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教学才能永久焕发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搞好自学和认真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美术教学理念、美术基本功及相关理论。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教研活动。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写读书笔记。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及教学反思,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在市局五项考评检查中美术教育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通过本学期学习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以便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开展教学研究,发扬创新精神。
教育教学是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案,精心制作课件并结合班级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做好批改记录,认真讲评,及时反馈信息,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另外,授课后还写些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我认真组织科任教师教研,活动8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记录翔实。
三、辅导学生绘画,参加各级竞赛。
篇2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初中数学;教学;融入
基于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束缚,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一直以来都束缚于传统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之中,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一直扮演着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相应的数学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偏低。而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则能够为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的培养提供保障。
一、数学思想方法综述
(一)内涵与分类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指引学生如何学好数学学科并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方法、具备这一学习能力的方法论,以这一方法论为指导,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数学思维能力,并以该能力的应用来实现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探索欲被激发,以兴趣为动力来实现高效学习。以数学思想为出发点,在全面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并掌握相应解题思路与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逐渐具备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分类上,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整形结合、分类探讨以及问题转化这几种思想。
(二)实现数学思想方法融入的意义
作为数学学科的精髓所在,将数学方法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在具备数学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这一思维能力的应用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学科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也随之实现大幅度提升。从目前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现状看,基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加上学习难度的不断提升,致使学生学习的难度与压力逐渐加大,进而产生厌烦、自暴自弃的心理;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只能够掌握同一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单一且具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难以从根本上具备数学的学习与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为了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该学科的教学之中。
二、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一)实现在探索求之过程中的融入
在实际落实该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应是实现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只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才能够在逐渐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中具备数学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将这一方法论融入到探索求之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现对定理以及公式的推导,摸清因果间的关系,明确如何借助这一过程中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具备这一思维能力,为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二)实现在例题教学过程中的融入
数学学科教学的开展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例题为先,然后再进行相应类型习题的练习,并逐步深化这一知识内容,以循序渐进的提升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在例题讲解阶段实现数学思想方法融入的重要性,要从例题讲解开始就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这一方法论来实现对例题内容的归纳与总结,进而逐步促使学生能够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具备数学思维能力,能够适应教学节奏并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吸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这一方法论的分类标准,实现专题的讲解,促使学生具备相应类型的思想方法,并实现有效运用。比如:在实际进行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来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良好师生互动来确保学生思维能够跟着教学节奏走,并在讲解完例题之后引导学生实现对解题思路的总结,确保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够具备这一思维模式,并在逐步练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这一思维能力。
(三)实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融入并注重小结归纳的落实
在该学科的学习中,很多时候会出现教师讲解例题时学生能够听懂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但是一旦转移到习题训练时,学生面对知识问题形式的变化,就会无从下手,找不到解题思路。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未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学生没有把握住知识点的内涵与本质,相应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备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将这一方法论融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确保学生逐渐具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注重及时进行知识的小结,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以及相关知识内容的连接等,促使学生能够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该学科教学中,能够为提升学科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奠定基础,并逐步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日后该学科的深入学习奠定能力基础。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可将这一方法论融入到探索求之过程中、例题讲解过程中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并要注重小结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以充分实现数学思想方法在该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案例 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核心”,是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互助合作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已成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之一,也成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标尺之一.问题案例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的生动概括,自然也承担新课改能力培养的要求和任务.通过对问题教学活动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案例已成为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之一.广大初中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进程中,探究、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培养,问题案例的能力培养功效已经充分显示.下面我结合近年来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的实践体会,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阐述.
一、让初中生在感知问题案例生动特性过程中,树立自主学习情感。
自主学习情感是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重要内涵和外在表现.初中生处在青春发展期,其心理和心理发展上,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既有能动的积极情感,又有畏惧的消极情态.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总策划”,具有引导和指导作用.问题案例作为数学学科内涵要义的外在表现和生动展示,自然也具有数学学科的丰富情感“要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数学学科的生动情感因素,通过设置现实生活问题、趣味数学问题等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析问题案例中,对初中生的情感进行有效激发,从内心树立自主学习情感.如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生活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显著特性,激起学生探析问题的积极情感,使其树立积极向上、主动能动的学习情感.
