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力学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力学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全面护理管理;血液;献血;血站;血液报废率

众所周知,血站是一个特殊的医疗机构,血液质量是生命线,采供血全过程是保证血液质量生命线的关键[1]。我市中心血站根据法规的要求,从2008年1月建立了全面护理管理体系,并引入全面护理管理的思想,并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贯彻落实的关键点进行探讨,以制定相应的持续改进的措施,来进一步完善血站全面护理管理体系,为献血者、受血者、员工和社会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服务,取得了很好效果[2]。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市参加无偿献血共计2400人次,献血者一次献血量200mL或400mL。献全血间隔六个月以上,献机采血小板间隔4周以上。所有采集样本均经血红蛋白测定及乙肝胶体金试纸条筛查为合格。

1.2 护理管理

2008年1月前的献血者没有进行全面护理管理,我市中心血站从2008年1月建立了全面护理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有:(1)加强献血者献血前检查和健康征询工作,强调有危险行为者献血所造成的风险性,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献血者的自我排除意识,让公众了解什么是高危行为及哪些人群是合适的献血者,从源头上保证血液的安全,这对于降低经血液传播传染病的风险有重要意义。(2)加强献血前的快速筛查工作,阻止不宜的献血者献血,既可以保护献血者的身体健康,还可以降低血液报废率,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3)加强职工岗位培训,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定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培训,通过派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等一系列方法,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4)全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一线科室配合,查找过程中的差错隐患,识别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建立差错信息反馈报告制度,下一环节发现上一环节的问题,要及时溯源,部门内一旦出现问题,发生差错的部门要及时纠正,并制定预防措施,同时作相关记录,及时向全面护理管理部门报告[3]。(5)检查各部门质量体系的改进情况,努力营造质量氛围。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强调全面护理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提高。认真贯彻即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制定和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献血者填体检表、健康征询表-体检-血液初筛-采血-待检库将全血交成分科,成分分离,血液标本交检验科检验-血库待检库接受血液成分制品及信息、血液检验信息,产品贴签包装-不合格血液报废,合格血液由血库成品库发往医院。

1.4 统计学处理

对全部数据进行整理,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

2 结果

通过两个时间的观察,护理管理中血液报废率从4.7%下降至2008年的2.0%,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我市中心血站血液报废情况对比(n)

3 讨论

血液安全是血站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2006年卫生部先后颁布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全面护理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全面护理管理规范》等法规[4]。全面护理管理的范围从市场调查开始,一直到服务发生之后的全过程。为了使顾客达到满意的服务,不仅要对服务的形成过程进行管理,也要对使用过程进行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全面护理管理体系。全面护理管理不仅是全面护理管理部门的事,所有的前后台人员都有关系,要求全体人员参加,并且在各自的岗位上参与全面护理管理工作。最后,全面护理管理注重管理方法的多样化[5]。根据特定领域的实际情况,采用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等各种方法和措施,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效果。本站依照规范,并引入全面护理管理的思想与方法。通过两个时间的观察,护理管理中血液报废率从4.7%下降至2008年的2.0%,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在具体效果上,随着血站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工作的加强,对献血相关知识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献血对人体有益无害等知识的逐渐普及,告知献血者献血前不吃油腻、油炸食品,不饮豆浆和酒类,避免疲劳,有效减少了脂血与乳糜血的发生率。血站还加强了采血护士规范采血技术的培训工作,并将采血一针率>99%列入了献血服务科的质量目标,提高采血的一针率,减少因不足量而引起的血液报废。根据合理的计划进行采血,合理的使用血液,而避免因血制品过期造成血液浪费[6]。

总之,全面护理在血站采血中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血液报废率,不仅能科学地使用有限的血液资源,而且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马海峰.三门峡市无偿献血人群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4(1):37-38.

[2] 申子瑜. 《临床实验室室问质量评价要求》简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3):313-313.

[3] 吴敏,朱荐,何亚琴.快速全血生化分析仪用于ALT快速初筛的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09,17(1):27-27.

[4] 胡立功,操奇谋,徐曲明.1999-2006年马鞍山市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2):161-163.

[5] 顾莉芳.抗-HIV阳性献血者伴其他病毒感染6例情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6(9):146-146.

