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于高职学生特点而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高职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不高,文化课基础薄弱,对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有限,这些情况使高职教学相应增加了难度。如何使高职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地掌握和吸收课程知识,决定着教学成果的大小和教学成败。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完善汉语言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扩大教学成果,达到新时代教学的目的。
1.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承载着其他文化的知识体,没有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就没有我国丰富的知识世界。汉语言文学探索着人类生存的意义,展现着人们生活的价值,其中心内容是我国优秀文学文化遗产。汉语言文学代表着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表达。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就业难这个现实情况不断放大,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也是日益苛刻,复合型人才需求走俏,当前的情况下,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需要一场改革,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实用性人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学而至用的素质教育,使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
2.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模式落后
在当代的汉语言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教师还是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动学习教师灌输的知识要点,这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有限。课堂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足。长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变成被动,对于学习表现为兴趣不足,不主动摄取而被动接受,甚至出现厌烦抵触的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知识结构未能与时俱进,很多知识教程版本较老,并未及时作出更新,没有跟上现实社会的潮流和步伐。
2.2教学观念落后
现在学生和家长普遍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平时会说话写字,掌握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足够应用日常生活,不想耗费过多的精力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上,同时,他们认为现在招聘单位青睐专业课好的学生。结果,学校也把主要精力向专业课程教学上倾斜,导致汉语言文学变成冷门,学生和老师对此教育逐渐漠视。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许多学校有所展示,并逐渐成为很多学科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能够将知识点图文声并茂地展现给学生,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进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相当部分的学校依然采取教师灌输学生知识的单线教学手段,这样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3.1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明确教育的基本思想,端正教学的态度。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教学的课程结构设计也应该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这个原则,要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培养优秀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从课程的主体到局部做到统筹规范设计,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升课程设计质量,增强课程的整体性。课程结构体系是每个课程点以及课程内部结构有效而有机的结合,能否最大程度做好课程优化直接影响学校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势就是要改革以往过时的课程结构体系,要做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个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当前的课程体系实际的应用价值。总结起来就是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实际应用为方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学校的课程设计要以此为基础,使学生有充分的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教学要求就是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我国经典文学知识素养。由于此专业的文化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做灌输式的文化传递,要不拘一格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评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前的各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各种传媒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要对各种文化问题实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坚定教学创新意志,突破思维定势,勇于拓展思路,开辟出新颖的教育思路,行为上要专心实践,善于探索,不断总结和前进。
3.3转变教学观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改变。从前的社会需要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而当今社会,这些人才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主动去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精华。
4.结语
篇2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就业现状;对策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高校人数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差异性等原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的对口性、就业的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所有学科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了汉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不相符,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急需改进与优化。实践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往往只重视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已构建了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网路技术、法律、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涉猎与掌握较少,缺乏对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使得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与机会较少。部分院校为了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设了商务礼仪、新闻学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形成优势学科,不能突出其专业特色。
2、教育方法与理念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需求标准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多元化人才需求标准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预测
1、就业区域的变化
以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了众多毕业生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梦想的重要选择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人才的大量聚集,虽然机会较多,但是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发展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在经济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逐渐增多,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生活成本与压力都相对较小,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政策的重要支持,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中西部以及三线城市、乡镇企业等都会成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选择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选择就业区域时,愿意到基层发展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
2、企业和基层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公务员、事业单位是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则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来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日常的激烈,尤其是大城市的公考,可谓“万人同挤独木桥 ”,最终成功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更多的毕业生还是会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就业。由于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的优惠,对到基层、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奖励与支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与条件。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3、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将供不应求
在社会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而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既掌握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又懂得经济、网络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敏捷的思辨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与基础。
四、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 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 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 或专业写作, 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 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 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
五、结语
在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探讨其就业现状,分析未来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提出提高其就业率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龚敏,王一帆.民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趋势及对策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9(7)280-283.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影响
