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状况分析,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种阅读教学方法。

1. 整体阅读法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其课堂结构可分为“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生活上全力帮助] 伟大的

好朋友― (第二层)― 友谊

(第一层)事业上亲密合作 (第四层)

[(第三层)]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能与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变序教学法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逆推式”(倒置法)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2.1 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反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少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什么品质?

2.2 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使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学导式教学法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联系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有人将它称之为“四步阅读指导法”,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也有人称之为“四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评读”。

4.快乐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是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

近些年来,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如下的做法:

4.1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可提货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是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

4.2 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

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

篇2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教学 提升 方法

一、强调自主体验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启发和讲解都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且进一步转化成个人的能力。只有保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自主体验,这样的教学才能收获较好的效果。自主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独立性,要让学生能够独立创造新的知识,教师一定不要直接把结论传输给学生,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思维,发挥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判断和表达,彻底实现自主性学习。所以,教师要从阅读教学设计入手,改变传授标准答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眼界、释放心灵、强化感受、增强感悟、独立质疑、总结见解,让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吸收知识并将其转化成自身的财富。

二、转化课堂模式

新的教育环境下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也顺应教育环境的发展努力实现课堂时间的最大化效率。首先,改变之前肢解式的讲解方法。一般初中语文课堂都重视对文章的细致讲解,但是很多文章一经肢解往往就会失掉原来的韵味。学生虽然掌握了生僻的字词,了解了文章的句意,感受了故事的含义,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但是对作品本身的生命力和内涵美却没有足够的理解。新的教育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要从专题阅读教学形式入手,教师首先要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教学的基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进一步展开系统化、有重点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设定教学目标,在灵活、适当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在开展专题教育的同时,要总结重点课文内容,逐个突破,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文章内容,通过朗读、点评、讨论多种方法带领学生理解文章,教师要从文章入手点拨学生的思路,让其感受文章的词句堆砌和情感抒发,让其进一步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

三、展现创新思想

语文学习主要包括对文章篇章结构的了解和对文章深意的探究两部分,想要实现阅读的根本作用,就要深入了解文章含义,强化思考,获得新的思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掌握作品的深层次含义。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获取语文能力,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剖析锻炼学生的全方位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并表演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把握,分析人物特征,掌握文章内涵,最终实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信息的获取和筛选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项能力,让其在开放思维和独立能力的支撑下掌握新的学习技能。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阅读主要分为精读、略读和快读几种,信息时代环境下要侧重略读和快读,研究性教学要带领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并整理大量的信息,让学生经过独立的分析和研究总结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关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的模式上来。新的教育模式下,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是今后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分析不同文章的特点,设定整体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的展开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各具特点的几篇文章展开比较,分析其异同点,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掌握作品的形式、内容和特点几方面的理解,强化对作品的理解。

四、落实阅读积累

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机,当学生的实践能力到达一定的阶段后,想要有进一步的提升就会变得很困难。很多学生长时间保持优秀的语文成绩,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成绩停滞不前甚至退步的现象出现。深入分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性较高,阅读积累比较少,如果单纯地学习课堂内的知识,不能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积累,自然会限制其发展。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要面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外,还要通过课堂改革带领学生实现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水平的提高。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力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阅读教学呢?下面就此浅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二、重视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地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第一场雪》一课,作者写雪景时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写法:“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静态描写)“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动态描写)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理解课了铺垫。整个范读过程使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质疑。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促进思考,领悟内涵

读,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各抒已见。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人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他们才会在阅读《一夜的工作》时质疑:“那么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为什么室内陈设那么简单?”在读《我的战友》时发问:“为什么能耐得住烈火烧身呢?”在读《狱中联欢》时纳闷:“革命者为什么敢在敌人的监狱中载歌载舞,而又不会遭到敌人的射杀?”这样的读,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步活跃于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水平。

五、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篇4

【关键词】农村 朗读 阅读 自主学习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以及时代对未来成员素质的要求,发展兴趣爱好已开始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

一、农村小学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

语文学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从“听、说、读、写”的训练抓起,其中以“读”为教学的根本点。①学生只有经常进行诵读练习,才能流利入情地朗读课文,才能真正读入语境,才能训练学生的语感。②读是理解课文的最佳途径。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朗读时适当的停顿,语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音色的适当处理,无不融合着读者的体验、理解和创造。可见,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读中才能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读,看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确实是至理明言。③民族地区切不可忽视阅读教学。如果加强了民族学生的朗读,既能让学生积累汉语言,又有利于学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二、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面对胆小学生,顺势导出信心。农村学生接触面窄,锻炼的机会少,不敢大胆表现自己。朗读时常常声音细小,不敢大声诵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说多交流,并给以热情鼓励和及时评价,让他们自信大声地朗读。

