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燃料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质燃料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生物质直燃发电行业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生物质燃料质量管理从早期的粗放式管理到现阶段的相对专业化,大多数电厂也仅是在燃料进厂质量验收上改进管理方式。由于生物质燃料市场竞争加剧,降价空间有限,企业要获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向质量要效益。
1生物质燃料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型
从生物质电厂实际运营来看,燃料质量不仅仅影响着采购实际成本,还直接关系到机组设备安全、运行燃烧经济性、上下游加工模式、供应商队伍管理等方面。要提高生物质燃料质量,以往主要把管理重心放在燃料进厂质量验收上的质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系统管理的思维,建立从厂外到厂内,涉及源头和入厂质量管理、质量与价格激励、质量与调度管理、供应商评价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的全过程燃料质量管理体系,以促进燃料质量进入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本节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践,提出了构建包括厂外质量过程动态管控模式、进厂质量验收和采制化管理制度体系、供货质量约束与激励合同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供应商综合评价和应用机制四个管理模块组成的全过程燃料质量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2建立厂外质量过程动态管控模式
由于生物质燃料资源具体很强的地域性,主要燃料来源受周边资源限制,如果按旧的质量管理模式,燃料进厂才检验把关,燃料的质量情况已成事实无法改变,仅是扣罚于事无补。要进一步提高燃料质量,必须关口前移,在燃料进厂前就要开始介入对源头质量进行管控。生物质燃料品种众多,应根据不同燃料的本身特性、收集条件、加工处理环节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不同品种的燃料供应商的场地设施、设备要求提出具体要求,符合硬件设施和管理条件才批准供货。而且日常生产过程中还要保持动态管理,每月不定期对供应商加工场地、加工过程、质量效果进行巡查,发现质量效果不佳的及时分析问题,补充提出改进措施和整改要求,对好的措施方法进行普及推广,对不按要求执行的供应商作暂停供货处理。通过建立厂外质量过程动态管控,可以及早发现质量问题,提前把问题在厂外解决,而且利于帮助供应商提高过程质量管理水平。
2.1完善进厂质量验收和采制化管理制度体系
严格规范,建立公平公正的质量验收和采制化管理体系是企业与供应商顺利合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经营信誉的制度保证。生物质电厂应建立和完善包括质量验收标准、采制化管理标准、检验结果快速反馈和申诉复核机制、监督和廉政机制等质量验收和采制化管理制度相关体系,保证燃料质量验收和采制化结果公平公正、真实可信,以便以此为依据开展合同结算、质量考核与激励、供应商评价等相关质量管理工作,促进燃料供应商不断改进供货质量。采制化结果最终反映燃料质量情况,是供需双方合同公平结算的依据。为了做到燃料采制化结果公平可信,可通过招标方式聘请有检验资质、信誉好的第三方检测单位来负责燃料的采制化工作,并明确采制化的程序。应建立采制化结果的快速反馈和申诉机制,必要时可将留存样品送当地政府检验机构化验,以示公平公正。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对燃料验收和采制化工作的监督机制,包括对工作程序的监督、各工作环节独立和制衡以及工作人员廉政监督,畅通投诉渠道,严格执纪问责机制。通过建立系统性的监督机制,创造廉洁和公平公正的燃料经营环境。
2.2建立供货质量约束与激励合同机制
建立燃料质量与结算价格的联动机制,明确每个燃料品种的质量指标基准和对应价格,量化质量指标与结算价格浮动的计算方式,并界定清晰燃料规格、杂质的扣罚标准,实施过程还应根据每个品种的具体特性和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使指标和奖罚力度更加合理。通过建立质量与结算价格联运机制,使燃料质量的优劣直接体现在结算价格上,促进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合同履行过程质量动态管理机制,做好每日动态连续的质量过程管理,将每个供应商当期的供货质量情况与下期的进厂调度安排挂钩,质量不合格率超过限定标准的调减相应供应商的进厂调度计划,有重大质量问题的暂停安排调度计划,整改完毕后才恢复调度安排。同时根据质量情况排序,将核减的调度量按比例优先调增给供货质量优良的供应商。通过加强质量过程动态管理,提高供应商改善质量的积极性。
2.3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供应商综合评价和应用机制
由于生物质燃料存在区域性的资源特性,对燃料供应商队伍的培育和管理将直接影响到燃料保障能力和供货质量。通过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供应商综合评价和应用机制,对供应商进行优胜劣汰,培育一支信誉度高、履约能力强的供应商队伍,促进整体供货质量提高。每份合同结束后对供应商的整体履约行为进行综合评价,突出考评供货质量、合格供货数量完成率、供应商场地和设备设施投入、有无重大违约行为等关键履约指标,根据合同履约综合考评情况,确定供应商分类评价等级,并应用到下一期的采购参与资格、合同签订供货量分配、日常调度优先权上。通过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和应用机制,促进供应商提升管理,持续改进供货质量水平。
3实践应用情况
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生物质项目,年消耗利用生物质农林剩余物约100万吨,燃料品种多、资源收集广。在项目投运早期,杂腐率高、砂石杂质多、人为掺杂等燃料质量问题频发,既有燃料收集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也有供应商管理不到位的因素,不仅直接影响燃烧经济性,还造成破碎设备、给料系统、排渣设备损坏和锅炉磨损,严重影响发电经济效益。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尝试,针对各个环节的问题对症下药,在管理上逐步形成了对燃料质量进行全过程管控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进厂燃料质量水平。以杂质较多的树头为例,根据实际经验,自然条件下砍伐开挖的树头含泥率为40%左右。树头加工过程包括采挖、晾晒、搬运、破碎、滤泥、装车等环节,为降低加工成本压缩中转环节,一般在采挖现场破碎加工,实际除泥效果较差。由于除泥效果不理想,进厂后灰分扣罚较重,市场从业者普遍大幅亏损,基本放弃继续从事加工树头的意愿,导致这一资源品种的收集量大幅减少,造成企业和供应商双输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组织分析初步原因后,深入加工源头开展近三个月的深入调查和试验工作,通过对比各个环节加工方式、不同设备除泥效果、实际成本、化验灰分数据等,找到了改进质量的办法,制定了《碎树头质量控制措施》,要求供应商采取破碎前夹根、敲打初级除泥预处理、破碎设备加装筛网等除泥措施,并重新调整热值、灰分扣罚标准并细化采样方式,使得管理更加客观合理。经过加强厂外、厂内质量过程管理,大幅提高了碎树头质量和采购量。通过建立和实施全过程燃料质量管理模型,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近年来生物质燃料杂质大幅减少,燃料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其中,单位上网电量灰渣数量由2018年的160g/kWh下降至2019年的128.3g/kWh,全年累计上网电量6.83亿千瓦时,按上网电量折算,累计减少燃料杂质21656t,全年节约燃料成本约597.7万元,有效减少了燃料杂质,降低了料耗,提高了效益。同时,燃料杂质减少降低了给料系统故障率和锅炉受热面磨损,提高了设备可靠性,运行经济性提升,全年机组平均负荷率98.53%,同比升高3.92%。此外,供应商队伍管理更加规范,供货质量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篇2
关键词:生物质锅炉;运行;难点;处理
中图分类号:TK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40-02
生物质锅炉比燃煤锅炉具有更为复杂的燃料结构,同时,由于运行人员对此运行经验不足,常常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在运行方面需要全体生物质从业人员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1生物质锅炉运行难点
1.1入厂燃料种类繁多
入厂燃料一般有树皮、稻草、麦草、玉米杆、树枝、木屑等。由于热值不一样,燃烧起来特性也不一样,而生物质锅炉的入炉燃料多以混合料的形式为主,加之燃料掺配人员责任心不强,因此,入炉燃料的燃料品种比例随时都在变化,运行调整工作较复杂。
1.2燃料水分高
设计值与实际运行时偏差太大,由于早期的生物质锅炉在设计时经验缺乏,参照燃煤锅炉水分设计在15%以内,而实际运行中入炉混合料的水分均在45%左右,因此燃料进入炉膛中产生的烟气量远大于设计值,存在引风机出力不足的问题,导致锅炉一二次风风量不能按需配给,燃料燃烧不充分;其次燃料中的水分偏大,刚进入炉膛中不易着火,经过一段时间的烘烤后,水变成水蒸汽,一旦炉排振动,聚集在料层下的水蒸气瞬间释放,极易形成正压,燃料将从炉排上掀起进入到出渣系统中,同时大量热烟气反串,经给料机进入料仓,引起料仓爆燃,进而造成停炉的事故现象时有发生。
1.3杂质较多
由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一旦燃料入场把关不严或稍有松懈,就会在燃料中掺有泥土、细沙,这些细颗粒的物体进入到炉膛中在燃烧后随烟气流动,在锅炉烟气流速较快的省煤器弯头部位形成局部磨损,由于锅炉设计人员一般认为,草木灰的硬度远小于粉煤灰,且质地轻不易造成磨损,因而多数不设防磨装置。
1.4灰分高、碱金属含量高等特点
由于生物质燃料灰熔点的影响,燃料在炉膛内燃烧后,极易在锅炉受热面上结焦与积灰,而且形成灰垢后影响锅炉的换热,据实验所得的数据:积灰层的导热系数为0.0 581~0.116 w/m2・℃,而锅炉受热面金属管壁的导热系数为46.5~58.1 wm2・℃,导热系数相差500~800倍,因此在运行中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一般清洗后启炉运行20 d以后主汽温度就难以维持,与额定值偏差越来越大。
1.5输送系统故障率高
由于生物质燃料的韧性较大,比重小,料仓不能存较高的料位,否则会发生料仓卡堵,因此输送系统正常是运行24 h,转动部件易磨损,故障率高;同时草料切碎后的长度难以保证在正常值8~15 cm,在炉前给料机处极易发生卡堵现象,而清理较困难,对于锅炉的负荷影响较大。
1.6布袋除尘器布袋损坏较多
由于生物质锅炉的燃料水分大,而布袋的材料(一般材质为PPS)在高温、高湿度的情况下发生水解、氧化,导致布袋的基布强度下降,进而导致布袋损坏;此外燃料水分大,在炉膛内不能完全燃烧,以致在除尘器中发生燃烧,也是导致布袋损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2针对难点提出的对策
2.1燃料种类多,入炉成分不易控制的处理方法
首先,要求锅炉运行人员加强与燃料管理及掺配人员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入炉燃料的品种;其次要求锅炉运行人员勤看火,观察炉排上燃料的燃烧情况,及时进行燃烧调整。
2.2燃料水分高的处理方法
首先,应做好市场调研,掌握燃料的正常水分,以此制定收购标准,抓好燃料收购入场关;其次,根据热值、水分之间的关系,制定燃料优劣品质表,确定优先收购对象,减少高水分、低热值燃料的收购;第三,如场地允许,可在入炉前做适当的摊晒或与低水分燃料进行合理掺配;第四,采用新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如本公司针对木屑水分高易爆燃的现象,采用了木屑烘干装置,投运后效果明显。
2.3杂质较多,受热面易磨损的处理方法
首先,严把入场质量关;其次,制定防磨计划,在锅炉受热面易磨损部位增加防磨护瓦,减少弯头部位的局部磨损,同时在每次停炉后进行相应的“四管”测厚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灰分高、碱金属含量高,易在受热面表面积灰结焦的处理方法
由于蒸汽吹灰在生物质锅炉系统运行中效果不尽理想,因此本厂在多次调研的情况下,最终选用燃气脉冲吹灰及结合除焦抑制剂的使用方法,用来除去受热面的积灰结焦问题,效果明显,基本能保证连续运行两个月以上主汽温度符合相关要求,而且受热面积灰现象大为改观。
2.5输送系统故障率高的处理方法
首先,为减小磨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一般电机采用变频调节,减慢设备运行速度,控制燃料的上料速度,使料仓的物料堆积高度始终在合理的范围内,给料机能够均匀进料,最大程度减少堵料次数;其次,根据进料量及燃料的品种,选择相应尺寸的给料机,从根本上解决设备因素带来的卡堵问题。
2.6布袋除尘器布袋损坏较多的处理方法
第一,在设计充分考虑燃料水分大可能带来的运行问题,选择合适的引风机,如已运行的电厂其引风出力设计不足,则从长远的经历运行角度考虑进行更换;第二,在引风足够的情
