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制造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一、制造业及其内部控制现状概述

制造企业指通过一系列专业制造手段将制造材料转变为各种消费品的企业总称,汇总而言就是我国当前的制造业。自我国改革开放起,制造业就在我国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经过数十年的资本积淀发展,在我国当前发展的经济环境中起着重要地支撑作用,虽然我国正在向第三产业所挺近,但是经济中心仍然停留在制造业中。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新常态大环境的变化,制造业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的不断细化和竞争地日益增长正在从外部环境向制造行业整体施压,在此环境下制造业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向内部要效益,以保障制造企业内部运转围绕整体战略目标进行,在维持企业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竞争力和更多的市场份额。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营原理是通过经济单位在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完善组织形式,健全岗位职责与岗位监督体系等形式来保证单位内部整体经济活动的可控性,以此来辅助管理者进行管理,并保障管理层的意识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贯彻,是保障单位经营活动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制造行业逐步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加强完善管理,提升经济效益以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关的制度正在制造业内不断建设完善。

二、制造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内部控制已经逐步成为管理层的统一认知,并制定出相关制度及规章来保障其实施,依笔者观点而言制造业的内部控制在当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实施环节,并不是说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已经再无研究意义,而是相比较而言在当前环境下实施环节的问题更严重,所以在下文中笔者会更倾向于对中基层进行内部控制活动分析。

(一)内部控制工作缺乏制衡

内部控制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原理就是内部制衡,通过内部各岗位之间建立制衡的责任理念来保障日常工作的有序稳步推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却发现部分制造业企业内部岗位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的制衡关系,或是基础制衡关系被人际交往所影响,效果甚微。内部职能机构设置不合理,达不到内部控制制度关于部门岗位制衡的预期,丧失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基础,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一般。第二点内部控制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岗位责任制度存在漏洞,责任难以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甚至难以落实到一个部门,发生相关问题时部门间互相推诿,责任难以落实,只能通过损益类的处理自我消化,直接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忽视岗位责任制度。

(二)财务控制能力没有得到加强

在制造业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都不可能脱离财务部门,原材料的入出库、生产直接人工的核算与筹集制造资金所耗用的资本等都是财务部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可以说财务部门的会计资料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体现形式。财务部门的会计资料本应成为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在实际内部控制工作中会计资料所发挥的作用却极低。究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制造业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部分制造业为各种不法目的而伪造经济活动进行虚假记账,造成会计资料脱离实际经营,即使存在内部账外账也得不到认可,难以将其作为内部控制资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的拿不上台面。二是成本管理过于疏松,无论是在成本的出入库管理还是在公共制造费用的分摊方面都存在极大的纰漏,制造企业内部收入与成本无法配比,基础资料难以得到保障,内部控制工作就难以进行,作用也就得不到发挥。

(三)内部控制中监督管理等岗位职能性较低

制造业企业因为其行业特性,往往是持续性的运转,也就注定了其资本回收期的无限延长,而且其生产经营活动也随着其产品的增加而逐步复杂繁琐,所以在制造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无论是出于监督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还是其他,都会在内部设置内部监管部门,而这也是内部控制在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活动中较为直观的体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审计监管的部门无法为企业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其工作很难获得管理层的重视和认可,且其工作又与其他各部门的利益需求相冲突,导致其工作难以获得基层各部门的支持,种种原因叠加到一起致使制造企业内部监管部门的职能难以实施,而缺少监管又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化保障的推进,直接降低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质量。

三、完善制造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一项管理措施的执行与贯彻必须有一套严谨的制度化框架做保障,所以在制造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中首要的就是要认识到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并结合制造业企业自身个性化发展需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依笔者角度而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第一步应该是制度化的建设,因为制度永远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保障,一方面可以确保内部控制活动有据可循,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人员无法;第二步才是从企业内部管理文化氛围入手,集内部控制管理理念的宣传与内部控制责任化奖惩制度于一体,为内部控制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贯彻奠定思想基础;第三步则是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构建内部控制框架,通过建设内部部门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制衡,加强监管部门职能等方式,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以此保障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二)提升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地位

在过去的数十年发展历程中,制造业的管理模式一直在改变,但是财务部门的地位却一直没有被撼动,而且逐步在“记账会计”向“管理会计”发展,这点应该为企业管理层所认知,并将之与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此之前,制造业的管理活动中有一个很尴尬的现象,管理层脱离基层生产,难以把握住企业发展方向,而处于基层管理的工作人员认得清发展方向却难以获得支持,导致制造业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管理与生产难以有效协调。在会计只能逐步走向管理层时,这种现象会被逐步改善,因为会计本身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收集对基层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汇总来实现自身职能的岗位,可以接触到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工作者,并可以在其中获取到大量信息来分析研究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及其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强化内部监督管理

制造业企业想在内部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就必须强化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框架,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构及职能。在很多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内部监管部门划分为监事会直接管辖,协助监事会进行审计监督等工作,但是在笔者认为如若将监管部门划分到董事会直接领导,一方面董事会是企业管理的权力部门,而监事会虽亦为上层领导部门,但权力却不及董事会,将内部监管部门转到董事会下属不仅可以方便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还可以向企业员工表达管理层强化内控的意识;另一方面董事会领导内部监管部门也可达到跨越监事会和经理人直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目的。另外加强内部监督管理要在内部监督管理专业素养竞争方面入手,以审计部门工作为例,企业可以通过奖惩并施的方式引导审计工作相关人员不断地提升自身职业素质,避免因缺乏业务知识或对准则制度误解而影响审计结论,以此保障内部审计工作队伍在专业领域内的绝对话语权,进一步保障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在当前环境下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工作中却出现诸多的问题,内部控制在工作中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所以依笔者之见,必须要在根本上改变内部控制原本存在的管理方式,通过制度化建设与理论化宣传等多方面举措共进的方式深化完善内部控制模式,特别是在财务相关岗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更应投入高资本,以此满足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需求,确保企业稳定高速发展。

