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6 18:5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5485
国内刊号:21-1570/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现代教育管理》原名《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创办于1980年1月,双月刊,内部发行,辽宁省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主编为陶增骈,副主编为邓晓春、李放。1991年3月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1993年改为辽宁教育研究院和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主编为陶增骈、邓晓春。2000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辽宁教育研究》,月刊,公开发行,辽宁教育研究院主办,主编为李喜平。2001年至2006年3月主编为张德祥、邓晓春。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起更名为《现代教育管理》。
篇2
【关键词】现代化 教育 教师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有机地渗透到我们幼儿园课程的各个学科领域,进入幼儿园教育的常态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益,增大了教育的容量,优化了教育的结构,促进了幼儿园的持续发展。
一、加大投入,硬件软件一起抓
1.硬件建设,设施完备。硬件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和可靠保障,我园每年都要从有限的办园经费中挤出一部分增添硬件设施,添置了许多现代教育设备。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等。近年来,为了保证幼儿的接送安全,还引进了校信通管理系统,先进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满足了广大教师办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幼儿活动的需要,保证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顺利进行。
2.软件建设,资源丰富。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没有相应的软件资源支撑就等于是一堆废钢烂铁。因此,我园在添置硬件设施的同时,采用买一点,借一点,做一点的办法,将各种所必须的软件资源配到位,保证各种设施的正常运转。
(1)买一点:幼儿园教育属非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收取电教代办费等电教专用经费,因此许多电教软件资料都只能从幼儿园有限的经费中挤。但我园还是每年都投入上万元购买磁带、CD、VCD等基本音影像资料,购买安装教育教学资源库软件,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如:卫生保健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
(2)借一点:软件资料要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不断发展,仅靠幼儿园购买是远远不够的,我园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向家长借,向友好单位借,通过复制、翻录等方法来丰富幼儿园的软件资源库。
(3)做一点:首先我们注意积累把每学期老师自制的录音、录像和多媒体课件以及园部制作的数码图片、图像等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其次是通过组织活动,发动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制作音、影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大大丰富了我园的电教软件资料库,满足了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多层培训,师资队伍质量高
1.教师整体团队:对全体教师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我园经常组织教师培训多媒体知识与技能,先后邀请园内外擅长多媒体技术的老师及专家来园培训、指导。在培训中结合教师的需求分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同时注重培训的绩效反馈,还组织了教师动画课件比赛等活动。
2.青年学科团队:利用青年教师接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快,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强的特点,提升他们职业的效能感、归属感和成就感。以活动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我园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更多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
三、网站管理,散发信息化芬芳
我园一直重视幼儿园网站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新《纲要》精神,通过建设幼儿园网站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促进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
1.发扬协作精神,打造特色板块,把校园网站作为一种服务工具。本学期我园电教组成立合作小组,由园领导、电教组长带领组员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打造西幼特色板块。每个栏目由专人负责,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西幼网站的功能,囊括“关于我们”、“教育科研”、“贝贝足球”、“健康宝贝”、“栏幼动态”、“莲花自洁”等多个栏目。这些特色板块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展现了幼儿的魅力,同时切实起到了为广大家长服务的作用。
2.建立班级论坛,促进相互交流,把校园网站作为一种指导工具。在班级论坛中,广大教师和家长相互探讨、畅所欲言,共同交流教育幼儿的有效经验。教师大量发帖,家长认真关注,家长不仅可以看见自己孩子班级里的论坛内容,还可以浏览全园的帖子,论坛里的气氛可谓是其乐融融,家长和教师互相切磋,相互指导,最终让幼儿向好的方向发展。
3.新增班级网页,提供在线学习,把校园网站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本学期我园更换了班级网页——丫丫宝宝主页,有成长日记、影音秀、笔记本等栏目,家长可以留言,还可以为自己的宝宝建立主页,同时可以关注其他幼儿的发展,家长们积极浏览,通过教师的点滴记录和整理,感受孩子的各种行为,感悟本班教师的生活理念和教育理念,可谓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篇3
[关键词]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人本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04-2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时代的教育管理理念也不尽相同,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后,“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人本化”也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特征。纵观全球,无论是教育改革的思路方向,还是道德文明的需求指向,都在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本文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分析
为了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现代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以人为本”来自于“人本主义”,也叫做“人文主义”,提倡将“人”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和标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包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一)以“学生”为本
教育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换言之,育人是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一名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在过去,人们提倡尊师重道、教师至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管理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教育管理理念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首先提倡以“学生”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然而,同时也必须注意,尊重学生不等同于放纵学生,对学生的尊重要体现在教育和培养上,一些必要的教育性惩处,应该适当保留,对于学生仍然要严格管理,“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价值,尊重学生和严格管理在本质上不存在矛盾,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放任自流,那么势必会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这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以“教师”为本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育管理工作的两大主体,我们在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还必须要提倡以“教师”为本,首先要注重师德建设,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做到自重、自爱、自律、自尊,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其次要关爱教师,教师担负着培育人才的伟大职责,因此教师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有关部门应该尽力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给广大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风气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学术和学风的建设,广大教师应该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认真负责,让积极、严禁的学风萦绕着整个校园,陶冶学生的身心,如果一个学校内没有好的风气,那么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负面影响。
二、“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应用
(一)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想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就要坚持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同时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的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于学生,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可以减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压力,让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例如,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具有排斥心理,即使教师指出了学生的错误,由于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不仅无法认识自身的不足,反而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教师要身先士卒,经常和学生一起反省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培养自我反省的意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纠正错误,而且学生会更加尊重教师,爱戴教师。
(二)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具有自己的看法是,教师应该虚心的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一起探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关爱教师
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在工作之外,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烦恼和困难,教师也应该受到关心和爱护,领导者应该及时了解教师的身心状况,帮助教师排忧解难,促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这时领导者要及时进行劝解,尽最大努力去宽慰教师、鼓励教师,让教师端正心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矛盾。同时教师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会出现身体不适,这时领导者更要关心教师,一片药、一杯水、一句问候,都可能成为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四)优化用人机制
在从前,人民教师被称为“铁饭碗”,这种情况无疑会使教师产生惰性,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还要优化用人机制,将全员聘任制、校长竞聘制、教师待岗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健全完整的用人机制,层层筛选,用责任来规范人为活动,让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做到“在其岗,尽其事”。
(五)完善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哪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规章制度,因此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有理可依,只有完善规章制度,才能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判,防止个别教师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对于表现差的教师,进行处罚时才能有据可查,对于积极肯干的教师,才能按照制度给予奖励,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再怎么强调工作质量也无济于事。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本化”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分析及应用,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关爱教师、优化用人机制、完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立峰.以人为本理念在诚信教育管理中的体现研究[J].成功(教育),2012,(11):206-206.