篇2

关键词:学校文化 行政管理 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机遇也越来越多,高校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为了能够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学校不但要强化自身教学水平,还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建设水平,中国高校管理者开始逐渐探索提高行政管理的方法,通过完善行政管理,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本文以学校文化建设中行政管理的作用进行几方面研究。

一、行政管理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任务

在学校各个环节的工作中,都离不开行政管理工作,行政管理能够为文化建设创建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做好行政管理,能够帮助学校建立更加具有特色的文化理论与体系:

首先,行政管理能够强化学校文化氛围,可以协调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工作的文化建设步伐,同时也能够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学校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建设会更具自己的特色,也能够更加规范。

其次,在学校中,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比较繁琐,一般学校都分为不同的行政处室,比如,人员引入、工作业绩考证等,都是属于政工处,而内外宣传活动或者是各种方针的制定,属于办公室的工作范围。这些工作表面上与文化建设似乎没有直接练习,但是实际上这些部门工作职能的发挥是无法与行政管理相互脱离,这些工作依托于行政管理工作,强化校园内外宣传,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管理需要具有一定得导向,要以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为目的。行政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方面,也能够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修养,特别是在政工处,考核制度与细则的定制,都应该与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情况为依据,这种制度和规范,远远高于直接参与文化活动的意义。

最后,行政管理除了能够为学校文化工作创建积极、和谐的氛围外,还能够为文化活动提供支持之外,还能够为学校文化活动基于正确的引导,比如再进行全校性文化组织活动的时候,政工处应该以此为契机,为鼓励教师参与文化建设,通过制定各项方针制度,协调学校各部门工作,比如,开展文化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或者是器械等等,不但鼓励教师参与文化建设活动,还需要不断强化内外宣传,

二、行政管理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任务的实现途径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凸显行政管理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办公室在宣传工作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宣传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这不单单是学校内部文化建设的代表,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对外形象。行政管理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建设的直接内容,但是行政管理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两者之间还存在很多间接练习,总结来说,行政管理会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干涉,也会通过行政管理,丰富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行政管理能够整合学校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行政管理干预文化建设的形式有种,首先是政策导向,包括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应该被纳入到考核之中,将这些人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及校园文化成果作为考核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加入到各种考核细则中,使人们在开展工作时,有意识地对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进行倾斜。

其次,是协助、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时,行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并对有关的校园文化细则进行直接的说明,使校园文化建设完全纳入制度的规范之中,由此来实现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规范作用。根据有关校园文化考核细则的规定对教师、管理人员及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业绩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总结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不足,对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进行部门文化建设的操作,根据部门工作性质、特点和人员的文化程度进行与其他部门从内容到形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建设模式,以昭示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文化建设纳入更多的创造性。

三、结语

高校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不可分割,行政管理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同时,行政管理也能够强化学校师资力量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行政管理服务于文化建设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直接干预,也存在间接干预,总之,文化建设需要行政管理的扶持,同样也能够推动行政管理的顺利实施,两者相互作用,一同为学校教育事业以及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细节管理; 血站; 成分制备; 价值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148-03

doi:10.14033/ki.cfmr.2016.17.081

血站在医疗卫生体系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它主要负责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储存、临床用血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1]。血站的设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资源、地理位置、医疗技术及水平、地区用血的需求等。血液质量的好坏十分重要,它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血站任意部门的设立均需要得到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2]。血站的工作分工详细分为血源管理、体检、采血、检验,成分制备、储血、发血、质量控制等相应科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室工作的成分制备医务人员14人,并按照掷硬币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人。试验组中男1人,女6人;年龄22~38岁,平均(29.39±1.99)岁;学历:本科2人,大专4人,中专1人。对照组中男1人,女6人;年龄23~49岁,平均(31.34±1.69)岁;学历:本科1人,大专5人,中专1人。两组成分制备人员年龄、性别、学历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组研究经站领导、护理部会同意后实施,所有参与试验的成分制备人员均自愿参与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成分制备人员进行常规管理,试验组成分制备人员采用细节管理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 血液标签核对管理 从血库领取血液,到电脑扫码录入记录,再到血液成分制备完成后的标签标记,都需要成分制备人员有耐心且仔细的进行多次核对,核对条码、血型、品种、剂量等,多次确定无误后在进行记录与粘贴标签。

1.2.2 血液离心管理 血液离心前,要先确保离心机正常的工作状态,同时检查离心机内是否受到污染,确认无污染后再调节离心参数、使用程序、离心机内温度和转速。将血液放入离心杯前再次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标签是否完整,检查无误后,按要求进行装杯并称量平衡,平衡好的血液对称放入离心机内,同时成分制备人员要记录血液离心次数和时间、转速、温度及使用程序。

1.2.3 血液分离管理 分离前,再次核对血液及产品标签条码及血型等,同时检查分离后需要的保养液,分离管导有无破损,查看保养物品的生产厂家及批号。各血液成分制备严格按照各产品流程标准进行分离,完成后贴上本人工号,所用物品全部进行记录。

1.2.4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培训管理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偏年轻,刚参加工作的人员较多,对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不足,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制备工作。因此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血液知识讲堂,使其认识到血站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各血液成分制备流程操作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操作,建立奖惩制度,对于未能规范操作的人员应予以相对的惩罚;实际操作培训,在专人监督下,参与培训的人员对血液成分各个步骤及器械使用进行实际演练,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各项步骤,及时有效的对信息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成分制备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评分、安全防护评分及血液产品非正常报废率(剂量是否准确,标签核对是否正确等),并做统计学分析。血液非正常报废率评价由质控科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检查评价,无菌技术操作与安全防护评分,根据11个流程共15项条目由管理人员进行评分,每项1~5分,分数越高说明成分制备人员操作越好,反之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成分制备人员无菌技术操作和安全防护评分比较