作者:潘小飞 单位:优泰科(苏州)密封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俞小康.浅析制造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

篇2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集聚;研究

作者简介:刘芬(1978―),女,湖北浠水人,天津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24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67-03

制造业的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形成地方特色产业,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也必须比较客观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集聚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制造业合理集聚的适宜模式。

一、我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制造业集聚的产业组织模式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与自有品牌,获取附加值的能力常常位于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的末端。并且大部分企业处于地理扎堆的集聚状态,集聚不均衡,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等。

(一)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含量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目前,我国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具、建材等资本和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得不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缓解就业压力,避免资本技术不足。然而,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业生产率水平普遍不高,附加值低,高能耗、低产出,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率低,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因而在全球价值链上始终位于附加值低端环节[1]。我国制造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份额、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分工地位上,都与世界制造中心有相当大的差距[2]。一般而言,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后才能迈入高科技产业。因此,我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必须及时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升级。

(二)低成本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集聚行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以低成本为比较优势。但是这种低成本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长期低工资水平将导致劳动力短缺,如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近两年频频遭遇“民工荒”。中国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是以大量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生存状况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和改善为代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低工资高强度劳作的工作将会失去市场,低成本战略难以持续。低成本优势如果不能及时向价值链高端的资金、技术或其他优势转换和升级,则很容易引发“向下竞争”,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3]。

(三)过度竞争导致企业间缺乏联系和合作

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对集中,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合作,处在地理扎堆的集聚状态。在市场竞争中,相互拆台,导致信息、技术、知识的流动严重不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不可估,缺乏企业群的整体竞争优势[4]。集聚区内部分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尽其可能的节省成本。由于创新费用一般大于模仿,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自己投资进行创新,而采用免费搭便车模仿他人的创新成果,甚至偷工减料生产价廉但质量低下的产品,从而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最后导致整个集聚区走向衰落。我国制造业集聚融入全球价值链以后,面对强大的全球采购商的控制和外资的垄断,未能理性地加强本地合作与内部联系,相反,很多行业的国内制造商一味挑起恶性竞争和“价格战”,出现了中国制造业的三大悖论:销售额越来越大,利润额却下降;国际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中国创造的名牌太少[1]。

(四)区域集聚不均衡,地区差距扩大

我国制造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大部分集聚在东部,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1988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约有61%集聚在东部,2003年上升到了74%。饮料、纺织、造纸业、金属制品、普通机械、电气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正迅速向东部转移。东部地区的优势行业以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居多,而中西部的优势产业大多是资源导向型行业。东部地区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发展水平均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累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机制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制造业的过度集聚使东部地区拥挤,资源短缺,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逐渐减弱,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的现象。无论东部地区采取何种政策,其地理区位条件多么优越,企业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但它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可容纳的企业是有限的。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之间终将会出现争夺资源,最终可能会导致东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瓦解,从而限制了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制造业集聚的成功经验

分析国外制造业集聚的典型模式,从而借鉴其成功经验,这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合理集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工艺使德国制造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德国海德堡附近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聚了世界知名品牌的印刷机制造企业,这里生产的印刷机及其配件有一半以上是销往世界各地的市场。德国在印刷机械制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除了历史基础和产业精神的传承外,很大程度上源于产业集聚的技术外溢现象及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5]。第二,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的硅谷,20世纪60年代其电子产业获得迅速发展,现已成为美国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基地。硅谷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当地密集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队伍[6]。第三,印度泰米蓝多州的提若普尔镇在短短的20多年里,从一个僻静的小镇发展为全印度针织品加工制造中心,其针织品占据了全印度市场的85%。提若普尔镇针织品的高速发展与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合作网络及政府信贷密切相关[7]。第四,佩扎罗地区曾是意大利工业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但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的家具制造业迅速崛起,由于家具制作精良,工艺先进,设计水平高,家具制造业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该地区集聚了世界上众多知名品牌的家具制造商,生产的家具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意大利木材资源比较贫乏,并不具备优良的自然禀赋。佩扎罗地区家具制造业强大的竞争优势主要缘于弹性专精的生产模式[8],如细致的劳动分工、企业间良好的协作、频繁的变换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等。

上述典型案例显示,制造业在特定地理空间上集聚通常都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地理空间上的接近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及交易费用,厂商之间更容易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集聚节约了搜索信息的成本,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技术和市场信息,以保持生产和经营处于信息优势状态[8]。集聚区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紧密协作,其生产效率自然是非集聚区企业难以企及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潜在优势,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制造业集聚的产生往往与众多的大学研究机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创新的文化氛围、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企业合作网络、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等密切相关。

三、我国制造业合理集聚的建议与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公共机构的协调作用

政府、行业协会等在制造业集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们在减少创新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至关重要[9],是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官产学研结合的纽带。这些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成长初期的风险,使科技发明尽快进入到相关经济领域[10]。同时,还可以组织协调集聚区内企业采取有效的竞争与合作,防止恶性竞争。如享有“中国鞋都”、“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真皮鞋王”等荣誉的温州,其鞋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鞋革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温州鞋业协会每年组织鞋类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鞋展、鞋博会,以区域整体形象对外推销温州鞋。同时,该协会还帮助企业争取优惠政策,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组织企业骨干到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地考察参展。温州从“假冒伪劣产品制造地”变成“中国鞋都”的过程中,鞋革协会功不可没,它起到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协调的作用[11]。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集聚升级

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过于依赖国外技术的引进,难以获取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技术和技术变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的发达与否,处在世界的经济核心还是边缘地位,与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技术创新能力是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12]。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家电王国,但是,最早发明电视机、家用录像机以及液晶显示器技术的并不是日本人。日本企业每引进一项技术,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消化、吸收。他们不仅要完全学会和掌握这项技术,而且要以这项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研究开发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我国制造业的集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产学研联合,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代制造业的产品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培育和形成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国制造业集聚升级。

