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认为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因此不仅从直觉的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发挥人的整体性,使身心的发展协调一致,同注意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人的“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即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在其人格特征上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是要达到人的内外统一。
(二)强调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适合的课程。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掘。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课程改革中,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注意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认知发展协调统一。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瞬息万变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高尚道德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适应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人去适应教学过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2
关键词:人文主义 高职教育 培养质量
课 题: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研究课题(批准号:BY2015-615)的研究成果。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等稳定社会发展等许多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几年,随着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的激增、院校规模的不断壮大,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突出职业技能特色,“专业技能”学习几乎是高职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学校虽然也开设德育、创业指导、形势政策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但量显得很少,而且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德育工作,一般都是说起来很重视,做起来却容易被架空。高职教育,只有切实认识并贯彻落实以德兴教、以教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本质,适时引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才能找到促进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深厚泉源。
一、“人文主义”一词的由来
人文主义教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时期的古老教育。当时的教育除了哲学、史学、戏剧等文明教育外,主要强调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门学科。这几门学科后来成为中世纪大学学科的基础,被人称之为Liberal arts,意指“自由人的学科”。我国翻译成“文科”或“自由艺术”,泛指那些对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有价值的学科。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生用studia humanitatis表示这些学科,英文为the humanities,我国译为“人文学”。我们将“Humanism”一词译成“人文主义”,有学者认为是受《易经》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这一说法的启示。由此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是文化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变的概念,它从一开始就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先进成果。人文主义教育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教育。个人的人文涵养是个人健康发展的体现,社会的人文素养是一个社会有效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程度,是“文明社会”的内涵。在当前人才大战、人本主义管理与教育思潮之下,重视人文教育与当前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1.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这几年,我国高职连年扩招,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占到高等教育的一半,中国职业教育规模也已经居世界首位。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专门部署。
2.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提高办学质量,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如一体化教学,双师型教育,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无不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展开。这些创新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睡觉、走神,甚至于不到课。学生对上课的消极态度和学校的殷殷希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高职教育忽略“教育”与“培训”的区别,弱化了人文素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有别于普通的“培训”,目光要放长远,不能偏离教育的实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出会学习的全面发展人才,才能不断取得科技创新和进步。
从以上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更需要关爱、启发、激励和引导。而人文主义恰恰强调个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旨在通过人文学科的传授使人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以实现人性的拓展,激发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高职院校引入并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高教现状的内在要求。
三、高职教育应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其他原因
1.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道德素养培植是“教”的本质要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中正、和谐是“育”的内涵所在。教和育两个方面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基础。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只有夯实仁德根基,继而以“文”化之,才能实现以“技”长之。
2.高职院校学生的潜能在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培养
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他们的优势和特点。他们中的大多数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智力水平并不低于社会上默认的“优秀生”。这些孩子的思维亮点,曾被家长、学校认为是“不务正业”。作为青年一代,他们有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他们在用自己的眼睛在评判着这个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他们不仅仅是考试的机器和老师眼中的“差等生”。在高职教育阶段,我们不能简单将以“分数”论高低变换为以“技能”论英雄。我们应该从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高品质生活的角度来关爱学生。
