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临术资料
寒湿泻患儿共收集69例,均为门诊治疗,多数患儿是经过多种治疗方法无效后由其它患者介绍而来。其中男36例,女33例;年龄3个月~2岁,平均年龄11个月;病史长者5天,短者2天。
2 中医辨证
小儿寒湿泻,大便次数增多,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小便清长,食欲减退,而色淡白。口不渴,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迟或濡,指纹色红。
3 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小儿寒湿泻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视不同的病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循经推穴,调整脏腑功能,起到补、温、通、散的作用,使气血调和,经络疏通,脏腑安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治愈目的。治则是: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取穴及手法:补脾经150次;推大肠100次;揉脐中150次;推三关200次;揉外劳宫200次;推上七节骨150次;揉龟尾100次;按揉足三里50次;振颤按揉脘腹10分钟。
辨证加减:呕吐者加推下天柱骨300次;揉中脘150次;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100次;拿肚角3次;体虚者加捏脊3-6次。
手法提示:在运用振颤手法之时,要令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按于腹部,加一手掌面托在腰部,施以振颤手法,使腹部透热于腰,再使腰透热于腹。
治疗时间及注意事项:每日治疗1次,6日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应停服中西药物。宜喂流食,不宜过饱过饥。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如有轻度脱水者,应让患儿口服糖盐水补充体液。(糖盐水的配制方法为清洁开水500nl+白糖10g+细盐1.75g)。
4 疗效判定标准
大便每日1-2次,性状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或超过24小时未解大便者为治愈;大便每日2-8次,性状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者为有效;连用6次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
5 结果
69例患者中治愈60例,占87%;有效8例,占11.6%;无效1例,占1.4%;总有效率为98.6%。
6 典型病例
董某某,女,8个月。腹泻4天。患儿大便每日20多次,水泻伴蛋花汤样,多沫,小便量少,呕吐,食欲减退,口不渴,在儿科门诊输液加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腹泻不止,于发病第5日转到我诊所治疗。体格检查:T37.5~C,咽不红,舌淡苔白,脉迟,指纹淡红,囱门轻凹,皮肤弹性稍差,啼哭无泪。大便化验:红、白血球未见,脂肪球未见。诊断:寒湿泻。治则:健脾和胃,温中散寒。处方:推三关200次,揉外劳宫200次,补脾经150次,推大肠100次,推下天柱骨300次,揉龟尾150次,推上七节骨150次,捏脊6次,揉脐中150次,振颤按揉脘腹10分钟。另嘱家长给患儿口服糖盐水适量,饮食母乳或易消化流食少量多次。经过上方每日1次的治疗,3次后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每日1次,成形,小便量正常,色淡黄清。为了防止复发巩固治疗1次,上法停用推下天柱骨,余穴同上。1个月后电话随访,自治疗之后,大便每日或隔日1次,成形,食欲增加,比病愈之前体重增加1kg,精神佳。
7 临床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共同完成包含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微的输布,胃喜润而恶燥,脾喜燥而恶湿,脾胃阴阳相合,才能维持人体消化吸收之功能,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寒湿泻若重呈久,亦易引起脾肾阳虚。由于脾肾阳虚,水谷不能腐熟,过化失职,反之又伤脾胃。又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盛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故脾虚湿盛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所以综上所述小儿机体一旦感受寒湿二邪,乳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均易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现代医学认为寒间断泻除了病毒感染因素之外,还与腹部受凉会使肠管蠕动亢进,液份增加有关,肠的运动分泌与植物神经也有一定的关系。而推拿治疗小儿寒湿泻之关键,便在于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调整和恢复肠胃的生理功能,调节机体抵抗力,加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正常菌株的生长,从而达到化湿止泻之目的。
篇2
关键词:智慧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PDCA循环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188-02
1 前言
医院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不断地吸纳和完善。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医院信息化就慢慢建立起来了,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医院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单机应用、部门级局域网、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在数字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医院现代化的进程,医院的智慧建设成为客观需要。智慧医院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智慧地球理念在医疗行业的一个具体应用,是当数字化医院达到功能覆盖全面、系统运行稳定的程度后逐步实现的。所谓“智慧医院”是医疗机构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利用最先进的互通信技术,通过打造以电子病历(EMR)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就医患者、医务人员、后勤管理人员、领导管理层、流程制度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医院智慧化。
2 智慧医院的发展现状及体系架构
2.1 智慧医院的发展现状
目前一些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的三甲医院已经开始了智慧医院的建设。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是由吉安市委市政府出资建设,委托上海市东方医院经营管理的一家公立三级医院。在医院建设过程中,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参考沿海发达城市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充分调研,以建设绿色智慧医院为总体目标,利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自控技术、现代通信与节能技术,向患者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就医环境。自医院开工建设以来,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已初见成效[1]。
2.2 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
智慧医院通过信息集成及通信协同实现人、物、系统之间的高效沟通协同,是医院优化医疗、后勤资源配置,持续为医护人员、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的高效生态系统。根据目前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医院建筑设施建设、业务流程、科室分布等状况,现阶段智慧医院的体系架构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2]:(1)即信息化基础设施。(2)业务数据传输及集成。(3)临床数据集成平台。(4)以病人为中心的前台作业平台。(5)后勤运营管理平台。五大部分需相互依存、数据共享、信息融合,实现五大部分总体集成,才能体现智慧医院的智慧功能。
3 智慧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组成及功能
3.1 智慧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组成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应满足医院内高效、规范与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应为就医患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促进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及均等性等提供技术保障;实现医院“设备智能化、网络互连无线化、办公无纸化、医疗数据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等功能。
以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智慧医院”建设为例,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信息网络设施,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这是智慧医院的信息传输系统;(2)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数据存储中心、信息安全服务平台等,这是智慧医院的公共数据存储、信息交换及运营支撑平台;(3)建筑设备智能化系统,主要是包括综合安防系统、防盗报警、门禁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电子巡更、广播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耗管理系统等;(4)多媒体集成系统,主要包括手术示教系统、信息系统、智能会议系统等[3]。
3.2 智慧医院的功能
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智慧医院所扮演的角色来看,信息化基础设施具有以下功能[4]:
(1)智慧医院基础数据的采集者。医院信息化的离不开基础数据的收集,就诊患者的数据、医务人员的数据、智能设备的实时数据以及其他临床数据的采集都离不开信息化基础设施。(2)智慧医院信息的传递者。基础数据采集之后需要传送到各个应用平台进行分析,否则采集的数据所携带的信息就失去了作用。而信息的传递需要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实现。(3)智慧医院智能设备的监控者。各种智能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在医院管理中,这些智能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情况等需要得到有效监控,而信息化基础设施就能实现以上功能。例如空调能耗控制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4)智慧医院安全的守护者。医院作为一个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在医闹事件层出不穷的社会环境下,日益严重的安全防范形势必须得到有效解决。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综合安防系统可以实现室内、室外无死角监控。每个护士站均布放报警系统,重要区域实现了入侵检测系统。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医院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
4 关于智慧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每个医院建设的规模、需求、解决方案以及施工单位的实力等不一致,造成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一样。以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为例,建设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5]:
(1)建设前期工程规划与设计注重全局,忽略细节。在前期规划过程中,方案设计考虑系统比较全面,各个子系统在功能上能满足要求,但是各个子系统的内部方案考虑不全面,有些设计脱离了施工现场,造成在后期施工过程中必须变更,从而引起预算增加。例如:整个医院由四栋大楼组成,且楼与楼之间间距较大,楼与楼之间互联设计采用多模光纤;各个楼层弱电间重要接入设备没有设计UPS供电;弱电间没有防雷接地;灾备机房没有配备UPS;重要业务没有采用双链路等。(2)难以制定准确的工程建设计划。由于智慧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各个科室的需求随时会更改,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变数,很难制定准确的计划。例如:某个医技科室临时更改信息点的布置和数量,造成工程返工和浪费;后勤保卫部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监控点位及要求,室外管路建设因冬雨期无法施工造成工期后延;无线网络设计方案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无线信号在某些区域较弱,导致需调整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案。(3)各个专业工种的配合协调比较困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强电、给排水、暖通、装修、净化等专业有交叉面配合,而每个专业的现场负责人、施工方案不一样,进度计划安排不同步,各个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缺乏联络和沟通,造成在建设过程中各专业相互扯皮,甚至会破化其他专业已完成作业面。(4)施工单位施工质量无法达到设计要求。信息化基础设施子系统较多,专业性很强,因此对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能力、经验、业务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工程招标时中标单位低价中标,由于中标单位中标价远低于市场价,货源得不到保证,造成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施工缓慢,施工过程中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5 PDCA应用于智慧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控方法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或者持续改进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其内在含义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采用以上四个步骤循环往复,保证目标持续改进的过程。
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由四栋建筑物组成,建筑面积约为11万m2,所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必须要在7个月内完成所有子系统的建设,使医院满足开业条件,这一要求使进度控制从项目开始之初便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该项目能在预定的期限内高质量地顺利完成,项目业主在进度控制中引入PDCA循环理论,以便对整个工程的进度实施动态管理。