[2]詹顺霞.“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05):56-56.
[3]孔定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分析[J].管理观察,2013,(20):66-67.
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理论;后现代;
作者简介:董辉(1982-),男,山西太原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研究。;
西方教育管理后现论思潮孕育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思想中,是一种批判现代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哲学思潮,对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为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界反思和反叛传统教育管理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对于探索未来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深刻而犀利的见解,并为西方教育管理研究开拓新视野提供了勇气和力量。西方教育管理后现论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教育管理学界兴起,迅速风靡西方,并向世界蔓延,成为当代西方教育管理学界盛行的一种管理思潮。教育管理后现论在这里是一个概称,它所包含的理论流派较多,观点较为复杂。因此,我们试图梳理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几派教育管理理论,从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所推崇的价值观、组织观、学科观和方法观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揭示其与传统教育管理理论不同的观念和主张。
一、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价值观
西方教育管理的主观主义、批判理论、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虽然在理论来源、概念话语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它们在向传统的“现性”发起冲击的时候,却体现出某些一致性的价值倾向。
首先,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主张“主体间性”的确立,追求主体的自由和解放,崇尚正义与平等。这种价值倾向昭示了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人本内涵,是对科学主义肆无忌惮地扩散的一种抵制,是对教育管理活动内在价值与特质的一种回归。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现代人格亦逐步确立。然而,人们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却产生了人格的异化现象,人们虽然从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却又逐步形成了对物质财富的依赖。生活的欲望化、文化的鄙俗化都在贬抑着人的精神,社会弥漫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堕落气息。人们的主体性沦丧了,精神性退化了,只有一种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狭隘个人主义,人们无法实现彼此人格间的真正平等,造成了“自我”与“他人”的一系列现代性矛盾。[1]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不同自我主体的统一性问题就变成了时代需求,“相互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旨在探讨不同自我主体之间如何交往和沟通并获得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引入交往理性的概念,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重建教育管理的交往性,并畅想建立一种交往式的教育管理结构。[2]
其次,主观主义、批判理论以及女权主义思潮都以特有的话语方式冲击了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教育管理的价值体系,以正义、平等、自由、解放、民主等词语来标示其新的价值主张。回顾传统的教育管理理论不难发现,实证主义的组织和管理理论较少真正关注组织中活生生的个体人的发展、很少重视社会的公平与人的自由。在科学理性独占鳌头、逻辑实证一枝独秀的时代,人们将组织视为客观实体,并将对其探究视为单一的量化研究,只侧重于数据的搜集,把关注的焦点锁定在“事实”之上,而将原本难以丢弃的“价值”强行剥离开来,对“价值中立”的信条尤为推崇,甚至有些盲目迷信。故而,在传统的现代性教育管理理论中,人本身被边缘化了,道德伦理观念亦随之缺失了,自由和平等只流于形式。
其三,反对传统的二元分立观点,积极主张引入多元互动的视角来审视和解释教育管理的生活世界。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也对传统教育管理的本体论观点和思辨方法产生怀疑,在批判传统二元论的基础上,怀疑教育管理的基本假设,呈现出一些“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色彩。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充斥于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界强调的有些过头的所谓揭示本质的“概括”显得不屑一顾,并对之持质疑和反对的态度。格林菲尔德指出:“研究者对于那些紧要的社会问题,应当尽可能避免根据规定性的理论和研究,给出解决问题的处方。”[3]这样,倡导多元、抵制教育管理中唯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提倡研究范式的多元化、陈述话语的多种声音、关注问题的多样化,始终是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品性的体现。
二、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组织观
组织问题始终是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看待和认识组织不仅是管理学需要回答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研究者开展研究的前提。教育管理理论也同样对教育组织关注有加,不论是传统教育管理理论,抑或是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都围绕教育组织问题积极进行着理论探索和建构。从组织观的比照和甄别中,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特色也得以突现。
首先,关于组织研究的视角。后现代教育管理学家格林菲尔德从现象学的视角切入,提出组织是人们建构的,是人类发明的组织。格林菲尔德认为,组织无法独立于人的行为、情感和目的。以往的教育管理理论将组织界定为类似自然物的客观实体,实际上是“二元论”思维模式的产物。在格林菲尔德看来,组织与其中的个体恰恰是紧密相连的,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都是构成组织的重要成分。“人不是生活在组织当中,而是组织生活在个体当中并通过个体而存在。”[4]与传统的“自然系统”组织理论针锋相对,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在组织研究的视角上把组织看作是人类的发明。[5]
其次,关于组织的本质。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个体凭借符号、语言系统、社会现实做出的定义,是个体意志、目的和价值的表达。个体正是通过组织的机制将自身的愿望、需要和信念转化为社会现实的。然而,这种体现个体愿望的组织观念并不是强制和排他的,人们还需要努力发现个体对组织的不同意图和目的,这不仅是组织的重要组成,而且也可能是影响人们对组织重新定义的因素。此外,传统的组织科学竭力探寻的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有关组织的控制机制,凭借这种机制,组织的意志可以强加于人的目的之上。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是徒劳的,这种控制手段是不存在的。因为组织从其深层次、主观性现实来看,无非是人的思想、意志、目的、意义的外在表现。组织不能脱离价值而单独存在,事实上“任何决策都包含价值成份,任何决策者都是一种价值综合体的象征”。[6]因而,组织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去理解人的思想、意志、目的和意义。他们还认为,语言是我们理解组织的关键。语言使我们处于一种情境和意义框架之内,使我们的交谈和行动成为可能。因而,从某种角度上讲,语言维系着个体对组织的定义,决定着组织的现实面貌。
其三,关于组织中的人。既然组织是人所建构的,是人类行为的产物,那么组织研究关注的起点应该为人。格林菲尔德认为,组织中的人具有天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也必然具有差异性。人们完成的工作是有差别的,各自的生活也不尽相同。人们在组织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过程中表达了自我,形成了自身的生活、社会秩序和组织本身。在组织中,人们的行为由兴趣引发,而并非由事实决定。这是因为人倾向于先行动,继而才对行动做出判断。人们应该对组织内所进行的一切负起责任,因为人们具体在组织中做何种工作,相互关系如何,都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另外,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的培训也不可能通过对以往“科学管理理论”的学习而达成。相反,管理者的培训应该是一种思想培训,应从根本上帮助管理者认识他们的行动假设和思想信条;管理培训应该是一种面向生活的培训、应是暂时的“引退”和“沉思”,进而使组织中的管理者从全新的视角、批判的眼光察看重大问题。诚如批判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教育管理者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人文主义者”。
其四,关于组织的发展与变革。格林菲尔德认为:组织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体现为一种不断形成的过程。不断变化是组织的一种常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导致了某种组织现实,而某种组织现实又是人们继续憧憬和行动的诱因。在如此循环往复中,组织的面貌被不断重新定义、重新塑造,过去的变成了现在,而过去和现在又共同地构筑着未来。组织的变革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构改变问题。组织是复杂的,改变组织“首先要了解个体对组织现状的看法,其次有赖于他们所接受的、通过社会行为能实现什么或应实现什么的种种新观念”。[7]组织的发展与变革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应当依照道德准则采取行动并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很明显,格林菲尔德在组织发展与变革的问题上更多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作用,指出了组织变革的复杂性,突出了组织行为选择的道德性倾向。
最后,关于组织的目的及其实现。人们结合成组织是为了做他们想做的事或者他们认为必要做的事,组织就是人们为自己设定了一种存在模式、一系列准则和规则,以实现人们的愿望、意志、潜能和意义。组织没有外在于人的目的,没有超然于价值的目标。由于组织是价值的表达和存在的启示,因而不存在一种技术能促使组织实现为之服务的目的。组织的目标是一种价值指向和理想,只能追求、靠近,而难以完全获得实现。对于教育组织来说,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家所强调的是教育组织的道德伦理性、社会使命感,教育组织是为了促进教育乃至社会的平等和正义而存在的,教育组织理论是一种道德科学。
总之,后现代教育管理的组织观揭示了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管理组织的复杂性、文化性和社会性,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变化的、有价值的和发展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力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8]不仅如此,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家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改进以往组织的设想。例如,教育组织批判理论重视将组织问题置于更为宽广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加以分析,认为以往绝大多数组织理论都是以市场组织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市场中心的,进而提出了以“新组织科学”和“组织辩证观”取而代之并加以整合的观点。他们渴望抓住教育的本真问题,进而对学校组织和教育活动进行重建。[9]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还主张创造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来抵制官僚制。在这种新组织中,成员实施分权;成员依赖于人与人的面对面的关系,而不是正式的组织技巧;他们是平等的,而不是等级森严的;资源是分享的,而不是私人物品。[10]这种观点虽然显得有些脱离现实,但也真切反映了社会组织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三、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学科观