试验组成分制备人员无菌技术操作、安全防护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

2.2 两组血液成分制备人员制备的血液质量比较

试验组非正常报废率、标签核对一致率、血液剂量准确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为了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成分输血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步骤很多,主要包括制作红细胞悬液、洗涤、冰冻和解冻红细胞、去白细胞全血、病毒灭活等,因此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具有完善而具体的体制十分重要[3]。

常规血液管理模式,只是简单的进行血液输送、血液分配及血液转移,操作过程不够系统,操作人员较少,核对流程单一,差错频频出现;无菌操作概念模糊,安全防护意识较差;且操作人员工作效率低、质量差,从而导致制备后的血液非正常报废率较高,标签核对不一致,血液计量偏差较大等[4]。而细节管理模式是从血液标签核对管理、血液离心管理、血液分离管理以及血液制备人员培训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规范化的流程操作,系统化的培训[5];稳抓细节,建立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并且灌输给每一位成分配备人员理论知识、误输血后的严重后果,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磨合,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血液制备,以免在操作中出现差错,造成患者溶血、死亡等惨痛后果[6];设立无菌操作流程,并以视频的方式告知其输入已污染血液后患者痛苦反应,使成分制备人员认识到工作的严谨性,告知其在操作过程中,要仔细核对流程中每一步骤,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态度负责,也是对本人及患者生命安全负责[7];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每个月对从未出现差错的人员进行一次嘉奖,对出现过差错的人员进行相应惩罚,并加以书面检讨,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不仅提高了成分配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提升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工作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与安全防护意识,大大降低了血液制品报废率[8]。在本次测试中,由表1可知,试验组成分制备人员无菌技术操作、安全防护意识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细节管理方式使血站成分制备人员无菌操作技术有很大的进步,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大大降低了血液非正常报废率,提高了血液质量准确率、标签核对一致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血液产品质量,提高了血液利用效率,在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萍.PDCA循环法在血站成分科工作流程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2):182,184.

[2]余涛.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作用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75-76.

[3]刘丽.细节管理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4,25(3):83-84.

[4]李亚平.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70-71.

[5]王万仲,黄莉,陆爱美,等.血站成分制备净化室的质量管理对策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9):187-188.

[6]李建民,张雯,戚海,等.血液制备信息电子一体化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3):335-337.

[7]雷智,李志坚.血液制备过程中对血液成分质量的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8):842-843.

[8]张捷.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2):151-152.

[9]张,苏武锦,农媛.血液成分制备关键控制点的确立和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202-2203.

篇4

根据药学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在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培养目标中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属主干课程、必修课,是药学人员从事药学实际工作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规范药学人员从事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处方调配等工作的行为。同时,药事管理与法规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也是药学专业药士、药师、主管药师等职称晋升考试中三门必考科目之一。即便是学生的技能考证,药事法规也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所以药事管理与法规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特点是变化快、涵盖内容多、应用性强,对于药学专业中药物制剂方向、药品检验方向、医院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等方向都是一门主干课程、必修课[1]。在学生已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特色基础的前提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过程尝试以基于各个专业方向特色开展针对性强、着重点突出地项目教学法[2]。

一、结合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构建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大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药研发、药品生产管理、药品经营管理、医院药品调剂四大工作框架体系。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着重于重点开发基于药品批发经营、药品零售经营、处方药与非处方分类管理、药品广告的实践设计场景。通过该专业所涉及的未来就业岗位进行教学,以未来的职业岗位背景,分析药学领域中的不同岗位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构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未来就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实施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是桨药学专业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桥梁课程,是药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是寻求解决药学实践所遇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途径,是进行医院药学服务的保障。《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开展药学实践活动的核心能力的药学人员。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实施,对开展药学实践活动者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对课程整个内容进行简洁而高效的讲解。然后根据不同的项目要求,进行工作过程的任务讲解、分组分配任务,开展岗位实操。如在“ 药品经营过程”这一项目教学中,结合我校的模拟药房,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 2012年版GSP 规定,根据药品购、销、存、储这一轴线,在药品的购进、验收、储存、养护、销售、售后服务这些工作过程中进行工作配合。 在药品零售经营项目教学设计中(见表 1),基于药品零售经营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导向我们将该项目分解为企业申办、GSP认证、药品购进、验收、储存与养护、销售、售后服务等子项目[3]。将学生们分组分任务负责不同的子项目,同时要求同学们进行配合、协调,以保证整个工作顺利实施。