(1)计划(P)。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建设之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包括建设业主、使用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分析各个领域的需求,同时对信息化系统实施的医院进行参观学习,然后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包括整个项目工期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每种进度计划类型明确负责人、完成时间、具体措施、完成目标。实施计划经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工程管理人员批准后予以实施。建设业主以该计划为依据,日后对项目进度进行动态的跟踪控制,以便及时提出改进措施。(2)执行(D)。施工单位根据制定的计划严格执行任务,建设业主、监理工程师建立现场解决问题机制,将办公地点直接设在施工现场,积极发现问题,对已发生影响进度计划的问题及时处理。协调信息化基础设施施工单位与其他工种交叉作业面,保证场内的正常的施工秩序;严格执行材料、设备进场报验制度,保证施工质量;监督施工工序,做好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及时确定现场签证;处理合理的工程进度支付凭证,确保施工单位施工流畅性,提高施工单位积极性。(3)检查(C)。建立现场巡查、不定期抽查、周例会调度机制;检查项目实际进度是否已经超出的计划,并判断其在整个网络计划中对后续项目及总进度可能造成的影响。若超出,要求施工单位提出改进方案并要保证方案严格执行;保证项目各子系统实施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排除对项目不利的人员或限制他的权限;发现项目存在的风险,尽早进行规避和做好应急预案,向领导决策层报告项目状态、项目进展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4)处理(A)。在处理阶段应对第一阶段施工情况以及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施工计划实施有效的修正,在确保无误的基础上对各个环节的程序进行完善,从而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性。此外还应当将本阶段乃至整个PDCA循环中尚未有效完成的计划接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之中,进行二次循环。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系统将会成为未来智慧型医院的有利保障。完善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PDCA循环的使用使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管理方面更加科学有效,使项目进度处于一种动态管理中,通过每一次循环不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高了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工程建设费用、工期、质量、安全达到预期,建设成真正的智慧医院。
参考文献
[1]史洪飞.总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初探[J].解放医学院学报,2013(5):522-523.
[2]陈金雄.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4.
[3]吴艳艳,唐源.医院智能化建设及其在智慧医疗发展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38-41.
篇3
[关键词]智慧社区;动力机制;制约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86 ― 02
从“智慧地球”到“智慧城市”再到“智慧社区”,“智慧”一词逐渐占据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核心一角。社区是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实现城市社会整合的普遍形式。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成熟度,而智慧社区的建设将会成为改善我国社区治理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智慧社区及其建设的动力机制
(一)智慧社区的含义
智慧社区一词最早源自1998年美国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国外对于智慧社区的研究是作为智慧城市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其中以IBM给出的智慧城市定义为主流,即“智慧城市是指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国内关于智慧社区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综合学者们的多维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智慧社区应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智慧社区的参与主体。社区是居民获得社会服务的基本单元,因而社区建设不仅关系到居民全体,而且涉及到公共服务提供的多方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而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以一种更为“智慧”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需求。而在社区领域,生产、生活等服务的提供脱离不了社区的诸多构成单元,因而智慧社区并未超出社区治理的范畴,而是同样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不同的是智慧社区在治理主体参与的方式、载体、效率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第二,智慧社区的实现载体。智慧社区与一般社区治理的根本区别在于治理方式、工具的创新。智慧社区的“智慧”之处在于将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融合到了社区治理的整个过程,它不是一个个单一系统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相互交错、错综复杂的综合体系,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基于大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技术是其载体,承担了社区治理某些方面的主要职能,包括社区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公布,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多元化提供等等。
第三,智慧社区的实践效能。智慧社区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其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全面整合社区资源,通过社区智能化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居民提供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监控、智慧安保、智慧学习等多领域、高效率、高质量的社区公共服务。
总而言之,智慧社区是指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样态,它强调的是基于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参与,借助于互联网、计算机、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社区资源的全面整合,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区的“善治”,也即社区服务的效率、质量、居民满意度等方面的提升。
(二)智慧社区建设的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选择
唐京华,孙宏伟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沈阳 110169)
[摘 要]智慧社区建设是改善我国社区治理状况的重要环节,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面临着政府引导力不足、居民参与率低、虚拟平台运行不规范、缺乏专业人才及技术等制约因素,强化政策引导以规范实践进程是完善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智慧社区;动力机制;制约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86 ― 02
动力机制
伴随着智慧社区建设实践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作为一种全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其建设的动力机制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消解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直接动力。我国社区治理实践展开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社区治理的水平、效率均有不小的进步,然而从全国社区治理的实际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困境。例如多元主体参与率低下,行政化趋势明显,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社区管理成本高以及治理主体之间矛盾丛生等。原有的社区治理方式已很难在这些问题的化解上有所创新,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来消解困境,这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直接动力。
第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间接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进入了飞速更新换代阶段,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活面貌的极大变化,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3951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信息技术已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计算机、通信、传感等技术的进步不断寻求应用领域的延伸,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早已进入技术延伸的范畴,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自然成为信息技术延伸的目标范围,技术应用的扩张需求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间接的推动力。
第三,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公共服务要求。单一服务模式、普适化服务标准、慢节奏服务速率以及单向交流方式等已难以满足居民需求,个性化、高效率、高质量、双向交流服务越来越成为社区居民需求的偏重点,原有的以人工服务为主的社区治理模式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面对社区居民不断攀升的服务要求,智慧社区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二、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我国各地的智慧社区建设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政府、企业、居民都对智慧社区抱有极大的热情。然而综合全国智慧社区建设状况,可以发现要将智慧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实现整体推进依然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引导力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备
“智慧革命将深刻影响城市社区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这也必然倒逼社区对其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在强行政压力环境下,政府行政导向在社区治理中依然具有主导地位,政府指导体系的不健全将深刻影响智慧社区建设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级政府或街道对辖区内智慧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没有专业队伍作为指导,存在盲目推进的现象;二是政策、法律规范不完善难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指导囿于技术层面而实用性不足。
(二)居民参与率低,政社互动性缺失
强化互动沟通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之一,然而从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不难看出,现阶段智慧社区建设更多的是政府、社区等单方实施主体的行为,居民作为目标对象并未广泛参与其中。匮乏的双向互动沟通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工作不力:社区消极不作为,将智慧社区建设当做“形象工程”应付了事;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社区与居民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智慧社区具体项目建设的实际效用不高,居民未能从中得到真实便利;智慧社区应用的操作难度较大,居民难以达到参与的文化程度要求等。较低的居民参与度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智慧社区建设的意义黯然失色。
(三)专业人才匮乏,应用技术不成熟
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数据处理技术将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难题,此外虚拟平台的构筑、不同系统间的完整对接等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尚处于模拟探索阶段,应用技术也处于不成熟状态,未来智慧社区建设还需要攻克各种技术难题。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偏低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一大障碍,据调查现有社区工作者不仅一般不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而且拥有社区工作资格证书的也在少数,智慧社区所要求的核心技术人员难以寻觅。
三、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选择
面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多种制约因素,从政策上加强规范和引导是有效降低建设难度、有条不紊的实现社区治理“智慧化”的保障。