二、让初中生在探析问题案例策略过程中,提高探究实践能力。
问题: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中,∠BCD的平分线CF交边AD于E,∠ABC的平分线BG交CE于F,交AD于G,.求证:AE=DG.
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探析问题条件及关系基础上,认为该问题解答是需要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
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
AD∥BC,A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GBC=∠BGA,∠BCE=∠CE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G平分∠ABC,CE平分∠BCD(已知)
∠ABG=∠GBC,∠BCE=∠ECD(角平分线定义)
∠ABG=∠GBA,∠ECD=∠CED
AB=AG,CE=DE(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AG=DE
AG-EG=DE-EG,即AE=DG.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析的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该问题类型的解题策略为:“抓住平行四边形性质,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
以上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问题解答的过程变为学生探析实践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的“探”和教师的有的放矢的“导”,实现教学合一、教学相长,既提高了初中生的探究能力,又提高了问题解答的效能.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不能“直接灌输”解题策略,而应让学生经历“直接经验”获取的过程,成为问题探析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探析手段获取解题策略和方法,实现“真理”在实践探究中“获取”,能力在实践探究中提高.
三、让初中生在找寻多样解题途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同一知识点内容,可以通过不同问题案例进行有效展现,同一数学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征,为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加之新课改下,创新思维能力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将发散性数学问题作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开放性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问题有效解答,提高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严密性.
如在“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5),(-2,-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该问题案例的解析认识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此时,教师根据“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设计了“已知方程组y-2x+3=02y+3x-6=0的解为x=■y=1,则一次函数y=3x-3与y=-■x+3的交点P的坐标是多少?”、“过x轴上的点C(3,0)作y轴的平行线CB交一次函数y=kx+4的图像于点B,若x轴、y轴,线段CB与一次函数的图像围成梯形的面积为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等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一题多变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活动.学生在解答这些发散性问题案例过程中,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有助于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让初中生在辨析评判解题活动过程中,强化反思辨析能力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92-01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教师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对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对相应的数学知识也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降低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1]。因此,教师应该将体验式教学法有效的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1.体验式教学概述
在近几年来,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也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是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相区别的。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要求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并且将理解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学习体验,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也更加积极的主动,进而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而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点进行体验式教学法的开展,这样才能够提高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水平,进而将体验式教学法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教学和高效教学,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初中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时候,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对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体验,这样才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创设,例如,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等,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学习[3]。像,在生活化情境中,教师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真实物体创设情境,而学生看到真实的物体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真实物体的观察和分析,能够总结出相应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能对相应的数学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能充分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实现学生数学学习上的进步。
2.2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动手实践,以不断的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确保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4]。例如,在学习有关于几何体相关方面的知识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魔方,让学生利用魔方对几何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感受,并且理解相关的几何体知识。通过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 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体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知识指导实践,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的真谛,并且将知识有效的应用于生活中,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有助于学生学习体验的升华[5]。
3.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感受,对相应的数学知识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出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高质量的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玉敏.论开放性教学走进数学课堂[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10(01):119-120.
[2] 刘锡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02(03):12-13.
[3] 丘立峰.课堂组织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语数外学习. 2012,15(03):140-141.
