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学及劳动实践教程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学及劳动实践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学及劳动实践教程

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框架;劳动与技术教育;思考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劳动课程与技术教育课程归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同时,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于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但是,对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高度的反思。本文就是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很多小学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小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依据相关规定,小学院校综合实践劳动课程需要保证每周三课时,但一些小学院校在劳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将小学劳动和技术教育与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领域相融合,并且只有一个课时。这样的课时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是不相符的,很多教师对此也很茫然,因为多领域的融合不知道教学活动的开展该如何下手,甚至一些教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采取忽略的态度,基于此,小学院校对于课程设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不明确

以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学中以单独的课程存在,并且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框架下,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良好地呈现出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也变得更为广阔。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原本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了满足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融入综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使得很多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有所弱化,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不能融入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对于课程教学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思考

(一)提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符合课程教育改革的初衷,进一步扩展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虽然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于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之下,但是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时也需要保证,同时还需要安排专业的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使得劳动与技术教育得到了重视,没有对课程教学改革造成不良影响,还能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到位,小学教师不必再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感到困惑,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落实探究性学习,健全和完善劳动技术教育体系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课程教学改革后,劳动与技术教育教材的征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很多的小学院校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科应用的教材并没有征订,给教师教学活动的落实、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阻碍。因此,小学院校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是教育工作人员要注重创新,以小学院校的特色为基础,创建符合小学院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体系。教育工作人员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落实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确劳动与技术学科的地位,同时也促进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院校和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而促进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扩展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更好地保证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中学生素质 学工实践 办学成效

一、引言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承担着国家未来富而强的建设重任,关乎着国家的兴衰。由于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少生、优生国家战略的影响,新生的一代是生活在温室中的,他们往往少了老一辈的人(同龄时)奋发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已经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尤其是即将面临以后择业、就业、大学该如何选专业的思考的高中生,一直从事学校学习,对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生产制造、对自己所学和学习东西的实用性、应用性及未来职业的定向,等等,都充满迷惘。如何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如何让他们适当了解和体验父辈们所从事的劳动、亲身体验产品的生产制造?如何让他们了解所学知识怎样转化成生产力?如何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有一个切入点?本文提到了中学生学工素质实践。并通过青岛市每年8000高二学生在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学工实践的实例,论证了中学生学工实践的成效和积极意义。

二、学工内容

青岛市里所有学校高二的学生每年下半年,都要依次在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学工实践。学工人数,每年8000多人。学工时间为一周。每个学生的学分共为10学分,由学工带队老师给出,最终学分要记入学籍档案。

学工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安全教育。

主要让他们了解生产设备、工厂秩序、安全知识等内容,使他们了解生产,增强遵规守纪的能力。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了解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现状、组成、发展、功用,培养何种人才,以及培养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车间有很多不同型号的机械设备,他们以前都没接触过,学工过程要用到,安全注意事项很多,一一强调到位。让他们知道车间就是工厂,他们现在就是工人,他们要掌握最基本的工人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度,比如必须穿工作服、戴安全帽、排队进出车间,服从车间所有的制度,服从车间师傅的统一管理,按时完成分配的任务,等等。在安全教育期间安排一次社会调查,参观大型现代工业企业,并邀请企业专家进行现代企业文化讲座。

2.参观基地。

主要让他们了解现代加工制造的设备、组成、功能和车间的运行模式,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使他们有一个切身体会和思考,增进对实际制造业的了解。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主要有焊接车间、机械车间、机电车间、数控车间、汽修车间、模具车间等几个大型车间组成。带领学生依次参观,使学生对车间有一个立体、直觉上的了解,参观由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老师介绍和学生演示组成,让他们了解车间机器的运作和功能。

3.机械小产品制作。

这个环节是一个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及每一个模块编排都是实训基地老师们精心思考、研究和挑选的,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增强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内容安排的目的使他们在学习和实做的同时了解到当前制造业的发展和一些产品的设计制作流程,并能够亲身体验;同时了解当前一些产品制作所凝聚的劳动,对父辈和从事劳动的社会大众有一种敬佩感;学习平凡岗位的无私奉献和回报社会精神;使他们与自己所学的知识适当接触,并从中体会到知识转化成劳动力的过程,以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定位有一个切入点;机械小产品制作主要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达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目的。

参观完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后,每个班要抽签决定今后几天的专业产品制作内容、所在的车间和带队老师。由于部分产品的专业技术性较高,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得较少,对加工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基地带队老师要从本工种的现状及发展开始讲,尤其强调实做的产品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相关的识图、设计和制作的知识,并示范指导学生完成产品的制作。为了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有所学、有所获,做出的产品既实用又有技术性,制作项目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模块。

