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关系学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你单位如有同志一九五六年六月~一九六年到原地质部各种技工、干部学校(训练班)学习,在学习期间是否计算工龄问题,现答复如下:
一九五六年~一九六年原地质部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先后办了许多干部、技工学校、训练班,培养行政管理干部、技工、师资等。学生来源:主要根据中央下达地质部培训计划指标,到各省招收社会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在职职工选送;从中技毕业生或中技肄业生中抽调的。学习期为一年左右,其待遇除在职学习领取原工资外,其他是享受助学金或生活费(18.36元左右)。
一九五七、六一年因国家经济计划任务压缩,这些学校训练班就停办了,学员有的回原单位,有的分配了工作,有的继续学习(报考中专)。
篇2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以研究现代管理中组织如何与公众之间进行良好的双向平等的沟通,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以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为宗旨,其目的是使组织在竞争中取胜。公共关系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公共”和“关系”,这个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公共的事例来说明事例中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知识”到“实践应用”这一过程,公共关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促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分析和讨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以实践强化理论的学习。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曾经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如何科学、适当、有效、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确保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是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这要求任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经典性、启发性、系统性、热点性和典型性,并且遵循“引导为先、主体突出、尊重学生、严格程序”的原则。
【案例描述】
本课采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由曹洪珍主编的《公共关系学》作为教材。在进行《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第二节“组织基本目标公众分析”,其教学目的是掌握公众细分的方法、不同类型的公众在公关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中,第二节内容属于基本性的知识点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目标公众的分类方式和类目构成。因此,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很好的突出情景性,强化学生对各类公众的含义、特点、构成等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首先通过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了公共关系学视域中公众的特点、分类、涵义、区别、构成、特征等理论性内容。
教师进入正式课堂教学时,首先对基本目标公众中的员工公众进行介绍,并进入第一个案例:“美国麦当劳公司在员工培养和任用方面的一些措施”。
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顾客公众是购买组织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出现顾客公众的原因是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处理好与顾客公众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讲到媒介公众时,教师表述:要处理好媒介公众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媒介公众具有的双重性:手段性和对象性,怎样和媒体处理好关系是社会组织需要重视的。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新闻就是拉广告,拉广告就是骗钱的?”、“凡是有关新闻和广告的电话一概不理”、“不予新闻界合作,无可奉告!”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在课堂上,纷纷小声作答。随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在讲到政府公众时,教师特别说明:“政府公众时政府机关及其内部工作人员,在所有组织的目标公众中最具权威性的对象。处理好与政府公众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意义。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教师举出第三个案例:“嵩明县政府办公大楼不如嵩明县学校教学大楼”。
第四个案例中,教师例举了某银行招考公关策划专员的考题进行提问:“当国家利益和银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将采取什么对策?”有同学小声回答:“国家利益”。教师展示思考分析:“回答一:我们应该坚定的站在银行的立场上。这样往往会捅娄子,不能聘用。回答二:作为国家的一员,应该保护国家利益。这样的回答只适合在政府部门工作,不能聘用。回答三:当国家利益和银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要全力化解双方的矛盾。这样的回答具有协调性,予以录用。”此时,教师提醒学生在参加公关员考试时要注意协调各组织利益,不能偏向某一方面。
教师接着讲到政府作为公众和组织,既是公关的形象也要讲究组织的形象时,举出第五个例子:“该下河游泳的是市长还是环保局长?”、“昭通市维护市容市貌(政府形象)将一名盲人乞讨者丢入水池”。
教师接下来进入公众分类中的社区公众时进行理论解说,如“社区关系也称区域关系”等。并对另一种公众分类“名流公众”进行解说,举出“浙江卫视主持周立波的名流效应使电视台收视率提高”的例子,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再次强调,社会组织会对名流公众产生兴趣,希望借助名流公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组织的认知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此时教师举出“韦唯中断演唱会数钱”的反面例子说明名流公众不仅能带来正面宣传效果,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之后,教师表述公众还包括国际公众,教师提醒学生在公共活动中要处理好和国际公众的关系。
最后,教师总结说,作为组织要和以上公众处理好关系来塑造企业自己完美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整体舆论环境。
【案例分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实施教学,合理使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1.注意课堂教学之间的连续性
一开始上课,教师就组织学生对上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非常流畅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好的兼顾了上节课和本节课的连续和延伸。
2.注意教学案例的丰富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包括:正面案例(嵩明县政府办公大楼差于嵩明县学校用房)、反面案例(韦唯中断演唱会数钱)、热点案例(网友付费20万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经典案例(浙江卫视主持周立波的名流效应使电视台收视率提高)等类型的案例,案例数量充盈,案例涵盖面广。
3.注意负面案例的正面引导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更胜于负面信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这一点,在每一个负面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之后,都会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避免类似负面案例的出现。如在总结“某地将乞讨者丢入水池中”的案例时,任课教师就在阐述完政府“危机公关”的一些做法后,提出解决的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树立怎样的“服务意识”。
4.活跃了课堂气氛
整堂教学过程轻松,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借助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应加以改进:
1、留给学生讨论和分析的时间不足。
有学者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提出“2/8”理论,即,案例教学中教师只需使用20%的时间来讲述案例,剩余的80%的时间都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分析、讨论。在本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在给出案例后,只给学生留了很短的思考时间,在学生未充分思考之后就给出参考答案,使得学生们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学到的理论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验证,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2、教师对案例背景的阐述不够。
尽量清晰明确的阐述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明确、具体的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明确它的目标性和针对性。遗憾的是,教师在任课过程中没有充分的注意到这一点,有的案例只有大约1-2分钟的陈述时间,学生对案例背景的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大多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
3、选用案例时要精挑细选。
选择好的案例对于开展案例教学意义重大,好案例既要具有实际价值,也要符合讨论学习的目的。案例挑选要注意时效性、典型性、真实性、目的性,即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是近期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能体现明确教学目的的案例。教师分别选用了1996年韦唯“横店风波”和1996年刘晓庆“偷逃税”两个案例来说明名流公众的公共影响,时间略于久远,现实意义不足。
科学合理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是实现《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践价值的基本途径,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知识深厚、能力突出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包秀华.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3),43-46.