篇5
关键词: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衔接教学 衔接教材 学法指导
初中生进入中职以后,对数学知识的领会、认知、掌握和吸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中职与初中的数学学习在很多方面衔接不上,很多学生对中职的数学学习难以适应,而我们中职数学老师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这是造成中职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校情和中职数学学科教学具体情况出发,分析学生、调研教师、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分析本人所在校中职学生和中职数学教师在教与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惑、问题与不足和困惑。涉猎的主要内容有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的动因、对中职数学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的熟悉和对数学学习的看法、学习数学的心态等方面,直接获取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鉴于本校中职学生与中职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不足,总结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最有实用效果的经验,探索符合现代教学规律以及适应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规律的教改策略,对在实践中形成的原生态的数学教学经验进行提炼加工,提出改进中职数学教学衔接、提升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一、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与中职数学教材的区别
抓好教学衔接的第一步是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各阶段教材上的差距和教学上的特点。中职数学教材和初中数学教材对比,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1、难度大。初中数学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和公式,解题以计算题为多;中职数学的内容是概念和理论性知识较多,解题时常需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例如:初中只学习了“ ”的角及锐角三角函数,但实际生活中也有如 和 等这样的角,为此,职高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把三角函数从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并应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连贯性强。中职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是在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上的概括和发展,这些概念贯穿了整个中职阶段的数学学习,而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和智力。例如:函数的概念渗入到中职教材中的各个章节,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围绕着函数概念的许多问题,就是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分类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析几何、数列等许多综合性问题埋下伏笔。若开始没有把握住这些概念,对教材没有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将给后续学习带来困难。
3、进度快。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少,教学进度稍慢一点,进入中职阶段,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初中有较大增加,新概念一个接一个,如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感到吃力和被动
(二)初中数学与中职数学教师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数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学思想和方法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教学衔接上自然存在脱节现象。
2、由于应试教育追求中考升学率的影响,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在初中与中考有关的“双基”反复讲,反复练,而与中考关系不大的三言两语带过,这样在中职高、初中教材交接处的双基,学生就无法准确掌握,因此人为造成了知识脱节现象。
3、中职、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上联系很少,中职新生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现状互不了解,因此也导致了教学上的脱节现象。
由于以上一些原因,造成当前中职与初中数学学习衔接中的严重脱节,致使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初中到中职的过渡,从中职一年级起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中职生与初中生相比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中考后的层层选拔而剩下的,这些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表现在概念模糊,基本公式、原理、性质不清,更谈不上理解,各个知识点互相孤立,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加上语文底子差,感知能力差,基本上没有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2、认识能力差,思维呆板,缺乏联想。表现在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与要害,思维难以展开,更不用说进行联想,在问题面前往往茫无头绪,无所适从。
3、忽视双基,灵活运用能力差。对概念、公式、原理、性质只能死记,直接运用;解题方法只能模仿,生搬硬套,运算能力差,表达能力差。
4、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格式。审题抓不住实质,解题步骤混乱,推理不严密,格式不完整,漏洞很多。
5、情绪低落,缺乏学习数学的热情、兴趣和恒心。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积极主动思考,作业马虎、抄袭,不懂的问题不钻不问。
二、解决的措施
(一)如何解决初中数学与中职数学教材存在的衔接问题
针对于初中数学与中职数学存在的脱节问题,我校数学教师编写了适用于职高一年级新生的《衔接教材》。在职高一年级入学前两周,首先教师与学生对本校自编的《衔接教材》共同进行深入拓展学习。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凡涉及初中数学知识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的进行补充。
(二)如何解决初中数学与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衔接问题
针对前面提到的初中数学与中职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初中教材的差距和教学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好初中数学教学与中职数学的衔接:
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式教学 应用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深刻联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反映。问题教学活动是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教师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在问题案例的选择和设置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以及学习重难点,设置典型、生动的问题案例,导致问题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探知和解答活动中获得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案例要紧扣教学要义,开展的教学活动助于能力提高,进行的评析活动有利于学习习惯养成。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问题案例式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紧扣教学目标要义,案例设置具有典型性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教材内容、学生主体开展和实施。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设置问题案例时,存在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现象,不能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案例,导致教师问题案例教学活动效能降低。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时,应将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作为实施有效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具有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中,领会问题设计意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涵,灵活运用该知识内容,在向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学习实际,设置了“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DF垂直平分,BE甲乙两虫同时从A点开始爬行到点F,甲虫沿着A-D-E-F的路线爬行,乙虫沿着A-C-B-F的路线爬行,若它们的爬行速度相同,则谁先到达?”的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开展探析教学案例活动。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认识到该问题要求的内容,实际就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知识,此时,学生通过问题条件,构建A-D-E-F与A-C-B-F路线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关系,从而进行问题解答。这样,初中生在典型案例的探析过程中,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更深刻和准确。
二、凸显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具有发展性
教是为了不教。案例教学作为新课改下问题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养,是其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之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要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和要求,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培养的过程,实现案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探析、解答案例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问题: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ABC=∠AED,点F是CD的中点,求证:AFCD。
上述问题案例是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识点内容时所设置的一道教学案例。在该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住探析和合作探究双边活动基础上,认为“要证明AFCD,而点F是CD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AD,证明AC=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在探寻解题策略过程中,采用合作探析的方式,共同讨论得出“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构建全等三角形”的解题策略。最后,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解题策略。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连接AC,AD,在ABC和AED中
