实就是电压;对于电流的测量学生知道用电流表,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对欧姆定律的发现历程进行介绍.当电流被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电流表才出现,在电流表出现之前,能够检测电流的是一种叫检流计(原理就是电流的磁效应)的仪器,现在又一个问题了,只有检流计也没有办法去得知电流的大小.欧姆这个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善于思考,“既然检流计可以测量电流是否存在,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是否可以得到电流大小.”前人已经发明了静电计可用来测静电力(这是我们后面即将学到的)——库仑定律(静电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就根据检流计的原理以及测静电力的扭秤相结合,制成了电流扭力秤,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小磁针和一根直导线,当直导线通上电流之后,电流产生的磁场就会影响小磁针转过一定的夹角,并且发现扭转角度与电流强度成正比,通过角度还可以得出电流的大小.那么如果现在学生就有这样一个电流扭力秤,除了用它可以得出电流的大小,那还可以对其充分利用,进行实验的改造,在我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肯定会想到电阻的大小与金属材料的关系,改变金属材料看所得电流的变化,这样又解决了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3].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欧姆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得出了欧姆定律,这整个教学过程看上去没有物理知识,很多教师可能会觉得浪费时间再加上还有的是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其实不然,学生的接受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样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其实就是一个电流的探究过程,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思考,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最后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I=UR.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笔者建议这个引入过程可以将PPT、教师的描述、板书结合起来使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丁江铃,谢元栋,纪熙.爱迪生与特斯拉之争引入中学物理教学的意义[J].物理通报,2019(2):116

篇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为基础课程的物理教学如何实现后进生的有效转化,充分调动后进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后进生的形成绝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面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并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后进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根据国家的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最大和成绩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后进生往往并不是因为智力水平比别人低,而很多是因为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转化后进生尤为重要。在培养后进生兴趣方面,本人采用以下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在课堂上通过有趣的物理故事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有趣的物理故事不但能吸引后进生的注意,更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一些相关的物理知识。例如我在讲述《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50年代,美国曾用一架超音速飞机作噪音试验,当时有10个人为了一笔可观的奖金甘愿作试验品,结果当飞机从他们头顶上空掠过时,他们全部被飞机的噪音所击毙。”又如在讲述《运动的描述》时,我讲到:“在《趣味物理学》这本书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通过这些有趣的物理故事不但把枯燥无味的物理原理讲得生动活泼,同时也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利用物理实验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后进生对于枯燥的原理公式往往听不进去,但他们对于实验往往比较感兴趣。例如在讲流体压强时,我先让学生思考:“在两块平行的纸中间吹气,纸会怎样运动呢?”学生普遍认为纸会向两边分开。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进行这一实验,结果学生看到了纸不但没有向两边分开,反而向中间靠拢。这样通过他们的亲自动手实验,一方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亲身体验,大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把“现实生活”搬进教室,让学生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且生动逼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磁现象》时,本人利用多媒体把周星驰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运用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的性质打败敌人的一些夸张画面剪接出来放给学生看。一方面学生对于周星驰的电影非常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看到的现象也令学生非常好奇。这样一段短小的视频,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讲《生活用电常识》时,本人利用flash动画上演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路边有一根电线掉在地上,于是他很好心地想把它捡起,结果触电了;这时,一头很夸张的奶牛走了过来,看到有人触电了,怎样做呢?奶牛想了想,就走过去伸手去拉地上的人,结果奶牛也触电了。通过这样一个动画,学生在大笑之余,就会兴趣盎然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4.通过课后小制作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后进生对于单纯的物理推导、运算感觉比较乏味,他们比较喜欢动手方面的学习,所以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他们进行物理小制作。例如在讲凸透镜时,他们自己制作出了望远镜和照相机;在讲电路的组成时,他们组装了一个模拟楼梯电灯;在讲浮力时,他们制作了潜水艇等等。学生的这些课外小制作五花八门,但每一样都是他们自己经过努力才完成的,成功的喜悦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也巩固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支柱。对学生来说,自信心能调动起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起来。然而后进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办好,认为老师、同学和家长都看不起他们,即使事情做好了,别人也不会说好,因而缺乏动力,自暴自弃。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对与错怀疑,没有信心。对于后进生来说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后进生树立“我一定行”的信念。

1.降低目标,树立自信心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后进生的要求降低一些,例如在布置作业方面,可以给后进生布置相对比较简单的题目,通过不断地反复完成这些题目,他们就会觉得物理并不是这么的难学,而是认为物理是我的强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适当地将题目逐渐推向大众化的难度。而在平常的课堂上,我们也可以把相对简单的问题或可以发挥想象力之类的问题留给后进生来回答,这样既促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复习,也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成功,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机会让后进生“露一手”,例如:在讲《声音的特征》一课时,可以让追星族的后进生判断是哪位歌手的声音;在讲《浮力》时可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后进生来完成橡皮小船;在讲内能时,可让力气大的去完成压缩做功实验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后进生在课堂上有所表现,一方面吸引住他们的上课注意力,增加了他们课堂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在课余时间我们也可以通过指导帮助他们完成一些物理小制作、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的物理问题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他们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三、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进生往往学习习惯较散漫,学习效率较低,学习上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在后进生的转化方面,我们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后进生从课本获取知识的习惯