2.面对唱读、慢读学情,在恰当范读和讲解中导出节奏。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在朗读时常常出现唱读和一字一顿慢读的现象,老师在发现这一现象时可采用恰当的讲解和范读来进行指导。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有四句韵文:“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优美动听、富有情趣的韵文,经常被初学时的学生唱读。于是,我引导学生找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波浪线划出),读出轻声;根据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接着用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体会顿挫舒缓的音步,鲜明的节奏,独特音乐美。

3.引导探究是学生学习的动力。①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可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②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应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展连动的整体情境。

4.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①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②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哪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令‘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再如我在教《我选我》这篇课文后,我们班杨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呢?”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于是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篇5

一、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性

1.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小学生语言积累的能力进行提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的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开展拓展阅读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及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对其语文素养的良好塑造、语言知识的积累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2.要想使小学生写作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是很必要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地提高组织能力,并从根本上解决写作过程中缺乏阅读能力的问题,另外拓展阅读教学在帮助小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帮助了他们对丰富写作材料的收集,这对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提高阅读的兴趣都是很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并且很多学生参加拓展阅读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安排、要求下去读的,因此小学生阅读的效率低,造成不理想的拓展阅读教学效果。

2.小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大都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并且大部分是童话故事、漫画或者笑话等相关的书籍,并且很少对相关的名著进行阅读,因此小学生正面阅读的书籍不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拓展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且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拓展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良的阅读方式。而阅读方式对于拓展阅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多都是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忽视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还有甚者,对阅读的速度比较重视,造成对文章的主旨思想无法真正领会的现象,进而使得阅读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目的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1.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相应的特征爱好进行分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欢快有趣的课堂氛围,并将中外名著用有趣小故事的形式给小学生介绍,这样既能让他们易于理解接受,还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余休息时间,可用广播对相关的阅读书籍和优美的文章进行播放和相应的介绍,这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校园阅读文化的营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在班级中建立读书小组和采取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阅读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

2.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情况,来设立相应的情境来使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体验。而在设置情境课堂时要做到这样几点:首先,设立新奇有创意的导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堂阅读氛围中来,然后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来从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角度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并增加互动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欢快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要想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角色、时间和思想,在具体的语文拓展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带领学生融入作品中去,发挥想象,走入作品中去,理会主人公的感受,从而来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的能力,并且更加理解作品表达的主要思想,这对提高拓展阅读教学的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层次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一、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

(一)阅读教学的工具性

人文精神很久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很多语文专业教师与专家在构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时主张加强人文教育,而且他们在强调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否定了阅读教学的使用性,给人造成一种人文教育可以单独承担语文教学工具作用的概念。语文课程讲究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人们日常的交际工具,而人文性是指语文是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两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缺一不可。[1]

阅读作为语文素养内容的主要能力,可以洗礼学生的灵魂,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熏陶,一直以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能被替代。

(二)当下中学生阅读能力削弱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教学中多媒体被泛滥使用,教学方式的拓展越来越趋向盲目性,课堂活动越来越形式主义,社会上普遍出现“泛语文”、非语文、去语文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非常的复杂,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弱化甚至摒弃,很多的专家和语文专业教师对这个现象开始警惕并且提出强烈的批评。钱梦龙老师对因为多媒体的滥用而造成的文本研读被忽略的现象非常的痛心疾首,他把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称为“倒霉体”。

近几年来,专家提出“将微观分析坚持到底”的教学主张,这是为了改善文本阅读被忽视的现象,而提倡文本细读的主张[2]。

在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要细读所有的篇章和文本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根据阅读目的的选择和文本的自身质量而言,有些文本只需要粗读,而具体到中学语文教材以及课堂操作中,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要求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分轻重进行教学,实行有层次的阅读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层次

(一)学会快速提取信息和整体感知阶段

阅读方式的选择由阅读的目的决定。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阅读文本我们只需要对其内容有所了解就可以,并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品味。就新闻而言,如,人们通常不会去深入探究其中股票的升降、普通事件的进展以及体育运动的输赢,而只是浏览一下了解事件的结果就可以了。正因为如此,“消息”才依据人们这种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而产生[3]。在“消息”中,开门见山的写出,题目和导语则包含了事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人们在阅读时进行跳跃式阅读,更有甚者只看题目而忽略正文。