在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视野中,教育管理的学科边界和知识基础亦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对于重建和发展教育管理学科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后现代教育管理学淡化了原有的学科边界,而表现出一种“跨学科”与“整合性”的理论指向。事实上,这已然是后现代知识领域中引人注目的共性主题。不仅在科学的诸学科之间,而且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限也在变得模糊。[11]后现代教育管理研究也已经超越了自身的学科圈层,并转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与对接,探索实现其历史性的异质视域融合,从而彰显出其学科的后现代秉性,不仅要追求教育管理之真,而且要逼近教育管理之善。在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视域中,教育管理理论是真与善的统一,是事实科学与价值科学、历史科学与伦理科学、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的有机结合,是齐集求真、向善、臻美于一身的阐释教育管理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综合体。
其次,后现代教育管理学倡扬一种全球视野与本土问题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意旨。这是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无法分割的,也是与人们对边缘弱势文化、多元复杂文化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尊重的境况分不开的。教育管理学虽然同很多其他学科一样,是根植于“现代性”土壤中的,是与“现代化”的过程一道发展起来的学科,但也应在后现代的背景下实现与时俱进。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教育管理学在理论视野上应跨越国界、继承并超越“区域研究”的传统,放眼全球;在实践意趣上应“回归国家”,立足本土、切合实际、维护并保持自身学科的民族性,既不能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沦为“孤独的人群”,也不可在“时间之箭”的演化中被边缘化,成为西方中心主义的牺牲品。同时,有必要打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联络管道,力求在两者结合的历史制高点寻找本学科的发展目标。[12]
其三,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主张建立一门“大教育管理学”,来均衡对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理解性和批判性的研究。[13]后现代的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认为,组织理论是道德科学,是由经验的、诠释的、批判的三个向度所构成的一个整体。[14]由于教育管理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属性,因而以后现代的理论胸怀建构的教育管理学也不应在方法论上偏执于实证主义、在内容上限于经验事实,而应该发展一种“科学”的、理解的、批判的教育管理知识体系,以整体的眼光看待整体性的现象,全面关注教育管理活动的实然世界。
四、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方法观
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向传统方法论原则的唯一性和普遍性发起挑战,它们要求应在理论研究中容纳一切规则、方案和标准,向排他的、僵化的、缺乏想象力的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发难,力求促进理论研究和建构的自由蓬勃发展,希望使用崭新的话语来诠释教育管理世界丰富多彩的本真。
首先,在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上,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开始博得研究者的青睐。质性研究、多视角观照、现象学思考、批判反思方法、现场实地研究等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曾经以“理论运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研究,虽然推动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它过分希望做到客观、重视数学描述,而对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变得束手无策,甚至无视现实的复杂性而迷信归纳、概括,将问题抽象到脱离现实的地步,反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变得微乎其微了。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后现代教育管理研究者开始在自己的理论中力图摆脱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的桎梏,寻求研究教育管理的更好方法。[15]于是,各种定性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或者说人种学方法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者不再只是发放调查表,收集数据,而是以实地研究的方式深入到学校中去察看学校中发生的事情,与学校里的个人谈话,体验他们的生活,记述他们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写出活生生的研究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做出个性化的阐释并提出深刻的见解。
篇5
一、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基本含义是指以人为主体进行关心,爱护人、尊重人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它对人们个性化发展给予支持,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尊重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与人的命运、理想有着直接关系,代表着人的价值观。在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中,人文关怀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进行关心, 给予对教师和学生给予关怀,为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并采用激励手段,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发挥教师和学生内在潜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提升他们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全新的改革与突破,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管理体系,使人们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实现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二、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进行分析
我们要通过努力把传统制度转向到人文关怀管理方法, 使在教育建设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从而有效实现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 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下面从民主制、坚持公平公正、设立奖励机制三个方面对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民主制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 是对人才进行管理。 大学生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并且在管理监督中具有民主权。 同时,大学生拥有民主权的表现, 是高校管理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体现。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实现个人价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民主制的管理。 在管理过程实际操作中,要确保尊重学生人格,然后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组织,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精髓。 此外,高校管理相关部门的行为标准,除了保证保密性外,还要进行公开化,保证其民主化的公开。
(二)坚持公平公正在高校管理中,不能掺杂情感因素,不徇私,要以事论事,不能出现情感用事和徇私舞弊现象。 公平公正是人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管理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 因此,只有保持公平公正的教育管理理念, 才能够有效做好现代教育管理工作。 而且,在利益的分配上,更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原则,杜绝不劳而获等现象发生。
(三)设立奖励机制现代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个人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 在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进步。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以及人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和发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在设计奖励机制时,也要注重公平公正原则, 杜绝出现因不公平事件引起奖励机制设立失败的现象。
三、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经过严格制度的规章下才得以正常运转的,却忽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管理教育就是高校发展的方向。 下面,我对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效管理中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实现教育形式的转变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 人文化是实现细致化教育的核心基础。 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积极加强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了解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实际情况, 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发展计划。 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集体中来,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对他们的感受和一些想法给予重视。 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管理方式,有效把握群体发展形势与结构变化,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实现细致化教学。 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就需要从学生个体差异着手,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管理。
(二)提高人文素养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首先应该建立具有人文关怀氛围校园环境,其次是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建设,最后提升教育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 人文关怀素养是指从精神上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并进行指引疏导。 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所有环节都是由教师组织,教学计划和进度也是教师实行。日常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所以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做教育工作时,要以人文关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自身品质有着一定作用。 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相处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力、人文素养是教育工作开展的保障,是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基础管理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考查系统现代高效教育管理要求教育工作者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创造精神。 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并灵活应用教材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结合,以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利用教学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形象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对学生进行考查是一种教育手段。 它从学生基本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考查制度,来要求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自主性。要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查制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查。 在考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效果;其次是在考查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其问题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或者课堂复习讲解对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最后是将考查的结果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分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达到学生对考视的目的。