(一)以居民服务需求为动力导向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必要空间,也是城市社会开展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地域单位,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水平直接关乎城市居民生活的安全、便捷与和谐”〔3〕。居民的需求导向是社区服务发展的指示灯,智慧社区建设应当以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前进方向,优先解决居民最为急切的要求。社区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主体,各个社区状况千差万别,在智慧社区规划、筹建过程中应该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汇集社区共识,着力构建居民关于健康管理、商业消费、生活安保、社区医疗、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等基础社区功能模块,然后配以单一社区居民特色需求功能板块,打破僵化的社区服务体系,从而打造各具特色的智慧化社区。
(二)以强化政府支持为实践保障
社区虽是居民实现自治的群众性组织,但在社区发展中政府作为全局支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慧社区建设有赖于政府的积极作为。首先,政府的社区治理理念应当具有前瞻性,将服务型社区当作未来社区建设的模型,正确引导社区构建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要承担起顶层设计的职责,各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下进行智慧社区建设的统一规划、部署和协调”〔4〕,打破社区“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面统筹社区资源,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构建社区总体布局,为更大范围的社区科学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再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行业标准、评估体系、风险监控、违规处罚等规范,实现智慧社区管理的制度化,降低智慧社区管理的不确定性。
(三)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推进重点
智慧社区建设强调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政府或社区的单方面推动只是外力而非内力,智慧社区稳步扎进的关键力量是多方主体参与形成的合力。其中政府应作为全局的掌控者,聚焦社区治理的大局,做好方向引导、“后勤”保障;自治组织要摆正服务提供者角色,以居民需求作为自己的行动导向;社区居民要明确自己主人翁的地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社会组织与企业则要扮演协调、辅助者的角色,在享受社区公共服务的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造福社区。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一股关键力量。
总之,智慧社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各方面条件协同配合的基础上分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在建设过程中强化政策引导以规范实践进程是完善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保障。
〔参 考 文 献〕
〔1〕邹佳佳,马永俊.智慧城市内涵与智慧城市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04):69-71.
〔2〕蒋俊杰.从传统到智慧: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的困境与重构〔J〕.浙江学刊,2014,(04):117-123.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资源;效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和广大民众就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硬件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互联网医疗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研究产生背景
我国目前整体医疗服务行业环境仍存在较大挑战,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1.1 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提供或改善卫生服务与信息交流,不断推动互联网创新技术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广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技术与效率变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样态。
(2)“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3)移动医疗: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平台、移动终端和卫星通信数据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服务,深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类App实践应用为主体。
(4)远程医疗:以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载体,充分发挥高端医院或专业医疗优质资源,辐射支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区域、海岛或流动舰船上的伤病员,实现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
(5)网络医院:田军章(2016)认为网络医院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构建医疗机构之外的服务对象开展专业在线互动诊疗、咨询预诊等远程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1.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背景
医疗服务,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1.2.1 医疗服务空间巨大
2014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将近3万6千亿,近10年来,一直保持近20%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
1.2.2 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根据彭博社的世界各国医疗系统效率排名,在被调查的500万以上人口,人均GDP至少5000美元,预期寿命至少70岁的47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36。
1.2.3 医疗服务痛点较多
从患者角度,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院内医疗服务质量低下,院外跟踪病情空白问题凸显;从医生角度,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较低、风险较高。从医院角度,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医疗被迫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
1.2.4 医疗服务长尾显著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存在大量长尾人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三甲医院分布格局过于集中,多数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地区罕见病难以满足治疗需求;卫生部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同2009年版对比,药品品种增长迅速,药品产品数量惊人,仅2013年,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416件,新药长尾特征明显。
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吉林省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截至2015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5.09万人,实现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但在全国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融入全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升级问题。
2.1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2.1.1 政策环境
吉林省于2016年4月26日《关于积极推进吉林省“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强调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推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居民健康、医疗档案等信息共享。推动吉林省人民医院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大中型医院开展在线预约门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加快智能心电监控、生物芯片、智能眼镜、智能手环、嵌入式人体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产业化。鼓励省内医疗健康企业与百度、华为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开展健康预诊、实证服务,实行长期跟踪、定期更新、预测预警等特色化管理服务。
2.1.2 医疗状况
智慧医疗未来强调协同统筹平台和运用平台形成不同区域间的互相联通。当前吉林省正在积极打造医院信息化三级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院有机结合;吉林省民营医院部分已开设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优质资源;长春北部建立了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
2.1.3 存在问题
吉林省互网医疗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主要集中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一初级阶段,医院联网服务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挂号、预约问诊等基础服务,对“互联网+”深刻含义的正确理解和逐步实现对当前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非常重要。
2.2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距今已发展多年,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成果和经验,增强我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领域的预见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我国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2.3 吉林省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分析
吉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与浙江等省相比,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和现状,医疗资源配置与互联网结合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3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对策及建议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包括目前移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建构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不应求等问题,拟解决病患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院社会效益、包括缓和医患之间尖锐矛盾等问题。
3.1 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在线服务行业逐渐崛起、医疗服务开始由PC端向智能移动端的转变,并形成五种发展模式:互联网+医院形成智慧医院;互联网+硬件形成智能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药形成医药电商;互联网+保险形成个性化商保服务以及互联网+基因形成精准医疗。
3.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策略
(1)在医院方面,建设智慧医院。加强医院与科技公司合作,从多个维度构建基于诊疗病例和持续监测的病患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形成精准、高效的诊疗实证,形成诊疗方法论上的创新,实现移动全流程无纸化、智能指引信息透明化、挂号费用优惠差异化、支付方式多元化、安全部署独立化。
(2)在患者方面,优化App界面及环节构成。可参考“掌上浙一”APP软件将界面分为手机挂号、智能分诊、取报告单、医院导航、健康资讯等板块的做法,让患者根据人体模型选择不舒服的部位,显示相关部位易发疾病及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使患者能够进行初步自诊,并提供相应医院及科室建议,进行线上智能分诊,完善“就诊卡”模式并拓宽服务,延展至院内可能活动,开设支付宝就诊预约、就医流程指导、医药费移动支付等功能。
(3)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制度。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到医院、个人及第三方平台,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或部门,进行赔偿判定与事后调解,重塑公信力,缓和医患矛盾。
(4)在信息方面,建立信息联网云平台。可参考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云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有效分配,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线联动的分级诊疗,建立有效机制与法律法规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信息提供与使用的监管与约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在药企和保险公司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院内、院外可持续监测的大样本数据,辅助医药企业有针对性的药物开发,为保险公司提供可供追溯的客户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医疗及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
4 结语
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我国医疗行业蕴藏着重大技术创新等巨大的潜力,国内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模式一定会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6):1518.