3.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对社会应有的正知正见有待引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或者由于成绩差,自信心长期受挫,有自卑的心理倾向;或者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情感受到伤害,缺乏安全感、认同感,性格孤僻;或者由于一些偶然事件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社会有偏见。步入高职院校,实在是出于无奈,主动要学习技术的很少。这些经历和遭遇都会给原本青春靓丽的高职学生蒙上一些心理阴影,使得这些孩子身心不能健康、协调发展。
在这种情境之下,高职院校只有引入人文理念,用人文精神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所在,让他们意识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如此关注,寄予厚望。只有让他们充满自信,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才能让他们爱一行、专一行,有信心、有决心学好技术,健康成长。
四、高职院校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作用
1.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强调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可见,国家层面的高层设置也意识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在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2.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水平
人文主义教育中的美育欣赏课程,通过对优美事物,如优美的书法、舞蹈、音乐、建筑、语言等的欣赏,让同学们去感受美,体会美,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可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积极的审美情趣,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着力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社会认同感
每个人都渴望支持。作为青春成长期的高职学生更希望得到认可和关注。经常赞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种由衷的鼓励和表扬,学生从中会获得自信,并进而保持被赞扬的这句话、这个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会因此而养成越来越多的好习惯,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会增强,形成自身素质。所以,积极的认可和支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都会增加同学们灿烂的笑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我责任心,学会从新的角度认识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和别人,发现自我价值和学会包容别人,才能掌握更多的新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和世界观
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在教学中主张要了解学生的性情,因材施教;主张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反对羞辱和体罚学生;主张好的教学方法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为前提,向往人的全面发展。这种重视智慧潜能开发,发展健全体魄的教育,逐渐会影响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改变他们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五、高职院校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途径
如前所述,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理念,可以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人文主义要求教学人员用爱心去教书育人,而不仅仅把课堂当成一种工作或任务。高职院校的人首先要树立一种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认识到人文教育是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基础,让这种理念来指引高职教学的各项工作。
具体而言,人文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可以是国外优秀文化。这种人文知识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载体和切入点。人文主义教育只有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的学生,本来就对学习不感兴趣。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去读《论语》《道德经》《弟子规》,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或名人传记,我们只能用其中的摘录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这样的语句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读其中的一两句、一两段,然后去品味、去体验、去感悟。这些孩子的悟性和灵性会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进而导引他们积极地生活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
树立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先“正己、爱生”。只有以完全正能量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才能对学生施以人文陶冶。教师的品德要堪为师表,教师的学识要堪为楷模,教师的言行要堪为榜样。具有良好精神面貌、和谐融洽、文明上进的教师团队才能营造学院积极的人文环境。
在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支撑下,有了良好的人文教师队伍和环境,我们还可以从课堂内外的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人文主义教育。
一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彰显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风采,增强学生自信,重塑自我认识。
二是创建多种形式的院校社团,丰富院校生活,营造一种有别于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多彩校园,释放压力,启迪动力。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体育、美术、音乐、绘画等开启学生智慧心灵的审美选修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是在考核方式上,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择优的标准,也不单纯以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作为就业推荐的唯一标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社会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理论体现着极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无论何种教育,都离不开人本身而谈其他。职教会议也多次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基础是人的素质,核心是人的发展。
人文主义正是通过认可并进而挖掘人的无穷潜能,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帮助人形成积极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要爬上“质量坡”、越过“结构坎”,整体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人文主义教育不可忽视。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君子的谦谦风范,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社会风气,要通过“诗、书、礼、乐”的外在学习而不断熏陶才能养成和建立。中华民族历来以德服人、以文化人,十分注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人文主义教育的魅力恰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菅振行.教学研究[M].北京:燕山大学出版社,2010(10).
[2]肖媛.论科学精神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核心地位[J].社会科学论坛,2014(3).