[2]孟阳.对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高教前沿.2009(4),95.
篇3
摘要:公共关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策略,迅速崛起于各类企业中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开展公关活动,使公共关系恰当的应用于保险企业中,将能为保险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特殊的社会组织,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保险企业要得到来自保监部门、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还必须与社会团体、公众顾客和内部员工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取得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建立一种稳固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本文就公共关系怎么在保险企业中的应用做简单的探索。
[关键词] 公共关系;保险企业;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abstract: public relations,as an important management strategy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rapid rise in the types of enterprises and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public relations activities, public relations applied to the appropriate insurance companies, insurance companies will be able to br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insurance companies in the market economy has a special status as a special social organization, has its own specific target. insurance companies to get from the oci sector, the public and the strong support of social groups must also be with the community groups, public customers and internal staff for positive communication, echanges, access to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trust, establish a stable long-term cooperation partnership. in this paper, how public relations firms in the insurance application to do simple eploration.
key words: public relation; insurance companies; economy benefi ;social benefi
1、序言
公共关系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销售活动。
公共关系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关系与资金、设备、人才、信息一起被称为现代企业的五大支柱。人们已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共公关系在协调现代组织,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方面,是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企业发展公共关系的活动,并不在于直接销售商品和直接提供服务,而是通过公共关系的传播,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态势。公共关系可以达到有效地沟通信息, 正确协调好各种内外关系,保障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个保险企业内在因素的好坏构成了企业形象的还坏。这些内在因素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保险企业的机构状况,如企业机构是否合理、结构是否科学、运转是否灵活、办事效率高低等;企业经营的管理状况、如经营决策是否科学、劳动组织是否完善、人事制度是否有利于人尽其才;企业员工的素质情况,如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业务操作技能、思想品德状况、服务态度、服务方式等。上述这些方面都会通过一定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给公众留下一定的印象和感受,构成了保险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若能把公共关系引入到保险企业并加之很好的应用,对保险企业的发展都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利于推动保险产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2、公共关系概述
2.1、公共关系简介
公共关系首先是一种关系。它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社会关系,小到个人,大到社会组织,以至于国家,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个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形态。社会关系是复杂多变的,有多少种交往形式,就有多少种社会关系。公共关系可以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公共关系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公共关系产生于美国,是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与技术等条件 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孕育而诞生出来的,公共关系的兴起,标志着现代社会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公共关系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发展到逐步规范,从曲解到理解的历史过程。中国公共关系经历了20年的发展,尽管有起有落,如今已成蓬勃发展之势,为公共关系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展望未来,中国公共关系将朝着百花齐放,百花盛开的态势渗透到每个行业中去,每个企业中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现代组织已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网络、现代传媒新技术对公共关系传播的重要意义。这些新技术将完成对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调整和更新,公共关系手段和技巧将更为丰富多彩。
2.2、公共关系重要性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的将本土的公共关系变成了世界经济体间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价值逐渐被企业所认可和重视。作为社会中的主体的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就显的十分重要。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众关系管理职能.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企业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所以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关作为基础。
公共关系的核心是处理好主体、客体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企业公共关系的好坏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动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不像有些人理解的,搞公共关系就是请客吃饭、走后门、送礼甚至于行贿,当然,公共关系活动允许企业通过赠送一些纪念品的方式来联络同公众的感情,但公关活动还有其他很多重要手段,如联络新闻界举办新闻会,策划企业纪念庆祝活动,组织员工文化娱乐活动,主持一些调研工作,负责礼宾的接待、对外联络和协调工作,与政府、新闻媒介等各界人士保持一种经常的联系,或是赞助社会公益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对外能树立企业形象,对内能增强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
公共关系为了树立本组织的最优形象,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等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手段,围绕着本组织的目标主动开展各种真实、公开、合法、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传播沟通活动,增进本组织与公众的相互了解,进而影响舆论,取得政府、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等社会组织的支持,创造出与本组织发展目标和谐的社会环境。
3、保险企业如何应用公共关系
3.1、保险企业现状
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持续增长,但产寿险增长不同。目前也呈现如下特点:保费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时期。自1980年至1999年,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1393.2亿元,年平均增长35.1%,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521.1亿元,年平均增长28.3%;1982年中国恢复了人身保险业务,当期的保费收入为0.016亿元,1999年为872.1亿元,年平均增长97.71%;险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自1997年保费收入从财产保险业务为主,转向人身保险业务为主,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58.27%,降为1997年的44.67%;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提高,但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仍然较低,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较大;保险展业逐步以保险人为主;保险中介人逐步增加和规范;对外开放步骤加快。允许外国保险公司进人中国保险市场,同时鼓励国内保险公司在国外经营保险业务。1992年美国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到5月,已有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15家,另有4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家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正在筹建,已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1家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196家代表处。