钳工制作:制作錾口榔头,制作酒瓶起子(很多不同的风格类型),制作小火车模型。

电子产品制作:装配迷你小音箱,装配调频收音机对讲机,制作数字万年历,装配语音控制小车,制作语音控制机器人。

数控加工产品:数控车床加工国际象棋子,数控铣床加工变形金图案,线切割加工帆船工艺摆件。

汽车一级维护:检查机油,更换发动机机油及机油滤清器,检查冷却系液面高度及其防冻能力,清洗空气滤清器及更换滤芯,汽车灯光的检查。

精细化工产品制作与日用品分析:洗涤剂的制备,护肤类化妆品的制备,食醋总酸度的测定,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

这些项目都是老师们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学东西,体验社会生活,体验理论实践结合,体验日常生活产品的制作等方面着手而精心设计的,具有非常好的社会实践性。

4.作品点评。

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认识,同时对优秀的作品有一个认识,让他们了解优秀作品和非优秀作品,它们的差距在哪?怎样改进?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自己找缺点并改进方法。

学生做完作品,指导老师们要给出最终的成绩,并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最后根据作品的情况进行总评,进行表彰。在作品表彰结束后,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自己带走留作纪念,让学生们对学工的锻炼的记忆更加深刻,强化了学工的意义。

三、学工的成效及意义

在学工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很高,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好,产品都能按时完成,车间安全运作良好。对学工的成效及意义,经过调查及多次和学生交流,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了当前制业的发展和一些产品的设计制作流程,并亲身体验。

学生反映产品的实做带队老师把相关的制造领域的发展、制造的新技术、制造涉及的范围,以及我国制造业的不足,以后他们努力的方向对他们进行讲解,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很多学生说老师在对实做项目进行讲解时,就设计流程、制作步骤一一给他们介绍,并且最终他们还亲身实做,扩展了视野及思考范围。

2.了解当前一些产品制作所凝聚的劳动,对父辈和从事劳动的社会大众有一种敬佩感。

在产品制作的每一个过程学生都亲身体验。一些学生的产品作废了,学生们也深有感触。在学工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意识到并不是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报,或者有时付出很大努力只取得一点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加倍仔细才能成功,使学生看到产品涉及的劳动价值。学生们说,这次实践活动使他们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人有了一种敬佩感,并表示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要学习工人们这种有所担当的责任感。

3.与自己的知识适当接触,并从中体会到知识转化成劳动力的过程,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定位有一个切入点。

在产品的制作流程中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又运用到以前所学到的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比如读图时许多几何标注他们要懂,加工制作过程很多计算他们要会,精细化工产品制作中一些化学反应要用,等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精度及质量。

学生们都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感到以前所学的很多书本上的东西都很实用,并且第一次明白了知识转化成劳动力的过程。

学生们说,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他们想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他们现在会什么,不会什么,想干什么,现在应该怎样去努力,等等。这使他们未来职业的定位有了一个切入点。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说以后不会干这个,说很累。由此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想干的适合自己的职业,提前思考职业规划的职业问题。

4.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学工作品需要他们亲自动手或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最后留作纪念。因为学生平时很少动手,并且不少好吃懒做,这种训练增加了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学生们都兴奋地说,他们手中的产品都是他们自己做的,是他们亲手创造的奇迹,说他们很有成就感、自豪感。这激发了他们的主观创造性、自觉劳动性,寓学于乐性。

5.学习平凡岗位的无私奉献和回报社会精神。

因为还处于学校学习阶段的他们最终要回到社会中来,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要在平凡岗位上从事平凡工作,所以让他们提前体会到平凡岗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回报社会的精神,能够为他们今后将要或想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更激励他们为了将来的职业规划在现在的学习中更加奋进。学生们说,通过这次学工实践活动,他们看到了工人师傅们在平凡岗位的无私奉献,这让他们认识到现在要更加努力学习。

四、结语

参加过学工实践的学生都在谈论通过学工实践他们今后将要或想要从事的工作并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同时他们也很敬佩师傅们那种乐于奉献的精神,这是他们将要学习的。他们最终都要以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他们表示他们将会好好学习,以最好的方式回报社会。最好的方式他们虽然没具体说出,但是通过这次学工实践,他们已有了方向。

通过以上对中学生素质教育学工实践的成效和意义的总结可以看出,中学生素质教育学工实践对当前的中学生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并且具有长远意义的实践活动,它对当前中学生的影响积极而有效。

参考文献:

[1]学工实践教程编委会.学工实践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

[2]粟媛.实践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N].文汇报,2007.8.2.

[3]孙克信.调查研究活动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焦金满.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72.

