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医药人才培养重点与难点分析
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要,决定了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小生产式的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而西方医学生院校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效,则加快了我国移植西方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进程。但更加侧重人文修养,感受体悟,长期临床,大器晚成的中医药学,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较之西医学又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在诉求。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实为人才教育的根本,加之现行社会体制下,院校教育将会长期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流教育,这必将进一步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思想占领高地,行动才会势如破竹,也更会为培养模式的创新创造条件。
王小云等认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以下规律:“早期培养、大器晚成的规律;师承为本、博采众长的规律;文化底蕴、通晓人文的规律;熟读经典,指导临床的规律;长期临床,坚持不懈的规律。笔者赞同此观点,并认为其每一种规律的背后,都有坚定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精神支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中医学子理想信念,磨练中医学子意志品质,进而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刘彦晶认为,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就要从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和深化教学改革三方面入手,其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导向、动力作用,是人的灵魂,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首要条件。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文化,其不仅具有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专业特点,亦具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育人功效。概括而言,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隐性内化需要,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则为满足现阶段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隐性内化需要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通过以下几方面对中医学子产生隐性内化的影响:第一,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天文地理,医案掌故,人情风土等知识不仅能够引起学者的兴趣,进而激发其研究的欲望,而且更容易使学者产生联想和顿悟,更有利于中医的创新。第二,中医药文化中所蕴藏的德育、励志的内容,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对于形成中医学子高尚的医德,坚定其持之以恒学医的信念具有鼓励和促进作用。第三,中医药文化中的一些修身养生的观念,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能够引导中医学子对简约生活的追求,从而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专研学术,学究天人。
所以,进行循序渐进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不仅对学子能否坚定信仰、坚持勤奋产生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子的精神内涵和中医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哲学教授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提出,大学应走出“象牙之塔”,主动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改良社会。作为救死扶伤的中医学子,社会实践能力、需求判断能力、统筹兼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服务奉献能力等等,都会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医疗效果,所以,中医学子在注重身心修养,独善其身的同时,还要以马列主义的光辉思想武装自己,主动走进社会,深入社会,弘扬道义,惩治歪风。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分析,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医学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医学子把握学好中医药学的本质规律,拓宽其发展创新中医药事业的视野和渠道。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医学子将中医药技能顺利正确输出的思想保证,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多数大学生并未对其引起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张耀灿、郑永廷等教授对其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与接受主体的自身需要、接受环境以及内在价值取向等有关,而中医药文化建设通过其隐性内化作用,形成学者救死扶伤的内在需要,兼容并蓄的学术环境,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创造条件。而单纯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虽然加强了中医学子个人修养,但其服务输出形式若无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外在表达,其服务的范围和被理解程度将大打折扣。
总之,将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弥补二者单纯实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其实效又大于二者单纯实施效果总和。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举例
笔者对自己所管理的学生进行以下改进措施:
1.党员帮扶活动,以成绩优异,思想先进的学生党员为基础,与成绩较差学生形成帮扶小组。
2.将各班级中的2~4名优秀同学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近30人的精英团队。该团队在相关同学的带领下,开展晨读中医经典、国学经典、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活动,以此来形成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并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3.组织大家抄写论文摘要,学习综述、论文撰写技巧,借此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策划组织了寝室、班级、学院等不同层次的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学生各个活动层面的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等。
经过半年上述尝试,整个本硕结合系平均成绩上升,学生挂科率同期相比下降13.6%;半年的时间,晨读团队也由30人发展到过100人。这个团队的成员占了我系国家、省、市、校、院、系等各层次荣誉奖励的全部名额。
总之,将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二者结合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以及如何建立二者结合的长效机制的研究,成为所有中医教育者应承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小云,许英,秦莉花.师承教育――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J].中医药导报,2010,16(4):126-127.