篇3
关键词:人文教育 高中化学 教学
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试图打破长期以来教育中不能有效贯彻人文教育的局面,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为主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培养目标中从总体上确立了人文教育的地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
除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是现代化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课程标准》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突出了人文主义教育的气息,《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诸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素材。[1]
二、化学教材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也明显体现出了人文精神。譬如,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较之以前明显增多。化学史教育能够展现化学的科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展现化学家的人文精神;化学理论和化学原理等都包含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化学平衡;新教材中随处可见环境保护教育的素材,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反面素材,也有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微型化要求等正面素材。同时,化学新课程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化学课程中人文主义教育的渗透显现出了教育对人类自身的关怀。
三、化学学科特点决定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所直接面对的是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化学也是联系人类、自然和社会的一门科学。化学知识中随处可见人文主义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的由来、发展、用途、价值;化学家的坚强、执着等。化学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人文主义教育素材,这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四、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在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也可以通过课外材料来进行。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如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等 。
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人类认识事物的次序是由个别、特殊上升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和个别。对于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发现就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一个鲜明的例子。人们对于元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开始是对单一的元素的认识,比如铜、锡、金等等,这是第一阶段。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开始研究元素之间的关系。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基础》中把已知元素进行了分类。之后,德贝莱纳发现了三元素组,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四元素组、五元素组,这就是第二阶段。再到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和迈尔发现了周期律,特别是门捷列夫,他在元素组的基础上,将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依据原子量的增加组成了元素周期律表,这就是第三阶段。最后,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预言了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是再从普遍到特殊和个别的一个过程。元素周期表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全面体现了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不但在化学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哲学上也有着重要意义。
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
科学知识的传授不能脱离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根据学习内容提到了很多化学家:舍勒、戴维、哈伯、门捷列夫、凯库勒等,每一个名字都有着耐人寻味、震撼心灵的故事。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述他们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更要表述他们的人文精神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在化学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是支持其进行科学活动的动力,更是人类财富中的瑰宝。
然而,化学家并不总是象我们看上去那样光辉、荣耀,他们也有遗憾、也有教训。化学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一方面是化学家,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的一份子,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倾向。可以说,他们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所以,化学家传记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七、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策略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资源。微型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在选修6实验化学中对于氯气的生成及其性质的实验就采用了微型化实验的方式。利用表面皿与玻璃片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小气室,使生成的氯气在密闭空间扩散,与各试剂液滴迅速反应,现象明显,并可防止氯气泄漏。此实验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实验药品量,使实验小型化、微型化,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缩短了实验时间。所以,普及微型化学实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结束语: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对世界特别是自然界的探究中形成的,科学精神重在求真务实,探究万物之理。但如果没有人文教育就难以保证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正确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才能使学生的人格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克勇,蔡子华.挖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J].化学教学,2004(4)
[3]张海洋.中学化学人文教育的实验[J].化学教育,2008(09)
篇4
1.联系实际生活,培养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教学赖以生存的载体,是学习语文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最佳平台。但是面对人文主义教育时,课堂教学就显得生硬、刻板。而一切脱离于现实生活主体的人文教育也必然是干涩无味的。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和人物一般距离当今的现实生活都存在一定距离,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产生距离感、差距感,不能切实感受课本中内容所带来的自身魅力。而针对一些距离现实生活稍近的文章和内容,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限,也局限了课本本身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时,适当地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不仅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寻找正能量。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苏教版《孔子游春》时,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带领学生春游,真正感受春天的魅力,体会孔子在游春时的情景。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教师有意识地传授学生一些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小技巧、小方法,锻炼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孔子游春》中的内容,让学生观察流水的走向和动态,让学生明白“清者自清”的道理,做一个有水一样人格的高尚的人。