在药品零售经营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真实工作角色的体验,完整地掌握了药品零售经营的工作过程,同时也了解了药品零售企业开办的条件、程序;药品在验收、储存、养护环节要求;药品如何销售、售后服务应注意的事项等环节相关的知识。工作完成后还组织同学们参加实训基地企业组织的相关专题报告,详细介绍药品零售经营活动、管理涉及的各方面内容。整个工作过程同学们积极投入、主动参与,企业对学生的工作配合满意并非常乐意对我们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实训基地、系部、学生三方实现三赢,建立了“三赢”的共建模式。

三、紧密联系药学实践,结合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在授课过程中,将具体的实例与法规结合起来,有机地联系当前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例如,讲述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时,从生产、经营到使用重点针对药品零售市场展开了分类管理,医院为了严把处方外流,采用处方电脑流向化的应对措施,导致医院处方基本上不会流向社会药房,社会药店配备的药师无法获得处方进行处方的审核。通过对这种情况前溯后果的分析,使学生既了解了当前法规内容,明白医药分家的必须,同时也明白了药学实践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将药事法规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药学实践,联系工作过程的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剖析其存在的根源。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所列开展的项目要求可能会与当前的药学实际不一致,因此授课时注重引导,并且在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时,要强调暴露不足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为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提供参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医药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树立信心,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篇5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绪论;课堂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37-02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是很多工科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二学年开设,能否学好这门课程不但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对上好专业课的兴趣和信心。《工程热力学》内容较多而且理论性、逻辑性较强,概念较多而且抽象难理解,公式较多而且使用条件复杂,所以被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尤其是刚接触该课程时,不容易入门,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热情和信心有很大影响。

一、工程热力学绪论课的重要性

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一课,绪论对于《工程热力学》课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绪论课要帮助学生认识《工程热力学》课程的重要性。(2)绪论课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第一把火,要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向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主动去学习。(3)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绪论课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4)绪论课是树立教师形象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绪论课,树立好教师的威信和地位,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工程热力学绪论课教学方案

1.以节能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与学习目的。《工程热力学》的研究目的最终可归结为节能。节能减排是近年来我国的基本国策,以节能作为切入点,介绍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说明热能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提高能量利用率是节能的一种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能源浪费巨大,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工作大有可为,而《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提高转化效率的途径,显然,《工程热力学》为节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学习本课程对解决能源问题所具有的意义,这样使学生明确了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望。

2.运用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性认识。多举工业及生活中的工程应用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学到的知识可以解释和解决许多实际中的问题,这样才对学生有吸引力。比如讲述热能的重要作用时,可以将火力发电、煤层气发电、汽轮机、内燃机、燃气轮机等作为案例,这些都是平时常见且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学生对它们比较关注而且有很大的好奇心,通过讲解这些热力装置的工作原理,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3.合理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学科领域的热、难点问题,或者把要讲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学内容,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同时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解释“热力学”中的“热”时,可以提出“热能与热量的区别与联系”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可以补充说明物理上“做功与机械能关系”与热力学中“热能与热量关系”是相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利用旧的、已知的知识去探求对他们而言是新的、未知的知识,鼓励他们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获取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视觉和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增强直观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开发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通过视频或幻灯片播放人类的用能历史和自然界中常见的能量转化与转移现象,这些现象人们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但其中包含着科学真理。如果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导入新课,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弥补学生实践的不足,可以将一些大型的热工设备通过多媒体用图形表现出来,其热力过程用Flas表现出来。比如汽轮机、内燃机、燃气轮机、压缩机等,可以将实物图片和原理图同时展示出来,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同看到实物一样。比如火力发电、内燃机、燃气轮机等,可以用Flas将其工作过程演示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综合运用上述表现方法使得课堂讲授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热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引出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课程的结构框架。绪论课既要说明课程的研究内容及其条理性,同时还应该讲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条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避免平铺直叙,使学习效果达到知识点由点及线到面的程度。例如:通过讲解热动力装置(如火力发电、内燃机、燃气轮机等)的工作过程及原理,使学生明确实现连续工作需要的条件有四个:热源与冷源、工质、膨胀做功、循环,这四个条件也就是热力学的主要内容。接着详细讲解这四个条件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结合课程目录可以引出热力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知识框架,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热力学的知识框架和条理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确保他们在学习之前就对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总之,绪论课在《工程热力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充分认识上好绪论课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和分析绪论课的教学特点和方法,上好绪论课。如何把绪论讲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学生不仅建立起基本的工程热力学概念,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工程热力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及相关课程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使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廉乐明,谭羽飞,吴家正,等.工程热力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张文慧,吴学红.利用绪论课激发学习工程热力学的兴趣[J].科技信息,2009,(29):215.