(三)缩小地区差距,支持部分行业向中西部集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制造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中部和西部却发展缓慢,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部分行业甚至出现倒退现象。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产值74%以上集聚在东部,制造业的过度集聚使东部地区拥挤,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东部制造业的集聚走向衰落[13]。因此,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缩小这种差距,引导部分行业向中部或西部地区集聚发展,防止因东部过度集聚而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西部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广阔的土地资源、低成本的创业机会、充裕的自然资源等,却未能开发利用,造成极大浪费。因此,建议中央政府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鼓励人们去中西部投资创业。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应积极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等,为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引导制造业集聚向集群式发展,提高产业组织水平

集聚是集群形成的前提,集群是集聚发展的结果。集聚更多的是强调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集群更多的是强调关联产业的空间集中。我国制造业目前大部分还处于地理扎堆的集聚状态,内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组织与协调。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业的集群建设,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水平,促进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提高资源的整合水平[14]。通过规划引导,以主导产业为基本依据,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推动同类或相关制造业企业集中,培育既竞争又合作的社会环境。同时,培养区域企业文化,提高企业之间的认同感,塑造相互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文化氛围。促进我国制造业从地理扎堆的集聚状态向有组织、联系密切、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集群式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水平。

参考文献:

[1] 梅丽霞.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制造业集群升级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6-38.

[2] 刘建江、徐长生等.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5):10-15.

[3]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05):38-46.

[4]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09):102-106.

[5]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68-183.

[6] 王雷.国际上四种典型产业集群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04):14-18.

[7][9]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3,141-145.

[8]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10]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29-36.

[11]王缉慈.温州鞋业向何处去[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4,(11):48-51.

[12]郑勇军、汤筱晓.集群间产业链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工业技术经济,2006,(07):61-64.

篇3

(一)财务分析的内涵

财务分析也被称为“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其本质是为收集各种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并进行技术分析。具体来说,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报表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结合专业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增长能力的角度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运用学科。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和综合分析。其中,盈利能力分析主要运用比率分析与因素分析对资产经营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营运能力分析主要运用周转率的分析对全部资产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偿债能力分析主要研究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部分,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增长能力分析主要运用各增长能力指标分析企业增长的来源;综合分析是对全部资产、利润与现金流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应用杜邦分析法对企业综合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企业整体财务运行状况及效果的结论。

(二)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基础财务分析方法和综合财务分析方法。

1.基础财务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基础财务分析方法有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在同一财务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以某一关键项目的金额为100%,将其余项目与之相比,以显示各项目的相对地位,分析各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包括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利润表结构分析和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比率分析法是根据财务报告有关项目,计算相关比率指标值。趋势分析法将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结合起来,将财务指标按不同时期进行对比,确定其变动趋势和增减差异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环比法和定基百分比法。

2.综合财务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综合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指杜邦财务分析方法。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法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解,是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将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单方面的指标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但是,传统的杜邦分析法有诸多的局限性。例如,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没有区分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也没有考虑财务风险的影响等。针对这些局限性,逐步形成了一个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其核心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效帮助,剔除了非生产经营因素后更加精确了分析结果,使财务分析的质量得到部分提高。

二、财务分析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

(一)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财务分析,企业管理者可以全面了解到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并可以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状况、利润等全面分析和了解,从而制定出合理准确的经营决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例如,通过对存货周转率的分析,管理者能随时掌握企业库存的状态,如果指标过低,则可以采取清理库存等措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企业的营运能力。

(二)为财务监督提供依据

财务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财务目标的有效实现,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财务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与财务目标的对比,采取相应措施,对存在的偏差及时纠正。例如,企业为了控制成本,通过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等财务分析方法与预算数据比较,把结果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及时发现不足,进而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出现的问题,为财务监督提供依据。

(三)为业绩考评提供依据

通过财务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得到有效的显示,帮助管理者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准确的评价,同时对影响经营业绩的因素进行有效区分,为业绩考评提供依据。例如,企业将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考核销售人员的业绩指标,督促销售人员获取大量订单,以回款为己任。这样的指标促进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且为企业业绩考评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财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主观上财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对财务分析的重视。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部门会同各个部门相关人员,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系统分析的过程。然而,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中,其他部门更加重视对自己数据信息的保密性,这对财务分析工作造成了信息源头上的阻碍,容易使财务分析的结果偏离。管理层对财务分析不重视,他们更加注重生产和销售额的增长,没有运用财务分析的结果来加强经营活动管理。例如,财务分析人员分析总结了企业过去的历史数据,如果得不到其他部门和管理层的重视,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整改措施。长此以往,财务分析就成了纸上谈兵,财务分析的作用在企业中将越来越薄弱,无法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

2.缺乏优秀的财务分析人员。优秀的财务分析人员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制造业企业中的问题有着相当敏锐的觉察力,可以很好地达到企业要求的分析效果。如今,制造业企业特别缺乏优秀的财务分析人员,不是专业知识薄弱,技术水平不高,财务分析的能力还是有待提高。

(二)客观上财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1.财务分析的方法存在局限性。每类财务分析指标本身仅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某一面,无法涵盖全部的生产经营过程。例如,杜邦分析法没有考虑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法中选取不当的影响因素就会偏离准确的分析结果。除了指标本身的局限性,企业中也存在着财务分析方法应用的局限性。企业运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单一,不仅无法正确定位企业自身的地位,更严重的是片面的分析结果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2.缺乏完善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分析通过对企业综合能力的分析,让企业了解过去、评价现状、预测未来,进而得出企业整体财务运行状况的结论,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制造业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分析制度,没有明确的财务分析责任,弱化了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内容,无法完全体现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并且,财务分析需要得到其他部门协助的,如果没有明确的财务分析责任制度,不同岗位的员工在职责交叉的地方就会互相推诿责任,达不到最终的分析效果。

四、建议

(一)主观上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

企业管理层首先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对各部门的工作有效协调,对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员支持,使得财务分析工作人员能取得全面、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信息质量。只有管理层首先重视起来,财务分析工作才能发挥真正的意义,才不会沦为纸上谈兵。