阅读方式受阅读目的而非阅读文体的影响,相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了相似的阅读方式。对于那些报刊上的社论、报道等议论文、记叙文,人们只需要浏览文体全篇,对全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疏通文意,对整体文本有个大致的总体印象即可[4]。

语文教学服务于生活,中学语文教学是组成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在短时间内捕捉信息,抓住主要内容,掌握总体意义,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阅读教学的初级层次。

(二)深入分析和鉴赏地细读阶段

深入分析是要求深入感知文本整体,是阅读的高层次要求。往往要深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并反复品读才能知其内涵的文本。阅读在这个层次上是对文本深意的探索以及判断信息的价值,是鉴赏品析的过程,而不再是单纯的对信息的接受[5]。

在细读阶段,人们要根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对文本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进行认定。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在阅读中,人们后来的阅读在受先前阅读的影响下,形成“前理解”水平。在认知心理学上来看,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对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6]。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并不是单纯的欣赏和接受信息,而是要求对阅读的水平有高层次地提升,对阅读对象的写作手法有更高的鉴赏能力,是有目的性的[7]。细读要求对文本中隐含的艺术上的形象和手法进行深度的评价,专家也不可能在看到一部作品就能立刻正确直接地感受到文本中隐含的艺术形象。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到作品的写作手法、写作意图以及表达方式,还要使学生懂得作者怎样进行选材选词以及谋篇布局,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具体的内容才能对文本融会贯通,进行深层次地鉴赏。

(三)审美阅读和创造性地阅读

我们可以通俗的把阅读看做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心里交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进入思维的是文本的大体知觉和文字表象所表达的意义,随着自己思维的转动,就将这些感知转变为理性的思考从而体会到文本所表达的深层情感,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在深入阅读之后,就会体味到美的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到了阅读的最高要求层次――审美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层次。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一直在推崇审美教育,以求教学的目标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实现。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更是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审美认识。审美不单单是对“美”的认识,同时也要对其深入了解从而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深层次理解,审美追求已经深入贯穿到科学技术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中了。[8]

三、阅读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根据以上所说的,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美的认识,尤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学中区别于生活中自然美的艺术美,自然美直白地说就是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而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的特点就在于其不但有形式美还有内容美,相对于自然美,艺术美更侧重于情感精神方面[9]。在培养学生审美阅读的过程中,增加其审美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在进行审美培养的时候就会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于情景的布置,为学生铺设审美的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到阅读的对象中,对其所表达的意蕴能更好地融会贯通,从中得到审美享受,积累到新的审美经验,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通过对教学的普遍认识,我们不难发现,考试中学生在阅读这一方面的成绩与教师在阅读这一方面投入的精力和努力是不成正比的,这中间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究出文本的深层蕴意。时间久了,学生只是通过照搬的方式学到了背诵记忆,自己在阅读方面的能力和创造性却逐渐消退了,对于那些在考试中没有见过的新文本,他们就常常毫无头绪,茫然不知所答。

本文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实现审美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我们要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争取让学生达到审美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最高境界。然而,因为阅读的三个层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难层次分明的实现,而是呈复杂的交替出现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引导学生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从浅意义到深境界深入,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绍振.将微观分析坚持到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5).

[3]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4]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李晶.有效教师[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阅读教学 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忽略了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就是要以“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兴趣培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①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②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③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①对题目要质疑;②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③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三、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1.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95-02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育界的权威都在语文教学的相关材料中发现了与以往材料的不同之处。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更多的是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如钱钟书,老舍,汪曾祺等著名散文家的作品。这是课改前语文教材所不具备的优点,旧的语文课本更多的是无趣枯燥的应用文。很多学生都表示,阅读和学习散文作品,不仅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还能使他们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文章,从而得到更大的收获,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境

1.1文学作品的情节性较强,冲淡了课堂的学习秩序

区别于诗歌和小说,散文特有的魅力是文章在情节的描写上更能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不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过作者对细微情节的描写,更深层次的去感知其要表达的内容和要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不单单是肤浅了事,进一步提高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因为沉迷于散文故事中而打乱学习秩序,教师必须要全面把握学生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1.2 受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对阅读的感悟

受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按照考试范围和要求学习文学作品的。教师故意强调作品的风格和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一些教学大纲还将部分好的散文强行植入亲情,乡情等主题。青少年学生还欠缺很多生活经验,有些沉重的散文还不能全面的理解,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陆蠡的《囚绿记》,根据考纲要求,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考范围。另外,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仅仅针对考试试卷,让学生记录重点语句和段落,这种行为也从侧面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2.合理的教学方案