2.加强互动交流,感受人文魅力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教学的本身的意义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教与学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将人本主义教育融汇的手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以主动性和传授性为主,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质疑,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潜质。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从讲台上走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正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探讨,建立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例如:在讲授《烟台的海》一文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心中海的样子,并让看到过海的同学讲述自己在看海时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大海的影像,使每位学生彼此交流自我的感受和情感,并逐渐引导学生体会大海的胸襟和宽广,达到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
3.总结
篇5
1.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与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表明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主体需要的适合或满足。所谓教育价值选择,是指教育活动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所做出的价值取向,它表明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态度[1]。
教育价值观念是隐在教育目的中的价值判断,体现为教育目的取向。教育目的取向虽可算是“应然的”教育目的,仍有别于成文或不成文的“正式”的教育目的,即规范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目的规范”。这是由于某种教育目的取向即使指向当然状态(即符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它未必能够实现,故须经过可能性论证,作出恰当的选择;某种“应然的”教育目的,即使在理论上存在实现的可能性,只有具备充分的条件才具有可行性。故又须基于对各种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分析,作出可行性论证,只采纳有可行性的教育目的取向,并从实际情况与需要出发,作出具体的规定,从而形成“教育目的规范”[2]。根据陈桂生先生的论述,在面临环境危机的时代处境中,我们在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应然”教育目的取向时,要根据客观条件,采用可行的“规范”实现之。
价值问题不同于事实问题。事实问题只要遵循客观尺度,服从于真理一元化原则即可;但是价值问题在客观尺度上又引入了主观尺度,因而是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3]。基于价值所具有的多元性,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对同一价值客体就会有不同价值反应和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也是历史上何以出现各种不同教育目的取向的原因。
教育中包含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因而教育活动是一个蕴含着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整体。由此,教育主体也面对着一系列的教育价值选择。作为教育活动,不仅要遵循教育的规律,而且要追求某种需要的教育的价值。在遵循规律的同时,教育活动还要满足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和要求。
2.教育价值取向的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是指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它具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特征[4]。历史证明,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时代有内在的、直接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关联,反映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就要求其具有时代性。这种取向并不是对时代的被动适应,而是要求教育发挥它固有的时代“寒暑表”的功能,这不仅是教育理论在教育中的反映,同时也是教育价值取向能够实现的保证。合理的教育的时代性价值取向,一定要充分体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就是在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上取得的统一。教育必须关注时代对人的要求,并反映和落实这种要求。在技术已经危害和破坏着人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平衡状态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不管教育价值的时代性取向以哪种形式表征,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从某一种教育理论意义的生成而言,它既是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与该时代所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和适切性。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历史局限性[5]。教育的时代性价值取向就像三维空间中的时间一样,将这一存在物连同它的空间一起向无限推进,这样,整个教育价值取向才会栩栩如生,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
由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类的环境意识薄弱,没有深刻认识到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因人口压力过度地向环境索取资源,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和破坏;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质;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经常不适当地扩大干预自然的规模和强度,导致局部和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淡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及环境质量下降等。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所著《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告诫了世人,DDT等化学药品及农药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梅萨罗维克和威斯特尔在给罗马俱乐部的第二个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中写道:造成现代的许多危机的根源是出于人类最善良的愿望所采取的行动和结果。例如,为减轻人类的劳动而利用自然界的非人力能源本来是一项不容争辩的目标,然而却导致了目前的能源危机;为了加强群众——不论是国家、社区或家庭——的力量而多子多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它却导致了人口危机;为减轻人类痛苦,延长人类寿命而征服疾病,无疑是一个高尚的目标,然而它却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如修建公路、水坝和运河,发展农业、砍伐森林、打猎和畜牧、开矿和工业工程等等,直接导致了对生态的破坏[6]。换言之,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自然环境——是人类“驯服”自然界的方式,但是却导致了环境危机。
地球经历了若干亿年的漫长]化,才形成今天这种适于人类居住的环境。在]化过程中,顺应它的物种被保留了下来。大自然]化中的无数事实证明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然而,我们人类总是固执地把自己看成与其它物种本质上有别而且高于其它物种的理性存在。正是这种妄自尊大和自命不凡,使我们忘记了自己依然是这生物圈共同体中的一员,天真地以为只要“通过我们的各种机器,我们至少已经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摆脱出来了”[7]。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明如果是自然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那么留给我们人类自己的只能是荒漠。处于危害中的环境再一次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生物圈供养着人们,并支持着他们所做的一切;任何不适应生物圈的事物都是对生物圈完美稳定的领域的威胁。
三、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