3.2、保险企业存在的公关问题
公共关系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与推广情况并不乐观。到目前为止,也不过是13%左右的大企业在不同程度地运用公共关系,在保险企业中的应用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使公共关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在我国保险企业中很好地发挥出来,则须对公共关系理论及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现就其在保险企业运用中的问题作简单分析如下:
一、保险人员公关认识不够。保险行业的人都把公共关系与广告、宣传、人际关系、交际活动等相混淆, 错误地认为就是陪客户、上级吃饭、搞接待或是送礼疏通关系,赋予了暧昧的含义。这种公关实质上是腐朽、庸俗的关系学在商业领域的反映,它不可能树立良好长久的信誉。甚至还把我国传统社会中最腐朽、最庸俗的东西当成公共关系,把包装等同于公关形象,把知名度等同于以美誉度为核心的公关声誉,把以公众为中心理解成媚俗甚至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公共关系的声誉,导致了对公共关系的错觉,极大地限制了公共关系作用的正常发挥。
二、保险企业公关意识薄弱。在保险企业中,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教育、培训的专业公关管理人才,处理公共关系还是依靠在实践中摸索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领导者来完成,容易造成公关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非专业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形象的塑造以及与广大公众实现良好沟通,处在公关第一线的自始至终是广大的普通员工,但由于我国保险企业在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在观念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保险企业公关意识薄弱在所难免。
三、公共关系管理体系缺陷。保险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公关危机事前、事中和事后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公关危机爆发时,企业领导亲自披挂上阵,疲于应付,或者干脆闭门不见,这是保险企业应付突然出现的公关危机的常用应对方式。保险企业的公关工作没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科学的调查为依据,仅仅是凭企业领导的经验和感觉进行。
四、保险企业投入不够。保险企业不愿在对自己产品进行宣传之前做任何调研,只凭知觉、经验确定公关对象、公关目标,甚至把公共关系当成简单的新闻会。想当然地认为消费者会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一新举措,在公关活动中忽视情感的投入,在宣传产品上未能有效地将产品和人联系起来。
五、保险企业重传播轻管理。在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人本、资本、成本这三个要素十分关键,一个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发展,人起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尤其是管理者的思想,使管理者在行使职权的时候片面强调权威而忽视平等。再者,相当一部分领导者不重视与内部员工的沟通,特别是情感沟通,因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忽视企业内部管理,不重视内功,片面地强调信息传播的作用。只要有了科学的管理,内功才会扎实,才会有企业良好的形象,信息传播才会有扎实的基础和前提。
六、公关危机预警机制缺失。企业公关危机是一种由突发事件引起的非常态公共关系状态。它对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构成严重威胁,企业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否则会更大范围地引发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由于保险企业公关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所以保险企业都是公关危机的受害者,企业如何认识公关危机,并进行有效的公关危机管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公共关系。
3.3、保险企业中的公关应用
开展积极的公共关系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保险企业内外交流合作;正确掌握危机处理的方法和手段,协调、化解保险公司与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各种误解、矛盾;强化依法经营观念,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通过公共关系宣传教育活动还可以树立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观念,使保险企业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都服从于组织的总目标,给保险行业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塑造企业形象、打造中国保险品牌。就公共关系保险企业的运作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保险企业应树立和培养科学的公关意识。公关意识又叫公关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组织行为和价值取向的管理观念,是一种规范组织的行为准则。只有具备了科学的公关意识,才能运用公关艺术做好公共关系工作。
1、树立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意识。美国华盛顿一家市场调查机构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在来企业办事的人受到非礼待遇中,96%的人不直接抱怨,但有91%的人不会再到这个企业来,而且受到非礼待遇的人平均要向他周围9个人讲述,其中13%的人要向他周围20个人讲述。塑造良好的形象的意识是公关意识的核心。
2、积极传播的公共关系意识。现代社会的信息工具高度发达,市场竞争激烈,具有积极传播的公关意识已是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做好上下级信息的传播,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及时传播企业的目标和管理方针,传达领导者的意见和决定等,使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为企业发展共同努力。企业运行过程是宣传、传播企业的过程,一方面要将企业的真实情况坦诚、准确、及时地传播给公众;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外部公众对企业的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其调整决策,改善形象提供依据。
3、文明竞争的公共关系意识。文明竞争是在竞争中善于挖掘自身潜力,发展自身的优势,以达到良性发展的境界。各个保险企业文明竞争,不要相互拆台,不是想方设法压倒别人,而是通过正当竞争、良性竞争达到双赢。
4.品牌管理的公共关系意识。品牌是保险企业通过服务给予消费者或客户的一项重要承诺,作为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无形纽带,知名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的权力和商业利润,它被公认为是保险企业生存和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全员具有了品牌管理公关意识,才能维系品牌的成长。
二、保险企业应坚持做好的公关工作
1、组织公共关系活动。公关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组织的影响,提高组织的知名度,提高公众对组织的认知程度,增加组织的吸引力,实施双向的信息交流,有效地进行组织与公关对象之间的信息沟通。因此推出新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新的经营方式时,企业要及时利用各种形式的公关活动进行宣传和介绍,消除公众的观望心理。企业在发展顺利时,公关活动要宣传已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扩大影响,强化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企业应该适时地组织各种活动,宣传企业形象。严格按照公共关系的标准和要求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不采用任何庸俗方式拉关系;不受不正之风的腐蚀和影响。要有明确的组织目标,要引导员工将个人利益同企业的形象和声誉联系起来,不以个人利益进行任何交易。在交往过程中依靠组织作后盾,坚持组织与个人都是平等的原则;共同搭建企业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的传播沟通平台,努力提高公关水平。
2、做好信息采集与调研。保险企业应及时采集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将信息和对信息的剖析反馈给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具体来说应采集以下信息:政府决策信息,政府的方针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方针;法律法令信息,应熟悉法律条文,以便规范自己的组织行业,帮助企业取得合法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与本企业有关的报道信息。以便及时将企业的新情况、新信息、新动向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出去,引起公众的注意。