∠B=∠E(已知)∠ABC=∠AED(已知)BC=ED(已知)
ABC≌AED(SAD)
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CD中AF是CD边的中线(已知)
AF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初中生开展探究式和合作性学习活动,将案例教学的过程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了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效统一。
三、放大评价辨析特性,案例评价具有指导性
篇7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应用价值
第一,该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特征。基于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在一节课程教学时间内,使学生通过自身主观积极性的发挥,来实现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在此基础上教师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导纲”为指导来落实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则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确保学生在互动探究的形式下实现自学,进而为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第二,应用的价值。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为当前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新途径。通过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能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互动则能够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奠定基础,并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进而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并全面落实教改的要求奠定基础。
二、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1.以完善导学大纲的设计来指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
在实际落实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完善导入环节的设计为基础,进而通过导入情境的创设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观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中。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以完善的导纲设计为基础,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与教学目标的实际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以促使学生在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基础,对整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学习方向。教师可以以完善教学导纲为媒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了解新知识,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由问题引出方程,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带着问题走进教学内容之中,然后以导纲为指导,让学生进入到自学的状态中,为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并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再如,在讲解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来展示图形与图形的动态拆折变化,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开展教学活动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以合作互动模式来强化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交流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落实,第一部分为导学,即上文中所探讨的导学大纲设计内容,而第二部分则就是互动教学,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法来展开教学内容,在学生通过自学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学阶段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相互交流,然后总结所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在小组交流探讨中所遇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并组织好课堂纪律,进而强化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交流;在探讨之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精讲,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比如,在讲解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如函数与一次函数在表示方法上有何区别,然后以前后桌为单位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结合导学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实现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带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还能够实现对学生合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在实现导学归纳的基础上落实反馈训练
(1)落实导学归纳
在落实这一环节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归纳总结与学生自我归纳来实现的。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归纳,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实现对学习思路的总结;而学生通过自我归纳,则能够促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通过导学归纳环节的落实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同样,以一次函数教学内容为例,在进行导学归纳的过程中,要针对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象限特点等进行梳理,并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来确保学生能够深化对重点知识内容的记忆,通过良好的课堂互动与交流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以反馈训练的落实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反馈训练则是落实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通过反馈训练来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实现相应检测试题的制定,然后通过学生解题的过程以及所给出的答案来明确学生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比如,针对一次函数进行相应训练题目的设计,教师需要结合函数教学内容进行相应题目的设计,并要确保所设计的题目能够由浅入深,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针对学生做习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通病进行详细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地具备应用一次函数进行解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位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的原上草教学论文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而且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基准的,所以,一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样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崭新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以彰显数学思维特点为标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原上草教学论文要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思维特点。数学学科的思维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强调理论的概括性、知识的抽象性以及逻辑展开的缜密性,并且数学知识当中大量使用各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语言,让习惯于形象思维模式的初中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习数学知识比较艰难,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非常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向学生展现比较原上草教学论文抽象的数学公式,揭示思维过程、描述求解流程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等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再如 “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篇9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方式 时代性 发展性 整体性
新课改、新标准、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领域的深入实施和有效渗透,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新课程标准要求。传统的单一、强制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课改的要求,“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师居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单向性教学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使用上,必须“跟进”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目标等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紧扣能力培养目标,贴近学生的主体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实情,激发初中学生的能动学习情感,锻炼初中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培养初中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基于上述目标要求,我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就高效运用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能,实现教学相长,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在教学研究中的点滴收获进行简要论述。
一、教学方式的采用要紧扣新课标准,体现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现今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诟病”,而提出了具有指导性、针对性、系统性及理论性的教学标准及要求。新课改改革的深入实施,不仅对教学工作者的教育观、教学观,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和实施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中,要认真研析和抓住住新课程标准内涵目标及要义,针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选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将时代和社会的新要求、新理念渗透其中。