[2]王晶,朱慧颖.“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互网天地,2015,(08):15.
[3]闵杰.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痛点[J].吉林医学信息,2015,31(4):2729.
[4]方诗旭.“互联网”医疗:打通健康干预全过程[J].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智慧城市分院.世界电信,2015:5762.
篇5
关键词:无线城市 总体框架 发展策略 智慧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1发展愿景
1.1 无线城市含义
“无线城市”就是在一个城市范围内,通过合理部署无线网络和有线宽带,使每一个人随时随地,使用任何能够接入网络的终端,方便快捷的上网,享受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无线城市”继“水、电、煤、气”后被称为“第五类公共设施”。
1.2 无线城市应用
无线应用是指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和各种终端随时、随地、随需地获得与政务公开、公共事业服务、个人生活等相关的各种城市服务信息;同时,借助智能管道、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电子商务等技术,为政府和行业用户提供城市信息化应用。
从无线应用这一层面讲,无线城市自身并不是一个业务,它是多项应用的集合,通过集成多项应用为用户提供服务。
2总体框架
围绕“1张基础网络、1个平台、4项技术,多项智慧应用”的总体框架,逐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如图1所示。
2.1基础网络
(1)GSM/TD-SCDMA/TD-LTE/WLAN/有线宽带,多种网络支撑无线城市接入;
(2)基础网络业务能力:短彩信、飞信、WAP、GPRS、流媒体等;
(3)新业务网络支撑能力:位置服务、支付、二维码、RFID等。
2.2无线城市平台
涉及到无线城市平台的所有信源,均需互联到无线城市平台。同时,对于涉及到无线城市平台多个信源的聚合类服务,通过无线城市平台进行承载。
2.3“四项技术”支撑无线城市应用
(1)智慧管道实现通信网络的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区别服务,区别收费,并在终端和应用之间,可以智能实现资源优化,以实现精细化运营与管理;
(2)云计算为无线城市提供有效的业务承载模式和计算能力,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
(3)物联网使无线城市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而无线城市让物联网的信息获取随手可得;
(4)移动电子商务与无线城市相结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
2.4智慧应用,构建真正的“智慧城市”
智慧应用主要包括智慧政务、公安、民生、环保、健康、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城管、电网等行业应用。
3发展策略
3.1网络平台策略――网络立体覆盖
为了能真正实现“完全自由接入”将通过“2G+3G+4G+WLAN”的立体覆盖构建无线城市。发挥2G、3G、4G、WLAN网络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满足“无线城市”的应用需求。2G网络主要用于承载语音和低速数据业务(小于200kbps),实现全地区的广覆盖;3G用于承载中低速率数据业务(200kbps到500kbps),实现城区及重点乡镇的连续覆盖;4G主要用于承载中高速率数据业务(500kbps到1Mbps),实现密集城区的连续覆盖;WLAN主要用于承载热点区域的静止/游牧型高速数据业务(大于1Mbps)。
3.2产品管理策略――做好产品规划、强化产品管理的多环节交互
构建产品规划体系,规避多业务间松耦合状态所带来的弊端,推动全业务的有序发展。
(1)通过外部环境(经济、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分析,确定无线城市发展的方向;通过内部能力评估寻求发展的瓶颈以及推动力;
(2)通过制定科学可执行的产品规划目标和路径,推动多业务之间的纵深协调发展,同时做好相匹配的资源优化配置;
(3)强化产品管理流程,强化无线城市推进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交互,推动无线城市业务的良性运转。
3.3商务模式――丰富收入来源,促进产品健康发展,图2所示
(1)探索多种商业模式,丰富无线城市的收入来源;
(2)初期以前向收入为主,在平台聚集规模之后,逐步考虑广告、代办费、酬金、分成等后向收入模式。
3.4推广模式――政府主导、产业联盟推荐,图3所示
以政府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整合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建设商、内容提供商等价值链各环节,共同推进无线城市规模发展。
(1)成熟行业。针对教育、农业、城管、公安、金融等成熟行业,应深化应用,实现客户价值提升;
(2)成长行业。针对政府、电力、航空等成长行业,应通过案例复制,加强客户覆盖促进规模推广;
(3)孵化行业。针对医疗卫生、社保、汽车等孵化行业,应制定方案,实现行业应用零的突破。
4智慧应用
4.1智慧政务
由政府牵头,实现政务网站“掌上化”,城市应急广播及信息统一。基于无线城市平台,实现无线视频会议、无线实景招商及无线视频回传。
4.2智慧交通
整合公共停车场资源,建设智能停车系统,实现停车场查询及预约。提供公交站点、公交车线路、行车路线、地图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多种公共交通信息查询。通过公共车辆GPS定位、电子站台、公交出租一卡通等,将乘车方式由“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预约”。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并设置预约铃响提醒,定点定时预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站点视频监控,实时动态上报公共自行车租赁信息,提供租车还车便捷服务。
4.3智慧健康
建立市民健康系统,通过短信、手机WAP等方式,实现专家门诊预约、历史健康档案调阅、共享跨医院检查诊疗结果等。同医院合作,开展无线视频监控实时看护等,如:新生儿父母及家人可通过手机视频观看婴儿在育婴房里的状况。远程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手机等通信设备传送到附近的监控监督中心和装有特定软件的终端上。
4.4智慧电网
将远程的监视、遥控、防盗、消防、报警联网系统和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有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传输,又具备通常联网报警网络的功能。
对用电企业、单位和个人用户,开展手机短信提醒业务,如电费催缴、停电提醒、线路抢修提醒以及用电安全小常识。
4.5智慧民生
(1)公共事业类。配合城市亮灯工程,实现对全市路灯的远程管理、控制、排障服务,达到保障城市照明安全、节能减排效果。利用本地移动手机作为传感终端,对市民行为进行动态分析。在防空演习、自然灾害、紧急事件时,实现有组织和自觉主动人员撤离。市民通过无线城市随时随地查询家里的最新水费、电费、煤气费等账单详情,并提供历史账单随时查询。市民随时随地查询每月最新的公积金、社保、医保等详情。
(2)生活服务类。通过无线城市平台为各社区提供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生活用品配送、社区信息、城市预定服务等。满足用户咨询、购买和交易多种金融产品的需求,用户除办理银行业务外,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买卖股票债券等。将用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进行绑定,通过手机短信息、语音等操作方式,为拥有银行卡的用户提供方便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和快捷的支付渠道。
本地电视节目接入无线城市,市民随时随地通过“掌上移动电视”流媒体观看电视。
4.6智慧文教
一体化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包括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图书馆系统、食堂消费系统、智能水控电控系统、机房管理、考勤管理、门禁管理;校园弱电解决方案、无线LED系统、校园监控系统。以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主阵地,建立完善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开展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发挥专业教研活动优势。通过手机短信,老师将孩子在学校的健康状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考勤情况、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通知等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可以上行短信与学校老师进行互动。
4.7智慧公安
为公安民警提供可随身携带的移动警务终端,通过移动APN专网可访问公安内网,不仅实现查询和录入人口、车辆及防控数据信息的功能,还可结合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单兵信息终端,使公安民警按照指挥中心的调度,完成各种任务。在发放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上加入电子标签,然后在各道路的治安监控点安装电子标签读取器,只要将读取器读到的标签信息与摄像机拍摄的车牌进行比对,即可判断该机动车是否为套牌车。
4.8智慧环保
智慧环保主要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包括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噪声监测等。
4.9智慧物流
全面建设覆盖物流园区、企业的有线、无线通信网络,为各企业使用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无缝上网通道。以RFID传感技术为手段,建设智能仓储示范项目。
4.10智慧旅游
通过无线城市平台,定时将各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统计数据上传至旅游主管部门,进行旅游企业经营分析、旅游行为分析、旅游资源动态配置、旅游告警、应急疏散及旅游联动分析。促进各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发展,与景点合作推出二维码电子门票。通过电子门票系统,可实现景点旅游人员数量的实时统计。并将各景点游客接待数量等情况通过监控指挥中心LED显示,让管理层及时掌握景区接待情况,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数据。依靠手机的便捷性和网络的广泛覆盖性,摆脱电脑网络的束缚,打破时空的限制,旅游者随时随地查询旅游信息。
4.11智慧城管
以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业务系统为核心,实现综合执法信息平台与无线城市平台互联,实现执法办案、执法监督和执法服务各环节全过程的信息化,便捷执法信息及时通报。
5 结语
本文针对无线城市发展规划,阐述了无线城市发展愿景、总体框架、发展策略和智慧应用,为无线城市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不断进步,智慧应用将进一步深化,无线城市将升华为智慧城市,使得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更加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品质生活。
参考文献
[1]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2]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中国信息界,2011,03.
[3]王静远,李超,熊璋,单志广.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计算机研究及发展,2014.01.
篇6
就书的编著者而言,他们不仅大多是我本人熟悉的天津市社科界的朋友,更是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撰写科普著作,是一件值得十分提倡的大好事。在近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学问家中热衷于科学普及工作,撰写科普书籍的,有过不少。其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当数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B. F. Skinner)。他曾经写了一本小说《沃尔顿第二》,宣扬自己的学术观点。这部小说当时成了美国的畅销书。学术研究专家撰写科普读物,可以最为科学地传播科学知识,也能反映出作者本身的功力。天津市社联组织了这么多的专家参与到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中,出版了9本科普书籍,学者们如此认真撰写科普著作,都令人赞佩。