2.1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实际相结合

在学习散文的时候,教学着重强调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乐称哀等表现手法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对这些表现手法运用自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想法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的融入文章当中。大家都知道,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描写和陈述上。优美的修辞手法,巧妙的词汇连接都会使文章的精髓得到完美呈现。学生要将掌握的写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文章中去,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要从文字隐藏的内在含义方面更深刻的进行哲学论述,帮助学生打破局限性思维,以提高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从散文中或得更多积极的能量,让学生领悟生命、情感的真正意义。

2.2 把握文章细节

散文如此迷人,与它到位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当学生阅读散文时,应该加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教师在此时起关键作用,就拿《小狗包弟》来说,学生在自行阅读之后,教师要针对一些细节描写提出问题,例如“哪些字眼可以表现作者对包弟的爱? ” “作者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包弟的? ”“假如包弟是你的小狗,你又会怎样描述它呢?”,再比如《荷塘月色》,抓住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将这份情感寄托于一片宁静而优美的荷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荷叶和荷花的细节描写,捕捉作者隐含在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而体会文章反映作者矛盾和苦闷的情绪。

2.3充分发挥朗诵文章的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尤其重要的。这就促使了有些教师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减少学生的朗诵时间,通常要求学生大概读一下文章,表面上这种做法是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朗诵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者要表述的情感,而减少甚至去掉朗诵时间,学生怎么可能对文章有深入的认识呢?因此,教师必须延长朗诵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熟练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进而领悟作者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

2.4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思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他们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客观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在阅读学习时,反复的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学生不但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点,而且还增添了面对自己缺点时的勇气,促使自己自觉改善不足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

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能自觉的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方法都在过程中得到完美的诠释。自我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记录学习心得、回忆教学内容等。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实施非常顺利,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教育改革,同时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也将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全面实施新课改教程,以上提出的一些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生春.对话式阅读的构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1): 80-84.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本人在近十年来的教育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做学生的好朋友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比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阅读引起想象,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以鼓励为主,注意对学生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的话,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

根据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学生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四、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和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

总之,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方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曾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不能由教师来代替学生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思维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体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获得启迪。因此怎样对语文阅读进行有效教学,就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

一、在阅读中激发参与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才能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因此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让“静止”的课本变得“动态”,从而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是在讲《台湾的蝴蝶谷》时,对于蝴蝶“飞过、穿过、越过”这些动词可以制作出动画(蝴蝶飞过花丛的图片、穿过树林的图片、越过小溪的图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动画能够轻松掌握动词用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阅读中培养思考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光要重视学生有没有读懂、有没有理解,更要通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在思考中学习。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知识水平都比较低,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引导,那么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只会停留在字句或是表面情节上,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一下课文,然后再提出问题。比如说《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一位老奶奶背靠着洋槐树,耐心又焦急地等待着,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说老奶奶既耐心又焦急?这样表达是否矛盾?那么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要认真地去思考,找到老奶奶又耐心又焦急等待的原因。

三、在阅读中养成良好语感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学习好语文,那么就要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通过积累来培养语感。想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那么首先就要从阅读开始,让学生在积累中不断成长,通过阅读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思维材料、情感材料、形象材料来增强自身语感,让学生阅读各类有益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比如说很多琅琅上口的古诗词都是很有语感的,学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皎洁的月光洒向床头这样的画面,因此就要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反复阅读。这样长期不断地积累下来,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在阅读中开拓思维空间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停留于课本,要拓展、延伸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以针对某篇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来扮演角色,从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像是在讲《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的时候,其中有描写地下军阵这一段,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军阵中,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军阵中的一个兵马俑,然后根据自己的所处位置进行模拟表演,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包抄、侧翼、前锋这些词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更多课外知识。

五、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

阅读和写作,两者是不可分开的,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那么首先就要多阅读文章,积累大量的字词句,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像是低年级写句子,中年级写片段,高年级写具体的事件、活动、动物、人物,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是要教师认真、耐心来传授学生阅读方法,从而让学生可以勤动手、勤动笔。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但要重视词汇、字音的准确,而且还要有相应的语调、表情,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背景。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逐渐把口头语言转成书面语言。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既是基础也是关键,进行阅读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会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写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将课内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通过提出问题来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鲍道宏 台湾小学阅读课程目标设计初探――兼与大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比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