况下,对一二次风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来讲水分大,质地轻的燃料如木屑、稻草、麦草等加大二次风量;对于树皮、杂柴等宜采用加大一次风的办法;第三,增加灰斗的巡查及观察测温点,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布袋整仓烧坏现象的发生;第四,采用强度更高的滤袋基布,运行时严格控制过剩空气系数及排烟温度,防止滤袋氧化、水解。
篇3
关键字:室内环境,污染,室内空气质量,防治
Abstract: People usually more than 80% of the time is spent indoors, indoo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many outdoor. At present, the indoor environment pollution affect human health in the world has been brought to public atten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new research hotspot. Indoor air pollutants, sources of pollution and the harm to human body, as well as indoor air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indoor environment, indoor air quality,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834.6+1 文献标识码:A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1、近几十年来,我国空气污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绝大部分人口依靠煤和生物质(biomass,如稻麦草秸秆等)作为家庭能源材料,由于煤等燃料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Indoor Air Pollution,IAP),其中的污染物质包括SO2、NOx、COx和甲醛类。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住条件的改善,污染源和污染物质日益多样化,目前尤以建筑和装饰污染为重。室内装修所用的各种板材、家具及油漆等,常会释放出甲醛等许多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例如甲醛在低浓度下最初刺激眼粘膜;浓度稍高时,刺激上呼吸道,会出现呼吸道水肿、呼吸道阻力增高、呼吸频率下降等,进而引进咳嗽、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吸入甲醛后可引起食欲减退、厌食、衰弱、失眠等症状;反复吸入小剂量甲醛可诱发过敏反应,出现哮喘;经常接触可能会造成皮肤组织溃烂。此外,对中枢神经也会产生影响,头昏、头晕。用各种哺乳动物细胞体外检测证明甲醛具有诱发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的功能,并且对DNA有损伤作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接触甲醛患鼻、鼻咽和口腔癌的危险性升高。
3、大量的病例证明,如果人很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污染空气中,会导致急、慢性呼吸系统障碍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提高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肺结核以及鼻、咽、喉和肺癌等疾病的发生率。统计表明,室内空气污染所产生的年疾病率已占全球疾病率的4%,与香烟和酒精的影响相当,在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中排序占第四位,也是室外空气污染危险因素的三倍。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质
要正确认识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必须首先了解污染源和污染物质。表l收集了家庭和商业建筑中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
2.1 甲醛
由于人造板生产中所使用的胶粘剂90%都是脲醛树脂胶,所以室内家具、地板等木制品中甲醛污染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此我国2001年12月10日出台《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 18580-2001国家强制性标准。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导致嗅觉异常、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此外还可损伤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气态甲醛强烈刺激粘膜,其中最敏感的是嗅觉和视觉。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 1995)将甲醛确定为可疑致癌物[1]。
2.2 室内燃烧的产物CO、CO2等
室内燃烧产物通常包括CO、CO2、SOx和NOx等,CO是一种危险性很大的有毒气体,是由燃烧不完全和汽车排放的尾气产生。CO2虽然无毒,但因为CO2的浓度增高会引起人体不良反应。室内的CO、CO2污染常发生在有燃烧器的家庭或有地下车库的居室内。
2.3 生物类的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气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尘螨等,来源于死的或活的有机体。在室内,如建筑材料、空调设备和加湿器都有微生物滋生。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证实,空气微生物是引发各种中毒、感染和过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引发的疾病如头痛、发烧、哮喘、过敏性肺炎、过敏性皮炎以及传染性疾病。归纳起来可称之为“建筑物综合症”和“建筑物关联症”。
2.4 石棉
石棉是一类矿物纤维,具有良好的扩张强度、隔热性和耐腐蚀性,室内装饰材料有石棉水泥天花板、石棉隔音板等,石棉是致癌物,主要引起间皮癌和支气管肿瘤[2]。
2.5 可吸入的颗粒物质
在室内空气中颗粒污染物质的几种主要来源是香烟烟雾、复印机、排字和室内燃烧器、地下车库等以及户外渗入。其中香烟烟雾中大约有50种成分已经被确认为致癌物质。
2.6 氡(Radon)及其子体
氡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惰性气体,人体受氡辐射主要来源于建筑装修材料。国际癌症机构已确认氡有致癌性,美国环保署已将氡列为最危险的致癌因子。每年因吸入氡气而引起肺癌死亡的美国人已达到两万人,仅次于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位居第二。
2.7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s)
现代装饰和结构材料以及家具用品和家用化学品,如消毒水、杀虫剂、除臭喷剂、地毯清洁剂和地板蜡等都在向室内散发出大量VOCs污染气体。
三、措施与建议
3.1 控制污染源
控制污染源是去除室内污染的最根本的途径。不同类型的燃料,产生单位能量所生成的污染物排放量不同,燃煤 > 煤气 > 液化气 > 天然气 > 电能。因此,建议城市在增加气体燃料的同时,有条件的可使用电炊具;在农村应逐步减少生物质燃料的比率,推广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电等商品性能源来改善IAQ。
(1)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高温烹调都是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少吸烟或不吸烟,少食煎炸食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污染。
(2)慎重选择建筑、装修材料及生活日化用品,如前所述,一些建筑、装修材料以及某些日化用品含有多种污染物,所以在选择装修材料时,应考虑环保型生态建材。并尽量减少使用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物。改善室外空气品质,可减少室外源带来的污染。
(3)空调房间使用负氧离子发生器可以改善室内环境,它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空气微粒,起镇静、催眠和降血压等作用,应用超高负氧离子发生器可进一步改善IAQ。
四、现阶段室内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室内环境检测市场混乱。由于检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其手段趋于恶劣。压价现象非常普遍,有些检测公司打着治理室内环境的旗号甚至出现免费检测的现象。有的检测单位不按规范要求的数量抽样,而是少抽量,或在现场抽样后,不做试验就出据检测报告,这种现象在一些检测机构中普遍存在。 有的检测公司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低下,管理混乱,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停留在纸上。甚至有的检测公司招收大量的业务员去市场承揽检测项目,业务员向公司缴纳一定的管理费,检测公司直接出具检测报告,扰乱了整个检测市场的秩序。特别是氨、苯和TVOC在试验室需要做试验的检测项目, 有的无标准曲线,有的有标准曲线的不进行定期校对,造成试验结果有误甚至结论错误。标准物质、检测档案等资料管理混乱,造成检测数据无法追溯。从事环境检测行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多数检测机构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有的甲方单位对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的认识还停留在资料过关的阶段,认为检测或者不检测都无所谓,不会马上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只要价格低就行,造成了竞相压价。在目前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检测公司很难把好检测质量关。
篇4
农村户用沼气,就是在广大农村以户为单位建设的沼气池。在我国,利用推广沼气的历史悠久,最早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罗国瑞等人创造发明并获得专利的水压式沼气池。历经几十年的反复实践,沼气池实用技术得以提高和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些年来,小型高效沼气池的研制与推广,使我国农村沼气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凭着节约能源、适用卫生、综合利用效益等几大优势,沼气池建设在我省广大农村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广大群众通过修建沼气池,部分农户同时实施了“一池三改”配套建设工程,改变了农村“人无厕所、畜无圈”的现状,一方面促进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使用沼气的过程中,大量秸杆等农业生产的剩余物,人畜粪便和杂草、树叶等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开源与节流双赢,减少了农民生活支出,解决了农村生活燃料紧缺的问题。据对农户的走访调查得知,沼气用户年节约煤2.1吨,按250元每吨计算,每年节约525元;节约电60度按每度0.45元计算,折合人民币27元;节柴5吨,折合1000元;节约劳动力38个,按18元每工天计算折合684元。每户累计年节约2236元。用沼气池的推广使用速度不断加快,群众对沼气池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认识不断提高,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高涨,但缺乏技术成了摆在广大农民朋友面前的一大难题,使他人们感到困惑,甚至放弃修建沼气池的想法,从而影响了全县农村沼气事业的发展,因此,使农民掌握农村户用沼气池实用技术,成了农民群众的g切需要和发展农村沼气事业的突破口。
1 农村户用沼气池的修建
沼气池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产气的多少和产气质量的好坏。因此,修建沼气池一定要做到选址恰当,池型设计合理、便于施工,保证质量,不得漏水、漏气。
1.1 建址选择
1.1.1最好将沼气池修建于猪圈、厕所地面下的“三结合”建池原则。
1.1.2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之处。这样既有利于施工,保证质量,又能吸收太阳能,防寒保湿,不受地水的影响;
1.1.3池址与用气点的距离控制在25米以内,以便输气可靠,气压稳定,节约输气费用,检查维修方便;
1.1.4离浅表水源(井)15米以外,以免污染水源;
1.1.5避免树根,以防其窜入破坏池体,如无法避开,应将挖断的树根端部涂上热沥青进行封闭,或在池体外表面涂刷沥青;
1.1.6池体周围,特别是进、出料附近,应留出活动空间,以利于疏通或搅拌进、出料。
1.2 建池原则
尽量坚持将沼气池修建成于猪圈、厕所下面的“三结合”建池原则,以人畜粪便为主要原料时,应充分考虑到离畜圈近,光照强的原则。