篇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全国统一鉴定开展以来,累计有48万人次参加二、三、四级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鉴定;另有2100多人获得一级(高级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

2006年是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全国试点性鉴定的第三个年头,在前几年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参加鉴定考试人数又有较大增加。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项目办负责人介绍,2006年参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三、四级全国统一职业鉴定的人数达到16万,比上年增加近10%,成为全国统一职业鉴定中人气最旺、人数最多、持续最火爆的职业;一级人力资源师试点扩大到广东、湖南等省市;不少人力资源及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也积极参加了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鉴定。

2007 年将扩大一级试点范围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是如今少数几个行情持续看涨的职业之一。调查显示,目前大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总监月薪一般高达20000元,人力资源管理师月薪一般在12000元左右,最低不少于8000 元,薪酬经理、招聘经理为6000~12000元之间。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鉴定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有关部门将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关键环节,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根据新修订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版)》,建立内容切合标准、形式丰富,分类科学的题库;二是启用新的教材,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师队伍素质的变化及近几年职业鉴定中发现的问题,项目办组织专家对原版培训教程做了全面的修改,重新设计了框架结构,除保留了各个章节部分内容外,增加了很多新知识和新技能,特别是对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做了较大的修改,弱化了公文写作、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增加了组织行为学等专业内容,所占比例也进行了调整。三是保证培训鉴定的质量。按照各项培训、鉴定、考务要求,严格各项监督制度,把好质量关,打造高含金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师。

参加职业鉴定者两大注意事项

根据鉴定工作的进展和实际情况以及新修订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有关部门组织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有关专家,编写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第二版)》(以下简称《教程》)。《教程》紧贴《标准》,在内容上,突出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结合了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突出了职业培训特色。在结构上,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活动的领域,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分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四个级别进行了编写。《教程》的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对应《标准》的“基本要求”;各级别的内容分别对应于《标准》中各级别的“工作要求”。《教程》对原版培训教程做了全面的修改,重新设计了框架结构,除保留了各个章节部分内容外,增加了很多新知识和新技能,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培训,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推荐辅导用书。

篇4

关键词: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74-01

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环境资源调查、畜牧、养殖,还是花木栽培,都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都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都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和探讨。只有通过实践实习教学,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实习中,在实践实习中观察和发现客观现实与原有理论的矛盾,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理论。

1.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的意义及现状

中职院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更是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作为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搞好第二课堂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活动,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思想水平。通过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我国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存在的问题

2.1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一些学校和家庭固守片面发展的取向,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仅仅理解为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忽视社会实践实习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与力量。很多学校不顾教学大纲的要求,长期不开设劳动实践课、劳动技能课,不注意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大大抑制了学生个性、劳动技能、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中职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

2.2 学校对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部分中职院校对加强和改进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认为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摆上学校的重要日程。

2.3 中职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效果不佳。绝大部分学校在学生学习期间会组织并安排其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学习到了实际知识,但仍有少数学校未组织社会实践实习,有些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部分由学生自行安排,而学生大部分由于单位不接收、不愿实践等原因未能真正参与实习。此外,部分学生在自己寻找的实习单位未能接受专业培训,在公司实习基本是"打杂",无工资或补助,实践效果较差。

2.4 学生未能真正深入参与实际工作。很多学生在实践实习期间主要是参观,实际工作偏少,对专业学习及能力培养作用不足,学习效果一般。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多数安排在最后一年中,在校需要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实践的目的要求也远不止参观车间厂房,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际工作才是重点所在。

2.5 流于形式,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总体策划与实施。在中职生社会实践前,缺乏针对社会实际和群众所需的调查研究,仅仅按照中职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来安排社会实践。例如: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实习简单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等形式。这样的社会实践实习,不仅无创新,甚至会给提供实践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增加负担,也不受群众欢迎。在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中,参观为主,动手为辅,实践内容与中职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达不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做实事的目的。另外,在社会实践实习的总结报告中,缺乏实践实习的升华。

3.对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工作问题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的计划。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是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中职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

3.2 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态度的引导。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应付了事,对此,应加强中职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完善专业学习的重要过程。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身认识到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效。

篇5

关键词:通用技术;实践;劳动技术课

一、我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一直以来,我校秉承着“人文关怀立校,科学教育兴学”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了一批社会精英,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许多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仍然缺乏独立自主、实践创新的能力。从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改,按照课程设置安排,每位学生都要学一门必修课——通用技术课,我校积极响应,安排高二年级每周两个课时的通用课。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实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的一门新课程。

二、通用技术中实践的特殊性

通用技术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劳动技术课程,劳动技术课侧重对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要求,比如烹饪、养花、修自行车,全部学生使用一样的工具制作同一个作品,而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观察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操作性学习和开放性设计的需要,让学生有机会操作和使用在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能力范围内所能使用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技术实践。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学生可以探寻不同的解决方法,可以设计许多设计方案,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把封闭的、呆板的、纯劳动技术课变成开放的技术设计和探究课。

三、开展通用技术实践活动必备的硬件和软件

1.硬件方面:必须有专用的通用技术实践室

通用技术实践室不同于普通的理化生实验室,不仅是学生做实验的地方,还是教与学、讨论与实践的场所,更是学生自主认知的重要场所,既具有专用性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实践室的环境设计。通用实践室的环境设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素材性的,另一类是条件性的。素材性环境包括下面几类:仪器设备类、作品成果类、与技术有关的资料类,标语、贴画、光荣榜等。条件性环境包括:教师的课桌椅、讲台、书写板、多媒体、仪器设备、保护工具、医药箱、灭火设备等。在建设实践室环境时,不能顾此失彼,要全面地进行考虑。