我们处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们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是也引起了环境的恶化,我们面临这种生态紊乱扩展的后果——危及人类的统一和它的前途,也正在危及人类特有的统一性。在这种形势所产生的危险中,不仅有冲突与其它灾难的危险,而且还有非人化的根本危险,这种危险既影响着有特权地位的人们,也影响着受压迫的人们。因为对人类本性所造成的伤害,也会伤害所有的人们。由此我们提倡人文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从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全面进步最基本的因素以及现代社会日益科学化的趋势来看,未来教育必须以科学教育为基础。同时,未来教育又必须以人文教育为社会价值取向,科学只有与人文相结合,并接受人文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才能使科学真正有益地服务于人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能够而且必须融合,这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方向的教育价值观。它是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与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8]。科学人文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人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以培养科学精神为基础。怀特海说过: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9]。《学会生存》中指出:科学的人文主义所指的人是指“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在历史背景中的人,一个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他要依靠客观知识,而这种客观知识本质上必定会导致行动,并且主要为人类本身而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使命是发展人性。倡导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心,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并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10]。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交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适合的关系。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同样要求培养完善的人。在智力方面,完善的人除了应该掌握知识以外,还要发展观察、试验和对经验与知识进行分类的能力;表达自己意见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怀疑的能力;不断阅读的能力;把科学精神和诗情意境结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在感情方面,要注意培养人际关系的感情品质,与人合作;培养对美的兴趣和能力,在美感活动中涵养人格。此外,要拥有健康的身体,通过训练和练习来增强体质。
拉塞克和维迪努在谈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趋势是兴奋地指出:对各门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以及教育内容的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依存表现出更清楚的意识,这是现代学校政策最令人感兴趣的特征之一[11]。最后要强调的一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绝不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和机械拼凑,也不是一个二者之间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都需要充分重视,但并不以削弱对方为前提或者牺牲对方为代价。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 文本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85-01
传承人文是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因为人文性是一个民族的名片。而语文学习是传承传统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小学生是培养人文主义情怀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做好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而提升到学生的精神方面,还需要多从关注学生人性的塑造开始。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事业接班人。
1 充分挖掘教材,用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来陶冶学生情操
布鲁姆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不结合教材的教学是盲人摸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还应该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塑造学生的人文特性,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为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因素,编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的课文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能够促使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强烈使命感在学生心中扎根,这些作品都洋溢着浓烈的主观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和《世界多美好啊》这两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而《钱学森》和《负荆请罪》这两篇课文,则表现伟人们的光辉形象,激励小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还有的课文如《探母》是反映了母爱的伟大,而《吃水不忘挖井人》则是颂扬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人性闪光点,这些课文无一不散发出强烈的任性光辉,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因此,挖掘课本中人文因素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
2 感悟文本内容,通过文本中人文因素来增强情感体验
阅读文本的过程是阅读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文本内容。无论采取的具体学习方法是怎样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分辨出明确的价值取向。教师要谨记,语文教学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要深入挖掘语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语言与文字方面的技能,而且更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让他们多加接受语文中的人文主义熏陶。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文本中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求一定的方法了。例如: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人小姑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多朗读。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聂将军如何关爱日本人儿童时的情景,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感受聂将军人文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精神,从中体会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从而增强了情感体验。
3 品味人文语文,引导学生关注言语中人文情愫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当我们把目光着眼于语文本身时,不难发现语言和文字的重要性。它们是学生进一步探索人生意义的基础,是接受人文主义熏陶的前提。因此,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运用文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第一环节是熟悉生字词。然后是语言形式的探究。目的是培养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知道,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做到听说读写样样精通。这样,才能把语言潜能发挥到极致。除此之外,语言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接受人文主义熏陶的过程,语言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因素,所以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性的塑造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一定要做到对重点词句讲解到位,消除学生对文本中的产生每一个知识盲点,将对语言形式的重视程度提高到足够的高度,让学生反复诵读,务必使学生准确理解诗作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同时,就文本内容进行人文品读,从中读出文字中的人文情怀。
4 散发人性之美,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做到位
当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人性。语文学科是充满人性之美的学科。文学作品中一切的描写、修辞、铺垫、烘托等都是为了表达人性,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万种感情,都是对人性的刻画。而且文学作品中总是用人性贯穿在人物,情节等各个环节中。因此,语文教育还在某些时候能够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激起他们对人生的无限希望,从而锤炼出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善念,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一来也深化了语文教学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有学生提问: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环
境?……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人性教育的良机,教师不妨暂时把既定的教学步骤放一放,把保护动物这一问题单纯的拎出来让学生讨论,多探究一些环境保护问题,同时把人文教育融入其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文主义教育是当代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做好人文素养教育。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会完成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龚贤明.小学语文教学是人文素养的有效传承[J].文理导航,2015(11).