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文化发展;思政课程;优化途径
1文化发展的时代变迁与诉
求党的十以来,在多个场合提到我国的文化发展,并传递出文化观和文化理念。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未来发展对文化理念的全新要求,是高校思政教育在现阶段应当时刻把握的教育责任与使命。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崛起,也附加了文化缺失的不利因素。在西方工业文化进入我国初期,切实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但从侧面也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文化发展角度,经济繁荣是社会发展基础,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同样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必要条件。尤其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社会的文明象征,在不断向前发展的驱动力上,文化理念是支撑多维领域共同进步的核心条件。然而当代大学生思想层面尚未意识到文化发展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重塑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树立民族文化的支撑力,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应当秉承的教育观念,是文化发展对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历史诉求。
2文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
文化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应当从文科与工科两个维度探讨。工科学生是我国未来科技振兴的人才基础,文科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出发,文化发展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而提出的核心发展观念。一方面,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被形容为山寨大国。如果要打破这样的历史标签,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就需要培养工科学生对于文化自觉的深刻理解,以技术创新带动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对文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要注重文化发展的辩证思维。学生在毕业之后参与社会工作,其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是最为基本的基础条件。学生在工作中是否能够站在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思考实际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完全取决于自身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基于以上两个维度的辩证思考,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应当以文化发展观为侧重点,引导学生认知客观世界的文化诉求,进而树立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以文化自信承担历史重任,参与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建设文化崛起的现代社会。
3文化发展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革新路径
3.1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想建设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革新观念上,应当以文化自信的核心理念为主导,树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这样的信心需要思政教师以客观实例举证分析,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自信对于经济繁荣的重要作用,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从社会实践中予以引导,那么高校不仅要在思政课堂中予以强调和深化,也要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予以指导,进而让文化发展的观念深入每位学生的思想意识,指导学生的主体行为。思想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树立文化自信也并非一蹴而就。在思政教育的工作中,所有教师应当秉承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以教育工作的服务精神,针对学生的所有文化问题进行讲解细致入微,以文化发展观为依托,以思政课程为载体,构建学生对文化发展的思想认知,对文化自信的正面理解,进而培育学生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形成对民族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对社会的自信,直至延伸到对文化发展的自信。
3.2融合传统文化的思政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发展的价值观念,需要树立起相应的文化理念氛围,让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文化发展的实质意义。而营造文化氛围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结合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度发掘与校园文化构建的契合点,进而以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约束学生的个人行为,继而削弱多元文化的不利影响。那么以各大高校自身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契机为切入点,形成对校园文化的开发设计,才能以社会主义核心发展的文化理念构造并落实到校园文化的主体当中。此外,需要高校以各种校园活动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活动之中形成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体会。而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追溯历史的文化基层,而应当着眼于文化发展的前途进行思考。引领学生思考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远的发展道路上,应当以何种文化形象立足于国际政务,应当以何种文化姿态主导社会发展,以及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作为时代的主人翁,大学生应当承担起怎样的历史使命。只有深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才能将文化发展的全新维度与高度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指导文化意识形态向行为模式靠拢,进而达到以文化发展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初衷,完成高校思政教育全面革新。
参考文献
[1]侯帅.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一、引言
大W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大学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当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在价值观与世界观方面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许多生活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多个层面上都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先进思想的重要传播阵地,网络技术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是的高校思政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依托网络技术进行思政教育。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挑战,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机遇[1]。当下,我们需要把握住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对应的创新策略。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介作为一种高效的媒介,在信息传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这就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现阶段对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分析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互联网是在一种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形式,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信息容量较大、地域与时间限制被打破等。这就可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拥有较多的资源,从而可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得以不断的丰富。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也得以优化[3]。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当中,往往采用德育课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德育课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与传统的文化课教学完全一样的教学方式,即采用教师教学,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内容较为单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在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声音、视频以及图像等,因此,如果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以一种较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得以打破。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由于德育课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教师当中进行,受到时空的严重限制,因此,覆盖面相对较低,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但是在网络世界当中,由于时空限制被打破,高校可以构建出地域最广、信息量最大的全球信息系统,从而使得教育空间不再囿于校园,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4]。
(二)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分析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互联网的出现时一把双刃剑,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调挑战。首先,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危害,许多大学生由于过度的沉迷于网络,在校期间,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面,平时也不愿进行身体锻炼,从而导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5]。同时由于网络是一种较为开放的环境,目前我国在网络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网络当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与垃圾信息,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薄弱,对于部分不良思想不能坚决抵制,长此以往在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导致了是非观淡薄与道德意识模糊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还会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互联网的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隐蔽性与匿名性。因此,在互联网当中,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扮演者与实际当中的自我完全不同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舆论与道德的约束,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而在网络当中则不存在,长此以往下去大学生往往会摆脱道德的束缚,是自我的道德品质受到严重的弱化[6]。互联网的另一方负面效应在于大学的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大学生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还可以采用人与机器之间交流的方式进行。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的沉迷在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当中,从而使得日常的人际交往时间不断缩短,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最后,网络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网络为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本主义思想观念通过网络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些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易受到蛊惑,在思想上无所适从,缺乏坚定的信念。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