就这套书本身而言,也让我觉得亲切。看后收益良多、打动我的心灵的,有三个方面。也可以说,这三个方面就是这套书的三个特点。
第一,这套书的选题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针对性。为使这套系列科普图书更加符合当前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态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编写组选取了法治社会建设、城市环境美化、未来城市发展、科技文化知识、家庭财产管理、社会保障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以及人们关心的社会生活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题材。这些选题本身,就从基本内容上保证了这套系列科普图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充分体现引领性、通俗性、时代性、针对性等特点,让广大市民更多领略科学精神的力量和科学知识的魅力,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二,这套系列社会科学普及图书,每本书选取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内容颇为丰富精彩。
《心理疏导》一书顺应人们对心理保健与日俱增的需求,对民众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并提供了颇具自学价值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该书内容丰富,适用对象广泛,涵盖青少年、大学生、工作职业、婚姻家庭、老年人,以及其他人群等六个方面,列举了不同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很适合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阅读。
《食品安全》一书的内容不仅包括安全食品的分类与等级、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动物源食品的卫生安全、植物源食品的卫生安全、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及控制、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技术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消费者如何利用产品溯源选择安全食品等一些食品安全技术方面的知识,也包括食品安全的社会影响及其治理、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管机构及职责以及我国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消费者监督维权、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在广大市民特别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今天,该书内容的实用价值十分明显。
《家庭理财》一书以推广现财思想,普及科学理财方法,培养健康理财心态为主旨,对家庭理财进行了“科普性和系统性”的介绍。全书以“泛理财”思想为主线,对家庭理财的基本内容,包括储蓄理财、债券理财、股票理财、股指期货理财、房产投资理财、黄金与艺术品理财、教育投资理财、个人保险理财、纳税理财等内容的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该书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财理念,针对家庭理财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误区,侧重对家庭理财的主要方法、家庭理财风险及防范等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家庭理财的要点也在于:兼顾理财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大原则,使理财能够长期并持续地为家庭和自己生活服务。
《网络生活》一书立足于社会各层面人群的不同需求,从认识网络、应用网络、网络文明与安全等不同角度,向社会大众介绍当前流行的“网络生活”。从内容上看,该书区别于同类书籍的重要特色在于,在如何落实网络安全,如何践行网络文明等方面均有专门章节进行介绍,积极引导社会大众在学好网络、用好网络的同时,文明上网,安全用网。
《环境美化》一书把环境美化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围绕环境美化,介绍了环境审美知识和环境健康常识、传授了环境美化技术,并专门叙述了如何培养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该书采用宏观微观结合、软件硬件并重的写作方法,涵盖了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组团、单体建筑、居室等不同层次的环境美化问题。每一个层次则是既涉及规划、建筑、基础设施、景观等硬环境,也涉及了生态、卫生、文化等软环境。
《智慧城市》一书从城市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两个视角引出“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既有“智慧城市”缘起的分析,又有“智慧城市”理念内涵的详细介绍;既有国内外典型智慧项目和智慧城市建设案例介绍,又有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即“智慧地球”的展望,是一本较为全面介绍“智慧城市”这个全新概念的科普书籍。
《法治社会》一书在呼唤法治、信仰法治、恪守法治的同时,通过盘点近年来的法治事件,让公众感觉到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法律的身影越来越活跃,法治的力量越来越彰显。该书在对近年来中国的法治生活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精选了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分析了这些事件本身及其背后揭示的法治意义。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提高法治意识,努力做到既遵守法律又能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益。
《科技文化》一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分析了科学技术的文化与价值内涵问题;介绍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还分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包括了科学教育问题,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和生态问题等,对科技的文化含义做了实际解读。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有一种“人文化的转向”,《科技文化》一书对于宣传科学文化、从而实现“公众理解科学”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保障》一书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由来与模式、社保基金监管、社保立法和社保运作方式等方面介绍了制度的运行,并重点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住房保障等方面介绍了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该书把民生热点问题与权益保障相结合,针对当前与个人权益紧密相关的诸如“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新《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深化医疗保险改革”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凸显了该书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作为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读物,“科学与文化”系列科普图书在写作上也特别符合知识普及的要求。虽然作者都是专门领域的研究专家,但是他们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进行写作。例如,《心理疏导》一书语言通俗,所提供的心理自助方法切实可行,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同时在文中穿插趣味阅读、心理测试等内容,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网络生活》一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常见且最新的网上娱乐与生活的各种知识:从初级网络入门讲起,内容涵盖对网络知识的基础介绍,搜索引擎等上网冲浪知识,利用QQ、E-mail等工具进行网络通讯,博客、微博等网络社区交友,网络购物、休闲娱乐等网络时尚行为等等,给广大民众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娱乐和生活提供了可行的帮助与参考。《智慧城市》一书文笔优美,用大量的排比句和梦幻般的语言向人们描述的 “智慧城市”非常令人神往。智慧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等都是一些非常专业的信息技术术语,一般读者看来会有天然的距离感,而作者另辟蹊径,用清晰简单的图形示例把这些术语的内涵演示出来,既满足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偏好,又不容易有理解偏差。《家庭理财》一书采用了不少家庭理财的经典案例,对理财的手段、内容、时机把握等进行了分析。书中附录对投资与理财格言、警句,家庭理财小常识,经济学小常识,家庭理财常用公式,现代主要经济(财务、会计、金融等)词汇及缩略词进行了介绍,有利于广大读者理财时使用。
篇7
关键词:《内经》;养生
1.总论
1.1《内经》其书
《内经》成书于距今约2000年的战国至秦汉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药经典著作,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汇了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治未病”与养生的关系
《素问》首篇的第一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提出了养生的思想,这样的设置,韵味深长,及表明了古代人民对健康的热切追求,也体现了养生观念在《内经》全书的重要地位。
虽没有直接涉及“养生”这个词,但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与此比较契合。治未病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未病先防”,即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一点可以与现代的“养生”相对等;另一个是“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的时候进行干预,防止其传变恶化。
2.养生方法
2.1总纲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在分析远古时代的人能活到百岁而不衰老的原因时,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指明了养生的总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每一条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给与充分的关注。本文将重点对饮食和情绪因素加以阐述。
2.2饮食因素
吃饭是每天都要重复的动作,俗话说“病从口入”,嘴巴是防御疾病的一个关键的闸门,想要健康,就应先管好自己的嘴。
要注意饮食,不仅要按时饮食,还要在食物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既要控制进食的多少,“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学会从嘴上管住自己,又要增加事物的种类,瓜果蔬菜均有摄入。中医所说的“五色入五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一点我们能够知道,那就是不同种类的食物的摄取,会使机体接受的营养成分更加全面,从而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把握食物的质量,还要做到选择性的摄食,尤其是患者更应当注意,冠心病患者忌高胆固醇食物,肝病患者忌酒。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忌寒冷食物,这一点在《内经》也能得到印证,“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和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素问・咳论》)。