[3]任晓利,陈小砖.提高《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

篇6

基于动弹性力学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煤系沉积岩石纵波、横波速度,推算了煤系岩石动弹性力学参数:弹性模量E、泊松比、剪切模量等。并据此编制CT初至自动拾取应用软件。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采煤工作面面内构造分布情况,该方法减少了现场大量的钻探工作,既节约了时间又控制了成本,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弹性力学参数;煤系岩石;纵波速度;横波速度;采煤工作面;地震CT

Abstract:Based on the dynamic elastic mechanical theory, the article systemically analyzed the P-Wave Velocity and S-Wave Velocity of the coal measures rocks, extrapolated the elastic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al measures rocks: elastic modulus E, Poisson's ratio, shear modulusetc. Then compiled the automatically early CT picking application software.The instance analyses have shown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tect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n the working face of excavating coal, and also can reduce field drilling work, which would save time and control the cost. Obvious economic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are available as well.

Key words: Elastic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Coal measures rocks; P-Wave Velocity; S-Wave Velocity;working face of excavating coal;Seismic CT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岩石的弹性特性来研究地下地质结构,推断岩体物性,预测油气田的一种勘查方法[1]。而常用的地震波探测技术是以弹性波探测技术为基础,弹性波场主要描述的参数有波的旅行时间、弹性波速度、频率、振幅等,矿井地震CT技术实质上利用的就是弹性波CT技术,主要有直达纵波(P波)、直达横波(S波)、弹性模量(E)、剪切模量、泊松比等。利用弹性波探测技术,通过对弹性波场参数的测量,可直接反演煤岩体内部的构造分布以及动弹性参数等。通过激发产生的弹性波具有震源简便、可控、便携、本安、能量适中等特点;同样弹性波数值处理和解析技术具有先进、直观、抗干扰、移植性强等特点。弹性波技术探测煤矿采煤工作面小构造提供的数据量大,信息多,并且观测精度高,速度快,探测的深度大、方法灵活多变且适用。

2地震层析成像中的弹性理论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如果外力较小,则当外力消失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性质称为固体的弹性。弹性理论就是研究力在弹性体(固体、液体和气体)上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应力和应变。

弹性波传播速度

(2-1)

即(2-2)

式中 ——称拉普拉斯算子。

最后得纵波和横波波速的计算公式如下:

(2-3)

(2-4)

上式中:表示纵波速度;表示横波速度;表示拉梅常数;表示介质密度;为剪切模量;为刚度模量。

利用弹性系数和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2-4],和是描述物体弹性性质的系数,是拉梅(Lame)引入的,二者统称为拉梅系数,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当研究波的传播问题时,利用拉梅系数的便利之处在于:()说明在同一方向上的应力和应变;而说明在垂直方向上的应力和应变。

各系数、模量之间有以下重要的关系式[5-7] :

(2-5)

(2-6)

(2-7)

(2-8)

上式中:表示拉梅常数;E表示杨氏模量;表示泊松比;为剪切模量;K为体积模量;为刚度模量。

将(2-6)式分别代入(2-3)和(2-4)两式,最终得一维空间形式如下:

(2-9)

(2-10)

将体积模量K代入(1-3)式,则

(2-11)

说明纵波有压缩和剪切作用。

依据弹性理论,丛式(2-10)、(2-11)反推,利用纵波、横波速度,密度可以计算出动弹性力学参数,计算式如下:

(2-12)

(2-13)

(2-14)

(2-15)

(2-16)

从(2-10)、(2-11)两式,若岩石弹性模量E、泊松比及密度已知,则岩石的就已经完全决定 [8-9]。

篇7

关键词:典型工作情境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76-02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职教育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上更是推陈出新,一改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模课程,探索出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

典型工作情境是指把工作过程分成一个个工作阶段,每一个工作阶段就是一个工作情境,通过分析工作情境和任务,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统一。在实际课程设计的运作中,目标模式被细化为以下七步,以便于操作,即诊断需要―― 形成具体的目标―― 选择内容―― 组织内容―― 选择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活动―― 评价。

1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程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是航海类院校航海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科目之一。掌握航海英语是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是STCW公约(《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和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如何构建合理的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航海英语教学模式尤显重要。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航海专业英语知识及熟练运用的能力,再通过培训、考证、实习,培养出能够适应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符合国际公约要求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合格海员。根据调查,职业院校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到各船公司、航道局等单位工作,职务包括三副、舵工、水手长、水手、驾助等,根据这些工作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把这些工作任务归纳为十个情境模块:(1)进出港业务模块;(2)靠离与锚泊业务模块;(3)装卸作业模块;(4)航行模块;(5)修船与船体保养模块;(6)GMDSS通信模块;(7)事故处理模块;(8)消防与船员自救模块;(9)遇险与救助模块;(10)港口国检查模块。按照以上情境模块,以工作过程序化英语内容,以基础英语为依托,以航海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英语知识和专业岗位的统一,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统一。