篇6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促进学校功能管理向效能管理的重大转变。
一、着眼发展,从学校管理“个性化”的新视角,推行“自主式”的校本管理。
我校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发展历史的老校。百年老校有着百年传统,这样的传统既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有着丰富的经历积累,这样的经历往往又浓缩着经验的色彩,以至于办学过程中过多地依赖这样的经验,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和进取观。这种与现代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工作方式更多地表现在坐等上级工作的布置、检查,常常使学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学校重新审视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用现展观的理论确立“学校规范有特色,教师达标有特艺,学生合格有特长”的工作总目标,积极实施教育名品战略。在“入心德育”、“智慧奥数”、“活力科技”、“大众体育”、“阅读赏析”、“七彩艺术”等有鲜明个性的学科与项目领域,着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坚持走个性化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行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人的创造力和积极作用。
1、权力下放,使各个职能部门有足够的自,追求“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管理的第一个层面是学校领导力量的科学构建。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工作布置通常是校长室决策下的教师会议布置,这样的模式往往囿于校长一人或少数几个人去落实,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疲于忙碌的弊端,学校中层领导、年级组长形同虚设,人浮于事。为此,我们寻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的组织策略,构建了校级领导、部门领导、级部领导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明确校级领导、部门领导、级部领导一周例会工作决策任务,部门领导、级部领导逐日检查落实任务,三级管理全体领导月报交流任务,全面推行部门岗位责任制和级部工作责任制,充分给予学科主任、级部主任高度的自主管理权,完全地实现了任务自主完成、活动自主组织、矛盾自主消化、问题自主解决的民主和集中高度统一的主体性管理。
2、因人施责,给予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工作责任和要求,发挥“人尽其能”的最佳用人功能。作为校长,既要了解学校每一个人的不足之处,更要熟悉他们各自的专业才能和特长。学校前几年的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已经磨砺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和可贵品质。我们认为这还不够,应更进一步地把这样一个集体的创造力充分地激发出来,做到人尽其才,不断地创造一个个新的美丽的神话。学校根据岗位的职责和个人的特长。调整工作分配,使用人与做事更科学化。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工作人员被补充到尽能、尽才的岗位上,学校工作效能运转呈现良好的态势。我们给一类人以思想,放手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一类人以任务,鼓励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给一类人以约束,督促他们规范自己、完善自我。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围绕学校工作总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挫折,我们帮助你;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失误,我们谅解你;在修炼的过程中有回潮,我们宽容你。这样使得学校工作人文先于命令,自主在于合作。事业成于主动。人人在“个性化”的发展中形成个性,在“自主式”的管理中成就事业。
二、活化规程,用“管理就是服务”的新理念,实施“民主化”的效能管理。
管理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职位权力性影响力在悄然下降,非职位权力性影响力在不断增强。领导集体完美的人格魅力、和谐的民主作风、优质的服务行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职位权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离开座位抓管理,走进教室做服务,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1、理性对待管理职能的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学校从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及社会功能出发,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来实现管理功能。这样的管理,势必存在管理者居高临下,重结果轻过程,以制度代替服务的弊端。学校在创新管理过程中,不断深化“管理就是服务”、“决策源于民主”、“落实依赖群众”的新理念,积极推进管理功能的转变。(1)促进管理功能向管理效能的转变。通过“班主任沙龙活动”、“课堂教学反思活动”、“教育教学月析活动”等帮助教师从“应该做什么”中进一步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有效”。(2)重视督察职能向激励功能的转变。把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教职工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上,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机制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通过“月度文明班级”、“十佳班主任”、“优秀教工群体”的评选,进行舆论的积极引导和教师心理疏导,激励教师自我完善和专业成长。(3)实现制度管理向灵活管理的转变。针对学校运行中的各种变数,随机制宜地开展教访活动和诫勉谈话,组织领导成员下班组、进家庭,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情况,加强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帮助教师提高对工作与生活本质的认识,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以适应不可预见的例外事件和非常规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2、以服务者的姿态组织各项工作。学校强化各机构与部门工作的服务意识,强调工作没有服务性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学校工作必须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管理者必须满足管理对象的成长需要,大力提倡学校管理者下班级,进课堂,采集群众智慧,获取服务信息。一年一度的教代会,广泛征集教师代表的提案意见,经过科学的梳理与选择,有序规范地组织落实,设立“靖江市图书馆城北小学分馆”,让师生享受丰富的图书资源;组织特色活动节,为师生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开展“我发现,我激励,我快乐”德育演讲活动,引导教师重德重文,教书育人;组织师生节日联谊、校外考察、基地实习,增强爱的思想情感,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八年来,学校千方百计地筹措经费架起了一桥八所,解决了师生用厕难的问题;建起了一幢综合大楼,缓解了教室学生拥挤、教辅用房奇缺的矛盾;买土地、搬工厂、推旧房,筑起了拥有2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实现了师生活动有场地的百年梦想;改造“成长大道”,建设“求真广场”,为师生营造了怡人的校园环境……每天我们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看着矫健的奔跑身影,赏着美丽动人的舞姿,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三、群体共生,用“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新思想,构建“学习型”的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教育设备、设施环境、制度措施等是生命树的叶子;学校中的多数人对待它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树的主干:学校的社区文化和行政文化是生命树的土壤,三者相互依存,不可或
缺,要始终发挥好三个方面的独立作用和整体功能。学校在培养骨干教师、突出学生的同时,尽最大的努力,塑造优质的教师群体,达成“为了一切的孩子”,在浓郁的校同文化氛围中,形成一个注重学习、积极进取的共同体,打造“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理想团队。
1、确立“教师发展是学校第一品牌”的战略。学校喊响了“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办好优质教育学校”的口号。将教师按年龄和教学水平分成三个层次,提出各自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一层次:对年轻教师,提出“三过关”(学历关、教学人门关、信息技术关)的要求,促进年轻教师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层次:对有五年教龄的资历教师提出“四上”(教学理论上水平,教学能力上星级,教学艺术上品位,教学实绩上台阶)、“三能”(能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能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能发表教科研论文)的要求,帮助他们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层次:对具备中级职称的中老年教师,提出了“一传”(传授教育教学技术)、两帮(帮助年轻教师过三关,帮助资历教师“四上”与“三能”)、“三示范”(示范课堂教学,示范班级管理,示范教学“五认真”)的要求。
篇7
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 导学教师;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00-01
一、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工作特点
传统教育中,导学教师称呼为班主任,他是班级的领导者,是班级教育力量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并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他们所处的环境要比传统的学校教育要复杂的多。而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不仅仅是班级教育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联系教师、学员和教学资源信息库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一)导学教师界定
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内容是很难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的概念来定义的,北京电大督导中心下发的“导学教师工作手册”里这样为导学教师下的定义: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教务、学务等支持服务的教师,通常称“班主任”即导学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员”,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学生心理的“导航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员”,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员”。[1]