1.3 池型选择
根据我县农民收入情况,应选用操作简单易学、投入较低、产气较高的贵州多功能高效A型和贵州多功能高效B型两种池型。
1.4 材料准备
修建一个8-10立方的沼气池应准备4-5立方水泥砂,1方碎石,0.5方细砂(刚砂),一套抽粪管、两斤密封剂,直径为20-30cm的塑料管或水泥管一根,火砖900块。同时要注意建池材料的纯净,不能混有杂物。碎石要洗净后才能使用;砂子不能混有杂物、泥土,用前一定要过筛、冲洗;水泥要防潮,结块的一般不能使用。
1.5 建池设计参数
1、表面盖板的厚度6-8公分;2、底面厚度6-8公分;3、池墙厚度7-9公分;4、池墙高度1米;5、天窗口高30cm;6、天窗口直径55-65cm;7、池底面斜度为0.1直径+tg5×半径;8、矢高也叫拱高在1/5直径与1/4直径之间,以1/5直径为标准;9、池内进、出料口大小设计:进口的高度从底面往上量为50公分左右,宽度为40公分左右。出口的高度从池底往上量为70公分左右,宽为70公分。进、出口孔必须对称设计。
1.6 施工技术
定位、放线、挖坑
1、在确定建池的区域内平整好场面;
2、多方丈量尺寸,确定主池的中心点位置,根据设计平面图在地面上放线,并确定四边定位木桩和中心柱,以及地面标高基准点。放线打桩定基准是保证建池质量的关键,以便在施工中能随时正确地检查尺寸,纠正偏差。
3、池坑开挖土方工程是建池的重要阶段,由中间向四周开挖,池壁尽可能采用立壁开挖,不放边坡,并采用在池中心桩处设置中心杆的方法,或悬吊铝垂线,堕时修正几何尺寸;在挖至距地面1.1时,可同时将水压间与进料间挖好;在开挖池坑时,坑边1米内禁止堆放重物与弃土,以免压塌。开挖好后,应立即进行池底混凝土施工。
池底施工
1、将池底夯实,铺垫嵌实一层8公分的石块,堕既薄薄浇注一层1:5.5的水泥砂浆将缝隙填好。浇筑池底混凝土。
池墙施工建筑规范要求,池底浇筑一周后,等混凝土强度达到50%以上时,方可进行池墙施工,但在实践中,只要在混凝土表面加上垫层,不直接踩在上面,一般次日便可施工。池墙的施工要求是不错位、不裂缝、平整、光洁。
进、出料口施工
进、出料口与发酵池连通。在建池前,要先准备1-2根长50-60cm、厚3-4cm、内空直径25cm的预制管或1米长的塑料管。预制管的施工方法:以直径是25公分的塑料管为内径,外圈用砖围一圈,在塑料管和砖之间留3-4cm的空隙,用1:3的砂浆灌注在空隙中,并用砖刀或小木棒压实。注意事项:在灌注砂浆的同时要转动塑料管,避免它与砂浆粘连太紧,到最后无法取出。取出时间一般在第二天就可完全取出,同时在内圈要用1:3的细浆进行粉糊,要求无砂眼、无裂缝。
一般进、出料口是随主体墙同时修建,使它们互相连成一个整体。根据不同的池型进、出料口的建池方法也不相同。
贵州多功能高效A型的进料口预制管采用直插,也可以斜插。直插下口部分与主体池相通,是一个25cm×35 cm×46cm的框体(即长35 cm、宽25 cm、高46 cm),由水泥浆浇筑而成,水泥和水泥砂的比例与主体墙相同。框体的上口部分,形如“漏斗”状,是预制管和水泥砂浇筑而成。斜插管的上口边缘与地面距离46cm。其余与直插的上口部分相同。
出料口底部至1.01cm高处与发酵池相通,上部分与水压间相连。空度70cm×70cm。水泥砂浆比例与主体墙相同。
贵州多功能高效B型的进、出料口要准备2根预制管长度最好是60cm或两根60M塑料管,均采取斜插方式,它与水平线成一定角度,一般要求成65度角。
上圈梁施工
就贵州多功能高效A型、B型池而言。B型池子不设计圈梁。A型池子的圈梁只起到支撑砖模的作用。方法是在主体池墙建好后,以1:3的水泥砂浆,要求水泥砂浆的干温度达到:捏成团,放能散的标准,然后用砖或木条做挡板在主墙的一圈浇筑一层5厘米厚的水泥浆,与砌筑的砖成90度,圈梁须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拱顶施工
在我县都是采用无模漂砖砌拱法来进行拱顶施工,其方法是:
1、前期准备工作:一是选准中心点的位置;二是量出内空直径,算出曲率半径,即内空直径D×0.725,并用竹杆做好量具,比如8立方米沼气池的曲率半径是1.96m,那竹杆的长度就是1.96m。它是在砌拱漂砖用来随时检查曲率半径,保证其球面的几何形状;三是准备好拉钩(用8号铁丝弯成如S形)10个左右和4-5根1.6m长竹杆或木棒;四是准备好6挑左右带粘性黄泥巴土,在拱顶的前一天要浇透水,第二天备用。
2、施工过程(根据贞丰县的施工过程叙述)
用黄泥巴土作灰浆,砌筑时要用满刀口,灰浆要饱满,挤压密实、嵌紧、要求灰缝不宜太大。
每砌一块砖要以竹杆为标尺,随时检查它的曲率半径是否符合。每做好一圈用薄石片或木片加紧,加紧的同时要随时用标尺检查曲率半径。遇到砖与砖之间的空缝大,要用石块填实,使砖与砖之间互相嵌紧,不能松动。封顶时,一定要加固,不要有松动现象。砌1-4圈时最好用木棒或竹杆撑住砖,避免往下掉,第五圈后才用拉钩。
按1:4的砂浆比例,拌砂浆时一定要注意水灰比,使拌的砂浆用手捏能从指缝间见有水滴淌出就可以浇注水泥浆。浇注时,一定的要用工具压紧,压实,同时完成活动盖口(天窗口)的设计。最后在凸面上还要用1:3的细浆粉糊、用1:2的细浆清光。要求细浆粉糊时一是地无砂眼,二是无裂痕。
活动盖口、盖板的施工
活动盖口位于拱顶的上端,在浇注拱顶时一同完成,圆口,直径在55cm-65 cm之间,贞丰县普遍是60 cm。
活动盖板、蓄水圈盖板、进、出料间盖板等,均要求配制钢筋,特别是活动盖口的盖板(天窗盖)要求比较严格,上设导气管,是发酵池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要求厚度10M。现就其施工方法介绍如下:
1、用钢卷尺量出封密圈的直径,然后算出天窗盖的直径;
2、找一处平整的水泥地面,用粉笔划一个与天窗盖相同直径的圆;
3、用砖(砖的宽与厚度的一面,尺寸是12cm×6cm)的一面沿粉笔线围绕一圈,砖与砖的交接处最好挤紧,少留空隙;
4、以1:4的砂浆进行浇注,在浇注时要加5-7根钢筋,并安装好导气管和提手。然后在平面上洒少许净水泥,待适当收水后进行表面清光,要求无痕、无砂眼、无细石凸出。注意:第二天必须撤掉砖,以防多天后砖与砂浆粘连。到3-4后再翻过来,进行另一面的清光,也要求无裂痕,无砂眼,无细石露出表面。
5、注意事项:导气客和提手一定要固定好,不能松动,否则会导致漏气。
其它活动盖可以用砖来做模子浇注,但提手最好是活动的。
内密封层施工
内密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浇注或砌筑体的表面实施多层“抹灰刷浆”的方法;二是在抹灰表面再一层“密封涂料”的作法。而“抹灰刷浆”是防止沼气池不渗水、漏气的主要手段,外刷“密封涂料”仅是一种辅助措施。实践证明:只要作好抹灰刷浆,就可达到防渗漏的目的。
沉砂池、蓄粪池的施工
沉砂池与蓄粪池是整编个发酵装置与发酵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缺少。沉砂池与蓄粪池可在进料间与水压间施工时,在同一水平位置同时修建,也可在整个池子建造完工或其它间息时间建造。
水处理
不管是池墙或是池底来水都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将水引到池子最低处,挖一个25公分以上的深坑,然后用直径为20公分左右的铁桶(去底)放下去进行排水,待四周浇筑好后并凝固后,再对排水孔进行处理。
2 沼气池的管理、使用与维修
发酵原料的收集与予处理
有机物质是沼气发酵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是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人工制取沼气,收集并准备好充足的发酵原料是首要前提。
2.1 发酵原料
农村中可做为沼气发酵原料的有机物相当丰富,但不同类的发酵原料,其化学成分不同,产生沼气潜力和消化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2.1.1富碳有机物:既含碳素多的原料,如含纤维素较多的作物秸杆、树叶等,其分解速度较慢,生产周期长,产气量较高。
2.1.2富氮有机物:即含氮素营养多的原料:如人,畜粪便、阴沟污泥等,这些原料分解速度快,产气周期短,单位原料的总产气量比作物秸杆低。
2.2 预处理
各种粪便作为发酵原料时,可不进行予处理。
而作物秸杆作为发酵原料时,为了加速原料的分解,促使早产气,一般应对其与处理,方法有两种:
2.2.1铡短(最好是粉碎):作物秸杆作沼气发酵原料时,必须经过铡短或粉碎等处理,这样不仅能增大发酵原料与沼气微生物的接触面,加速原料的分解,同时,将方便进料和出料。经过铡短或粉碎的作物秸杆,一般可提高产气15-20%。
2.2.2堆沤:为了避免发酵原料进入沼气池后,出现大量漂浮和结壳现象,同时利于破坏作物秸杆表面的蜡质层,适当降低发酵原料的碳氮比,以有利于沼气微生物对碳氮营养的需要,促使早产气,应对投入沼气池的作物秸杆等沼气发酵原料进行堆沤处理,其方法有:
(1)池外堆沤:将铡短的作物秸杆,加入适当的粪水(以料堆下不出水为宜),混合拌匀。料堆上覆盖塑料薄膜。气温15度左右时,堆沤4-5天;20度以上时,堆沤2-3天,即可投料入池。
(2)池内堆沤:将铡短或粉碎的作物秸杆,加入适量粪便水或沼液。拌匀后投入池内堆沤。堆沤时间根据气温而定,一般1-2天为宜。池内堆沤,可利用堆沤时所产生的热量,提高池温。
作物秸杆堆沤时,可加入料重的2%的石灰水澄清液,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堆沤会造成原料中营养份的损失,应严格控制堆沤时间,不可过长。
3 沼气池的管理
3.1 合理配料,综合进料
要使沼气池产气快,产气多、长期而持续产气、就要合理配料,综合进料。
3.1.1因沼气多能燃烧的 主要是甲烷,那么沼气池的产气量,主要指产生的 沼气中含甲烷量的多少。为了多产生优质沼气,就必须投入含甲烷量多的 发酵原料。如人畜粪便,秸秆,麦草等。
3.1.2合理搭配消化速度快与慢的原料:
为了达到产气持久和均衡产气的 目的,在进料时,应将消化速度快的和消化速度慢的原料合理搭配。例如:作物秸秆等含纤维多的原料,消化速度慢。产气速度也慢,但持续时间长:而人、畜、禽等粪便,消化速度快,产气速度也快,但持续时间短(约30天)。
3.1.3含碳、氮原料的合理搭配:
碳元素、氮元素是沼气微生物生存、繁殖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但各种沼气发酵原料中的碳、氮含量是不同的,故应合理搭配。
农村沼气的发酵原料,一般禾木料作物的秸秆占多数,而这类原料的碳氮都比较高。因此在投入料时,就尽量多加些人粪尿来降低碳氮比值。在缺少人粪尿的地方,可能加鲜猪粪或加入占发酵原料量0.3%的碳酸铵或0.1%以下的尿素,也能有效地提高产气率。
3.2 沼气发酵的启动
其步骤和方法为:首先,准备好各类充足的发酵原料;第二是将予处理过的原料与接种物混合,并按一定的浓度投料入池;第三是加水(一是调整浓度,二是使总投料量达80%-90%)封池;然后观察放气试火,点燃正常使用,启动完成。
3.3 每年大换料
大换料时应注意:
3.3.1换料前20-30天,应停止进料,以免浪费原料。
3.3.2换料前应准备好充足的发酵原料,使大出料后能及时加足新料,保证沼气池很快重新产气。
3.3.3大出料时,应将池内中下部的活性污泥(含有大量菌种)取出并保留约15%-30%作为新投入的接种物。
3.3.4清除干净池内的全部残渣,保证池容利用率。
3.4 日常管理
“三分建池,七分管理”,实质上就是指沼气池的日常管理,它是科学管理沼气池的关键,也是沼气池建、管、用的中心环节。是提高产气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3.4.1勤加料,常出料;
加入沼气池的发酵原料,经沼气微生物的分解消化,逐渐被消耗或转化,如果不补充新的发酵原料,沼气微生物就会“吃不饱,吃不好”,产沼气量就会下降。为了保证沼气数微生物有充足的养料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使产气正常而持久,就要不断地补充新鲜原料,更换部分旧料,做到勤加料、常出料。
3.4.2常搅拌:
每日搅拌沼气池,将使沼气的产气量提高15%-30%,目前我省农村沼气池一般均未安装搅拌装置,针对此情况,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用长棍或其它长把器具,从出料口或进料口伸入发酵间,用力来回拉动搅拌;另一种是从出料间取出料液,再从进料口将其冲入池内起到搅拌的作用。
3.5 沼气燃具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3.5.1压力表指示压力虽高,可一使用压力急降,灶具火力很弱,甚至点不着火。可关上开关,压力又升高。其原因为导气管三通等接头、输气管受压或拐弯过急过多等,使沼气流动不畅通。应检查输配管道,及时疏通。
3.5.2打开用气开关后,压力表指示跳动。为输气管内冷凝水积存太多,产生水阻。应及时排除积水,并检查管道是否按规定坡度安装等。
3.5.3未用气时,压力表指示波动。输气管或三通、开关等漏气。应分段检查,找出泄漏处解决。
3.5.4燃烧时,突发性产生红火。灯、灶具内有灰尘,应时常清理干净。
3.5.5压力指示虽高,但灯、炉具燃烧不好,无力。输送距离较远,输气系统内径较小或有阻塞,使压力损失太大,达不到燃具灶前压力。应缩短送气距离,加大管径等,减少压力损失。
3.5.6压力表指示呈负压。表明池体漏水,应检查修补。
3.5.7沼气灯光一亮一暗。输气管内积水,输气不畅、喷嘴阻塞等。对症处理。
3.5.8沼气灯纱罩处出现火苗。为一次空气不足,或喷嘴位置、喷孔不正,压力过大沼气过多,烟气排除不畅或废气倒流。旋大一次空气口,调整喷嘴位置或更换喷嘴,关小开关调整压力,排除废气影响。
3.5.9沼气灯光变弱。为沼气不足,喷嘴阻塞,吸入废气。升高沼气压力,疏通喷嘴,排除废气。
3.5.10灯光发红。为沼气不足,或空气太多,对症解决。
3.5.11不发白光。为纱罩质量差,或调整不当,沼气与空气混合不好,或沼气太少。选用优质纱罩,反复调试,增大沼气压力与流量。
第四节 沼气池的保养与维修
沼气池的保养与维修,是科学管理沼气池的重要部分。它可以防止或减少病态池的产生,并能延长沼气池的使用年限,可达20年左右,或甚至更长,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沼气建设的成果。
3.6 沼气池的保养
3.6.1潮湿养护:目前我省推广建造地 农村沼气池,绝大多数为水泥结构。而水泥是一种多孔性建材,过于干燥会使毛孔裂开,逐渐发展成沼气池渗漏,所以必须对沼气池进行潮湿养护,使其常年保持潮湿状态。
3.6.2防止空池暴晒:新建成地 或大出料的沼气池,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应立即装料、装水、不要空池晾晒。或迟迟不能完工的 沼气池也不能暴晒,一定要遮盖并保持潮湿。干旱季节不宜大换料。换料时应尽量缩短空池时间,原料不足或其他原因,应立即加水灌满,加盖养护,否则沼气池的内外压力将失去平衡,损坏沼气池或产生隐患。