3、做好企业公关工作。加强员工的公共关系素质的教育和培训。企业内部公共关系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是企业公共关系的基础。要增强内部公众的认知,重视企业给外部公众的第一印象,树立公众利益第一的观念。企业外部公共关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于同企业外部公众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加强双向信息交流。处理好与政府、媒体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应运用协调、沟通的手段,为企业发展关系,广交朋友,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4.做好企业的危机公关。危机公关是企业在处理危机时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和谋略,以恢复公众信任,重塑企业形象。美国学者森豪尔特说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无时无处不在,首先应积极主动、迅速反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应对公众和媒体;其次应编制危机处理手册,为处理危机提供科学指导;再次处理危机并着手进行恢复管理,消除不良影响。在处理危机时,作为企业的代言人,应真诚公开地面对公众和媒体,不得编造、歪曲或掩盖事实。在任何时候,真实诚恳地对待公众,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会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企业应树立企业的价值观,根据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三、保险企业应当加强的三个方面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险企业发展公共关系,通过开展真实、公开、公平、合法的竞争合作,可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坚持以双方利益为纽带,促进保险产品创新,增强组织和员工的信用观念,提高企业和公众的信用程度,加快我国诚信体系的建设。坚持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质量来赢得市场,把提高信誉、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保险标准。
2、加强公众关系联系,满足客户增长需求。企业要扩大市场份额,必须与公众顾客建立一种长期牢固的战略伙伴关系,主动将保险买卖关系和服务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企业必须以市场和公众利益为导向,积极开展市场和公众需求调查研究,加强消费管理和消费引导,使企业的决策和行动同公众的心理需求相吻合,从而影响和改变公众的态度,让其产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充分运用公共关系原理还可以妥善地处理好顾客的投诉和其他反馈意见,通过双向沟通交流了解公众需求和建议,并及时修正银行的决策,使之更加完善,真正与社会公众建立起一种以双方利益为纽带的传统关系。
3、加强公共传播手段,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将传统的营销传播手段与网络等新型媒介加以整合,频频发动全方位的宣传攻势,积极宣传推广企业经营理念、保险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范围内达到与公众沟通的目的,利用传播媒介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唐燕凌,姜国刚.公共关系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郑砚农.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j.数字财富, (10).
3、肖赛兰.论企业发展与危机管理j.湖北社会科学,(9).
4、田月龙. 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
5、郭芳芳. 公共关系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
6、陶应虎,顾晓燕. 国际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企业 新闻传播 基本原则
企业新闻传播,是指企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把企业目标信息传播给社会公众的一种公共关系活动方式。企业新闻传播既不同于推销企业产品的商业类宣传广告,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新闻传播,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形象塑造原则
与推销企业产品的商业类宣传广告相比,企业新闻传播具有信息传播的及时性、高性价比和信息阐释的完整性等独特的优势,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行之有效的一种公共关系活动方式。企业新闻传播的及时性,是指把企业形象的相关信息以新闻的形式传播出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得益心理和娱乐心理,进而达成信息传播的迅捷高效。企业新闻传播的高性价比,是指一般情况下,把具有新闻特质的企业信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以新闻的形式传播出去,其成本比企业商业类广告更低,甚至是“无本的买卖”,如新闻媒体对企业的主动报道,或者是企业的新闻传播人员将企业的人和事以新闻通讯等形式发表。信息阐释的完整性,是指新闻报道可以采取说理或陈述的方式,把企业的目标信息传播得更准确、更详尽、更客观。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在消费者心目中营造出一种对企业所有产品和服务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增强内部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与企业荣辱与共、高效率工作;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增进社区对企业的好感,赢得社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良好的企业形象还有助于政府对企业的了解,使企业处于不利境地或者遇到某些困难时,能够得到政府的政策扶助。因此,良好的企业形象是现代企业的无形资产。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每一个现代企业都倾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构成要素有:1.实力形象,主要包括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产品销售与生产规模、员工人数以及装备先进性等,这些是企业形象存在的物质基础。2.文化形象,主要包括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是企业形象的精髓。3.人才形象,主要包括企业的人才阵容、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等。4.品牌形象,即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企业标识等留给公众的总体印象。品牌形象是现代企业形象的生命线。①企业形象是企业综合行为的产物,是企业各种活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而非纯粹的主观印象。因此,在企业新闻传播的实践中,要始终围绕塑造良好企业形象这一主旋律,把企业的实力形象、文化形象、人才形象和品牌形象的相关信息客观真实地传播给社会公众。
双向沟通原则
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新闻传播不同,企业新闻传播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要达到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根本目的,在具体实践中,企业新闻传播必须遵循双向沟通的原则,即一方面通过新闻传播的形式把有关企业的实力形象、文化形象、人才形象和品牌形象的信息输送给社会公众;另一方面应用各种手段了解舆论、收集民意、反馈信息,使企业的新闻传播有的放矢,以保证企业对外界信息作出及时反应,调整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因为双向沟通是公共关系信息流通最基本的特征,一次传播过程的完成,是以从新闻信息源经过传播者到达接受者的传通为标志的,传而不通是无效的传播。
要真正达到信息的双向沟通,企业在对外信息时,须通过科学分析,采用适当的新闻媒介和传播方式,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和公正,不能弄虚作假或者哗众取宠,也不能文过饰非、美化自己,甚至贬低他人,尤其要杜绝菲尼斯・巴纳姆式的单向虚假的新闻传播,那种把企业新闻传播看成是纯粹“新闻炒作”的观点或者只把企业新闻传播当成单向的产品营销的做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对企业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在收集信息时,注重运用科学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反馈信息时,不能凭主观意愿和兴趣爱好任意取舍、报喜不报忧。
利益兼顾原则
企业新闻传播的利益兼顾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统一,二是使企业与媒体利益相均衡。
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统一,就是要求企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社会脉搏、反映群众心声,使企业的新闻传播行为既能够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精神文明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不少企业以绿色环保为主题所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比较好地体现了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相互统一。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企业利益和媒体利益往往并不一致,有的时候,企业想宣传某些目标信息,在媒体看来并没有价值,不予以;有的时候,媒体希望传播的信息,又不是企业想要的。因此,在企业利益和媒体利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找到媒体和企业共同的话题和诉求点,是企业新闻传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企业的新闻传播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众中心原则