(二)导学教师工作的特点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负着特殊的历史重任,即教书又育人;既教人探索科学真理,又启人觉悟学做真人,既要“学高为正”,又要“身正为范”。导学教师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路者,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而且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导学教师管理水平总体偏低。导学教师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成为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导学教师还停留在用自己狭隘经验来管理的现象普遍。大多数导学教师是离退休人员,观念比较陈旧,有一部分导学教师没有做过教育工作。如何提高导学教师而管理水平是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
(二)教育管理观念亟待更新。不少导学教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诸多错误观念。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不同于一般普通大学,文化基础、综合素质都存在偏差,导学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能以伤害学生作用的发挥为代价,要做好目前条件下的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教育工作,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不行的,抓住学生的心理去做工作。
(三)导学教师综合水平低。导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问题,导学教师问题意识差、研究能力不高、解决或实现方法简单粗放影响班级管理质量。
(四)导学教师的核心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导学教师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导学教师的品德、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导学教师必须在政治素质、业务学习、文明礼貌、心理素质、敬业精神等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部分导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不是很好,电脑不熟练,操作起来耽误的时间比较长,学生预见的问题不能解答等,自身的业务水平低。
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的发展趋势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同传统教育相比已有很大的变革,学习方式与传统教育迥然不同,而且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形式已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它的转变必然相应地要引起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所以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导学教师的角色及其工作内涵势必也要变革,它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整个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运作。笔者认为要想成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一名拥有较高人格魅力的导学教师,他的身上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他们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他们以自己的正直构筑学生的正直,他们以自己的纯洁塑造学生的纯洁,这是一名成功导学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正来自于他对导学教师事业的忠诚和奉献。
(二)才。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导学教师的知识越丰富、造诣越深,就越有权威性和教育的力量。导学教师应不断调整、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集多种知识于一身的“学者型”导学教师。
导学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外,还要有掌握深厚的教育理论。导学教师工作是一门艺术。如果不懂教育规律、不懂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所带学科的一些理论知识,工作就难免陷于被动和盲目的状况。导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掌握教育的技能技巧,才能增强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能。 导学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级活动的效果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导学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导学教师的能力高低还直接影响着导学教师的威信。学生喜欢能力强的导学教师,因为他们干什么都能获得成功给学生带来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喜悦;能力差的导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没有光彩和吸引力。导学教师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 1. 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 沟通协调能力;3. 组织管理能力。导学教师管理好一个班,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建立学习小组,有助于大家互相配合,同心协力,是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和保证。
(四)技。 信息技术革命给广大开放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2003中文字处理和Excel2003中文电子表格等办公软件;网络支持服务的电子邮件、学习平台、QQ等工具的使用;掌握网络资源查询与网上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文化素质。所以提高导学教师的计算机素质势在必行。
结束语
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导学教师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导学教师应把握时代走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管理方法、服务观念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探索出新时期导学教师工作的新规律。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作为导学教师要彻底摈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尽快树立”教育是服务”“服务于学习者”的现代导学教师工作观念。用满腔的热情为学员服务,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成为学员信息的传播者,成为师生交流的联系者,成为现代教育模式的实践者,成为学员学习道路上的服务者,成为教育工作的奉献者。
注释:
① 摘自《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导学教师手册》
参考文献:
[1] 郭毅主编.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王有卫,江丽.明了和满足学习需要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两大任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3] 臧爱萍.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电大的班主任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篇8
1.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概念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它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科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教学管理模式是依据教学管理思想和规律形成的教学管理过程比较稳固的管理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2.教学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教学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教育观;与终身教育思想相适应的终身学习观;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
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管理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等。在以上理论当中,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以及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构建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假设提供了依据;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手段为远程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管理直接提供了实践方法。
3.实践基础与技术设施保证
中国电大一直进行着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探索。开放教育试点5年来,在探索具有现代化、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构建科学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天地人网合一、三级平台互动”的电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为开放教育试点的实施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支撑着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得以有效实施。
4.教学管理的改革
在开放教育试点中,中国电大为落实开放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伴随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的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学分制管理、学习支持服务、信息管理、教学全过程管理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
5.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通过研究与实践,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可概述为:在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教育教学规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自主学习方式,基于多级的管理系统运行、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资源建设的整合与共享,并提供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范式。
该教学管理模式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多级的系统管理;教学质量标准统一;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手段现代化和网络化;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和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管理。广义的教学管理应当包括与教学活动直接有关的全部管理活动。
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管理是在全国电大教育系统中实施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系统运行机制,使教学组织管理比普通高校更为复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也变得更加艰巨。教学管理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思想的管理;教师的组织管理;以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实施的管理;教师培训的管理等。
(2)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管理模式的改革;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管理等。
(3)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等。
(4)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管理、选修课和课程补修管理、多种媒体教学管理、实践性教学管理;学习测评管理等。