3.6.3防腐蚀:正常产起的 发酵原料虽总的说来是呈中性,但在发酵过程中有产酸阶段等,故沼气池常年受到料液的侵蚀,当使用几年后,可能有部分水泥材料喝密封层脱落,会产生漏气现象,因此,每次大换料时,应将池壁洗刷干净,检查有无问题,加以补修。
3.7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3.7.1压力表水柱上升时快、时慢,当水柱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不再上升――漏气量与沼气压力成正比,即压力低时,漏气少,压力高时,漏气增加,当漏气与产气平衡时停止。或者是沼气池的发酵间与贮气间结合部有裂缝,当料液淹没时,不漏气:而料液下降后,裂缝露出,漏气。应及时检查,判明漏水还是漏气,进行修补。
篇5
~、沼气池使用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1、忽视建池标准,影响沼气池的使用寿命。户用沼气池兴建时,部分沼气工不按国标《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和《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范》施工,在具体施工中随意性较大、重数量、轻质量,“三结合”沼气池少,因此留下一些病态池、废池,使用效果不乐观。
2、强调建池速度,不注重建材质量。部分乡村领导只重视沼气计划和建设任务的完成,而不注重建池材料的质量。为了图省钱、省事,随意集中采购一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低标号水泥和劣质砂子,导致所建的沼气池是“~年好,两年差,三年垮”,其结果势必会使沼气户对使用沼气失去信心。
3、选址不科学,布局不合理。有些沼气池在选址上,没有将沼气池与厨房的距离控制在25m以内,使沼气在输送中达不到最佳使用效果;有的沼气选址在厨房的上方,忽视沼气密度比空气低、而又向下输送沼气,出现灶前压力低、火焰弱、温度低;有的池址选在垫土上,由于地基不实,造成池底下沉,出现漏水漏气。
4、建池施工工艺不当。在建造沼气池过程中,操作规程不认真,施工质量差,不按《农村户用沼气质量检查验收规范》进行验收、质量把关不严,使沼气池带“病”投入生产使用,因而产气率低。
5、农户缺乏沼气发酵必备条件的常识。目前,大多数建池户缺乏沼气发酵知识,在进行沼气发酵时,往往只注意通过原料发酵来生产沼气,而忽略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条件的满足。沼气池进料时,由于“七不注意”(不注重沼气发酵原料的合理配制;不注重进料前农作物秸秆的堆沤处理;不注意寻找接种物(活性污泥);不注意严格密封沼气池;不注意掌握池内温度对沼气发酵的影响;不注意观察酸碱度的变化;不注意掌握发酵原料的浓度。导致沼气发酵过程中各个必备条件的缺失,致使沼气细菌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从而影响沼气产气率。
6、发酵原料碳氮比不合适。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农户普遍用混合饲料喂猪,导致猪粪碳氮比失衡,造成池子“消化不良”,产酸过多,抑制或杀灭了产甲烷细菌,池子不能正常产气。
7、管理滞后。沼气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在农村大多地方却存在着重建轻管问题,有的沼气池连续使用几年都不换料,有气就用,无气不管;有的只管进料,不管出料,使沼气池胀满肚子,有的把沼气池当做垃圾坑,什么东西都往里倾倒;有的沼气零部件、管道出现漏气现象却不及时更换;有的灶具打不着火、不维修。从而影响到沼气池的使用效果。
8、灶具产品质量。尽管目前沼气配套器材选用的都是农业部和省能源办招标采购的产品,但仍然存在着部分管材、管件、附属设备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现象,燃具(灶、灯)热效率低、直接影响沼气的使用效果。
二、对策
1、加强技术培训,严把质量关、验收关。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是沼气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沼气工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过硬技术,树立质量第一思想,进行精心施工。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沼气建设队伍的技术水平,确保沼气建一口成一口,试压试水,才验收,成功率、合格率、使用率达到100%。
2、科学合理选址。为确保沼气池经久耐用,池址选择在背风向阳,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便于实施“三结合”的地方;在布局时互相兼顾,最好是相邻组合,距离不能太远,沼气池与厨房灶具的距离,应尽可能控制在25米以内、节约输气管、减少阻力,保证灶前压力,提高供气质量;按“三结合”设计,决不允许单打一建池;猪舍应建在有利于防疫,方便饲养,在住宅的下风处,按坐北朝南偏东12°或偏西15°左右的方向布置,以达到冬季保温、采光,夏季通风,以利于牲猪的生长。猪圈和厕所粪便及冲洗水应能自动流入沼气池。
3、严把材料的质量。建池材料是建好沼气池的物质基础,为确保建造的沼气池牢固、可靠、使用寿命长,要备足备好建池原材料。建池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水泥、砂和公分石。要使用有质量合格证的水泥,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予使用,优先采用32.5(原425)普通硅酸盐水泥1.25吨,超过3个月的过期失效和受潮结块水泥严禁使用;砂子质地坚硬,干净无杂质,优先选用中砂(细度模数在1.8~2.5),最好是大河砂,少用小河砂。
4、加强培训,普及沼气管理使用知识,使建池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宣传画、公示栏、阳光工程培训、技术讲座、发放技术手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沼气管理使用知识,让建池农户自己掌握简单的管理维修技术,自己解决自己家中的技术疑难问题。
5、加强进出料管理。
(1)控制一定发酵浓度,浓度不能超过6%,以4%为宜。
(2)新装料或大换料,保证20%~30%接料物,接料物可采用正常产气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或活性泥。
(3)经常用配合饲料的农户,适当时把秸秆铡碎后加入预处理池内,使料液的碳氮比趋于合适。
(4)常用PH试纸测试沼气池子酸度,若偏酸,用石灰或者草木灰配成30-40公斤碱性水,采用沼液回流将碱性水冲拌均匀,调节酸碱度。
6、加强后续乡村服务网点建设,确保沼气长久使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服务网点技术人员做到随叫随到,随时帮助用户排除运行故障,保证沼气设施的正常运转。要达到这一要求,尽快组建乡村服务网点,重点抓好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沼气服务站建设,确保技术咨询、施工维修、零配件供应等服务措施及时到位。
7、积极开发和引进沼气先进技术,搞好产品更新换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沼气投入力度加大,沼气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全面升级,零部件生产已实现了标准化,但由于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层次不齐,因此,能源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乡村服务网点的指导与监督,确保优质原材料及配套产品的合格供应,杜绝劣质产品流入项目区。在沼气配套器材采购中,一定要选择农业部中标生产的产品。
8、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提高沼气的综合效益。利用沼气点灯做饭,节约农户生活燃料支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利用沼渣、沼液来喂猪、养鱼、育菇、种植蔬菜、粮食、瓜、果、茶等,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通过大力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三沼”综合利用,建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延长沼气产业链条,使沼气的、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得到充分体现,让更多的农户放心大胆地建沼气、用沼气,从而推动沼气事业的快速健康。
参考文献:
篇6
一、工作目标
全年新开发招商引资项目48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其中投资1000-5000万元的项目37个,投资5000万元-1亿元的项目10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1个(项目开发任务详见附件1)。
二、项目开发导向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重点围绕特色农业、四大优势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招商引资大项目。
1、特色农业:突出花卉苗木、肉鸭及板鸭加工、果业、木竹项目的开发。
鼓励开发的重点项目:
(1)花卉(虎舌红、富贵籽)无土栽培
(2)粮食、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的贮运、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
(3)地道中药材(草珊瑚)和紧缺植物药材(红豆杉)的种植
(4)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工程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5)林产化学品深加工,如无色松香酯生产项目。
2、工业:突出以钨精深加工业,铜产品加工业,以啤酒、板鸭为主的食品药品业,以电子、服装针织、日用化工为主的轻化工业等四大优势产业的项目开发。
鼓励开发的重点项目:
(1)钨精深加工业
①硬面材料:铸造碳化钨、球形合金、表面喷涂合金
②钨材:高比重合金、钨铜合金
(2)铜产品加工业
①铜材料
a、汽车工业用材:汽车超薄水箱铜带、汽车水箱散热片
b、电力、电器工业用材:超宽高精度变压器铜带、大容量发电机组超长冷凝管、接插元件用锚青铜带、锌白铜带
c、电子信息产业用材:集成电路用铜合金引线框架铜带、高精度电子铜板带、高精度锡磷青铜带、高精黄铜带、超薄、宽幅电解铜箔(单面板、双面板以及多层板)
d、专用管材:超细、超薄、高效散热空调制冷用无缝铜管、薄壁内螺纹空调管、热交换器铜合金管
e、铜及铜合金加工材料:连铸连轧光亮铜杆、铜基复合材料、新型耐磨铜合金、汽车工业用焊接电极材料
②铜深加工产品:电线、电缆、漆包线、裸铜线、IT行业电路板、散热板
③铜制成品:微电机、电感线圈、电容器
(3)以啤酒、板鸭为主的食品药品业
①食品
a、啤酒及果酒类:保健啤酒、无醇啤酒、鲜啤酒、添加仙人掌的果酒产品
b、板鸭及禽类加工:冷却肉、分割肉小包装禽类系列加工产品
c、特色绿色食品:芋荷、蘑菇罐头、笋罐头、河粉、烫皮等产品
d、软饮料:开发以脐橙、仙人掌、蔬菜为主的果蔬汁饮料和蛋白饮料、茶饮料、碳酸饮料等产品
e、功能保健食品:开发以野生资源、食用菌、中草药为原料的天然、营养、有益健康的功能保健食品
②药品
a、化学原料药:重点开发心血管药、感冒药、抗生素
b、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重点开发草珊瑚药用浸膏,金边瑞香药用浸膏和抗菌消炎系列产品,妇科、感冒用中成药加工产品(片剂、颗粒、注射剂)
(4)以电子、服装针织、日用化工为主的轻化工业
①电子
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等)、电子发光材料、电脑组件、电子工模具和汽车、医疗电子产品
②服装针织
a、服装:开发自主的服装针织品牌
b、针织:开发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袜系列产品
c、服装配套:开发高档纺织品生产、印染和后整理加工产品(漂染、印染、电脑绣花)、辅料生产(PP纱、制绒、缝纫线、拉链、纽扣、衬布、橡筋、肩垫、织带、下兰)及包装产品(商标印刷、包装)
③日用化工
以发展家庭卫生日用制品为主,开发生产洗涤用品、空气清新剂和金边瑞香应用产品。
④轻工
a、天然香料、合成香料新技术开发和产品制造(脐橙皮提取香精、植物油)
b、新型塑料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直径0.5米以上)、超低噪音排水塑料管、防渗土工膜、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开发制造
c、高技术绿色电池产品制造(无汞碱锰电池、氢镍电池、高容量密封型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燃料电池、锌空气电池、太阳能电池)
d、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开发
3、旅游业: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
鼓励开发的重点项目: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星级农家旅馆和旅游公交车
(2)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主要项目有:
①景区建设:西华山地质公园
②南方三年游击战纪念馆
(3)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
4、服务业: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其他服务业。
鼓励开发的重点项目:
(1)城市基础设施
①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②城镇天然气管道燃气工程
③公共停车场(商业服务区)
(2)其他服务业
①电子商务和物流综合运输、信息系统和物流服务社会化等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物流中心和南安花卉交易市场、南安板鸭大市场、钨产品交易市场、新城薄皮西瓜交易市场、池江水果及生猪交易市场、青龙商品蔬菜交易市场6个专业市场)
②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中小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
③闲置设备、旧机动车辆调剂交易市场
④租赁服务
⑤后勤社会化服务(政府机关、学校、工厂)
⑥城市社区服务网点建设(文化、医疗保健、餐饮、美容美发、养老、修理、家政、物业管理)
⑦房地产中介服务
⑧就业创业咨询、中介及培训服务
⑨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咨询服务
5、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垃圾处理,尾矿、废渣和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鼓励开发的重点项目:
(1)城镇垃圾及其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3)生物质能发电
(4)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矿开发及综合利用
(5)利用冶炼废渣回收各类金属
三、工作内容
1、做好项目编制工作
项目单位要拓宽项目开发渠道,根据我县项目开发导向,采取自行编制、聘请专家或配合企业编制等多种方式编制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
2、广泛推介招商项目
通过自行举办项目推介会和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招商会,并通过世界钨都**网、**投资网进行网上推介,向国内外大财团、大企业、大客商广泛推介招商项目。
3、做好项目上报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应在每月的20日前将开发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项目简介以书面和电子文本两种形式(一式两份)上报县项目办(电子邮箱:)。年终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
四、考核办法
1、项目认定
提报的项目符合以下要求为认定项目,可计完成任务数:
(1)符合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的规定。属限制类、淘汰类的项目一律不予认定。
(2)单个项目投资额应在1000万元以上。
(3)提报项目的材料必须齐全,其中文本材料和电子文本必须提报项目简介、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中财务评价部分必须达到可行性报告的深度。只有项目简介、没有项目建议书的项目或项目建议书深度不合要求的项目,均不予认定。
2、考核方式
成立项目开发考核小组,由县项目开发考评小组对项目开发工作进行考核,采取单位上报,集中审核、评分的办法进行。考核组长由县监察局一名领导担任,成员从县监察局、县外经贸局、县项目办各抽调一名人员组成,具体负责项目开发工作考核。
3、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详见附件2)
篇7
关键词: 新能源 电源结构 弃风 智能电网 发展
1 概述
新能源产业主要是源于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目前甘肃电网最主要的新能源发电为风电、光伏等形式。近几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由于它的清洁性和可再生性,传统的能源产业遭受到极大的冲击,电网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受用电需求下降、设备利用小时数持续降低,加之煤价上涨,省内各火电企业受到内外夹击的难解困局;而水电拥有资源优势,尤其黄河、白龙江以及陇南地区部分小水电水能资源丰富,清洁的资源优势及低发电成本决定了其拥有盈利空间;前两年风电的发展速度惊人,但目前一窝蜂而上的投资建设已经造成饱和,风场弃风现象严重,且风电场系统稳定性不强,运营成本较高盈利并不乐观;太阳能发电风头正劲,但发电成本过高需国家政策扶持。不过因其基数较低占全网份额较少,加上最近欧盟对华光伏贸易战,光伏板出现供应过剩,光伏板及电池组件价格面临下调,预计其发电成本将有所降低,所以近期在省内增长速度较快。
2 国内电力行业分析
2012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放缓,电力行业运行平稳,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总体来看,电网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清洁能源发电投资占比不断提高;全社会发电量继续回升,水电发电量增速有所放缓,火电发电量略有恢复;用电需求有所好转,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继续反弹,工业用电量随工业生产的逐步恢复而继续回升,这将有助于电力能源的发展。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4491万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水电2489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21.74%;火电81917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71.55%;核电1257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1%;并网风电6083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5.31%;并网太阳能发电328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0.2%。2012年虽然电源投资规模继续下滑,但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完成投资占电源完成投资的70.78%,较上年同期上升3.19个百分点,电源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存在极大的投资和上升空间。
3 甘肃省内电源结构分析
截至2013年5月底,甘肃省装机容量3050万千瓦,同比新增289万千瓦,增长10.45%。其中火电1553万千瓦,增加29万千瓦、增长1.9%;水电745万千瓦,增加82万千瓦、增长12.36%;风电659万千瓦,增加99万千瓦、增长17.59%;光电94万千瓦,增加79万千瓦、增长528%。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省新能源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风电光电总容量已达753万千瓦,超过了水电容量,而水电风电光电容量总和也基本与火电持平。
2013年6月16日,随着中利腾晖嘉峪关10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甘肃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5万千瓦,占系统总装机的3.5%。这也标志着甘肃成为全国仅次于青海的光伏发电容量第二大省。光伏发电已成为甘肃继风力发电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重要能源。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实现并网光伏电站37座,装机达到105万千瓦。按照《甘肃省“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预计今后两年内,到2015年底甘肃光伏并网容量将达到750万千瓦,风电装机将达到1700万千瓦。这些新能源发电项目绝大多数集中在日照时数长、风能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
据统计,5月份甘肃省全社会用电量88.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4%。累计全社会用电量428.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5%。虽然社会用电量仍未达去年年底水平,但总体需求量还是不断增加,这给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空间,同时又能尽量减少对火电企业的冲击,保证火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和一定的经济指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我国电力需求依然很大,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8.6万亿千瓦时,2010至2020年电力消费年均增速约7.4%。
不难看出,未来中国新能源市场需求前景仍然非常可观。随着这几年技术进步,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光伏、风电产品的价格已经下降很多,这将加快推进新能源需求市场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因为跨区跨省送电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西北电网累计完成跨区跨省交易电量580.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3%。这也为新能源的建设上网、电能输出提供了有利空间。
4 甘肃省能源结构发展分析
4.1风电:解决弃风和稳定性问题
目前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机多数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问题较多、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带来电网整体安全性问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等四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电容易输送难; 2、电网调频调峰不足;3、电力电量消纳难;4、系统稳定性不强;5、大规模风电运行控制管理难度大。风电的发电能力几乎完全由风的大小、强弱决定,必然具有“风”的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目前国内风电预测预报技术不够完善、预测精度不高,风电作为波动性、随机性电源发电出力难以预测及预测不准对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管理造成了巨大影响。大面积的风电投资建设受河西750KV送电线路输送能力的制约,风电场限电弃风造成了风机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在电网方面,需要加快坚强智能电网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满足各类大型能源基地和新能源大规模外送的迫切需要。
(2)积极开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并网技术研究,加大投入建设电力外送通道,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送出能力,加强跨区跨省送电。
(3)风电场自身应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避免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保证并网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完善风电预测预报技术,提高预测精度,减少因自然条件引起的电力波动。
(5)优化风电运行,加强技术监控、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提高风电运行可靠性。
(6)合理投资建设,选择最佳风场基地,避免风场饱和、风机闲置引起投资浪费。
4.2光电:合理规划有序发展