2.3情绪因素
情绪的表达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但我们需要学会调节,使情绪在合理的范围内表达。“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大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大喜则心气迟缓而神怡故伤阳,所以说情志太过同样会使阴阳失衡而成为致病因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高血压患者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生气,否则容易发生危险。用西医的观点看,高血压患者体内细小动脉已经发生了硬化,变的更加脆弱,此时加上情绪不稳定,血压骤升,就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尤其当出血部位位于大脑,则更加危险。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不断发生改变,健康不单单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心理、身体、社会健康的集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必要时采取自我鼓励、转移注意、能量发泄、找人倾诉等方法进行调节或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3其他因素
在平时生活中,需要保证规律的作息,注意劳逸结合,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这些也是《内经》中所提到的,总之,约束住自己的行为,就可以像“上古之人”那样“百岁不衰”。
3.现代养生误区
随着养生越来越被重视,有些方法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甚至还会危害健康。
3.1素食主义
像一些人害怕发胖,也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于是天天吃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胆固醇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体内缺乏胆固醇,就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还会促进细胞老化。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均衡饮食,切不可因为错误观念而危害健康。
3.2年轻人不需要养生
很多年轻人有这么一个错误观念――年轻人不需要养生。这种想法是可笑的,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既病先防”讲得就是将疾病扼杀在萌芽里,越早开始注意预防保健,收到的效果就越明显。内经中有一句话叫“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聪明的人,在人们同等强壮的时候就开始养生健身,愚笨的人,在察觉与他人有了强壮与衰老的差异时,才重视养生之道。所以说养生从年轻出发,一定要做一个聪明人。
4.总结
经历无数医家的传承与演绎,《内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仍能保持原有的活力,这已经证明了古人的智慧,证明了《内经》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时间给出了答案。《内经》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到现代生活当中,这叫做“古为今用”,让古代智慧之花在现代继续绽放。
篇8
“治未病”思想贯穿了老年人群健康需求的始终,然而,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老年健康实际需求的有效结合,解决老年健康需求的实际问题尚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目前,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服务在时间、空间、类型数量、范围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信息服务的质量、水平及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信息服务的应用研究更是不断的深入和成熟。这些成果的取得让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这两者之间互通的“桥梁”逐渐清晰起来。首先,“治未病”理论内容充分体现了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主动性”特点,即主动了解、主动治疗、主动预防等。而近年来信息服务模式也从原来的“用户找信息”的被动服务,逐渐向“信息找用户”的主动模式转变,可见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特征是相似甚或相通的。其次,信息服务模式在不断网络化、集成化、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家庭化的方向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及时、准确、主动的向老年人群或其家属提供相关信息,做到“了解自己”,才能“保护自己”,即“未病先防”。再次,信息服务平台的双向性特点可以有效检测并及时反馈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状态。老年人群往往由于生理功能和机体反应速度的下降而“贻误病机”,若能将比较便捷的信息采集器装备于老年人身上,实施全面监测,一旦处于非正常状态,设备将会向医疗服务器发送报警信息及老人的身体异常数据,医疗服务器再发送相应的初步诊断报告和基础信息到医院救护中心及病人监护人等,及时干预、及时治疗,这也正是“治未病”理论中“有病早治”“已病防变”思想的具体体现[1-2]。
信息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最大特殊优势在于与其它学科的亲和性,比较容易形成交叉性边缘科学,产生新的学科门类或学科方向。近年来,信息工程技术已开始被应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领域中,比如医院、居家诊所、事故以及紧急救助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诊治并实施监控。欧盟委员会在其医疗服务数字信息技术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将《在线医疗》(e-Health)作为欧盟2020战略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数字议程的重点优先行动,于2011年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启动《在线医疗》网络服务系统。将信息工程技术运用于医疗,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其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的高效性、对紧急情况能紧急处理的时效性、节省医院和患者开支的经济性。首先,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实时、准确的了解病人的多种生理参数信息,使病人能够及时而准确的获知自己的生理情况,减少边远地区病人求医的费用和求医诊断花费的时间,节省医院医生往返各地的费用和时间。其次,由于采用了无线传输模式,减少了监护设备与医学传感器之间的连线,使得被监护人能够拥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在不影响自身活动的基础上,并获得较准确的测量指标的同时,免除病人在家庭与医院之间奔波的劳苦。再次,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海量生理参数数据的自动检测分析,从而有效地节约医疗人力资源,使人们享受随时随地的、低廉的医疗服务。另外,电器技术的高度发达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拥有了与自己病情相应的小型诊疗设备,如老人监护仪、血压仪、血糖仪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对信息工程式医疗提出全新要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诊疗、护理问题、医疗资源的短缺、医护费用的恶性膨胀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和医疗危机。香山科学会议第427次学术会议围绕“老年健康信息化服务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议题,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老龄事业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据平台,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强调指出:“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工程技术对宏观表征的识别和监控成为实现老年健康“治未病”的有效途径“表征”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表现出的征象的梳理和概括,是显示出来的现象和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也是通过某种手段或者某种信息来反映事物的实质或者本质。表征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WrightJ等[3]提出了基于稀疏表征的人脸识别模式。刘树民等[4]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从体内微观角度表征了代谢网络的异同,同时实现了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表征。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所采集到的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含量、体温、肥胖指数、血糖等指标都可视为患者的“表征”。应用远程医疗监控系统检测患者的各项生物表征,将测量数据通过网管无线传输,医生在远程端对数据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对慢性疾病的长期跟踪监控,以便提出准确的治疗方案[5-6]。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型、便携式家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制使患者生物表征信息的全面采集成为现实。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强调“有病早治”,“善治者治皮毛”,通过四诊信息的准确获得,从细微的身体变化(即表征信息)判断出疾病可能的转归发展,在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中,如“中风”“胸痹”“消渴”等,在发病的早期,其相应的表征已经提示。防微杜渐,有病早治是老年健康中的重要环节。有些疾病,在发病后,不仅不断发展,而且还会出现转变或传变。中医认为,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是很重要的,然而更应该重视可能出现的转变,即“已病防变”。老年人正气多已虚弱,某脏腑患病多容易波及全身,及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疾病的发展变化,整体治疗,能很大程度上帮助疾病的诊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依据主要来源于四诊信息。四诊信息的获得实际上是对患者宏观表征信息的汇总,再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类与再整合,从而形成对疾病、证型等的判断。中医证型是“四诊信息表达”的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整体反应状态”,比如舌象是人类证候体征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机体整体反应的外象[7]。笔者前期的研究提示:以复杂网络、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方法作为媒介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冠心病患者四诊信息的整合,进而实现对证型的识别[8-10]。