(二)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制造业企业应当加强对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专业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财务报表的解读能力,更加准确有效地做好财务分析工作以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为企业有效决策提供帮助。

(三)多元化财务分析方法

为了更加有效和全面地实施财务分析工作,制造业企业应当综合运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以达到较准确的分析结果。例如,将基础财务分析方法和综合财务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增长能力角度全面地评价企业。企业还应当注重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如客户满意度、供应商交货率、产品返修率等。财务指标分析的是企业的过去,非财务指标分析的是企业的未来,只有两者结合并重,才能使财务分析工作的意义得到最大化程度的体现。

(四)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制度

篇4

关键词:制造业 中小型企业 内部控制 有效措施

我国未来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的基础,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大多都是以中小型的企业为主,所以要想提升我国的制造业,就必须从中小型企业入手,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并不是很好,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阻碍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要想提升我国的制造业就必须重点解决中小型企业内部的控制问题,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是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前提保障。

一、企业内部的控制的含义

现代化的企业,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层更加重视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和管理,这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保护,是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的趋向于真实性方向的发展,并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制度以及控制方式,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平衡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严密促进企业平稳运行的控制系统。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的完善,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使我国的制造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与挑战,只有完善企业的你不控制体系,才能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国制造业的企业平稳的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的控制不仅可以使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而且还能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提升企业的资金运转率,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能使企业内部各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所以说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位,避免企业被市场淘汰,促进稳定的经营与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没有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

制造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且制造业与其它的行业不同,制造业企业设计的领域比较多,而且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这无疑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所以说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的制造业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层一般都比较重视眼前的利益,不注重企业长期的发展,因此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层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另一部原因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的实践比较短,而且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制造业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思想比较落后,而且内部的管理模式与国外的企业相差甚远,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管理没有得到领导重视最主要的原因,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中小型企业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薄弱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财务管理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尤其像制造业这种企业,资金的投入量比较大,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企业的业务越来阅读,经济活动比较复杂,资金的投入量越来越大,这无疑就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量,例如复合机制、分离职责、审批手续、资产记录等,这就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加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很难确保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设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是性,导致企业很难确定企业的收支状况,这种问题产生最根本的原理在于一方面企业自身经营的活动比较比较特殊,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不合理,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其次还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比较高,这都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最主要的因素。

三、强化制造业中小型企业你不管理的有效措施

1、构建一个新的制造业内部控制环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内部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领导和高层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应该转变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观念。转变制造业内部控制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①应该提升制造业企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②将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且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企业控制的工作中;③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合理的分配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使各个部门能有效的联合一起,将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确保各项内部控制都能落到实处。

2、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制造业企业不仅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业务比较复杂,经济活动比较多,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所以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应该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①企业的领导应该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应该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合法经营;②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的素质,使财务信息更加的准确化和真实化,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惩;③建立完成的会计人员考核制度,例如上岗制度和轮换岗制度等等,同时还要制定严明的奖罚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级技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总结:

总的来说,制造业企业是我国的基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制造企业主要以中小型的企业居多,很多中小型企业只在乎眼前的利益,不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结局方案,希望能促进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晓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3)

[2]张玉莲.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及策略[J].当代经济.2011(18)

篇5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ization significantly, is a crucial element for enterprise surviving. The paper analyzed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al effect on techniqu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from various aspects, and gave a prospect of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创新;对策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19-02

0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生存力,进而加速发展的关键。作为人类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的信息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资源。因此,要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创新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鉴于此,关于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Song M(2005年)等人从计算机辅助的通讯技术的角度、站在企业的层次上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Song M(2007年)等人对在新产品开发中影响知识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新产品开发中信息技术对知识的产生存在较大的日益增加的影响[2]。李时椿(2007年)等人认为在知识创造、传播和使用机制方面,信息化将更有利于制造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3]。祝明伟[4](2008年)等人认为信息技术能力对研发合作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同时信息技术能力通过信息共享间接地对研发合作产生影响。张金标[5](2004年)以制造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分析了PLM对产品创新的作用。[6](2003年)发现在CAD/CAM/CAE/PDM(C3P)集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开发,使汽车的新产品开发周期从20世纪80年代的48个月,缩短到目前的24个月,并正在向12个月的目标进军。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研究比较多的领域包括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要素、阶段模型、规划、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等方面。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如下一些不足。

1.1 研究内容尚未集成 当前研究大多从信息技术、业务流程、战略、经营管理、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化主体、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这种研究的碎片化现象的结果是研究仅仅关注信息化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及相关的考虑,往往顾此失彼,失于片面。

1.2 研究角度尚未集成 国内外多数研究侧重于分析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软件、信息化人员等技术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忽略了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决策、管理体制,以及决策者、管理者素质等非技术因素的作用,缺少从这些角度的综合与集成研究。

1.3 研究层次不全面 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企业层次,忽略了行业环境、宏观环境及社会服务体系等。

1.4 理论研究缺乏深度 尽管众多学者都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并未形成系统深入的认识,还没有揭示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规律和特点。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中,大部分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认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基本途径上,仅仅指出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未能进一步地探究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内在机理及作用路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也导致了难以对政府和企业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1.5 实证研究不完整 国外学者能够在调研数据或案例基础上对实际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一方面,经常围绕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大量的调研活动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先进的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揭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在统计上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的内在过程。同国外相比,国内学者所用的数据较少,数据处理方法落后,同时也缺少典型案例的支持,其研究结论不足以让人信服,研究成果的合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研究内容集成化 针对研究内容碎片化现象,未来的研究应综合信息化的技术要素和组织要素,统筹考虑上下关系、内外关系、软件与硬件关系,兼顾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战略决策各个环节,以使研究内容呈现出集成化趋势。