篇7
【关键词】人文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几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泛指人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应与当时的时代主旋律相吻合,应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人文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感悟生命价值,生存意义,以及由此而行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表现出的具有全面素质的行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征。
(二)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的区别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人创造文明和改造完善世界的潜在能力,以及对人的追求和成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重视教育、理性、自由民主等思想。在现代西方社会哲学中,人文主义的核心变成了“非理性的人”,于是,感性与理性互相对立起来;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或情感、意志、本能等)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这也是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一种探求;而理性只是外在世界的逻辑,是人类意志的附属。2.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1)人文主义,是人们对以人本身为核心的非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主要强调人的感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客观的;人文主义归终是一种意识方面的产物。(2)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自我管理与发展现实的需要,在人类不断的自我发展中所体现或经慎重选择所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人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的和平生存所必需具备的品质。素养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指引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以及知识水平和所有一切所表现的行为及语言的综合体现。就素养而言,又分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而人文素养又有别于科学素养。
(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和智商至上主义的不同
1.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是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创新的重要元素。科学知识、技术、方法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学习获得的,理性能力与科学精神是在长期坚持积累、学习、研究并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力。2.智商至上主义智商至上主义直接来自于对科学素养的片面极端的强调。由于对内在科学精神外化的片面理解,加之高智商人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导致人们盲目的追捧智商至上主义;而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的强调智商至上主义,将导致人格的不完善;人,不是机械的唯高智商而是从,而是在追求实现人格健全与人性美好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自我统一。
二、现代人的人文素养缺失
(一)教育的“工具主义意识”
工具主义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的工具化和教育过程的机械化两个方面。教育已越来越表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机械的程序化;导致了教育的“唯考试能力说”,这种观念,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现代教育就要有别于旧时的封建制度下的教育体制,也要在现在的工具主义教育形势下,以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体系的诉求为依托,也就是,既要与世界接轨,也要保留民族自我的发展特色和空间。
(二)我们的文化认知
1.我们的自信缺失(1)从民族自我认知方面,即文化自信方面谈。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已是古而有之;但在清朝末期,、八国联军的入侵,东亚病夫的劣号;好像突然间,我们的民族不那么自信了?在之后,我们的意识从沉睡中渐渐苏醒,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为妇孺皆知的语言。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盲目吸收(从外)成为各领域发展的一大弊病。也影响了人文素养教育的诸多方面。(2)世界人的自我认知分析,即从不同国家文化自信方面来谈。外国人的自信之与中国人的谦和,源于文化理念及哲学思想的不同;当然,我们的谦和绝对不是不自信,而是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对客观现实事物的承认和对自我精神意识的陶冶,是民族文化在精神意识方面的表化;就像审美的不同,究竟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还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庄严;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抛弃了谦和、友爱等中华民族的品德,而是在融合了国外先进文化之后,对我们自身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发展。人皆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只有盲目的自信,膨胀的内心,虚伪的欲望。(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贫穷指数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度低下,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自然的宏大,人类自身的渺小,或在不可抗力面前的孤立无助,通常会导致产生愚昧的现象。经济发展要紧紧以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水平为依托,科技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发展源动力及基础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贡献物质刺激。
(三)外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带着他们的异域风情和席卷全球的资金、技术,相对于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在一段时间内,国人的劣根性似乎成为自嘲的代名词;在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寻找迷茫的自我,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思想逐步多元化,浮躁成为一个流行词。
(四)人文素养培养缺失
1.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其片面性影响;“学遍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总结了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也说明了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忽视。2.应试教育的局限和素质教育现实中的尴尬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为主,强调智力型教育,重视培养技能性的智力因素素养,而忽视意志、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素养。过分强调工具性意识,而忽略其人文性;教学公式化倾向严重。因此,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应试教育的痕迹,这是现阶段应该正视和解决的。3.功利主义的影响在生活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技术水平落后,人们急切渴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中,欲望逐利主义思想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人们眼中的实利主义,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忽略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4.正确区别人文素养与封建迷信、腐朽思想的不同具备人文素养,并不等于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是需要破除的;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极端片面的强调人文素质培养会把人们引向封建迷信和思想腐朽的旧式弊端。人文素养对于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及途径