光电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发电成本高。与风力发电相比,目前光伏发电利润空间相对较低,西部地区光伏发电成本约为0.88元/千瓦时,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补贴,光伏几乎无法实现盈利。另外光伏发电出力与太阳辐射强度成正比,地域性差别大,在我省光电发电项目绝大多数集中在日照时数长、风能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大批量光伏与大规模风电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新能源送出矛盾,电网调峰、电量消纳困难也进一步凸显。所以建设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更大范围内消纳新能源电力电量更显急切。但由于光电具有能源清洁、可控性相对较强、对电网调峰影响相对较小等其他能源所不具备的优点,光电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应作为首要的投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足以支撑国内市场的发展,光伏电池/组件价格的下降也为国内市场的开启创造了条件。今年以来欧盟对华光伏展开贸易战,导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出口受限,国际市场需求不旺,价格快速下降,库存增加,为开启国内市场创造了机遇。这使得光伏的发电成本将有所降低,拉大了光伏发电的利润空间。结合当前我国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能源战略,以及对光电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我省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投资建设光电产业,抢占国内光电的阵地。
在发展光电的同时,应吸取风电建设的教训,要有规划、有次序的发展,避免一窝蜂而上造成产能过剩,解决好消纳和送出瓶颈的限制,避免大面积弃光现象的发生。
4.3火电:挖掘潜力平衡发展
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电力生产。随着我国清洁能源装机的比重逐步上升,电源结构不断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以燃煤为主的发电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将维持以煤电为主的局面。所以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兼顾火电的建设,并且把重点放在提高火电机组的效率、节能减排上来,使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保证火电机组在高效状态下运行,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机组与能够稳定运行的火电机组双赢发展,实现多种能源互补发电。
作为火电企业要着力于充分挖掘在运燃煤发电机组的节能潜力。我国目前有大量的亚临界参数机组,其中30万千瓦机组占比约为72%,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比约为30%。还有很多容量偏小,设计效率较低,发电煤耗较高的机组。总的来说,我国平均发电煤耗只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整体上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12年全国6MW及以上的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为326g/kwh。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空间。所以,要平衡发展各能源结构,必须提高燃煤机组的整体效率和性能,在节能减排上多下功夫,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保、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公司应加强对火电机组的运行优化管理和技术监控,保证机组的运行可靠性,提高火电机组的负荷率、利用小时数,使火电机组具备可靠经济、高效节能的竞争力。
在新能源激烈冲击的不利局面下,火电企业经营应做好以下关键工作:
(1)加强燃料管理,降低入厂和入炉煤价,控制入炉煤热值差,努力降低发电成本;
(2)加强抢发电量工作,加强电力市场的分析,争取电量计划并落实到位;
(3)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机组负荷率和利用小时数,夯实抢发电量的基础;
(4)充分利用供热机组潜能,积极拓展热力市场;
(5)科学调整各项指标,提高火电机组能耗水平;
(6)推进火电机组“上大压小”项目,用高效节能的大机组代替低效高耗的小容量老机组。
篇8
一、风险规制:环境行政的逻辑起点
现代社会充满了繁杂多样的风险。风险是指一切对人及人所关心的事物带来损害的事件与行为的可能性,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与矛盾而导致关系的失衡,是当社会系统结构所能容许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低于该系统继续生存所必要的限度时,就会产生的危机。②风险本质是费用、损失或与损害相关的不确定性。
梳理当前关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根据认知和评价风险的标准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风险理论,主要有实在论的风险观和建构论的风险观。实在风险观主要以吉登斯、贝克等的著述为代表,承认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和自身的独立性,认为风险不依赖于我们是否意识到它或者承认它。建构风险观主要以斯科特·拉什等为代表,认为任何对于风险的感知、预测和评估首先都是一种主观的反思性判断,之所以意识到风险的增多,是因为许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不断宣称风险的增多和对于人类的致命危害性。③二者之间的分野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切入风险问题研究的视野有异,事实上,风险同时并存着主观性与客观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社会科学开展对风险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对于风险的认识基本上秉持的是实在风险观。由于风险常被归咎于人类无法控制的因素,人类控制风险的努力是开展技术风险研究,沿循纯技术和经济路线,通过运筹学和系统分析,追求可控性、安全、技术体系的可靠性和进步。因此,风险问题通常被看做是技术问题和统计学或工程学问题——确定可能发生的不利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衡量其严重程度是个技术问题,而该种不利后果发生可能性大小则是个统计概率或工程上的模糊集问题——而未被当成是需要法律规制的问题。④随着贝克、吉登斯等研究的深入,揭示了风险并不是简单的工程技术问题,现代性风险也是一种制度性和结构性风险。因为社会机构本身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构建起来的,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桥梁和中介,⑤构建社会结构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在生产与制造风险,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即是现代性风险之源。这使得晚近以来的风险问题转向更重视从社会结构、制度设计和社会文化因素等社会学科领域切入。近几年来矿难事故、职业疾病、健康威胁、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风险问题的出现无不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交织紧密、复杂互动的结果,应对之道也由知识理性、技术手段转向对社会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某种程度上说,环境风险的大范围爆发将风险概念带入了公共话语的中心地带,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是当今社会进入“风险社会”的标志性事件。人类的环境行为和环境决策具有鲜明的“风险性格”,理想的环境品质的设定、环境影响的评估、环境改善的认定,涉及科技水准的考量,而这种高度的科技背景,使得环境决策的风险意味浓厚。⑥环境决策行为经常要在科技未知中作出,对其“是非”的判断往往具有滞后性,这也使得对于环境行为的控制也具有风险应对的特色。本质上,对于社会主体环境行为的性质与内容的认定也要经常处于科学最前沿,是否需要采取规制措施、如何选择规制对象均充满了不确定性。概言之,对于某些环境有涉的行为在科学不确定性之下进行判断,很难在现时得出忠于自然科学的正确认知,对于这些行为是否需要控制取决于我们对于风险的可接受性的判断。
由此,对于环境问题的法律应对在实质上更经常转化为如何通过法律规则的设计及实施来控制环境风险。环境问题的高度的科技背景使得环境法制的创设与实施会充满了浓厚的利益衡量与社会选择的特质。这使得以应对环境风险为中心的环境法制呈现出以下几个迥异于传统部门法的特点:(1)立法理念和目的上,环境法律制度功能从财富分配转向风险分配,兴起于工业社会的传统部门法通过划定权利边界的方式实现对稀缺资源的分配,是围绕着社会生产的财富如何通过社会中不平等的然而又是“合法的”方式实行分配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的;⑦而环境法律制度则更多的是实现“风险分配”的功能,这典型体现在理想的环境立法要保障人类安全和人体健康,而安全的判断标准是对可接受风险的界定。(2)在立法原则上,环境法秉持的基本原则是预防原则,其意蕴在于防患于未然以实现源头治理,这在风险社会学理论上被称之“未雨绸缪”原则,要求增强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体现了对于不确定性风险控制预期。⑧(3)在基本制度上,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中的事前预防类制度本身即是预防原则在环境立法中的具体体现和具体适用。⑨典型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既要对拟议中人为活动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的过去、将来进行评价分析,又要就该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未来的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等进行核算与综合分析,⑩其本旨即在于对拟议的人为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风险的分析、论证、预防与控制。
正是由于环境法制应对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如何更好地界定环境风险、划定人类可接受的环境风险以及如何在科技不确定与未知中规制环境风险,这就使得环境法制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设计出完善的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我们不能更多寄希望于通过修改完善法律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而应在于改进环境行政规制的实效。因为立法追求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而环境行政却最经常“就事论事”,这能符合环境风险变动不居的特征。因此,环境法制的实施关键在于环境风险的规制,而环境风险的规制核心环节在于行政规制措施的效果,(11)环境行政的逻辑起点在于规制环境风险。
二、环境风险行政规制断裂之现状的类型化
自有专门的环境立法以来,对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物质和行为大体得到了规制。但是,由于风险自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特质,以及现代社会建构风险观的风险界定与规制的进路,使得对环境风险的规制呈现明显的断裂特性。
(一)环境风险行政规制断裂现状及危害
如上论证,风险规制是环境行政的逻辑起点。当环境风险加诸人类自身时,当风险关乎人的健康时,当风险的程度与影响各异时,基于行政资源的有限性,环境行政规制必须优先选定一些迫在眉睫的规制对象,围绕“核心地带”展开特定规制体系。(12)这意味着,环境风险虽然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否需要 规制以及规制程度的选择并不是一个简单纯粹的“科学计量”或者完全的“客观评价”,实际上价值塑造了事实。(13)环境法律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载体与表现之一,强烈地塑造与影响了人们对于现实环境风险的看法。因此,环境风险规制面临的现实是,环境风险是一个连绵不绝地在不同领域呈现的、安全程度依次递增的、难有清晰区分安全和危险的明显标准的整体,环境立法和环境政策需要在这些风险系统中确立一些“核心地带”予以规制。因此,本文所使用的环境风险行政规制断裂概念是从规制工具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方面概括和描述环境行政规制的不理想状态:从过程上看,既有的环境行政规制工具的实施难以沟通、协调与配套,相互之间存在着抵牾与牵制;从效果上看,既有规制工具的实施难以对环境风险系统根据其危险程度进行有序排列,从而规制最严重的环境风险,甚至是为了规制微不足道的环境风险而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风险,从整体上影响到环境风险的规制效果。概言之,断裂指称的是环境风险规制中缺乏整体的视野与思路。