2.软件方面:需要具备一定工艺素养的教师

课改时,在大学师范院校并没有开设通用技术专业,所以许多通用技术老师都是半路出家,边教边学,特别是工艺方面,许多工具老师自己也没有接触过,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不管在钳工、车工还是木工都应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教师提高工艺素养有许多途径:比如参加专业培训,到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参观学习,多看一些书,如《钳工》《车工》《木工》等。有些书附带光盘,是很好的学习资料,还可以到工厂向老师傅请教学习。

四、立足于通用技术实践的教学尝试

1.加强学生合作,构建和谐课堂

每个学期开学初,我都会先让学生以4~6人组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要合作进行每一个实践项目,互相配合整个学期。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课堂创新教学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有效地发挥小组学习功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实践项目载体的选择

根据课标要求及实践操作所要达成的目标及实践操作所涉及设计过程的范围,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每个学期要有目的地选择2~3样设计项目,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各种各样丰富的设想变成现实。我校比较常做的项目有:KT板相框制作、PVC台灯设计、多功能笔筒、小凳子、木结构床上书架、桥梁结构设计、扑克承重结构设计、手摇发动机控制的设计等。

3.实践活动成果及表现形式

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四年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人数逐年递增,作品由简单的手工制品过渡到具有一定技术性和创新性的作品。随着实践室的不断完善,学生参与设计的热情也大大提高,更有发挥创意的余地。作为通用技术教师,我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自由度,提供实践室的设备资源,以“创新作品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等活动形式征集学生作品,评选优秀作品,并进行适当奖励,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并努力将这些设想表现出来,应用到生活中去,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宿舍用自动粘发器”“简易测地震仪”“自旋转台灯(热能)”等,并推荐部分优秀作品参加上一级的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一点成绩。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通用技术教师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我校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在不断地摸索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同行也能分享自己的经验,使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渐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技术与设计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技能 职业资格 就业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此,职业学校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学识的基础上,更应注意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踏入社会时既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获得必需的技能知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充分认识国家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意义

国家实施的职业技能鉴定,是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评价与认证的活动行为。其目的是改革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和学历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学校的教学改革,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以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学校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是为了开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学制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并重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应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走出固有的办学模式,推行职业技能鉴定,使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学历是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构成职业资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创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因此,我们对两者应有明确的认识。目前,我国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脱节现象,将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目前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状况

从近年我们在职业学校中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本身还存在诸多问题。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存在着脱节,且各成体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教学大纲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应职业规定内容不相符

职业学校各专业执行其教学计划、大纲,而相应各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却有其自己的鉴定标准、规范。 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应工种鉴定规范的内容不相符。

(二) 教学活动组织与职业技能鉴定规定要求不同

教学活动组织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配比率不同。很多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按照理论与实习教学的比率(6:4)编配,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则要求被鉴定者不但要掌握本工种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本工种的技能知识(包括操作技能,工具、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安全知识及其他),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各占一半,主要侧重于技能知识的掌握。

(三) 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规范脱节

近年,学校虽然也进行教学改革,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这些教学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改革,没有结合和渗透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的内容。

学校在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时,因其所授内容不能全面涵盖鉴定的内容,在技能鉴定时不得不对有关的知识再进行系统的培训,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重复和浪费,同时学生通过鉴定获职业资格证书率比较低。

(四) 职业教育的师资质量数量不足

从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职业教育师资不足。缺少熟练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教师。而现在的老师还不能从单纯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中脱离出来,造成现在的职业教育与单纯的学历教育没什么区别。同时,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对职业技能人员没有科学的测评方式。此外,职业技能人员的待遇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五)学校实训设备陈旧数量不足

有些学校对职业教育中实训课不够重视。学校在操作技能教学设备、设施、实习演练场、实验室、仪器等硬件建设不能适应时展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缺少投资力度。

三、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相结合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完整的体系。而各学科、专业也有相应的教学体系,具体到各个职业(工种)均有其教学计划、大纲。就职业技能鉴定来说,各职业(工种)也有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为使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首要的问题是各专业教学计划、大纲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结合、渗透、互补的工作必须尽早开展。

(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国家职业分类相结合

职业技术院校现行开设的各个专业一般涵盖一个甚至多个工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一个或多个工种工作。而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专指某个职业(工种),是对这个工种进行的专项的职业资格认定。这样,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的结合,应充分考虑就业去向和明确这些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而后才能确定这个专业与相应的某个鉴定职业(工种)相结合的问题。

(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相结合

学校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都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实践教学分实习、实验、校内演练、设计、大作业、岗位技能训练等环节,其中,各门课程以及实习、实验、技能培训等均有各自的教学大纲。各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也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三部分,技能要求包括操作技能,工具、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安全知识及其他三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里都包含着若干条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