(一)思政教育的观念创新
在任何一项工作当中,工作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最终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观念的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观念创新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结果。由于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性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首先要树立全球化的民主教育观念,首先应该跳出地域的思维意识,利用互联网不断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其次,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得以完善,从而促进高校学生通过自主搜寻的方式自觉的接受健康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同时将健康信息内化成自己的内在本质,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当中不断践行高尚的道德行为[7]。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
由于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些内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传播与更新的速度也极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充分利用网络当中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应该对网络信息保持高度的关注,将网络当中出现的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及时的补充到思政教育当中,同时采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较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得以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数字化。此外,思政教育还应该增加与网络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8]。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同时我国的网络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参差不齐的多元文化,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鱼目混杂,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网络环境当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网络心理障碍,如价值观念模糊、缺乏是非标准以及过度的沉迷于网络等。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增加与网络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并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网络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网络心理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和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三)思政教育的方法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的,在这种教育方式当中,过度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采用的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具体知识的传输,学生只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被动的接受就行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拓展、眼界更加开阔,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无法与现阶段的大学生之间基本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必须要对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9]。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实现单向传输向双向疏导的方式不断前进,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进行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当中,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促进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当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的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将相关的教育资源制作成声音、文字、视频以及图像的数字化方式,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摆脱传统的说教影响,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还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已经充分发达的网络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如利用微博、微信、QQ与BBS等。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采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使得学生彻底的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就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心理,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引导。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专业的网络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网上就业指导等网络平台,及时的为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当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10]。
(四)思政教育的阵地创新
过去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往往采用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思政教育宣传的主要阵地,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效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时受众范围也不断缩小,在社会中已经无法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如果还是以传统媒体作为宣传的主阵地则必然会导致思政教育的效率低下,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应该不断加大对网络空间的开发力度,为思政教育开拓新的阵地,对网络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得以真正的实现[11]。
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专业的思政教育网站的建设与开发力度。在建立专业化的思政教育网站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寓教于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基本原则,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政教育当中来,可以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受到相关网站的影响,这种方式相比于课堂教育更具有影响力。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大量的红色资源,许多革命文物与革命以及革命遗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背景,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各种红色主题的思政教育网站,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爱国情操,用鲜活的历史唤醒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对主流媒体的建设力度,因为发展主流文化必须要以主流媒体的打造为基本的前提与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对各大主流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必要的研究,并进行及时的挖掘,必须要掌握对这些媒体的实际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舆论的话语权。目前阶段,主流的网络媒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各种盈利性的门户网站,例如百度、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这部分门户网站在整个社会当中具有较强的受众基础,因此在群众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也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播功能[12]。第二,各种公益性与政府性的网站,如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以及各类从事慈善事业的专业网站。通过这类网站,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相关理念推向全社会,从而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受众范围。
四、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目前已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进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未来,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会不断的将加深。互联网与真实的社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思政教育策略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所受到的互联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总结具体的创新策略。为此,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景,唐韬.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2,04:114-117.
[2]刘凤姣. “空间励志园”――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网络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84-86.
[3]⑻旖埽刘江毅,袁小武.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互动与共存――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为例[J]. 党史文苑,2006,08:72-74.
[4]许武,鹿明,朱灿平. 坚持“三贴近”兼顾“情理法”谱写网络育人新篇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 教育与现代化,2006,02:57-61.
[5]孙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J]. 西安社会科学,2009,03:164-166.
[6]陈沅灵,向杰,王宁. 网络新媒体条件下思政教育的发展――基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络思政建设的研究[J]. 统计与管理,2014,11:68-69.
[7]范良辰. 基于网络参与的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方式探析――以我校大学生参与“网上祭奠英烈”教育活动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44-147.
[8]成金林,黄亮,黄益桃. 以QQ群工作例会为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0级为例[J]. 品牌,2015,05:188.
[9]黄嵘. 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者角色的创新与转变――从“旁观者”到“行动者”再到“主导者”[J]. 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06:26-27.
[10]杜桂丽,王生,刘旺,谢芬. 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13,12:179-182.