以往对中医宏观表征信息的判断和解读多停留在主观层面,形成了难以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尴尬局面。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使得中医表征信息的采集逐渐趋于客观,比如舌象信息的客观化和数字化研究已经实现了舌体区域性分割、舌苔舌质分离、舌下络脉提取以及舌象信息智能处理等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用于老年健康“治未病”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非常重视“数字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并拟定了医学诊断数字化的研究方向。结合当今信息工程技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WIFI技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个人医疗设备上,并整合互联网与社会医疗资源,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将HIS、LIS.CIS、CMS.PACS等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化信息的共享、网上服务活动与院内信息的互通以及基于网络的全数字化医疗服务活动等。“治未病”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预防思想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医学的智慧结晶,信息工程技术的“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特点诠释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现代医疗的发展方向是融合更多的人工智慧,使医疗服务逐步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到2017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医疗应用,如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将可以有效地测量和传输数据。
篇9
关键词:物联网;民办高校;物联网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1989-02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指的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对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第二,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同通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WSN(无线传感器网络)相结合为用户提供生产生活的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服务的网络。
物联网最早是在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研制中心专家提出的概念模型。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Internet主动进行互换。2008 年 11 月IBM公司正式给出了有关“智慧的地球”的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作为经济振兴的基本战略。如果在对基础建设的执行过程中,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平台。
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相关产业发展时明确的指出要尽早一点谋划未来,尽早一点攻破相关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促使我国迅速进入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揭开了我国进入物联网时代的新纪元。
2 物联网的发展带给民办高校的机遇
目前,我国已经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到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战略。国家的发展战略将会更快推动我国物联网的发展速度。
物联网是一个很大的综合交叉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多个学科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遍布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最早应用的领域主要在物流、移动、医疗等方面。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越来越广泛。详见图1。
物联网的发展是与各行各业的需求紧密相联系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会给物联网的应用带来很多机遇。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所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据统计该专业将奔“万亿级” 年需百万人才。
“物联网行业发展是一个趋势”,有专家分析预测,该行业发展需要一些时间,就业井喷的现象将会逐渐到来。
根据美国咨询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相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同时,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达到百万的数目。
2010年教育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后,物联网专业作为信息网络产业方向重点支持的开办专业之一,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号召,追随时代的潮流,争相申报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为培养我国的传感信息人才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扩大和更新知识来源。到目前我国已有700多所高等院校增设了物联网专业如图2所示。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育科技型人才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面对物联网专业如此广阔的就业前景,民办高校也应把握时机,抓住物联网时代的机遇,积极设置新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专业,整合当前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专业,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来促进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
3 物联网专业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行业领域非常的广阔和灵活。物联网相关企业可向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主要包含的部门和岗位有:1)物联网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售后等服务部门;2)IT相关企业的软件开发维护部门;3)电子通信类企业的工程技术部门、研发部门;4)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维护管理部门;5)物联网相关行业的网络产品、传感器、射频设备等采购,管理等工作。
未来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包括:智慧城市、电子商务、公共卫生与远程医疗、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方面。
4 民办高校增设物联网专业的可行性
民办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特征是:从社会需求的岗位出发, 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为主导。民办高校有着灵活地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实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的办学制度更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联系加强与物联网企业合作,增进“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于民办高校可以在企业增建物联网的实习、实训基地,来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企业则是提前让学生熟悉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特点、操作流程,以便学生在就业后可以较快地完成角色转换,实现“零距离”上岗,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高校、企业的双赢目标。
当前随着全国各地生源的急剧减少,各大高校争夺生源地大战已经打响。因此各个高校纷纷争相申报增设物联网专业,都想最先抢占物联网时代的先机。民办高校如何在这场战役中取胜,必须从自身的办学专业特色出发,以最新的专业设置、最优的教育教学条件、最好的就业前景的专业来吸引学生。
与其他高校不同,民办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家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这更适合物联网这一涉及各个行业综合交叉的实践性专业。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高技能型人才,民办高校增加开设物联网专业,已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决策。抓住物联网时代的机遇,明确民办高校发展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物联网专业,为当前社会提供优秀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是民办高校的使命。
5 结束语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三次革命,开启了全新的产业革命。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它正在推进我们的世界,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来看,增设物联网专业是可行的,也将是必须的。民办高校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抓住物联网时代的发展契机,积极地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以促进我国物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晴.物联网发展与高职教育之探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 贾国荣.高职院校积极应对物联网时期到来的思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篇10
赵宝刚:虽然这部剧的名字是叫《老有所依》,但它是年轻人的视点,来说我们该如何对待、思考我们的老去。我认为一老一小互相依靠扶持,才能组成一个稳定的‘孝’字,所以‘孝’字在当代社会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我不赞赏用承受苦难的方式来实现孝道。从感知到父母走向苍老的那一刻起,“养老”两个字就成为了悬在头顶的利剑,那么对于刚刚步入成熟的这一代而言,尤其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无兄弟姐妹分担、只能以一己之力尽孝的人群;更有甚者,从家乡远走,漂泊在大城市的“新移民”们,他们如何来面对父母的养老?他们更如何为自己终将到来的老年做准备?这些都是《老有所依》中所要表现和传递的。
《芒果画报》:《老有所依》描写了三个家庭,对于父母的不同态度和面对各种问题,表现给我们的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知道现实中您对于父母的赡养问题和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怎么处理的?