受众中心原则,是特指在企业新闻传播活动中要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充分运用传播学、心理学和新闻学的相关原理,研究受众心理,把握受众喜好,通过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受众是企业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之父”的施拉姆认为: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里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也就是说,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承受者,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寻求各种信息,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理解和记忆,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受众更是企业形象的裁判员。企业形象归根到底是企业行为在受众心目中的反映,是受众对企业的一种综合性的认知,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印象,必然会受到受众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性格差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形象在不同受众心目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受众既是企业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企业形象的裁判员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在企业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的中心地位。为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的新闻传播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受众本位意识,以受众为中心,想受众之所想,急受众之所急,全面重视自己的每项活动,务求把每件小事做好,以便使自己在受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持之以恒原则
持之以恒原则,是指在企业新闻传播活动中要有长远规划,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断积累、善始善终,而不能零敲碎打、急功近利,甚至鼠目寸光、半途而废。因为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塑造企业形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新闻传播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行为。
注释:
①李道平等著:《公共关系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参考文献:
1.吴廷俊、章晓芳:《传者本位与受众本位――解读中西新闻传播运行机制》,《新闻爱好者》,2002(9)。
2.焦江方:《受众本位意识论深层透视》,《河北大学学报》,2001(3)。
3.鄢光让、向寒松:《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当代传播》,1999(3)。
4.夏继明:《谈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传媒透视》,2001(5)。
5.张鑫:《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新论》,《新闻出版》,2003(1)。
6.吴高福:《新闻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商务英语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要求应聘者“英语某级,电脑某级,专(本)科学历,精通商务管理,有一定的公关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关系和运作程序,有较高的汉语知识和外语水平,并能熟练地操作电脑、使用网络”等等,这可以说是对当代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基本界定。因此,一般本专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知识和技能,会计算机操作,能进行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应用型人才。程同春教授在《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一文中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技能素质要求作出了具体的描述,即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对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毕业生应是外语与国际商务两门学科有机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即英语+国际商务。具体而言就是:(1)具有英语和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英语和国际商务知识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国际经贸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总体技能素质要求是:(1)能听懂有关国际经贸的英语报道、报告和国外商人的英语洽谈。(2)能用英语讨论国际商务的专业问题,能用英语介绍国内外经贸动态,能进行熟练、流利的涉及对外经贸活动各种环节的商务英语洽谈。(3)能阅读国内外经贸报刊的英语文章、经贸法规、商务文件与外商的来函来电。(4)能用英语撰写正确、地道的商务报告与各种涉外商务函电。(5)能准确、清楚地进行有关国际经贸方面各种题材与各种活动的英汉、汉英口译与笔译。
无论是一般院校制定的粗略的培养目标,还是程同春教授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具体描述,都反映了课程结构应与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结构相适应,使学生达到国际通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
商务英语本身具有跨学科的复杂性,培养的是“英语+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结构是“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该既重视语言和技能,又重视商务专业内容,两个元素缺一不可。英国的尼克·布里格BriegerNick设定的商务英语范围包括三个主要板块:(1)语言知识;(2)沟通技能;(3)专业内容。在专业内容中,对“商务”一词的内容要有所界定。由于“商务”一词包括众多含义,以致许多人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懂经济、贸易、法律、营销、金融、财务、管理甚至保险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几年的大学教育要造就这种全能型的“复合型人才”是不现实的。可以参考另外一种提法,将商务英语细分为一般商务用途英语与特殊商务用途英语两类。以训练语言或商务技能为主的一般商务用途英语的设置可以是比较固定的,涉及专业内容的特殊商务用途英语的设置应该是有限的、动态的。有限即体现“专”字,不能与“商务”沾边的内容都包括,各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较系统地精选一至两个方向;动态则是指选择的方向可以有所不同,可以选择国际贸易,可以选择营销,也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各个学校应根据各自具体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侧重点。
课程设置的基本架构与内容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源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我国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都十分重要。语言与商务两个元素的学习融为一体,是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在基于商务内容的语言教学当中,商务专业内容是主线,英语是媒介,教学的目的是融商务学习与语言学习为一体。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如下原则:突出学科主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根据该原则,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可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四大板块构建。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生源结构与市场人才培养战略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向职业性倾斜,突出“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商务学科知识+商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商务英语作为专业英语课程,即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一个分支,其课程设计可参照PeterStrevens对ESP教学提出的定义,即四个根本特点(absolutecharacteristics)和两个可变特点(variablecharacteristics)。四个根本特点是:(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2)课程必须在内容(主题和论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3)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4)必须与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形成鲜明的对照。两个可变特点是:(1)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2)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目前,各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写作、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谈判、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笔译等。经贸知识课程主要有市场营销、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WTO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与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与支付、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统计学等。文化背景知识课程主要有英美文化概况、经济地理、公共关系学、文化比较等。这样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完全按学科与专业设置课程的做法,突出了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拓宽了文化与经贸知识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课程交叉重复,分化有余、综合不足,缺乏理论依据,未能充分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人才素质观等。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与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程同春,程欣.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2):1-4.