篇6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72 -02

一、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面成本控制体系认识错位

目前,很多企业对全面的成本控制观念认识尚未有效达成共识,认为企业成本控制仍应集中在企业的生产阶段。生产阶段虽然是企业产品成本费用发生的重要阶段,但是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应从源头入手,例如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完善的作业流程、消除非增值的作业活动(如产品设计阶段存在不合理的状况,产品存在质量隐患,导致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过关,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整个产品的成本就成为无效支出)。一般而言,在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的60%~80%已经确定,而大部分企业都缺乏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意识,片面追求成本控制主要依靠在生产作业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成本的支出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如果不能做好各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就有可能导致成本控制的努力白搭。因此,企业的成本控制必须覆盖产品生产的设计、采购、生产、存储、销售等整个环节。

(二)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传统单一,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使成本支出合理化

当前,传统成本控制方法仍然占据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主导地位,即以成本确认和计量为重点,而对成本计划、预算和决算、分析和评价的关注较少,多数企业成本控制只采用简单的成本统计,例如分车间、分班组进行成本核算,控制材料利用和工时消耗,这些方法尽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有限。诸如通过价值链管理来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最优批量模型来确定最佳采购次数和库存产品数量、通过零基预算与价值工程分析运用等比较先进的控制方法少之又少,这些都是制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提高的技术因素。在如今材料、人工成本迅速攀升,尤其员工自然流动率没有得到足够有效的重视,是缘由企业关注的往往只是离职成本,而忽略了重置成本、培训成本、递延成本,员工的流失会对企业技术和经验造成较大损失,会给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带来不少影响。成本控制涉及着企业方方面面和企业各层次人员,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反映指标。然而,长期以来不少人片面认为成本控制只与企业高管、财务人员相关,与广大的一线生产者无关,因而,造成了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对成本控制漠不关心,以至于对于需要控制的成本、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少知晓。此外,一些企业的成本管理工具,主要依赖手工运算,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也限制了成本控制的水平。成本控制的理念落后,自然导致了成本控制的一些措施也并未与个人绩效挂钩,导致成本控制的先进措施在企业不被重视,也不被执行。

二、针对当前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联动机制,提高成本管理认识

首先要提高企业主管领导的成本管理意识,让他们懂得真正科学管理的意义及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在主管领导的重视下,建立健全成本管理机制,制造业企业要努力提高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完善成本控制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最终通过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的有效运行,使成本控制理念成为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习惯。此外,严格要求与考核相关财务部门与人员,让他们有学习相关业务知识的紧迫感,让他们避免为了数据而收集数据,为了考核而进行简单的数据对比工作,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做好监督与评价,使成本工作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参谋。最后加强一线生产者成本控制意识,让他们知晓成本控制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让他们从心里关注降耗,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惩奖励的外在约束和激励机制,转为依靠员工的内在自我管理、约束。

(二)解决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对策

1.成本控制应从产品研发阶段入手

可以通过调整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搭配,来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可以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减少成本,如今企业产品研发支出在企业成本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这一状况更明显,并且,研发已成为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因此,产品研发和设计阶段是进行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企业可以利用已有专利进行研发,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与企业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外部的研发力量,达到优势互补。

2.采购成本环节的控制

确定合理的最优采购批次和数量后,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预算对采购进行必要的调整,进而确定最优的材料存储量,这样既减少企业的存储成本,又“不断料”“不呆料”“不囤料”。

3.制造成本料工费项目的控制

企业要制定严格的材料领用、使用、交回制度,在材料出入库环节做好记录,并指定专人稽核,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以防材料丢失、毁损,出现此类情况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材料使用过程要做到充分利用。对于边角料也要充分利用,正常加工工艺要尽量避免出现次品、废品;建立下一流程对上一流程进行审查,并将次品率、废品率与流程全体员工的绩效工资结合。未使用的材料要及时交回仓库并做好登记;提升车间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确保机器设备充分运营,在自己业务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承接来料加工或者将设备出租,从而合理分摊企业的车间制造费用;此外,生产工人的业务熟练水平、操作熟练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制造业属于人员流动性较高的行业,若一线工人流动性过大,对企业成本控制造成很大影响,企业必须从招聘时把好关,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成本控制走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将是必然趋势,员工入职后进行岗前岗中培训,并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员工素养。

4.提高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创新成本管理控制理念

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的一种认识、一种文化,要树立向成本要效益的理念,成本控制不仅是节省多少钱,更是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成本控制的效益还包括创造了多少价值。同时,制造业企业应与同行业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国内外企业加强沟通,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降低整个行业价值链成本,节省研发费用,提高行业的产品成本整体竞争力, 因此,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水平必须紧跟工作要求。现代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一个科学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除了可以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可规范企业的设计、生产、物流、资金流和人员管理的整个流程。提高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创新全面成本管理理念,是企业当务之需。

参考文献:

[1]邵改茹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经济论坛,2008,(07).

[2]车龙.试论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2011,(16):79-80.

[3]王文芳.强化预算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J].财务与会计,2010,(10):30-31.

篇7

(一)预期并规划企业的增长或收缩

制造企业在已经制定的战略目标基础上,管理者必须确定未来经营增长或收缩的预期、收益预期、人员需求预期及相应的费用预期等。通过编制相应的预算,能够促进管理人员站在不同角度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及时发现制造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一些瓶颈问题,从而提出更加科学和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发展建议。

(二)提升制造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把制造企业战略目标逐步细分到各个部门及个人,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组织内部沟通的协调性,另一方面能对各个部门的行动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在员工实际工作过程中可通过预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及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三)有效控制制造企业经营管理