篇4
>>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如何对中医药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论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关于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考 试论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浅谈对九零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如何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试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在军训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运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论文摘要: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既无很多经验可借鉴又有很多新问题要解决.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政治教育
一、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生源比较复杂
高职教育的生源不象普通高等教育生源那样较为单纯,主要有四类,除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对口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和大专以上毕业的第二学历生。在同一年级、班级中,往往有几类生源的学生,他们入学前所受的教育不同、入学后的期望值不同、学习心态迥异。
2、学生文化基础、专业素质差异大
在高职教育四类生源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受过较为正规的高中阶段教育,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但专业学习须从零开始;对口升学的三校生、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的专业基础较好,但文化基础薄弱,特别是英语、数学的基础差,在高职阶段学习与这两门课程有关的课程时有一定难度;二学历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专业技能较为薄弱。学生在文化基础、专业素质、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给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了很大的难度,亦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难题。
3、学习态度差异大
高职教育学生中,大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对专业课的热情高,少部分学生由于对就读高职感到“无可奈何”或对所学专业感到“不满意”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大,不少学生眼盯着三年后的“专升本”,不愿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下功夫;对口升学的三校生由于学习与外语、数学有关的课程时有难度而对这部分课程有畏惧心理,又由于入学前已学过大部分专业课程,有“吃过夜饭”的感觉,对专业学习易产生厌学情绪;二学历学生抱着对所学专业较大的期望值而进入高职学习,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热情高、学习自觉。
4、自律性差异大
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学、中职学习阶段对自身要求不高,染上不少陋习,教育管理的难度大;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思想不稳定,自制能力不强,但可塑性大;二学历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学习目的是为了较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对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5、心理问题多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少高职学生认为现在本科生毕业就业普遍较为困难,高职毕业生就更没有出路了,因此他们对前途感到悲观;还有部分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就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他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表现出遇到困难、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少部分学生由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极端思想和偏激行为。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那就是全方位,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充分整合一切教育资源,从学生踏进校门的第一天直至走向工作岗位,对其进行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1、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引领者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变革和高职教育本质任务的迫切要求。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及早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并在开发自身内在潜能上不断探索和发展,正确掌握人生方向,创造成功的人生价值。 在抓好课堂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这里首先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谈起。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更多的关注自我,性情率真、说想说的、做想做的、追求独立、自由,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课堂教学若采用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即使事实再翔实、内容再丰富,也往往很难打动他们的心,很难引起共鸣。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采用互动模式的课堂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来执行。专职教师掌握到的学生信息资源有限,而辅导员、班主任却常常掌握着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深入细致,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及时与学生交流思想,关心和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生活老师,应该成为受学生欢迎和值得信任的良师益友,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困惑。
4、发挥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学生社团的力量
充分发挥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学生社团的力量,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塑造自我有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民情,增强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可以在校内举办各种类型的报告会、演讲会,拓宽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好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
5、做好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到企业顶岗实习会占很大一部分时间。顶岗实习,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研究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新审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晓蕾.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J].煤炭高等教育,2010(2).
篇5
有鉴于此,自2011年9月开始,本课题组依托浙江中医药大学“概论”课程组,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了网络教学环节进行了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经过三年多的实施,初步构建起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三年来授课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在全体授课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整理意见,对“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创新价值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一 “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价值
在传统教学之外,开辟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和形式,是“概论”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网络进行“概论”课教学,就是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并辅以即时通信工具、FTP传输等技术工具付诸实施,其实质是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概论”课教学,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1]
之所以要进行网络化教学改革,首先源于日益强大的网络传媒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思想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中国上网人数居世界首位,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95%在校大学生是网民,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引领者和追随者,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非常密切,网络传媒已经成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娱乐、交友和沟通的最重要的手段。作为新形式的传播媒体,网络传媒以其互动性、时效性、个性化、全面性和网络效应全方位渗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大学生网络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远超普通民众,他们信息来源多样,他们可以通过校园BBS、QQ、公共论坛、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各种国内外网站获得信息。网络工具具有强大的搜索能力,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大学生可以迅速、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感兴趣的问题,甚至可以掌握比教师更多的信息。[2]
运用网络进行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教学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因其具备“资源共享性、不限时空性、多向互动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够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满足大学生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同样表明:赞同和支持“概论”课程网络化改革的学生比例高达94.6%。
同时,不可否认,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网络社会,大学生主体性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面临主体性丧失的危险。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影响,在各种思潮交汇碰撞的信息海洋,难以判断而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这些因素都对“概论”课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法提出了严峻挑战。适应网络传媒时代的特点进行变革和创新,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是大势所趋了。