[2]Brieger,N.TeachingBusinessEnglishHandbook[M].York:YorkAssociates,1997.
[3]Dudley-Evans,T.&StJohn.M.J.Developments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
篇6
【关键词】社交媒介 教学
【Abstract】The concepts of sharing and interacting embodied in the prevalent application of social media has brought much room for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in universities. Taking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has undertaken an empirical study through questionnare targeting at students in four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nd depth interview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t has explor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cial media used in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 and its mode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t. At last,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how social media can be better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to cultivate practical talents.
【Key words】social media; university teaching
【基金项目】上海金融学院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1?鄄12?鄄8201?鄄06?鄄2201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8-02
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介的研究并非是一个新兴课题,然而关于社交媒介如何运用于高校教学的研究却大都浅尝辄止。本文试图以上海市高校为例,通过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四所高校发放240份问卷(收回231份问卷,其中228份为有效问卷),同时亦对6位教师进行深度采访,探讨社交媒介运用于高校教学的现状、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社交媒介,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介的现状
1.大学生对社交媒介依赖性非常高
在“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介”中,“QQ”和“微信”分别以94%和86%分列第一和第二,而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互动社区易班是使用最少的媒介,仅占4%。在“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中,“2到3小时”占比最高(29%),而“5小时以上”竟然高达21%,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交媒介的依赖性非常高,教育者大可利用其依赖性,将课堂知识通过社交媒介来进行更有效的传播。当被问及“在上课时是否使用社交媒介”,50%的人选择“偶尔会,但时间短”,18%的人选择“经常会”,而对于为什么选择上课时间用社交媒介,竟然有71%的人认为“老师上课无聊,想找些有意思的东西看”,这确实是对教育者的一个警示。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让师生在信息获取上趋于同步,单向的灌输教育已无法吸引学生,教师应注重将各种媒介进行结合并努力丰富教学内容来更好地传播知识。
2.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介的目的主要倾向于消遣而非学习
在“使用社交媒介的目的”调查中,“方便和朋友、家人联系”和“分享好玩有趣有用的信息”分别占到了83%和76%,而63%的人则将其作为无聊时的消遣,47%与46%的人用于获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以及方便团队之间进行讨论与合作,可见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消遣与信息分享。而“在学习中使用的社交媒介种类” 中,70%为“即时交互类社交媒介(微信、QQ、MSN等)”,62%为“信息传递类社交媒介(电子邮件等)”, 55%为“信息分享类社交媒介(微博、博客、空间等)”,28%为“信息讨论类社交媒介(论坛、贴吧等)”。可见大学生将社交媒介用于学习时的目的主要是资料共享与沟通交流。这也要求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始转变角色, 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改变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和民主讨论。
二、社交媒介在上海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信息传递和即时交互性社交媒介在教学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信息分享类和讨论类社交媒介
在“你校教学系统与社交媒介的关系”这一问题中,有55%的调查者选择了“联系紧密,社交媒介与作业、考核等挂钩”,33%的人选择了“学校有相关政策鼓励使用社交媒介,以自愿为主”,另有14%的人选择了“传统的教学系统,与社交媒介完全没有关联”。而在“你们的教师将社交媒介运用于教学的频率”调查中,22%的人选择了“基本每节课都会用到”,17%的人回答只有课外才被使用,13%的人回答在进行章节总结时会用到。可见,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社交媒介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投入使用。而在教师一般使用何种社交媒介的问题中,“信息传递类社交媒介(电子邮件等)”占38%,“即时交互类社交媒介(微信、QQ等)”占24%,“信息分享类社交媒介(微博、博客、空间等)”占14%。可见,信息传递类的社交媒介仍然是教师普遍使用的方式,教学中仍然是以信息传递和分享为主,而更能体现知识碰撞和交流讨论的即时交互类社交媒介仍然处于较低使用状态。
2.教师与学生对于社交媒介运用于教学的支持与质疑共存
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社交媒介具有传播迅速、可移动接收的特点,还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赋予“个性化”新的含义,真正实现分享和互动。但59%的人认为“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43%的人担忧“高校设施的配套问题”,还有少部分人表现出对“隐私和信息的泄露”、“阻碍人际交流”等问题的担忧。可见,虽然社交媒介应用于教学存在诸多优势,但学生亦表现出了对其过度运用的担忧。
教师虽然认为可以利用社交媒介搜索、共享大量教学资源,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第一,社交媒介教学是否会额外加重教师的课外工作量?如何核定?第二,社交媒介的虚拟空间是否会让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减低?第三,在技术上,包括教师个人隐私保护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三、社交媒介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建议
对于“如何在高校教学中推广社交媒介”,59%的人认为取决于“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51% 和46%的人认为“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社交媒介自身功能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而支持“学校的强力实施”和“相关政策的颁布”的人也达到了29%和28%。本文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或可使社交媒介在高校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1.教育部门的有力推动和管理
调查发现,阻碍社交媒介在教学中运用的最大问题来自于教师的顾虑,即使大家都认可社交媒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优势,但如何掌握社交媒介的技术,如何计算工作量是两个较大的问题。如果能够简化自身操作,完善资料共享功能与在线交流功能,研发可适用于教学系统的社交媒介,完善学习进程记录与打分机制,就能使教师比较容易接受和使用。如果教育部门能成立专门人员研究如何将社交媒介更系统地运用于教育领域,并拨发专项基金,且组织一些对教师的培训,则可能使教师更好地掌握社交媒介教学工具;另一方面,针对社交媒介的教学可能延伸到课堂外的教师工作量核定,如果适度将媒介辅助学习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部分,制定比较合理的工作量计算标准,则可推动师生对社交媒介的运用。
2.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尝试
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经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尝试将社交媒介作为了解、分享和互动的辅助教学工具。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介进行在线教育、将课堂音视频和学习资料分享给学生、鼓励学生关注优秀的微博、微信等、在群组内进行班级公告与课题的布置讨论、鼓励学生寻求拥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同伴,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获取所需的资源,并建立一套考核制度来督促学生使用。
总之,社交媒介应用于高校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改革,需要政府机关、教育机构以及高校师生的共同配合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武、杨轩宇:“微博客”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9期
[2]王平:博客应用于教学领域浅析,《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第6卷
[3]Birgit Oberer, Alptekin Erkollar:Social media integ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ross?鄄course google plus integration shown in the example of a master’s degree course in Management.[J]Procedia?鄄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7 ( 2012 ) 1888C1893
[4]R.Ratneswary V.Rasiah:Transformative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Using Social Media in a Team?鄄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J]Procedia?鄄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3(2014)369?鄄379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导向;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5.45.124
1 引 言