从以上分析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做到职业技能鉴定和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必须使对应职业(工种)的教学大纲与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各职业学校要根据教学计划在保证教学整体改革思路、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周数、实践教学周数的前提下,发挥各校的特长,办出特色。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允许在课程内容、教学环节、进程、学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教学活动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如某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相互对应,也就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包括的部分与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的部分的对照。对不统一的部分,应经过论证加以修改,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既符合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大纲要求,又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而后形成各门课的教学大纲。在制订实施教学计划的时候,尤其是在制订实习操作技能训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大纲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结合,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掌握职业技能鉴定的部分要求内容,可达到事半功倍、节约教育资源的目的。

《劳动法》规定了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新生后备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形式。在职业院校毕业生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职业院校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双师型”师资。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大操作技能的设备、设施、场地的投资。总之,职业院校的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就业相结合,是一项复杂而十分有意义的系统工程,是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好好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加紧教育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体系,办出职业院校的特色,走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刘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培训》.2003(6)

[2]杨世珍.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现代技能开发》2004(4)

篇7

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市第一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顺利结束了。首先,我代表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向全体学员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劳动技能,取得了育婴员职业资格,今后就可以运用自己的劳动本领来回报社会,同时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感谢*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为举办这期育婴员培训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培训班取得了预期的成绩。第三,感谢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六区人口计生局,感谢你们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保证了这期育婴员培训班的顺利进行。

一、培训班基本情况

这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是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出资,国家人口计生委早期教育基地*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培训班于11月5日开班,来自*市6个主要城区共33名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母亲参加了培训。在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中,*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着重训练学员的动手实操能力,在《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教程》大纲的指示下,引导学员们分别从婴幼儿营养搭配、婴幼儿动作技能发展、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护理、婴幼儿行为及人格培养、婴幼儿心理发展、婴幼儿早期课程等方面深入地学习了0-3岁婴幼儿的科学教养方式。每一位学员都在实操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实践,对婴幼儿主、被动操,亲子游戏等教学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使每一位学员通过培训都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育婴员的能力。培训结束后,有29人顺利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了由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育婴师(五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其中2人理论考核未能通过,获得由*市就业训练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另有2人缺考),考核通过率达到了93.5%。

参加培训的学员对本次培训学习感触很深,认为通过本次培训使自己掌握了系统、科学的育儿知识,填补了自己在婴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空缺。通过考试取得的职业资格认证更为自己将来从事婴幼儿养护、教育方面的工作扩宽了渠道,能够更好地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再就业的机会,可以重新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学员们对于承办方--创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培训组织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授课老师的课堂讲授能力、专业水平良好,培训反馈评分达到93分(满分108分)。

这次培训工作得到了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六区的大力支持,在年终考核各方面工作特别忙的情况下,这六个区人口计生局抽出时间开展对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人员的宣传发动、征集报名、资格审查、名单汇总上报等项工作,使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件造福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好事,也帮助我们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为下一步全面开展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扩大覆盖面,使更多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受益

在第一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明年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准备将这件造福于贫困计划生育家庭的好事、实事继续做下去,扩大覆盖面,使更多贫困计划生育家庭受益。具体设想是:在各区、县级市各举办一期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育婴员培训班,吸收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计划生育家庭的育龄对象参加培训。只要各区、县级市人口计生局组织人员,我们可以送教上门,把学习班办到贫困计划生育家庭的家门口。这样,一来可以让更多贫困母亲参加学习,享受到社会的关爱;二来可以方便贫困母亲就近参加学习,便于照顾家庭。只要是属于低保、低收入、无业、失业的计划生育家庭,又愿意学习育婴员劳动技能的,费用都可由市人口福利基金会承担。

(二)广开筹资门路,争取更多资金造福于民

篇8

关键词:民工荒 集体谈判 缺陷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一、“民工荒”与集体谈判的内在联系

2004年以来,在我国曾经是“民工潮”风起云涌的珠三角出现了前所未闻的民工短缺,之后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甚至中西部地区也相继出现了“民工荒”。实际上近几年我国的劳动力需求总量并未增加,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导致大量农民工放弃到沿海城市打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沿海地区多年来的低工资和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太弱而迫使农民工回流。农民工自发集体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推动劳动条件和标准的提高某种层面上可以看成是我国当前社会状况下集体谈判制度缺失的被动表现。实际上,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可以就工资等福利待遇与企业主进行协商。由此而见,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从农民工看,单个劳动者过低的劳动待遇和劳动条件与需要他们通过团结方式与企业进行集体谈判来提高,另一方面也有集体谈判实施的法律制度保障。可集体谈判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却是由农民工离开打工城市而引发的“民工荒”带来的。这种现象应该引发人们的思考,因为这种被动的规则并不像法律一样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它受制于许多情况,在现阶段的表现就是经济的回暖导致对工人的大量需求,此外媒体大篇幅报道加上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么农民工的“用脚投票”也不一定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引发其他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状况。