环境风险规制中的断裂状态会存在着诸多危害。在风险规制中,因为社会能够向各种风险投入规制与治理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选择“核心地带”风险予以规制具有悲剧性特征,也即所有风险都会威胁到人类安全,但基于资源的稀缺性,社会只能主动选择部分风险进行规制。(14)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风险的整体性,要极力避免在断裂的状况下选择风险规制的对象。在环境风险内部也是如此,社会在环境风险规制领域投入的社会资源有限,我们不可能通过规制实现一个零风险的状态。在某些领域和类型的环境风险投入过多的社会资源,则其他环境风险获得的社会资源就会减少,如果不在整体视野内考量环境风险需要规制的紧迫程度,反而会导致整体环境风险的增加。尤为糟糕的是,有时某一风险的减少会提高另一种风险。(15)同样,分配到环境风险规制领域的行政资源也是有限的,人们期待一个高度回应性的政府以应对各类环境风险,但有限的行政资源不可能应对所有类型和内容的环境风险,这尤其要求,不能将各种环境风险予以割裂,而应该有整体的视野与思路。一旦出现环境行政规制工具断裂的状态,必然会影响到环境风险规制的整体效果。
(二)环境风险规制工具之断裂的具体类型
在当前的环境行政规制实践中存在的规制断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规制理念上的断裂
环境风险是一个整体,对于亟待规制的环境风险的严重程度需要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给予不同的环境风险以相应的规制资源分配权重。但现实中的环境风险规制理念呈现出无整体行动计划的特征,规制议程的设定和规制资源的分配上具有随机性而未确定优先次序。
理念断裂下的环境风险规制经常会以以下几种弊病体现:(1)未经科学分析和整体比较所形成的对环境活动所致风险的认知存在着偏差,我们更加注重显著性的、根据直觉和经验规则的风险而忽视潜在的危害更大的风险。比如,公众“谈核色变”,在多种问卷调查中均普遍认为核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最大风险,但专家的研究表明吸烟的健康风险要远远高于核能使用所致的健康风险。界定风险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相关法律,对各种风险设定限制条件。由于对于吸烟与核能在健康风险认识上的断裂,使得我国有《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核材料管理条例》(1987年)、《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1993年)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05年)等立法规制核能风险,但却没有规制吸烟健康风险的任何立法。(2)即使进行了风险之间的比较,但没有进行风险与收益的综合考量而影响到对风险的规制,比如,为了规制空气污染而制定政策鼓励生产和使用低能耗汽车,但在交通事故中它却比坚实的高能耗汽车带来更大的安全风险。(3)忽视了附加环境风险或者是替代风险,也即预期通过规制进而减少的某些风险却会使得另一些风险增加或者由其他风险所替代,比如,我们重视核能发电带来的安全风险,但对于核能源使用的规制却会增加火能发电带来的环境风险。
2.规制制度的断裂
环境法律体系规制环境风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大气、水、生物等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的划分相应制定污染防治与资源保护的单行法,针对这些环境要素设定环境标准及其达成手段的排放标准等,强制规制对象遵守。针对环境要素的类型进行的分离规制措施的设定是哈耶克所谓的“理性建构”规则,环境诸要素之间产生的环境效应不是组成该环境要素性质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个体效应基础上呈现出环境整体性。在现实的环境风险行政规制中,各环境行政职能部门依据不同的环境单行法担负着其各自环境要素风险的规制,这种立法上的分割与行政上的分业体制不能体现环境整体性。
规制制度设计上的这种断裂的现状体现出以下几种特征:(1)导致规制过剩、规制不足或规制不协调。比如,我国现行的《水污染防治法》确立“多龙治水”的格局典型反映了环境规制中的不足与不协调之处。“环保不下河”,环保部门只管岸上排污,环保局监测污染源的出口水是否达标;“水利不上岸”,水利局不能管理岸上的排污口,岸上的污水通过管道流入江河,入水口是否达标则存在着规制不足。(16)(2)各单行法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甚至是冲突之处,典型如我国的限期治理制度,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对于限期治理制度决定权的主体存在着多种规定,《环境保护法》(1989年)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给了各级人民政府,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除了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行使决定权之外,或直接或间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可授权环保部门行使限期治理决定权。限期治理制度在决定行使权规定上的混乱,导致不同污染源适用不同的限期治理决定权,造成了环境执法的混乱、增加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客观上加重了地方保护主义,也导致了法制不统一。(17)
3.规制机构的断裂
与规制制度上的断裂有相同逻辑,我国与环境相关的职能部门以环境单行法作为依据,对各种环境要素担负各自的职责。这种各行政执法机构权限分配的原则是一种分散管理模式和分业体制,其潜在的逻辑是由精通各规制领域业务的专门机构高效 地进行执法。比如,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第8条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这种分领域的规制权限分配可以体现专业性,但同时也分割了环境风险规制任务,带来了环境风险规制上的断裂与不协调。各风险规制执法机构即使会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环境风险高度敏感、迅速回应,即使执法人员勤勉于职责,但在分业体制下,也只能囿于部门职责,有效地规制某一领域的环境风险而难以兼顾环境整体性。
规制机构上的断裂指称的是现实中各行政执法机构在规制环境风险时难以协调配套,这在当前分散管理体制下是内生性的困境,会导致的问题有:(1)各执法机构在环境风险规制时难以协调,不同执法机构在对不同的环境风险适用不同的规制程序时,对于风险的评估方法和评价标准不同,最终都倾向于从部门利益考虑,在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风险的“最后一成”或“最后一英里”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难以从环境整体上进行考虑;(2)环境不可能零风险,美国法院通过判例发展出了微量豁免原则,授权政府机构可以对微量风险不予规制。(18)少量的环境风险是人体可以接受的,但一旦为了规制这剩余的少量风险却要花费巨额的社会资源,这会影响到资源在其他风险规制领域的投入。
4.规制过程的断裂
环境风险规制过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前者是技术部分,旨在度量和物质相关的风险,包括确证可能的危险、确定剂量—效应曲线(个人接触物质的浓度和所带来的伤害风险之间的关联)、估算人体接触量和风险最终所致的结果类型等;后者是政策导向部分,是在面对风险评估所揭示出来的风险的基础上来决定规制者应当做些什么。(19)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前者为后者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后者在前者基础上作出价值权衡和规制措施。理想的环境风险规制应该是这两个过程有机结合。
但现实中环境风险规制的两个环节却存在着断裂之处,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设计并没有以环境评估作为基础。环境风险管理必须以对环境风险进行科学研究为前提,在风险的内容、致害机理、因果关系等客观事实基础上确立哪些是人类可接受风险、哪些是必须予以控制或削减或消除的风险、风险规制的成本和收益。但我国当前行政部门在实施环境风险规制措施之前,并没有重视环境风险评估,体现在:没有具体去进行的环境风险的调查、监测和测定;没有广泛确定环境风险与人体健康损害之间的剂量反应曲线,未有明确数据估算人体在不同剂量风险物质下的可能危害,也没有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能够接受风险的门槛;没有评估在不同社会情境下人体接触环境风险的时间、数量、浓度等内容。以我国新出台的PM2.5标准为例,我国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年)中规定PM2.5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以作为衡量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的依据。但该浓度限值从何而来、由何得出?是否通过研究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以确定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者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程序?环境质量标准只有以环境基准体系作为标准制订的科学依据和基础,才能具有法律正当性和规范意义。
(2)对于风险规制措施本身也没有进行风险评估,表现为:没有对实施的环境规制措施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没有考量规制环境风险是否会引发其他潜在或替代环境风险,也没有考量某些环境风险的规制所耗费的社会资源的边际成本。
(3)环境风险规制过程的断裂还表现为规制对象的断裂。环境风险管理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则必须完整揭示环境风险的内容和来源,并针对风险来源和对象予以规制。环境风险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社会上多类型主体行为都会引致环境风险。但是,当前的环境风险规制思路基本是以大规模排放企业为规制对象的,对于小规模的企业、一般市民没有严格要求。(20)也即在当前的环境风险管理中,基于环境行政成本与效率的考虑而倾向于规制企业所造成的点源污染,但在捕获个体危害、规制面源污染上存在着漏洞。越来越多的文献承认个人行为和消费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21)而环境法律和政策捕捉个人危害存在失败。
三、环境风险行政规制工具的统合
环境风险规制呈现出断裂的现状严重影响到环境行政执法的效果,使得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因其可操作性和实效大打折扣而饱受诟病,成为了环境法制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顽疾。为了应对此问题,我们需从多方寻求因应之道。
(一)既有因应之道的梳理与检讨
上述归纳的环境行政规制的断裂问题成为了环境行政中的病灶,经常使得环境规制陷入僵局。为应对此问题,至少有以下几种建议:
1.直接可以应对风险行政规制断裂的应对之道,是美国布雷耶大法官提出的风险规制体系改革方案。他主张建立一个集中化的行政组织以更有效地承担相应任务,这个新的行政机构要以任务为导向、具有跨机构的权限、一定程度上绝缘于政治、必须有声望和权威,新机构中的执法人员要理性化、具备专业知识、绝缘于政治和民意且具有权威。布雷耶大法官在研究中分析并反驳了五点可能的质疑,包括认为设置集中化的新机构可能与民主相悖、组织成员的选择是精英主义的、作用有限、在政治上不能被接受和并没有实际转变的可能。(22)
设置新的集中化执法机构所存在的问题除布雷耶自己列举的质疑之外,其理想色彩大于实际可操作性。从实际效果看,我国已经在某些环境风险规制领域部分进行了设置集中化行政机构的努力。例如,为了保护水资源和规制水污染,针对水流域性特征,改变水资源区域管理和分散管理的弊端,我国设置了数个流域管理机构以集中管理,且在《水法》(2002年)中明确规定“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并重”的体制。但实践证明,流域机构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因为困境重重而导致失控。(23)理由是:虽然有集中化的流域管理机构,但与之同属水利部的省级水利厅与之有同等权力,会按照自身利益考虑流域管理;且我国采取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分别立法(由此,其执法权必然由不同行政机构 行使),因此,流域机构难以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有所作为。为了应对此问题,是否要更进一步集中化,由流域机构取代流域中的省级水利厅?甚至是将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管理权限合并(水利部与环境保护部合并)?这显然在中国制度语境中制度创新成本过大。从内在逻辑上看,环境要素是一个整体,环境风险规制不仅涉及单一或几个部门,其涉及行政职能部门过多,况且还与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紧密相关,为了遵循集中化思路规制环境风险,该如何配置集中化机构的权限,使得其既能集中管理又不会出现机构设置上的架床叠屋?