(5)教学点的管理。主要规定教学点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严格教学点准入机制、建立教学点三级共管制度;严肃对教学点违纪违规情况的处理等。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既表现了对传统面授教育教学管理内容的继承性,更突出表现了教学管理内容的拓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及其教学行为与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内容创新,实现了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行为的重新整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课程教学资源管理,为远程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学过程的环节管理和质量监控,能够有效解决远程教学质量保证中的难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和信息管理,突出了远程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加强教学点管理,解除人们对开放教育面广量大向基层延伸后如何保证教育质量的疑虑。
二、各级电大教学管理职责
电大系统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教学点)四级组成,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电大系统中,四个层级的管理职责有所不同。建立教学管理职责的层级体系,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电大教学管理中,上级电大对下级电大进行业务指导,下级电大对上级电大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电大系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的教学管理涉及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主要的管理要素有五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说明、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等。
(2)教师管理:包括各级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聘任、承担的职责、教师的培训、考核等。
(3)教学资源管理:包括教学资源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课程和媒体的编制、软件系统开发、资源传输与接收、教学资源的维护、评估等。
(4)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中关键学习环节有: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建立个人学习计划、逐步进行自主学习、使用多种媒体自学、开展小组学习、网络学习和交流、参加面授辅导等集中学习活动、形成性考核及作业、集中实践教学(论文、毕业/课程设计/实习等)、期末考试。
(5)考核管理: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中央电大受教育部领导,主要负责宏观计划、指导和监控*负责电大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进行专业统设课程建设,提供课程资源,对省级电大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指导,对教学(包括考核)和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控。
省级电大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负责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省电大自开课程的资源建设,组织实施教学,对下级电大进行监控。
地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教学点)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负责执行、实施上级电大的教学管理规定。两级电大的职责在某些方面有所区别:地市级电大对下属县级电大(教学点)有指导和管理职能,可以有少量自开课程、负责招生、考试,提供技术服务,进行三级培训。县级电大(教学点)则是落实上级电大所规定的各种计划、方案,使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开放教育试点之初,原则上县级电大只能设置专科专业,本科专业的设置放到地市级及以上电大。
对上述管理要素的职责分工构成中国电大系统教学管理职责的基本结构框架,体现了电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管理方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推动了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保证了电大系统教学管理的有效运行。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作为全国性的教学大系统,各层级电大均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师资),电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良好的场所,在各个方面均能够有所依托,得到电大提供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方式,经过20余年的实践,已经磨合成型,效果良好。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了教学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电大在教育市场的竞争能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有效保证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有序开展,并有利于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层级较多,容易造成信息流失、衰减,影响信息的准确性。由于电大系统分布范围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教学条件差异明显,如何为不同条件的地方电大在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也是将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验证、发展和丰富相关理论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教育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以下主要环节进行管理与监控:
1.制度建设与创新
试点中,各地电大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适应试点工作需要,注重制度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优化试点管理机制,注重制度的开拓性与创新性;针对各地实际需要,加强制度的协调性与互补性;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增强制度的适应性与个性化。
2.教学文件的管理
主要运行程序包括专业设置需求的分析论证;专业设置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教学(包括集中实践环节)系列实施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专业教学方案与课程教学方案的落实。
3.课程建设的管理
试点中,中央电大逐渐建立和健全了课程资源建设的管理、开发和监控机制。基本流程包括: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编制课程建设规划;组建课程组;制定教学大纲;编制和审定一体化方案;向主讲主编颁发聘书、签订协议;制作多种媒体教材;审定、验收多种媒体教材;试卷(题)库的审查与验收;课程试用与总结性评估;课程管理与选优评估,另外还有课程资源的传输与维护。
4.教学点设置与管理
教学点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规定教学点的条件与职责;教学点的申报;教学点自身的教学管理;对教学点的质量控制。
5.师资管理
开放教育试点的师资队伍包括:教材主编、课程主讲教师、专业主持教师、课程主持教师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以及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等。中央和省级电大以及试点分校均以本校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师资管理的具体工作有教师的配置、教师的聘任、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管理,以及教师的考核等。
6.学籍管理
主要包括:入学注册和学籍取得;建立学习者学籍档案;成绩审核;课程免修免考和学分替代;学籍异动;纪律与奖惩;毕业(单位"审核与颁证等。
7.课程考核
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由中央电大负责60%以上专业学分课程的课程考核,有统设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省级电大负责不超过40%专业学分自开课的课程考核以及社会实践和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考核的具体组织实施。
课程考核闭循环的运行主要有命题、组织、考核实施、成绩合成、成绩上报等五个环节。统设必修课考核坚持五个统一:统一作业、统一作业评分标准;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试卷评分标准。
8.学习过程管理
主要有八个环节: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组织开展自主学习;组织教师的面授辅导等集中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多种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学习;检查教师对学生形成性考核及作业的评价;检查集中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对终结性考试的组织。
9.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体现在人机结合的系统管理。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采用现代化处理和控制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信息,实现办公自动化,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教学和管理信息,为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和服务决策。
系统有开放电子公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评估监控系统;电大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考试系统;各级电大校园网、财务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和图书资源管理系统等。
电大教学管理运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统一标准和要求。各级电大的教学管理制度、方案,凡是中央电大有明确要求的,均须执行中央电大制定的统一标准,符合中央电大的统一要求;各省级电大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中央电大统设课的学分不得低于该专业毕业总学分的60)。又如形成性考核,规定未完成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自上而下的监控。中央电大对省级及以下各级电大进行全面全过程监控,而省级电大同时对下属电大进行全程监控。
管理运行多级和单级并行。多级运行指教学管理的每一项计划、制度、方案,都由中央电大向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电大逐级传输,得以落实。单级运行指的是每一层级的电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流程。以上两种形式的管理运行同时存在。
建立反馈制度。反馈制度的建立,使电大系统整个管理流程形成闭循环,有利于改善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兴利除弊,同时保障电大系统教学管理的运行畅通无阻,得以及时进行合理的调节、修改。
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
四、教学管理监控
教学管理监控是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是确保教学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监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订立标准、测量进度来分析差异、纠正错误。开放教育试点经过5年多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1.教学管理监控框架
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四个大方向的关键控制点对教学管理质量进行监控。
2.管理监控主要方法
电大系统对教学管理监控的方法主要有程序化监控、预防性监控和直接监控等。
(1)程序化监控。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工作操作程序流程等,确保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效果不会因工作人员的品行、工作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发生管理效果的差异。
(2)预防性监控。主要是充分估计教学管理中容易出现的教学事故和服务事故,建立防控机制,确保教学管理达到预定的目标。
(3)直接监控。电大系统目前对教学管理的监控主要采用直接监控的方法。从宏观层面上,中央电大对全国电大教学管理的监控是通过年报年检、教学检查、巡考蹲考和评估实现的,从微观层面上,地方电大、教学点对教学管理的直接监控主要是监控教师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服务,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