现阶段,我国的一些制造企业处在转型期,所面临的预算管理压力及期望都会比以往更大。制造企业通过预算设立相应的工作目标及绩效标准,而管理人员按照预算能够有效监控制造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及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为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提供了相应的指南与标准。确定好相应的预算目标之后,管理人员可通过预实差异情况来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及考核。因此,如何做好以整体经营目标为前提的企业全面预算,是制造企业必须采用的一种手段,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具有过程控制、目标激励和有效奖惩等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主要是指预算工作要在全体员工的参与下才能够顺利地完成。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将全面预算管理总目标划分为几个小目标,保证每位员工都有预算管理目标,加强企业员工的全面预算管理责任感;二是在企业每个部门的配合下,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全面预算管理的全程性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面预算是全程的,其不仅仅包括编制、汇总、传达预算管理指标,还包括执行、分析监控、考核和激励预算等,这样全程性的管理有利于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导性作用。再次,全额性是指全面预算的金额涉及企业的每个方面,主要包括业务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投资预算等。

三、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预算管理认知存在差异

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头戏,对于制造企业这样以资金为本的特殊企业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但是预算管理一直以来在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都存在着认知上的严重差异。甚至在个别企业,其领导层也对预算管理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企业领导者认为制造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该放在生产、销售及市场拓展上,而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内部管理工作无法为企业创造眼前利益,可有可无。领导的这种认识无形之中会影响到部门管理及具体工作人员在预算管理方面的态度。纵观整个制造企业,可以说大部分的制造企业的窗口部门(生产、销售等)都认为预算管理是“找麻烦”“画框框”,认为预算管理只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对预算管理及相关制度持抵触态度,公司领导层与部门之间因为预算管理的认识不一致而造成管理问题的情况也比比皆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有制度上的也有意识上的,更是未能有效形成预算管理内部环境的直接表现。

(二)预算编制缺乏全面性

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全面”,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制造企业虽然喊着“全面预算”的口号,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实现全面,仍然只是将预算管理工作集中在生产、销售、服务等窗口部门,在其他后勤保障、日常办公等方面并不重视预算管理的有效落实,甚至在管理制度上也有所缺失,从而使全面预算难以“全面”,无法真正发挥出预算管理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预算执行过程中协调性不足

资金是制造企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保障,企?I对资金使用的规划就是“预算”,然而预算只是一个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些突发问题、临时变更等让预算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这也就是弹性预算之所以能够存在的主要原因。弹性预算的存在是合理的并有其科学性的,但是许多时候“弹性”却变成了“乱弹”,预算面临调整时无计划、无规范、无责任人,从而让预算编制最终变成一纸空谈,根本无法起到约束资金使用及管理的作用。

四、提高制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使用完善有效的预算管理工具

虽然大型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效果良好,但还是应该学习其他企业有效的管理模式,再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对其进行调整。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管理工具:在企业预算管理实施的初期,可以进行简单的手工预算记录,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由手工预算记录逐渐向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转换,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要使用专业系统的预算管理软件进行商业性的保护,所以使用完善有效的预算管理工具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应用有效的预算管理模式

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也具有和企业经营特点相一致的部分,预算管理模式更加重视企业的资本预算。制造企业在企业发展初期,会更加重视对自身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企业的重心偏向这两方面则要求企业在这个阶段以固定资本预算为主,下一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从而提高企业现金周转率。当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则会对产品成本的控制更加严格,此时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重心也就会自然过渡到成本预算控制,形成长期成本分摊意识。综上所述,制造企业应用适合有效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更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建立系统的全面预算管理成果评价体系

由于受到自身企业规模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技术研发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企业的发展还是依赖于企业的基层员工,只有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才会增加企业的效益。所以小企业在考虑自身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前提下,要善于发现企业自身的缺点,汲取大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优点,制定适合小型制造企业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水电施工企业;建造合同;存在问题;控制对策

1.水电施工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准确预计合同总收入、合同总成本难度较大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首先要对施工项目的合同总收入和合同总成本进行合理、准确的预计,但水电施工企业要较为准确的对合同总收入和合同总成本进行预计是非常困难的,其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1)水电工程与一般工民建工程和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相比,工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在地质条件等;(2)建筑市场不规范,建设单位结算不规范、不及时。如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及索赔的申请,有的年终才得到批复,有的直到项目结束时才得到批复,有的甚至根本得不到批复;(3)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基础差,许多单位没有健全内部定额制度等;(4)施工项目较为分散,管理人员少,制定统一的成本管理办法难度大,使各项目部的成本管理较为混乱,从而给预计合同总收入和预计总三本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降低了施工项目预计总收入和预计总成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5)预计合同总收入和合同总成本需要各施工单位经营部、工程部等部门的配合和参与。尽管各项目部成立了建造合同执行领导小组,但是由于人员调动频繁,同时大部分参与人员均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对建造合同准则的具体要求了解不够深入,从而导致了各项目部预计的合同总收入和总成本准确性和真实性降低。这些客观和主观存在的因素使水电施工企业在执行建造合同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大了执行难度。

1.2预计合同总成本不够及时和规范

建造合同准则要求主营业务成本在施工工程的合同成本里转入了“主营业务成本,因些规范成本的费用核算显得更加重要,直接影响到水电施工项目的当期利润情况。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的要求,在预计某项工程项目的合同总成本时应不包含该工程项目将来应发生的管理费用。但是,有些费用的支出是计入管理费用还是计入项目的直接成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投标费用的划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等费用。这些费用什么时候应计入成本,什么时候计入管理费用都是水电和工企业在执行新准则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成本是否能及时反映到在建工程项目中是水电施工企业在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水电施工企业由于施工时间较长,任务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和施工风险,往往需要将大部分工程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将出现成本是否能及时发放和确认等问题。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对水电施工企业的成本信息是否真实、及时的反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水电施工企业如何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中完工百分比法的问题

根据建造合同准则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应在资产负债日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由于水电施工企业自身的特殊施工环境以及实际所处的市场化境,导致其难以预估总收入和预估总成本,其主要原因是:(1)不良的市场竞争,造成合同总收入无法确定,导致为完成工程尚需发生的成本无法可靠计量;(2)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3)实际已发生的工程成本,由于建设方拖欠工程款,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等因素,无法及时可靠地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完工进度的测算。这些客观上存在的因素加大了水电施工修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中完工百分比法的难度。