二、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主要缺陷及完善

(一)集体争议权缺失的集体协商

集体谈判以争议权的公平授予使劳资双方具备决定劳动秩序的均衡力量,从而使集体合同的自由、平等之基础得以保障。但是我国的集体协商则与之不同,它是在否定劳资双方争议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意过程。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是一只“无牙的老虎”,体现为劳动争议当事人只能协商解决。宪法、劳动法、工会法均没有规定工会或者劳动者有罢工权、集体怠工或者其他形式的争议权,因此集体协商没有劳资双方的组织力量制衡。在劳资关系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应当明确允许劳动者利用谈判、罢工等合理的维权方式自助自救。实劳动领域内的罢工,是劳动者实现自我救济的常见手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从法律上确立了工人有罢工的权利,以防止和制约雇主不当侵犯劳动者权利的行为,并通过规定罢工条件以规范罢工行为。实施罢工立法,是正确处理劳资矛盾、有效发挥政府作用、长期稳定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有效法律举措。

(二)集体协商没有决定权

集体谈判是劳资双方自主决定劳动条件,即集体合同的内容应当是双方合意的结果,应当是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相互表意并达成一致的过程。虽然国家应对工会和雇主团体的集体谈判进行宏观控制,但同时也该尊重劳资双方的谈判自由。但是我国集体协商达成的合意的生效要件是政府审查和批准,并且这种审查并不是形式上而是实质性的,审查的标准不仅是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规章,这使政府意志得以直接确认集体合同的有效性。可见,我国的集体协商制度中集体合同合意的基础并不是劳资双方团体意思自治,而是在政府意志基础上的非自由合意。政府在推动集体谈判时应该发挥“有限”的作用,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可以协调、沟通、指导和监督,但不能决定集体谈判的内容。推动集体谈判机制建设,一方面应该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规章,对企业开展集体谈判进行督促;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情况,通过集体谈判劳资双方充分合意来确定劳动者工资水平。

(三)集体谈判之“集体”无力

集体谈判主体是在团结权基础上缔结的劳资双方的利益代表团体,集体谈判必须建立在相对独立和强大的劳资组织上,我国无论是宪法还是其他法律均未承认团结权。集体谈判是以劳动者享有团结权为前提,以行使争议权为保障的,它所体现的是劳资双方自治的理念,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工会和雇主组织的独立和发展,离不开现行工会模式的改革。独立工会的独立活动是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发挥作用的前提要件,集体合同制度在我国之所以没有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国工会缺乏独立性,因此其代表力和行动力都不足以对抗用人单位。因此创新工会组织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工会干部“不敢谈”的症结问题。针对一些企业工会干部,特别是工会主席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企业经营者,在开展集体谈判时缺乏必要的“硬度”的问题,可以探索在县区一级建立行业工会联合会,建立健全行业工会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此外还应尽快建立起专业的集体谈判指导员队伍,应加大力度,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训。

参考书目:

1.沈同仙:《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版.

2.郑尚元主编: 《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版。

3.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董保华:《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篇9

摘 要:企业用人指导是解决目前企业“用人难、招工难”的有效方法,是提升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突破口之一。中小企业用人指导属于职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结构性的就业矛盾问题,也是中小企业自身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重要途径。本文客观分析了当前珠三角中小企业用人存在的误区,提出了有效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相应途径,对中小企业科学合理用人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 :职业指导 中小企业 企业用人指导

一、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背景

近几年中国就业已经步入了新的时期,在解决本属于中小企业自身的“招工难”问题上,政府应发挥何种作用是当前公共就业服务中面临新问题;其次随着中小企业用人的新阶段,过去劳动力供给充沛时期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中小企业买方市场单方面决定的用工模式在新时期是不适应的,这种传统的用工制度和招工模式已经被打破,但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新时期的用人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招聘渠道和招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招工用人制度需要与当前的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变化同步进行升级换代,使之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更新相适应。同时也要求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的职业指导必须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政府能够不断深入落实到中小企业中,切实了解中小企业用工情况和遇到的难题,以备更好的为中小企业用人进行指导,有效化解当前招工难的问题。

二、目前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职业指导认识不清,影响了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开展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而中小企业用人指导则是职业指导中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珠三角地区,职业指导深入到中小企业还才刚刚开始,中小企业也只是大概的了解职业指导的表面概念,对职业指导没有真正认识,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把职业指导误认为是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在用人指导上也是认识不到位,把用人指导普遍当着是中小企业普通招聘和安排招聘到岗,职业指导人员并没有运用到用人指导的九个步骤,例如:了解用人单位情况、介绍招聘方式、确定招聘方式、落实招聘计划、了解劳动关系、了解合同执行、问题分析、提出建议、协助制定方案。影响了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开展。