如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现代化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中借助电脑、投影仪、电视、录音机等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画面展示给学生,使教学空间变得更广阔,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生动,切实展现课堂教学活动及策略的时代气息,使学生感受到现代多媒体教学器材的深厚功效,提升教学活动效能。
二、教学方式的运用要注重能力培养,体现发展性。
能力培养,是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只有体现发展特性,重视学习能力培养,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同时,新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就动手操作、互助合作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始终树立能力培养第一要义的教学理念,将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学策略实施和运用的最终归宿,提供动手实践、思考分析的时机,强化探究、思维活动过程的指导,传授探究创新的方法技能,实现初中生在有效教学策略实施活动中,学习技能及学习品质的提升。
问题: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BA的延长线上,且BE=AD,点F在AD上,AF=AB,求证:AEF≌DFC。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章节问题案例讲解中所设置的一道综合性数学案例。教师在该问题案例的讲解中,树立能力培养第一要义理念,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初中生组成探析小组开展问题案例条件的分析活动。学生通过合作探析中认为,由等量代换和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可由ASA证得AEF≌DFC。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要求与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向学生提问:“该类型的问题案例,在解答时需要运用哪些数学知识?一般的解题方法规律是什么?”学生进行解题活动中,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BE=AD,AF=AB
AE=DF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B∥CD
AF=CD,∠EAF=∠D
AEF≌DFC(ASA)
在学生探析解题规律方法过程中,师生开展互动探析活动,结合解题过程,总结归纳出解题策略为:“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内容,结合图形内容,抓住条件内在关系,构建等量关系。”
在上述解题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也提高了,渗透了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有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与合作协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三、教学方式的设置要紧扣学生主体,体现整体性。
教学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但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学习素养,以及学习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不同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获得提升和进步”是新课改整体性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实施和运用中,要将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原则渗透于教学策略中,为中下等学生群体提供更多、更广阔的锻炼空间和实践平台,实现全体学生“齐头并进”。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运用;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依托于互联网,具有较强的综合演示功能,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输入,不再是枯燥的黑板教学,不再是有限的教学信息,而是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所创设的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境,是图文声像的共同输出,是多彩的屏幕教学,是广阔的教学空间,更能推进数学教学改革进程,实现数学教学的现代化、生活化与开放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愉悦氛围,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经验的丰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只是重视知识的互动,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要让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现代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数学教学不再只是枯燥的语言讲解或是静止的模型展示,具有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教学特点,更能改变学生心中数学抽象枯燥的特点,让学生看到数学教学富有活力的一面,进而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图形的相似这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图形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呈现、旋转、扩大、缩小等,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的图形世界,这样的教学更加生动而愉悦,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进而改变以往学生的苦学,而是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更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真正爱上数学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开发生本教学资源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视教材为经典、权威,教学时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怎么写就怎么讲,而学生只要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记住就可以了,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带着结论型知识走向学生。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更为重要的是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数学教学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实现生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探究的殿堂。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可以查阅的资料有限,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并不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不能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数学资源库,可以为教学提供更为的教学素材,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其特殊功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各类素材,通过加工与整合,实现生本资源的开发,使得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主体性,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打开探究的大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以让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二次函数中有一个关于推测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与探究,在传统教学中只能让学生按照教材给出的材料来展开。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与操作中获取直接而丰富的实验数据,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实验数据,进而推测出植物高度的增长量l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可能是抛物线,即总结出l可能是t的二次函数。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来建立坐标系,t为横坐标,l为纵坐标,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连接各点后是抛物线,进而引导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这样就可以求出利于植物生长的最佳温度。这样的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引入生活素材,这样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能够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世界。
三、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而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深奥性,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瓶颈就在于难以突破数学的抽象性与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障碍,难以深刻地理解这些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寓于直观的事物与具体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情境中获取直接而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由浅入深的思考与思维,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生的认知。如关于二次函数y=a(x-h)2+k图像,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来让学生直观而动态地演示将y=x2的图像向整体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移到后的图像,从而让学生从直观的演示中发现上下左右移动并没有改变图像的开口方向、形状,上下移动横标不变,纵标改变;左右移动纵标不变,横标改变。接着再引导学生针对上下左右移动来展开深入地分析,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二次函数y=a(x-h)2+k图像的性质。这样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认识就不再是肤浅的机械记忆,而是能够深入本质的真正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运用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运用,成功解决此类问题,进而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教学,使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空间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走进数学的殿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建民等.浅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2]王燕翔.浅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
- 上一篇: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公共空间设计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