1.4其他存在的问题

(1)执行新准则后财务是按新准则确认收入与经营部按实际的工程结算作为收入而产生矛盾;(2)如果工程由一个水电施工企业总承包后进行部分分包,发包方和分包方都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分包方的收入与发包方的相应成本可能不相等,如果分包方与发包方为同一单位或为同一集团公司将会给报表的抵销带来一定难度。

2.解决水电施工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2.1解决准确预计合同总收入、合同总成本难度大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变水电施工企业内部以前的成本管理模式。主要方法有两点:(1)加强工程成本预算管理,彻底改变过去“粗放式”为“精细化”分项目、分工期等工程情况的预算管理。(2)加强施工项目内部成本控制,制定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根据预算成本来控制实际成本支出,为制定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的准确性。其次,加强工程项目索赔项目金额的预算,合理估计索赔的风险和索赔金额的预值目标值。在索赔目标、方案和金额确定后要抓住合理有效的时间向发包方或业主进行索赔。再次,为了解决各项目在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时存在的各种问题,上级部门应加强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来对各项目部进行指导。最后,加强参与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这里参与人员不仅仅是财务人员,还包含参与制定的经营部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定和执行的思路上保持一致。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的真实性和执行力度的有效性。

2.2对预计合同总成本不够及时和规范的对策

这需要财务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并且不定期进行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费用区分:(1)工程成本与期间费用等的界限;(2)已中标合同的中介费应计入工程成本,未中标合同的中介费应计入管理费用;(3)出现不需用及未使用固定资产时,其折旧应及时转入管理费用;(4)期末应及时对固定资产及存货进行检查,具备计提减值条件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相应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可能发生变化;(5)当合同预计成本超过预计总收入,应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等。

如何使实际成本及时反映到合同成本中主要有以下两点:(1)及时做好分包队伍的进度结算;(2)对项目部预计支付给职工的各项费用,比如节点奖以及领导班子年薪都要事先做好估计,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及时进行确定。

2.3对水电施工企业如何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中完工百分比法的问题的对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对策:(1)规范企业投标活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工程期间数量变化较大,要及时做好签证工作和补充协议工作,以确认增加的工作量对合同总收入以及预计总成本的影响。(2)施工企业不仅要考虑发包方或业主的资金到位情况,还要搞好工程质量和安全工作,防止对方不施欠工程款的理由。同时,还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平时做好工程量的签证工作,并且归档保存好各项资料为以后借助法律途径提供有力的证据。

2.4对其他问题的解决对策

(1)通过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采取多培养一些骨干和提高各项目业骨干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2)对于工程由同一工程局或集团公司内部分包后都执行建造合同准则而造成双方报表上收入和成本不相等的问题,这需要工程发包双方、各工程局及集团公司之间相互沟通和协调,同时也需要报表上报制度的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总之, 水电施工企业在执行建造合同时,会面临很多困难。为此需要我们积极面对,积极协调,从而更好的适应新准则的各项要求,更好的服务于水电施工企业。 [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

一、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是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围绕所有耗费而发生的制造成本、各项费用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1.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价格关系日益明晰的今天,企业只有加强成本管理,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成本管理水平领先于同类企业,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2.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企业的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有着紧密的“血肉”关系,成本管理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的。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切损失和浪费都可以从成本上反映出来,都可以通过成本控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汽车企业只有重视成本,运用成本管理,加强成本管理责任制,层层加以落实,严格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经过多年的竞争发展,成本管理水平已得到较大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对产品研制周期的成本管理

一款车型的研制周期包含产品规划、开发设计、生产准备、批量生产四个阶段。产品成本的70%-80%在研发之后就基本形成,后期也只能进行一定的成本改善。虽然成本改善可以通过后期的努力尽量避免生产过程的浪费,但先天的缺陷却难以弥补,成本改善的成效非常有限。但有的企业却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后期的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的方法很有限,主要是节约,减少浪费,而对研发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效的成本管理应该是全面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这种片面的只关注事后管理是不能达到有效地成本管理目标的。

2.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过于依赖财务部门

目前,大多数企业依靠财务人员去管理成本,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更注重成本核算,利用报表中的数字去进行成本管理。这种做法虽然对降低成本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归根结底成本核算只是成本发生后结果的体现,绝不能以成本核算来代替成本管理。

3.采购成本控制不力

成本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分,而企业在采购时往往只看到了产品价格这种显性成本,忽视了采购流程管理、供应商管理等隐性成本。

(1)采购流程冗长

许多企业虽然采购管理制度健全,采购程序严格,但是由于流程繁琐、复杂, 导致在签订采购订单、合同审批、报销结账方面浪费了许多不必要时间, 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结果造成无形和有形的采购成本不同程度地增加。

(2)供应商管理制度没有体现其真正作用

供应商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供应商的筛选、资信评估、合作评估及合作制度等, 而许多企业现在并未真正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第一, 一般企业内部供应商管理机制形同虚设, 对供应商缺乏真正的评价, 考察的内容仅局限于价格, 考核工作也只是走走形式, 根本不能体现出供应商考核的真正意义,以至于在真正运行中使企业遭受损失。第二, 平时对供应商的产品及服务状况也没有记录和评估, 产品及服务得不到及时改进。第三, 对现有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 使得新的供应源的开发工作没有进展, 缺乏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机制, 在物资供给方面得不到新鲜血液。第四, 与供应商之间都是短期合作,一笔归一笔, 每次都是价格取胜, 这种合作关系虽然具有竞争性, 但缺乏长远规划的眼光, 不利于企业战略供应商的培养,严重者会导致恶性竞争。

4.生产成本控制与管理不善

生产计划和物料计划不协调。生产计划和物料计划不协调导致生产不连贯,降低生产效率。生产计划来源于销售订单和预测,而销售部门的销售预测往往准确度很低,这导致生产计划变更频繁,生产线原有的计划被打断。反之,物料计划也会影响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安排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物料计划的及时性,造成物料计划总是滞后于生产安排,常常使生产线不是停工待料,就是紧急更换生产品种。