在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呈现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招生热潮,但与这股高校招生热潮相伴而生的却是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失衡状态,即相对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缺乏,而且在质量上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学生仅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很差,由此反映出高校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严重缺乏的问题。
2 相关概念的阐述
2.1 独立学院的含义
教育部于2003年 4 月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 “8 号文件”),确定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独立学院实行民办机制、相对独立办学、吸收各方优势资源的“民、独、优”原则。同时,为与公办高校二级学院相区别,将这种学院一律改称为“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本科层次的教育,是普通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2.2 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
广东省某独立学院是某高校依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的精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成立并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着力为社会培养实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技能、显个性,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学院的 36个专业(包括2015年新招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均是以此为目标。
本院应形势的需要,在2015年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新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此专业的人才培养自设立以来就是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该专业所在的系原有两个专业――行政管理与公共关系学,从2011级行政管理学生分为两个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基层行政以来,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一直受到学生的青睐,出现分方向时的一边倒现象。
3 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从收集一些兄弟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虽然说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是可以发现这些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比较缺乏;②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③培养方案中不太注重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④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⑤具有相关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匮乏。针对上述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广东省某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只有不断改进更新,才会更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笔者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的期望,便对广东省某独立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问卷调查,最后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初步掌握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情况,然后再结合当下用人单位用人选人的标准与要求,设计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教育,以便更好地与未来的职业工作接轨。
3.1 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围绕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教学计划及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些人际沟通方面的综合素质。
3.2 更新教学理念
实践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把教书育人着眼于培养实践型的专业人才这个目标,突破以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际操作能力比传授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创新探索,与时俱进,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综合实践型人才。这样的教学理念更新不仅体现在任课教师上,还要体现在学生上,学生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即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选择此专业学习时也要做到积极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法,变被动填鸭式的学习为主动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互动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培养自我学习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自觉运用理论,完成知识的迁移。
3.3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更多教会学生的是理论知识,按章节授课的方法,而现代企业和用人单位更着重考察应聘人员的工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实践探究式的专题模块,并创造性地驾驭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互动体验为特点的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为配合专业的招生,前期就在专业内进行分方向的教育,各方向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人力资源方向的同学开设了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分析原理与应用、组织行为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课程,并借助全系教师在各自的课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比如,在《领导学》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相应课程内容的展示,展示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主要是以PPT为主,中间有学生自己拍摄的视频,有网上找到的相关视频,也有学生自导自演的小品。
3.4 增加学生教学实践学时
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购买了南京奥派公司的人力资源教学软件,配合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可以吸取并消化更多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学校还邀请企业家到学校做讲座,让学生与这些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另外也积极联系了一些企业公司单位让学生去参观学习,并努力促成部分优秀学生在这些地方实习。积极建立各种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开拓学生实习渠道,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假期,让学生有组织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尽快了解社会,接触现实,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佳.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施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篇8
1.1图书馆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1.1.1丰富的馆藏资源
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的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已经普遍拥有较为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中外文图书、期刊、工具书以及数量庞大的电子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涉及了几乎全部的学科知识,成为大学生读者取之不尽的知识海洋。学生读者可以在这里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拓展专业学习范围,开阔视野,满足自己对兴趣领域的信息需求,为日后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1.1.2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
图书馆拥有一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可以为读者提供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的一系列指导和服务,参考咨询部专门解答读者咨询、发掘信息源,并将有用的信息“推送”给特定读者群;网络技术部负责解决信息获取利用方面的技术问题,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1.1.3浓郁的学习和文化氛围
高校图书馆大都采用大开间的建筑格局,馆内清静整洁、环境优美、书香四溢,拥有浓郁的学习氛围,是读者学习的理想场所;图书馆也是学校重要的人文场所,随处可见的名人名言、赏心悦目的花卉植物、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课堂。
1.1.4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素质教育方向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式的单向知识传授,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类似科学家探究式的知识探讨和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组和再发现,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这些都是以知识积累和大量阅读为基础和条件的。图书馆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知识世界,丰富多彩且不受时空局限,完全是一种自主的、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以及整合相关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图书馆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图书馆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图书馆自身也应积极作为,探讨在新的信息条件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各种组织策略和方式,争取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1)丰富馆藏资源,优化藏书结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立足、开展各种信息服务的基础和根本,优化藏书结构、建立高质量的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永恒的追求。因此,图书馆在制订购书/订刊计划时,应多方面了解各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购置专业书及各种参考书的同时,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购置热门书及畅销书,与市场保持相对同步,提高读者的阅读热情图书资料的利用价值。