2 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的联系脱节。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讲授《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程的教师基本多是在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结构。近几年高职院校对航海英语教师进行了高职教育理念和有关职业教育的学习、培训和交流,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习惯以知识为逻辑主线,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岗位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2)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航海英语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还需要对海航知识有所了解,能熟悉最新的航海变化,因此,要求在没有航海实践经历的情况下,多拓展相关知识,了解不同工作岗位下所必备的英语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弥补个中缺陷,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给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提高的机会。

(3)“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舆论不利于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改革及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学校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建设实验室及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比较拖沓和消极,校内实训条件与生产性实训一体化的差距比较大,实施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尤其是英语课程有一定难度,教学改革的实施难度大。

(4)《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学组织中的问题。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不管是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还是教学模式,都是采取“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模式,模拟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来组织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模式适合小班化教学和分小组的教学。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是大班教学,甚至合班教学,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而且,学校也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航海英语课程实施的相关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缺乏对课程实施的有效监管,课程目标的实现很难保证。

3 创设航海英语口语与会话典型工作情境的途径

(1)实物演示情境。指以实物为中心,设置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在“消防与船员自救模块”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消防栓、灭火器等实物进行教学并演示救助过程;在“GMDSS通信模块”的教学中,可以利用GMDSS模拟器中的INMARSAT-C站、INMARSAT-F站、VHF设备、NAVITAX与气象传真机等进行实物演示教学,都可通过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图画再现情境。真实、形象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也给学生提供了英语练习的内容和场景,且能贴近学生专业知识。如在“靠离与锚泊业务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或在黑板上绘制船舶靠离码头时的系解缆情形图,绘制各种锚设备及工作过程等;在“航行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绘制船舶在航行中进行各种避让行动的情形图等。

(3)表演体会情境。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表演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语言和肢体表演形式,把内在的语言知识呈现出来,这需要学生坚实的语言基础为后盾,寓学于乐,也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在航海英语口语中,必须具备哪些英语口语知识,为以后的日常工作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比如,在“进出港业务模块”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大副、二副、三副、引航员、舵工等角色,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非常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语言描述情境。在模拟工作情境的航海英语口语练习中,语言描述情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的情感体验,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展示真实的情感色彩,也是整个情境体验的基调所在。同时,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学生进行英语情境体验的方向,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话练习,并明确会话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的。

(5)声音重现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实况光盘,光盘中的声音模拟真实的海上和船舶各种情境,如“航行模块”中,有船舶机器的轰鸣声,有海上海鸥的鸣叫声,有海浪的拍打声,有VHF的频率干扰声,有各国船员的英语交流和口令声等等,非常逼真的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乐而忘返。

4 实施基于典型工作情境课程教学模式的意义

基于典型工作情境的课程模式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其次还能培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创业能力等其他素质。它把学习性和工作性融为一体,按照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的原则实施教学,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建议,改变以往呆板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观察和反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施和理想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不断发现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性,从而做出教学决策,改进教学,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让学生享受动手和成功的喜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使他们体验航海英语学习的乐趣。

因此,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与设施也要进一步改善,只有这样高职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更快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做一名适合国际航运发展的具有英语应用能力的合格海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2-44.

[2] 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51-54.

[3] 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2,9.

篇8

关键词 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ZHOU Ping

(Jiangxi Yu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yu, Jiangxi 338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for better application of cultivat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ability to innovat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put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ans, mak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was improved.

Key words Engineering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0 引言

工程力学课程是机电、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平衡的规律和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应变、应力、刚度、强度、稳定性及结构受力、传力的规律。课程由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组成,以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为主。该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高中物理联系较多,而职业院校学生普遍高考分数较低,基础薄弱,因而工程力学被普遍认为是难度很大的一门课程。因此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育创新,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1 教学改革与实践

1.1 理论教学和工程实例相结合

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相对普遍缺乏工程应用实践的职业院校学生比较抽象,在教学基本知识和内容的要求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工程实例及生活中的力学问题,通过对这些实例的观察、分析、建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应用能力。

在材料力学部分的教学中,以带式输送机皮带滚筒的力学分析为教学实例,首先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建立滚筒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滚筒三维模型

然后对滚筒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即力的约束和位移约束,调用ANSYS软件中的通用后处理模块计算分析得到滚筒的应力云图,如图2所示。利用软件的三维可视性直观形象显示滚筒在不同的外力及约束反力条件下,不同位置的应变、应力、变形情况。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实例中的图像,总结出了传动滚筒的应力主要是集中在滚筒轴两端与轴承连接处,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图2 滚筒力学仿真云图

1.2 力学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力学问题,掌握力学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如在讲授压杆稳定时,首先介绍压杆稳定的概念,了解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进行稳定安全校核,使学生掌握提高压杆承载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力学问题研究方法,如静定平面桁架结构内力分析方法的节点法、截面法、联合法;静定组合结构内力计算的截面法、节点法;超静定结构分析的位移法及连续梁的力矩分配法等。