5.销售成本控制不力

售后服务实质上是企业对顾客的承诺。承诺的服务越多,成本也越高。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完整的服务体系,但很多企业并没把售后服务的维修备件损耗处理作为产品销售显性成本的一部分,因而产品营销、策划、制造者不必担心售后维修成本。其结果是销售定价的规则被扭曲,轻质量、重采购成本导致返修率上升,部件品种太多、通用性差导致维修备件库品种太多、数量居高不下,服务成本上升。

当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不仅要提高自身研发能力,更要重视自身的成本管理,在取得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取得成本优势。因此要认清自身成本管理的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而进行改进,以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机场;造纸;三同时;问题;建议

机场是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一个行业,但是机场的“三同时”验收监测又与工业生产类项目有明显区别。造纸工业是制造各种类别的纸制品的行业,是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同时,造纸工业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工艺复杂、资源消耗量大、产生污染物多的工业。本文主要针对机场和造纸项目竣工“三同时”验收监测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1.机场

1.1验收监测存在的问题

1.1.1机场噪声监测人力、物力不能满足要求

按照标准监测方法的要求,机场验收噪声监测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承担监测的监测站的监测人员及噪声仪都难以满足要求,存在持证人员不足,噪声仪不够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预备30~40台监测机场噪声的专用仪器,还要有60~80专业人员同时参与,对大多数监测站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仪器要尽可能选择参数统一的,很多监测人员以前没有监测过机场噪声,必须进行培训,因此前期的人力物力准备和培训,也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1.1.2机场噪声监测数据准确性受过多因素制约

(1)监测人员经验不足,机场噪声监测对多数监测站均存在经验不足的现场。

(2)监测仪器难以统一,租借的仪器难以受控,而且长时间监测对声级计和电池要求较高,部分声级计在太阳暴晒的情况下可能因发热而停止工作,也有可能因为有时电力不足,读卡器故障不能读入等等。

(3)现场监测工作量过大、数据量太大,难免会出错,同时又有些不合理数据要人为剔除,又一次增加了偏差。

(4)监测周期过长,测试环境难以保证。遇到周边发生突发性噪声,该组数据就要作废;飞机起降无法控制,有时飞机航班间隔太近,也会使两班飞机噪声叠加或者无效等等,更多的是会遇到不适合监测的天气状况。

(5)《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GB9661-88)(以下简称“测量方法”)中未对下列细节作出详细的规定,致使在监测过程中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可能造成同类项目监测结果的类比性不强:

①未规定具体的测量位置:测点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标准规定测量点应在“开阔平坦的地方”,该概念太宽泛,在实际操作时有较大的随意性。

②未规定测量时间:按照兄弟省市站的经验要求测量时间为3分钟,实际测量过程中发现从机场塔楼看到飞机时到飞机落地停稳时间为1分12秒左右(晴天时);飞机从起跑到升空消失的时间为1分30秒左右(不盘旋时)。由此可见测量时段过长受环境噪声(交通、广播、狗吠等)干扰影响的可能性较大,而测量时间过短又可能不能涵盖飞行的全过程。

③未明确“离跑道近的测量点”的具体评判标准:在测量方法中有“读取一次飞行过程的A声级最大值,一般用慢响应;在飞机低空高速通过及离跑道近的测量点用快响应”的要求。而对于近距离的判断存在很大的人为性。

1.2对策及建议

(1)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机场验收监测的技术规范,规范机场噪声监测;

(2)缩短机场噪声监测周期,减少监测点位。

(3)组织科研攻关,建立机场环境噪声模型。

借助流域水环境模型经验,相比而言,机场建设、飞机起降噪声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建立机场环境噪声模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机场验收噪声监测时,只要结合选取部分点位进行实测及验证,借用机场环境噪声模型进行滤定,可以在使用较少监测人员和设备下获得较准的机场环境噪声。

2.造纸行业

2.1验收监测存在的问题

2.1.1脱墨污泥贮存问题

采用进口废纸为原料的大型造纸企业,产生的脱墨污泥属于危废,其产生量较大,而有资质处理脱墨污泥的企业相对较少,一般要求建焚烧炉焚烧处理或综合利用。但有些企业各种原因未配套建或延后建焚烧处理设施,而是暂存在贮存场内。脱墨污泥贮存场所是否应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79-2001)中“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地表水域150m以外”的要求。

2.1.2部分监测指标监测分析困难

在采用含氯漂白工艺的情况下,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进行废水中可吸附有机卤素、二恶英的分析。但只有极少数监测站具备该项目分析能力。

2.1.3废水排放量的核定

制浆造纸行业敏感度高,主要问题体现在废水量大,且废水生化厌氧工艺中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

2.2对策及建议

(1)验收监测时除对该脱墨污泥暂存场所是否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79-2001)外,还需对暂存量进行核实,检查该暂存场是否满足正常生产期限内的贮存要求。

(2)针对大型多种原料、多种产品和多车间企业,按照财务和税收报表要求,一般企业的生产月报比较详实,也便于管理。从环境管理方面看,总量控制和排污收费多数以月为核算单元。因此,制浆、造纸或制浆造纸联合企业的原材料使用量、产品产量等,以法定月报表核实监测期间的上报的原材料使用量、产品产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计算出各类产品的日均产量。对于废水排放量的监测,采取核查企业用水总量,通过水平衡,结合在线流量计。核查出废水排放总量。同时添购适用于废水明渠与管道监测的现代化流量计。

(3)建议在验收监测时对废水处理工艺的停留时间掌握好,关注恶臭监测。由于原材料含有物质不好界定,也会造成每批次焚烧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不同,建议监测过程中及时了解原料情况,关注其中含有的重金属污染物情况。

参考文献

[1]谭芳.造纸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报告编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3):31-31.

[2]唐慧,张鸽,陈文华.关于如何做好造纸项目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三率”核算的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2010(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