赵宝刚:很多人对我突然转而关注养老话题感到意外,但实际上,养老问题我从20多年前就开始想了。那时父母正在海南讲学,突然通知我立刻赶去,说父亲已经不行了。赶到时父亲已经偏瘫,一瘫19年。头一天还好好的,一个那么慈祥有气质的老人,突然躺那儿了,只问我一句话,“我怎么了,我还能站起来吗?”我回答“能啊,没问题。”我每天都鼓励父亲复健,结果住院一住就是七年,最后七年的治疗目标变成能自理……临去世前的五十天,我觉得父亲把一生的罪全受了,守在病床前自己濒临崩溃。
在对待母亲的问题我的一些想法有些调整,仍然不能免除遗憾。2001年,母亲突然对我说,小宝我吐血了。送到天坛医院一查,肺癌。出了门我立刻跟爱人说,咱们必须马上买房。我跑到自己家对面花了70多万,给母亲买了现在住的155平米的房子,还嘱咐装修队,越早完工越好。就希望我妈能早点住上大房子,如果突然有一天她没了,一辈子也没有住过那房子,我会遗憾一生的。现在我父亲都去世了,我妈妈还活着,已经87岁了。
所以想通过《老有所依》给所有人,特别是未步入老年、仍在事业爬坡的中青年人敲个警钟:养老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凡是遇到父母有疾病的,谁都当一苦难的事,假设你有心理准备,这事来了你不至于那么大负担。从现在开始调整心态,反而你会在照顾他们的时候特别快乐。这才是应有的养老态度。
《芒果画报》:剧中江木兰离开家乡去北京发展,在北京成家立业,而江爸也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但又舍不得他们离自己太远,这本身存在一个矛盾。这值得很多人去思考,您自身有过这样的矛盾吗?
赵宝刚:没有。我认为应该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人生,所谓不科学的方式就是不能准确地认知自己。拿北京为例,有多少外地人到了北京后经过打拼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没多少,起码不能人人都如意。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过来呢?人们现在的驱动力是欲望。人是需要这种驱动力的,但是它是否科学?未必。很多时候,人的愿望是一厢情愿的,很多人到一个城市闯荡,特别想把父母接来,但也要先想想老人来了会不会幸福?其实未必。这个片子阐述了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移动”,中国人口是在移动的,“故乡”的概念就慢慢淡了,移动其实就是一个欲望的表现,人们都去向往大城市了,但是父母是否适应大城市的生活呢?
《芒果画报》:《老有所依》反映了目前社会的“养老困局”,您怎么看待这个“养老困局”?
赵宝刚:通过这部剧父母和子女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国外的理念是18岁长大成人后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应该再依靠父母,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生存,所以年轻人踏上社会的那一天就会买养老和医疗保险,国家也考虑到了设立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机制,所以人家要“依”的还是自己。我想明白这个事情的时候,觉得有必要拍这样一个戏提醒大家,关于“老有所依”我们要“依”谁。今天养儿防得了老吗?只能靠你自己。对于养老这件事,我们需要调整心态,要提早做准备。《老有所依》其实就在讲这样一个问题,这是真正的主题。
《芒果画报》:现代社会家庭都是“倒金字塔”结构,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一个小孩,剧中的吕希和江木兰正好是这种124结构,您怎么看待这种“中年危机”?
赵宝刚:我觉得其实是心态问题,就像剧中的女主角江木兰,她有四个老人要赡养,有一个女儿将要上小学,同时她还面临着升职的关键时期。生活中的苦难对于她来说并不少,但是她的智慧、坚韧、乐观会让人们看到现代社会女性的魅力,我们希望用江木兰的精神来感染无数的观众,让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江木兰作为自己的榜样。
《芒果画报》:剧中吕希的母亲选择了“安乐”地死去,而传统的孝道与“安乐死”相冲突,您怎么看待?
赵宝刚:这段剧情的设置反映了我对养老的态度,我希望能通过“生前预嘱”的形式,来决定自己离开世界的方式,签署“生前预嘱”以掌握自己的生命归途。我自己已经做好了“生前预嘱”。(注:生前预嘱是指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档)。面对一些不可挽回的疾病时,与其苦苦挣扎饱受折磨,不如主动放弃生命――就算你赖着不放弃,最后还是得放弃。
《芒果画报》:当初拍的时候会想过这部剧能带领当下的年轻人去重视孝顺、养老的问题吗?
赵宝刚:通过看这个戏,你们会觉得很伤感很悲哀,为什么?就是说你看着看着会产生对一个老人的理解和怜悯,而这正是我想要的。你在看的时候绝对会突然想到,哎,我要给我妈打一电话。正如这个戏的开场一样,江木兰帮助摔倒在地的老人,想起在老家的爸爸,马上给他爸爸打一电话。这剧本的开头原来不是这样的,是我给改成这样了,因为我一定要从一个年轻人的心态去看待老人,从这个视点来走,然后越走越深,走到最后,融入到大山大川里边了。
《芒果画报》:你前段时间说在筹备一个养老院,现在这个计划发展的如何了?
赵宝刚:几个朋友在一起就聊,还是在各种想法阶段。
- 上一篇:关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方法
- 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