1.3 教学内容优化

根据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放在对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应用上,加强基本力学定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教学。教学内容经有机组合,分为上下两个模块。上篇包括力学基本概念、受力分析与结构计算简图、力系合成与分解、杆件变形形式、组合变形等内容。下篇包括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结构位移计算、影响线、压杆稳定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杆件强度计算,了解结构设计方法,能处理工程中的一般问题。

1.4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力学课程的考核采用理论考核、项目任务考核、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1)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对工程力学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力学重点公式及基本定理的理解和记忆,选取典型试题,考重点、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项目和任务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工程项目力学实例项目解决理解过程中的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及完成情况。(3)平时考核:采用作业、课程设计、力学实验操作相结合,考核学生平时在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教学方法革新

2.1 研讨式教学

通过工程力学专题研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主动吸收和拓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跳跃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讨论题目,让学生查找文献,提出解决思路,分析和解答。研讨课上学生通过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方法,期间教师与其他同学对相关疑点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研讨式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研讨式教学设计

2.2 项目驱动式教学

选择贴近当前企业实际且能够包含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绝大部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的力学设计课题作为课程的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具备利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设计指导书,其中包括:确定完成项目操作的步骤,制定具体的、对学生有指导作用的项目实施流程,配以必要的工程图纸及说明;提出实施项目的要求;给出符合企业标准的项目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等。具体项目教学流程如图4所示。

2.3 启发式教学

利用学术讲座、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结合专业背景介绍工程力学的最新前沿知识和发展史中一些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工程力学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工程实例,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

图4 项目驱动式教学流程

3 结语

通过分析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付诸教学实践,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掌握理解工程力学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江西省新余市社科课题“依托项目的工程力学课程高职教育模式”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3YGY024

参考文献

[1] 段洁利.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2] 王涛.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体会.装备制造技术,2011(10).

[3] 刘新柱.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14(1).

[4] 国洪建.对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2(7).

篇9

关键词:工程力学;农业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35-02

工程力学课程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是农业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计算性与工程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它在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过渡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工程力学的课程改革无论对于培养学生,还是进行学科建设都颇具意义,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尝试,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一、工程力学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重新进行了剖析,挖掘教学环节中的不合理因素,为良好地完成教改任务,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1.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指向性和学时数量的不足对工程力学的教学影响。①现有的关于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大多基于工科类院校专业课程的需要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工科专业指向性,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的特色,书中的教学案例大多是工业机床、动力设备等,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力学案例相当匮乏,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未能将相关知识融入到力学教学之中。另外,陈旧教学内容与前沿科学理论脱节,原有的力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有待于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及时调整和更新。②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各高校均采取了缩短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改方针,对于理论课教学而言,如何能在压缩教学学时的情况下,仍然保证充实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一线教师热议的一个课题。同样,农科类工程力学的教学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理论学时数不断压缩,但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内容却未作大变动。在该情况下,若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不加以改革,将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2.课程本身的相对独立和课程内部理论与试验的脱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又一因素。各门力学课程及相关后续课程自行封闭、相互独立。以单门课程为中心,过分强调和偏重于单门力学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对各力学课程及相关后续课程之间相关知识的渗透、衔接、融合、贯通考虑不够,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造成了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水平陈旧落后。工程力学属经典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授课方式,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方式引入和应用不够,诸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学、力学问题的计算机求解等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尚未广泛普及和充分发挥作用。

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精练内容,跟踪学科发展。农科类工程力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能够解决农业工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力学问题,因此强调以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为授课重点,对于偏、难、怪等非常规问题不做深入探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从实际工程问题提炼出力学模型的方法。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另外,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审视,在确保每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大幅度删除那些缺乏典型意义的枝节问题,对相互重复的必须保留的内容在各门课内进行调整和重组,从课程总体上优化调整内容。②以工程力学课程为载体,结合力学史和方法论,培养学生严密科学的思维方法、开放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内容与农业工程实际相结合以便于理解和掌握,如在理论力学教学中,结合插秧机的分插机构、旋耕机的旋耕刀片运动轨迹方程等农业工程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还可以分析农业机械机架的连续梁受力、框架受力等。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工程力学的授课学时数不断压缩,传统的板式授课方式在有限的学时内已经难以完成授课任务,因此新的教学手段不断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向学生展示工程实例,增加学生对本课程、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学生课外网络化教学,创建新的师生之间交流渠道,重点难点内容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课上完成,而一些易了解的问题及大量工程实例可在课外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上实现,缓解学时少而引起的教学压力,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启发他们思考、研究、找出结论。通过课外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来加强课外学习指导,开展学习讨论、交流,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实现作业解答、问题答疑功能,使能力较差学生可以对课堂教学难点进行继续学习,能力较好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前沿热点课题进行了解、学习。