3.系统管理监控特色
电大系统的教学管理监控具有与其他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相区别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建立内部分级控制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监控和评估;强化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监控力度;“五统一”教学控制(中央电大面向全国开设的专科、本科专业,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计划中的统设必修课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实行统一考试并执行统一的评分标准;重视教学管理过程的控制;建立督导队伍和社会监督机制。
2004年中央电大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开放教育试点毕业生情况追踪调查,以掌握当前教学管理的真实效果,进一步总结成绩,调整偏差,保证质量。
篇9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师角色;扮演;理论基础;主要特征
单向传输的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向多媒体机双向交互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机构向单一模式、双重模式混合模式并存的多元化教学实体发展,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我国和持续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培养大量专门人才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必然结果,也是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给人们学习和教育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这些变革又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大量远程教育理论问世,奠定了远程教育的理论基础,标志着远程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成熟。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奠定和成熟主要表现在远程教育基本概念和学科领域的确立,远程教育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发展,以及远程教育各种学派的形成,从而构成了远程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在这方面研究比较突出的理论有:霍姆伯格的指导性教学会谈理论、基更的教学活动再度综合理论和加里森的交互控制理论。
霍姆伯格(BorleHolmberg)在1983年发表了关于指导性教学会谈的理论。霍姆伯格认为:在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学,但学生并不是孤立无助的,学生一方面从专门为他们设计、制作的课程材料中受益,另一方面从他们与远程教育机构的相互作用中受益。因此,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必须给学习者以自由和尊重。与学习者建立个人联系,是激发学习者动机和促进其进行学习的前提,这可以通过非接触性通讯(学习者与教育者或教学机构在时空隔离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交流)来实现。
基更(DesmondKeegan)于1986年提出了教与学活动再度综合理论。基更指出: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必须重新构建教师与学生内在的主动性,重新构建跨越时空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情景。远程教育的秘密在于将这种分离开来的教与学的活动再度综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材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教与学的再度综合,对降低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辍学率,提高学习质量和增强远程教育机构办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里森(Garrison)1989年提出了交流与学习者控制理论。理论的核心是远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相互作用)。加里森认为:交互影响是通过对话和讨论寻求理解与知识为基础,因此,使教师与学习者之间进行双向通信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应该要求用技术手段来支持这种通信和影响。要求教师的反应是这一理论的一个突出点。在远程教育过程中,控制不能由某一方面建立起来,而必须要有本质上的多方合作才行,应该在一个内在的合作过程中为师生双方分享。控制的平衡将依赖于不断变化并被评估的特定关系和环境。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
多种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协同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在现代远程教育这一高层次的教育领域中,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各种信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将信息通过物理线路在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之间传递,使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设备资源面向所有使用者)的融合作为基础与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录音、录像、电话、传真等多种传统的媒体技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协调运用,并将更加有效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育质量。
时空界限的自由缩放,扩大了教学规模。对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可以使教育扩展到全社会甚至全世界,使每个求学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主地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形式。在教学模式上它真正实现了音频实时交互式教学,学生和教师虽远在天边,但又都亲临其境,近在眼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课堂教学”。在学习对象的取舍上,它为所有的求学者提供了均等的学习机会,使每个求学者不分贫富贵贱都能得到一流教师的指导,都可以查阅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社会教育,极大地扩大了教育规模,提高了教育的办学效益。
教与学的新型结构正在形成。在远程中,教与学在时空上的分离彻底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最突出的体现是教师的地位、作用有较明显的转变,教师从台前走向幕后,从教室走向荧屏。要对富有各种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教师的教学宗旨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的、工具和探索新知识的思路,让他们充满信心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去勇敢地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已不再是按自己的思路,强行指导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而是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启发引导,共同探讨大家所感兴趣的。使学生在自我学习探索、深度讨论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远程教育中,课堂将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互相联系,互相讨论。同时,借助于多媒体化的机网络,师生可以用到更多的数据库,从校园网、全国教育信息网乃至全球信息网中获取所需学习资料,一个教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指导更多的学生。总之,远程教育为信息技术扩展教育的范围和领域提供了又一种途径。
三、教师在远程教育中的角色
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21世纪,人们对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专业知识更新要“快”、教学手段要“新”、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厚”、教材制作技术要“高”。也就是说,教师要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一)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身处各地的学习者可以互相听得清、看得见,实行异地同步辅导、讨论和交流,学习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辨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的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者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去仔细地吸取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述的现成结论,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习的知识的意义,并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
(二)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成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网上资源,要让网上学习者都能部分或全部地享受这些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中资源的效用。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组织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意义的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远距离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通过在设定的友好的人——机界面上,师生双方共同传播、接受信息,使学习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者的自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三)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在一个基于多媒体机、Internet和通讯技术的远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创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其次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因此,教师需要以丰富的工具来支持各类媒体对象的创作和合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别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要求,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工具,按学习者的知识点开发教学资源,以使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总之在远程教育中,要求教师在现代教学指导下,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和教学设计思想。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辅导完成以学生为主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并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客观的引导与具体的帮助,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1]李玉斌·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基于理论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育技术专业2000级生班学习资料。