(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统一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人们所应该具备的,二者应同时并举,不可偏废,这样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其培养过程是个人境界提升的内在转化和汲取科技文化营养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
(二)通识教育
现代教育存在着一种片面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忽视了对人的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培养。通识教育,在于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达到二者的内在统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应以打牢人文知识基础,着重培养人文精神,体现在人文行为。
(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道德精神均包含在其中。人文素养教育不应过分强调小我意识,应该使人们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状态中,得到拯救。人文素养教育,着重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人们具备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热爱阅读
培养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阅读中,丰富自己,丰富见闻,汲取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及精神;加强培养人文素养,使之具备社会责任感、避免信任危机。书让人慧智,以书为伴,热爱阅读。
四、高职院校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传播者、实施者。职业院校还应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从自我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人文素养的培养工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先进的人文精神为依托,将人文素养教育付诸于行动。
(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1.创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点在于它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同化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学校都应根据学校特色,创建具有不同特点的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受教育者每时每刻都有校园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达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统一。2.实现人文素养和教学活动的结合教学活动能够积极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从而提升其做人与做事的道德素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通识课程的设立通识课由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各种人文知识课程组成。通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设置通识课程,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进一步培养人文素养。
五、我们的传统、传承与前进
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不竭动力。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并结合先进外来文化,培养国人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吐故纳新中实现对人文素养教育传统的传承,我们的前进才会更加有力,才会实现,新形势下的全面素质教育。
六、结语
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在不同的演绎中,必将成为人类文明瑰丽的仰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家发展现状,既要满足普通劳动者的生存诉求,又要创造环境,支持他们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2003.
[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6):12-14.
[3]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J].中国文化研究,2004,(04):11-12.
[4]孟建伟.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03):27-33.
[5]龙伟.娄底职业技术学院[J].理论界,2007,(06).
[6]杜署钦,郑小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
[7]刘兴亚.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
[8]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
[9]毛明香.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4.
[10]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1]王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34-35.
篇8
可是,在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也很难独善其身。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传播到了校园。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有些学生行为偏激,抵触老师,抵触教育,语言粗鄙。学生之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我们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分数,拿成绩说话,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需要。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人文主义,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在希腊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普罗塔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而20世纪最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这便是指示给我们的任务。如果用堂皇冠冕的名词来说,这个任务是使科学人文化……我们还应该养成观察和了解自由的、广泛的、有训练的态度,使这些态度成为和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血肉相连的东西,成为习惯的不知不觉的东西。在这个成就中,科学、教育和民主的动机合而为一。希望我们能肩负起这个时代任务。因为这是我们的人生问题。只有通过人的欲望,人的了解,人的努力,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2]那么,如何在历史教育中贯彻“人文主义”精神呢?