3.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毋庸置疑,考核方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劲头与学习方向。为此我们重新科学合理地制定了课程考核标准;建立了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还增加实践课程考核;口试、研究性文章也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实践证明,该考核模式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工程力学的理解掌握程度,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搭建教学交流平台,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本教研室成员均为力学课程理论、实验教学的一线教师,每位老师可以将各自的教学心得在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通过诸多途径向其他院校学习。同时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对力学在解决工程问题的理解,进而指导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工程力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有必要将工程力学中涉及的力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意识,另外适当增设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简介,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宽,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将现代科技成果与生活素材引入课堂。生活永远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的探究始于问题,教师从日常现象入手在教学时恰当地给学生造疑,找准盲点、迷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如讲到质点动力学时,按照书中抽象的动力学微分方程进行推导,容易使学生陷入枯燥的理论的漩涡中而产生厌学心里,将“嫦娥一号”的奔月过程融入到质点动力学的讲解过程中,并做成形象的演示动画,不但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形象地表现质点动力学变化过程,将理论公式与感性认识关联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再者,讲解合力矩定理时,可以方便地引入门轴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点对门的旋转影响,说明合力对门轴之矩与各分力对门轴之矩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形象地理解合力矩定理。学习力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编制一些实际的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尽量为学生进行创造实践提供机会,引导他们自觉地运用力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工程意识。

2.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仅仅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不结合工程背景,仍然难以对农业工程中机构和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因此适当增加理论力学实验学时,增加工程力学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增设理论力学问题编程大作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改进工程力学实验,在原有传统验证型实验基础上增加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并与农业机械结合,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突出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特色。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探索未知领域。

篇10

关键词:机械类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 创新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对于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工程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好了它才能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它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一个桥梁。工程力学分为土建类和机械类两种,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工程力学一般研究的是结构力学和理论力学,也就是不同结构系统内部各部分产生的力的相互作用,数据上一般研究的是外力,相互作用力;而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力学主要研究的是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也就是不同材料和零件内部产生的应力分析,数据上分析的是内部应力以及外力产生的应力,机械类主要考虑的是机械失效,比如断裂,点蚀,剪切,塑性变形,胶合等等一些力学失效问题。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政策以及相应的教材正陆续推出,新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基本可以跟上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1]。本文将结合中职学校机械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对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创新方案。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底子薄。近几年来,随着中等教育入学率持续升高,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这些学生学习的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学习方面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较弱。他们大部分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校后抱着混三年拿张文凭的心态,得过且过,根本没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虽然有少部分学生想学点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却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注重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公式的内涵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是死记硬背,乱套公式。

2)教师方面:目前学校里仍然有些教师观念陈旧,不知道改变教学方法,抱着固有的观念去对待所有的学生,要求很高,不重视学生基础,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持续下降;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上级的各项考核,在授课、作业、练习、考试中加大难度,学生却根本不能接受,又导致学生感到灰心,失去学习的动力。此外,在授课时有的老师往往严格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花很多时间讲复杂而严密的公式推导等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致使教学越教越难。

3)教材方面:如今的教材仍然是按照很早一起的教学体系而编写的,重在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让许多学生认为以后又不搞设计学力学课程根本无用的错误观念[2]。

2.改革创新的内容

现行机械专业工程力学的内容是为了适应传统的机械设计而编制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力学中的理论和实验来分析和解决简单线性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仅仅能够满足传统机械设计中经验近似设计的需要,而面对现代机械工程中大量出现的动态问题、非线性问题、精确优化问题等,往往是难以满足需要的。进几年来对传统工程力学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每次创新点不突出,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提出几点改革创新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2.1优化教材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让力学实验的方式和方法改变了许多。因此,必须有新的教材来适应这一改变,新的实验教材应当重点突出数字化实验仪器的运用,讲授如何运用计算来进行实验以及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此外,应当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根据实际运用来调整教材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使本课程能够适应机械类专业的就业方向,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材料力学的扭转章节中,非圆截面杆的教学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材中业仅仅是一带而过,对学生也不要求,然而是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非圆截面杆的扭转却又非常常见。因而在工程力学的教材应当根据实际应用来进行改编,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材[3]。

2.2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就业的需要,而不是纯理论研究,所以老师应该结合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工程力学的重要性。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安排学生做相关力学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学校能提供的教具,实验仪器不够时让学生通过分组操作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操作中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条件的话,学校或者老师应该尽量组织学生到工厂见习,使他们对冲床、剪床等机械设备的运动情况、设备破坏的特点及危害等能够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老师在现场,应该提出一些与课本关系密切的力学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好奇心,还能够为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

2.3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力学中有的问题的讲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比如“刚体”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这些问题可能仅仅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普遍是抽象思维差,形象思维强。因此,应该加强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不但形象直观,而且多媒体计算机可以生动、形象和充分的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使教学内容动静相兼、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总结

工程力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不仅需要老师的思考,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努力以及学生的反馈下,老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力学课程。

参考文献

[1]周凯红,李淑.机械类本科工程力学教学新体系的构想[J].理工高教研究,2006(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