2.现实中为了应对环境风险规制弊端的另一种作法是,转向通过司法途径,迫使环境风险的制造者对环境受害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以实现风险规制的目的,其在当下的实践就是广泛设置环保法庭。实践中,已经出现了环保部门在立案和执法时,申请法院先予执行,环保法庭会提前介入,笔者还通过调研了解到某地发生的一起的简单的环境污染事件,处理路径不是通过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而是由检察机关对污染制造者提起环境诉讼的方式解决。笔者已经通过实证材料分析了当前环保法庭设置在法律基础、权力基础和机制基础上存在的一些问题。(24)这里的反对意见是,行政机构之所以在环境风险规制中存在困境和弊端,根源是基于环境风险自身的不确定性和科技背景。为应对此问题,将问题交由法院去解决,不但问题本身依然存在,而且还会导致的恶劣影响是,让本应处于终局裁决和“最后防线”地位的法院替代行政机构去直面和规制环境风险,不利于法院权威地位的维持。法官的理性和知识有限,所以,司法要自我约束。一般而言,法官最为擅长的是法学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和各种构成要件理论运用法条推出案件结果。但这种司法知识/体制虽以应对社会纠纷为指向,却经常难以迅速回应社会生活的变化。(25)将涉及非常专业的复杂的科学技术背景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确定的任务交由法院,这与法官所擅长的专业知识不符。
(二)环境行政规制统合的具体路径
环境行政规制的断裂作为一种行政顽疾内生于环境风险本身,上述各种改进规制措施效果的努力似乎都会招致质疑与非议,因此,这里所建议的统合的措施只能是提出一些改进的可能的进路。
1.确定环境行政规制中的价值排序与优先顺位
当前环境风险行政规制出现的断裂,首要表现是在行政理念上未从环境整体性出发,对存在于各环境要素上的风险分别予以规制。因此,国家在作出环境决策之前,应当有整体性思路,对各环境风险的紧迫程度、危害严重性进行价值排序,从而确立各环境规制政策之间的优先顺位,据此投入社会资源、展开环境风险规制的行政执法。由此,需要采取的步骤有:(1)国家应当在制定修改环境法律制度、出台环境政策之前,系统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进行大小排序,确定环境风险规制的紧迫程度。(2)对于环境风险本身性质进行分析,科学勾画剂量—效应曲线,确定环境风险物质/行为与人体健康致害内在关联以及环境风险的致害机理,进行类型化界定。(26)(3)政府要考虑各种环境风险规制措施带来的各种效应,包括其本身的成本有效性以及附带的危害(比如为规制一种环境风险而导致的其他环境风险)。这在当前根据环境要素制定大量环境单行法的制度语境下尤为重要,每部特定单行法有自身特定立法目的,难以统合兼顾所有环境风险,尤为需要横向综合衡量。只有采取了这些步骤对于环境风险整体规模进行评估,才能确定社会资源分配于行政规制领域的优先顺位,避免混乱和将有限资源投入很小的、人体可接受的风险。
2.各类主体及执法机构进行充分的环境风险信息交流
环境行政规制的断裂在现实中的典型体现是执法机构的断裂,执法机构各自为政,陷入本部门的职责与规制目标,即使勤勉执法但视野狭窄。单一机构的规制效果难以应对环境风险具有的整体性、交叉性和复合性。应对此问题的务实做法不在于设置权限集中的新机构,而在于各执法机构之间要进行充分的环境风险信息交流,从而以统合各执法机构在环境风险规制中的权责,实现协调与配合。环境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要经过风险评估,即确证环境风险的客观存在、影响后果与致害机理,这要体现为量化数据,即是一种环境信息。因此,环境信息是环境风险评估的结果和环境规制的前提。环境风险信息交流即在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环境信息的提供、传递、交流与交换。
具体而言,为了促进环境风险信息交流,必须采取的做法有:
(1)行政部门要详尽向社会公民提供环境信息。既然环境风险规制不可能实现零环境风险的状态,而只可能选定“核心地带”的环境风险予以规制,那么,环境风险规制的实施过程也是对于损害的负面后果分配过程,而这在民主社会必须由全体公民知悉并参与讨论决定。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8年)规定了环境信息对于公民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但存在的需要改进的问题是:第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8年)仅规定了由环保部门公开环境信息,但很明显,水利、农业、渔业等众多职能部门也应当提供环境信息,但并没有进行规定,而《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虽然在第10条第11款规定要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提供“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情况”,但这不专门针对环境信息,则其他职能部门可能以其属于非公开信息类型而拒绝公开;第二,没有规定企业向社会公众公开环境信息的义务,尤其是社会公众不能依申请方式要求企业公开。
(2)全面规定企业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定义务。企业是社会产生环境风险重要来源,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即是执法机构有效进行环境风险规制的前提,同时,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环境信息,也能以市场选择和私权保障的方式促进企业减少环境风险物质/行为。但在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8年)中,第19条规定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公开企业环境信息的范围,第20条规定了“在列入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十三)项名单的企业”,“应当”向社会公开四种信息,该办法第11条第1款第13项规定的企业仅包括“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其范围非常狭小,需有针对性地扩大其范围。
(3)环境行政执法机构相互之间的环境信息交流。当前环境风险规制相关职能部门依照现有的分业管理体制与权责划分各自为战,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良好的部门合作、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应对此问题,应加强与环境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在行政执法中的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交流机制与平台,保证时间上连续、空间上全面的环境风险的发生状况以及有关分析结果能为各管理部门动态掌握,不但减少各部门信息搜集成本,更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权限的统合。
3.环境风险行政规制中的市场手段适用
规制工具使用的典型正当化根据在于人们所宣传的市场在处理特定结构性问题上的无能。(27)尤其在环境风险规制领域,环境侵害行为存在普遍的负外部性而保护环境行为又存在普遍的正外部性,这使得环境风险规制需要更多依靠行政手段几近共识。因此,这里探讨的环境风险行政规制中市场手段的适用,并不是主张放松环境行政管制,更不是主张以市场手段取代行政手段,况且当前公众对于层出不穷的环境风险有进一步加强规制的呼声。因此,此处对于市场手段适用的讨论,是在克服当前环境风险行政规制存在断裂的弊端的语境中进行的,其具体内涵包括:(1)立法机关在制定修改环境单行法、各行政机构在环境风险规制之前以及整个过程中,应对环境单行法和环境风险规制措施的成本有效性进行具体分析,(28)避免规制的社会和经济成本超过环境收益,避免在微小环境风险上投入过多资源,也避免为了规制某种环境风险而附加了其他替代环境风险。这需要所有环境行政机构在依据所有环境单行法,在整个环境风险规制领域综合采取规制措施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要有综合的视野。我国虽然也进行某些领域的成本有效性调查,(29)但并没有广泛开展,这根本上不利于克服环境行政规制中的断裂。(2)采取一些经济激励方法,如污染者付费、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环境保护合同、环境保险、绿色市场,等等。这些经济激励方法被认为是克服环境行政规制的弊端、促进环境规范内面化的重要手段,(30)由于对这些经济方法内容讨论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四、结语
环境风险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对未知世界的改造而层出不穷、形式繁杂,环境风险既是是一种客观实在也是基于社会建构,是我们秉持某些价值基础而选定的亟待规制的“核心地带”。我们当前对于环境法制不佳现状的反思更多地归咎于糟糕的环境立法,故而对《环境保护法》等的修改完善抱有激情、寄予厚望。完善的建章立制固然重要,但环境风险自身所固有的不确定性、高科技背景以及变动不居的特性,使得追求适当稳定性的立法的作用不如“就事论事”的环境行政。但内生性的困境是,环境要素的整体性使得环境风险是相互影响、复合作用,而现代法制文明却追求分工与专业化,这使得行政规制中的断裂的出现似乎难以避免。设置集中化的新机构以及转向司法途径均是应对该弊病的努力,但实践证明效果不佳。因此,确定环境风险的价值排序与优先顺位、充分的环境风险信息交流以及规制中市场手段适用等措施,也只能是回应性的可能克服断裂弊端的统合进路,问题解决的措施还需要在经济发展、政治权衡、价值选择等大背景中动态选择。
注释:
①参见[美]史蒂芬·布雷耶:《打破恶性循环——政府如何有效规制风险》,宋华琳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参见[德]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参见潘斌:《社会风险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8页。
④参见金自宁:《作为风险规制工具的信息交流——以环境行政中TRI为例》,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5期。
⑤参见前注③,潘斌书,第220页。
⑥参见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⑦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⑧“未雨绸缪”原则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不可知,但可能带来重大的或不可逆转的负面结果,那么最好是避免这种行为。参见[德]詹斯·O.金、[英]彼得·泰勒-顾柏:《风险: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载[英]彼得·泰勒-顾柏、[德]詹斯·O·金:《社会科学中的风险研究》,黄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⑨汪劲教授在论著中将环境标准制度、环境计划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归纳为事前预防类法律制度,其特点在于其内容本身具有专业判断性、政策期待性和适用对象不明性。参见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35页。
⑩参见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环境与开发决策的正当法律程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页。
(11)行政机关相对于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法律创设活动而言,在日常性、数量以及经验方面的优势似乎在所难免。具体分析可参见[美]杰里·马肖:《贪婪、混沌和治理——利用公共选择改良公法》,宋功德译,毕红海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68页。
(12)阐明风险规制的“核心地带”构成了许多不同法定项目的基础是美国最高法院布雷耶大法官提出的观点,具体论述可参见[美]史蒂芬·布雷耶:《打破恶性循环——政府如何有效规制风险》,宋华琳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3)对于风险问题的规制,涉及对于风险事实与价值之间关系的揭示,由此会影响到可接受风险的界定以及风险规制政策的制定。有风险分析专家在研究可接受风险问题时论述到事实和价值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价值塑造了事实,事实也塑造了价值。具体分析可参见[英]巴鲁克·菲斯科霍夫、莎拉·利希滕斯坦、保罗·诺斯维克、斯蒂芬·德比、拉尔夫·基尼:《人类可接受风险》,王红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0页。
(14)在特定的悲剧状况下,稀缺和苦难并非只是社会被动接受的产物,相反它们是社会主动和有意识选择的结果,这涉及社会对于利益的判断与选择。具体论述可参见[美]盖多·卡拉布雷西、菲 利普·伯比特:《悲剧性选择——对稀缺资源进行悲剧性分配时社会所遭遇到的冲突》,徐品飞、张玉华、肖逸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页。
(15)美国学者孙斯坦教授在研究中列举了很多相关实例。比如,在1980年代,美国政府批准了“清洁燃料”以减少汽油对于空气的污染,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由于担心自己的产品会被替代,提出了“重构汽油”的妥协方案,“重构汽油”是一种普通汽油和有助于减少有害排放的添加剂的混合物,能减低空气污染物排放。1990年底美国国会颁布新法令没要求遭受严重空气污染的地区必须销售重构汽油,大多数公司选择氧化剂甲基三丁醚以促进燃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后有研究表明,甲基三丁醚可能对健康产生严重危险。与传统汽油相比,甲基三丁醚增加了甲醛的排放,比汽油更具毒性,并且高度融于水。到1990年代中期,美国至少有41个州的饮用水中都发现了甲基三丁醚。参见[美]凯斯·R·孙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帅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6)关于我国水污染防治中出现的制度不协调与缺陷的分析可参见吕忠梅等:《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7页。
(17)对我国现行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中规定的限期治理制度之间的缺陷、冲突及其弊端的分析,可参见刘超:《存废之间:限期治理制度的绩效考察》,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2期;刘超:《断裂与耦合:环境执法语境中的代执行制度与限期治理制度》,载《政法论丛》2007年第6期。
(18)参见前注(15),[美]凯斯·R·孙斯坦书,第240-241页。
(19)对规制体系具体内容的分析可参见前注①,[美]史蒂芬·布雷耶书,第8-9页。
(20)参见[日]黑川哲志:《环境行政的法理与方法》,肖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21)See Katrina Fischer Kuh, Capturing Individual Harms. Harv. Envtl. L. Rev. 158(2011).
(22)为了应对风险规制问题,布雷耶给出了重构政府机构、设置集中化的行政组织的建议,对于新的行政组织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新行政组织中公务员必须具备的诸多美德,以及该建议将可能面对的五点质疑的具体分析,可参见前注①,[美]史蒂芬·布雷耶书,第78-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