对学生来说物理知识最基本的来源是课本,因此要先教会他们从课本获取知识的习惯。在阅读时要求后进生弄清物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每个物理量的意义,使用的单位,整个公式所表示的物理结论和该公式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并且对重要的物理规律、结论用红笔划出来。在上课时要求后进生把课堂笔记记录在课本上,复习时结合笔记进行复习。因为课本上的实验往往是考试的重点,所以阅读时要求他们对课本出现的实验、小实验进行反复重点复习,复习时特别注重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结论和实验目的等的复习。

2.培养后进生观察实验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律、规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观察实验的习惯,是为他们今后进一步深造和应用打下基础。对于物理实验我们要教会后进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实验的现象反映出了什么。例如在做气体对外做功时,很多学生就只顾着瓶塞跳起来了,而没有观察到里面的“白雾”,所以在实验时我们要提醒他们观察瓶内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推导出“白雾”是由于温度下降造成的,而温度下降是因为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原因。

3.注重培养学生画图分析问题的习惯

大多数后进生养成懒动手分析问题的习惯,很多时候他们只让问题在脑海里转,由于没有画图分析,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深刻,往往会弄错过程或状态、遗漏条件、降低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所以在分析物理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画图分析的习惯,特别是在解决电学力学方面的问题时,画出电路图或受力分析图,将物理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这样物理的规律、条件、状态、因果关系就能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解决起来就比较直观有效。

4.培养后进生订正错题的习惯

在物理学习中,后进生往往会对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再次犯错,因此我在辅导后进生的过程中,我要求每位后进生准备一本错题集,把错题记录在上面,并经常拿来阅读、复习,刚开始时他们只是按我的要求把测验做错的题目抄在上面,之后我又要求他们把平时的练习错题也抄在上面,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就养成了,之后他们一遇到错题就会把他记录在错题本上。这样做一来,他们一方面通过抄录错题加深了对错题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方便了他们平时的复习,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就找到了他们的知识薄弱题目进行反复的记忆加深。

篇10

【关健词】新课标教材;认识;探究性;趣味性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难”。本人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求,下面谈谈对新教材的浅显认识。

一、新教材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手段,因此,新教材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体系中大量采用了科学探究法(其中八年级18个、九年级18个),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精神。新教材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科学探究在教学中达到新课标的目标,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中。

1、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让其它因素控制不变,而让影响因素改变,再研究受影响物理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学生不够理解控制变量法,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帮助理解,某中学举办田径运动会,为了比较运动员的百米成绩,但影响的因素有多个,如男、女别因素、年龄因素、个体因素。于是设置了男子组、女子组以控制男女性别因素相同不变,又设置了少年一级和少年二组以控制年龄因素相同不变,这样影响百米成绩的因素就只有个体因素了,比较不同运动员在同组中的百米成绩。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在新教材中很多探究方法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场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测量,有的现象不便观察,通过转换的可测量、容易观察,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例如,我们对弹簧测力计刻度,力的大小在刚学物理的初中生头脑中映象很微弱,1牛的力是多大呢?通过转换为质量是一千克的物理受到的重力是9.8牛,这样就可以给弹簧测力计刻度了。再如运用软细线在地图上测量我们已经确定边界线的长,利用三角板、刻度尺配合测量圆柱直径等都是运用了转换法。

3、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具体的、有形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例如教学中,学习电流的形成,采用了“水压形成了水流”来类比“电压形成了电流”,研究电流的磁场分布时,用铁屑的分布来类比磁场的分布。

4、 图像法

图像法是利用图像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直观性很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利用图像来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规律,具有独特之处。探究固体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时,利用图像直观地反映了物质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发现晶体物质和非晶体物质的熔化规律,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图像法来探究电阻上的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规律,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规律,重力大小随质量的变化规律,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5、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就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式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在电学探究实验中,忽略电路中其它元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只研究电阻元件对电流的影响,这就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摩擦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距离的影响,进行理想化,即如果没有这个摩擦力,物理将一直运动下去,得到了物理学上的重要规律,这就是理想化实验。新教材还有不少理想化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空气对传声的影响,经理想化得到了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的规律。

总之,新教材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科学探究法,教学中要把科学方法渗透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教材倡导趣味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热爱科学探究的思想感情。

有人说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趣味性探究活动,趣味性图片、趣味性学习方法和手段。避免了死记硬背、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

1、趣味性探究活动形式多样

新教材中除课内安排探究活动外,还安排了大量课外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充满情趣和活力,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认识上的需求,如: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通过小小音乐会来探究水瓶琴的单调。学生兴趣很浓,由于材料简单,易于探究,学生完成了,很轻松学到了知识,又找到了乐趣。这样的趣味性探究几乎每节都有。

2、趣味性图片形式多种,手法夸张

新教材中运用了大量插图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这些插图有彩色照片,有卡通画。体现了时代感、科学性、戏剧性,新颖夸张,人情味浓烈,展现了科学前沿,努力使学生与时代共舞。

3、趣味性学习方法和手段简单生动,易于接受

新教材中穿插了许多趣味性学习方法和手段。学生学起来简单易懂,印象深,极晚记忆。如在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一节中,判断螺线管的极性,采用了“蚂蚁爬行”和“小猴子右挎”两种方法,避免了以往教法中死记“右手螺旋定则”的学习方法,趣味性浓厚,简单易记,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在掌握知识。

三、新教材倡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开篇形式多样。章首语、章首图引入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好奇心。学生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想想做做”、“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小小讨论会”、“社会调查”、“科普论文”等,充分开发实践机会,开阔学生视野,在快乐中学习物理。

四、新教材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