首先,从教师自我做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更应渗透人文主义的教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出关注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感人生观的内容。如学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专题时,通过学习林则徐,李鸿章等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前人的一系列救国活动,体会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他们的不易。学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时,通过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认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通过了解邓世昌自杀式地撞向吉野号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处在当时,会选择逃跑还是选择以身殉国,从而感受前人的舍身救国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思想史中,通过学习朱熹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贽的思想,培养学生不畏传统的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采用讲述法,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穿插到教学中。以为例,重庆市作为时期的陪都就有很多历史素材,如曾家岩周公馆,红岩系列,还有大家熟悉的解放碑。将这些鲜活的历史引入课堂之中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就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认得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也要采用学生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人类的影响,就可以采用辩论赛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两组,围绕利弊展开讨论。探究式学习法在人文主义教育中也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生成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人文主义。首先,要营造积极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产生思想的交锋。课前播放音乐,播放相关视频都能起到相关作用。如讲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这一节时,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就既能营造好的氛围,又能很好的将学生的思绪带入那个年代,从而很自然的导入新课。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让学生以哥伦布为例,设计历史剧。从航海的艰辛和野蛮的征服,感受历史人物的双重性格特征。
篇9
一、渗透人文素养素材,注重生物教学过程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其他生物和生物圈的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人文精神的素材,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内容,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媒介。例如:教学“生物与生物圈——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时,阐述了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后,还引导学生如何关注社会、关注生物科学。并在学习过程中讲述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与人文素质。教学“生物圈中的人的生殖与发育”时,利用生物进化的证据,讲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与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突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榜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素养的融会,并始终贯穿于生物教学中。
二、结合生物知识教学,发挥生物学史作用
传授生物学知识是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通过讲述生物学的发展史,可以展现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注重讲述生物学发展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表现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与人类的贡献,从中展现生物学家们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学习“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一课时,讲述人类起源与进化就要紧抓中国科学家们在探索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成就开展教学。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以及富于创造性的科学精神。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课本中蕴藏的生物学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生物的变异”时,从中体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如栽培植物技术与饲养动物的优良品种,很多都源自我国,如水稻、家猪等。通过介绍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而激发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三、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发挥实验教育功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中蕴含人文教育价值与情感功能。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通常有: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生物学是典型的自然科学。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在书中讲科学、在书中学科学”的方式,“填鸭式”地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往往感到生物知识内容过于抽象、深奥,书本中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还很遥远。③教师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人体的呼吸》中的“模拟膈肌运动”就是通过开展“膈肌运动”演示仪探究呼吸运动中膈肌的运动规律的。它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吸引。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除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实验。在自主实验中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人文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是大自然中一切生物存在的形式,是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现象。通过身体生命价值观教育,既能够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够学会珍惜他人,珍惜一切生命。我们纵观现行的生物教材就会发现,课本中展示了很多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渗透。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例如,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被子植物的生长状况,从中可以感悟到生命的循环过程:从开花、传粉、双受精到果实、产生种子的再循环。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与学生一起领悟植物生长与繁殖的艰难。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开展联想,看看人类的生命循环过程。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同时又是多么幸运。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理解“珍惜”这个词的意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当今全球的环境污染正逐渐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命质量与生存环境,继而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五、开发生物课外资源,实现情感层面升华
篇10
一、更新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课程实践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关键作用,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1.摆正位置。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师生关系。老师已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宰、权威。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主旋律的伴奏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解决问题的模范,是发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带问题来拜访的朋友。
2.确定目标。教师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不要出现用标准的答案去扼杀学生思维的情况,不要让老师问雪化了变成什么时,学生答变成春天便遭到当头棒喝的悲剧重演。
3.丰富自己。作一个专家学者型的教师。在信息如此发达、教育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老师不再也不可能时时处处是学生的老师,尽可能地多学习,多研究,拥有渊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紧跟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言行举止,风度气质感染影响学生,做个真诚的,宽容的,公平的,正直的,民主的,善解人意的,具有丰富修养和阅历的智者,给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激励
在教学中,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待学生的自尊心,就像对待每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善解人意,体察入微,欣赏每一个学生,不断发现其生命里的闪光点,在恰当的时候,合适的机会,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鼓起其理想之帆。
三、注意在教学中营造人文主义教育氛围
语文教学所用材料都是语言文字,是各种文体和文章,而这些文章无不灌注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是人(读者)与人(作者)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理论认为,学生对事物的思辩能力和对真善美的认同水平,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评价方式来获得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可共同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参与评价,师生间不断进行精神交流,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文教育。
四、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这就要求学生在家庭、社会、特别是学校这些育人环境中,处处留心语文现象,广泛涉猎中外作品,多参加语文活动,不断进行训练,自我指导、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完成“文化人”的自我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