二 “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三年改革探索,我们已构建起了“概论”课程的有效可行的网络教学模式,即:以省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构建网络教学的整体框架;在内容结构设计上,明确设定网络教学各环节的目标,师生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课程特性、教与学的需要、学科背景,进行调整、丰富和完善,实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总的说来这一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这一模式还处于探索和应用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当前“概论”课程网络教学模式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见表1)。
第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健全。“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以网络资源的特性为支撑的教与学,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网络资源为课程材料,以利用其便捷、海量的信息优势;二是以网络工具作为教学手段,以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也就是说,网络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以成熟稳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支撑。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本课程的网站建设还有很大不足,比如: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集中在优秀资源不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链接不确定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约有58.8%的学生表示课程网站对网络自学帮助较大,而有67.6%的学生认为强大的搜索引擎能更好地帮助自己自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支撑、资金支持和人才保证等要素,而单纯依靠“概论”课教师去组织调动各方力量,全面推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还有一些实际困难。正是由于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支持者与实际使用的师生相脱节,从而导致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缺乏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网络教学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中存在建设与使用相脱节、教师与学生不同步等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的静态建设多,平台的动态管理少。目前对于网络课程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是依据国家和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方针政策来设置的,网络立体教材、网络教学方法、课程活跃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是考核的重点,但评定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如:如何进行量化、细化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网络教学更加规范,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多限于课程学完后的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在诸如讨论、小组辩论、社会调查等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则相对匮乏。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查结果表明:在网络自学过程中,只有约18.7%的学生表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并争取拓宽学习,约有40.1%的学生表示能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约有32.4%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而约有8.8%的学生表示出于取得学分的需求,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网络互动交流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网络自学中,教师的单方诉求表现明显,学生的参与性低,缺乏热度。课程网站设置了师生互动平台,但是目前这个平台的互动严重不足,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真正能探讨问题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大学生有特殊的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群、校园论坛、微博等,教师虽然可以进入学生交流平台,但在其中不一定能够起主导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教师在线答疑的时候您会去吗?”,仅有6.5%的学生选择“经常去,因为可以即时得到教师的解答”,有12.6%的学生选择“经常去,却很少主动向老师提问”,而有63.9%的学生选择“很少去,觉得请教其他同学,搜索网络资源也一样”,甚至还有17%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所以基本不去”。在网络传媒时代信息多元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工具不断拓展,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概论”课虽是传授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但在网络世界中,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既以学生为中心,又发挥出主导作用而不是简单迎合学生的喜好,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 “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在今后的发展完善过程中需要着重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提高教师的网络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提高“概论”课网络教学的效果,实现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就需要任课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具有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网络素质。只有既懂本课程专业知识,又熟悉网络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才能将互联网技术灵活并有效的运用于教育中。而现在,由于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和技术上的知识储备不足,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并不能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面对学生提出的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往往需要求助于专业技术人员。为此,一是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使教师能够有效的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二是教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把握网络焦点,恰当的运用网络话语,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教学工作。
第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其主要方式是人机交流与对话。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与完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特征,教师发挥作用的形式由显性变为隐性。教材不再是仅供教师传授知识的“教本”,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读本”,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的工具,而是用来创造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好的网络资源对网络课堂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和学习评价都提供了丰富多彩、操作性强的平台。因此,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课程特点,结合当前改革开放现实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反应社会热点问题。[3]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政治意识的认知状况,教师应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拓展与展示,增强“概论”课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第三,注重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互补。虽然网络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不限时空性、多向互动性等优势和特点,虽然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也不可否认,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方式仍是“概论”课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法。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有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对于“概论”课这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强的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很有效的。二是网络教学自身还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比如,目前各课程的网络教学普遍缺乏对诸如认知理论、教育心理、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并且网络在提供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健康发展。[4]当然,所谓传统教育模式并不是单调乏味的教师“满堂灌”,在“概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和借鉴多种教学方式,比如“翻转课堂”、PBL等模式,在理论灌输中有机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和谈话法,增加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凸显学生主体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教育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概论”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改革应注重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二者的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第四,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联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要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通过资源的整合,共同提高,从而真正发挥出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为此,一方面需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各课程间加强合作,突出特色,有效配置资源,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加强互补,又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概论”课程的改革也要拓展校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与建设较成熟、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的联合,并与其它高校的学生直接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增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概论”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也便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宁.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设计的整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4).
[2]房尚文.网络传媒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新闻知识,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