(2)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图书馆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数据库培训讲座”“文献检索课”等途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3)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开展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等领域的专业讲座,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或读物,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积极涉猎新领域、增强美学素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4)开展信息咨询,开发网上资源。网络在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中日益成为主流,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应结合馆藏,搜集网上各种学术或实用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化组织和开发,为学生提供网络信息导航。同时,开展网上实时咨询服务,解决学生在获取文献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既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策略。
(5)研究读者需求,做好导读工作。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文化层次、阅读要求等的实际情况,通过新书通报、宣传栏等形式,利用文摘、汇编、简报、书评等方法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所学专业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掌握应当阅读的知识内容,有效地开展导读工作。在当前情况下,图书馆还应尽可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这对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实施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郑州大学图书馆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1郑州大学图书馆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
郑州大学图书馆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以“努力构建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图书馆”为发展目标,始终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策略和组织方式。以2009—2010学年为例,郑州大学图书馆先后开展了如下活动:
(1)阅读推广活动。郑州大学图书馆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了以“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文化讲座或报告会(19场/次),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解读,如《孔子》《墨子》《老子》《大学》《中庸》《孙子兵法》“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周易》与建筑艺术”“《周易》的文化智慧与管理理念”“历史的层次”等;关于西方文化的介绍及学术性探讨,如“希伯来圣经”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漫谈”等内容;也有关于阅读和读书方法的指导,如“书的品位与人的品位”“读书策略与读书方法”,甚至还有介绍科技新进展的,如“神奇的新材料与高新技术”“未来的数字图书馆”等报告会。这些活动普遍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和包容性,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对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和探索都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2)馆藏资源建设方面,郑州大学图书馆专门设立了“素质教育阅览室”,主要摆放文史哲艺术领域的中外世界名著(大多为精装本)供学生阅览;开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院系师生积极参与服务学科建设大型文献资源采集活动,即让广大读者亲身参与到文献资源建设中来,使得馆藏资源与我校学科建设更贴近,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面向师生、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馆藏资源建设体系,更好地为全校师生的科研、教学、学习服务;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在为学校科研、教学服务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新增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网络课程资源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中也新增了求职类课程。
(3)信息素质教育方面,郑州大学图书馆开展了以“新生入学培训”“数据库使用培训”及“信息资源检索课”为主的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其中“新生入学培训”年均约50场次“,数据库介绍及使用”10余次,另外2009年还进行了以“培养信息素质、提升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培训讲座10场次,除了数据库/电子资源的使用外,还包括传授研究方法的讲座,如“借助SSCI、AHCI进行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研究的新视角”“开题调研与信息分析”等;面向全校研究生的“信息资源检索课”是图书馆开设的高层次教学课程,自2008年起,已经顺利完成了涉及理工、医科、文学社科等不同专业约3000余名学生的教学任务。这些讲座和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有益信息源,提高了他们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效率,同时也为实现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创造了基础性的条件,做出了积极贡献。
(4)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郑州大学图书馆利用一楼会议室开展了小范围的阅读交流会5次,涉及的主题有诸如“学习焦裕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以及“《红楼梦》女性命运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等内容,由于范围较小,参与者往往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讨论、争辩,会场气氛也很热烈。这类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此外,郑州大学图书馆还开展了书画展、摄影展、读书知识竞赛、征文比赛(3次)、“百本好书”推荐、赠书倡议、优秀图书展销(中文图书2次,外文原版书1次)、优秀名著影片播放(8场次)、电子资源用户评价会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2郑州大学图书馆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在这些活动轰轰烈烈向前推进的同时,却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2.2.1宣传工作不够到位
图书馆没有专门的宣传队伍,现有的宣传员大都有自己常规的工作要做,宣传只是“兼职”或“副业”,这种情况使得活动的宣传深度和广度都还很不充分,也没能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发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便也因此打了折扣。
2.2.2经费的限制
图书馆的运作全部依靠政府或学校拨款,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更没有用于素质教育的专项经费,每每总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比如2010年7月,图书馆工作人员精心编制了一份《郑州大学图书馆读者使用手册》,包括对馆内资源的分布、使用情况、注意事项以及电子资源介绍等内容,还包括一些便民设施设备的使用介绍,具体、实用而又简明扼要,却因经费的限制没能大量印制,也没能实现2010级新生人手一册的初衷,实属遗憾!
2.2.3图书馆员的局限
图书馆员的局限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图书馆员人手紧张的局限,不再详述;其二是由于种种原因,图书馆员整体知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并不很高(虽然最近两年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和提高),无法完全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2.2.4与院系联系较少
除了每年采购图书和订阅期刊时征求院系人员意见之外,图书馆与院系几乎没有别的联系,每次图书馆搞活动,也基本上是在孤军奋战,势单力薄。
2.3郑州大学图书馆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郑州大学作为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特点,特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成立社团组织———郑州大学读书会。图书馆要帮助和支持读书会的发展,以利于其在学生中广泛宣传阅读理念,广泛吸纳各专业学生入会。一方面,读书会的成长、壮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这与图书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读书会会员众多、分布院系专业广泛的特点来完成活动的宣传任务,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必将大大提高。
(2)与院系加强沟通联系。与院系联合起来,一方面吸纳有资历、有兴趣的教师加入到素质教育队伍中来,壮大素质教育实施者的队伍;另一方面,在院系中吸收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筹备和宣传,可以极大地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在积极争取经费支持的同时,图书馆应在每年预算中专门列出素质教育支出预算,使素质教育常态化,使之像流通、阅览一样成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
(4)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建立学科馆员队伍。图书馆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为馆员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外部环境;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这不仅有助于馆员队伍自身的学有所向、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而且在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在与院系做好沟通联系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