2、对职业指导不够重视,影响了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开展

随着职业指导的重要性逐步升级,目前,珠三角一小部分中小型企业建立了职业指导办公室,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职业指导几乎为零,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办公室,也没有配备专业、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然在这一小部分的中小企业中也存在一个严重的“形式主义”现象。不少中小企业把用人指导工作看成是一项上级交给的任务,开设职业指导办公室也只是摆个位置。据2013 年2 月份深圳市一项对中小型家具企业开设职业指导的情况调查显示,有设立职业指导办公室的家具企业只有0.01%,其它的家具企业都没有设立,而又在0.01%的中小企业中,有职业指导师证书的也是寥寥无几。这样的数字证明了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职业指导还是不够重视,这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用人指导工作的开展。

3、职业指导人员工作现状,影响了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发展

目前大部分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对象虽然局限于求职者和劳动者,但求职者和劳动者包含下岗失业工人、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职人员,应届毕业生等,对象众多,数量庞大。其中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就达到1.5 亿人。我省现有职业指导人员仅数万人,能把强度如此之大的工作做好已属不易,要另外再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谈何容易。职业指导人员对求职者的指导已经有多年的经验,对求职者指导的理论随之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并不常见,职业指导人员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经验显然不足。用何种形式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评价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效果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体系化、理论化,这还需要职业指导师经历大量实践,慢慢摸索前进。

三、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途径和对策

1、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指引中小企业开展用人指导政府应该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一方面落实对占大多数劳动力市场的再就业人员,针对性的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对接和政策引导工作,为一批批中小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做出切实的贡献。

政府同时还应强化对中小企业的用人指导,清楚地认识开展中小企业用人指导的重要性;职业指导人员应把握机会,澄清职业指导理念认识,认真区分职业指导和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向同行学习,把先进地区的经验引入工作中;勇于创新,开创新的方法、技术、工具和新的工作思路;用心服务于中小企业用人指导,挖掘中小企业的用人需要,结合中小企业的需要创新用人指导。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用人指导还处在起步状态,职业指导人员还得用心去开拓、努力创新,使职业指导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和重要性。在开展用人指导的同时,密切结合职业胜任要素,促进中小企业人员的人格特征与职业岗位匹配。职业胜任的要素包括:一是知识水平;二是技术能力;三是个人特质,;四是动机水平。符合这种要求,才有可能在职业活动中获得优秀的工作绩效。不同的职业对于个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特质,只有在适于自己的职业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作用。

2、加强职业素质要求的指导,实现人员价值观与中小企业匹配

中小企业应从思想高度上应树立和深化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的第一资源的人才理念。在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学会以员工为本,让员工在企业中受到尊重和找到归属感,尽最大努力为中小企业留住人才,避免人才的恶性流失。同时,利用劳动力市场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以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观念来统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职业指导人员要根据中小企业用人情况,指导企业健全培训体系,定期开展适合中小企业职工的培训,根据《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的理论和知识、《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工作内容的五大部分的技能技巧,加强员工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指导,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中小企业通过培训和教育在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的同时,自身的竞争力也会增加。

3、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构建和谐的劳企关系

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所以,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中小企业文化一旦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现在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劣,中小企业单纯的依靠资本和资源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硬实力并不是那么的可靠,而文化软实力更成为中小企业在逆境中发展的动力。

4、重视企业校园招聘,更新招聘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校园供需见面会会出现多种形式共存的局面,今后,校园招聘中将会出现更多的同地区、同行业和同部门的招聘。高校除了现场招聘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随着各个有关职能部门的进一步协调和合作,网络招聘也将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一个新途径。

中小企业应与高校充分合作,挖掘校园招聘的替代模式,建立“订单式培养”、“预就业”、“高校实习生计划”等就业模式,使中小企业招聘不再局限于举办招聘会的形式。 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战略合作的方式,与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为单位定向培养他们所需的各个层次的人才。特别是一些特殊专业如飞机维修工程、电梯维修等,这样可避免用人单位出现储备人才浪费的现象,降低中小企业的招聘成本。再如中小企业提前“预定”毕业生,高校提前“预定培养”人才的“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为中小企业提供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员工,也使中小企业能够得到自身满意的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节省了相当数量的培训经费。

参考文献:

[1]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曾雅丽,谢珊.大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董亮,余智超.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1).

[5]李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

[6]王红春,成照俊.我国人力资源培训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14).