篇10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听力;多媒体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已经深人到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和应用已成为社会支柱技术之一,代表着技术革命的主流和方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适应信息化技术社会化的要求,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推进是诸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源于20世纪初的视听教育技术,当时,在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学校中出现了反对单纯书本学习和言语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开始使用照片、幻灯、图片、模型乃至无声电影等视觉媒体的作用。30年代开始,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录音技术有了发展,也随着被引人到学校教学过程中,即依靠这些辅助设备,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视觉媒体的作用。30年代开始,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录音技术有了发展,也随即被引人到学校教学过程中,即依靠这些辅助设备,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视觉、听觉、和其它感觉器官的接受功能,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当50-60年代电视、录象和计算机纷纷出现后,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开始萌芽并使这种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进人系统设计的制作阶段。70年代网络通讯技术进人实用阶段,促使教学信息软件的制作和传播更加盛行,比较成功的有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研究开通的plado辅助教学系统,当时他们设计开发了一百多种不同学科的课程软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教学机构中传播使用。80年代后期是全球网络化和多媒体数字化信息技术大发展时期,媒体的多样化使教育信息更加丰富形象,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为全球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在时间和空间上扫除了障碍,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又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新技术在解放前已经引人,但由于经济落后、国力不强和战事影响,长时期处于局部和萌芽状态,直到解放后才得到政府教育机构的重视。50年代我国开始大力推广视听教育技术(即电化教育手段);70年代末开始教育技术有了跨跃式的发展,几乎在我国推广计算机应用的同时,学校教学信息化手段在部分大中学中已得到专门研究、开发和应用;80年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很快进人远沿海发达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目前在各省市均有专门研究和推广教学信息化的机构,在设备投人、教学软件(课件)制作和人员培训上得到了同步发展,这为在教学中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稳固的基础。
多年以来,我们的英语教育体系一直注重的是语法和阅读,应试英语的痕迹很明显,听和说的训练很少,实际上,学好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交流,想想孩子们是怎么学会说话的?在达到一个特定的年龄前,他们不会读,不会写,只会听,听懂了就去模仿,然后就会说话了!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新概念英语》的作者l·g·alexander把人们对于语言学习的过程总结为”听、说、读、写”四个步骤。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从听力人手是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的。而且,听力应当是“说、读、写”的基础。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孩子英语时基本上都是从读开始的,而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也只是注重读和写而很少让学生听。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聋子学生和哑巴学生。目前,许多教学法理论都以听为主,如“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和“自然法”(thenaturalapproach)。“沉默法,,(thesilentway)更是强调相当长的一段“沉默”的、只用于听的时间,“其间学习者听的时候有一种安全感,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就没有必要担心被迫要说”(见布朗,h.d.brown,1994:234)。克拉申(s.krashen91987:38.)在谈到他的输人假设(theinputhypothesis)时说,人们习得语言是先注a意义的,而不是先要学好语言结构。我们设法理%i信息,结构也就习得了。我们教听力也应输人相当数量(即i+1)的有效信息(comprehensibleinput)。输人多了,自然也就会说(输出)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第20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当代,知识的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快,生命的有限与知识的无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现代学校解决学生有限学习时间与人类不断积累的巨量知识之间矛盾的办法,除了从知识瀚海中精选教学内容外,主要靠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以使未来社会成员具有自学能力、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现代学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学习的方法也在发生改变,近几年来多媒体电脑的普及使英语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界都受到了严格的挑战,人们学习英语不再只是依赖于教师的讲经布道,或是几本英语小说,几本教材,几本词典;在学习中学生再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也不再只是依靠几本有限的教师参考书备课;课堂上不再只是几只粉笔加一杯清茶。“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终于不再只是梦想。英语中出现的”edutainment”即把”education”的词头和”entertainment"的词尾结合在一起,就是很好的说明。利用多媒体来练习听力和组织听力教学,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因为:
一、信息传输的多样性
从实践看来,人们认识世界、接受知识,不外通过五个感觉器官。然而,五个感觉器官感知的比率是不相等的。根据实验研究,人们通过五官来感知知识的比率为: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实验研究材料还进一步表明,从不同感官感知的知识其记忆比率也是不同的:单靠视觉的记忆为27%,单靠听觉的记忆为16%,而视、听并用学习记忆则可达66%。以上实验说明:在学习中眼和耳感知知识的比率最大,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见表1,表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在最少的时间内能传授更多,更好的内容,学生希望能在最少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记得牢、学得活,这一切都必须借助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平时学习中,您若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人视觉领先,让他只听课而不看书面材料,就会觉得听过的东西转瞬而逝;有人听觉灵敏,让他光看材料, ’听不到声音就会是走马观花,留不下什么记忆;还有人喜欢画图的方法记忆等等,这些都说明每个人学习记忆的方式各不一样,正是所谓“学要有法,但无定法”!虽然信息刺激的渠道越多,大脑中的联系就越多,信息就越容易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中国传统的记忆经验“眼耳口手脑”并用是最富成效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抱着书本学习的方式中,一般学习者很难同时达到同时用多个渠道学习新信息,由此当多媒体出现后,就解决了教材不会说话,磁带没有图象等信息来源过分单一的局面,因它所输送的信息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有声音、有文字、有图表、有影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动态、多变化、较为自然的语言环境,更大程度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性。而且,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多渠道的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表1说明,无论从获得知识量或从记忆效果来看,视觉效果优于听觉,而视听并用优于他们各自作出的最大贡献。引人“三论”的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把知识作为信息,用数字通讯系统中的“比特”作为量度信息的单位,研究人对不同刺激的接受能力或接受速度,人们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
表2说明,人对画面构图信息的接受能力远大于对语言信息的接受能力;对视听教学信息的接受能力是传统方法的3倍左右。
表1和表2数字显示了视觉、视听教材在学习中的优势,尤其是视听教材在学习中占有绝对优势。用视听型教材于教学就肯定比用传统听力教材更能发挥教学效果。例如:在洪恩的听力超人学习软件中,它不仅包括听力技巧、难点的讲解,各种传统的听力练习,针对每一个练习还有许多与之配合的经典电影片段、游戏、图片、mtv等。这些动态的电影、图片、mtv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渠道,帮助学生领会听力材料的意思、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让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二、功能强大,操作简便
相信很多老师都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用录音机倒带时倒多了或是倒少了,老师着急,学生也急,白白的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直接看到听力材料的运行状况,想听哪一段就听哪一段,每一首歌想听哪一句就听哪一句,为电影配音不仅可提高学习兴趣和听力能力,还可以提高口语能力。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控制学习的进度和方式,控制语音、文字和画面的出现,控制播放的次数、可以进行各式各样的练习,练习的答案可以立即得到反馈,可以录下自己的语言与标准的语言相比较,纠正自己的发音,在学习中随时遇到生词都可以借助电子字典来即时查找,而且是一点即出,方便至极。尤其是交互式学习,学生不但能“听、说、看”同时兼顾,还可以在模拟的英语环境进行场景对话的训练,再不用为缺少语言环境而发愁,再不用为怕与别人交流而无法提高听力,教师还可以把人机交流转化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随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学少注行交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而且不必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还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就必然强化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容量强大
知识的质量影响着创造的质量。“学而博则思愈远”。知识越广泛,新思想和新观念才越容易产生。知识面太窄,不利与综合创造能力的发展,即使产生了好的想法也难以完满地完成任务。在这个方面,多媒体网络、大量的教学软件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所蕴涵的大量知识以及其更新的速度是任何传统教学材料都无法取代的。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也就是利用网络、各种计算机软件、教学课件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学生都再不必为找不到材料、材料内容陈旧而烦恼。并且,每一张教学软件所蕴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比如:一张有声音,有图象,有文字,有练习等等内容的背单词软件,可以包括从小学到大学四、六级再到托福、gre等的各级词汇,还可以包括查阅方便的电子大词典,对比抱着厚字典和书籍来学习单词的古老方法,其容量是书本磁带所远远不能比及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电子字典是一部有声字典,这对初学者有着极大帮助,其中的动态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复杂的、生僻的单词的意思。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材料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便宜。因为教学软件的拷贝、转录,.网络资源的下载都比以前更方便、快捷、廉价。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拥有了一台计算机就等于是拥有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从听力角度来看,我们也就可以说“拥有了多媒体网络就等于拥有了一个磁带库”。
四、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