我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对外交流语言为以汉语为基础的普通话。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也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类现状下,关于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也引起教育人员以及研究人员的注意。针对此类现状,笔者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侧重点为: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运用手法等。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其专业主要培训人才的就业方向为:企事业单位宣传人才、企划人才、科研人才。此外具备良好汉语言文学素养的专业人才,也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汉语言文学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状态较为良好,为我国汉语文化研究,科教机构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机构针对汉语言文化的教学投入较少、汉语言文学教师专业能力较弱、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不完善。此类现状下,造成了汉语言文学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不良循环的现状。具体体现为:生源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报考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此外就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原因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整体的实践效果产出较慢。并且各类企业针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更新速率较为迟缓,因此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系统成型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例如:校企联合定向委培、注重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教材内容的研究完善。
此类现状下,首先应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改善,以此保障后续人才培养的产业链成型。此外为了保障学生能够获得实际有效的学习成果,教学机构应加入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此外为了完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稳定发展,必须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制定。
四、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语文教育产生极大的关联,在此背景下关于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笔者分析案例将此类影响现状总结如下。例如: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一)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
语文课程的教育主要目的为:文章阅读、文字书写、对话交流,当前我国主要的交流语言为以汉语为基础的普通话。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理解文字含义,以及文章指代内容。对于学生后期语文成绩的提升,以及未来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较好的意义。
(二)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区别与语文课程的教学,主要针对文章内容字形字义进行解读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抛开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以宏观的角度进行汉语言的学习,从语言概论、古,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文学心理、美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
(三)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发展方面有着较好的传承。且绝大部分可识别的常规文化传承方面,主要的记录字体则为汉字。但由于古汉语在文字表达,以及字体应用方面,较之当前的文化发展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语文文化知识的完整传承。并且有助于我国针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提升我国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从核心上促进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一定程度上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语言课程产生的影响,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语文课程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其他W科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工具型课程,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极大的扩展了其教学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也被认为为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化发展。
五、结语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具体的落实方面,以及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对于语文教育的整体影响,效果也较低。因此教育机构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方面,还应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并且加强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教材内容。具体分析,汉语言文学对于语文教育的影响有: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然.浅论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关性[J].文学教育(下),2016,(03).
[2]卢永和.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5,(01).
篇4
一、影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的个人因素
经调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存在个人因素。而个人因素中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年龄、地域情况、学历情况、工作时长情况及家庭现状等方面的内容。个人因素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问题上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可以被定义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的重点因素。下面就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的个人因素进行探讨。第一,年龄情况。年龄相对较小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为倾向于流动性大,因为心中抱负远大,想要趁着年轻多闯、多拼,从而存在流动频繁,不能安于现状的状态。也因为其心未真正定下来,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状态及需求较为安定,因此年轻人可能存在不能安分的状态。因此,年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动性较大。第二,工作时长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性要求高,因此工作时长较长的专业人才更能轻松掌握,并且拥有自己独有的工作状态及规划,来合理安排自身工作,并对其高校及自身岗位的忠诚度较高。而工作时长较短的专业人才,内心容易焦躁,因此流动的可能性增加。第三,家庭现状及地域情况。对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而言,地域问题较为重要,如果不是本地人,而在本地高校工作,那么其流动性较大。但如果在本地建立家庭,那么其工作流动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家庭现状及地域情况,对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流失而言,也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
(二)高校的影响因素
1.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首先,高校在对汉语言专业人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理念存在偏差,不仅没有明确、全面的发展体系,而且因为其整体的教学环境趋于传统,缺乏创新精神,对年轻、工作时长较短的汉语言专业人才的重视度及认可度较低,这对该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忠诚度的建立极为不利,从而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加大。其次,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有待加大。但就目前的各高校的情况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资金供给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明显偏低。
2.薪酬体系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福利薪酬缺乏弹性。
对年轻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住房问题,但因为年轻教师刚出来工作,没有太多资金可以用来购房,单位的福利房又有年龄限制,必须在单位工作多少年才能享受福利房待遇。
3.培训体系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仅在入职时接受过培训,入职以后就很少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训。因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体系,如果不能适时进行一些专业培训,那么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将会出现懈怠状态,从而造成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因此,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的培训系统健全、培训状态加强等建议都需要重视。这样不能及时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某些弱点以及不适应岗位要求,没有针对其弱点进行培训,就可能会造成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在工作中容易焦躁,从而抗拒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并且,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清晰。
二、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福利的传统看法
福利制度的形象勾勒在高校的发展中日渐清晰,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的看法与认知仍旧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中。如今的福利种类繁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阔,所以就更应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福利的熟悉与了解。因为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的制定与设计中,都会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高校组织文化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类别等相关信息。在这种程度上,制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制度就会更加适应高校专业人才之间的内部运作。如果能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福利认知,改变对过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制度的传统观念,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在潜意识中改变,为高校的运营奠定扎实的组织基础。
(二)及时更新福利信息,增加对福利制度设置的发言权
高校受到运营成本的局限,不能像企业一般大打福利牌,来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脚步。更不可能扩大福利效益来加强高校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对高校来说,合适的福利比丰厚的福利更重要。只有循序渐进地提高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福利沟通,不断进行福利的微型上升,一来可以缓和高校成本有限的尴尬局面,二来可以让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福利的价值。
(三)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心态管理的具体做法
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方法;手段;素质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发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篇6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能通过塑造自身的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美。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