篇10

本土文化的丰厚绵长,特色资源的得天独厚,这都为我们构建特色课程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地域资源,有助于师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丰富的风俗民情,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为当地音乐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意识,同时又更好地促进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院生源覆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50%以上,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特定的内容理解、风格把握和语言运用上的优势。在毕业以后,他们将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于当地的音乐教育事业,承担起收集、整理、保护、发展、创新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一、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学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能够扎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的有修养、能敬业、擅教学、会科研的优秀师资”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依托两个相关市级科研项目《乌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乌江流域民族民间与本科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提出了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融入教学,促使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路,对特色课程理念、特色课程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研究与改革,精心设计并有力实施了整体改革方案,在实际运用中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融合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逐渐建构了地方高校特色课程。

1 建立采风基地和研究所

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其自然奔放的气势、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流传千古,至今久唱不衰的鞍子著名的苗歌曲调“娇阿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那气势恢宏、凄婉动人,在深山峡谷里回荡了上千年的“南溪号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自然、参与者众的“摆手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花灯”,是我们主要的收集源。建立“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研究所”,承担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任务。

2 收集原始音乐资料

为了使学生了解民风、民情,能很好地学习本土民间音乐歌舞,我们长期组织师生深入到乌江流域地区采风,请当地民歌手演唱,请原秀山花灯剧团团长王世金讲花灯的发展及演唱特点,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赵毅讲民族音乐的研究,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张中笑教授讲音乐采风的具体方法,指导师生科学地收集原始资料。

3 资源整合

将师生收集的原始音乐资料和图片资料分类,综合汇总,汇编成册,并对其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实践性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讨。精选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聘请校内外专家、民间艺人作为课程开发顾问。

二、引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我们遵循“加强基础、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原则,以音乐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龙头,优化课程结构。在培养方案、大纲和教材上精心设计方案,注重实施效果,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 修订教学计划

在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融进研究成果,专门设置地方和学校特色课程板块,开设课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乌江文化概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赏析》。

2 修订教学大纲

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中通过图片、音乐、课件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音乐文化特质、音乐形态等特征;《钢琴》课程中融入乌江流域原始民歌伴奏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声乐》课程中融入原始民歌演唱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歌曲;《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原始民间音乐音调和节奏练习;《形体舞蹈》课程中融入“摆手舞”、“花灯歌舞”。

3 特色教材建设

筛选出优秀的原生态民歌60余首,分别由指导教师写出教学分析和教学指导,使学生把握演唱、弹奏中的基本技巧及风格。

如《钢琴》课中的武隆民歌《三月秧鸡》“教学指导”写道:“这是一首劳动号子,#C羽调式,从整个段落结构看,每段均停在属音上,只是到尾声即全曲结束时才落在主音上。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落音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呼应关系。在配置和声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采用D、T的配置来加强应和效果。配奏时应以柱式和弦为主,以强调劳动节奏。

《声乐》课对民歌《黄杨扁担》的“演唱提示及要求”:这首歌为稍快优美的单乐段结构,比较流畅规整,并用了很多衬词,达到补充和加强感情,反映百姓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目的。首先,注意演唱风格,从“人说柳州(即渝东南酉阳县)”这个地方到“姑娘好”这一句以借代手法来抒感,要唱得热情愉快,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其次,用简明的音乐语言准确地创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再次,最后的拖腔衬词乐句,一是要控制好,用假声收为佳。

同样是这首民歌《黄杨扁担》,当我们把它引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时,老师重点对本曲的音调、节奏练习要求进行提示:“此曲重点区分前十六和后十六,同时注意结束句中复大二度的音准”。

2005年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出版了,并且完成了《土家族音乐简介》讲义、《渝东南苗族音乐简介》讲义、《秀山花灯简介》讲义、《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及组合》讲义等。

4 更新教学方法

各教研室定期对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研讨、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对于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音乐,很多学生是从小听着长大的,加之我们采风收集,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再在理论上加以升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堂表演教学、观摩教学,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所教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经过六年的实践教学,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构建的特色课程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教材配套,教学直观,简洁易懂。

三、创建“研、创、演”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

音乐的课程讲授与实践教学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过程,对学过的理论进行验证,对实践内容与形式经过不断改革创新,使学生将学到的 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所以课程实践是完善课程教学的很重要的部分。

1 教改和科研紧密结合

通过教学改革有力地推动科研,促进了老师们积极从事对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学科建设研究,近年来,撰写相关教改论文150多篇,申报市课题5项、校级课题10项。科研促教改,教改出成果,相关课题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涪陵区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长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奖各1项。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同时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中,从2004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研究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就有30篇。

2 激发创作热情

通过自己收集原始素材,身临其境地切身感受,在拓展师生的视野、丰富想象的同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激发了他们大胆探索、勤于实践的创作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以致用,用然后知不足的求是作风。以原始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花灯》、《一把菜籽黑油油》、《闹五更》、《闹红灯》、《雪花飘》等,歌曲《苗歌》《美丽的黔江我的家》、《下四川》、《歌声阵阵像飞泉》等,古筝曲《木叶情歌》、《古老的希望城》等,管弦乐《花灯》等,应用在教学中,收到了好的效果,师生的创作能力显著提高。

3 建立艺术实践基地

(1)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在以基础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校,通过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授课水平。(2)培养表演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在以演出为主的文艺团体,通过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3)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指以训练学生的组织各种活动能力为主的文化馆等企事业单位。

保证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有场地、有舞台,同时定期检验教学实践效果: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每年举办“红五月合唱节”;每学期一轮年级音乐会;每年一次“三下乡”暑期艺术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