2.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感染人的作用,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篇7
论文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4]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篇8
关键词:汉语言 产业化 国际化 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实现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做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际间交流的友好桥梁。而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媒介,其对于国际双方的交流来说意义重大。中国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起源国家,语言文化历经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而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大力的开展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影响的力度,逐渐的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大发展和大交流,进而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当然,要做好汉语言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进而寻求出有效的方式呵呵途径。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是这样。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汉语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在积极的学习汉语,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魅力无穷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也是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迎接机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
当然,汉语言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结合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在这方面,汉语言文学就要更加的树立自身的特色,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不断的实现突破和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国际化的规划,有步骤有层次的实现汉语言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讨和分析
1.树立起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对于这种文化自身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要实现好的发展就需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发展的力度,针对这一问题,产业化地发展模式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那么就要有效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寻求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那么,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就需要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 他对于汉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近代的白话文开始兴起,汉语言文学也就开始了一场变革和发展,而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注意。
2.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更大范围内接受汉语。这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让汉语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认可,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在这方面汉语言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就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重要的组成,但是在发展汉语言国际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汉语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上,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支持。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要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放眼全球的发展规划,进而建立起汉语言发展的体系。
3.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于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必须紧密的和国际化的发展大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任何淡化了或者是脱离了国际化来谈产业化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产业化是互相支持和紧密相连的。所以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和产业化路子就要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还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的树立品牌意识。对于汉语言的产业化发展来说树立品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是市场化发展的重要需求。同时,产业化和国际化应该是共同进行的,这一点美国的全球精英教育不可谓不是典范。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振兴不仅仅只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应该是与中华民族的崛当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还需要和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和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一道走向世界。而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支持和后盾,这就需要国家在汉语言的发展上予以支持。我们相信只有多方联手进行准备,汉语言的发展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完善课程结构
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一、汉语言文学的社会价值
作为我国一门古老学科的汉语言文学,蕴含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结晶,对于我国文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汉语言文学能正确指导广大群众生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工作中的语言能有效进行规范,进而提升交流与沟通的质量。
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1、当前教育理念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需要有对应的改革,着力要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性人才转向为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一般注重知识方面的灌输,基于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这种教授方式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化时代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要求。信息化时代下,学生需要多元化自身发展,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点。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方式做出调正,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充分结合起来,努力需求创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推进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的兴趣,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修养。
2、有利于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构建
汉语言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全力提升我国民众的人文素质,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直接决定我国民众的精神取向。从某个角度来分析,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弥补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推进本科教育与人文教育。
3、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笔,并且思维比较活跃,尤其是高雅的文学气质与丰富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能胜任相对多样化的工作。例如:编辑工作、文学评价工作、创作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理念的传播等等,从就业领域来看还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再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自身知识与技能充分融合,形成独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利用,这是提升自己在人才市场竞争力的良好途径。
三、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现状分析
1、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建设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笔者身为广播电视大学教师,深知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而且这是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因此,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是基础,在基础之上,教师还应该培养他们全面发展,树立在专业上有特色、有更深的领悟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这样才算真正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对教育过程进行调整与完善,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更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发展。目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育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无法达到这些要求,这是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2、缺乏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动力
随着形势的推动,汉语言文学开始实施信息化,但大部分只是形式化,当中部分学校也逐步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应用。但是各种因素的限制与政府、学校领导对其关注度不高,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建设只是形成一种低层次的结合罢了,无法实现预期的功效,而这种形式下的结合缺乏必要的动力,根本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互助互利,这是制约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良心发展机制建设的主要因素,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
四、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具体措施
1、打造汉语言文学与信息一体化教育体系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发展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将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作为切入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搭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教学资源。
2、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